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編寫需要結合實際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資源,同時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技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這些教案范文旨在為廣大教師提供一些參考和啟示,促使教師們不斷創(chuàng)新和改進教學工作。
找好朋友小班教案篇一
知道襪子、鞋子能保護自己的腳。
學習穿脫鞋襪。
環(huán)境準備:用墊子鋪一條“小路”,將若干雪花片插塑撒在“小路”上。
課件準備:《脫鞋襪》實拍視頻;《穿鞋襪》實拍視頻。
組織談話,鼓勵幼兒討論穿脫鞋襪的話題,導入主題。
——什么時候你會脫襪子/鞋子?誰幫你脫的?(上床睡覺的時候、回家的時候)
——什么時候你會穿襪子/鞋子?誰幫你穿的?(天冷的時候、出門的時候)
播放視頻《脫鞋襪》,鼓勵幼兒自己脫掉鞋襪。
1.播放視頻,了解脫鞋襪的步驟。
——視頻中的小朋友是怎么脫掉襪子的?
——脫掉的襪子要放哪里呢?
2.幼兒嘗試脫鞋襪。
——請你也學著把鞋子和襪子脫掉吧!
投放材料“雪花片”,在活動室布置“雪花片小路”,鼓勵幼兒光腳走,并感知小腳的感覺。
——請小朋友們一個接一個慢慢地光著腳走過這條小路。
——走完這條小路后,你的小腳有什么感覺?
——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呢?
小結:當我們光著腳走這條“雪花片小路”時,小腳會刺刺的,覺得很不舒服。這是因為小腳沒有襪子和鞋子的保護造成的。所以出門時我們要穿好鞋襪,保護好我們的小腳。
播放視頻《穿鞋襪》,鼓勵幼兒自己穿上鞋襪。
1.播放視頻,了解穿鞋襪的步驟。
——視頻中的小朋友是怎么穿襪子和鞋子的?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2.幼兒嘗試穿上鞋襪。
——請你也試著自己穿上襪子和鞋子吧。
——兩只鞋子怎么穿呢?檢查下左右兩邊有沒有穿錯?
活動延伸
日?;顒?BR> 鼓勵幼兒午睡時自己脫鞋襪,午睡起床時自己穿鞋襪。
家園共育
家長鼓勵幼兒自己穿脫鞋襪,并指導幼兒進一步分清鞋子的左右。
找好朋友小班教案篇二
1、懂的疾病對人的危害,知道有些病是會傳染的,獲得勤喝水、多鍛煉等預防疾病的經驗。
2、知道關心生病的朋友。
3、能夠將自己好的行為習慣傳遞給身邊的人。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識。
1、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等發(fā)病時的圖片。
2、故事掛圖《朋友生病了》。
“最近幾天,我們班里的越越小朋友沒來幼兒園,知道為什么嗎?”
“她生病了,”“是啊,她為什么會生病呢?生病了感覺怎么樣?”
張涵越說:“因為她不好好吃飯,也不鍛煉身體;那次我生病了,發(fā)燒、嗓子也很疼,很難受的......
鵬越說:“因為她不講衛(wèi)生;那天我生病了,還住醫(yī)院了呢,醫(yī)生給我打針、吃藥,我很難受的......
“越越從小就不好好吃飯,水果、蔬菜更不愛吃,還不喜歡鍛煉身體,所以他的身體一點不好,經常生病,這次呢,他可不是平常的感冒,他的手上、腳上都長了好多小紅疙瘩,而且還發(fā)燒,可難受了,醫(yī)生還不讓他去幼兒園了呢......(出示手足口病圖片)
1、師幼共同討論:越越為什么生病了?
“因為越越得了手足口病,這種病會傳染,所以不能上幼兒園。
2、那你們還知道哪些病也會像手足口病一樣會傳染給別人?
“水痘、麻疹、腮腺炎......
3、向幼兒介紹傳染病對我們身體健康的危害。
“是啊!得了這些病也會傳染給別人,咱們一起來看一看得了水痘、腮腺炎會是什么樣子?(出示水痘等圖片)
1、得了水痘或其他傳染病,應該怎么辦?(先讓幼兒自由討論回答。)
師:要及時去看醫(yī)生,聽爸爸媽媽和醫(yī)生的話,要積極配合治療。
2、怎樣預防生?。浚ㄗ杂捎懻摶卮穑?BR> 教師小結:要勤喝水,飯前便后要洗手,不允手指,不去臟、亂、臭的地方,加強鍛煉身體,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3、怎樣才能讓我們的身體變得棒棒的,做一個健康寶寶呢?(幼兒自由回答)
教師小結:多運動,多鍛煉,多吃水果、多吃蔬菜,不挑食,并且養(yǎng)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這樣你就會是一個健康的寶寶。
1、你生病的時候,心里覺得怎么樣?爸爸媽媽是怎樣關心照顧你的?
引導幼兒說出生病的時候身體很不舒服,不想吃飯,老想躺著,爸爸媽媽很耐心很細心的照顧,讓我覺得很溫暖,在爸爸媽媽的悉心照顧下我的病會很快好起來。
2、如何關心生病的朋友?
引導幼兒說出打電話關心一下,讓爸爸媽媽陪著去看望一下,或者給他畫一幅畫送給他等。
結束部分:
隨音樂《健康歌》與寶寶一起做動作,自由活動身體。
延伸活動
在活動中繼續(xù)開展關心生病同伴的活動,使寶寶懂得在生活中不僅要感受別人的愛,關心別人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首先通過談話讓寶寶了解了生活經驗中,生病的原因及自己的感受。接著以《越越生病了》的故事讓寶寶進一步加深了生病的原因,懂的了疾病對人的危害,知道了手足口病、水痘等病是會傳染的,并且獲得了講衛(wèi)生、勤喝水、多鍛煉等防疾病的經驗。
在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中,通過組織寶寶交流生活經驗,使他們憶起了生病時的心情,并懂得了如何去關心生病的朋友,從而激發(fā)了寶寶的愛心。
小百科:生病通常西醫(yī)認為是病毒感染,導致代謝紊亂。中醫(yī)認為是風、邪、毒等侵入人體·導致陰陽失去平衡。
找好朋友小班教案篇三
1、嘗試按一定規(guī)律排序。
2、借助自身的特征來排序,體驗交替排序的規(guī)律和方法。
1、各種形狀、大小、顏色的塑料夾子、鐵夾子若干。
2、塑料墊板或廢舊紙盒中裁切來的紙板人手一塊。
3、幼兒活動材料第三冊第5頁。
1、夾子排排隊。
(1)出示夾子,引導幼兒觀察這些夾子的形狀、顏色、大小。
(2)啟發(fā)幼兒給它們排排隊,將夾子夾子在墊板上或紙板上。
(3)觀察幼兒操作,發(fā)現其中交替排序的例子。
(4)請按兩種顏色交替排列的幼兒將自己的作業(yè)展示給大家看,說說自己的排法。
(5)全體幼兒再次學習排序,鼓勵能力強的幼兒將數量和顏色(或大?。┙惶媾判?。如一個大,兩個??;兩個紅,一個黑,等等。
2、好朋友排排隊。
(1)請幼兒按男、女性別站成兩排。
(2)教師請男孩和女孩間隔排序,把全班幼兒排成一排。
(3)幼兒六人一組,嘗試其他的排序法。如:一個幼兒站,一個幼兒蹲;一個幼兒舉手,一個幼兒叉腰等。
3、禮物排排隊。
(1)翻開幼兒活動材料第三冊第5頁,鼓勵幼兒獨立完成。
(2)引導幼兒互相檢查、交流排得是否正確。
找好朋友小班教案篇四
隨著園本課程的深入實施,每個學期教研組一個原創(chuàng)主題似乎已經成了慣例,但是,我們卻總覺得這樣以組為單位的主題實施方法存在很多弊端,最主要的是忽視了各班孩子的特點和能力差異,而孩子的差異對課程實施的效果影響是很大的。分析三個小班幼兒現狀,差異更是明顯:小一班經過一年的托班教育,各方面的能力都比兩個新小班強,如果選擇同一主題,在內容的選擇上很難體現一致性和針對性,而如果以班級為單位,由兩位老師根據自己班孩子的發(fā)展與需要選擇主題,似乎更能體現探究性課程的精神,也更有利于不同能力的孩子的發(fā)展。于是,我們就開始了自己班級的原創(chuàng)主題的實施。
我們班的孩子雖然從表面上看已經適應了幼兒園生活,來園時不哭了,吃飯、睡覺都很正常,但是,通過平時與一些家長的交流發(fā)現,其實有很多孩子并沒有完全進入狀態(tài),他們還沒有把自己溶入到集體中,自己真實的個性都沒有充分表露出來,有的甚至還刻意的壓抑自己。從幼兒心理特點分析,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很正常的:畢竟他們入園時間不長,孩子間比較陌生,對同伴及集體還缺少信任感,因此也造成了相互間交往很少的現象。我想,這就是問題的關鍵了,3——4歲的孩子已經有了強烈的交往欲望,在與同伴的交往中他們才會把自己真實的個性表露出來,通過不斷的交往取得同伴間的信任。于是,“交往”成了擺在老師和孩子面前共同的需要:孩子,需要在與同伴交往中獲取相互間信任,從而大膽的展放自我;老師,需要創(chuàng)設機會激發(fā)幼兒交往的欲望。在我們的分析與思考中產生了主題——《好朋友》,主要目的是激發(fā)與同伴交往的愿望,體驗與同伴游戲的快樂。我們把情感體驗作為這次主題實施的主要目標。
