通過總結,我們可以發(fā)現自身的不足和問題,并尋找解決的方法和途徑。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首先需要明確總結的目的和對象。下面是一篇優(yōu)秀的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
理想的境界篇一
第一重境界:實現“有效教學框架”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即通過“有效教學框架”表格,將課堂教學過程細化成若干步驟,具體到每一分鐘該做什么,怎么做,讓師生有條不紊,循序漸進。這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常規(guī)要求,也是基本要求。
第二重境界:發(fā)掘知識的內在魅力。
課堂,是真理呈現之處;教學,是知識散發(fā)出魅力之時。在靜態(tài)的教材下面,蘊藏著人類最偉大的奧妙:發(fā)現宇宙與人類,書寫宇宙與人類的整個過程,課堂教學,是這一發(fā)現與書寫的重溫和延續(xù)。而如果沒有將“問題-知識-真理”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那么教師的精彩表演時淺薄的,學生的小手林立是膚淺的,教育教學的真諦,將沒有被師生在課堂上把握,課堂用表面化的熱烈,替代了緊張的腦力勞動,而緊張的腦力勞動,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正是課堂教學的本質所在。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發(fā)掘知識的內在魅力,才能打動學生,讓學生陷入深度思考,才能讓學生達到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和獲得求知的快樂。
第三重境界:實現課堂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鳴。
課堂教學,在實現人與知識深刻共鳴的同時,也實現著人際之間、自我之間的深刻共鳴!我們才能說,課堂教學不僅實現了知識的復現,而且也實現了人的復活---學生與教師生命的復活。理想的課堂教學,需要實現最后一個維度:課堂與社會生活的息息相通,課堂與人類命運的息息相通。我們希望:在我們的課堂,與其粉碎任何剛剛覺醒的意識所具有的自然的好奇心,不如把它引向最初的探詢:什么是人類、生命、社會、世界真理?(埃德加、莫蘭)也唯有如此,課堂的師生關系,或者說學習共同體關系,它已超越了以親密為依據,超越了以知識多寡為標準,共同體成員已成為一群為人類,也為自己的存在追尋著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只有實現了課堂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鳴,才能讓學生了解學習的意義所在。只有這樣,學生不再為當前的一次期考或畢業(yè)考試而苦苦死記硬背,而是激發(fā)了他們對今后探尋世界奧秘、為今后人類生活的更美好更加努力學習。
現實中的課堂帶有一定的功利性,功利性的教學將不會給學生帶來持久性的發(fā)展和影響。葉瀾教授曾經批判“把課堂教學目標局限于發(fā)展學生認知能力,是當前教學論思維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現,這樣就是把生命的認知功能從生命整體中分割出來,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體當做認知體來看待。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fā)揮,才能有助于新人的培養(yǎng)和教師的成長,課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變現有課堂上,見書不見人,人圍著書轉的局面,必須研究課堂教學師生狀態(tài)的眾多因素,研究課堂教學中師生活動的全部豐富性,研究如何開發(fā)課堂教學的生命潛力”。
理想的境界篇二
今天有幸讀到《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一書,收獲頗豐。作為老師,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那就是“怎樣的課才是一堂好課”?我相信,這也是所有執(zhí)教人員永恒不倦的一個討論話題。本書以扎實的教育理論為基礎,從大量的課堂教學實踐當中歸納總結,提出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實有效教學框架,即通過“有效教學框架”表格,將教學過程細化,具體到課堂的每一分鐘該做什么,怎么做;第二重境界:發(fā)掘知識的內在魅力,讓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收獲快樂:第三重境界:知識、生活與生命的共鳴,即課堂的升華,實現課堂知識、師生生活與生命的和諧統(tǒng)一。
有效教學的三類目標,是在新課程理論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基礎上,在具體操作上將目標分為層次井然的a類(基礎性目標)、b類(教學核心目標)、c類(附屬及延伸性目標)。新課程三維目標強調了目標的整體性、統(tǒng)一性,而新教育理想課堂的三類目標則強調了目標的細分,強調了每一個目標的獨特性,強調了用幾類目標對整體教學進行分解、細化以及落實。確定三類教學目標是新教育有效教學框架的幾個核心關鍵之一,因此如果沒能在此方面有所突破,那么教學只能流于表面的效果,很難做到上好每一堂課,更別說落實有效教學框架,以及構建理想課堂。
接著,第二章具體闡述了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的第二、三重境界,以及三重境界之間的關系。第二重境界指出,理想的課堂并不僅僅是兒童中心主義的過度推崇,而是以全體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圍繞在“問題—知識”的'周圍,共同發(fā)掘知識,共同經歷問題的提出、理解及解決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全體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愉快的獲取體驗。
第三重境界是基于前兩重境界之上的一種教學中的頓悟。它很少可以達到的,不是說很難,而是意識不到。教師意識不到自己在課堂上的作用,或者說沒能充分發(fā)揮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人與知識的對話是課堂教學的核心,而理想課堂不會僅僅停留在人與知識的對話這一維度,還應該考慮兩種幾乎同時發(fā)生的對話即人與他者(教師、學生、其他讀者)的對話、人與自己(反思的、歷史性的、生長行的)的對話。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在大多數時候,教師理解的高度就是課程及課堂能夠達到的高度。通過對維果茨基“最近發(fā)展區(qū)”這一理論的研究表明,如果課堂上沒有能夠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沒有參與學生與知識之間的對話,那么無論是個體學生與知識的對話,還是學生群體之間的對話,都有可能停留在膚淺的層次,而達不到理想的效果。也就是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要讓課堂教學實現學生與知識的共鳴,重現知識的魅力,其前提是教師自己首先要認識到知識的內在魅力,并意識到自己在參與知識重現過程中的角色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師應該將自己定位成一個真誠的探索者,一個智慧的求知者。理想的課堂教學還需要實現最后一個維度:課堂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通,課堂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通。
有效教學框架是新教育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的第一重境界,掌握有效教學框架,能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更扎實、有效,更有生命活力。
新教育的三類目標不同于新課程理論的三維目標。兩者是從不同的層面,提出的不同概念。新課程三維目標強調了目標的整體性、統(tǒng)一性,而新教育理想課堂的三類目標,則強調了教學目標的分解、細化,強調了每一個目標的獨特性,能更好的落實。
理想的境界篇三
干國祥老師的《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這本書,以扎實的教育理論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養(yǎng)料,以大量真實的課堂教學案例為土壤,提出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讓我們一起走進有效課堂,攀登理想境界。
第一重境界:落實有效教學框架。這可以為課堂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第二重境界:發(fā)掘知識的內在魅力。干老師認為課堂教學的核心是“問題――知識――真理”,緊張的腦力勞動,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才是課堂教學的本質所在。
第三重境界:知識、生活與生命的共鳴。它強調的是學習過程中的“詩”,即從存在意義的角度來理解課堂,要求課堂。這和目前很多有識的教育專家、學者呼吁的關注學生的精神成長,實施生命化教育應該是相通的。
二、三重境界的闡釋給我的啟示。
1.課堂不需要虛假的主體。
課堂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這已經成了我們很多人的口頭語??蓪嶋H上呢,反思我們身邊的一些課堂,仍然是強勢的牽引遠遠大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很多時候,教師帶著學生在“課堂”上轉圈,難以給學生以真正學習思考的時間空間。有時,學生為了迎合老師的預設,于是有了“小眼發(fā)光,小手如林”的虛熱鬧,學生在課堂上也就成了虛假的'主體。
我發(fā)現很多學生真的是教師在逼著學,逼著掌握那些知識,再死記硬背那些知識。其實,知識都是有它的魅力的,都會勾起學生的興趣。孩子們對身邊的新鮮事物充滿興趣,可是為什么我們教材中的知識就很難有這樣大的吸引力呢?是編者的不夠精心嗎?顯然不是,是我們的教學出了問題:學生沒有成為自己學習的主體!我們教師不知道他們真正需要什么,唯有讓知識的求得成為一個探索奧秘的神奇過程,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
2.課堂需要關注的是“這一群”.
