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后,對書中內(nèi)容的心理反應(yīng)和思考的產(chǎn)物。高質(zhì)量的讀后感應(yīng)該包括哪些要素和寫作技巧?以下是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一
蔣勛《孤獨六講》,本以為是一本可以靜心品讀的心靈之書,讀來有些失望。第一講情欲孤獨尚可,能真正激起共鳴碰撞思維的東西少了。就如鴨子游泳,偶爾能潛入水下,深入下去,但基本都是浮在水面上,慢慢悠悠晃蕩。不是說沒有可取處,只是距離內(nèi)心的期望值低了些。
孤獨是每個人都有的狀態(tài),是任何人避免不了的,直面自己就難免會有孤獨感,甚至寂寞。當(dāng)你被孤獨感驅(qū)使去尋找遠離孤獨的方法時,卻是最焦慮最孤獨的。我們總是懼怕孤獨,因為總是將孤獨錯以為就是寂寞,孤獨是一種狀態(tài),是直面自我和內(nèi)心的狀態(tài),它不是貶義的,更不是災(zāi)難。在我們青少年時,我們對孤獨是那么的渴望,逃離父母、逃離家庭,渴望有自己的一個獨立小空間,自言自語,自唱自聽,自我幻想,孤芳自賞,都是一種美好和渴望。
而我們從小所欠缺的恰恰是自我和孤獨的狀態(tài)。因為儒家文化對我們的影響無遠弗屆。儒家文化是建立在農(nóng)業(yè)社會基礎(chǔ)上的,強調(diào)的是群體,歌頌群體文化,打壓偏離所謂中心道德的獨特個體,中庸就是實證。對個體的獨立和特立獨行堅決壓制,這些影響已深入我們的骨肉。從小父母最怕的就是孩子不在集體意識范疇內(nèi),遇到有偏離的行為,立即棍棒打回,耳朵揪回。慢慢長大,每個人都知道了槍打出頭鳥的道理,隨波逐流。而孤獨感的探討,一定要回到自身的,孤獨感是我們所受教的一種道德意識體現(xiàn),群體的道德意識往往會變成對他人的指責(zé),看看現(xiàn)在網(wǎng)上的語言暴力和道德綁架就明了了。“生命力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yīng)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在一個空間里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BR> “孤獨沒有什么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二
從照片看,蔣勛老師是一個溫文爾雅的人,淡淡的微笑,你想去探究這樣人他的內(nèi)心世界,他的那個孤獨的自我是什么樣子的。
蔣勛老師說,孤獨的核心價值是-跟自己在一起。我理解是一種向內(nèi)的自我探索,自我意識的解放。這種孤獨,少了中華文化中談到這個詞的固定印象,它不是荒涼,不是悲憫。如果一個人,在照鏡子,它多了一絲從容,一絲平靜。汪涵曾主持節(jié)目時候說過“深入淺出”這個詞。對我觸動明顯。深入,是更加深入向內(nèi)探究自我,了解自我,寬容自我,釋放自我的過程,我認為某些程度如同這個“孤獨”。所謂此孤獨非彼孤獨也。蔣勛老師書中六講包括情欲孤獨、預(yù)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和倫理孤獨。
當(dāng)我看著這本書,與蔣勛老師的觀點,感觸相似相通時,我感到一絲涼意。感覺周圍空洞而寂靜,我只瞪大眼睛茫然在這孤獨中,無論周圍多么嘈雜與熱鬧,與自己相處時,不覺得時間無聊而浮躁,深入內(nèi)心每一滴漣漪,抽絲剝繭,順藤摸瓜,好似會展開一個巨大、寧靜、未知的世界。
蔣勛老師說,人類數(shù)千年來不斷思維,用有限的思維圖解無限的孤獨,注定是徒勞無功吧。此孤獨帶有自負,帶有些微的絕望,很想問問他,在這孤獨的人生路上,走到了哪里,在與自我的相處中,看到了什么,了悟到了什么。也許每個人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三
這是我人生中最艱難的一段時光!我被命運拋到了深深的谷底,黑暗不見一絲光線,濕滑而無以攀爬,喊叫卻沒有回聲!有時會深深的絕望,對人性、對生命是徹底的失望!那個時候,心中充塞著抑郁,只想就此放棄生命!有時又爆發(fā)憤怒,感到不公平,不想從此屈服于命運,那個力量讓我又斗志昂揚!就猶如一只困于古井的青蛙,一下子想爬出來,苦苦掙扎,但是卻不能改變什么!于是便又自怨自艾,想就此結(jié)束生命的探索!
而讓我能夠慢慢沉靜下來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遇到了蔣勛!這個人,以他的博學(xué)、思辨、深沉又輕靈、溫暖又冷靜的話語給我一份寧靜和舒緩,給了我重新揀擇的機會!
比如他說孤獨,我看到自己幾十年經(jīng)歷中的孤獨時光,自己骨子里頭的傲然,自己想擺脫命運之手的不甘和掙扎,自己不斷想挑戰(zhàn)自我的激情!所以,就像他說的,我是一個孤獨者,注定在現(xiàn)實層面是失敗者!當(dāng)然,我也始終相信我一直在活出自己生命的多彩和激情!雖然最后都是猶如彗星劃過天際,終是宇宙空間的一顆塵埃!
作為一個女人,我深深體驗到,在目前這樣的文化背景下,追求自己的生活,活出自己,是非常艱難的,因為你往往挑戰(zhàn)著周圍的價值觀!就像他評價卓文君的一段話:"我們看到男性的革命者總會以決絕的姿態(tài)出走,情緒非常悲壯,得到許多人的認同;而女性的革命少了壯烈的氣氛,卻是加倍困難,因為捆綁在女性身上的枷鎖遠多于男性,當(dāng)她要顛覆所有的禮教、道德加諸于她身上的束縛時,是一場偉大卻不容易被理解的革命!"這個男人可以以這樣的角度來看一個女人的悲喜,一個女人的夢想,無論結(jié)局如何,能夠這樣被人理解,就是有價值的!所以當(dāng)他能夠這樣理解卓文君的時候,我感覺自己被他理解了,進而我也理解自己了!因為我也想,從某個角度來看,我也是一個"革命者"!當(dāng)然這樣說有抬舉自己的嫌疑!
另外,他從人性的角度來講暴力的孤獨,我非常有同感!每個人內(nèi)在都有一股想摧殘什么、毀滅什么的能量,同樣我也有!那個毀滅者有時冒出的聲音令我非常害怕,我會覺得自己是個惡人,是個暴君!如何去轉(zhuǎn)化這股能量呢?這是智慧!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所以,在他的言語中,他自如地述說,你會感覺到暴力也是具有美學(xué)價值的,它不是洪水猛獸!這樣,你的心自然多了份坦然和自在!
這就是蔣勛,一個思辯者給我的陪伴!我是孤獨的,同樣他也是孤獨的!他的孤獨引發(fā)我的思考和探索,所以說,所有的孤獨者走在自己的生命之路上,仰天長嘯,偶爾還可以彼此應(yīng)和!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四
談及孤獨,很多人總會說:“我很孤獨”,卻很少有人懂得孤獨的真正含義。若是考究起來,孤獨竟然可以是一種文化,對比東方和西方文化的不同,孤獨的含義也不盡相同。有趣的是,西方文化追溯到遠古,孤獨竟然是從“太陽”、“唯一”等詞語發(fā)展而來。從古至今,分析“孤獨”二字的人不在少數(shù),其中講的最為清楚的莫過于蔣勛。
《孤獨六講》是美學(xué)大師蔣勛的經(jīng)典代表作。蔣勛以美學(xué)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從情欲、語言、革命、思維、倫理、暴力六個面向闡釋孤獨,融個人記憶、美學(xué)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于一體。蔣勛創(chuàng)造了孤獨美學(xué),也可以說:美學(xué)的本質(zhì)或許就是孤獨。《孤獨六講》十年前曾出版過,如今再版,蔣勛還為本書親自作序——“做完整的自己”,與讀者再談生命個體的孤獨與完整。這個版本,不僅擴充了書的內(nèi)容,書的裝幀也變得更為唯美,這本書本身就帶給人美的享受。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五
每個人都會孤獨,大部分人都是立刻找各種娛樂來填滿這讓人窒息的孤獨,因為大部分人認為孤獨就是空虛,而現(xiàn)代人是最怕空虛的,最怕兩個人坐在一起無聊到無話可說,一個人回到家除看手機想不出要做什么事。作者和大部分的不同僅在于坦然接受內(nèi)心的這種不舒服的孤獨感,然后整本書就是告訴我們你現(xiàn)在的孤獨是非常正常的,語言越多越孤獨,稍微想要釋放一下暴力,想多一分鐘思考一下看起來就是答案的結(jié)果,希望改變現(xiàn)狀的革命,最后,對倫理范圍外的欲望都是正常的,雖然都是和別人不一樣的,但其實很多人都有這種情況,只不過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會接受自己的這種想法,然后心平氣和的想一想自己為何不同。至于另外的百分之九十九的其他人會強迫自己不停的向外尋找而懶于向孤獨者一樣尋求內(nèi)心。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六
在讀蔣先生的孤獨六講之前,我對孤獨的概念非常之模糊。隱隱約約感覺孤獨是一種神器,區(qū)別于大眾的標簽。讀了孤獨六講后,才知道所謂孤獨,是由個體自由演繹出來,一種不為社會主流鉗制的品質(zhì),大部分時候,它是一種悲劇精神。它代表著精神獨立,思考獨立。蔣先生本書,從情欲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六個維度去講述孤獨??偠灾陋毾蹬c自己之外的無法達成共識且自己為少數(shù)方,大有為大眾迫害的孑然于天地,獨與天地精神來往的孤傲。
蔣先生在蔣倫理思維的時候,曾經(jīng)以孔子的子為父隱,父為子隱,批判了孔子。大意是該觀點會造成包庇罪。作為一個律師,必須承認該觀點會造成一些類似包庇的犯罪??墒牵艺娴奶婵鬃釉诋?dāng)代感到孤獨,盡管近段時間國學(xué)很盛行,然而懂孔老二者在古代。古時候的律法在制定時吸收了孔子這句話的精髓,設(shè)立了親親相隱制度,意在維護人性。一個人可以隨便舉報自己最親近的人,會是一個什么樣的社會,會是文革社會。一個連最親蜜的人都需要防范,社會還有最起碼的信任度嗎?所以,雖然,孔子是從倫理的角度去立論,法律不是不道德的啊。恰恰相反,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法律作為剛性規(guī)范,是不可以強制要求人違反自己的本性去舉報父母,子女,配偶的。目前中國沒有這個制度,其實是中國法律的一個遺憾。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七
這是朋友推薦的一本書,想買電子版的沒有,網(wǎng)上找來的又只有前面兩講,最終還是賣來紙質(zhì)版的。作者蔣勛,臺灣人,對其生平不是很了解。
作者在書中說我出版過一些書,說了美學(xué),談過詩,寫了一些小說和散文,我想我最終的著作應(yīng)該是一本懺悔錄。我相信,最好的文學(xué)是一本最誠實的自傳,目前我還沒有勇氣把它寫出來,但已經(jīng)在醞釀,我也會知道這會是我最重要的功課。誠實的面對自己,這給了我多么大的勇氣。
主要講了六個主題:
情欲孤獨: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和自己獨處的經(jīng)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
語言孤獨:每個人都在說,卻沒有人在聽。
革命孤獨:革命者迷戀自己年輕時候的潔癖,而且深信不疑。
暴力孤獨:暴力會因為被掩蓋而消失嗎?我不認為。
思維孤獨:所有哲學(xué)的思考都是孤獨的。孤獨是一種沉淀,而孤獨沉淀后的思維是清明。
作者一直在思考,從不同的事例、側(cè)面來說明問題,面對問題我們不應(yīng)該回避,而應(yīng)作為議題拿出來討論,越辯越明。而不是先入為主,直接先有結(jié)論,再去解釋。
作者的思考我比較認同,但對作者思考方式不完全認同,還是比較認同王東岳老師的唯一因,“遞弱代償原理”就把所有的問題統(tǒng)一起來。作者:聶歡歡,希望能幫助您!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八
