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xù)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傾聽草木的呼吸讀后感篇一
沒怎么寫過書評,但不管是一個正經(jīng)的書評還是一個不正經(jīng)的書評,似乎都應該說明兩件事,一是這本書講了什么,二是這本書有哪些好的地方。
第一件事按照慣常的方式可以這樣講: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十七歲的、生活在羅馬尼亞的德國同性戀少年在烏克蘭勞動營生活五年的經(jīng)歷。從題材層面上而言,看點有如下:一是書里描述了一個在歷史上幾乎隱形的群體,奧斯維辛集中營幾乎成為了人類罪惡的象征,與之相比,烏克蘭勞動營幾乎是沒有什么人關注的,更可況它是因為“勝利者蘇聯(lián)為了重建被戰(zhàn)爭破壞的國家”才產(chǎn)生的。二是少年的同性戀身份,少年因為怕被警察和家人發(fā)現(xiàn)自己是同性戀,所以主動選擇進入勞動營。三是絕對的游離,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國家把我當罪犯囚禁,家人把我當恥辱放逐”。書中的主人公是一個沒有生活空間的人,是一個被社會和家庭流放的人。
我的個人感覺是,從第一點來看,小說太集中于生活細節(jié)而缺少宏闊的歷史背景,從第二點來看,小說中同性戀身份和勞動營生活并沒有太多的重疊,因為勞動營中的人都是因饑餓而無性的人,小說也并不太多涉及身份認同的問題。小說中真正關注的不如說是第三點,也就是絕對的游離以及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人要如何主動創(chuàng)造生存空間。
第二件事按照慣常的方式很難講,因為這不是一個書的`問題,而是一個作者和讀者的問題。
赫塔·米勒是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作家,或許這本書還不是風格最明顯的一部。個人風格是沒有辦法用一二三點來描述的,所以摘錄幾段:
“泥土是可以做手腳的,要是花點心思,沙子甚至草都可以。水自己就會做手腳,它吞噬一切,之后又馬上閉合??諝飧窃缫驯蛔鲞^手腳,因為人們根本看不見它。除了雪,所有一切都會替我保密的,特魯?shù)稀づ謇锟舱f。厚厚的積雪要負主要責任。雖然它好像知道自己身處何方,像在家一樣熟門熟路,落在我們城里,可卻立刻成了俄國人的幫兇。因為雪出賣了我,我才在這兒的。”
“他被我們的憔悴所包圍,但卻沒有徹頭徹尾地被水泥所欺騙。他必須要安慰我們,我們也在充分利用他,因為我們別無選擇?!?BR> “哪里有人給地毯拍打灰塵,那里的和平應該是可靠的?!?BR> “夜晚來臨。大家都干完活回來了。所有人都爬進了饑餓里。當一個饑餓的人看著其他饑餓的人時,饑餓就是一個床架。但這是一種錯覺。我的體會是,饑餓爬進了我們的身體。我們才是饑餓的床架。我們所有人都在閉著眼睛想象吃飯。我們整夜都在給饑餓喂食。我們把它喂的肥肥的,要齊鏟高了?!?BR> “僅在虱子一物上就有三種不同的鄉(xiāng)愁:頭虱、氈虱和衣虱?!?BR> 閱讀中很大一部分的樂趣是來自于這種新奇的視角以及它對固執(zhí)經(jīng)驗的挑釁,但在享受著這種樂趣的時候我也有種不安感,矛盾在于此:書是有開頭和結(jié)尾的,這種樂趣分布在書里,就像葡萄干分布在面包里,苦難的勞動營生活會隨著書的結(jié)束而結(jié)束,而我閱讀的樂趣也會隨著書的結(jié)束而結(jié)束。前者讓我閱讀的時候感到不適,后者讓我閱讀的時候感到快樂,而兩者摻雜在一起,就成為了愧疚。很有意思的一點是,這種閱讀的經(jīng)驗正好是主人公經(jīng)驗的反面,也就是說,作為讀者的我不是勞動營里的囚犯,而是施暴的管理者。
這種錯配我相信并不是作者有意為之的結(jié)果,而是作者風格的副產(chǎn)品。但似乎在我讀過的小說中,很少會有這種奇異感。很難想象這樣一部小說:文本的經(jīng)驗與閱讀的經(jīng)驗截然相反。換一種更為清晰的表述:我在讀a的時候,我體會到的卻是非a。
以上是關于作者風格的部分,但沒有表現(xiàn)出來的風格,只有體會出來的風格,所以即便是在論述作者的部分,也無法去除我的個人經(jīng)驗。
從經(jīng)驗的角度來講,一本書的意義在于:讀過書之后的我相比較讀過書之前的我所改變的部分。也就是說,只有從這本書對我的介入這一角度,我才能論述這本書好在哪里。
傾聽草木的呼吸讀后感篇二
“公司是一艘大船,員工都是船里的船員。個人想要獲得發(fā)展,必須與公司(單位)保持步調(diào)一致。”當看到這句話時,首先讓我想起了李強老師在其中一場培訓中提到的一個問題:你認為自己與公司是什么樣的關系?對于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會認為自己累死累活的,還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回報,企業(yè)是資本家,自己是被剝削階級,是剝削關系;有的人會認為企業(yè)付自己薪水,自己付出相應的勞動,是雇傭關系;當然,還有人也會認為,企業(yè)投入的是資金資本,自己投入的是自己的時間、知識、經(jīng)驗與勞動,需要自己與公司同呼吸、共進退,是合作關系。
每個人對于工作的態(tài)度,決定了他所走的路。我們可以繪畫出這樣的畫面,前兩類人總是不斷的抱怨、抱怨工作、抱怨公司、抱怨社會,所以這類人會不斷的換工作。因為這類人對公司沒有認同感和歸屬感。也就是《與公司同呼吸》這本書里面所說的對公不忠誠。只有與公司有著同呼吸、共命運;對公司—忠誠;對工作—敬業(yè);對事業(yè)—責任;對團隊—協(xié)作;對行為—主動;對做事—公道;對業(yè)績—高效;對思維—創(chuàng)新;對命令—執(zhí)行。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職業(yè)化的員工,成為一個能給公司帶來動力的員工,一個公司需要的員工,一個永遠不會被辭退的員工。
但是,怎樣才能做到呢?何為忠誠?
書中通過九個方面對此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也明確的告訴了我們何為忠誠?忠誠是企業(yè)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柱,是企業(yè)的生存之本。只有忠誠于自己的企業(yè)和領導的員工,才有權利享受企業(yè)給自身帶來的利益。忠誠是市場競爭中的基本道德原則,違背忠誠原則,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會遭受損失。無論對組織、領導者還是個人,忠誠都會使其受益。
同樣我們不但要熱愛我們的工作,做到敬業(yè)盡責,一個沒有敬業(yè)精神的人,即使有能力也不會得到人們的尊重和領導的重視。任何一家公司都需要一些具有強烈敬業(yè)精神和強烈責任心的下屬。敬業(yè)的員工,是老板最倚重的員工,也是最容易成功的員工。同樣責任是一種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是人生最根本的義務,也是對生活的積極接受,更是對自己所負使命的忠誠和信守。責任心是衡量一個人成熟與否的重要標準。責任心是一種習慣性行為,也是一種很重要的素質(zhì),是做一個優(yōu)秀的職業(yè)人所必需的。
在深入讀完《與公司同呼吸》這本后,給我的第二個感覺就是實用。書中用了大量形象生動的案例,從員工的素質(zhì)標準、必須具備的能力、行為準則和競爭力等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對高素質(zhì)員工的成長過程進行了剖析,通俗而生動地闡述了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員工所需要的條件、標準和要求,是無數(shù)商界精英秉承的理念和成功員工奉行的最重要的職業(yè)行為準則。讓人的思緒隨著書中的故事不段的往前走,讓我們在工作中,如遇到類似的問題或困惑時,有了可參考的行動方向。
對員工來講,很多人一直都在不懈地尋找適合自己發(fā)展的最佳平臺,薪酬已不是他們考慮的唯一因素!為未來做準備、為成功打基礎、要自信力、要成就感,發(fā)展、成長,已成為他們關注的重點!