干老師在書中說:第二重境界的主體是全體學生,優(yōu)質的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圍繞在“問題――知識――文本”的周圍,來進行一次艱苦的探索。我以為他心中有學生,課堂中的他關注的是學生的學,一切的引導都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
我很欣賞干老師們的新教育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共讀共寫共同生活;通過共讀共寫,師生、親子間擁有共同的語言與密碼。很感動的是,一個“共”正是體現了班級授課的理念,全體師生共同學習,課堂應該把目光放在“一群”上,而不是某一個特殊的“一個”,當“這一個”在呈現的時候,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讓其他的學生和他共同面對問題來學習探討,使得“這一群”都動起來。
3.課堂應該成為學生的一段旅程。
這段旅程是怎樣的?我們來聽聽干老師的表述:“這段旅程,將充滿著懷疑、困惑、挑戰(zhàn),也不能完全沒有機械記憶、挫敗感、羞辱感,但是,它的核心永遠是智力挑戰(zhàn)、思維訓練、是知識作為問題解決的工具而涌現時的驚奇與喜悅,是對復雜問題形成心的理解時的豁然。”
總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理想課堂之路的追求是無止境的,我們將永遠走在探索的路上。
理想的境界篇四
在學校安排的教科研活動月期間,我認真學習了干國祥老師的《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一書,收獲頗豐。使我充分領悟到了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以及如何打造理想課堂。
理想的課堂,簡單的說就是最大可能地促進、實現學生每個個體的學習,這是有效教學的追求,也是將課堂的注意力從教師的教轉變到學生的學的關鍵所在。它包括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實有效教學框架;第二重境界:發(fā)掘知識的內在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識、生活與生命的共鳴。
一、真正認識師生角色的正確定位。
教育是喚醒與點燃,教育是服務與引導,課堂上教師要教給學生終身學習的方法(不僅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學知識的方法)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既然課堂是師生的,那么理想課堂就必須是師生互動的課堂,就必須真正認識師生角色的正確定位。有人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比喻成電腦和u盤的教師“高速usb接口”。在課堂上教師面對的是學生,如果教師不了解學生,就很難找到把知識和技能教授給學生的“高速usb接口”,因此,有沒有學生的真心配合,能不能讀懂學生,幾乎就是你課堂教學的成敗關鍵。
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就不是單純的給與者,而應該是獲取方法的引導者。教師因學生的存在而存在,教師是課堂上學生學習的仆人,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教師的主要作用就是“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炬,使其自己燃燒起來”,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
二、根據學情設計教學。
課堂并不是證明教師優(yōu)秀,而是幫助學生變得更加優(yōu)秀。因此教法如何設計取決于教師能否把握住學生的興趣點,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fā),設計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學生學習的興趣自然高,學習效率也就高了。課堂上教師要不斷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發(fā)現學生累了或不感興趣,思維不活躍了,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和內容;課堂上要明確學生的學習在哪里出現了障礙、在哪里需要拓展、在哪里需要升華時,教師才有針對性地加以扼要的補充、精當的點撥。
三、設計好問題導學。
解決問題是技術性的,而解決問題則是革命性的。課堂并不是講授學科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學習學科知識,所以課堂上能否提出適合學生的問題是一節(jié)課成功與否的關鍵。問題的設計要有興趣,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能單純的就課本問題出幾道題。好的問題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活躍學生的思維,為整堂課的學習打下很好的情意和認知基礎。備課時一定要把每一節(jié)的知識點吃透,這一節(jié)課共有幾個要點,怎樣能有興趣的展現在學生面前,怎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活躍學生的思維。
通過問題的設計讓復雜問題簡單化,枯燥問題興趣化。這樣隨著學生渴望探究知識的欲望,教師層層深入,這樣才能做引人入勝,扣人心弦,從而真正形成自己理想的課堂。
理想的境界篇五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無不期待我們的教學如行云流水,達到一種理想的境界。干國祥的《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便是這樣一本好書。
理想課堂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即第一章所指之有效教學的基本框架,它為課堂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第二重境界是發(fā)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的內在魅力,它強調的是學習過程中的“思”。第三重境界是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它強調的是學習過程中的“詩”。干老師他證實了這樣一個真理:只要用心體察,任何一個漢字,任何一個詞語,任何一篇普通平凡的課文,因為系前人匠心所運,所以,都并非是平淡無奇的一堆文字,而是心靈的一次次運籌,是思維的一次次錘煉,是漫長字詞史的又一次獨特運用。
怎樣構建我們的理想課堂?
一、理想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而不只是教師展示授課技巧的表演場所;理想課堂是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潛能的時空,而不只是教師呼風喚雨的場地;理想課堂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意外的美麗,而不必一切都遵循固定的線路;理想課堂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溫情的懷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悅是最顯眼的標志,沒有人會被無情打擊,更沒有人會受到“法庭式的審判”;理想課堂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種,而給予火種的是一個個只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偠灾?,理想課堂體現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fā)展的整體關懷。
二、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學生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間的界限,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對學生而言不見得是統(tǒng)一的、相互印證的,學生之所以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而不是自己應盡的責任,課堂之所以沒有生機和活力,變得如同一潭死水、波瀾不驚......
與學生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相割裂不無關系。
理想的境界篇六
今年暑假,我仔細品讀了新教育專家干國祥的著作《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感受頗深:
新教育研究認為,課堂從教學活動的基本框架落實、知識理解抵達深度、主客體之間及主體間的對話質量這三個層次來考察成敗,這可謂理想課堂的三從境界。
實現“有效教學框架”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即通過“有效教學框架”表格,將課堂教學過程細化成若干步驟,具體到每一分鐘該做什么,怎么做,讓師生有條不紊,循序漸進。這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常規(guī)要求,也是基本要求。
教學框架主題有五部分組成:
1. 確定教學目標。
2. 有明確方向的預習。
3. 嚴謹的教學板塊。
4. 對課堂上學生個體學習的預設和規(guī)定。
5. 教學反思。
課堂,是真理呈現之處,應該是一個問題的提出、理解及解決的過程,是一個知識作為問題解決的工具被探索、被發(fā)現的過程。;教學,不是重復前人定下的知識,而是重現這個知識的發(fā)現過程,是重新經歷,是知識散發(fā)出魅力之時。如果沒有將“問題—知識—真理”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那么教師的精彩表演時淺薄的,教育教學的真諦,將沒有被師生在課堂上把握,課堂用表面化的熱烈,替代了緊張的腦力勞動,而緊張的腦力勞動,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正是課堂教學的本質所在。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發(fā)掘知識的內在魅力,才能打動學生,讓學生陷入深度思考,才能讓學生達到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和獲得求知的快樂。
課堂教學,在實現人與知識深刻共鳴的同時,也實現著人際之間、自我之間的深刻共鳴!我們才能說,課堂教學不僅實現了知識的復現,而且也實現了人的復活---學生與教師生命的復活。理想的課堂教學,需要實現最后一個維度:課堂與社會生活的息息相通,課堂與人類命運的息息相通。我們希望:在我們的課堂,與其粉碎任何剛剛覺醒的意識所具有的自然的好奇心,不如把它引向最初的探詢:什么是人類、生命、社會、世界真理?(埃德加.莫蘭)也唯有如此,課堂的師生關系,或者說學習共同體關系,它已超越了以親密為依據,超越了以知識多寡為標準,共同體成員已成為一群為人類,也為自己的存在追尋著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只有實現了課堂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鳴,才能讓學生了解學習的意義所在。只有這樣,學生不再為當前的一次期考或畢業(yè)考試而苦苦死記硬背,而是激發(fā)了他們對今后探尋世界奧秘、為今后人類生活的更美好更加努力學習。
因此要改變現有課堂上,見書不見人,人圍著書轉的局面,必須研究課堂教學師生狀態(tài)的眾多因素,研究課堂教學中師生活動的.全部豐富性,研究如何開發(fā)課堂教學的生命潛力。
三重境界,為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目的更明確。
理想的境界篇七
第一重境界是:實現“有效教學框架”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即通過“有效教學框架”表格,將課堂教學過程細化成若干步驟,具體到每一分鐘該做什么,怎么做,讓師生有條不紊,循序漸進。這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常規(guī)要求,也是基本要求。
第二重境界:發(fā)掘知識的內在魅力。
課堂,是真理呈現之處;教學,是知識散發(fā)出魅力之時。在靜態(tài)的教材下面,蘊藏著人類最偉大的奧妙:發(fā)現宇宙與人類,書寫宇宙與人類的整個過程,課堂教學,是這一發(fā)現與書寫的重溫和延續(xù)。而如果沒有將“問題-知識-真理”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那么教師的精彩表演時淺薄的,學生的小手林立是膚淺的,教育教學的真諦,將沒有被師生在課堂上把握,課堂用表面化的熱烈,替代了緊張的腦力勞動,而緊張的腦力勞動,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正是課堂教學的本質所在。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發(fā)掘知識的內在魅力,才能打動學生,讓學生陷入深度思考,才能讓學生達到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和獲得求知的快樂。
第三重境界:實現課堂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鳴。
課堂教學,在實現人與知識深刻共鳴的同時,也實現著人際之間、自我之間的深刻共鳴!我們才能說,課堂教學不僅實現了知識的復現,而且也實現了人的復活---學生與教師生命的復活。理想的課堂教學,需要實現最后一個維度:課堂與社會生活的息息相通,課堂與人類命運的息息相通。我們希望:在我們的課堂,與其粉碎任何剛剛覺醒的意識所具有的自然的好奇心,不如把它引向最初的探詢:什么是人類、生命、社會、世界真理?(埃德加、莫蘭)也唯有如此,課堂的師生關系,或者說學習共同體關系,它已超越了以親密為依據,超越了以知識多寡為標準,共同體成員已成為一群為人類,也為自己的存在追尋著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只有實現了課堂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鳴,才能讓學生了解學習的意義所在。只有這樣,學生不再為當前的一次期考或畢業(yè)考試而苦苦死記硬背,而是激發(fā)了他們對今后探尋世界奧秘、為今后人類生活的更美好更加努力學習。
現實中的課堂帶有一定的功利性,功利性的教學將不會給學生帶來持久性的發(fā)展和影響。葉瀾教授曾經批判“把課堂教學目標局限于發(fā)展學生認知能力,是當前教學論思維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現,這樣就是把生命的認知功能從生命整體中分割出來,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體當做認知體來看待。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fā)揮,才能有助于新人的培養(yǎng)和教師的成長,課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變現有課堂上,見書不見人,人圍著書轉的局面,必須研究課堂教學師生狀態(tài)的眾多因素,研究課堂教學中師生活動的全部豐富性,研究如何開發(fā)課堂教學的生命潛力”。
理想的境界篇八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無不期待我們的教學如行云流水,達到一種理想的境界。干國祥的《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便是這樣一本好書。
理想課堂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即第一章所指之有效教學的基本框架,它為課堂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第二重境界是發(fā)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的內在魅力,它強調的是學習過程中的“思”。第三重境界是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它強調的是學習過程中的“詩”。干老師他證實了這樣一個真理:只要用心體察,任何一個漢字,任何一個詞語,任何一篇普通平凡的課文,因為系前人匠心所運,所以,都并非是平淡無奇的一堆文字,而是心靈的一次次運籌,是思維的一次次錘煉,是漫長字詞史的又一次獨特運用。
怎樣構建我們的理想課堂?
