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提高語文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完美的總結(jié)需要我們從客觀事實出發(fā),真實客觀地總結(jié)自己的成果和經(jīng)驗。通過閱讀這些總結(jié)范文,相信您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寫出一篇完美的總結(jié)。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一
書中的莉迪亞短暫的一生,沒有擺脫父母對她的期待,沒有找尋到真正的自己。也許在自盡前,她是想要找回真正的自我,但她的勇氣是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
看完此書,又想起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束縛,孩子的安全感來自父母,父母一旦錯位,孩子缺乏安全感,將影響他的一生。父母都沒有找尋到真正的自己,只是一味追尋自己失去的人生及夢想,他們追尋的,可能不一定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他們逃避自己的需要,把大人的視角無條件的轉(zhuǎn)嫁到孩子身上,由此來樹立孩子的價值觀。可是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與追求,當她本身的想法一味被壓抑和漠視時,痛苦就不可避免。
詹姆斯的痛苦,來源于自身一直的自卑,與對自己的不認可,而瑪麗林的痛苦,來源于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他們都沒有認可自己,而相互折磨,把他們自以為的痛苦轉(zhuǎn)嫁到孩子的身上,而莉迪亞,從小就認為自己是保持家庭完整性的責任人,這副擔子太過沉重,以至于她抑郁,認為只能去另一個世界尋找自我。
我們好好反思,為人父母者,該如何為之,如何找尋自我,換一種思維,即換一種活法。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二
很久沒有更新blog了,自從有了微博和微信,仿佛大幅提升了我的總結(jié)歸納能力,所有感想和牢騷用140個字就能發(fā)表完。就像現(xiàn)在的“知乎”,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在自我感覺自身知識升華的假象下,很難靜下心來系統(tǒng)的看完一本書。
《無聲告白》是我花一天時間讀完的一本小說??赐曛?,總覺得想寫點兒什么。這本小說作者是居住在美國的華裔,不知道是不是華裔的骨子里面都有潛在的自卑感,因此特別渴望“成功”或者借由子女的“成功”來贏得別人眼中的贊許,從而肯定自身的價值。所以,這部小說在種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滿了作者主觀的感受,可能很多內(nèi)容都是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
中國人特別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長都會將自己無法實現(xiàn)的人生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所以,這本書封面上的一句話很值得中國家長記?。何覀兘K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讓孩子重復一條你自己的道路呢,還是應(yīng)該讓他自我發(fā)現(xiàn)興趣所在?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教育體制和浮躁的社會環(huán)境都給不了孩子自我發(fā)現(xiàn)自身興趣和特長的時間,家長們的集體焦慮直接導致孩子們臉上呈現(xiàn)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曾經(jīng)坐在少年宮的大廳里觀察過來來往往的孩子,年齡越小,臉上的笑容越多;年齡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希望我的兩個女兒臉上的笑容能夠持久些。雖然在目前的環(huán)境下,快樂學習很難成為現(xiàn)實。但是,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應(yīng)該還是能夠做到的。從今天開始,少一點兒灌輸,多一點兒溝通,給孩子們的成長多一點兒空間和時間。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三
伍綺詩的《無聲告白》已經(jīng)看完,這部小說情節(jié)扣人心弦,開篇的一句:迪莉婭死了讓人們不禁產(chǎn)生許多疑問:迪莉婭是誰?她怎么死的?為什么會死?她的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這一系列的問題隨著劇情的慢慢發(fā)展逐漸浮出水面。
這是一個關(guān)于種族歧視,家庭教育題材的一本書,有人說讀完之后很震撼,我倒覺得很遺憾。迪莉婭的父母怎么也沒想到她就這樣走了,因為他們?yōu)樗?guī)劃好的美好的未來還沒實現(xiàn),與其說是迪莉婭的未來,不如說是她父母的期盼。母親盼望著迪莉婭做一個出色的醫(yī)生,因為她年輕時就與眾不同,熱愛化學,想要成為一名醫(yī)生。結(jié)婚之后,生活的所有重心都放在了孩子和丈夫的身上,沒有辦法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于是,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她就給迪莉婭灌輸以后要成為醫(yī)生的思想,在這樣壓抑的環(huán)境下,迪莉婭的內(nèi)心是痛苦的,但是每次媽媽給她提出新的目標時,她都只有一句話:好的,媽媽。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迪莉婭是家里最受寵的孩子,毫無意外,即使是哥哥和妹妹加在一起也抵不上父母對她的無限“鐘愛“,只是這鐘愛讓她喘不過氣來。作為美籍華裔的迪莉婭父親:托馬斯,雖然小時候成績優(yōu)秀,成功考上哈佛大學,并差點成為那里的教授,但是內(nèi)心里他是孤獨的,因為種族膚色的不同,從小到大遭到許多的歧視和排擠,而他對于孩子的最大要求就是:合群。別人做什么,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什么,他希望迪莉婭有更多的朋友,參加更多的活動,仿佛那樣他與他們就并無差異。但是他忽略了去關(guān)心孩子內(nèi)心的世界,忘記傾聽孩子內(nèi)心深處的聲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想要的是什么,只是一味的把自己認為應(yīng)該做的強迫自己的孩子去做,結(jié)果只會更加糟糕。
指引迪莉婭踏入那條湖的好像是她內(nèi)心深處的聲音,當湖水蔓延開來的時候,她好像真的解脫了,沒有考試,沒有父母殷切的目光,沒有同學訝異的眼神,那一刻她覺得很幸福!迪莉婭沒有朋友,是的,一個也沒有,雖然每天她的父親都會為她經(jīng)常與朋友聯(lián)系而倍感欣慰,事實上每次的電話都是她一個人的獨角戲而已,她編織謊言欺騙他,然而,她又有什么辦法呢?是父母的重壓讓迪莉婭踏上了通往天國的階梯,她終于得到了解脫,沒有期望的眼神,也沒有失望的目光,她自由了。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四
當時拿起這本書時不知道為什么莫名的沉重,似乎里面有著讓人喘不過氣的秘密。第一眼“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的封面語錄,還沒翻開書本,就明白了這次旅途的追尋——尋找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莉迪亞。
莉迪亞的一生很累,很沉重。她是個戴著面具長大的女孩,面具上的花紋為他人描繪,但殊不知面具下的傷痕累累,條條出自自己的茫然和崩潰。莉迪亞是家里的老二,繼承了父親的的黑頭發(fā)和母親的藍眼睛,母親瑪麗琳為了未實現(xiàn)的理想而離家出走,留下了孩子和丈夫在家焦急的等候和尋找,這也是莉迪亞許下錯誤的諾言的源頭,從母親在現(xiàn)實的壓迫下最終回家的那天開始,便是另一個莉迪亞的開始,開始走進自己為了愛而設(shè)的迷宮,直至迷失自我。父母都認為莉迪亞可以代替他們實現(xiàn)未實現(xiàn)的夢想,可在面對莉迪亞冰冷的尸體,父親內(nèi)疚不已,而母親卻只想著報復和真相,莉迪亞的哥哥覺得隔壁的“壞小子”邁克脫不了關(guān)系,而這時莉迪亞的妹妹是從開始到結(jié)束明白的一清二楚的人,所以妹妹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哥哥內(nèi)斯離開家時,家里的重擔都壓在了莉迪亞身上,壓倒了莉迪亞最后一棵救命稻草。莉迪亞學游泳落水時哥哥的一瞬間的拯救是美好的,但最后她自己醒悟時卻沒了哥哥的存在,同時自己也無力挽回了。
每天面對這鏡子里一樣的自己,其實里面的你在變化,變得越來越懂事聽話了,知道有事不要總是找爸媽,知道自己要的,自己愛的,自己做的決定確定自己的一生。我這時捫心自問“我真的長大了嗎?”書本的里第一句便讓我震驚,“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沒發(fā)現(xiàn)?!币粋€“還”字的沖擊,使這本書更沉重了,似乎透露著莉迪亞的痛。一個可愛的生命就這樣消逝了,沒了眼神里的星星點點,沒了害怕和不安。害怕母親再次消失,所以在童稚天真的時代許下了承諾,曾怕父親崩潰,怕家庭破裂,就這樣在瑪麗琳被現(xiàn)實打倒回到家中時,莉迪亞變成了這個家庭最重要的紐帶,變成為母親付出一生的莉迪亞,也漸漸沒了眼睛里應(yīng)該有的孩子的天真無邪。一次次的摩擦,時光在莉迪亞的每個時間段里都留下了不一樣的痕跡,懂事和堅強的讓人心疼,但是脆弱在她成長中開始慢慢發(fā)酵,開始不堪一擊。
最后她想重新開始,這次不需要哥哥將落水的她拉到岸上,她要自己踏水游到岸邊,但是命運終究沒有給這次機會,她所有想說的話隨她一起沉入了湖底?!皬哪且院螅涂偸沁@樣,只要她伸出手說,別沉下去,她就握住她的手,不讓她下沉,就是那一刻,莉迪亞想,從那里開始,一切都錯了”。她的夢想只剩下自由,剩下她在這個世界的痛苦和遺憾。在生活中,在面具的下面,我們都負重前行,只愿你還能尋找到真正的自己,堅守自己。
我不僅希望莉迪亞找到真正的自己,也希望自己不是莉迪亞,。我會有著一個小樹洞,學會自己和自己聊天。那里裝滿了心事,孰輕孰重。不安心,在這個時代是什么位置;不理解,父母親戚的嘮叨和對我們的選擇;不勇敢,因為自己早已長大,只是現(xiàn)在的自己懂得太多,似乎有點遺憾。還沒大聲的對自己說一句對不起和謝謝你。青春半熟,還有很多事情要去追,還有好多人去愛,還要懂得珍惜現(xiàn)在。書本上和電視劇上的人物事件,讓我潸然淚下,最后英子眼里的星辰回來了,莉迪亞的消逝似乎讓人覺得是假的,我覺得她沒死,只是時間為她停了下來。我相信每個人都是天生善良的,只是這個幼稚的世界總是喜歡玩游戲,卻不知道有些人玩不起。只是我相信,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眼里的星辰大海是不同的寬闊?,F(xiàn)在的我似乎知道自己在哪了,我在自己的時間里慢慢的變化,在自己的世界里孤芳自賞,在別人的眼里輕描淡寫,在這個需要奮斗的年紀,學著努力留下回憶??赡芎芏嗍虑橐芫煤芫貌胖劳矗赡茉谝院?,一個寒冬里加班后開車回家,在等紅綠燈時才反應(yīng)過來,原來那個人說的話是這個意思。
我們都有個樹洞,安放脆弱的自己,吐露這成長的煩惱和美夢。這是我對自己的無聲告白,它會藏在自己心底,揮灑在青春年華里,對自己說一聲,謝謝和對不起。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五
看到莉迪亞死后部分的時候,感覺到處充斥著壓抑的情緒。詹姆斯李,從來沒有融入過美國社會,但從書中來看,更多的是源于自身的自卑。哪怕當初無法進入哈佛做教授是因為歧視,其它很多時候,都是他的自卑心理在作怪。盡管他后來成為了一位常人難以取得的終身教授職位,他并沒有從他的學術(shù)上的成就取得一絲一毫的自信,反而一有事就想到自身的不幸。內(nèi)斯的任何一次小小的挫折都讓他聯(lián)想到自身的不足?,旣惲盏谝淮温犓恼n,他對于走掉的學生的態(tài)度,也源于他的自卑。詹姆斯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去抗爭,而當孩子們遭受挫折的時候,他沒有對孩子們進行安慰,哪怕一個拍肩膀的動作都沒有,第一時間想到的還是自身?,旣惲障胍鋈スぷ鳎谝环磻?yīng)也是擔心別人會怎么說。這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卻在期盼孩子可以替他實現(xiàn),好讓他可以去展示給別人看看。這是個極度自私的人。
瑪麗琳的悲劇則在于想要擺脫母親給自己設(shè)定的人生,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人生其實正朝著母親所描繪的那個結(jié)局偏航。于是想要逃走。她做出了努力,這比起詹姆斯來說是強很多的。拋下丈夫,拋下兩個孩子,自己跑到一個地方攻讀學位,靠著三文治香腸等快速食品過活。誰知道兩個月后卻無奈的發(fā)現(xiàn)自己又懷孕了。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原點。也徹底的放棄了自己的夢想??粗虻蟻喌臅r候驚喜的想到莉迪亞可以替自己實現(xiàn)夢想呀。于是,她成了她的母親,幫自己的女兒設(shè)定超乎她能力的目標,強迫她看不喜歡的生物學,硬要莉迪亞高一就上高二甚至大學的課程。把重擔壓到莉迪亞身上,直到她無法承受。
在這個家庭里的孩子們也都不快樂,內(nèi)斯作為長子卻從來沒有得到過父母的關(guān)愛,連進哈佛這樣的大事都被莉迪亞搶走了風頭。莉迪亞沒有自己的人生,為了得到母親的愛,擔負著遠超出自己能力的責任,沒有人問她想要什么。漢娜則是在這個家庭里隱形人般的存在,爸媽不愛,哥哥姐姐不愛,卻偏生敏感過人,杰克一個小動作就猜到了真相。
很多父母以愛的名義去要求孩子去做一些他們自身做不到的事,那其實并不是愛,是自私自利。哪怕是孩子,他也是一個獨立的人,有他自己的思想,做父母的沒有權(quán)利把自身的意愿強加于他,否則就只會帶來爭吵甚至悲劇。
要學會放下自己卑微的自尊,對外該抗爭的抗爭,對內(nèi)該妥協(xié)的妥協(xié)。學會聆聽,聽聽家人的想法,聽聽他們想要什么。并學會尊重他人的選擇。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六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边@是一個很難過的故事?,旣惲沼帽M全力,掙脫了母親的束縛,擺脫了母親的期待,她不需要成為母親想要她成為的樣子了。可不幸的是,她也沒有成為真正的自己,她成為了她母親。
自從母親瑪麗琳想完成自己當醫(yī)生的夢想而離家出走,有因為懷上漢娜而不得不回歸家庭后,莉迪亞的悲劇開始了。為了留住突然不辭而別的母親,莉迪亞不斷迎合取悅母親,最終失去了自我。我能感受到莉迪亞為了害怕失去母親的小心翼翼,最終被父母各種期待包圍的絕望心情。
人越是對自己的童年不滿,成為父母后對孩子的期望就越高,急切地想把自己半生的人生經(jīng)驗傳授給孩子。
為人父母的期待好像又都是有理由,希望子女別走自己以前的彎路,希望子女能擁有很多朋友受人喜愛,希望子女能讀很多的書,希望子女能實現(xiàn)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希望的東西太多,被迫承載父母的夢想,逐漸被這些夢想壓到無法喘息。
“繼承父母的夢想是多么艱難,如此被愛是多么令人窒息?!比缃裎易约阂詾槿烁改?,這本被多人推薦的小說我花了近7小時,邊讀邊慶幸:幸好在孩子小的時候我讀到了這本書,并時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親子時刻給足孩子安全感,并學會靜靜地等待孩子成長,而不是強加自己的思維給他們。
愿每個人都能擁有獨立的人格,活在自己對自己的期待里,可以勇敢地說出自己想要的東西,想做的事情,想成為的人,不要害怕別人的看法,不要害怕別人貼的標簽,活出自我!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七
