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認識水教學設計人教版(模板13篇)

字號:

    總結是一個富有啟發(fā)性的過程,它可以使我們深入反思并獲得新的見解。總結要注重對問題的剖析和思考,而不僅僅是表面的描述。如果你想寫一篇出色的總結,這里有一些范文可以供你參考。
    小學科學認識水教學設計人教版篇一
    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1的倒數是1.0沒有倒數。
    0.1的倒數105的倒數是51又1/8的倒數是8/9。
    (0.1=1/10)(5=5/1)(1又1/8=9/8)。
    求小數的倒數的方法:求帶分數的倒數的方法:帶分數分數假分數倒數。倒數。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學科學認識水教學設計人教版篇二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通過“找一找”“折一折”等活動,直觀認識角。
    3、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
    通過動手實踐直觀認識角。
    教具與學具:
    1多媒體、一個大三角板、紙張、紙做的各種圖形等。
    2、學具:紙張、尺子、小紙條、三角板等。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老師現在在哪里站著呢?
    學生:墻角。
    師:、那老師的手在哪里放著呢?(課桌角)。
    學生:桌角。
    師:墻角、桌角,那你們知道角嗎?
    學生:知道或不知道。
    師:沒關系,我們這節(jié)課就來認識角,探索角的奧秘。
    ---------板書課題“認識角”
    二、探索新課。
    師:那同學們就來找一找圖中的角(出示圖例讓學生找)。
    學生:找桌角、紅旗圖中的角、剪刀的角,鐘表的角,三角板的角。
    學生:折角,教師巡視指導,可以選幾個折的好的或具有代表的角展示。
    師:每個組推選一個代表講一下你們組的討論結果。
    學生:匯報(老師總結)。
    得出結論:角由一個頂點和兩條直邊組成。
    師:角也有它自己的名字,我們就來認識它。
    畫一個角標出頂點、邊,
    師:如何來標記角呢?我們用一條短弧線來標記它,
    記作、1,讀作角1。
    三、鞏固練習。
    學生:做題,一道一道講并且訂正。
    師:看它是不是角必須滿足兩個條件:頂點和兩直邊。
    (出示下一道題)。
    師:我們剛才學習標記角用、短弧線來標記,現在同學們先找出圖里的角并把它用弧線標記出來,可先示范一個(可叫學生板演)。
    學生:
    師:數一數,圖中有幾個角(出示圖)。
    學生:數角,回答(并訂正)。
    師:我們學習了角,知道它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直邊組成的,而且。
    我們還會標記角,讀它,那同學們就找找我們身邊還有哪些角?
    學生:
    四、課后小結。
    今天你們學到了什么?
    認識了角,知道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直邊組成的,還知道了角的各組。
    成部分的名字。
    五、課后作業(yè)。
    小學科學認識水教學設計人教版篇三
    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2單元中的“倒數的認識”,它是在分數乘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進一步學習分數除法的一個重要概念。教材首先讓學生觀察乘積是1的算式,引出倒數的意義;根據倒數的意義,求一個數的倒數是應該用1除以這個數,但學生尚未學習分數除法,因此,教材接著運用不完全歸納法讓學生尋找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學情分析。
    “倒數的認識”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乘法、分數加法和減法計算、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分數乘法應用題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暗箶档恼J識”是分數的基本知識,學好倒數不僅可以解決有關實際問題,而且還是后面學習分數除法、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和應用題的重要基礎。內容看似簡單,但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難理解。例1讓學生了解倒數的意義,編排了幾組乘積為1的乘法算式,通過學生觀察、討論等活動,找出他們的共同特點,從而導出倒數的定義。例2教學求倒數的方法,從讓學生自主找一個數的倒數的活動中,體驗并概括求一個數倒數的方法,最后提出1和0的倒數問題,讓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學生的障礙點是:理解倒數的意義,準確的求倒數的方法。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體驗、研究、類推等實踐活動,理解倒數的意義,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自探問題、應用知識的過程,自主總結出求倒數的方法。
    2、通過合作活動培養(yǎng)學生學會與人合作,愿與人交流的習慣。
    3、通過學生自行實施實踐方案,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倒數的意義和怎樣求倒數。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倒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求倒數的方法。
    小學科學認識水教學設計人教版篇四
    教學目標:
    1、圖文結合,理解詞、句的意思。懂得應該找到最好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2、學會15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3、繼續(xù)鞏固“讀讀、畫畫、想想、議議”的閱讀方法。
    4、正確、流利、有表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借助拼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詞。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
    揭示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二、讀了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老師范讀課文,學生認真聽。
    四、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自由讀課文。圈出本課的生字,多讀幾遍,記住字音。自己用喜歡的方式解決不認識的生字。
    2、匯報你是怎么認識這些字的?重點介紹多音字“著”。
    3、同桌互相認讀生字。區(qū)別“喝――渴”。
    4、開火車認識生字,做猜字游戲。
    5、給生字找朋友。
    五、學習課文。
    1、老師再讀課文,學生再通過聽解決自己不認識的生字。
    2、同桌學生互相讀讀課文。想想課文有幾個自然段?標出來。
    3、抽生分段讀課文,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讀。
    4、全班指書齊讀課文。
    5、想一想:
    烏鴉是用什么辦法喝到水的?(練習說話。)。
    還有比這個辦法更好的辦法嗎?比比哪個辦法是最好的?
    你覺得這是一只什么樣的烏鴉?你應該向它學習什么?(夸夸這只烏鴉。)。
    6、再齊讀一遍課文。
    六、老師小結。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
    2、分小組比賽朗讀。
    二、學習寫字。
    1、抽學生讀生字卡片,全體讀。
    2、出示生字卡片,開火車認讀。
    4、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會寫的是哪幾個字?看田字格認讀。
    5、認識新筆畫――斜鉤。示范寫“找”,觀察帶這種筆畫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師范寫,生模仿寫。
    6、學習其它生字,通過投影儀展示學生的書寫,評議,鞏固認字。
    三、總結。
    四、布置作業(yè)。
    1、讀熟課文;
    2、練習冊作業(yè)。
    板書設計:
    烏鴉喝水。
    口渴(找水喝)。
    喝不著(想辦法)。
    發(fā)現石子(動腦筋)。
    銜石子進瓶子(喝著水了)。
    教材簡析:
    教學目的:
    1、認識“烏、處”等9個生字,會寫“可、里”4個字。
    2、朗讀課文,理解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
    3、讓學生懂得動手動腦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思考和實踐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習興趣。
    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進入本課的學習,其間,隨機析字形,辨字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1、教師:晴天,太陽當空照,上完體育課后,同學們有什么感覺,最想干什么?學生回答。順勢讓學生說一說“喝、渴”字的不同地方。
    2、教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小動物,它是什么呢?(出示烏鴉模型,板書烏鴉,鳥)看一看“烏”字與“鳥”字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有什么好辦法能記住它。
    3、教師:這只烏鴉啊,遇到了和我們同樣的問題(出示第一幅掛圖,要求學生看圖),太陽天,烏鴉口渴,到處找水喝。(學生從圖上不難看出,不遠處的瓶子里有水,烏鴉可以去喝。)。
    教師:瓶子里有水,那就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ǔ鍪镜诙鶊D,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大家說一說有什么發(fā)現?(觀察圖畫學生能夠發(fā)現,烏鴉喝水遇到了困難。)教師一邊聽學生講一邊演示,使困難一目了然。
    4、教師:烏鴉喝不到水,怎么辦呢?讓我們一起來幫幫它吧!
