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教學反思課后反思(優(yōu)秀22篇)

字號:

    通過總結(jié),我們可以更好地總結(jié)和概括出關鍵點,使之更易于理解和傳播。寫總結(jié)時要簡明扼要,力求言之有理,語言通順且表達精確。通過閱讀他人的總結(jié)范文,我們可以獲得更多寫作的靈感。
    古詩詞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一
    《語文課程標準》準確指出了語文學科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探究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的優(yōu)勢和突出特點。然而受時間,空間,資源的限制,語文“研究性學習”在教學實踐中經(jīng)常受到制約,效果不夠理想。現(xiàn)在,隨著通信、網(wǎng)絡、多媒體以及虛擬現(xiàn)實等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以及全球網(wǎng)絡的普及,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方式出現(xiàn)了新的變革。網(wǎng)絡教學以其強大的技術支持突破了教學時空的限制,豐富了學習資源,具有傳統(tǒng)課堂教學無法媲美的優(yōu)勢,大大優(yōu)化了語文學科的教學,為語文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探究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
    古典詩詞是中華古典文學最高級的形式之一,它是我國歷史長河中一顆流光溢彩的明珠,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成長歷程,傳承著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積淀著文化與文學的精華。應該說詩風詞韻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它已成為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古典詩詞的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傳承中華文化有著特殊的意義。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也加大了傳統(tǒng)文學在語文學科中的分量,傳統(tǒng)文學的教學問題也因此而更加突出地擺在了人們的面前,尤其是在信息技術日益成熟的當下,如何讓傳統(tǒng)的文學樣式和現(xiàn)代的先進技術結(jié)合在一起,使學生深深領悟“此中有真意”似乎更值得人們?nèi)ニ伎己吞接憽O旅婢桶l(fā)揮信息技術在中學古詩詞教學作用談談自己的看法。
    美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在育人成材的過程中有其獨特的作用。中國古典詩詞最高的美就是境界美。其中包含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圖畫美,也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意境美,而這些恰恰是進行古典詩詞的學習最重要的方面。中國古典詩詞是世界上最簡約的文學形式。它短小精悍,字字珠璣,而錘煉的語言包含著豐富的內(nèi)容;它雖然體制相對固定,可是風格多變,手法多樣,運用典故、用字講究。一首好詩,往往有著太多的內(nèi)涵與外延。再加之,年代久遠,學習理解古典詩詞就需要更多資料。信息技術是基于多媒體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新型學科,它強大的視聽功能和無與倫比的資源正好給我們學習古典詩詞教學改革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第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古詩詞教學首先要求的就是能有一個良好的氛圍,使學生能如臨其境,很快地融入那詩情畫意之中。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聲像集合的特點制作許多優(yōu)美的畫面,選取與教學內(nèi)容相符的音樂,積極努力地創(chuàng)造教學情境,使學生獲得視覺美、聽覺美,融入一個美的氛圍之中,為學習古詩詞奠定了感情基調(diào),也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用音樂來打動學生,從心理學看,音樂是生命的節(jié)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類內(nèi)心深處的情緒活動;從美學看,音樂更是融合著思想與感情的一種藝術境界。例如在教授《蒹葭》一課時,我先播放《在水一方》,學生都凝神靜聽,既把學生帶入了學習的狀態(tài),也為學生理解這首先民詩歌歌打下基礎。
