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地貌實習報告(熱門14篇)

字號:

    在撰寫報告時,我們應該有明確的目標和讀者群體,以便針對性地選擇和組織信息。報告的排版要整齊美觀,使用適當?shù)臉祟}和段落劃分,以便讀者閱讀和理解。這些范例報告不僅提供了主題選擇的靈感,還展示了不同風格和結構的報告寫作方式。
    嵩山地貌實習報告篇一
    地質地貌實習是我們專業(yè)基本教學實習環(huán)節(jié)。通過此次實習,使同學們進一步鞏固地質地貌學的基本原理,學習并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學們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形成比較完整的學科理論教學體系,為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
    使學生對地質地貌學有一個感性直觀地認識,鍛煉學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實驗的能力。
    通過對各種地質地貌的觀察,認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質地貌特征,能對野外的地質地貌構象作出基本的解釋,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當?shù)氐牡刭|演變歷史。
    2、實習概況。
    實習地點:xx自然保護區(qū)。
    xx自然保護區(qū)位于青島即墨市城區(qū)西側,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公園內以海拔231米的xx為最高主峰,大山、寶安山、團山及長嶺等幾個側峰拱衛(wèi)在周圍。山雖不云高,峰雖不屬秀,然而這里豐富而又獨特的地質現(xiàn)象,卻使其在地質保護、科研、旅游等方面具有極高的價值。
    實習單位:農(nóng)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專業(yè)20xx級。
    二、實習內容。
    1、xx自然保護區(qū)概況。
    xx自然保護區(qū)是1994年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青島即墨市城西4公里處,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它集科學地質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風民俗文化于一體,充分體現(xiàn)了xx文化豐富的內涵。它不僅是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也是一處風景優(yōu)美的旅游勝地。
    xx自然保護區(qū)是全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但區(qū)內含有柱狀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積構造、接觸變質帶及古脊椎動物化石等豐富的地質遺跡,被地質界稱為“袖珍式地質博物館”。區(qū)內地質遺跡不僅豐富,而且十分獨特,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淺粗面火山巖柱狀節(jié)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寬150米,單株獨立、巍巍壯觀,可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并保存完好的有26處,最大的一株長16米、平均直徑0.8米硅化完全、年輪清晰實屬罕見;維妙維肖的沉積巖包卷層理和交錯層理勝似一幅山水畫,妖嬈多姿的接觸變質巖,展現(xiàn)了火山爆發(fā)的烈焰對地質的改變,給人留下了對大自然的感嘆。
    2、xx地質地貌概況。
    xx經(jīng)歷了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燕山運動晚期的火山運動奠定了xx的基礎。通過一系列的造山運動,形成了xx復雜的地形地貌和獨特的地質構造,特別是xx獨特的地質遺跡,較全面的揭示了膠東半島及山東的白堊紀古地理的原貌及其發(fā)展過程。
    xx地層的形成為早白堊紀早期,其區(qū)域地層劃分屬萊陽群曲格莊組。其巖石類型分別由沉積巖和火山巖組成,其中蘊藏著較豐富的硅化木和獨特的安山巖柱狀節(jié)理,從而形成了一個集沉積巖、火山巖、接觸變質巖、古生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xiàn)象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寶庫。
    xx自然保護區(qū)由主峰xx(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海拔211.1米)、小峰寶安山(海拔i45米)、團山(海拔i26米)和長嶺組成。自南、北兩側遙望,xx、大山二峰并峙狀似馬鞍,其地貌類型屬剝蝕準平原上的殘丘地貌,山體圓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間,最高部位在保護區(qū)南側,海拔300米左有,相對高度達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帶,山西坡延至信村嶺,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峰山(又名小龍山),山東坡延至陳家河東嶺,均屬低洼不平的平原兼低丘地形,殘丘周圍之沖溝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護區(qū)范圍內無較大河流,只有數(shù)條季節(jié)河及山北坡截溝堵流形成的幾個小型水庫,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于xx潛粗面火山巖結構構造特征,使其具有較強的抗風化能力,再加上斷裂構造等因素,在周圍沉積巖層逐漸侵蝕夷平的狀態(tài)下形成孤立殘丘地貌,使之具有山雖不高卻有拔地突起之感。
    保護區(qū)內地層單一,出露地層為白堊系萊陽群,主要巖性為紫紅、黃綠色中細粒長砂巖、含礫砂巖夾砂礫巖、鈣質粉砂巖、偶夾砂巖。特別是經(jīng)多年采石,開挖揭露出了xx綠色次火山巖柱狀節(jié)理,形成了若干筆直挺拔柱狀節(jié)理形態(tài)的人工露頭景觀,俗稱“石柱群”。同時xx山體是一個集沉積巖、火山巖、接觸變質巖、動植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xiàn)象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地質寶庫”,是豐富的地質資源集中于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質博物館”。
    3、實習內容。
    xx硅化木。
    我們的站就是xx極富盛名的——xx硅化木。
    目前在xx四周發(fā)現(xiàn)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處,這些遠古時代的樹木經(jīng)過硅化反應形成了現(xiàn)在的化石。早在1·3億年前,xx地區(qū)曾為“古萊陽湖”的一部分,在潮濕的氣候條件下生長有大量樹木,其中部分樹木死亡后在本地或異地被掩埋起來,經(jīng)過漫長的地質年代,發(fā)生硅化反應形成了硅化木化石。在xx西北麓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一株被鑒定為南洋杉,樹干長13米,平均直徑0·8米,樹根、疤節(jié)、年輪清晰可見,非常罕見。中生代地層中形體碩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是xx國家自然保護區(qū)的重要保護對象。盡管國內有不少有關硅化木的報道,但在這樣特殊的地質結構條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見。此外,古脊椎動物化石在本區(qū)內也有零星發(fā)現(xiàn)。
    xx石林。
    xx盛產(chǎn)安山玢巖,多為灰綠、灰褐色,是約1億年前巖漿涌出地表冷凝而成,為優(yōu)質建筑雕飾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巖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柱狀的節(jié)理,柱體截面直徑約1米左右,高約30余米,筆直挺拔,排列緊密,恰似一片密林,蔚為壯觀,故名“xx石林”。
    據(jù)專家考證,xx石林一億多年前由火山噴溢的安山巖漿冷凝收縮而成。安山巖呈灰綠色,結構均勻,質地純凈,是一種高級建筑雕飾材料。山之西南因巖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形柱狀節(jié)理,柱體截面直徑一般在1.0-1.5米間,柱體長30米,柱體筆直挺拔,排列整齊,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為壯觀。此類柱狀石林多發(fā)育于玄武巖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狀,而xx石林可發(fā)育于安山巖中,且呈四方形,這在地質學上較為罕見。就其價值而言,xx石林規(guī)模比南京六合縣石柱規(guī)模更大,亦更宏偉壯麗,可與美國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狀節(jié)理玄武巖體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狀節(jié)理石柱群組成的xx石林前面,人們似乎能從中探尋出發(fā)生在1·1億年前的火山活動的場景。在遙遠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即墨地區(qū)火山活動強烈,以即墨城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許多火山錐,火山噴發(fā)出的大量巖漿經(jīng)冷卻收縮形成了現(xiàn)在蔚為壯觀的xx石林,這片高26米、寬150米的石柱群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并稱為世界“三大石柱群”。
    嵩山地貌實習報告篇二
    班級:09地理科學一班。
    時間:xx年6月10日。
    一、地貌學的意義。
    地貌學是研究作為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固體地球表面及表層的物質形態(tài)特征、物質組成、內部結構、空間分布、成因及其演變規(guī)律的學科。地貌學研究的對象及研究方法隨著人類社會及科技發(fā)展而發(fā)生改變,隨著人地關系的改變而改變。地貌學研究,不僅在理論上作為人類對地球家園最基本、最直接的特征――地貌形態(tài)的形成規(guī)律的探索和解釋,而且在實踐上可以為資源開發(fā)利用、土地利用、環(huán)境管理、災害預防、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多方面服務。地貌學的研究成果可應用于資源開發(fā)、環(huán)境保護、自然災害防預、工程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管理等方面,對于國家的經(jīng)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研究地貌方法的敘述,突出野外的現(xiàn)場工作、實驗室分析方法和技術、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過程和機制的研究方法、數(shù)值模擬方法、高新技術,多學科交叉等,以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但由于條件的限制,我們只進行野外考察,學習,認識一些典型的地貌類型。
