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編寫需要基于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進行綜合考慮。教案應考慮學生的學習難點和容易出錯的地方,提供相應的輔導措施。想了解如何編寫一份高質量的教案嗎?請看以下小編為您準備的范文。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一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對《論語》十二章和補充材料中關于“修身”的章句進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備怎樣的品性。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課內和課外材料的研讀并聯(lián)系自身實際體會學習《論語》的現(xiàn)實意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中國文化經典的底蘊,使學生經歷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養(yǎng)。
教學重點:
對《論語》十則和補充材料中關于“修身”的章句進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備怎樣的品性。
教學難點:
從文本中提煉、概括“修身”的方式。
一、導入:
二、檢測預習:
1、孔子簡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鬃蛹A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四書五經”。
三、大聲讀文章:
1、學生讀,其他同學聽出有誤的地方并改正。
2、根據學案,自由誦讀。(在書上標出斷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BR>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BR>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BR>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BR>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BR>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R>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BR>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BR>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BR> 3、老師范讀,學生評價。
提示:從停頓、重音、語調、語速、感情等方面著眼。
4、學生展示讀。
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章進行展示。
四、疏通文章:
1、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前六章。
2、小組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3、檢測學習成果。(要求:翻譯下列句子,并解釋加點字。)。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
五、反思拓展。
還記得剛開始上課時老師總結的初一新生成長的煩惱嗎?科目繁多,無所適從。新學校里很孤單。宿舍沒有家里好,學不進去。請你運用今天在論語中學到的句子來勸解他,為他排憂解難。
六、課堂小結:
不知面對這些煩惱的同學學過這一課是否有些釋懷了呢?
七、結束語:
通過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到了中華民族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對文章中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了解與掌握,希望同學們能夠學以致用,好下課!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二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各章語錄,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課文。
2、通過理解,感受孔子光輝的人格魅力;開闊胸懷,提高成熟處事的思想修養(yǎng)。
3、聯(lián)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重點朗讀、背誦;評點《論語》十二章內容。難點深層理解《論語》十二章內蘊。
教材分析與教法設想。
《論語十則》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是學生接觸古代經典文化的開始,可以說肩負著使學生學習并熱愛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師應精心備課、厚積薄發(fā),真正開啟學生的智慧?!墩撜Z》十二章選自于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籍。《論語》十二章談的是學習方法、求知態(tài)度、道德修養(yǎng)和為人處世之道?!墩撜Z》十二章保留了《論語》十則中的6章,新添了6章,分別是3、6、8、10、11、12章。從中可以看出在道德修養(yǎng)和為人處世方面上所占增加更多。因此,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于心理發(fā)展正處于萌芽階段的初中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學情分析:從教育心理學的分析看學情:這是學生進入七年級后第二次學習文言文,前面接觸的是《世說新語》兩則,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理解尚且存在較大難度,而且學習興趣比較低。
板書設計。
四書:
五經: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一)知識準備展示課前搜集的文學常識。
(二)預習指導。
(三)預習檢測。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二、合作探究。
探究點1:翻譯課文。
三、達標測評。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譽為“萬世師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2、《論語》屬語錄體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20篇。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討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南宋時,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宋朝宰相趙普曾贊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自己結合注釋翻譯課文,圈出不能理解的詞句。
2、劃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R> 論語不亦說乎。
人不知而不慍三省吾身。
傳不習乎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篤。
一簞食士不可以不弘毅。
知松柏之后凋曲肱。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說乎。
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
五日三省吾身博學而篤志。
不堪其憂曲肱而枕之。
問題1:小組互譯互評,將不太理解的字詞找出,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不能解決的請同學們先作好記錄,全班同學一起來解決。
省略句:可以為師矣。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判斷句:賢哉,回也!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問題2:重點字詞積累。
通假字:
詞類活用:
一詞多義:
古今異義:
本課出現(xiàn)的成語:
教學札記。
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會按節(jié)奏讀,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積累語言的習慣、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啟發(fā)是很大的。把《論語》與生活結合,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她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xiàn)實生存的智慧。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各章語錄,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課文。
2、通過理解,感受孔子光輝的人格魅力;開闊胸懷,提高成熟處事的思想修養(yǎng)。
3、聯(lián)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材分析與教法設想。
《論語十則》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是學生接觸古代經典文化的開始,可以說肩負著使學生學習并熱愛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師應精心備課、厚積薄發(fā),真正開啟學生的智慧?!墩撜Z》十二章選自于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籍?!墩撜Z》十二章談的是學習方法、求知態(tài)度、道德修養(yǎng)和為人處世之道?!墩撜Z》十二章保留了《論語》十則中的6章,新添了6章,分別是3、6、8、10、11、12章。從中可以看出在道德修養(yǎng)和為人處世方面上所占增加更多。因此,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于心理發(fā)展正處于萌芽階段的初中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學情分析:從教育心理學的分析看學情:這是學生進入七年級后第二次學習文言文,前面接觸的是《世說新語》兩則,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理解尚且存在較大難度,而且學習興趣比較低。
學習方法:
學習態(tài)度:
修身養(yǎng)性: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一)預習指導。
(二)預習檢測。
二、合作探究。
(一)學始于疑。
(二)質疑探究。
探究點1:孔子思想。
三、達標測評。
熟讀課文,試著理解孔子的思想。
1、提醒人們應該注意對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
2、認為應該虛心求教、博采眾長的句子是:
3、關于培養(yǎng)寬厚胸懷的句子是:
4、論述學習和思考辯證關系的句子是:
通過這十二章《論語》,你覺得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的理由。
問題1:孔子在學習方法上有哪些主張,就其中一點談談你的體會?
問題2:孔子在學習態(tài)度上有哪些主張,就其中一點談談你的體會?
教學札記。
教學中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識點相對比較多,畢竟是初一學生,有的同學在個別知識點可能還不夠理解。
2、學生能積極參與討論,但質疑能力還比較差,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自己討論來得出結論,效果會更好。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三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熏陶道德修養(yǎng)。眾所周知,《論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經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我希望讓學生接受儒家文化中優(yōu)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們在情操修養(yǎng),立身處事,為人治學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導,從而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健康堅定的價值觀和樂善好學的品格和氣度。當然也想借這些短小精煉的小短文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多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會按節(jié)奏讀,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積累語言的習慣、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啟發(fā)是很大的。把《論語》與生活結合,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她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xiàn)實生存的智慧。
當然,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識點相對比較多,畢竟是初一學生,有的同學在個別知識點可能還不夠理解。
2、學生能積極參與討論,但質疑能力還比較差,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自己討論來得出結論,效果會更好。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四
這兩天引導學生自學語文閱讀上的古文《推敲》一文,指導了些方法,趁熱打鐵,開始引導學生學習《論語十二章》。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熏陶道德修養(yǎng)。眾所周知,《論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經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我希望讓學生接受儒家文化中優(yōu)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們在情操修養(yǎng),立身處事,為人治學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導,從而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健康堅定的價值觀和樂善好學的品格和氣度。當然也想借這些短小精煉的小短文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多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會按節(jié)奏讀,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積累語言的習慣、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啟發(fā)是很大的。把《論語》與生活結合,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她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xiàn)實生存的智慧。
當然,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識點相對比較多,畢竟是初一學生,有的同學在個別知識點可能還不夠理解。
2、學生能積極參與討論,但質疑能力還比較差,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自己討論來得出結論,效果會更好。
對于文言文,是最讓師生頭疼的文學體裁的一種。從教這些年以來,我自己上了不少的文言文,也聽了同校不少教師上的有關文言文的優(yōu)質課。盡管如此,但對于文言文的把握,我仍然覺得在這方面的教學上我做得不是很好。
1、在教《論語》時,讓學生能感覺到好像穿越時空,去閱讀、去思考、去吸取,了解并深刻地認識我們的祖先,繼承并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興趣,愿意去讀,這幾節(jié)課就沒有白上。如果還能讓學生樂于去讀,那么課堂上所學的就不僅僅是《論語》十章了。
2、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寫作,而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熏陶道德修養(yǎng)。學習文言文,我認為不僅僅是將文言文譯成順暢的現(xiàn)代漢語,也不是對文言語句作細致的語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經過查工具書和注釋會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學習或生活中也許會在他的腦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幾句類似“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凹核挥?,勿施于人”的文言語句來。多讀文言文,會使人無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做讀書積累的習慣。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是學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論語》教學已接近尾聲。
眾所周知,《論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經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我希望讓學生接受儒家文化中優(yōu)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養(yǎng),立身處事,為人治學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導,從而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健康堅定的價值觀和樂善好學的品格和氣度。當然也想借這些短小精煉的小短文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我把《論語》的教學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在教《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這一篇文章時,引導學生學習孔子為社會改革而努力的行為,感受了他那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請學生列舉與孔子一樣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同時談論作為一位中學生的我們,如何培養(yǎng)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在教《知知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一課時,先讓學生充分談論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態(tài)度、對待錯誤的態(tài)度、為人處世以及如何看待時間流逝等話題,再過渡到課文時,學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啟發(fā)。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論語》十二章的內容相當廣泛,兩者聯(lián)系,尤其是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啟發(fā)是很大的。
把《論語》與生活結合,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它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xiàn)實生存的智慧。
《論語》是過去蒙童教育的必讀書,盡管有很多內容學生不易讀懂,或有時似懂非懂,但我學習的目的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的精華中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養(yǎng)的部分。所以,我們的教學目的不在于逐字逐句吃透課文,而在于把握課文大意,理解課文交給我們的學習方法和做人道理。
在教《論語》時,感覺好像在孩子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鋪開了一條通道,讓他們能穿越時空,去閱讀、去思考、去吸取,與兩千多年前的大師直接對話,了解并深刻地認識我們的祖先,繼承并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興趣,愿意去讀,這節(jié)課就沒有白上。如果還能讓學生樂于去讀,那么課堂上所學的就不僅僅是《〈論語〉八則》了。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寫作,而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熏陶道德修養(yǎng)。什么是閱讀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將文言文譯成順暢的現(xiàn)代漢語,也不是對文言語句作細致的語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經過查工具書和注釋會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學習或生活中也許會在他的腦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幾句類似“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皽毓识隆钡奈难哉Z句來。多讀文言文,浸潤其中,涵詠體味,會使人無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又不如“授之以漁場”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積累語言的習慣、質疑探究學會思辨的習慣。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要我學”走向“我要學”。
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在這節(jié)課上,我采取了以下幾條措施。
1、充分利用電化教學。
本節(jié)課我根據教學需要,自己制作了幻燈片。內容包括孔子及《論語》的有關資料、重點要理解的句子、學生喜歡的課文內容、背景音樂等。在提供信息、突出重難點、調動學生積極性、營造課堂氣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布置學生課前收集有關資料。
上課的前一天,我布置學生各自收集有關孔子及《論語》的資料。課堂上,學生將信息進行整合,大大提高了信息量。
3、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
我設計了小組合作的學習環(huán)節(jié)。在小組學習中,一些簡單的問題,通過討論、交流,學生自己就解決了。避免了重復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
當然,本課也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識點相對比較多,有的同學在個別知識點可能還不夠理解。
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一定深入鉆研、虛心請教,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力求走在教改的前列。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五
1.在教《論語》時,感覺好像在孩子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鋪開了一條通道,讓他們能穿越時空,去閱讀、去思考、去吸取,與兩千多年前的大師直接對話,了解并深刻地認識我們的祖先,繼承并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興趣,愿意去讀,這兩節(jié)課就沒有白上。如果還能讓學生樂于去讀,那么課堂上所學的就不僅僅是《論語十二章》了。
2.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寫作,而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熏陶道德修養(yǎng)。什么是閱讀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將文言文譯成順暢的現(xiàn)代漢語,也不是對文言語句作細致的語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經過查工具書和注釋會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學習或生活中也許會在他的腦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幾句類似“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凹核挥?,勿施于人”的文言語句來。多讀文言文,浸潤其中,涵詠體味,會使人無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又不如“授之以漁場”。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做讀書卡積累語言的習慣、質疑探究學會思辨的習慣。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要我學”走向“我要學”。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六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論語》,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二、翻譯文句,積累重點詞語。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點難點】。
重點:目標二。
難點:目標三、目標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課時數(shù)】。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論語》是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鬃拥难孕猩婕靶⒌馈⒅螌W、治國、為政等諸多方面,為歷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我們可以辯證學習,學習其中的精華。
二、預習檢測。
1.復述孔子及《論語》的相關常識要點。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鬃邮俏覈糯乃枷爰?、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游列國14年??鬃舆€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于戰(zhàn)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xiàn)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2.朗讀選文。
三、研習文本。
(一)自主學習。
請借助注釋及工具書,自主翻譯選文,在課本上標注重要詞語,并針對選文的內容作批注。疑難問題,做好記錄。
(二)合作解疑。
1.請在小組內交流學習成果,以段落為單位,逐詞解釋,口頭翻譯,每人主講一段。
2.請?zhí)峤蛔灾鲗W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討論探究,嘗試解決。
3.仍未達成一致的疑難問題,由提交者統(tǒng)一在全員解疑環(huán)節(jié)提交求解。
【參考譯文】。
(1)孔子說:“君子吃東西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對工作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接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并向他學習,糾正自己的缺點,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BR> (2)孔子說:“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么對待禮儀制度呢?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么對待音樂呢?”
(3)孔子說:“早晨能夠得知真理,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遺憾?!?BR> (4)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懂得小利。”
(5)孔子說:“看見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BR> (6)孔子說:“質樸多于文采就難免顯得粗野,文采超過了質樸又難免流于虛浮,文采和質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才能成為君子?!?BR> (7)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剛毅,因為他肩負的任務重大而路程遙遠。把實現(xiàn)仁德作為自己的任務,難道不是重大嗎?到死方才停止下來,難道不是遙遠嗎?”