這個學(xué)期,在“莫言熱”的大潮下,我選擇了蔣勛的《孤獨六講》。這是本視點獨特且略帶黑色幽默的書,他從情欲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思維孤獨和倫理孤獨的多角度詮釋了孤獨這一人類害怕卻又無處不存在的事物它最深刻的涵義。讓我用孤獨的視角了解人性最深處的欲求,他讓我了解我們現(xiàn)代人身上越來越缺失的東西是什么,而那些缺失的東西這個社會產(chǎn)生了的巨大孤獨感。
蔣勛寫的文字總是溫和的,中國式美麗的,甚至是陰柔的,或者是緩慢的。力量內(nèi)斂卻極有力極深沉,讓閱讀世界里面生活的人們無法繞開他,就如同日本作家妹尾河童在細致觀察生活這個方面做到了所向披靡,蔣勛的藝術(shù)評論也是一種登峰造極了。
當(dāng)時我對它的預(yù)期是勸導(dǎo)心靈干涸的人們尋找生活的意義云云,萬萬想不到其實這難以啟齒的孤獨二字竟可以坦然成為生活的方法。享受孤獨也好,思索孤獨也好,或曰畏懼孤獨還是好,人其實不能總是太苛求,生命中該來的自然會來,如果孤獨了,反而可以是新生活的一扇窗。
藍白色相間的《孤獨六講》,我有的時候相信它是一本哲學(xué)書,因為“這是一個愈來愈孤獨的社會,快速而進步的通訊科技,仍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內(nèi)心里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這里似乎是對人類情感關(guān)懷的提出問題環(huán)節(jié),我們每個人都急著說話,每個人也都沒把話講完。是不是社會的發(fā)展真的應(yīng)驗了人常說的“表面愈華麗,內(nèi)核愈空虛”呢!蔣勛對孤獨的處理是有條理的,他創(chuàng)造了孤獨美學(xué),這里面包括:情欲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暴力孤獨。這其中,我個人最喜歡的是“革命孤獨”這一章。
“我聽到革命者的呼叫:掀翻社會秩序,顛覆階級結(jié)構(gòu)!但是,革命者站在文明的廢墟上喘息流淚,他徹底知道革命者最后宿命的孤獨。”“革命者迷戀自己年輕時候的潔癖,而且深信不疑。”有些年輕老師或是高年級的學(xué)長,會在學(xué)生發(fā)動罷課時,帶領(lǐng)同學(xué)坐在公園或是校園里,一起探討罷課的原因,討論當(dāng)前的政治制度,措施,每個人都會表達自己的看法。”
這種自由的環(huán)境令人向往?!案锩且环N激情。比親情、愛情,比人世間任何感情都慷慨激昂?!案锩且环N青春儀式?!?BR> 書中講了許多學(xué)生進行游行并不是為什么重大的事,有時只是一種青春儀式?!霸S多革命運動的發(fā)起人都是貴族,過程也相似:先是對生活感到不滿,繼而在沉淪糜爛的貴族生活中感到存在的孤獨,最后選擇出走”
例如:托爾斯泰和“安其那”創(chuàng)始人巴枯寧和克魯泡特金。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托爾斯泰出走前寫給沙皇的信中那段愿意用土地財富換取土地上農(nóng)奴的自由的話“我決定放棄我的爵位,我決定放棄我的土地,我決定讓土地上所有的農(nóng)奴恢復(fù)自由人的身份。”那是他最偉大的著作。他讓我們看到革命是對自己的革命。他所要顛覆的不是外在的體制與階級,而是顛覆內(nèi)在的道德不安感。
“革命者自己營造出來的烏托邦國度,多半是現(xiàn)世里無法完成的夢想??偸菚苁浪字怂靶?,因此他是孤獨的?!?BR> 司馬遷以《史記》對抗權(quán)力,取得了政權(quán)的人就失去了美學(xué)的位置。《史記》中,項羽,屈原,荊軻都是孤獨革命者的形象。卓文君也是一個革命者,因為“真正困難的革命往往是道德的革命,禮教的革命。項羽等人都得到了美學(xué)的位置,而劉邦等成功人士卻失去了美學(xué)的位置,“因為成功的人走向現(xiàn)世和權(quán)力,在現(xiàn)世和權(quán)力中,他無法再保有夢想?!薄案锩陋毱鋵嵤且粋€連自己都無法控制的狀態(tài)?!蔽乙恢闭J為革命者都是因為受到壓迫,所以才起來反抗,革命,其實并不是。“革命者往往是受到最多的寵愛。當(dāng)他感覺到要與人分享這份寵愛時,他的夢想就出現(xiàn)了?!崩缜镨!案锩坏┏晒Ρ悴豢赡茉偈窃姟!弊髡咧v了馬雅可夫斯基,葉賽寧在革命成功后相繼自殺了。可能就是因為這樣吧。
孤獨是什么?孤獨是從人群中偷來的享受,她高傲、優(yōu)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孤獨不是無所作為的自卑,不是厭世絕望的哀怨,不是失意滋生的憂傷,不是孤芳自賞的清高,那些只能叫無聊,與孤獨無關(guān)。孤獨是一種情感體驗,更是一種境界,它讓人的思緒向靈魂的深處飛去,使人在浮華底下看取生存的真實性,孤獨是睿智地、深邃地、從容地、真實地審視人生、反省自我。革命者的孤獨是一種美。它是一種革命的孤單,是一種革命者能從中獲得滿足,獲得激情,活力的孤獨。
孤獨是人活在世的大事。誰可以離得了孤獨,就好像不讓你睡覺,肯定會精神崩潰一樣,不知道孤獨為何物,何其哀哉!蔣勛娓娓道來的對孤獨的注解讓人心中愈發(fā)清凈明亮,關(guān)鍵是被放慢了生活進展的速度,有了停下來看世界的機會了,方才發(fā)覺曾經(jīng)沒有觸摸過的感情,曾經(jīng)沒有體驗的片段。
諸多觀點我頻頻贊同。譬如,在情欲孤獨這一章節(jié),認為少時的情欲只能是孤獨的,這種孤獨會轉(zhuǎn)化,會以其他方式釋放出來,男生通過閱讀武俠小說,女生則讀瓊瑤。想到了許多回憶和建構(gòu)青春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也好,《藍色大門》也好,《我親愛的愛達荷》也好,他們的橋段均可以在情欲孤獨里找到理論基礎(chǔ),孤獨的情欲是青春的主題,如果在青春的時候,情欲是熱鬧的游戲,或者是拈手既得的玩具,那么這個世界上也許不會總有勾得起濃烈懷念青春的事情了。再者,在倫理孤獨的部分,重新審讀了“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中”這句話,被孤立的總是與大家不同的東西,所以有了“法不責(zé)眾”所以有了“跟緊潮流”所以有了“皇帝的新衣”。
我一直覺得,敢于面對孤獨、處于孤獨狀態(tài)的人是堅強和了不起的,我不把孤獨理解為寂寞,因為孤獨持續(xù)的狀態(tài)正是人類大腦清醒且自己和自己對話的黃金時間,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里,太多噪雜的言語和復(fù)雜的事物左右我們的思緒,用一句話可以歸結(jié)為:每個人都在講,卻沒有人在聽。每個人都善于敘說自己的觀點,用自己亟待考證的論點去說服別人,重復(fù)著嘴巴張開閉合的循環(huán)動作,卻從不去思考、不會認真去解讀別人說的是什么,自己又到底在講什么,因此,人類語言的極致其實是一種孤獨。
我一直覺得詩人都是孤獨的,從古至今,隱居山林的也好,孤舟垂釣的也好,月下獨酌的也好,一覽眾山的也好,他們都是孤獨的,而在那種徹底的孤獨中,他們往往能更加清晰地思考人生和世間,感悟出更多至今都不會過時的人生哲理,這也就是孤獨的產(chǎn)物,獨自思考,往往能產(chǎn)生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讓我們獲益更多。
李白有首詩我很喜歡,那就是《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一種很閑適很坦然的孤獨感,他并不害怕孤獨,反而享受孤獨,這樣的孤獨則是飽滿而充實的。當(dāng)我們面對孤獨,是從容地去面對,還是不斷努力去打破這種孤獨感呢?我們不停地去接觸人群,參加聚會,結(jié)交許多朋友企圖消除孤獨,可最終的結(jié)果是一群人在一起的孤獨,只是因為言語和動作緩和了孤獨的存在感,倘若大家散去,孤獨依舊如期而至,我們的人生依舊變得干涸而沉寂。正如作者所說:有時候我會站在忠孝東路邊,看著人來人往,覺得城市比沙漠還要荒涼,每個人都靠得那么近,但完全不知道彼此的心事,與孤獨完全對立的位置,那就是寂寞。
孤獨是一種沉淀,而孤獨沉淀后的思維是清明的。一個人到頭來還是一個人,孤獨是生命存在的常態(tài),可是主流的聲音永遠是在避免這個常態(tài),相反地總是更多的討論集體、外在的形制來造成生活的繁榮。孤獨長期不被重視,逐漸邊緣化,成為了生存的變態(tài),曾經(jīng)張楚唱“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孤獨在每個人心里是不能告訴別人的,因為孤獨是軟弱的,愚蠢的',不識時務(wù)的,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是個拿不到臺面上的情緒。
孤獨,其實是一種境界,是一個能讓我們好好面對自己的機會。我們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我們在思考中所進行的活動,我們對某件事或是某種時刻的感受,我們是否仔細的琢磨過原因呢?我們對很多事情,都有不同的感受,有的很深刻很強烈,但是如果要讓我們說出原因的時候,我們大概都很難說出來,而需要去思考、探究了之后才能說得出來。其實我們都缺乏對自己的了解,我們以為知道自己的好惡就算是了解自己了,但是僅僅是知道自己的好惡是不夠的,我們還要知道我們的好惡的來源。為什么我會這么想?為什么我會這樣?當(dāng)我們能解答這兩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才能稱得上了解自我,而只有在了解自我之后,才能知道自我當(dāng)中存在什么問題,自我才有可能得到發(fā)展。
其實,蔣勛這本書所寫的,要比我所感受的更加深刻。無論是情欲、語言、革命、思維、倫理還是暴力上的孤獨,都是一種孤獨,但是這么多的孤獨存在著,也因而造成了社會上的大大小小的問題。儒家雖然說到慎獨,然而卻沒有教會人面對自我的方法。記得之前去逝了的臺灣圣嚴法師說過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我們應(yīng)當(dāng)謹記。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九
正如作者開篇所講“這是一個愈來愈孤獨的社會”。
我記得最清楚的一件事,也是誘發(fā)我想要探索孤獨本質(zhì)的一件事,是一年前,我和我前男友的一次分別,他坐在小區(qū)的花壇上,我笑著和他告別,他卻告訴我,“我很孤獨”。
我當(dāng)時不太明白他的意思,只知道他一個人背著黑色書包坐在花圃中央,身影確實有點寂寞。然后我就離開了。
到后來我漸漸明白了這樣一種感覺,孤獨,你說不上來,無法傾訴,它可以出現(xiàn)在你一天的任何時候,在你一個人與自己相處的時候,在你孤單的時候,在你和別人聊天的時候,甚至在你參加同學(xué)聚會的時候,讓你無處遁形。
但是也許,孤獨就是人生的另一個本質(zhì),我們生來孤獨,卻一直在避免孤獨。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了孤獨的感官,孤獨的感受,以及他所理解的六種孤獨。然而在回答我的問題上,看完了整本書,我卻沒能找到一個特別合理的答案,唯一能夠坦白說的就是“孤獨是生命的本質(zhì)。”這六講,或許是闡述了孤獨的現(xiàn)狀,孤獨的思考,孤獨的體現(xiàn),孤獨的表現(xiàn),但是也如文章形容孤獨一樣“破碎而又不完整”。
我看到了你的孤獨,你卻不能道出我所理解的孤獨。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十
個人覺得,《孤獨六講》是一本關(guān)于孤獨和美學(xué)的書。由于此前又未系統(tǒng)學(xué)習(xí)過美學(xué)知識,書中一些內(nèi)容也有些讀不明白,只能說把整本書看完了。
第一講關(guān)于情欲孤獨。情欲孤獨最常見于青春期或當(dāng)一個人落寞的時候,而情欲孤獨又是可以轉(zhuǎn)化的。
第二講關(guān)于語言孤獨。青春期時有語言孤獨,內(nèi)心想法與人迥異的人也有語言孤獨,只要無人傾聽,便有語言孤獨。語言孤獨的解決方法即溝通!