    二、花崗巖地貌。
    紅色風化殼花崗巖本是地下深處形成的巖漿巖類,后因構造隆升以及地表受到長期的侵蝕作用而出露地表?;◢弾r在地表分布廣泛,可占地表火成巖面積的20%~25%。國內外地質、地理學家對花崗巖地貌研究認為主要有兩種:一是形成高山峻嶺;二是形成雄偉渾圓的山體和低矮的丘陵崗地。前者為構造侵蝕的花崗巖峰林地貌,這種地貌主要發(fā)育在高差的`山區(qū),多由巖株狀的花崗巖體組成,花崗巖巖石露,巖體內多組斷裂和節(jié)理發(fā)育,受冰川或流水強烈切割和風化侵蝕后形成了雄偉高聳、峰巒重疊、谷深坡陡的奇峰深壑,往往成為風景旅游勝地,如我國著名的黃同、九華山、天柱山、三清山、華山等風景名山。后者由穹隆狀的花崗巖體形成,在氣候條件的作用下,巖體上常發(fā)育厚層的,形成紅土丘陵地貌,如我國華南花崗巖丘陵地區(qū),或經(jīng)風化剝蝕后也可形成雄偉渾圓狀山體,如海南島的五指山等?;◢弾r紅土丘陵表層結構松開的風化殼極易發(fā)生散流沖刷和暴流侵蝕,成為崩崗侵蝕等水土流失災害的高發(fā)區(qū),這類花崗巖地貌以我國的華南地區(qū)最為典型。以上這兩類花崗巖地貌均與我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密切相關,了解其特點和形成機制,有助于更好地開發(fā)和保護花崗巖地貌旅游資源,以及因地制宜地開展花崗巖風化丘陵地區(qū)的土地退化的防治工作。
    xx年5月25,上午8點,在學校出發(fā),往南寧的東北方向前進,經(jīng)過五塘,老師跟我們解釋說南寧市正北方向是寒武紀巖,我們往東北方向可以看到寒武紀地層,背斜山。該階段為邕江及小型支流沖出來的小形盆地,呈現(xiàn)波狀地形,臺地和河谷,該地區(qū)以植水稻、玉米為主,少量的花生,由于雨水較充足,丘陵上的種桉樹,這種耗肥需水大的經(jīng)濟樹種。公路兩側是寒武紀砂巖、沉積巖,能清楚地看見地層節(jié)理。
    再往前走地形變化較大了,可以看到花崗巖風化殼,花崗巖是塊狀結構的巖石,堅硬密致,孔隙率約為1%,因而透水性比頁巖還要差,只有頁巖的1/5?;◢弾r屬于不透水的巖石,容易產(chǎn)生地表散流與暴流的沖蝕。巖性結構堅硬,抵抗侵蝕能力很強,所以花崗巖能夠形成高峻的山地,然而,花崗巖巖體有豐富的節(jié)理,在節(jié)理或斷裂集中的地方往往出現(xiàn)崖壁,因為那里的地下水活動較強,巖體抗剪力較弱,易于進行重力崩塌作用,加之巖體結構堅硬透水性差,節(jié)理交錯,因此花崗巖容易風化。土壤相當貧脊,以高嶺石為主,礦物機質較少,植被難以生長,且水土易流失。如果植被不好即遭到人為的破壞,導致崩崗,崩崗地貌是一種發(fā)育于熱帶,亞熱帶山區(qū)的嚴重水土侵蝕地貌。通常指發(fā)育在紅土丘陵地區(qū)(特別是花崗巖丘陵)的沖溝溝頭部分,經(jīng)不斷地崩塌和陷蝕作用而形成的一種圍椅狀侵蝕地貌。因此該地區(qū)人煙荒蕪,有零星村落分布。
    嵩山地貌實習報告篇三
    一、概述:
    1、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中岳嵩山的南麓。
    市境東西長56km,南北寬35.5km,總面積1220平方千米。
    207國道與217、316省道貫穿全境,鄭少洛,與登封高速公路縱橫交錯。
    登封鐵路與京廣、隴海、焦枝鐵路干線相連,形成四通八達,方便快捷的交通網(wǎng)絡。
    是“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wèi)生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市”、“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中國縣域旅游品牌百強市”。
    登封已經(jīng)成為中州大地上一座人居環(huán)境優(yōu)美,生態(tài)景致怡人的現(xiàn)代旅游名城。
    2、登封市的地形是一個西高東低,向西開口的盆地。
    該市位于盆地北部,海拔1584km。
    自動向西由五指嶺、太室山、少室山、馬鞍山等山嶺組成。
    盆地南側為箕山,伏牛山,內部為丘陵和平原地形。
    區(qū)內的嵩山宏偉峻峭,拔地擎天,號稱“中岳”,是我國的旅游勝地。
    3、嵩山古名為外方、嵩高、崇高。
    又分為少室山和太室山兩部分,最高峰峻極峰高達1491.7米。
    嵩山屬伏牛山系,主脈在登封境內,連綿六十多公里。
    嵩山中部以少林河為界,中為峻極峰,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嵩山是其總名。
    古人以太室為嵩山主山,太室少有奇峰,東西起伏如眠龍,故有“華山如立,中岳如臥”的說法。
    兩座高山層巒疊嶂,綿延起伏于華夏民族萬里母親河黃河南岸。
    歷代的帝王將相、墨客騷人、僧道隱士,根據(jù)這些山峰的形態(tài),給這些美麗的山峰命名,遂有七十二峰之說。
    二、地質:
    1、嵩山巖石發(fā)育完整,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層和巖石均有顯露,被地質學界稱為“五世同堂”。
    嵩山也先后經(jīng)歷了“嵩陽運動”、“中岳運動”、“少林運動”等幾次大的地殼運動,逐漸形成了山脈。
    嵩山最古老的巖石系形成于23億年前,此前,嵩山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后來經(jīng)歷了“五世同堂”。
    嵩山地區(qū)有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的出露,構成了中國最古老的巖系,登封群的“登封朵巖”。
    據(jù)地質界鑒定:這里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質寶庫。
    a:大約從36年億年前開始,嵩山地區(qū)的海底發(fā)生了來自地幔的基性熔漿噴發(fā)和酸性巖漿侵入,共同堆積了以基性火山巖和酸性的侵入巖為主的被稱作登封群的花崗綠巖系。
    b:在距今25億年前后,嵩山地區(qū)發(fā)生了劇烈的地殼運動,地質學家稱它為“嵩陽運動”。
    嵩陽運動的結果,使海底沉積的花崗綠巖系受到近南北向的應力作用、溫壓效應而發(fā)生褶皺隆起,慢慢露出崢嶸。
    后來經(jīng)過長期風化剝蝕,嵩山漸漸被夷平了,加上地殼不斷下降,夷平的嵩山又被淹沒在海水之下,形成海濱和淺海環(huán)境,于是接受了被稱作嵩山群的碎屑物質、泥質及鈣、鎂等物質的沉積。
    c:到了距今18億年前后,嵩山地區(qū)發(fā)生了被稱為“中岳運動”的全球性地殼運動,來自東西方向的應力作用和溫、壓效應使海底的碎屑巖—堿酸鹽地層慢慢隆起成山,露出海面,嵩山第二次屹立于中州大地。
    “中岳運動”后,嵩山再次被慢慢的風化、剝蝕、夷平、下降,逐漸被海水吞噬,形成濱海、淺海、山間盆地等環(huán)境,先后沉積了被稱作馬鞍山群、五佛山群和羅圈冰磧層的地層層序。
    d:到了距今5.43億年前后,嵩山地區(qū)又發(fā)生了被稱為“少林運動”的地殼運動,使嵩山一帶大范圍地升出海面,形成嵩山山系,結束了地球生命大爆發(fā)前的元古宙演化歷史。
    后來雖然發(fā)生了古生代廣泛的海浸,但嵩山山系的主要山峰始終未被海水淹沒。
    嵩山從此揚眉吐氣。
    e:在距今2~0.65億年的中生代晚期,強烈的“燕山運動”使地區(qū)產(chǎn)生了巨大的剪應力,在應力作用下形成的唐窯—中岳廟斷裂和五指嶺斷裂帶攔腰將嵩山山系截為一截,并使峻極峰及五指嶺依次向北西方向推移了3公里和7公里。
    構造。
    內力引起的地殼乃至巖石圈變形、變位的作用,叫做構造運動。
    一般來說,構造運動和地殼運動的含義大致相同,嵩山這塊地質寶藏的地殼運動非常顯著,主要有距今25億年的嵩陽運動、18億年的中岳運動和5.43億年的少林運動。
    1、褶皺:巖層的彎曲現(xiàn)象稱為褶皺,它是巖層塑性變形的結果,是地殼中廣泛發(fā)育的'地質構造的基本形態(tài)之一。
    褶皺構造通常指一系列彎曲的巖層,把其中一個彎曲稱為褶曲。
    褶曲的形態(tài)是多種多樣的,但基本形式只有背斜和向斜兩種。
    我們所去的中岳廟后溝處有一個褶曲此褶曲的兩翼傾角不等,左翼巖層是石英巖,厚度大、屬中元古代、地層為中元古界,也就是中元古界嵩山群石英巖。
    根據(jù)軸面產(chǎn)狀,并結合兩翼特點,我們不難判斷此褶曲為傾斜褶曲,是一個大背斜。
    2、斷層:
    地殼中巖石、特別是脆性較大和靠近地表的巖石,在受力的情況下容易產(chǎn)生斷裂和錯動,總稱為斷裂構造,它也是地殼中普遍發(fā)育的基本構造之一,通常把斷裂分為節(jié)理、劈理和斷層。
    我們這次嵩山實習,主要學習了斷層,而且在學習斷層時,老師又教會了我們怎樣使用羅盤。
    a:斷層,根據(jù)斷層兩盤相對位移的關系可將斷層分為正斷層、逆斷層、平推斷層和樞紐斷層。
    在嵩山玉皇。
    廟附近有一個斷層,此斷層上盤的地層新、下盤地層老;有斷層面,并且從上向下摸起來很光滑;而且下盤的斷層節(jié)理非常發(fā)育,兩組交叉形成交角;最后,在系主任的解說中,我們還了解到了上盤的頁巖中有小褶皺:由此,我們判斷出了此斷層的性質為正斷層。
    玉皇廟附近的這個斷層有一個斷層面,斷層面因手高溫烘烤,出現(xiàn)氧化薄膜(主要是鐵判斷一個斷層存在的證據(jù)有很多,如斷層滑面、斷層擦痕、斷層崖等。
    玉皇猛氧化物)。
    b:羅盤的使用。
    羅盤是用來測量地質方位的,它分長邊和短邊。
    羅盤打開后,羅盤面上有一個小軸,壓下去后指針就不會再動,它有兩個作用;一是方便讀數(shù),二是對指針起保護作用。
    羅盤的蓋上有一面鏡子,為了方便讀數(shù)。
    一般來說,我們使用羅盤是只測其傾向和傾角。
    地貌。
    地貌是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內外動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種多樣的外貌或形態(tài)。
    地貌的形態(tài)有很多,在嵩山,我們主要學習了構造地貌,流水地貌和黃土地貌。
    嵩山大概位于河南的中部,東西長90多公里,南北寬20多公里。
    被臨黃河,西到洛陽的龍門,南到箕山,東接新密市、白寨。
    嵩山地區(qū)山脈屬秦嶺山系向東延伸的余脈,地勢自西向東逐漸降低。
    嵩山屬暖溫帶的山地季風氣候,春秋多風沙,降水量在700毫米左右,并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而近年來,嵩山地區(qū)的降水量也在逐漸減少;嵩山河流眾多,水資源相對較為豐富。
    黃土地貌:黃土主要是第四紀風力搬運堆積的土狀物質,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區(qū)。
    我國除集中分布于黃土高原外,還包括新疆、青海、黃河下游及松遼平原等地,在河南分布在西部、三門峽、洛陽等地;黃土顏色灰黃、棕黃,成分是黏土和粉砂,顆粒均一,碳酸鈣含量多,黃土的直立性好,可以挖窯洞;黃土孔隙度大,濕陷性強,抗蝕性弱,極易遭受流水侵蝕;關于黃土地貌的成因,地貌學中所認可的是“風成說”;黃土高原的黃土主要來源于西北地區(qū)的沙漠、戈壁。
    在風力作用下,不斷的搬運,當風速減小后,逐漸在一個干燥環(huán)境的地方堆積。
    流水作用、重力作用、潛蝕和風蝕均為黃土地貌的外動力,而流水作用居首位。
    礦產(chǎn)資源。