(8)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比平整土地,雖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繼續(xù),還是要自己去干的?!?BR> (9)孔子說:“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憂愁,勇敢的人不畏懼。”
(10)顏淵問什么是仁??鬃诱f:“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走到禮上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些,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有仁德。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是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德的具體途徑?!笨鬃诱f:“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事不聽,不合禮的事不言,不合禮的事不做?!鳖仠Y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
(11)子貢問道:“有一個可以終身奉行的字嗎?”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BR> (12)孔子說:“學生們?yōu)槭裁礇]有人學詩呢?詩可以激發(fā)心志,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培養(yǎng)群體觀念,可以學得諷刺方法。近則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來侍奉父母;遠可以用來侍奉君主,還可以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三)全員解疑。
由各小組提出疑問,全班同學和老師一起解決問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二、文本探究。
(一)請概括各章所蘊涵的道理。
1、小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蘊涵的道理。
【明確】。
(1)孔子認為,作為一個君子,為學要修身養(yǎng)性,安貧樂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斷向有道之人學習,做事要勤勉,要盡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議論“什么是好學”,四句話,前兩個方面說不要做什么,后兩個方面說要做什么,做到這四點就是好學。凸顯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質為基點的教育思想。
(2)孔子講了仁與禮、樂的關系,指出禮、樂的核心與根本是仁,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么禮、樂的問題。人而不仁,禮對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樂對他有什么用?這里即是說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禮樂的。
(3)闡述了孔子執(zhí)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為追求真理而獻身的犧牲精神。真理,是每個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標,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4)闡明了孔子關于君子與小人不同的義利觀。小人追求個人利益,而君子亦會追求個人利益,但會先考慮所得是否合于道義,以義為原則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養(yǎng)的一種方法,經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雜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點,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說明在一個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學問,提高道德修養(yǎng)的過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與質的合理互補關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與質是對立統(tǒng)一、相輔相成的。只有文、質雙修,才能成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認為讀書人應該具備剛毅的品格,因為只有具備了這種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廢,才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8)孔子運用“堆土成山”與“填土平地”這兩比喻,說明了功虧一簣與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勵自己和學生們,無論是做學問,還是為人處世,都應自覺自愿地堅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廢,只會前功盡棄,留下終身遺憾。
(9)孔子認為,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yǎng),智、仁、勇缺一不可,它們是君子的基本品質。有智慧的人能將事理看得明白透徹,所以不會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樂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憂慮。有勇氣的人不畏懼困難,見義勇為,所以不懼。
(10)孔子闡述了對“仁”的內涵的理解及如何通過自己的行動來實現(xiàn)“仁”?!叭省钡年P鍵是克己復禮,具體是要“視、聽、言、動”都符合禮。
(11)孔子認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原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說的也是思想品德修養(yǎng),強調“修己”。
(12)孔子重視《詩經》的教化作用。在《論語》中,孔子不僅多次引用《詩經》來說明自己的觀點,還多次強調《詩經》在為人處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誨弟子要學《詩》。在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學《詩》的重要意義。學《詩》至少有上面所列舉的六種好處,因而孔子特別強調要好好學習。
(二)請結合現(xiàn)實說說學習選文得到的啟示。
【提示】結合文本內容,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談個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孔子是儒家創(chuàng)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jié)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餮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guī)范等??鬃诱f:“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后繼周者,雖百代可知也?!薄墩撜Z·學而》似乎周禮是千秋不變的規(guī)范。晉國鑄了刑鼎,他尖銳地反對,說:“晉其亡乎,失其度矣?!?BR> 2.在經濟方面,他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蹲髠鳌ぐЧ荒辍罚骸凹臼嫌蕴镔x,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且子季孫若欲行爾法,則周公之典在;若欲茍而行,又何妨焉’?!?BR> 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墩撜Z·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日:‘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BR> 5.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鬃拥摹叭省钡幕揪袷墙倘烁鶕芏Y調整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勞動者??鬃诱f:“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薄墩撜Z·憲問》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義,是比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四、整理總結。
五、背誦課文。
六、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檢測。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七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xiàn)代漢語說出語錄的意義。
2.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并能融入學習態(tài)度、方法及品德的養(yǎng)成之中。
3.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4.學習分類整理筆記的方法;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1.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
2.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師生合作,共同完成,對孔子和《論語》進一步的認識。體現(xiàn)了新課標要求學生“初步具體搜集資料的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全新概念。此外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這為進一步學習課文作了鋪墊。)。
三、整體感知、誦讀。
(1)提出要求:我們學習文言文,有三條基本方法:
主旨的基礎上,熟讀背誦。培養(yǎng)學生大膽質疑、共同探究的好習慣。
六、自由背誦課文。
七、探究性學習。
先對學生交代,這個問題,是許多人不解的問題,幾個語文網站的“論壇”中都有人提出和討論這個問題,可惜結論都不能讓人信服。你若能解決這個問題,就是一種創(chuàng)見。
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使教學內容向課外、向生活的延伸。由于能擴展視野,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沒有必須完成的作業(yè),它備受學生歡迎?;顒诱n還能密切師生關系,加深師生感情。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八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師生共同合作,開發(fā)課程資源。于是我讓學生課前閱讀與《論語》有關的資料。上課時,學生將閱讀的書籍和網上查閱的資料搬上課堂。人人手中有資料,個個手中有書籍。結果,學生從網上、圖書館、閱覽室、書店獲得知識信息,遠遠超過老師一言堂所介紹的內容。這就是課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嚇一跳。弟子未必不如師!
“課外閱讀—課堂展示”這一環(huán)節(jié),對我教學啟示很大。實驗證明,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傳播者、占有者,而是課堂的組織者、點撥者。師生是共同求取新知識的合作伙伴。一篇經典文章,大家動手,圖書館、閱覽室、書店、家庭藏書、電腦都用上了,上課時一人一本資料,各抒己見,誰有道理聽誰的。學生都成了課堂的主人?,F(xiàn)在,我們的課堂不是一言堂皇,而是共同活動的場地。學生的課外閱讀,促使我轉變教學理念,將課堂還給學生。教師的任務是挖掘學生的智慧,啟迪學生的候像力、思維力、創(chuàng)造力、表現(xiàn)力,培養(yǎng)學生興趣,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杜威說:“有了知識的饑渴,則知識的控求隨之。”
課外閱讀帶給教學最大的轉變,是學習方式的轉變,是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和老師一起探索,一道思考。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發(fā)展自我,感受到人格的自由和尊嚴,感受到獨特創(chuàng)造性存在的價值,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誰資料查得充分,誰課外閱讀讀得深刻,誰主課堂上就學得主動,學得輕松,學得有效。
在教《論語》時,感覺好像在孩子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鋪開了一條通道,讓他們能穿越時空,去閱讀、去思考、去吸取,與兩千多年前的大師直接對話,了解并深刻地認識我們的祖先,繼承并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興趣,愿意去讀,這兩節(jié)課就沒有白上。如果還能讓學生樂于去讀,那么課堂上所學的就不僅僅是《〈論語〉十則》了。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寫作,而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熏陶道德修養(yǎng)。什么是閱讀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將文言文譯成順暢的現(xiàn)代漢語,也不是對文言語句作細致的語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經過查工具書和注釋會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學習或生活中也許會在他的腦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幾句類似“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凹核挥鹗┯谌恕钡奈难哉Z句來。多讀文言文,浸潤其中,涵詠體味,會使人無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又不如“授之以漁場”(北師大肖川教授語)。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做讀書卡積累語言的習慣、質疑探究學會思辨的習慣。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要我學”走向“我要學”。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九
有人說:“不讀《老子》,不知道什么是中國智慧;不讀《論語》,不知道什么是中國文化?!倍腔蹃碓从谪S厚的文化功底,所以追根溯源,架起文化發(fā)展橋梁的是《論語》。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論語》,走進孔子,去追尋中國文化的根,并汲取營養(yǎng)。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師生共同合作,開發(fā)課程資源。于是讓學生課前閱讀與《論語》有關的資料。結果,學生從網上、圖書館、閱覽室、書店獲得知識信息,遠遠超過老師一言堂所介紹的內容。這就是課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嚇一跳。弟子未必不如師!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一個語文能力強的學生,詢問其訣竅,均是得益于課外閱讀。《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九年義務教育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閱讀材料包括適合學生閱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內容有童話,故事,詩歌,散文,長篇文學名著,當代文學作品以及科普,科幻圖書等。新實驗教材也是注重文學性、人文性,活動課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就是要求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將課堂擴展到社會與家庭,將知識延伸到名著與網絡。我在這幾年教學中,立足于語文課程改革,調動利用一切因素,讓學生動手,廣泛閱讀,擴大知識面,為學習語文主動探究相關知識。
在講《論語》時,提前布置了預習作業(yè):“查閱與《論語》相關的資料,課外閱讀《論語》一書?!鄙险n時,學生將閱讀的書籍和網上查閱的資料搬上課堂。人人手中有資料,個個手中有書籍。語文課代表首先展示說:“我從網上查閱了有關孔子的資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主要從事教育活動,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家私學,整理了古代文化典籍,并提出過一些有進步意義的教育思想和主張,對中國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本o接著又一名學生站起來說道:“我在《中國古典文學賞析》中查到孔子的學說,主要保存在《論語》中?!墩撜Z》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共20篇,470多則,與《孟子》、《大學》、《中庸》同被定為‘四書’。
四書五經,是儒家學說的重要經典。”并且將自己收集的作品向同學展示。班長也介紹他讀的《史記》:“我讀的是《史記》中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傳》,了解到孔子生下來頰頂中間低而四周高,所以名丘。排行第二,父母向尼山禱告而得子,因此叫仲尼??鬃佑械茏尤?,可謂‘桃李滿天下’?!边€有個學生介紹道:“我讀了《中華上下五千年》,了解了諸子百家。其中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主張‘仁愛’,被稱為‘孔孟之道’。法家代表人物韓非,主張‘法制’;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主張‘無為而治’;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張‘兼愛’和‘非攻’各家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都紛紛著書立說,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學術繁榮的盛況。后來統(tǒng)治階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那以后,孔孟之道支配了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年的思想文化,可見孔子真的很了不起。”還有個學生說:“我爸爸給我講過一個故事,趙普為趙匡胤當皇帝出謀劃策,自稱博覽全書,無所不曉。趙匡胤派人到他家查看到底讀了哪些書,只查到半本論語。從此‘半部論語治天下’就傳開了??梢姟墩撜Z》多么重要,我也要好好拜讀一下《論語》?!?BR> 提起論語,馬上有一學生站起來響應道:“我在《論語》的前言部分讀到日本現(xiàn)代企業(yè)家的精神導師澀澤榮一,就是一位典型的‘儒家’。他經常把《論語》抄本隨身攜帶,認為企業(yè)需要有強調相互關系的儒家思想,其目標是把現(xiàn)代企業(yè)建立在算盤和《論語》的基礎上。這說明《論語》對亞洲文化圈內各國的以濟騰飛和社會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墩撜Z》不僅影響中國人,也影響了世界?!痹捯魟偮?,另一學生補充道:“1982年,諾貝爾獎得主們在巴黎的例得聚會中,談到21世紀人類需要什么思想時,幾經斟酌以后的答案不是別的,正是孔子思想?!逼渌瑢W也紛紛展示自己的資料,,有從網上下載《論語》全文的,了解到很多成語出自《論語》;有買《論語》一書的,把喜歡的名句子抄到筆記本上并作了點評;還有的對《論語》中有的章節(jié)認為不妥的,也作出了點評。我受學生的感染,也給學生展示了我的資料。由于學生主動探究知識,提前預習和學習,所以這十則《論語》學得非常快,非常輕松。閱讀使他們的基礎提高了,在課堂上老師根據學生掌握的知識面,靈活調節(jié),加入了十則之外的內容供學生討論,吸收更多的知識。
有的學生通過自學“先進篇”22則,了解教學要因材施教;還有學生通過自學“雍也諞”20則,明白興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通過討論,學生打破常規(guī),提出了對《論語》的不同看法,比如繁瑣的禮節(jié)問題,培養(yǎng)的人才是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問題等。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十
教學目標:
1、節(jié)奏分明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2、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學習古文的方法和規(guī)律,積累文言詞匯并正確翻譯課文。
教學重點:
反復朗讀,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理讀法。
教學難點:
初步了解學習古文的方法和規(guī)律,積累文言詞匯并正確翻譯課文。教學方法:
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體味文章的大意。
串講法。在積累文言詞匯上,以老師串講重點詞語為主。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課時:2課時。
課的類型:文言文精讀課新授課。
課前準備:利用早讀、晚讀,帶領學生朗讀課文。
布置學生預習任務:利用手頭的工具書,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介紹孔子及《論語》,朗讀課文并整體感知課文,探究學習課文前六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問題導入法)。
有誰知道對中國思想文化影響最大的書,中國兩千年來最重要的課本,出成語最多的書是什么?。(學生對這個問題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師就直接揭曉答案,并導入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孔子及《論語》”介紹,如果學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學著作,那老師就進一步引導強調“這可是兩千年來最重要的課本”從時間上加以引導,在引導后如果能回答到《論語》那就順勢引導到下個環(huán)節(jié),如果還不能就老師直接揭曉答案。)。
明確:《論語》,今天我們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的一小部分,請大家翻到課文44頁。
二、孔子及《論語》的簡介。
結合多媒體圖片簡單地介紹孔子及《論語》:(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孔子及《論語》。)。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時期魯國人,名丘,字仲尼,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譽為“萬世師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結合圖片孔廟、孔林、孔府簡單介紹孔子)。
《論語》屬語錄體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記錄關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書籍,共20篇。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討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南宋時,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宋朝宰相趙普曾贊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這里提到了四書,就順帶給學生提一下“四書五經”,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這個不要求學生掌握,只要求有個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讀課文。
1、范讀:老師配樂范讀,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2、全班齊讀:全班配樂齊讀一遍。(由于這篇課文的朗讀在早讀和晚讀課時已經指導過學生怎么讀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時間在朗讀環(huán)節(jié)上了。)。
老師仔細聽學生的朗讀,看有沒有讀錯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時給與改正。(由于在早晚讀課的朗讀指導中對字詞的讀音有明確的,一般學生是不會讀錯字的,但在以下幾個字的讀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說(yue)乎、人不知而不慍(yn)、吾日三省(xing)吾身、為(wei)人謀而不忠乎、傳(chuan)不習乎、學而不思則罔(wang)、思而不學則殆(dai)。在學生讀的時候重點關注一下,有沒有讀錯。)。
四、整體感知課文。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百練百勝》和課文中的注解大致理解課文意思,并思考: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這個問題,學生比較容易把握住第一點關于學習的,對于修養(yǎng)做人這一點學生不一定能把握住,對此老師不做具體的明確,可以在課文學習中把這個問題落實下去。如果學生能答出兩點那就最好不過了。就此引導學生先來看關于著重于講學習的這六則。
五、探究學習課文前六則。
1、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這個環(huán)節(jié)以學生探究合作學習和老師指導串講法為主。
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先自主結合手頭資料掃除語言障礙,然后小組合作相互答疑,盡量字字落實,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位同學翻譯或者答疑難點詞語。(如果學生有講得不到位的,可以讓其他同學補充或者是老師直接補充。)。
老師則對學生的探究合作學習成果做小結,這個小結以串講的形式展開,稍微詳細一點,給基礎好的學生鞏固一下,給基礎稍微弱些的學生一個查缺補漏的時機。
老師小結:(多媒體展示)。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
而:進而,然后。
時:按時。
習:溫習。
之:代詞,它。
亦:也。
說:通“悅”愉快。
乎:語氣詞,嗎。
朋:志同道合的人自:從。
樂:快樂。
知:了解。
而:但是。
慍:憤恨、惱恨。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古時對男子的尊稱。
吾:我日:每天。
三:多次。
?。悍词 ?BR> 吾身:我自己。
為:替。
謀:謀劃。
忠:盡心盡力。
信: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習:溫習。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BR> 而:就學:做學問立:獨立做事。
不惑:通達事理知:懂得天命:自然的規(guī)律和命運耳順: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逾:越過、超過矩:規(guī)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故:舊的知識。
而:然后。
知:領悟。
以:憑。
為:做。
矣:語氣詞,了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而:卻。
則:就。
罔:迷惑無所得。
殆:有害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BR> 賢:高尚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陋巷:簡陋的住所堪:忍受。
(在落實重點字詞的基礎上,把句子翻譯也落實下去。)。
2、精讀課文,探究課文的思想內涵。
在意思明確了后,學生找句子還是比較容易的,關鍵是如何說明理由。理由只要學生能講出個大概所以然來,就可以了,老師不做很硬性的規(guī)范,每個學生有每個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規(guī)范后,容易打擊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
學生交流后明確:學習態(tài)度強調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學習態(tài)度: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六、課堂小結。
在課堂小結中,把“分類式學習筆記法”即“理讀法”落實給學生,這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yǎng)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也就是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的培養(yǎng)。
先和學生共同回顧這堂課所學的內容:了解了孔子和《論語》的大概情況,還附帶贈送了“四書五經”這個知識點,合作探究學習了課文的前六章,落實了這六章的字詞。
在我們學了這么多知識點后,我們該如何把我們凌亂的筆跡整理出來呢?下面老師就結合我自己的學習經驗,教大家一個“分類式學習筆記法”,在較短的時間內整理好筆記,以后復習的時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時間。以本文為例,大家在預習的時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識點需要我們掌握的,把它列出來如:作家作品(如果課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記),重點語句(本文中的重點語句就是關于學習和修養(yǎng)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語),疑難點(這個點完全是根據自己口味來的,你覺得我這個點掌握的還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錄出來,課后問老師,復習的時候有針對性。象本課的話你還可以摘錄一些自己沒弄懂的重難點字詞)。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教過的六章《論語》并嘗試默寫。
2、預習下節(jié)課內容:后六章。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探究學習課文后六章。
教學過程:
一、導入:(回顧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
1、背誦上節(jié)課所學的六章,全班齊背和學生分則抽背。
2、重點詞句翻譯抽查:
學而時(時:按時)習之,不亦說(說:通“悅”愉快)乎?