    二、動手做,動腦想。
    1、要求學生用準備好的石子、瓶子、水親自動手試試,看看烏鴉怎樣才能夠喝到水。然后請同學上臺演示并講述烏鴉喝水的過程。
    要求其他同學注意觀察,體會“瓶子里的水漸漸升高了”。要求學生仔細聽,讓學生養(yǎng)成認真傾聽別人發(fā)言的好習慣。、學生親自動手做,能使烏鴉喝水的經過顯而易見。這個活動使學生間接掌握了課文內容。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自己動手親身實踐的重要性。
    1、小組討論。要求小組成員群策群力??纯催€有沒有別的辦法。教師巡視,隨機參與討論。
    2、全班交流,組織評議。
    (要求各組組長匯報討論結果,其他人認真聽,并評議他們的辦法行不行,為什么?)。
    三、課堂延伸,拓展思維。
    1、教師:同學們都肯動腦筋,這場辯論太精彩了,那么這些辦法中,誰的辦法最好呢?(不僅要求學生想辦法,還要求學生從中選優(yōu),優(yōu)中選特)。
    由此看,這是只怎樣的烏鴉?你們學習了烏鴉喝水的故事以后打算怎樣做呢?
    (學生回答后,老師給予小結,以突出單元主題:手和腦,兩件寶。)。
    2、要求學生把烏鴉喝水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或者朋友聽。
    四、齊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最后,全班同學整齊地朗讀一遍課文。
    1、播放課文vcd。
    (1)、師板書課題,邊寫邊說明這四個詞的寫法。
    (2)、生齊讀課題。
    2、初讀課文:
    (1)、教師提出讀書要求:認認真真的讀。
    (2)、讓學生自由讀課文。
    3、學習生字詞:
    (1)、出示本課生詞,指名上前臺帶領其他學生讀生字詞。
    (2)、讓學生齊讀生字詞。
    教師在讀的過程中對學生出現的不規(guī)范發(fā)音及時糾正。
    4、再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請一名學生朗讀課文。
    5、學習第一自然段:
    (1)、生自由讀讀第一自然段。
    (2)、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3)、師問:“烏鴉怎么到處找水喝?”
    (4)指導朗讀:“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BR>    a、師:“你能不能讀出烏鴉到處找水喝的樣子?”
    b、指名讀。
    c、讓生自己練讀這句話。
    d、學生齊讀這句話。
    (5)、師:下面烏鴉看見了什么?它看見了水就怎么樣呢?它會想什么辦法?
    (6)、讓生自由讀有關句子。
    (7)、指名讀有關句子。
    (8)、師:它想喝瓶子里的水,可是瓶子小,烏鴉夠不著,怎么辦呢?
    要求學生找到有關課文,自由讀一讀。
    現在能讀好第一段嗎?我們一起讀,請你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讀好第一自然段。
    (9)、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
    剛才有的小朋友沒有拿好書,我們注意端正讀書姿勢,再來讀一遍。(教師和學生一塊再讀第一自然段)。
    (過渡):烏鴉想出辦法喝到水嗎?
    6、學習第二自然段:
    (1)、教師要求學生自由讀,讀好第二自然段。
    (3)、師:烏鴉想想,這個辦法也不行,那個辦法也不行,現在終于想出辦法來了。
    (4)、指名讀第一句。
    (5)、師邀請兩個學生朗讀第一句。
    (6)、要求學生讀讀第二句。
    (7)、師:你想不想試試烏鴉的這個辦法?
    (8)、實驗操作活動:
    a、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完成投石入瓶,石多水溢“的實驗。
    b、師提出要求:認真做實驗,看看水的怎樣升高的。
    c、學生分組完成實驗活動。
    d、師:水是怎么升高的?
    e、指名上前演示。
    f、師:水為什么是“漸漸”升高?而不是一下子升高的呢?
    g、師:石子是一顆一顆放進水里,所以水漸漸升高了。
    h、師引導學生讀學課文中有關句子一遍。
    (9)、指導背誦課文:
    a、創(chuàng)設“小小配音員,給動畫片配音的情境”,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
    b、學生自由練習背誦課文。
    c、檢查學生背誦情況。
    d、指名背。
    7、指導書寫“終、于”。
    (1)、出示“終、于”
    指名說說這兩個字的字型、結構。
    師念字型兒歌,幫助學生記字。
    師范寫這兩個字。
    要求學生在習字冊上練寫這兩個字。
    小學科學認識水教學設計人教版篇五
    (1)能使學生養(yǎng)成在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和培養(yǎng)技能的習慣,達到理解性記憶。
    (2)有利于了解各地地貌形態(tài)的名稱概念,掌握它們的具體方位和分布規(guī)律,避免地形名稱與它所在位置的張冠李戴。
    過程與方法:在教學實踐中,用得較多的地圖主要有教學掛圖、黑板略圖和課本插圖。地圖是教學中最有價值的直觀教具。它同文字相比具有現象直觀性、地理方位性和幾何精確性等特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觀察、想象和思維的能力,是基本技能訓練的主要方式;通過地圖還可以對學生進行生動直觀的國情教育。
    指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要注意收集相關的內容,利用相關的內容來說明地圖的作用。
    通過活動,認識到地圖在各種場合的不同的'作用。
    小組準備:方格紙、鉛筆、指南針等。
    老師準備:各種地圖掛件、需要用地圖的不同場合的課件。
    1、同學們都去過游樂園吧?今天能不能帶老師也去一下游樂園玩呢?