    登封礦產(chǎn)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的礦產(chǎn)有41種,主要有煤炭、鋁礬石、石灰石、硅石、花崗巖、麥飯石等,僅煤炭儲量就達31億噸,是全國15個重點產(chǎn)煤縣(市)、100個電氣化試點縣(市)之一,1991年被能源部定為全國100個商品煤基地之一。
    鋁礬土儲量2.4億噸,是河南省兩個鋁礬土基地之一。
    煤炭探明儲量15.8億噸,被明代大藥物學家李時珍譽為神奇的“嵩山藥石”——麥飯石儲量2億噸。
    登封地區(qū)出產(chǎn)的原煤為品位較高的無煙煤和焦煤,主要的煤礦有新登、新鑫、新建煤礦。
    在煤層地兩端煤矸石中保存著大量的植物化石標本。
    麥飯石是由地質作用形成的,產(chǎn)于地殼中的一種對生物無毒、無害、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天然礦物質保健藥石,是一種形似麥飯團粒太的巖石,含無機元素30余種。
    我國早在宋朝就有記載麥飯石可作藥用,明《本草綱目》中亦提到麥飯石“甘、溫、無毒”主治“一切癰疽發(fā)背”。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麥飯石具有利尿、健胃、保肝、抗疲勞等。
    三、結尾語。
    這次到嵩山進行野外實習,不僅使我領略到了嵩山迷人的自然風光和豐厚的人文景觀,更重要的是我從嵩山這部地質百科全書中學到了很多課本上所學不到的東西。
    在這三天的實習中,我們在四位老師的帶領下,親眼看到地質、地貌的奇特,親手采集下巖石,真正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而且通過這次實習,使我更加喜歡地理這門學科,迫切的想要了解到更多地質、地貌的知識,同時,也為今后學習地理這門學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嵩山地貌實習報告篇四
    從5月30號到6月1號,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分別在肇慶七星巖,黃埔區(qū)蟹山公園,華農(nóng)樹木林及教三附近進行了地質地貌學的實習。
    5月30日肇慶七星巖。
    石灰?guī)r山峰。
    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七星巖由風巖、玉屏巖、石室?guī)r、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阿坡巖七座石灰?guī)r山峰組成,排列就像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鏡的近600公頃湖面上。
    從表面觀察,七座山峰為灰色與少量白色相夾雜,可以初步判斷為石灰質巖石;由于此地區(qū)雨量多、氣溫高,侵蝕嚴重,灰?guī)r山表面有許多較大的裂痕。通過這些裂痕,可觀察到其解理完整。
    實習指南上對七星巖的形成過程的圖解,可知為先由于地質運動,在七星巖附近形成了一個褶皺背斜山脈,正是由于肇慶地處亞熱帶,雨量多、氣溫高,侵蝕嚴重,尤其是流水侵蝕,這些巖石的抗蝕力都比較弱,因此背斜被破壞,部分巖石受風化成土,最終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當?shù)氐桶牡匦?。再由于進一步流水侵蝕,成排的背斜谷地兩側開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guī)r山峰。
    溶洞。
    肇慶七星巖地區(qū)另一個特色之處就是其巖洞。實習過程中,老師指出溶洞形成之處是位于地表水層的水平流動帶,由于流水侵蝕而形成的洞穴,這些洞穴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地下河的通道。由于地質運動,這些溶洞慢慢上升出了地表,出現(xiàn)在了人們視線。我們在一溶洞入口處觀察時,老師還指出在我們所在的這個溶洞經(jīng)歷過4次發(fā)育,可是我們觀察到洞內頂部都比較平滑相連,是因為再溶洞露出地面的漫長時間里,由外力作用使得洞內每個發(fā)育的連接處發(fā)生巖石的掉落,使得頂較為平滑,而在地上,還可以見到坍塌下來的大石塊。
    我們進入溶洞,里面到處都有石鐘乳。而石鐘乳的成因是:由于洞頂部滲入的地下水co2含量很高,對石灰?guī)r具有較強的溶蝕力,呈飽和碳酸鈣水溶液。溶液下滲時失去部分co2而處于過飽和狀態(tài),于是碳酸鈣在水滴表面結晶成為極薄的鈣膜,水滴落下時鈣膜破裂,殘留下來的碳酸鈣與頂板連接成為鈣環(huán)。下滲水滴不斷提供碳酸鈣,鈣環(huán)不斷外下延伸形成細長中空的石鐘乳。七星巖溶洞內喀斯特地貌極其發(fā)育,石鐘乳隨處可見,并被加以人工遐想,成為千姿百態(tài)的景觀。
    平原。
    在往返肇慶的路上,我們并沒有發(fā)現(xiàn)高樓大廈,而且聽身邊的同學說,肇慶沒有高過20層的大樓。一開始我們覺得很奇怪,后來仔細想了想,還是有原因的。肇慶位于西江附近,其陸地為沖積平原。地面可見河漫灘相紅黃、紅黃白花斑色粘性土占踞了肇慶沖積平原大部分面積。這樣的土地不易于建太高層的樓宇。
    5月31日黃埔區(qū)蟹山公園。
    進入蟹山公園后,我們對這里的巖石和地質進行了觀察。蟹山從表面上看,出去植物和人工建筑后,其泥土和巖石主要為紅褐色。我們對這里的巖石進行了分析。
    這里的巖石主要是砂巖、粉砂巖,此外還有泥巖和頁巖。在一處多巖石碎塊的地方進行了觀察,發(fā)現(xiàn)這里的巖石碎塊硬度較低,用手指就可以揉碎,揉碎后的顆粒非常細,應屬粉砂巖。老師講解的時候告訴我們,這里的物理風化相當強烈,因此形成的碎屑非常細小。通過對某一大石塊觀察見到,石塊明顯分為好幾層,每層之間有一條約5厘米后的、由鵝卵石排成的一個面。由此可以知道,這個地區(qū)為河流沖擊成的平原,經(jīng)過多次沉積下來的泥土經(jīng)過物理變化又形成了沉積巖。老師后來還說到,這里的巖石固結時,氣候非常穩(wěn)定,為類似揚沙的天氣。而這里的巖石為紅色,是因為巖石形成時,主要膠結物含有3價鐵離子。
    6月1日華農(nóng)。
    老師帶我們去了樹木園看已經(jīng)風化完全了的花崗巖。我們發(fā)現(xiàn),這里的花崗巖風化之后的層黃色為主,夾雜了紅色及白色。用手對風化了的花崗巖搓揉,可感到里面有許多細小顆粒。經(jīng)過較完全風化后的花崗巖,只剩下透明細小的石英,因為花崗巖的成分中,石英最不易分解?;◢弾r的風化為化學風化,主要由肉紅色的正長石,白色的斜長石,黑色的黑云母和透明無色的石英組成。在華農(nóng)教三附近的花崗巖化學風化得非常好,用手就可以從石頭上弄下寫石塊。而華農(nóng)教三附近的花崗巖有呈橢圓的,也有呈片狀的。老師解釋,這是因為由于某些花崗巖本身有裂縫,而有的卻沒有,通過流水侵蝕,有裂縫的花崗巖裂縫越來越大,使花崗巖不斷侵蝕形成片狀;沒有裂縫的,由流水侵蝕使形狀越來越趨向球狀。
    結束語。
    我們這次的實習盡管只有短短三天,不過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習中更使我們提高了繼續(xù)學習的熱情。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地質地貌學的了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地質地貌學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學會了一定的考察地質地貌的方法要領和細節(jié)。
    嵩山地貌實習報告篇五
    內力引起的地殼乃至巖石圈變形、變位的作用,叫做構造運動。
    一般來說,構造運動和地殼運動的含義大致相同,嵩山這塊地質寶藏的地殼運動非常顯著,主要有距今25億年的嵩陽運動、18億年的中岳運動和5.43億年的少林運動。
    一褶皺。
    巖層的彎曲現(xiàn)象稱為褶皺,它是巖層塑性變形的結果,是地殼中廣泛發(fā)育的地質構造的基本形態(tài)之一。
    褶皺構造通常指一系列彎曲的巖層,把其中一個彎曲稱為褶曲。
    褶曲的形態(tài)是多種多樣的,但基本形式只有背斜和向斜兩種。
    嵩山中岳廟后溝處有一個褶曲此褶曲的兩翼傾角不等,左翼巖層是石英巖,厚度大、屬中元古代、地層為中元古界,也就是中元古界嵩山群石英巖。
    根據(jù)軸面產(chǎn)狀,并結合兩翼特點,我們不難判斷此褶曲為傾斜褶曲,是一個背斜。
    二斷裂。
    地殼中巖石、特別是脆性較大和靠近地表的巖石,在受力的情況下容易產(chǎn)生斷裂和錯動,總稱為斷裂構造,它也是地殼中普遍發(fā)育的基本構造之一,通常把斷裂分為節(jié)理、劈理和斷層。
    我們這次嵩山實習,主要學習了斷層,而且在學習斷層時,老師又教會了我們怎樣使用羅盤。
    1斷層。
    根據(jù)斷層兩盤相對位移的關系可將斷層分為正斷層、逆斷層、平推斷層和樞紐斷層。
    在嵩山玉皇廟附近有一個斷層,此斷層上盤的地層新、下盤地層老;。
    有斷層面,并且從上向下摸起來很光滑;。
    而且下盤的斷層節(jié)理非常發(fā)育,兩組交叉形成交角;。
    最后,在袁老師的解說中,我們還了解到了上盤的頁巖中有小褶皺:由此,我們判斷出了此斷層的性質為正斷層。
    玉皇廟附近的這個斷層有一個斷層面,斷層面因手高溫烘烤,出現(xiàn)氧化薄膜(主要是鐵判斷一個斷層存在的證據(jù)有很多,如斷層滑面、斷層擦痕、斷層崖等。
    玉皇猛氧化物),巖石破碎,袁老師還告訴我們下盤是中元古界形成的地層,上盤為二疊系時的砂頁巖,這兩個地層直接接觸,中間缺失了好幾個地層。
    2羅盤的使用。
    羅盤是用來測量地質方位的,它分長邊和短邊。
    羅盤打開后,羅盤面上有一個小軸,壓下去后指針就不會再動,它有兩個作用;。
    一是方便讀數(shù),二是對指針起保護作用。
    羅盤的蓋上有一面鏡子,為了方便讀數(shù)。
    90°-270°就是把南放前邊,如135°,讀南東。
    一般來說,我們使用羅盤是只測其傾向和傾角。
    嵩山地貌實習報告篇六
    登封礦產(chǎn)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的礦產(chǎn)有41種,主要有煤炭、鋁礬石、石灰石、硅石、花崗巖、麥飯石等,僅煤炭儲量就達31億噸,是全國15個重點產(chǎn)煤縣(市)、100個電氣化試點縣(市)之一,1991年被能源部定為全國100個商品煤基地之一。
    鋁礬土儲量2.4億噸,是河南省兩個鋁礬土基地之一。
    煤炭探明儲量15.8億噸,被明代大藥物學家李時珍譽為神奇的“嵩山藥石”——麥飯石儲量2億噸。
    煤是最主要的固體燃料,是可燃性有機巖的一種。
    它是由一定地質年代生長的繁茂植物,在適宜的地質環(huán)境中,逐漸堆積成厚層,并埋沒在水底或泥沙中,經(jīng)過漫長地質年代的天然煤化作用而形成的。
    在世界上各地質時期中,以石炭紀、二疊紀、侏羅紀和第三紀的地層中產(chǎn)煤最多,是重要的成煤時代。
    煤的含碳量一般為46~97%,呈褐色至黑色,具有暗淡至金屬光澤。
    根據(jù)煤化程度的不同,煤可分為泥炭、褐煤、煙煤和無煙煤四類。
    登封地區(qū)出產(chǎn)的原煤為品位較高的無煙煤和焦煤,主要的煤礦有新登、新鑫、新建煤礦。
    在煤層地兩端煤矸石中保存著大量的植物化石標本。
    麥飯石是由地質作用形成的,產(chǎn)于地殼中的一種對生物無毒、無害、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天然礦物質保健藥石,是一種形似麥飯團粒太的巖石,含無機元素30余種。
    我國早在宋朝就有記載麥飯石可作藥用,明《本草綱目》中亦提到麥飯石“甘、溫、無毒”主治“一切癰疽發(fā)背”。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麥飯石具有利尿、健胃、保肝、抗疲勞等生物活性。
    麥飯石屬于火成巖,標本16號是黑綠色,17是灰白色,是石英斑巖中的一種礦物質,具有變晶結構,主要礦物是石英、長石(其中長石更多),次要礦物為角閃石、云母。
    地質上定名為黑云母斑狀石英二長巖,醫(yī)學上定名為麥飯石。