第三講關(guān)于革命孤獨。個人覺得,只要只身或一群人堅持著自己或他們的理想時,便會產(chǎn)生革命孤獨。作者說,一旦革命成功了,便不再孤獨、亦不再有詩。
第四講關(guān)于暴力孤獨。暴力美學(xué)即暴力孤獨的體現(xiàn)。暴力分為合法暴力和非法暴力兩種。戰(zhàn)場上為國殺敵是合法的,街頭殺人是非法的。社會也為個體提供了合法宣泄暴力、滿足暴力欲望的途徑,賽車就是其一。文明社會里,眾口鑠金即是一種暴力的形式。
第六講關(guān)于倫理孤獨。當(dāng)一個人陷入倫理的困境時,即表明他存在倫理孤獨。以愛之名是一種倫理孤獨,想著:看在你是我家人的份上,我才怎么怎么樣。這就是一種倫理孤獨。
而書中一些觀點也不能認同,覺得作者用一種預(yù)設(shè)的寫法來論證他的觀點,使我這種不懂美學(xué)的讀者一步步地掉進了他的“坑”。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十一
孤獨或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普遍的群體癥候。說到這里,不免有人要反問,孤獨又不是當(dāng)代人的“特產(chǎn)”,它是人類永恒面對的命題。這當(dāng)然不錯,只不過古人厲害的地方是:他們并不恐懼孤獨,并有能力把孤獨變?yōu)樯溆瘓A滿的體驗。相較之,我們反而顯得更孬,一獨處就空虛,一空虛就寂寞,一寂寞就找熱鬧。結(jié)果,熱鬧終究是他人的,自己沒半點解脫。蔣勛先生說得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孤獨六講》的重新修訂,也讓我再讀這部“解惑”之作,不免又有新況味。蔣勛先生寫出了一部“常讀常新”的“代表作”,時間和再版已經(jīng)說明讀者的肯定。這并非一句恭維話,而是一句大實話。蔣勛的可貴在于,他沒把講稿寫成“人生課”,沒談不疼不癢的雞湯心得,不做居高臨下的人生導(dǎo)師。在書中,他完全是個“知心人”,就像圍爐而坐,促膝長談的長者。既談古今中西,又說切己故事,把生活灌注在理論里,用體驗描述美學(xué)觀。
這種風(fēng)格即是蔣勛的招牌,無論是細說《紅樓夢》,還是孤獨“六講”,他都能以最淺易的語言呈現(xiàn)一種“生活的美學(xué)”。說他是生活的藝術(shù)家,并不為過。然而,蔣勛的“孤獨”到底是何種意義上的孤獨?是鰥寡孤獨的生活慘兮兮?還是單身男女的情感荒蕪?抑或是無人理解的離群索居?可能這些不過是孤獨的表象,它們都是“被決定的孤獨”。蔣勛想談的則是“自我選擇的孤獨”。這種分別在于,后者能把孤獨變?yōu)樯某绺?、華貴與圓滿。換言之,蔣勛把孤獨變?yōu)槊缹W(xué)。
在我看來,它的實質(zhì)就是一種體驗哲學(xué)、生存技藝、自我省思和獨處藝術(shù)。只不過,我會反思,享受孤獨到底是一種苦中作樂,還是無可奈何的聊以自我安慰?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喜歡獨處的人,不是野獸,就是圣賢。圣賢沒有多少,大多還是庸眾。蔣勛或許忽略了一個問題:孤獨對于自我而言常常是痛苦,美感和意義往往是他人“覺得”,然后賦予的。這就像你吃了一頭大蒜,香了你自己,卻熏到了別人。自我和他人的感受往往并不一致。
蔣勛把孤獨作為審美對象,痛苦使審美過程變得延緩、細膩、艱澀,從而讓美感更為強烈持久。這很有道理,“自我選擇的”孤獨者把自己活成了“藝術(shù)品”,他的孤獨體驗就是“藝術(shù)性”。換言之,每一個孤獨者都像一個受虐者,只要痛苦能使他們特立獨行――超脫世俗道統(tǒng),反抗社會規(guī)訓(xùn),質(zhì)疑群體思維,張揚個體價值,一切忍耐就是值得的。
《孤獨六講》可以視為對孤獨的一次分類討論。其中,情欲孤獨乃是全書樞要,也是作者用力最大的一章。原因很簡單,它是最源初的孤獨,既涉及肉體結(jié)合的原欲沖動,又充滿情感聯(lián)結(jié)的精神認同。沒有人能跳脫情欲,就像不能逃離生死的宿命。面對情欲,我們需要私密空間,私人體驗。然而,儒家看重社會倫理的群體文化嚴重壓抑了個體價值的覺醒,傾軋了私人空間的存在。我很佩服,蔣勛反思文化傳統(tǒng)的力度,銳利且狠重。他會啟發(fā)你,所謂的“規(guī)訓(xùn)社會”并不是西方現(xiàn)代的發(fā)明,早在儒家思想成了儒教道統(tǒng)時,差異化的個體就已被改造成整齊、劃一的無意識群體。
蔣勛所提到的孤獨者(如莊子、竹林七賢、魯迅等),都有一個奇妙特點,就是生逢亂世。也就是說,只有大一統(tǒng)的群體文化,倫理道德發(fā)生松動裂隙時,才能生出幾個孤獨者,彰顯一絲個體價值。情欲孤獨之所以迷人,因為它是人性的真實表露,不是道貌岸然的表演。從《紅樓夢》里寶玉的夢遺,《金瓶梅》里欲望的展覽;青春期性意識的喚起,母親對孩子的隱私剝奪……蔣勛觸及了不愿言說的孤獨感:它是內(nèi)心的獨白,自我的鏡像。因為,再親近的人也無法真正理解。正如卡夫卡筆下的甲蟲,失掉母親的同情;加繆的局外人,服喪時哭不出來,還忙著做愛。即使看似巔峰的彼此滿足過后,男女雙方也會陷入陌生、失落與空虛。
從而,我們會訴諸語言溝通、思維探索、倫理聯(lián)結(jié)、革命改造和暴力疏解。不幸的是,這些手段對孤獨于事無補,反而生成了新的孤獨。語言孤獨其實就是上帝許給人類的“巴別塔”,所謂對話不過都是獨白,自以為是的理解其實不過是誤解。革命者的烏托邦往往現(xiàn)世難以完成,受到世俗者的嘲笑白眼。在一個不思考的社會里,思考者成了最大的笑話。當(dāng)?shù)赖掳衙總€人的暴力沖動壓抑起來時,表面看是文明的進步,實際上也是野性的喪失、馴化和奴役。
“孤獨的同義詞是出走,從群體、類別、規(guī)范里走出去,需要對自我很誠實,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氣才能走到群眾外圍,回看自身處境”。蔣勛此言說出了孤獨的意義所在:那就是追求生命的層次感、異在感和豐富性,不要畏懼成為少數(shù)者。但是,孤獨時時都有慘烈代價,它意味著你永遠是另類邊緣、被改造的異端。《孤獨六講》給我們的教諭是:當(dāng)你沒勇氣特立獨行時,也可以感知內(nèi)省獨處的審美之維。因為,蔣勛讓孤獨成了一種態(tài)度和趣味,它不再是激烈對立的言行。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十二
一個演講稿的集子,用詞各方面都很樸實易懂,讀起來很快,情欲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作者將這人的孤獨分別在這六種意向上等我不同表達娓娓道來,講述了當(dāng)今時代社會中的我們,尤其是處于儒家文化氛圍中的我們,內(nèi)心中充滿了空虛和寂寞,但是我們卻又逃避這種感覺,去尋找各種事物去填滿他,從而丟失了個人的孤獨感,作者認為孤獨感是一種良好的狀態(tài),孤獨使人開始思索,開始探求人生的意義,從而實現(xiàn)人生的圓滿。
作者對儒家文化中的一些特點分析很深,印象深刻的就是儒家對一些未知事物的逃避,未知生焉知死?死亡的意義在儒家中是被隱去的,避而不談的。
還有儒家對倫理的過分強調(diào),畢竟這是儒家思想統(tǒng)治的基礎(chǔ),子必須隱父惡,而不能揚父惡,這使得出現(xiàn)了倫理大于法律,大于善惡的結(jié)果,這樣的結(jié)果對整個社會的良性發(fā)展是很不利的。
還有儒家重視結(jié)果而輕視得出結(jié)果的過程,四書五經(jīng)中大多只有結(jié)論,而西方的古希臘經(jīng)典往往重視推理,思辨的過程,而這一特點又使得人們失去了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
儒家重視集體,家庭,而西方則更加重視個人的精神自由和思想解放。
作者最后認為整個臺灣社會缺乏思想的自由,缺乏一種飽滿的孤獨感。我覺得這是儒家文化圈的通病,中日韓都存在這些問題,社會很壓抑,人們在現(xiàn)實中不敢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成為了沉默的大多數(shù),人云亦云。
要想擺脫這種精神現(xiàn)狀,告別喧囂,擁抱孤獨,多多思考,這些是根本的解決之法。如今社會已經(jīng)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傳統(tǒng)儒家文化已經(jīng)不能滿足人民的精神需要了,積極的去了解新生的事物,去思考,去享受那飽滿的孤獨,去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未來!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十三
這回,聽蔣勛談孤獨,總算能將上述所言一一落實了。書分六輯,分別講述殘酷青春里野獸般奔突的“情欲孤獨”,眾聲喧嘩卻無人聆聽的“語言孤獨”,始于躊躇滿志最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獨”,潛藏于人性內(nèi)在本質(zhì)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之名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幾乎將關(guān)于“孤獨”的話題論述得題無剩義。蔣勛是美的善述者,知性而動情,于是這給他關(guān)于孤獨的議論添了一層難得美學(xué)觀照,正因孤獨難談,談得不好,讀者越發(fā)憂悒孤獨。
每一天看一章,舍不得快快讀完。最喜愛“革命孤獨”那一章。中國好革命,但似乎至今未有對革命美學(xué)的深度透視,歷來談革命者多是囂騷空論,催生的不是對于革命的切實了解,反倒激發(fā)出不自知的群體盲目。至于由革命而言及孤獨,更是少見。在蔣勛看來,“革命跟詩有關(guān),跟美學(xué)有關(guān),而它最后導(dǎo)致的是一種巨大的孤獨感”,“正因唯有孤獨感會讓人堅信烏托邦”。革命者并非僅是不滿現(xiàn)狀,毋寧說對現(xiàn)狀的不滿只是革命者內(nèi)心孤獨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巨大的孤獨感迫使革命者透過革命來消解或完成自己的孤獨。好像書中提到的托爾斯泰,拋棄爵位、土地、財產(chǎn),毅然出走。若是僅從表面所謂對農(nóng)奴的關(guān)切來明白,未免現(xiàn)實功利了點,在那里,托爾斯泰想要進行的是一場關(guān)于內(nèi)心的革命,自我的革命。爵位、土地、財產(chǎn)不僅僅是他所擁有的物質(zhì),同時這些物質(zhì)是與整個階級體制緊密聯(lián)系的。當(dāng)他決然舍棄這些時,他是在與這背后的階級體制作戰(zhàn),同時更是在與內(nèi)心的不安作戰(zhàn)。這種內(nèi)心的革命其實是越出世俗藩籬的,而但凡超越世俗所能容納之定則之人,必定要飽受譏嘲,正因世俗本身不容許這樣。常識告訴我們,這些革命者注定是失敗者。
有深意的是,失敗者才能獲致美學(xué)好處。在蔣勛眼里,《史記》就是司馬遷為無數(shù)失敗者所進行的美學(xué)書寫,他“成功地營造了一個革命者美麗的結(jié)局和孤獨感”,進而動問“文學(xué)是不是去書寫一個孤獨者內(nèi)心的荒涼,而使成功者或奪得政權(quán)的那個人感到害怕?”,“正因他有所得也有所失,贏了政權(quán)卻輸了詩與美”。這是我讀見的對《史記》最好最美的一種解讀。
我們這天讀《史記》,照樣會喜愛那個失敗的項羽,而不怎樣喜愛那個最終成功的劉邦。理性的讀者也許會猜測彼時情形是否果真如此,但“項羽的英雄化正代表了司馬遷內(nèi)心對孤獨者的致敬”。那里有顏容憔悴跳水自沉的屈原,有易水畔的荊軻,有不為俗世所容的游俠。因此“司馬遷是以《史記》對抗權(quán)力,取得權(quán)力的人,就失去美學(xué)的位置”。
而一個成熟健康的社會,就應(yīng)擁有足夠多的面向與可能。
那么,現(xiàn)代人如此懼怕孤獨,是不是正是正因我們太過單一,社會面向不夠豐富呢?