《無聲告白》這本書給我的感觸會比《島上書店》多很多,為什么要拿這兩本書比較因為看的時間很接近,也因為有人說這兩本書類型相似。
像亞馬遜修改推薦所說的那樣,這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本文中的家庭關(guān)系,而是瑪麗琳的夢想與家庭羈絆的矛盾。她一向都有一個夢想,為了這個夢想也付出了許多,個性是處在女性的地位還比較低的社會時,她是有多大的勇氣要做到“與眾不同”。
但是,她遇到了他,一個與她不同國籍的教授,在她看來他是多么的“與眾不同”。之后因為懷孕結(jié)婚了,婚后她或許暫時忘了她的夢想,之后她意識到自己沒有正事可做,想要出去工作被丈夫阻止了。之后她母親去世了,想起了母親過的生活,她對自己發(fā)誓,決不能活得像母親那樣。
她想去實驗室當助手,那個人卻笑著回復她說,不明白她是認真的,因為她還有孩子和丈夫要照顧??吹侥抢?,我為她感到悲哀,同時我也恐懼我可能的婚后生活。有了家庭的束縛,自己的追求怎樣辦自己想做的事情還能去做嗎因為就算在現(xiàn)代,多半還是“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思想。做“家庭主婦”、“相夫教子”并不是我追求的生活。
看到她最后遇到有一位女性做到了她一向追求的事情,她覺得不可思議,她覺得她原本也能做到,所以她要實施她原計劃的時候,我為她感到高興,覺得她做的個性棒??上ё詈?,她卻因為懷孕等束縛放下了她的計劃,把她自己想要而做不了的事情寄托在了她女兒身上。我想,這很悲哀,卻很現(xiàn)實。
文中有一段這樣的話“你以前愛的那么深,懷有那么多的期望,最后卻一無所有。孩子不再需要你,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后只剩下你自己,還有空蕩蕩的房間?!边@很凄涼,也是女人一生很悲哀的一種狀況,我不想過這樣的生活,即使只有自己一個人,只有空蕩蕩的房間,我也要過的快樂、愉悅??赡芤驗檫@個跟我生活比較相關(guān),所以印象最深刻。
對于家庭關(guān)系,我想的比較多的是以后對于孩子的相處模式及教育方式等。因為我的家庭關(guān)系比較和諧,沒有這么多的危機,我一向覺得很溫暖,只是我們比較缺乏交流吧。當然,我也不是沒有不滿過,因為可能存在的“重男輕女”和他們的傳統(tǒng)思想。而且我也在思考著,我讀大學是出自于我自己想讀,還是由于他們想讓我讀。其實我想過放下的,可此刻卻很慶幸自己沒有放下,可能這也有利有弊吧。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八
《無聲告白》不是我看的第一部華人作品,也不會是最后一部,但伍綺詩卻是第一次閱讀。
華人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點是“身份認同”,幾乎在每一位身居海外的寫作者都會涉及,也正是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和可探究性,所以才會出現(xiàn)那么多的優(yōu)秀華文文學。詹姆斯·李作為一個自小在美國長大的人物,種族歧視、身份認同等問題必然追隨他一生,當然,這也一樣延續(xù)到了他的子女身上。這也是莉迪亞與內(nèi)斯為何備受冷落,沒有朋友,一直孤獨的原因之一,也是引發(fā)莉迪亞自殺的根由之一。
中華民族是非常重視家庭的,這一點依然在這部作品里有體現(xiàn)。早前,看過一本名為《為何家會傷人》的書,那時所想起的種種,直至看到這本小說,看到這個家的故事,才真正懂得那種傷痛,美麗而令人窒息的。
莉迪亞是這個家的支撐,以她的死亡為線索,回憶與現(xiàn)實兩個時空交叉,關(guān)于她死亡的真相也慢慢被揭開。這個家的四個人都該對她的死負有部分責任,當然也有她自己,從瑪麗琳離開又回來那時起,莉迪亞就為了讓母親不再離開,默默接受一切。她對母親安排的一切都順從,她只是害怕被離開被拋棄,她必須學力所不能及的知識,必須假裝有很多朋友是受歡迎的。可是,當她的世界里可以感到有價值的東西——她的物理成績、內(nèi)斯的默默支撐和理解——即將要失去,最后連與杰克的感情都變得不可能,而留給她的只有更壓抑的生活的時候,她的世界崩塌,死,或許是最好的解脫。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九
很久就有人給我推薦這本書,從題目看以為是那種很暢銷的有哲理的書,后來看簡介說這是一本小說,而且是國外的女作家…頓時沒有了閱讀欲。有次在言幾又喝咖啡,沒有找到自己想要買的那本書,為了消磨時間,就翻開了它,直到關(guān)門也沒有看完,后來在這里找到,看完了剩下的。
我想說,看完了之后我簡直覺得自己以前的想法太可怕,這本書不看簡直是損失。就是那種國外作家的風格,不點破自己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而是直接融入到故事里,同種類的話,感覺和《一個人的朝圣》很像,或者是《巴別塔之犬》,你可以說它是小說,看過之后會發(fā)現(xiàn)故事是蘊含著哲理的,之所以不說破,是因為你覺得它是怎樣那它就是怎樣的,我認為,這也是文學作品比較高的境界。
我國以前這樣的作品也很多,比如余華的或者莫言的,但是現(xiàn)在卻很少,反而那種缺乏仔細琢磨的快閱讀書籍更加暢銷,比如我很喜歡的劉同,不是說這樣的作品不好,每種作品都有相應(yīng)的受眾,或許不同的年齡階段每個人喜歡的東西會有不同就是這個道理,不同階段喜歡的文學作品也會不同。這樣說就是提醒自己,以后不要只從一個作品的分類、體裁、簡介來簡單的給一個作品定性。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十
斷斷續(xù)續(xù)的把《無聲告白》這本書看完了,我腦子里想到的更多的事情是不要想著改變和塑造一個人,做好自己就好,如果自己的心愿未能達成,那就把它留給時光吧,瑪麗琳在自己母親死去后,想到自己的母親對自己期望,感到深深的愧疚和難過,日常繁瑣的家庭生活已經(jīng)讓自己慢慢的磨平了棱角,日子平淡如水,沒有任何波浪,這不是瑪麗琳所期望的生活,于是她處理好母親的后事,就帶著夢想在一個無人打擾的地方開始了自己的新的征程,可笑的是命運竟是如此的相似,她懷孕了,新的生活戛然而止,瑪麗琳感到了深深的絕望和不甘心,但是上帝可不管這些,命運的車輪是不可能倒著轉(zhuǎn),它只會不斷的前進,世間有太多的遺憾和無奈,正是如此世界才是如此的平靜,道路也不是那么的擁擠。
二女兒莉迪亞為了留住母親,于是繼承了母親的意愿,努力討好母親。她努力活在父母的期望之下,父母對她也是百般呵護,面對自己不喜歡的的學科,莉迪亞很壓抑,杰克的出現(xiàn)仿佛讓她找到了出口,杰克的無拘無束的性格讓莉迪亞羨慕不已,在內(nèi)心深處,我相信莉迪亞十分叛逆,面對母親的期望,她很矛盾。人性本身是趨利避害的,她慢慢的開始和杰克相處,想要解脫??墒沁@又引起了哥哥內(nèi)斯的不滿,內(nèi)斯看不上杰克的做派,從骨子里討厭他。兄妹之間開始產(chǎn)生矛盾,內(nèi)斯一直是莉迪亞的精神寄托,可是隨著杰克的出現(xiàn),一切都發(fā)生變化了,在這里杰克更是一種象征,象征著真正的做自己。對于莉迪亞來說,盡管在常人眼里杰克非常的一般,甚至嚴格意義上不算是一個好學生,但是他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這對于莉迪亞來說簡直就是一種奢侈。此時的她喜歡自由,喜歡按照自己的意愿辦事。
導致莉迪亞真正走向湖底的是面對不斷的學業(yè)失敗,以及內(nèi)斯被哈佛錄取都讓莉迪亞感到無比內(nèi)疚。此時的她需要的是安慰,而不是不斷的鞭策,這個內(nèi)斯十分了解,但是由于父母的偏愛以及莉迪亞私藏自己的哈佛通知書,她選擇了沉默,我能深深理解在這種情況下,莉迪亞對內(nèi)斯感到愧疚,同時內(nèi)斯的離去和疏遠讓她失去了精神支柱。她想往回走,可是她太累了,找不到來時的路了,于是她選擇了用死來解脫。作者的這種處理方式非常的極端,但是異常熾熱,讓人肅然起敬,心中充滿敬畏。莉迪亞用死亡向愛自己的人致敬與告白。
最后用書中的一句話收尾,“人生最恐怖的莫過于那個懂你的人在某一刻突然離開了你,整個生命就像不能承受般坍塌,你遙遙無期的盼望,卻換來和陌生人一般的回答,傷心之處莫過于此?!?BR>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十一
這本書講述的就是那個時代,那個歧視感很強的美國二十世紀。其實,這種歧視現(xiàn)在也是還在的,一年也會有幾十個因為種族歧視殺人的,但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開始,我以為他會是一本普通的推理小說,但這本推理小說并不普通,不能用看推理小說的心態(tài)來看這本書,它比推理小說的情感要更細膩,更能讓人感動。這本書的題材也基本上沒有什么人用過—華裔歧視。對于作者為什么要選這個題材,其實很簡單,作者也是一個華裔,她雖然沒有這樣被別人對待過,但她也是寫這篇文章的最佳人選。
這本書中沒有過多的渲染,沒有過多的言語,但是有很多心理描寫。每個人心里都對這件事的看法不同,但他們都認為這個女孩不應(yīng)該被殺;每個人都想要成為最好的自己,但最好的一定就是真正的自己嗎?每個人都沖著別人的好來努力,但你真的有嘗試著去尋找你的自己嗎?你的最真實可能不是你的最好的,不過,那肯定是最自在的,不用在乎別人的眼光,只要做你自己就好了。
如果你不在這一生中做到自己的真實,你肯定我會后悔的。因為美好的永遠是短暫的,可能就是一瞬間,就像書中一個情節(jié):莉迪亞的媽媽在廚房做家務(wù),他一回頭就發(fā)現(xiàn)莉迪亞已經(jīng)站在了廚房門口。對于一個母親來說,孩子是最重要的,但她錯過了莉迪亞一生中最有意義,也僅有一次的“第一次走路”,她連莉迪亞已經(jīng)可以站起來了都不知道,她甚至都不知道現(xiàn)在她現(xiàn)在應(yīng)該是高興,還是悲傷。可是生活不就是這樣嗎,我們忙了這個,忘了那個,我們專注于這個,錯過了那個;成長就好像一個取舍的過程。
這本書的結(jié)尾出乎意料的感人,還好莉迪亞走的時候沒有帶著愁恨,還好他們還擁有彼此。當找到答案成為一種解放的時候,那莉迪亞臨走前失去的一聲晚安就是最后開門的鑰匙了吧。
“莉迪亞死了,但沒有人知道……”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十二
讀完《無聲告白》這本書后發(fā)現(xiàn),書名的無聲告白原來不是我想的告白而是莉迪亞的內(nèi)心獨白,我把莉迪亞的死歸結(jié)與她的父母和哥哥詹姆斯,母親瑪麗琳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到女兒身上,她不會告訴女兒當初為了和詹姆斯結(jié)婚而放棄當醫(yī)生的目標是自己一直以來的一份不甘,從來從來她與女兒溝通的話題只有成績;父親詹姆斯也想在女兒的身上彌補自己年輕時的不足,他會不停的鼓勵女兒去結(jié)交朋友,他從未向妻兒透露自己童年受過的傷害,最后這位父親居然一直認為女兒一直在學校有很多朋友很受歡迎。
就像書里說的,莉迪亞一直是家里人的中心,可是這壓得她透不過氣來。我記得莉迪亞對自己的妹妹說過一句話“如果不想笑就不要去假笑”她不希望妹妹和她一樣被父母牢牢地禁錮。其實文中最懂她的人是哥哥內(nèi)斯和看起來放蕩不羈的鄰居杰克,可是發(fā)現(xiàn)哥哥深深的嫉妒和杰克的秘密后她便沒有了精神依靠,人活在世上總要盼著點什么,可是莉迪亞沒什么期望都沒有,親人和朋友感情的缺失將她帶到了最最討厭的湖畔,很心酸很心酸。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十三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背跻娺@本書便被封面上的文字打動。講述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中美混血兒—莉迪亞在背負父母的各種期望下,最終選擇結(jié)束生命的故事。
莉迪亞被給予無限厚望和父母的憧憬,只要母親能留下,她母親的所有心愿都變成她的承諾。所以每當母親說“你想不想”的時候,她都會說“是的”。她知道父母一直渴望什么――不用他們說出來就知道,而她,希望他們開心。她不幸的少女生活沒有任何自己的選擇。最后,以終結(jié)自己年輕的生命為結(jié)局。莉迪亞的經(jīng)歷真的讓我想到輕盈的雪花和致命的雪崩,是同一種東西。
這本書叫無聲告白,有太多對他人的告白在里面,就像莉迪亞對家人的告白,直到她死去他們都沒有聽到。同樣,莉迪亞對自己的無聲告白,又何嘗不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意識到呢?這不是一本能夠使人愉悅的小說,甚至可以說是一部令人絕望的無聲悲劇,但是這本書會讓人思考,給人以啟發(fā)。
家永遠給我們帶來穩(wěn)定安全感,與此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平庸和束縛,我們生活在其中,總會受到家人的影響,我們習慣了被期待,習慣了被要求,習慣了被認同,習慣了在預設(shè)道路上半步不敢偏離的小心前行,我們害怕孤獨,害怕一個人,害怕他們的眼光??墒?,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不是要成為普通的大多數(shù),也不是要成為父母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更不是外界環(huán)境要求我們成為的模樣,而是要成為我們想成為的自己,一個擁有獨立思想的自己。當然,成長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各種各樣的不順心,可這些壓力不應(yīng)該一直成為自己的負擔,反而可以成為我們努力的動力。
最后,愿每一個人都能過上自己理想的生活。
《無聲告白》是美國的香港第二代移民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文字很細膩,寫作也很清新自然流暢。
對于我來說,我讀這本書,讀到了很多,有很多共鳴,描述詹姆斯心境時所說,雖然詹姆斯生在美國長在美國,但他卻沒有一刻覺得有家的感覺,我覺得這是中國人在國外生活的群像,出國后,我們能發(fā)現(xiàn)自己與我們的國家緊密相連,我們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努力打扮自己,不敢放松。別人覺得我們宅,我們自閉,我們只會讀書。那就要更努力去社交,保持好成績,出門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這樣的緊張也是在提醒著我們,這一方水土,是戰(zhàn)場,不是家。
而對于這里面的感情描寫我也覺得非常的細膩,作者在描寫詹姆斯和瑪麗琳初見時在詹姆斯的辦公室里,瑪麗琳觀察到對面人五官的細節(jié),動作的細節(jié),那種小鹿亂撞的緊張,看著伍綺詩的文字,似乎眼前有了畫面,似乎心跳也隨著加速了。
總之,這本書有著神奇的魅力,看著看著就會深陷其中,并不是為了知道后面的結(jié)局,而是這樣的文字就是一種舒服的感受,不知不覺就想一直看下去。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這是一個很難過的故事?,旣惲沼帽M全力,掙脫了母親的束縛,擺脫了母親的期待,她不需要成為母親想要她成為的樣子了??刹恍业氖?,她也沒有成為真正的自己,她成為了她母親。
自從母親瑪麗琳想完成自己當醫(yī)生的夢想而離家出走,有因為懷上漢娜而不得不回歸家庭后,莉迪亞的悲劇開始了。為了留住突然不辭而別的母親,莉迪亞不斷迎合取悅母親,最終失去了自我。我能感受到莉迪亞為了害怕失去母親的小心翼翼,最終被父母各種期待包圍的絕望心情。
人越是對自己的童年不滿,成為父母后對孩子的期望就越高,急切地想把自己半生的人生經(jīng)驗傳授給孩子。
為人父母的期待好像又都是有理由,希望子女別走自己以前的彎路,希望子女能擁有很多朋友受人喜愛,希望子女能讀很多的書,希望子女能實現(xiàn)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希望的東西太多,被迫承載父母的夢想,逐漸被這些夢想壓到無法喘息。
“繼承父母的夢想是多么艱難,如此被愛是多么令人窒息。”如今我自己以為人父母,這本被多人推薦的小說我花了近7小時,邊讀邊慶幸:幸好在孩子小的時候我讀到了這本書,并時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親子時刻給足孩子安全感,并學會靜靜地等待孩子成長,而不是強加自己的思維給他們。
愿每個人都能擁有獨立的人格,活在自己對自己的期待里,可以勇敢地說出自己想要的東西,想做的事情,想成為的人,不要害怕別人的看法,不要害怕別人貼的標簽,活出自我!