    2、你看到了什么?學生交流。
    3、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學生猜想,去游樂園里玩,最好走不重復的路線。
    1、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說的那樣,同一種地圖作用也是相同的呢?那我們進行各自的路線來走走看看。
    2、這只是大家初步的想法??茖W知識能用這樣的猜測就行了嗎?還需要什么?(實驗來證明)。
    3、你再來玩玩游戲,提示要注意每次看不同地圖的作用。每個學生都玩玩。
    4、交流:
    5、各小組相關內容匯總,我們一起來觀察分析,可以發(fā)現些什么信息?
    6、小結。在生活當中,地圖給我們大家的作用是用來指路的,而且不同的地圖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1、我們已經知道它的作用了,如果用一個地圖只是幾根線段或是幾種圖形可以嗎?
    2、教師演示:出示課件,地圖上只標示幾種圖形和幾根線段出現了什么情況?
    3、地圖就會混亂。人們的主要認識能力就會下降。
    4、請一學生上臺說明有幾種這樣的情況,引出表達不清的問題。我們能準確地說出。
    5、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引導。(為了準確而又簡單的的表達,我們可以借助一些符號來做標記,比如說字母、圖標等。)。
    6、我們先給地圖做上幾種常見的圖例。大家看看會有什么不同的?
    7、學生實驗,并記錄。
    8、匯報交流。
    9、小結、延伸。
    (1)各組的實驗結果都相同嗎?
    (2)、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呢?(標注時是隨意的,沒有統一標準。)。
    (3)、怎樣才能標注統一呢?我們下一課再繼續(xù)研究吧!
    自已在家里動手畫畫身邊的地圖。
    小學科學認識水教學設計人教版篇六
    下面進入第一關:請你從這幅圖中找到我們生活的地球。
    請一個學生指出地球,并向大家介紹是怎么判斷那個是我們的地球的。
    地球上71%的面積是由海洋覆蓋,從太空中看起來,地球就是一個蔚藍色的星球。所以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前蘇聯航天員說我們的地球其實是一個水球。
    第二關:請你們觀察圖片,誰能說說這幅圖片說明了什么?
    人的身體中,約有70%的成分是水。水是人體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人類生活離不開水。
    二、觀察比較,認識水的特征。
    根據生活經驗回答:(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
    看來大家對水的了解還是挺多的,我這里有3瓶不同的液體,其中只有一瓶是水,先說說我們可以用到哪些觀察方法去將它找出來?學生說,教師補充:
    a.用眼睛看;觀察他們的顏色、透明度。
    b.用手摸:用筷子蘸一滴液體,滴到食指上,再用拇指搓捻;用同樣的方法把水滴在另一只手的食指上,搓捻后進行對比。
    c.用鼻子聞:不能直接聞,要用手扇一扇,使氣味散發(fā)出來。
    d.嘗?提示: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用“嘗”的方式。
    請一個學生簡單回答,教師補充注意事項:
    從1號瓶開始觀察,觀察時,組內每個學生都要看、聞、摸之后,并將結果記錄在實驗記錄單上。再觀察2號瓶、3號瓶。
    3、那就請大家小組合作將我們的水找出來吧。觀察過程中,要將你的發(fā)現和你的隊友好好交流哦!
    學生合作觀察,找出水。
    3、總結交流。
    a、表揚幾個做得好的小組:動作快、記錄好、實驗過程小組配合默契…。
    b、小組匯報:你們判斷找出哪一瓶是水?為什么另外兩瓶不是水?
    1號瓶:有顏色、有氣味、不透明、粘稠。
    2號瓶:有酸味。
    c、總結并板書水的特點。
    沒有顏色、沒有氣味、透明、清爽不粘稠。
    三、觀察比較液體和固體的區(qū)別。
    學生思考討論水的形狀。
    出示一瓶水,請你們說說它是什么形狀的?
    出示這個形狀的容器的圖片,請你將它的形狀畫進去。貼上預備好的形狀貼。
    將它倒入另外一種形狀的容器中。說說,現在水是什么形狀的?
    出示這個形狀的容器的圖片,請另外一個同學將它的形狀畫進去。貼上形狀貼。
    為什么放入3個不同的容器中,形狀不一樣呢?
    第四關:請將工具箱中的水、洗發(fā)液和小木塊分別放入3個不同形狀的空的容器里觀察。(注意不要撒出來了?。┳屑氂^察他們進入容器的方式和進入容器后的形狀有什么不同?將實驗結果填入實驗記錄單中。
    (1)它們放進容器的方式不同,水和洗發(fā)液能流動,木塊不能流動。
    (2)液體的形狀隨容器形狀發(fā)生變化,沒有固定形狀,木塊的形狀不隨容器的變化發(fā)生改變。
    總結板書水的特點:所以水是能夠流動、沒有固定形狀的液體。
    請欣賞各種形狀和流動的水。
    四、拓展與延伸:水是我們人類最珍貴的寶藏。
    同學們表現得都非常的棒,恭喜大家成功的獲得了我們今天要找的寶藏,那就是關于水的特點。對我們人類來說,水是最珍貴的寶藏。為什么這么說呢,請大家認真觀看下面的圖片。(介紹地球水資源緊缺的圖片。)。
    總結:地球上水資源較多,但是真正能被我們所用的水是非常少的。希望大家養(yǎng)成節(jié)約用水的意識,保護水資源。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學科學認識水教學設計人教版篇七
    一、教材分析:
    《水》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起始課,是在學生已具有相關水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對有關水已有知識的分類和梳理,并以此認識水的三種形態(tài)之后構建物體可分為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的科學概念,又為今后構建水、空氣的科學概念打基礎。
    二、學情分析:
    根據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他們對認識一種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較單一,特別是剛接觸科學課,他們還不懂得用多種感官去發(fā)現事物的特點,對于7種物體進行觀察,學生往往是無從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這堂課讓學生對觀察方法的運用意識的教育是關鍵,還要懂得記錄,能夠讓學生養(yǎng)成合理的探究習慣。
    三、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物體可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他們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過程與方法:
    用網狀圖展現對事物的認識;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fā)表有根據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四、教學重點:
    用網狀圖展現對水的認識,熟練地運用各種感觀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
    五、教學難點:
    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六、教學準備:
    給每組準備:7個黑色塑料袋、4個透明塑料袋(應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來裝三種液體和空氣)、牛奶、醋、水、1塊石頭、1塊木頭、1片樹葉、網狀圖、實驗記錄單。
    教師準備的材料:7種物品名稱的卡片、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1)小溪里散步,池塘里睡覺,江河里奔跑,海洋里舞蹈。
    (2)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開,煮飯和洗衣,都要請它來。
    (打一物質)。
    2、師:水是生命之源,是我們得以生存的重要條件之一。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下水。(板書課題)。
    3:師:同學們喜歡旅游嗎?在旅游時你見過哪些山水美景?