由于小班幼兒知識經驗少,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我們在選擇內容時以趣味性、淺顯性、操作性為原則,盡量選擇一些幼兒感興趣的,易于理解的,又能具體操作的內容進行實施。經過一翻梳理,我們整理出從兩條線索開始實施主題。第一條線索:從故事《四個好朋友》入手,讓幼兒了解好朋友的含義,知道有好朋友是很開心的,并用表演、繪畫的形式鼓勵幼兒大膽的表達表現好朋友。第二條線索:以玩具為媒介,為幼兒提供交往的機會,體驗交往的快樂。玩具是最熟悉和喜愛的東西,也是幼兒共同的愛好,在玩具的吸引下,幼兒間必然能主動的交往,而在玩玩具、分享玩具的過程中,體驗了與同伴一起游戲的快樂,幼兒之間的陌生感逐漸消失了,對同伴更加熟悉與喜愛,交往的愿望就更加強烈起來了。因此,我們讓每個孩子帶來了兩件自己最喜愛的玩具,設置了玩具角,除了在集體活動中組織《玩具分類》《玩具分享日》等活動外,還利用自由活動的時間鼓勵幼兒去和同伴一起玩玩具。主題結束后,我們發(fā)現孩子對玩具的興趣仍舊很濃厚,在一起玩玩具的孩子從自己組的擴展到其他組的,于是我們決定繼續(xù)保留玩具角。讓他們在感興趣的玩玩具中與更多的孩子交往,體驗有好朋友一起玩的快樂,進一步提高交往的技能。
活動只經歷了短短一周,從實施主題到現在,我們都明顯感受到了孩子的進步:整體發(fā)展來看,由于同伴間的交往增多,幼兒普遍表現積極主動,集體活動中思維活躍,自由活動時活動能力增強,以前經??吹接泻⒆哟舸舻淖谝巫由蠜]精打采,現在幾乎沒有了,個體發(fā)展而言,一些孩子的個性開始表露出來了,比如張家維、從從等幾個孩子,現在經常能看到她們主動的在和小朋友說笑。顯然,交往使幼兒獲得了對同伴與集體的信任,從而愿意在集體中大膽的展現自我了。
1、關于小班主題的來源
小班的孩子大都缺乏生活經驗,探究的愿望也不是很強烈,如果說要生成一些有價值的內容有一定的難度,而小班孩子興趣持久時間很短,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就算有生成的契機,老師可能也很難把握住。所以我覺得小班的主題,大都應該由老師預設。
2、關于主題的選擇
主題的適宜性將直接影響孩子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活動效果。因此,要想使主題的開展真正促進孩子的發(fā)展,預設的主題對老師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雖然主題是老師預設的,但是不能離開孩子,需要老師對孩子的發(fā)展情況有深入的了解,尋找孩子的興趣點,發(fā)現孩子需要,以“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為原則選擇適合小班孩子探究的、有價值的主題。
3、關于主題的目標
小班孩子年齡小,參與、探索、實踐的能力相對較弱,因此在主題目標的確定上,以發(fā)展情感為重點,通過主題的開展,使他們形成一種良好的情緒情感,激發(fā)他們主動探索的愿望,為中大班的自主探索打大好基礎。
4、關于內容的選擇
主題目標確定后,我們往往會整合個各領域的內容進行實施。根據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我們在選擇具體內容時,除了考慮領域間的平衡,還應該把握好內容淺顯性、趣味性、情境性,盡量選擇幼兒熟悉的與生活相關的內容,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愉快的活動情境,才能吸引孩子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
5、關于主題實施的時間
小班孩子興趣持久性比較短,因此,一個主題如果安排幾個星期,到最后孩子的興趣會消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如果主題內容應該盡量安排緊湊些,主題時間也可以短一些。
總之,在這次嘗試過程中,我徹底改變了以往認為小班探究性主題實施效果不大的看法,通過實踐與思考,也積攢出了一些有益的經驗,樹立了自己的一點觀點,為更好的實施園本課程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
找好朋友小班教案篇五
引導幼兒細致觀察畫面,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
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能安靜地傾聽別人的發(fā)言,并積極思考,體驗文學活動的樂趣。
繪本、ppt。
一、故事導入。
1.播放音樂。
2.利用ppt讓孩子觀看大圖書。
3.教師操作ppt,講述故事內容。
二、問題互動。
1.故事中的兩個好朋友叫什么?
2.他們在一起會干什么?
3.他們一起游戲時開心嗎?
4.在陽光下,他們干什么?
5.陰天時他們干什么?
6.是誰在諾頓受傷的時候為他包扎的?
7.誰要離開了?誰會傷心?
8.故事的最后,諾頓有沒有回來故鄉(xiāng)?
三、再次欣賞故事。
從執(zhí)教的情況來看,我覺得自己在課堂上的組織語言還有待加強,如何讓孩子對你的.提問或是小結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
找好朋友小班教案篇六
1、讓幼兒學習歌曲旋律,學唱歌曲。
2、教幼兒認識歌曲的間奏,學習用唱與齊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1、日常生活中,幼兒有經?;ハ鄮椭龊檬碌慕涷?,并會用語言表達事情的經過。
2、曲譜、鋼琴。
一、律動、練聲。
律動:《我們大家做得好》、《學做解放軍》
練聲:《小鳥醒來了》、《扮家家》
二、導入活動。
1、你有好朋友嗎?你的好朋友是誰?你們在一起是怎樣互相幫助的呢?
2、如果好朋友搬不動椅子,如果好朋友不會扣紐扣,我們可以怎么做呢?!來源:屈,老,師教、案網"(通過實際問題,讓幼兒學會如何幫助好朋友。)
三、欣賞歌曲,熟悉歌曲旋律。
1、教師清唱歌曲,提問:歌曲的名字叫什么?歌曲里唱了些什么?
2、教師彈唱歌曲一遍。這首歌好聽嗎?歌曲里唱了小朋友是這么互相幫助的?
3、教師按節(jié)奏完整朗誦歌詞。
四、學唱歌曲
1、教師帶領幼兒隨音樂旋律念歌詞。
2、完整教唱歌曲。
3、幼兒齊唱歌曲。
4、練習對唱。
五、復習《小手爬》。
本次活動符合《三到六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關于幼兒藝術領域的要求,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不足之處是幼兒在為音樂伴奏的時候,興趣很高,對用力大小、感受音樂的輕重方面沒能更好地進行對比,再進行鞏固,讓幼兒著重讓幼兒感受一下,效果會更好。
找好朋友小班教案篇七
2—3歲兒童由于動作、語言和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擴大了社會交往的范圍,逐漸習慣也愿意與同齡伙伴及其成人的交往,但在交往有的孩子常常會害羞,不敢主動交往,且交往過程中帶有自我中心傾向,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為唯一的標準,例如想與同伴共同玩玩具時,不會用語言交流,而直接搶玩具,小熊系列繪本《好朋友》以一只小貍貓想參與朋友的游戲而不敢主動交往為線索展開,繪本內容生動有趣,書中的對話大多為重復式對話,“我也一起玩好嗎?”“好呀來呀,”簡單精煉,非常適合2—3歲的幼兒閱讀,因此我選擇此繪本為切入點開展了語言活動《好朋友》,在活動中我通過繪本閱讀,教師示范和幼兒親身體驗等教學法,鼓勵2—3歲剛入園的孩子大膽表達想同伴交往,并引導孩子在想與同伴共同游戲時用語言溝通交流。
1、鼓勵孩子大膽與同伴交往。
2、大膽完整的說出“我也一起玩,好嗎?
3、通過傾聽教師對圖書書面語言的朗讀,提升依據畫面展開想象并用較豐富的`語匯進行表述的能力。
4、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活動重點:能夠大膽說出:“我也一起玩,好嗎?
活動難點:能夠遷移經驗,在想與同伴游戲時說:“我也一起玩,好嗎?”
繪本ppt《好朋友》,小象、小熊、小豬、小貍貓、小兔、小鼴鼠圖片,玩具3框。
一、導入,教師出示繪本觀察封面進行導入。
設計意圖:圍繞主題簡明的導入,讓孩子簡單了解故事中的人物,迅速的進入到本次活動的主題。
二、教師播放ppt并講述繪聲繪色的完整講述繪本講述繪本并提問。
2、大家一起玩好玩嗎?
設計意圖:
三、教師出示圖片精講繪本,并引導幼兒嘗試學習繪本中的對話。
2、閱讀p5,小象來了他也想參與游戲,小象甩甩鼻子說:“我也一起玩好嗎?”我們一起來學學吧!