故事以莉迪亞的死拉開序幕。
莉迪亞的死不是故事的開端也不是故事的結(jié)局,但卻是這個家庭走向更好的開始。
這本書里,有母親瑪麗琳終其一生也沒完成的夢想,雖然也掙扎過,但沒有結(jié)果。這也是促成莉迪亞死的原因之一。也有父親詹姆斯從小受到的歧視,沒有朋友,所以在他的世界里有朋友更重要一些。還有喜歡天文并努力實現(xiàn)自我夢想的哥哥內(nèi)斯,一向想得到疼愛卻飽受忽視的妹妹漢娜,以及讓莉迪亞看到另一種生活的杰克。
那里的每一個人都是主角,他們都飽受生活帶給他們喜與樂,苦與悲;他們都肩負著別人對他們的期盼,也都想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故事的情節(jié)緊湊連貫,跌宕起伏,讓人沉浸在其中。
生活中的我們也會活在別人的期盼之中,父母長輩總是不期望我們走一些他們走過的彎路,也期望我們能實現(xiàn)他們未曾實現(xiàn)的夢想從而彌補他們?nèi)松倪z憾,我們雖然明白要找到真正的自我,但卻在愛的牢籠下不知方向,不知去向。我們寧可讓自我委屈一些也不愿意傷害那些愛我們的人,可這只是我們的初衷,若不是真正的熱愛我們很難堅持到最后。
好在,故事的最后,他們每一個人都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或許,我們還在掙扎,不明白自我想要什么,或者忘了自我想要的是什么。
或許,我們明白自我想要的是什么,可現(xiàn)實中有太多的羈絆。
別太糾結(jié),別太聽信別人,能夠聽,但別全信;誰也不是你,誰也不能替你過一生。也別再為那些想做而沒做的事情找漂亮的借口,想做就去做了,過了這個時候都不是最好的時候。
那些愛我們的人也會愿意放手成全。
在《無聲告白》里,詹姆斯一家,一對夫妻和三個可愛的孩子,看似幸福的家庭,但在這個家庭中生活的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編織的美麗謊言和噩夢里。但很明顯,導致這個家庭的不幸的,不僅僅是溝通和傾聽的問題,悲劇的根源在于父母詹姆斯和瑪麗琳自認為是美好正確但不負責任的婚姻里。他們隨意的開始,隨意的懷上了孩子,又隨意的步入婚姻的殿堂組成一個家庭。她們刻意地忽略對方的過去,然后幻想不切實際的未來,到頭來的是女兒莉迪亞的自殺,現(xiàn)實狠狠擊碎了他們自己編織出來的幻像。
悔悟或許永遠都不會晚,但也挽回不了什么。大兒子內(nèi)斯對于這個家庭已經(jīng)心灰意冷,無時無刻都迫切的想要逃離;大女兒莉迪亞被父母的期望壓垮,最終選擇自殺;而小女兒,出生即不被期待,在家庭生活中游走于邊緣,即使在莉迪亞死后,瑪麗琳終于看到了可憐的漢娜,他也失去了同齡孩子該有的童真和無憂,在未來的家庭生活中,也會難以避免的卑微和小心翼翼。
做父母的真的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在一個家庭中,孩子多的話,是人難免都會對其中的一個偏愛一點點,甚至可能自己都沒有察覺,但關(guān)注每一個孩子的感受也很重要。而且我漸漸的發(fā)現(xiàn)寬容真的是一件很難得的事,在生活中,其實大部分人自認為寬容,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你的身上。溝通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了解,所以也更容易獲得對方的寬容,在一個家庭里,作為最為親密的人,要善于訴說自己的感受,才能更好的互相體諒。溝通真的很重要,但我討厭那些自以為是的自說自話。
去年我買了這本書的紙質(zhì)版本,但一直被各種事情干擾,它一直被擱置。
終于與它重逢,慶幸自己沒有錯過這本書,有很簡潔利落的文風,精準的比喻和描寫,不多不少,非常細膩。
文中所呈現(xiàn)出的各自背負的壓抑,每一種我都能深深理解。
理解父親因為種族問題和童年經(jīng)歷所衍生出的自卑,理解母親一直心懷夢想,卻最終被現(xiàn)實羈絆無法實現(xiàn)的痛苦。理解莉迪亞被愛的枷鎖束縛到絕望的痛楚,理解漢斯和漢娜不被家人重視冷落的難過。
印象深刻的是莉迪亞第一次和朋友看電影,父親在車上尷尬又興奮的樣子,極力的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擁有正常的社交生活,擁有他所未曾擁有過的平常,這樣微小的一件事也令他夸張得快樂。
莉迪亞竭盡全力的滿足了母親和父親的愿望和期待,可她最終不堪重負,并沒有人問過她,她想要的是什么?過多的愛和期待變成種沉重的枷鎖,我們?nèi)魏稳硕紱]有辦法負擔得起別人夢想的重量。
事情是從哪里開始錯的?錯的離譜至此?
所有的事情的發(fā)生都有因果,都有跡可循。
埋在心里的陰影不會消失,只會以另一種方式影響我們自己,以及我們身邊的人。有些事,你當時不知道為何要這樣思考,抉擇,其實,歸根結(jié)底,總能找到原因,我們的潛意識推動了我們?nèi)プ瞿菢拥氖隆?BR> 莉迪亞的死亡像是一場無聲的告白,把這一家人從過去的陰霾里拉了出來,重新沐浴的陽光下,審視生活,重建自己,在陰影里呆久了的人需要這樣的陽光,需要這樣痛苦的反思,也許痛苦之后我們每個人都能撫平自己內(nèi)心的創(chuàng)痛。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十四
《無聲告白》是伍綺詩的處女作,以“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開始,全文采用插敘與順敘相結(jié)合的方法,用莉迪亞的死揭露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原生家庭壓力、同性的暗戀等問題,這本書有精妙細致的故事,有精準老練的描寫,更重要的是,這部小說里面關(guān)于家庭與愛,關(guān)于夢想與自我的深度剖析與探討。
《無聲告白》中講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一個中國男人與一個白人女孩組成了一個家庭,相繼生下大兒子內(nèi)斯,二女兒莉迪亞,小女兒漢娜。二女兒莉迪亞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發(fā),被視為掌上明珠,父母皆把自己的夢想寄托于這個小女孩身上,為此花費了巨大的精力。詹姆斯送給莉迪亞一本書,內(nèi)心:我希望我在你這個年紀讀到這本書?,旣惲战o莉迪亞報輔導班、買書、科學展覽。“只要你感興趣”,她每次都這樣告訴莉迪亞,“只要你愿意”。我認為這本書的英文名字《everythinginevertoldyou》更是莉迪亞內(nèi)心的寫照。
我們會問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可能真實的自己賺不到什么錢,也很難獲得成功,但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我和你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我們之間沒有誰比誰走的更好,就像悉尼的時間是比東京早一個小時,但東京的時間也同樣沒有變慢,因為在命運的安排下,一切都很準時。父母把自己的遺憾都傾注在孩子的身上,但你的遺憾讓孩子彌補,那孩子這段時間的遺憾又讓誰來彌補呢。他是否想去承擔呢,是否能承擔呢。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會去談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其實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動輒就是一輩子的陰影。
《無聲告白》中有句話是這樣:“家庭,有時候會是一個以愛的名義設(shè)置的牢籠,其恐怖之處在于,門上無鎖,你卻不敢推門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愛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時間離散?!?BR> 突然想到前段熱播的劇《想見你》,好像明白為什么莫俊杰會喜歡陳韻如,也許孤獨就是一種別樣的美。也恍然大悟,陳韻如自殺那晚哭著說“為什么你們只會叫我在努力一點,開心點,不要再變回以前的陳韻如了,為什么,就因為我不是你們期待的樣子嗎,我真的好累,我不想再逼自己了?!币驗闆]有人真正關(guān)心過她的想法。
這本書讓我讀的很壓抑,邊讀邊痛。
作為一個混血兒的媽媽,我也有擔心,是否我的孩子不屬于任何一群人,是否他們會為自己的身份認同而產(chǎn)生心理問題。只有長期生活在國外的人,才能夠有體會,這種焦慮和感同身受不一定是因為真的切身遭受了什么歧視和區(qū)別對待,畢竟很多人的圈子只在華人區(qū),而且很多人的英語不夠好,也不夠敏感,遭受了區(qū)別對待都不敢確定。而作為移民第一代的人,其實終身都完全可以做到?jīng)]有認同障礙,因為我就是中國人,就算我拿著別國護照,我的心理認同還是中國人。而真正難的是移民二代的孩子,何況文中的主人公生活在那個種族歧視和平權(quán)運動沒有變成政治正確的年代。
我不喜歡看譯文,因為很難保證原文的文學性和翻譯的意境的貼合,所以這本書的一開頭讓我很想放棄,所幸后來講故事情節(jié)了,沒有那么多大段環(huán)境和心理描寫,因為中英文太不同了,優(yōu)美的英文翻譯成中文總是難免怪怪的,還是直接講故事情節(jié)來得好。
男主人公的痛苦在于生活在一個全是白人的社區(qū)里,他沒有辦法融入,所以被接納受歡迎成為了他的追求所在;女主人公的痛苦源自于她不甘心做家庭主婦,受困于理想的自我和現(xiàn)實的庸碌之間無法自我肯定。兩個無法接納自己的人,都把實現(xiàn)理想自我的期待寄托于大女兒身上,可憐這個女兒那么懂事又那么敏感,她明白父母的期待,為了不再讓家庭分崩離析,她掩埋了真實的自我,天天活在害怕無法滿足他人期待的陰影下。生命能量越來越低,最終無法負荷!
《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是他們的解藥,dedicationtotruth,不要活在心愿中,給自己和他人時間改變,接受自己的現(xiàn)在與理想自我具有相當長的距離。心痛那個小女孩,她活的太累了,在恐懼中長大的孩子,無法安心做自己。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詹姆斯,瑪莉莎,莉迪亞,內(nèi)斯,漢娜,還有杰克。
這些人的性格,情緒,情感,在這本小說中一覽無遺。
在美國鶴立雞群的中國人,詹姆斯一直試圖融入美國這個大熔爐,讓自己顯得平常一些。這些內(nèi)心的渴望,通過對孩子的教育顯露出來,是那么強烈,而孩子的遭遇,卻顯得他的期望那么脆弱無助。
一直都渴望與眾不同的美國女生瑪莉莎,夢想是突破女性以家庭為主的觀念,同男生一樣平等地受人愛戴,做一名醫(yī)生??墒牵徽材匪刮?,放棄了夢想,嫁作人婦,歸于平淡。
被父母捧在手心的莉迪亞,承受著父母巨大的期待,壓抑著自己的個性,終于在內(nèi)斯離開,發(fā)現(xiàn)自己喜歡的杰克竟然愛著內(nèi)斯后,找到了事情到這個地步的原因,精神崩潰,從船上踏了出去,沉在了湖底。
而內(nèi)斯,在莉迪亞被萬般寵愛下,所期待的不過是父母平等的愛,和對莉迪亞的重壓減少一些。在發(fā)現(xiàn)無法改變家庭的這種關(guān)系時,他奮發(fā)圖強,考進了哈佛,卻又在追尋自由之時,失去了陪伴自己的妹妹。
漢娜,這個怯懦的敏感的卻又洞悉一切的小女兒,一直都知道發(fā)生了什么,卻總是躲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怕打擾了這些幸福抑或悲傷。她是一個完全被忽略的孩子,在受關(guān)注后不知所措,只會如家人所期待的那樣,做出該有的反應(yīng)。
這本小說是一個女孩自殺引起的的一系列事情,同時引發(fā)了一系列思考和家人的反思。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伴隨其一生。父母的一舉一動,不知道怎么樣就會傷害到孩子。
愛是枷鎖,是負擔,如果這愛是父母將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強加在孩子身上。
學會尊重他人,無論對方是自己父母還是孩子,更不論其他人了。將對方當做一個完全的個體,尊重對方的行為,并且以一個同樣的個體去理解對方。尤其是對自己愛的人。
這是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
尊重他人,且對自己坦誠。
我想,那么我們的愛,就不會成為對方想擺脫的東西,而是陪伴對方一往無前的巨大力量。
讓愛自由,讓自己愛的人自由。
曼德拉這個名字,曾無數(shù)次出現(xiàn)在我的筆下,他的事跡、他的精神、他的胸懷,每每成為我文章最精華閃耀的部分。然而僅作論據(jù)引用,大多對曼德拉的認識是淺薄、公式化:他是南非領(lǐng)袖,他是黑人反種族隔離的先鋒,他因此被構(gòu)陷入獄27年......
