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教案可以促進教師對教學過程和教學內(nèi)容的深入思考。編寫教案時需要明確教學目標,確保教學步驟的科學合理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教案范例,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一
(一)教學內(nèi)容分析。
《浮力》一課處于科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浮與沉》中的第五課。前四課對初步認識了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為本科對浮力的認識與測量打下基礎。
(二)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浮與沉》中物體在水中是浮還是沉、浮沉與什么因素有關、橡皮泥在水中的浮沉、造一艘小船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基本認識到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現(xiàn)象。對定義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做好了鋪墊,并能促使學生探索浮力的大小。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說明。
本課將以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激起學生對浮力學習的興趣。通過問答引導學生自覺組織觀察、實驗、解決問題。經(jīng)多次多種實驗,與學生一起總結實驗得出的結果。
(四)技術準備。
實驗材料:水槽、燒杯、量筒、測力計、小木塊、泡沫塊、小滑輪、細線。
演示材料:課件。
(一)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在水中的物體都會受到浮力的作用,通過實驗測量出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標。
通過對浮力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通過實驗與實踐體驗,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和分析數(shù)據(jù)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浮力的學習與實驗測量,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浮力的存在,通過實驗測量不同物體在水中所收到的浮力。
難點:理解下沉的物體在水中也收到浮力,通過物體下沉的排水量分析物體下沉過程中浮力的變化。
(一)導入。
曹沖稱象的故事引出曹沖利用水中的浮力稱象。提問:什么是浮力?
(二)學習新知。
1.感受浮力。
把泡沫塊放入裝有水的燒杯中,觀察泡沫塊在水中的位置,用手指輕輕地慢慢地往下壓,感受水通過泡沫塊傳來的阻礙。(小組學生輪流試驗)。
學生回答:什么是浮力?(引導學生回答)。
總結:水阻止物體下沉的力是浮力。
2.測量浮力的大小。
1)學生思考:怎樣測量浮力的大???(每個實驗小組提供滑輪、水槽、測力計、量筒、細線等實驗器材)學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測量浮力。
2)總結學生給出的方法,與原設計的方法結合,引導學生進行測量實驗。
a)先用測力計測量泡沫塊受到的重力大小并記錄。
b)然后,將滑輪固定在燒杯底,細線通過滑輪連接泡沫塊和測力計(如圖1)。
c)接著,輕輕拉動測力計,讓泡沫塊分別處于小部分沒入水中、大部分沒入水中、全。
部沒入水中三個狀態(tài)。當泡沫塊處于任一狀態(tài)時,分別記錄測力計的度數(shù)和量筒量得的泡沫塊入水排開的水量。
圖1。
3)根據(jù)課本給出的圖示(圖2),列出浮力的計算方法:浮力=重力+拉力。學生根據(jù)記錄表中的數(shù)據(jù)對泡沫塊處于不同狀態(tài)所受的'浮力的大小進行計算。得出浮力的大小。
圖2。
4)實驗小組測量小木塊各個沉沒狀態(tài)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實驗結束,各小組報告測量和計算所得的浮力大小。
5)提問:物體沉沒過程中,排水量的變化是怎樣的?(物體逐漸下沉,排水量越來越多,物體完全沒入水中后,繼續(xù)下沉,排水量沒有繼續(xù)增加。)。
6)總結:物體浸入水中部分越多,物體受到的浮力越大;當物體完全浸入水中后,浮力大小不再改變。
(三)鞏固新知。
學生課下測量大小不一的泡沫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并記錄下來。
三、板書設計。
浮力。
浮力:水阻止物體下沉的力是浮力。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二
科學知識。
1.了解根的形態(tài)。
2.知道直根系和須根系。
3.了解根的作用。
能力培養(yǎng)。
1.通過對植物根部的觀察,學習觀察的要點。
2.通過探究根的作用,學習運用模擬研究的方法探究根的作用。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認識神奇的植物世界,產(chǎn)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2.培養(yǎng)崇尚科學的態(tài)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
重點難點。
通過了解根的形態(tài)和作用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細致觀察的能力和運用模擬研究的方法。
教學準備。
完整植物的圖片、不同根系的圖片、根尖放大圖片、不同環(huán)境中植物根系圖及視頻、廢報紙、橡皮泥。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導入出示課本圖片。
同學們,你們見過叔叔阿姨種小樹苗嗎?為什么那些小樹苗的根部都包著一些泥巴呢?
問題:為什么要用泥巴保護根呢?根有這么重要嗎?
目的:聯(lián)系生活中的情景,引出本課探究的主題。
二、活動一:觀察植物的根。
導入:要了解根的作用,我們先來觀察根的外形。
出示帶根的草、白菜和蔥的圖片。
觀察:各小組觀察根的形態(tài)并記錄其特征。
交流:各小組進行匯報與交流。
媒體:先閱讀課本資料,然后看一段“植物的根系及其分布特點”視頻。
歸納:植物的根可分為直根系和須根系。
延伸:出示一些植物的根,讓學生判斷這些根分別屬于哪種根系,理由是什么。
三、活動二:觀察根系的分布。
導入:出示大風吹,樹枝搖的圖片。
討論:大樹不容易被吹走的原因是什么?
觀察:出示一些樹根1樹根2圖片,了解樹根分布的情況。
思考植物能牢牢地“站穩(wěn)”在地面上,確實是根的功勞嗎?
四、活動三:扎根土壤的秘密。
導入:能設計研究植物是如何扎根土壤的方案嗎?
分組討論實驗方案。
交流:各小組交流并完善實驗方案。
實驗:分組實驗,填寫實驗表格。
交流:各組匯報實驗現(xiàn)象。
歸納: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五、活動四:毛茸茸的根尖。
導入:出示根尖的放大圖,介紹哪個部分是根尖,根毛長在什么地方。
觀察:各組選擇一種植物的根尖圖片,觀察并畫出簡圖。
問題:你能用語言描述根尖的特點嗎?
猜一猜,這些毛絨絨的根尖有什么作用呢?
六、拓展:不同環(huán)境里植物根。
導入:出示課本圖中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示意圖。
問題: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有什么特點?
討論:根據(jù)圖片進行分析,為什么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會有這些生長特點呢?
歸納:植物的根系生長特點與其生長環(huán)境有關。
草原上的植物的根密密麻麻聯(lián)成一個網(wǎng)狀,既可以固定泥土,也可以使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而在沙漠中,由于沙子松散又缺少水分,所以植物的根系都十分發(fā)達,有的盡可能往地下伸長,有的盡可能向周圍擴大,既可以較好地固定自己,又利于自己充分吸收水分。
七、小結。
科學知識。
1.了解莖的形態(tài)。
2.了解莖的一般結構。
3.探究莖的作用。
能力培養(yǎng)。
1.通過觀察莖的形態(tài),進一步學習觀察的方法。
2.通過探究莖的作用,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并嘗試推理。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保持對植物的好奇心,產(chǎn)生繼續(xù)探索自然的欲望。
通過了解莖的形態(tài)和一般結構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方法和分析、判斷能力。
教學準備。
變色花及其制作視頻、不同形態(tài)的莖的圖片、有斷枝的圖片、有關記錄樹干枝條的觀察表。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導入:出示課本插圖。
問題:波波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彬彬認為莖里流出來的汁液是根吸收來的水分,大家覺得有道理嗎?
二、活動一:水在植物體內(nèi)的流動。
導入:出示課前老師做的“變色花”(或課本圖)。
猜想:花的紅顏色是從哪里來的呢?
觀察:切開莖部,觀察橫截面。思考并記錄。
引導:學生在進行實驗時可能重點會放在花是否變色的現(xiàn)象上。教學時應及時引導學生關注引起這個現(xiàn)象的原因,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莖能運輸水分這一功能。
交流:各組匯報自己的看法。
媒體:播放“水分在植物體內(nèi)的運輸”視頻。
歸納:莖能運輸水分。
引申:你會做一枝兩色花嗎?回家試做一朵兩色花。
三、活動二:探究莖的其他作用。
導入:出示一些不同形態(tài)莖一二三四的圖片。
討論:植物的莖除了能運輸水分外,還有什么作用呢?
觀察:大風吹植物不倒的圖片。
歸納:莖還有支持作用。
問題:為什么有人說“樹怕剝皮”呢?
閱讀:出示有關莖運輸養(yǎng)分的資料。
歸納:植物的莖還有運輸養(yǎng)分的作用。
引申:蓮藕的莖是哪個部分?長在地下的莖有什么作用呢?
四、拓展:樹干和枝條記錄的秘密。
導入:出示課本驅(qū)動頁的圖片。
波波和琪琪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
問題:葉片怎樣才能得到更多的陽光呢?
五、小結。
科學知識。
1.了解綠色植物能在陽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氣,同時吸收二氧化碳。
2.理解沒有太陽、沒有植物地球上就沒有生命。
能力培養(yǎng)。
1.通過對自然界中葉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
2.通過探究葉的作用,嘗試應用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對所觀察的現(xiàn)象作初步解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保持對植物的好奇心,產(chǎn)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2.認識保護植物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
通過觀察葉和探究葉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
教學準備。
有關森林的照片、葉片不同排列的照片、光合作用的視頻。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導入:出示課本驅(qū)動頁的圖片。
波波和琪琪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
問題:葉片怎樣才能得到更多的陽光呢?
二、活動:觀察葉片的排列情況。
導入:出示課前拍攝的葉片排列照片。
問題:這些葉片在排列上有什么相同之處呢?
交流:說說尋找到的葉片排列特點。
討論:葉片互相不遮蔽的意義。
三、拓展:綠葉的作用。
導入:植物沒有葉片會怎么樣呢?長期沒有陽光照射,植物會怎么樣?
媒體:播放“光合作用的過程”視頻。
討論:光合作用的水分、二氧化碳從何而來?
陽光有什么作用?
光合作用產(chǎn)生的氧氣、營養(yǎng)物質(zhì)會輸送到哪里?
交流:綠色植物能在陽光下制造淀粉,放出氧氣,同時吸收二氧化碳。
思考:有了光合作用,空氣中的氧氣會不會越來越多?
四、小結。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三
3、能夠聯(lián)系生活實際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1、知道發(fā)光的物體叫做光源,會區(qū)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知道光是沿著直線行進的;
3、會制作簡易的小孔成像儀。
1、在研究光怎樣行進的過程中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2、體會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3、通過制作小孔成像儀,形成認真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
一、朗讀科學小詩,渲染學習氣氛。
1.談話:同學們,讓我們先來朗讀黑板上的這首小詩:是誰,
為花兒披上斑斕的舞衣?是誰,
把山林點染得青蔥翠綠?是誰,
將七彩虹橋架上藍天?……是誰,
讓我們的世界如此繽紛絢麗?
2.猜一猜:是誰,讓我們的世界如此繽紛絢麗?
3.談話:每當我們朗讀這些科學小詩的時候,大家就想接著寫下去,做一回小詩人。下面就讓我們接著寫下去,每小組選出你們認為寫得最好的,一會兒全班交流。
4.小結:今天就讓我們進入色彩斑斕的光的世界吧!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四
(一)過程與方法:
1、設計、制作太陽鐘,并用它計時。
2、嘗試做一個沙漏。
(二)知識與技能:
1、知道太陽鐘的計時原理。
2、認識多種多樣的古代計時工具。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掌握和運用自然規(guī)律,可以為人類和社會發(fā)展帶來好處。
2、體會到科學技術是不斷發(fā)展的。
教師準備:有關日晷和其他計時工具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學生準備: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學具袋中有備)、手表。
一、導入新課。
1、有經(jīng)驗的老農(nóng)會根據(jù)天上的太陽來判斷時間,這是怎么回事呢?
2、太陽的確可以當作一個鐘來計算時間。今天我們來學習太陽鐘。(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認識太陽鐘及各種各樣的計時器。
(1)太陽鐘又叫日晷,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
(2)認識地平日晷、赤道日晷。
(3)認識各種各樣的古代計時器。
2、看手掌日晷。
(1)到陽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2)學生室外活動,看手掌日晷,方法按照書上的樣子。
3、做太陽鐘。
(1)你在不同時間里畫過物體的影子嗎?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我們來做在個太陽鐘。
(3)學生室外活動,畫不同時間里物體的影子,在每條影子旁標上時間。
三、總結應用。
1、小結課文。
2、課后利用星期六時間,按照這種方法做一個整點時間的太陽鐘。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五
1、能夠參與辯論活動,能寫出一篇辯論稿。
2、能夠正確理解統(tǒng)計圖表。
1、了解科學家采用的多種交流活動,理解交流的含義。
2、知道選擇交流方式的標準是符合科學事實、方便別人理解。
3、知道用文字、圖表、模型和進行辯論是常見的科學辯論方法。
4、知道怎樣辯論和寫辯論稿的方法。
1、愿意向科學家學習。
2、愿意就科學問題展開辯論。
3、以中立的客觀立場傾聽和記錄正反兩方的意見。
1、了解科學家采用的多種交流活動,理解交流的含義
2、能夠在辯論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故事引入課題
1、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故事嗎?今天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份故事資料,等會請各小組閱讀資料上的故事,并討論下面兩個問題:
(1) 公眾為什么認為電話是貝爾而不是梅烏奇發(fā)明的?