    4、師:老師為大家準備了幾張非常漂亮的水的美景,請大家來欣賞一下。
    5、師:這些就是大自然中水給我們帶來的多姿多彩的景象。(設計意圖:從學生喜歡的猜謎語導入,然后讓學生回憶旅游時見過的一些山水美景,加深對自然界水的印象,再通過課件中對一些精美水景的欣賞,激發(fā)了學生想要研究水的興趣。)。
    (二)、交流有關水的已有認識。
    1、師:同學們,想一想關于水你還知道些什么?(出示網狀圖)。
    2、生:觀察ppt,了解網狀圖的意圖。
    (設計意圖:用網狀圖展現對水的認識,有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多方思考提高能力,讓學生互相討論,既培養(yǎng)合作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也使學生對水有更直觀的認識,突破重點)。
    3、師:小組討論一下你了解的關于水的知識。
    4、生:小組討論。
    5、指名匯報,教師填寫網狀圖。
    (1)、說一說你們覺得水是什么樣的?
    (2)、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水的存在?
    (3)、水在自然界中有什么用途呢?
    (4)、水和生物有什么關系?
    6、老師發(fā)現你們了解的真多,通過了解我們知道水是一種無色、無味、透明的液體。(教師板書水的特點。)。
    (三)、水在哪個袋中。
    2、你們準備用什么方法來辨認?
    3、摸和掂就能判斷出來哪袋是水嗎?為什么?
    哪些肯定不是水可以摸、掂的方法辨別出來?理由是什么?生匯報。
    4、師:(出示記錄單)大家看一下這張實驗記錄單,你能看懂嗎?
    5、師:你們在辨別過程中,一定要認真填好記錄單。
    (學生記錄對于科學探究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為三年級的同學對于這樣的表格記錄還是初次接觸到,所以在學生探究之前引導學生分析記錄也是十分需要的,這樣可以讓學生有針對的進行記錄,使記錄的內容更加規(guī)范,更加科學,使小朋友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習慣)。
    6、師:下面就用你們的方法來辨一辨,但是我要求:(出示合作的注意事項)。
    7、生:操作。
    8、師:巡回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感觀進行感知,并了解學生的想法。
    9、師:同學們,你們辨別出這些物品在哪個袋中了嗎?說說你們的方法和理由。
    11、生匯報。
    13、如果打開袋子不讓看還可以怎么辦?
    用鼻子聞一聞。
    14、師:聞就知道1號、5號、7號袋分別裝的是什么嗎?說說你們的理由。(生匯報)。
    15、師:下面就請各小組同學用聞的方法來辨別1號、5號、7號袋分別裝的是什么物品。記錄員作好記錄。
    16、對于袋中所裝的物質,我們都有了自己的猜測,猜測是否正確,還需要檢驗,現在請大家打開袋子看一看吧!
    17、生:打開袋子檢驗。
    18、師:全部猜對的小組舉手。
    19、師:老師發(fā)現你們太會研究了,像個小小科學家。
    (這一探究環(huán)節(jié)讓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學生在快樂的活動中應用各種感官進行別、探究,學生的發(fā)現,想法在交流過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將課堂引入了一個精彩紛呈的'現場。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這是必須的,學生只有在平常嚴格的規(guī)范自己的各種科學行為,才會形成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
    (四)、分類,認識固體、液體、氣體。
    1、師:同學們,如果我想把這些物體分類儲存,可以怎么分?你們會按什么標準來給它們分類?請大家試一試。
    2、生:試著將七種物體進行分類。
    3、師:你們是怎樣分的?這樣分的理由是什么?
    5、生匯報?!ㄐ螒B(tài))。
    8、小結:通常,自然界中,物質的存在形態(tài)就分為固體、液體和氣體這三種。(板書)。
    (五)、拓展延伸。
    2、師:此時此刻,你想說點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計算機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有關陜甘寧地區(qū)嚴重缺乏水資源的錄像,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使學生知道全球淡水資源缺乏,從小增強珍惜水的意識。)。
    3、師:同學們,水對于我們來說太重要了,讓我們一起攜手保護水資源,注意節(jié)約用水,人人爭當節(jié)水小標兵,別讓我們的眼淚成為最后一滴水!
    八、板書設計:
    1、水。
    特點:無色、無味、透明。
    物質分為:固體、液體、氣體。
    小學科學認識水教學設計人教版篇八
    教學內容。
    教材第2-3頁的內容及練習一第1至第2題。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概念,會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2、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
    3、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認識長度單位毫米,會用毫米度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言。
    二、估測數學書的長、寬、厚的長度。
    生1:數學書的長大約是21厘米、寬大約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為1厘米大約有一個指甲長那么長,數學書的長大約就有21個指甲長那么長,數學書的寬有14個指甲長那么長,數學書的厚有1個指甲長那么厚。
    三、學生動手測量實際長度。
    1、讓學生用學具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
    2、讓學生先在小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課題:
    板出:毫米的認識。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認識尺度上的1毫米有幾長。
    2、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發(fā)現了什么?
    3、舉例子說說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長度是1毫米。
    六、認識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讓學生看尺子,數一數1?厘米長度有幾個小格,然后匯報小結1厘米里面有10個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鞏固發(fā)展。
    1、完成數學課本第3頁的做一做。
    2、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一的第一、第二題。
    3、找出自己周圍物品,并用毫米作單位量一量它的長度。
    八、全課小結。
    第??二??課??時。
    分?米?的?認?識。
    教學內容:教材第4-第7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實踐,使學生意識到量比較長的物體的的長度可以用分米作單位。
    2、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3、培養(yǎng)學生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選用合適的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學生動手測量課桌的桌面的長、寬。
    師:昨天同學和聰聰已經量出了這本數學書的長、寬、厚,你們還想知道哪些物體的長度?