在這個好處上,我歆服蔣勛所言“這本書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十四
在當(dāng)下這個時刻,效率決定一切的機器化時代,為了生存,為了名利,為了爬得更高些,為了情婦再多些,無數(shù)的人都在忙碌著,去展現(xiàn)生命的卑微、現(xiàn)實的嚴酷與制度的不公。人作為社會的機器,無目的地運轉(zhuǎn)、消耗著,在喘息的間隙,談?wù)撝》?、孩子,蒜菜的價格……想一想,在這個現(xiàn)實里,誰靜下心來讀書、談心,談生的好處,存的價值?在忙碌一天后的夜晚,關(guān)掉電視,應(yīng)對家人,相互交流,彼此傾聽?——太久遠了,久遠得令我們懷念、流淚。我們渴望交流,卻將門窗持續(xù)加固;渴望熱熱鬧鬧,卻在喧鬧后陷入更深的孤獨。換句話說,這天沒有人耐心地和我們說話,認真地與我們交談,更沒有人讓談話充滿愛,盈滿美。蔣勛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xiàn),以美學(xué)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融個人記憶、美學(xué)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于一體,指出如何完成孤獨、給予孤獨、尊重孤獨。因此,他讓我們驚喜,讓我懷疑,讓我們審視自己,體察內(nèi)心。
據(jù)說,電影明星林青霞為了聽蔣勛的講座,曾在一段時刻每周專門從香港乘飛機趕到中國臺灣。《孤獨六講》就是蔣勛六次講座的結(jié)集。書中的他像在跟你隨意閑聊,一段段文筆優(yōu)美的隨感錄式的文字,一個個生動的生活故事,留給現(xiàn)代人“一小段陽光,一小段享受,一小段沉思”,并在書中尋得異樣的共鳴;然后去療世俗的傷。
在《孤獨六講》里,作者與我們交流殘酷青春里野獸般奔突的“情欲孤獨”,眾聲喧嘩卻無人聆聽的“語言孤獨”,始于躊躇滿志最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獨”,潛藏于人性內(nèi)在本質(zhì)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我們能夠很隨意地尋找到自己的對應(yīng):“在這個城市里有一種長期被忽略、被遺忘、潛藏在心靈深處的孤獨”;“快速而進步的通訊科技,仍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內(nèi)心里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每個人都在說,卻沒有人去聽”等等。孤獨原來無處不在,原來令人如此害怕。
然而,作者認為,“孤獨沒有什么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正因你害怕孤獨”,“在孤獨中有一種很飽滿的東西存在”,孤獨是和自己相處,和自己對談,人心真正的豐富,正是靠了孤獨。儒家文化“不談保密,不注重個人的私密性”,國人也正是在這樣的文化傳統(tǒng)下,遠離孤獨,逃避孤獨,恥談孤獨,從而使每個人成為不尊重自己和別人的孤獨的人,而這樣的狀態(tài)不利于大家成為現(xiàn)代公民。作者說,“推動民主不僅僅是政府的事,也是每個人的職責(zé),而這些首先要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孤獨開始”。
蔣勛在一次理解采訪時說,“孤獨”在漢字里是很負面的意思。但在西方文字里,“孤獨”字根sol的原義是太陽,說明每個個體在宇宙之間都是唯一的,不可代替的。因此,孤獨就應(yīng)是人的一種權(quán)利,每個人都就應(yīng)應(yīng)對自己,叩問自己的靈魂,探尋靈魂的秘密,在最隱秘的空間搖醒自我,完成美致。在書中,讀者能夠跟著作者去感受、體悟、反思、學(xué)習(xí),去慢慢明白:美學(xué)的本質(zhì)或許就是孤獨。
《孤獨六講》文圖并茂,深遠高邁,行文天馬行空,語言精妙流暢,插圖優(yōu)美和諧,讓讀者在品讀孤獨之美的同時,也可領(lǐng)略作者獨特的文字之美、意境之美。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十五
美學(xué)大師蔣勛以美學(xué)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從情欲、語言、革命、思維、倫理、暴力六個面向闡釋孤獨美學(xué),融個人記憶、美學(xué)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于一體。可以說,蔣勛在本書中,創(chuàng)造了孤獨美學(xué):美學(xué)的本質(zhì)或許就是孤獨。
人是裝在容器里的動物。怎能不孤獨。車子房子城市國家地球是容器。正義道德善良憐憫愛情是容器。軀體是容器。思想也是容器??臻g的穿透是毀滅性的。很少有人甘愿飛蛾撲火。有的容器密不透風(fēng)。有的容器有門窗煙囪地道。要進入另一個容器,必須出走。每一次出走,都冒著走不回來......
還行,但真正能夠碰撞思維的點不多,雖說是一本應(yīng)當(dāng)靜心品讀的書,但寫到幾近深入的時候又頓時浮了出來,需要深入的細節(jié)稍顯平淡了。舉例多于自我闡述,比較牽強。卻贊同作者所闡述的',孤獨無人能幸免。孤獨是一種狀態(tài),是直面自己的時候產(chǎn)生的東西,與周圍人數(shù)關(guān)系不會很大,更不屬于寂寞的一種。但孤獨感,卻幾乎等同于寂寞了。如果內(nèi)心強......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十六
孤獨,也許有時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壞。它不是“悲傷”,也不是“無聊”,而是詩中令大家屏息的那個詞——“秘密”。
每個人都會有“孤獨”。生活好忙,好累,使我們在奔波中喪失了本該有的天性——“孤獨”。
《孤獨》的作者愛倫。坡,是一個不到三歲就成為孤兒的孩子?!霸谥刂啬ルy的一生的開端”,也就是童年,愛倫。坡就先于他人感受到了孤獨。“他們的視域與我不同——我難以隨同”就很好的證明了這個觀點。愛倫。坡孤獨,但卻孤獨出了一種美。
愛倫。坡給這個世界下了“善”與“惡”的定義。不難想象,一個孩子,抱膝坐在草坡上,眼睛里充滿了孤寂的歡樂;山泉,秋日里的金光圍繞著他,遠處的藍色穹窿和頭頂上的烏云交織出善與惡的童話。
那,這么忙,稍微停一下,看看你心里布滿了灰塵的孤獨,將它拿出來曬曬太陽,悠悠地度過一段時間,任時光從指尖劃過。
孤獨,也是一種美。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十七
暑假里,閑著無事的我翻開了,媽媽給我買的那幾本書,著迷的看起來,其中最令我著迷的是陽光姐姐的《我來自孤獨星球》。
《我來自孤獨星球》說的是“班花”江冰蟾因為學(xué)習(xí)好,又有點清高很受老師的喜歡。但卻遭遇了很多人的羨慕和忌妒。在班里以凌揚波為首的幾個女生的敵意和排斥,使她為此感到十分困擾。小堂哥方樂天與江冰蟾迥然不同?;顫婇_朗、樂于結(jié)交好友。在他的'影響下江冰蟾認識了濃可菲、陳安蓓,并與盛欣怡成為了好友。但媽媽的事故使她認識到了成人的冷酷復(fù)雜的社會。也使她得到了快樂和友情的領(lǐng)悟。
在書中我讀出了江冰蟾的清高,學(xué)習(xí)好被凌揚波忌妒時,我想到了自己平常雖然學(xué)習(xí)不太好但我總是看不起學(xué)習(xí)差的。學(xué)習(xí)太好的讓我認為他們那是炫耀自己。所以我也沒有朋友。書中媽媽因為與同事關(guān)系不好而陷害了,也令江冰蟾感到一個好朋友有多么大的作用。
我相信我總有一天也會改掉習(xí)慣交上好朋友。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十八
當(dāng)我認識到語言的神奇的時候,也在高中的覺醒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智結(jié)構(gòu)被一本書改變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我自己開始轉(zhuǎn)變的時候,我開始思考語言背后的神奇。文字,語言代表著一個人的內(nèi)在思想。從那時候起我要拿起文字去追求自己的真善美。追求世界的真善美。
但是語言的局限性,又造成額內(nèi)心世界與外在的隔閡,我想去表述自己的感受,卻永遠不會被明白的明白,據(jù)說這是悖論?這個社會越來越孤獨,每個人都在傾述,但是你的傾述的好處又會有多大呢。沉默吧。佛的教誨,就是說不得,說不得,一說即是錯。深刻我還是沒有體悟多少,至少佛的教誨就是要隨順自然,超越善惡,超越美丑,一切都是主觀的決定。不好有任何的情緒來給身心帶來束縛。如此大的境界,是受佛法的影響。帶著對佛法的信念,去慢慢感受。合掌,善哉!
說到儒家經(jīng)典,書中說,儒家的經(jīng)典是不重視語言的精準性,因此看著寥寥數(shù)語的古文,很會造成很大的歧義的。一向?qū)Α熬又?,淡如水”有很大的疑問?BR> 書中有個論點“當(dāng)語言不具有溝通性時,語言才開始有溝通的可能”很有意思的論點,我想難道是心的感受嗎?不交流,怎樣會有溝通的可能,確然,交流會有誤解的可能。
書中說到中國文字是比較有彈性的文字,不像法國的文字比較嚴謹,不會產(chǎn)生歧義,一般來說詩比較美是正因,語言的不準確,給每個讀者留下自己的想象空間吧!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十九
我讀完周國平《愛與孤獨》之后心里有種不舒服的感覺,說實在的,這篇文章帶給我的是一針見血的刺痛(哲學(xué)就有這種錐子的`作用),我的不舒服不是源于這種痛,而是它在讓你看得再清楚不過之后,帶給你的那種惶恐。它讓我在不知不覺中相信了我愛著必將孤獨著,這種對愛和孤獨的狹義解讀,產(chǎn)生的只有絕望,這是一種消極的訊息。事實也許有這樣一種可能,但不是必然。我很高興我沒有如以前一樣隨順了這些觀點,為自己度量著所謂的分寸、胸懷……我發(fā)現(xiàn)了我的不舒服之所在!
孤獨和美與愛一樣都是自然存在的,不存在誰產(chǎn)生誰,也不是誰從屬誰的關(guān)系,它們就像大自然中一切自然事物一樣,有來有走,該來就來該走就走。
我真希望有一天哲學(xué)家們呼吁:學(xué)會愛自己吧,那樣你就會得到你的幸福。這才是哲學(xué)家應(yīng)該對人類做的貢獻。這是我最想說的。
我把這篇文章附在下面,也許我以后再看的時候會有不同的感覺。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二十
這是一本散文集,有很多故事組在一起,還是先寫寫感受在做摘抄唄。
突然想起那天在圖書館,直接認定嘉偉會借這本書,現(xiàn)在想想好像有點做錯了,嘉偉其實是不太喜歡看這個書的我想,然后又不會拒絕。這樣想想,其實我這樣算不算一種害怕孤獨的表現(xiàn)。俗話說呀,“千金難得,知己難求。”
有一種孤獨,不是做一些事沒有人陪,而是做一些事沒有人理解。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經(jīng)常做這樣的事情。所以,突然醒悟覺得,想要與眾不同,就孤獨了。
傷都是別人給的',但痛都是自己好的。有時候不想去傷害別人的時候卻偏偏傷害了別人,善良的人總是選擇去傷害自己。其實,最親的人,是讓自己傷的最深的人可卻永遠能原諒你的人,因為最親的人,是自己最了解的人,有時候生起起來說出來的話都能一針見血??墒?,面對傷害,“對不起”反而顯得很無力。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二十一
聽過你就知道蔣勛的聲線,不管他說什么你都愿意聽。
這本書我上個月看完。孤獨這個詞是有點老土了,這本書現(xiàn)在讀起來倒是不土。比大多數(shù)流行出版物好很多,不是無關(guān)痛癢的哀嘆、惆悵。
書中講了從六個層面來談孤獨:情欲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
情欲孤獨中,說我們?nèi)狈Κ毩⒕?,我們害怕孤獨,無法獨處,也很難和別人相處。
我們一直在拒絕孤獨。儒家文化之下,我們的婚禮、葬禮都變成了表演,死亡則是一直被回避,如果談到死亡就一定是“舍生取義”這種充滿意義的事情。
還好有老莊,“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語言孤獨也很有意思。這部分蔣勛提到一個常見的現(xiàn)象,當(dāng)我們預(yù)設(shè)對方一定會這么說的時候,我們可能一開始就不聽,對方說得再多也沒用。最常見的是偶像劇中,男主要解釋誤會,女主說我不聽我不聽我不聽。
當(dāng)你已經(jīng)預(yù)設(shè)對方狗嘴吐不出象牙,他的.每一個字你都不會去聽,那么語言還有什么用?
