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看完一部電影或者聽完一場演講后所產(chǎn)生的個人感受和思考,它是一種對所接觸到的文學作品或藝術作品的評述和評論。讀后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閱讀的內(nèi)容,同時也是與他人分享自己對作品理解和感受的一種方式。讀完一本好書后,我們應該寫一篇讀后感來記錄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寫讀后感時要注意尊重作者的原意,盡量不要劇透,保持對讀者的尊重。閱讀不同類型的讀后感范文,可以拓寬我們的思路和寫作方式,豐富我們的表達能力。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一
《論語》是儒家的經(jīng)典,它傳承著一個民族的文化歷史,豐富著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內(nèi)涵,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與經(jīng)典對話,常常升騰出一種莊嚴與肅穆,在品讀玩味中心緒漸漸如止水,恬淡、安寧充溢著我的內(nèi)心。而讀《于丹〈論語〉心得》一書,覺得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于丹教授用了許多淺顯的故事,把一部《論語》說得通俗易懂,我很喜歡書的封面那句話《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我覺得,作為一個生活在21世紀的人,《論語》確實告訴了我應該怎樣快樂地生活,而作為一名教師,《論語》同樣告訴了我怎么讓孩子進行快樂地學習成長。
于丹在書中說:其實,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nèi)來,無限深刻地去發(fā)現(xiàn)內(nèi)心。就和孔子告訴我們的是一個道理,多向內(nèi)看,少向外看,內(nèi)心快樂安寧了,生活就會從容自得。“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復始的工作節(jié)奏中,還有多少時間,多少空間能讓你去關注自己的內(nèi)心呢?我們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個社會的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們心靈的聲音”;“人人都希望過上幸??鞓返纳睿腋?鞓分皇且环N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nèi)心相連”。
子曰,“愛生如子,知人善教,有教無類”。不分年齡大小、出生貴賤,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即使對曾經(jīng)犯過錯誤的少年,孔子也表現(xiàn)出寬宏的胸懷?!叭藵嵰赃M,于其潔也,不保其往也?!币馑际钦f人家已經(jīng)去掉了污點而進步,就要贊許他的潔凈,對他的過去不應該抓住不放?!痹谄綍r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不順眼”的學生,其實,他們的心靈深處更需要老師的呵護。我想,如果將孔門的七十二賢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樹苗的話,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們共同營造了一片生命的綠洲,兩千多年來,這一片綠洲一直點綴裝扮著我們?nèi)A夏大地。我們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yè),就要愛學生、尊重學生,于丹教授就教我們?nèi)绾稳酆⒆印KJ為,《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于丹教授通過提到的“頭花”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也許我們無力快速改變孩子,但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態(tài)來對待,你就會擁有完全不同的心境!我們早就聽說過標簽效應的試驗,被教授隨便說說的所謂“天才”孩子,最后果真成為優(yōu)秀的人才,而沒有被指明的那些孩子卻發(fā)展得很平庸。可見讓孩子在心靈深度充滿陽光、自信,那是何等的重要。作為教師的我們,首先要讓自己心中有一顆太陽,那樣你的孩子才會沐浴充足的陽光,健康成長。
同時,于丹教授也認為“關愛別人就是仁慈,了解別人就是智慧?!弊鳛榻處煟私夂⒆?,發(fā)展他們的個性特長,就是我們教育的智慧。今天我們實施素質教育,就應該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從孩子實際出發(fā),注重個性特點,從而實現(xiàn)共同進步、共同發(fā)展、共同培養(yǎng)的目的。
《論語》是一部偉大的著作,孔子是中國人心中的圣人。不同的人都會從《論語》和孔子那里學到所需要的。作為教師,孔子更是中國幾千年教育的形象代表,而《論語》是教師必讀的一本書。書中很多關于教育的論述,至今仍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至今仍然對我們進行的素質教育有著借鑒的作用,也還有需要努力才能達到的境界。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二
很多人都說于丹的論語心得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tài)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人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在現(xiàn)在社會中的理性德行。由于時間的關系,應該說對于丹的這本書只是粗略的讀了,自認為還沒有讀透,但對與自己實際生活和教學相關的章節(jié),讀后確有感觸。
一。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第一個態(tài)度是,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xiàn)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F(xiàn)在的英語教學結果應該說對我校的英語教師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缺憾,每一名英語老師都在盡力,都很認真負責,但一次次的考試成績卻不盡如人意,總感覺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
可以說在每一次考試成績出來后,總要有一段時間心情是很郁悶的。讀完這一部分后,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首先,我們要明確這個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也許還要有很長時間需要面對的,我們要從抱怨學生的懶惰,抱怨家長的不配合,抱怨領導的不理解中跳出來,因為這樣做,除了給自己填堵外,我們得不到一點好處。
反之,我們要積極思考,班級有好學生,說明我們的教學不是完全失敗的,至少在求精,求尖方面我們做到了,我們需要反思或者在以后加強的是如何找到并實施更好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困生的各項能力。將缺憾降低到最小化,直至消失。
二。明確的交友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fā)現(xiàn),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恒久。
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nèi)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所以有一個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nèi)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寬容的朋友不會使我們墮落或者更多的放縱自己反而會讓我們從他人的內(nèi)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
所以寬容的好朋友,是一種做人的情懷,是我們在失落時需要的關懷,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聞,就是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
論語告訴我們,第一種壞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當你還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你的朋友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論,這種暴躁的朋友往往因為盲目的激情影響你的判斷,讓你做出可能永遠無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種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種相反,是說那種脾氣特別優(yōu)柔寡斷的朋友。要知道,現(xiàn)在的生活節(jié)奏很快,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機遇在我們面前只是一晃而過,你必須果斷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擾了你的思維,使你猶豫不決,這種朋友總是讓你錯失良機。第三種,也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種不擇手段來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他們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來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發(fā)現(xiàn)被他利用,而這時往往你已經(jīng)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現(xiàn)在的師生關系中最能起到輔助教學的就是朋友關系。那么在與學生的交流中,論語中的這“三益友,三損友”同樣適用,在給學生評價時要正直,公正;在發(fā)現(xiàn)學生的錯誤時,除了必要的嚴厲,更多的時候需要我們的寬容,理解與引導;在教學中要盡量做到多聞,現(xiàn)在的時代是信息的時代,“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這句話仍舊是真理,只不過現(xiàn)在的教師要想教好學,也許需要一缸,一池,甚至更多的水。而現(xiàn)在少數(shù)破壞教師形象的個別人,其身上正體現(xiàn)了損友的特點,要么武斷,讓學生心生敬畏,恐懼;要么柔弱,讓學生隨意欺負,或只是錯誤理解了賞識教育的真諦;要么勢利,自私,只求在學生身上獲取眼前的物質利益,最終受人鄙視。
看了《論語》相信我們對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學和生活中,論語將成為我學習,反思,感悟的最有力支持與后盾!也希望學校能給我們提供更多這樣的好書來充實自己,完善自己!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三
灰色的孔子又必須鏈接多彩的世界。這世界充滿生命活力,姹紫嫣紅,千姿百態(tài),萬類霜天競自由。正因為有了生活的五彩繽紛,理論的灰色才不顯得死寂;也正因為有了思想的高貴純粹,紛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疑嵘肺唬嗖时WC了活力。這也就是和諧。
于丹為我們講述的就是這樣的孔子,一位鏈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鏈接是廣泛的,東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題卻是單純的,單純到?jīng)]有色彩,沒有性別,沒有時間和空間,只有溫度。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就是教給我們?nèi)绾卧诂F(xiàn)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追蜃诱且赃@種樸素的、溫和的生活態(tài)度來影響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種子,把那種生活的態(tài)度、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
仔細傾聽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感覺曾經(jīng)遙遠而枯燥的《論語》一下子變得豐富和 溫暖起來。于丹教授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xiàn)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nèi)涵,有許多獨到見解,豁然于眼前。 于丹對《論語》的解讀能夠贏得民眾的掌聲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沒有把重點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論語的教導直接針對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講解的心靈之道、處事之道都是幫助人的內(nèi)心需要,這就是當今許多現(xiàn)代中國人的實際需要。尤其是在當今忙忙碌碌、競爭激烈以及精神相對空虛的情況下,人們更有對內(nèi)心平安的追求,當然孔子不能給當代中國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論語》中的一些內(nèi)容的確能給人某種心靈安慰,也可以讓人從中學到一些處事之道。
中精神寄托的符合,只有站在個人心理的坐標系上,建立務實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職業(yè)生涯中有所擔當,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最為重要。于丹教授把《論語》樸素、敦厚的哲理解讀后以現(xiàn)代人的理解方式傳遞到我們,正確處理理想與現(xiàn)實的關系。就工作學習而言,一個人的目標,不能好高騖遠,必須經(jīng)過努力可以達到;同樣,目標不能太小,不經(jīng)一定困難能夠實現(xiàn)的目標不可能帶來多大的勇氣,即便是實現(xiàn)了目標也不可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快樂。
在于丹對《論語》通俗化的解讀中,無論是“心靈之道”還是“處世之道”,無論是“君子之道”還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種大氣的胸懷,獨到的眼神,加以審視、領悟,并用輕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來。讓我們的精神得以飽滿,更從容,豁達,樂觀的面對生活。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四
《莊子》是一本充滿哲理和想象力的書籍,被譽為中國古代經(jīng)典之一。于丹教授對《莊子》的解讀深入淺出,讓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書中的思想和智慧。
在閱讀《莊子》的過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莊子對自由、自然的向往和追求。莊子的想象力和對人生的思考讓我思考自己的生活和處境,更加珍惜眼前的自由和幸福。同時,我也被莊子的智慧所吸引,他通過寓言故事、比喻等方式讓人們明白許多深刻的道理,比如“無用之用是大用”、“真正的快樂在于心靈的自由”等等。
在莊子的筆下,萬物都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天地萬物都是息息相關的,生命的價值在于能夠讓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天地萬物中去。這種生命價值觀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和價值,更加積極地去探索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總的來說,閱讀《莊子》是一次充滿啟示和感悟的過程,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也讓我更加珍惜和擁抱自由和自然。莊子的思想和智慧不僅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chǎn),值得我們?nèi)ド钊胙芯亢蛡鞒小?BR>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五