設計意圖:
1、教師示范,一名教師正在玩玩具,另一位教師走到旁邊大聲說:“我也一起玩好嗎?”“好呀,快來呀”
活動反思。
2—3歲的幼兒以無意識注意為主,常常注意力不集中,達成目標首先一部是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為此我做了以下思考。
1、從選材方面,內容簡潔童趣,圖書畫面溫馨豐富。
2、講述時繪聲繪色,用聲調的抑揚頓挫吸引幼兒,且在講述過程中帶領幼兒模仿故事中的角色,讓孩子更深刻的體驗故事情節(jié)。
3、活動層層遞進,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做足了充分的經驗鋪墊,不斷刺激幼兒的興趣。
找好朋友小班教案篇八
1、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
2、通過肢體動作體驗與好朋友的親密互動。
3、愿意與同伴、老師互動,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
4、培養(yǎng)幼兒清楚表述和大膽表演的能力。
小花面包果醬勺子小盤餐巾紙。
一、導入活動花朵找朋友。
師:出示一朵哭的小花圖片,讓幼兒觀察,小花為什么哭了?
師:讓小朋友給小花找朋友和他一模一樣的小花才是他的好朋友。
二、請小朋友一人找一朵自己喜歡的小花。
放音樂:讓幼兒在音樂聲中去找自己的'好朋友(一模一樣兩個花朵是好朋友)。
三、讓孩子把花朵送回家。
四、請小朋友說一說自己有沒有好朋友?(有)最喜歡和好朋友做什么?
1、喜歡和好朋友一起玩玩具。
2、喜歡和好朋友一起看書。
3、喜歡和好朋友一起跳繩。
1、讓幼兒想一句真心話去對自己的好朋友說。
2、讓幼兒去找自己的好朋友去做一個親密的的動作(擁抱)。
六、小朋友吃過夾心餅干。
吃過有奶油的有夾心的。
吃起來甜甜的。
七、讓幼兒欣賞兒歌:
小小餅干準備好,中間夾層甜甜醬。
點點頭,貼貼臉,輕輕合攏真開心。
好朋友夾心餅干做好了。
八、游戲:讓幼兒去找自己的好朋友面對面做餅干。
聽音樂,老師和幼兒一起唱兒歌做餅干。
讓幼兒自己動手制作夾心餅干,結束活動。
設計比較合理,進行也比較順利。活動中,幼兒都能積極參與,活動預設的目標基本達成。讓幼兒充分感受與好朋友交換、分享的快樂。體會與朋友互贈禮物并一同品嘗的樂趣。
餅干與醬料的品種如果能再豐富一些,這樣,活動一定會更加吸引幼兒。
找好朋友小班教案篇九
經過教學活動的實踐操作下來,老師自己的語氣,情感再投入點,特別是請出圍裙媽媽和大樹朋友的時候,可以以童趣一點的方式吸引住小班幼兒的注意力,使整個活動效果也更好,不精彩太悶的活動,不要說幼兒,練看的人都沒興趣,所以這點很重要。
在老師的回應方面因為有了一定的預設所以還挺及時和恰當,活動目標基本已經達成,在活動中我讓孩子們在音樂游戲中自由尋找朋友,找朋友歌曲是幼兒熟悉的歌曲,他們能夠根據歌詞做相應的動作,沒有任何的`鋪墊也能夠達成,小朋友們都有了交朋友的概念,懂得小朋友之間友好的相處,主要是因為你年輕教師的原因,上課時容易緊張所以有些地方要求交待的不是很清楚,一旦交待不清楚要求的時候,到后面操作部分會有些混亂,再把要求提下去的時候,就沒那個效果了。
所以在后面要加以改正,但是在小結的時候不能過于匆忙,每個小結部分好好梳理后再進行小結。還不知道是緊張還是什么,總和預想的有些差別,所以認真想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小結,特別是每個環(huán)節(jié)是層層遞進的。
找好朋友小班教案篇十
1、體驗歌曲中一條小魚的孤單和三條小魚的快樂,引導幼兒知道和好朋友在一起玩是快樂的。
2、初步感受三段歌曲的不同速度。
3、通過聽、唱、奏、舞等音樂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編能力與合作能力。
4、感受歌曲詼諧幽默的特點,能聽著音樂游戲。
1、《魚兒好朋友》歌曲磁帶。2、小魚的頭飾三個。3、盛水的魚缸,實物金魚三條。
教師出示盛有一條魚的魚缸:你們看,魚缸里有什么?它是怎樣游泳的?請小朋友學一學小魚游泳的樣子。
1、小魚找朋友
在這么漂亮的魚缸里住著一條小魚,雖然它住在這么漂亮的房子里,但是它一點也不快樂。(用緩慢的速度唱出:“一條魚,水里游,東游西游找朋友?!辈殡S孤獨,苦惱的表情。)
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我們應該怎樣幫助它?(引導幼兒討論,理解第一段歌詞。)
2、和小魚做朋友
(1)我們去給小魚找朋友吧!有條小魚愿意和它做朋友了,兩條小魚碰在一起,會做些什么動作呢?(請幼兒大膽想像兩條魚在一起的情景,啟發(fā)幼兒用簡單的動作、表情來表現)。
教師和幼兒一起模仿魚游的動作,一邊用中速唱出:“兩條魚,水里游,搖搖尾巴點點頭。”并伴隨高興的表情,理解第二段歌詞內容。
(2)出示另外一條魚。另一條小魚看到兩條小魚這么快樂,也要來和它們做朋友了,三條小魚碰到一起會怎么樣呢?(請幼兒想像三條魚在一起玩耍的情景,鼓勵幼兒大膽地用合適的動作、表情來表現。)
教師和兩個幼兒一邊做魚游的動作,一邊用較快的速度唱出:“三條魚,水里游,快快樂樂做朋友”,并伴隨愉快的表情,理解第三段歌詞內容。
1、播放音樂磁帶,帶領幼兒一邊唱歌,一邊做動作,感受共同游戲的快樂。
2、為三名幼兒戴上頭飾,按照三段歌曲的內容幼兒依次出場,表演“魚兒好朋友”,提醒幼兒注意表情和動作,以此鞏固幼兒對歌曲的熟悉和理解。
教育幼兒在生活中多和好朋友一起玩。
三條小魚在一起玩耍多么快樂,我們小朋友之間也要相互團結,相互幫助,這樣我們才會生活得很快樂。
讓幼兒分組戴頭飾表演歌曲。
小班孩子年齡小,剛剛走進幼兒園這個陌生的環(huán)境,為了培養(yǎng)孩子樂于和同伴玩耍,進行團結友愛教育。我設計了 《魚兒好朋友》這個活動,讓幼兒通過學習歌曲體驗在音樂活動中與同伴游戲的快樂。學會交朋友,感受和朋友在一起的樂趣。
我針對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水平作了更變,我加了小魚的頭飾,配合歌曲清唱,將幼兒的`情緒帶入到歌曲中,并且深受感染,情不自禁地跟著我一起唱著曲調。在幼兒聽了以后,一下子便能感受到小魚在單獨一人和與朋友在一起是不一樣的情緒體驗,有了朋友便很快樂。在表演的時候,幼兒由于經驗不豐富,我便讓幼兒模仿學習小魚的動作、表情。在此基礎上,還鼓勵幼兒自己大膽做動作,用肢體語言感受到音樂的情緒和節(jié)奏?;顒又泻⒆觽兊呐d趣比較高昂,在說說、做做、唱唱的過程中,孩子們體驗到了與同伴共同游戲的快樂。
小百科;魚類是體被骨鱗、以鰓呼吸、通過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xié)調作用游泳和憑上下頜攝食的變溫水生脊椎動物,屬于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一般人們把脊椎動物分為魚類(53%)、鳥類(18%)、爬行類(12%)、哺乳類(9%)、兩棲類(8%)五大類。
找好朋友小班教案篇十一
1、學念兒歌,學習使用禮貌用語。
2、能大膽地在集體面前念兒歌?;顒訙蕚洌和婢咄尥抟粋€,cd
1、教師出示玩具娃娃,和幼兒握手問好,引出話題,并引導幼兒分句學念兒歌。教師:小娃娃是我們的好朋友,瞧,她來了。讓我們跟她打個招呼吧。(引導幼兒邊對娃娃招手,邊說“你好,你好”。)
教師:小娃娃來了,我們要怎樣歡迎她?(引導幼兒邊與娃娃握手,邊說“歡迎,歡迎”。)
教師:小娃娃會怎樣呢?(用娃娃表演邊拍手邊高興地說“謝謝,謝謝”。)
教師:小娃娃要走了,我們跟她說再見吧。(引導幼兒邊擺手邊說“再見,再見”)
教師小結:大家這么有禮貌,一定會有更多的好朋友。
二、學念兒歌《好朋友》。
教師:有一首兒歌是說好朋友的,我們一起來聽聽。
教師邊念兒歌,邊做動作。
教師帶領幼兒學念兒歌2-3遍。
好朋友
我有一雙小小手,
拉來許多好朋友。
“你好,你好”招招手,
“歡迎,歡迎”握握手
“謝謝,謝謝”拍拍手。
“再見,再見“擺擺手。
三、兒歌表演。
教師:你有好朋友嗎?你的好朋友是誰?請你喝好朋友一起念一念兒歌。
幼兒自由找朋友,并和朋友一起邊念兒歌邊表演。
四、幼兒拉著朋友的手走出教室做游戲。
找好朋友小班教案篇十二
現今社會,獨生子女的數量越來越多,隨著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的變化,孩子得到了長輩們的百般疼愛,他們的無理要求總會得到家長的認可,導致現在的孩子養(yǎng)成了自私、孤僻、霸道、不合群等種種不良行為。無論在家里或是在外面,孩子們的交往能力也明顯降低。這樣的狀況如果一直延續(xù)下去,就會直接影響孩子將來的社交能力和所從事的事業(yè)。就拿本班幼兒來說吧,有幾個孩子就非常的內向,整天一個人坐著,當然就沒有朋友了;有的孩子比較霸道,經常動不動就打小朋友,也沒有孩子跟他一起玩。沒有了朋友,就會使孩子的童年失去了光彩,為了讓我們的孩子有豐富的童年生活,交到更多的朋友,于是我設計了本次教學活動,讓幼兒在欣賞故事中,了解一個人的寂寞無助,懂得大家一起玩的快樂。在游戲中嘗試與同伴一起玩,并樂意接受同伴,體驗與同伴一起玩耍的快樂。