在其他部分中,蔣勛也說了許多生活中司空見慣被我們忽視的那些看起來正常的事情。
總之,這本書陳述事實——孤獨很正常。沒有給出解決123的方法,最終的目的是讓你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和自己相處。書中的一些有思辨性的觀點,也能讓我不時檢視自己。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一
蔣勛《孤獨六講》,本以為是一本可以靜心品讀的心靈之書,讀來有些失望。第一講情欲孤獨尚可,能真正激起共鳴碰撞思維的東西少了。就如鴨子游泳,偶爾能潛入水下,深入下去,但基本都是浮在水面上,慢慢悠悠晃蕩。不是說沒有可取處,只是距離內(nèi)心的期望值低了些。
孤獨是每個人都有的狀態(tài),是任何人避免不了的,直面自己就難免會有孤獨感,甚至寂寞。當(dāng)你被孤獨感驅(qū)使去尋找遠離孤獨的方法時,卻是最焦慮最孤獨的。我們總是懼怕孤獨,因為總是將孤獨錯以為就是寂寞,孤獨是一種狀態(tài),是直面自我和內(nèi)心的狀態(tài),它不是貶義的,更不是災(zāi)難。在我們青少年時,我們對孤獨是那么的渴望,逃離父母、逃離家庭,渴望有自己的一個獨立小空間,自言自語,自唱自聽,自我幻想,孤芳自賞,都是一種美好和渴望。
而我們從小所欠缺的恰恰是自我和孤獨的狀態(tài)。因為儒家文化對我們的影響無遠弗屆。儒家文化是建立在農(nóng)業(yè)社會基礎(chǔ)上的,強調(diào)的是群體,歌頌群體文化,打壓偏離所謂中心道德的獨特個體,中庸就是實證。對個體的獨立和特立獨行堅決壓制,這些影響已深入我們的骨肉。從小父母最怕的就是孩子不在集體意識范疇內(nèi),遇到有偏離的行為,立即棍棒打回,耳朵揪回。慢慢長大,每個人都知道了槍打出頭鳥的道理,隨波逐流。而孤獨感的探討,一定要回到自身的,孤獨感是我們所受教的一種道德意識體現(xiàn),群體的道德意識往往會變成對他人的指責(zé),看看現(xiàn)在網(wǎng)上的語言暴力和道德綁架就明了了。“生命力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yīng)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在一個空間里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BR> “孤獨沒有什么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二
從照片看,蔣勛老師是一個溫文爾雅的人,淡淡的微笑,你想去探究這樣人他的內(nèi)心世界,他的那個孤獨的自我是什么樣子的。
蔣勛老師說,孤獨的核心價值是-跟自己在一起。我理解是一種向內(nèi)的自我探索,自我意識的解放。這種孤獨,少了中華文化中談到這個詞的固定印象,它不是荒涼,不是悲憫。如果一個人,在照鏡子,它多了一絲從容,一絲平靜。汪涵曾主持節(jié)目時候說過“深入淺出”這個詞。對我觸動明顯。深入,是更加深入向內(nèi)探究自我,了解自我,寬容自我,釋放自我的過程,我認為某些程度如同這個“孤獨”。所謂此孤獨非彼孤獨也。蔣勛老師書中六講包括情欲孤獨、預(yù)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和倫理孤獨。
當(dāng)我看著這本書,與蔣勛老師的觀點,感觸相似相通時,我感到一絲涼意。感覺周圍空洞而寂靜,我只瞪大眼睛茫然在這孤獨中,無論周圍多么嘈雜與熱鬧,與自己相處時,不覺得時間無聊而浮躁,深入內(nèi)心每一滴漣漪,抽絲剝繭,順藤摸瓜,好似會展開一個巨大、寧靜、未知的世界。
蔣勛老師說,人類數(shù)千年來不斷思維,用有限的思維圖解無限的孤獨,注定是徒勞無功吧。此孤獨帶有自負,帶有些微的絕望,很想問問他,在這孤獨的人生路上,走到了哪里,在與自我的相處中,看到了什么,了悟到了什么。也許每個人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三
這是我人生中最艱難的一段時光!我被命運拋到了深深的谷底,黑暗不見一絲光線,濕滑而無以攀爬,喊叫卻沒有回聲!有時會深深的絕望,對人性、對生命是徹底的失望!那個時候,心中充塞著抑郁,只想就此放棄生命!有時又爆發(fā)憤怒,感到不公平,不想從此屈服于命運,那個力量讓我又斗志昂揚!就猶如一只困于古井的青蛙,一下子想爬出來,苦苦掙扎,但是卻不能改變什么!于是便又自怨自艾,想就此結(jié)束生命的探索!
而讓我能夠慢慢沉靜下來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遇到了蔣勛!這個人,以他的博學(xué)、思辨、深沉又輕靈、溫暖又冷靜的話語給我一份寧靜和舒緩,給了我重新揀擇的機會!
比如他說孤獨,我看到自己幾十年經(jīng)歷中的孤獨時光,自己骨子里頭的傲然,自己想擺脫命運之手的不甘和掙扎,自己不斷想挑戰(zhàn)自我的激情!所以,就像他說的,我是一個孤獨者,注定在現(xiàn)實層面是失敗者!當(dāng)然,我也始終相信我一直在活出自己生命的多彩和激情!雖然最后都是猶如彗星劃過天際,終是宇宙空間的一顆塵埃!
作為一個女人,我深深體驗到,在目前這樣的文化背景下,追求自己的生活,活出自己,是非常艱難的,因為你往往挑戰(zhàn)著周圍的價值觀!就像他評價卓文君的一段話:"我們看到男性的革命者總會以決絕的姿態(tài)出走,情緒非常悲壯,得到許多人的認同;而女性的革命少了壯烈的氣氛,卻是加倍困難,因為捆綁在女性身上的枷鎖遠多于男性,當(dāng)她要顛覆所有的禮教、道德加諸于她身上的束縛時,是一場偉大卻不容易被理解的革命!"這個男人可以以這樣的角度來看一個女人的悲喜,一個女人的夢想,無論結(jié)局如何,能夠這樣被人理解,就是有價值的!所以當(dāng)他能夠這樣理解卓文君的時候,我感覺自己被他理解了,進而我也理解自己了!因為我也想,從某個角度來看,我也是一個"革命者"!當(dāng)然這樣說有抬舉自己的嫌疑!
另外,他從人性的角度來講暴力的孤獨,我非常有同感!每個人內(nèi)在都有一股想摧殘什么、毀滅什么的能量,同樣我也有!那個毀滅者有時冒出的聲音令我非常害怕,我會覺得自己是個惡人,是個暴君!如何去轉(zhuǎn)化這股能量呢?這是智慧!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所以,在他的言語中,他自如地述說,你會感覺到暴力也是具有美學(xué)價值的,它不是洪水猛獸!這樣,你的心自然多了份坦然和自在!
這就是蔣勛,一個思辯者給我的陪伴!我是孤獨的,同樣他也是孤獨的!他的孤獨引發(fā)我的思考和探索,所以說,所有的孤獨者走在自己的生命之路上,仰天長嘯,偶爾還可以彼此應(yīng)和!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四
談及孤獨,很多人總會說:“我很孤獨”,卻很少有人懂得孤獨的真正含義。若是考究起來,孤獨竟然可以是一種文化,對比東方和西方文化的不同,孤獨的含義也不盡相同。有趣的是,西方文化追溯到遠古,孤獨竟然是從“太陽”、“唯一”等詞語發(fā)展而來。從古至今,分析“孤獨”二字的人不在少數(shù),其中講的最為清楚的莫過于蔣勛。
《孤獨六講》是美學(xué)大師蔣勛的經(jīng)典代表作。蔣勛以美學(xué)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從情欲、語言、革命、思維、倫理、暴力六個面向闡釋孤獨,融個人記憶、美學(xué)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于一體。蔣勛創(chuàng)造了孤獨美學(xué),也可以說:美學(xué)的本質(zhì)或許就是孤獨。《孤獨六講》十年前曾出版過,如今再版,蔣勛還為本書親自作序——“做完整的自己”,與讀者再談生命個體的孤獨與完整。這個版本,不僅擴充了書的內(nèi)容,書的裝幀也變得更為唯美,這本書本身就帶給人美的享受。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五
每個人都會孤獨,大部分人都是立刻找各種娛樂來填滿這讓人窒息的孤獨,因為大部分人認為孤獨就是空虛,而現(xiàn)代人是最怕空虛的,最怕兩個人坐在一起無聊到無話可說,一個人回到家除看手機想不出要做什么事。作者和大部分的不同僅在于坦然接受內(nèi)心的這種不舒服的孤獨感,然后整本書就是告訴我們你現(xiàn)在的孤獨是非常正常的,語言越多越孤獨,稍微想要釋放一下暴力,想多一分鐘思考一下看起來就是答案的結(jié)果,希望改變現(xiàn)狀的革命,最后,對倫理范圍外的欲望都是正常的,雖然都是和別人不一樣的,但其實很多人都有這種情況,只不過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會接受自己的這種想法,然后心平氣和的想一想自己為何不同。至于另外的百分之九十九的其他人會強迫自己不停的向外尋找而懶于向孤獨者一樣尋求內(nèi)心。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六
在讀蔣先生的孤獨六講之前,我對孤獨的概念非常之模糊。隱隱約約感覺孤獨是一種神器,區(qū)別于大眾的標簽。讀了孤獨六講后,才知道所謂孤獨,是由個體自由演繹出來,一種不為社會主流鉗制的品質(zhì),大部分時候,它是一種悲劇精神。它代表著精神獨立,思考獨立。蔣先生本書,從情欲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六個維度去講述孤獨??偠灾陋毾蹬c自己之外的無法達成共識且自己為少數(shù)方,大有為大眾迫害的孑然于天地,獨與天地精神來往的孤傲。
蔣先生在蔣倫理思維的時候,曾經(jīng)以孔子的子為父隱,父為子隱,批判了孔子。大意是該觀點會造成包庇罪。作為一個律師,必須承認該觀點會造成一些類似包庇的犯罪??墒牵艺娴奶婵鬃釉诋?dāng)代感到孤獨,盡管近段時間國學(xué)很盛行,然而懂孔老二者在古代。古時候的律法在制定時吸收了孔子這句話的精髓,設(shè)立了親親相隱制度,意在維護人性。一個人可以隨便舉報自己最親近的人,會是一個什么樣的社會,會是文革社會。一個連最親蜜的人都需要防范,社會還有最起碼的信任度嗎?所以,雖然,孔子是從倫理的角度去立論,法律不是不道德的啊。恰恰相反,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法律作為剛性規(guī)范,是不可以強制要求人違反自己的本性去舉報父母,子女,配偶的。目前中國沒有這個制度,其實是中國法律的一個遺憾。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七
這是朋友推薦的一本書,想買電子版的沒有,網(wǎng)上找來的又只有前面兩講,最終還是賣來紙質(zhì)版的。作者蔣勛,臺灣人,對其生平不是很了解。
作者在書中說我出版過一些書,說了美學(xué),談過詩,寫了一些小說和散文,我想我最終的著作應(yīng)該是一本懺悔錄。我相信,最好的文學(xué)是一本最誠實的自傳,目前我還沒有勇氣把它寫出來,但已經(jīng)在醞釀,我也會知道這會是我最重要的功課。誠實的面對自己,這給了我多么大的勇氣。
主要講了六個主題:
情欲孤獨: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和自己獨處的經(jīng)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
語言孤獨:每個人都在說,卻沒有人在聽。
革命孤獨:革命者迷戀自己年輕時候的潔癖,而且深信不疑。
暴力孤獨:暴力會因為被掩蓋而消失嗎?我不認為。
思維孤獨:所有哲學(xué)的思考都是孤獨的。孤獨是一種沉淀,而孤獨沉淀后的思維是清明。
作者一直在思考,從不同的事例、側(cè)面來說明問題,面對問題我們不應(yīng)該回避,而應(yīng)作為議題拿出來討論,越辯越明。而不是先入為主,直接先有結(jié)論,再去解釋。
作者的思考我比較認同,但對作者思考方式不完全認同,還是比較認同王東岳老師的唯一因,“遞弱代償原理”就把所有的問題統(tǒng)一起來。作者:聶歡歡,希望能幫助您!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八