    麥飯石用于治病、美容時要越風化的嚴重越好。
    嵩山地貌實習報告篇七
    巖石是在各種地質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結合而成的礦物集合體,它是夠成地殼及地幔的主要物質。
    巖石不僅是地質作用的產(chǎn)物,而且是地質作用的對象,根據(jù)成因,巖石可以分為三大類:火成巖、沉積巖和變質巖。
    巖漿巖。
    巖漿巖是由巖漿冷凝結晶形成的巖石,約占地殼總體積的65%,而火成巖中也以巖漿巖為主。
    從我們在嵩山實習的實際情況來說,我們實習的關于火成巖的主要內容就是巖漿巖。
    在這次實習中,我們所學習的及采集到的巖漿巖有花崗巖和輝綠巖。
    (一)花崗巖。
    花崗巖是分布最廣的深成巖類,是酸性巖的典型代表。
    我們這次在嵩山學習的有兩種花崗巖:一種是出露地表的花崗巖,另一種是侵入花崗巖。
    1出露地表的花崗巖。
    實習的過程中我們來到了登封市的一個練扯場,這里的花崗巖的顏色有肉紅色,灰白色等。
    我們在這里采集到了花崗巖(編號6、7、15)和花崗片麻巖(編號8)。
    編號6、7、和15的花崗巖的主要礦物都一正長石、斜長石、石英,次要礦物為角閃石、黑云母,全晶質等粒粗粒結構,快狀構造。
    7號花崗巖為灰白色,因為它的斜長石含量較多,而斜長石為富鈉的酸性斜長石,一般呈白色、灰白色。
    這三種花崗巖還可以用作建筑。
    料,不過在裝修是應用顆粒大的,利于觀賞,而在作地板是時,則要用顆粒小的,耐磨。
    編號為8的是花崗片麻巖,它是一種變質巖,這是由于形成較早的花崗巖會手到新的花崗巖的侵入,這時,原來花崗巖的成分就會發(fā)生變化,形成花崗片麻巖。
    8號花崗片麻巖顏色為黑色,主要成分和花崗巖的基本一致,其中云母含量多,礦物成分成定向排列,呈片狀構造,有層理。
    2侵入花崗巖。
    侵入花崗巖是指巖漿侵入形成的花崗巖。
    我們在玉皇廟附近學習了巖漿侵入與圍巖接觸。
    此處的侵入體就是花崗巖,由于花崗巖里面含有長石,在自然界中容易風化,變成高齡石,這種侵入花崗巖的主要礦物是石英、云母、正長石、斜長石。
    而作為圍巖的是石英巖,棱角分明,屬變質巖,硬度7,不容易風化,化學性質穩(wěn)定。
    此處的.侵入巖(侵入花崗巖)與圍巖(石英巖)接觸處的特點主要有巖石為褐色、破碎的厲害、接觸間線呈鋸齒狀或港灣狀、巖漿與圍巖接觸的地方有俘虜體。
    (二)輝綠巖。
    輝綠巖為基性淺成巖,近于黑色、或灰綠、黑灰色,一般為細粒到中粒結構,多呈巖床、巖墻產(chǎn)出。
    在登封逍遙溝處我們看到了輝綠巖墻此地的巖墻上部較窄,大約有7米,下部較寬,有10米左右,高36米,能明顯看到巖墻與兩側圍巖的間線分明,左側較直,右側上部呈鋸齒狀,巖石破碎、節(jié)理發(fā)育。
    編號為2的輝綠巖呈灰綠色、暗灰色,有少量橄欖石和角閃石,含鐵量高,節(jié)理發(fā)育。
    沉積巖。
    暴露在地殼表部的巖石,在地球發(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種外力作用的剝蝕破壞,經(jīng)過破壞而形成的碎屑物質在原地或經(jīng)搬運沉積下來,再經(jīng)過復雜的成巖作用而形成巖石,這些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巖石就是沉積巖,約占地殼的5%。
    沉積巖是在地殼發(fā)展過程中,在外力作用支配下,形成于地表附近的自然歷史產(chǎn)物。
    同時,它也是重塑地球歷史和恢復古地理環(huán)境的重要依據(jù)。
    我們此次嵩山實習采集到了沉積巖中的砂礫巖和粗、中細粒砂巖,這兩種巖石都屬于沉積碎屑巖亞類。
    1砂礫巖。
    當?shù)[巖中大于2mm的礫石含量占一半以上,而其中一小半中含有砂,則稱為砂礫巖。
    在玉皇廟附近我們采集了這次實習的第一塊標本—砂礫巖,編號1,紅褐色,有黏土、砂石、礫石、易碎,碎屑結構,另外,此地的砂礫巖的地質年代屬于晚第三系。
    2粗、中細砂巖。
    由2-0.005mm的碎屑(含量大于50%)膠結而成的巖石統(tǒng)稱砂巖,砂巖的礦物成分通常以石英顆粒為主,其次為長石、白云母、黏土礦物以及各種巖屑物質。
    根據(jù)粒級的大小把砂巖分為:粗粒砂巖(2-0.5mm)、中粒砂巖(0.5-0.25mm)細粒砂巖(小于0.25mm)。
    我們在登封市大金店鄉(xiāng)陳樓村附近的山坡上采集到了粗粒砂巖(編號9)和中細粒砂巖(編號10)。
    粗粒砂巖又叫“大戰(zhàn)砂巖”,青灰色、灰白色,能明顯看到顆粒粗大,碎屑結構;。
    中細粒砂巖又叫“平頂山砂巖”學名為長石石英砂巖,也是青灰色、灰色,只是它的顆粒比較細小,也屬碎屑結構。
    三變質巖。
    變質巖就是唷變質作用形成的巖石。
    變質巖分兩種,由火成巖形成的變質巖稱正變質巖;。
    由沉積作用形成的變質巖稱副變質巖。
    引起變質作用的主要因素有溫度、壓力和化學因素。
    變質巖主要的特征有兩點:一是巖石重結晶明顯,二是巖石具有特定的結構和構造。
    在江老師的指導下,我們認識并采集了石英巖和千枚巖。
    1石英巖。
    石英巖的變質途徑有兩種,即區(qū)域變質和接觸變質,它的原巖是沉積巖中的石英砂巖,呈灰白色、煙灰色,塊狀構造,等粒變晶結構,有馬尾狀黑色條紋,其中的黑色成分是磁鐵礦,風化后會變?yōu)楹骤F色。
    石英巖中之所以會有黑色條紋是因為石英砂巖是在淺海環(huán)境中形成的,由于波浪的來回振蕩,而使礦物進行了分選。
    如果石英巖的顆粒細小可用作磨刀石,又叫油石;。
    又純又細,加上淡淡的綠色叫石英巖質玉,其中質量好的叫泌玉,質量差的叫嵩山玉。
    采集的石英巖的編號為4,此塊石英巖的新鮮面為灰白色、青灰色,風化后為淺褐色,硬度7,主要礦物為石英,至少占95%以上,次要礦物為長石、云母、磁鐵礦,變晶等粒結構,塊狀構造,原巖中有層理,呈馬尾狀,其中的礦物是磁鐵礦。
    2纖煤巖。
    在中岳廟后溝處,我們采集到了千枚巖(編號5),次塊千枚巖是典型的千枚構造,原巖成分基本上已全部重結晶,主要由細小絹云母、綠松石、石英、鉀長石等新生礦物組成,具鱗片變晶結構,片理面上有明顯的絲絹光澤,顏色為灰白,淺黑色相間。
    嵩山地貌實習報告篇八
    地質地貌實習是我們專業(yè)基本教學實習環(huán)節(jié)。通過此次實習,使同學們進一步鞏固地質地貌學的基本原理,學習并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學們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形成比較完整的學科理論教學體系,為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
    使學生對地質地貌學有一個感性直觀地認識,鍛煉學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實驗的能力。
    通過對各種地質地貌的觀察,認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質地貌特征,能對野外的地質地貌構象作出基本的解釋,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當?shù)氐牡刭|演變歷史。
    2、實習概況。
    實習地點:xx自然保護區(qū)。
    xx自然保護區(qū)位于青島即墨市城區(qū)西側,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公園內以海拔231米的xx為最高主峰,大山、寶安山、團山及長嶺等幾個側峰拱衛(wèi)在周圍。山雖不云高,峰雖不屬秀,然而這里豐富而又獨特的地質現(xiàn)象,卻使其在地質保護、科研、旅游等方面具有極高的價值。
    實習單位:農(nóng)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專業(yè)20xx級。
    1、xx自然保護區(qū)概況。
    xx自然保護區(qū)是1994年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青島即墨市城西4公里處,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它集科學地質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風民俗文化于一體,充分體現(xiàn)了xx文化豐富的內涵。它不僅是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也是一處風景優(yōu)美的旅游勝地。
    xx自然保護區(qū)是全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但區(qū)內含有柱狀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積構造、接觸變質帶及古脊椎動物化石等豐富的地質遺跡,被地質界稱為“袖珍式地質博物館”。區(qū)內地質遺跡不僅豐富,而且十分獨特,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淺粗面火山巖柱狀節(jié)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寬150米,單株獨立、巍巍壯觀,可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并保存完好的有26處,最大的一株長16米、平均直徑0.8米硅化完全、年輪清晰實屬罕見;維妙維肖的沉積巖包卷層理和交錯層理勝似一幅山水畫,妖嬈多姿的接觸變質巖,展現(xiàn)了火山爆發(fā)的烈焰對地質的改變,給人留下了對大自然的感嘆。
    xx經(jīng)歷了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燕山運動晚期的火山運動奠定了xx的基礎。通過一系列的造山運動,形成了xx復雜的地形地貌和獨特的地質構造,特別是xx獨特的地質遺跡,較全面的揭示了膠東半島及山東的白堊紀古地理的原貌及其發(fā)展過程。
    xx地層的形成為早白堊紀早期,其區(qū)域地層劃分屬萊陽群曲格莊組。其巖石類型分別由沉積巖和火山巖組成,其中蘊藏著較豐富的硅化木和獨特的安山巖柱狀節(jié)理,從而形成了一個集沉積巖、火山巖、接觸變質巖、古生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xiàn)象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寶庫。
    xx自然保護區(qū)由主峰xx(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海拔211.1米)、小峰寶安山(海拔i45米)、團山(海拔i26米)和長嶺組成。自南、北兩側遙望,xx、大山二峰并峙狀似馬鞍,其地貌類型屬剝蝕準平原上的殘丘地貌,山體圓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間,最高部位在保護區(qū)南側,海拔300米左有,相對高度達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帶,山西坡延至信村嶺,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峰山(又名小龍山),山東坡延至陳家河東嶺,均屬低洼不平的平原兼低丘地形,殘丘周圍之沖溝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護區(qū)范圍內無較大河流,只有數(shù)條季節(jié)河及山北坡截溝堵流形成的幾個小型水庫,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于xx潛粗面火山巖結構構造特征,使其具有較強的抗風化能力,再加上斷裂構造等因素,在周圍沉積巖層逐漸侵蝕夷平的狀態(tài)下形成孤立殘丘地貌,使之具有山雖不高卻有拔地突起之感。