帶著恭敬的心情去讀這本書,因為是解讀《論語》。我的古典文學學得不好,因此總想好好學一學。對儒家從來沒有深究過,只是偶爾跟朋友一起談談說說,更喜歡道家的超逸飄然。
對百家講壇曾經(jīng)一度癡迷,總覺得看此節(jié)目的都是文人,也曾追逐著去看,直到易中天被像超女一樣炒得火熱的時候,我心里的火熱倒是一下子涼了,總覺得一下子出名的就像暴富一樣缺乏積淀。
《于丹論語心得》用bt下載在電腦上,常常拿來欣賞品位女性厚實而充滿自信的演講,只有對自己絕對自信的人才有可能如此鏗鏘有力地講述國學的經(jīng)典,也只有勤奮的人才有可能練就如此流暢明晰的口才,只有達到這種社會地位的人才敢如此淡定地跟全國人民談論關于淡定的話題。
也許是過于自信和自我的表現(xiàn)讓我并不欣賞這本書的呈現(xiàn)方式。不多的文字卻用了過于稀疏的排版方式;原本并不特別和獨到的思想只因為在圣賢的光芒下而顯得分外華麗,試想,如果將書中所闡釋的這些觀點和故事聯(lián)系在《讀者》或者某些有關心靈雞湯的圖書,也是完全沒有什么不妥的;過于頻繁的簽名售書也讓我感覺到過于急功近利的商業(yè)氣息。在圣賢的光芒下這樣的語調(diào)讓我從靈魂里感到自己的卑賤,用圣賢的思想啟迪心靈是有可能的,但只有當自己的心靈能夠釋放光芒的時候,可能才能快樂,在圣賢的光芒下,便永遠無法自己取暖。
換句話說,如果照書中所說的那樣,快樂只決定于人對世界的認識態(tài)度,是不是過于唯心了呢!中庸是解讀中國哲學或者說儒家思想的一個關鍵詞,如果我可以解讀中庸之美,那么應該是一種和諧,一種融合,如果用新名詞來解釋應該是一種共贏,人與社會的共贏,人與自然互惠互利。在這本書中,我卻感到作者過分強調(diào)了內(nèi)省,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派所呈現(xiàn)出來的做社會中的人與道家所崇尚的自然我的狀態(tài)是兩種我們都需要體驗和感悟的。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六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圣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于丹老師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yǎng)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
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里。他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
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么人們采著我們?nèi)ツぐ菽悖磕阌惺裁戳瞬黄穑糠鹣竦卣f,因為你只經(jīng)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jīng)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們知道,西方國家以宗教立國,中國長期以儒學立國??鬃犹岢蕫郏⒉徽J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墩撜Z》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tài)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歡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安粖Z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么,還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tài),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nèi)心的安寧。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七
我一下子就被《莊子心得》中有趣的故事吸引進去了,跟隨于丹老師的講解,深悟人生,思考生命??傆幸环N感覺告訴我,人似乎生活在一個被安排好的世界,只有被選擇的余地。也許正是當時的消極情緒,讓我決心再通讀一遍。我寧愿相信,看的過程和聽的過程會是全然不同的,于是,我找到了這本書,仔細瀏覽,這一次忽然發(fā)覺,它很有趣,很深奧。那是一個多么遙遠又近在咫尺的世界啊,它包容萬千,將一切化為烏有。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寫在書里面的東西,都是一些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看起來漫無邊際,但其中卻蘊含有大智慧。莊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東西莫過于他的《逍遙游》了。
有人說年輕人讀了《莊子心得》會受到不求上進的影響,但在我認為卻恰恰相反,其實《莊子》里面的精神,在今天這個社會,很多人都需要。這是需要你辨證的去感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嘛。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過程。把所有覺的瞬間,與長長一生的悟結合起來,你所到達的就是主語看見我的心。這是人生的大覺悟?!?BR> 覺悟是一個佛家語。用現(xiàn)在的話就是“看見我的心”。我曾經(jīng)覺得“覺”很重要,但是看過書之后反而覺得“悟”更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經(jīng)歷。當我80歲時,回想這一生的點點滴滴,時光流逝,腦子里的每段篇章,可能那還是一個過程。但是他是我的經(jīng)歷,我的積累。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而“覺”是瞬間,好像一點過程都沒有。有些不勞而獲的意思。
同樣在我的工作中也應該多“悟”而不是“覺”。只有在工作中積累經(jīng)驗,才能有機會或是有資本“覺”的。古人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同樣,我認為“覺”是在“悟”的基礎上的。不論是什么,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才可以成功的。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八
暑假期間無意中讀了于丹的《莊子》心得,每天晚上認真地品嘗這本書、仔細地看了一頁又一頁,一章又一章。
全書的內(nèi)容分為十章。每一章都是與我們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關。認識了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獨,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嘻笑怒罵,了無拘圍;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于死亡,他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奇思異想。
于丹這位教育家對于莊子的人物的確評價是綜合性的,也是很適合讓我們理解的。于丹說:我們有什么樣的眼睛,就有什么樣的生活。人們可以從不經(jīng)意的地方,從最小的細微處看出精妙的大道理。關鍵在于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夠從這些細節(jié)里面真正去獲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識和感悟。
人生應該怎么活?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成功的?這些問題時刻都會縈繞在我們耳邊,或是深入到內(nèi)心。生活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我們看到的世界是繁華的,忙碌的,這一切外在的東西恰恰左右了我們內(nèi)心那一份最純真的向往。過多地追求物質世界,使我們失去了最寶貴的年華,失去了歡樂的時光和自由。終其一生,人們只為了兩個字:名利。我們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內(nèi)心太少啊!正如書中所說,你可以了解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只有看見自己的心,才算是覺悟。為什么我們總覺得心中有無限愁苦?總覺得生活不眷戀我們?原因是我們太愛斤斤計較,有太多太多的癡迷,而沒有看得通透。每當我陷入孤獨總會感覺為什么別人都那么快樂,其實,寂寞也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許安靜的環(huán)境更利于人去思考,所以孤獨寂寞也并不愁苦。
時代的變遷使我們的思想也得以發(fā)展,但這種發(fā)展是否有利于我們呢?在當今這個時代,有各種大大小小的迷惑、困惑、誘惑、疑惑,當我們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思想是否還會堅定從容呢?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變?nèi)松姆较?,大迷惑改變的是人的本性。迷惑我們的有兩個障礙:一是物質,二是世俗。物質往往是一種利益,可以迷惑我們的判斷;而世俗往往是一種言論,一種眼光,可以擾亂我們的價值觀?,F(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成為了物質的奴隸,精神也像幽靈一般飄搖不定。那么,我們還能看清我們的內(nèi)心嗎?還能看清我們自己嗎?如果我們連自己還未看清怎么能看得清這個世界?心如明鏡,這需要我們釋放一切包袱,回歸原本的自我,回歸自然,這樣才能聆聽到我們內(nèi)心最美妙的樂曲。
人,生來,睡不過一床,食,不過一碗。短短數(shù)十年,一晃而過,為了今后的日子不后悔,現(xiàn)在的生活還是簡單樸素一點,保持單純的好。否則太多牽掛,太多焦慮,豈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斷。記得動畫片忍者神鬼里面老師對達芬奇說:問問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強自己,問問你自己的心是否快樂。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九
其次,對付論語的`當代化解讀,分外是用普通化的言語來讀,有利于群眾對論語及儒家頭腦的重拾。用一個時興的意思來說,儒家文明分外是論語中所論述的這些原理,正是現(xiàn)在風起云涌設置裝備擺設調(diào)和社會的緊張課本,是中國良好的傳統(tǒng)文明最緊張的構成部門。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十
現(xiàn)在想一想,古代先賢們講的一些道理,和我們當代人的生活,仍然能聯(lián)系到一起,并不是高深莫測,遙不可及。正所謂的“道不遠人”吧!今天把于丹老師講的幾句話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共同學習。
在處世之道一章中,于老師講了一則寓言,名叫《豪豬的哲學》。有一群豪豬身上長滿刺,大家擠在一起取暖過冬。距離太遠大家借不著熱氣覺得寒冷。一旦湊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著身體。經(jīng)過多次磨合以后,豪豬們找到了合適的距離。在彼此不傷害的前提下,保持著群體的溫度。由此我們聯(lián)想到,現(xiàn)代人交朋友要真誠熱情,互幫互助,最好能帶給對方“正能量”。大可不必穿“一條褲子”“爛韭菜不打捆兒”。這樣下去離“小人常戚戚”就不遠了。與好朋友相處也要有個度,不要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攬??吹脚笥炎龅牟粚Φ牡胤剑爸腋娑频乐?,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我喜歡“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祝福,更羨慕“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思念,但愿朋友之間能“一片冰心在玉壺”吧!
當今社會,家長們把孩子的成長看做生活的全部,把孩子的學習看做頭等大事。于老師講有一種行為叫做“非愛行為”,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掠奪。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青春叛逆期,總是念叨為了孩子放棄了進修的機會,放棄了升遷的機會。把全部的精力金錢都花在了孩子身上等等,結果怎么樣?孩子“壓力山大”,高考前后、大學期間出事情的還少嗎?有的錯誤是沒有機會改正的,只留下血淋淋的教訓驚醒后來人。
書中還談到了許多孔夫子的觀點言論,如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我讀了幾句《論語心得》有一點點感悟。自己就像是夜晚抬頭看星星的孩子,卻不知道天空有多大。慢慢懂得學習才是硬道理,“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BR>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十一
古往今來,光陰之嘆是我們看到最多的感慨。哲人眼中滾滾奔流的江河水,它不只是一種自然存在,其中流淌的還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陰。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志銘。
每一個人都有自由去描述自己的理想,但是這一切要從人的社會化進程開始。從一個自然人轉化為一個有社會規(guī)則制約的人,這就是學習的起點??鬃诱f:“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定要一邊學,一邊想,一邊應用。他所提倡的是一種從容地把有限的知識放大到極限的學習方式,從內(nèi)心的心靈獨立這個意義上來講,真正好的學習,是把一切學習用于自我,讓學到的東西為我所用。
孔子一直在教學生一種樸素的、簡約的生活方式,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不要因為好高騖遠而迷惑于一些偽命題。在學習的時候,先要把我們生命中能夠把握的東西盡可能掌握,先不要去考慮那些遙不可及或者玄而又玄的東西。
莊子提出,道法自然,道無所不在。比如“游”是個動詞,“游”告訴我們,人想要體驗逍遙,必須有一種動態(tài)的系統(tǒng),也就是說,讓你的生活有更多的靈動,不要讓它僵死,要善于打破常規(guī),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辯證的關系,真正穩(wěn)當?shù)臇|西都處在動態(tài)之中。比如陀螺旋轉,騎行自行車都是在動態(tài)中保持了平衡。
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有大多數(shù)人在應對挑戰(zhàn)的時候,感到失去了心理的平衡,那是因為世界在動,而自己沒動。時代在變遷,一個人真的能做到取舍自如,以一種清楚的眼界給自己確定準則,并且以這樣心游萬仞的心態(tài)去調(diào)整自己的生活秩序,永遠保持動態(tài)中的平衡,你就永遠不會倒,你永遠是行進中的自行車和旋轉著的陀螺。只有當你靜止下來,你才會真正倒下。
學無止境,當所有的規(guī)矩大道已變?yōu)槟闵牧晳T時,你就能夠做到從心所欲,這可以說是每一個生命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這樣的一個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卻要千錘百煉。
學習《論語》,學習任何經(jīng)典,所有古圣先賢的經(jīng)驗最終只有一個真諦,就是使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悟性,使我們建立一個君子仁愛情懷的人生之道,能夠符合社會道義標準,不論是對自己的心還是對于社會崗位,都是一種無愧的交代,從而形成一個民族的靈魂。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十二
莊子,作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莊子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后人,尤其是于丹女士。于丹在她的《莊子心得》一書中,以獨特的視角和方法,將莊子思想與現(xiàn)代社會相結合,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解讀方式。
于丹在書中首先介紹了莊子的背景和思想,包括其生活背景、道家思想的主要觀點以及莊子思想中的“無為而治”等。然后,她通過生動的例子和深入的剖析,使讀者更好地理解莊子思想,例如“莊子的妻子死了,他敲著盆子唱歌”,這表現(xiàn)出莊子對于生命的達觀和超脫。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于丹對莊子思想的獨特理解和解讀。她將莊子思想中的“道”與現(xiàn)代社會的種種問題相結合,例如現(xiàn)代社會的焦慮和壓力,她用莊子思想來引導我們?nèi)绾蚊鎸@些問題。同時,她對莊子思想的解讀也讓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莊子這個人,以及他為何能夠寫出如此獨特且深刻的思想。