這首《光輝歲月》是黃家駒為南非黑人領(lǐng)袖曼德拉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歌,歌中歌頌了曼德拉的生平和精神。極簡的歌詞,勾勒出一個曼德拉,勾勒出一種精神,勾勒出一種形象——為種族歧視不斷斗爭的戰(zhàn)士。
《無聲告白》一書,文字代替畫面,描繪了香港移民到美國的第二代的生活縮影。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種種問題拷問著在藍眼睛王國中生存的黃眼睛一家。
小群體尚且排外,不用說一個種族。不論他們來自何方,說的是不是純正的英文。只要是與本人種不同,在那個年代就是異類。排異目光,差別待遇,成就不了一個人,卻能毀掉一個家庭。
我并非黑人,曼德拉所犧牲的、追求的、維護的到底是什么,說得出寫得出但一直不能切身感受??赐赀@本書,聽著這首歌,凝視那句膚色斗爭,是了,怎么能感受不到呢。我非黑人,我是黃種人,中國人,我的發(fā)色是黑色的,眼珠是棕色的,皮膚燦爛著陽光的顏色。
生于祖國強盛的時代,是我們的幸運,可我們黃色皮膚的先輩們,在那個慘淡的時代,所遭受的隔離與歧視,比黑人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的委屈與痛苦,隔著時代的萬水千山,隱隱傳來。他們斗爭、反抗,讓不屈的嘶吼回蕩在陽光燦爛的光輝歲月。
這本書講的故事很簡單,就是一個小女孩落入湖中死后,她的家人對此展開的一系列的回憶與反思。插敘倒敘穿插其中。對于此書真正想表達的東西,我看得不是很透徹,但是給我感觸很深的有三點。第一,父母們沒有實現(xiàn)的夢想,不能強行塞給下一代,他們只顧著在孩子身上找回當初那個年輕的自己,那些自己未實現(xiàn)的夢想,并沒真正的問過孩子喜不喜歡,愿不愿意,強大的壓力壓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忍耐著負重前行,只會適得其反。第二,父母不能總看重和關(guān)注孩子的學業(yè),成績,也應(yīng)該關(guān)注孩子的社交和課余的生活,引導和幫助孩子更好的學會與他人相處,學會結(jié)交朋友,不至于感到那么孤單,不至于一個人默默承受內(nèi)心的煎熬與痛苦。第三,父母應(yīng)該學會聆聽,聆聽家中每個孩子的內(nèi)心想法,無論他們是否優(yōu)秀,都應(yīng)該抽出時間與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快樂與失敗的痛苦,哪怕只是一次成績的進步,不要讓孩子覺得父母不關(guān)注自己,久而久之,他們就習慣了不與父母進行溝通交流,父母再也無法進入孩子的內(nèi)心深處。
與此同時,這本書也涉及到一部分對華人的歧視,混血黑發(fā)藍眼睛女主與周圍黃頭發(fā)的美國同學存在差異,與周圍環(huán)境格格不入,在學校沒有朋友,女主的哥哥內(nèi)斯,也是黑發(fā),學游泳時被周圍的小伙伴嘲笑,在游泳課后被同學捉弄,這讓其父親想到了自己年少時的遭遇,感同身受。而女主的死也讓她的白人母親和華人父親反思了他們遭到反對的婚姻是否正確?最近剛看過的一部電影《我的名字叫可汗》中宗教信仰的歧視,給生活在美國的穆斯林教徒khan一家人帶來了永遠的悲傷與痛苦,影片中女主在失去自己的孩子之后,也開始質(zhì)疑自己與穆斯林教徒的khan的婚姻是否正確,懷疑正是khan這個后綴,這個穆斯林的代表,讓自己失去了心愛的孩子。
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人,只有好人和壞人。如果這個世界能少一些種族歧視,少一些宗教信仰歧視,多一些關(guān)心和愛,這個世界一定是和平美好的。
無聲告白,一種獨特的敘述方式,講了一個不獨特的故事。開篇第一句,“莉迪亞死了”道出該書的核心,接著從家里各個成員的角度去探尋莉迪亞死亡的真相。
這本書雖然說的是一個美國華裔家庭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卻又是如此的普遍的存在于我們身邊!很多的父輩總是期望自己的后代不要經(jīng)歷自己曾經(jīng)走過的錯路,彎路;總是期待自己的后代能夠超越自己;總是期望自己的后代能夠完成自己當初未能完成的夢想!他們并未把自己的子女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看,更多的是把子女視為自己的生命的延續(xù),視為自己的傀儡,甚至是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從小開始就要求子女按自己定下的期望成長!一句“我們是為你好”,“你不懂,我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就抹殺了子女的所有獨立性!殊不知,社會在演進,每個人的經(jīng)歷都是獨立的存在,并不具有絕對的參考性!何況還隔代!
在父輩的畸形關(guān)心下,也就產(chǎn)生了,讀書時不讓談戀愛,大學畢業(yè)后就催婚的畸形人生觀!似乎畢業(yè)后這么短短的幾年,就要決定人生的幾個重要大事,事業(yè)、婚姻!
文中的莉迪亞就是在這種父母的期待下,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為了迎合母親的夢想,奮力逼迫自己讀書,因?qū)W習成績下滑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為了成為父親心中的“合群的人”,經(jīng)常裝著再給并不存在的朋友打電話!最后這一切終于壓垮了她!
希望這種父母越來越少,希望有這種背負的人都能擺脫這種不合理的期待,尋找到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生而為人,是來體驗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某人生命的延續(xù),也不是某人的橡皮泥,隨便揉捏和擺設(shè)!
“家庭,有時候會是一個以愛的名義設(shè)置的牢籠,其恐怖在于,門上無鎖,你卻不敢推門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愛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時間所離散?!?BR> 這本書看的挺壓抑的,特別是為了滿足父母而失去自我的莉迪亞,每次看到對她的描寫,都為她感到心疼。
這個家庭里每一個人都是悲傷的,父母之間的相互不了解總是不明白對方話里真正的含義,被忽略的內(nèi)斯和漢娜,這是非常有問題的家庭。但這正是能讓我們思考的地方,包括對婚姻:他們是彼此相愛,只是缺乏溝通。包括對孩子:如果平衡對孩子之間的愛,當父母的目光過多的集中到一個孩子身上時,其他孩子會是怎樣的感受。當父母把自己的期許寄托在孩子身上時,是否成了孩子沉重的愛的負擔。
雖然杰克出現(xiàn)的次數(shù)不多,但他真的是一個溫柔的人,最開始想要以自身的經(jīng)歷開導內(nèi)斯,又在游泳池替內(nèi)斯解圍,為他帶來哈佛的錄取通知書…即使這一切都是出于喜歡,但杰克是個明亮的孩子。
無聲告白,每個人的心里都在進行著無聲的告白吧。
一個追求特立獨行想做醫(yī)生的美國女子和一位在美國長大不合群的中國男子組合家庭。他們彼此艷羨,男子羨慕女子的坦然自若,自信大方,毫不畏懼;女子羨慕男子的特立獨行。這樣的結(jié)合似乎很合理,但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讓他們與周圍格格不入。因為家庭,女子放棄了醫(yī)學夢,最終把所有的夢想期望寄托在女兒身上。男子則想讓女兒變得更受歡迎,擁有更多的朋友,一直被異化,被忽略這也是他曾沒有得到過的。然而她們的女兒并不喜歡醫(yī)學成為干練的女強人,她只是一個普通的性格有點孤僻的小女生。接下來,她承受了太多,終于因為“極度”關(guān)注走向毀滅。
父母以為很愛我們,給我們所有,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卻只是他們想要的。乖巧的孩子想要父母開心,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自己不開心。
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她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每個人都應(yīng)該有自己的選擇,都是普通的人,不必為充當緩和矛盾的工具,而接受所有,承載過多的期望。
在外人看來你恍如救世主,試想當年王昭君出使西域和親的背后她隱藏了多少悲哀與孤獨,卻仍要以光輝的和親使者形象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我們千古吟誦,而不知她背負了多少光輝使命的壓力。但還是值的肯定:她偉大,她隱忍。一個讓人敬佩又憐惜的女子。
我們應(yīng)該要有自己的聲音,不必去偽裝成大家想要的樣子。
倘若他們的女兒是一個會發(fā)出自己聲音的人,那么她也許不會走向絕望的道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就算你在別人看來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多么的不合群,你也不會覺得孤獨。這個社會并不缺少孤獨者,不必自憐自艾。有句眾所周知的話:你的孤獨雖敗尤榮。“認清自己的孤獨,才能倘開心扉,才不會被孤獨本身所困擾。不用逃避,不用掩藏,這樣就是你,或許看起來就是那么的不合群?!边@是我想對莉迪亞說的,你背后似乎有些我的影子。
對每個人來說生活本身是不同的,沒有好壞之分,你覺得快樂那就對了,人生也就是這么回事。我不說莊子的虛無主義,我不能超然物外,但生活還是要繼續(xù),得由你自己選。
你好,我是權(quán)建卓,7.16中午看完這本書,今天談?wù)劇!秂verythinginevertoldyou》中文譯名《無聲告白》,作者是伍綺詩,書封面上寫著“征服歐美文壇的華裔作家,憑借處女作奪得20__美國亞馬遜年度圖書桂冠”。
“告白”有表白的意思,但這里不是,一個沉重的故事。
1、故事是個好故事。開篇第一句,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
莉迪亞,16歲,家中老二,混血女孩,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發(fā),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與期望。復雜的故事隨著探尋莉迪亞的死因展開,華人父親詹姆斯,母親瑪麗琳,兩人的童年經(jīng)歷以及相遇、相戀,結(jié)婚生子。
至于死因,警察判定是自殺?!八p輕地下到小船里,松開纜繩?!绯鲂〈哌M水中?!?、這個故事想要告訴什么?封面的一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可能是莉迪亞沒有擺脫他人的期待,沒有找到真正的自己,也許吧。這篇是讀后感,但并沒寫太多,因為我沒太大感受。這本書不長,斷斷續(xù)續(xù)地看了兩個多星期,看著后面的忘著前面的,一些劇情、一些細節(jié)都忘得差不多了。
我知道一旦看完了這本書,就會把它丟掉一遍,很久很久也不會再碰,劇情會很快忘記,像是沒讀過一樣。但我愿意等待一個時機,喚醒一些記憶,那時會重新翻翻這本書。
3、書中打動我的一點句子,雖然需要配合著劇情,但我還想分享給你。
她把鼻子埋進莉迪亞的頭發(fā)間,暗自許諾,絕不過分糾正她的坐姿、逼她尋找丈夫、打理家務(wù);決不建議女兒從事不適合她的工作,過不屬于她的生活;決不讓她在聽到“醫(yī)生”的稱呼時,只想到男人。她要在余生中一直鼓勵女兒,讓她做出超越母親的成就。(莉迪亞5,6歲時,母親瑪麗琳的心理活動)。
“你母親說得對”,他說,“你應(yīng)該和一個更像你的人結(jié)婚”。(詹姆斯對妻子瑪麗琳說,因為詹姆斯是華人)。
“讓我們假裝,”他說,“你從來沒遇見我,她從來沒出生。這些都沒有發(fā)生過。”然后,他就走了。(詹姆斯對妻子瑪麗琳說)。
不管過程多曲折多沉重,結(jié)局還好。生活總要向前看,向前走?!八靼祝麄儧]有別的去處,只能向前。”
7.16中午這本書即將看完時,買了作者的另一本書《小小小小的火》,封面上同樣有一句話,20__美國亞馬遜年度小說桂冠。
對了,還有一句,永遠記得,你呼吸著的每一個瞬間,都應(yīng)該去過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很久沒有更新blog了,自從有了微博和微信,仿佛大幅提升了我的總結(jié)歸納能力,所有感想和牢騷用140個字就能發(fā)表完。就像現(xiàn)在的“知乎”,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在自我感覺自身知識升華的假象下,很難靜下心來系統(tǒng)的看完一本書。
《無聲告白》是我花一天時間讀完的一本小說??赐曛?,總覺得想寫點兒什么。這本小說作者是居住在美國的華裔,不知道是不是華裔的骨子里面都有潛在的自卑感,因此特別渴望“成功”或者借由子女的“成功”來贏得別人眼中的贊許,從而肯定自身的價值。所以,這部小說在種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滿了作者主觀的感受,可能很多內(nèi)容都是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
中國人特別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長都會將自己無法實現(xiàn)的人生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所以,這本書封面上的一句話很值得中國家長記?。何覀兘K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讓孩子重復一條你自己的道路呢,還是應(yīng)該讓他自我發(fā)現(xiàn)興趣所在?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教育體制和浮躁的社會環(huán)境都給不了孩子自我發(fā)現(xiàn)自身興趣和特長的時間,家長們的'集體焦慮直接導致孩子們臉上呈現(xiàn)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曾經(jīng)坐在少年宮的大廳里觀察過來來往往的孩子,年齡越小,臉上的笑容越多;年齡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希望我的兩個女兒臉上的笑容能夠持久些。雖然在目前的環(huán)境下,快樂學習很難成為現(xiàn)實。但是,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應(yīng)該還是能夠做到的。從今天開始,少一點兒灌輸,多一點兒溝通,給孩子們的成長多一點兒空間和時間。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十五
無聲告白,一種獨特的敘述方式,講了一個不獨特的故事。開篇第一句,“莉迪亞死了”道出該書的核心,接著從家里各個成員的角度去探尋莉迪亞死亡的真相。
這本書雖然說的是一個美國華裔家庭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卻又是如此的普遍的存在于我們身邊!很多的父輩總是期望自己的后代不要經(jīng)歷自己曾經(jīng)走過的錯路,彎路;總是期待自己的后代能夠超越自己;總是期望自己的后代能夠完成自己當初未能完成的夢想!他們并未把自己的子女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看,更多的是把子女視為自己的生命的延續(xù),視為自己的傀儡,甚至是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從小開始就要求子女按自己定下的期望成長!一句“我們是為你好”,“你不懂,我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就抹殺了子女的所有獨立性!殊不知,社會在演進,每個人的經(jīng)歷都是獨立的存在,并不具有絕對的參考性!何況還隔代!
在父輩的畸形關(guān)心下,也就產(chǎn)生了,讀書時不讓談戀愛,大學畢業(yè)后就催婚的畸形人生觀!似乎畢業(yè)后這么短短的幾年,就要決定人生的幾個重要大事,事業(yè)、婚姻!
文中的莉迪亞就是在這種父母的期待下,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為了迎合母親的夢想,奮力逼迫自己讀書,因?qū)W習成績下滑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為了成為父親心中的“合群的人”,經(jīng)常裝著再給并不存在的朋友打電話!最后這一切終于壓垮了她!