“與公司同呼吸”,更確切地說是“員工、公司休戚與共,是利益共同體”。與“執(zhí)行”、“沒有任何借口”的理念不同,作為主體的員工與老板(或管理者)、個體與組織在平等的氛圍中對話、融合、成長、壯大?!杜c公司同呼吸》不僅提出了“員工、企業(yè)休戚與共”這一重要管理理念,闡述了員工與企業(yè)一起成長的重要性,而且詳細論述了員工實現(xiàn)與公司一起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和具體方法。在全球化激烈競爭的今天,任何一名員工要想實現(xiàn)自我,獲取成功,都必須“與公司同呼吸”,把自己打造成高素質(zhì)的優(yōu)秀員工。只有這樣才在飛速發(fā)展的經(jīng)濟大潮中不會被淘汰。
讀《與公司同呼吸》,給我的第三個感覺就是它是一本寫給員工讀的書。然后,當?shù)谝淮慰吹竭@個書名的時候,我固執(zhí)的認為這又是一本給員工洗腦的教科書,但是當讀完這本書之后,我完全否定了自己當初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
《與公司同呼吸》關注的是員工、企業(yè)休戚與共和一同成長和理念,但它是一本寫給員工讀的書,它能夠幫助員工走出職業(yè)觀念的誤區(qū),在最短的時間變普通為優(yōu)秀,變優(yōu)秀為卓越,達到員工與公司共同成長的目的。同時,它也是公司發(fā)掘員工的潛能、培養(yǎng)高素質(zhì)員工的經(jīng)典培訓讀本。
這本書以人為本,結(jié)合中國企業(yè)實際情況出發(fā),面向改革大潮,追尋發(fā)展脈絡,用事例講道理,生動和系統(tǒng),達到了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勵志、人生方向幾個層面的有機結(jié)合,是企業(yè)家持續(xù)發(fā)展的秘密武器,莘莘學子進入職場的貼身寶典。他為企業(yè)生存和發(fā)展提供了的參考,也為市場競爭提供了基本道德原則,違背這些原則,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會遭受損失。堅持這些原則,無論對組織、領導者還是個人,都會使其受益。
傾聽草木的呼吸讀后感篇三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名字就被吸引到了,因為從小經(jīng)歷過生死離別的我非常了解生命總是無常。它不會出現(xiàn)在你有任何準備的時刻,去年也經(jīng)歷過家中老人的病故,從發(fā)現(xiàn)病情到突然離開,也只有兩三個月的功夫。
那段時間我經(jīng)常往返于家和醫(yī)院的路上。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時刻,如此的對病魔以及醫(yī)院如此恐懼,那里的醫(yī)生對待生死如此淡然,那里的病人對待健康如此的謹慎,總是感覺到沉重的腳步以及疲憊、倦怠、無助的各色表情。
因為親歷親人的離世,包括剛開始的懷疑、確認、自我抗爭、期冀奇跡的出現(xiàn)、接受命運、放下無謂的抗爭、臣服,這一路走來有多少煎熬,也許只有當事人才能真切的感受到,即便是我們家屬也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只是跟著情緒起伏。
很多人對之前健康不在意不呵護,到發(fā)現(xiàn)生命無多的時候,他們都較之以前對生活態(tài)度有了非常大轉(zhuǎn)變。在同病房有個病人在之前的生活中飲食無度,抽煙喝酒,情緒化非常嚴重,自負驕傲,不懂得呵護自己的健康。在生病期間,他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遵照醫(yī)囑,按時作息,心境也變得非常柔軟,親朋好友說的話非常容易就讓他落下淚來。所以,我想起了下面這段話。
弟子問老師:“你能談談人類的奇怪之處嗎?”老師答道:“他們急于成長,然后又哀嘆失去的童年,他們以健康換取金錢,不久后又想用金錢恢復健康;他們對未來焦慮不已,卻又無視現(xiàn)在的幸福。因此,他們既不活在當下,也不活在未來。他們活著仿佛自己從來不會死亡,直到臨死前,卻又仿佛從未活過?!?BR> 看到這本書,更加確認了我對待生死的態(tài)度。不知死,焉知生。只有真正面臨過死亡或親歷家人的死亡,才能感受到我們來到世界上需要面對的功課。這門功課誰也無法逃避,或早或晚。也許早點面對也是好事,能讓自己更加珍惜時間,珍惜當下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保羅.卡拉尼是一位天才神經(jīng)外科醫(yī)師,他在1977年生于亞利桑那州,獲得斯坦福大學英語文學及人體生物學雙料學位,后于劍橋大學獲得科學史與哲學研究碩士學位,并以優(yōu)異成績從耶魯大學醫(yī)學院畢業(yè),即將獲得斯坦福醫(yī)學院外科教授職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在就任醫(yī)生期間,獲得美國神經(jīng)外科醫(yī)生協(xié)會最高獎。奮斗了多年的他即將抵達人生巔峰,卻忽然被診斷出患有晚期肺癌,在37歲告別妻子和女兒,離開人世。
作者從雙重視角分析了自己作為醫(yī)生以及患者不同的心態(tài),以及不同的抉擇,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發(fā)。像其他所有的癌癥晚期患者一樣,保羅.卡拉尼同樣也經(jīng)歷了,接受了否定、憤怒、討價還價、抑郁、接受的一個心路歷程。也正是由于他不能確定余生還有多久?開始帶著探索生命意義的疑問去真正的思考自己的人生。
當他感覺到命運的大手緊緊的鉗住他的喉嚨,他從沮喪到開始反抗。并且重新站起來去面對這門功課,反倒激發(fā)出他更強大的動力,去完成最想完成的事。他耳邊想起艾瑪?shù)穆曇?你必須想清楚什么對你最重要。可是如果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將無法弄清楚生命本身存在的意義。
其實,時間是把雙刃劍,不僅僅是癌癥病人如此,作為我們普通人同樣如此,你可以選擇一件件事,非常忙碌的完成你清單上所有的事情,也可以選擇慢慢走,好好想,只是作為癌癥晚期患者的保羅.卡拉尼,已經(jīng)意識到癌癥的殘酷了。它不只限制了你的時間,也限制了你的精力,能擠進一天里做完的事情大不如前。所以,他選擇后者,好好的去度過余生的每一天,而有些日子,也只能是撐著。
想清楚自己最熱愛的事情,還是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后,他又重新返回了手術室。即使他身患絕癥,身體衰竭,但是他卻更加清醒的活著。每個人遲早要對局限低頭。大多數(shù)的雄心壯志不是達成了就是放棄了,在保羅生命的最后關頭,我們看到了一個足夠強大而且清醒的人。
他并沒有像其他人一樣臣服于命運的安排。返回工作崗位,正視自己和妻子的關系,選擇生育自己的寶寶,即便明白這個嬰兒對他來說就是短暫的相逢。也勇敢的去嘗試和面對,這是一個真正的英雄主義。嬰兒帶給他的是其他任何東西(名利)所不能帶給他的喜悅和自足。讓他更感動于生命的豐富內(nèi)涵。
最后保羅告訴妻子露西:“我準備好了。他的意思是:準備好撤除呼吸輔助設備,準備好注射嗎啡,準備好去世了?!笨吹竭@段話,莫名的心安。聽過見過很多死亡的方式,但是很少有人如此淡定坦然的面對自己的死亡。盲目的樂觀,和絕望的放棄一樣,都帶有焦躁不安的氣息。而保羅帶給我的震撼卻是篤定而充滿力量的。
我們的身體從小到大就是一個不斷的演化過程,在生與死的循環(huán)中,體驗著不同的人生歷程。人體組成細胞有60兆個,小腸細胞只有一天的壽命,胃的細胞有2-3天,神經(jīng)細胞為4-6周,血液中的紅細胞,肝細胞為5個月,血管的內(nèi)皮細胞為6個月。人的體內(nèi),不斷從細胞死亡然后生成,進而讓我們有了生命。在細胞的生死循環(huán)中,我們應創(chuàng)造出生命價值,才不枉來世一遭。很多人臨終遺憾最多的不關乎金錢和名利,而大部分是沒有機會去了解和做真正的自己。李開復在寫的《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中也提到了自己患病期間的所思所想以及人生感受,得到了與之前完全不一樣的人生啟迪?!稉Q個活法:臨終前會后悔的25件事》中有這樣一句話特別有警示意義:“人生難以掌握,措手不及,莫待變化才清醒這一生,你最后悔的是什么?”所以,提早去校準自己的生命主軸線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你是不停往前沖的人,請暫時的停下腳步,再度思考清楚你的目的地。
只有當你知道生命的意義時,你才能有一個豁達的面對死亡的態(tài)度。死亡無可避免總會到來,我們無法預料會是哪一天,所以更要努力過好每一天,趁生之歡愉,與時間同行,共赴一個豐盛的人生。
傾聽草木的呼吸讀后感篇四
教書10年,對人生對教學也曾經(jīng)有過熱血澎湃的暢想和向往。想讓自己的課堂不一樣,想讓自己的學生不一其中樣,想讓自己的人生也不一樣,可是到如今自己和其他教師還是一樣。(倒不是說其他老師有什么不好)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不斷地思索為什么想過的那么多到現(xiàn)在還是這樣,歸根結(jié)底的原因是什么?讀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可以看到其中列舉的很多教學中的現(xiàn)象和事例:為了幫助同學看病而遲到的團支書和幾位女同學;抓到偷同學手表的學生;衛(wèi)生區(qū)幾片落葉被扣分……作為教師我們都曾經(jīng)歷過,碰到這樣的事情時我們也思考過、迷惘過、……甚至有時我們也會覺得它就象四季交替,刮風下雨一樣的自然,如何改變這樣的現(xiàn)象,它背后隱藏著學生的、教學的、管理上的什么樣的不足。我就沒想過那么多,有的時候甚至為了節(jié)省時間而敷衍結(jié)束。讀了李老師的書,給我的收獲不僅僅是在文章中介紹的很多好的很成功的經(jīng)驗或是做法。更多的是一種啟迪、一種思考、一種指引。
關于人生——起點上的終點思考。
關于自己——不要象一般的人一樣生活
“不要象一般的人一樣生活,否則你只能成為一般的人”如果我們和一般的人一樣生活,一樣工作,一樣的追求,一樣的思維方式,一樣的朝九晚五,一樣的春種秋收,你憑什么可以成為不同一般的人!這就象是工廠流水線,同的流水線上生產(chǎn)出來的產(chǎn)品會有什么樣的不同。合格的都是相同的,不合格的都是次品。我想可以和別人有些不同,不一定是標新立異,有一個點與別人不同,有自己的特點就可以。李老師在文章中就這樣說“一般情況下,大家都只能“在其位,謀其政”而已,但僅僅如此,肯定只能成為一般的人。我必須除此之外,種好自己的“自留地”。在自留地里,常常意外地長處個性的花,特別的草,盡管大不了多少糧食,往往能給你意外的收獲。我的“自留地”是什么?如何耕種這塊地?很多問題隨著思緒的流動而明晰起來,那樣的我是什么樣子的?人生因為這樣的思索變得神圣而另人向往!