這個學(xué)期,在“莫言熱”的大潮下,我選擇了蔣勛的《孤獨六講》。這是本視點獨特且略帶黑色幽默的書,他從情欲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思維孤獨和倫理孤獨的多角度詮釋了孤獨這一人類害怕卻又無處不存在的事物它最深刻的涵義。讓我用孤獨的視角了解人性最深處的欲求,他讓我了解我們現(xiàn)代人身上越來越缺失的東西是什么,而那些缺失的東西這個社會產(chǎn)生了的巨大孤獨感。
蔣勛寫的文字總是溫和的,中國式美麗的,甚至是陰柔的,或者是緩慢的。力量內(nèi)斂卻極有力極深沉,讓閱讀世界里面生活的人們無法繞開他,就如同日本作家妹尾河童在細致觀察生活這個方面做到了所向披靡,蔣勛的藝術(shù)評論也是一種登峰造極了。
當(dāng)時我對它的預(yù)期是勸導(dǎo)心靈干涸的人們尋找生活的意義云云,萬萬想不到其實這難以啟齒的孤獨二字竟可以坦然成為生活的方法。享受孤獨也好,思索孤獨也好,或曰畏懼孤獨還是好,人其實不能總是太苛求,生命中該來的自然會來,如果孤獨了,反而可以是新生活的一扇窗。
藍白色相間的《孤獨六講》,我有的時候相信它是一本哲學(xué)書,因為“這是一個愈來愈孤獨的社會,快速而進步的通訊科技,仍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內(nèi)心里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這里似乎是對人類情感關(guān)懷的提出問題環(huán)節(jié),我們每個人都急著說話,每個人也都沒把話講完。是不是社會的發(fā)展真的應(yīng)驗了人常說的“表面愈華麗,內(nèi)核愈空虛”呢!蔣勛對孤獨的處理是有條理的,他創(chuàng)造了孤獨美學(xué),這里面包括:情欲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暴力孤獨。這其中,我個人最喜歡的是“革命孤獨”這一章。
“我聽到革命者的呼叫:掀翻社會秩序,顛覆階級結(jié)構(gòu)!但是,革命者站在文明的廢墟上喘息流淚,他徹底知道革命者最后宿命的孤獨。”“革命者迷戀自己年輕時候的潔癖,而且深信不疑。”有些年輕老師或是高年級的學(xué)長,會在學(xué)生發(fā)動罷課時,帶領(lǐng)同學(xué)坐在公園或是校園里,一起探討罷課的原因,討論當(dāng)前的政治制度,措施,每個人都會表達自己的看法。”
這種自由的環(huán)境令人向往?!案锩且环N激情。比親情、愛情,比人世間任何感情都慷慨激昂?!案锩且环N青春儀式?!?BR> 書中講了許多學(xué)生進行游行并不是為什么重大的事,有時只是一種青春儀式?!霸S多革命運動的發(fā)起人都是貴族,過程也相似:先是對生活感到不滿,繼而在沉淪糜爛的貴族生活中感到存在的孤獨,最后選擇出走”
例如:托爾斯泰和“安其那”創(chuàng)始人巴枯寧和克魯泡特金。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托爾斯泰出走前寫給沙皇的信中那段愿意用土地財富換取土地上農(nóng)奴的自由的話“我決定放棄我的爵位,我決定放棄我的土地,我決定讓土地上所有的農(nóng)奴恢復(fù)自由人的身份。”那是他最偉大的著作。他讓我們看到革命是對自己的革命。他所要顛覆的不是外在的體制與階級,而是顛覆內(nèi)在的道德不安感。
“革命者自己營造出來的烏托邦國度,多半是現(xiàn)世里無法完成的夢想??偸菚苁浪字怂靶?,因此他是孤獨的?!?BR> 司馬遷以《史記》對抗權(quán)力,取得了政權(quán)的人就失去了美學(xué)的位置。《史記》中,項羽,屈原,荊軻都是孤獨革命者的形象。卓文君也是一個革命者,因為“真正困難的革命往往是道德的革命,禮教的革命。項羽等人都得到了美學(xué)的位置,而劉邦等成功人士卻失去了美學(xué)的位置,“因為成功的人走向現(xiàn)世和權(quán)力,在現(xiàn)世和權(quán)力中,他無法再保有夢想?!薄案锩陋毱鋵嵤且粋€連自己都無法控制的狀態(tài)?!蔽乙恢闭J為革命者都是因為受到壓迫,所以才起來反抗,革命,其實并不是。“革命者往往是受到最多的寵愛。當(dāng)他感覺到要與人分享這份寵愛時,他的夢想就出現(xiàn)了?!崩缜镨!案锩坏┏晒Ρ悴豢赡茉偈窃姟!弊髡咧v了馬雅可夫斯基,葉賽寧在革命成功后相繼自殺了。可能就是因為這樣吧。
孤獨是什么?孤獨是從人群中偷來的享受,她高傲、優(yōu)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孤獨不是無所作為的自卑,不是厭世絕望的哀怨,不是失意滋生的憂傷,不是孤芳自賞的清高,那些只能叫無聊,與孤獨無關(guān)。孤獨是一種情感體驗,更是一種境界,它讓人的思緒向靈魂的深處飛去,使人在浮華底下看取生存的真實性,孤獨是睿智地、深邃地、從容地、真實地審視人生、反省自我。革命者的孤獨是一種美。它是一種革命的孤單,是一種革命者能從中獲得滿足,獲得激情,活力的孤獨。
孤獨是人活在世的大事。誰可以離得了孤獨,就好像不讓你睡覺,肯定會精神崩潰一樣,不知道孤獨為何物,何其哀哉!蔣勛娓娓道來的對孤獨的注解讓人心中愈發(fā)清凈明亮,關(guān)鍵是被放慢了生活進展的速度,有了停下來看世界的機會了,方才發(fā)覺曾經(jīng)沒有觸摸過的感情,曾經(jīng)沒有體驗的片段。
諸多觀點我頻頻贊同。譬如,在情欲孤獨這一章節(jié),認為少時的情欲只能是孤獨的,這種孤獨會轉(zhuǎn)化,會以其他方式釋放出來,男生通過閱讀武俠小說,女生則讀瓊瑤。想到了許多回憶和建構(gòu)青春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也好,《藍色大門》也好,《我親愛的愛達荷》也好,他們的橋段均可以在情欲孤獨里找到理論基礎(chǔ),孤獨的情欲是青春的主題,如果在青春的時候,情欲是熱鬧的游戲,或者是拈手既得的玩具,那么這個世界上也許不會總有勾得起濃烈懷念青春的事情了。再者,在倫理孤獨的部分,重新審讀了“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中”這句話,被孤立的總是與大家不同的東西,所以有了“法不責(zé)眾”所以有了“跟緊潮流”所以有了“皇帝的新衣”。
我一直覺得,敢于面對孤獨、處于孤獨狀態(tài)的人是堅強和了不起的,我不把孤獨理解為寂寞,因為孤獨持續(xù)的狀態(tài)正是人類大腦清醒且自己和自己對話的黃金時間,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里,太多噪雜的言語和復(fù)雜的事物左右我們的思緒,用一句話可以歸結(jié)為:每個人都在講,卻沒有人在聽。每個人都善于敘說自己的觀點,用自己亟待考證的論點去說服別人,重復(fù)著嘴巴張開閉合的循環(huán)動作,卻從不去思考、不會認真去解讀別人說的是什么,自己又到底在講什么,因此,人類語言的極致其實是一種孤獨。
我一直覺得詩人都是孤獨的,從古至今,隱居山林的也好,孤舟垂釣的也好,月下獨酌的也好,一覽眾山的也好,他們都是孤獨的,而在那種徹底的孤獨中,他們往往能更加清晰地思考人生和世間,感悟出更多至今都不會過時的人生哲理,這也就是孤獨的產(chǎn)物,獨自思考,往往能產(chǎn)生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讓我們獲益更多。
李白有首詩我很喜歡,那就是《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一種很閑適很坦然的孤獨感,他并不害怕孤獨,反而享受孤獨,這樣的孤獨則是飽滿而充實的。當(dāng)我們面對孤獨,是從容地去面對,還是不斷努力去打破這種孤獨感呢?我們不停地去接觸人群,參加聚會,結(jié)交許多朋友企圖消除孤獨,可最終的結(jié)果是一群人在一起的孤獨,只是因為言語和動作緩和了孤獨的存在感,倘若大家散去,孤獨依舊如期而至,我們的人生依舊變得干涸而沉寂。正如作者所說:有時候我會站在忠孝東路邊,看著人來人往,覺得城市比沙漠還要荒涼,每個人都靠得那么近,但完全不知道彼此的心事,與孤獨完全對立的位置,那就是寂寞。
孤獨是一種沉淀,而孤獨沉淀后的思維是清明的。一個人到頭來還是一個人,孤獨是生命存在的常態(tài),可是主流的聲音永遠是在避免這個常態(tài),相反地總是更多的討論集體、外在的形制來造成生活的繁榮。孤獨長期不被重視,逐漸邊緣化,成為了生存的變態(tài),曾經(jīng)張楚唱“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孤獨在每個人心里是不能告訴別人的,因為孤獨是軟弱的,愚蠢的',不識時務(wù)的,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是個拿不到臺面上的情緒。
孤獨,其實是一種境界,是一個能讓我們好好面對自己的機會。我們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我們在思考中所進行的活動,我們對某件事或是某種時刻的感受,我們是否仔細的琢磨過原因呢?我們對很多事情,都有不同的感受,有的很深刻很強烈,但是如果要讓我們說出原因的時候,我們大概都很難說出來,而需要去思考、探究了之后才能說得出來。其實我們都缺乏對自己的了解,我們以為知道自己的好惡就算是了解自己了,但是僅僅是知道自己的好惡是不夠的,我們還要知道我們的好惡的來源。為什么我會這么想?為什么我會這樣?當(dāng)我們能解答這兩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才能稱得上了解自我,而只有在了解自我之后,才能知道自我當(dāng)中存在什么問題,自我才有可能得到發(fā)展。
其實,蔣勛這本書所寫的,要比我所感受的更加深刻。無論是情欲、語言、革命、思維、倫理還是暴力上的孤獨,都是一種孤獨,但是這么多的孤獨存在著,也因而造成了社會上的大大小小的問題。儒家雖然說到慎獨,然而卻沒有教會人面對自我的方法。記得之前去逝了的臺灣圣嚴法師說過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我們應(yīng)當(dāng)謹記。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九
正如作者開篇所講“這是一個愈來愈孤獨的社會”。
我記得最清楚的一件事,也是誘發(fā)我想要探索孤獨本質(zhì)的一件事,是一年前,我和我前男友的一次分別,他坐在小區(qū)的花壇上,我笑著和他告別,他卻告訴我,“我很孤獨”。
我當(dāng)時不太明白他的意思,只知道他一個人背著黑色書包坐在花圃中央,身影確實有點寂寞。然后我就離開了。
到后來我漸漸明白了這樣一種感覺,孤獨,你說不上來,無法傾訴,它可以出現(xiàn)在你一天的任何時候,在你一個人與自己相處的時候,在你孤單的時候,在你和別人聊天的時候,甚至在你參加同學(xué)聚會的時候,讓你無處遁形。
但是也許,孤獨就是人生的另一個本質(zhì),我們生來孤獨,卻一直在避免孤獨。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了孤獨的感官,孤獨的感受,以及他所理解的六種孤獨。然而在回答我的問題上,看完了整本書,我卻沒能找到一個特別合理的答案,唯一能夠坦白說的就是“孤獨是生命的本質(zhì)。”這六講,或許是闡述了孤獨的現(xiàn)狀,孤獨的思考,孤獨的體現(xiàn),孤獨的表現(xiàn),但是也如文章形容孤獨一樣“破碎而又不完整”。
我看到了你的孤獨,你卻不能道出我所理解的孤獨。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十
個人覺得,《孤獨六講》是一本關(guān)于孤獨和美學(xué)的書。由于此前又未系統(tǒng)學(xué)習(xí)過美學(xué)知識,書中一些內(nèi)容也有些讀不明白,只能說把整本書看完了。
第一講關(guān)于情欲孤獨。情欲孤獨最常見于青春期或當(dāng)一個人落寞的時候,而情欲孤獨又是可以轉(zhuǎn)化的。
第二講關(guān)于語言孤獨。青春期時有語言孤獨,內(nèi)心想法與人迥異的人也有語言孤獨,只要無人傾聽,便有語言孤獨。語言孤獨的解決方法即溝通!