在書中,于丹對于莊子思想的解讀,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莊子的思想中充滿了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洞察,他讓我們認識到,生活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生活本就是簡單的,快樂的,只要我們能夠放下心中的負擔,就能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總的來說,于丹的《莊子心得》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書。她以獨特的視角和方法,將莊子思想與現(xiàn)代社會相結合,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解讀方式。同時,她也用自己的經(jīng)歷和思考,讓我們對莊子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我認為,這本書對于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哲學書,更是一本生活的指導書。
最后,我想說的是,莊子思想中的“道”,即對于生活的理解和認識,是永恒的。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xiàn)代,莊子思想都能夠為我們提供有益的啟示。而于丹的《莊子心得》,則是一種將莊子思想與現(xiàn)代社會相結合的嘗試,它讓我們認識到,莊子思想并不過時,反而,它是一種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認識生活的方式。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十三
當我敲擊鍵盤在寫《論語心得》讀后感時,20xx年的春天已經(jīng)悄然來到了我的身邊,盡管春寒料峭,但也著實讓人嗅到春天的氣息了。當我從媽媽手里接過這本封面古色古香又被炒得沸沸揚揚的書籍時,自然有了一睹為快的沖動。
拋開塵世的喧囂,披一路風塵,孔子孤身一人,踏上了為師的道路。說是旅行,不如說一次心路歷程,更是一次道德與心靈相融。同樣的一部著作,每個人的個性和經(jīng)歷不同,解讀自然也不同。也許,同樣是《論語》,憤世嫉俗的人讀出了天人合一,急功近利的人讀出了從容淡定,甘于平庸的人讀出了奮發(fā)進取,缺乏謀略的人讀出了生活的智慧……我們從中明白了“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我們從中懂得了“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一點儲備心靈快樂在的資源”;我們感悟到了“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
我們從小接受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的倫理觀念,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準則,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很多人都說于丹的《論語心得》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tài)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人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在現(xiàn)在社會中的理性德行。
于丹的《論語心得》是從天地人之道開始談起的。從盤古來天開始變化達到的某種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說: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這里既是一片理想主義天空,人們再次自由翱翔;還要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自己行為的拓展?!硐胫髁x與現(xiàn)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在這里娓娓道來,向我們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于現(xiàn)代人、普通人及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
在現(xiàn)代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把握為人的處世之道呢?孔子說:“過猶不及”。在孔子的眼里,做事情如果不把我分寸的話是與沒做是沒有什么兩樣的。那么應該如何把握分寸?當我們遇見一些不公平的事情應該有什么樣的心態(tài)?面對自己身邊的人又應該有什么一種心態(tài)?在這嘈雜的社會中我們有要保持著什么樣的人際關系呢?弟子問孔子說:“老師,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如果一個人以德報怨了,那么你會用什么去報答人家的恩德呢?當別人無微不至時,你又該怎么辦呢?“以德抱怨”的方式不可取,但“以怨報怨”是更不可取的,因為怨怨相報何時了?做人還是應該“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如果有他人有負與你,對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對待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憒真正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與光明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對這一切,那么不是德也不是怨,這件事也不會損壞我們之間的感情了。
今天的社會,物質生活是越來約發(fā)達了,但人與人之間關系卻越來越冷漠。《論語》中何謂“仁愛”?是用平等和理性去對待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們但凡稍微留一點的分寸,做事情時給別人保留一點的余地,就像《禪宗》里所說的那種至高無尚的境界,就是“花未全開,月未圓”。也就是花一旦全開,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就要虧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園,這就是自己心中所期待的`那種感情,而朋友之道和親人之道皆是如此,退一步,海闊天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握分寸,恰到好處?,F(xiàn)在我們與其怨天憂人,不如恭身自省,加入我們真的能夠做到《論語》中的“掌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yǎng)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是自己變的快樂起來自然就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
在現(xiàn)代社會中,孔子好像與我們在慢慢分離,我們對圣賢與經(jīng)典也逐漸遠去,怎樣為人處世、用怎樣的標準來約束自己,在我們心中好像變的模棱兩可。而于丹以白話詮釋經(jīng)典,以經(jīng)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孔子的話來詮釋一個現(xiàn)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繹出來,而這個灰色幽默的孔子用自己最好的感悟來向我們解釋了這一點,從而演變出的是一種的積極的態(tài)度,心靈與靈魂的凈化、情感與智慧的升華。不管是于丹對《論語》的解讀,還是我們對《于丹〈論語〉心得》的解讀,我們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學會怎樣做人。千顆心有千種所得,萬顆心有萬種所得。我們對于生活,也是如此,無非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取明白一些簡單的道理。因此,我們不會忘記,我們永遠是獨立的個體,我們的思想會因生活的改變而改變,我們的人生會在感悟和理性中慢慢成熟。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樸素的、一種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tài),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nèi)心的安寧。
洋洋灑灑寫了很多,與其說是讀后感,還不如說是自己心情的梳理,這篇文章更像是我的一篇日記。感謝她讓我《論語》中全方位地審視了自己。這次學習也讓我體味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從容,要做到心靈的勇敢,要讓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我更加熱愛生活!
《論語》中告訴我們的道理中有:做什么事情不能就急于求成;馬和驢的語言也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學習那匹隨唐僧取經(jīng)的馬,經(jīng)歷風雨,磨礪成長,不能像磨坊里的驢一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此打轉。
道理面前,順乎自然,柔韌而剛,做好自己!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十四
近日讀了《于丹論語心得》一書,頗有感觸。
丹老師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yǎng)品。她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讀過她的論語心得,感覺孔子就像是鄰家的長者,完全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她運用生動地故事,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里。我也喜歡這樣的哲理故事,不僅喜歡讀,而且喜歡應用于政治課一些哲學原理的講解,她引用的故事之中,就有我曾經(jīng)講給學生聽過的,但是她從另一種視角對故事進行了剖析,讓我仿佛從自家的后院發(fā)現(xiàn)了一株珍稀植物一般驚喜。
《論語》的真諦是什么?在于丹看來,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她從宇宙觀、心靈之道、處世之道、人格修養(yǎng)、交友之道、理想和人生之道七個方面,著眼于當下談了自己的心得。
不過,既是“心得”,便是個人體會,一家之言,有人說好便有說非。雖有人指責于丹曲解先人著作,稱其為“學術超女”,對現(xiàn)今的文化快餐現(xiàn)象甚為憂慮。但平心而論,能認認真真看下本書思索一番其中道理,在今后人生道路上遇上困難之時腦中閃現(xiàn)書中片語進而引導自身,惠及他人,實在于己與人是一次不小的收獲。即便在一些人看來于丹的《心得》錯誤百出,卻是瑕不掩瑜。
經(jīng)典之所以為經(jīng)典不在其詰屈聱牙的文字,不在咬文嚼字吃準了唯一的釋義,而在即便隨時間流逝依然能為大眾所接受的長久生命力,口口聲聲說要“傳承”,卻又束之高閣不容許不同之聲的出現(xiàn),才是對儒家思想“仁恕”核心的一種曲解。既然所有學術理論技術的最終目的都是服務于人,為人所用,又何來俱是以何形式,中國不有句古話么:“真金不怕火來驗。”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十五
不朽的孔子永恒的《論語》我在最近又溫習了一遍《于丹論語心得》,突然覺得她就是在針對我的心境所寫的,她寫出了我心里想說又寫不出來的話,她用女性特有的細膩的筆觸,深邃的思想,獨到的見解,來解讀《論語》,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讀過,雖不是大徹大悟,但也有些許悟道。
魚和熊掌不可得兼,舍得舍得,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得失就在轉念之間。你的心田越淡定,越從容,你就會舍棄那些劇烈的、宏闊的、聲張的、外在的情勢,而尊敬恬靜的、心田的聲音。這會使你走到社會角色中的時刻,可以或許不失去自我,可以或許做到最佳。讀后讓人豁然開朗,淡然微笑,還讓人掩卷而思,浮想聯(lián)翩,頓時,心靜謐下來。
“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睂τ谖襾碚f,已步入不惑之年,對人對事已接近淡然,雖然有些人有些話觸到敏感的心靈,難免有些黯然,但我總是愿意把它往好處想,不爭不惱,一笑而過,“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想開些,何必計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我也有很多的感悟,現(xiàn)在,對學生也是寬容很多,因為我自己有孩子,她也曾因為老師的原因哭倒在我懷里,我的心也曾痛過,我不想別人的孩子也因為我哭倒在別人的懷里,所以每句話我都掂量一下我自己的孩子能接受嗎,結果失誤減少了很多。
另外,我知道孔子教書有好些特點。從某些方面說,孔子是一個好教師。于丹老師筆下的孔子樸素平和、謙虛賢達,博學睿智,平易近人,時時為我們傳遞著一種博大、仁愛和快樂。首先他注意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顏回、曾參的粗衣淡飯??炭嚆@研的優(yōu)良品質,孔子一再表揚。宰予懶惰,夸夸其談,孔子嚴厲地責備過他,“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發(fā)憤忘食.不知老之將至”的勞動熱情,都是他的光輝面。原始的孔子,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學習。其次,孔子教書能了解學生們的優(yōu)缺點以及他們的特長和個性。曾參的德,子路的勇,顏回的好學,子貢的聰明,孔子常常能信手拈來,并提出“因材施教”。他是溫和的,如春風拂面,從來不訓斥學生,我也悟道并不是老師聲嘶力竭學生就會按照你的要求來的,有時需要的只是繞指柔,我讀《心得》,學孔子,做一個快樂的老師。
《論語》通知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以文言詮釋經(jīng)典,以經(jīng)典詮釋聰慧,以聰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排人心。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仍能讓人體悟到經(jīng)典的聰慧與溫暖。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十六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首先想要說的是,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
每每去到書店,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關于教人們“怎樣做人、怎樣對待人生挫折、怎樣處事”的書籍比比皆是,而這些所謂的“心靈雞湯”迎合了當今復雜社會下處于“心靈沖撞”中的人們所需要的那種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靈慰籍,而這些書籍中,我認為于丹教授關于《論語》的心得體會卻是最值得一看的。
想起以前讀中學的時候,什么《論語》《莊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奧的東西,雖然在添鴨式的教育中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問心里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膚淺和隨意的。或許,沒有于丹,我大腦中不會再想起《論語》,不會想到通過讀《論語》來指導自己的生活,也不會理解先人圣賢為什么會說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當看了于丹教授的書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偉大,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為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說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可以讓我受益匪淺、溫暖備至。于丹教授說:“《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薄ⅰ啊墩撜Z》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所以,當這本書被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為于丹教授把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代人的生活通過《論語》完美結合后給予的精辟闡釋表示喝彩!