    通過圖畫和視頻來再現(xiàn)詩歌的意境。畫家用線條、顏色表示形體,高超的“畫筆”可使“畫中有詩”;而詩人則用語言繪色繪形,美妙的“詩筆”又可使“詩中有畫”,融詩情畫意于一體,這就是古詩詞動人之處。
    第二,結(jié)合各種信息領悟詩詞的意境美。詩的意境是詩歌教學中難點,對意境的感悟和知識的積累、情感的歷程及人生境遇是密不可分的,而這些恰恰是語言難以彌補的。新大綱指出:“教學古詩詞,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彼?,我讓學生反復誦讀、體會的基礎上,通過信息技術來加強學生對詩詞意境美的領悟。
    例如,教學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這是北宋詩人蘇軾的作品,這首詩前兩行描繪出西湖夏季兩種不同的景色:艷陽高照的西湖和山霧迷蒙的雨天西湖,后兩行借景抒情:晴也好,雨也罷,這不同的景色猶如美女西施一樣,濃妝淡抹都是那樣的美麗動人。抒發(fā)了詩人深愛西湖美景的情感,表達詩人包容萬物的豁達胸懷。教學一開始,利用多媒體播放音樂,并聲情并茂地朗讀全詞,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讓學生整體感知全詞。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感受到整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整體感知了全文的意境之后,再逐步將欣賞引向更高的層次,使學生懂得如何去鑒賞詩詞。接著,便要求學生反復自由朗讀,找出重點詞句。隨后,又鼓勵學生邊讀邊運用他們已有的經(jīng)驗、過去的感知、曾經(jīng)的記憶,發(fā)揮想象,說說在頭腦中重建所體現(xiàn)的畫面。因為文學作品是以語言文字來創(chuàng)造形象的,具有間接性的特點,所以在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通過再造想象,把文學符號轉(zhuǎn)換為多姿多彩的立體畫面。葉圣陶先生也這樣說過:“要鑒賞文藝,必須驅(qū)遣我們的想象?!蔽以倮枚嗝襟w課件打出有關畫面,多媒體一出示畫面,就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觸類旁通,他們不住的發(fā)出這樣的贊嘆,艷陽高照下,這水波粼粼的西湖的確十分美麗,而山霧籠罩下的水霧迷茫,雨天西湖也是別有一翻風味,這樣學生能進一步的感受詩詞的意境美,體會詩人那種包容萬物的豁達胸懷。在結(jié)束全詩之前,再一次地播放音樂配上畫面,全班齊讀,將情感推向了高潮。
    古詩詞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二
    這三首古詩詞都有一個主題——思鄉(xiāng)。于是,我以"————————引起了作者的鄉(xiāng)愁,詩人又是借—————————怎樣地表達出自己滿懷的思鄉(xiāng)愁"這條主線,從扶到放,很好地注意到學生自學古詩詞的能力培養(yǎng)。
    課中,我緊抓關鍵詞語引領學生不斷猜想,推想,想象作者當時的心境,引領著孩子們在古詩詞的意境中賞析,體會,把玩,領悟,而孩子們也以投入的精神和積累的知識與老師交流,切磋,互動,相長。就是在這切磋互動中,孩子們不斷深入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豐富了情感,同時,孩子的潛能也得到了發(fā)揮,得到了挖掘,得到了展示,得到了提高。這些無疑是優(yōu)秀的一面。但不可否認的是,我覺得這樣很花時間,一節(jié)課只能教一首,而且還沒有多少補充的內(nèi)容,也就是課堂顯得比較單薄。該怎樣避免這樣低效率的課堂呢我想主要還是我的課堂組織比較松散,課堂情景的創(chuàng)設還不到位等。比如這三首古詩的想象說話,學生覺得很好玩,嘻嘻哈哈,完全沒有進入詩中的情境,因而說話也就比較單調(diào),比較偏離,需要老師不斷引導才慢慢靠近古詩的意境??傊?,有很多細節(jié)需要我們?nèi)シ此迹ヅ?,去琢磨,才能讓我們的課堂跟得上我們預設的步伐。
    古詩詞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三
    本課古詩詞教學總體看很成功,這三首詩都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xiāng)詩,都表達了作者對家鄉(xiāng)深深的思戀和熱愛。
    五年級的學生是積累了一些表達思鄉(xiāng)懷親的詩詞的,所以,我就利用學生的積累,引入新課的學習,讓學生一下子就能抓住課文的思想情感。