關于教學——一切的教育都應該從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的學習動力入手。
關于管理——學生,應當從提倡什么切入
文章中這樣一句話我感同身受“學校有許多規(guī)章制度,但針對學生的條款大多是以“不準”和“禁止”開頭的。我想這是我們中國校園的特色吧,不準這禁止那,而且我們習慣與制定規(guī)章制度,作為管理者,最關注的是學生是否嚴格執(zhí)行了這些“規(guī)定”,執(zhí)行了是學生的本分,不執(zhí)行就是違反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輕則是一通教育談話,重則扣了班級考評的分。不經(jīng)意間就能發(fā)現(xiàn)學生是有多重角色的:班級里和班級外不一樣,校園里和校園外不一樣。為什么?很簡單,班級里有班級的規(guī)定校園里有校園里的規(guī)定,這些都有檢查,都關系個人和班級的評比。社會上沒有這些規(guī)定,也沒有人去檢查。斯賓塞在他的《教育論》中告訴我們:“記住你的管教的目的應該是養(yǎng)成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要讓別人來管理的人?!币仓挥袑W生把規(guī)定演化為自己的自覺的習慣時,才達到了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
關于管理——教師,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管理的最高境界不在教育,而在企業(yè)?!墩莆杖诵缘墓芾怼芬粫髡呤敲绹患覂?yōu)秀的化妝品公司的老板瑪麗凱,她在書中強調(diào)的是“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我們也提倡“人文管理”可是真正落到實處的又有多少。前幾日在網(wǎng)上看到了這段話:“生活在老師們中間,經(jīng)常會聽到老師們對學校有這樣、那樣的不滿:學校總是變著法的制定各種規(guī)章、制度,就是要管理老師,把老師管的死死的,不讓你有自由的時間,不讓你偷懶,要你對工作認真負責,要對學生負責,要對學校負責;學校只考慮學校利益,不考慮老師的利益,老師生病的時候,女教師懷孕、生寶寶的時候,老師家庭負擔很重的時候,不僅沒有得到足夠的關心,還要被扣掉考勤獎;老師的工作量總是太高,每周要上十幾節(jié)課,還要輔導學生自習、批改作業(yè),甚至還要家訪、做學生思想工作,這些卻沒有計入工作量;老師的精神壓力太大,校長怎么不想辦法緩解,總是怪老師沒盡力沒做好。
傾聽草木的呼吸讀后感篇五
《當呼吸化為空氣》是保羅留給世界的告別書,敘述了他的成長經(jīng)歷,求學路程,職業(yè)生涯里的病人還有自己,以及對生命的思考,甚至于他見過的美景。文筆平實悠緩,波瀾不驚,我似乎能看到正在伏案立書的高大身影,也常常忘記這是一個即將流逝的生命,正在一邊手持手術刀,一邊接受著化療,一邊向這個世界做最后的告別。冷靜溫和,睿智客觀。
作為一個醫(yī)生他常說死神是一個隨時會到訪的來客,只是這一次聆聽著死亡清晰的腳步,要來取走的是他自己的生命。從文學轉(zhuǎn)到從醫(yī),他希望和那些備受煎熬的人建立聯(lián)系,在直面死亡與衰弱的同時,探尋是什么讓人生有意義。選擇神經(jīng)外科,直面那顆粉紅色的桃子——大腦,大腦與意識糾纏,他想保衛(wèi)的不僅是生命,而是生命的個性,他要了解病人的思想、個性、價值觀、為了什么而活著,要遭遇什么樣的災難,才能合理終止這條生命。當他無法挽留這條生命時,他最有利的.武器不再是手術刀,而是他的言語,讓病人家屬理解死亡與生存聯(lián)系。從醫(yī)生與患者的角色轉(zhuǎn)變,讓他更深切的感受生命的脆弱與悲哀,同時也感受到了它的可愛與張力,他無法選擇生命的繼續(xù),但他在死神面前決定了自己離別的姿態(tài)。
他說:“我學習的最大動力,不是成就感,而是一種求知欲?!笨梢哉f他這一生都在探尋生命的意義,從宗教到文學再到醫(yī)學,而這個過程本身也見證了什么讓他的生命繼續(xù)。
我是從一場《當死亡降臨》的演講中認識保羅的,那是一個妻子在輕輕地敘說著丈夫從生病到離世的過程。平靜柔韌而又勇敢堅毅。蒙田說:“如果我編書,就要匯編一部人類死亡記錄,同時附上以下注解:教會別人死亡的人,同時也能教會人生活。”放下書讓我久久懷念的不僅是他的勇氣和毅力,醫(yī)者仁心,更多的是讓我開始反觀。當我有一天和死神對視,我是否有自信,在這短暫的生命里我已拼盡全力,不曾白來。
傾聽草木的呼吸讀后感篇六
我挺喜歡特德·姜這個作家的,《呼吸》這本書里的九個小故事延續(xù)了他的一貫風格。
他不僅僅是一個科幻小說家,書中到處充斥著哲學思考、宗教認識、倫理討論等內(nèi)容。
宿命論在他的小說里隨處可見,你相信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嗎?
特德·姜在小說中告訴你,自由意志并不存在?!渡倘撕蜔捊鹦g師之門》構思了一個能穿越時空的門。這個門只能穿越門建立之后的時間,比方說門是20xx年建的,你就可以從20xx年穿越回20xx年或者穿越到20xx年,但不能回到比20xx年更早的時間。
故事中列舉了三個人的故事,這三個人每個人都想改變將來或者過去,在穿過門之后他們的確做出了一定的改變,但是結(jié)果卻都是回到原點,只不過對自己的命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其中有個故事,商人妻子多年前去世,而當時的他卻沒有見到妻子最后一面,于是他耿耿于懷很多年。
在知道有煉金術師之門后,他想穿越門去救自己的妻子,經(jīng)歷重重困境,他還是沒能見到妻子一面,卻得到了當時看護妻子人員的帶話,妻子一直很愛他,也原諒他沒能趕回來見最后一面。于是這成了一個循環(huán),年輕的商人因沒有及時趕回聽到看護人員的話而悔恨,多年后的他趕回來聽到了看護人員關于妻子諒解他的話而釋懷。
沒有門,年輕的商人就能聽到當時看護人員的帶話,不會耿耿于懷多年。但是,有了門,年老的他截胡了看護人員的話,年輕的自己聽不到于是多年悔恨。門的存在只是你人生必經(jīng)的一部分,該發(fā)生的還是在發(fā)生,并沒有任何改變。你以為你能改變過去或者將來,到頭來只是一場空,命運早已標注了價碼。你的命運早就注定,自由意志并不存在,你認為自己在自由的做選擇,其實只是確定了的劇情。而你的悲歡痛苦都是切實經(jīng)歷。
九個小故事,各個都能引起人們的思考與反思。對于宿命論我持保留態(tài)度,只是認為這個理論很有趣。我還沒有徹底看到我以后整個人生,在此之前,我愿意相信,還是我自己做的選擇。
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命運做斗爭,不管怎樣,要努力享受人生,那些切實存在的感受與瞬間都真正屬于你,未來還很長。
傾聽草木的呼吸讀后感篇七
“我無法前行?!?BR> “我仍將前行?!?BR> 不知你可曾為生活焦頭爛額,對學習中的壓力而感到心力交瘁??墒牵灰€活著,我們所面對的現(xiàn)在,是在為未來做規(guī)劃。而對于醫(yī)生保羅而言,生活早早就開始倒計時,他要做的是停止規(guī)劃未來,學會面對現(xiàn)在。
保羅畢業(yè)于斯坦福大學,獲得英國文學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以及人類生物學學士學位。他在劍橋大學獲得歷史和哲學碩士學位,畢業(yè)于耶魯醫(yī)學院。在斯坦福完成神經(jīng)外科的住院醫(yī)師培訓,期間獲得美國神經(jīng)外科學院最高研究獎??粗@樣的一份耀眼學歷,怎么也無法想象這樣一個優(yōu)秀的人在職業(yè)生涯的顛峰被診斷出癌癥晚期時的他才36歲。為此,他開始寫作,記錄下他的生活,他的思,他的想,也正是我手中正捧著的這本書。這位醫(yī)生敘述著他的經(jīng)歷,語言理性平淡。難道保羅就這樣平淡接受殘酷的事實了嗎?答案顯而易見,保羅也曾不知所措,那一刻壓倒性的不安涌上心頭,“我無法繼續(xù)”的念頭在他的腦海中徘徊。昔日穿著白衣的醫(yī)生變成了等待醫(yī)生診斷的病人,永不止步的念頭趕走了對待死亡的情緒。他逐漸回到工作,每天5點半,當鬧鐘響起時,他那將死的軀體復蘇,他又一次想到:“我無法繼續(xù)。我會繼續(xù)下去。”一分鐘后,他穿著消毒外罩,再次走向手術室,“我會繼續(xù)下去。”
保羅所表現(xiàn)的不再是一個單純的醫(yī)療工匠,他走進手術室的那一刻,陽光撲面而來,面對疾病,他毫無屈服之意。他就這樣拖著疲乏的病體,走進手術室,繼續(xù)自己的追求,堅持到自己握不住手術刀的那一刻,他所做的都只是他覺得他自己必須去做的,刻不容緩。盡管他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他在太陽落山前,找到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生命的存在和延續(xù)被賦予了不可剝奪的全新的意義。
在書的結(jié)尾,保羅回憶道:
每個人都屈從于有限。我認為我不是唯一達到這種飽和狀態(tài)的人。大多數(shù)野心要么實現(xiàn)要么放棄,無論遵從哪種方式,它們都屬于過去。未來,而不是通往人生目標的階梯,成為永恒的存在。金錢,地位,《傳道書》中所述的“一切皆空”,都變得乏味,如鏡花水月,了無痕跡。
他無法前行,但他仍在前行。
傾聽草木的呼吸讀后感篇八
在得知自己不幸患上癌癥之后,你會做什么?是嚎啕大哭,怪罪命運的不公;還是默然接受,等待不可知的死亡;或是完成自己最后的夢想,留些痕跡在這個世界。保羅36歲時面臨這個問題時,做出了決定,所以,才有我們看到的這本《當呼吸化為空氣》。
他在患病后留給這個世界的,一是可愛的女兒卡迪,二就是這本書。我一直在想,一個人的心理強大成什么樣子,才能云淡風輕的把這些經(jīng)歷都寫下來,不停的回首,也就是在這些回首中,他認清了生命的意義。
在讀到她妻子寫的后記時,描寫保羅曾經(jīng)受的苦痛與折磨,我才覺得有了一點煙火氣,這才是他的境遇,而他的文字中流露的,卻是云淡風輕與堅定。
棄文從醫(yī),我很容易想起中國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魯迅,他們正好相反。或許是時代不同,境遇不同,但我覺得文與醫(yī)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就像醫(yī)可以治愈人的.身體,而文可以治愈人的心靈。魯迅迫切的想改變中國人的舊思想,所以他選擇了文;而保羅想探清生命的真諦,所以他選擇了醫(yī)。而在保羅患病之后,他又選擇用最初的文,寫下這些文字,我很慶幸他這樣選擇,實在是治愈了我的內(nèi)心。
這本書上半部“當我身體強健時”寫了他早年的一些經(jīng)歷,從他的生平就能看出他一直是對自己的生活規(guī)劃的很完整的人,在他一步步走向人生巔峰時,命運就給他開了這個玩笑。他雖沒有有意透露,不過我在他的文字中還是能感受到他的不甘與無奈,和眾多患病者一樣,他也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會脆弱與彷徨,但最終他的心愿,我想在那句“我準備好了”之后,就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
“日子很長,但年歲很短。”這是保羅在書里提到他們住院部流行的一句話。卻觸動了我的心靈,醫(yī)院這個地方,醫(yī)生這個職業(yè),都悄悄在我的心目中,變得更神圣了些。
傾聽草木的呼吸讀后感篇九
我挺喜歡特德?姜這個作家的,《呼吸》這本書里的九個小故事延續(xù)了他的一貫風格。
他不僅僅是一個科幻小說家,書中到處充斥著哲學思考、宗教認識、倫理討論等內(nèi)容。
宿命論在他的小說里隨處可見,你相信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嗎?