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遠方來。
吾日三?。ㄊ。悍词。┪嵘?。
與朋友交而不信(信:誠實)乎?傳(傳:老師傳授的知識)不習乎?”學而不思則罔(罔:迷惑無所得),思而不學則殆(殆:有害)?!背椴閭€別基礎不是特別好的學生,一來檢查他上節(jié)課掌握情況,二來可以加強他們對這些重點實詞的記憶。如果學生回答不出,就讓他把不會的詞語記錄到筆記中去,并叫其他同學補充。
二、探究學習后六章。
1、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這個環(huán)節(jié)以學生探究合作學習和老師指導串講法為主。
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先自主結合手頭資料掃除語言障礙,然后小組合作相互答疑,盡量字字落實,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位同學翻譯或者答疑難點詞語。(如果學生有講得不到位的,可以讓其他同學補充或者是老師直接補充。)。
老師則對學生的探究合作學習成果做小結,這個小結以串講的形式展開,稍微詳細一點,給基礎好的學生鞏固一下,給基礎稍微弱些的學生一個查缺補漏的時機。
老師小結(多媒體展示):
讀注釋翻譯全文,分組提出疑難語句,供師生當堂解決。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BR>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比禾摂?shù),幾個。
行:走。
焉:于之,在其中。
善者:長處、優(yōu)點。
從:學習。
不善者:短處。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BR>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BR>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在落實重點字詞的基礎上,把句子翻譯也落實到位。)。
2、文言文翻譯原則小結。
(多媒體顯示:“信”忠實于原文,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不隨意增減。
“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不走樣。
“雅”用簡明、優(yōu)美,富有文采的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
3、精讀課文,探究課文的思想內涵。
學生明確:
學習態(tài)度: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慍;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R> 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談談你對這樣的處世之道的看法。(每個人對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師對學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評價,鼓勵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三、課堂小結。
1、文化常識。
關于作家作品欄里也就使孔子和《論語》的介紹,這里特別要向學生強調的是《論語》的作者不是孔子。關于孔子和《論語》課文注解里有現(xiàn)成的,無需多講。只要學生的筆記中有這兩個知識點就可以了,再補充一個“四書五經”的文化常識知識點。
2、成語:出自《論語》十二章的成語有好幾個,你們找到了幾個?讓學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后老師和學生共同把關看哪些不是成語的也找進來了。最后師生共同明確:不亦樂乎、溫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guī)?、擇善而從、不惑之年、隨心所欲、擇善而從、簞食瓢飲、富貴浮云、。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順之年、匹夫不可奪志。
對這些成語,不在課堂上做具體的解釋,在作業(yè)中布置學生選用這些個成語寫一段話,言語積累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語言,以運用來檢測學生對成語的掌握。
3、名言警句。
用這兩個問題把純粹的核對問題化,讓學生也參與進來。讓學生自由發(fā)言,因為課堂探究學習課文時候已經有落實了,即使部分學生講不全,但基礎好的學生能把他們補完整。
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學生對此不是很了解,這個需要老師作為課外知識延伸做個簡單說明,學生則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是否把這個額外知識點落實到筆記中去。
明確:
學習態(tài)度: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慍;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 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關于孔子思想核心“仁”無需對學生講太多,只要學生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夠了,對初一學生講太多反而掌握不了)。
4、重點語句。
在這里老師給學生一個示范,這個示范是對文中虛詞“而”的歸納,虛詞對初一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由老師歸納。文中實詞“知”則由學生自己歸納,因為在落實重點字詞的時候已經講得很詳細了。
學而時習之。
然后,表示承接人不知而不慍。
卻,但是;表示轉折。
而
溫故而知新。
從而,表示承接。
學而不思則罔。
卻,但是;表示轉折思而不學則殆。
卻,但是;表示轉折。
這是虛詞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文中有實詞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請同學們自己找找看,并把它歸納分類。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很重要的,要重點掌握的,本文就三個通假字,讓學生明確一下:“說”通“悅”,“有”通“又”。
其他重點詞句,在課堂學習中有落實的,這個得根據學生自己的掌握情況來摘入筆記,就不做統(tǒng)一核對,學生課后小組交流。
5、疑難點。
每個學生對課文知識點掌握情況不同,所以疑難點自然也就不同,這個也不做統(tǒng)一核對,而是把它放入下個課時答疑環(huán)節(jié)中再稍微展開一下,主要還是在學生課余問老師或同學。
四、布置作業(yè)。
1、出自《論語》十二章的成語有好幾個,請任選其中的5個成語,把它寫進一段話中,不少于100字。
2、背誦課文并默寫課文。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十一
1.朗讀、背誦課文。
2.說說你喜歡小草嗎?為什么(不作過高要求,學生說到什么程度皆可,說通就行。)。
3.認讀生字。用“原、歲、吹、火”口頭組詞。
二、指導寫字。
原:半包圍結構,“廠”里面是“白”、“小”,不能寫成“泉”。
歲:上下結構。“山”要寫扁些。上短下長。
枯:左邊是木字旁,右邊可分成“十”“古”來記憶。
火:筆順是。
吹:右邊是“欠”(欠字旁),上面不要寫得太寬,下面“人”左右伸長。
又:注意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在格內要居中。
三、抄寫生字(完成課后練習2)。
四、鞏固練習(完成課后練習4)。
2.各自在書上填寫,盡是不看課文與生字。
3.指名(多人)讀一讀,了解默寫的情況。
4.集體背誦古詩。
五、補充閱讀白居易的《池上》。
小娃撐小艇,
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
浮萍一道開。
1.師簡單介紹并范讀。這首詩中,詩人描寫一個小孩獨自撐著小船去采蓮蓬的情景,回來時小船把浮萍分開,船后留下一道行船的痕跡。
2.學生借助漢語拼音讀讀背背。教師也可作簡筆畫,幫助學生了解詩意。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十二
這兩天引導學生學習語文閱讀上的古文《世說新語》二則一文,指導了些方法,趁熱打鐵,開始引導學生學習《論語十二章》。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熏陶道德修養(yǎng)。眾所周知,《論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經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我希望讓學生接受儒家文化中優(yōu)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們在情操修養(yǎng),立身處事,為人治學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導,從而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健康堅定的價值觀和樂善好學的品格和氣度。當然也想借這些短小精煉的小短文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多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絕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會按節(jié)奏讀,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積累語言的習慣、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啟發(fā)是很大的。把《論語》與生活結合,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她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xiàn)實生存的智慧。
當然,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識點相對比較多,畢竟是初一學生,有的同學在個別知識點可能還不夠理解。
2、學生能積極參與討論,但質疑能力還比較差,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自己討論來得出結論,效果會更好。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十三
1、知識與能力:對《論語》十二章和補充材料中關于“修身”的章句進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備怎樣的品性。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課內和課外材料的研讀并聯(lián)系自身實際體會學習《論語》的現(xiàn)實意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中國文化經典的底蘊,使學生經歷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養(yǎng)。
對《論語》十則和補充材料中關于“修身”的章句進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備怎樣的品性。
從文本中提煉、概括“修身”的方式。
1、孔子簡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四書五經”。
1、學生讀,其他同學聽出有誤的地方并改正。
2、根據學案,自由誦讀。(在書上標出斷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BR>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BR>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BR>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BR>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BR>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BR> 3、老師范讀,學生評價。
提示:從停頓、重音、語調、語速、感情等方面著眼。
4、學生展示讀。
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章進行展示。
1、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前六章。
2、小組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3、檢測學習成果。(要求:翻譯下列句子,并解釋加點字。)。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
還記得剛開始上課時老師總結的初一新生成長的煩惱嗎?科目繁多,無所適從。新學校里很孤單。宿舍沒有家里好,學不進去。請你運用今天在論語中學到的句子來勸解他,為他排憂解難。
不知面對這些煩惱的同學學過這一課是否有些釋懷了呢?
通過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到了中華民族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對文章中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了解與掌握,希望同學們能夠學以致用,好下課!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十四
這一課的第二課時是我初到八中是講的匯報課,旗教研室劉文冽和唐玉梅老師聽課并作了點評,現(xiàn)將其點評結合自己的感受記述如下。
1.本節(jié)課突出了自主與合作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先結合注釋學習文言文,自己疏通文意,培養(yǎng)學生的一種獨自學習慣(簡稱獨學),許多學生學習文言文或做文言文題時,文言文中有注釋也不看,在這一點上老師引導和督促做得好。遇到不會的先向小組長請教或小組共同討論解決,這是屬于合作學習(簡稱合學)。就疏通文意而言,本節(jié)課合學的形式多樣:最難的部分由教師引導講學,一般難的篇章由組長講學為主,容易的由組員講述給組長聽,組長糾正為主。真正做到合學適時,適地,有效。
2.注重學法指導。即教給學生翻譯文言文的方法:留、補、刪、調、換、對。這種教,是結合了實例來進行學習,并且適時的引導學生實踐——使用以上所講到的方法。方法與能力結合進行訓練。
3.加強文言文的背誦積累。本課的重點是積累,而并非一定要深入理解《論語》的思想精髓,是積累以便今后的“反芻”,教師在這節(jié)課充分的留給學生時間進行背誦,達到實效。具體的方法是充分利用板書,自由背,指導背,提高背,形式多樣,一篇文言文在第二課時課堂上不下8遍,再加上第一課時的5遍,學生哪有不會背的?提高了課堂效率,減輕了學生負擔。
4.板書的妙用。本節(jié)課的板書精、準、實用。板書每一章的重點詞,是文言文的重要結構,也是需要掌握的文言文重點實詞,為以后學生參照板書背誦提供便捷,更為檢查學生重點實詞的意思而做準備。
5.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初一學生有很多是沒有養(yǎng)成記筆記的`習慣的,本節(jié)課注重了這一細節(jié),適時地引導學生記筆記;重點詞語進行歸類復習,如“傳”“新”“故”這幾個是屬于詞類活用現(xiàn)象,“而”字在本課有兩種基本的用法,在學生積累時分別加以提問;“罔”和“殆”歷來學生容易寫錯,當堂讓學生板書,加深學生的印象,應該有很好的效果。
6.文和義相結合,每講完一章,及時作出總結。
個人反思:文言文教學離不開讀,多讀多背(除了課文,還有重點詞語);翻譯文言文的方法不僅是總結出來,關鍵給學生鍛煉的機會,機會就是讓學生翻譯課文,讓學生學會組詞法猜讀文言文,關鍵是給學生“猜”的機會。合學與獨學相結合,合學是獨學不能進行,或難以解決的情況下才進行的,適時,適地,有效。板書要對學生有用,要充分利用板書。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十五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激發(fā)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一、預習檢測。
查閱資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關知識,記住知識要點。
1、孔子:
2、《論語》:
3、注音。
說、論、省、逾、罔、殆。
慍、簞、堪、肱、篤。
4、重點詞語理解。
時習:慍:
信:傳:
立:天命:
耳順:罔:
殆:逾:
川:樂(之者):
曲肱:于我如:
焉:斯:
篤:
二、自主學習。
讀注釋翻譯全文,分組提出疑難語句,供師生當堂解決。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BR> 譯: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BR> 譯: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BR> 譯: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BR> 譯: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弊g: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BR> 譯: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BR> 譯: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BR> 譯:
二、交流展示(略)。
三、檢測反饋。
1、填空。
《論語》是一部______體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輯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宋儒把《論語》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稱為“四書”。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政治上主張_______,鼓勵人們________,即“出來做事”。開______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_______人,身通六藝者_____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歷代統(tǒng)治者尊奉為至圣先師。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十六
2、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學習古文的方法和規(guī)律,積累文言詞匯并正確翻譯課文。教學重點:
反復朗讀,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理讀法。
初步了解學習古文的方法和規(guī)律,積累文言詞匯并正確翻譯課文。教學方法:
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體味文章的大意。
串講法。在積累文言詞匯上,以老師串講重點詞語為主。
多媒體。
2課時。
文言文精讀課新授課。
利用早讀、晚讀,帶領學生朗讀課文。
布置學生預習任務:利用手頭的工具書,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介紹孔子及《論語》,朗讀課文并整體感知課文,探究學習課文前六則。
一、導入:(問題導入法)。
有誰知道對中國思想文化影響最大的書,中國兩千年來最重要的課本,出成語最多的書是什么?。
(學生對這個問題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師就直接揭曉答案,并導入到。
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孔子及《論語》”介紹,如果學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學著作,那老師就進一步引導強調“這可是兩千年來最重要的課本”從時間上加以引導,在引導后如果能回答到《論語》那就順勢引導到下個環(huán)節(jié),如果還不能就老師直接揭曉答案。)明確:《論語》,今天我們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的一小部分,請大家翻到課文44頁。
二、孔子及《論語》的簡介結合多媒體圖片簡單地介紹孔子及《論語》:(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孔子及《論語》。)。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時期魯國人,名丘,字仲尼,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譽為“萬世師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結合圖片孔廟、孔林、孔府簡單介紹孔子)《論語》屬語錄體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記錄關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書籍,共20篇。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討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南宋時,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宋朝宰相趙普曾贊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這里提到了四書,就順帶給學生提一下“四書五經”,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這個不要求學生掌握,只要求有個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讀課文。
1、范讀:老師配樂范讀,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2、全班齊讀:全班配樂齊讀一遍。(由于這篇課文的朗讀在早讀和晚讀課時已經指導過學生怎么讀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時間在朗讀環(huán)節(jié)上了。)。
老師仔細聽學生的朗讀,看有沒有讀錯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時給與改正。(由于在早晚讀課的朗讀指導中對字詞的讀音有明確的,一般學生是不會讀錯字的,但在以下幾個字的讀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說(yue)乎、人不知而不慍(yn)、吾日三省(xing)吾身、為(wei)人謀而不忠乎、傳(chuan)不習乎、學而不思則罔(wang)、思而不學則殆(dai)。在學生讀的時候重點關注一下,有沒有讀錯。)。
四、整體感知課文。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百練百勝》和課文中的注解大致理解課文。
意思,并思考: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這個問題,學生比較容易把握住第一點關于學習的,對于修養(yǎng)做人這。
一點學生不一定能把握住,對此老師不做具體的明確,可以在課文學習中把這個問題落實下去。如果學生能答出兩點那就最好不過了。就此引導學生先來看關于著重于講學習的這六則。
五、探究學習課文前六則。
1、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這個環(huán)節(jié)以學生探究合作學習和老師指導串講法為主。
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先自主結合手頭資料掃除語言障礙,然后小。
組合作相互答疑,盡量字字落實,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位同學翻譯或者答疑難點詞語。(如果學生有講得不到位的,可以讓其他同學補充或者是老師直接補充。)。
老師則對學生的探究合作學習成果做小結,這個小結以串講的形式展開,稍微詳細一點,給基礎好的學生鞏固一下,給基礎稍微弱些的學生一個查缺補漏的時機。
老師小結:(多媒體展示)。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
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而:進而,然后時:按時習:溫習之:代詞,它。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子:古時對男子的尊稱吾:我日:每天三:多次?。悍词 ?BR>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而:就學:做學問立:獨立做事。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BR> 故:舊的知識而:然后知:領悟以:憑為:做矣:語氣詞。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BR> 而:卻則:就罔:迷惑無所得殆:有害。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BR> 賢:高尚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陋巷:簡陋的住所堪:忍受。
(在落實重點字詞的基礎上,把句子翻譯也落實下去。)。
2、精讀課文,探究課文的思想內涵。
在意思明確了后,學生找句子還是比較容易的,關鍵是如何說明理由。理由只要學生能講出個大概所以然來,就可以了,老師不做很硬性的規(guī)范,每個學生有每個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規(guī)范后,容易打擊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
學生交流后明確:學習態(tài)度強調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學習態(tài)度: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在課堂小結中,把“分類式學習筆記法”即“理讀法”落實給學生,這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yǎng)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也就是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的培養(yǎng)。
先和學生共同回顧這堂課所學的內容:了解了孔子和《論語》的大概情況,還附帶贈送了“四書五經”這個知識點,合作探究學習了課文的前六章,落實了這六章的字詞。