(2) 什么原因造成了故事里出現(xiàn)的那樣的局面?
2、學生閱讀故事并討論。
4、教師簡單小結,板書課題(交流)。
二、明確交流的概念和交流的意義
1、 討論:你們認為什么是交流?在科學探究中為什么要進行交流?
2、 學生分組討論。
3、 匯報討論結果。
4、 教師小結:交流就是讓其他人了解自己想法的任何一種形式。在科學探究中要及時讓公眾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過程與方法。
三、研究交流的方法
2、以小組為單位,把你們所知道的交流方式列出來,越多越好。
3、小組匯報,并舉例說明自己所了解的交流方式。
4、感受口頭交流的方式。
(1)讓學生描述甲蟲的特征,然后請同學識別所描述的甲蟲。
(2)讓學生討論一個話題,了解討論的要點。
5、了解書面交流的方式
(2)海報:使用海報的.形式要注意什么?
(3)圖畫:運用圖畫形式交流,有什么特點?
6、師生共同小結: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發(fā)現(xiàn),在生活中要想交流,可以采取很多的方法。概括一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用口頭語言的方式進行交流,如描述、討論、電話、辯論等;另一類是用書面語言的方式進行交流的,如圖表、海報、圖畫、書信、照片、模型等方法。
四、討論使用各種交流方式的注意事項
在使用各種交流方式時要注意什么呢?
五、討論:如何選擇交流的方式?
六、作業(yè)布置: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交流的方式有哪些?如何選擇交流方式?
二、辯論會:
1、按觀點分組。
2、小組討論,磨合論據(jù)。
3、辯論
4、教師點評。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六
水的浮力是我們身邊的科學,同時也是幼兒比較感興趣的課題之一。根據(jù)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中華文化啟蒙教育課程的特點以故事《文彥博取球》為載體設計了這個活動。在活動中,將有關浮力的知識巧妙地貫穿于故事之中,以故事中的小朋友取皮球這一情境,啟發(fā)幼兒動腦筋、想辦法,調(diào)動幼兒的積極性,提高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意識。在設計過程中,打破以往的教學模式,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幼兒進行有目的的操作和觀察,通過各種教學手段,讓幼兒主動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現(xiàn)象進行探索的興趣,從小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意識。
1、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通過學習文彥博樹洞取球的故事,能克服困難積極動腦解決問題。
2、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猜想與動手實驗知道不同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現(xiàn)象。
3、技能目標:能嘗試與同伴合作利用浮力原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4、創(chuàng)造力目標:喜歡探索身邊感興趣的事物,能夠大膽提問、大膽質(zhì)疑激發(fā)創(chuàng)造靈感。
1、知識準備:熟悉《文彥博取球》的故事。
2、物質(zhì)準備:課件、盛有水的大盆、塑料盆、貝殼、紙片、紙盒、太空棉、石子、鐵釘、鐵盤、塑料繩、絲帶、海綿、木頭、橡皮泥、乒乓球、大塑料桶、大平盤。
3、環(huán)境準備:創(chuàng)設《文彥博灌水取球》的故事環(huán)境、《平湖秋月》的音樂。
這是什么?你在哪里見過滸苔?滸苔是一種生長在海面上的漂浮植物。
這種植物生活在池塘中或是湖水中他的名字叫做浮萍。
(2)出示我的猜想以及浮沉等符號標志,請幼兒選擇一種物品猜想它能浮在水片上還是能沉到水底,按標志選擇相應的位置放好。
(1)記住實驗結果,結束后進行對比。
(2)做浮沉實驗前怎樣做才能不濕袖子?
(3)當幾個小朋友都想用一種材料該怎么辦?
(4)怎樣才能讓實驗桌保持干凈整潔?
(5)做完實驗應該怎樣做?
1、講述《文彥博取球》的故事,并引發(fā)幼兒用自己剛學到的本領幫助故事中的小朋友解決困難。
2、教師指導幼兒討論如何分工合作的問題。
3、幼兒分組利用浮力原理進行取球?qū)嶒灐?BR> 4、引導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揭曉故事結尾,向大家介紹文彥博是一位中國古代聰明睿智好孩子的典范。
中國古代有個文彥博,今天我在咱們班里也找到了許多“小小文彥博"鼓勵幼兒用自己學到的本領解決生活中的更多問題。
《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xiàn)象的特點、變化規(guī)律產(chǎn)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活動中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fā)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jīng)驗;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浮力ll文彥博取球蕊擎懸琴擎醞、》辮鎣幼兒園教育活動親倒及評析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yǎng)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xiàn)、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顒又校變旱姆e極性很高,想了很多方法,尤其在幼兒自己動手操作的時候,大家都很認真地去實驗,雖然幼兒的思路一直跟著教師走,在活動中教師給了幼兒很大的自由,幼兒敢說敢做,在幫助小朋友把皮球取出來的時候,各組幼兒情不自禁的鼓掌歡呼,氣氛很熱烈,達到了非常好的互動效果。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七
新版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編寫人員:第一單元:浙江寧波奉化市居敬小學張素珊第二單元:江蘇徐州銅山茅村實驗小學王芳第三單元: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qū)新興學校董茂娉第四單元:湖北省武漢市光谷第一小學曾小紅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區(qū)站前學校方靚2008年2月教科版修訂版六年級下冊教材目錄第一單元微小世界1放大鏡2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3放大鏡下的晶體4怎樣放得更大5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一)6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二)7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三)8微小世界和我們第二單元物質(zhì)的變化1我們身邊的物質(zhì)2物質(zhì)發(fā)生了什么變化3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4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5鐵生銹了6化學變化伴隨的現(xiàn)象7控制鐵生銹的速度8物質(zhì)變化與我們第三單元宇宙1地球的衛(wèi)星――月球2月相變化3我們來造“環(huán)形山”4日食和月食5太陽系6在星空中(一)7在星空中(二)8探索宇宙第四單元環(huán)境和我們1一天的垃圾2垃圾的處理3減少丟棄及重新使用4分類和回收利用5一天的生活用水6污水和污水處理7考察家鄉(xiāng)的自然水域8環(huán)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第一單元微小世界1、放大鏡【教學目標】科學概念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jié)。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chǎn)的許多方面。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過程與方法1、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2、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2、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3、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fā)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窘虒W重點】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教學難點】放大鏡是“凸”“透”鏡【教學準備】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最好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盡量放大倍數(shù)大一點)科學書或報紙上的照片、計算機或電視機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鐵絲、普通玻璃片、平面鏡片、水。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教學過程】一、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1、導入: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么?”(生: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鏡來介紹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鏡》。可以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展開。2、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3、展示交流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并未變大)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里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于電子產(chǎn)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鑒定郵票、珠寶商鑒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發(fā)纖維等、農(nóng)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4、讓學生盡量充分地例舉使用領域,交流后填寫第2頁的網(wǎng)狀圖。二、放大鏡下的新發(fā)現(xiàn)1、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jù)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2、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將新發(fā)現(xiàn)用文字或圖片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3、交流新發(fā)現(xiàn)后,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三、放大鏡的特點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鏡片具有“凸”、“透”的特點)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像放大鏡那樣能放大物體呢?請同學們找一找。2、學生嘗試利用平面鏡、玻璃、水、水槽、集氣瓶、燒瓶等物體來放大物體的像。(發(fā)現(xiàn)圓柱形及球形的裝滿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3、師: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中間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shù)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shù)最大。四、小結1、師:對于熟悉的放大鏡,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或收獲嗎?(放大鏡也叫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shù)越大。運用放大鏡細心地觀察物體,還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細節(jié))2、課外你可以嘗試著用一些簡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鏡,或者用你的放大鏡去仔細觀察身邊的物品,看看還會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板書設計:放大鏡構造:鏡架、鏡片(凸透――“凸透”鏡)作用:“放大”物體的圖像、放大細節(jié)用途:……教學后記:2、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教學目標】科學概念: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jié)過程與方法:使用放大鏡觀察身體結構的細部和活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1、認識到使用工具觀察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觀察到更細小的物體2、發(fā)展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興趣?!窘虒W重點】能通過放大鏡觀察到更多關于昆蟲的細節(jié)【教學難點】用圖或文字記錄放大鏡下的昆蟲肢體及生活習性【教學準備】分組實驗器材:昆蟲或昆蟲器官標本、放大鏡教師演示器材:有關昆蟲形態(tài)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或圖片資料【教學過程】一、奇特的身體構造1、科學家故事或多媒體課件導入:師:在地球上有一個龐大的昆蟲家族,它們種類數(shù)量繁多,每一種都有著特殊的身體構造與特有的生活習性,由于它們個頭太小,常常被我們忽略。但有一些執(zhí)著的研究者,他們常與這些小家伙為伍并以觀察它們的生活為樂。比如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他用整整一生的時間在田野里對昆蟲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了許多昆蟲的趣事,寫出了著名的《昆蟲記》。現(xiàn)代的研究者運用更為先進的攝影設備對昆蟲世界進行拍攝,讓我們來看看攝像機鏡頭下的奇妙的昆蟲世界吧!(師播放有關昆蟲形態(tài)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2、用肉眼觀察昆蟲肢體1)師:昆蟲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們能發(fā)現(xiàn)些什么?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2)分組觀察:提供給學生各種昆蟲的標本或昆蟲肢體的標本。(因這個寒假的凍災,估計開學時不會有太多的昆蟲,可以利用儀器室原有的標本和蚊蠅蟑螂等常見昆蟲及其肢體為觀察對象。估計肉眼觀察學生的興趣不會太濃,而且因觀察對象小,肉眼的發(fā)現(xiàn)可能不會很多??赡艿陌l(fā)現(xiàn):昆蟲的身體有頭、胸、腹,有的昆蟲翅膀是透明的,昆蟲足上有勾……)3、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肢體1)師:(待學生觀察得差不多不再有興致時,發(fā)給每組至少兩個放大鏡。如果每個學生自備的,可事先讓材料員收起來,等觀察時再發(fā)給大家)這些家伙比較小,讓我們用上放大鏡,看看會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同樣把你的發(fā)現(xiàn)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2)交流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組的觀察發(fā)現(xiàn)。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輔之以學生的相關課外知識,豐富學生對昆蟲世界的了解,激發(fā)學生研究昆蟲世界的興趣。教師事先也可以準備一些關于昆蟲資料,在學生交流時用以補充。二、昆蟲的生活習性1、閱讀第6頁觀察實例: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2、課外觀察實踐:選擇一種昆蟲作為你們的'觀察對象,看看它們是如何吃食、活動、筑巢……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晒┯^察的昆蟲(供參考):蒼蠅、蚊子、蝴蝶、螞蟻、蟑螂、蚱蜢、蚜蟲、瓢蟲、蜜蜂……(為使學生能堅持觀察,可在科學活動室內(nèi)布置一個“昆蟲世界”,以小組為單位將學生的觀察發(fā)現(xiàn)和課外閱讀的摘抄進行展示,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學識,而且小組間的競賽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如果條件好的話,可以在網(wǎng)上開辟一個這樣的空間。對于學生的發(fā)現(xiàn)和成果老師因及時進行表揚或展示,及時的反饋有助于讓學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熱情。)板書設計: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奇特的身體構造:復眼――由小眼組成觸角――形狀結構各異足――密布細毛,有鉤爪……實踐活動:借助放大鏡觀察昆蟲的生活教學后記:3、放大鏡下的晶體【教學目標】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zhì)的內(nèi)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zhì)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guī)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過程與方法: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zhì)的晶體。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3、自制食鹽等晶體。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1、激發(fā)了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秘密的興趣。2、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窘虒W重點】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教學難點】制作晶體?!窘虒W準備】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食鹽、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礦物晶體……教師演示器材:各種晶體及晶體用途的圖片或多媒體課件,制作好的大晶體及器材【教學過程】一、觀察美麗的晶體1、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上節(jié)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zhì)。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zhì),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zhì)的小顆粒。物質(zhì)糖鹽味精記憶中放大鏡下2、放大鏡下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借助放大鏡觀察糖、鹽、味精這三種物質(zhì)的小顆粒分別是什么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科學記錄本上。(也可畫在書上第7頁方框中)3、關于晶體交流借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像食鹽、白糖、味精那樣,有規(guī)則幾何外形的固體物質(zhì)叫做晶體。閱讀第8頁關于晶體的內(nèi)容,欣賞第8頁各種晶體的圖片。老師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讓。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八