特德?姜在小說中告訴你,自由意志并不存在?!渡倘撕蜔捊鹦g師之門》構思了一個能穿越時空的門。這個門只能穿越門建立之后的時間,比方說門是20xx年建的,你就可以從20xx年穿越回20xx年或者穿越到20xx年,但不能回到比20xx年更早的時間。
故事中列舉了三個人的故事,這三個人每個人都想改變將來或者過去,在穿過門之后他們的確做出了一定的改變,但是結(jié)果卻都是回到原點,只不過對自己的命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其中有個故事,商人妻子多年前去世,而當時的他卻沒有見到妻子最后一面,于是他耿耿于懷很多年。
在知道有煉金術師之門后,他想穿越門去救自己的妻子,經(jīng)歷重重困境,他還是沒能見到妻子一面,卻得到了當時看護妻子人員的帶話,妻子一直很愛他,也原諒他沒能趕回來見最后一面。于是這成了一個循環(huán),年輕的商人因沒有及時趕回聽到看護人員的話而悔恨,多年后的他趕回來聽到了看護人員關于妻子諒解他的話而釋懷。
沒有門,年輕的商人就能聽到當時看護人員的帶話,不會耿耿于懷多年。但是,有了門,年老的他截胡了看護人員的話,年輕的自己聽不到于是多年悔恨。門的存在只是你人生必經(jīng)的一部分,該發(fā)生的還是在發(fā)生,并沒有任何改變。你以為你能改變過去或者將來,到頭來只是一場空,命運早已標注了價碼。你的命運早就注定,自由意志并不存在,你認為自己在自由的做選擇,其實只是確定了的劇情。而你的悲歡痛苦都是切實經(jīng)歷。
九個小故事,各個都能引起人們的思考與反思。對于宿命論我持保留態(tài)度,只是認為這個理論很有趣。我還沒有徹底看到我以后整個人生,在此之前,我愿意相信,還是我自己做的選擇。
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命運做斗爭,不管怎樣,要努力享受人生,那些切實存在的感受與瞬間都真正屬于你,未來還很長。
傾聽草木的呼吸讀后感篇十
生活中,總會有透不過氣的時候,唯一的辦法只有用力呼吸。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在用力尋找自己,尋找那個軀殼以外的叫做精神的東西。
讀陸星兒這部日記體散文《用力呼吸》,使我有種靈魂相遇的快感。在追隨陸星兒一起用力呼吸時,會聽到她的心也在用力呼喊,而且真真切切地聽出她喊出什么。
不同經(jīng)歷閱歷的人,會從這部《用力呼吸》中聽到自己內(nèi)心久已壓抑的呼喊。
生命,從來不是可推算的公式,它是個無常的變數(shù),死亡隨時隨地地發(fā)生,不僅是人的死亡,還有靈魂的死亡、信仰的死亡、愛情的死亡……活著的人唯一能做的,是真實誠實地善待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信仰和愛情。
我佩服陸星兒的自我恢復能力,她具有永不放棄的貨真價實的堅強。
癌癥和痛苦似乎并不影響她思想的活躍和旺盛,思想的觸須因痛苦而無休止地努力延伸,反而促使她更多地思考那些對于生命至關重要的問題。痛苦刺激她思考幸福,死亡刺激她思考生命,不聽話的軀體刺激她竭力弘揚精神。
陸星兒說自己一生開過兩次刀,第一刀生出個兒子,第二刀生出個自己,而且生出個全新的自己。
我喜歡她身上一種毫無矯飾的本色純樸與不存心機的隨意安詳。她那理想主義情懷和人間煙火氣奇妙地混合與一身,讓我感到她天性不屬于浪漫。大病之后大徹大悟的她,變得純粹了,輕盈了,浪漫了,有韻味了。讀她這部《用力呼吸》,完全可以從一個很純樸很平和的人的精神深處,發(fā)現(xiàn)驚人的浪漫。她說:“我這人表面上看很隨意柔和,但骨子里有一種只聽從自己心靈召喚的堅韌,這給自己帶來曲折,但也救了我。我的精神始終是浪漫的!”她變得比以往更喜歡活在人堆里,她熱愛和心痛一切有生命的東西。
也許上帝考驗了陸星兒的生命忍耐力厚,決定補償給這個堅強的女人一片艷陽天,大病之后大徹大悟的陸星兒變了,變得越來越有韻味了。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變老,但未必每個人都會變得越老越有韻味。
讀一讀《用力呼吸》吧,它會告訴我們,對于每一段人生歷程都有必要珍惜和回味,惟其傾注過生命,惟其無法重復。
傾聽草木的呼吸讀后感篇十一
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把《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看了,我被吸引住了,“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孩子呢,對孩子多一份寬容,就讓孩子多一份希望。作為教師我們要把學生當成一個無知的不懂事的孩子對待。決不能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一個孩子。這樣對孩子不公平,我們要善待孩子的錯誤和缺點。
“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薄敖逃緛硗唵?,只是我們?nèi)藶榈匕阉銖碗s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里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里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而反思我們的教育,為了所謂的提高學生成績,我們只顧眼前的'利益,把學生大量的時間用在機械重復的練習上,課堂上大量的講解擠占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結(jié)果呢?老師的辛勤付出換來的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什么時候孩子們在我們的課堂上學會獨立思考了,什么時候孩子們能夠探尋屬于自己的答案了,我們的教育也就成功了。”這句話很有道理,我們老師的任務不應該是告訴學生真理,而應該是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真理。
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難免會碰到一些成績不好,又不遵守紀律的學生,說實話,這些學生很讓老師頭疼,有時候像“你還上嗎?趕快回家吧﹗”之類的氣話也會用在這些學生身上,書中有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觀念來判斷學生,不要輕易使用道德的標尺來衡量學生。在教師的心目中,不應該有壞學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學生。因為,如果你討厭你的學生,那么你的教育還沒有開始,實質(zhì)上就已經(jīng)結(jié)束?!?BR> 總之,《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書,讓我從中受到了很多啟發(fā)。
傾聽草木的呼吸讀后感篇十二
看過《信條》的我已經(jīng)被他獨有的世界觀和理念驚艷到了:不論是過去還是未來都無法改變,無論科技多么發(fā)達,只能讓你身臨其境的重新體會一遍。
特德在書中借《商人和煉金術師之門》一文也表達了同樣的思想,不過找了一個更符合本文時代特征的借口:安拉。站在一個對未來已知的層面敘事就已經(jīng)讓人感到一絲絲面對既定事實的無力感,而且將這種無力感由安拉的意志加以表現(xiàn)。說到底還是與諾蘭有同樣的見解,因果相生,環(huán)環(huán)相扣。
在此之外,其他的文章留給我的印象只有戛然而止的艱澀和不知所云的迷惑,本應是完整的敘事和人物形象的《軟件體的生命周期》卻在不明不白之中慢慢結(jié)束了?另外我覺得最讓我感到難受的就是作者仿佛擅長的雙重敘事,而且分開了許多段,兩者之間也看不出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并且冗長無趣,無非又是對某些特定事件的幻想,或者是老套的對自由意志的探討,每個人總能找到一個自圓其說的理解,可能今天他的想法不夠有說服力吧。