    保護區(qū)內地層單一,出露地層為白堊系萊陽群,主要巖性為紫紅、黃綠色中細粒長砂巖、含礫砂巖夾砂礫巖、鈣質粉砂巖、偶夾砂巖。特別是經(jīng)多年采石,開挖揭露出了xx綠色次火山巖柱狀節(jié)理,形成了若干筆直挺拔柱狀節(jié)理形態(tài)的人工露頭景觀,俗稱“石柱群”。同時xx山體是一個集沉積巖、火山巖、接觸變質巖、動植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xiàn)象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地質寶庫”,是豐富的地質資源集中于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質博物館”。
    3、實習內容。
    xx硅化木。
    我們的站就是xx極富盛名的——xx硅化木。
    目前在xx四周發(fā)現(xiàn)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處,這些遠古時代的樹木經(jīng)過硅化反應形成了現(xiàn)在的化石。早在1·3億年前,xx地區(qū)曾為“古萊陽湖”的一部分,在潮濕的氣候條件下生長有大量樹木,其中部分樹木死亡后在本地或異地被掩埋起來,經(jīng)過漫長的地質年代,發(fā)生硅化反應形成了硅化木化石。在xx西北麓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一株被鑒定為南洋杉,樹干長13米,平均直徑0·8米,樹根、疤節(jié)、年輪清晰可見,非常罕見。中生代地層中形體碩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是xx國家自然保護區(qū)的重要保護對象。盡管國內有不少有關硅化木的報道,但在這樣特殊的地質結構條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見。此外,古脊椎動物化石在本區(qū)內也有零星發(fā)現(xiàn)。
    xx石林。
    xx盛產(chǎn)安山玢巖,多為灰綠、灰褐色,是約1億年前巖漿涌出地表冷凝而成,為優(yōu)質建筑雕飾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巖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柱狀的節(jié)理,柱體截面直徑約1米左右,高約30余米,筆直挺拔,排列緊密,恰似一片密林,蔚為壯觀,故名“xx石林”。
    據(jù)專家考證,xx石林一億多年前由火山噴溢的安山巖漿冷凝收縮而成。安山巖呈灰綠色,結構均勻,質地純凈,是一種高級建筑雕飾材料。山之西南因巖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形柱狀節(jié)理,柱體截面直徑一般在1.0-1.5米間,柱體長30米,柱體筆直挺拔,排列整齊,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為壯觀。此類柱狀石林多發(fā)育于玄武巖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狀,而xx石林可發(fā)育于安山巖中,且呈四方形,這在地質學上較為罕見。就其價值而言,xx石林規(guī)模比南京六合縣石柱規(guī)模更大,亦更宏偉壯麗,可與美國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狀節(jié)理玄武巖體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狀節(jié)理石柱群組成的xx石林前面,人們似乎能從中探尋出發(fā)生在1·1億年前的火山活動的場景。在遙遠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即墨地區(qū)火山活動強烈,以即墨城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許多火山錐,火山噴發(fā)出的大量巖漿經(jīng)冷卻收縮形成了現(xiàn)在蔚為壯觀的xx石林,這片高26米、寬150米的石柱群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并稱為世界“三大石柱群”。
    嵩山地貌實習報告篇九
    1.石佛寺水庫。具體內容:初步了解水庫在解決洪水災害、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全流域的經(jīng)濟、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中起到的作用。
    2.沈陽市森林公園。具體內容:地質構造的野外識別;實習區(qū)域內的巖石及礦物的肉眼鑒定及標本的采集;了解各種層面構造(波痕,雨痕,泥裂等);觀察沉積巖的層理構造;巖石的風化及巖石不同風化程度的風化帶的觀察;認識丘陵地帶地貌。
    3.棋盤山水庫。
    具體內容:水庫壩址與壩型選擇的工程地質條件。
    1.明確水庫的構成,了解水庫的整體情況;
    2.壩址與壩型選擇的工程地質條件;
    3.庫區(qū)選擇的工程地質條件。
    4.土壩的防滲措施。
    5.了解護岸的類型等。
    20xx年6月25日星期六石佛寺水庫今天是進入實習的第一天,天氣十分的晴朗。我們在老師的安排下,早上七點半準時出發(fā),于大約九點達到石佛寺水庫庫區(qū)。
    當汽車行駛在一條通往水庫控制中心的長約7公里沿河大壩上的時候,遠遠地就能看見一條白色的護坡。
    懷著對水庫的大壩的強烈的好奇心,下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那個橫跨于遼河之上的攔河大壩上的基礎設施,觀看泄洪閘門,以及泄洪道的構造。
    接下來便是石佛寺水庫的高局長給我們講解了有關水庫的一些相關知識,使我們對石佛寺水庫有了而更進一步的認識。
    石佛寺水庫工程是遼河干流上唯一的控制性工程,也是國內流域干流上大型的平原水庫,控制流域面積為164786平方公里,工程壩型為均質土壩,樞紐為二等工程,永久性建筑物為二級。其主要功能是擔負遼河干流中下游的防洪任務。工程的建設使遼河中下游地區(qū)防洪標準由3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遠期滿足“北水南調”工程反調節(jié)水庫的要求。主要建筑物由42.7km長的主副壩和泄洪閘16孔總寬248.5米、凈寬200m的泄洪閘組成,水庫最大庫容1.85億m,跨越沈陽和鐵嶺。
    石佛寺水庫的設計目標就是: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也為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作出貢獻。它的出現(xiàn),不僅能提供向沈陽市日供水20萬噸的能力,同時也在解決遼河的洪水災害、改善遼河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全流域的經(jīng)濟、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將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
    聽完高局長的介紹后,我們在他的帶領下,也很榮幸的參觀了水庫的調度控制中心。
    在控制中心,高局長告訴我們,石佛寺水庫的調水控制中心控制著整個水庫的調水情況,泄洪閘的閘門起落控制系統(tǒng)有兩套控制系統(tǒng)。它可以由位于閘門上方的手動控制器控制,也可以由控制中心發(fā)出信號進行控制,這兩套系統(tǒng)都能精確地控制閘門被拉起的高度,從而控制水流向下游的流量。而閘門采用的是雙層閘門,只有當下層的閘門被提起到一定的高度后才能同時提起上面的閘門,這樣的設計不僅降低了攔河大壩的整體高度,節(jié)約了建設成本,而且也使得壩基更加的牢固,大大的提高了最大蓄水位。通過安裝在不同地方的攝像機傳回的圖像可以完整的反映水庫的水位情況以及是否外滲的情況,確保整個水庫的正常運行。同時我也知道了水庫之所以選擇在是佛是這樣的平原地區(qū),主要考慮因素有地形地貌、以及對經(jīng)濟產(chǎn)生影響等因素考慮,最終選址在石佛寺,并以地名命名此水庫。
    大概在上午十一點的時候結束了我們愉快而又充實的實習日程。
    20xx年6月26日星期日沈陽森林公園經(jīng)過昨天對石佛寺水庫的初步實習,我們班以更加飽滿的熱情與激情在八點準時出發(fā)前往位于沈陽市東北郊新城子區(qū)馬剛鄉(xiāng)境內,南距沈陽市中心40公里的沈陽森林公園。經(jīng)過一個半小時到達目的地。小憩一會后,便開始了我們此行的實習之旅,盡管天著小雨,可絲毫沒有影響我們這次實習的積極的熱情。
    我們的實習是從登上開始的,老師沿途給我們講解途中遇到的各種巖石的性質以及它的形成條件。老師給我們首先介紹的就是沉積巖,沉積巖是暴露在地殼表層的巖石(巖漿巖、變質巖、沉積巖)在地球發(fā)展過程中遭受各種外力的破壞,破壞產(chǎn)物在原地或者經(jīng)過搬運沉積下來,再經(jīng)過復雜的成巖作用而形成的巖石。而今天我們看到的主要是頁巖。其次我們還看到了一些層理構造,例如沉積巖上面的波痕、泥恨、雨痕等。形成的這樣的巖石,一般都比較堅硬,適合做水壩的壩基,是大壩壩址的較好選擇,但是在這樣的巖石上建壩的時候,必須考慮到裂縫出現(xiàn)對水庫的影響,從而需要考慮水庫的滲漏問題。
    經(jīng)老師的詳細介紹,我們進一步的了解了泥裂和波痕及雨痕。泥裂又稱干裂、龜裂紋,是指泥質沉積物或灰泥沉積物,暴露干涸、收縮而產(chǎn)生的裂隙,在層面上呈多角形或網(wǎng)狀龜裂紋。波痕是由風、流水和波浪作用在層面上留下的一種波狀起伏痕跡。波痕是典型的沉積構造之一。雨痕則是雨滴打擊未固結的細粒沉積物表面所留下的痕跡,但比較少見。這些特征反映了沉積巖的生成條件和形成環(huán)境的特殊性,同時也是我們研究古地理地貌的標志。
    在半山腰的時候,我們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遠眺,感受到了典型的丘陵地帶地貌特征。
    接下來老師還帶領我們認識了斷層。在頂峰,在這里盡覽山下風景之余,我們很清晰的看到了斷層,斷層就是破裂面兩側的巖塊有明顯的相對位移的一種斷裂構造。
    完成此次的實習任務之后,我們自由活動盡覽一切森林公園的美景,下午2點左右,我們帶著疲憊卻又充實的滿足感踏上了回學校的路途。
    20xx年6月27日星期一沈陽市棋盤山水庫今天是實習的最后一天,絲毫沒有感受到同學們這兩天的實習的疲憊,反而越發(fā)的精神。像習慣一樣,我們八點整準時從學校出發(fā),前往新的目的地:沈陽市東北部距沈陽市中心約20公里的棋盤山水庫。
    今天老師主要給我們講解了關于棋盤山水庫的選址以及大壩特點。通過老師的講解,我明白了棋盤山水庫東西長3.63公里,南北寬容1.5公里,面積為5.04平方公里,正常蓄水量為三千萬立方米,大壩壩頂正常水位達94.5米,庫區(qū)平均水深達六米以上。同時它是一座山區(qū)水庫,因此對于壩址的選址需要相當?shù)膰栏瘢纫紤]壩基滲漏問題,又要考慮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周邊巖石的結構與構造。同時,,棋盤山水庫采用的是土石壩結構,不能夠堰頂過水。因此,對于攔河大壩選址也相當?shù)闹匾?,適當?shù)倪x址可以大量的減少工程造價。而護岸則要采取加固保護措施,增加防浪墻。
    后來老師又給我們講解了關于褶皺的形成。褶皺是組成地殼的巖石受構造應力的強烈作用,使巖層形成一系列彎曲而未喪失其連續(xù)性的構造。
    學習之余便是對棋盤山風景的無限享受。我們于下午大約2點順利返回學校,預示著我們的三天實習也告一段落。