活動目標:
1、能安靜的聽故事,懂得和大家一起玩很快樂。
2、學說短句:“寶寶,我和你一起玩?!?、“大家一起玩,真開心?!?BR> 3、體驗參與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玩具小狗、布娃娃、小猴。
2、布置寶寶一個人在家的情境。請中班一名幼兒來扮演“寶寶”的角色。
3、錄音機,歌曲磁帶《朋友,你好!》。
活動過程:
分五部分,包含語言、社會、音樂等多領域的內容,這種教學整合活動,符合現今教學整改新模式。
活動的`第一部分是引題,我請出撅著嘴的中班幼兒,來扮演“寶寶”角色,引起幼兒的興趣。提問:“這是誰?寶寶怎么了?為什么不開心?”這種直接導入式提問,符合托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一看到該幼兒的噘嘴表情,馬上引起了幼兒的興趣性和注意力,并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和猜測。
第二部分是結合實物玩具的演示,讓幼兒自由猜測發(fā)言后,再以動物角色的講述,讓幼兒初步了解故事內容,初步懂得沒有同伴一起玩的痛苦,嘗試著想辦法怎樣幫助寶寶解除痛苦,并學說短句:“寶寶,我和你一起玩。”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展開奠定了基礎。
當然,第三部分就是理解故事內容了,教師邊講述邊跟中班幼兒表演故事情境,這種既形象又逼真的展示方式,符合托班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能力。不僅給以幼兒完整欣賞的滿足,而且還大大提高了幼兒的理解能力。接著由教師提問、幼兒回答、以及幼兒學說短句這三個環(huán)節(jié)逐步遞近,進一步加深了幼兒對故事的理解,懂得了和朋友一起玩真的很快樂。
第四部分是歌表演《朋友,你好!》,符合新《綱要》要求: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面向全體,關注個別差異。將故事中的寶寶直接引入到幼兒現實生活中去,讓幼兒親身體驗并真正滿足幫助寶寶的欲望,體驗陪寶寶一起玩的樂趣,感受大家一起玩的開心。但在游戲中,我考慮到了有些孩子們可能會出現沒有朋友的現象,從而產生失落感。因此我盡量拉攏這些孩子,采取三五成群的方式,讓他們都能找到朋友,都能感受到集體的快樂。第五部分是結束部分,以寶寶該回家休息為由,自然地導出活動,使整個活動比較流暢地結束。
1、能安靜的聽故事,懂得和大家一起玩很快樂。
2、學說短句:“寶寶,我和你一起玩?!薄ⅰ按蠹乙黄鹜?,真開心。”
3、體驗參與游戲的快樂。
1、玩具小狗、布娃娃、小猴。
2、布置寶寶一個人在家的情境。請中班一名幼兒來扮演“寶寶”的角色。
3、錄音機,歌曲磁帶《朋友,你好!》。
1、教師請出撅著嘴的中班幼兒,來扮演“寶寶”角色,引起幼兒的興趣。
提問:這是誰?“寶寶”怎么了?“寶寶”為什么不開心?(幼兒自由猜測)。
2、初步了解故事內容。
(1)講述故事第一段,并提出疑問:小朋友,你們能“寶寶”想想辦法,讓“寶寶”開心起來嗎?(幼兒自由發(fā)言)。
(2)從玩具櫥里拿出布娃娃,提問:誰來了?布娃娃看見“寶寶”不開心,會怎么跟“寶寶”說?(學說“寶寶,我和你一起玩?!保殞毐е纪尥扌α?。
(3)同上方法分別出示小狗和小猴。
3、理解故事內容,師邊講述故事邊跟中班幼兒進行故事表演一遍。
提問:玩具櫥里的小動物都出來和“寶寶”一起玩?!皩殞殹备吲d嗎?那他說了一句什么話?(學說:“大家一起玩,真開心。”)。
4、學習主動向別人發(fā)出邀請,一起歌表演《朋友,你好!》。
(1)為了能有更多的朋友陪“寶寶”玩,教師主動發(fā)出邀請:“寶寶,我和你一起玩?!保úシ乓魳罚谝槐橛螒颍?。
(2)請一名幼兒主動向“寶寶”發(fā)出邀請:“寶寶,我和你一起玩?!保ǖ诙橛螒颍?BR> (3)寶寶和該幼兒為了能找到更多的朋友,學習主動向其他幼兒發(fā)出邀請,接著大家一起再向坐著的幼兒發(fā)出邀請:“xx,我和你一起玩。”(全體參與第三遍游戲)。
師小結:大家一起玩,開心嗎?
5、寶寶要回家了,跟寶寶說再見,結束活動。
找好朋友小班教案篇十三
1、理解兒歌內容,學習有表情地朗誦。
2、感受與好朋友和好相處的快樂。
小鳥、小兔、螞蟻的磁性教具。
一、唱歌《好朋友》引出課題。
1、老師想唱首好聽的歌給你們聽,可要聽仔細羅。
2、你覺得兩個人怎樣的相處,才能成為好朋友?
3、你的好朋友是誰?我想聽聽你們之間發(fā)生過的事情?
二、欣賞兒歌,理解兒歌內容。
1、教師有表情的念兒歌。
提問:
(1)兒歌名稱是什么?
(2)誰和誰是好朋友?他們是怎么做的?
(3)和教師一起完整朗誦兒歌。
2、加強重點詞:親親、碰碰、拉拉。
提問:
(1)老師請小朋友一起表現一下小鳥的尖嘴巴?我是一只小鳥,來,互相親親小嘴巴。
(2)再一起表現一下小螞蟻的觸角?我是一只小螞蟻,互相碰碰小觸角。
(3)再一起表現一下小白兔。我是一只小白兔,互相拉拉小小手。
(4)念三個重點詞:親親、碰碰、拉拉。
3、兩兩做好朋友,邊念兒歌邊用動作表演兒歌。
小動物們都愿意交好朋友,我們也要和班上的小朋友做好朋友,好嗎?介紹游戲:老師念兒歌:交朋友—走,走,走走走,趕快找個好朋友,之后聽要求做動作:找到朋友抱一抱;找到朋友拉拉手;找到朋友跳個舞;要求每次找的朋友都是不一樣的'哦。
游戲后,提問:你找到哪幾位朋友?
四、教育小結:
我們班級的小朋友都應成為好朋友,這樣才能會開開心心每一天哦!
附:兒歌。
好朋友。
兩只小鳥見了面,
互相親親尖嘴巴;
兩只螞蟻見了面,
互相碰碰小觸角;
兩只小兔見了面。
互相拉拉小小手。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選材是根據班級幼兒情況而選擇的,在課間,很多男小朋友會表現得很不友好,和他人打斗,摔跤,在平時對幼兒的教育也不少,但效果不佳,因此,我設計了一堂以友好教育為主線的課。
兒歌內容簡單易懂,并能激起幼兒的表現欲,幼兒完全在游戲的情景中感受與他人如何友好相處。
本次活動我設置了游戲,在看似的單調的兒歌學習中,讓幼兒參與體驗交朋友的快樂,同時讓幼兒知道如何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找好朋友小班教案篇十四
1、喜歡朗誦兒歌。
2、樂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戲。
3、體會集體合作游戲的快樂。
4、培養(yǎng)幼兒完整、連貫地表達能力和對事物的判斷能力。
5、在活動中幼兒傾聽音樂,大膽的游戲表演。
手偶。
1、教師出示猴哥和猴弟的手偶,講故事,幫助幼兒理解“好朋友”的概念。
師:猴哥哥和猴弟弟是一對好朋友,他們每天一起上學、一起游戲,有好東西一起吃,猴哥哥搬不動小桌子,猴弟弟就會一起來抬,猴弟弟不會系鞋帶,猴哥哥會幫他系鞋帶……他們真是一對好朋友。
2、教師用這兩個布袋木偶表演了兒歌的內容。
3、學習兒歌。
(1)教師朗誦兒歌2遍。
(2)教師帶領幼兒學習朗誦兒歌。
(3)邊做動作邊朗誦兒歌。
4、游戲:你是我的好朋友。幼兒自由結伴,邊念兒歌邊做動作,教師引導幼兒改編第四句內容。
5、小結。
《你是我的好朋友》是主題活動《我上幼兒園》中的一個重要教學內容。而對于入學不久,才剛剛接觸集體生活的小朋友來說,他們對“好朋友”的理解是淺層次的、模糊的,甚至是可笑的。我在課前向一些幼兒問起這個話題時,他們的反映各不相同。第二環(huán)節(jié),我就以這兩個布袋木偶表演了兒歌的內容,整個活動以布袋木偶貫穿始終,比較順利地完成了預設的目標。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孩子們興趣濃厚,同時也對“好朋友”這一概念有了一個粗淺的認識。
找好朋友小班教案篇一
知道襪子、鞋子能保護自己的腳。
學習穿脫鞋襪。
環(huán)境準備:用墊子鋪一條“小路”,將若干雪花片插塑撒在“小路”上。
課件準備:《脫鞋襪》實拍視頻;《穿鞋襪》實拍視頻。
組織談話,鼓勵幼兒討論穿脫鞋襪的話題,導入主題。
——什么時候你會脫襪子/鞋子?誰幫你脫的?(上床睡覺的時候、回家的時候)
——什么時候你會穿襪子/鞋子?誰幫你穿的?(天冷的時候、出門的時候)
播放視頻《脫鞋襪》,鼓勵幼兒自己脫掉鞋襪。
1.播放視頻,了解脫鞋襪的步驟。
——視頻中的小朋友是怎么脫掉襪子的?