    三首古詩詞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一樣的,但是表達的方法各異,《泊船瓜洲》是寫景抒情,《秋思》則是敘事抒情,《長相思》則融寫景與敘事于一體,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這個特點,我在讓學生初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之后,把三首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教學。在體會相同感情的同時,感受語言的各自特點,揣摩表達方法的不同。效果比較好。
    同時,在教學中我也很重視詩詞的朗讀指導。采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誦讀。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和機械的朗讀腔調(diào)的模仿。聯(lián)系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調(diào),讀出自己的感受。所以,學生在這課的學習中,表現(xiàn)最突出的就是朗讀的質(zhì)量比較高。
    成功之處:是“小練筆”將本課古詩詞任選一首改寫成小短文。孩子們的興趣十分高。想象也比較豐富有趣。如;張籍寫的《秋思》情意綿綿的思鄉(xiāng)詩,被學生們改寫的豐富多彩,就連語文很差的學困生呂哲很勇敢地誦讀了自己改寫的短文,寫得也很有意思,她讀完后班級立刻響起一片掌聲,全班為她鼓掌。本課的二詩一詞同學們都有選擇習作。習作效果很好。以往我有時教學時間緊常常忽視這種小練筆,而今看來著實是個失誤。往往這種小練筆更能提高孩子們的語文素養(yǎng),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運用祖國漢字表達的激情。這篇小練筆我布置孩子們寫在小作文中,我準備進一步引領孩子們?nèi)バ蕾p品評,并在今后的習作中引領孩子們品評欣賞更多的快樂!
    不足之處:從作業(yè)反饋來看,個別孩子不能準確把握本課基本翻譯,如:綠、還、見、開封…看來他們沒有認真學習,有走神的大有可能,今后我要加強對他們的引導。
    古詩詞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四
    雖然教了這個班快一年了,但是我很遺憾地說,由于病假,我沒有給他們講過古詩詞。因此,我要把我應該教給學生的東西在這篇課文中全部教給他們。課前,我慎重地做了思考,精心備課,上課了,反倒有些緊張了。好在我的認真和付出感染了這些天真、懂事的孩子,他們學得很認真,也很輕松。
    我用了四節(jié)課講了三首古詩詞,但是并不低效。這是從我班的學情出發(fā)的。我班學生對古詩文的朗讀可以說很差勁,聲調(diào)、節(jié)奏都不行。因為朗讀不出感情和韻律來,所以學生不愛古詩。我國是詩的國度,詩詞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培養(yǎng)孩子們熱愛詩歌就是傳承中華文化的核心了。要讓孩子們喜歡詩,就要讓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因此,我將朗讀作為落實所有目標的重點目標和前提。我采用教師泛讀、聽讀錄音來實現(xiàn)這個目標,而且逐字逐句,有條不紊。為了激發(fā)孩子們讀詩的熱情和認真,我采取了小組賽讀個人風采讀及男女生賽讀等多種形式。孩子們學得很認真,字正腔圓,咬文嚼字,感情基調(diào)和節(jié)奏把握的很好??粗⒆觽兡鞘斋@時的那一張張笑得燦爛的臉,我覺得我的苦心得到了安慰。
    這樣的考慮是出于孩子們以前背古詩意思絕大多數(shù)是死記硬背的考慮。這樣的學違背了詩詞教學,而且既不深刻,有沒有樂趣?!多l(xiāng)村四月》我采取了詳講的教學方法,但是也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觀察課文插圖,結(jié)合課下注釋,說說前兩句寫了哪些景物?請你發(fā)揮想象并結(jié)合詩意給這些景物加上形容詞,然后再將這些詞語串聯(lián)起來,通順地表達詩句的意思。第二首《四時田園雜興》采取了半引導半自學的方式教學,第三首《漁歌子》更是要求學生模仿前兩首古詩的教學方式自學,可以先找出前兩句都寫了哪些景物等??梢哉f,這樣做大大凸顯了學生自主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和獨立性。放手讓學生們?nèi)プ?,你會收到意外的驚喜,孩子們也會收獲意外的自信。
    總之,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要從學情出發(fā),就要尊重學生的樂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古詩詞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五