《浮力》。
教學。
設計教學內(nèi)容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5課。
教材分析學生通過前面四課的學習,探究了構成物體的材料、重量、體積大小對沉浮的影響,感受到在水中的物體有浮力存在。從本課開始,學生把注意力放在浮力上,研究物體浮沉的秘密。本課共編排四個活動,分別是感受浮力、測量一塊泡沫塑料塊的浮力、測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塊的浮力和解釋上浮原因,旨在經(jīng)過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有關,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學情分析在五年級上冊《動力和力》這單元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對于重力、拉力等“力”有了一定的認識,對“浮力”也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本課基于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通過一系列探索活動,幫助學生修正和完善對“浮力”的認識。
教學目標科學概念:
1、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2、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時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用彈簧秤測量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懂得方法的改進有利于研究的順利進行。
2、懂得數(shù)據(jù)在分析解釋現(xiàn)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準備小組實驗一:燒杯一個,泡沫塑料塊一塊。
小組實驗二:彈簧秤一個,一塊大泡沫塑料塊,一個底部帶小滑輪的燒杯,細線,記錄表。
小組實驗三:在實驗二的材料基礎上,補充兩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記錄表。
學生分組安排五人一組,共五組。
教學過程一、引入課題請學生欣賞圖片,提問氫氣球和汽艇為什么能浮在空中,天鵝和輪船為什么能浮在水中?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課題:浮力。
談話:浮力怎么有這么大的魔力?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浮力。
【設計意圖:從貼近學生生活的現(xiàn)象入手,使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在領略大自然的美妙中從生活走向科學。】二、感受浮力1.把一塊泡沫塑料塊放在水面,用手把它壓入水中,手有什么感覺?做實驗前提問:你覺得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小組每個學生輪流做實驗,然后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通過親身體驗,感知浮力的存在,明確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感受到越往下浮力越大,同時觀察到水面上升?!?.出示關于浮力的描述性定義:把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小船和泡沫塑料塊有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我們稱它為水的浮力。
3.屏幕出示教科書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圖,講解示意圖的含義。(當泡沫塑料塊靜止浮在水面時,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三、
測量一塊泡沫塑料塊的浮力1.討論怎樣測量浮力:當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時,它受到的浮力有變化嗎?是多大呢?我們能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大小嗎?你們想不想親手來試試?學生討論:怎樣測量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大???【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分組中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通過問題法,讓學生們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探究科學的道理,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根據(jù)學生討論的情況,演示規(guī)范的測量方法,講解注意的地方。特別要講清楚浮力的計算方法,可以讓學生看教科書。
第1。
3頁的示意圖,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3.學生測量泡沫塑料塊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書的要求測量三種狀況,分別把測量結果(拉力大小和排開的水量)記錄在表格中。各小組成員要團結合作。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設計意圖:學生動手實驗,體驗正確的實驗方法,科學的探究過程,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和團體協(xié)作能力。】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記錄表(自重:0.03?牛頓)。
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拉力大?。ㄅ#?。
浮力大?。ㄅ#?。
排開的水量(毫升)。
【設計意圖:由于泡沫塑料塊非常輕,學生無法測出它的重力,故直接告訴學生它的重力是0.03牛頓?!?.投影表格,認真分析數(shù)據(jù),讓學生充分交流后得出結論:(板書)物體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逐步形成一種善于質(zhì)疑、樂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
培養(yǎng)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克?、測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塊的浮力1.談話: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同一塊泡沫塑料塊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那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完全浸入水中,它們受到的浮力大小是不是也符合剛剛得出的結論呢?下面我們再來做一個實驗,第1、2小組測量小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第3、4、5小組測量中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
提問做實驗時要注意什么?2.學生參照前一個實驗的測量方法,每小組獨立自主完成測量,把測量結果填入記錄表中該填的位置。
以比賽的形勢開展實驗,看看哪組做得最快,同時得出的數(shù)據(jù)最準確。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受到水的浮力記錄表小泡沫塑料塊中泡沫塑料塊大泡沫塑料塊自重(牛)。
0.010.020.03拉力大?。ㄅ#?。
浮力大?。ㄅ#?。
排開的水量(毫升)。
【設計意圖:直接告訴學生泡沫塑料塊的重力?!?.把表格整合在一起,投影展示,分析數(shù)據(jù),學生充分交流,發(fā)現(xiàn)這一實驗結果也符合剛剛得出的結論:物體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把兩次實驗的表格放在一起展示,提問:你覺得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有怎樣的關系?學生交流。
【設計意圖:重視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五、解釋上浮原因談話:請你們用今天學生的知識來思考一個問題。(教師演示)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里,一松手,為什么它會上浮?學生交流,得出:這時浮力大于重力。
提問:等到泡沫塑料塊浮到水面之后,它為什么不再向上浮了?學生交流,得出:這時浮力等于重力。
總結。
延伸1、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2、播放潛水艇視頻。
談話:同學們,你們要好好學習科學知識,將來像我們的科學家們一樣,發(fā)明出更多的東西,為保衛(wèi)祖國、造福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設計意圖:再從科學知識的體驗和學習,升華到情感價值觀方面的教育,鼓勵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保衛(wèi)祖國、造福人類?!堪鍟O計5、浮力物體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教學反思《浮力》是教科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下冊《沉和浮》單元的第5課。本課的內(nèi)容主要是感受浮力、測量一塊泡沫塑料塊的浮力、測量大小不同泡沫塑料塊的浮力和解釋上浮的原因等四個方面。
2、排開水的量,學生不能較好地從燒杯上讀出數(shù)據(jù);
3、一節(jié)課中三個實驗,完成時間相當緊;
4、做實驗時,小插曲不斷出現(xiàn):有時學生不會系泡沫塑料塊,有的學生把線拉掉了,學生之間不知道怎么合作等等。
后期要上錄像課,我花了更多的時間挖掘教材,同時在我校商主任和王榮老師的指導下,我對本課有了全新的認識,中間試上三次,每次我都有不同的認識。錄像課的效果好了不少,教學效果還是能令人滿意的?,F(xiàn)反思如下:
一、設計的教學思路適合學生,符合新課改理念。
本節(jié)課從學生身邊的實例出發(fā),由淺入深,學生對浮力的認識逐步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而理解抽象的科學概念。充分體現(xiàn)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我探究的過程中建構新知。
二、讓學生充分活動,體驗科學研究。
在科學探究性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則是引導者、組織者,學生與教師分工不同。本課我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多看、多想、多說,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的火花。
三、發(fā)揮小組合作優(yōu)勢,促進思維的發(fā)展。
小組合作學習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可以讓所有的學生都提出自己的想法,成員之間互相啟發(fā),從而掌握學習的內(nèi)容。本課以小組為單位,由小組長組織協(xié)調(diào),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實驗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團隊精神,分工合作,有序進行,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四、強化表達與交流,理解科學認識的意義。
表達與交流在科學研究領域是非常重要的,本課我重視學生的匯報交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特別是在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時,我讓各小組討論、研究,再匯報最后的結論,同時小組間互換意見,交流看法。
本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主要有:
1、測浮力的裝置提前擺放在學生面前,學生看到裝置就能猜測到怎樣測浮力,所以在提問“如何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大小”時,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
2、測量泡沫塑料塊的重力難度大。我準備的泡沫塑料塊非常輕,用1n的彈簧稱根本測不出,課堂上我是直接告訴學生的。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我覺得這里可以用木塊代替泡沫塑料塊,這樣就能很好地測量它的重力了。
3、測量排開水的體積時,數(shù)據(jù)不準確,學生主要是估計出來的,這里需要改進一下。我準備的燒杯是一升的,相鄰的刻度是100毫升,而需要測量的小泡沫塑料塊的體積才10毫升。這里可以用白紙細化刻度,然后貼在燒杯上,從而方便學生讀數(shù)。
科學教科版下冊教學工作總結。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九
1、能夠通過觀察,描述滑輪構造上的特點。
2、能夠識別動滑輪和定滑輪。
3、能夠就兩種滑輪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設并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會做滑輪的實驗,并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解釋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
1、知道滑輪的結構特征及其分類。
2、知道兩種滑輪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運用。
1、通過科學探究活動,體驗和感受科學數(shù)據(jù)的重要意義。
2、建立一種物體可以有多種用途的意識。
知道動滑輪、定滑輪各有什么作用。
組裝滑輪裝置進行實驗
教學準備:滑輪、鐵架臺、鉤碼、線、測力計
1課時
一、集中話題
1、有誰做過升旗手。
2、能告訴我,你升旗的時候是向下用力還是向上用力的呢?
3、為什么向下用里,國旗卻會向上走呢?
4、講解滑輪的概念。
二、探索和調(diào)查
1、你認為一個滑輪應該有哪些部分構成?
2、出示滑輪,講解各部分名稱。
3、講解動滑輪和定滑輪的特點。
4、定滑輪除了可以幫助我們改變用力的方向,還能幫我們省力嗎?
5、動滑輪又有什么用呢?
6、學生選擇研究動滑輪還是定滑輪。
7、討論實驗。
8、交流、改善實驗。
9、實驗、記錄、交流、小結。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變用力方向,可以怎樣做呢?
11、討論。
12、實驗驗證。
三、回顧和解釋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十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觀察、描述常見物體的基本特征。能從觀察中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2.教材分析:
《觀察水果》是大象出版社20xx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第2課時,教材首先呈現(xiàn)了學生熟識的一些水果,然后出示奇奇從看、摸、聞、嘗等不同感官對香蕉描述的這個例子,讓學生從看、摸、聞、嘗等不同感官描述其它的水果,最后設置了猜水果的游戲。
3.學情分析:
學生認識很多種水果,也能夠描述水果的一些特征,但大多是水果的顏色、大小或者是水果本身很明顯的特征,不能從看、摸、聞、嘗等不同感官整體描述一種水果。
學習目標。
1、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綜合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并能描述水果的大小、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特征。
2、學生能夠?qū)ΤR娢镔|(zhì)的外在特征有觀察、探究的興趣,并能提出相關問題。
學習重難點。
1、學生學會綜合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描述水果的特征,并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評價設計。
1、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正確描述自己或其他學生所說水果的大小、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特征,并能評價其他學生說的是否正確,完成對目標1的評價。
2、學生在猜水果的游戲過程中,能夠正確猜出老師或其他學生描述的水果,能正確涂寫《學生活動手冊》,并提出不同的問題,完成對目標2的評價。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活動。
評價要點。
環(huán)節(jié)一。
導入。
(3―5分鐘)。
1、猜謎游戲。
2、談話導入。
今天,我們要舉行觀察水果會。大家都帶來了哪些水果?我們先一起開個水果介紹會吧!
學生知道這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
環(huán)節(jié)二。
講授新課。
(15―18分鐘)。
1、提出問題。
你準備怎樣介紹自己的水果呢?你的水果具有哪些特征?為了更好地介紹自己的水果,讓我們先來觀察自己帶來的水果。
2、活動:觀察水果。
(1)觀察前輔導。
上一課我們知道了人體的哪些觀察器官?你準備怎樣運用它們?綜合運用多種感官我們才能把水果介紹得形象、完整。
(2)示范觀察。
教師視情況讓一個小組先進行觀察示范,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分別說說水果的顏色、大小、氣味、表面的粗糙與光滑。
(3)分組觀察。
3、活動:介紹水果。
指定一位學生向大家介紹自己的水果,描述水果的特征。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或補充。
(完成目標一)。
1、認真聽要求,知道如何運用多種感官能把水果介紹得形象、完整。
2、正確描述自己的水果。
3、評價他人描述的是否正確。
(評價目標一)。
環(huán)節(jié)三。
游戲練習。
(10―12分鐘)。
1、游戲:猜水果。
(1)熟悉活動規(guī)則。
下面我們來玩一個猜水果的游戲。我把一個水果藏在盒子里。你知道它是什么水果嗎?現(xiàn)在請5個同學分別扮演眼、耳、鼻、舌、手,只有他們5個人能觀察到這個水果。其余的同學可以通過向他們提出問題來了解水果的特征,然后猜水果的名稱。如果沒有猜到,由其他同學繼續(xù)提問,直到正確猜出水果名稱。
(2)學生游戲。
可以多玩幾次。活動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上課的活動習慣,最好是一個人一個人地提問,一個一個地回答,防止吵鬧雜亂影響活動效果。
2、反思與總結。
我們都提出了哪些問題?了解了哪些水果的特征信息?哪些“器官代表”參與了觀察和回答問題。
(完成目標二)。
1、能夠提出問題。
2、學生能夠描述水果特征。
(評價目標二)。
環(huán)節(jié)四。
總結。
(3―5分鐘)。
1、全課總結。
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活動我們觀察描述了水果的哪些特征?請大家在《學生活動手冊》中填涂出來。
2、拓展活動:分享水果。
注意提醒學生文明分享。引導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完成目標二)。
1、學生能正確涂寫《學生活動手冊》。
2、學生能夠分享水果,并提出問題。
(評價目標二)。
作業(yè)設計。
(1―2分鐘)。
1、學生向家長描述櫻桃、橙子、火龍果三種水果的特征。
2、學生描述水果的特征,家長猜。
正確描述水果特征。
板書設計。
觀察水果。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十一
1、能夠與小組同學一起,參與設計房子,會計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夠與組內(nèi)同學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1、了解古代房子和現(xiàn)在房子的特點。
2、知道設計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1、體會造房子的艱辛和快樂。
2、體會科學技術的發(fā)展?jié)M足了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享受。
設計并建造房子
設計房子
1、有關建造房子的材料、繩子、紙張、木棒、透明膠帶等
2、有關各種房子的圖片
一、導入
1、人們居住離不開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類型么?