一、理想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而不只是教師展示授課技巧的表演場所;理想課堂是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潛能的時空,而不只是教師呼風喚雨的場地;理想課堂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意外的美麗,而不必一切都遵循固定的線路;理想課堂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溫情的懷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悅是最顯眼的標志,沒有人會被無情打擊,更沒有人會受到“法庭式的審判”;理想課堂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種,而給予火種的是一個個只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偠灾?,理想課堂體現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fā)展的整體關懷。
二、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學生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間的界限,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對學生而言不見得是統(tǒng)一的.、相互印證的,學生之所以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而不是自己應盡的責任,課堂之所以沒有生機和活力,變得如同一潭死水、波瀾不驚。與學生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相割裂不無關系。
閱讀《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最喜歡前言中的那一句:放棄漫步,練習舞步——用新教育有效教學框架約束自己、規(guī)范自己,以期達到教育的自由之境,即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理想的境界篇九
今天有幸讀到《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一書,收獲頗豐。作為老師,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那就是“怎樣的課才是一堂好課”?我相信,這也是所有執(zhí)教人員永恒不倦的一個討論話題。本書以扎實的教育理論為基礎,從大量的課堂教學實踐當中歸納總結,提出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實有效教學框架,即通過“有效教學框架”表格,將教學過程細化,具體到課堂的每一分鐘該做什么,怎么做;第二重境界:發(fā)掘知識的內在魅力,讓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收獲快樂:第三重境界:知識、生活與生命的共鳴,即課堂的升華,實現課堂知識、師生生活與生命的和諧統(tǒng)一。
有效教學的三類目標,是在新課程理論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基礎上,在具體操作上將目標分為層次井然的a類(基礎性目標)、b類(教學核心目標)、c類(附屬及延伸性目標)。新課程三維目標強調了目標的整體性、統(tǒng)一性,而新教育理想課堂的三類目標則強調了目標的細分,強調了每一個目標的獨特性,強調了用幾類目標對整體教學進行分解、細化以及落實。確定三類教學目標是新教育有效教學框架的幾個核心關鍵之一,因此如果沒能在此方面有所突破,那么教學只能流于表面的效果,很難做到上好每一堂課,更別說落實有效教學框架,以及構建理想課堂。
接著,第二章具體闡述了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的第二、三重境界,以及三重境界之間的關系。第二重境界指出,理想的課堂并不僅僅是兒童中心主義的過度推崇,而是以全體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圍繞在“問題―知識”的周圍,共同發(fā)掘知識,共同經歷問題的提出、理解及解決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全體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愉快的獲取體驗。
第三重境界是基于前兩重境界之上的一種教學中的頓悟。它很少可以達到的,不是說很難,而是意識不到。教師意識不到自己在課堂上的作用,或者說沒能充分發(fā)揮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人與知識的對話是課堂教學的核心,而理想課堂不會僅僅停留在人與知識的對話這一維度,還應該考慮兩種幾乎同時發(fā)生的對話即人與他者(教師、學生、其他讀者)的對話、人與自己(反思的、歷史性的、生長行的)的對話。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在大多數時候,教師理解的高度就是課程及課堂能夠達到的高度。通過對維果茨基“最近發(fā)展區(qū)”這一理論的研究表明,如果課堂上沒有能夠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沒有參與學生與知識之間的對話,那么無論是個體學生與知識的對話,還是學生群體之間的對話,都有可能停留在膚淺的層次,而達不到理想的效果。也就是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要讓課堂教學實現學生與知識的共鳴,重現知識的魅力,其前提是教師自己首先要認識到知識的內在魅力,并意識到自己在參與知識重現過程中的角色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師應該將自己定位成一個真誠的探索者,一個智慧的求知者。理想的課堂教學還需要實現最后一個維度:課堂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通,課堂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通。
理想的境界篇十
劉少奇同志是我們黨領導的工人運動的著名領袖和主要領導者,是黨的正確路線在白區(qū)工作中的杰出代表。內容如下。
之所以正直、善良、有頭腦的國民、公民,歷來對大多數不良政治家不恥、不感冒、沒好感!政治家都具有殘酷、血腥、欺騙的本質,其特點大多數總是說一套做一套、表面是一套、背地里又是一套,常常是口是心非、言不由衷、是非顛倒、強詞奪理、口若懸河、玩弄權術、害人害己、心懷叵測、居心不良!
其表現、手段是喝哄黑詐、黑白顛倒、欲加之罪、打砸搶抄抓,近似于流氓、地痞、無賴行徑!其結果往往是惹火燒身、自討沒趣、自取其禍、自取滅亡、自作自受、自甘墮落、頭破血流!
其目的是蠱惑、忽悠廣大國民、公民,獲得權力后的自己享受——紙醉金迷、窮奢極侈、對酒當歌、酒醉金迷、醉生夢死、暴殄天物、死得其所!
劉少奇說得好,資本主義體現的是,按經濟規(guī)律在社會實踐中生產力的先進性,也是走向真正地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必經之路!不要把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對立起來,資本主義是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基礎,沒有雄厚的物質作為基礎,何談社會主義優(yōu)于資本主義!換句話說就是:資本主義是手段、是工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要利用資本主義的生產力的先進性,來過渡到社會主義,最終努力、完善、完成社會主義所需的基本條件、根本任務——民主平等、依法治國、勞資兩利、互利互惠、多勞多得、按勞分配、社會和諧、振興復興、興旺發(fā)達、共同發(fā)展、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愛護自然!逐漸達到共產主義的理想境界!
理想的境界篇十一
煩惱就像病毒無時無刻圍繞身邊,每個人都有煩惱。我的煩惱就是全球暖化——北極的冰山已經慢慢的融化了,北極熊也漸漸的死了。古人說:“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我不能只關心自己,還要關心地球的變化,現在,我要節(jié)能減碳,好好保護地球。
如果不做好節(jié)能減碳的話,北極的冰山融化會造成海平面上升,地勢比較平坦的國家會沉下去,以后我們可能看不到北極了,而天氣也會變得很奇怪,有些動物也因此死了,例如:北極熊等。臺風來的時候,會造成土石流、道路坍方、農業(yè)損失等。
我也煩惱我以后看不到北極熊。現在物價上漲,什么東西都變得更貴了,讓人們苦不堪言,為了保護地球不讓地球暖化加劇暖化,所以我們要節(jié)能減碳。節(jié)能減碳可以減少空氣汙染、水污染等。
節(jié)能減碳是每個人都要做的事,如果只有一個人做,根本就沒有用,所以不能覺得我沒有做,也沒有關系,反正不差我一個人。要每個人都做才有用,如何讓每個人都能好好愛護地球?這正是我煩惱的地方。
理想的境界篇十二
每集體都有理想,我也不例外。我有很多理想,且聽我逐一講來。
我的第一個理想,即是當一名消防員。果為我以為當消防員是一件十分光彩的事,會蒙到別人的尊敬。后來才知說,救火員不是那么美當的,必需得身材倍棒,吃嘛嘛臭。而就我這廢柴體量,仍是省費吧。
應射擊運發(fā)動是我第二個理想。替什么會有這個理想呢?由于我第一次完“激光擊氣球”就未經到了“彈無虛領”的水平!于是我就將此樹為了本人的目的??捎袀€弊病使我終極廢棄了這個理想——怯場。
起初,我的理想又變成了當漫畫野。我對此可是下了一番甜過的,望我的丹青標就能曉得。然而至今為起,我還只會畫一般站破的己,像那些拉小提琴、吹笛之種的“特別動息”,基本繪不沒去。所以,這個幻想也隨之幻滅了。
所以每該我聽到共學們在談理想的時候,爾都躲而遙之。有些同窗連最少的文化皆干不到,卻在這面大聊昔后的幻想,實是好笑而又可哀啊!取其如斯,還不如作賴學生的天職,惡佳學習每天向上呢!
于是乎,每當同學識伏我的理想時,我都會答復路:“別跟我談理想,早戒了!”
理想的境界篇十三
不是因為我沒有理想,不是因為這個詞我不懂,而是我不確定。
我有很多喜歡的事情,我很想試試每一樣刺激有挑戰(zhàn)性的事情??墒枪旁捳f的好,“人生苦短”。我真的不知道,我喜歡的是否來得及做。我想確定一個我真的很喜歡的事情。一個,我愿意為這個而埋頭于書中,我愿意為這個而復出汗水和堅強。
其實仔細想想,可能我的理想還在迷霧之中吧!現在我走不進去,不代表我明年、下個月、明天或者下一秒進不去。我相信,我一定會有一天可以進去握住我的理想,向前沖的!