    不得不感嘆實習結束的如此之快,他給了我們一次實地考察地形地貌以及接近大自然的機會,讓我們更好的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提高了我們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不但讓我們有了鞏固所學知識的機會,同時也增加了同學的交流,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
    嵩山地貌實習報告篇十
    實習地點:國家地質公園秦皇島市。
    實習人員:太原師范學院——城市與旅游學院學生。
    實習目的:1、學會地形圖、地質圖的使用和閱讀地質現(xiàn)象,
    2、掌握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3、練習做野外筆記,鍛煉野外工作技能。
    4、能比較正確地分析和認識一些地質現(xiàn)象。
    5、了解實習區(qū)地層發(fā)育情況及接觸關系。
    6、了解實習區(qū)總的構造構架和特點。
    7、初步分析實習區(qū)礦產(chǎn)、地貌、水文地質等的一般輪廓。
    實習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并對地質地貌知識有更深的理解,提高運用能力,在楊東林等幾位老師的帶領下,太原師范學院城市與旅游學院100多名同學到河北省秦皇島市進行了為期11天的地質地貌實習。盡管只有11天,但是在老師們的精心講解和耐心指導下,配合一些背景資料,我們得以比較系統(tǒng)地了解當?shù)氐牡刭|地貌知識,并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考察方法,同時也通過實習,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1實習區(qū)概況。
    2實習主要內容。
    3結束語:實習的心得體會及總結。
    實習地點在美麗的海濱城市—河北省秦皇島市柳江盆地周圍及海濱地帶,距太原市900多公里。其中北區(qū)實習區(qū)是本次實習的主要區(qū)域,所在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島市撫寧縣境內,南距秦皇島市約23公里。本區(qū)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南臨華北平原和渤海灣,北依燕山,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區(qū),最高峰為西北部的老君頂,海拔493.7米,最低處為大石河河谷內的南部落,海拔70米。行政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鄉(xiāng)管轄,有秦青鐵路、地方鐵路與秦皇島市相通,交通便利。氣候受海洋影響較大,比較濕潤溫和。實習區(qū)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湯河、北戴河。沿海產(chǎn)魚、蝦、蟹等,是我國北方主要水產(chǎn)基地之一。
    地層。
    1、元古界。
    龍山組。
    分布于張崖子至東部落,南部雞冠山等地。由兩個沉積韻律組成。不整合于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綏中黃崗巖之上。主要是紫紅色、黃綠色、灰黑色及蛋清色等雜色頁巖,底部為砂巖。屬典型濱海相沉積,與下伏的綏中花崗巖呈沉積接觸關系。厚91米。
    景兒峪組。
    主要分布在區(qū)內的東部地區(qū),出露最好剖面在李莊北溝,在黃土營村東也有出露。巖性由粗至細,由碎屑巖—粘土巖—碳酸巖,構成一個完整的韻律,具有海侵沉積的特點。與龍山組呈整合接觸關系。其分界標志是其底部黃褐色或鐵銹色的中細粒鐵質石英砂巖,其中含大量海綠石,其底部的中細粒長石石英凈砂巖具大型海成風暴波痕。本組地層屬濱海相至淺海相沉積。厚38m。
    2、古生界。
    《1》寒武系。
    下統(tǒng)。
    府君山組:
    在東部發(fā)育良好,東部落北剖面可作為標準剖面。是寒武系最下不的底層,巖性主要為暗灰色豹皮狀含瀝青質白云質灰?guī)r,含較多的萊得利基蟲化石。本組屬淺海沉積相,與下伏景兒峪組,上覆的饅頭組均為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分層標志十分明顯。底部尾暗灰色含瀝青質、白云質結晶灰?guī)r,局部含碎屑。厚146m。
    饅頭組:
    該組由于巖體的侵入破壞和構造破壞,出露零星,東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為標準剖面。本組上下界限明顯,與毛莊組的分界是以頂部的鮮紅色泥巖作為標志層的。巖性特征是鮮紅色泥巖、頁巖為主,頁巖中含石鹽假晶,并夾有白云質灰?guī)r。沒有發(fā)現(xiàn)可靠的化石依據(jù)。與下伏的府君山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與上覆毛莊組為整合接觸。厚71m。
    毛莊組。
    在沙河寨西出露比較好,化石豐富,可作為標準剖面。主要巖性以紫紅色頁巖為主,含少量白云母,其顏色比饅頭組頁巖的顏色暗一些,俗稱豬肝紅。以褶頰蟲類三葉蟲化石為主。厚約112m。
    中統(tǒng)。
    徐莊組。
    分布較廣,東部落西剖面出露較好,化石十分豐富,本組地層上下界限清楚,可作為標準剖面。巖性為淺海相的黃綠色含云母質粉砂巖,夾暗紫色粉砂巖、細砂巖和少量鮞狀灰?guī)r透鏡體或扁豆體。含有三葉蟲化石。與下伏毛莊組的分界是以黃綠色粉砂巖與暗紫色粉砂巖互層為標志。厚101m。
    (5)張夏組:
    受到覆蓋和破壞較少,是寒武系地層在區(qū)內分布最廣的地層之一,幾乎盆地周圍都有分布,在揣莊北288高地以東的山脊上出露最好,是區(qū)內較好的標準剖面。下部為鮞狀灰?guī)r夾黃綠色頁巖;上部以鮞狀灰?guī)r為主,夾藻灰?guī)r、泥質條帶灰?guī)r。三葉蟲化石最豐富。本組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厚130m。
    上統(tǒng)。
    (6)崮山組。
    為主;中部則是灰色的灰?guī)r與張夏組界限明顯,接觸部位兩者巖性差別很大?;重S富,幾乎每層都可以采到。主要三葉蟲化石有:蝙蝠蟲未定種、帕氏蝴蝶蟲。厚102m。
    (7)長山組:
    出露較好的剖面在揣莊北288高地,為標準剖面。巖性為紫色礫屑灰?guī)r、粉砂巖與頁巖互層,夾有藻灰?guī)r及生物碎灰?guī)r。三葉蟲化石主要有:蒿里山蟲未定種、長山蟲未定種、狀氏蟲未定種。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兩者分界清楚。本組在區(qū)內出露厚度較小,只有18m左右。
    嵩山地貌實習報告篇十一
    李洺宇地理科學學院師范二班李洺宇***班級:指導老師:徐剛姓名:學號:
    一、實習地點:
    北碚區(qū)白虎咀----廟咀,嘉陵江沿岸。
    2012年12月2日。
    三、實習過程:
    (1)白虎咀---水塔處。
    此處巖層性質為新田溝組泥巖,巖石硬度較小。此處以旁邊的小路為分界線,可以明顯觀察到小路西面與該處的巖石性質有所不同。
    (2)水塔處---煤礦工人療養(yǎng)院。
    此處的巖性與上一層巖石性質不同,為下沙溪廟組砂巖。在該處我們利用羅盤分別測量了巖石的產(chǎn)狀(走向,傾向,傾角),傾角約為60度,走向為135度,經(jīng)過測量,可以大致了解該地的產(chǎn)狀特點。
    (3)煤炭工人療養(yǎng)院---李家院。
    經(jīng)過觀測此處的巖性為泥巖,靠近李家院處,巖石性質多為砂巖,或為泥沙互混巖,此處地貌為向斜槽部,槽部有河流流過。
    (4)李家院---海拔246.2米處。
    此處巖性多為泥沙互混巖,地處背斜中心處。
    (5)海拔246.2米處---齊家灣。
    此處巖石性質為泥巖,巖性較軟,地貌則表現(xiàn)為東面為背斜翼部,西部則表現(xiàn)為。
    背斜核部。
    (6)齊家灣---郭家沱。
    此處的巖石性質為泥巖,地貌類型表現(xiàn)為背斜,在嘉陵江沿岸,清晰可見河流階地,有兩級。(河流階地:過去的河谷底部因為河流的下切作用而相對抬升,并高出洪水位高度,呈階梯狀分布在河谷兩側)。
    (7)郭家沱---張家沱。
    此處巖性為砂巖,在巖石產(chǎn)狀中,傾向不變,傾角約為57度,地貌表現(xiàn)為向斜翼部。
    (8)張家沱---白魚石。
    此處巖石巖性也為砂巖,地貌則表現(xiàn)為背斜翼部,在河流沿岸,亦可清晰可見河流階地。但是在接近白魚石附近巖石性質則多表現(xiàn)為泥巖,巖性較軟。
    (9)水塔---金剛碑。
    此處巖石性質為砂巖,泥巖互混層,地貌則表現(xiàn)為背斜翼部。
    本次地貌野外實習路程為白虎咀---廟咀,在此段路程中,我們可以清晰的觀測到河流階地,向斜,背斜,河流作用形成的河漫灘等河流地貌。在這次地貌實習過程中,利用到了在上學期《地質學》學習到的巖石產(chǎn)狀測量方法,了解巖層產(chǎn)狀,對該地區(qū)的地貌類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另外一個重要的知識就是河流階地地貌。
    在這次的地貌實習中不僅學到了地貌知識,將課本的理論知識應用與實際,而且也在野外的環(huán)境中和徐老師,同學們親密的接觸,受益頗多。
    2012年12月10日+。
    嵩山地貌實習報告篇十二
    此處巖層性質為新田溝組泥巖,巖石硬度較小。此處以旁邊的小路為分界線,可以明顯觀察到小路西面與該處的巖石性質有所不同。
    (2)水塔處——煤礦工人療養(yǎng)院
    此處的巖性與上一層巖石性質不同,為下沙溪廟組砂巖。在該處我們利用羅盤分別測量了巖石的產(chǎn)狀(走向,傾向,傾角),傾角約為60度,走向為135度,經(jīng)過測量,可以大致了解該地的產(chǎn)狀特點。
    (3)煤炭工人療養(yǎng)院——李家院
    經(jīng)過觀測此處的巖性為泥巖,靠近李家院處,巖石性質多為砂巖,或為泥沙互混巖,此處地貌為向斜槽部,槽部有河流流過。
    (4)李家院——海拔米處
    此處巖性多為泥沙互混巖,地處背斜中心處。
    (5)海拔米處——齊家灣
    此處巖石性質為泥巖,巖性較軟,地貌則表現(xiàn)為東面為背斜翼部,西部則表現(xiàn)為
    背斜核部。
    (6)齊家灣——郭家沱
    此處的巖石性質為泥巖,地貌類型表現(xiàn)為背斜,在嘉陵江沿岸,清晰可見河流階地,有兩級。(河流階地:過去的河谷底部因為河流的下切作用而相對抬升,并高出洪水位高度,呈階梯狀分布在河谷兩側)
    (7)郭家沱——張家沱
    此處巖性為砂巖,在巖石產(chǎn)狀中,傾向不變,傾角約為57度,地貌表現(xiàn)為向斜翼部。
    (8)張家沱——白魚石
    此處巖石巖性也為砂巖,地貌則表現(xiàn)為背斜翼部,在河流沿岸,亦可清晰可見河流階地。但是在接近白魚石附近巖石性質則多表現(xiàn)為泥巖,巖性較軟。
    (9)水塔——金剛碑
    此處巖石性質為砂巖,泥巖互混層,地貌則表現(xiàn)為背斜翼部。
    本次地貌野外實習路程為白虎咀——廟咀,在此段路程中,我們可以清晰的觀測到河流階地,向斜,背斜,河流作用形成的河漫灘等河流地貌。在這次地貌實習過程中,利用到了在上學期《地質學》學習到的巖石產(chǎn)狀測量方法,了解巖層產(chǎn)狀,對該地區(qū)的地貌類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另外一個重要的知識就是河流階地地貌。
    在這次的地貌實習中不僅學到了地貌知識,將課本的理論知識應用與實際,而且也在野外的環(huán)境中和徐老師,同學們親密的接觸,受益頗多。
    嵩山地貌實習報告篇十三
    班級:xx地理科學一班
    時間:xx年6月10日