2、欣賞一些不同類型的房子,說說它們都有哪些優(yōu)點和不足。
3、如果讓你來建造一幢房子,你會建成什么樣子。板書:造房子。
二、學習新課
1、初步總結房子類型,看書上的圖片,分析。
思考問題:古代房子和現(xiàn)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學生談論,匯報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2)學生談論,羅列,匯報
3、造房子活動
(1)我們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們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選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樣把可用的材料變得更結實(結合《折形狀》所學的知識)
怎樣連接這種材料(結合《搭支架》所學的知識)
(3)分析書上的圖,你從圖上能學到什么經(jīng)驗?
學生討論,匯報
4、動手操作
分小組自由搭建,教師巡視指導(提示:模型不宜過大)
5、評比,總結。
三、總結
總結全篇活動
欣賞各種建筑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十二
1、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巖石的特征。
2、引領學生用分類的方法對巖石進行分類。
1、在知道巖石的基本特征后,了解幾種巖石的名稱及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用途。
2、初步了解巖漿巖,沉積巖,變質(zhì)巖形成的過程。
感受并體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認識巖石的特征。
鑒別身邊的巖石。
配套光盤,《科學材料袋》、巖石標本、滴管、掛圖、鹽酸、放大鏡、錐子、小刀、釘子。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引入新課:
1、師述:大家看一看實驗桌上的巖石,誰知道是哪里找到的?
2、學生觀察,教師巡視引導,相互交流。
3、板書課題:略
二、認識巖石
1、師述:巖石在生產(chǎn)生活中具有廣泛的用途,你知道嗎?給大家說一說。
2、教師指名學生發(fā)言,交流,(引導學生觀察巖石標本和解讀說明)
3、問題:實驗桌上的.物體哪些是巖石?哪些不是巖石?
4、師生共同研討,(學生相互交流,教師巡視引導)
5、學生歸納,教師小結:略
三、觀察巖石,認識特征:
1、師述:各小組商量研究哪幾種巖石?選擇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法?
2、學生分組討論,研究分組實驗方案。
3、安全教育:師述“鹽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并親自演示講解)
4、學生觀察,實驗、記錄、交流(教師巡視引導)
5、學生分組匯報觀察實驗的方法和新的發(fā)現(xiàn),其他小組代表補充。
6、在教師引導下填表:
(1)我對巖石的了解:
(2)觀察巖石標本的記錄:
(3)巖石的作用
(4)在哪兒可以找到巖石
第二課時
一、觀察巖石并分類:
1、師問:通過我們的觀察和研究,現(xiàn)在按小組給巖石分類,鄰組的同學可以互相交流,并做好記錄。
2、學生分組實驗(按自定的分類標準對巖石進行分類),教師巡視引導。
3、分組匯報巖石分類方法。
標本名稱
我的發(fā)現(xiàn)
(1)
(2)
(3)
(4)
(5)
4、教師歸納學生發(fā)言。
5、學生閱讀文本(或看光盤、掛圖)
6、教師引導學生按科學范疇把巖石重新分類。
7、學生分組研討,教師巡視引導,對有爭議的問題加以解決。
二、全課總結和拓展
1、教師向?qū)W生介紹三類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zhì)巖。
2、課處興趣探究:a、上網(wǎng)查閱“巖石”資料;b、查找有關“巖石”的科普書籍,并在課后和同學交流。c、制作巖石標本并寫上解說詞和教師,家長互相交流。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十三
科學概念:
氣體受熱以后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
熱脹冷縮現(xiàn)象與物體內(nèi)部微粒的運動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
2、用文字或圖畫進行描述和交流。
3、嘗試用“模型”解釋現(xiàn)象。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對熱現(xiàn)象產(chǎn)生更濃的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
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
教學難點。
觀察空氣體積變化的方法設計、用“模型”解釋熱脹冷縮現(xiàn)象。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燒瓶、l型玻璃管;熱水、常溫水、冰水;錐形瓶,氣球、紅墨水。
教學過程。
一、觀察空氣是否熱脹冷縮。
1、引入。
水和許多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空氣是否也會熱脹冷縮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空氣在受熱或受冷后,體積會怎樣變化?(學生討論推測)。
2、空氣受熱受冷后體積的變化研究。
(1)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2)交流實驗方案,確定方法。
(3)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討論。
(5)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空氣受熱以后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
(預設:空氣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非常明顯,同時也能比較出液體和氣體熱脹冷縮的區(qū)別)。
二、怎么解釋熱脹冷縮現(xiàn)象。
2、模擬空氣“微?!边\動的游戲。
3、交流:從游戲中我們明白了什么?
(預設:這個游戲指向了對物體熱脹冷縮性質(zhì)的本質(zhì)解釋,學生只有實踐、體驗過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義所在。)。
板書設計。
空氣的熱脹冷縮。
受熱體積脹大。
空氣熱脹冷縮。
受冷體積縮小。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十四
3,能夠?qū)﹃柟獾姆纸夂蛦紊獾幕旌线M行認真細致的觀察
4,能大膽想象陽光的.色彩
5,愿意和同學合作進行關于顏色的探究活動
6,認識太陽光是由多種顏色的光混合而成的,這些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也能形成白光
7,知道利用三棱鏡可以分解陽光
8,了解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目標:1,6
目標2,8
一、引入
師:天空中神奇美麗的彩虹令人神往,我們能不能制造出這樣的彩虹呢
二、做一個水棱鏡
1,師演示三棱鏡分解陽光的實驗
師介紹分解陽光的'方法和工具
認識光譜中各種顏色的光
尋找太陽光譜的規(guī)律
2,用水棱鏡分解陽光
讓學生制作水棱鏡,
讓學生思考想辦法用水棱鏡制造彩虹,
看看水棱鏡分解出的太陽光譜的特點
3,拓展活動
讓學生交流在生活中看到的彩虹,思考并討論彩虹的形成原因
三、制作牛頓盤
師:太陽光被三棱鏡分解成不同顏色的光,那么這些光還能混合成白色的嗎?
討論:用什么方法可以混合太陽光譜中各種顏色的光
讓學生討論設計一個實驗,研究如何有單色光混合到白色光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十五
科學概念:
氣體受熱以后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
熱脹冷縮現(xiàn)象與物體內(nèi)部微粒的運動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
2、用文字或圖畫進行描述和交流。
3、嘗試用“模型”解釋現(xiàn)象。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對熱現(xiàn)象產(chǎn)生更濃的探究興趣。
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
觀察空氣體積變化的方法設計、用“模型”解釋熱脹冷縮現(xiàn)象。
為每組準備:燒瓶、l型玻璃管;熱水、常溫水、冰水;錐形瓶,氣球、紅墨水。
1、引入。
水和許多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空氣是否也會熱脹冷縮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空氣在受熱或受冷后,體積會怎樣變化?(學生討論推測)。
2、空氣受熱受冷后體積的變化研究。
(1)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2)交流實驗方案,確定方法。
(3)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討論。
(5)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空氣受熱以后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
(預設:空氣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非常明顯,同時也能比較出液體和氣體熱脹冷縮的區(qū)別)。
2、模擬空氣“微?!边\動的游戲。
3、交流:從游戲中我們明白了什么?
(預設:這個游戲指向了對物體熱脹冷縮性質(zhì)的本質(zhì)解釋,學生只有實踐、體驗過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義所在。)。
空氣的熱脹冷縮。
受熱體積脹大。
空氣熱脹冷縮。
受冷體積縮小。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十六
1.運用交流的方法,獲取需要的信息。
2.整理信息,會運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收集到的資料。
1.知道人類也是通過兩性結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2.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簡單情況。
1.意識到生命的珍貴。
2.體會與父母的親情,體驗父母養(yǎng)育的辛苦。
知道人類是通過兩性結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把重物綁在身上的體驗活動
1.學生回家向父母詢問自己剛出生時的一些情況。
2.學生帶好自己剛出生時的照片,小腳印拓片和胎毛制成的.毛筆等(如果有的話),還要準備好與父母交流時的問題和答案。
3.學生準備“沙袋”等重物。
4.教師準備一套胎兒生長發(fā)育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一)引入新課
教師親切地對學生:“我們已經(jīng)知道動物、植物都可以繁殖他們的后代。我們?nèi)祟愐苍谝淮淮胤毖苤N覀兊纳歉改附o的,我們長大后也會有自己的寶寶,下面就請你向同學們介紹你的出生情況。
(二)進行新課
1.交流自己的出生情況,并把交流的結果寫在活動記錄上。
l在小組交流收集到的自己在媽媽“肚子”里的情況,自己剛出生時的情況和媽媽懷孕時的情況,媽媽生下我之后的情況。
如:我在媽媽“肚子”里住了多少時間?
剛出生時我是什么樣的?
媽媽在懷孕的時候有哪些反應?
2.了解人生命的孕育過程,體驗母親懷孕時的辛苦和不容易。
(1)了解人生命的孕育過程。
a.教師展示自己準備的一套胎兒生長發(fā)育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b.排序。p36頁五副圖是我們在媽媽子宮里不同時期的生長發(fā)育圖。
請將它們按照從小到大的發(fā)育時期排個序。
(教師可以指示學生觀察圖片中的胎兒的大小、像嬰兒的程度以及孕婦腹部隆起的程度進行排序)
講述:它們分別代表了胎兒在母體內(nèi)1個月、3個月、5個月、9個月和10個月的發(fā)育時期。
(2)體驗母親懷孕時的辛苦和不容易。
講述:孕婦臨產(chǎn)前,胎兒、胎盤及羊水的總重量約為5.5公斤,我們來體驗一下媽媽懷孕時的負擔。(要把重物在身上綁上一天。)
提示:在模擬孕婦的“負重”活動中,教師應教育學生認真對待,不要把此活動視為一種游戲,而應把它視作體驗母親懷孕辛勞的科學活動,從而使學生以嚴肅的態(tài)度感受母親懷孕的身體負擔,從而產(chǎn)生珍愛生命,孝敬父母的情感。
3.討論、交流、思考、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話題:“我們應該怎樣珍愛生命,回報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三)小結: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
(四)板書設計:
4.我是怎樣出生的
人類也是通過兩性結合繁殖后代的
我在媽媽“肚子”里住了10個月
(五)后記反思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十七
知道植物除了種子繁殖外,還可以通過哪些方式繁殖。
利用一些植物的根莖葉進行營養(yǎng)繁殖。
讓學生帶一些常見的植物。
一、導入新課
2、學生小組內(nèi)交流。
3、提出問題:植物不用種子也能繁殖嗎?(出示課題)
4、學生先寫下自己了解的知識,然后再小組討論交流。
5、全班交流師生共同歸納:有些植物用種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蘿卜、油菜、向日葵等,還有些植物不用種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蘭、馬鈴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這些植物分別是用植物的根、莖、葉來繁殖的。
二、研究營養(yǎng)繁殖的方式
1、教師用大屏幕展示課文中的五種植物:落地生根、馬鈴薯、吊蘭、生姜和水仙球。還可以展示更多營養(yǎng)繁殖的例子。帶領學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邊緣向下會長出一些不定根,向上會萌發(fā)出一些小葉子,摘下帶有不定根的小葉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馬鈴薯切塊繁殖,只要上面有一個芽,就會長出一個新的植株來。吊蘭的莖上會結出小苗,小苗下部帶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塊莖,在他的`莖節(jié)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長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種子也能繁殖。水仙鱗莖旁邊會長出小的鱗莖,植入土中又可以發(fā)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鱗莖繁殖。
2、根據(jù)大家的討論和剛才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類別嗎?