在我們學了這么多知識點后,我們該如何把我們凌亂的筆跡整理出來呢?下面老師就結合我自己的學習經驗,教大家一個“分類式學習筆記法”,在較短的時間內整理好筆記,以后復習的時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時間。以本文為例,大家在預習的時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識點需要我們掌握的,把它列出來如:作家作品(如果課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記),重點語句(本文中的重點語句就是關于學習和修養(yǎng)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語),疑難點(這個點完全是根據自己口味來的,你覺得我這個點掌握的還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錄出來,課后問老師,復習的時候有針對性。象本課的話你還可以摘錄一些自己沒弄懂的重難點字詞)。
1、背誦教過的六章《論語》并嘗試默寫。
2、預習下節(jié)課內容:后六章。
探究學習課文后六章。
一、導入:(回顧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
1、背誦上節(jié)課所學的六章,全班齊背和學生分則抽背。
2、重點詞句翻譯抽查:
與朋友交而不信(信:誠實)乎?傳(傳:老師傳授的知識)不習乎?”學而不思則罔(罔:迷惑無所得),思而不學則殆(殆:有害)?!背椴閭€別基礎不是特別好的學生,一來檢查他上節(jié)課掌握情況,二來可以加強他們對這些重點實詞的記憶。如果學生回答不出,就讓他把不會的詞語記錄到筆記中去,并叫其他同學補充。
二、探究學習后六章。
1、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這個環(huán)節(jié)以學生探究合作學習和老師指導串講法為主。
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先自主結合手頭資料掃除語言障礙,然后小組合作相互答疑,盡量字字落實,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位同學翻譯或者答疑難點詞語。(如果學生有講得不到位的,可以讓其他同學補充或者是老師直接補充。)。
老師則對學生的探究合作學習成果做小結,這個小結以串講的形式展開,稍微詳細一點,給基礎好的學生鞏固一下,給基礎稍微弱些的學生一個查缺補漏的時機。
老師小結(多媒體展示):
讀注釋翻譯全文,分組提出疑難語句,供師生當堂解決。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在落實重點字詞的基礎上,把句子翻譯也落實到位;2、文言文翻譯原則小結;落實完字詞翻譯后,給學生小結一下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多媒體顯示:“信”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BR>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BR>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BR>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BR> (在落實重點字詞的基礎上,把句子翻譯也落實到位。)。
2、文言文翻譯原則小結。
(多媒體顯示:“信”忠實于原文,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不隨意增減?!斑_”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不走樣。
“雅”用簡明、優(yōu)美,富有文采的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
3、精讀課文,探究課文的思想內涵。
學生明確:
學習態(tài)度: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慍;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R> 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談談你對這樣的處世之道的看法。(每個人對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師對學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評價,鼓勵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1、文化常識。
關于作家作品欄里也就使孔子和《論語》的介紹,這里特別要向學生強調的是《論語》的作者不是孔子。關于孔子和《論語》課文注解里有現(xiàn)成的,無需多講。只要學生的筆記中有這兩個知識點就可以了,再補充一個“四書五經”的文化常識知識點。
2、成語:出自《論語》十二章的成語有好幾個,你們找到了幾個?讓學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后老師和學生共同把關看哪些不是成語的也找進來了。最后師生共同明確:不亦樂乎、溫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裆贫鴱?、不惑之年、隨心所欲、擇善而從、簞食瓢飲、富貴浮云、。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順之年、匹夫不可奪志。
對這些成語,不在課堂上做具體的解釋,在作業(yè)中布置學生選用這些個成語寫一段話,言語積累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語言,以運用來檢測學生對成語的掌握。
3、名言警句。
用這兩個問題把純粹的核對問題化,讓學生也參與進來。讓學生自由發(fā)言,因為課堂探究學習課文時候已經有落實了,即使部分學生講不全,但基礎好的學生能把他們補完整。
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學生對此不是很了解,這個需要老師作為課外知識延伸做個簡單說明,學生則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是否把這個額外知識點落實到筆記中去。
明確:
學習態(tài)度: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慍;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 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關于孔子思想核心“仁”無需對學生講太多,只要學生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夠了,對初一學生講太多反而掌握不了)。
4、重點語句。
在這里老師給學生一個示范,這個示范是對文中虛詞“而”的歸納,
虛詞對初一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由老師歸納。文中實詞“知”則由學生自己歸納,因為在落實重點字詞的時候已經講得很詳細了。
學而時習之然后,表示承接。
人不知而不慍卻,但是;表示轉折。
而溫故而知新從而,表示承接。
學而不思則罔卻,但是;表示轉折。
思而不學則殆卻,但是;表示轉折。
這是虛詞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文中有實詞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請同學們自己找找看,并把它歸納分類。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很重要的,要重點掌握的,本文就三個通假字,讓學生明確一下:“說”通“悅”,“有”通“又”。
其他重點詞句,在課堂學習中有落實的,這個得根據學生自己的掌握情況來摘入筆記,就不做統(tǒng)一核對,學生課后小組交流。
5、疑難點。
每個學生對課文知識點掌握情況不同,所以疑難點自然也就不同,這個也不做統(tǒng)一核對,而是把它放入下個課時答疑環(huán)節(jié)中再稍微展開一下,主要還是在學生課余問老師或同學。
四、布置作業(yè)。
1、出自《論語》十二章的成語有好幾個,請任選其中的5個成語,把它寫進一段話中,不少于100字。
2、背誦課文并默寫課文。
1、知識與能力:對《論語》十二章和補充材料中關于“修身”的章句進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備怎樣的品性。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課內和課外材料的研讀并聯(lián)系自身實際體會學習《論語》的現(xiàn)實意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中國文化經典的底蘊,使學生經歷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養(yǎng)。
對《論語》十則和補充材料中關于“修身”的章句進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備怎樣的品性。
從文本中提煉、概括“修身”的方式。
二、檢測預習:
1、孔子簡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鬃蛹A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四書五經”。
三、大聲讀文章:
1、學生讀,其他同學聽出有誤的地方并改正。
2、根據學案,自由誦讀。(在書上標出斷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BR>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BR>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BR>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BR>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BR>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R>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BR>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BR>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BR> 3、老師范讀,學生評價。
提示:從停頓、重音、語調、語速、感情等方面著眼。
4、學生展示讀。
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章進行展示。
1、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前六章。
2、小組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3、檢測學習成果。(要求:翻譯下列句子,并解釋加點字。)。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
來勸解他,為他排憂解難。
通過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到了中華民族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對文章中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了解與掌握,希望同學們能夠學以致用,好下課!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十七
文言文的教學,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并沒有提出太高的要求。學習的目的并不在于寫作,而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熏陶道德修養(yǎng)。對于本文的教學,針對基礎較弱的學生來說,想要質量與效率并行,不光是有一份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就能做到的,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很多教學問題,課后我總結起來,具有以下幾點反思:
1、激發(fā)興趣,讓學生在樂中學。
文言文的學習,相對于小說、記敘文來說是比較枯燥的,因而,在教學時,多以故事的形式去講解文言文,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這十二章里,有些是學生在小學或者生活中已經接觸過的,很多學生都能背誦,可以從這些入手,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能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學質量。
2、翻譯文本的同時注意心靈的感悟。
學習文言文,不僅僅是將文言文翻譯成順暢的現(xiàn)代漢語,也不是對文言語句做細致的語法分析,而是注重心靈的感悟,讓學生從文言語句中感受古代文言的魅力,從而體會其中滲透出來的人生哲理,引導學生一步步走進文言文,有形無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很多時候,文言文是學生自己讀懂并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教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做讀書筆記積累知識的習慣。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是學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4、因材施教不是一句口號。
尤其是這樣的文言文,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性教學,講多了差生不能接受,講深了學生不能理解,最后一團霧水,老師費了力沒取得教學效果,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的大忌。
總的來說,本課的課時安排是2課時,但實際花了3課時,并不是因為亂了教學計劃,而是因為初一的學生對文言的認識比較淺薄,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慢慢引導,在理解翻譯方面就花了一個多課時,教會學生去體會具體的含義并非易事,再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就更難了,因為論語里的有些章節(jié)不單單是知識的講解,更多的是需要豐富的人生經歷和廣泛的閱歷,自然學生沒有這些,只能靠老師用一個個的事例來闡釋。加之文言文的背誦并不是像現(xiàn)代文那樣順暢,要想按教學目標要求的課堂背誦,就得花很多時間去一遍一遍的重復,逐漸熟練直至背誦。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十八
眾所周知,《論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經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我希望讓學生接受儒家文化中優(yōu)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養(yǎng),立身處事,為人治學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導,從而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健康堅定的價值觀和樂善好學的品格和氣度。當然也想借這些短小精煉的小短文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我把《論語》的教學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在教《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這一篇文章時,引導學生學習孔子為社會改革而努力的行為,感受了他那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請學生列舉與孔子一樣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同時談論作為一位中學生的我們,如何培養(yǎng)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在教《知知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一課時,先讓學生充分談論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態(tài)度、對待錯誤的態(tài)度、為人處世以及如何看待時間流逝等話題,再過渡到課文時,學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啟發(fā)。
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論語》十二章的內容相當廣泛,兩者聯(lián)系,尤其是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啟發(fā)是很大的。
把《論語》與生活結合,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它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xiàn)實生存的智慧。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十九
(屏幕顯示)。
(屏幕顯示)。
(屏幕顯示學生批注“語錄體”)。
《論語》首創(chuàng)語錄體的寫法,語言精警生動,充滿智慧,格言警句,美不勝收。
(屏幕顯示)。
《論語》,名句的集錦、格言的薈萃、成語的寶庫。許多成語,如盡善盡美、三思而行、舍己為人、學而不厭、循循善誘、舉一反三、溫故知新、言傳身教、不恥下問、見義勇為、當仁不讓、任重道遠、死而后已等,早已融入我們的血液。
(屏幕顯示)略讀。
師:學習本課可以有四種收獲,請做筆記。
(屏幕顯示)激勵志向。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BR> (屏幕顯示)陶冶情操。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屏幕顯示)啟迪智慧。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BR>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BR> (屏幕顯示)積累語言。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BR>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BR>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BR>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師逐一講解每一句的意思。學生不齊讀,不齊背,各自開始讀背起來。)三、細讀文本。
(屏幕顯示)細讀。
(屏幕顯示)。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回:顏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極富學問。
賢:有道德的,有才能的,高尚的。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堪:能忍受。
憂:憂愁,這里指“我看而憂愁”。
(老師逐字逐句講解,學生朗讀。)。
(屏幕顯示)。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只有)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窮巷陋室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貧困,顏回卻依然快樂。真是賢德啊,顏回!”
(屏幕顯示)。
(學生思考,做旁批提問評點)。
(屏幕顯示)。
倒裝、感嘆、反復、描述、對比。
(屏幕顯示)極美的結構深摯的情感。
師:如此短小的篇章,如此精妙的手法和深摯的感情,因此,這一章有著極美的結構,深摯的情感。同學們如果要用這一章來訓練自己的閱讀分析能力,在分析結構上、在分析用詞造句上都是可以反復進行的。
(屏幕顯示)。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憋埵枋筹嬎撼源旨Z,喝冷水。
曲肱而枕之:彎著胳膊當枕頭。
(屏幕顯示)。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那不合道義而得來的富和貴,對于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樣?!?BR> (老師逐字逐句講解,學生大聲讀)。
(屏幕顯示)。
(屏幕顯示)描述抒情。
議論抒情。
(學生做筆記)。
(屏幕顯示)對比賞析。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BR> 話題:這兩章都,,。
師:這兩章都寫了什么,都有什么,你盡情地去對比、提煉、發(fā)現(xiàn)吧。開始思考,做旁批,待會兒我們再來交流。我觀察你們的筆,要動起來。
(學生靜思默想、做旁批、同桌之間交流、提問評點)。
(屏幕顯示)。
這兩章都寫了貧困。顏回極貧,處之泰然,孔子困窘,自尊自愛。
這兩章都寫了志趣。顏回貧賤,不改求學的樂趣;孔子不得溫飽,卻安貧樂道。這兩章都寫了心境。顏回貧困,心境恬淡,孔子清貧,視不義之富貴如浮云。這兩章都寫了追求。前者是孔子的深情贊嘆,后者是孔子的自述心志。
這兩章都描寫生動,情趣盎然,表現(xiàn)了高尚的節(jié)操,高潔的品性。
這兩章都寫了“樂”。坦然的心境,表現(xiàn)了開闊的心胸,表現(xiàn)了內心的強大。
四、結課。
在大聲讀背中下課。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二十
對于文言文,是最讓師生頭疼的文學體裁的一種。從教這些年以來,我自己上了不少的文言文,也聽了同校不少教師上的有關文言文的優(yōu)質課。盡管如此,但對于文言文的把握,我仍然覺得在這方面的教學上我做得不是很好。
1、在教《論語》時,讓學生能感覺到好像穿越時空,去閱讀、去思考、去吸取,了解并深刻地認識我們的祖先,繼承并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興趣,愿意去讀,這幾節(jié)課就沒有白上。如果還能讓學生樂于去讀,那么課堂上所學的就不僅僅是《論語》十章了。
2、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寫作,而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熏陶道德修養(yǎng)。學習文言文,我認為不僅僅是將文言文譯成順暢的現(xiàn)代漢語,也不是對文言語句作細致的語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經過查工具書和注釋會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學習或生活中也許會在他的腦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幾句類似“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凹核挥?,勿施于人”的文言語句來。多讀文言文,會使人無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做讀書積累的習慣。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是學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一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對《論語》十二章和補充材料中關于“修身”的章句進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備怎樣的品性。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課內和課外材料的研讀并聯(lián)系自身實際體會學習《論語》的現(xiàn)實意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中國文化經典的底蘊,使學生經歷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養(yǎng)。
教學重點:
對《論語》十則和補充材料中關于“修身”的章句進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備怎樣的品性。
教學難點:
從文本中提煉、概括“修身”的方式。
一、導入:
二、檢測預習:
1、孔子簡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鬃蛹A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四書五經”。
三、大聲讀文章:
1、學生讀,其他同學聽出有誤的地方并改正。
2、根據學案,自由誦讀。(在書上標出斷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BR>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BR>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BR>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BR>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BR>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R>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BR>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BR>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BR> 3、老師范讀,學生評價。
提示:從停頓、重音、語調、語速、感情等方面著眼。
4、學生展示讀。
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章進行展示。
四、疏通文章:
1、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前六章。
2、小組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3、檢測學習成果。(要求:翻譯下列句子,并解釋加點字。)。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
五、反思拓展。
還記得剛開始上課時老師總結的初一新生成長的煩惱嗎?科目繁多,無所適從。新學校里很孤單。宿舍沒有家里好,學不進去。請你運用今天在論語中學到的句子來勸解他,為他排憂解難。
六、課堂小結:
不知面對這些煩惱的同學學過這一課是否有些釋懷了呢?