    教學時《四時田園雜興》,我引導學生按照以下程序進行學習:
    初讀——畫出不懂的詞句;
    再讀——參考學習資料進行理解;
    品讀——與同學深入探討重點詞句,品味詩意;
    誦讀——邊讀邊想象詩中意境。
    在學生理解詩所表達的內(nèi)容后,鼓勵學生充分展開想象,將詩的意境用自己喜歡的其他方式表達出來。10分鐘后,一個學生質(zhì)疑:這首詩到底描寫的是哪個季節(jié)?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爭執(zhí)不休。有的說:“從第一句和第二句的‘梅子金黃’和‘杏子肥’中可看出描寫的是夏天的季節(jié)”;有的說:“從第二句中的‘菜花’和圖上畫的‘綠油油的田野’可以看出是春天”。我沒有急于給出答案,而是耐心地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學生們情緒高漲。他們通過查字典并結(jié)合詩的內(nèi)容最后一致認為描寫的是夏天這個季節(jié)的景色。
    因此,在教學中我認為應該多引導學生去探究問題,討論問題,從而去解決問題。
    古詩詞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六
    1.會寫“洛、榆、畔、帳”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洛陽、榆關、那畔、千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激發(fā)學生在口語和書面語表達中引用詩詞的興趣。
    3.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的大意,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通過三首詩詞的對比學習和拓展,初步了解思鄉(xiāng)詩詞的一般特點。
    4.通過對三首古詩詞的學習,體會作者對家鄉(xiāng)思戀、摯愛的思想感情。
    品味語言,積累并內(nèi)化詩句,體會作者懷鄉(xiāng)思親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比體會三首詩詞在表情達意上的異同,感受思鄉(xiāng)詩詞的一般特點。
    借用注釋,查閱資料、工具書,質(zhì)疑問難,自讀感悟,朗讀涵詠,討論交流,撰寫小論文等。
    以文定教、順學而導——根據(jù)古詩詞的體裁和思鄉(xiāng)詩詞的題材特點和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經(jīng)驗和規(guī)律,確定了以朗讀品味為主的教學方法;依據(jù)單元、課文的編排特點,設計了對比教學的教學思路。
    1.針對課文內(nèi)容有側(cè)重地查閱資王安石、張籍兩位詩人的資料,對他們的基本情況、籍貫故鄉(xiāng)、人生履歷有所了解,并做簡要地記錄。
    王安石。
    張籍。
    納蘭性德。
    2.借助注釋、工具書、聯(lián)系語境,正確流利地朗讀三首詩詞,并嘗試讀懂古詩大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
    2.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理解詩詞的大意及重點詞的含義,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3.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經(jīng)過對比學習,體會出兩首詩詞都表達了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但思鄉(xiāng)的緣由、表達的方式、語言特點是不同的。
    課前互動:
    播放《思鄉(xiāng)曲》,師生合作背誦思鄉(xiāng)的詩詞。
    一、相機導入,揭示課題。
    師:思鄉(xiāng)是一種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懷,她像血液一樣,流淌在我們民族的歷史中。由古至今,從未間斷。今天我們再來讀三首思鄉(xiāng)的詩詞。我們先來學習前兩首詩。
    (板書課題“古詩詞三首”,詩詞題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檢查朗讀,讀通古詩。
    (重點強調(diào)“間”“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滲透聯(lián)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確定多音字讀音的學習方法。)。
    三、借助注釋和課外搜集的資料自讀疏通詩歌大意。