傾聽草木的呼吸讀后感篇一
沒怎么寫過書評,但不管是一個正經(jīng)的書評還是一個不正經(jīng)的書評,似乎都應該說明兩件事,一是這本書講了什么,二是這本書有哪些好的地方。
第一件事按照慣常的方式可以這樣講: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十七歲的、生活在羅馬尼亞的德國同性戀少年在烏克蘭勞動營生活五年的經(jīng)歷。從題材層面上而言,看點有如下:一是書里描述了一個在歷史上幾乎隱形的群體,奧斯維辛集中營幾乎成為了人類罪惡的象征,與之相比,烏克蘭勞動營幾乎是沒有什么人關注的,更可況它是因為“勝利者蘇聯(lián)為了重建被戰(zhàn)爭破壞的國家”才產(chǎn)生的。二是少年的同性戀身份,少年因為怕被警察和家人發(fā)現(xiàn)自己是同性戀,所以主動選擇進入勞動營。三是絕對的游離,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國家把我當罪犯囚禁,家人把我當恥辱放逐”。書中的主人公是一個沒有生活空間的人,是一個被社會和家庭流放的人。
我的個人感覺是,從第一點來看,小說太集中于生活細節(jié)而缺少宏闊的歷史背景,從第二點來看,小說中同性戀身份和勞動營生活并沒有太多的重疊,因為勞動營中的人都是因饑餓而無性的人,小說也并不太多涉及身份認同的問題。小說中真正關注的不如說是第三點,也就是絕對的游離以及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人要如何主動創(chuàng)造生存空間。
第二件事按照慣常的方式很難講,因為這不是一個書的`問題,而是一個作者和讀者的問題。
赫塔·米勒是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作家,或許這本書還不是風格最明顯的一部。個人風格是沒有辦法用一二三點來描述的,所以摘錄幾段:
“泥土是可以做手腳的,要是花點心思,沙子甚至草都可以。水自己就會做手腳,它吞噬一切,之后又馬上閉合??諝飧窃缫驯蛔鲞^手腳,因為人們根本看不見它。除了雪,所有一切都會替我保密的,特魯?shù)稀づ謇锟舱f。厚厚的積雪要負主要責任。雖然它好像知道自己身處何方,像在家一樣熟門熟路,落在我們城里,可卻立刻成了俄國人的幫兇。因為雪出賣了我,我才在這兒的。”
“他被我們的憔悴所包圍,但卻沒有徹頭徹尾地被水泥所欺騙。他必須要安慰我們,我們也在充分利用他,因為我們別無選擇?!?BR> “哪里有人給地毯拍打灰塵,那里的和平應該是可靠的?!?BR> “夜晚來臨。大家都干完活回來了。所有人都爬進了饑餓里。當一個饑餓的人看著其他饑餓的人時,饑餓就是一個床架。但這是一種錯覺。我的體會是,饑餓爬進了我們的身體。我們才是饑餓的床架。我們所有人都在閉著眼睛想象吃飯。我們整夜都在給饑餓喂食。我們把它喂的肥肥的,要齊鏟高了?!?BR> “僅在虱子一物上就有三種不同的鄉(xiāng)愁:頭虱、氈虱和衣虱?!?BR> 閱讀中很大一部分的樂趣是來自于這種新奇的視角以及它對固執(zhí)經(jīng)驗的挑釁,但在享受著這種樂趣的時候我也有種不安感,矛盾在于此:書是有開頭和結(jié)尾的,這種樂趣分布在書里,就像葡萄干分布在面包里,苦難的勞動營生活會隨著書的結(jié)束而結(jié)束,而我閱讀的樂趣也會隨著書的結(jié)束而結(jié)束。前者讓我閱讀的時候感到不適,后者讓我閱讀的時候感到快樂,而兩者摻雜在一起,就成為了愧疚。很有意思的一點是,這種閱讀的經(jīng)驗正好是主人公經(jīng)驗的反面,也就是說,作為讀者的我不是勞動營里的囚犯,而是施暴的管理者。
這種錯配我相信并不是作者有意為之的結(jié)果,而是作者風格的副產(chǎn)品。但似乎在我讀過的小說中,很少會有這種奇異感。很難想象這樣一部小說:文本的經(jīng)驗與閱讀的經(jīng)驗截然相反。換一種更為清晰的表述:我在讀a的時候,我體會到的卻是非a。
以上是關于作者風格的部分,但沒有表現(xiàn)出來的風格,只有體會出來的風格,所以即便是在論述作者的部分,也無法去除我的個人經(jīng)驗。
從經(jīng)驗的角度來講,一本書的意義在于:讀過書之后的我相比較讀過書之前的我所改變的部分。也就是說,只有從這本書對我的介入這一角度,我才能論述這本書好在哪里。
傾聽草木的呼吸讀后感篇二
“公司是一艘大船,員工都是船里的船員。個人想要獲得發(fā)展,必須與公司(單位)保持步調(diào)一致。”當看到這句話時,首先讓我想起了李強老師在其中一場培訓中提到的一個問題:你認為自己與公司是什么樣的關系?對于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會認為自己累死累活的,還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回報,企業(yè)是資本家,自己是被剝削階級,是剝削關系;有的人會認為企業(yè)付自己薪水,自己付出相應的勞動,是雇傭關系;當然,還有人也會認為,企業(yè)投入的是資金資本,自己投入的是自己的時間、知識、經(jīng)驗與勞動,需要自己與公司同呼吸、共進退,是合作關系。
每個人對于工作的態(tài)度,決定了他所走的路。我們可以繪畫出這樣的畫面,前兩類人總是不斷的抱怨、抱怨工作、抱怨公司、抱怨社會,所以這類人會不斷的換工作。因為這類人對公司沒有認同感和歸屬感。也就是《與公司同呼吸》這本書里面所說的對公不忠誠。只有與公司有著同呼吸、共命運;對公司—忠誠;對工作—敬業(yè);對事業(yè)—責任;對團隊—協(xié)作;對行為—主動;對做事—公道;對業(yè)績—高效;對思維—創(chuàng)新;對命令—執(zhí)行。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職業(yè)化的員工,成為一個能給公司帶來動力的員工,一個公司需要的員工,一個永遠不會被辭退的員工。
但是,怎樣才能做到呢?何為忠誠?
書中通過九個方面對此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也明確的告訴了我們何為忠誠?忠誠是企業(yè)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柱,是企業(yè)的生存之本。只有忠誠于自己的企業(yè)和領導的員工,才有權利享受企業(yè)給自身帶來的利益。忠誠是市場競爭中的基本道德原則,違背忠誠原則,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會遭受損失。無論對組織、領導者還是個人,忠誠都會使其受益。
同樣我們不但要熱愛我們的工作,做到敬業(yè)盡責,一個沒有敬業(yè)精神的人,即使有能力也不會得到人們的尊重和領導的重視。任何一家公司都需要一些具有強烈敬業(yè)精神和強烈責任心的下屬。敬業(yè)的員工,是老板最倚重的員工,也是最容易成功的員工。同樣責任是一種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是人生最根本的義務,也是對生活的積極接受,更是對自己所負使命的忠誠和信守。責任心是衡量一個人成熟與否的重要標準。責任心是一種習慣性行為,也是一種很重要的素質(zhì),是做一個優(yōu)秀的職業(yè)人所必需的。
在深入讀完《與公司同呼吸》這本后,給我的第二個感覺就是實用。書中用了大量形象生動的案例,從員工的素質(zhì)標準、必須具備的能力、行為準則和競爭力等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對高素質(zhì)員工的成長過程進行了剖析,通俗而生動地闡述了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員工所需要的條件、標準和要求,是無數(shù)商界精英秉承的理念和成功員工奉行的最重要的職業(yè)行為準則。讓人的思緒隨著書中的故事不段的往前走,讓我們在工作中,如遇到類似的問題或困惑時,有了可參考的行動方向。
對員工來講,很多人一直都在不懈地尋找適合自己發(fā)展的最佳平臺,薪酬已不是他們考慮的唯一因素!為未來做準備、為成功打基礎、要自信力、要成就感,發(fā)展、成長,已成為他們關注的重點!