——脫掉的襪子要放哪里呢?
2.幼兒嘗試脫鞋襪。
——請你也學著把鞋子和襪子脫掉吧!
投放材料“雪花片”,在活動室布置“雪花片小路”,鼓勵幼兒光腳走,并感知小腳的感覺。
——請小朋友們一個接一個慢慢地光著腳走過這條小路。
——走完這條小路后,你的小腳有什么感覺?
——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呢?
小結:當我們光著腳走這條“雪花片小路”時,小腳會刺刺的,覺得很不舒服。這是因為小腳沒有襪子和鞋子的保護造成的。所以出門時我們要穿好鞋襪,保護好我們的小腳。
播放視頻《穿鞋襪》,鼓勵幼兒自己穿上鞋襪。
1.播放視頻,了解穿鞋襪的步驟。
——視頻中的小朋友是怎么穿襪子和鞋子的?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2.幼兒嘗試穿上鞋襪。
——請你也試著自己穿上襪子和鞋子吧。
——兩只鞋子怎么穿呢?檢查下左右兩邊有沒有穿錯?
活動延伸
日?;顒?BR> 鼓勵幼兒午睡時自己脫鞋襪,午睡起床時自己穿鞋襪。
家園共育
家長鼓勵幼兒自己穿脫鞋襪,并指導幼兒進一步分清鞋子的左右。
找好朋友小班教案篇二
1、懂的疾病對人的危害,知道有些病是會傳染的,獲得勤喝水、多鍛煉等預防疾病的經驗。
2、知道關心生病的朋友。
3、能夠將自己好的行為習慣傳遞給身邊的人。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識。
1、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等發(fā)病時的圖片。
2、故事掛圖《朋友生病了》。
“最近幾天,我們班里的越越小朋友沒來幼兒園,知道為什么嗎?”
“她生病了,”“是啊,她為什么會生病呢?生病了感覺怎么樣?”
張涵越說:“因為她不好好吃飯,也不鍛煉身體;那次我生病了,發(fā)燒、嗓子也很疼,很難受的......
鵬越說:“因為她不講衛(wèi)生;那天我生病了,還住醫(yī)院了呢,醫(yī)生給我打針、吃藥,我很難受的......
“越越從小就不好好吃飯,水果、蔬菜更不愛吃,還不喜歡鍛煉身體,所以他的身體一點不好,經常生病,這次呢,他可不是平常的感冒,他的手上、腳上都長了好多小紅疙瘩,而且還發(fā)燒,可難受了,醫(yī)生還不讓他去幼兒園了呢......(出示手足口病圖片)
1、師幼共同討論:越越為什么生病了?
“因為越越得了手足口病,這種病會傳染,所以不能上幼兒園。
2、那你們還知道哪些病也會像手足口病一樣會傳染給別人?
“水痘、麻疹、腮腺炎......
3、向幼兒介紹傳染病對我們身體健康的危害。
“是啊!得了這些病也會傳染給別人,咱們一起來看一看得了水痘、腮腺炎會是什么樣子?(出示水痘等圖片)
1、得了水痘或其他傳染病,應該怎么辦?(先讓幼兒自由討論回答。)
師:要及時去看醫(yī)生,聽爸爸媽媽和醫(yī)生的話,要積極配合治療。
2、怎樣預防生?。浚ㄗ杂捎懻摶卮穑?BR> 教師小結:要勤喝水,飯前便后要洗手,不允手指,不去臟、亂、臭的地方,加強鍛煉身體,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3、怎樣才能讓我們的身體變得棒棒的,做一個健康寶寶呢?(幼兒自由回答)
教師小結:多運動,多鍛煉,多吃水果、多吃蔬菜,不挑食,并且養(yǎng)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這樣你就會是一個健康的寶寶。
1、你生病的時候,心里覺得怎么樣?爸爸媽媽是怎樣關心照顧你的?
引導幼兒說出生病的時候身體很不舒服,不想吃飯,老想躺著,爸爸媽媽很耐心很細心的照顧,讓我覺得很溫暖,在爸爸媽媽的悉心照顧下我的病會很快好起來。
2、如何關心生病的朋友?
引導幼兒說出打電話關心一下,讓爸爸媽媽陪著去看望一下,或者給他畫一幅畫送給他等。
結束部分:
隨音樂《健康歌》與寶寶一起做動作,自由活動身體。
延伸活動
在活動中繼續(xù)開展關心生病同伴的活動,使寶寶懂得在生活中不僅要感受別人的愛,關心別人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首先通過談話讓寶寶了解了生活經驗中,生病的原因及自己的感受。接著以《越越生病了》的故事讓寶寶進一步加深了生病的原因,懂的了疾病對人的危害,知道了手足口病、水痘等病是會傳染的,并且獲得了講衛(wèi)生、勤喝水、多鍛煉等防疾病的經驗。
在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中,通過組織寶寶交流生活經驗,使他們憶起了生病時的心情,并懂得了如何去關心生病的朋友,從而激發(fā)了寶寶的愛心。
小百科:生病通常西醫(yī)認為是病毒感染,導致代謝紊亂。中醫(yī)認為是風、邪、毒等侵入人體·導致陰陽失去平衡。
找好朋友小班教案篇三
1、嘗試按一定規(guī)律排序。
2、借助自身的特征來排序,體驗交替排序的規(guī)律和方法。
1、各種形狀、大小、顏色的塑料夾子、鐵夾子若干。
2、塑料墊板或廢舊紙盒中裁切來的紙板人手一塊。
3、幼兒活動材料第三冊第5頁。
1、夾子排排隊。
(1)出示夾子,引導幼兒觀察這些夾子的形狀、顏色、大小。
(2)啟發(fā)幼兒給它們排排隊,將夾子夾子在墊板上或紙板上。
(3)觀察幼兒操作,發(fā)現其中交替排序的例子。
(4)請按兩種顏色交替排列的幼兒將自己的作業(yè)展示給大家看,說說自己的排法。
(5)全體幼兒再次學習排序,鼓勵能力強的幼兒將數量和顏色(或大?。┙惶媾判?。如一個大,兩個??;兩個紅,一個黑,等等。
2、好朋友排排隊。
(1)請幼兒按男、女性別站成兩排。
(2)教師請男孩和女孩間隔排序,把全班幼兒排成一排。
(3)幼兒六人一組,嘗試其他的排序法。如:一個幼兒站,一個幼兒蹲;一個幼兒舉手,一個幼兒叉腰等。
3、禮物排排隊。
(1)翻開幼兒活動材料第三冊第5頁,鼓勵幼兒獨立完成。
(2)引導幼兒互相檢查、交流排得是否正確。
找好朋友小班教案篇四
隨著園本課程的深入實施,每個學期教研組一個原創(chuàng)主題似乎已經成了慣例,但是,我們卻總覺得這樣以組為單位的主題實施方法存在很多弊端,最主要的是忽視了各班孩子的特點和能力差異,而孩子的差異對課程實施的效果影響是很大的。分析三個小班幼兒現狀,差異更是明顯:小一班經過一年的托班教育,各方面的能力都比兩個新小班強,如果選擇同一主題,在內容的選擇上很難體現一致性和針對性,而如果以班級為單位,由兩位老師根據自己班孩子的發(fā)展與需要選擇主題,似乎更能體現探究性課程的精神,也更有利于不同能力的孩子的發(fā)展。于是,我們就開始了自己班級的原創(chuàng)主題的實施。
我們班的孩子雖然從表面上看已經適應了幼兒園生活,來園時不哭了,吃飯、睡覺都很正常,但是,通過平時與一些家長的交流發(fā)現,其實有很多孩子并沒有完全進入狀態(tài),他們還沒有把自己溶入到集體中,自己真實的個性都沒有充分表露出來,有的甚至還刻意的壓抑自己。從幼兒心理特點分析,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很正常的:畢竟他們入園時間不長,孩子間比較陌生,對同伴及集體還缺少信任感,因此也造成了相互間交往很少的現象。我想,這就是問題的關鍵了,3——4歲的孩子已經有了強烈的交往欲望,在與同伴的交往中他們才會把自己真實的個性表露出來,通過不斷的交往取得同伴間的信任。于是,“交往”成了擺在老師和孩子面前共同的需要:孩子,需要在與同伴交往中獲取相互間信任,從而大膽的展放自我;老師,需要創(chuàng)設機會激發(fā)幼兒交往的欲望。在我們的分析與思考中產生了主題——《好朋友》,主要目的是激發(fā)與同伴交往的愿望,體驗與同伴游戲的快樂。我們把情感體驗作為這次主題實施的主要目標。
由于小班幼兒知識經驗少,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我們在選擇內容時以趣味性、淺顯性、操作性為原則,盡量選擇一些幼兒感興趣的,易于理解的,又能具體操作的內容進行實施。經過一翻梳理,我們整理出從兩條線索開始實施主題。第一條線索:從故事《四個好朋友》入手,讓幼兒了解好朋友的含義,知道有好朋友是很開心的,并用表演、繪畫的形式鼓勵幼兒大膽的表達表現好朋友。第二條線索:以玩具為媒介,為幼兒提供交往的機會,體驗交往的快樂。玩具是最熟悉和喜愛的東西,也是幼兒共同的愛好,在玩具的吸引下,幼兒間必然能主動的交往,而在玩玩具、分享玩具的過程中,體驗了與同伴一起游戲的快樂,幼兒之間的陌生感逐漸消失了,對同伴更加熟悉與喜愛,交往的愿望就更加強烈起來了。因此,我們讓每個孩子帶來了兩件自己最喜愛的玩具,設置了玩具角,除了在集體活動中組織《玩具分類》《玩具分享日》等活動外,還利用自由活動的時間鼓勵幼兒去和同伴一起玩玩具。主題結束后,我們發(fā)現孩子對玩具的興趣仍舊很濃厚,在一起玩玩具的孩子從自己組的擴展到其他組的,于是我們決定繼續(xù)保留玩具角。讓他們在感興趣的玩玩具中與更多的孩子交往,體驗有好朋友一起玩的快樂,進一步提高交往的技能。