七、結束語:
通過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到了中華民族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對文章中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了解與掌握,希望同學們能夠學以致用,好下課!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二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各章語錄,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課文。
2、通過理解,感受孔子光輝的人格魅力;開闊胸懷,提高成熟處事的思想修養(yǎng)。
3、聯(lián)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重點朗讀、背誦;評點《論語》十二章內容。難點深層理解《論語》十二章內蘊。
教材分析與教法設想。
《論語十則》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是學生接觸古代經典文化的開始,可以說肩負著使學生學習并熱愛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師應精心備課、厚積薄發(fā),真正開啟學生的智慧?!墩撜Z》十二章選自于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籍。《論語》十二章談的是學習方法、求知態(tài)度、道德修養(yǎng)和為人處世之道?!墩撜Z》十二章保留了《論語》十則中的6章,新添了6章,分別是3、6、8、10、11、12章。從中可以看出在道德修養(yǎng)和為人處世方面上所占增加更多。因此,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于心理發(fā)展正處于萌芽階段的初中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學情分析:從教育心理學的分析看學情:這是學生進入七年級后第二次學習文言文,前面接觸的是《世說新語》兩則,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理解尚且存在較大難度,而且學習興趣比較低。
板書設計。
四書:
五經: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一)知識準備展示課前搜集的文學常識。
(二)預習指導。
(三)預習檢測。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二、合作探究。
探究點1:翻譯課文。
三、達標測評。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譽為“萬世師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2、《論語》屬語錄體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20篇。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討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南宋時,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宋朝宰相趙普曾贊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自己結合注釋翻譯課文,圈出不能理解的詞句。
2、劃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R> 論語不亦說乎。
人不知而不慍三省吾身。
傳不習乎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篤。
一簞食士不可以不弘毅。
知松柏之后凋曲肱。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說乎。
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
五日三省吾身博學而篤志。
不堪其憂曲肱而枕之。
問題1:小組互譯互評,將不太理解的字詞找出,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不能解決的請同學們先作好記錄,全班同學一起來解決。
省略句:可以為師矣。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判斷句:賢哉,回也!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問題2:重點字詞積累。
通假字:
詞類活用:
一詞多義:
古今異義:
本課出現(xiàn)的成語:
教學札記。
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會按節(jié)奏讀,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積累語言的習慣、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啟發(fā)是很大的。把《論語》與生活結合,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她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xiàn)實生存的智慧。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各章語錄,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課文。
2、通過理解,感受孔子光輝的人格魅力;開闊胸懷,提高成熟處事的思想修養(yǎng)。
3、聯(lián)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材分析與教法設想。
《論語十則》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是學生接觸古代經典文化的開始,可以說肩負著使學生學習并熱愛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師應精心備課、厚積薄發(fā),真正開啟學生的智慧?!墩撜Z》十二章選自于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籍?!墩撜Z》十二章談的是學習方法、求知態(tài)度、道德修養(yǎng)和為人處世之道?!墩撜Z》十二章保留了《論語》十則中的6章,新添了6章,分別是3、6、8、10、11、12章。從中可以看出在道德修養(yǎng)和為人處世方面上所占增加更多。因此,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于心理發(fā)展正處于萌芽階段的初中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學情分析:從教育心理學的分析看學情:這是學生進入七年級后第二次學習文言文,前面接觸的是《世說新語》兩則,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理解尚且存在較大難度,而且學習興趣比較低。
學習方法:
學習態(tài)度:
修身養(yǎng)性: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一)預習指導。
(二)預習檢測。
二、合作探究。
(一)學始于疑。
(二)質疑探究。
探究點1:孔子思想。
三、達標測評。
熟讀課文,試著理解孔子的思想。
1、提醒人們應該注意對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
2、認為應該虛心求教、博采眾長的句子是:
3、關于培養(yǎng)寬厚胸懷的句子是:
4、論述學習和思考辯證關系的句子是:
通過這十二章《論語》,你覺得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的理由。
問題1:孔子在學習方法上有哪些主張,就其中一點談談你的體會?
問題2:孔子在學習態(tài)度上有哪些主張,就其中一點談談你的體會?
教學札記。
教學中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識點相對比較多,畢竟是初一學生,有的同學在個別知識點可能還不夠理解。
2、學生能積極參與討論,但質疑能力還比較差,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自己討論來得出結論,效果會更好。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三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熏陶道德修養(yǎng)。眾所周知,《論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經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我希望讓學生接受儒家文化中優(yōu)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們在情操修養(yǎng),立身處事,為人治學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導,從而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健康堅定的價值觀和樂善好學的品格和氣度。當然也想借這些短小精煉的小短文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多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會按節(jié)奏讀,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積累語言的習慣、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啟發(fā)是很大的。把《論語》與生活結合,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她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xiàn)實生存的智慧。
當然,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識點相對比較多,畢竟是初一學生,有的同學在個別知識點可能還不夠理解。
2、學生能積極參與討論,但質疑能力還比較差,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自己討論來得出結論,效果會更好。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四
這兩天引導學生自學語文閱讀上的古文《推敲》一文,指導了些方法,趁熱打鐵,開始引導學生學習《論語十二章》。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熏陶道德修養(yǎng)。眾所周知,《論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經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我希望讓學生接受儒家文化中優(yōu)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們在情操修養(yǎng),立身處事,為人治學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導,從而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健康堅定的價值觀和樂善好學的品格和氣度。當然也想借這些短小精煉的小短文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多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會按節(jié)奏讀,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積累語言的習慣、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啟發(fā)是很大的。把《論語》與生活結合,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她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xiàn)實生存的智慧。
當然,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識點相對比較多,畢竟是初一學生,有的同學在個別知識點可能還不夠理解。
2、學生能積極參與討論,但質疑能力還比較差,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自己討論來得出結論,效果會更好。
對于文言文,是最讓師生頭疼的文學體裁的一種。從教這些年以來,我自己上了不少的文言文,也聽了同校不少教師上的有關文言文的優(yōu)質課。盡管如此,但對于文言文的把握,我仍然覺得在這方面的教學上我做得不是很好。
1、在教《論語》時,讓學生能感覺到好像穿越時空,去閱讀、去思考、去吸取,了解并深刻地認識我們的祖先,繼承并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興趣,愿意去讀,這幾節(jié)課就沒有白上。如果還能讓學生樂于去讀,那么課堂上所學的就不僅僅是《論語》十章了。
2、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寫作,而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熏陶道德修養(yǎng)。學習文言文,我認為不僅僅是將文言文譯成順暢的現(xiàn)代漢語,也不是對文言語句作細致的語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經過查工具書和注釋會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學習或生活中也許會在他的腦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幾句類似“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凹核挥?,勿施于人”的文言語句來。多讀文言文,會使人無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做讀書積累的習慣。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是學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論語》教學已接近尾聲。
眾所周知,《論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經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我希望讓學生接受儒家文化中優(yōu)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養(yǎng),立身處事,為人治學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導,從而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健康堅定的價值觀和樂善好學的品格和氣度。當然也想借這些短小精煉的小短文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我把《論語》的教學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在教《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這一篇文章時,引導學生學習孔子為社會改革而努力的行為,感受了他那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請學生列舉與孔子一樣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同時談論作為一位中學生的我們,如何培養(yǎng)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在教《知知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一課時,先讓學生充分談論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態(tài)度、對待錯誤的態(tài)度、為人處世以及如何看待時間流逝等話題,再過渡到課文時,學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啟發(fā)。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論語》十二章的內容相當廣泛,兩者聯(lián)系,尤其是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啟發(fā)是很大的。
把《論語》與生活結合,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它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xiàn)實生存的智慧。
《論語》是過去蒙童教育的必讀書,盡管有很多內容學生不易讀懂,或有時似懂非懂,但我學習的目的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的精華中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養(yǎng)的部分。所以,我們的教學目的不在于逐字逐句吃透課文,而在于把握課文大意,理解課文交給我們的學習方法和做人道理。
在教《論語》時,感覺好像在孩子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鋪開了一條通道,讓他們能穿越時空,去閱讀、去思考、去吸取,與兩千多年前的大師直接對話,了解并深刻地認識我們的祖先,繼承并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興趣,愿意去讀,這節(jié)課就沒有白上。如果還能讓學生樂于去讀,那么課堂上所學的就不僅僅是《〈論語〉八則》了。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寫作,而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熏陶道德修養(yǎng)。什么是閱讀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將文言文譯成順暢的現(xiàn)代漢語,也不是對文言語句作細致的語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經過查工具書和注釋會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學習或生活中也許會在他的腦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幾句類似“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皽毓识隆钡奈难哉Z句來。多讀文言文,浸潤其中,涵詠體味,會使人無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又不如“授之以漁場”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積累語言的習慣、質疑探究學會思辨的習慣。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要我學”走向“我要學”。
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在這節(jié)課上,我采取了以下幾條措施。
1、充分利用電化教學。
本節(jié)課我根據教學需要,自己制作了幻燈片。內容包括孔子及《論語》的有關資料、重點要理解的句子、學生喜歡的課文內容、背景音樂等。在提供信息、突出重難點、調動學生積極性、營造課堂氣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布置學生課前收集有關資料。
上課的前一天,我布置學生各自收集有關孔子及《論語》的資料。課堂上,學生將信息進行整合,大大提高了信息量。
3、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
我設計了小組合作的學習環(huán)節(jié)。在小組學習中,一些簡單的問題,通過討論、交流,學生自己就解決了。避免了重復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
當然,本課也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識點相對比較多,有的同學在個別知識點可能還不夠理解。
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一定深入鉆研、虛心請教,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力求走在教改的前列。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五
1.在教《論語》時,感覺好像在孩子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鋪開了一條通道,讓他們能穿越時空,去閱讀、去思考、去吸取,與兩千多年前的大師直接對話,了解并深刻地認識我們的祖先,繼承并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興趣,愿意去讀,這兩節(jié)課就沒有白上。如果還能讓學生樂于去讀,那么課堂上所學的就不僅僅是《論語十二章》了。
2.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寫作,而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熏陶道德修養(yǎng)。什么是閱讀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將文言文譯成順暢的現(xiàn)代漢語,也不是對文言語句作細致的語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經過查工具書和注釋會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學習或生活中也許會在他的腦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幾句類似“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凹核挥?,勿施于人”的文言語句來。多讀文言文,浸潤其中,涵詠體味,會使人無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又不如“授之以漁場”。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做讀書卡積累語言的習慣、質疑探究學會思辨的習慣。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要我學”走向“我要學”。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六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論語》,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二、翻譯文句,積累重點詞語。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點難點】。
重點:目標二。
難點:目標三、目標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課時數(shù)】。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論語》是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鬃拥难孕猩婕靶⒌馈⒅螌W、治國、為政等諸多方面,為歷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我們可以辯證學習,學習其中的精華。
二、預習檢測。
1.復述孔子及《論語》的相關常識要點。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鬃邮俏覈糯乃枷爰?、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游列國14年??鬃舆€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于戰(zhàn)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xiàn)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2.朗讀選文。
三、研習文本。
(一)自主學習。
請借助注釋及工具書,自主翻譯選文,在課本上標注重要詞語,并針對選文的內容作批注。疑難問題,做好記錄。
(二)合作解疑。
1.請在小組內交流學習成果,以段落為單位,逐詞解釋,口頭翻譯,每人主講一段。
2.請?zhí)峤蛔灾鲗W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討論探究,嘗試解決。
3.仍未達成一致的疑難問題,由提交者統(tǒng)一在全員解疑環(huán)節(jié)提交求解。
【參考譯文】。
(1)孔子說:“君子吃東西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對工作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接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并向他學習,糾正自己的缺點,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BR> (2)孔子說:“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么對待禮儀制度呢?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么對待音樂呢?”
(3)孔子說:“早晨能夠得知真理,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遺憾?!?BR> (4)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懂得小利。”
(5)孔子說:“看見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BR> (6)孔子說:“質樸多于文采就難免顯得粗野,文采超過了質樸又難免流于虛浮,文采和質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才能成為君子?!?BR> (7)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剛毅,因為他肩負的任務重大而路程遙遠。把實現(xiàn)仁德作為自己的任務,難道不是重大嗎?到死方才停止下來,難道不是遙遠嗎?”