希望這種父母越來越少,希望有這種背負的人都能擺脫這種不合理的期待,尋找到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生而為人,是來體驗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某人生命的延續(xù),也不是某人的橡皮泥,隨便揉捏和擺設(shè)!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一
書中的莉迪亞短暫的一生,沒有擺脫父母對她的期待,沒有找尋到真正的自己。也許在自盡前,她是想要找回真正的自我,但她的勇氣是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
看完此書,又想起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束縛,孩子的安全感來自父母,父母一旦錯位,孩子缺乏安全感,將影響他的一生。父母都沒有找尋到真正的自己,只是一味追尋自己失去的人生及夢想,他們追尋的,可能不一定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他們逃避自己的需要,把大人的視角無條件的轉(zhuǎn)嫁到孩子身上,由此來樹立孩子的價值觀。可是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與追求,當她本身的想法一味被壓抑和漠視時,痛苦就不可避免。
詹姆斯的痛苦,來源于自身一直的自卑,與對自己的不認可,而瑪麗林的痛苦,來源于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他們都沒有認可自己,而相互折磨,把他們自以為的痛苦轉(zhuǎn)嫁到孩子的身上,而莉迪亞,從小就認為自己是保持家庭完整性的責任人,這副擔子太過沉重,以至于她抑郁,認為只能去另一個世界尋找自我。
我們好好反思,為人父母者,該如何為之,如何找尋自我,換一種思維,即換一種活法。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二
很久沒有更新blog了,自從有了微博和微信,仿佛大幅提升了我的總結(jié)歸納能力,所有感想和牢騷用140個字就能發(fā)表完。就像現(xiàn)在的“知乎”,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在自我感覺自身知識升華的假象下,很難靜下心來系統(tǒng)的看完一本書。
《無聲告白》是我花一天時間讀完的一本小說??赐曛?,總覺得想寫點兒什么。這本小說作者是居住在美國的華裔,不知道是不是華裔的骨子里面都有潛在的自卑感,因此特別渴望“成功”或者借由子女的“成功”來贏得別人眼中的贊許,從而肯定自身的價值。所以,這部小說在種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滿了作者主觀的感受,可能很多內(nèi)容都是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
中國人特別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長都會將自己無法實現(xiàn)的人生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所以,這本書封面上的一句話很值得中國家長記?。何覀兘K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讓孩子重復一條你自己的道路呢,還是應(yīng)該讓他自我發(fā)現(xiàn)興趣所在?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教育體制和浮躁的社會環(huán)境都給不了孩子自我發(fā)現(xiàn)自身興趣和特長的時間,家長們的集體焦慮直接導致孩子們臉上呈現(xiàn)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曾經(jīng)坐在少年宮的大廳里觀察過來來往往的孩子,年齡越小,臉上的笑容越多;年齡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希望我的兩個女兒臉上的笑容能夠持久些。雖然在目前的環(huán)境下,快樂學習很難成為現(xiàn)實。但是,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應(yīng)該還是能夠做到的。從今天開始,少一點兒灌輸,多一點兒溝通,給孩子們的成長多一點兒空間和時間。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三
伍綺詩的《無聲告白》已經(jīng)看完,這部小說情節(jié)扣人心弦,開篇的一句:迪莉婭死了讓人們不禁產(chǎn)生許多疑問:迪莉婭是誰?她怎么死的?為什么會死?她的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這一系列的問題隨著劇情的慢慢發(fā)展逐漸浮出水面。
這是一個關(guān)于種族歧視,家庭教育題材的一本書,有人說讀完之后很震撼,我倒覺得很遺憾。迪莉婭的父母怎么也沒想到她就這樣走了,因為他們?yōu)樗?guī)劃好的美好的未來還沒實現(xiàn),與其說是迪莉婭的未來,不如說是她父母的期盼。母親盼望著迪莉婭做一個出色的醫(yī)生,因為她年輕時就與眾不同,熱愛化學,想要成為一名醫(yī)生。結(jié)婚之后,生活的所有重心都放在了孩子和丈夫的身上,沒有辦法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于是,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她就給迪莉婭灌輸以后要成為醫(yī)生的思想,在這樣壓抑的環(huán)境下,迪莉婭的內(nèi)心是痛苦的,但是每次媽媽給她提出新的目標時,她都只有一句話:好的,媽媽。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迪莉婭是家里最受寵的孩子,毫無意外,即使是哥哥和妹妹加在一起也抵不上父母對她的無限“鐘愛“,只是這鐘愛讓她喘不過氣來。作為美籍華裔的迪莉婭父親:托馬斯,雖然小時候成績優(yōu)秀,成功考上哈佛大學,并差點成為那里的教授,但是內(nèi)心里他是孤獨的,因為種族膚色的不同,從小到大遭到許多的歧視和排擠,而他對于孩子的最大要求就是:合群。別人做什么,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什么,他希望迪莉婭有更多的朋友,參加更多的活動,仿佛那樣他與他們就并無差異。但是他忽略了去關(guān)心孩子內(nèi)心的世界,忘記傾聽孩子內(nèi)心深處的聲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想要的是什么,只是一味的把自己認為應(yīng)該做的強迫自己的孩子去做,結(jié)果只會更加糟糕。
指引迪莉婭踏入那條湖的好像是她內(nèi)心深處的聲音,當湖水蔓延開來的時候,她好像真的解脫了,沒有考試,沒有父母殷切的目光,沒有同學訝異的眼神,那一刻她覺得很幸福!迪莉婭沒有朋友,是的,一個也沒有,雖然每天她的父親都會為她經(jīng)常與朋友聯(lián)系而倍感欣慰,事實上每次的電話都是她一個人的獨角戲而已,她編織謊言欺騙他,然而,她又有什么辦法呢?是父母的重壓讓迪莉婭踏上了通往天國的階梯,她終于得到了解脫,沒有期望的眼神,也沒有失望的目光,她自由了。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四
當時拿起這本書時不知道為什么莫名的沉重,似乎里面有著讓人喘不過氣的秘密。第一眼“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的封面語錄,還沒翻開書本,就明白了這次旅途的追尋——尋找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莉迪亞。
莉迪亞的一生很累,很沉重。她是個戴著面具長大的女孩,面具上的花紋為他人描繪,但殊不知面具下的傷痕累累,條條出自自己的茫然和崩潰。莉迪亞是家里的老二,繼承了父親的的黑頭發(fā)和母親的藍眼睛,母親瑪麗琳為了未實現(xiàn)的理想而離家出走,留下了孩子和丈夫在家焦急的等候和尋找,這也是莉迪亞許下錯誤的諾言的源頭,從母親在現(xiàn)實的壓迫下最終回家的那天開始,便是另一個莉迪亞的開始,開始走進自己為了愛而設(shè)的迷宮,直至迷失自我。父母都認為莉迪亞可以代替他們實現(xiàn)未實現(xiàn)的夢想,可在面對莉迪亞冰冷的尸體,父親內(nèi)疚不已,而母親卻只想著報復和真相,莉迪亞的哥哥覺得隔壁的“壞小子”邁克脫不了關(guān)系,而這時莉迪亞的妹妹是從開始到結(jié)束明白的一清二楚的人,所以妹妹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哥哥內(nèi)斯離開家時,家里的重擔都壓在了莉迪亞身上,壓倒了莉迪亞最后一棵救命稻草。莉迪亞學游泳落水時哥哥的一瞬間的拯救是美好的,但最后她自己醒悟時卻沒了哥哥的存在,同時自己也無力挽回了。
每天面對這鏡子里一樣的自己,其實里面的你在變化,變得越來越懂事聽話了,知道有事不要總是找爸媽,知道自己要的,自己愛的,自己做的決定確定自己的一生。我這時捫心自問“我真的長大了嗎?”書本的里第一句便讓我震驚,“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沒發(fā)現(xiàn)?!币粋€“還”字的沖擊,使這本書更沉重了,似乎透露著莉迪亞的痛。一個可愛的生命就這樣消逝了,沒了眼神里的星星點點,沒了害怕和不安。害怕母親再次消失,所以在童稚天真的時代許下了承諾,曾怕父親崩潰,怕家庭破裂,就這樣在瑪麗琳被現(xiàn)實打倒回到家中時,莉迪亞變成了這個家庭最重要的紐帶,變成為母親付出一生的莉迪亞,也漸漸沒了眼睛里應(yīng)該有的孩子的天真無邪。一次次的摩擦,時光在莉迪亞的每個時間段里都留下了不一樣的痕跡,懂事和堅強的讓人心疼,但是脆弱在她成長中開始慢慢發(fā)酵,開始不堪一擊。
最后她想重新開始,這次不需要哥哥將落水的她拉到岸上,她要自己踏水游到岸邊,但是命運終究沒有給這次機會,她所有想說的話隨她一起沉入了湖底?!皬哪且院螅涂偸沁@樣,只要她伸出手說,別沉下去,她就握住她的手,不讓她下沉,就是那一刻,莉迪亞想,從那里開始,一切都錯了”。她的夢想只剩下自由,剩下她在這個世界的痛苦和遺憾。在生活中,在面具的下面,我們都負重前行,只愿你還能尋找到真正的自己,堅守自己。
我不僅希望莉迪亞找到真正的自己,也希望自己不是莉迪亞,。我會有著一個小樹洞,學會自己和自己聊天。那里裝滿了心事,孰輕孰重。不安心,在這個時代是什么位置;不理解,父母親戚的嘮叨和對我們的選擇;不勇敢,因為自己早已長大,只是現(xiàn)在的自己懂得太多,似乎有點遺憾。還沒大聲的對自己說一句對不起和謝謝你。青春半熟,還有很多事情要去追,還有好多人去愛,還要懂得珍惜現(xiàn)在。書本上和電視劇上的人物事件,讓我潸然淚下,最后英子眼里的星辰回來了,莉迪亞的消逝似乎讓人覺得是假的,我覺得她沒死,只是時間為她停了下來。我相信每個人都是天生善良的,只是這個幼稚的世界總是喜歡玩游戲,卻不知道有些人玩不起。只是我相信,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眼里的星辰大海是不同的寬闊?,F(xiàn)在的我似乎知道自己在哪了,我在自己的時間里慢慢的變化,在自己的世界里孤芳自賞,在別人的眼里輕描淡寫,在這個需要奮斗的年紀,學著努力留下回憶??赡芎芏嗍虑橐芫煤芫貌胖劳矗赡茉谝院?,一個寒冬里加班后開車回家,在等紅綠燈時才反應(yīng)過來,原來那個人說的話是這個意思。
我們都有個樹洞,安放脆弱的自己,吐露這成長的煩惱和美夢。這是我對自己的無聲告白,它會藏在自己心底,揮灑在青春年華里,對自己說一聲,謝謝和對不起。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五
看到莉迪亞死后部分的時候,感覺到處充斥著壓抑的情緒。詹姆斯李,從來沒有融入過美國社會,但從書中來看,更多的是源于自身的自卑。哪怕當初無法進入哈佛做教授是因為歧視,其它很多時候,都是他的自卑心理在作怪。盡管他后來成為了一位常人難以取得的終身教授職位,他并沒有從他的學術(shù)上的成就取得一絲一毫的自信,反而一有事就想到自身的不幸。內(nèi)斯的任何一次小小的挫折都讓他聯(lián)想到自身的不足?,旣惲盏谝淮温犓恼n,他對于走掉的學生的態(tài)度,也源于他的自卑。詹姆斯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去抗爭,而當孩子們遭受挫折的時候,他沒有對孩子們進行安慰,哪怕一個拍肩膀的動作都沒有,第一時間想到的還是自身?,旣惲障胍鋈スぷ鳎谝环磻?yīng)也是擔心別人會怎么說。這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卻在期盼孩子可以替他實現(xiàn),好讓他可以去展示給別人看看。這是個極度自私的人。
瑪麗琳的悲劇則在于想要擺脫母親給自己設(shè)定的人生,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人生其實正朝著母親所描繪的那個結(jié)局偏航。于是想要逃走。她做出了努力,這比起詹姆斯來說是強很多的。拋下丈夫,拋下兩個孩子,自己跑到一個地方攻讀學位,靠著三文治香腸等快速食品過活。誰知道兩個月后卻無奈的發(fā)現(xiàn)自己又懷孕了。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原點。也徹底的放棄了自己的夢想??粗虻蟻喌臅r候驚喜的想到莉迪亞可以替自己實現(xiàn)夢想呀。于是,她成了她的母親,幫自己的女兒設(shè)定超乎她能力的目標,強迫她看不喜歡的生物學,硬要莉迪亞高一就上高二甚至大學的課程。把重擔壓到莉迪亞身上,直到她無法承受。
在這個家庭里的孩子們也都不快樂,內(nèi)斯作為長子卻從來沒有得到過父母的關(guān)愛,連進哈佛這樣的大事都被莉迪亞搶走了風頭。莉迪亞沒有自己的人生,為了得到母親的愛,擔負著遠超出自己能力的責任,沒有人問她想要什么。漢娜則是在這個家庭里隱形人般的存在,爸媽不愛,哥哥姐姐不愛,卻偏生敏感過人,杰克一個小動作就猜到了真相。
很多父母以愛的名義去要求孩子去做一些他們自身做不到的事,那其實并不是愛,是自私自利。哪怕是孩子,他也是一個獨立的人,有他自己的思想,做父母的沒有權(quán)利把自身的意愿強加于他,否則就只會帶來爭吵甚至悲劇。
要學會放下自己卑微的自尊,對外該抗爭的抗爭,對內(nèi)該妥協(xié)的妥協(xié)。學會聆聽,聽聽家人的想法,聽聽他們想要什么。并學會尊重他人的選擇。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六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边@是一個很難過的故事?,旣惲沼帽M全力,掙脫了母親的束縛,擺脫了母親的期待,她不需要成為母親想要她成為的樣子了。可不幸的是,她也沒有成為真正的自己,她成為了她母親。
自從母親瑪麗琳想完成自己當醫(yī)生的夢想而離家出走,有因為懷上漢娜而不得不回歸家庭后,莉迪亞的悲劇開始了。為了留住突然不辭而別的母親,莉迪亞不斷迎合取悅母親,最終失去了自我。我能感受到莉迪亞為了害怕失去母親的小心翼翼,最終被父母各種期待包圍的絕望心情。
人越是對自己的童年不滿,成為父母后對孩子的期望就越高,急切地想把自己半生的人生經(jīng)驗傳授給孩子。
為人父母的期待好像又都是有理由,希望子女別走自己以前的彎路,希望子女能擁有很多朋友受人喜愛,希望子女能讀很多的書,希望子女能實現(xiàn)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希望的東西太多,被迫承載父母的夢想,逐漸被這些夢想壓到無法喘息。
“繼承父母的夢想是多么艱難,如此被愛是多么令人窒息?!比缃裎易约阂詾槿烁改?,這本被多人推薦的小說我花了近7小時,邊讀邊慶幸:幸好在孩子小的時候我讀到了這本書,并時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親子時刻給足孩子安全感,并學會靜靜地等待孩子成長,而不是強加自己的思維給他們。
愿每個人都能擁有獨立的人格,活在自己對自己的期待里,可以勇敢地說出自己想要的東西,想做的事情,想成為的人,不要害怕別人的看法,不要害怕別人貼的標簽,活出自我!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七