第三講關(guān)于革命孤獨。個人覺得,只要只身或一群人堅持著自己或他們的理想時,便會產(chǎn)生革命孤獨。作者說,一旦革命成功了,便不再孤獨、亦不再有詩。
第四講關(guān)于暴力孤獨。暴力美學(xué)即暴力孤獨的體現(xiàn)。暴力分為合法暴力和非法暴力兩種。戰(zhàn)場上為國殺敵是合法的,街頭殺人是非法的。社會也為個體提供了合法宣泄暴力、滿足暴力欲望的途徑,賽車就是其一。文明社會里,眾口鑠金即是一種暴力的形式。
第六講關(guān)于倫理孤獨。當(dāng)一個人陷入倫理的困境時,即表明他存在倫理孤獨。以愛之名是一種倫理孤獨,想著:看在你是我家人的份上,我才怎么怎么樣。這就是一種倫理孤獨。
而書中一些觀點也不能認同,覺得作者用一種預(yù)設(shè)的寫法來論證他的觀點,使我這種不懂美學(xué)的讀者一步步地掉進了他的“坑”。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十一
孤獨或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普遍的群體癥候。說到這里,不免有人要反問,孤獨又不是當(dāng)代人的“特產(chǎn)”,它是人類永恒面對的命題。這當(dāng)然不錯,只不過古人厲害的地方是:他們并不恐懼孤獨,并有能力把孤獨變?yōu)樯溆瘓A滿的體驗。相較之,我們反而顯得更孬,一獨處就空虛,一空虛就寂寞,一寂寞就找熱鬧。結(jié)果,熱鬧終究是他人的,自己沒半點解脫。蔣勛先生說得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孤獨六講》的重新修訂,也讓我再讀這部“解惑”之作,不免又有新況味。蔣勛先生寫出了一部“常讀常新”的“代表作”,時間和再版已經(jīng)說明讀者的肯定。這并非一句恭維話,而是一句大實話。蔣勛的可貴在于,他沒把講稿寫成“人生課”,沒談不疼不癢的雞湯心得,不做居高臨下的人生導(dǎo)師。在書中,他完全是個“知心人”,就像圍爐而坐,促膝長談的長者。既談古今中西,又說切己故事,把生活灌注在理論里,用體驗描述美學(xué)觀。
這種風(fēng)格即是蔣勛的招牌,無論是細說《紅樓夢》,還是孤獨“六講”,他都能以最淺易的語言呈現(xiàn)一種“生活的美學(xué)”。說他是生活的藝術(shù)家,并不為過。然而,蔣勛的“孤獨”到底是何種意義上的孤獨?是鰥寡孤獨的生活慘兮兮?還是單身男女的情感荒蕪?抑或是無人理解的離群索居?可能這些不過是孤獨的表象,它們都是“被決定的孤獨”。蔣勛想談的則是“自我選擇的孤獨”。這種分別在于,后者能把孤獨變?yōu)樯某绺?、華貴與圓滿。換言之,蔣勛把孤獨變?yōu)槊缹W(xué)。
在我看來,它的實質(zhì)就是一種體驗哲學(xué)、生存技藝、自我省思和獨處藝術(shù)。只不過,我會反思,享受孤獨到底是一種苦中作樂,還是無可奈何的聊以自我安慰?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喜歡獨處的人,不是野獸,就是圣賢。圣賢沒有多少,大多還是庸眾。蔣勛或許忽略了一個問題:孤獨對于自我而言常常是痛苦,美感和意義往往是他人“覺得”,然后賦予的。這就像你吃了一頭大蒜,香了你自己,卻熏到了別人。自我和他人的感受往往并不一致。
蔣勛把孤獨作為審美對象,痛苦使審美過程變得延緩、細膩、艱澀,從而讓美感更為強烈持久。這很有道理,“自我選擇的”孤獨者把自己活成了“藝術(shù)品”,他的孤獨體驗就是“藝術(shù)性”。換言之,每一個孤獨者都像一個受虐者,只要痛苦能使他們特立獨行――超脫世俗道統(tǒng),反抗社會規(guī)訓(xùn),質(zhì)疑群體思維,張揚個體價值,一切忍耐就是值得的。
《孤獨六講》可以視為對孤獨的一次分類討論。其中,情欲孤獨乃是全書樞要,也是作者用力最大的一章。原因很簡單,它是最源初的孤獨,既涉及肉體結(jié)合的原欲沖動,又充滿情感聯(lián)結(jié)的精神認同。沒有人能跳脫情欲,就像不能逃離生死的宿命。面對情欲,我們需要私密空間,私人體驗。然而,儒家看重社會倫理的群體文化嚴重壓抑了個體價值的覺醒,傾軋了私人空間的存在。我很佩服,蔣勛反思文化傳統(tǒng)的力度,銳利且狠重。他會啟發(fā)你,所謂的“規(guī)訓(xùn)社會”并不是西方現(xiàn)代的發(fā)明,早在儒家思想成了儒教道統(tǒng)時,差異化的個體就已被改造成整齊、劃一的無意識群體。
蔣勛所提到的孤獨者(如莊子、竹林七賢、魯迅等),都有一個奇妙特點,就是生逢亂世。也就是說,只有大一統(tǒng)的群體文化,倫理道德發(fā)生松動裂隙時,才能生出幾個孤獨者,彰顯一絲個體價值。情欲孤獨之所以迷人,因為它是人性的真實表露,不是道貌岸然的表演。從《紅樓夢》里寶玉的夢遺,《金瓶梅》里欲望的展覽;青春期性意識的喚起,母親對孩子的隱私剝奪……蔣勛觸及了不愿言說的孤獨感:它是內(nèi)心的獨白,自我的鏡像。因為,再親近的人也無法真正理解。正如卡夫卡筆下的甲蟲,失掉母親的同情;加繆的局外人,服喪時哭不出來,還忙著做愛。即使看似巔峰的彼此滿足過后,男女雙方也會陷入陌生、失落與空虛。
從而,我們會訴諸語言溝通、思維探索、倫理聯(lián)結(jié)、革命改造和暴力疏解。不幸的是,這些手段對孤獨于事無補,反而生成了新的孤獨。語言孤獨其實就是上帝許給人類的“巴別塔”,所謂對話不過都是獨白,自以為是的理解其實不過是誤解。革命者的烏托邦往往現(xiàn)世難以完成,受到世俗者的嘲笑白眼。在一個不思考的社會里,思考者成了最大的笑話。當(dāng)?shù)赖掳衙總€人的暴力沖動壓抑起來時,表面看是文明的進步,實際上也是野性的喪失、馴化和奴役。
“孤獨的同義詞是出走,從群體、類別、規(guī)范里走出去,需要對自我很誠實,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氣才能走到群眾外圍,回看自身處境”。蔣勛此言說出了孤獨的意義所在:那就是追求生命的層次感、異在感和豐富性,不要畏懼成為少數(shù)者。但是,孤獨時時都有慘烈代價,它意味著你永遠是另類邊緣、被改造的異端。《孤獨六講》給我們的教諭是:當(dāng)你沒勇氣特立獨行時,也可以感知內(nèi)省獨處的審美之維。因為,蔣勛讓孤獨成了一種態(tài)度和趣味,它不再是激烈對立的言行。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十二
一個演講稿的集子,用詞各方面都很樸實易懂,讀起來很快,情欲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作者將這人的孤獨分別在這六種意向上等我不同表達娓娓道來,講述了當(dāng)今時代社會中的我們,尤其是處于儒家文化氛圍中的我們,內(nèi)心中充滿了空虛和寂寞,但是我們卻又逃避這種感覺,去尋找各種事物去填滿他,從而丟失了個人的孤獨感,作者認為孤獨感是一種良好的狀態(tài),孤獨使人開始思索,開始探求人生的意義,從而實現(xiàn)人生的圓滿。
作者對儒家文化中的一些特點分析很深,印象深刻的就是儒家對一些未知事物的逃避,未知生焉知死?死亡的意義在儒家中是被隱去的,避而不談的。
還有儒家對倫理的過分強調(diào),畢竟這是儒家思想統(tǒng)治的基礎(chǔ),子必須隱父惡,而不能揚父惡,這使得出現(xiàn)了倫理大于法律,大于善惡的結(jié)果,這樣的結(jié)果對整個社會的良性發(fā)展是很不利的。
還有儒家重視結(jié)果而輕視得出結(jié)果的過程,四書五經(jīng)中大多只有結(jié)論,而西方的古希臘經(jīng)典往往重視推理,思辨的過程,而這一特點又使得人們失去了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
儒家重視集體,家庭,而西方則更加重視個人的精神自由和思想解放。
作者最后認為整個臺灣社會缺乏思想的自由,缺乏一種飽滿的孤獨感。我覺得這是儒家文化圈的通病,中日韓都存在這些問題,社會很壓抑,人們在現(xiàn)實中不敢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成為了沉默的大多數(shù),人云亦云。
要想擺脫這種精神現(xiàn)狀,告別喧囂,擁抱孤獨,多多思考,這些是根本的解決之法。如今社會已經(jīng)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傳統(tǒng)儒家文化已經(jīng)不能滿足人民的精神需要了,積極的去了解新生的事物,去思考,去享受那飽滿的孤獨,去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未來!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十三
這回,聽蔣勛談孤獨,總算能將上述所言一一落實了。書分六輯,分別講述殘酷青春里野獸般奔突的“情欲孤獨”,眾聲喧嘩卻無人聆聽的“語言孤獨”,始于躊躇滿志最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獨”,潛藏于人性內(nèi)在本質(zhì)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之名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幾乎將關(guān)于“孤獨”的話題論述得題無剩義。蔣勛是美的善述者,知性而動情,于是這給他關(guān)于孤獨的議論添了一層難得美學(xué)觀照,正因孤獨難談,談得不好,讀者越發(fā)憂悒孤獨。
每一天看一章,舍不得快快讀完。最喜愛“革命孤獨”那一章。中國好革命,但似乎至今未有對革命美學(xué)的深度透視,歷來談革命者多是囂騷空論,催生的不是對于革命的切實了解,反倒激發(fā)出不自知的群體盲目。至于由革命而言及孤獨,更是少見。在蔣勛看來,“革命跟詩有關(guān),跟美學(xué)有關(guān),而它最后導(dǎo)致的是一種巨大的孤獨感”,“正因唯有孤獨感會讓人堅信烏托邦”。革命者并非僅是不滿現(xiàn)狀,毋寧說對現(xiàn)狀的不滿只是革命者內(nèi)心孤獨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巨大的孤獨感迫使革命者透過革命來消解或完成自己的孤獨。好像書中提到的托爾斯泰,拋棄爵位、土地、財產(chǎn),毅然出走。若是僅從表面所謂對農(nóng)奴的關(guān)切來明白,未免現(xiàn)實功利了點,在那里,托爾斯泰想要進行的是一場關(guān)于內(nèi)心的革命,自我的革命。爵位、土地、財產(chǎn)不僅僅是他所擁有的物質(zhì),同時這些物質(zhì)是與整個階級體制緊密聯(lián)系的。當(dāng)他決然舍棄這些時,他是在與這背后的階級體制作戰(zhàn),同時更是在與內(nèi)心的不安作戰(zhàn)。這種內(nèi)心的革命其實是越出世俗藩籬的,而但凡超越世俗所能容納之定則之人,必定要飽受譏嘲,正因世俗本身不容許這樣。常識告訴我們,這些革命者注定是失敗者。
有深意的是,失敗者才能獲致美學(xué)好處。在蔣勛眼里,《史記》就是司馬遷為無數(shù)失敗者所進行的美學(xué)書寫,他“成功地營造了一個革命者美麗的結(jié)局和孤獨感”,進而動問“文學(xué)是不是去書寫一個孤獨者內(nèi)心的荒涼,而使成功者或奪得政權(quán)的那個人感到害怕?”,“正因他有所得也有所失,贏了政權(quán)卻輸了詩與美”。這是我讀見的對《史記》最好最美的一種解讀。
我們這天讀《史記》,照樣會喜愛那個失敗的項羽,而不怎樣喜愛那個最終成功的劉邦。理性的讀者也許會猜測彼時情形是否果真如此,但“項羽的英雄化正代表了司馬遷內(nèi)心對孤獨者的致敬”。那里有顏容憔悴跳水自沉的屈原,有易水畔的荊軻,有不為俗世所容的游俠。因此“司馬遷是以《史記》對抗權(quán)力,取得權(quán)力的人,就失去美學(xué)的位置”。
而一個成熟健康的社會,就應(yīng)擁有足夠多的面向與可能。
那么,現(xiàn)代人如此懼怕孤獨,是不是正是正因我們太過單一,社會面向不夠豐富呢?