3、小組討論后匯報:植物除了用種子繁殖,還可以用莖、葉、或根來繁殖后代,這種營養(yǎng)繁殖或是無性繁殖(克隆)。
三、指導學生用營養(yǎng)繁殖的方式栽種植物
談話: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樣用營養(yǎng)繁殖方式進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營養(yǎng)繁殖方式來繁殖一種只物嗎?說一說如何繁殖。
1、小組交流扦插、壓枝、分株等技術方法和注意事項。
2、指導學生親自動手繁殖自己喜歡的植物。
3、小組之間互相參觀、評價栽種的效果。
4、師生共同小結活動。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一
(一)教學內(nèi)容分析。
《浮力》一課處于科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浮與沉》中的第五課。前四課對初步認識了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為本科對浮力的認識與測量打下基礎。
(二)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浮與沉》中物體在水中是浮還是沉、浮沉與什么因素有關、橡皮泥在水中的浮沉、造一艘小船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基本認識到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現(xiàn)象。對定義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做好了鋪墊,并能促使學生探索浮力的大小。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說明。
本課將以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激起學生對浮力學習的興趣。通過問答引導學生自覺組織觀察、實驗、解決問題。經(jīng)多次多種實驗,與學生一起總結實驗得出的結果。
(四)技術準備。
實驗材料:水槽、燒杯、量筒、測力計、小木塊、泡沫塊、小滑輪、細線。
演示材料:課件。
(一)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在水中的物體都會受到浮力的作用,通過實驗測量出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標。
通過對浮力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通過實驗與實踐體驗,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和分析數(shù)據(jù)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浮力的學習與實驗測量,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浮力的存在,通過實驗測量不同物體在水中所收到的浮力。
難點:理解下沉的物體在水中也收到浮力,通過物體下沉的排水量分析物體下沉過程中浮力的變化。
(一)導入。
曹沖稱象的故事引出曹沖利用水中的浮力稱象。提問:什么是浮力?
(二)學習新知。
1.感受浮力。
把泡沫塊放入裝有水的燒杯中,觀察泡沫塊在水中的位置,用手指輕輕地慢慢地往下壓,感受水通過泡沫塊傳來的阻礙。(小組學生輪流試驗)。
學生回答:什么是浮力?(引導學生回答)。
總結:水阻止物體下沉的力是浮力。
2.測量浮力的大小。
1)學生思考:怎樣測量浮力的大???(每個實驗小組提供滑輪、水槽、測力計、量筒、細線等實驗器材)學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測量浮力。
2)總結學生給出的方法,與原設計的方法結合,引導學生進行測量實驗。
a)先用測力計測量泡沫塊受到的重力大小并記錄。
b)然后,將滑輪固定在燒杯底,細線通過滑輪連接泡沫塊和測力計(如圖1)。
c)接著,輕輕拉動測力計,讓泡沫塊分別處于小部分沒入水中、大部分沒入水中、全。
部沒入水中三個狀態(tài)。當泡沫塊處于任一狀態(tài)時,分別記錄測力計的度數(shù)和量筒量得的泡沫塊入水排開的水量。
圖1。
3)根據(jù)課本給出的圖示(圖2),列出浮力的計算方法:浮力=重力+拉力。學生根據(jù)記錄表中的數(shù)據(jù)對泡沫塊處于不同狀態(tài)所受的'浮力的大小進行計算。得出浮力的大小。
圖2。
4)實驗小組測量小木塊各個沉沒狀態(tài)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實驗結束,各小組報告測量和計算所得的浮力大小。
5)提問:物體沉沒過程中,排水量的變化是怎樣的?(物體逐漸下沉,排水量越來越多,物體完全沒入水中后,繼續(xù)下沉,排水量沒有繼續(xù)增加。)。
6)總結:物體浸入水中部分越多,物體受到的浮力越大;當物體完全浸入水中后,浮力大小不再改變。
(三)鞏固新知。
學生課下測量大小不一的泡沫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并記錄下來。
三、板書設計。
浮力。
浮力:水阻止物體下沉的力是浮力。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二
科學知識。
1.了解根的形態(tài)。
2.知道直根系和須根系。
3.了解根的作用。
能力培養(yǎng)。
1.通過對植物根部的觀察,學習觀察的要點。
2.通過探究根的作用,學習運用模擬研究的方法探究根的作用。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認識神奇的植物世界,產(chǎn)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2.培養(yǎng)崇尚科學的態(tài)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
重點難點。
通過了解根的形態(tài)和作用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細致觀察的能力和運用模擬研究的方法。
教學準備。
完整植物的圖片、不同根系的圖片、根尖放大圖片、不同環(huán)境中植物根系圖及視頻、廢報紙、橡皮泥。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導入出示課本圖片。
同學們,你們見過叔叔阿姨種小樹苗嗎?為什么那些小樹苗的根部都包著一些泥巴呢?
問題:為什么要用泥巴保護根呢?根有這么重要嗎?
目的:聯(lián)系生活中的情景,引出本課探究的主題。
二、活動一:觀察植物的根。
導入:要了解根的作用,我們先來觀察根的外形。
出示帶根的草、白菜和蔥的圖片。
觀察:各小組觀察根的形態(tài)并記錄其特征。
交流:各小組進行匯報與交流。
媒體:先閱讀課本資料,然后看一段“植物的根系及其分布特點”視頻。
歸納:植物的根可分為直根系和須根系。
延伸:出示一些植物的根,讓學生判斷這些根分別屬于哪種根系,理由是什么。
三、活動二:觀察根系的分布。
導入:出示大風吹,樹枝搖的圖片。
討論:大樹不容易被吹走的原因是什么?
觀察:出示一些樹根1樹根2圖片,了解樹根分布的情況。
思考植物能牢牢地“站穩(wěn)”在地面上,確實是根的功勞嗎?
四、活動三:扎根土壤的秘密。
導入:能設計研究植物是如何扎根土壤的方案嗎?
分組討論實驗方案。
交流:各小組交流并完善實驗方案。
實驗:分組實驗,填寫實驗表格。
交流:各組匯報實驗現(xiàn)象。
歸納: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五、活動四:毛茸茸的根尖。
導入:出示根尖的放大圖,介紹哪個部分是根尖,根毛長在什么地方。
觀察:各組選擇一種植物的根尖圖片,觀察并畫出簡圖。
問題:你能用語言描述根尖的特點嗎?
猜一猜,這些毛絨絨的根尖有什么作用呢?
六、拓展:不同環(huán)境里植物根。
導入:出示課本圖中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示意圖。
問題: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有什么特點?
討論:根據(jù)圖片進行分析,為什么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會有這些生長特點呢?
歸納:植物的根系生長特點與其生長環(huán)境有關。
草原上的植物的根密密麻麻聯(lián)成一個網(wǎng)狀,既可以固定泥土,也可以使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而在沙漠中,由于沙子松散又缺少水分,所以植物的根系都十分發(fā)達,有的盡可能往地下伸長,有的盡可能向周圍擴大,既可以較好地固定自己,又利于自己充分吸收水分。
七、小結。
科學知識。
1.了解莖的形態(tài)。
2.了解莖的一般結構。
3.探究莖的作用。
能力培養(yǎng)。
1.通過觀察莖的形態(tài),進一步學習觀察的方法。
2.通過探究莖的作用,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并嘗試推理。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保持對植物的好奇心,產(chǎn)生繼續(xù)探索自然的欲望。
通過了解莖的形態(tài)和一般結構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方法和分析、判斷能力。
教學準備。
變色花及其制作視頻、不同形態(tài)的莖的圖片、有斷枝的圖片、有關記錄樹干枝條的觀察表。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導入:出示課本插圖。
問題:波波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彬彬認為莖里流出來的汁液是根吸收來的水分,大家覺得有道理嗎?
二、活動一:水在植物體內(nèi)的流動。
導入:出示課前老師做的“變色花”(或課本圖)。
猜想:花的紅顏色是從哪里來的呢?
觀察:切開莖部,觀察橫截面。思考并記錄。
引導:學生在進行實驗時可能重點會放在花是否變色的現(xiàn)象上。教學時應及時引導學生關注引起這個現(xiàn)象的原因,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莖能運輸水分這一功能。
交流:各組匯報自己的看法。
媒體:播放“水分在植物體內(nèi)的運輸”視頻。
歸納:莖能運輸水分。
引申:你會做一枝兩色花嗎?回家試做一朵兩色花。
三、活動二:探究莖的其他作用。
導入:出示一些不同形態(tài)莖一二三四的圖片。
討論:植物的莖除了能運輸水分外,還有什么作用呢?
觀察:大風吹植物不倒的圖片。
歸納:莖還有支持作用。
問題:為什么有人說“樹怕剝皮”呢?
閱讀:出示有關莖運輸養(yǎng)分的資料。
歸納:植物的莖還有運輸養(yǎng)分的作用。
引申:蓮藕的莖是哪個部分?長在地下的莖有什么作用呢?
四、拓展:樹干和枝條記錄的秘密。
導入:出示課本驅(qū)動頁的圖片。
波波和琪琪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
問題:葉片怎樣才能得到更多的陽光呢?
五、小結。
科學知識。
1.了解綠色植物能在陽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氣,同時吸收二氧化碳。
2.理解沒有太陽、沒有植物地球上就沒有生命。
能力培養(yǎng)。
1.通過對自然界中葉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
2.通過探究葉的作用,嘗試應用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對所觀察的現(xiàn)象作初步解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保持對植物的好奇心,產(chǎn)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2.認識保護植物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
通過觀察葉和探究葉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
教學準備。
有關森林的照片、葉片不同排列的照片、光合作用的視頻。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導入:出示課本驅(qū)動頁的圖片。
波波和琪琪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
問題:葉片怎樣才能得到更多的陽光呢?
二、活動:觀察葉片的排列情況。
導入:出示課前拍攝的葉片排列照片。
問題:這些葉片在排列上有什么相同之處呢?
交流:說說尋找到的葉片排列特點。
討論:葉片互相不遮蔽的意義。
三、拓展:綠葉的作用。
導入:植物沒有葉片會怎么樣呢?長期沒有陽光照射,植物會怎么樣?
媒體:播放“光合作用的過程”視頻。
討論:光合作用的水分、二氧化碳從何而來?
陽光有什么作用?
光合作用產(chǎn)生的氧氣、營養(yǎng)物質(zhì)會輸送到哪里?
交流:綠色植物能在陽光下制造淀粉,放出氧氣,同時吸收二氧化碳。
思考:有了光合作用,空氣中的氧氣會不會越來越多?
四、小結。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三
3、能夠聯(lián)系生活實際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1、知道發(fā)光的物體叫做光源,會區(qū)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知道光是沿著直線行進的;
3、會制作簡易的小孔成像儀。
1、在研究光怎樣行進的過程中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2、體會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3、通過制作小孔成像儀,形成認真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
一、朗讀科學小詩,渲染學習氣氛。
1.談話:同學們,讓我們先來朗讀黑板上的這首小詩:是誰,
為花兒披上斑斕的舞衣?是誰,
把山林點染得青蔥翠綠?是誰,
將七彩虹橋架上藍天?……是誰,
讓我們的世界如此繽紛絢麗?
2.猜一猜:是誰,讓我們的世界如此繽紛絢麗?
3.談話:每當我們朗讀這些科學小詩的時候,大家就想接著寫下去,做一回小詩人。下面就讓我們接著寫下去,每小組選出你們認為寫得最好的,一會兒全班交流。
4.小結:今天就讓我們進入色彩斑斕的光的世界吧!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四
(一)過程與方法:
1、設計、制作太陽鐘,并用它計時。
2、嘗試做一個沙漏。
(二)知識與技能:
1、知道太陽鐘的計時原理。
2、認識多種多樣的古代計時工具。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掌握和運用自然規(guī)律,可以為人類和社會發(fā)展帶來好處。
2、體會到科學技術是不斷發(fā)展的。
教師準備:有關日晷和其他計時工具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學生準備: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學具袋中有備)、手表。
一、導入新課。
1、有經(jīng)驗的老農(nóng)會根據(jù)天上的太陽來判斷時間,這是怎么回事呢?
2、太陽的確可以當作一個鐘來計算時間。今天我們來學習太陽鐘。(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認識太陽鐘及各種各樣的計時器。
(1)太陽鐘又叫日晷,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
(2)認識地平日晷、赤道日晷。
(3)認識各種各樣的古代計時器。
2、看手掌日晷。
(1)到陽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2)學生室外活動,看手掌日晷,方法按照書上的樣子。
3、做太陽鐘。
(1)你在不同時間里畫過物體的影子嗎?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我們來做在個太陽鐘。
(3)學生室外活動,畫不同時間里物體的影子,在每條影子旁標上時間。
三、總結應用。
1、小結課文。
2、課后利用星期六時間,按照這種方法做一個整點時間的太陽鐘。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五
1、能夠參與辯論活動,能寫出一篇辯論稿。
2、能夠正確理解統(tǒng)計圖表。
1、了解科學家采用的多種交流活動,理解交流的含義。
2、知道選擇交流方式的標準是符合科學事實、方便別人理解。
3、知道用文字、圖表、模型和進行辯論是常見的科學辯論方法。
4、知道怎樣辯論和寫辯論稿的方法。
1、愿意向科學家學習。
2、愿意就科學問題展開辯論。
3、以中立的客觀立場傾聽和記錄正反兩方的意見。
1、了解科學家采用的多種交流活動,理解交流的含義
2、能夠在辯論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故事引入課題
1、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故事嗎?今天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份故事資料,等會請各小組閱讀資料上的故事,并討論下面兩個問題:
(1) 公眾為什么認為電話是貝爾而不是梅烏奇發(fā)明的?