    地貌學是研究作為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固體地球表面及表層的物質形態(tài)特征、物質組成、內部結構、空間分布、成因及其演變規(guī)律的學科。地貌學研究的對象及研究方法隨著人類社會及科技發(fā)展而發(fā)生改變,隨著人地關系的改變而改變。地貌學研究,不僅在理論上作為人類對地球家園最基本、最直接的特征——地貌形態(tài)的形成規(guī)律的探索和解釋,而且在實踐上可以為資源開發(fā)利用、土地利用、環(huán)境管理、災害預防、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多方面服務。地貌學的研究成果可應用于資源開發(fā)、環(huán)境保護、自然災害防預、工程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管理等方面,對于國家的經(jīng)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研究地貌方法的敘述,突出野外的現(xiàn)場工作、實驗室分析方法和技術、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過程和機制的研究方法、數(shù)值模擬方法、高新技術,多學科交叉等,以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但由于條件的限制,我們只進行野外考察,學習,認識一些典型的地貌類型。
    紅色風化殼花崗巖本是地下深處形成的巖漿巖類,后因構造隆升以及地表受到長期的侵蝕作用而出露地表?;◢弾r在地表分布廣泛,可占地表火成巖面積的20%~25%。國內外地質、地理學家對花崗巖地貌研究認為主要有兩種:一是形成高山峻嶺;二是形成雄偉渾圓的山體和低矮的丘陵崗地。前者為構造侵蝕的花崗巖峰林地貌,這種地貌主要發(fā)育在高差的山區(qū),多由巖株狀的花崗巖體組成,花崗巖巖石祼露,巖體內多組斷裂和節(jié)理發(fā)育,受冰川或流水強烈切割和風化侵蝕后形成了雄偉高聳、峰巒重疊、谷深坡陡的奇峰深壑,往往成為風景旅游勝地,如我國著名的黃同、九華山、 天柱山、三清山、華山等風景名山。后者由穹隆狀的花崗巖體形成,在氣候條件的作用下,巖體上常發(fā)育厚層的,形成紅土丘陵地貌,如我國華南花崗巖丘陵地區(qū),或經(jīng)風化剝蝕后也可形成雄偉渾圓狀山體,如海南島的五指山等。花崗巖紅土丘陵表層結構松開的風化殼極易發(fā)生散流沖刷和暴流侵蝕,成為崩崗侵蝕等水土流失災害的高發(fā)區(qū),這類花崗巖地貌以我國的華南地區(qū)最為典型。以上這兩類花崗巖地貌均與我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密切相關,了解其特點和形成機制,有助于更好地開發(fā)和保護花崗巖地貌旅游資源,以及因地制宜地開展花崗巖風化丘陵地區(qū)的土地退化的防治工作。
    xx年5月25,上午8點,在學校出發(fā),往南寧的東北方向前進,經(jīng)過五塘,老師跟我們解釋說南寧市正北方向是寒武紀巖,我們往東北方向可以看到寒武紀地層,背斜山。該階段為邕江及小型支流沖出來的小形盆地,呈現(xiàn)波狀地形,臺地和河谷,該地區(qū)以植水稻、玉米為主,少量的花生,由于雨水較充足,丘陵上的種桉樹,這種耗肥需水大的經(jīng)濟樹種。公路兩側是寒武紀砂巖、沉積巖,能清楚地看見地層節(jié)理。
    再往前走地形變化較大了,可以看到花崗巖風化殼,花崗巖是塊狀結構的巖石,堅硬密致,孔隙率約為1%,因而透水性比頁巖還要差,只有頁巖的1/5?;◢弾r屬于不透水的巖石,容易產(chǎn)生地表散流與暴流的沖蝕。巖性結構堅硬,抵抗侵蝕能力很強,所以花崗巖能夠形成高峻的山地,然而,花崗巖巖體有豐富的節(jié)理,在節(jié)理或斷裂集中的地方往往出現(xiàn)崖壁,因為那里的地下水活動較強,巖體抗剪力較弱,易于進行重力崩塌作用,加之巖體結構堅硬透水性差,節(jié)理交錯,因此花崗巖容易風化。土壤相當貧脊,以高嶺石為主,礦物機質較少,植被難以生長,且水土易流失。如果植被不好即遭到人為的破壞,導致崩崗,崩崗地貌是一種發(fā)育于熱帶,亞熱帶山區(qū)的嚴重水土侵蝕地貌。通常指發(fā)育在紅土丘陵地區(qū)(特別是花崗巖丘陵)的沖溝溝頭部分,經(jīng)不斷地崩塌和陷蝕作用而形成的一種圍椅狀侵蝕地貌。因此該地區(qū)人煙荒蕪,有零星村落分布。
    到達昆侖關,看典型的花崗石紅色風化殼,沿著節(jié)理進行的風化作用,可以向巖體內部深入形成很厚的風化殼。地層在三十米以上。我們來到花崗巖崩崗侵蝕區(qū),用地質捶敲打巖石,判斷此處巖石多為白云母。其巖性主要為粗?;蛑写至?斑狀)黑云母花崗巖、黑云母花崗巖、有局面中粒(斑狀)角閃黑云母二長花崗巖、肉紅色黑云母花崗巖。我們用地質捶敲該巖石,易于散裂,說明花崗巖風化殼粘粒含量少出粒較多,膠結性弱,結構疏松。
    在車輛行駛的路上,我們看到一閃過的'灰色巖石。老師說那是火山凝灰?guī)r,三疊紀噴發(fā)出來。這主要由粒徑2mm的火山灰(炭屑,晶屑,玻屑)及火山碎屑等(含量50%以上)固結而成的巖石。分選性差,碎屑多具有棱角。巖石外貌有粗糙感,可以清楚看見層理。我們近距離地觀察看了風化不夠徹底的紅色風化殼,其碎屑較多,是三疊紀形成的,層面較薄,長期發(fā)展下去最終形成高嶺石、氧化鐵、氧化錳等氧化物。人為破壞植被會形成坡面細流。不過,我們看到的不是自然的雨水沖刷的坡面細流而是挖土機挖出的爪痕。
    在前往上林的途中,可以看到峰林地型。峰叢、峰林、孤峰及溶丘可總稱為峰林地形,它們是巖溶地區(qū)的主要正地形,都是在高溫多雨的熱濕熱氣候條件下,長期巖溶作用的產(chǎn)物。其成因復雜,是巖性純、厚度大、產(chǎn)狀平緩、分布廣的碳酸鹽巖地區(qū)地表水的侵蝕、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溶蝕、以及沿節(jié)理裂縫所進行的機械崩塌等綜合作用的結果。峰叢多分布于碳酸鹽巖山區(qū)的中部,或靠近高原、山地的邊緣部分。峰叢頂部為尖銳的或圓錐狀的山峰,而基部相連結簇狀。在峰林地形中代表發(fā)育較早階段的地形,但也有人認為它是峰林、洼地地形形成之后,地殼抬升,巖溶進一步發(fā)展改變而成。廣西西部,西北部,靠近云南,貴州高原的邊緣部分都是發(fā)育了峰叢。而峰林主要發(fā)育在濕潤熱帶、亞熱帶(年均溫)20℃,年降水量1500毫米)老師說這是發(fā)育不成型的峰林,成分不純,雜質較多,叫錐狀峰林,桂林地區(qū)的峰林叫塔狀峰林。這里的下邊地層為不可熔巖,上邊是可熔巖。
    到了上林,我們在那里吃了午飯。
    從金龍洞出來我們往西北方向前進,坐著車上,我們看見一些沒有水的坑,老師說,那是干谷。干谷為巖溶區(qū)特有的景觀。巖溶地區(qū)發(fā)育了古河谷,當?shù)貧ど仙?,地表河流不是隨之下切,而是沿著后期在谷底上發(fā)育的巖溶孔道(漏斗、落水洞等),將水吸干,谷底干涸遂形成干谷。有些干谷在暴雨季節(jié)尚排泄部分洪水,則稱半干谷。干谷的形成也可以由于河流發(fā)生地下截彎取直現(xiàn)象,使原來的地表彎曲河流段變?yōu)楦晒取R虼嗽诟晒鹊囟纬1A粑羧蘸恿鳑_積物的殘余。在巖溶地區(qū),由于地表河流常發(fā)生遇落水洞或溶洞而轉為地下伏流的現(xiàn)象,這種河谷遇石灰?guī)r而突然截斷,當這種河谷變?yōu)楦晒葧r就稱盲谷。
    來到古零鄉(xiāng),該地區(qū)屬于峰從洼地,地層漏水嚴重,以種植玉米為主。 在高大宏偉的靈陽寺下面,老師說這是典型的白云巖(18)我們用地質錘敲打和用放大鏡觀察,發(fā)現(xiàn)白云巖和石灰?guī)r的區(qū)別。白云巖是指以白云石為主要成分(50%以上)的碳酸鹽巖,常混入方解石,粘土礦物,石膏等雜質。外貌雖與石灰?guī)r相似,但硬度略大,較堅韌,滴稀鹽酸(5%)不起泡或微弱起泡,而石灰?guī)r是起很多的氣泡。白云巖風化面常有白云石粉及縱橫交叉的刀砍狀容物。途徑古寨路口,老師給我們介紹該地區(qū)為淺洼地,地表水出不去,只能從地下水出去,形成喀斯特干谷。串株狀洼地,土層薄,植物難以生長,當?shù)鼐用耧嬎|量很差,經(jīng)濟落后。
    傍晚,我們在周圍都是山的馬山縣住宿。
    巖溶(或稱喀斯特),是一種發(fā)育以碳酸鹽巖等可溶巖地區(qū)的特殊自然過程,其基本特征是其區(qū)域地貌發(fā)育形成一系列與巖石的可溶性相關的獨特地貌和水文特征。包括各種封閉洼地、漏斗及地下水系,地表巖石表面可以形成特殊的溶蝕形態(tài),地下可以形成洞穴及相應的洞穴堆積物,其外在表現(xiàn)為區(qū)域特殊地貌和水文現(xiàn)象,形成人們通常所說的奇峰異洞,如峰林、峰叢、石林、石芽、暗河、天生橋、盲谷、豎井、天坑以及形態(tài)各異的巖溶洞穴等。我國巖溶地區(qū)分布廣泛,集中分布于廣西、云南、貴州、四川、湖南、山西、西藏等地。巖溶發(fā)育的主要區(qū)域碳酸鹽巖地層分布面積約137多萬平方千米,如果再加上埋藏于地下的碳酸鹽巖溶,則總面積可達300多平方千米,約占我國陸地國土面積的1/3.巖溶地貌常常形成特殊的風景資源,成為旅游勝地,如我國世辦自然遺產(chǎn)中的九寨溝、黃龍寺、桂林山水,世界地質公園云南石林,以及眾多的旅游洞穴。
    作為巖溶發(fā)育的物質基礎——巖石主其可溶性特征,實際上屬于地質條件范疇。從沉積學的角度分析,不同沉積相的碳酸鹽巖可以形成不同的碳酸巖結晶狀況、巖石結構和巖石構造,并導致了溶蝕作用的差異,進而對地貌發(fā)育產(chǎn)生影響。不同沉積相碳酸鹽巖之間的裂隙也同樣是巖溶發(fā)育的重要基礎。不同類型地層的組合,如砂巖等非巖溶巖層與巖深巖層的組合方式,可以影響到區(qū)域或小范圍地下水活動,造成不類型的巖溶地貌發(fā)育,如半巖溶、全巖溶。巖溶地區(qū)水文現(xiàn)象具有地表分水嶺與地下水嶺不重合的現(xiàn)象,地下河的存在則是巖溶地區(qū)特殊水文現(xiàn)象。巖溶地區(qū)的地貌與水文是相互作用的。地表、地下水流的流體力學性質、流動性及流量對于侵蝕或沉積地貌的形成均有較大的影響。經(jīng)常流動的水體,通過多種化學過程(如混合溶蝕)和機械過程,能較大地提高水的溶蝕力。巖溶地區(qū)不同地下水動力帶的地下水不同運動方式,具有不同的巖溶溶蝕特征并直接導致了不同類型的洞穴系統(tǒng)的發(fā)育。此外,巖溶地區(qū)土下存在一個特殊水文帶——壤下帶(subcutaneous zone),是土下可溶巖體頂部次生裂隙發(fā)育的地帶,此處溶蝕作用活躍并對巖溶地貌形態(tài)發(fā)育影響巨大,是直接與特殊地下水動力相關的表層巖溶對巖溶地貌形態(tài)發(fā)育影響巨大,是直接與特殊地下水動力相關的表層巖溶(epikarst)地貌帶。
    到了大龍湖水庫,我們下車沿著公路走,觀看了兩邊的巖性,是二元結構,泥盆紀和石炭紀交結而成,形成峰叢洼地,這里水庫漏水嚴重,在這里修建的水庫都要進行多處的人工修補。巖性以石炭紀方解石為主,植被較少,其表層風化程度較深,可以看見多處的沿著節(jié)理風化的方解石似乎要崩塌下來。還看見與灰質巖相似 藻類苔蘚系巖。
    我們來到了水庫邊上的巖溶洞,這里主要成分是常濕鈣質淋溶土。溶洞的形成是早期的地下河崩塌溶蝕,以化學沉積為主,形成的自然拱。在巖溶地區(qū),溶洞是指由于巖溶侵蝕作用及后期的沉積作用改造而形成的洞穴。溶洞是巖溶作用形成的各種洞穴的總稱,而洞穴則是指可以容納人們進入的地下空間。廣義上包括地下大小不同的各種類型的洞穴,包括落水洞,豎井和復雜洞 穴系流等。狹義的溶洞是指發(fā)育在潛流帶或季節(jié)變動帶內形成的水平延伸為主,通常有地下河作用的曲折分布的洞穴。溶洞是喀斯特地貌區(qū)別于其他地貌類型的最為顯著的特征地貌類型。地下河是巖溶地區(qū)沿大型巖溶管道或洞穴廊道集中排泄,具有較穩(wěn)定流量的地下常年徑流,也稱暗河或伏流。地下河對地下水運動而言,從分散層流運動形式或發(fā)展為線性集中紊流運動。從地貌作用上,從簡單的化學過程(溶蝕,淀積)發(fā)展為兼有化學溶蝕淀積,流水沖蝕機械侵蝕和堆積,崩塌等復合過程。地貌營力大大加強,地下河可以有河床卵石及兩側漫灘卵石沙粒堆積,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洞壁上有很多的鵝卵石。