“與公司同呼吸”,更確切地說是“員工、公司休戚與共,是利益共同體”。與“執(zhí)行”、“沒有任何借口”的理念不同,作為主體的員工與老板(或管理者)、個體與組織在平等的氛圍中對話、融合、成長、壯大?!杜c公司同呼吸》不僅提出了“員工、企業(yè)休戚與共”這一重要管理理念,闡述了員工與企業(yè)一起成長的重要性,而且詳細論述了員工實現(xiàn)與公司一起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和具體方法。在全球化激烈競爭的今天,任何一名員工要想實現(xiàn)自我,獲取成功,都必須“與公司同呼吸”,把自己打造成高素質(zhì)的優(yōu)秀員工。只有這樣才在飛速發(fā)展的經(jīng)濟大潮中不會被淘汰。
讀《與公司同呼吸》,給我的第三個感覺就是它是一本寫給員工讀的書。然后,當?shù)谝淮慰吹竭@個書名的時候,我固執(zhí)的認為這又是一本給員工洗腦的教科書,但是當讀完這本書之后,我完全否定了自己當初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
《與公司同呼吸》關注的是員工、企業(yè)休戚與共和一同成長和理念,但它是一本寫給員工讀的書,它能夠幫助員工走出職業(yè)觀念的誤區(qū),在最短的時間變普通為優(yōu)秀,變優(yōu)秀為卓越,達到員工與公司共同成長的目的。同時,它也是公司發(fā)掘員工的潛能、培養(yǎng)高素質(zhì)員工的經(jīng)典培訓讀本。
這本書以人為本,結(jié)合中國企業(yè)實際情況出發(fā),面向改革大潮,追尋發(fā)展脈絡,用事例講道理,生動和系統(tǒng),達到了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勵志、人生方向幾個層面的有機結(jié)合,是企業(yè)家持續(xù)發(fā)展的秘密武器,莘莘學子進入職場的貼身寶典。他為企業(yè)生存和發(fā)展提供了的參考,也為市場競爭提供了基本道德原則,違背這些原則,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會遭受損失。堅持這些原則,無論對組織、領導者還是個人,都會使其受益。
傾聽草木的呼吸讀后感篇三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名字就被吸引到了,因為從小經(jīng)歷過生死離別的我非常了解生命總是無常。它不會出現(xiàn)在你有任何準備的時刻,去年也經(jīng)歷過家中老人的病故,從發(fā)現(xiàn)病情到突然離開,也只有兩三個月的功夫。
那段時間我經(jīng)常往返于家和醫(yī)院的路上。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時刻,如此的對病魔以及醫(yī)院如此恐懼,那里的醫(yī)生對待生死如此淡然,那里的病人對待健康如此的謹慎,總是感覺到沉重的腳步以及疲憊、倦怠、無助的各色表情。
因為親歷親人的離世,包括剛開始的懷疑、確認、自我抗爭、期冀奇跡的出現(xiàn)、接受命運、放下無謂的抗爭、臣服,這一路走來有多少煎熬,也許只有當事人才能真切的感受到,即便是我們家屬也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只是跟著情緒起伏。
很多人對之前健康不在意不呵護,到發(fā)現(xiàn)生命無多的時候,他們都較之以前對生活態(tài)度有了非常大轉(zhuǎn)變。在同病房有個病人在之前的生活中飲食無度,抽煙喝酒,情緒化非常嚴重,自負驕傲,不懂得呵護自己的健康。在生病期間,他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遵照醫(yī)囑,按時作息,心境也變得非常柔軟,親朋好友說的話非常容易就讓他落下淚來。所以,我想起了下面這段話。
弟子問老師:“你能談談人類的奇怪之處嗎?”老師答道:“他們急于成長,然后又哀嘆失去的童年,他們以健康換取金錢,不久后又想用金錢恢復健康;他們對未來焦慮不已,卻又無視現(xiàn)在的幸福。因此,他們既不活在當下,也不活在未來。他們活著仿佛自己從來不會死亡,直到臨死前,卻又仿佛從未活過?!?BR> 看到這本書,更加確認了我對待生死的態(tài)度。不知死,焉知生。只有真正面臨過死亡或親歷家人的死亡,才能感受到我們來到世界上需要面對的功課。這門功課誰也無法逃避,或早或晚。也許早點面對也是好事,能讓自己更加珍惜時間,珍惜當下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保羅.卡拉尼是一位天才神經(jīng)外科醫(yī)師,他在1977年生于亞利桑那州,獲得斯坦福大學英語文學及人體生物學雙料學位,后于劍橋大學獲得科學史與哲學研究碩士學位,并以優(yōu)異成績從耶魯大學醫(yī)學院畢業(yè),即將獲得斯坦福醫(yī)學院外科教授職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在就任醫(yī)生期間,獲得美國神經(jīng)外科醫(yī)生協(xié)會最高獎。奮斗了多年的他即將抵達人生巔峰,卻忽然被診斷出患有晚期肺癌,在37歲告別妻子和女兒,離開人世。
作者從雙重視角分析了自己作為醫(yī)生以及患者不同的心態(tài),以及不同的抉擇,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發(fā)。像其他所有的癌癥晚期患者一樣,保羅.卡拉尼同樣也經(jīng)歷了,接受了否定、憤怒、討價還價、抑郁、接受的一個心路歷程。也正是由于他不能確定余生還有多久?開始帶著探索生命意義的疑問去真正的思考自己的人生。
當他感覺到命運的大手緊緊的鉗住他的喉嚨,他從沮喪到開始反抗。并且重新站起來去面對這門功課,反倒激發(fā)出他更強大的動力,去完成最想完成的事。他耳邊想起艾瑪?shù)穆曇?你必須想清楚什么對你最重要。可是如果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將無法弄清楚生命本身存在的意義。
其實,時間是把雙刃劍,不僅僅是癌癥病人如此,作為我們普通人同樣如此,你可以選擇一件件事,非常忙碌的完成你清單上所有的事情,也可以選擇慢慢走,好好想,只是作為癌癥晚期患者的保羅.卡拉尼,已經(jīng)意識到癌癥的殘酷了。它不只限制了你的時間,也限制了你的精力,能擠進一天里做完的事情大不如前。所以,他選擇后者,好好的去度過余生的每一天,而有些日子,也只能是撐著。
想清楚自己最熱愛的事情,還是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后,他又重新返回了手術室。即使他身患絕癥,身體衰竭,但是他卻更加清醒的活著。每個人遲早要對局限低頭。大多數(shù)的雄心壯志不是達成了就是放棄了,在保羅生命的最后關頭,我們看到了一個足夠強大而且清醒的人。
他并沒有像其他人一樣臣服于命運的安排。返回工作崗位,正視自己和妻子的關系,選擇生育自己的寶寶,即便明白這個嬰兒對他來說就是短暫的相逢。也勇敢的去嘗試和面對,這是一個真正的英雄主義。嬰兒帶給他的是其他任何東西(名利)所不能帶給他的喜悅和自足。讓他更感動于生命的豐富內(nèi)涵。
最后保羅告訴妻子露西:“我準備好了。他的意思是:準備好撤除呼吸輔助設備,準備好注射嗎啡,準備好去世了?!笨吹竭@段話,莫名的心安。聽過見過很多死亡的方式,但是很少有人如此淡定坦然的面對自己的死亡。盲目的樂觀,和絕望的放棄一樣,都帶有焦躁不安的氣息。而保羅帶給我的震撼卻是篤定而充滿力量的。
我們的身體從小到大就是一個不斷的演化過程,在生與死的循環(huán)中,體驗著不同的人生歷程。人體組成細胞有60兆個,小腸細胞只有一天的壽命,胃的細胞有2-3天,神經(jīng)細胞為4-6周,血液中的紅細胞,肝細胞為5個月,血管的內(nèi)皮細胞為6個月。人的體內(nèi),不斷從細胞死亡然后生成,進而讓我們有了生命。在細胞的生死循環(huán)中,我們應創(chuàng)造出生命價值,才不枉來世一遭。很多人臨終遺憾最多的不關乎金錢和名利,而大部分是沒有機會去了解和做真正的自己。李開復在寫的《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中也提到了自己患病期間的所思所想以及人生感受,得到了與之前完全不一樣的人生啟迪?!稉Q個活法:臨終前會后悔的25件事》中有這樣一句話特別有警示意義:“人生難以掌握,措手不及,莫待變化才清醒這一生,你最后悔的是什么?”所以,提早去校準自己的生命主軸線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你是不停往前沖的人,請暫時的停下腳步,再度思考清楚你的目的地。
只有當你知道生命的意義時,你才能有一個豁達的面對死亡的態(tài)度。死亡無可避免總會到來,我們無法預料會是哪一天,所以更要努力過好每一天,趁生之歡愉,與時間同行,共赴一個豐盛的人生。
傾聽草木的呼吸讀后感篇四
教書10年,對人生對教學也曾經(jīng)有過熱血澎湃的暢想和向往。想讓自己的課堂不一樣,想讓自己的學生不一其中樣,想讓自己的人生也不一樣,可是到如今自己和其他教師還是一樣。(倒不是說其他老師有什么不好)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不斷地思索為什么想過的那么多到現(xiàn)在還是這樣,歸根結(jié)底的原因是什么?讀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可以看到其中列舉的很多教學中的現(xiàn)象和事例:為了幫助同學看病而遲到的團支書和幾位女同學;抓到偷同學手表的學生;衛(wèi)生區(qū)幾片落葉被扣分……作為教師我們都曾經(jīng)歷過,碰到這樣的事情時我們也思考過、迷惘過、……甚至有時我們也會覺得它就象四季交替,刮風下雨一樣的自然,如何改變這樣的現(xiàn)象,它背后隱藏著學生的、教學的、管理上的什么樣的不足。我就沒想過那么多,有的時候甚至為了節(jié)省時間而敷衍結(jié)束。讀了李老師的書,給我的收獲不僅僅是在文章中介紹的很多好的很成功的經(jīng)驗或是做法。更多的是一種啟迪、一種思考、一種指引。
關于人生——起點上的終點思考。
關于自己——不要象一般的人一樣生活
“不要象一般的人一樣生活,否則你只能成為一般的人”如果我們和一般的人一樣生活,一樣工作,一樣的追求,一樣的思維方式,一樣的朝九晚五,一樣的春種秋收,你憑什么可以成為不同一般的人!這就象是工廠流水線,同的流水線上生產(chǎn)出來的產(chǎn)品會有什么樣的不同。合格的都是相同的,不合格的都是次品。我想可以和別人有些不同,不一定是標新立異,有一個點與別人不同,有自己的特點就可以。李老師在文章中就這樣說“一般情況下,大家都只能“在其位,謀其政”而已,但僅僅如此,肯定只能成為一般的人。我必須除此之外,種好自己的“自留地”。在自留地里,常常意外地長處個性的花,特別的草,盡管大不了多少糧食,往往能給你意外的收獲。我的“自留地”是什么?如何耕種這塊地?很多問題隨著思緒的流動而明晰起來,那樣的我是什么樣子的?人生因為這樣的思索變得神圣而另人向往!