(8)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比平整土地,雖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繼續(xù),還是要自己去干的?!?BR> (9)孔子說:“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憂愁,勇敢的人不畏懼。”
(10)顏淵問什么是仁??鬃诱f:“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走到禮上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些,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有仁德。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是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德的具體途徑?!笨鬃诱f:“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事不聽,不合禮的事不言,不合禮的事不做?!鳖仠Y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
(11)子貢問道:“有一個可以終身奉行的字嗎?”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BR> (12)孔子說:“學生們?yōu)槭裁礇]有人學詩呢?詩可以激發(fā)心志,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培養(yǎng)群體觀念,可以學得諷刺方法。近則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來侍奉父母;遠可以用來侍奉君主,還可以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三)全員解疑。
由各小組提出疑問,全班同學和老師一起解決問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二、文本探究。
(一)請概括各章所蘊涵的道理。
1、小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蘊涵的道理。
【明確】。
(1)孔子認為,作為一個君子,為學要修身養(yǎng)性,安貧樂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斷向有道之人學習,做事要勤勉,要盡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議論“什么是好學”,四句話,前兩個方面說不要做什么,后兩個方面說要做什么,做到這四點就是好學。凸顯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質為基點的教育思想。
(2)孔子講了仁與禮、樂的關系,指出禮、樂的核心與根本是仁,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么禮、樂的問題。人而不仁,禮對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樂對他有什么用?這里即是說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禮樂的。
(3)闡述了孔子執(zhí)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為追求真理而獻身的犧牲精神。真理,是每個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標,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4)闡明了孔子關于君子與小人不同的義利觀。小人追求個人利益,而君子亦會追求個人利益,但會先考慮所得是否合于道義,以義為原則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養(yǎng)的一種方法,經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雜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點,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說明在一個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學問,提高道德修養(yǎng)的過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與質的合理互補關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與質是對立統(tǒng)一、相輔相成的。只有文、質雙修,才能成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認為讀書人應該具備剛毅的品格,因為只有具備了這種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廢,才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8)孔子運用“堆土成山”與“填土平地”這兩比喻,說明了功虧一簣與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勵自己和學生們,無論是做學問,還是為人處世,都應自覺自愿地堅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廢,只會前功盡棄,留下終身遺憾。
(9)孔子認為,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yǎng),智、仁、勇缺一不可,它們是君子的基本品質。有智慧的人能將事理看得明白透徹,所以不會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樂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憂慮。有勇氣的人不畏懼困難,見義勇為,所以不懼。
(10)孔子闡述了對“仁”的內涵的理解及如何通過自己的行動來實現(xiàn)“仁”?!叭省钡年P鍵是克己復禮,具體是要“視、聽、言、動”都符合禮。
(11)孔子認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原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說的也是思想品德修養(yǎng),強調“修己”。
(12)孔子重視《詩經》的教化作用。在《論語》中,孔子不僅多次引用《詩經》來說明自己的觀點,還多次強調《詩經》在為人處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誨弟子要學《詩》。在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學《詩》的重要意義。學《詩》至少有上面所列舉的六種好處,因而孔子特別強調要好好學習。
(二)請結合現(xiàn)實說說學習選文得到的啟示。
【提示】結合文本內容,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談個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孔子是儒家創(chuàng)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jié)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餮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guī)范等??鬃诱f:“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后繼周者,雖百代可知也?!薄墩撜Z·學而》似乎周禮是千秋不變的規(guī)范。晉國鑄了刑鼎,他尖銳地反對,說:“晉其亡乎,失其度矣?!?BR> 2.在經濟方面,他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蹲髠鳌ぐЧ荒辍罚骸凹臼嫌蕴镔x,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且子季孫若欲行爾法,則周公之典在;若欲茍而行,又何妨焉’?!?BR> 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墩撜Z·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日:‘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BR> 5.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鬃拥摹叭省钡幕揪袷墙倘烁鶕芏Y調整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勞動者??鬃诱f:“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薄墩撜Z·憲問》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義,是比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四、整理總結。
五、背誦課文。
六、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檢測。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七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xiàn)代漢語說出語錄的意義。
2.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并能融入學習態(tài)度、方法及品德的養(yǎng)成之中。
3.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4.學習分類整理筆記的方法;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1.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
2.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師生合作,共同完成,對孔子和《論語》進一步的認識。體現(xiàn)了新課標要求學生“初步具體搜集資料的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全新概念。此外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這為進一步學習課文作了鋪墊。)。
三、整體感知、誦讀。
(1)提出要求:我們學習文言文,有三條基本方法:
主旨的基礎上,熟讀背誦。培養(yǎng)學生大膽質疑、共同探究的好習慣。
六、自由背誦課文。
七、探究性學習。
先對學生交代,這個問題,是許多人不解的問題,幾個語文網站的“論壇”中都有人提出和討論這個問題,可惜結論都不能讓人信服。你若能解決這個問題,就是一種創(chuàng)見。
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使教學內容向課外、向生活的延伸。由于能擴展視野,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沒有必須完成的作業(yè),它備受學生歡迎?;顒诱n還能密切師生關系,加深師生感情。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八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師生共同合作,開發(fā)課程資源。于是我讓學生課前閱讀與《論語》有關的資料。上課時,學生將閱讀的書籍和網上查閱的資料搬上課堂。人人手中有資料,個個手中有書籍。結果,學生從網上、圖書館、閱覽室、書店獲得知識信息,遠遠超過老師一言堂所介紹的內容。這就是課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嚇一跳。弟子未必不如師!
“課外閱讀—課堂展示”這一環(huán)節(jié),對我教學啟示很大。實驗證明,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傳播者、占有者,而是課堂的組織者、點撥者。師生是共同求取新知識的合作伙伴。一篇經典文章,大家動手,圖書館、閱覽室、書店、家庭藏書、電腦都用上了,上課時一人一本資料,各抒己見,誰有道理聽誰的。學生都成了課堂的主人?,F(xiàn)在,我們的課堂不是一言堂皇,而是共同活動的場地。學生的課外閱讀,促使我轉變教學理念,將課堂還給學生。教師的任務是挖掘學生的智慧,啟迪學生的候像力、思維力、創(chuàng)造力、表現(xiàn)力,培養(yǎng)學生興趣,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杜威說:“有了知識的饑渴,則知識的控求隨之。”
課外閱讀帶給教學最大的轉變,是學習方式的轉變,是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和老師一起探索,一道思考。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發(fā)展自我,感受到人格的自由和尊嚴,感受到獨特創(chuàng)造性存在的價值,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誰資料查得充分,誰課外閱讀讀得深刻,誰主課堂上就學得主動,學得輕松,學得有效。
在教《論語》時,感覺好像在孩子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鋪開了一條通道,讓他們能穿越時空,去閱讀、去思考、去吸取,與兩千多年前的大師直接對話,了解并深刻地認識我們的祖先,繼承并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興趣,愿意去讀,這兩節(jié)課就沒有白上。如果還能讓學生樂于去讀,那么課堂上所學的就不僅僅是《〈論語〉十則》了。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寫作,而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熏陶道德修養(yǎng)。什么是閱讀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將文言文譯成順暢的現(xiàn)代漢語,也不是對文言語句作細致的語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經過查工具書和注釋會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學習或生活中也許會在他的腦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幾句類似“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凹核挥鹗┯谌恕钡奈难哉Z句來。多讀文言文,浸潤其中,涵詠體味,會使人無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又不如“授之以漁場”(北師大肖川教授語)。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做讀書卡積累語言的習慣、質疑探究學會思辨的習慣。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要我學”走向“我要學”。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九
有人說:“不讀《老子》,不知道什么是中國智慧;不讀《論語》,不知道什么是中國文化?!倍腔蹃碓从谪S厚的文化功底,所以追根溯源,架起文化發(fā)展橋梁的是《論語》。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論語》,走進孔子,去追尋中國文化的根,并汲取營養(yǎng)。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師生共同合作,開發(fā)課程資源。于是讓學生課前閱讀與《論語》有關的資料。結果,學生從網上、圖書館、閱覽室、書店獲得知識信息,遠遠超過老師一言堂所介紹的內容。這就是課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嚇一跳。弟子未必不如師!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一個語文能力強的學生,詢問其訣竅,均是得益于課外閱讀。《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九年義務教育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閱讀材料包括適合學生閱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內容有童話,故事,詩歌,散文,長篇文學名著,當代文學作品以及科普,科幻圖書等。新實驗教材也是注重文學性、人文性,活動課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就是要求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將課堂擴展到社會與家庭,將知識延伸到名著與網絡。我在這幾年教學中,立足于語文課程改革,調動利用一切因素,讓學生動手,廣泛閱讀,擴大知識面,為學習語文主動探究相關知識。
在講《論語》時,提前布置了預習作業(yè):“查閱與《論語》相關的資料,課外閱讀《論語》一書?!鄙险n時,學生將閱讀的書籍和網上查閱的資料搬上課堂。人人手中有資料,個個手中有書籍。語文課代表首先展示說:“我從網上查閱了有關孔子的資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主要從事教育活動,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家私學,整理了古代文化典籍,并提出過一些有進步意義的教育思想和主張,對中國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本o接著又一名學生站起來說道:“我在《中國古典文學賞析》中查到孔子的學說,主要保存在《論語》中?!墩撜Z》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共20篇,470多則,與《孟子》、《大學》、《中庸》同被定為‘四書’。
四書五經,是儒家學說的重要經典。”并且將自己收集的作品向同學展示。班長也介紹他讀的《史記》:“我讀的是《史記》中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傳》,了解到孔子生下來頰頂中間低而四周高,所以名丘。排行第二,父母向尼山禱告而得子,因此叫仲尼??鬃佑械茏尤?,可謂‘桃李滿天下’?!边€有個學生介紹道:“我讀了《中華上下五千年》,了解了諸子百家。其中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主張‘仁愛’,被稱為‘孔孟之道’。法家代表人物韓非,主張‘法制’;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主張‘無為而治’;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張‘兼愛’和‘非攻’各家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都紛紛著書立說,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學術繁榮的盛況。后來統(tǒng)治階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那以后,孔孟之道支配了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年的思想文化,可見孔子真的很了不起。”還有個學生說:“我爸爸給我講過一個故事,趙普為趙匡胤當皇帝出謀劃策,自稱博覽全書,無所不曉。趙匡胤派人到他家查看到底讀了哪些書,只查到半本論語。從此‘半部論語治天下’就傳開了??梢姟墩撜Z》多么重要,我也要好好拜讀一下《論語》?!?BR> 提起論語,馬上有一學生站起來響應道:“我在《論語》的前言部分讀到日本現(xiàn)代企業(yè)家的精神導師澀澤榮一,就是一位典型的‘儒家’。他經常把《論語》抄本隨身攜帶,認為企業(yè)需要有強調相互關系的儒家思想,其目標是把現(xiàn)代企業(yè)建立在算盤和《論語》的基礎上。這說明《論語》對亞洲文化圈內各國的以濟騰飛和社會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墩撜Z》不僅影響中國人,也影響了世界?!痹捯魟偮?,另一學生補充道:“1982年,諾貝爾獎得主們在巴黎的例得聚會中,談到21世紀人類需要什么思想時,幾經斟酌以后的答案不是別的,正是孔子思想?!逼渌瑢W也紛紛展示自己的資料,,有從網上下載《論語》全文的,了解到很多成語出自《論語》;有買《論語》一書的,把喜歡的名句子抄到筆記本上并作了點評;還有的對《論語》中有的章節(jié)認為不妥的,也作出了點評。我受學生的感染,也給學生展示了我的資料。由于學生主動探究知識,提前預習和學習,所以這十則《論語》學得非常快,非常輕松。閱讀使他們的基礎提高了,在課堂上老師根據學生掌握的知識面,靈活調節(jié),加入了十則之外的內容供學生討論,吸收更多的知識。
有的學生通過自學“先進篇”22則,了解教學要因材施教;還有學生通過自學“雍也諞”20則,明白興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通過討論,學生打破常規(guī),提出了對《論語》的不同看法,比如繁瑣的禮節(jié)問題,培養(yǎng)的人才是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問題等。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十
教學目標:
1、節(jié)奏分明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2、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學習古文的方法和規(guī)律,積累文言詞匯并正確翻譯課文。
教學重點:
反復朗讀,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理讀法。
教學難點:
初步了解學習古文的方法和規(guī)律,積累文言詞匯并正確翻譯課文。教學方法:
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體味文章的大意。
串講法。在積累文言詞匯上,以老師串講重點詞語為主。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課時:2課時。
課的類型:文言文精讀課新授課。
課前準備:利用早讀、晚讀,帶領學生朗讀課文。
布置學生預習任務:利用手頭的工具書,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介紹孔子及《論語》,朗讀課文并整體感知課文,探究學習課文前六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問題導入法)。
有誰知道對中國思想文化影響最大的書,中國兩千年來最重要的課本,出成語最多的書是什么?。(學生對這個問題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師就直接揭曉答案,并導入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孔子及《論語》”介紹,如果學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學著作,那老師就進一步引導強調“這可是兩千年來最重要的課本”從時間上加以引導,在引導后如果能回答到《論語》那就順勢引導到下個環(huán)節(jié),如果還不能就老師直接揭曉答案。)。
明確:《論語》,今天我們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的一小部分,請大家翻到課文44頁。
二、孔子及《論語》的簡介。
結合多媒體圖片簡單地介紹孔子及《論語》:(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孔子及《論語》。)。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時期魯國人,名丘,字仲尼,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譽為“萬世師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結合圖片孔廟、孔林、孔府簡單介紹孔子)。
《論語》屬語錄體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記錄關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書籍,共20篇。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討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南宋時,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宋朝宰相趙普曾贊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這里提到了四書,就順帶給學生提一下“四書五經”,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這個不要求學生掌握,只要求有個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讀課文。
1、范讀:老師配樂范讀,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2、全班齊讀:全班配樂齊讀一遍。(由于這篇課文的朗讀在早讀和晚讀課時已經指導過學生怎么讀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時間在朗讀環(huán)節(jié)上了。)。
老師仔細聽學生的朗讀,看有沒有讀錯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時給與改正。(由于在早晚讀課的朗讀指導中對字詞的讀音有明確的,一般學生是不會讀錯字的,但在以下幾個字的讀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說(yue)乎、人不知而不慍(yn)、吾日三省(xing)吾身、為(wei)人謀而不忠乎、傳(chuan)不習乎、學而不思則罔(wang)、思而不學則殆(dai)。在學生讀的時候重點關注一下,有沒有讀錯。)。
四、整體感知課文。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百練百勝》和課文中的注解大致理解課文意思,并思考: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這個問題,學生比較容易把握住第一點關于學習的,對于修養(yǎng)做人這一點學生不一定能把握住,對此老師不做具體的明確,可以在課文學習中把這個問題落實下去。如果學生能答出兩點那就最好不過了。就此引導學生先來看關于著重于講學習的這六則。
五、探究學習課文前六則。
1、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這個環(huán)節(jié)以學生探究合作學習和老師指導串講法為主。
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先自主結合手頭資料掃除語言障礙,然后小組合作相互答疑,盡量字字落實,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位同學翻譯或者答疑難點詞語。(如果學生有講得不到位的,可以讓其他同學補充或者是老師直接補充。)。
老師則對學生的探究合作學習成果做小結,這個小結以串講的形式展開,稍微詳細一點,給基礎好的學生鞏固一下,給基礎稍微弱些的學生一個查缺補漏的時機。
老師小結:(多媒體展示)。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
而:進而,然后。
時:按時。
習:溫習。
之:代詞,它。
亦:也。
說:通“悅”愉快。
乎:語氣詞,嗎。
朋:志同道合的人自:從。
樂:快樂。
知:了解。
而:但是。
慍:憤恨、惱恨。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古時對男子的尊稱。
吾:我日:每天。
三:多次。
?。悍词 ?BR> 吾身:我自己。
為:替。
謀:謀劃。
忠:盡心盡力。
信: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習:溫習。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BR> 而:就學:做學問立:獨立做事。
不惑:通達事理知:懂得天命:自然的規(guī)律和命運耳順: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逾:越過、超過矩:規(guī)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故:舊的知識。
而:然后。
知:領悟。
以:憑。
為:做。
矣:語氣詞,了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而:卻。
則:就。
罔:迷惑無所得。
殆:有害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BR> 賢:高尚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陋巷:簡陋的住所堪:忍受。
(在落實重點字詞的基礎上,把句子翻譯也落實下去。)。
2、精讀課文,探究課文的思想內涵。
在意思明確了后,學生找句子還是比較容易的,關鍵是如何說明理由。理由只要學生能講出個大概所以然來,就可以了,老師不做很硬性的規(guī)范,每個學生有每個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規(guī)范后,容易打擊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
學生交流后明確:學習態(tài)度強調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學習態(tài)度: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六、課堂小結。
在課堂小結中,把“分類式學習筆記法”即“理讀法”落實給學生,這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yǎng)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也就是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的培養(yǎng)。
先和學生共同回顧這堂課所學的內容:了解了孔子和《論語》的大概情況,還附帶贈送了“四書五經”這個知識點,合作探究學習了課文的前六章,落實了這六章的字詞。
在我們學了這么多知識點后,我們該如何把我們凌亂的筆跡整理出來呢?下面老師就結合我自己的學習經驗,教大家一個“分類式學習筆記法”,在較短的時間內整理好筆記,以后復習的時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時間。以本文為例,大家在預習的時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識點需要我們掌握的,把它列出來如:作家作品(如果課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記),重點語句(本文中的重點語句就是關于學習和修養(yǎng)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語),疑難點(這個點完全是根據自己口味來的,你覺得我這個點掌握的還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錄出來,課后問老師,復習的時候有針對性。象本課的話你還可以摘錄一些自己沒弄懂的重難點字詞)。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教過的六章《論語》并嘗試默寫。
2、預習下節(jié)課內容:后六章。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探究學習課文后六章。
教學過程:
一、導入:(回顧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
1、背誦上節(jié)課所學的六章,全班齊背和學生分則抽背。
2、重點詞句翻譯抽查:
學而時(時:按時)習之,不亦說(說:通“悅”愉快)乎?