理想的境界篇十四
論文摘要:“孔顏之樂”自北宋理學家周敦頤提出以來,在各朝代的儒家學者中一直備受重視并逐漸成為儒家理想境界的一個代表層面。其思想內核是上古賢人精神追求的理想境界,不僅對古代文化來說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與影響,對我們現代人,更有其不凡的意義與價值。
孔子弟子三千,而其中通曉六藝者七十二人。其中有一名弟子,頗受孔子賞識,這名弟子就是顏回。
在《論語》中,孔子曾對顏回大加贊賞。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第六》)。而孔子在《述而》篇也曾自我表白:“飯疏食,飲水,曲朧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辈徽撌菍Φ茏有袨榈姆Q賞還是對自我內心的剖白,這些都直接表達了孔子安貧樂道,超脫于世俗功利的人生理想道德境界。這就是后來備受宋明理學家稱道的“孔顏之樂”。周敦頤曾說:“顏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夫富貴,人所愛也。顏子不愛不求而樂乎貧者,獨何心哉?天地間有至貴至富、可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處之一則能化而齊,故顏子亞圣?!?BR>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tǒng)道德受儒家影響甚深,其中以道德來約束欲望,“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道德理念始終在歷朝歷代的儒家學者中占主導地位。通過周敦頤和二程所倡導的“孔顏之樂”我們也能體會出,儒家精神的內核并不如道家所諷刺的“汲汲于功名”,而是“天下清平”之后心有所歸,不為外物所累的超脫(如“曾點之樂”)。那么“孔顏之樂”是否與宋代理學的內核相一致呢,為什么到了明代,這一理論甚至其所宣揚的儒家內涵都受到了王守仁的質疑呢?“孔顏之樂”在后世的文學發(fā)展中有著怎樣的地位,對當代文學又有什么值得借鑒和傳承的地方呢?這些都值得我們仔細思索。
一、從“孔顏之樂”看先秦儒家的理想境界。
不論是授業(yè)還是為學為官,孔子的言行里始終保持著溫柔敦厚、和悅相樂的態(tài)度。為學,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為友,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聞《韶》,沉醉其中樂而不知肉味,讀《詩》,亦因其“樂而不淫”而贊嘆稱賞。在我看來,孔子這種和樂的態(tài)度是源自于內心的安詳與神圣,是內心道德修養(yǎng)深厚而偉大的流露。孔子曾經與其弟子子貢有過一段對話,這段對話充分闡述了與行為上的規(guī)矩法度相比,孔子更注重內心的表達與修為。
(一)“以道為樂”的價值感悟。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論語·學而第一》)。
可見,孔子雖然提倡“君子固窮”,但是并不僅限于注重外在的表現形式,他更希望人是從內在,發(fā)自本性的舉動,真正達到那種安貧樂道的道德境界,而不是僅僅受禮儀法度的約束來匡正自己的行為,內心卻與之背道而馳。不僅在貧富問題上孔子的態(tài)度是如此,就是在他最重視的孝悌綱倫中,孔子亦是看中內心而不拘泥于外在形式。
(二)從“孝悌”視角看儒家心靈境界。
孔子曾在分別回答弟子子游、子夏、宰我三個人問孝的時候表露出他對內心重視的程度,這種程度直接區(qū)分了孝與不孝這種原則上和本質上的區(qū)別。我們不妨將這幾段體現孔子對孝道看法的對話摘錄如下: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扶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第二》)。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即沒,新谷即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薄芭玻瑒t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陽貨第十七》)。
以上三段對話,均表達了孔子對孝道問題的看法和立場。尤其是第三段,這段文字的核心,表達的正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最終的焦點是直指人心,最終的落腳點是人心是否安頓的問題。通過孔子對弟子的教誨和評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孔子所倡導的孝悌禮儀的前提和基礎是人內心道德的修為,是發(fā)自本性、源于內心而做的',而非反之,用外在的法度去約束人的內心,雖然表面看上去達到了同樣的行為效果,但是卻與夫子的本意相去甚遠。
(三)儒家理想境界與釋老至樂的同異。
在中國古代,儒道釋三者的思想互相融合,其中有一些相通的地方。佛家講的“要眠則眠,要坐則坐,熱則取涼,寒則向火。”講求的就是順應本心的修為,與儒家理學的“心學”有相通之處。明朝王襞曾經說:“舜之事親,孔之曲當,一皆出于自心之妙用耳。與饑來吃飯,困來即眠,同一妙用也?!?BR> 他認為“孔顏之樂”是心不執(zhí)著于任何一物的自由自在的精神,“既無所倚,則樂者如何物乎?道乎?心乎?”曰:“無物故樂,有物則否矣。且樂即道,樂即心也,而曰所樂者道,所樂者心,是床上加床也?!倍鴮τ诘兰摇俺晃锿狻钡闹翗肪辰?,在《莊子·內篇·大宗師》中曾記載過顏回坐忘而令孔子感喟的事,也能夠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儒家“孔顏之樂”的理想境界,其實與佛家的修心靜性、與道家的“超然物外”均有殊途同歸之理,儒家理想境界是內心的修為而非對外在禮法的嚴苛強求。
理想的境界篇十五
葉圣陶先生的語文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思想,內容豐富,說理透徹,博大精深。半個多世紀以來,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語文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工作者。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從葉老的語文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思想中獲得了很多啟示和教益。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葉老“立誠”的作文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思想。
1924年,葉老在《作文論》中指出:“作文上的求誠實含著以下的意思:從原料講,要是真實的、深厚的,不說那些不可征驗、浮游無著的話;從寫作講,要是誠懇的、嚴肅的,不取那些油滑、輕薄、卑鄙的態(tài)度?!薄凹偃粲兴戆?,這當是有關于人間事情的,則必須合于事理的真際,切乎生活的實況;假若有所感興,這當是不傾吐不舒快的,則必須本于內心的郁積,發(fā)乎情性的自然。這種要求可以稱為‘求誠’。”“虛偽、浮夸、玩戲,都是于誠字正相反對的?!?《葉圣陶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出版社,1994年,第299~300頁。)這里所說的“誠懇”、“嚴肅”的“態(tài)度”,其實質是做人的品德問題;所說的“原料”的“真實”、“深厚”也就是文章內容上的“求誠”。顯然,葉老按照“求誠”的'要求,把做人與作文聯系在一起。1962年,葉老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明確提出“為文”“立誠最為貴”。1962年12月28日,葉老在《答林井然信》中對早期“求誠”的觀點進一步發(fā)展完善,對“立誠最為貴”作如下解釋:“承詢‘立誠最為貴’一語。此語自‘修辭立其誠’來,無非‘言之有物’‘言之由衷’之意。而品德修養(yǎng),實際鍛煉,亦復包蘊在內。茍德之不修,實之不講,雖自以為‘有物’,自以為‘由衷’,猶未‘誠’也?!边@個解釋包含了三層意思:第一給文章的“立誠”下定義;第二是說文章的“立誠”應包括品德的“立誠”在內;第三是說品德的“立誠”決定著文章的“立誠”。不難看出,葉老把“立誠”作為人格修養(yǎng)和文章的完善統(tǒng)一的理想境界,闡明了做人與作文的關系。葉老的這個觀點,在1981年8月26日《答章熊信》中再一次作了闡述:“話與文都不是可以‘做作’的,有幾分品德知識能力只能說幾分的話,寫幾分的文。只會打折扣,不會超過增多。所以說或寫似技能而非技能,實際是其人的表現,一封信如此,一部小說一首詩也如此?!?《葉圣陶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文集》第3卷,第551、300頁。)綜觀葉老從早期到晚年的“立誠”主張,其內容、觀點完全是一致的。可以說“立誠”貫穿葉老作文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思想的始終,是葉老作文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思想的核心。既然“立誠”是中學生乃至社會一般成員寫作的理想境界,那么,語文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進入這種境界呢?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以為需從以下四個方面努力。
一、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學生把精神“立誠”放在首位。
葉老強調,
[1][2][3][4]。
理想的境界篇十六
理想是人生道路上的引路燈,照亮我們前進的方向;理想是遇到挫折時的戰(zhàn)士,帶領我們披荊斬棘;理想是想放棄時的打氣筒,為我們加油打氣,鼓勵我們向前去。
說到理想就要想到未來,雖然未來離我們還很遙遠,但這不代表現在我們不用努力。想想五年后,當別人問起你考了什么大學???這個學校好不好???在這個時候,如果你沒有考到你期望的成績,你就會想我當時怎么沒有努力好好學習。五年,只要努力拼搏,就會過上你想要的生活,成為別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在今天的班會上,來了三個大哥哥來跟我們分享他們的學習成長歷程。他們都考了一個好成績,分別考上了山東大學、武漢大學、湖北大學,都是中國非常厲害的大學。他們的話讓我充滿了信心,每天都要像打了雞血似的學習。
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最心儀的大學是什么呢?我最心儀的大學是浙江大學,那里是中國前十名的重點大學,不僅環(huán)境優(yōu)美,還特色鮮明,人才輩出。
不管你的理想大學是什么,都要好好學習,向理想一點點靠近,腳踏實地謀發(fā)展,努力努力再努力。
今天你努力了嗎?