對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于我這等凡夫俗子來說,不會也不想做任何評論,對我來講,讀懂、讀透、悟到就可以了。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十七
讀完《于丹〈論語〉心得》感觸頗深,這本書給我?guī)淼淖畲蟾惺苣^于那種平和、淡定的心態(tài)。正如該書序中所言,孔子是灰色的,因為灰色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是的,我們需要這樣一位最具普適性的孔子,因為他讓我們感覺到了溫暖。
在讀這本書以前,我一直認為《論語》的思想是高不可及的,讀罷覺得并非如此。它的思想是樸素的,簡單的,他所能讓我們獲取的是心靈的寧靜和快樂。
首先在《于丹〈論語〉心得》的第一章便告訴我們,人應該有信仰。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僅僅是一個指標;而真正從內(nèi)心感到安定和對于政權的認可,則來自于信仰。在這里,于丹講到了國民幸福指數(shù),就是說,評估一個國家是不是真正富強,不能單純看國民生產(chǎn)總值的絕對量和增長速度,要看每一個百姓內(nèi)心是否快樂。那么我們到底快不快樂呢?于丹在這里提到了一組數(shù)據(jù),從80年代末期到91年再到96年,我國國民幸福指數(shù)從64%升到73%,后又降到了68%,為什么在物質極大繁榮的今天,人們依然不快樂呢?!在這里我想談談“安貧樂道”。這是孔子思想里的最高境界,可能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很難再有人認可這個觀點。我想談談我對這種思想的理解。其實每個人都有虛榮的一面,沒有誰甘愿過苦日子,當我們看到別人穿著高檔的衣服,用著名牌的化妝品,可能都有一點點嫉妒。其實嫉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法逾越自己,讓自己時時生活在這樣的陰影里面。我也希望擁有明亮寬敞的房子,高檔的時裝,名牌的化妝品,但是這些真的是我們生活的全部嗎?我們擁有了這些就一定會快樂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國國民幸福指數(shù)就不會在物質發(fā)達的今天反而下降了。因為追求永無止境,永遠都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就像很多年前流行的鄭智化的那首歌一樣,“我身上背著重重的殼,想努力往上爬,卻永永遠遠趕不上飛漲的房價……”所以何必要去比較呢?做自己就是最快樂的,其實快樂就是一種感受。當你用你自己掙的錢去享受屬于你的生活的時候;當你盡情享受親情的時候;當你和摯友歡聚的時候,你還有什么不快樂嗎?快樂是一種心態(tài),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滿足,像顏回那樣在艱苦的境遇中,仍然可以保持著樂觀的態(tài)度。所以我認為“安貧樂道”并非告訴我們要安于現(xiàn)狀,而是讓我們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不要單純的被物質生活所累,因為畢竟物質生活不是我們的全部。
同樣,面對遺憾,孔子所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依然是勇敢、淡定的。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沒有人一生沒有留下一點遺憾的。面對遺憾,我們可以將其擴大,也可以將其縮小。就好比于丹所提到的那位著名的球星,兒時母親因拔牙引發(fā)心臟病,去世了,這個陰影一直留在她心里,最終在她準備拔牙之前,她因為極度擔憂和恐懼而死去。一個遺憾被放大到了多少倍?。⊥瑯邮沁z憾,如果你可以淡定、勇敢的面對它,它就會被趕跑。正如于丹所言,做一個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遺憾。生命中,既然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遺憾或失意,就注定無法改變了,你無論怎樣費盡心機去想、去反思,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遺憾也已無從彌補,既然是徒勞的,又何必要放心上呢?當不幸來臨的時候,我們應該讓它盡快過去,拿出更多的時間,以一種淡定、平和的心態(tài)去做更多有價值的事情。就好比,西漢時的司馬遷,因李陵案發(fā)受牽連入獄,受宮刑。他出獄后,忍受巨大的精神與肉體的折磨,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終于完成130篇的巨著《史記》。我相信沒有哪種痛苦大過司馬遷所忍受的一切,但他承受著這些,依然能夠向著自己的目標前行,最終取得成功。所以,只要調(diào)整好心態(tài),你一定可以收獲很多,反之,你只能失去生命中更多精彩的、有價值的東西。讓我們用一顆勇敢、淡定的心去面對生活的.缺失與遺憾,從而讓自己的生命更加飽滿、充盈。
在《于丹〈論語〉心得》中,它也為我們闡述了交友、處事的態(tài)度,對待君子的判定,如何樹立自己的理想以及對人生的規(guī)劃。在這些章節(jié)里面,《論語》的思想無不告訴我們,任何事情成功的前提都是需要一顆仁愛之心及勇敢、從容的處世態(tài)度,當然這只是成功的前提,要想獲得更大的成功與收獲,還需要把握好做事情的分寸,這在交友及處事上尤為重要。
“過猶不及”這個詞我們在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這就是說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和朋友、親人相處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于丹在這里提到了《豪豬的哲學》,這個故事很早前就聽過了,當時并未完全理解它的含義,今天重新讀來,頗有感觸,可以說將《豪豬的哲學》用在這里真是恰如其分,我們和親人、朋友、甚至愛人相處都需要一個安全距離。
“君子”是《論語》中出現(xiàn)最多的字眼,可是我們該如何判定君子呢?《論語》的思想告訴我們“君子不憂不懼”,一個真君子要能做到了內(nèi)心的仁、知、勇,這樣就少了憂、惑、懼。他不怨天,不尤人,并且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很多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立場上想問題。所以這個思想,或者說這個目標,既是高遠的,又不是遙不可及的,它其實就存在于每個人的內(nèi)心,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真君子。
如何樹立自己的理想和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在這兩方面《論語》的思想強調(diào)了從內(nèi)心出發(fā)的重要性,它告誡我們要以修身為起點,要從最近的、從內(nèi)心的完善做起。如果我們可以達到從心所欲的最高境界,那么我們就可以少一些迷惘,可以用包容憐憫的心去體諒他人。這就又歸結到開始我們所提到的平和的心態(tài),這種平和、淡定貫穿著《論語》思想的全部,我們所看到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來越強調(diào)內(nèi)心,越到后來越從容和緩,當然這是需要千錘百煉的,就像那尊被人膜拜的佛像一樣,是經(jīng)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的。所以,當我們感到不平衡,和別人比較的時候,應該更多的比照一下自己的心靈。“少指責、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边@是于丹心語里面的一句話,其實歸根結底還是要求我們要有一顆平常心,有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讓快樂的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去輻射他人,溫暖他人,讓我們一起用善良勇敢的心去擁抱平和淡定的快樂。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十八
《莊子》是一部充滿哲學智慧和想象力的經(jīng)典作品,講述了關于生命、自然和人類社會等方面的思考。于丹教授的解讀,深入淺出,讓人深受啟發(fā)。
莊子的思想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對社會現(xiàn)狀和道德規(guī)范進行了大膽的挑戰(zhàn)和反思。他認為人們過于注重外在的虛榮和物質的追求,而忽視了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和價值的真正所在。這使得我們重新審視現(xiàn)代社會的價值觀,倡導回歸內(nèi)心的平靜和淡泊,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獨立。
于丹教授的解讀方式獨特,她將莊子思想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了莊子思想的內(nèi)涵。她強調(diào)了莊子思想中的“無為而治”,即不要過度干預自然和他人,遵循自然規(guī)律,尊重個體的自由和獨立,讓人感受到一種返璞歸真的境界。
個人在閱讀過程中的感悟也頗多。莊子的思想讓我意識到,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很容易迷失自我,追求物質和權力的崇拜,而忘記了生命的真諦。我們應該學會關注內(nèi)心的感受,尋找生命的意義,做到真正的內(nèi)心強大。
總之,《莊子》的解讀讓人受益匪淺,它讓我重新審視了生命、自然和人類社會,讓我深刻理解了莊子思想的內(nèi)涵和價值。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將更加注重內(nèi)心的修養(yǎng),遵循自然規(guī)律,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獨立,讓生命更加充實和有意義。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十九
北海有一種魚,叫做鯤。鯤十分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長。它能化成一種叫鵬的鳥,也有幾千里。當它振翅而飛的時候,翅膀像遮蔽天日的云彩。鵬會在海運來臨的時候飛往南海。南海,也就是天池。當它飛往南海的時候,會擊起三千里高的浪花,乘著風直上九萬里的高空,而且這一飛就是六個月。
然而,蟬和斑鳩卻嘲笑說:“我們快速飛起,沖上榆樹和檀樹,但有時達不到目的地,就掉落到地面上,何必要飛到九萬里那么高呢?”麻雀也嘲笑說:“它究竟想要飛到哪兒去呢?我使勁的往上飛,也不過飛幾十丈那么高就得回來,在蓬蒿之間翱翔,已經(jīng)是飛翔的最高境界了。它究竟要飛到哪兒去呢?”
在這個故事中,人們往往會羨慕大鵬鳥的視野寬闊,氣魄宏大,會嘲諷蟬、斑鳩和麻雀在大鵬面前如小丑般的無知、可笑,它們鼠目寸光,即使盡力氣地翻飛騰躍,也不過蓬蒿之間,數(shù)丈而已,它們又有什么資格去嘲笑翱翔于天際的大鵬鳥呢!難怪連莊子也說“這幾個小蟲子又知道什么!”大有“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感覺。
然而,這只不過是從很世俗的、狹隘的角度得出的結論。而事實卻并不如此!
我們知道,宇宙(或道)是無限的,到底無限到何種程度呢?有一部電影描述得很好:在地球上,外星人與人類尋找一個決定雙方命運的宇宙,經(jīng)過雙方的生死較量,這個宇宙最終被人類尋獲并奪得,你知道這個宇宙在哪里嗎?它在一只黑貓的脖子上掛著,只有玻璃彈珠那么大,但當你從外向里望時,里面卻是繁星密布,浩瀚無邊,的的確確的是一個宇宙。宇宙就只有那么大嗎?不是的!電影到結束時,鏡頭拉向遠方,我們偉大的地球慢慢地縮小,變成藍色的球,再縮小,在太陽系里變成一顆小星星發(fā)著微弱的光,再縮小,地球早已看不清了,太陽系在銀河系里縮成一小片,再縮小,銀河系已變成一小團霧,再縮小,銀河系在我們的宇宙里已看不見了,最后我們的宇宙變成一顆小小的彈珠在地上滾動,掉到一個小坑里,與另外一顆彈珠撞在一起。這時,一個外星人伸出一只長著柔軟大手的瘦長胳膊,用手抓起兩顆彈珠,放到一個布袋里,布袋里已有滿滿的一袋子呢!
相反,麻雀、斑鳩和蟬倒是很幸福的,它們的幸福正在于它們的無知和自我滿足!