關于教學——一切的教育都應該從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的學習動力入手。
關于管理——學生,應當從提倡什么切入
文章中這樣一句話我感同身受“學校有許多規(guī)章制度,但針對學生的條款大多是以“不準”和“禁止”開頭的。我想這是我們中國校園的特色吧,不準這禁止那,而且我們習慣與制定規(guī)章制度,作為管理者,最關注的是學生是否嚴格執(zhí)行了這些“規(guī)定”,執(zhí)行了是學生的本分,不執(zhí)行就是違反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輕則是一通教育談話,重則扣了班級考評的分。不經(jīng)意間就能發(fā)現(xiàn)學生是有多重角色的:班級里和班級外不一樣,校園里和校園外不一樣。為什么?很簡單,班級里有班級的規(guī)定校園里有校園里的規(guī)定,這些都有檢查,都關系個人和班級的評比。社會上沒有這些規(guī)定,也沒有人去檢查。斯賓塞在他的《教育論》中告訴我們:“記住你的管教的目的應該是養(yǎng)成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要讓別人來管理的人?!币仓挥袑W生把規(guī)定演化為自己的自覺的習慣時,才達到了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
關于管理——教師,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管理的最高境界不在教育,而在企業(yè)?!墩莆杖诵缘墓芾怼芬粫髡呤敲绹患覂?yōu)秀的化妝品公司的老板瑪麗凱,她在書中強調(diào)的是“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我們也提倡“人文管理”可是真正落到實處的又有多少。前幾日在網(wǎng)上看到了這段話:“生活在老師們中間,經(jīng)常會聽到老師們對學校有這樣、那樣的不滿:學校總是變著法的制定各種規(guī)章、制度,就是要管理老師,把老師管的死死的,不讓你有自由的時間,不讓你偷懶,要你對工作認真負責,要對學生負責,要對學校負責;學校只考慮學校利益,不考慮老師的利益,老師生病的時候,女教師懷孕、生寶寶的時候,老師家庭負擔很重的時候,不僅沒有得到足夠的關心,還要被扣掉考勤獎;老師的工作量總是太高,每周要上十幾節(jié)課,還要輔導學生自習、批改作業(yè),甚至還要家訪、做學生思想工作,這些卻沒有計入工作量;老師的精神壓力太大,校長怎么不想辦法緩解,總是怪老師沒盡力沒做好。
傾聽草木的呼吸讀后感篇五
《當呼吸化為空氣》是保羅留給世界的告別書,敘述了他的成長經(jīng)歷,求學路程,職業(yè)生涯里的病人還有自己,以及對生命的思考,甚至于他見過的美景。文筆平實悠緩,波瀾不驚,我似乎能看到正在伏案立書的高大身影,也常常忘記這是一個即將流逝的生命,正在一邊手持手術刀,一邊接受著化療,一邊向這個世界做最后的告別。冷靜溫和,睿智客觀。
作為一個醫(yī)生他常說死神是一個隨時會到訪的來客,只是這一次聆聽著死亡清晰的腳步,要來取走的是他自己的生命。從文學轉(zhuǎn)到從醫(yī),他希望和那些備受煎熬的人建立聯(lián)系,在直面死亡與衰弱的同時,探尋是什么讓人生有意義。選擇神經(jīng)外科,直面那顆粉紅色的桃子——大腦,大腦與意識糾纏,他想保衛(wèi)的不僅是生命,而是生命的個性,他要了解病人的思想、個性、價值觀、為了什么而活著,要遭遇什么樣的災難,才能合理終止這條生命。當他無法挽留這條生命時,他最有利的.武器不再是手術刀,而是他的言語,讓病人家屬理解死亡與生存聯(lián)系。從醫(yī)生與患者的角色轉(zhuǎn)變,讓他更深切的感受生命的脆弱與悲哀,同時也感受到了它的可愛與張力,他無法選擇生命的繼續(xù),但他在死神面前決定了自己離別的姿態(tài)。
他說:“我學習的最大動力,不是成就感,而是一種求知欲?!笨梢哉f他這一生都在探尋生命的意義,從宗教到文學再到醫(yī)學,而這個過程本身也見證了什么讓他的生命繼續(xù)。
我是從一場《當死亡降臨》的演講中認識保羅的,那是一個妻子在輕輕地敘說著丈夫從生病到離世的過程。平靜柔韌而又勇敢堅毅。蒙田說:“如果我編書,就要匯編一部人類死亡記錄,同時附上以下注解:教會別人死亡的人,同時也能教會人生活。”放下書讓我久久懷念的不僅是他的勇氣和毅力,醫(yī)者仁心,更多的是讓我開始反觀。當我有一天和死神對視,我是否有自信,在這短暫的生命里我已拼盡全力,不曾白來。
傾聽草木的呼吸讀后感篇六
我挺喜歡特德·姜這個作家的,《呼吸》這本書里的九個小故事延續(xù)了他的一貫風格。
他不僅僅是一個科幻小說家,書中到處充斥著哲學思考、宗教認識、倫理討論等內(nèi)容。
宿命論在他的小說里隨處可見,你相信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嗎?
特德·姜在小說中告訴你,自由意志并不存在?!渡倘撕蜔捊鹦g師之門》構思了一個能穿越時空的門。這個門只能穿越門建立之后的時間,比方說門是20xx年建的,你就可以從20xx年穿越回20xx年或者穿越到20xx年,但不能回到比20xx年更早的時間。
故事中列舉了三個人的故事,這三個人每個人都想改變將來或者過去,在穿過門之后他們的確做出了一定的改變,但是結(jié)果卻都是回到原點,只不過對自己的命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其中有個故事,商人妻子多年前去世,而當時的他卻沒有見到妻子最后一面,于是他耿耿于懷很多年。
在知道有煉金術師之門后,他想穿越門去救自己的妻子,經(jīng)歷重重困境,他還是沒能見到妻子一面,卻得到了當時看護妻子人員的帶話,妻子一直很愛他,也原諒他沒能趕回來見最后一面。于是這成了一個循環(huán),年輕的商人因沒有及時趕回聽到看護人員的話而悔恨,多年后的他趕回來聽到了看護人員關于妻子諒解他的話而釋懷。
沒有門,年輕的商人就能聽到當時看護人員的帶話,不會耿耿于懷多年。但是,有了門,年老的他截胡了看護人員的話,年輕的自己聽不到于是多年悔恨。門的存在只是你人生必經(jīng)的一部分,該發(fā)生的還是在發(fā)生,并沒有任何改變。你以為你能改變過去或者將來,到頭來只是一場空,命運早已標注了價碼。你的命運早就注定,自由意志并不存在,你認為自己在自由的做選擇,其實只是確定了的劇情。而你的悲歡痛苦都是切實經(jīng)歷。
九個小故事,各個都能引起人們的思考與反思。對于宿命論我持保留態(tài)度,只是認為這個理論很有趣。我還沒有徹底看到我以后整個人生,在此之前,我愿意相信,還是我自己做的選擇。
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命運做斗爭,不管怎樣,要努力享受人生,那些切實存在的感受與瞬間都真正屬于你,未來還很長。
傾聽草木的呼吸讀后感篇七
“我無法前行?!?BR> “我仍將前行?!?BR> 不知你可曾為生活焦頭爛額,對學習中的壓力而感到心力交瘁??墒牵灰€活著,我們所面對的現(xiàn)在,是在為未來做規(guī)劃。而對于醫(yī)生保羅而言,生活早早就開始倒計時,他要做的是停止規(guī)劃未來,學會面對現(xiàn)在。
保羅畢業(yè)于斯坦福大學,獲得英國文學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以及人類生物學學士學位。他在劍橋大學獲得歷史和哲學碩士學位,畢業(yè)于耶魯醫(yī)學院。在斯坦福完成神經(jīng)外科的住院醫(yī)師培訓,期間獲得美國神經(jīng)外科學院最高研究獎??粗@樣的一份耀眼學歷,怎么也無法想象這樣一個優(yōu)秀的人在職業(yè)生涯的顛峰被診斷出癌癥晚期時的他才36歲。為此,他開始寫作,記錄下他的生活,他的思,他的想,也正是我手中正捧著的這本書。這位醫(yī)生敘述著他的經(jīng)歷,語言理性平淡。難道保羅就這樣平淡接受殘酷的事實了嗎?答案顯而易見,保羅也曾不知所措,那一刻壓倒性的不安涌上心頭,“我無法繼續(xù)”的念頭在他的腦海中徘徊。昔日穿著白衣的醫(yī)生變成了等待醫(yī)生診斷的病人,永不止步的念頭趕走了對待死亡的情緒。他逐漸回到工作,每天5點半,當鬧鐘響起時,他那將死的軀體復蘇,他又一次想到:“我無法繼續(xù)。我會繼續(xù)下去。”一分鐘后,他穿著消毒外罩,再次走向手術室,“我會繼續(xù)下去。”
保羅所表現(xiàn)的不再是一個單純的醫(yī)療工匠,他走進手術室的那一刻,陽光撲面而來,面對疾病,他毫無屈服之意。他就這樣拖著疲乏的病體,走進手術室,繼續(xù)自己的追求,堅持到自己握不住手術刀的那一刻,他所做的都只是他覺得他自己必須去做的,刻不容緩。盡管他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他在太陽落山前,找到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生命的存在和延續(xù)被賦予了不可剝奪的全新的意義。
在書的結(jié)尾,保羅回憶道:
每個人都屈從于有限。我認為我不是唯一達到這種飽和狀態(tài)的人。大多數(shù)野心要么實現(xiàn)要么放棄,無論遵從哪種方式,它們都屬于過去。未來,而不是通往人生目標的階梯,成為永恒的存在。金錢,地位,《傳道書》中所述的“一切皆空”,都變得乏味,如鏡花水月,了無痕跡。
他無法前行,但他仍在前行。
傾聽草木的呼吸讀后感篇八
在得知自己不幸患上癌癥之后,你會做什么?是嚎啕大哭,怪罪命運的不公;還是默然接受,等待不可知的死亡;或是完成自己最后的夢想,留些痕跡在這個世界。保羅36歲時面臨這個問題時,做出了決定,所以,才有我們看到的這本《當呼吸化為空氣》。
他在患病后留給這個世界的,一是可愛的女兒卡迪,二就是這本書。我一直在想,一個人的心理強大成什么樣子,才能云淡風輕的把這些經(jīng)歷都寫下來,不停的回首,也就是在這些回首中,他認清了生命的意義。
在讀到她妻子寫的后記時,描寫保羅曾經(jīng)受的苦痛與折磨,我才覺得有了一點煙火氣,這才是他的境遇,而他的文字中流露的,卻是云淡風輕與堅定。
棄文從醫(yī),我很容易想起中國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魯迅,他們正好相反。或許是時代不同,境遇不同,但我覺得文與醫(yī)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就像醫(yī)可以治愈人的.身體,而文可以治愈人的心靈。魯迅迫切的想改變中國人的舊思想,所以他選擇了文;而保羅想探清生命的真諦,所以他選擇了醫(yī)。而在保羅患病之后,他又選擇用最初的文,寫下這些文字,我很慶幸他這樣選擇,實在是治愈了我的內(nèi)心。
這本書上半部“當我身體強健時”寫了他早年的一些經(jīng)歷,從他的生平就能看出他一直是對自己的生活規(guī)劃的很完整的人,在他一步步走向人生巔峰時,命運就給他開了這個玩笑。他雖沒有有意透露,不過我在他的文字中還是能感受到他的不甘與無奈,和眾多患病者一樣,他也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會脆弱與彷徨,但最終他的心愿,我想在那句“我準備好了”之后,就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
“日子很長,但年歲很短。”這是保羅在書里提到他們住院部流行的一句話。卻觸動了我的心靈,醫(yī)院這個地方,醫(yī)生這個職業(yè),都悄悄在我的心目中,變得更神圣了些。
傾聽草木的呼吸讀后感篇九
我挺喜歡特德?姜這個作家的,《呼吸》這本書里的九個小故事延續(xù)了他的一貫風格。
他不僅僅是一個科幻小說家,書中到處充斥著哲學思考、宗教認識、倫理討論等內(nèi)容。
宿命論在他的小說里隨處可見,你相信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嗎?