理想的境界篇一
第一重境界:實現“有效教學框架”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即通過“有效教學框架”表格,將課堂教學過程細化成若干步驟,具體到每一分鐘該做什么,怎么做,讓師生有條不紊,循序漸進。這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常規(guī)要求,也是基本要求。
第二重境界:發(fā)掘知識的內在魅力。
課堂,是真理呈現之處;教學,是知識散發(fā)出魅力之時。在靜態(tài)的教材下面,蘊藏著人類最偉大的奧妙:發(fā)現宇宙與人類,書寫宇宙與人類的整個過程,課堂教學,是這一發(fā)現與書寫的重溫和延續(xù)。而如果沒有將“問題-知識-真理”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那么教師的精彩表演時淺薄的,學生的小手林立是膚淺的,教育教學的真諦,將沒有被師生在課堂上把握,課堂用表面化的熱烈,替代了緊張的腦力勞動,而緊張的腦力勞動,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正是課堂教學的本質所在。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發(fā)掘知識的內在魅力,才能打動學生,讓學生陷入深度思考,才能讓學生達到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和獲得求知的快樂。
第三重境界:實現課堂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鳴。
課堂教學,在實現人與知識深刻共鳴的同時,也實現著人際之間、自我之間的深刻共鳴!我們才能說,課堂教學不僅實現了知識的復現,而且也實現了人的復活---學生與教師生命的復活。理想的課堂教學,需要實現最后一個維度:課堂與社會生活的息息相通,課堂與人類命運的息息相通。我們希望:在我們的課堂,與其粉碎任何剛剛覺醒的意識所具有的自然的好奇心,不如把它引向最初的探詢:什么是人類、生命、社會、世界真理?(埃德加、莫蘭)也唯有如此,課堂的師生關系,或者說學習共同體關系,它已超越了以親密為依據,超越了以知識多寡為標準,共同體成員已成為一群為人類,也為自己的存在追尋著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只有實現了課堂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鳴,才能讓學生了解學習的意義所在。只有這樣,學生不再為當前的一次期考或畢業(yè)考試而苦苦死記硬背,而是激發(fā)了他們對今后探尋世界奧秘、為今后人類生活的更美好更加努力學習。
現實中的課堂帶有一定的功利性,功利性的教學將不會給學生帶來持久性的發(fā)展和影響。葉瀾教授曾經批判“把課堂教學目標局限于發(fā)展學生認知能力,是當前教學論思維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現,這樣就是把生命的認知功能從生命整體中分割出來,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體當做認知體來看待。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fā)揮,才能有助于新人的培養(yǎng)和教師的成長,課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變現有課堂上,見書不見人,人圍著書轉的局面,必須研究課堂教學師生狀態(tài)的眾多因素,研究課堂教學中師生活動的全部豐富性,研究如何開發(fā)課堂教學的生命潛力”。
理想的境界篇二
今天有幸讀到《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一書,收獲頗豐。作為老師,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那就是“怎樣的課才是一堂好課”?我相信,這也是所有執(zhí)教人員永恒不倦的一個討論話題。本書以扎實的教育理論為基礎,從大量的課堂教學實踐當中歸納總結,提出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實有效教學框架,即通過“有效教學框架”表格,將教學過程細化,具體到課堂的每一分鐘該做什么,怎么做;第二重境界:發(fā)掘知識的內在魅力,讓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收獲快樂:第三重境界:知識、生活與生命的共鳴,即課堂的升華,實現課堂知識、師生生活與生命的和諧統(tǒng)一。
有效教學的三類目標,是在新課程理論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基礎上,在具體操作上將目標分為層次井然的a類(基礎性目標)、b類(教學核心目標)、c類(附屬及延伸性目標)。新課程三維目標強調了目標的整體性、統(tǒng)一性,而新教育理想課堂的三類目標則強調了目標的細分,強調了每一個目標的獨特性,強調了用幾類目標對整體教學進行分解、細化以及落實。確定三類教學目標是新教育有效教學框架的幾個核心關鍵之一,因此如果沒能在此方面有所突破,那么教學只能流于表面的效果,很難做到上好每一堂課,更別說落實有效教學框架,以及構建理想課堂。
接著,第二章具體闡述了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的第二、三重境界,以及三重境界之間的關系。第二重境界指出,理想的課堂并不僅僅是兒童中心主義的過度推崇,而是以全體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圍繞在“問題—知識”的'周圍,共同發(fā)掘知識,共同經歷問題的提出、理解及解決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全體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愉快的獲取體驗。
第三重境界是基于前兩重境界之上的一種教學中的頓悟。它很少可以達到的,不是說很難,而是意識不到。教師意識不到自己在課堂上的作用,或者說沒能充分發(fā)揮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人與知識的對話是課堂教學的核心,而理想課堂不會僅僅停留在人與知識的對話這一維度,還應該考慮兩種幾乎同時發(fā)生的對話即人與他者(教師、學生、其他讀者)的對話、人與自己(反思的、歷史性的、生長行的)的對話。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在大多數時候,教師理解的高度就是課程及課堂能夠達到的高度。通過對維果茨基“最近發(fā)展區(qū)”這一理論的研究表明,如果課堂上沒有能夠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沒有參與學生與知識之間的對話,那么無論是個體學生與知識的對話,還是學生群體之間的對話,都有可能停留在膚淺的層次,而達不到理想的效果。也就是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要讓課堂教學實現學生與知識的共鳴,重現知識的魅力,其前提是教師自己首先要認識到知識的內在魅力,并意識到自己在參與知識重現過程中的角色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師應該將自己定位成一個真誠的探索者,一個智慧的求知者。理想的課堂教學還需要實現最后一個維度:課堂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通,課堂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通。
有效教學框架是新教育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的第一重境界,掌握有效教學框架,能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更扎實、有效,更有生命活力。
新教育的三類目標不同于新課程理論的三維目標。兩者是從不同的層面,提出的不同概念。新課程三維目標強調了目標的整體性、統(tǒng)一性,而新教育理想課堂的三類目標,則強調了教學目標的分解、細化,強調了每一個目標的獨特性,能更好的落實。
理想的境界篇三
干國祥老師的《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這本書,以扎實的教育理論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養(yǎng)料,以大量真實的課堂教學案例為土壤,提出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讓我們一起走進有效課堂,攀登理想境界。
第一重境界:落實有效教學框架。這可以為課堂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第二重境界:發(fā)掘知識的內在魅力。干老師認為課堂教學的核心是“問題――知識――真理”,緊張的腦力勞動,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才是課堂教學的本質所在。
第三重境界:知識、生活與生命的共鳴。它強調的是學習過程中的“詩”,即從存在意義的角度來理解課堂,要求課堂。這和目前很多有識的教育專家、學者呼吁的關注學生的精神成長,實施生命化教育應該是相通的。
二、三重境界的闡釋給我的啟示。
1.課堂不需要虛假的主體。
課堂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這已經成了我們很多人的口頭語??蓪嶋H上呢,反思我們身邊的一些課堂,仍然是強勢的牽引遠遠大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很多時候,教師帶著學生在“課堂”上轉圈,難以給學生以真正學習思考的時間空間。有時,學生為了迎合老師的預設,于是有了“小眼發(fā)光,小手如林”的虛熱鬧,學生在課堂上也就成了虛假的'主體。
我發(fā)現很多學生真的是教師在逼著學,逼著掌握那些知識,再死記硬背那些知識。其實,知識都是有它的魅力的,都會勾起學生的興趣。孩子們對身邊的新鮮事物充滿興趣,可是為什么我們教材中的知識就很難有這樣大的吸引力呢?是編者的不夠精心嗎?顯然不是,是我們的教學出了問題:學生沒有成為自己學習的主體!我們教師不知道他們真正需要什么,唯有讓知識的求得成為一個探索奧秘的神奇過程,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
2.課堂需要關注的是“這一群”.