現(xiàn)實生活中不也如此嗎。有一個朋友通過自己十來年的奮斗,已經(jīng)擁有上千萬的家產(chǎn),家中的住房已從鄉(xiāng)下的農(nóng)房換成了小別墅,后來他覺得小別墅也不好看,又想買三十畝地造個小園林,現(xiàn)在他已在付諸實踐了。有人對他說,怎么這么不知滿足呢?等你有一小園林后,就有會想,似乎家中少了一座山,你就又會不滿足了。
是啊!到什么時候才能真正的滿足呢!這不是自尋煩惱嗎。不是很痛苦嗎。
所以,做一只無知、無用和自我滿足的小麻雀又有什么不好呢!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一
《論語》是儒家的經(jīng)典,它傳承著一個民族的文化歷史,豐富著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內(nèi)涵,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與經(jīng)典對話,常常升騰出一種莊嚴與肅穆,在品讀玩味中心緒漸漸如止水,恬淡、安寧充溢著我的內(nèi)心。而讀《于丹〈論語〉心得》一書,覺得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于丹教授用了許多淺顯的故事,把一部《論語》說得通俗易懂,我很喜歡書的封面那句話《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我覺得,作為一個生活在21世紀的人,《論語》確實告訴了我應該怎樣快樂地生活,而作為一名教師,《論語》同樣告訴了我怎么讓孩子進行快樂地學習成長。
于丹在書中說:其實,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nèi)來,無限深刻地去發(fā)現(xiàn)內(nèi)心。就和孔子告訴我們的是一個道理,多向內(nèi)看,少向外看,內(nèi)心快樂安寧了,生活就會從容自得。“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復始的工作節(jié)奏中,還有多少時間,多少空間能讓你去關注自己的內(nèi)心呢?我們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個社會的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們心靈的聲音”;“人人都希望過上幸??鞓返纳睿腋?鞓分皇且环N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nèi)心相連”。
子曰,“愛生如子,知人善教,有教無類”。不分年齡大小、出生貴賤,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即使對曾經(jīng)犯過錯誤的少年,孔子也表現(xiàn)出寬宏的胸懷?!叭藵嵰赃M,于其潔也,不保其往也?!币馑际钦f人家已經(jīng)去掉了污點而進步,就要贊許他的潔凈,對他的過去不應該抓住不放?!痹谄綍r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不順眼”的學生,其實,他們的心靈深處更需要老師的呵護。我想,如果將孔門的七十二賢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樹苗的話,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們共同營造了一片生命的綠洲,兩千多年來,這一片綠洲一直點綴裝扮著我們?nèi)A夏大地。我們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yè),就要愛學生、尊重學生,于丹教授就教我們?nèi)绾稳酆⒆印KJ為,《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于丹教授通過提到的“頭花”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也許我們無力快速改變孩子,但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態(tài)來對待,你就會擁有完全不同的心境!我們早就聽說過標簽效應的試驗,被教授隨便說說的所謂“天才”孩子,最后果真成為優(yōu)秀的人才,而沒有被指明的那些孩子卻發(fā)展得很平庸。可見讓孩子在心靈深度充滿陽光、自信,那是何等的重要。作為教師的我們,首先要讓自己心中有一顆太陽,那樣你的孩子才會沐浴充足的陽光,健康成長。
同時,于丹教授也認為“關愛別人就是仁慈,了解別人就是智慧?!弊鳛榻處煟私夂⒆?,發(fā)展他們的個性特長,就是我們教育的智慧。今天我們實施素質教育,就應該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從孩子實際出發(fā),注重個性特點,從而實現(xiàn)共同進步、共同發(fā)展、共同培養(yǎng)的目的。
《論語》是一部偉大的著作,孔子是中國人心中的圣人。不同的人都會從《論語》和孔子那里學到所需要的。作為教師,孔子更是中國幾千年教育的形象代表,而《論語》是教師必讀的一本書。書中很多關于教育的論述,至今仍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至今仍然對我們進行的素質教育有著借鑒的作用,也還有需要努力才能達到的境界。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二
很多人都說于丹的論語心得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tài)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人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在現(xiàn)在社會中的理性德行。由于時間的關系,應該說對于丹的這本書只是粗略的讀了,自認為還沒有讀透,但對與自己實際生活和教學相關的章節(jié),讀后確有感觸。
一。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第一個態(tài)度是,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xiàn)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F(xiàn)在的英語教學結果應該說對我校的英語教師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缺憾,每一名英語老師都在盡力,都很認真負責,但一次次的考試成績卻不盡如人意,總感覺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
可以說在每一次考試成績出來后,總要有一段時間心情是很郁悶的。讀完這一部分后,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首先,我們要明確這個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也許還要有很長時間需要面對的,我們要從抱怨學生的懶惰,抱怨家長的不配合,抱怨領導的不理解中跳出來,因為這樣做,除了給自己填堵外,我們得不到一點好處。
反之,我們要積極思考,班級有好學生,說明我們的教學不是完全失敗的,至少在求精,求尖方面我們做到了,我們需要反思或者在以后加強的是如何找到并實施更好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困生的各項能力。將缺憾降低到最小化,直至消失。
二。明確的交友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fā)現(xiàn),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恒久。
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nèi)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所以有一個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nèi)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寬容的朋友不會使我們墮落或者更多的放縱自己反而會讓我們從他人的內(nèi)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
所以寬容的好朋友,是一種做人的情懷,是我們在失落時需要的關懷,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聞,就是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
論語告訴我們,第一種壞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當你還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你的朋友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論,這種暴躁的朋友往往因為盲目的激情影響你的判斷,讓你做出可能永遠無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種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種相反,是說那種脾氣特別優(yōu)柔寡斷的朋友。要知道,現(xiàn)在的生活節(jié)奏很快,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機遇在我們面前只是一晃而過,你必須果斷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擾了你的思維,使你猶豫不決,這種朋友總是讓你錯失良機。第三種,也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種不擇手段來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他們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來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發(fā)現(xiàn)被他利用,而這時往往你已經(jīng)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現(xiàn)在的師生關系中最能起到輔助教學的就是朋友關系。那么在與學生的交流中,論語中的這“三益友,三損友”同樣適用,在給學生評價時要正直,公正;在發(fā)現(xiàn)學生的錯誤時,除了必要的嚴厲,更多的時候需要我們的寬容,理解與引導;在教學中要盡量做到多聞,現(xiàn)在的時代是信息的時代,“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這句話仍舊是真理,只不過現(xiàn)在的教師要想教好學,也許需要一缸,一池,甚至更多的水。而現(xiàn)在少數(shù)破壞教師形象的個別人,其身上正體現(xiàn)了損友的特點,要么武斷,讓學生心生敬畏,恐懼;要么柔弱,讓學生隨意欺負,或只是錯誤理解了賞識教育的真諦;要么勢利,自私,只求在學生身上獲取眼前的物質利益,最終受人鄙視。
看了《論語》相信我們對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學和生活中,論語將成為我學習,反思,感悟的最有力支持與后盾!也希望學校能給我們提供更多這樣的好書來充實自己,完善自己!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三
灰色的孔子又必須鏈接多彩的世界。這世界充滿生命活力,姹紫嫣紅,千姿百態(tài),萬類霜天競自由。正因為有了生活的五彩繽紛,理論的灰色才不顯得死寂;也正因為有了思想的高貴純粹,紛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疑嵘肺唬嗖时WC了活力。這也就是和諧。
于丹為我們講述的就是這樣的孔子,一位鏈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鏈接是廣泛的,東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題卻是單純的,單純到?jīng)]有色彩,沒有性別,沒有時間和空間,只有溫度。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就是教給我們?nèi)绾卧诂F(xiàn)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追蜃诱且赃@種樸素的、溫和的生活態(tài)度來影響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種子,把那種生活的態(tài)度、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
仔細傾聽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感覺曾經(jīng)遙遠而枯燥的《論語》一下子變得豐富和 溫暖起來。于丹教授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xiàn)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nèi)涵,有許多獨到見解,豁然于眼前。 于丹對《論語》的解讀能夠贏得民眾的掌聲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沒有把重點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論語的教導直接針對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講解的心靈之道、處事之道都是幫助人的內(nèi)心需要,這就是當今許多現(xiàn)代中國人的實際需要。尤其是在當今忙忙碌碌、競爭激烈以及精神相對空虛的情況下,人們更有對內(nèi)心平安的追求,當然孔子不能給當代中國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論語》中的一些內(nèi)容的確能給人某種心靈安慰,也可以讓人從中學到一些處事之道。
中精神寄托的符合,只有站在個人心理的坐標系上,建立務實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職業(yè)生涯中有所擔當,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最為重要。于丹教授把《論語》樸素、敦厚的哲理解讀后以現(xiàn)代人的理解方式傳遞到我們,正確處理理想與現(xiàn)實的關系。就工作學習而言,一個人的目標,不能好高騖遠,必須經(jīng)過努力可以達到;同樣,目標不能太小,不經(jīng)一定困難能夠實現(xiàn)的目標不可能帶來多大的勇氣,即便是實現(xiàn)了目標也不可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快樂。
在于丹對《論語》通俗化的解讀中,無論是“心靈之道”還是“處世之道”,無論是“君子之道”還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種大氣的胸懷,獨到的眼神,加以審視、領悟,并用輕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來。讓我們的精神得以飽滿,更從容,豁達,樂觀的面對生活。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四
《莊子》是一本充滿哲理和想象力的書籍,被譽為中國古代經(jīng)典之一。于丹教授對《莊子》的解讀深入淺出,讓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書中的思想和智慧。
在閱讀《莊子》的過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莊子對自由、自然的向往和追求。莊子的想象力和對人生的思考讓我思考自己的生活和處境,更加珍惜眼前的自由和幸福。同時,我也被莊子的智慧所吸引,他通過寓言故事、比喻等方式讓人們明白許多深刻的道理,比如“無用之用是大用”、“真正的快樂在于心靈的自由”等等。
在莊子的筆下,萬物都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天地萬物都是息息相關的,生命的價值在于能夠讓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天地萬物中去。這種生命價值觀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和價值,更加積極地去探索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總的來說,閱讀《莊子》是一次充滿啟示和感悟的過程,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也讓我更加珍惜和擁抱自由和自然。莊子的思想和智慧不僅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chǎn),值得我們?nèi)ド钊胙芯亢蛡鞒小?BR>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五
帶著恭敬的心情去讀這本書,因為是解讀《論語》。我的古典文學學得不好,因此總想好好學一學。對儒家從來沒有深究過,只是偶爾跟朋友一起談談說說,更喜歡道家的超逸飄然。