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遠方來。
吾日三?。ㄊ。悍词。┪嵘?。
與朋友交而不信(信:誠實)乎?傳(傳:老師傳授的知識)不習乎?”學而不思則罔(罔:迷惑無所得),思而不學則殆(殆:有害)?!背椴閭€別基礎不是特別好的學生,一來檢查他上節(jié)課掌握情況,二來可以加強他們對這些重點實詞的記憶。如果學生回答不出,就讓他把不會的詞語記錄到筆記中去,并叫其他同學補充。
二、探究學習后六章。
1、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這個環(huán)節(jié)以學生探究合作學習和老師指導串講法為主。
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先自主結合手頭資料掃除語言障礙,然后小組合作相互答疑,盡量字字落實,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位同學翻譯或者答疑難點詞語。(如果學生有講得不到位的,可以讓其他同學補充或者是老師直接補充。)。
老師則對學生的探究合作學習成果做小結,這個小結以串講的形式展開,稍微詳細一點,給基礎好的學生鞏固一下,給基礎稍微弱些的學生一個查缺補漏的時機。
老師小結(多媒體展示):
讀注釋翻譯全文,分組提出疑難語句,供師生當堂解決。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BR>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比禾摂?shù),幾個。
行:走。
焉:于之,在其中。
善者:長處、優(yōu)點。
從:學習。
不善者:短處。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BR>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BR>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在落實重點字詞的基礎上,把句子翻譯也落實到位。)。
2、文言文翻譯原則小結。
(多媒體顯示:“信”忠實于原文,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不隨意增減。
“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不走樣。
“雅”用簡明、優(yōu)美,富有文采的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
3、精讀課文,探究課文的思想內涵。
學生明確:
學習態(tài)度: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慍;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R> 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談談你對這樣的處世之道的看法。(每個人對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師對學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評價,鼓勵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三、課堂小結。
1、文化常識。
關于作家作品欄里也就使孔子和《論語》的介紹,這里特別要向學生強調的是《論語》的作者不是孔子。關于孔子和《論語》課文注解里有現(xiàn)成的,無需多講。只要學生的筆記中有這兩個知識點就可以了,再補充一個“四書五經”的文化常識知識點。
2、成語:出自《論語》十二章的成語有好幾個,你們找到了幾個?讓學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后老師和學生共同把關看哪些不是成語的也找進來了。最后師生共同明確:不亦樂乎、溫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guī)?、擇善而從、不惑之年、隨心所欲、擇善而從、簞食瓢飲、富貴浮云、。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順之年、匹夫不可奪志。
對這些成語,不在課堂上做具體的解釋,在作業(yè)中布置學生選用這些個成語寫一段話,言語積累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語言,以運用來檢測學生對成語的掌握。
3、名言警句。
用這兩個問題把純粹的核對問題化,讓學生也參與進來。讓學生自由發(fā)言,因為課堂探究學習課文時候已經有落實了,即使部分學生講不全,但基礎好的學生能把他們補完整。
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學生對此不是很了解,這個需要老師作為課外知識延伸做個簡單說明,學生則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是否把這個額外知識點落實到筆記中去。
明確:
學習態(tài)度: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慍;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 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關于孔子思想核心“仁”無需對學生講太多,只要學生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夠了,對初一學生講太多反而掌握不了)。
4、重點語句。
在這里老師給學生一個示范,這個示范是對文中虛詞“而”的歸納,虛詞對初一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由老師歸納。文中實詞“知”則由學生自己歸納,因為在落實重點字詞的時候已經講得很詳細了。
學而時習之。
然后,表示承接人不知而不慍。
卻,但是;表示轉折。
而
溫故而知新。
從而,表示承接。
學而不思則罔。
卻,但是;表示轉折思而不學則殆。
卻,但是;表示轉折。
這是虛詞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文中有實詞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請同學們自己找找看,并把它歸納分類。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很重要的,要重點掌握的,本文就三個通假字,讓學生明確一下:“說”通“悅”,“有”通“又”。
其他重點詞句,在課堂學習中有落實的,這個得根據學生自己的掌握情況來摘入筆記,就不做統(tǒng)一核對,學生課后小組交流。
5、疑難點。
每個學生對課文知識點掌握情況不同,所以疑難點自然也就不同,這個也不做統(tǒng)一核對,而是把它放入下個課時答疑環(huán)節(jié)中再稍微展開一下,主要還是在學生課余問老師或同學。
四、布置作業(yè)。
1、出自《論語》十二章的成語有好幾個,請任選其中的5個成語,把它寫進一段話中,不少于100字。
2、背誦課文并默寫課文。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十一
1.朗讀、背誦課文。
2.說說你喜歡小草嗎?為什么(不作過高要求,學生說到什么程度皆可,說通就行。)。
3.認讀生字。用“原、歲、吹、火”口頭組詞。
二、指導寫字。
原:半包圍結構,“廠”里面是“白”、“小”,不能寫成“泉”。
歲:上下結構。“山”要寫扁些。上短下長。
枯:左邊是木字旁,右邊可分成“十”“古”來記憶。
火:筆順是。
吹:右邊是“欠”(欠字旁),上面不要寫得太寬,下面“人”左右伸長。
又:注意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在格內要居中。
三、抄寫生字(完成課后練習2)。
四、鞏固練習(完成課后練習4)。
2.各自在書上填寫,盡是不看課文與生字。
3.指名(多人)讀一讀,了解默寫的情況。
4.集體背誦古詩。
五、補充閱讀白居易的《池上》。
小娃撐小艇,
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
浮萍一道開。
1.師簡單介紹并范讀。這首詩中,詩人描寫一個小孩獨自撐著小船去采蓮蓬的情景,回來時小船把浮萍分開,船后留下一道行船的痕跡。
2.學生借助漢語拼音讀讀背背。教師也可作簡筆畫,幫助學生了解詩意。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十二
這兩天引導學生學習語文閱讀上的古文《世說新語》二則一文,指導了些方法,趁熱打鐵,開始引導學生學習《論語十二章》。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熏陶道德修養(yǎng)。眾所周知,《論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經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我希望讓學生接受儒家文化中優(yōu)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們在情操修養(yǎng),立身處事,為人治學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導,從而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健康堅定的價值觀和樂善好學的品格和氣度。當然也想借這些短小精煉的小短文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多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絕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會按節(jié)奏讀,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積累語言的習慣、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啟發(fā)是很大的。把《論語》與生活結合,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她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xiàn)實生存的智慧。
當然,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識點相對比較多,畢竟是初一學生,有的同學在個別知識點可能還不夠理解。
2、學生能積極參與討論,但質疑能力還比較差,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自己討論來得出結論,效果會更好。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十三
1、知識與能力:對《論語》十二章和補充材料中關于“修身”的章句進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備怎樣的品性。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課內和課外材料的研讀并聯(lián)系自身實際體會學習《論語》的現(xiàn)實意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中國文化經典的底蘊,使學生經歷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養(yǎng)。
對《論語》十則和補充材料中關于“修身”的章句進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備怎樣的品性。
從文本中提煉、概括“修身”的方式。
1、孔子簡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四書五經”。
1、學生讀,其他同學聽出有誤的地方并改正。
2、根據學案,自由誦讀。(在書上標出斷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BR>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BR>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BR>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BR>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BR>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BR> 3、老師范讀,學生評價。
提示:從停頓、重音、語調、語速、感情等方面著眼。
4、學生展示讀。
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章進行展示。
1、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前六章。
2、小組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3、檢測學習成果。(要求:翻譯下列句子,并解釋加點字。)。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
還記得剛開始上課時老師總結的初一新生成長的煩惱嗎?科目繁多,無所適從。新學校里很孤單。宿舍沒有家里好,學不進去。請你運用今天在論語中學到的句子來勸解他,為他排憂解難。
不知面對這些煩惱的同學學過這一課是否有些釋懷了呢?
通過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到了中華民族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對文章中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了解與掌握,希望同學們能夠學以致用,好下課!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十四
這一課的第二課時是我初到八中是講的匯報課,旗教研室劉文冽和唐玉梅老師聽課并作了點評,現(xiàn)將其點評結合自己的感受記述如下。
1.本節(jié)課突出了自主與合作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先結合注釋學習文言文,自己疏通文意,培養(yǎng)學生的一種獨自學習慣(簡稱獨學),許多學生學習文言文或做文言文題時,文言文中有注釋也不看,在這一點上老師引導和督促做得好。遇到不會的先向小組長請教或小組共同討論解決,這是屬于合作學習(簡稱合學)。就疏通文意而言,本節(jié)課合學的形式多樣:最難的部分由教師引導講學,一般難的篇章由組長講學為主,容易的由組員講述給組長聽,組長糾正為主。真正做到合學適時,適地,有效。
2.注重學法指導。即教給學生翻譯文言文的方法:留、補、刪、調、換、對。這種教,是結合了實例來進行學習,并且適時的引導學生實踐——使用以上所講到的方法。方法與能力結合進行訓練。
3.加強文言文的背誦積累。本課的重點是積累,而并非一定要深入理解《論語》的思想精髓,是積累以便今后的“反芻”,教師在這節(jié)課充分的留給學生時間進行背誦,達到實效。具體的方法是充分利用板書,自由背,指導背,提高背,形式多樣,一篇文言文在第二課時課堂上不下8遍,再加上第一課時的5遍,學生哪有不會背的?提高了課堂效率,減輕了學生負擔。
4.板書的妙用。本節(jié)課的板書精、準、實用。板書每一章的重點詞,是文言文的重要結構,也是需要掌握的文言文重點實詞,為以后學生參照板書背誦提供便捷,更為檢查學生重點實詞的意思而做準備。
5.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初一學生有很多是沒有養(yǎng)成記筆記的`習慣的,本節(jié)課注重了這一細節(jié),適時地引導學生記筆記;重點詞語進行歸類復習,如“傳”“新”“故”這幾個是屬于詞類活用現(xiàn)象,“而”字在本課有兩種基本的用法,在學生積累時分別加以提問;“罔”和“殆”歷來學生容易寫錯,當堂讓學生板書,加深學生的印象,應該有很好的效果。
6.文和義相結合,每講完一章,及時作出總結。
個人反思:文言文教學離不開讀,多讀多背(除了課文,還有重點詞語);翻譯文言文的方法不僅是總結出來,關鍵給學生鍛煉的機會,機會就是讓學生翻譯課文,讓學生學會組詞法猜讀文言文,關鍵是給學生“猜”的機會。合學與獨學相結合,合學是獨學不能進行,或難以解決的情況下才進行的,適時,適地,有效。板書要對學生有用,要充分利用板書。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十五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激發(fā)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一、預習檢測。
查閱資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關知識,記住知識要點。
1、孔子:
2、《論語》:
3、注音。
說、論、省、逾、罔、殆。
慍、簞、堪、肱、篤。
4、重點詞語理解。
時習:慍:
信:傳:
立:天命:
耳順:罔:
殆:逾:
川:樂(之者):
曲肱:于我如:
焉:斯:
篤:
二、自主學習。
讀注釋翻譯全文,分組提出疑難語句,供師生當堂解決。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BR> 譯: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BR> 譯: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BR> 譯: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BR> 譯: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弊g: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BR> 譯: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BR> 譯: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BR> 譯:
二、交流展示(略)。
三、檢測反饋。
1、填空。
《論語》是一部______體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輯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宋儒把《論語》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稱為“四書”。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政治上主張_______,鼓勵人們________,即“出來做事”。開______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_______人,身通六藝者_____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歷代統(tǒng)治者尊奉為至圣先師。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十六
2、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學習古文的方法和規(guī)律,積累文言詞匯并正確翻譯課文。教學重點:
反復朗讀,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理讀法。
初步了解學習古文的方法和規(guī)律,積累文言詞匯并正確翻譯課文。教學方法:
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體味文章的大意。
串講法。在積累文言詞匯上,以老師串講重點詞語為主。
多媒體。
2課時。
文言文精讀課新授課。
利用早讀、晚讀,帶領學生朗讀課文。
布置學生預習任務:利用手頭的工具書,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介紹孔子及《論語》,朗讀課文并整體感知課文,探究學習課文前六則。
一、導入:(問題導入法)。
有誰知道對中國思想文化影響最大的書,中國兩千年來最重要的課本,出成語最多的書是什么?。
(學生對這個問題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師就直接揭曉答案,并導入到。
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孔子及《論語》”介紹,如果學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學著作,那老師就進一步引導強調“這可是兩千年來最重要的課本”從時間上加以引導,在引導后如果能回答到《論語》那就順勢引導到下個環(huán)節(jié),如果還不能就老師直接揭曉答案。)明確:《論語》,今天我們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的一小部分,請大家翻到課文44頁。
二、孔子及《論語》的簡介結合多媒體圖片簡單地介紹孔子及《論語》:(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孔子及《論語》。)。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時期魯國人,名丘,字仲尼,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譽為“萬世師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結合圖片孔廟、孔林、孔府簡單介紹孔子)《論語》屬語錄體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記錄關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書籍,共20篇。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討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南宋時,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宋朝宰相趙普曾贊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這里提到了四書,就順帶給學生提一下“四書五經”,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這個不要求學生掌握,只要求有個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讀課文。
1、范讀:老師配樂范讀,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2、全班齊讀:全班配樂齊讀一遍。(由于這篇課文的朗讀在早讀和晚讀課時已經指導過學生怎么讀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時間在朗讀環(huán)節(jié)上了。)。
老師仔細聽學生的朗讀,看有沒有讀錯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時給與改正。(由于在早晚讀課的朗讀指導中對字詞的讀音有明確的,一般學生是不會讀錯字的,但在以下幾個字的讀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說(yue)乎、人不知而不慍(yn)、吾日三省(xing)吾身、為(wei)人謀而不忠乎、傳(chuan)不習乎、學而不思則罔(wang)、思而不學則殆(dai)。在學生讀的時候重點關注一下,有沒有讀錯。)。
四、整體感知課文。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百練百勝》和課文中的注解大致理解課文。
意思,并思考: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這個問題,學生比較容易把握住第一點關于學習的,對于修養(yǎng)做人這。
一點學生不一定能把握住,對此老師不做具體的明確,可以在課文學習中把這個問題落實下去。如果學生能答出兩點那就最好不過了。就此引導學生先來看關于著重于講學習的這六則。
五、探究學習課文前六則。
1、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這個環(huán)節(jié)以學生探究合作學習和老師指導串講法為主。
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先自主結合手頭資料掃除語言障礙,然后小。
組合作相互答疑,盡量字字落實,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位同學翻譯或者答疑難點詞語。(如果學生有講得不到位的,可以讓其他同學補充或者是老師直接補充。)。
老師則對學生的探究合作學習成果做小結,這個小結以串講的形式展開,稍微詳細一點,給基礎好的學生鞏固一下,給基礎稍微弱些的學生一個查缺補漏的時機。
老師小結:(多媒體展示)。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
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而:進而,然后時:按時習:溫習之:代詞,它。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子:古時對男子的尊稱吾:我日:每天三:多次?。悍词 ?BR>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而:就學:做學問立:獨立做事。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BR> 故:舊的知識而:然后知:領悟以:憑為:做矣:語氣詞。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BR> 而:卻則:就罔:迷惑無所得殆:有害。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BR> 賢:高尚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陋巷:簡陋的住所堪:忍受。