干老師在書中說:第二重境界的主體是全體學生,優(yōu)質的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圍繞在“問題――知識――文本”的周圍,來進行一次艱苦的探索。我以為他心中有學生,課堂中的他關注的是學生的學,一切的引導都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
我很欣賞干老師們的新教育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共讀共寫共同生活;通過共讀共寫,師生、親子間擁有共同的語言與密碼。很感動的是,一個“共”正是體現了班級授課的理念,全體師生共同學習,課堂應該把目光放在“一群”上,而不是某一個特殊的“一個”,當“這一個”在呈現的時候,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讓其他的學生和他共同面對問題來學習探討,使得“這一群”都動起來。
3.課堂應該成為學生的一段旅程。
這段旅程是怎樣的?我們來聽聽干老師的表述:“這段旅程,將充滿著懷疑、困惑、挑戰(zhàn),也不能完全沒有機械記憶、挫敗感、羞辱感,但是,它的核心永遠是智力挑戰(zhàn)、思維訓練、是知識作為問題解決的工具而涌現時的驚奇與喜悅,是對復雜問題形成心的理解時的豁然。”
總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理想課堂之路的追求是無止境的,我們將永遠走在探索的路上。
理想的境界篇四
在學校安排的教科研活動月期間,我認真學習了干國祥老師的《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一書,收獲頗豐。使我充分領悟到了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以及如何打造理想課堂。
理想的課堂,簡單的說就是最大可能地促進、實現學生每個個體的學習,這是有效教學的追求,也是將課堂的注意力從教師的教轉變到學生的學的關鍵所在。它包括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實有效教學框架;第二重境界:發(fā)掘知識的內在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識、生活與生命的共鳴。
一、真正認識師生角色的正確定位。
教育是喚醒與點燃,教育是服務與引導,課堂上教師要教給學生終身學習的方法(不僅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學知識的方法)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既然課堂是師生的,那么理想課堂就必須是師生互動的課堂,就必須真正認識師生角色的正確定位。有人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比喻成電腦和u盤的教師“高速usb接口”。在課堂上教師面對的是學生,如果教師不了解學生,就很難找到把知識和技能教授給學生的“高速usb接口”,因此,有沒有學生的真心配合,能不能讀懂學生,幾乎就是你課堂教學的成敗關鍵。
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就不是單純的給與者,而應該是獲取方法的引導者。教師因學生的存在而存在,教師是課堂上學生學習的仆人,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教師的主要作用就是“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炬,使其自己燃燒起來”,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
二、根據學情設計教學。
課堂并不是證明教師優(yōu)秀,而是幫助學生變得更加優(yōu)秀。因此教法如何設計取決于教師能否把握住學生的興趣點,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fā),設計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學生學習的興趣自然高,學習效率也就高了。課堂上教師要不斷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發(fā)現學生累了或不感興趣,思維不活躍了,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和內容;課堂上要明確學生的學習在哪里出現了障礙、在哪里需要拓展、在哪里需要升華時,教師才有針對性地加以扼要的補充、精當的點撥。
三、設計好問題導學。
解決問題是技術性的,而解決問題則是革命性的。課堂并不是講授學科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學習學科知識,所以課堂上能否提出適合學生的問題是一節(jié)課成功與否的關鍵。問題的設計要有興趣,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能單純的就課本問題出幾道題。好的問題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活躍學生的思維,為整堂課的學習打下很好的情意和認知基礎。備課時一定要把每一節(jié)的知識點吃透,這一節(jié)課共有幾個要點,怎樣能有興趣的展現在學生面前,怎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活躍學生的思維。
通過問題的設計讓復雜問題簡單化,枯燥問題興趣化。這樣隨著學生渴望探究知識的欲望,教師層層深入,這樣才能做引人入勝,扣人心弦,從而真正形成自己理想的課堂。
理想的境界篇五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無不期待我們的教學如行云流水,達到一種理想的境界。干國祥的《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便是這樣一本好書。
理想課堂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即第一章所指之有效教學的基本框架,它為課堂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第二重境界是發(fā)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的內在魅力,它強調的是學習過程中的“思”。第三重境界是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它強調的是學習過程中的“詩”。干老師他證實了這樣一個真理:只要用心體察,任何一個漢字,任何一個詞語,任何一篇普通平凡的課文,因為系前人匠心所運,所以,都并非是平淡無奇的一堆文字,而是心靈的一次次運籌,是思維的一次次錘煉,是漫長字詞史的又一次獨特運用。
怎樣構建我們的理想課堂?
一、理想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而不只是教師展示授課技巧的表演場所;理想課堂是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潛能的時空,而不只是教師呼風喚雨的場地;理想課堂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意外的美麗,而不必一切都遵循固定的線路;理想課堂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溫情的懷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悅是最顯眼的標志,沒有人會被無情打擊,更沒有人會受到“法庭式的審判”;理想課堂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種,而給予火種的是一個個只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偠灾?,理想課堂體現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fā)展的整體關懷。
二、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學生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間的界限,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對學生而言不見得是統(tǒng)一的、相互印證的,學生之所以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而不是自己應盡的責任,課堂之所以沒有生機和活力,變得如同一潭死水、波瀾不驚......
與學生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相割裂不無關系。
理想的境界篇六
今年暑假,我仔細品讀了新教育專家干國祥的著作《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感受頗深:
新教育研究認為,課堂從教學活動的基本框架落實、知識理解抵達深度、主客體之間及主體間的對話質量這三個層次來考察成敗,這可謂理想課堂的三從境界。
實現“有效教學框架”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即通過“有效教學框架”表格,將課堂教學過程細化成若干步驟,具體到每一分鐘該做什么,怎么做,讓師生有條不紊,循序漸進。這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常規(guī)要求,也是基本要求。
教學框架主題有五部分組成:
1. 確定教學目標。
2. 有明確方向的預習。
3. 嚴謹的教學板塊。
4. 對課堂上學生個體學習的預設和規(guī)定。
5. 教學反思。
課堂,是真理呈現之處,應該是一個問題的提出、理解及解決的過程,是一個知識作為問題解決的工具被探索、被發(fā)現的過程。;教學,不是重復前人定下的知識,而是重現這個知識的發(fā)現過程,是重新經歷,是知識散發(fā)出魅力之時。如果沒有將“問題—知識—真理”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那么教師的精彩表演時淺薄的,教育教學的真諦,將沒有被師生在課堂上把握,課堂用表面化的熱烈,替代了緊張的腦力勞動,而緊張的腦力勞動,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正是課堂教學的本質所在。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發(fā)掘知識的內在魅力,才能打動學生,讓學生陷入深度思考,才能讓學生達到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和獲得求知的快樂。
課堂教學,在實現人與知識深刻共鳴的同時,也實現著人際之間、自我之間的深刻共鳴!我們才能說,課堂教學不僅實現了知識的復現,而且也實現了人的復活---學生與教師生命的復活。理想的課堂教學,需要實現最后一個維度:課堂與社會生活的息息相通,課堂與人類命運的息息相通。我們希望:在我們的課堂,與其粉碎任何剛剛覺醒的意識所具有的自然的好奇心,不如把它引向最初的探詢:什么是人類、生命、社會、世界真理?(埃德加.莫蘭)也唯有如此,課堂的師生關系,或者說學習共同體關系,它已超越了以親密為依據,超越了以知識多寡為標準,共同體成員已成為一群為人類,也為自己的存在追尋著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只有實現了課堂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鳴,才能讓學生了解學習的意義所在。只有這樣,學生不再為當前的一次期考或畢業(yè)考試而苦苦死記硬背,而是激發(fā)了他們對今后探尋世界奧秘、為今后人類生活的更美好更加努力學習。
因此要改變現有課堂上,見書不見人,人圍著書轉的局面,必須研究課堂教學師生狀態(tài)的眾多因素,研究課堂教學中師生活動的.全部豐富性,研究如何開發(fā)課堂教學的生命潛力。
三重境界,為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目的更明確。
理想的境界篇七
第一重境界是:實現“有效教學框架”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即通過“有效教學框架”表格,將課堂教學過程細化成若干步驟,具體到每一分鐘該做什么,怎么做,讓師生有條不紊,循序漸進。這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常規(guī)要求,也是基本要求。
第二重境界:發(fā)掘知識的內在魅力。
課堂,是真理呈現之處;教學,是知識散發(fā)出魅力之時。在靜態(tài)的教材下面,蘊藏著人類最偉大的奧妙:發(fā)現宇宙與人類,書寫宇宙與人類的整個過程,課堂教學,是這一發(fā)現與書寫的重溫和延續(xù)。而如果沒有將“問題-知識-真理”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那么教師的精彩表演時淺薄的,學生的小手林立是膚淺的,教育教學的真諦,將沒有被師生在課堂上把握,課堂用表面化的熱烈,替代了緊張的腦力勞動,而緊張的腦力勞動,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正是課堂教學的本質所在。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發(fā)掘知識的內在魅力,才能打動學生,讓學生陷入深度思考,才能讓學生達到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和獲得求知的快樂。
第三重境界:實現課堂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鳴。
課堂教學,在實現人與知識深刻共鳴的同時,也實現著人際之間、自我之間的深刻共鳴!我們才能說,課堂教學不僅實現了知識的復現,而且也實現了人的復活---學生與教師生命的復活。理想的課堂教學,需要實現最后一個維度:課堂與社會生活的息息相通,課堂與人類命運的息息相通。我們希望:在我們的課堂,與其粉碎任何剛剛覺醒的意識所具有的自然的好奇心,不如把它引向最初的探詢:什么是人類、生命、社會、世界真理?(埃德加、莫蘭)也唯有如此,課堂的師生關系,或者說學習共同體關系,它已超越了以親密為依據,超越了以知識多寡為標準,共同體成員已成為一群為人類,也為自己的存在追尋著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只有實現了課堂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鳴,才能讓學生了解學習的意義所在。只有這樣,學生不再為當前的一次期考或畢業(yè)考試而苦苦死記硬背,而是激發(fā)了他們對今后探尋世界奧秘、為今后人類生活的更美好更加努力學習。
現實中的課堂帶有一定的功利性,功利性的教學將不會給學生帶來持久性的發(fā)展和影響。葉瀾教授曾經批判“把課堂教學目標局限于發(fā)展學生認知能力,是當前教學論思維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現,這樣就是把生命的認知功能從生命整體中分割出來,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體當做認知體來看待。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fā)揮,才能有助于新人的培養(yǎng)和教師的成長,課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變現有課堂上,見書不見人,人圍著書轉的局面,必須研究課堂教學師生狀態(tài)的眾多因素,研究課堂教學中師生活動的全部豐富性,研究如何開發(fā)課堂教學的生命潛力”。
理想的境界篇八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無不期待我們的教學如行云流水,達到一種理想的境界。干國祥的《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便是這樣一本好書。
理想課堂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即第一章所指之有效教學的基本框架,它為課堂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第二重境界是發(fā)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的內在魅力,它強調的是學習過程中的“思”。第三重境界是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它強調的是學習過程中的“詩”。干老師他證實了這樣一個真理:只要用心體察,任何一個漢字,任何一個詞語,任何一篇普通平凡的課文,因為系前人匠心所運,所以,都并非是平淡無奇的一堆文字,而是心靈的一次次運籌,是思維的一次次錘煉,是漫長字詞史的又一次獨特運用。
怎樣構建我們的理想課堂?