    生:……。
    1、兩人為一組測量桌面的長、寬。
    2、全班交流。
    3、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厘米、毫米作單位來測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間觀念。
    1、讓學生觀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間的長度就是1分米,請學生數一數幾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讓學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或在我們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約是1分米。
    4、用手比劃1分米有多長。
    5、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長。
    三、認識幾分米。
    1、在尺子上認識幾分米。
    2、出示課件讓學生認識幾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繩子的長度(讓學生先估測,然后再測量)。
    五、鞏固發(fā)展。
    1、練習一的第三題。
    2、判斷下列的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一條褲子長9分米(????)。
    (2)一張床長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筆長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三第4題教和第五題。
    5、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三第六題和第七題。
    六、全課小結:
    說說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第???三??課??時。
    千?米?的?認?識。
    教學內容:
    教材第七頁至第八頁例三和例四。
    教學目標:
    1、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教學準備:
    要求學生到路邊觀察路標,教師制作一塊路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千米。
    1、學生匯報到路邊觀察到什么。
    3、讓學生看書第七頁的例三,理解到葉鎮(zhèn)21千米、靈山23千米的意義。
    4、小結:千米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生:想。
    師:從某路口到某處就是1千米,運動場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讓學生到運動場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約有多長。
    2、讓學生動手測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匯報板出:1千米=1000米。
    3、舉出例子說一說在我們生活周圍有1千米長的物體嗎??
    三、鞏固知識、動用知識: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二第一題和第四題。
    2、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1)練習二第二題。
    (2)補充題(略)。
    四、全課總結:
    第??四??課??時。
    千?米?的?認?識。
    教學內容。
    教材第8頁例四。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長度概念。
    2、培養(yǎng)學生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體驗1千米有多遠。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讓學生說說1千米有多長,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米??????1米=(????)厘米。
    1米=?(????)分米??????1分米=(????)毫米。
    二、學生實踐(?把全班學生分為10個小組進行測量)。
    1、到操場上量出100米的距離,走一走,數一數你走了幾步,看一看100米有多遠。
    3、匯報:
    (1)請學生說一說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幾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約走了多少步。
    (2)提問;一個小組量出100米,10個小組一共量出多少個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讓學生討論從學校門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體驗1000米有多遠。
    帶學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數一數你走了幾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遠。
    第??五??課??時。
    米與千米之間的換算。
    教學內容:
    教材第八頁的例五及練習二的第三題、第五題、第六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學會長度單位名稱之間的換算。
    2、培養(yǎng)學生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米與千米之間的換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圖:
    師:今天我們一起去數學王國旅游好嗎?(出示小精靈和數學王國,圖,小精靈說:歡迎聰明同學來數學王國游玩?。?BR>    2、選鑰匙開門(先出示第一道門,再出示第二道門,然后出示第三道門)。
    第二道門:小精靈:這扇門同樣有兩把鎖(兩把鎖分別標上:3千米、5000米),下面這里有4把鑰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會選嗎?你知道為什么嗎?
    小結把千米和米之間換算的方法。
    第三道門:鎖上標有5千米-米、1000米+4千米。
    6把鑰匙分別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讓學生先選后說想法。
    二、鞏固、運用(出示數學王國里的數學景象)。
    師:嘩!數學王國多美呀!有樹,有花,還有……。
    1、看一看大樹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頁的做一做設計成填寫大樹的高度)。
    2、同學們來到雙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來到村口迎接同學們,請同學找一找,誰跟誰是同一胞。
    3、摘蘋果(出示蘋果樹,樹上掛有很多蘋果,每個蘋果寫上帶有長度單位的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
    三、全課總結。
    讓學生說說你游數學王國你的有什么收獲!
    小學科學認識水教學設計人教版篇九
    教學內容:江蘇版(國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八冊(p62---p63)。
    教材簡析:學生在三年級(下冊)已經初步認識了軸對稱圖形,直觀認識了對稱軸。這節(jié)課主要通過對對稱軸的進一步學習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征的認識。例題讓學生用長方形對折并發(fā)現長方形的對稱軸,進而通過對不同折法的觀察發(fā)現長方形有2條對稱軸,在此基礎上學習畫長方形的對稱軸?!霸囈辉嚒弊寣W生嘗試通過折紙,畫出正方形的對稱軸,并通過對不同的折法和畫法的研究發(fā)現正方形有4條對稱軸?!跋胂胱鲎觥卑才帕苏奂埉媽ΨQ軸,直接畫出圖形的對稱軸,研究一些簡單的圖形對稱軸的條數,以及在方格紙上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等活動,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征的認識。
    小學科學認識水教學設計人教版篇十
    教學要求:
    1、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幾份也可以用分數表示;能用簡單的分數描述一些簡單生活現象,能通過實際操作表示相應的分數;能比較熟練地認、讀、寫簡單的分數。
    2、使學生能運用生活經驗和分數的知識,初步學會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一或幾份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解決這類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感受解決問題方法的合理性。
    3、使學生體會分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初步了解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積極參與具體的數學活動,獲得與他人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經歷,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認識幾分之一)。
    一、教學例題。
    1、(出示題圖)引導學生看圖。
    提問:把一盤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你是怎么想的呢?
    討論:這盤桃該怎么分?每只小猴分得這樣的幾份?是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2、上個學期我們認識的分數都是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是這個物體的幾分之一。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和以前學的有什么不一樣呢?(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
    小結: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這樣的一份也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
    3、想一想。
    如果把這盤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把你的想法告訴大家。
    相機提問:把這盤桃平均分成幾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幾份?是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2個桃是4個桃的幾分之幾?
    二、想想做做。
    1、你能填一填,說一說嗎?
    (上面一排題目都是平均分后每份是1個的情況,第二排都是平均分后每份是幾個的情況。)。
    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只要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把它平均分成幾份,這樣的一份就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
    2、先填寫,然后交流。
    把12個小方塊平均分成了幾份,涂色的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占這12個小方塊的幾分之幾。
    3、先分一分,說說每份是幾個,再涂一涂。
    4、集體拿一拿這堆小棒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自由拿這堆小棒的幾分之幾,交流。
    5、計算,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課時(解決實際問題)。
    一、教學例題。
    1、出示題圖。
    引導學生看圖。
    2、研究討論。
    這盤桃的四分之一是多少?
    你是怎么想的?
    小結:把這盤的4個桃平均分成4份,看一份是多少,可以用4除以4等于1個的算式求出結果。
    3、試一試。
    這盤桃的二分之一是幾個?
    你是怎么想的?你想怎么列式?
    二、想想做做。
    1、請學生先分一分,再填寫。讓學生體會到12的三分之一和12的四分之一結果是不一樣的。
    2、學生先做一做,說一說感受:同樣是二分之一,8的二分之一和12的二分之一是不一樣的。
    3、獨立完成。
    4、學生直接列式計算,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
    5、獨立完成。
    6、思考題: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第三、四課時(認識幾分之幾)。
    一、教學例題。
    1、引導看圖。
    出示題圖,引導學生看圖:你看到了什么?