(2) 什么原因造成了故事里出現(xiàn)的那樣的局面?
2、學生閱讀故事并討論。
4、教師簡單小結,板書課題(交流)。
二、明確交流的概念和交流的意義
1、 討論:你們認為什么是交流?在科學探究中為什么要進行交流?
2、 學生分組討論。
3、 匯報討論結果。
4、 教師小結:交流就是讓其他人了解自己想法的任何一種形式。在科學探究中要及時讓公眾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過程與方法。
三、研究交流的方法
2、以小組為單位,把你們所知道的交流方式列出來,越多越好。
3、小組匯報,并舉例說明自己所了解的交流方式。
4、感受口頭交流的方式。
(1)讓學生描述甲蟲的特征,然后請同學識別所描述的甲蟲。
(2)讓學生討論一個話題,了解討論的要點。
5、了解書面交流的方式
(2)海報:使用海報的.形式要注意什么?
(3)圖畫:運用圖畫形式交流,有什么特點?
6、師生共同小結: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發(fā)現(xiàn),在生活中要想交流,可以采取很多的方法。概括一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用口頭語言的方式進行交流,如描述、討論、電話、辯論等;另一類是用書面語言的方式進行交流的,如圖表、海報、圖畫、書信、照片、模型等方法。
四、討論使用各種交流方式的注意事項
在使用各種交流方式時要注意什么呢?
五、討論:如何選擇交流的方式?
六、作業(yè)布置: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交流的方式有哪些?如何選擇交流方式?
二、辯論會:
1、按觀點分組。
2、小組討論,磨合論據(jù)。
3、辯論
4、教師點評。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六
水的浮力是我們身邊的科學,同時也是幼兒比較感興趣的課題之一。根據(jù)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中華文化啟蒙教育課程的特點以故事《文彥博取球》為載體設計了這個活動。在活動中,將有關浮力的知識巧妙地貫穿于故事之中,以故事中的小朋友取皮球這一情境,啟發(fā)幼兒動腦筋、想辦法,調(diào)動幼兒的積極性,提高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意識。在設計過程中,打破以往的教學模式,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幼兒進行有目的的操作和觀察,通過各種教學手段,讓幼兒主動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現(xiàn)象進行探索的興趣,從小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意識。
1、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通過學習文彥博樹洞取球的故事,能克服困難積極動腦解決問題。
2、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猜想與動手實驗知道不同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現(xiàn)象。
3、技能目標:能嘗試與同伴合作利用浮力原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4、創(chuàng)造力目標:喜歡探索身邊感興趣的事物,能夠大膽提問、大膽質(zhì)疑激發(fā)創(chuàng)造靈感。
1、知識準備:熟悉《文彥博取球》的故事。
2、物質(zhì)準備:課件、盛有水的大盆、塑料盆、貝殼、紙片、紙盒、太空棉、石子、鐵釘、鐵盤、塑料繩、絲帶、海綿、木頭、橡皮泥、乒乓球、大塑料桶、大平盤。
3、環(huán)境準備:創(chuàng)設《文彥博灌水取球》的故事環(huán)境、《平湖秋月》的音樂。
這是什么?你在哪里見過滸苔?滸苔是一種生長在海面上的漂浮植物。
這種植物生活在池塘中或是湖水中他的名字叫做浮萍。
(2)出示我的猜想以及浮沉等符號標志,請幼兒選擇一種物品猜想它能浮在水片上還是能沉到水底,按標志選擇相應的位置放好。
(1)記住實驗結果,結束后進行對比。
(2)做浮沉實驗前怎樣做才能不濕袖子?
(3)當幾個小朋友都想用一種材料該怎么辦?
(4)怎樣才能讓實驗桌保持干凈整潔?
(5)做完實驗應該怎樣做?
1、講述《文彥博取球》的故事,并引發(fā)幼兒用自己剛學到的本領幫助故事中的小朋友解決困難。
2、教師指導幼兒討論如何分工合作的問題。
3、幼兒分組利用浮力原理進行取球?qū)嶒灐?BR> 4、引導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揭曉故事結尾,向大家介紹文彥博是一位中國古代聰明睿智好孩子的典范。
中國古代有個文彥博,今天我在咱們班里也找到了許多“小小文彥博"鼓勵幼兒用自己學到的本領解決生活中的更多問題。
《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xiàn)象的特點、變化規(guī)律產(chǎn)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活動中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fā)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jīng)驗;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浮力ll文彥博取球蕊擎懸琴擎醞、》辮鎣幼兒園教育活動親倒及評析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yǎng)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xiàn)、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顒又校變旱姆e極性很高,想了很多方法,尤其在幼兒自己動手操作的時候,大家都很認真地去實驗,雖然幼兒的思路一直跟著教師走,在活動中教師給了幼兒很大的自由,幼兒敢說敢做,在幫助小朋友把皮球取出來的時候,各組幼兒情不自禁的鼓掌歡呼,氣氛很熱烈,達到了非常好的互動效果。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七
新版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編寫人員:第一單元:浙江寧波奉化市居敬小學張素珊第二單元:江蘇徐州銅山茅村實驗小學王芳第三單元: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qū)新興學校董茂娉第四單元:湖北省武漢市光谷第一小學曾小紅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區(qū)站前學校方靚2008年2月教科版修訂版六年級下冊教材目錄第一單元微小世界1放大鏡2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3放大鏡下的晶體4怎樣放得更大5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一)6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二)7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三)8微小世界和我們第二單元物質(zhì)的變化1我們身邊的物質(zhì)2物質(zhì)發(fā)生了什么變化3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4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5鐵生銹了6化學變化伴隨的現(xiàn)象7控制鐵生銹的速度8物質(zhì)變化與我們第三單元宇宙1地球的衛(wèi)星――月球2月相變化3我們來造“環(huán)形山”4日食和月食5太陽系6在星空中(一)7在星空中(二)8探索宇宙第四單元環(huán)境和我們1一天的垃圾2垃圾的處理3減少丟棄及重新使用4分類和回收利用5一天的生活用水6污水和污水處理7考察家鄉(xiāng)的自然水域8環(huán)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第一單元微小世界1、放大鏡【教學目標】科學概念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jié)。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chǎn)的許多方面。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過程與方法1、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2、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2、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3、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fā)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窘虒W重點】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教學難點】放大鏡是“凸”“透”鏡【教學準備】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最好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盡量放大倍數(shù)大一點)科學書或報紙上的照片、計算機或電視機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鐵絲、普通玻璃片、平面鏡片、水。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教學過程】一、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1、導入: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么?”(生: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鏡來介紹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鏡》。可以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展開。2、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3、展示交流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并未變大)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里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于電子產(chǎn)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鑒定郵票、珠寶商鑒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發(fā)纖維等、農(nóng)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4、讓學生盡量充分地例舉使用領域,交流后填寫第2頁的網(wǎng)狀圖。二、放大鏡下的新發(fā)現(xiàn)1、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jù)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2、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將新發(fā)現(xiàn)用文字或圖片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3、交流新發(fā)現(xiàn)后,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三、放大鏡的特點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鏡片具有“凸”、“透”的特點)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像放大鏡那樣能放大物體呢?請同學們找一找。2、學生嘗試利用平面鏡、玻璃、水、水槽、集氣瓶、燒瓶等物體來放大物體的像。(發(fā)現(xiàn)圓柱形及球形的裝滿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3、師: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中間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shù)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shù)最大。四、小結1、師:對于熟悉的放大鏡,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或收獲嗎?(放大鏡也叫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shù)越大。運用放大鏡細心地觀察物體,還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細節(jié))2、課外你可以嘗試著用一些簡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鏡,或者用你的放大鏡去仔細觀察身邊的物品,看看還會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板書設計:放大鏡構造:鏡架、鏡片(凸透――“凸透”鏡)作用:“放大”物體的圖像、放大細節(jié)用途:……教學后記:2、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教學目標】科學概念: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jié)過程與方法:使用放大鏡觀察身體結構的細部和活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1、認識到使用工具觀察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觀察到更細小的物體2、發(fā)展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興趣?!窘虒W重點】能通過放大鏡觀察到更多關于昆蟲的細節(jié)【教學難點】用圖或文字記錄放大鏡下的昆蟲肢體及生活習性【教學準備】分組實驗器材:昆蟲或昆蟲器官標本、放大鏡教師演示器材:有關昆蟲形態(tài)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或圖片資料【教學過程】一、奇特的身體構造1、科學家故事或多媒體課件導入:師:在地球上有一個龐大的昆蟲家族,它們種類數(shù)量繁多,每一種都有著特殊的身體構造與特有的生活習性,由于它們個頭太小,常常被我們忽略。但有一些執(zhí)著的研究者,他們常與這些小家伙為伍并以觀察它們的生活為樂。比如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他用整整一生的時間在田野里對昆蟲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了許多昆蟲的趣事,寫出了著名的《昆蟲記》。現(xiàn)代的研究者運用更為先進的攝影設備對昆蟲世界進行拍攝,讓我們來看看攝像機鏡頭下的奇妙的昆蟲世界吧!(師播放有關昆蟲形態(tài)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2、用肉眼觀察昆蟲肢體1)師:昆蟲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們能發(fā)現(xiàn)些什么?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2)分組觀察:提供給學生各種昆蟲的標本或昆蟲肢體的標本。(因這個寒假的凍災,估計開學時不會有太多的昆蟲,可以利用儀器室原有的標本和蚊蠅蟑螂等常見昆蟲及其肢體為觀察對象。估計肉眼觀察學生的興趣不會太濃,而且因觀察對象小,肉眼的發(fā)現(xiàn)可能不會很多??赡艿陌l(fā)現(xiàn):昆蟲的身體有頭、胸、腹,有的昆蟲翅膀是透明的,昆蟲足上有勾……)3、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肢體1)師:(待學生觀察得差不多不再有興致時,發(fā)給每組至少兩個放大鏡。如果每個學生自備的,可事先讓材料員收起來,等觀察時再發(fā)給大家)這些家伙比較小,讓我們用上放大鏡,看看會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同樣把你的發(fā)現(xiàn)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2)交流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組的觀察發(fā)現(xiàn)。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輔之以學生的相關課外知識,豐富學生對昆蟲世界的了解,激發(fā)學生研究昆蟲世界的興趣。教師事先也可以準備一些關于昆蟲資料,在學生交流時用以補充。二、昆蟲的生活習性1、閱讀第6頁觀察實例: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2、課外觀察實踐:選擇一種昆蟲作為你們的'觀察對象,看看它們是如何吃食、活動、筑巢……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晒┯^察的昆蟲(供參考):蒼蠅、蚊子、蝴蝶、螞蟻、蟑螂、蚱蜢、蚜蟲、瓢蟲、蜜蜂……(為使學生能堅持觀察,可在科學活動室內(nèi)布置一個“昆蟲世界”,以小組為單位將學生的觀察發(fā)現(xiàn)和課外閱讀的摘抄進行展示,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學識,而且小組間的競賽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如果條件好的話,可以在網(wǎng)上開辟一個這樣的空間。對于學生的發(fā)現(xiàn)和成果老師因及時進行表揚或展示,及時的反饋有助于讓學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熱情。)板書設計: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奇特的身體構造:復眼――由小眼組成觸角――形狀結構各異足――密布細毛,有鉤爪……實踐活動:借助放大鏡觀察昆蟲的生活教學后記:3、放大鏡下的晶體【教學目標】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zhì)的內(nèi)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zhì)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guī)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過程與方法: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zhì)的晶體。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3、自制食鹽等晶體。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1、激發(fā)了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秘密的興趣。2、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窘虒W重點】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教學難點】制作晶體?!窘虒W準備】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食鹽、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礦物晶體……教師演示器材:各種晶體及晶體用途的圖片或多媒體課件,制作好的大晶體及器材【教學過程】一、觀察美麗的晶體1、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上節(jié)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zhì)。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zhì),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zhì)的小顆粒。物質(zhì)糖鹽味精記憶中放大鏡下2、放大鏡下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借助放大鏡觀察糖、鹽、味精這三種物質(zhì)的小顆粒分別是什么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科學記錄本上。(也可畫在書上第7頁方框中)3、關于晶體交流借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像食鹽、白糖、味精那樣,有規(guī)則幾何外形的固體物質(zhì)叫做晶體。閱讀第8頁關于晶體的內(nèi)容,欣賞第8頁各種晶體的圖片。老師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讓。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八