特德?姜在小說中告訴你,自由意志并不存在?!渡倘撕蜔捊鹦g師之門》構思了一個能穿越時空的門。這個門只能穿越門建立之后的時間,比方說門是20xx年建的,你就可以從20xx年穿越回20xx年或者穿越到20xx年,但不能回到比20xx年更早的時間。
故事中列舉了三個人的故事,這三個人每個人都想改變將來或者過去,在穿過門之后他們的確做出了一定的改變,但是結(jié)果卻都是回到原點,只不過對自己的命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其中有個故事,商人妻子多年前去世,而當時的他卻沒有見到妻子最后一面,于是他耿耿于懷很多年。
在知道有煉金術師之門后,他想穿越門去救自己的妻子,經(jīng)歷重重困境,他還是沒能見到妻子一面,卻得到了當時看護妻子人員的帶話,妻子一直很愛他,也原諒他沒能趕回來見最后一面。于是這成了一個循環(huán),年輕的商人因沒有及時趕回聽到看護人員的話而悔恨,多年后的他趕回來聽到了看護人員關于妻子諒解他的話而釋懷。
沒有門,年輕的商人就能聽到當時看護人員的帶話,不會耿耿于懷多年。但是,有了門,年老的他截胡了看護人員的話,年輕的自己聽不到于是多年悔恨。門的存在只是你人生必經(jīng)的一部分,該發(fā)生的還是在發(fā)生,并沒有任何改變。你以為你能改變過去或者將來,到頭來只是一場空,命運早已標注了價碼。你的命運早就注定,自由意志并不存在,你認為自己在自由的做選擇,其實只是確定了的劇情。而你的悲歡痛苦都是切實經(jīng)歷。
九個小故事,各個都能引起人們的思考與反思。對于宿命論我持保留態(tài)度,只是認為這個理論很有趣。我還沒有徹底看到我以后整個人生,在此之前,我愿意相信,還是我自己做的選擇。
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命運做斗爭,不管怎樣,要努力享受人生,那些切實存在的感受與瞬間都真正屬于你,未來還很長。
傾聽草木的呼吸讀后感篇十
生活中,總會有透不過氣的時候,唯一的辦法只有用力呼吸。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在用力尋找自己,尋找那個軀殼以外的叫做精神的東西。
讀陸星兒這部日記體散文《用力呼吸》,使我有種靈魂相遇的快感。在追隨陸星兒一起用力呼吸時,會聽到她的心也在用力呼喊,而且真真切切地聽出她喊出什么。
不同經(jīng)歷閱歷的人,會從這部《用力呼吸》中聽到自己內(nèi)心久已壓抑的呼喊。
生命,從來不是可推算的公式,它是個無常的變數(shù),死亡隨時隨地地發(fā)生,不僅是人的死亡,還有靈魂的死亡、信仰的死亡、愛情的死亡……活著的人唯一能做的,是真實誠實地善待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信仰和愛情。
我佩服陸星兒的自我恢復能力,她具有永不放棄的貨真價實的堅強。
癌癥和痛苦似乎并不影響她思想的活躍和旺盛,思想的觸須因痛苦而無休止地努力延伸,反而促使她更多地思考那些對于生命至關重要的問題。痛苦刺激她思考幸福,死亡刺激她思考生命,不聽話的軀體刺激她竭力弘揚精神。
陸星兒說自己一生開過兩次刀,第一刀生出個兒子,第二刀生出個自己,而且生出個全新的自己。
我喜歡她身上一種毫無矯飾的本色純樸與不存心機的隨意安詳。她那理想主義情懷和人間煙火氣奇妙地混合與一身,讓我感到她天性不屬于浪漫。大病之后大徹大悟的她,變得純粹了,輕盈了,浪漫了,有韻味了。讀她這部《用力呼吸》,完全可以從一個很純樸很平和的人的精神深處,發(fā)現(xiàn)驚人的浪漫。她說:“我這人表面上看很隨意柔和,但骨子里有一種只聽從自己心靈召喚的堅韌,這給自己帶來曲折,但也救了我。我的精神始終是浪漫的!”她變得比以往更喜歡活在人堆里,她熱愛和心痛一切有生命的東西。
也許上帝考驗了陸星兒的生命忍耐力厚,決定補償給這個堅強的女人一片艷陽天,大病之后大徹大悟的陸星兒變了,變得越來越有韻味了。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變老,但未必每個人都會變得越老越有韻味。
讀一讀《用力呼吸》吧,它會告訴我們,對于每一段人生歷程都有必要珍惜和回味,惟其傾注過生命,惟其無法重復。
傾聽草木的呼吸讀后感篇十一
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把《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看了,我被吸引住了,“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孩子呢,對孩子多一份寬容,就讓孩子多一份希望。作為教師我們要把學生當成一個無知的不懂事的孩子對待。決不能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一個孩子。這樣對孩子不公平,我們要善待孩子的錯誤和缺點。
“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薄敖逃緛硗唵?,只是我們?nèi)藶榈匕阉銖碗s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里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里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而反思我們的教育,為了所謂的提高學生成績,我們只顧眼前的'利益,把學生大量的時間用在機械重復的練習上,課堂上大量的講解擠占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結(jié)果呢?老師的辛勤付出換來的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什么時候孩子們在我們的課堂上學會獨立思考了,什么時候孩子們能夠探尋屬于自己的答案了,我們的教育也就成功了。”這句話很有道理,我們老師的任務不應該是告訴學生真理,而應該是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真理。
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難免會碰到一些成績不好,又不遵守紀律的學生,說實話,這些學生很讓老師頭疼,有時候像“你還上嗎?趕快回家吧﹗”之類的氣話也會用在這些學生身上,書中有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觀念來判斷學生,不要輕易使用道德的標尺來衡量學生。在教師的心目中,不應該有壞學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學生。因為,如果你討厭你的學生,那么你的教育還沒有開始,實質(zhì)上就已經(jīng)結(jié)束?!?BR> 總之,《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書,讓我從中受到了很多啟發(fā)。
傾聽草木的呼吸讀后感篇十二
看過《信條》的我已經(jīng)被他獨有的世界觀和理念驚艷到了:不論是過去還是未來都無法改變,無論科技多么發(fā)達,只能讓你身臨其境的重新體會一遍。
特德在書中借《商人和煉金術師之門》一文也表達了同樣的思想,不過找了一個更符合本文時代特征的借口:安拉。站在一個對未來已知的層面敘事就已經(jīng)讓人感到一絲絲面對既定事實的無力感,而且將這種無力感由安拉的意志加以表現(xiàn)。說到底還是與諾蘭有同樣的見解,因果相生,環(huán)環(huán)相扣。
在此之外,其他的文章留給我的印象只有戛然而止的艱澀和不知所云的迷惑,本應是完整的敘事和人物形象的《軟件體的生命周期》卻在不明不白之中慢慢結(jié)束了?另外我覺得最讓我感到難受的就是作者仿佛擅長的雙重敘事,而且分開了許多段,兩者之間也看不出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并且冗長無趣,無非又是對某些特定事件的幻想,或者是老套的對自由意志的探討,每個人總能找到一個自圓其說的理解,可能今天他的想法不夠有說服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