    1.學生運用積累的學習方法,自讀古詩。畫出不懂的問題。
    2.同學交流,解決不懂的字詞。
    3.老師質(zhì)疑檢測:“你從詩句中讀懂了作者身在何處呢?”引出兩首詩的寫作背景,感知古詩大意。
    四、朗讀品味兩首詩,體會詩情,感悟詩境。對比兩首詩的異同。
    1.小結(jié)過渡。
    2.引導品讀《泊船瓜洲》。
    (1)自讀批注,讀解語境。
    透過詩中哪些詞語,你能體會到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可以在書上圈一圈、畫一畫,還可以寫寫簡單的批注。
    (2)交流感悟,相機指導朗讀。
    重點預設“一水間”“只隔”“綠”“又”“何時”“還”。
    (3)還原詩境,感情朗讀。
    (4)角色替換,自由吟詠。背誦詩文。
    3.自讀體會《秋思》。
    (1)小結(jié)過渡:在奉詔進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風,家鄉(xiāng)的春景勾起了詩人無限的鄉(xiāng)愁,那引發(fā)了客居洛陽的張籍鄉(xiāng)愁的又是什么呢?思鄉(xiāng)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邊,明月下,想著自己的家鄉(xiāng),發(fā)出了感慨:“明月何時照我還?!蹦撬监l(xiāng)的張籍又做了什么呢?請同學們自讀詩文,深入體會。
    (2)自由朗讀體會。
    (3)交流匯報,扣住“見秋風”“意萬重”深化對詩文的感受。相機指導朗讀。
    五、對比梳理,整體朗讀。
    1.總結(jié):兩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為不同的原因離開了家鄉(xiāng),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又因為不同的緣由觸動他們共同的情感——這就是思鄉(xiāng)。
    2.朗誦兩首詩詞。
    營造情境,引讀朗誦,體會情感,表達感情。
    作業(yè)設計(課件出示):
    1.背誦、默寫兩首思鄉(xiāng)的詩詞。
    2.積累摘抄課外的思鄉(xiāng)的詩詞。
    泊船瓜洲。
    奉詔進京。
    春意濃。
    追問。
    秋思。
    客居洛陽。
    見秋風。
    寄寫家書。
    意萬重。
    第二課時。
    一、背誦、默寫兩首古詩。
    二、對比學習《長相思》。
    三、總結(jié)三首詩詞,整理對比學習本課的思鄉(xiāng)詩詞。獨立或合作學習收集到的詩詞,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題目。
    作者。
    背景。
    思鄉(xiāng)緣由。
    作者表現(xiàn)表達特點。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詔入京。
    春意濃。
    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秋思。
    張籍。
    客居洛陽。
    見秋風寄寫家書。
    敘事抒情。
    含蓄感人。
    長相思。
    納蘭性德征旅途中。
    遇風雪輾轉(zhuǎn)難眠。
    寫景敘事。
    傾訴心聲。
    提示:
    豎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比較《×××》和《×××》兩首思鄉(xiāng)詩(詞)的異同”“古代人離開家鄉(xiāng)的原因略談”“觸動古人的思鄉(xiāng)愁緒的意象有哪些”等題目寫小論文。橫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的賞析”論文題目。
    王謙,男,25歲,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任教于陜西省西北工業(yè)大學附屬小學。陜西省小學語文研究會會員。曾獲“陜西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工作者”“市級教學能手”“市級首屆學科帶頭人”等稱號。三次在省級閱讀教學評優(yōu)活動中獲得一等獎,參與《為遷移而教》等多項省市級教育科研課題,發(fā)表論文多篇,參編《發(fā)展性評價教學用書》《快樂語文——語文閱讀與全能訓練》等教學用書共7冊。
    內(nèi)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于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05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六,古詩三首,希望對你有幫助!