《浮力》。
教學。
設計教學內(nèi)容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5課。
教材分析學生通過前面四課的學習,探究了構成物體的材料、重量、體積大小對沉浮的影響,感受到在水中的物體有浮力存在。從本課開始,學生把注意力放在浮力上,研究物體浮沉的秘密。本課共編排四個活動,分別是感受浮力、測量一塊泡沫塑料塊的浮力、測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塊的浮力和解釋上浮原因,旨在經(jīng)過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有關,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學情分析在五年級上冊《動力和力》這單元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對于重力、拉力等“力”有了一定的認識,對“浮力”也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本課基于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通過一系列探索活動,幫助學生修正和完善對“浮力”的認識。
教學目標科學概念:
1、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2、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時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用彈簧秤測量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懂得方法的改進有利于研究的順利進行。
2、懂得數(shù)據(jù)在分析解釋現(xiàn)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準備小組實驗一:燒杯一個,泡沫塑料塊一塊。
小組實驗二:彈簧秤一個,一塊大泡沫塑料塊,一個底部帶小滑輪的燒杯,細線,記錄表。
小組實驗三:在實驗二的材料基礎上,補充兩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記錄表。
學生分組安排五人一組,共五組。
教學過程一、引入課題請學生欣賞圖片,提問氫氣球和汽艇為什么能浮在空中,天鵝和輪船為什么能浮在水中?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課題:浮力。
談話:浮力怎么有這么大的魔力?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浮力。
【設計意圖:從貼近學生生活的現(xiàn)象入手,使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在領略大自然的美妙中從生活走向科學。】二、感受浮力1.把一塊泡沫塑料塊放在水面,用手把它壓入水中,手有什么感覺?做實驗前提問:你覺得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小組每個學生輪流做實驗,然后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通過親身體驗,感知浮力的存在,明確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感受到越往下浮力越大,同時觀察到水面上升?!?.出示關于浮力的描述性定義:把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小船和泡沫塑料塊有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我們稱它為水的浮力。
3.屏幕出示教科書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圖,講解示意圖的含義。(當泡沫塑料塊靜止浮在水面時,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三、
測量一塊泡沫塑料塊的浮力1.討論怎樣測量浮力:當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時,它受到的浮力有變化嗎?是多大呢?我們能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大小嗎?你們想不想親手來試試?學生討論:怎樣測量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大???【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分組中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通過問題法,讓學生們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探究科學的道理,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根據(jù)學生討論的情況,演示規(guī)范的測量方法,講解注意的地方。特別要講清楚浮力的計算方法,可以讓學生看教科書。
第1。
3頁的示意圖,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3.學生測量泡沫塑料塊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書的要求測量三種狀況,分別把測量結果(拉力大小和排開的水量)記錄在表格中。各小組成員要團結合作。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設計意圖:學生動手實驗,體驗正確的實驗方法,科學的探究過程,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和團體協(xié)作能力。】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記錄表(自重:0.03?牛頓)。
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拉力大?。ㄅ#?。
浮力大?。ㄅ#?。
排開的水量(毫升)。
【設計意圖:由于泡沫塑料塊非常輕,學生無法測出它的重力,故直接告訴學生它的重力是0.03牛頓?!?.投影表格,認真分析數(shù)據(jù),讓學生充分交流后得出結論:(板書)物體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逐步形成一種善于質(zhì)疑、樂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
培養(yǎng)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克?、測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塊的浮力1.談話: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同一塊泡沫塑料塊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那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完全浸入水中,它們受到的浮力大小是不是也符合剛剛得出的結論呢?下面我們再來做一個實驗,第1、2小組測量小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第3、4、5小組測量中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
提問做實驗時要注意什么?2.學生參照前一個實驗的測量方法,每小組獨立自主完成測量,把測量結果填入記錄表中該填的位置。
以比賽的形勢開展實驗,看看哪組做得最快,同時得出的數(shù)據(jù)最準確。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受到水的浮力記錄表小泡沫塑料塊中泡沫塑料塊大泡沫塑料塊自重(牛)。
0.010.020.03拉力大?。ㄅ#?。
浮力大?。ㄅ#?。
排開的水量(毫升)。
【設計意圖:直接告訴學生泡沫塑料塊的重力?!?.把表格整合在一起,投影展示,分析數(shù)據(jù),學生充分交流,發(fā)現(xiàn)這一實驗結果也符合剛剛得出的結論:物體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把兩次實驗的表格放在一起展示,提問:你覺得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有怎樣的關系?學生交流。
【設計意圖:重視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五、解釋上浮原因談話:請你們用今天學生的知識來思考一個問題。(教師演示)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里,一松手,為什么它會上浮?學生交流,得出:這時浮力大于重力。
提問:等到泡沫塑料塊浮到水面之后,它為什么不再向上浮了?學生交流,得出:這時浮力等于重力。
總結。
延伸1、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2、播放潛水艇視頻。
談話:同學們,你們要好好學習科學知識,將來像我們的科學家們一樣,發(fā)明出更多的東西,為保衛(wèi)祖國、造福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設計意圖:再從科學知識的體驗和學習,升華到情感價值觀方面的教育,鼓勵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保衛(wèi)祖國、造福人類?!堪鍟O計5、浮力物體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教學反思《浮力》是教科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下冊《沉和浮》單元的第5課。本課的內(nèi)容主要是感受浮力、測量一塊泡沫塑料塊的浮力、測量大小不同泡沫塑料塊的浮力和解釋上浮的原因等四個方面。
2、排開水的量,學生不能較好地從燒杯上讀出數(shù)據(jù);
3、一節(jié)課中三個實驗,完成時間相當緊;
4、做實驗時,小插曲不斷出現(xiàn):有時學生不會系泡沫塑料塊,有的學生把線拉掉了,學生之間不知道怎么合作等等。
后期要上錄像課,我花了更多的時間挖掘教材,同時在我校商主任和王榮老師的指導下,我對本課有了全新的認識,中間試上三次,每次我都有不同的認識。錄像課的效果好了不少,教學效果還是能令人滿意的?,F(xiàn)反思如下:
一、設計的教學思路適合學生,符合新課改理念。
本節(jié)課從學生身邊的實例出發(fā),由淺入深,學生對浮力的認識逐步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而理解抽象的科學概念。充分體現(xiàn)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我探究的過程中建構新知。
二、讓學生充分活動,體驗科學研究。
在科學探究性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則是引導者、組織者,學生與教師分工不同。本課我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多看、多想、多說,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的火花。
三、發(fā)揮小組合作優(yōu)勢,促進思維的發(fā)展。
小組合作學習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可以讓所有的學生都提出自己的想法,成員之間互相啟發(fā),從而掌握學習的內(nèi)容。本課以小組為單位,由小組長組織協(xié)調(diào),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實驗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團隊精神,分工合作,有序進行,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四、強化表達與交流,理解科學認識的意義。
表達與交流在科學研究領域是非常重要的,本課我重視學生的匯報交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特別是在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時,我讓各小組討論、研究,再匯報最后的結論,同時小組間互換意見,交流看法。
本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主要有:
1、測浮力的裝置提前擺放在學生面前,學生看到裝置就能猜測到怎樣測浮力,所以在提問“如何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大小”時,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
2、測量泡沫塑料塊的重力難度大。我準備的泡沫塑料塊非常輕,用1n的彈簧稱根本測不出,課堂上我是直接告訴學生的。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我覺得這里可以用木塊代替泡沫塑料塊,這樣就能很好地測量它的重力了。
3、測量排開水的體積時,數(shù)據(jù)不準確,學生主要是估計出來的,這里需要改進一下。我準備的燒杯是一升的,相鄰的刻度是100毫升,而需要測量的小泡沫塑料塊的體積才10毫升。這里可以用白紙細化刻度,然后貼在燒杯上,從而方便學生讀數(shù)。
科學教科版下冊教學工作總結。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九
1、能夠通過觀察,描述滑輪構造上的特點。
2、能夠識別動滑輪和定滑輪。
3、能夠就兩種滑輪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設并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會做滑輪的實驗,并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解釋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
1、知道滑輪的結構特征及其分類。
2、知道兩種滑輪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運用。
1、通過科學探究活動,體驗和感受科學數(shù)據(jù)的重要意義。
2、建立一種物體可以有多種用途的意識。
知道動滑輪、定滑輪各有什么作用。
組裝滑輪裝置進行實驗
教學準備:滑輪、鐵架臺、鉤碼、線、測力計
1課時
一、集中話題
1、有誰做過升旗手。
2、能告訴我,你升旗的時候是向下用力還是向上用力的呢?
3、為什么向下用里,國旗卻會向上走呢?
4、講解滑輪的概念。
二、探索和調(diào)查
1、你認為一個滑輪應該有哪些部分構成?
2、出示滑輪,講解各部分名稱。
3、講解動滑輪和定滑輪的特點。
4、定滑輪除了可以幫助我們改變用力的方向,還能幫我們省力嗎?
5、動滑輪又有什么用呢?
6、學生選擇研究動滑輪還是定滑輪。
7、討論實驗。
8、交流、改善實驗。
9、實驗、記錄、交流、小結。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變用力方向,可以怎樣做呢?
11、討論。
12、實驗驗證。
三、回顧和解釋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十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觀察、描述常見物體的基本特征。能從觀察中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2.教材分析:
《觀察水果》是大象出版社20xx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第2課時,教材首先呈現(xiàn)了學生熟識的一些水果,然后出示奇奇從看、摸、聞、嘗等不同感官對香蕉描述的這個例子,讓學生從看、摸、聞、嘗等不同感官描述其它的水果,最后設置了猜水果的游戲。
3.學情分析:
學生認識很多種水果,也能夠描述水果的一些特征,但大多是水果的顏色、大小或者是水果本身很明顯的特征,不能從看、摸、聞、嘗等不同感官整體描述一種水果。
學習目標。
1、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綜合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并能描述水果的大小、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特征。
2、學生能夠?qū)ΤR娢镔|(zhì)的外在特征有觀察、探究的興趣,并能提出相關問題。
學習重難點。
1、學生學會綜合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描述水果的特征,并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評價設計。
1、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正確描述自己或其他學生所說水果的大小、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特征,并能評價其他學生說的是否正確,完成對目標1的評價。
2、學生在猜水果的游戲過程中,能夠正確猜出老師或其他學生描述的水果,能正確涂寫《學生活動手冊》,并提出不同的問題,完成對目標2的評價。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活動。
評價要點。
環(huán)節(jié)一。
導入。
(3―5分鐘)。
1、猜謎游戲。
2、談話導入。
今天,我們要舉行觀察水果會。大家都帶來了哪些水果?我們先一起開個水果介紹會吧!
學生知道這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
環(huán)節(jié)二。
講授新課。
(15―18分鐘)。
1、提出問題。
你準備怎樣介紹自己的水果呢?你的水果具有哪些特征?為了更好地介紹自己的水果,讓我們先來觀察自己帶來的水果。
2、活動:觀察水果。
(1)觀察前輔導。
上一課我們知道了人體的哪些觀察器官?你準備怎樣運用它們?綜合運用多種感官我們才能把水果介紹得形象、完整。
(2)示范觀察。
教師視情況讓一個小組先進行觀察示范,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分別說說水果的顏色、大小、氣味、表面的粗糙與光滑。
(3)分組觀察。
3、活動:介紹水果。
指定一位學生向大家介紹自己的水果,描述水果的特征。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或補充。
(完成目標一)。
1、認真聽要求,知道如何運用多種感官能把水果介紹得形象、完整。
2、正確描述自己的水果。
3、評價他人描述的是否正確。
(評價目標一)。
環(huán)節(jié)三。
游戲練習。
(10―12分鐘)。
1、游戲:猜水果。
(1)熟悉活動規(guī)則。
下面我們來玩一個猜水果的游戲。我把一個水果藏在盒子里。你知道它是什么水果嗎?現(xiàn)在請5個同學分別扮演眼、耳、鼻、舌、手,只有他們5個人能觀察到這個水果。其余的同學可以通過向他們提出問題來了解水果的特征,然后猜水果的名稱。如果沒有猜到,由其他同學繼續(xù)提問,直到正確猜出水果名稱。
(2)學生游戲。
可以多玩幾次。活動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上課的活動習慣,最好是一個人一個人地提問,一個一個地回答,防止吵鬧雜亂影響活動效果。
2、反思與總結。
我們都提出了哪些問題?了解了哪些水果的特征信息?哪些“器官代表”參與了觀察和回答問題。
(完成目標二)。
1、能夠提出問題。
2、學生能夠描述水果特征。
(評價目標二)。
環(huán)節(jié)四。
總結。
(3―5分鐘)。
1、全課總結。
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活動我們觀察描述了水果的哪些特征?請大家在《學生活動手冊》中填涂出來。
2、拓展活動:分享水果。
注意提醒學生文明分享。引導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完成目標二)。
1、學生能正確涂寫《學生活動手冊》。
2、學生能夠分享水果,并提出問題。
(評價目標二)。
作業(yè)設計。
(1―2分鐘)。
1、學生向家長描述櫻桃、橙子、火龍果三種水果的特征。
2、學生描述水果的特征,家長猜。
正確描述水果特征。
板書設計。
觀察水果。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十一
1、能夠與小組同學一起,參與設計房子,會計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夠與組內(nèi)同學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1、了解古代房子和現(xiàn)在房子的特點。
2、知道設計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1、體會造房子的艱辛和快樂。
2、體會科學技術的發(fā)展?jié)M足了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享受。
設計并建造房子
設計房子
1、有關建造房子的材料、繩子、紙張、木棒、透明膠帶等
2、有關各種房子的圖片
一、導入
1、人們居住離不開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類型么?