    要求這個問題,該怎么想?(小組討論)。
    2、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3、小結: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幾份就是這個物體的幾分之幾。
    4、想一想。
    先用學具分一分,再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說給同學聽一聽。
    把10個蘿卜平均分成5份,3只兔分得這樣的3份,即這些蘿卜的五分之三。
    二、想想做做。
    1、仔細看圖,說說可以把幾個看成1份?
    進一步體會到:只要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把它平均分成幾份,這樣的幾份就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
    2、說一說總數是多少,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幾個?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幾分之幾?
    3、思考:平均分成了幾個?每份是幾個?應該把這樣的幾份涂色?
    4、拿出這堆小棒的三分之二和四分之三,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你還能拿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幾?
    5、舉例說明是怎么計算的?
    6、獨立練習。
    練習后讓學生說說,各涂了幾個小方塊,為什么要這樣涂。
    7-10題是有聯系的4大題。
    7、看線段填分數。
    你是怎么填的?為什么這么填?
    體會分數與“1”、幾分之一與幾分之幾的聯系。
    8.看著直尺說一說,1厘米是1分米的十分之幾?3厘米和7厘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9.看著圖,說一說1角是1元的十分之幾?5角和8角呢?
    10、直接填寫。
    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11、做游戲:
    填一填,全班交流。
    第五課時解決實際問題。
    一、教學例題。
    1、引導題圖。
    出示題圖,引導看圖:
    你從圖上看到了什么?
    2、討論。
    要知道分給它們多少個,該怎么想?
    (一)我用圓片分一分。
    (二)12個蘑菇,平均分成4份,給小兔3份。所以是9個。
    誰能來列式呢?
    12÷4=3(個)。
    3×3=9(個)。
    3、小結:
    把12個蘑菇,平均分成4份,每份3個,給小兔3份,就是9個。
    二、想想做做。
    1、先分一分,在和同學說說可以怎樣算。
    2、先說說每次拿出多少個,在列式計算。
    讓學生操作:把擺出的圓片平均分成4份,拿出其中的3份。
    說說該怎么列式?
    第二小題如上處理。
    讓學生比較:雖然兩次都拿出了總數的四分之三,但由于每次擺出的總數不同,所以拿出的結果也不同。
    3、引導學生:用去了五分之二,就是用去了這箱肥皂(50塊)的五分之二。
    4、引導學生:六分之一、三分之二都是把24人看作一個整體。
    5、讓學生按要求操作后,根據結果口答交流。
    第六-七課時練習四。
    一、你能用分數表示下面圖里的涂色部分嗎?
    你是怎么做的?
    你是怎么想的?
    請學生先獨立做,再交流。
    把這些圖形平均分成幾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幾份?
    二、在每個圖里適當的部分涂上顏色標是它上面的分數。
    先分一分,再涂一涂。說說你是怎么分的?涂了幾個?
    三、6分米是幾分之幾米?4角是幾分之幾元?
    四.你能用幾分之幾說一句話嗎?
    讓學生充分用分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使學生感受分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五、先讀題,再討論:
    你是怎么想的?
    六、這是一組對比題,可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再討論這兩題的異同。
    第一小題:把36棵樹平均分成4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第二小題:求36棵的四分之一是多少棵的實際問題。但方法也是把36平均分成4份,求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讓學生體會:這兩題在解題方法上是一樣的。
    七、讓學生自己先獨立解決問題。
    請你來說說這兩題的區(qū)別和聯系嗎?
    第一小題是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后一個問題是平均分成幾份得出一份是多少后,再求這樣的幾份是多少。
    八、你能在鐘面上畫出時鐘的位置嗎?
    想一想:12時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小時?那時針應該走到了幾呢?你是怎么算的?
    九、先折一折,再說一說。
    讓學生折一折,然后把紙打開,數數把這張紙平均分成了幾份,并填在表里。然后觀察表后,在小組里討論。
    十、思考題:
    這道題目已知什么?
    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
    6只是其中的幾份?那每份是幾只呢?一共有這樣的幾份?你會列式了嗎?
    十一、你知道嗎?
    讀一讀,做一做。
    板書:教學心得: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學科學認識水教學設計人教版篇十一
    教學目標:
    1.通過游戲、觀察、實踐等活動,學生初步認識線段,會用尺子量線段和按要求畫整厘米的線段。
    2.讓學生在操作中,形象、直觀的感受線段的特征。
    3.嘗試同學互助的學習方式,會用語言正確闡述發(fā)現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過程。
    4.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受、欣賞數學中圖形的簡潔美。
    目標解析:
    創(chuàng)設有趣的游戲情境,讓學生體驗線段是直的。在一系列的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的動手操作中,進一步體驗線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長度的特征,為后面的畫線段作好鋪墊?!拔沂切⌒≡O計師”環(huán)節(jié)充分調動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將所學知識與圖形有機地結合起來,感受數學美,從而想學、樂學。
    教學重、難點:
    感受線段的特征,會用厘米尺量和畫整厘米的線段。
    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每人一根30厘米的繩子,一把尺子(厘米尺)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游戲導入。
    (一)游戲。
    名稱:玩繩子。
    規(guī)則:將一根繩子擺放出不同的形狀。
    學生匯報:擺放出繩子的形狀,特點。(如果有學生擺出直的,則直接導入新課。如果沒有,教師可以直接展示直的,說明這樣擺放用的時間最短,而且最簡潔。)。
    (二)板書:直的。
    (三)導入新課。這樣拉緊的一段繩子,可以看作一條線段。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認識線段。(板書課題:認識線段)。
    (四)學生動手拉一拉,說說拉直后是什么?(線段)。
    強調兩手之間直的一段看成線段。
    (五)板書:
    二、創(chuàng)設活動,探究新知。
    (一)找一找,摸一摸:尋找生活中的線段。
    1.小組合作,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的邊可以看成線段?
    2.全班匯報。(注意糾正學生口頭敘述的錯誤,保證敘述的準確性。)。
    3.課件依次出現黑板、桌子、書。它們的線段在什么地方?