一、理想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而不只是教師展示授課技巧的表演場所;理想課堂是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潛能的時空,而不只是教師呼風喚雨的場地;理想課堂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意外的美麗,而不必一切都遵循固定的線路;理想課堂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溫情的懷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悅是最顯眼的標志,沒有人會被無情打擊,更沒有人會受到“法庭式的審判”;理想課堂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種,而給予火種的是一個個只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偠灾?,理想課堂體現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fā)展的整體關懷。
二、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學生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間的界限,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對學生而言不見得是統(tǒng)一的.、相互印證的,學生之所以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而不是自己應盡的責任,課堂之所以沒有生機和活力,變得如同一潭死水、波瀾不驚。與學生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相割裂不無關系。
閱讀《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最喜歡前言中的那一句:放棄漫步,練習舞步——用新教育有效教學框架約束自己、規(guī)范自己,以期達到教育的自由之境,即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理想的境界篇九
今天有幸讀到《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一書,收獲頗豐。作為老師,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那就是“怎樣的課才是一堂好課”?我相信,這也是所有執(zhí)教人員永恒不倦的一個討論話題。本書以扎實的教育理論為基礎,從大量的課堂教學實踐當中歸納總結,提出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實有效教學框架,即通過“有效教學框架”表格,將教學過程細化,具體到課堂的每一分鐘該做什么,怎么做;第二重境界:發(fā)掘知識的內在魅力,讓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收獲快樂:第三重境界:知識、生活與生命的共鳴,即課堂的升華,實現課堂知識、師生生活與生命的和諧統(tǒng)一。
有效教學的三類目標,是在新課程理論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基礎上,在具體操作上將目標分為層次井然的a類(基礎性目標)、b類(教學核心目標)、c類(附屬及延伸性目標)。新課程三維目標強調了目標的整體性、統(tǒng)一性,而新教育理想課堂的三類目標則強調了目標的細分,強調了每一個目標的獨特性,強調了用幾類目標對整體教學進行分解、細化以及落實。確定三類教學目標是新教育有效教學框架的幾個核心關鍵之一,因此如果沒能在此方面有所突破,那么教學只能流于表面的效果,很難做到上好每一堂課,更別說落實有效教學框架,以及構建理想課堂。
接著,第二章具體闡述了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的第二、三重境界,以及三重境界之間的關系。第二重境界指出,理想的課堂并不僅僅是兒童中心主義的過度推崇,而是以全體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圍繞在“問題―知識”的周圍,共同發(fā)掘知識,共同經歷問題的提出、理解及解決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全體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愉快的獲取體驗。
第三重境界是基于前兩重境界之上的一種教學中的頓悟。它很少可以達到的,不是說很難,而是意識不到。教師意識不到自己在課堂上的作用,或者說沒能充分發(fā)揮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人與知識的對話是課堂教學的核心,而理想課堂不會僅僅停留在人與知識的對話這一維度,還應該考慮兩種幾乎同時發(fā)生的對話即人與他者(教師、學生、其他讀者)的對話、人與自己(反思的、歷史性的、生長行的)的對話。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在大多數時候,教師理解的高度就是課程及課堂能夠達到的高度。通過對維果茨基“最近發(fā)展區(qū)”這一理論的研究表明,如果課堂上沒有能夠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沒有參與學生與知識之間的對話,那么無論是個體學生與知識的對話,還是學生群體之間的對話,都有可能停留在膚淺的層次,而達不到理想的效果。也就是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要讓課堂教學實現學生與知識的共鳴,重現知識的魅力,其前提是教師自己首先要認識到知識的內在魅力,并意識到自己在參與知識重現過程中的角色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師應該將自己定位成一個真誠的探索者,一個智慧的求知者。理想的課堂教學還需要實現最后一個維度:課堂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通,課堂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通。
理想的境界篇十
劉少奇同志是我們黨領導的工人運動的著名領袖和主要領導者,是黨的正確路線在白區(qū)工作中的杰出代表。內容如下。
之所以正直、善良、有頭腦的國民、公民,歷來對大多數不良政治家不恥、不感冒、沒好感!政治家都具有殘酷、血腥、欺騙的本質,其特點大多數總是說一套做一套、表面是一套、背地里又是一套,常常是口是心非、言不由衷、是非顛倒、強詞奪理、口若懸河、玩弄權術、害人害己、心懷叵測、居心不良!
其表現、手段是喝哄黑詐、黑白顛倒、欲加之罪、打砸搶抄抓,近似于流氓、地痞、無賴行徑!其結果往往是惹火燒身、自討沒趣、自取其禍、自取滅亡、自作自受、自甘墮落、頭破血流!
其目的是蠱惑、忽悠廣大國民、公民,獲得權力后的自己享受——紙醉金迷、窮奢極侈、對酒當歌、酒醉金迷、醉生夢死、暴殄天物、死得其所!
劉少奇說得好,資本主義體現的是,按經濟規(guī)律在社會實踐中生產力的先進性,也是走向真正地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必經之路!不要把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對立起來,資本主義是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基礎,沒有雄厚的物質作為基礎,何談社會主義優(yōu)于資本主義!換句話說就是:資本主義是手段、是工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要利用資本主義的生產力的先進性,來過渡到社會主義,最終努力、完善、完成社會主義所需的基本條件、根本任務——民主平等、依法治國、勞資兩利、互利互惠、多勞多得、按勞分配、社會和諧、振興復興、興旺發(fā)達、共同發(fā)展、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愛護自然!逐漸達到共產主義的理想境界!
理想的境界篇十一
煩惱就像病毒無時無刻圍繞身邊,每個人都有煩惱。我的煩惱就是全球暖化——北極的冰山已經慢慢的融化了,北極熊也漸漸的死了。古人說:“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我不能只關心自己,還要關心地球的變化,現在,我要節(jié)能減碳,好好保護地球。
如果不做好節(jié)能減碳的話,北極的冰山融化會造成海平面上升,地勢比較平坦的國家會沉下去,以后我們可能看不到北極了,而天氣也會變得很奇怪,有些動物也因此死了,例如:北極熊等。臺風來的時候,會造成土石流、道路坍方、農業(yè)損失等。
我也煩惱我以后看不到北極熊。現在物價上漲,什么東西都變得更貴了,讓人們苦不堪言,為了保護地球不讓地球暖化加劇暖化,所以我們要節(jié)能減碳。節(jié)能減碳可以減少空氣汙染、水污染等。
節(jié)能減碳是每個人都要做的事,如果只有一個人做,根本就沒有用,所以不能覺得我沒有做,也沒有關系,反正不差我一個人。要每個人都做才有用,如何讓每個人都能好好愛護地球?這正是我煩惱的地方。
理想的境界篇十二
每集體都有理想,我也不例外。我有很多理想,且聽我逐一講來。
我的第一個理想,即是當一名消防員。果為我以為當消防員是一件十分光彩的事,會蒙到別人的尊敬。后來才知說,救火員不是那么美當的,必需得身材倍棒,吃嘛嘛臭。而就我這廢柴體量,仍是省費吧。
應射擊運發(fā)動是我第二個理想。替什么會有這個理想呢?由于我第一次完“激光擊氣球”就未經到了“彈無虛領”的水平!于是我就將此樹為了本人的目的??捎袀€弊病使我終極廢棄了這個理想——怯場。
起初,我的理想又變成了當漫畫野。我對此可是下了一番甜過的,望我的丹青標就能曉得。然而至今為起,我還只會畫一般站破的己,像那些拉小提琴、吹笛之種的“特別動息”,基本繪不沒去。所以,這個幻想也隨之幻滅了。
所以每該我聽到共學們在談理想的時候,爾都躲而遙之。有些同窗連最少的文化皆干不到,卻在這面大聊昔后的幻想,實是好笑而又可哀啊!取其如斯,還不如作賴學生的天職,惡佳學習每天向上呢!
于是乎,每當同學識伏我的理想時,我都會答復路:“別跟我談理想,早戒了!”
理想的境界篇十三
不是因為我沒有理想,不是因為這個詞我不懂,而是我不確定。
我有很多喜歡的事情,我很想試試每一樣刺激有挑戰(zhàn)性的事情??墒枪旁捳f的好,“人生苦短”。我真的不知道,我喜歡的是否來得及做。我想確定一個我真的很喜歡的事情。一個,我愿意為這個而埋頭于書中,我愿意為這個而復出汗水和堅強。
其實仔細想想,可能我的理想還在迷霧之中吧!現在我走不進去,不代表我明年、下個月、明天或者下一秒進不去。我相信,我一定會有一天可以進去握住我的理想,向前沖的!