2、欣賞一些不同類型的房子,說說它們都有哪些優(yōu)點和不足。
3、如果讓你來建造一幢房子,你會建成什么樣子。板書:造房子。
二、學習新課
1、初步總結房子類型,看書上的圖片,分析。
思考問題:古代房子和現(xiàn)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學生談論,匯報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2)學生談論,羅列,匯報
3、造房子活動
(1)我們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們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選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樣把可用的材料變得更結實(結合《折形狀》所學的知識)
怎樣連接這種材料(結合《搭支架》所學的知識)
(3)分析書上的圖,你從圖上能學到什么經(jīng)驗?
學生討論,匯報
4、動手操作
分小組自由搭建,教師巡視指導(提示:模型不宜過大)
5、評比,總結。
三、總結
總結全篇活動
欣賞各種建筑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十二
1、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巖石的特征。
2、引領學生用分類的方法對巖石進行分類。
1、在知道巖石的基本特征后,了解幾種巖石的名稱及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用途。
2、初步了解巖漿巖,沉積巖,變質(zhì)巖形成的過程。
感受并體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認識巖石的特征。
鑒別身邊的巖石。
配套光盤,《科學材料袋》、巖石標本、滴管、掛圖、鹽酸、放大鏡、錐子、小刀、釘子。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引入新課:
1、師述:大家看一看實驗桌上的巖石,誰知道是哪里找到的?
2、學生觀察,教師巡視引導,相互交流。
3、板書課題:略
二、認識巖石
1、師述:巖石在生產(chǎn)生活中具有廣泛的用途,你知道嗎?給大家說一說。
2、教師指名學生發(fā)言,交流,(引導學生觀察巖石標本和解讀說明)
3、問題:實驗桌上的.物體哪些是巖石?哪些不是巖石?
4、師生共同研討,(學生相互交流,教師巡視引導)
5、學生歸納,教師小結:略
三、觀察巖石,認識特征:
1、師述:各小組商量研究哪幾種巖石?選擇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法?
2、學生分組討論,研究分組實驗方案。
3、安全教育:師述“鹽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并親自演示講解)
4、學生觀察,實驗、記錄、交流(教師巡視引導)
5、學生分組匯報觀察實驗的方法和新的發(fā)現(xiàn),其他小組代表補充。
6、在教師引導下填表:
(1)我對巖石的了解:
(2)觀察巖石標本的記錄:
(3)巖石的作用
(4)在哪兒可以找到巖石
第二課時
一、觀察巖石并分類:
1、師問:通過我們的觀察和研究,現(xiàn)在按小組給巖石分類,鄰組的同學可以互相交流,并做好記錄。
2、學生分組實驗(按自定的分類標準對巖石進行分類),教師巡視引導。
3、分組匯報巖石分類方法。
標本名稱
我的發(fā)現(xiàn)
(1)
(2)
(3)
(4)
(5)
4、教師歸納學生發(fā)言。
5、學生閱讀文本(或看光盤、掛圖)
6、教師引導學生按科學范疇把巖石重新分類。
7、學生分組研討,教師巡視引導,對有爭議的問題加以解決。
二、全課總結和拓展
1、教師向?qū)W生介紹三類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zhì)巖。
2、課處興趣探究:a、上網(wǎng)查閱“巖石”資料;b、查找有關“巖石”的科普書籍,并在課后和同學交流。c、制作巖石標本并寫上解說詞和教師,家長互相交流。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十三
科學概念:
氣體受熱以后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
熱脹冷縮現(xiàn)象與物體內(nèi)部微粒的運動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
2、用文字或圖畫進行描述和交流。
3、嘗試用“模型”解釋現(xiàn)象。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對熱現(xiàn)象產(chǎn)生更濃的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
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
教學難點。
觀察空氣體積變化的方法設計、用“模型”解釋熱脹冷縮現(xiàn)象。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燒瓶、l型玻璃管;熱水、常溫水、冰水;錐形瓶,氣球、紅墨水。
教學過程。
一、觀察空氣是否熱脹冷縮。
1、引入。
水和許多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空氣是否也會熱脹冷縮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空氣在受熱或受冷后,體積會怎樣變化?(學生討論推測)。
2、空氣受熱受冷后體積的變化研究。
(1)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2)交流實驗方案,確定方法。
(3)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討論。
(5)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空氣受熱以后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
(預設:空氣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非常明顯,同時也能比較出液體和氣體熱脹冷縮的區(qū)別)。
二、怎么解釋熱脹冷縮現(xiàn)象。
2、模擬空氣“微?!边\動的游戲。
3、交流:從游戲中我們明白了什么?
(預設:這個游戲指向了對物體熱脹冷縮性質(zhì)的本質(zhì)解釋,學生只有實踐、體驗過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義所在。)。
板書設計。
空氣的熱脹冷縮。
受熱體積脹大。
空氣熱脹冷縮。
受冷體積縮小。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十四
3,能夠?qū)﹃柟獾姆纸夂蛦紊獾幕旌线M行認真細致的觀察
4,能大膽想象陽光的.色彩
5,愿意和同學合作進行關于顏色的探究活動
6,認識太陽光是由多種顏色的光混合而成的,這些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也能形成白光
7,知道利用三棱鏡可以分解陽光
8,了解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目標:1,6
目標2,8
一、引入
師:天空中神奇美麗的彩虹令人神往,我們能不能制造出這樣的彩虹呢
二、做一個水棱鏡
1,師演示三棱鏡分解陽光的實驗
師介紹分解陽光的'方法和工具
認識光譜中各種顏色的光
尋找太陽光譜的規(guī)律
2,用水棱鏡分解陽光
讓學生制作水棱鏡,
讓學生思考想辦法用水棱鏡制造彩虹,
看看水棱鏡分解出的太陽光譜的特點
3,拓展活動
讓學生交流在生活中看到的彩虹,思考并討論彩虹的形成原因
三、制作牛頓盤
師:太陽光被三棱鏡分解成不同顏色的光,那么這些光還能混合成白色的嗎?
討論:用什么方法可以混合太陽光譜中各種顏色的光
讓學生討論設計一個實驗,研究如何有單色光混合到白色光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十五
科學概念:
氣體受熱以后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
熱脹冷縮現(xiàn)象與物體內(nèi)部微粒的運動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
2、用文字或圖畫進行描述和交流。
3、嘗試用“模型”解釋現(xiàn)象。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對熱現(xiàn)象產(chǎn)生更濃的探究興趣。
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
觀察空氣體積變化的方法設計、用“模型”解釋熱脹冷縮現(xiàn)象。
為每組準備:燒瓶、l型玻璃管;熱水、常溫水、冰水;錐形瓶,氣球、紅墨水。
1、引入。
水和許多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空氣是否也會熱脹冷縮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空氣在受熱或受冷后,體積會怎樣變化?(學生討論推測)。
2、空氣受熱受冷后體積的變化研究。
(1)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2)交流實驗方案,確定方法。
(3)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討論。
(5)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空氣受熱以后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
(預設:空氣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非常明顯,同時也能比較出液體和氣體熱脹冷縮的區(qū)別)。
2、模擬空氣“微?!边\動的游戲。
3、交流:從游戲中我們明白了什么?
(預設:這個游戲指向了對物體熱脹冷縮性質(zhì)的本質(zhì)解釋,學生只有實踐、體驗過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義所在。)。
空氣的熱脹冷縮。
受熱體積脹大。
空氣熱脹冷縮。
受冷體積縮小。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十六
1.運用交流的方法,獲取需要的信息。
2.整理信息,會運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收集到的資料。
1.知道人類也是通過兩性結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2.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簡單情況。
1.意識到生命的珍貴。
2.體會與父母的親情,體驗父母養(yǎng)育的辛苦。
知道人類是通過兩性結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把重物綁在身上的體驗活動
1.學生回家向父母詢問自己剛出生時的一些情況。
2.學生帶好自己剛出生時的照片,小腳印拓片和胎毛制成的.毛筆等(如果有的話),還要準備好與父母交流時的問題和答案。
3.學生準備“沙袋”等重物。
4.教師準備一套胎兒生長發(fā)育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一)引入新課
教師親切地對學生:“我們已經(jīng)知道動物、植物都可以繁殖他們的后代。我們?nèi)祟愐苍谝淮淮胤毖苤N覀兊纳歉改附o的,我們長大后也會有自己的寶寶,下面就請你向同學們介紹你的出生情況。
(二)進行新課
1.交流自己的出生情況,并把交流的結果寫在活動記錄上。
l在小組交流收集到的自己在媽媽“肚子”里的情況,自己剛出生時的情況和媽媽懷孕時的情況,媽媽生下我之后的情況。
如:我在媽媽“肚子”里住了多少時間?
剛出生時我是什么樣的?
媽媽在懷孕的時候有哪些反應?
2.了解人生命的孕育過程,體驗母親懷孕時的辛苦和不容易。
(1)了解人生命的孕育過程。
a.教師展示自己準備的一套胎兒生長發(fā)育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b.排序。p36頁五副圖是我們在媽媽子宮里不同時期的生長發(fā)育圖。
請將它們按照從小到大的發(fā)育時期排個序。
(教師可以指示學生觀察圖片中的胎兒的大小、像嬰兒的程度以及孕婦腹部隆起的程度進行排序)
講述:它們分別代表了胎兒在母體內(nèi)1個月、3個月、5個月、9個月和10個月的發(fā)育時期。
(2)體驗母親懷孕時的辛苦和不容易。
講述:孕婦臨產(chǎn)前,胎兒、胎盤及羊水的總重量約為5.5公斤,我們來體驗一下媽媽懷孕時的負擔。(要把重物在身上綁上一天。)
提示:在模擬孕婦的“負重”活動中,教師應教育學生認真對待,不要把此活動視為一種游戲,而應把它視作體驗母親懷孕辛勞的科學活動,從而使學生以嚴肅的態(tài)度感受母親懷孕的身體負擔,從而產(chǎn)生珍愛生命,孝敬父母的情感。
3.討論、交流、思考、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話題:“我們應該怎樣珍愛生命,回報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三)小結: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
(四)板書設計:
4.我是怎樣出生的
人類也是通過兩性結合繁殖后代的
我在媽媽“肚子”里住了10個月
(五)后記反思
五年級科學浮力教案篇十七
知道植物除了種子繁殖外,還可以通過哪些方式繁殖。
利用一些植物的根莖葉進行營養(yǎng)繁殖。
讓學生帶一些常見的植物。
一、導入新課
2、學生小組內(nèi)交流。
3、提出問題:植物不用種子也能繁殖嗎?(出示課題)
4、學生先寫下自己了解的知識,然后再小組討論交流。
5、全班交流師生共同歸納:有些植物用種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蘿卜、油菜、向日葵等,還有些植物不用種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蘭、馬鈴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這些植物分別是用植物的根、莖、葉來繁殖的。
二、研究營養(yǎng)繁殖的方式
1、教師用大屏幕展示課文中的五種植物:落地生根、馬鈴薯、吊蘭、生姜和水仙球。還可以展示更多營養(yǎng)繁殖的例子。帶領學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邊緣向下會長出一些不定根,向上會萌發(fā)出一些小葉子,摘下帶有不定根的小葉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馬鈴薯切塊繁殖,只要上面有一個芽,就會長出一個新的植株來。吊蘭的莖上會結出小苗,小苗下部帶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塊莖,在他的`莖節(jié)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長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種子也能繁殖。水仙鱗莖旁邊會長出小的鱗莖,植入土中又可以發(fā)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鱗莖繁殖。
2、根據(jù)大家的討論和剛才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類別嗎?
3、小組討論后匯報:植物除了用種子繁殖,還可以用莖、葉、或根來繁殖后代,這種營養(yǎng)繁殖或是無性繁殖(克隆)。
三、指導學生用營養(yǎng)繁殖的方式栽種植物
談話: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樣用營養(yǎng)繁殖方式進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營養(yǎng)繁殖方式來繁殖一種只物嗎?說一說如何繁殖。
1、小組交流扦插、壓枝、分株等技術方法和注意事項。
2、指導學生親自動手繁殖自己喜歡的植物。
3、小組之間互相參觀、評價栽種的效果。
4、師生共同小結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