    這個洞很大,我們下去后可以看見洞頂往下有很多的石鐘乳,表明水有波動,蒸發(fā)出來,濺水沉積而成。確切的說,石鐘乳是洞穴沉積中常見的類型,是由于洞頂裂縫出滲出富含碳酸鈣水流發(fā)生淀積,從洞頂向下垂直懸掛生長的碳酸鈣沉積體,由方解石成層結晶構成,懸掛如古鐘,外形如乳,下端常有短鵝管凸起,故得名。石鐘乳內部呈層狀結構,垂直剖面中心常有鵝管。石鐘乳的生長速度快慢不一,而且有階段性,大多每30-50年生長一厘米。在破損的石鐘乳上,我們可以看到雪白的晶粒巖石,是方解石。在洞頂上,我們還發(fā)現(xiàn)了旋窩腳洞,這是地下河小型支流沖出來的。腳洞是溶蝕作用在巖溶石山基部水面附近形成的淺洞,其成因一般認為是與池沼靜水環(huán)境或靜水滴水環(huán)境下水面溶蝕作用相關。腳洞發(fā)育后期可以成為地表水轉入地下通道,故腳洞可以成群分布并相互貫通,成因上仍然是與地表,地下水的溶蝕侵蝕作用相關。也常與河流沖蝕或差異溶蝕有關,也有的是溶洞崩塌破壞的殘余。我們深入伸手不見五指的洞里,聽見一些滴水聲,是從巖洞頂部滴落下來的。洞里還彌漫著泥土的味道夾雜著腥味,仔細一看是蝙蝠屎,用電筒往上照,發(fā)現(xiàn)黑黑乎乎的一片蝙蝠,說明洞里是非常潮濕陰暗的。
    5月26日,8點40分,我們往馬山縣的東北方向前進,地勢逐漸陡峻,是典型的峰叢洼地也叫溶蝕洼地,巖性以石炭系的碳酸鹽巖為主,石多,土少,水缺。溶蝕洼地是巖溶地區(qū)的負地形,在峰叢或峰林之間呈封閉或半封閉狀。平面形態(tài)為圓形或橢圓形,長軸常沿構造線而發(fā)育,面積約數(shù)幾到數(shù)十平方公里。洼地底部呈線凹形,有時因漏斗及落水洞的分布而略有不平。表層堆積有厚度不等的殘余紅土及水流沖刷來的紅土堆積。洼地與峰林地形同步形成,開始在峰叢之間可能形成一些由巖溶漏斗、落水洞集中的小凹地;而后小凹地水流集中,使地表及地下的巖溶作用均強烈發(fā)展,漏斗落水洞逐步擴大,遂形成今天看到的洼地。地殼相對穩(wěn)定時期越長,洼地面積越大。在地殼間歇上升區(qū),可以形成不同標高的洼地,或在溶蝕洼地之中形成類似“谷中谷”現(xiàn)象。該地區(qū)的淺洼地方種植玉米,山坡上種植根系發(fā)達的竹子。為提高當?shù)鼐用竦纳顥l件,政府出資在山坡上修建了很多小型的蓄水柜。
    我們到達了里當鄉(xiāng)民樂村,下車觀察了此處的洼地。老師說洼地至少有一個排水口。這地區(qū)易旱易澇。旱是因為地下漏水,儲存不住水。易澇是因為地下河有的地方管道過小,泥沙進入管道造成擁塞,來水太猛就無法消去,洪水一漲就淹沒了洼地。我們仔細觀看了白云母灰質巖。老師說由于沖蝕風化,生物作用如苔蘚類植物作用,使巖層上逐漸形成土壤。我們還真看到巖層上面的小渦有一層薄細粒。不過我懷疑是風把周圍的土吹上去的。老師撥開巖石下面的土壤,發(fā)現(xiàn)土壤掩蓋的巖石部分很光滑。用手觸摸感覺涼絲絲的,很濕滑。老師說這是土下溶蝕。我們還去看了傳說中的地下河,感覺很平常,不像想象中那樣急流、洶涌,倒像地溝水。用手觸摸,沒發(fā)現(xiàn)與平常水有什么不同。
    河流是陸地表面的一種自然水體,是流水與地表相互作用的統(tǒng)一體。大氣降水或地下涌出地表的水,匯集在地表低洼處,在策略作用下經(jīng)常地或周期性地沿低洼的地方流動,就形成了河流。河流沿途接納支流,形成的干支流系統(tǒng),就是水系。每一條河流或每一個水系的流域。兩相鄰流域之間地面高程最高點的連線,就是兩個水系的分水嶺。水流不間斷地作用于河谷,而河谷又反過來約束水流。兩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河流地貌。
    沖刷會使河床減低,擴大過水斷面;而淤積引起河床抬高,縮小過水斷面。由于過水斷面的擴大或縮小,流速減小,輸沙力降低,沖刷就逐漸停止。斷面縮小,流速加大,輸沙力加強,不再發(fā)生堆積。這種自反饋機制,稱為河流的自動調節(jié)作用。它反映了水動力、泥沙與河床形態(tài)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實際上,反映了水與巖石(包括松散沉積物)相互作用,塑造河流地貌的過程。
    彎曲型河床是最常見的河床。河床曲率等于或大于1。5,平面上河床蜿蜓曲折,河漫灘寬廣,深槽緊靠凹岸,最深點位于凹岸頂點偏下游處,河彎的曲率半徑愈小,水深愈小,水深愈大。河床橫斷面不對稱,凹岸深槽與凸岸邊灘位于兩個反向河彎之間轉折點,通常稱其為過渡段淺灘,故縱剖面亦具有階梯狀坡折。
    彎曲河床的生成因素有多種,其中最主要的是單向環(huán)流作用。當水流經(jīng)過微彎河床凸岸時在離心力作用下,水流射向凹岸,,使凹岸水位抬高,由此產(chǎn)生了水面橫比降和橫向壓力,該力作用方向凸岸,力的大小由水面到水底相同。由于離心力在水面大,水底小,它與黃壓力相加產(chǎn)生的合力方向是:表層向著凹岸,底層向著凸岸。水流也隨著合力方向而運動,即表流流向凹岸,這樣就構成了單向環(huán)流,由于它發(fā)生在彎道,故又稱為彎道環(huán)流。這種環(huán)流與河流的縱向流水結合起來,構成了一種螺旋形的環(huán)流。單向環(huán)流與河流中射向凹岸的表面及其下降水流,流速大,侵蝕力強,結果使凹岸后退,其河道形成深槽。底流是從深槽流向凸岸的上升流,流速慢,搬運能力減弱,造成堆積,形成邊灘。上、下兩個深槽之間的過渡河段,也因上升流而堆積出河心淺灘。在凹岸不斷侵蝕后退,凸岸不斷堆積前移之下,原來微彎的河床也就變成彎曲河床了。
    再往北東東方向前往賓陽不一會地形驟變,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寬闊無垠,綠油油的水稻。這是河流(紅水河)掃出的的平坦地面,以彎曲河流掃蕩為主。由于彎曲河流凹岸不斷侵蝕后退,凸岸不斷堆積喬移,日長月久就形成了平原。由于該地區(qū)水水份充足,光照條件好,因此可以大規(guī)模的種植水稻。沖擊平原是人類文明發(fā)源較早的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深厚。
    我們前往大龍湖人工水庫,途中我們下車觀看了一條季節(jié)性河流沖出的河谷。現(xiàn)在河流已干涸,能看見許多的鵝卵石,這些鵝卵石大多是沒有被磨圓的,說明河水沖刷不夠。河周圍生長著矮灌木叢,其中稔子樹很多,正值花開時期,很漂亮。
    我們原路返回馬山縣,在白沙鎮(zhèn)觀看了擺在路邊的觀賞石。由于此類觀賞石在大化最為典型,因此也稱為大化石。這類觀賞石在紅水河形成,成分主要是碳酸鹽巖,經(jīng)地熱形成變質巖。由于形狀怪異,自然構造美,因此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
    接著,我們繼續(xù)往東南方向前進,這是二疊紀石灰?guī)r形成的峰叢,地勢較平坦,種植水稻,坡上種植桉樹。到達兩江,我們沿河流上游走,真切看到河流的側向侵蝕,凸岸露出一些鵝卵石。
    老師指給我們看了河漫灘。當河流洪水泛濫時,除河床外,谷地部分也被淹沒,被淹的河底灘地就是河漫灘,平水期初露。當河流發(fā)育到一定階段,旁蝕(測蝕)作用占主導地位,河谷不斷展寬,為河漫灘發(fā)育奠定了基礎。分布在河床兩側洪水時被淹沒的平整地面,叫做河漫灘。
    通常情況下,v型谷的谷底幾乎為河床所占據(jù)。粗粒沉積物一部分在河床上堆積,另外在河流凹岸地段,由于流速較緩也有堆積,形成濱河床淺灘。隨著曲流的發(fā)展,淺灘不斷展寬加高,以致在平水期大片露出水面形成雛形河漫灘,并與谷坡的坡積裙相連。這時因河谷還是比較狹窄,洪水期與平水期流速相差不大,所以雛形河漫灘上主要沉積了粗粒河床相的推移質沉積物,較細的懸移物質被帶往河流下游。河谷再繼續(xù)展寬,淺寬的灘上水流速度更加變小,即使在洪水期時粗粒碎屑物已不能被帶上灘地,只有較細的懸移質能沉積在這里。這樣,便形成了具有二元結構的河漫灘沉積。
    而河漫灘沉積的表層往往為細粒的粘土和沙粉,而其下往往是粗粒的河床沉積物,這就是典型的二元相沉積結構。平原河流河漫灘具有二元沉積結構,下部是粗粒的河床相沉積,而且越近底部顆粒越粗,越到上部顆粒越細。河漫灘上層的細粒沉積物是洪水泛濫時懸移質沉積,多為粉砂淤泥。隨距河床距離的增加,沉積物有逐漸變細和變薄的趨勢。
    河里和河岸的鵝卵石都是從大明山?jīng)_刷下來的。鵝卵石成分多種多樣。有含有晶粒的石英,有易敲碎的泥巖和砂巖,有花斑洞的花崗巖,有較硬的變質巖,有黃銅礦、錫礦,花崗巖寒武紀輕變體,變質程度較深的鉛變巖等。同學們拿著地質錘敲打各種巖石,辨別其成分,玩得不亦樂乎。
    此次地貌野外實習課完滿結束,我們學習到了很多課本上描述不是很清楚的東西。通過實踐,我們收獲了很多。
    高抒、張捷·《現(xiàn)代地貌學》·高等教育出版社·xx年
    杜恒儉、陳華彗·《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地質出版社·1989年
    宋春青、邱維理 張振春·《地質學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xx年
    嵩山地貌實習報告篇十四
    砂巖、夾粉砂巖;在西江南岸侵蝕低山、侵蝕臺地和沖積平原上也有部分出露。在斷層線附近還有老虎坳組(d2l)的砂礫巖、石英砂巖夾砂質頁巖、泥質頁巖,估計是上覆新地層被侵蝕掉而出露表層的。
    另有兩組為晚泥盆世地層,分別為帽子峰組(d3m)的頁巖、粉砂巖、砂巖互層、夾灰?guī)r和天子嶺組(d3t)的灰?guī)r和泥質灰?guī)r、夾鎢質頁巖。
    4.石炭系(c)。
    石炭系的地層廣泛出露于西江北面的沖積平原上,由西江北岸出發(fā),向北嶺方向分別從巖關階(孟公坳組)(c1y)砂頁巖過渡到測水段(c1dc)石英砂巖、泥質頁巖夾煤層。
    七星巖地區(qū)也主要為石炭系的地層,石牌附近為石磴子段(c1ds)微?;?guī)r夾泥質頁巖,阿波巖為壺天群(c2+3ht)白云石化灰?guī)r、微?;?guī)r、夾角礫狀灰?guī)r。
    5.二疊系(p)。
    龍?zhí)督M上部(p2lb)石英砂巖、頁巖與粉砂質頁巖互層、夾煤層只在圖中西江東南的沖積平原上找到一處,位于高要市東北部。
    6.三疊系(t)。
    這一時代的巖石出露得不多,可以看到只在高要市西北的山地有分布。為礫巖、砂礫巖、石英砂巖、粉砂巖與泥質頁巖互層、夾灰質頁巖及煤層(t3r-j1a)。
    三疊紀時期比較重要的地層是晚侏羅世燕山三期黑云母花崗巖(〥32(3)),這是在發(fā)生在三疊紀的燕山運動中形成的,主要分布于西江南岸,形成黑云母花崗巖群;另外在羚羊峽附近的西江沿岸和鼎湖山區(qū)也有較多出露。
    7.第四系(q)。
    主要分布于西江沿岸的沖積平原上,為現(xiàn)代河床沉積。其中南岸主要是礫石、砂夾紅黃色粘性土,北岸主要為砂、砂礫、夾粉砂質粘土;另外在市區(qū)北部公路附近還有砂、砂礫、砂質粘土、夾泥炭及淤泥層的第四系地層。
    (二)構造。
    1.褶皺。
    肇慶地區(qū)的褶皺是在構造運動中巖層受力彎曲變形所形成的,幾乎整個肇慶地區(qū)都處于這一大型褶皺構造之上。北嶺、欄柯山是桂頭群為主的背斜山,中部平原是石炭系灰?guī)r為主的復式向斜谷。
    肇慶平原的沉積主要來自西江對凸岸的沉積,大約距今三至四億年前,在肇慶地區(qū)首先沉積了砂巖和頁巖,后來又沉積了一層厚達百多米深的石灰?guī)r。由于地殼運動的影響,形成向上彎曲突起的構造,即“背斜構造”,原來水平排列的底層變成了向側斜傾的地層,兩側巖層傾向相反,分別形成南北兩翼。
    2.斷層。
    從地質圖上看到,在北嶺山有一段連續(xù)的`正斷層,還有一些性質不明的斷層和巖層不整合面。
    我們知道,北嶺山地層巖性主要為泥盆系的砂頁巖,七星巖為石炭系的石灰?guī)r,按照地層時代來看,年代老的泥盆系地層應該在較新的石炭系地層之下,但是北嶺比七星巖高出許多,原因就在于地殼發(fā)生過斷裂,上升一側突起成山,低降一側形成低地。北嶺斷裂時上升成山,露出了古老地層;肇慶平原就斷陷成為西江谷地。北嶺山腳就是一條斷裂帶。
    我們在七星巖公園能夠看到明顯的大型斷層崖和斷層三角面。北嶺南坡和雞籠山北坡的“斷層崖”實際上是由抗蝕強巖石形成的斷層線崖。北嶺南坡的“斷層三角面”實際上是該背斜山的向南傾斜的蝕余層面;該斷層在北嶺林場場部、西江大學的北面洪沖積地形基底通過,并無錯斷這類地貌。
    這一斷層屬于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的北西向斷層,它的形成定型于喜山期末期,即新構造運動的主要活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