理想的境界篇十四
論文摘要:“孔顏之樂”自北宋理學家周敦頤提出以來,在各朝代的儒家學者中一直備受重視并逐漸成為儒家理想境界的一個代表層面。其思想內核是上古賢人精神追求的理想境界,不僅對古代文化來說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與影響,對我們現代人,更有其不凡的意義與價值。
孔子弟子三千,而其中通曉六藝者七十二人。其中有一名弟子,頗受孔子賞識,這名弟子就是顏回。
在《論語》中,孔子曾對顏回大加贊賞。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第六》)。而孔子在《述而》篇也曾自我表白:“飯疏食,飲水,曲朧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辈徽撌菍Φ茏有袨榈姆Q賞還是對自我內心的剖白,這些都直接表達了孔子安貧樂道,超脫于世俗功利的人生理想道德境界。這就是后來備受宋明理學家稱道的“孔顏之樂”。周敦頤曾說:“顏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夫富貴,人所愛也。顏子不愛不求而樂乎貧者,獨何心哉?天地間有至貴至富、可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處之一則能化而齊,故顏子亞圣?!?BR>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tǒng)道德受儒家影響甚深,其中以道德來約束欲望,“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道德理念始終在歷朝歷代的儒家學者中占主導地位。通過周敦頤和二程所倡導的“孔顏之樂”我們也能體會出,儒家精神的內核并不如道家所諷刺的“汲汲于功名”,而是“天下清平”之后心有所歸,不為外物所累的超脫(如“曾點之樂”)。那么“孔顏之樂”是否與宋代理學的內核相一致呢,為什么到了明代,這一理論甚至其所宣揚的儒家內涵都受到了王守仁的質疑呢?“孔顏之樂”在后世的文學發(fā)展中有著怎樣的地位,對當代文學又有什么值得借鑒和傳承的地方呢?這些都值得我們仔細思索。
一、從“孔顏之樂”看先秦儒家的理想境界。
不論是授業(yè)還是為學為官,孔子的言行里始終保持著溫柔敦厚、和悅相樂的態(tài)度。為學,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為友,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聞《韶》,沉醉其中樂而不知肉味,讀《詩》,亦因其“樂而不淫”而贊嘆稱賞。在我看來,孔子這種和樂的態(tài)度是源自于內心的安詳與神圣,是內心道德修養(yǎng)深厚而偉大的流露。孔子曾經與其弟子子貢有過一段對話,這段對話充分闡述了與行為上的規(guī)矩法度相比,孔子更注重內心的表達與修為。
(一)“以道為樂”的價值感悟。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論語·學而第一》)。
可見,孔子雖然提倡“君子固窮”,但是并不僅限于注重外在的表現形式,他更希望人是從內在,發(fā)自本性的舉動,真正達到那種安貧樂道的道德境界,而不是僅僅受禮儀法度的約束來匡正自己的行為,內心卻與之背道而馳。不僅在貧富問題上孔子的態(tài)度是如此,就是在他最重視的孝悌綱倫中,孔子亦是看中內心而不拘泥于外在形式。
(二)從“孝悌”視角看儒家心靈境界。
孔子曾在分別回答弟子子游、子夏、宰我三個人問孝的時候表露出他對內心重視的程度,這種程度直接區(qū)分了孝與不孝這種原則上和本質上的區(qū)別。我們不妨將這幾段體現孔子對孝道看法的對話摘錄如下: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扶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第二》)。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即沒,新谷即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薄芭玻瑒t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陽貨第十七》)。
以上三段對話,均表達了孔子對孝道問題的看法和立場。尤其是第三段,這段文字的核心,表達的正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最終的焦點是直指人心,最終的落腳點是人心是否安頓的問題。通過孔子對弟子的教誨和評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孔子所倡導的孝悌禮儀的前提和基礎是人內心道德的修為,是發(fā)自本性、源于內心而做的',而非反之,用外在的法度去約束人的內心,雖然表面看上去達到了同樣的行為效果,但是卻與夫子的本意相去甚遠。
(三)儒家理想境界與釋老至樂的同異。
在中國古代,儒道釋三者的思想互相融合,其中有一些相通的地方。佛家講的“要眠則眠,要坐則坐,熱則取涼,寒則向火。”講求的就是順應本心的修為,與儒家理學的“心學”有相通之處。明朝王襞曾經說:“舜之事親,孔之曲當,一皆出于自心之妙用耳。與饑來吃飯,困來即眠,同一妙用也?!?BR> 他認為“孔顏之樂”是心不執(zhí)著于任何一物的自由自在的精神,“既無所倚,則樂者如何物乎?道乎?心乎?”曰:“無物故樂,有物則否矣。且樂即道,樂即心也,而曰所樂者道,所樂者心,是床上加床也?!倍鴮τ诘兰摇俺晃锿狻钡闹翗肪辰?,在《莊子·內篇·大宗師》中曾記載過顏回坐忘而令孔子感喟的事,也能夠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儒家“孔顏之樂”的理想境界,其實與佛家的修心靜性、與道家的“超然物外”均有殊途同歸之理,儒家理想境界是內心的修為而非對外在禮法的嚴苛強求。
理想的境界篇十五
葉圣陶先生的語文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思想,內容豐富,說理透徹,博大精深。半個多世紀以來,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語文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工作者。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從葉老的語文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思想中獲得了很多啟示和教益。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葉老“立誠”的作文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思想。
1924年,葉老在《作文論》中指出:“作文上的求誠實含著以下的意思:從原料講,要是真實的、深厚的,不說那些不可征驗、浮游無著的話;從寫作講,要是誠懇的、嚴肅的,不取那些油滑、輕薄、卑鄙的態(tài)度?!薄凹偃粲兴戆?,這當是有關于人間事情的,則必須合于事理的真際,切乎生活的實況;假若有所感興,這當是不傾吐不舒快的,則必須本于內心的郁積,發(fā)乎情性的自然。這種要求可以稱為‘求誠’。”“虛偽、浮夸、玩戲,都是于誠字正相反對的?!?《葉圣陶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出版社,1994年,第299~300頁。)這里所說的“誠懇”、“嚴肅”的“態(tài)度”,其實質是做人的品德問題;所說的“原料”的“真實”、“深厚”也就是文章內容上的“求誠”。顯然,葉老按照“求誠”的'要求,把做人與作文聯系在一起。1962年,葉老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明確提出“為文”“立誠最為貴”。1962年12月28日,葉老在《答林井然信》中對早期“求誠”的觀點進一步發(fā)展完善,對“立誠最為貴”作如下解釋:“承詢‘立誠最為貴’一語。此語自‘修辭立其誠’來,無非‘言之有物’‘言之由衷’之意。而品德修養(yǎng),實際鍛煉,亦復包蘊在內。茍德之不修,實之不講,雖自以為‘有物’,自以為‘由衷’,猶未‘誠’也?!边@個解釋包含了三層意思:第一給文章的“立誠”下定義;第二是說文章的“立誠”應包括品德的“立誠”在內;第三是說品德的“立誠”決定著文章的“立誠”。不難看出,葉老把“立誠”作為人格修養(yǎng)和文章的完善統(tǒng)一的理想境界,闡明了做人與作文的關系。葉老的這個觀點,在1981年8月26日《答章熊信》中再一次作了闡述:“話與文都不是可以‘做作’的,有幾分品德知識能力只能說幾分的話,寫幾分的文。只會打折扣,不會超過增多。所以說或寫似技能而非技能,實際是其人的表現,一封信如此,一部小說一首詩也如此?!?《葉圣陶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文集》第3卷,第551、300頁。)綜觀葉老從早期到晚年的“立誠”主張,其內容、觀點完全是一致的。可以說“立誠”貫穿葉老作文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思想的始終,是葉老作文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思想的核心。既然“立誠”是中學生乃至社會一般成員寫作的理想境界,那么,語文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進入這種境界呢?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以為需從以下四個方面努力。
一、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學生把精神“立誠”放在首位。
葉老強調,
[1][2][3][4]。
理想的境界篇十六
理想是人生道路上的引路燈,照亮我們前進的方向;理想是遇到挫折時的戰(zhàn)士,帶領我們披荊斬棘;理想是想放棄時的打氣筒,為我們加油打氣,鼓勵我們向前去。
說到理想就要想到未來,雖然未來離我們還很遙遠,但這不代表現在我們不用努力。想想五年后,當別人問起你考了什么大學???這個學校好不好???在這個時候,如果你沒有考到你期望的成績,你就會想我當時怎么沒有努力好好學習。五年,只要努力拼搏,就會過上你想要的生活,成為別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在今天的班會上,來了三個大哥哥來跟我們分享他們的學習成長歷程。他們都考了一個好成績,分別考上了山東大學、武漢大學、湖北大學,都是中國非常厲害的大學。他們的話讓我充滿了信心,每天都要像打了雞血似的學習。
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最心儀的大學是什么呢?我最心儀的大學是浙江大學,那里是中國前十名的重點大學,不僅環(huán)境優(yōu)美,還特色鮮明,人才輩出。
不管你的理想大學是什么,都要好好學習,向理想一點點靠近,腳踏實地謀發(fā)展,努力努力再努力。
今天你努力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