《無聲告白》這本書給我的感觸會比《島上書店》多很多,為什么要拿這兩本書比較因為看的時間很接近,也因為有人說這兩本書類型相似。
像亞馬遜修改推薦所說的那樣,這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本文中的家庭關(guān)系,而是瑪麗琳的夢想與家庭羈絆的矛盾。她一向都有一個夢想,為了這個夢想也付出了許多,個性是處在女性的地位還比較低的社會時,她是有多大的勇氣要做到“與眾不同”。
但是,她遇到了他,一個與她不同國籍的教授,在她看來他是多么的“與眾不同”。之后因為懷孕結(jié)婚了,婚后她或許暫時忘了她的夢想,之后她意識到自己沒有正事可做,想要出去工作被丈夫阻止了。之后她母親去世了,想起了母親過的生活,她對自己發(fā)誓,決不能活得像母親那樣。
她想去實驗室當助手,那個人卻笑著回復她說,不明白她是認真的,因為她還有孩子和丈夫要照顧??吹侥抢?,我為她感到悲哀,同時我也恐懼我可能的婚后生活。有了家庭的束縛,自己的追求怎樣辦自己想做的事情還能去做嗎因為就算在現(xiàn)代,多半還是“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思想。做“家庭主婦”、“相夫教子”并不是我追求的生活。
看到她最后遇到有一位女性做到了她一向追求的事情,她覺得不可思議,她覺得她原本也能做到,所以她要實施她原計劃的時候,我為她感到高興,覺得她做的個性棒??上ё詈?,她卻因為懷孕等束縛放下了她的計劃,把她自己想要而做不了的事情寄托在了她女兒身上。我想,這很悲哀,卻很現(xiàn)實。
文中有一段這樣的話“你以前愛的那么深,懷有那么多的期望,最后卻一無所有。孩子不再需要你,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后只剩下你自己,還有空蕩蕩的房間?!边@很凄涼,也是女人一生很悲哀的一種狀況,我不想過這樣的生活,即使只有自己一個人,只有空蕩蕩的房間,我也要過的快樂、愉悅??赡芤驗檫@個跟我生活比較相關(guān),所以印象最深刻。
對于家庭關(guān)系,我想的比較多的是以后對于孩子的相處模式及教育方式等。因為我的家庭關(guān)系比較和諧,沒有這么多的危機,我一向覺得很溫暖,只是我們比較缺乏交流吧。當然,我也不是沒有不滿過,因為可能存在的“重男輕女”和他們的傳統(tǒng)思想。而且我也在思考著,我讀大學是出自于我自己想讀,還是由于他們想讓我讀。其實我想過放下的,可此刻卻很慶幸自己沒有放下,可能這也有利有弊吧。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八
《無聲告白》不是我看的第一部華人作品,也不會是最后一部,但伍綺詩卻是第一次閱讀。
華人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點是“身份認同”,幾乎在每一位身居海外的寫作者都會涉及,也正是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和可探究性,所以才會出現(xiàn)那么多的優(yōu)秀華文文學。詹姆斯·李作為一個自小在美國長大的人物,種族歧視、身份認同等問題必然追隨他一生,當然,這也一樣延續(xù)到了他的子女身上。這也是莉迪亞與內(nèi)斯為何備受冷落,沒有朋友,一直孤獨的原因之一,也是引發(fā)莉迪亞自殺的根由之一。
中華民族是非常重視家庭的,這一點依然在這部作品里有體現(xiàn)。早前,看過一本名為《為何家會傷人》的書,那時所想起的種種,直至看到這本小說,看到這個家的故事,才真正懂得那種傷痛,美麗而令人窒息的。
莉迪亞是這個家的支撐,以她的死亡為線索,回憶與現(xiàn)實兩個時空交叉,關(guān)于她死亡的真相也慢慢被揭開。這個家的四個人都該對她的死負有部分責任,當然也有她自己,從瑪麗琳離開又回來那時起,莉迪亞就為了讓母親不再離開,默默接受一切。她對母親安排的一切都順從,她只是害怕被離開被拋棄,她必須學力所不能及的知識,必須假裝有很多朋友是受歡迎的。可是,當她的世界里可以感到有價值的東西——她的物理成績、內(nèi)斯的默默支撐和理解——即將要失去,最后連與杰克的感情都變得不可能,而留給她的只有更壓抑的生活的時候,她的世界崩塌,死,或許是最好的解脫。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九
很久就有人給我推薦這本書,從題目看以為是那種很暢銷的有哲理的書,后來看簡介說這是一本小說,而且是國外的女作家…頓時沒有了閱讀欲。有次在言幾又喝咖啡,沒有找到自己想要買的那本書,為了消磨時間,就翻開了它,直到關(guān)門也沒有看完,后來在這里找到,看完了剩下的。
我想說,看完了之后我簡直覺得自己以前的想法太可怕,這本書不看簡直是損失。就是那種國外作家的風格,不點破自己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而是直接融入到故事里,同種類的話,感覺和《一個人的朝圣》很像,或者是《巴別塔之犬》,你可以說它是小說,看過之后會發(fā)現(xiàn)故事是蘊含著哲理的,之所以不說破,是因為你覺得它是怎樣那它就是怎樣的,我認為,這也是文學作品比較高的境界。
我國以前這樣的作品也很多,比如余華的或者莫言的,但是現(xiàn)在卻很少,反而那種缺乏仔細琢磨的快閱讀書籍更加暢銷,比如我很喜歡的劉同,不是說這樣的作品不好,每種作品都有相應(yīng)的受眾,或許不同的年齡階段每個人喜歡的東西會有不同就是這個道理,不同階段喜歡的文學作品也會不同。這樣說就是提醒自己,以后不要只從一個作品的分類、體裁、簡介來簡單的給一個作品定性。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十
斷斷續(xù)續(xù)的把《無聲告白》這本書看完了,我腦子里想到的更多的事情是不要想著改變和塑造一個人,做好自己就好,如果自己的心愿未能達成,那就把它留給時光吧,瑪麗琳在自己母親死去后,想到自己的母親對自己期望,感到深深的愧疚和難過,日常繁瑣的家庭生活已經(jīng)讓自己慢慢的磨平了棱角,日子平淡如水,沒有任何波浪,這不是瑪麗琳所期望的生活,于是她處理好母親的后事,就帶著夢想在一個無人打擾的地方開始了自己的新的征程,可笑的是命運竟是如此的相似,她懷孕了,新的生活戛然而止,瑪麗琳感到了深深的絕望和不甘心,但是上帝可不管這些,命運的車輪是不可能倒著轉(zhuǎn),它只會不斷的前進,世間有太多的遺憾和無奈,正是如此世界才是如此的平靜,道路也不是那么的擁擠。
二女兒莉迪亞為了留住母親,于是繼承了母親的意愿,努力討好母親。她努力活在父母的期望之下,父母對她也是百般呵護,面對自己不喜歡的的學科,莉迪亞很壓抑,杰克的出現(xiàn)仿佛讓她找到了出口,杰克的無拘無束的性格讓莉迪亞羨慕不已,在內(nèi)心深處,我相信莉迪亞十分叛逆,面對母親的期望,她很矛盾。人性本身是趨利避害的,她慢慢的開始和杰克相處,想要解脫??墒沁@又引起了哥哥內(nèi)斯的不滿,內(nèi)斯看不上杰克的做派,從骨子里討厭他。兄妹之間開始產(chǎn)生矛盾,內(nèi)斯一直是莉迪亞的精神寄托,可是隨著杰克的出現(xiàn),一切都發(fā)生變化了,在這里杰克更是一種象征,象征著真正的做自己。對于莉迪亞來說,盡管在常人眼里杰克非常的一般,甚至嚴格意義上不算是一個好學生,但是他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這對于莉迪亞來說簡直就是一種奢侈。此時的她喜歡自由,喜歡按照自己的意愿辦事。
導致莉迪亞真正走向湖底的是面對不斷的學業(yè)失敗,以及內(nèi)斯被哈佛錄取都讓莉迪亞感到無比內(nèi)疚。此時的她需要的是安慰,而不是不斷的鞭策,這個內(nèi)斯十分了解,但是由于父母的偏愛以及莉迪亞私藏自己的哈佛通知書,她選擇了沉默,我能深深理解在這種情況下,莉迪亞對內(nèi)斯感到愧疚,同時內(nèi)斯的離去和疏遠讓她失去了精神支柱。她想往回走,可是她太累了,找不到來時的路了,于是她選擇了用死來解脫。作者的這種處理方式非常的極端,但是異常熾熱,讓人肅然起敬,心中充滿敬畏。莉迪亞用死亡向愛自己的人致敬與告白。
最后用書中的一句話收尾,“人生最恐怖的莫過于那個懂你的人在某一刻突然離開了你,整個生命就像不能承受般坍塌,你遙遙無期的盼望,卻換來和陌生人一般的回答,傷心之處莫過于此?!?BR>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十一
這本書講述的就是那個時代,那個歧視感很強的美國二十世紀。其實,這種歧視現(xiàn)在也是還在的,一年也會有幾十個因為種族歧視殺人的,但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開始,我以為他會是一本普通的推理小說,但這本推理小說并不普通,不能用看推理小說的心態(tài)來看這本書,它比推理小說的情感要更細膩,更能讓人感動。這本書的題材也基本上沒有什么人用過—華裔歧視。對于作者為什么要選這個題材,其實很簡單,作者也是一個華裔,她雖然沒有這樣被別人對待過,但她也是寫這篇文章的最佳人選。
這本書中沒有過多的渲染,沒有過多的言語,但是有很多心理描寫。每個人心里都對這件事的看法不同,但他們都認為這個女孩不應(yīng)該被殺;每個人都想要成為最好的自己,但最好的一定就是真正的自己嗎?每個人都沖著別人的好來努力,但你真的有嘗試著去尋找你的自己嗎?你的最真實可能不是你的最好的,不過,那肯定是最自在的,不用在乎別人的眼光,只要做你自己就好了。
如果你不在這一生中做到自己的真實,你肯定我會后悔的。因為美好的永遠是短暫的,可能就是一瞬間,就像書中一個情節(jié):莉迪亞的媽媽在廚房做家務(wù),他一回頭就發(fā)現(xiàn)莉迪亞已經(jīng)站在了廚房門口。對于一個母親來說,孩子是最重要的,但她錯過了莉迪亞一生中最有意義,也僅有一次的“第一次走路”,她連莉迪亞已經(jīng)可以站起來了都不知道,她甚至都不知道現(xiàn)在她現(xiàn)在應(yīng)該是高興,還是悲傷。可是生活不就是這樣嗎,我們忙了這個,忘了那個,我們專注于這個,錯過了那個;成長就好像一個取舍的過程。
這本書的結(jié)尾出乎意料的感人,還好莉迪亞走的時候沒有帶著愁恨,還好他們還擁有彼此。當找到答案成為一種解放的時候,那莉迪亞臨走前失去的一聲晚安就是最后開門的鑰匙了吧。
“莉迪亞死了,但沒有人知道……”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十二
讀完《無聲告白》這本書后發(fā)現(xiàn),書名的無聲告白原來不是我想的告白而是莉迪亞的內(nèi)心獨白,我把莉迪亞的死歸結(jié)與她的父母和哥哥詹姆斯,母親瑪麗琳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到女兒身上,她不會告訴女兒當初為了和詹姆斯結(jié)婚而放棄當醫(yī)生的目標是自己一直以來的一份不甘,從來從來她與女兒溝通的話題只有成績;父親詹姆斯也想在女兒的身上彌補自己年輕時的不足,他會不停的鼓勵女兒去結(jié)交朋友,他從未向妻兒透露自己童年受過的傷害,最后這位父親居然一直認為女兒一直在學校有很多朋友很受歡迎。
就像書里說的,莉迪亞一直是家里人的中心,可是這壓得她透不過氣來。我記得莉迪亞對自己的妹妹說過一句話“如果不想笑就不要去假笑”她不希望妹妹和她一樣被父母牢牢地禁錮。其實文中最懂她的人是哥哥內(nèi)斯和看起來放蕩不羈的鄰居杰克,可是發(fā)現(xiàn)哥哥深深的嫉妒和杰克的秘密后她便沒有了精神依靠,人活在世上總要盼著點什么,可是莉迪亞沒什么期望都沒有,親人和朋友感情的缺失將她帶到了最最討厭的湖畔,很心酸很心酸。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十三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背跻娺@本書便被封面上的文字打動。講述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中美混血兒—莉迪亞在背負父母的各種期望下,最終選擇結(jié)束生命的故事。
莉迪亞被給予無限厚望和父母的憧憬,只要母親能留下,她母親的所有心愿都變成她的承諾。所以每當母親說“你想不想”的時候,她都會說“是的”。她知道父母一直渴望什么――不用他們說出來就知道,而她,希望他們開心。她不幸的少女生活沒有任何自己的選擇。最后,以終結(jié)自己年輕的生命為結(jié)局。莉迪亞的經(jīng)歷真的讓我想到輕盈的雪花和致命的雪崩,是同一種東西。
這本書叫無聲告白,有太多對他人的告白在里面,就像莉迪亞對家人的告白,直到她死去他們都沒有聽到。同樣,莉迪亞對自己的無聲告白,又何嘗不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意識到呢?這不是一本能夠使人愉悅的小說,甚至可以說是一部令人絕望的無聲悲劇,但是這本書會讓人思考,給人以啟發(fā)。
家永遠給我們帶來穩(wěn)定安全感,與此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平庸和束縛,我們生活在其中,總會受到家人的影響,我們習慣了被期待,習慣了被要求,習慣了被認同,習慣了在預設(shè)道路上半步不敢偏離的小心前行,我們害怕孤獨,害怕一個人,害怕他們的眼光??墒?,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不是要成為普通的大多數(shù),也不是要成為父母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更不是外界環(huán)境要求我們成為的模樣,而是要成為我們想成為的自己,一個擁有獨立思想的自己。當然,成長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各種各樣的不順心,可這些壓力不應(yīng)該一直成為自己的負擔,反而可以成為我們努力的動力。
最后,愿每一個人都能過上自己理想的生活。
《無聲告白》是美國的香港第二代移民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文字很細膩,寫作也很清新自然流暢。
對于我來說,我讀這本書,讀到了很多,有很多共鳴,描述詹姆斯心境時所說,雖然詹姆斯生在美國長在美國,但他卻沒有一刻覺得有家的感覺,我覺得這是中國人在國外生活的群像,出國后,我們能發(fā)現(xiàn)自己與我們的國家緊密相連,我們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努力打扮自己,不敢放松。別人覺得我們宅,我們自閉,我們只會讀書。那就要更努力去社交,保持好成績,出門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這樣的緊張也是在提醒著我們,這一方水土,是戰(zhàn)場,不是家。
而對于這里面的感情描寫我也覺得非常的細膩,作者在描寫詹姆斯和瑪麗琳初見時在詹姆斯的辦公室里,瑪麗琳觀察到對面人五官的細節(jié),動作的細節(jié),那種小鹿亂撞的緊張,看著伍綺詩的文字,似乎眼前有了畫面,似乎心跳也隨著加速了。
總之,這本書有著神奇的魅力,看著看著就會深陷其中,并不是為了知道后面的結(jié)局,而是這樣的文字就是一種舒服的感受,不知不覺就想一直看下去。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這是一個很難過的故事?,旣惲沼帽M全力,掙脫了母親的束縛,擺脫了母親的期待,她不需要成為母親想要她成為的樣子了??刹恍业氖?,她也沒有成為真正的自己,她成為了她母親。
自從母親瑪麗琳想完成自己當醫(yī)生的夢想而離家出走,有因為懷上漢娜而不得不回歸家庭后,莉迪亞的悲劇開始了。為了留住突然不辭而別的母親,莉迪亞不斷迎合取悅母親,最終失去了自我。我能感受到莉迪亞為了害怕失去母親的小心翼翼,最終被父母各種期待包圍的絕望心情。
人越是對自己的童年不滿,成為父母后對孩子的期望就越高,急切地想把自己半生的人生經(jīng)驗傳授給孩子。
為人父母的期待好像又都是有理由,希望子女別走自己以前的彎路,希望子女能擁有很多朋友受人喜愛,希望子女能讀很多的書,希望子女能實現(xiàn)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希望的東西太多,被迫承載父母的夢想,逐漸被這些夢想壓到無法喘息。
“繼承父母的夢想是多么艱難,如此被愛是多么令人窒息。”如今我自己以為人父母,這本被多人推薦的小說我花了近7小時,邊讀邊慶幸:幸好在孩子小的時候我讀到了這本書,并時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親子時刻給足孩子安全感,并學會靜靜地等待孩子成長,而不是強加自己的思維給他們。
愿每個人都能擁有獨立的人格,活在自己對自己的期待里,可以勇敢地說出自己想要的東西,想做的事情,想成為的人,不要害怕別人的看法,不要害怕別人貼的標簽,活出自我!