對百家講壇曾經(jīng)一度癡迷,總覺得看此節(jié)目的都是文人,也曾追逐著去看,直到易中天被像超女一樣炒得火熱的時候,我心里的火熱倒是一下子涼了,總覺得一下子出名的就像暴富一樣缺乏積淀。
《于丹論語心得》用bt下載在電腦上,常常拿來欣賞品位女性厚實而充滿自信的演講,只有對自己絕對自信的人才有可能如此鏗鏘有力地講述國學的經(jīng)典,也只有勤奮的人才有可能練就如此流暢明晰的口才,只有達到這種社會地位的人才敢如此淡定地跟全國人民談論關于淡定的話題。
也許是過于自信和自我的表現(xiàn)讓我并不欣賞這本書的呈現(xiàn)方式。不多的文字卻用了過于稀疏的排版方式;原本并不特別和獨到的思想只因為在圣賢的光芒下而顯得分外華麗,試想,如果將書中所闡釋的這些觀點和故事聯(lián)系在《讀者》或者某些有關心靈雞湯的圖書,也是完全沒有什么不妥的;過于頻繁的簽名售書也讓我感覺到過于急功近利的商業(yè)氣息。在圣賢的光芒下這樣的語調(diào)讓我從靈魂里感到自己的卑賤,用圣賢的思想啟迪心靈是有可能的,但只有當自己的心靈能夠釋放光芒的時候,可能才能快樂,在圣賢的光芒下,便永遠無法自己取暖。
換句話說,如果照書中所說的那樣,快樂只決定于人對世界的認識態(tài)度,是不是過于唯心了呢!中庸是解讀中國哲學或者說儒家思想的一個關鍵詞,如果我可以解讀中庸之美,那么應該是一種和諧,一種融合,如果用新名詞來解釋應該是一種共贏,人與社會的共贏,人與自然互惠互利。在這本書中,我卻感到作者過分強調(diào)了內(nèi)省,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派所呈現(xiàn)出來的做社會中的人與道家所崇尚的自然我的狀態(tài)是兩種我們都需要體驗和感悟的。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六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圣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于丹老師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yǎng)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
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里。他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
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么人們采著我們?nèi)ツぐ菽悖磕阌惺裁戳瞬黄穑糠鹣竦卣f,因為你只經(jīng)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jīng)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們知道,西方國家以宗教立國,中國長期以儒學立國??鬃犹岢蕫郏⒉徽J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墩撜Z》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tài)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歡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安粖Z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么,還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tài),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nèi)心的安寧。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七
我一下子就被《莊子心得》中有趣的故事吸引進去了,跟隨于丹老師的講解,深悟人生,思考生命??傆幸环N感覺告訴我,人似乎生活在一個被安排好的世界,只有被選擇的余地。也許正是當時的消極情緒,讓我決心再通讀一遍。我寧愿相信,看的過程和聽的過程會是全然不同的,于是,我找到了這本書,仔細瀏覽,這一次忽然發(fā)覺,它很有趣,很深奧。那是一個多么遙遠又近在咫尺的世界啊,它包容萬千,將一切化為烏有。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寫在書里面的東西,都是一些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看起來漫無邊際,但其中卻蘊含有大智慧。莊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東西莫過于他的《逍遙游》了。
有人說年輕人讀了《莊子心得》會受到不求上進的影響,但在我認為卻恰恰相反,其實《莊子》里面的精神,在今天這個社會,很多人都需要。這是需要你辨證的去感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嘛。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過程。把所有覺的瞬間,與長長一生的悟結合起來,你所到達的就是主語看見我的心。這是人生的大覺悟?!?BR> 覺悟是一個佛家語。用現(xiàn)在的話就是“看見我的心”。我曾經(jīng)覺得“覺”很重要,但是看過書之后反而覺得“悟”更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經(jīng)歷。當我80歲時,回想這一生的點點滴滴,時光流逝,腦子里的每段篇章,可能那還是一個過程。但是他是我的經(jīng)歷,我的積累。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而“覺”是瞬間,好像一點過程都沒有。有些不勞而獲的意思。
同樣在我的工作中也應該多“悟”而不是“覺”。只有在工作中積累經(jīng)驗,才能有機會或是有資本“覺”的。古人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同樣,我認為“覺”是在“悟”的基礎上的。不論是什么,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才可以成功的。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八
暑假期間無意中讀了于丹的《莊子》心得,每天晚上認真地品嘗這本書、仔細地看了一頁又一頁,一章又一章。
全書的內(nèi)容分為十章。每一章都是與我們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關。認識了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獨,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嘻笑怒罵,了無拘圍;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于死亡,他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奇思異想。
于丹這位教育家對于莊子的人物的確評價是綜合性的,也是很適合讓我們理解的。于丹說:我們有什么樣的眼睛,就有什么樣的生活。人們可以從不經(jīng)意的地方,從最小的細微處看出精妙的大道理。關鍵在于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夠從這些細節(jié)里面真正去獲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識和感悟。
人生應該怎么活?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成功的?這些問題時刻都會縈繞在我們耳邊,或是深入到內(nèi)心。生活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我們看到的世界是繁華的,忙碌的,這一切外在的東西恰恰左右了我們內(nèi)心那一份最純真的向往。過多地追求物質世界,使我們失去了最寶貴的年華,失去了歡樂的時光和自由。終其一生,人們只為了兩個字:名利。我們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內(nèi)心太少啊!正如書中所說,你可以了解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只有看見自己的心,才算是覺悟。為什么我們總覺得心中有無限愁苦?總覺得生活不眷戀我們?原因是我們太愛斤斤計較,有太多太多的癡迷,而沒有看得通透。每當我陷入孤獨總會感覺為什么別人都那么快樂,其實,寂寞也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許安靜的環(huán)境更利于人去思考,所以孤獨寂寞也并不愁苦。
時代的變遷使我們的思想也得以發(fā)展,但這種發(fā)展是否有利于我們呢?在當今這個時代,有各種大大小小的迷惑、困惑、誘惑、疑惑,當我們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思想是否還會堅定從容呢?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變?nèi)松姆较?,大迷惑改變的是人的本性。迷惑我們的有兩個障礙:一是物質,二是世俗。物質往往是一種利益,可以迷惑我們的判斷;而世俗往往是一種言論,一種眼光,可以擾亂我們的價值觀?,F(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成為了物質的奴隸,精神也像幽靈一般飄搖不定。那么,我們還能看清我們的內(nèi)心嗎?還能看清我們自己嗎?如果我們連自己還未看清怎么能看得清這個世界?心如明鏡,這需要我們釋放一切包袱,回歸原本的自我,回歸自然,這樣才能聆聽到我們內(nèi)心最美妙的樂曲。
人,生來,睡不過一床,食,不過一碗。短短數(shù)十年,一晃而過,為了今后的日子不后悔,現(xiàn)在的生活還是簡單樸素一點,保持單純的好。否則太多牽掛,太多焦慮,豈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斷。記得動畫片忍者神鬼里面老師對達芬奇說:問問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強自己,問問你自己的心是否快樂。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九
其次,對付論語的`當代化解讀,分外是用普通化的言語來讀,有利于群眾對論語及儒家頭腦的重拾。用一個時興的意思來說,儒家文明分外是論語中所論述的這些原理,正是現(xiàn)在風起云涌設置裝備擺設調(diào)和社會的緊張課本,是中國良好的傳統(tǒng)文明最緊張的構成部門。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十
現(xiàn)在想一想,古代先賢們講的一些道理,和我們當代人的生活,仍然能聯(lián)系到一起,并不是高深莫測,遙不可及。正所謂的“道不遠人”吧!今天把于丹老師講的幾句話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共同學習。
在處世之道一章中,于老師講了一則寓言,名叫《豪豬的哲學》。有一群豪豬身上長滿刺,大家擠在一起取暖過冬。距離太遠大家借不著熱氣覺得寒冷。一旦湊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著身體。經(jīng)過多次磨合以后,豪豬們找到了合適的距離。在彼此不傷害的前提下,保持著群體的溫度。由此我們聯(lián)想到,現(xiàn)代人交朋友要真誠熱情,互幫互助,最好能帶給對方“正能量”。大可不必穿“一條褲子”“爛韭菜不打捆兒”。這樣下去離“小人常戚戚”就不遠了。與好朋友相處也要有個度,不要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攬??吹脚笥炎龅牟粚Φ牡胤剑爸腋娑频乐?,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我喜歡“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祝福,更羨慕“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思念,但愿朋友之間能“一片冰心在玉壺”吧!
當今社會,家長們把孩子的成長看做生活的全部,把孩子的學習看做頭等大事。于老師講有一種行為叫做“非愛行為”,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掠奪。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青春叛逆期,總是念叨為了孩子放棄了進修的機會,放棄了升遷的機會。把全部的精力金錢都花在了孩子身上等等,結果怎么樣?孩子“壓力山大”,高考前后、大學期間出事情的還少嗎?有的錯誤是沒有機會改正的,只留下血淋淋的教訓驚醒后來人。
書中還談到了許多孔夫子的觀點言論,如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我讀了幾句《論語心得》有一點點感悟。自己就像是夜晚抬頭看星星的孩子,卻不知道天空有多大。慢慢懂得學習才是硬道理,“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BR>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十一
古往今來,光陰之嘆是我們看到最多的感慨。哲人眼中滾滾奔流的江河水,它不只是一種自然存在,其中流淌的還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陰。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志銘。
每一個人都有自由去描述自己的理想,但是這一切要從人的社會化進程開始。從一個自然人轉化為一個有社會規(guī)則制約的人,這就是學習的起點??鬃诱f:“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定要一邊學,一邊想,一邊應用。他所提倡的是一種從容地把有限的知識放大到極限的學習方式,從內(nèi)心的心靈獨立這個意義上來講,真正好的學習,是把一切學習用于自我,讓學到的東西為我所用。
孔子一直在教學生一種樸素的、簡約的生活方式,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不要因為好高騖遠而迷惑于一些偽命題。在學習的時候,先要把我們生命中能夠把握的東西盡可能掌握,先不要去考慮那些遙不可及或者玄而又玄的東西。
莊子提出,道法自然,道無所不在。比如“游”是個動詞,“游”告訴我們,人想要體驗逍遙,必須有一種動態(tài)的系統(tǒng),也就是說,讓你的生活有更多的靈動,不要讓它僵死,要善于打破常規(guī),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辯證的關系,真正穩(wěn)當?shù)臇|西都處在動態(tài)之中。比如陀螺旋轉,騎行自行車都是在動態(tài)中保持了平衡。
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有大多數(shù)人在應對挑戰(zhàn)的時候,感到失去了心理的平衡,那是因為世界在動,而自己沒動。時代在變遷,一個人真的能做到取舍自如,以一種清楚的眼界給自己確定準則,并且以這樣心游萬仞的心態(tài)去調(diào)整自己的生活秩序,永遠保持動態(tài)中的平衡,你就永遠不會倒,你永遠是行進中的自行車和旋轉著的陀螺。只有當你靜止下來,你才會真正倒下。
學無止境,當所有的規(guī)矩大道已變?yōu)槟闵牧晳T時,你就能夠做到從心所欲,這可以說是每一個生命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這樣的一個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卻要千錘百煉。
學習《論語》,學習任何經(jīng)典,所有古圣先賢的經(jīng)驗最終只有一個真諦,就是使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悟性,使我們建立一個君子仁愛情懷的人生之道,能夠符合社會道義標準,不論是對自己的心還是對于社會崗位,都是一種無愧的交代,從而形成一個民族的靈魂。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十二
莊子,作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莊子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后人,尤其是于丹女士。于丹在她的《莊子心得》一書中,以獨特的視角和方法,將莊子思想與現(xiàn)代社會相結合,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解讀方式。
于丹在書中首先介紹了莊子的背景和思想,包括其生活背景、道家思想的主要觀點以及莊子思想中的“無為而治”等。然后,她通過生動的例子和深入的剖析,使讀者更好地理解莊子思想,例如“莊子的妻子死了,他敲著盆子唱歌”,這表現(xiàn)出莊子對于生命的達觀和超脫。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于丹對莊子思想的獨特理解和解讀。她將莊子思想中的“道”與現(xiàn)代社會的種種問題相結合,例如現(xiàn)代社會的焦慮和壓力,她用莊子思想來引導我們?nèi)绾蚊鎸@些問題。同時,她對莊子思想的解讀也讓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莊子這個人,以及他為何能夠寫出如此獨特且深刻的思想。