活動只經歷了短短一周,從實施主題到現在,我們都明顯感受到了孩子的進步:整體發(fā)展來看,由于同伴間的交往增多,幼兒普遍表現積極主動,集體活動中思維活躍,自由活動時活動能力增強,以前經??吹接泻⒆哟舸舻淖谝巫由蠜]精打采,現在幾乎沒有了,個體發(fā)展而言,一些孩子的個性開始表露出來了,比如張家維、從從等幾個孩子,現在經常能看到她們主動的在和小朋友說笑。顯然,交往使幼兒獲得了對同伴與集體的信任,從而愿意在集體中大膽的展現自我了。
1、關于小班主題的來源
小班的孩子大都缺乏生活經驗,探究的愿望也不是很強烈,如果說要生成一些有價值的內容有一定的難度,而小班孩子興趣持久時間很短,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就算有生成的契機,老師可能也很難把握住。所以我覺得小班的主題,大都應該由老師預設。
2、關于主題的選擇
主題的適宜性將直接影響孩子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活動效果。因此,要想使主題的開展真正促進孩子的發(fā)展,預設的主題對老師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雖然主題是老師預設的,但是不能離開孩子,需要老師對孩子的發(fā)展情況有深入的了解,尋找孩子的興趣點,發(fā)現孩子需要,以“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為原則選擇適合小班孩子探究的、有價值的主題。
3、關于主題的目標
小班孩子年齡小,參與、探索、實踐的能力相對較弱,因此在主題目標的確定上,以發(fā)展情感為重點,通過主題的開展,使他們形成一種良好的情緒情感,激發(fā)他們主動探索的愿望,為中大班的自主探索打大好基礎。
4、關于內容的選擇
主題目標確定后,我們往往會整合個各領域的內容進行實施。根據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我們在選擇具體內容時,除了考慮領域間的平衡,還應該把握好內容淺顯性、趣味性、情境性,盡量選擇幼兒熟悉的與生活相關的內容,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愉快的活動情境,才能吸引孩子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
5、關于主題實施的時間
小班孩子興趣持久性比較短,因此,一個主題如果安排幾個星期,到最后孩子的興趣會消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如果主題內容應該盡量安排緊湊些,主題時間也可以短一些。
總之,在這次嘗試過程中,我徹底改變了以往認為小班探究性主題實施效果不大的看法,通過實踐與思考,也積攢出了一些有益的經驗,樹立了自己的一點觀點,為更好的實施園本課程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
找好朋友小班教案篇五
引導幼兒細致觀察畫面,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
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能安靜地傾聽別人的發(fā)言,并積極思考,體驗文學活動的樂趣。
繪本、ppt。
一、故事導入。
1.播放音樂。
2.利用ppt讓孩子觀看大圖書。
3.教師操作ppt,講述故事內容。
二、問題互動。
1.故事中的兩個好朋友叫什么?
2.他們在一起會干什么?
3.他們一起游戲時開心嗎?
4.在陽光下,他們干什么?
5.陰天時他們干什么?
6.是誰在諾頓受傷的時候為他包扎的?
7.誰要離開了?誰會傷心?
8.故事的最后,諾頓有沒有回來故鄉(xiāng)?
三、再次欣賞故事。
從執(zhí)教的情況來看,我覺得自己在課堂上的組織語言還有待加強,如何讓孩子對你的.提問或是小結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
找好朋友小班教案篇六
1、讓幼兒學習歌曲旋律,學唱歌曲。
2、教幼兒認識歌曲的間奏,學習用唱與齊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1、日常生活中,幼兒有經?;ハ鄮椭龊檬碌慕涷?,并會用語言表達事情的經過。
2、曲譜、鋼琴。
一、律動、練聲。
律動:《我們大家做得好》、《學做解放軍》
練聲:《小鳥醒來了》、《扮家家》
二、導入活動。
1、你有好朋友嗎?你的好朋友是誰?你們在一起是怎樣互相幫助的呢?
2、如果好朋友搬不動椅子,如果好朋友不會扣紐扣,我們可以怎么做呢?!來源:屈,老,師教、案網"(通過實際問題,讓幼兒學會如何幫助好朋友。)
三、欣賞歌曲,熟悉歌曲旋律。
1、教師清唱歌曲,提問:歌曲的名字叫什么?歌曲里唱了些什么?
2、教師彈唱歌曲一遍。這首歌好聽嗎?歌曲里唱了小朋友是這么互相幫助的?
3、教師按節(jié)奏完整朗誦歌詞。
四、學唱歌曲
1、教師帶領幼兒隨音樂旋律念歌詞。
2、完整教唱歌曲。
3、幼兒齊唱歌曲。
4、練習對唱。
五、復習《小手爬》。
本次活動符合《三到六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關于幼兒藝術領域的要求,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不足之處是幼兒在為音樂伴奏的時候,興趣很高,對用力大小、感受音樂的輕重方面沒能更好地進行對比,再進行鞏固,讓幼兒著重讓幼兒感受一下,效果會更好。
找好朋友小班教案篇七
2—3歲兒童由于動作、語言和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擴大了社會交往的范圍,逐漸習慣也愿意與同齡伙伴及其成人的交往,但在交往有的孩子常常會害羞,不敢主動交往,且交往過程中帶有自我中心傾向,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為唯一的標準,例如想與同伴共同玩玩具時,不會用語言交流,而直接搶玩具,小熊系列繪本《好朋友》以一只小貍貓想參與朋友的游戲而不敢主動交往為線索展開,繪本內容生動有趣,書中的對話大多為重復式對話,“我也一起玩好嗎?”“好呀來呀,”簡單精煉,非常適合2—3歲的幼兒閱讀,因此我選擇此繪本為切入點開展了語言活動《好朋友》,在活動中我通過繪本閱讀,教師示范和幼兒親身體驗等教學法,鼓勵2—3歲剛入園的孩子大膽表達想同伴交往,并引導孩子在想與同伴共同游戲時用語言溝通交流。
1、鼓勵孩子大膽與同伴交往。
2、大膽完整的說出“我也一起玩,好嗎?
3、通過傾聽教師對圖書書面語言的朗讀,提升依據畫面展開想象并用較豐富的`語匯進行表述的能力。
4、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活動重點:能夠大膽說出:“我也一起玩,好嗎?
活動難點:能夠遷移經驗,在想與同伴游戲時說:“我也一起玩,好嗎?”
繪本ppt《好朋友》,小象、小熊、小豬、小貍貓、小兔、小鼴鼠圖片,玩具3框。
一、導入,教師出示繪本觀察封面進行導入。
設計意圖:圍繞主題簡明的導入,讓孩子簡單了解故事中的人物,迅速的進入到本次活動的主題。
二、教師播放ppt并講述繪聲繪色的完整講述繪本講述繪本并提問。
2、大家一起玩好玩嗎?
設計意圖:
三、教師出示圖片精講繪本,并引導幼兒嘗試學習繪本中的對話。
2、閱讀p5,小象來了他也想參與游戲,小象甩甩鼻子說:“我也一起玩好嗎?”我們一起來學學吧!
設計意圖:
1、教師示范,一名教師正在玩玩具,另一位教師走到旁邊大聲說:“我也一起玩好嗎?”“好呀,快來呀”
活動反思。
2—3歲的幼兒以無意識注意為主,常常注意力不集中,達成目標首先一部是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為此我做了以下思考。
1、從選材方面,內容簡潔童趣,圖書畫面溫馨豐富。
2、講述時繪聲繪色,用聲調的抑揚頓挫吸引幼兒,且在講述過程中帶領幼兒模仿故事中的角色,讓孩子更深刻的體驗故事情節(jié)。
3、活動層層遞進,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做足了充分的經驗鋪墊,不斷刺激幼兒的興趣。
找好朋友小班教案篇八
1、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
2、通過肢體動作體驗與好朋友的親密互動。
3、愿意與同伴、老師互動,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
4、培養(yǎng)幼兒清楚表述和大膽表演的能力。
小花面包果醬勺子小盤餐巾紙。
一、導入活動花朵找朋友。
師:出示一朵哭的小花圖片,讓幼兒觀察,小花為什么哭了?