    4.學生邊回答,電腦邊演示。(抽出線段)。
    5.教師小結:黑板邊、桌子邊、書邊都可以看成線段。
    6.欣賞生活中的線段。(課件演示)。
    (二)找一找,量一量:線段可以量出長度。
    1.出示書第5頁的三條線段,它們都是線段,找一找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2.小組探究,全班交流。
    3.教師板書:都是直的,可以量出長度。
    4.你們真是好眼力。既然線段可以量出長度,請量一量這三條線段的長度。
    5.獨立完成,小組交流。
    6.全班匯報。讓學生口述量的方法和過程,說說要注意什么。
    7.教師小結:量線段時,線段的一端和尺子的“0”刻度線對齊,看線段的另一端對著數字幾,線段的長度就是幾。
    (三)我是小小設計師:畫線段。
    1.在紙上設計一條3厘米的線段??凑l設計的樣式多。
    2.展示學生的作品,表揚設計好的學生。讓他們說說是怎么畫的。
    3.教師講解示范后,教師小結。
    小學科學認識水教學設計人教版篇十二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43~45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認識東、南、西、北的基礎上認識東北、東南、西北和西南,并能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來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
    2.讓學生在觀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3.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學過程。
    教室里學生的座位排列如下圖,每組都有醒目的標記。
    講臺。
    第一組第四組第六組。
    第二組第五組第七組。
    第三組第八組。
    一、引入。
    通過對“四面八方”這個成語中“四面”的討論,引導學生明確“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并在教室的四個墻面分別貼出東、南、西、北四個字。
    出示例1圖,其中超市、體育場、人民橋和公園圖片暫不出現。要求學生說出怎樣在地圖或者平面圖上表示這四個方向,然后要求說出學校的東、南、西、北面各有些什么。
    引導學生說說對“四面八方”這個成語中“八方”的理解,引入新課。(板書:認識方向)。
    二、展開。
    1.提出問題,小組討論。
    (1)提問:在學校的這一面有一個超市,你知道超市在學校的哪一面嗎?小組討論一下,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討論匯報。
    (2)指出:通常,我們把東面和北面的中間稱做東北,超市在學校的東北面。
    (3)提問:這里有一個公園,這里是體育場,這里還有一座人民橋,它們又分別在學校的哪一面呢?小組同學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匯報。
    2.歸納小結。
    上學期我們認識了東、南、西、北,今天我們又認識了東北、東南、西北和西南。我們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能很快記住圖上的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那么怎樣才能很快記住今天學習的東北、東南、西北和西南這四個方向呢?請大家在小組里討論一下,說說你想怎樣記。
    學生匯報記憶方法。
    三、解決問題。
    1.指導完成“試一試”。
    (出示“試一試”中指南針的圖)。
    提出要求:這是一個指南針,紅色箭頭指向北面。你能把指南針上的八個方向填寫完整嗎?先想一想怎樣填得快,再在書上填一填。
    學生在書上填完之后匯報結果。
    2.指導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圖)。
    (1)談話:小動物在體育場參加運動會后要回家了,你能幫助它們找到各自的家嗎?
    (2)播放題中四個小動物所說的話,并在圖中呈現相應的文字。
    讓學生根據要求在書上連線。
    (3)出示正確答案,反饋、訂正。
    3.指導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一些成熟水果的實景照片)。
    說明:青山鄉(xiāng)是一個美麗的水果之鄉(xiāng),在水庫周圍一共種植了8種水果。
    (出示水庫及8種水果的圖片,水庫在中間已貼好,8種水果依次排列在一邊)。
    提出要求:水果先后成熟了,有許多游客來游覽水果之鄉(xiāng)。你愿意為來游覽的游客制作一張水果種植的示意圖嗎?每個小組同學合作完成。小組在活動時,首先要聽清楚老師講的是什么水果,并找到應該擺放的位置,然后把圖片貼上去。
    說明:桃園在水庫的北面,葡萄園在水庫的東面,梨園在水庫的東北面;水庫的西南面是蘋果園,水庫的西北面是西瓜園,水庫的西面是山楂園;橘子園在水庫的南面,櫻桃園在水庫的東南面。
    根據教師提供的信息,學生制作平面圖。完成后進行展示。
    四、應用。
    1.游戲。
    (2)示范:伸出右手指向北面,伸出左手指向西面,兩手同時向中間拍一下,這時手就指向西北面。
    要求學生用這樣的方法,找到西南、東南和東北這三個方向。
    學生討論匯報。
    啟發(fā)思考:都是和第五組比,為什么每個組說的都不一樣呢?
    自由活動:在小組里說說你們組和其他組的位置,看看黑板上貼的方向,想想說對了沒有。
    2.制作方向板。
    談話:找到了一個方向,怎樣才能很快找到另外的七個方向呢?我們可以自己來制作一個方向板。
    教師提示制作方向板的基本方法。學生制作方向板,并寫出八個方向。
    使用方向板:把方向板中的“北”對著北面,指一指,東北在哪里?東南呢?西北和西南呢?(教師說,讓學生指方向)。
    3.小結。
    布置課外活動:現在我們許多住房都有朝南的陽臺和朝南的窗戶?;丶以谀愕姆块g里先找到北面,再用方向板看看其他幾個方向各有什么。也可以在你家的客廳里先找到北面,再用方向板看看其他幾個方向各有什么。明天來說給同學聽一聽。
    4.跳棋游戲。
    說明:甲乙雙方各派一名代表,甲方代表提出跳法,乙方代表在方格中移動棋子,玩一次后,甲乙雙方交換角色。組長做裁判,每次移動符合要求的得1分。
    學生自由活動。
    五、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這一堂課的學習,我們又認識了東北、東南、西北和西南這四個方向,對“四面八方”里的“八方”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我們在電視里、報紙上經??吹健⒙牭介_發(fā)大西北。今天回去后,找一張中國地圖,看看我國西北有哪些省,再看看我國的東北有哪些省。找一找南京大約在上海的哪一個方向,上海大約在北京的哪一個方向。
    小學科學認識水教學設計人教版篇十三
    我的理解與設想:。
    愛是永恒的話題。父母對子女的愛更是亙古不變。無論你在牙牙學語,還是長大成人,甚至人到中年,父母的愛永不落幕。即使有不同,那也只是愛的表達方式不同而已。在人們的內心中,對于母愛的歌頌很多,而父愛則相對歌頌的較少,其實父愛如山,父愛如酒,深沉而濃烈,需要慢慢品味。
    《父愛深深》這篇課文講的是迷戀音樂的“我”想組建自己的樂隊,在缺錢買音箱的情況下,不得不請父親資助,但是父親說沒錢并要和“我”一起自制音箱。雖然剛開始“我”對這件事不理解,但經過比賽“我”才逐漸感受到父親的真摯的愛。在“我”成年之后,與父親的交流溝通中,體會到父親的一片苦心以及背后父親真摯的愛。
    我的希望。