(在落實重點字詞的基礎上,把句子翻譯也落實下去。)。
2、精讀課文,探究課文的思想內涵。
在意思明確了后,學生找句子還是比較容易的,關鍵是如何說明理由。理由只要學生能講出個大概所以然來,就可以了,老師不做很硬性的規(guī)范,每個學生有每個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規(guī)范后,容易打擊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
學生交流后明確:學習態(tài)度強調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學習態(tài)度: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在課堂小結中,把“分類式學習筆記法”即“理讀法”落實給學生,這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yǎng)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也就是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的培養(yǎng)。
先和學生共同回顧這堂課所學的內容:了解了孔子和《論語》的大概情況,還附帶贈送了“四書五經”這個知識點,合作探究學習了課文的前六章,落實了這六章的字詞。
在我們學了這么多知識點后,我們該如何把我們凌亂的筆跡整理出來呢?下面老師就結合我自己的學習經驗,教大家一個“分類式學習筆記法”,在較短的時間內整理好筆記,以后復習的時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時間。以本文為例,大家在預習的時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識點需要我們掌握的,把它列出來如:作家作品(如果課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記),重點語句(本文中的重點語句就是關于學習和修養(yǎng)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語),疑難點(這個點完全是根據自己口味來的,你覺得我這個點掌握的還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錄出來,課后問老師,復習的時候有針對性。象本課的話你還可以摘錄一些自己沒弄懂的重難點字詞)。
1、背誦教過的六章《論語》并嘗試默寫。
2、預習下節(jié)課內容:后六章。
探究學習課文后六章。
一、導入:(回顧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
1、背誦上節(jié)課所學的六章,全班齊背和學生分則抽背。
2、重點詞句翻譯抽查:
與朋友交而不信(信:誠實)乎?傳(傳:老師傳授的知識)不習乎?”學而不思則罔(罔:迷惑無所得),思而不學則殆(殆:有害)?!背椴閭€別基礎不是特別好的學生,一來檢查他上節(jié)課掌握情況,二來可以加強他們對這些重點實詞的記憶。如果學生回答不出,就讓他把不會的詞語記錄到筆記中去,并叫其他同學補充。
二、探究學習后六章。
1、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這個環(huán)節(jié)以學生探究合作學習和老師指導串講法為主。
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先自主結合手頭資料掃除語言障礙,然后小組合作相互答疑,盡量字字落實,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位同學翻譯或者答疑難點詞語。(如果學生有講得不到位的,可以讓其他同學補充或者是老師直接補充。)。
老師則對學生的探究合作學習成果做小結,這個小結以串講的形式展開,稍微詳細一點,給基礎好的學生鞏固一下,給基礎稍微弱些的學生一個查缺補漏的時機。
老師小結(多媒體展示):
讀注釋翻譯全文,分組提出疑難語句,供師生當堂解決。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在落實重點字詞的基礎上,把句子翻譯也落實到位;2、文言文翻譯原則小結;落實完字詞翻譯后,給學生小結一下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多媒體顯示:“信”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BR>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BR>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BR>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BR> (在落實重點字詞的基礎上,把句子翻譯也落實到位。)。
2、文言文翻譯原則小結。
(多媒體顯示:“信”忠實于原文,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不隨意增減?!斑_”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不走樣。
“雅”用簡明、優(yōu)美,富有文采的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
3、精讀課文,探究課文的思想內涵。
學生明確:
學習態(tài)度: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慍;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R> 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談談你對這樣的處世之道的看法。(每個人對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師對學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評價,鼓勵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1、文化常識。
關于作家作品欄里也就使孔子和《論語》的介紹,這里特別要向學生強調的是《論語》的作者不是孔子。關于孔子和《論語》課文注解里有現(xiàn)成的,無需多講。只要學生的筆記中有這兩個知識點就可以了,再補充一個“四書五經”的文化常識知識點。
2、成語:出自《論語》十二章的成語有好幾個,你們找到了幾個?讓學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后老師和學生共同把關看哪些不是成語的也找進來了。最后師生共同明確:不亦樂乎、溫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裆贫鴱?、不惑之年、隨心所欲、擇善而從、簞食瓢飲、富貴浮云、。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順之年、匹夫不可奪志。
對這些成語,不在課堂上做具體的解釋,在作業(yè)中布置學生選用這些個成語寫一段話,言語積累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語言,以運用來檢測學生對成語的掌握。
3、名言警句。
用這兩個問題把純粹的核對問題化,讓學生也參與進來。讓學生自由發(fā)言,因為課堂探究學習課文時候已經有落實了,即使部分學生講不全,但基礎好的學生能把他們補完整。
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學生對此不是很了解,這個需要老師作為課外知識延伸做個簡單說明,學生則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是否把這個額外知識點落實到筆記中去。
明確:
學習態(tài)度: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慍;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 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關于孔子思想核心“仁”無需對學生講太多,只要學生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夠了,對初一學生講太多反而掌握不了)。
4、重點語句。
在這里老師給學生一個示范,這個示范是對文中虛詞“而”的歸納,
虛詞對初一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由老師歸納。文中實詞“知”則由學生自己歸納,因為在落實重點字詞的時候已經講得很詳細了。
學而時習之然后,表示承接。
人不知而不慍卻,但是;表示轉折。
而溫故而知新從而,表示承接。
學而不思則罔卻,但是;表示轉折。
思而不學則殆卻,但是;表示轉折。
這是虛詞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文中有實詞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請同學們自己找找看,并把它歸納分類。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很重要的,要重點掌握的,本文就三個通假字,讓學生明確一下:“說”通“悅”,“有”通“又”。
其他重點詞句,在課堂學習中有落實的,這個得根據學生自己的掌握情況來摘入筆記,就不做統(tǒng)一核對,學生課后小組交流。
5、疑難點。
每個學生對課文知識點掌握情況不同,所以疑難點自然也就不同,這個也不做統(tǒng)一核對,而是把它放入下個課時答疑環(huán)節(jié)中再稍微展開一下,主要還是在學生課余問老師或同學。
四、布置作業(yè)。
1、出自《論語》十二章的成語有好幾個,請任選其中的5個成語,把它寫進一段話中,不少于100字。
2、背誦課文并默寫課文。
1、知識與能力:對《論語》十二章和補充材料中關于“修身”的章句進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備怎樣的品性。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課內和課外材料的研讀并聯(lián)系自身實際體會學習《論語》的現(xiàn)實意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中國文化經典的底蘊,使學生經歷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養(yǎng)。
對《論語》十則和補充材料中關于“修身”的章句進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備怎樣的品性。
從文本中提煉、概括“修身”的方式。
二、檢測預習:
1、孔子簡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鬃蛹A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四書五經”。
三、大聲讀文章:
1、學生讀,其他同學聽出有誤的地方并改正。
2、根據學案,自由誦讀。(在書上標出斷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BR>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BR>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BR>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BR>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BR>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R>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BR>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BR>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BR> 3、老師范讀,學生評價。
提示:從停頓、重音、語調、語速、感情等方面著眼。
4、學生展示讀。
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章進行展示。
1、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前六章。
2、小組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3、檢測學習成果。(要求:翻譯下列句子,并解釋加點字。)。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
來勸解他,為他排憂解難。
通過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到了中華民族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對文章中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了解與掌握,希望同學們能夠學以致用,好下課!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十七
文言文的教學,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并沒有提出太高的要求。學習的目的并不在于寫作,而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熏陶道德修養(yǎng)。對于本文的教學,針對基礎較弱的學生來說,想要質量與效率并行,不光是有一份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就能做到的,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很多教學問題,課后我總結起來,具有以下幾點反思:
1、激發(fā)興趣,讓學生在樂中學。
文言文的學習,相對于小說、記敘文來說是比較枯燥的,因而,在教學時,多以故事的形式去講解文言文,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這十二章里,有些是學生在小學或者生活中已經接觸過的,很多學生都能背誦,可以從這些入手,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能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學質量。
2、翻譯文本的同時注意心靈的感悟。
學習文言文,不僅僅是將文言文翻譯成順暢的現(xiàn)代漢語,也不是對文言語句做細致的語法分析,而是注重心靈的感悟,讓學生從文言語句中感受古代文言的魅力,從而體會其中滲透出來的人生哲理,引導學生一步步走進文言文,有形無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很多時候,文言文是學生自己讀懂并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教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做讀書筆記積累知識的習慣。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是學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4、因材施教不是一句口號。
尤其是這樣的文言文,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性教學,講多了差生不能接受,講深了學生不能理解,最后一團霧水,老師費了力沒取得教學效果,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的大忌。
總的來說,本課的課時安排是2課時,但實際花了3課時,并不是因為亂了教學計劃,而是因為初一的學生對文言的認識比較淺薄,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慢慢引導,在理解翻譯方面就花了一個多課時,教會學生去體會具體的含義并非易事,再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就更難了,因為論語里的有些章節(jié)不單單是知識的講解,更多的是需要豐富的人生經歷和廣泛的閱歷,自然學生沒有這些,只能靠老師用一個個的事例來闡釋。加之文言文的背誦并不是像現(xiàn)代文那樣順暢,要想按教學目標要求的課堂背誦,就得花很多時間去一遍一遍的重復,逐漸熟練直至背誦。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十八
眾所周知,《論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經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我希望讓學生接受儒家文化中優(yōu)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養(yǎng),立身處事,為人治學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導,從而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健康堅定的價值觀和樂善好學的品格和氣度。當然也想借這些短小精煉的小短文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我把《論語》的教學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在教《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這一篇文章時,引導學生學習孔子為社會改革而努力的行為,感受了他那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請學生列舉與孔子一樣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同時談論作為一位中學生的我們,如何培養(yǎng)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在教《知知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一課時,先讓學生充分談論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態(tài)度、對待錯誤的態(tài)度、為人處世以及如何看待時間流逝等話題,再過渡到課文時,學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啟發(fā)。
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論語》十二章的內容相當廣泛,兩者聯(lián)系,尤其是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啟發(fā)是很大的。
把《論語》與生活結合,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它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xiàn)實生存的智慧。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十九
(屏幕顯示)。
(屏幕顯示)。
(屏幕顯示學生批注“語錄體”)。
《論語》首創(chuàng)語錄體的寫法,語言精警生動,充滿智慧,格言警句,美不勝收。
(屏幕顯示)。
《論語》,名句的集錦、格言的薈萃、成語的寶庫。許多成語,如盡善盡美、三思而行、舍己為人、學而不厭、循循善誘、舉一反三、溫故知新、言傳身教、不恥下問、見義勇為、當仁不讓、任重道遠、死而后已等,早已融入我們的血液。
(屏幕顯示)略讀。
師:學習本課可以有四種收獲,請做筆記。
(屏幕顯示)激勵志向。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BR> (屏幕顯示)陶冶情操。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屏幕顯示)啟迪智慧。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BR>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BR> (屏幕顯示)積累語言。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BR>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BR>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BR>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師逐一講解每一句的意思。學生不齊讀,不齊背,各自開始讀背起來。)三、細讀文本。
(屏幕顯示)細讀。
(屏幕顯示)。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回:顏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極富學問。
賢:有道德的,有才能的,高尚的。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堪:能忍受。
憂:憂愁,這里指“我看而憂愁”。
(老師逐字逐句講解,學生朗讀。)。
(屏幕顯示)。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只有)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窮巷陋室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貧困,顏回卻依然快樂。真是賢德啊,顏回!”
(屏幕顯示)。
(學生思考,做旁批提問評點)。
(屏幕顯示)。
倒裝、感嘆、反復、描述、對比。
(屏幕顯示)極美的結構深摯的情感。
師:如此短小的篇章,如此精妙的手法和深摯的感情,因此,這一章有著極美的結構,深摯的情感。同學們如果要用這一章來訓練自己的閱讀分析能力,在分析結構上、在分析用詞造句上都是可以反復進行的。
(屏幕顯示)。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憋埵枋筹嬎撼源旨Z,喝冷水。
曲肱而枕之:彎著胳膊當枕頭。
(屏幕顯示)。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那不合道義而得來的富和貴,對于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樣?!?BR> (老師逐字逐句講解,學生大聲讀)。
(屏幕顯示)。
(屏幕顯示)描述抒情。
議論抒情。
(學生做筆記)。
(屏幕顯示)對比賞析。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BR> 話題:這兩章都,,。
師:這兩章都寫了什么,都有什么,你盡情地去對比、提煉、發(fā)現(xiàn)吧。開始思考,做旁批,待會兒我們再來交流。我觀察你們的筆,要動起來。
(學生靜思默想、做旁批、同桌之間交流、提問評點)。
(屏幕顯示)。
這兩章都寫了貧困。顏回極貧,處之泰然,孔子困窘,自尊自愛。
這兩章都寫了志趣。顏回貧賤,不改求學的樂趣;孔子不得溫飽,卻安貧樂道。這兩章都寫了心境。顏回貧困,心境恬淡,孔子清貧,視不義之富貴如浮云。這兩章都寫了追求。前者是孔子的深情贊嘆,后者是孔子的自述心志。
這兩章都描寫生動,情趣盎然,表現(xiàn)了高尚的節(jié)操,高潔的品性。
這兩章都寫了“樂”。坦然的心境,表現(xiàn)了開闊的心胸,表現(xiàn)了內心的強大。
四、結課。
在大聲讀背中下課。
論語十二章教案及教學反思篇二十
對于文言文,是最讓師生頭疼的文學體裁的一種。從教這些年以來,我自己上了不少的文言文,也聽了同校不少教師上的有關文言文的優(yōu)質課。盡管如此,但對于文言文的把握,我仍然覺得在這方面的教學上我做得不是很好。
1、在教《論語》時,讓學生能感覺到好像穿越時空,去閱讀、去思考、去吸取,了解并深刻地認識我們的祖先,繼承并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興趣,愿意去讀,這幾節(jié)課就沒有白上。如果還能讓學生樂于去讀,那么課堂上所學的就不僅僅是《論語》十章了。
2、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寫作,而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熏陶道德修養(yǎng)。學習文言文,我認為不僅僅是將文言文譯成順暢的現(xiàn)代漢語,也不是對文言語句作細致的語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經過查工具書和注釋會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學習或生活中也許會在他的腦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幾句類似“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凹核挥?,勿施于人”的文言語句來。多讀文言文,會使人無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做讀書積累的習慣。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是學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