在這個好處上,我歆服蔣勛所言“這本書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十四
在當(dāng)下這個時刻,效率決定一切的機器化時代,為了生存,為了名利,為了爬得更高些,為了情婦再多些,無數(shù)的人都在忙碌著,去展現(xiàn)生命的卑微、現(xiàn)實的嚴酷與制度的不公。人作為社會的機器,無目的地運轉(zhuǎn)、消耗著,在喘息的間隙,談?wù)撝》?、孩子,蒜菜的價格……想一想,在這個現(xiàn)實里,誰靜下心來讀書、談心,談生的好處,存的價值?在忙碌一天后的夜晚,關(guān)掉電視,應(yīng)對家人,相互交流,彼此傾聽?——太久遠了,久遠得令我們懷念、流淚。我們渴望交流,卻將門窗持續(xù)加固;渴望熱熱鬧鬧,卻在喧鬧后陷入更深的孤獨。換句話說,這天沒有人耐心地和我們說話,認真地與我們交談,更沒有人讓談話充滿愛,盈滿美。蔣勛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xiàn),以美學(xué)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融個人記憶、美學(xué)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于一體,指出如何完成孤獨、給予孤獨、尊重孤獨。因此,他讓我們驚喜,讓我懷疑,讓我們審視自己,體察內(nèi)心。
據(jù)說,電影明星林青霞為了聽蔣勛的講座,曾在一段時刻每周專門從香港乘飛機趕到中國臺灣。《孤獨六講》就是蔣勛六次講座的結(jié)集。書中的他像在跟你隨意閑聊,一段段文筆優(yōu)美的隨感錄式的文字,一個個生動的生活故事,留給現(xiàn)代人“一小段陽光,一小段享受,一小段沉思”,并在書中尋得異樣的共鳴;然后去療世俗的傷。
在《孤獨六講》里,作者與我們交流殘酷青春里野獸般奔突的“情欲孤獨”,眾聲喧嘩卻無人聆聽的“語言孤獨”,始于躊躇滿志最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獨”,潛藏于人性內(nèi)在本質(zhì)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我們能夠很隨意地尋找到自己的對應(yīng):“在這個城市里有一種長期被忽略、被遺忘、潛藏在心靈深處的孤獨”;“快速而進步的通訊科技,仍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內(nèi)心里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每個人都在說,卻沒有人去聽”等等。孤獨原來無處不在,原來令人如此害怕。
然而,作者認為,“孤獨沒有什么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正因你害怕孤獨”,“在孤獨中有一種很飽滿的東西存在”,孤獨是和自己相處,和自己對談,人心真正的豐富,正是靠了孤獨。儒家文化“不談保密,不注重個人的私密性”,國人也正是在這樣的文化傳統(tǒng)下,遠離孤獨,逃避孤獨,恥談孤獨,從而使每個人成為不尊重自己和別人的孤獨的人,而這樣的狀態(tài)不利于大家成為現(xiàn)代公民。作者說,“推動民主不僅僅是政府的事,也是每個人的職責(zé),而這些首先要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孤獨開始”。
蔣勛在一次理解采訪時說,“孤獨”在漢字里是很負面的意思。但在西方文字里,“孤獨”字根sol的原義是太陽,說明每個個體在宇宙之間都是唯一的,不可代替的。因此,孤獨就應(yīng)是人的一種權(quán)利,每個人都就應(yīng)應(yīng)對自己,叩問自己的靈魂,探尋靈魂的秘密,在最隱秘的空間搖醒自我,完成美致。在書中,讀者能夠跟著作者去感受、體悟、反思、學(xué)習(xí),去慢慢明白:美學(xué)的本質(zhì)或許就是孤獨。
《孤獨六講》文圖并茂,深遠高邁,行文天馬行空,語言精妙流暢,插圖優(yōu)美和諧,讓讀者在品讀孤獨之美的同時,也可領(lǐng)略作者獨特的文字之美、意境之美。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十五
美學(xué)大師蔣勛以美學(xué)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從情欲、語言、革命、思維、倫理、暴力六個面向闡釋孤獨美學(xué),融個人記憶、美學(xué)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于一體。可以說,蔣勛在本書中,創(chuàng)造了孤獨美學(xué):美學(xué)的本質(zhì)或許就是孤獨。
人是裝在容器里的動物。怎能不孤獨。車子房子城市國家地球是容器。正義道德善良憐憫愛情是容器。軀體是容器。思想也是容器??臻g的穿透是毀滅性的。很少有人甘愿飛蛾撲火。有的容器密不透風(fēng)。有的容器有門窗煙囪地道。要進入另一個容器,必須出走。每一次出走,都冒著走不回來......
還行,但真正能夠碰撞思維的點不多,雖說是一本應(yīng)當(dāng)靜心品讀的書,但寫到幾近深入的時候又頓時浮了出來,需要深入的細節(jié)稍顯平淡了。舉例多于自我闡述,比較牽強。卻贊同作者所闡述的',孤獨無人能幸免。孤獨是一種狀態(tài),是直面自己的時候產(chǎn)生的東西,與周圍人數(shù)關(guān)系不會很大,更不屬于寂寞的一種。但孤獨感,卻幾乎等同于寂寞了。如果內(nèi)心強......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十六
孤獨,也許有時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壞。它不是“悲傷”,也不是“無聊”,而是詩中令大家屏息的那個詞——“秘密”。
每個人都會有“孤獨”。生活好忙,好累,使我們在奔波中喪失了本該有的天性——“孤獨”。
《孤獨》的作者愛倫。坡,是一個不到三歲就成為孤兒的孩子?!霸谥刂啬ルy的一生的開端”,也就是童年,愛倫。坡就先于他人感受到了孤獨。“他們的視域與我不同——我難以隨同”就很好的證明了這個觀點。愛倫。坡孤獨,但卻孤獨出了一種美。
愛倫。坡給這個世界下了“善”與“惡”的定義。不難想象,一個孩子,抱膝坐在草坡上,眼睛里充滿了孤寂的歡樂;山泉,秋日里的金光圍繞著他,遠處的藍色穹窿和頭頂上的烏云交織出善與惡的童話。
那,這么忙,稍微停一下,看看你心里布滿了灰塵的孤獨,將它拿出來曬曬太陽,悠悠地度過一段時間,任時光從指尖劃過。
孤獨,也是一種美。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十七
暑假里,閑著無事的我翻開了,媽媽給我買的那幾本書,著迷的看起來,其中最令我著迷的是陽光姐姐的《我來自孤獨星球》。
《我來自孤獨星球》說的是“班花”江冰蟾因為學(xué)習(xí)好,又有點清高很受老師的喜歡。但卻遭遇了很多人的羨慕和忌妒。在班里以凌揚波為首的幾個女生的敵意和排斥,使她為此感到十分困擾。小堂哥方樂天與江冰蟾迥然不同?;顫婇_朗、樂于結(jié)交好友。在他的'影響下江冰蟾認識了濃可菲、陳安蓓,并與盛欣怡成為了好友。但媽媽的事故使她認識到了成人的冷酷復(fù)雜的社會。也使她得到了快樂和友情的領(lǐng)悟。
在書中我讀出了江冰蟾的清高,學(xué)習(xí)好被凌揚波忌妒時,我想到了自己平常雖然學(xué)習(xí)不太好但我總是看不起學(xué)習(xí)差的。學(xué)習(xí)太好的讓我認為他們那是炫耀自己。所以我也沒有朋友。書中媽媽因為與同事關(guān)系不好而陷害了,也令江冰蟾感到一個好朋友有多么大的作用。
我相信我總有一天也會改掉習(xí)慣交上好朋友。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十八
當(dāng)我認識到語言的神奇的時候,也在高中的覺醒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智結(jié)構(gòu)被一本書改變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我自己開始轉(zhuǎn)變的時候,我開始思考語言背后的神奇。文字,語言代表著一個人的內(nèi)在思想。從那時候起我要拿起文字去追求自己的真善美。追求世界的真善美。
但是語言的局限性,又造成額內(nèi)心世界與外在的隔閡,我想去表述自己的感受,卻永遠不會被明白的明白,據(jù)說這是悖論?這個社會越來越孤獨,每個人都在傾述,但是你的傾述的好處又會有多大呢。沉默吧。佛的教誨,就是說不得,說不得,一說即是錯。深刻我還是沒有體悟多少,至少佛的教誨就是要隨順自然,超越善惡,超越美丑,一切都是主觀的決定。不好有任何的情緒來給身心帶來束縛。如此大的境界,是受佛法的影響。帶著對佛法的信念,去慢慢感受。合掌,善哉!
說到儒家經(jīng)典,書中說,儒家的經(jīng)典是不重視語言的精準性,因此看著寥寥數(shù)語的古文,很會造成很大的歧義的。一向?qū)Α熬又?,淡如水”有很大的疑問?BR> 書中有個論點“當(dāng)語言不具有溝通性時,語言才開始有溝通的可能”很有意思的論點,我想難道是心的感受嗎?不交流,怎樣會有溝通的可能,確然,交流會有誤解的可能。
書中說到中國文字是比較有彈性的文字,不像法國的文字比較嚴謹,不會產(chǎn)生歧義,一般來說詩比較美是正因,語言的不準確,給每個讀者留下自己的想象空間吧!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十九
我讀完周國平《愛與孤獨》之后心里有種不舒服的感覺,說實在的,這篇文章帶給我的是一針見血的刺痛(哲學(xué)就有這種錐子的`作用),我的不舒服不是源于這種痛,而是它在讓你看得再清楚不過之后,帶給你的那種惶恐。它讓我在不知不覺中相信了我愛著必將孤獨著,這種對愛和孤獨的狹義解讀,產(chǎn)生的只有絕望,這是一種消極的訊息。事實也許有這樣一種可能,但不是必然。我很高興我沒有如以前一樣隨順了這些觀點,為自己度量著所謂的分寸、胸懷……我發(fā)現(xiàn)了我的不舒服之所在!
孤獨和美與愛一樣都是自然存在的,不存在誰產(chǎn)生誰,也不是誰從屬誰的關(guān)系,它們就像大自然中一切自然事物一樣,有來有走,該來就來該走就走。
我真希望有一天哲學(xué)家們呼吁:學(xué)會愛自己吧,那樣你就會得到你的幸福。這才是哲學(xué)家應(yīng)該對人類做的貢獻。這是我最想說的。
我把這篇文章附在下面,也許我以后再看的時候會有不同的感覺。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二十
這是一本散文集,有很多故事組在一起,還是先寫寫感受在做摘抄唄。
突然想起那天在圖書館,直接認定嘉偉會借這本書,現(xiàn)在想想好像有點做錯了,嘉偉其實是不太喜歡看這個書的我想,然后又不會拒絕。這樣想想,其實我這樣算不算一種害怕孤獨的表現(xiàn)。俗話說呀,“千金難得,知己難求。”
有一種孤獨,不是做一些事沒有人陪,而是做一些事沒有人理解。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經(jīng)常做這樣的事情。所以,突然醒悟覺得,想要與眾不同,就孤獨了。
傷都是別人給的',但痛都是自己好的。有時候不想去傷害別人的時候卻偏偏傷害了別人,善良的人總是選擇去傷害自己。其實,最親的人,是讓自己傷的最深的人可卻永遠能原諒你的人,因為最親的人,是自己最了解的人,有時候生起起來說出來的話都能一針見血??墒?,面對傷害,“對不起”反而顯得很無力。
孤獨六講讀后感篇二十一
聽過你就知道蔣勛的聲線,不管他說什么你都愿意聽。
這本書我上個月看完。孤獨這個詞是有點老土了,這本書現(xiàn)在讀起來倒是不土。比大多數(shù)流行出版物好很多,不是無關(guān)痛癢的哀嘆、惆悵。
書中講了從六個層面來談孤獨:情欲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
情欲孤獨中,說我們?nèi)狈Κ毩⒕?,我們害怕孤獨,無法獨處,也很難和別人相處。
我們一直在拒絕孤獨。儒家文化之下,我們的婚禮、葬禮都變成了表演,死亡則是一直被回避,如果談到死亡就一定是“舍生取義”這種充滿意義的事情。
還好有老莊,“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語言孤獨也很有意思。這部分蔣勛提到一個常見的現(xiàn)象,當(dāng)我們預(yù)設(shè)對方一定會這么說的時候,我們可能一開始就不聽,對方說得再多也沒用。最常見的是偶像劇中,男主要解釋誤會,女主說我不聽我不聽我不聽。
當(dāng)你已經(jīng)預(yù)設(shè)對方狗嘴吐不出象牙,他的.每一個字你都不會去聽,那么語言還有什么用?
在其他部分中,蔣勛也說了許多生活中司空見慣被我們忽視的那些看起來正常的事情。
總之,這本書陳述事實——孤獨很正常。沒有給出解決123的方法,最終的目的是讓你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和自己相處。書中的一些有思辨性的觀點,也能讓我不時檢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