    知識技能1、學會田字格中的10個生字,會認雙橫線中的10個生字;能聯系上下文理解生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父親對孩子的真摯的愛。
    4、初步學習感受間接描寫和直接表達的表達方式。
    過程方法1、通過抓詞扣句,理解體會父親對孩子的愛。
    2、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四人合作小組的形式合作學習。
    情感態(tài)度能從文章中體會父親對孩子真摯的愛,懂得父愛深深。
    學情分析。
    學生視角在生活中,我們可能很少能夠去主動感受父母對我們的愛,或者習慣了父母的愛,對于父母的愛更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更不懂感恩??此泼靼祝瑢崉t不清。在學習這篇課文時,讓學生在自學生詞的基礎上,初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通過抓詞扣句,體會父親對孩子的一片真愛。
    突破點重點通過抓詞扣句,理解體會父親對孩子的愛。
    難點學習間接描寫和直接表達的表達方式。
    德育點體會父親對孩子真摯的愛。
    信息資料ppt。
    教時安排1課時。
    互動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1、激趣:播放《爸爸去哪兒》視頻,讓學生談談感受。
    2師述:是呀,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非常關愛我們的父親,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一篇課文,講的也是一位父親關愛自己的兒子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讀讀課文,看看文章中的父親是怎樣愛自己的孩子的吧。
    3、板書課題:父愛深深。
    4、請同學朗讀課題。
    5、強調“深深”。課題用了一個疊詞“深深”,起強調作用。
    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
    指名朗讀課題。
    用流行的電視節(jié)目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出示生詞請同學認讀。
    “選擇坦白沮喪彼此”
    “崇拜深淵羞愧清晰”
    2、注意“喪”字的書寫。
    強調:左下角不要多寫一撇。
    師范寫一個。
    生自寫兩個。
    3、理解詞語:
    微不足道:
    無言以對:
    4、學生質疑。
    認讀生字新詞,讀準字音。
    書寫“喪”。
    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質疑解難。
    字音。
    字形。
    詞義。
    讓學生學會質疑。
    三、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1、想一想:課文講什么?
    2、四人小組交流。
    3、指名交流。
    13歲時,“我”想建樂隊,但卻音箱,爸爸說沒錢買,陪我做音箱,結果因音箱不好,沒能獲獎。
    長大后,“我”與爸爸聊天后得知爸爸陪我做音箱是想與我分享快樂時光。
    通過爸爸陪“我”做音箱這件事,“我”明白了(爸爸對我的愛)。
    師:在慨況文章主要內容時,可以按照事情發(fā)展順序,運用段意串聯法來概括。注意語言要簡潔扼要。
    4、根據課文內容,學習給課文分段。
    根據課文內容,課文按照時間段可以分為兩大部分:
    1-10段,13歲時,爸爸陪我做音箱部分,雖未獲獎,但我已收貨很多;
    指名交流。
    學習分段。
    通過自讀和交流,了解課文內容,掌握分段的方法。
    四、學習課文,感受父愛。
    “間接體會”部分。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出示句子:
    從此,日復一日,爸爸所有的閑暇時光,都用在做音箱上。他和我一起挑選木材、喇叭、蒙在音箱上的布料,甚至微不足道的膠水。
    (1)“日復一日”
    什么叫“日復一日”:復:又。一天又一天。形容日子久,時間長。
    師:今天在做音箱,明天還是在做音箱,后天做了,接著還要做,辛不辛苦?累不累?。?BR>    師:爸爸這么累,但是還是日復一日,一天又一天的做音箱,真的是太愛他了,來讀一讀這句話。
    (2)“所以的閑暇時光”
    什么叫“閑暇”:個人不受其它條件限制,完全根據自己的意愿利用或消磨的實際。
    師:換句話說: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時間。
    大家聯系生活實際,爸爸閑暇時光可以做什么?
    (休息,睡睡覺,看看電視……)。
    師:爸爸本可以利用閑暇時光休息一下,放松放松,但是為了幫兒子做音箱,他把所以的閑暇時光都用上了,爸爸是多么的愛他呀!來讀讀這句話。
    (3)“甚至微不足道”
    什么叫微不足道:微:微小。足:值得。到:說,談起。意義價值微小得不值一提。
    師:連膠水這么微小的東西爸爸都有陪“我”一起挑選,多么細心,多么有愛的爸爸啊。
    來讀讀這句話。
    長大后,我在與爸爸的談心中,其實爸爸道出了實情,你想知道他為什么這樣做嗎?
    “直接表達”部分。
    出示:
    我只是想和你一起分享一些時光。那些制作音箱的夜晚,我們懂得了許多東西,不單是電線什么的,更重要的是彼此的情感。
    師:從爸爸的話中,你讀懂什么?
    (爸爸是想多陪陪兒子,多與他一起玩耍……)。
    師:是啊,爸爸的話直接告訴我們爸爸陪我做音箱,是因為他想多陪陪我,多與我交流,多培養(yǎng)感情。他多么的愛我的。
    來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一起來感受爸爸對“我”真摯的愛。
    五、表達方法的學習。
    同學們,我們現在來梳理一下課文內容和表達方法。
    課文《父愛深深》主要從兩個部分進行描寫:
    第一部分,課文的1-10自然段,描寫“我”13歲時,爸爸與我一起做音箱,以及參加比賽的情況。我們通過抓住關鍵的語句,理解體會到爸爸對我的愛。
    (這部分對于爸爸對我的愛,是通過爸爸陪我做音箱的這件事情體會到的。不直接說,而是讓讀者去理解感悟,這種寫作方法,我們叫它間接描寫)。
    第二部分,課文11-13自然段,描寫長大后,我從與爸爸談心中證實了我當年的想法,明白爸爸陪我做音箱是因為想多陪我,是愛我的表現。(這部分爸爸對我的愛,主要是通過爸爸的話知道的。這種直接說出來,讓讀者一目了然,這種寫作方法,我們叫它直接描寫)。
    一個間接描寫,一個直接表達,兩種表達方式,讓我們充分的感受到父愛深深。希望大家在平時的學習中注重積累,在自己的習作中運用這種表達方法。
    學生用各種方法匯報自學成果。
    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交流體會。
    討論回答。
    六、拓展。
    讀了這篇課文,同學們一定。
    對父愛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能夠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愛。
    指名交流:你的父親是怎樣愛你的?以怎樣的表達方式?
    全班交流。
    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表達自己的情感。
    板書設計:
    13歲爸爸陪我做音箱間接描寫。
    愛
    長大后我與爸爸談做音箱直接描寫。
    課后記:
    [父愛深深教案教學設計(鄂教版四年級上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