在書中,于丹對于莊子思想的解讀,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莊子的思想中充滿了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洞察,他讓我們認識到,生活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生活本就是簡單的,快樂的,只要我們能夠放下心中的負擔,就能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總的來說,于丹的《莊子心得》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書。她以獨特的視角和方法,將莊子思想與現(xiàn)代社會相結合,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解讀方式。同時,她也用自己的經(jīng)歷和思考,讓我們對莊子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我認為,這本書對于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哲學書,更是一本生活的指導書。
最后,我想說的是,莊子思想中的“道”,即對于生活的理解和認識,是永恒的。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xiàn)代,莊子思想都能夠為我們提供有益的啟示。而于丹的《莊子心得》,則是一種將莊子思想與現(xiàn)代社會相結合的嘗試,它讓我們認識到,莊子思想并不過時,反而,它是一種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認識生活的方式。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十三
當我敲擊鍵盤在寫《論語心得》讀后感時,20xx年的春天已經(jīng)悄然來到了我的身邊,盡管春寒料峭,但也著實讓人嗅到春天的氣息了。當我從媽媽手里接過這本封面古色古香又被炒得沸沸揚揚的書籍時,自然有了一睹為快的沖動。
拋開塵世的喧囂,披一路風塵,孔子孤身一人,踏上了為師的道路。說是旅行,不如說一次心路歷程,更是一次道德與心靈相融。同樣的一部著作,每個人的個性和經(jīng)歷不同,解讀自然也不同。也許,同樣是《論語》,憤世嫉俗的人讀出了天人合一,急功近利的人讀出了從容淡定,甘于平庸的人讀出了奮發(fā)進取,缺乏謀略的人讀出了生活的智慧……我們從中明白了“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我們從中懂得了“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一點儲備心靈快樂在的資源”;我們感悟到了“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
我們從小接受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的倫理觀念,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準則,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很多人都說于丹的《論語心得》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tài)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人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在現(xiàn)在社會中的理性德行。
于丹的《論語心得》是從天地人之道開始談起的。從盤古來天開始變化達到的某種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說: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這里既是一片理想主義天空,人們再次自由翱翔;還要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自己行為的拓展?!硐胫髁x與現(xiàn)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在這里娓娓道來,向我們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于現(xiàn)代人、普通人及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
在現(xiàn)代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把握為人的處世之道呢?孔子說:“過猶不及”。在孔子的眼里,做事情如果不把我分寸的話是與沒做是沒有什么兩樣的。那么應該如何把握分寸?當我們遇見一些不公平的事情應該有什么樣的心態(tài)?面對自己身邊的人又應該有什么一種心態(tài)?在這嘈雜的社會中我們有要保持著什么樣的人際關系呢?弟子問孔子說:“老師,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如果一個人以德報怨了,那么你會用什么去報答人家的恩德呢?當別人無微不至時,你又該怎么辦呢?“以德抱怨”的方式不可取,但“以怨報怨”是更不可取的,因為怨怨相報何時了?做人還是應該“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如果有他人有負與你,對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對待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憒真正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與光明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對這一切,那么不是德也不是怨,這件事也不會損壞我們之間的感情了。
今天的社會,物質生活是越來約發(fā)達了,但人與人之間關系卻越來越冷漠。《論語》中何謂“仁愛”?是用平等和理性去對待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們但凡稍微留一點的分寸,做事情時給別人保留一點的余地,就像《禪宗》里所說的那種至高無尚的境界,就是“花未全開,月未圓”。也就是花一旦全開,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就要虧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園,這就是自己心中所期待的`那種感情,而朋友之道和親人之道皆是如此,退一步,海闊天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握分寸,恰到好處?,F(xiàn)在我們與其怨天憂人,不如恭身自省,加入我們真的能夠做到《論語》中的“掌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yǎng)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是自己變的快樂起來自然就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
在現(xiàn)代社會中,孔子好像與我們在慢慢分離,我們對圣賢與經(jīng)典也逐漸遠去,怎樣為人處世、用怎樣的標準來約束自己,在我們心中好像變的模棱兩可。而于丹以白話詮釋經(jīng)典,以經(jīng)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孔子的話來詮釋一個現(xiàn)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繹出來,而這個灰色幽默的孔子用自己最好的感悟來向我們解釋了這一點,從而演變出的是一種的積極的態(tài)度,心靈與靈魂的凈化、情感與智慧的升華。不管是于丹對《論語》的解讀,還是我們對《于丹〈論語〉心得》的解讀,我們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學會怎樣做人。千顆心有千種所得,萬顆心有萬種所得。我們對于生活,也是如此,無非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取明白一些簡單的道理。因此,我們不會忘記,我們永遠是獨立的個體,我們的思想會因生活的改變而改變,我們的人生會在感悟和理性中慢慢成熟。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樸素的、一種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tài),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nèi)心的安寧。
洋洋灑灑寫了很多,與其說是讀后感,還不如說是自己心情的梳理,這篇文章更像是我的一篇日記。感謝她讓我《論語》中全方位地審視了自己。這次學習也讓我體味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從容,要做到心靈的勇敢,要讓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我更加熱愛生活!
《論語》中告訴我們的道理中有:做什么事情不能就急于求成;馬和驢的語言也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學習那匹隨唐僧取經(jīng)的馬,經(jīng)歷風雨,磨礪成長,不能像磨坊里的驢一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此打轉。
道理面前,順乎自然,柔韌而剛,做好自己!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十四
近日讀了《于丹論語心得》一書,頗有感觸。
丹老師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yǎng)品。她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讀過她的論語心得,感覺孔子就像是鄰家的長者,完全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她運用生動地故事,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里。我也喜歡這樣的哲理故事,不僅喜歡讀,而且喜歡應用于政治課一些哲學原理的講解,她引用的故事之中,就有我曾經(jīng)講給學生聽過的,但是她從另一種視角對故事進行了剖析,讓我仿佛從自家的后院發(fā)現(xiàn)了一株珍稀植物一般驚喜。
《論語》的真諦是什么?在于丹看來,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她從宇宙觀、心靈之道、處世之道、人格修養(yǎng)、交友之道、理想和人生之道七個方面,著眼于當下談了自己的心得。
不過,既是“心得”,便是個人體會,一家之言,有人說好便有說非。雖有人指責于丹曲解先人著作,稱其為“學術超女”,對現(xiàn)今的文化快餐現(xiàn)象甚為憂慮。但平心而論,能認認真真看下本書思索一番其中道理,在今后人生道路上遇上困難之時腦中閃現(xiàn)書中片語進而引導自身,惠及他人,實在于己與人是一次不小的收獲。即便在一些人看來于丹的《心得》錯誤百出,卻是瑕不掩瑜。
經(jīng)典之所以為經(jīng)典不在其詰屈聱牙的文字,不在咬文嚼字吃準了唯一的釋義,而在即便隨時間流逝依然能為大眾所接受的長久生命力,口口聲聲說要“傳承”,卻又束之高閣不容許不同之聲的出現(xiàn),才是對儒家思想“仁恕”核心的一種曲解。既然所有學術理論技術的最終目的都是服務于人,為人所用,又何來俱是以何形式,中國不有句古話么:“真金不怕火來驗。”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十五
不朽的孔子永恒的《論語》我在最近又溫習了一遍《于丹論語心得》,突然覺得她就是在針對我的心境所寫的,她寫出了我心里想說又寫不出來的話,她用女性特有的細膩的筆觸,深邃的思想,獨到的見解,來解讀《論語》,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讀過,雖不是大徹大悟,但也有些許悟道。
魚和熊掌不可得兼,舍得舍得,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得失就在轉念之間。你的心田越淡定,越從容,你就會舍棄那些劇烈的、宏闊的、聲張的、外在的情勢,而尊敬恬靜的、心田的聲音。這會使你走到社會角色中的時刻,可以或許不失去自我,可以或許做到最佳。讀后讓人豁然開朗,淡然微笑,還讓人掩卷而思,浮想聯(lián)翩,頓時,心靜謐下來。
“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睂τ谖襾碚f,已步入不惑之年,對人對事已接近淡然,雖然有些人有些話觸到敏感的心靈,難免有些黯然,但我總是愿意把它往好處想,不爭不惱,一笑而過,“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想開些,何必計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我也有很多的感悟,現(xiàn)在,對學生也是寬容很多,因為我自己有孩子,她也曾因為老師的原因哭倒在我懷里,我的心也曾痛過,我不想別人的孩子也因為我哭倒在別人的懷里,所以每句話我都掂量一下我自己的孩子能接受嗎,結果失誤減少了很多。
另外,我知道孔子教書有好些特點。從某些方面說,孔子是一個好教師。于丹老師筆下的孔子樸素平和、謙虛賢達,博學睿智,平易近人,時時為我們傳遞著一種博大、仁愛和快樂。首先他注意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顏回、曾參的粗衣淡飯??炭嚆@研的優(yōu)良品質,孔子一再表揚。宰予懶惰,夸夸其談,孔子嚴厲地責備過他,“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發(fā)憤忘食.不知老之將至”的勞動熱情,都是他的光輝面。原始的孔子,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學習。其次,孔子教書能了解學生們的優(yōu)缺點以及他們的特長和個性。曾參的德,子路的勇,顏回的好學,子貢的聰明,孔子常常能信手拈來,并提出“因材施教”。他是溫和的,如春風拂面,從來不訓斥學生,我也悟道并不是老師聲嘶力竭學生就會按照你的要求來的,有時需要的只是繞指柔,我讀《心得》,學孔子,做一個快樂的老師。
《論語》通知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以文言詮釋經(jīng)典,以經(jīng)典詮釋聰慧,以聰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排人心。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仍能讓人體悟到經(jīng)典的聰慧與溫暖。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十六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首先想要說的是,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
每每去到書店,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關于教人們“怎樣做人、怎樣對待人生挫折、怎樣處事”的書籍比比皆是,而這些所謂的“心靈雞湯”迎合了當今復雜社會下處于“心靈沖撞”中的人們所需要的那種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靈慰籍,而這些書籍中,我認為于丹教授關于《論語》的心得體會卻是最值得一看的。
想起以前讀中學的時候,什么《論語》《莊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奧的東西,雖然在添鴨式的教育中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問心里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膚淺和隨意的。或許,沒有于丹,我大腦中不會再想起《論語》,不會想到通過讀《論語》來指導自己的生活,也不會理解先人圣賢為什么會說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當看了于丹教授的書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偉大,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為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說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可以讓我受益匪淺、溫暖備至。于丹教授說:“《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薄ⅰ啊墩撜Z》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所以,當這本書被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為于丹教授把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代人的生活通過《論語》完美結合后給予的精辟闡釋表示喝彩!