故事以莉迪亞的死拉開序幕。
莉迪亞的死不是故事的開端也不是故事的結(jié)局,但卻是這個家庭走向更好的開始。
這本書里,有母親瑪麗琳終其一生也沒完成的夢想,雖然也掙扎過,但沒有結(jié)果。這也是促成莉迪亞死的原因之一。也有父親詹姆斯從小受到的歧視,沒有朋友,所以在他的世界里有朋友更重要一些。還有喜歡天文并努力實現(xiàn)自我夢想的哥哥內(nèi)斯,一向想得到疼愛卻飽受忽視的妹妹漢娜,以及讓莉迪亞看到另一種生活的杰克。
那里的每一個人都是主角,他們都飽受生活帶給他們喜與樂,苦與悲;他們都肩負著別人對他們的期盼,也都想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故事的情節(jié)緊湊連貫,跌宕起伏,讓人沉浸在其中。
生活中的我們也會活在別人的期盼之中,父母長輩總是不期望我們走一些他們走過的彎路,也期望我們能實現(xiàn)他們未曾實現(xiàn)的夢想從而彌補他們?nèi)松倪z憾,我們雖然明白要找到真正的自我,但卻在愛的牢籠下不知方向,不知去向。我們寧可讓自我委屈一些也不愿意傷害那些愛我們的人,可這只是我們的初衷,若不是真正的熱愛我們很難堅持到最后。
好在,故事的最后,他們每一個人都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或許,我們還在掙扎,不明白自我想要什么,或者忘了自我想要的是什么。
或許,我們明白自我想要的是什么,可現(xiàn)實中有太多的羈絆。
別太糾結(jié),別太聽信別人,能夠聽,但別全信;誰也不是你,誰也不能替你過一生。也別再為那些想做而沒做的事情找漂亮的借口,想做就去做了,過了這個時候都不是最好的時候。
那些愛我們的人也會愿意放手成全。
在《無聲告白》里,詹姆斯一家,一對夫妻和三個可愛的孩子,看似幸福的家庭,但在這個家庭中生活的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編織的美麗謊言和噩夢里。但很明顯,導致這個家庭的不幸的,不僅僅是溝通和傾聽的問題,悲劇的根源在于父母詹姆斯和瑪麗琳自認為是美好正確但不負責任的婚姻里。他們隨意的開始,隨意的懷上了孩子,又隨意的步入婚姻的殿堂組成一個家庭。她們刻意地忽略對方的過去,然后幻想不切實際的未來,到頭來的是女兒莉迪亞的自殺,現(xiàn)實狠狠擊碎了他們自己編織出來的幻像。
悔悟或許永遠都不會晚,但也挽回不了什么。大兒子內(nèi)斯對于這個家庭已經(jīng)心灰意冷,無時無刻都迫切的想要逃離;大女兒莉迪亞被父母的期望壓垮,最終選擇自殺;而小女兒,出生即不被期待,在家庭生活中游走于邊緣,即使在莉迪亞死后,瑪麗琳終于看到了可憐的漢娜,他也失去了同齡孩子該有的童真和無憂,在未來的家庭生活中,也會難以避免的卑微和小心翼翼。
做父母的真的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在一個家庭中,孩子多的話,是人難免都會對其中的一個偏愛一點點,甚至可能自己都沒有察覺,但關(guān)注每一個孩子的感受也很重要。而且我漸漸的發(fā)現(xiàn)寬容真的是一件很難得的事,在生活中,其實大部分人自認為寬容,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你的身上。溝通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了解,所以也更容易獲得對方的寬容,在一個家庭里,作為最為親密的人,要善于訴說自己的感受,才能更好的互相體諒。溝通真的很重要,但我討厭那些自以為是的自說自話。
去年我買了這本書的紙質(zhì)版本,但一直被各種事情干擾,它一直被擱置。
終于與它重逢,慶幸自己沒有錯過這本書,有很簡潔利落的文風,精準的比喻和描寫,不多不少,非常細膩。
文中所呈現(xiàn)出的各自背負的壓抑,每一種我都能深深理解。
理解父親因為種族問題和童年經(jīng)歷所衍生出的自卑,理解母親一直心懷夢想,卻最終被現(xiàn)實羈絆無法實現(xiàn)的痛苦。理解莉迪亞被愛的枷鎖束縛到絕望的痛楚,理解漢斯和漢娜不被家人重視冷落的難過。
印象深刻的是莉迪亞第一次和朋友看電影,父親在車上尷尬又興奮的樣子,極力的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擁有正常的社交生活,擁有他所未曾擁有過的平常,這樣微小的一件事也令他夸張得快樂。
莉迪亞竭盡全力的滿足了母親和父親的愿望和期待,可她最終不堪重負,并沒有人問過她,她想要的是什么?過多的愛和期待變成種沉重的枷鎖,我們?nèi)魏稳硕紱]有辦法負擔得起別人夢想的重量。
事情是從哪里開始錯的?錯的離譜至此?
所有的事情的發(fā)生都有因果,都有跡可循。
埋在心里的陰影不會消失,只會以另一種方式影響我們自己,以及我們身邊的人。有些事,你當時不知道為何要這樣思考,抉擇,其實,歸根結(jié)底,總能找到原因,我們的潛意識推動了我們?nèi)プ瞿菢拥氖隆?BR> 莉迪亞的死亡像是一場無聲的告白,把這一家人從過去的陰霾里拉了出來,重新沐浴的陽光下,審視生活,重建自己,在陰影里呆久了的人需要這樣的陽光,需要這樣痛苦的反思,也許痛苦之后我們每個人都能撫平自己內(nèi)心的創(chuàng)痛。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十四
《無聲告白》是伍綺詩的處女作,以“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開始,全文采用插敘與順敘相結(jié)合的方法,用莉迪亞的死揭露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原生家庭壓力、同性的暗戀等問題,這本書有精妙細致的故事,有精準老練的描寫,更重要的是,這部小說里面關(guān)于家庭與愛,關(guān)于夢想與自我的深度剖析與探討。
《無聲告白》中講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一個中國男人與一個白人女孩組成了一個家庭,相繼生下大兒子內(nèi)斯,二女兒莉迪亞,小女兒漢娜。二女兒莉迪亞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發(fā),被視為掌上明珠,父母皆把自己的夢想寄托于這個小女孩身上,為此花費了巨大的精力。詹姆斯送給莉迪亞一本書,內(nèi)心:我希望我在你這個年紀讀到這本書?,旣惲战o莉迪亞報輔導班、買書、科學展覽。“只要你感興趣”,她每次都這樣告訴莉迪亞,“只要你愿意”。我認為這本書的英文名字《everythinginevertoldyou》更是莉迪亞內(nèi)心的寫照。
我們會問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可能真實的自己賺不到什么錢,也很難獲得成功,但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我和你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我們之間沒有誰比誰走的更好,就像悉尼的時間是比東京早一個小時,但東京的時間也同樣沒有變慢,因為在命運的安排下,一切都很準時。父母把自己的遺憾都傾注在孩子的身上,但你的遺憾讓孩子彌補,那孩子這段時間的遺憾又讓誰來彌補呢。他是否想去承擔呢,是否能承擔呢。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會去談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其實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動輒就是一輩子的陰影。
《無聲告白》中有句話是這樣:“家庭,有時候會是一個以愛的名義設(shè)置的牢籠,其恐怖之處在于,門上無鎖,你卻不敢推門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愛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時間離散?!?BR> 突然想到前段熱播的劇《想見你》,好像明白為什么莫俊杰會喜歡陳韻如,也許孤獨就是一種別樣的美。也恍然大悟,陳韻如自殺那晚哭著說“為什么你們只會叫我在努力一點,開心點,不要再變回以前的陳韻如了,為什么,就因為我不是你們期待的樣子嗎,我真的好累,我不想再逼自己了?!币驗闆]有人真正關(guān)心過她的想法。
這本書讓我讀的很壓抑,邊讀邊痛。
作為一個混血兒的媽媽,我也有擔心,是否我的孩子不屬于任何一群人,是否他們會為自己的身份認同而產(chǎn)生心理問題。只有長期生活在國外的人,才能夠有體會,這種焦慮和感同身受不一定是因為真的切身遭受了什么歧視和區(qū)別對待,畢竟很多人的圈子只在華人區(qū),而且很多人的英語不夠好,也不夠敏感,遭受了區(qū)別對待都不敢確定。而作為移民第一代的人,其實終身都完全可以做到?jīng)]有認同障礙,因為我就是中國人,就算我拿著別國護照,我的心理認同還是中國人。而真正難的是移民二代的孩子,何況文中的主人公生活在那個種族歧視和平權(quán)運動沒有變成政治正確的年代。
我不喜歡看譯文,因為很難保證原文的文學性和翻譯的意境的貼合,所以這本書的一開頭讓我很想放棄,所幸后來講故事情節(jié)了,沒有那么多大段環(huán)境和心理描寫,因為中英文太不同了,優(yōu)美的英文翻譯成中文總是難免怪怪的,還是直接講故事情節(jié)來得好。
男主人公的痛苦在于生活在一個全是白人的社區(qū)里,他沒有辦法融入,所以被接納受歡迎成為了他的追求所在;女主人公的痛苦源自于她不甘心做家庭主婦,受困于理想的自我和現(xiàn)實的庸碌之間無法自我肯定。兩個無法接納自己的人,都把實現(xiàn)理想自我的期待寄托于大女兒身上,可憐這個女兒那么懂事又那么敏感,她明白父母的期待,為了不再讓家庭分崩離析,她掩埋了真實的自我,天天活在害怕無法滿足他人期待的陰影下。生命能量越來越低,最終無法負荷!
《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是他們的解藥,dedicationtotruth,不要活在心愿中,給自己和他人時間改變,接受自己的現(xiàn)在與理想自我具有相當長的距離。心痛那個小女孩,她活的太累了,在恐懼中長大的孩子,無法安心做自己。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詹姆斯,瑪莉莎,莉迪亞,內(nèi)斯,漢娜,還有杰克。
這些人的性格,情緒,情感,在這本小說中一覽無遺。
在美國鶴立雞群的中國人,詹姆斯一直試圖融入美國這個大熔爐,讓自己顯得平常一些。這些內(nèi)心的渴望,通過對孩子的教育顯露出來,是那么強烈,而孩子的遭遇,卻顯得他的期望那么脆弱無助。
一直都渴望與眾不同的美國女生瑪莉莎,夢想是突破女性以家庭為主的觀念,同男生一樣平等地受人愛戴,做一名醫(yī)生??墒牵徽材匪刮?,放棄了夢想,嫁作人婦,歸于平淡。
被父母捧在手心的莉迪亞,承受著父母巨大的期待,壓抑著自己的個性,終于在內(nèi)斯離開,發(fā)現(xiàn)自己喜歡的杰克竟然愛著內(nèi)斯后,找到了事情到這個地步的原因,精神崩潰,從船上踏了出去,沉在了湖底。
而內(nèi)斯,在莉迪亞被萬般寵愛下,所期待的不過是父母平等的愛,和對莉迪亞的重壓減少一些。在發(fā)現(xiàn)無法改變家庭的這種關(guān)系時,他奮發(fā)圖強,考進了哈佛,卻又在追尋自由之時,失去了陪伴自己的妹妹。
漢娜,這個怯懦的敏感的卻又洞悉一切的小女兒,一直都知道發(fā)生了什么,卻總是躲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怕打擾了這些幸福抑或悲傷。她是一個完全被忽略的孩子,在受關(guān)注后不知所措,只會如家人所期待的那樣,做出該有的反應(yīng)。
這本小說是一個女孩自殺引起的的一系列事情,同時引發(fā)了一系列思考和家人的反思。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伴隨其一生。父母的一舉一動,不知道怎么樣就會傷害到孩子。
愛是枷鎖,是負擔,如果這愛是父母將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強加在孩子身上。
學會尊重他人,無論對方是自己父母還是孩子,更不論其他人了。將對方當做一個完全的個體,尊重對方的行為,并且以一個同樣的個體去理解對方。尤其是對自己愛的人。
這是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
尊重他人,且對自己坦誠。
我想,那么我們的愛,就不會成為對方想擺脫的東西,而是陪伴對方一往無前的巨大力量。
讓愛自由,讓自己愛的人自由。
曼德拉這個名字,曾無數(shù)次出現(xiàn)在我的筆下,他的事跡、他的精神、他的胸懷,每每成為我文章最精華閃耀的部分。然而僅作論據(jù)引用,大多對曼德拉的認識是淺薄、公式化:他是南非領(lǐng)袖,他是黑人反種族隔離的先鋒,他因此被構(gòu)陷入獄27年......