師:讓小朋友給小花找朋友和他一模一樣的小花才是他的好朋友。
二、請小朋友一人找一朵自己喜歡的小花。
放音樂:讓幼兒在音樂聲中去找自己的'好朋友(一模一樣兩個花朵是好朋友)。
三、讓孩子把花朵送回家。
四、請小朋友說一說自己有沒有好朋友?(有)最喜歡和好朋友做什么?
1、喜歡和好朋友一起玩玩具。
2、喜歡和好朋友一起看書。
3、喜歡和好朋友一起跳繩。
1、讓幼兒想一句真心話去對自己的好朋友說。
2、讓幼兒去找自己的好朋友去做一個親密的的動作(擁抱)。
六、小朋友吃過夾心餅干。
吃過有奶油的有夾心的。
吃起來甜甜的。
七、讓幼兒欣賞兒歌:
小小餅干準備好,中間夾層甜甜醬。
點點頭,貼貼臉,輕輕合攏真開心。
好朋友夾心餅干做好了。
八、游戲:讓幼兒去找自己的好朋友面對面做餅干。
聽音樂,老師和幼兒一起唱兒歌做餅干。
讓幼兒自己動手制作夾心餅干,結束活動。
設計比較合理,進行也比較順利。活動中,幼兒都能積極參與,活動預設的目標基本達成。讓幼兒充分感受與好朋友交換、分享的快樂。體會與朋友互贈禮物并一同品嘗的樂趣。
餅干與醬料的品種如果能再豐富一些,這樣,活動一定會更加吸引幼兒。
找好朋友小班教案篇九
經過教學活動的實踐操作下來,老師自己的語氣,情感再投入點,特別是請出圍裙媽媽和大樹朋友的時候,可以以童趣一點的方式吸引住小班幼兒的注意力,使整個活動效果也更好,不精彩太悶的活動,不要說幼兒,練看的人都沒興趣,所以這點很重要。
在老師的回應方面因為有了一定的預設所以還挺及時和恰當,活動目標基本已經達成,在活動中我讓孩子們在音樂游戲中自由尋找朋友,找朋友歌曲是幼兒熟悉的歌曲,他們能夠根據歌詞做相應的動作,沒有任何的`鋪墊也能夠達成,小朋友們都有了交朋友的概念,懂得小朋友之間友好的相處,主要是因為你年輕教師的原因,上課時容易緊張所以有些地方要求交待的不是很清楚,一旦交待不清楚要求的時候,到后面操作部分會有些混亂,再把要求提下去的時候,就沒那個效果了。
所以在后面要加以改正,但是在小結的時候不能過于匆忙,每個小結部分好好梳理后再進行小結。還不知道是緊張還是什么,總和預想的有些差別,所以認真想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小結,特別是每個環(huán)節(jié)是層層遞進的。
找好朋友小班教案篇十
1、體驗歌曲中一條小魚的孤單和三條小魚的快樂,引導幼兒知道和好朋友在一起玩是快樂的。
2、初步感受三段歌曲的不同速度。
3、通過聽、唱、奏、舞等音樂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編能力與合作能力。
4、感受歌曲詼諧幽默的特點,能聽著音樂游戲。
1、《魚兒好朋友》歌曲磁帶。2、小魚的頭飾三個。3、盛水的魚缸,實物金魚三條。
教師出示盛有一條魚的魚缸:你們看,魚缸里有什么?它是怎樣游泳的?請小朋友學一學小魚游泳的樣子。
1、小魚找朋友
在這么漂亮的魚缸里住著一條小魚,雖然它住在這么漂亮的房子里,但是它一點也不快樂。(用緩慢的速度唱出:“一條魚,水里游,東游西游找朋友?!辈殡S孤獨,苦惱的表情。)
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我們應該怎樣幫助它?(引導幼兒討論,理解第一段歌詞。)
2、和小魚做朋友
(1)我們去給小魚找朋友吧!有條小魚愿意和它做朋友了,兩條小魚碰在一起,會做些什么動作呢?(請幼兒大膽想像兩條魚在一起的情景,啟發(fā)幼兒用簡單的動作、表情來表現)。
教師和幼兒一起模仿魚游的動作,一邊用中速唱出:“兩條魚,水里游,搖搖尾巴點點頭。”并伴隨高興的表情,理解第二段歌詞內容。
(2)出示另外一條魚。另一條小魚看到兩條小魚這么快樂,也要來和它們做朋友了,三條小魚碰到一起會怎么樣呢?(請幼兒想像三條魚在一起玩耍的情景,鼓勵幼兒大膽地用合適的動作、表情來表現。)
教師和兩個幼兒一邊做魚游的動作,一邊用較快的速度唱出:“三條魚,水里游,快快樂樂做朋友”,并伴隨愉快的表情,理解第三段歌詞內容。
1、播放音樂磁帶,帶領幼兒一邊唱歌,一邊做動作,感受共同游戲的快樂。
2、為三名幼兒戴上頭飾,按照三段歌曲的內容幼兒依次出場,表演“魚兒好朋友”,提醒幼兒注意表情和動作,以此鞏固幼兒對歌曲的熟悉和理解。
教育幼兒在生活中多和好朋友一起玩。
三條小魚在一起玩耍多么快樂,我們小朋友之間也要相互團結,相互幫助,這樣我們才會生活得很快樂。
讓幼兒分組戴頭飾表演歌曲。
小班孩子年齡小,剛剛走進幼兒園這個陌生的環(huán)境,為了培養(yǎng)孩子樂于和同伴玩耍,進行團結友愛教育。我設計了 《魚兒好朋友》這個活動,讓幼兒通過學習歌曲體驗在音樂活動中與同伴游戲的快樂。學會交朋友,感受和朋友在一起的樂趣。
我針對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水平作了更變,我加了小魚的頭飾,配合歌曲清唱,將幼兒的`情緒帶入到歌曲中,并且深受感染,情不自禁地跟著我一起唱著曲調。在幼兒聽了以后,一下子便能感受到小魚在單獨一人和與朋友在一起是不一樣的情緒體驗,有了朋友便很快樂。在表演的時候,幼兒由于經驗不豐富,我便讓幼兒模仿學習小魚的動作、表情。在此基礎上,還鼓勵幼兒自己大膽做動作,用肢體語言感受到音樂的情緒和節(jié)奏?;顒又泻⒆觽兊呐d趣比較高昂,在說說、做做、唱唱的過程中,孩子們體驗到了與同伴共同游戲的快樂。
小百科;魚類是體被骨鱗、以鰓呼吸、通過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xié)調作用游泳和憑上下頜攝食的變溫水生脊椎動物,屬于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一般人們把脊椎動物分為魚類(53%)、鳥類(18%)、爬行類(12%)、哺乳類(9%)、兩棲類(8%)五大類。
找好朋友小班教案篇十一
1、學念兒歌,學習使用禮貌用語。
2、能大膽地在集體面前念兒歌?;顒訙蕚洌和婢咄尥抟粋€,cd
1、教師出示玩具娃娃,和幼兒握手問好,引出話題,并引導幼兒分句學念兒歌。教師:小娃娃是我們的好朋友,瞧,她來了。讓我們跟她打個招呼吧。(引導幼兒邊對娃娃招手,邊說“你好,你好”。)
教師:小娃娃來了,我們要怎樣歡迎她?(引導幼兒邊與娃娃握手,邊說“歡迎,歡迎”。)
教師:小娃娃會怎樣呢?(用娃娃表演邊拍手邊高興地說“謝謝,謝謝”。)
教師:小娃娃要走了,我們跟她說再見吧。(引導幼兒邊擺手邊說“再見,再見”)
教師小結:大家這么有禮貌,一定會有更多的好朋友。
二、學念兒歌《好朋友》。
教師:有一首兒歌是說好朋友的,我們一起來聽聽。
教師邊念兒歌,邊做動作。
教師帶領幼兒學念兒歌2-3遍。
好朋友
我有一雙小小手,
拉來許多好朋友。
“你好,你好”招招手,
“歡迎,歡迎”握握手
“謝謝,謝謝”拍拍手。
“再見,再見“擺擺手。
三、兒歌表演。
教師:你有好朋友嗎?你的好朋友是誰?請你喝好朋友一起念一念兒歌。
幼兒自由找朋友,并和朋友一起邊念兒歌邊表演。
四、幼兒拉著朋友的手走出教室做游戲。
找好朋友小班教案篇十二
現今社會,獨生子女的數量越來越多,隨著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的變化,孩子得到了長輩們的百般疼愛,他們的無理要求總會得到家長的認可,導致現在的孩子養(yǎng)成了自私、孤僻、霸道、不合群等種種不良行為。無論在家里或是在外面,孩子們的交往能力也明顯降低。這樣的狀況如果一直延續(xù)下去,就會直接影響孩子將來的社交能力和所從事的事業(yè)。就拿本班幼兒來說吧,有幾個孩子就非常的內向,整天一個人坐著,當然就沒有朋友了;有的孩子比較霸道,經常動不動就打小朋友,也沒有孩子跟他一起玩。沒有了朋友,就會使孩子的童年失去了光彩,為了讓我們的孩子有豐富的童年生活,交到更多的朋友,于是我設計了本次教學活動,讓幼兒在欣賞故事中,了解一個人的寂寞無助,懂得大家一起玩的快樂。在游戲中嘗試與同伴一起玩,并樂意接受同伴,體驗與同伴一起玩耍的快樂。
活動目標:
1、能安靜的聽故事,懂得和大家一起玩很快樂。
2、學說短句:“寶寶,我和你一起玩?!?、“大家一起玩,真開心?!?BR> 3、體驗參與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玩具小狗、布娃娃、小猴。
2、布置寶寶一個人在家的情境。請中班一名幼兒來扮演“寶寶”的角色。
3、錄音機,歌曲磁帶《朋友,你好!》。
活動過程:
分五部分,包含語言、社會、音樂等多領域的內容,這種教學整合活動,符合現今教學整改新模式。
活動的`第一部分是引題,我請出撅著嘴的中班幼兒,來扮演“寶寶”角色,引起幼兒的興趣。提問:“這是誰?寶寶怎么了?為什么不開心?”這種直接導入式提問,符合托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一看到該幼兒的噘嘴表情,馬上引起了幼兒的興趣性和注意力,并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和猜測。
第二部分是結合實物玩具的演示,讓幼兒自由猜測發(fā)言后,再以動物角色的講述,讓幼兒初步了解故事內容,初步懂得沒有同伴一起玩的痛苦,嘗試著想辦法怎樣幫助寶寶解除痛苦,并學說短句:“寶寶,我和你一起玩。”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展開奠定了基礎。
當然,第三部分就是理解故事內容了,教師邊講述邊跟中班幼兒表演故事情境,這種既形象又逼真的展示方式,符合托班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能力。不僅給以幼兒完整欣賞的滿足,而且還大大提高了幼兒的理解能力。接著由教師提問、幼兒回答、以及幼兒學說短句這三個環(huán)節(jié)逐步遞近,進一步加深了幼兒對故事的理解,懂得了和朋友一起玩真的很快樂。
第四部分是歌表演《朋友,你好!》,符合新《綱要》要求: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面向全體,關注個別差異。將故事中的寶寶直接引入到幼兒現實生活中去,讓幼兒親身體驗并真正滿足幫助寶寶的欲望,體驗陪寶寶一起玩的樂趣,感受大家一起玩的開心。但在游戲中,我考慮到了有些孩子們可能會出現沒有朋友的現象,從而產生失落感。因此我盡量拉攏這些孩子,采取三五成群的方式,讓他們都能找到朋友,都能感受到集體的快樂。第五部分是結束部分,以寶寶該回家休息為由,自然地導出活動,使整個活動比較流暢地結束。
1、能安靜的聽故事,懂得和大家一起玩很快樂。
2、學說短句:“寶寶,我和你一起玩?!薄ⅰ按蠹乙黄鹜?,真開心。”
3、體驗參與游戲的快樂。
1、玩具小狗、布娃娃、小猴。
2、布置寶寶一個人在家的情境。請中班一名幼兒來扮演“寶寶”的角色。
3、錄音機,歌曲磁帶《朋友,你好!》。
1、教師請出撅著嘴的中班幼兒,來扮演“寶寶”角色,引起幼兒的興趣。
提問:這是誰?“寶寶”怎么了?“寶寶”為什么不開心?(幼兒自由猜測)。
2、初步了解故事內容。
(1)講述故事第一段,并提出疑問:小朋友,你們能“寶寶”想想辦法,讓“寶寶”開心起來嗎?(幼兒自由發(fā)言)。
(2)從玩具櫥里拿出布娃娃,提問:誰來了?布娃娃看見“寶寶”不開心,會怎么跟“寶寶”說?(學說“寶寶,我和你一起玩?!保殞毐е纪尥扌α?。
(3)同上方法分別出示小狗和小猴。
3、理解故事內容,師邊講述故事邊跟中班幼兒進行故事表演一遍。
提問:玩具櫥里的小動物都出來和“寶寶”一起玩?!皩殞殹备吲d嗎?那他說了一句什么話?(學說:“大家一起玩,真開心。”)。
4、學習主動向別人發(fā)出邀請,一起歌表演《朋友,你好!》。
(1)為了能有更多的朋友陪“寶寶”玩,教師主動發(fā)出邀請:“寶寶,我和你一起玩?!保úシ乓魳罚谝槐橛螒颍?。
(2)請一名幼兒主動向“寶寶”發(fā)出邀請:“寶寶,我和你一起玩?!保ǖ诙橛螒颍?BR> (3)寶寶和該幼兒為了能找到更多的朋友,學習主動向其他幼兒發(fā)出邀請,接著大家一起再向坐著的幼兒發(fā)出邀請:“xx,我和你一起玩。”(全體參與第三遍游戲)。
師小結:大家一起玩,開心嗎?
5、寶寶要回家了,跟寶寶說再見,結束活動。
找好朋友小班教案篇十三
1、理解兒歌內容,學習有表情地朗誦。
2、感受與好朋友和好相處的快樂。
小鳥、小兔、螞蟻的磁性教具。
一、唱歌《好朋友》引出課題。
1、老師想唱首好聽的歌給你們聽,可要聽仔細羅。
2、你覺得兩個人怎樣的相處,才能成為好朋友?
3、你的好朋友是誰?我想聽聽你們之間發(fā)生過的事情?
二、欣賞兒歌,理解兒歌內容。
1、教師有表情的念兒歌。
提問:
(1)兒歌名稱是什么?
(2)誰和誰是好朋友?他們是怎么做的?
(3)和教師一起完整朗誦兒歌。
2、加強重點詞:親親、碰碰、拉拉。
提問:
(1)老師請小朋友一起表現一下小鳥的尖嘴巴?我是一只小鳥,來,互相親親小嘴巴。
(2)再一起表現一下小螞蟻的觸角?我是一只小螞蟻,互相碰碰小觸角。
(3)再一起表現一下小白兔。我是一只小白兔,互相拉拉小小手。
(4)念三個重點詞:親親、碰碰、拉拉。
3、兩兩做好朋友,邊念兒歌邊用動作表演兒歌。
小動物們都愿意交好朋友,我們也要和班上的小朋友做好朋友,好嗎?介紹游戲:老師念兒歌:交朋友—走,走,走走走,趕快找個好朋友,之后聽要求做動作:找到朋友抱一抱;找到朋友拉拉手;找到朋友跳個舞;要求每次找的朋友都是不一樣的'哦。
游戲后,提問:你找到哪幾位朋友?
四、教育小結:
我們班級的小朋友都應成為好朋友,這樣才能會開開心心每一天哦!
附:兒歌。
好朋友。
兩只小鳥見了面,
互相親親尖嘴巴;
兩只螞蟻見了面,
互相碰碰小觸角;
兩只小兔見了面。
互相拉拉小小手。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選材是根據班級幼兒情況而選擇的,在課間,很多男小朋友會表現得很不友好,和他人打斗,摔跤,在平時對幼兒的教育也不少,但效果不佳,因此,我設計了一堂以友好教育為主線的課。
兒歌內容簡單易懂,并能激起幼兒的表現欲,幼兒完全在游戲的情景中感受與他人如何友好相處。
本次活動我設置了游戲,在看似的單調的兒歌學習中,讓幼兒參與體驗交朋友的快樂,同時讓幼兒知道如何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找好朋友小班教案篇十四
1、喜歡朗誦兒歌。
2、樂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戲。
3、體會集體合作游戲的快樂。
4、培養(yǎng)幼兒完整、連貫地表達能力和對事物的判斷能力。
5、在活動中幼兒傾聽音樂,大膽的游戲表演。
手偶。
1、教師出示猴哥和猴弟的手偶,講故事,幫助幼兒理解“好朋友”的概念。
師:猴哥哥和猴弟弟是一對好朋友,他們每天一起上學、一起游戲,有好東西一起吃,猴哥哥搬不動小桌子,猴弟弟就會一起來抬,猴弟弟不會系鞋帶,猴哥哥會幫他系鞋帶……他們真是一對好朋友。
2、教師用這兩個布袋木偶表演了兒歌的內容。
3、學習兒歌。
(1)教師朗誦兒歌2遍。
(2)教師帶領幼兒學習朗誦兒歌。
(3)邊做動作邊朗誦兒歌。
4、游戲:你是我的好朋友。幼兒自由結伴,邊念兒歌邊做動作,教師引導幼兒改編第四句內容。
5、小結。
《你是我的好朋友》是主題活動《我上幼兒園》中的一個重要教學內容。而對于入學不久,才剛剛接觸集體生活的小朋友來說,他們對“好朋友”的理解是淺層次的、模糊的,甚至是可笑的。我在課前向一些幼兒問起這個話題時,他們的反映各不相同。第二環(huán)節(jié),我就以這兩個布袋木偶表演了兒歌的內容,整個活動以布袋木偶貫穿始終,比較順利地完成了預設的目標。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孩子們興趣濃厚,同時也對“好朋友”這一概念有了一個粗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