對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于我這等凡夫俗子來說,不會也不想做任何評論,對我來講,讀懂、讀透、悟到就可以了。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十七
讀完《于丹〈論語〉心得》感觸頗深,這本書給我?guī)淼淖畲蟾惺苣^于那種平和、淡定的心態(tài)。正如該書序中所言,孔子是灰色的,因為灰色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是的,我們需要這樣一位最具普適性的孔子,因為他讓我們感覺到了溫暖。
在讀這本書以前,我一直認為《論語》的思想是高不可及的,讀罷覺得并非如此。它的思想是樸素的,簡單的,他所能讓我們獲取的是心靈的寧靜和快樂。
首先在《于丹〈論語〉心得》的第一章便告訴我們,人應該有信仰。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僅僅是一個指標;而真正從內(nèi)心感到安定和對于政權的認可,則來自于信仰。在這里,于丹講到了國民幸福指數(shù),就是說,評估一個國家是不是真正富強,不能單純看國民生產(chǎn)總值的絕對量和增長速度,要看每一個百姓內(nèi)心是否快樂。那么我們到底快不快樂呢?于丹在這里提到了一組數(shù)據(jù),從80年代末期到91年再到96年,我國國民幸福指數(shù)從64%升到73%,后又降到了68%,為什么在物質極大繁榮的今天,人們依然不快樂呢?!在這里我想談談“安貧樂道”。這是孔子思想里的最高境界,可能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很難再有人認可這個觀點。我想談談我對這種思想的理解。其實每個人都有虛榮的一面,沒有誰甘愿過苦日子,當我們看到別人穿著高檔的衣服,用著名牌的化妝品,可能都有一點點嫉妒。其實嫉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法逾越自己,讓自己時時生活在這樣的陰影里面。我也希望擁有明亮寬敞的房子,高檔的時裝,名牌的化妝品,但是這些真的是我們生活的全部嗎?我們擁有了這些就一定會快樂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國國民幸福指數(shù)就不會在物質發(fā)達的今天反而下降了。因為追求永無止境,永遠都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就像很多年前流行的鄭智化的那首歌一樣,“我身上背著重重的殼,想努力往上爬,卻永永遠遠趕不上飛漲的房價……”所以何必要去比較呢?做自己就是最快樂的,其實快樂就是一種感受。當你用你自己掙的錢去享受屬于你的生活的時候;當你盡情享受親情的時候;當你和摯友歡聚的時候,你還有什么不快樂嗎?快樂是一種心態(tài),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滿足,像顏回那樣在艱苦的境遇中,仍然可以保持著樂觀的態(tài)度。所以我認為“安貧樂道”并非告訴我們要安于現(xiàn)狀,而是讓我們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不要單純的被物質生活所累,因為畢竟物質生活不是我們的全部。
同樣,面對遺憾,孔子所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依然是勇敢、淡定的。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沒有人一生沒有留下一點遺憾的。面對遺憾,我們可以將其擴大,也可以將其縮小。就好比于丹所提到的那位著名的球星,兒時母親因拔牙引發(fā)心臟病,去世了,這個陰影一直留在她心里,最終在她準備拔牙之前,她因為極度擔憂和恐懼而死去。一個遺憾被放大到了多少倍?。⊥瑯邮沁z憾,如果你可以淡定、勇敢的面對它,它就會被趕跑。正如于丹所言,做一個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遺憾。生命中,既然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遺憾或失意,就注定無法改變了,你無論怎樣費盡心機去想、去反思,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遺憾也已無從彌補,既然是徒勞的,又何必要放心上呢?當不幸來臨的時候,我們應該讓它盡快過去,拿出更多的時間,以一種淡定、平和的心態(tài)去做更多有價值的事情。就好比,西漢時的司馬遷,因李陵案發(fā)受牽連入獄,受宮刑。他出獄后,忍受巨大的精神與肉體的折磨,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終于完成130篇的巨著《史記》。我相信沒有哪種痛苦大過司馬遷所忍受的一切,但他承受著這些,依然能夠向著自己的目標前行,最終取得成功。所以,只要調(diào)整好心態(tài),你一定可以收獲很多,反之,你只能失去生命中更多精彩的、有價值的東西。讓我們用一顆勇敢、淡定的心去面對生活的.缺失與遺憾,從而讓自己的生命更加飽滿、充盈。
在《于丹〈論語〉心得》中,它也為我們闡述了交友、處事的態(tài)度,對待君子的判定,如何樹立自己的理想以及對人生的規(guī)劃。在這些章節(jié)里面,《論語》的思想無不告訴我們,任何事情成功的前提都是需要一顆仁愛之心及勇敢、從容的處世態(tài)度,當然這只是成功的前提,要想獲得更大的成功與收獲,還需要把握好做事情的分寸,這在交友及處事上尤為重要。
“過猶不及”這個詞我們在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這就是說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和朋友、親人相處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于丹在這里提到了《豪豬的哲學》,這個故事很早前就聽過了,當時并未完全理解它的含義,今天重新讀來,頗有感觸,可以說將《豪豬的哲學》用在這里真是恰如其分,我們和親人、朋友、甚至愛人相處都需要一個安全距離。
“君子”是《論語》中出現(xiàn)最多的字眼,可是我們該如何判定君子呢?《論語》的思想告訴我們“君子不憂不懼”,一個真君子要能做到了內(nèi)心的仁、知、勇,這樣就少了憂、惑、懼。他不怨天,不尤人,并且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很多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立場上想問題。所以這個思想,或者說這個目標,既是高遠的,又不是遙不可及的,它其實就存在于每個人的內(nèi)心,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真君子。
如何樹立自己的理想和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在這兩方面《論語》的思想強調(diào)了從內(nèi)心出發(fā)的重要性,它告誡我們要以修身為起點,要從最近的、從內(nèi)心的完善做起。如果我們可以達到從心所欲的最高境界,那么我們就可以少一些迷惘,可以用包容憐憫的心去體諒他人。這就又歸結到開始我們所提到的平和的心態(tài),這種平和、淡定貫穿著《論語》思想的全部,我們所看到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來越強調(diào)內(nèi)心,越到后來越從容和緩,當然這是需要千錘百煉的,就像那尊被人膜拜的佛像一樣,是經(jīng)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的。所以,當我們感到不平衡,和別人比較的時候,應該更多的比照一下自己的心靈。“少指責、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边@是于丹心語里面的一句話,其實歸根結底還是要求我們要有一顆平常心,有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讓快樂的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去輻射他人,溫暖他人,讓我們一起用善良勇敢的心去擁抱平和淡定的快樂。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十八
《莊子》是一部充滿哲學智慧和想象力的經(jīng)典作品,講述了關于生命、自然和人類社會等方面的思考。于丹教授的解讀,深入淺出,讓人深受啟發(fā)。
莊子的思想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對社會現(xiàn)狀和道德規(guī)范進行了大膽的挑戰(zhàn)和反思。他認為人們過于注重外在的虛榮和物質的追求,而忽視了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和價值的真正所在。這使得我們重新審視現(xiàn)代社會的價值觀,倡導回歸內(nèi)心的平靜和淡泊,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獨立。
于丹教授的解讀方式獨特,她將莊子思想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了莊子思想的內(nèi)涵。她強調(diào)了莊子思想中的“無為而治”,即不要過度干預自然和他人,遵循自然規(guī)律,尊重個體的自由和獨立,讓人感受到一種返璞歸真的境界。
個人在閱讀過程中的感悟也頗多。莊子的思想讓我意識到,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很容易迷失自我,追求物質和權力的崇拜,而忘記了生命的真諦。我們應該學會關注內(nèi)心的感受,尋找生命的意義,做到真正的內(nèi)心強大。
總之,《莊子》的解讀讓人受益匪淺,它讓我重新審視了生命、自然和人類社會,讓我深刻理解了莊子思想的內(nèi)涵和價值。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將更加注重內(nèi)心的修養(yǎng),遵循自然規(guī)律,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獨立,讓生命更加充實和有意義。
于丹心得讀后感篇十九
北海有一種魚,叫做鯤。鯤十分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長。它能化成一種叫鵬的鳥,也有幾千里。當它振翅而飛的時候,翅膀像遮蔽天日的云彩。鵬會在海運來臨的時候飛往南海。南海,也就是天池。當它飛往南海的時候,會擊起三千里高的浪花,乘著風直上九萬里的高空,而且這一飛就是六個月。
然而,蟬和斑鳩卻嘲笑說:“我們快速飛起,沖上榆樹和檀樹,但有時達不到目的地,就掉落到地面上,何必要飛到九萬里那么高呢?”麻雀也嘲笑說:“它究竟想要飛到哪兒去呢?我使勁的往上飛,也不過飛幾十丈那么高就得回來,在蓬蒿之間翱翔,已經(jīng)是飛翔的最高境界了。它究竟要飛到哪兒去呢?”
在這個故事中,人們往往會羨慕大鵬鳥的視野寬闊,氣魄宏大,會嘲諷蟬、斑鳩和麻雀在大鵬面前如小丑般的無知、可笑,它們鼠目寸光,即使盡力氣地翻飛騰躍,也不過蓬蒿之間,數(shù)丈而已,它們又有什么資格去嘲笑翱翔于天際的大鵬鳥呢!難怪連莊子也說“這幾個小蟲子又知道什么!”大有“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感覺。
然而,這只不過是從很世俗的、狹隘的角度得出的結論。而事實卻并不如此!
我們知道,宇宙(或道)是無限的,到底無限到何種程度呢?有一部電影描述得很好:在地球上,外星人與人類尋找一個決定雙方命運的宇宙,經(jīng)過雙方的生死較量,這個宇宙最終被人類尋獲并奪得,你知道這個宇宙在哪里嗎?它在一只黑貓的脖子上掛著,只有玻璃彈珠那么大,但當你從外向里望時,里面卻是繁星密布,浩瀚無邊,的的確確的是一個宇宙。宇宙就只有那么大嗎?不是的!電影到結束時,鏡頭拉向遠方,我們偉大的地球慢慢地縮小,變成藍色的球,再縮小,在太陽系里變成一顆小星星發(fā)著微弱的光,再縮小,地球早已看不清了,太陽系在銀河系里縮成一小片,再縮小,銀河系已變成一小團霧,再縮小,銀河系在我們的宇宙里已看不見了,最后我們的宇宙變成一顆小小的彈珠在地上滾動,掉到一個小坑里,與另外一顆彈珠撞在一起。這時,一個外星人伸出一只長著柔軟大手的瘦長胳膊,用手抓起兩顆彈珠,放到一個布袋里,布袋里已有滿滿的一袋子呢!
相反,麻雀、斑鳩和蟬倒是很幸福的,它們的幸福正在于它們的無知和自我滿足!
現(xiàn)實生活中不也如此嗎。有一個朋友通過自己十來年的奮斗,已經(jīng)擁有上千萬的家產(chǎn),家中的住房已從鄉(xiāng)下的農(nóng)房換成了小別墅,后來他覺得小別墅也不好看,又想買三十畝地造個小園林,現(xiàn)在他已在付諸實踐了。有人對他說,怎么這么不知滿足呢?等你有一小園林后,就有會想,似乎家中少了一座山,你就又會不滿足了。
是啊!到什么時候才能真正的滿足呢!這不是自尋煩惱嗎。不是很痛苦嗎。
所以,做一只無知、無用和自我滿足的小麻雀又有什么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