這首《光輝歲月》是黃家駒為南非黑人領(lǐng)袖曼德拉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歌,歌中歌頌了曼德拉的生平和精神。極簡的歌詞,勾勒出一個曼德拉,勾勒出一種精神,勾勒出一種形象——為種族歧視不斷斗爭的戰(zhàn)士。
《無聲告白》一書,文字代替畫面,描繪了香港移民到美國的第二代的生活縮影。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種種問題拷問著在藍眼睛王國中生存的黃眼睛一家。
小群體尚且排外,不用說一個種族。不論他們來自何方,說的是不是純正的英文。只要是與本人種不同,在那個年代就是異類。排異目光,差別待遇,成就不了一個人,卻能毀掉一個家庭。
我并非黑人,曼德拉所犧牲的、追求的、維護的到底是什么,說得出寫得出但一直不能切身感受??赐赀@本書,聽著這首歌,凝視那句膚色斗爭,是了,怎么能感受不到呢。我非黑人,我是黃種人,中國人,我的發(fā)色是黑色的,眼珠是棕色的,皮膚燦爛著陽光的顏色。
生于祖國強盛的時代,是我們的幸運,可我們黃色皮膚的先輩們,在那個慘淡的時代,所遭受的隔離與歧視,比黑人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的委屈與痛苦,隔著時代的萬水千山,隱隱傳來。他們斗爭、反抗,讓不屈的嘶吼回蕩在陽光燦爛的光輝歲月。
這本書講的故事很簡單,就是一個小女孩落入湖中死后,她的家人對此展開的一系列的回憶與反思。插敘倒敘穿插其中。對于此書真正想表達的東西,我看得不是很透徹,但是給我感觸很深的有三點。第一,父母們沒有實現(xiàn)的夢想,不能強行塞給下一代,他們只顧著在孩子身上找回當初那個年輕的自己,那些自己未實現(xiàn)的夢想,并沒真正的問過孩子喜不喜歡,愿不愿意,強大的壓力壓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忍耐著負重前行,只會適得其反。第二,父母不能總看重和關(guān)注孩子的學業(yè),成績,也應(yīng)該關(guān)注孩子的社交和課余的生活,引導和幫助孩子更好的學會與他人相處,學會結(jié)交朋友,不至于感到那么孤單,不至于一個人默默承受內(nèi)心的煎熬與痛苦。第三,父母應(yīng)該學會聆聽,聆聽家中每個孩子的內(nèi)心想法,無論他們是否優(yōu)秀,都應(yīng)該抽出時間與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快樂與失敗的痛苦,哪怕只是一次成績的進步,不要讓孩子覺得父母不關(guān)注自己,久而久之,他們就習慣了不與父母進行溝通交流,父母再也無法進入孩子的內(nèi)心深處。
與此同時,這本書也涉及到一部分對華人的歧視,混血黑發(fā)藍眼睛女主與周圍黃頭發(fā)的美國同學存在差異,與周圍環(huán)境格格不入,在學校沒有朋友,女主的哥哥內(nèi)斯,也是黑發(fā),學游泳時被周圍的小伙伴嘲笑,在游泳課后被同學捉弄,這讓其父親想到了自己年少時的遭遇,感同身受。而女主的死也讓她的白人母親和華人父親反思了他們遭到反對的婚姻是否正確?最近剛看過的一部電影《我的名字叫可汗》中宗教信仰的歧視,給生活在美國的穆斯林教徒khan一家人帶來了永遠的悲傷與痛苦,影片中女主在失去自己的孩子之后,也開始質(zhì)疑自己與穆斯林教徒的khan的婚姻是否正確,懷疑正是khan這個后綴,這個穆斯林的代表,讓自己失去了心愛的孩子。
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人,只有好人和壞人。如果這個世界能少一些種族歧視,少一些宗教信仰歧視,多一些關(guān)心和愛,這個世界一定是和平美好的。
無聲告白,一種獨特的敘述方式,講了一個不獨特的故事。開篇第一句,“莉迪亞死了”道出該書的核心,接著從家里各個成員的角度去探尋莉迪亞死亡的真相。
這本書雖然說的是一個美國華裔家庭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卻又是如此的普遍的存在于我們身邊!很多的父輩總是期望自己的后代不要經(jīng)歷自己曾經(jīng)走過的錯路,彎路;總是期待自己的后代能夠超越自己;總是期望自己的后代能夠完成自己當初未能完成的夢想!他們并未把自己的子女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看,更多的是把子女視為自己的生命的延續(xù),視為自己的傀儡,甚至是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從小開始就要求子女按自己定下的期望成長!一句“我們是為你好”,“你不懂,我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就抹殺了子女的所有獨立性!殊不知,社會在演進,每個人的經(jīng)歷都是獨立的存在,并不具有絕對的參考性!何況還隔代!
在父輩的畸形關(guān)心下,也就產(chǎn)生了,讀書時不讓談戀愛,大學畢業(yè)后就催婚的畸形人生觀!似乎畢業(yè)后這么短短的幾年,就要決定人生的幾個重要大事,事業(yè)、婚姻!
文中的莉迪亞就是在這種父母的期待下,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為了迎合母親的夢想,奮力逼迫自己讀書,因?qū)W習成績下滑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為了成為父親心中的“合群的人”,經(jīng)常裝著再給并不存在的朋友打電話!最后這一切終于壓垮了她!
希望這種父母越來越少,希望有這種背負的人都能擺脫這種不合理的期待,尋找到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生而為人,是來體驗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某人生命的延續(xù),也不是某人的橡皮泥,隨便揉捏和擺設(shè)!
“家庭,有時候會是一個以愛的名義設(shè)置的牢籠,其恐怖在于,門上無鎖,你卻不敢推門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愛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時間所離散?!?BR> 這本書看的挺壓抑的,特別是為了滿足父母而失去自我的莉迪亞,每次看到對她的描寫,都為她感到心疼。
這個家庭里每一個人都是悲傷的,父母之間的相互不了解總是不明白對方話里真正的含義,被忽略的內(nèi)斯和漢娜,這是非常有問題的家庭。但這正是能讓我們思考的地方,包括對婚姻:他們是彼此相愛,只是缺乏溝通。包括對孩子:如果平衡對孩子之間的愛,當父母的目光過多的集中到一個孩子身上時,其他孩子會是怎樣的感受。當父母把自己的期許寄托在孩子身上時,是否成了孩子沉重的愛的負擔。
雖然杰克出現(xiàn)的次數(shù)不多,但他真的是一個溫柔的人,最開始想要以自身的經(jīng)歷開導內(nèi)斯,又在游泳池替內(nèi)斯解圍,為他帶來哈佛的錄取通知書…即使這一切都是出于喜歡,但杰克是個明亮的孩子。
無聲告白,每個人的心里都在進行著無聲的告白吧。
一個追求特立獨行想做醫(yī)生的美國女子和一位在美國長大不合群的中國男子組合家庭。他們彼此艷羨,男子羨慕女子的坦然自若,自信大方,毫不畏懼;女子羨慕男子的特立獨行。這樣的結(jié)合似乎很合理,但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讓他們與周圍格格不入。因為家庭,女子放棄了醫(yī)學夢,最終把所有的夢想期望寄托在女兒身上。男子則想讓女兒變得更受歡迎,擁有更多的朋友,一直被異化,被忽略這也是他曾沒有得到過的。然而她們的女兒并不喜歡醫(yī)學成為干練的女強人,她只是一個普通的性格有點孤僻的小女生。接下來,她承受了太多,終于因為“極度”關(guān)注走向毀滅。
父母以為很愛我們,給我們所有,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卻只是他們想要的。乖巧的孩子想要父母開心,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自己不開心。
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她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每個人都應(yīng)該有自己的選擇,都是普通的人,不必為充當緩和矛盾的工具,而接受所有,承載過多的期望。
在外人看來你恍如救世主,試想當年王昭君出使西域和親的背后她隱藏了多少悲哀與孤獨,卻仍要以光輝的和親使者形象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我們千古吟誦,而不知她背負了多少光輝使命的壓力。但還是值的肯定:她偉大,她隱忍。一個讓人敬佩又憐惜的女子。
我們應(yīng)該要有自己的聲音,不必去偽裝成大家想要的樣子。
倘若他們的女兒是一個會發(fā)出自己聲音的人,那么她也許不會走向絕望的道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就算你在別人看來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多么的不合群,你也不會覺得孤獨。這個社會并不缺少孤獨者,不必自憐自艾。有句眾所周知的話:你的孤獨雖敗尤榮。“認清自己的孤獨,才能倘開心扉,才不會被孤獨本身所困擾。不用逃避,不用掩藏,這樣就是你,或許看起來就是那么的不合群?!边@是我想對莉迪亞說的,你背后似乎有些我的影子。
對每個人來說生活本身是不同的,沒有好壞之分,你覺得快樂那就對了,人生也就是這么回事。我不說莊子的虛無主義,我不能超然物外,但生活還是要繼續(xù),得由你自己選。
你好,我是權(quán)建卓,7.16中午看完這本書,今天談?wù)劇!秂verythinginevertoldyou》中文譯名《無聲告白》,作者是伍綺詩,書封面上寫著“征服歐美文壇的華裔作家,憑借處女作奪得20__美國亞馬遜年度圖書桂冠”。
“告白”有表白的意思,但這里不是,一個沉重的故事。
1、故事是個好故事。開篇第一句,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
莉迪亞,16歲,家中老二,混血女孩,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發(fā),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與期望。復雜的故事隨著探尋莉迪亞的死因展開,華人父親詹姆斯,母親瑪麗琳,兩人的童年經(jīng)歷以及相遇、相戀,結(jié)婚生子。
至于死因,警察判定是自殺?!八p輕地下到小船里,松開纜繩?!绯鲂〈哌M水中?!?、這個故事想要告訴什么?封面的一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可能是莉迪亞沒有擺脫他人的期待,沒有找到真正的自己,也許吧。這篇是讀后感,但并沒寫太多,因為我沒太大感受。這本書不長,斷斷續(xù)續(xù)地看了兩個多星期,看著后面的忘著前面的,一些劇情、一些細節(jié)都忘得差不多了。
我知道一旦看完了這本書,就會把它丟掉一遍,很久很久也不會再碰,劇情會很快忘記,像是沒讀過一樣。但我愿意等待一個時機,喚醒一些記憶,那時會重新翻翻這本書。
3、書中打動我的一點句子,雖然需要配合著劇情,但我還想分享給你。
她把鼻子埋進莉迪亞的頭發(fā)間,暗自許諾,絕不過分糾正她的坐姿、逼她尋找丈夫、打理家務(wù);決不建議女兒從事不適合她的工作,過不屬于她的生活;決不讓她在聽到“醫(yī)生”的稱呼時,只想到男人。她要在余生中一直鼓勵女兒,讓她做出超越母親的成就。(莉迪亞5,6歲時,母親瑪麗琳的心理活動)。
“你母親說得對”,他說,“你應(yīng)該和一個更像你的人結(jié)婚”。(詹姆斯對妻子瑪麗琳說,因為詹姆斯是華人)。
“讓我們假裝,”他說,“你從來沒遇見我,她從來沒出生。這些都沒有發(fā)生過。”然后,他就走了。(詹姆斯對妻子瑪麗琳說)。
不管過程多曲折多沉重,結(jié)局還好。生活總要向前看,向前走?!八靼祝麄儧]有別的去處,只能向前。”
7.16中午這本書即將看完時,買了作者的另一本書《小小小小的火》,封面上同樣有一句話,20__美國亞馬遜年度小說桂冠。
對了,還有一句,永遠記得,你呼吸著的每一個瞬間,都應(yīng)該去過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很久沒有更新blog了,自從有了微博和微信,仿佛大幅提升了我的總結(jié)歸納能力,所有感想和牢騷用140個字就能發(fā)表完。就像現(xiàn)在的“知乎”,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在自我感覺自身知識升華的假象下,很難靜下心來系統(tǒng)的看完一本書。
《無聲告白》是我花一天時間讀完的一本小說??赐曛?,總覺得想寫點兒什么。這本小說作者是居住在美國的華裔,不知道是不是華裔的骨子里面都有潛在的自卑感,因此特別渴望“成功”或者借由子女的“成功”來贏得別人眼中的贊許,從而肯定自身的價值。所以,這部小說在種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滿了作者主觀的感受,可能很多內(nèi)容都是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
中國人特別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長都會將自己無法實現(xiàn)的人生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所以,這本書封面上的一句話很值得中國家長記?。何覀兘K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讓孩子重復一條你自己的道路呢,還是應(yīng)該讓他自我發(fā)現(xiàn)興趣所在?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教育體制和浮躁的社會環(huán)境都給不了孩子自我發(fā)現(xiàn)自身興趣和特長的時間,家長們的'集體焦慮直接導致孩子們臉上呈現(xiàn)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曾經(jīng)坐在少年宮的大廳里觀察過來來往往的孩子,年齡越小,臉上的笑容越多;年齡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希望我的兩個女兒臉上的笑容能夠持久些。雖然在目前的環(huán)境下,快樂學習很難成為現(xiàn)實。但是,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應(yīng)該還是能夠做到的。從今天開始,少一點兒灌輸,多一點兒溝通,給孩子們的成長多一點兒空間和時間。
無聲告白讀書心得篇十五
無聲告白,一種獨特的敘述方式,講了一個不獨特的故事。開篇第一句,“莉迪亞死了”道出該書的核心,接著從家里各個成員的角度去探尋莉迪亞死亡的真相。
這本書雖然說的是一個美國華裔家庭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卻又是如此的普遍的存在于我們身邊!很多的父輩總是期望自己的后代不要經(jīng)歷自己曾經(jīng)走過的錯路,彎路;總是期待自己的后代能夠超越自己;總是期望自己的后代能夠完成自己當初未能完成的夢想!他們并未把自己的子女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看,更多的是把子女視為自己的生命的延續(xù),視為自己的傀儡,甚至是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從小開始就要求子女按自己定下的期望成長!一句“我們是為你好”,“你不懂,我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就抹殺了子女的所有獨立性!殊不知,社會在演進,每個人的經(jīng)歷都是獨立的存在,并不具有絕對的參考性!何況還隔代!
在父輩的畸形關(guān)心下,也就產(chǎn)生了,讀書時不讓談戀愛,大學畢業(yè)后就催婚的畸形人生觀!似乎畢業(yè)后這么短短的幾年,就要決定人生的幾個重要大事,事業(yè)、婚姻!
文中的莉迪亞就是在這種父母的期待下,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為了迎合母親的夢想,奮力逼迫自己讀書,因?qū)W習成績下滑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為了成為父親心中的“合群的人”,經(jīng)常裝著再給并不存在的朋友打電話!最后這一切終于壓垮了她!
希望這種父母越來越少,希望有這種背負的人都能擺脫這種不合理的期待,尋找到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生而為人,是來體驗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某人生命的延續(xù),也不是某人的橡皮泥,隨便揉捏和擺設(sh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