    古詩詞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七
    學習吟誦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我們的古詩詞教學即使不能說是錯誤的,也是偏離的。今天教《古詩詞三首》,我按照我學習后的正確方法來教的。
    第九冊《古詩詞三首》包括了兩首詩一首詞,分別是《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秋思》上學期我們吟誦背過,不在課堂上講,特別要強調(diào)的是“思”讀第四聲,因為古詩中,名詞的“思”是念去聲的。“京口瓜洲一水間”的“間”念第一聲,這個字是押韻的,押鄰韻。如果不押韻,詩意就斷了。(晉如老師的話)。
    這一課,先講詞。因為詞的知識,學生以前是不懂的,因為以前的我也不懂。我首先讓學生對“詩詞曲”有個明確的認識:唐詩、宋詞、元曲,這是根據(jù)朝代來區(qū)別的;寫詩、填詞、制曲,這是根據(jù)寫作方式來分的。為什么是填詞?因為每個詞調(diào)都是“調(diào)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有嚴格的要求,不是亂寫的,是“填”進去的,就像填空題一樣,所以叫“填詞”。
    那么,“長相思”是怎么樣一個詞牌?是雙調(diào)(有上下片),8句,36字。各三平韻1疊韻。跟上學期學的“憶江南”詞牌是不同的,“憶江南”是單調(diào),5句,27字,3平韻1疊韻。這個非常好理解,所謂雙調(diào),就是有兩個段落,名為“片”。課本的標調(diào)是依據(jù)字面意思的,體現(xiàn)不出詞的押韻,其實在詞里,標點的更大作用是標示韻腳。所以我教學生全部改正過來: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在詞里,標點符號體現(xiàn)是韻腳標示。凡是押韻處標“?!碧枺谎喉嵦帢恕?,”號,逗處標“、”號,除此外沒有其他的標點符號。所以懂詞的人,一看這個標點就明白了。
    “程、行、燈、更、成、聲”是韻字,屬于《詞林正韻》(《詞韻簡編》)里的“十一部”?!对~林正韻》(《詞韻簡編》)是所有填詞的人填詞所依據(jù)的韻書。
    了解了這首詞牌的特點之后,我們就開始吟誦這首《長相思》,是徐建順老師的調(diào)子。在吟誦的過程中體會情感,幾遍之后,大部分孩子都會吟了,會背誦的孩子也有不少了。
    學完詞之后,再學詩。拿到一首詩怎么去讀?首先要分析詩體?!恫创现蕖肥且皇灼呓^,也就是近體詩。近體詩必須是嚴格按照平仄和押韻要求的。
    古詩詞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八
    9月16日,根據(jù)學校教研組安排,圍繞“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一教研專題,我執(zhí)教了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五課《古詩詞三首》中的前兩首——《泊船瓜洲》和《秋思》。教學這兩首詩歌,我除了圍繞教研專題,還試圖從新課標中對高年級學生提出的要求出發(fā),確立了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語感……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教學目標,為此,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是:
    1、抓字眼,明詩意;
    2、創(chuàng)情境,入詩境;
    3、巧過渡,悟詩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收獲是有的,而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試總結(jié)如下,作今后教學之鑒。
    《語文課程標準》5、6年級詩歌學習的目標是:“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痹谥笇W生理解詩意的環(huán)節(jié)中,我采用的是常規(guī)的教法,沒有什么特別之處:
    1、初讀詩歌,感知內(nèi)容。
    2、大家輕聲地讀一讀詩,讀準字音,并結(jié)合重點詞的意思想想這首詩的意思。
    3、指名讀,正音:間、重、還。
    4、說說詩歌大致的意思。
    五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能借助注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抱有一定的熱情。盡管如此,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仍然不能馬虎,這就像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很重要。
    情感總是伴隨著認識過程而產(chǎn)生,情感體驗同樣對認識過程起著很大作用。在本課教學中,我通過圖畫示意、音樂與圖片的渲染、資料的補充、教師的語言描繪,創(chuàng)設多種場景,讓學生走近詩人,走進詩境,從而更深刻地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我從綠字入手,“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紅柳綠,鶯歌燕舞,一派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次第出示江南春景圖片,教師描述)是??!一個“綠”字不僅使我看到了滿眼的綠色,成行的碧樹,蕩漾的春水,還讓我看到了爛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
    1、抓文眼“綠”想象畫面,感悟詩境。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兒童疾走追黃碟,飛入菜花無處尋。
    2、指導誦讀“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之隔數(shù)重山?!?BR>    針對五年級孩子對詩中出現(xiàn)的三個地名比較模糊的情況,我用現(xiàn)代媒體手段來展現(xiàn)江蘇地圖,讓學生通過地圖來了解三地之間的關系,從而使學生準確地理解第一、二行詩句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在你看來,詩人離家近還是遠?學生也許有兩種答案,即覺得詩人離家很遠,或是詩人離家很近,師及時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組織教學,趁機引導學生抓住“一水”、“只隔”來領悟詩人實際離家的距離和他心中離家的距離,初步感悟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并引導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朗讀古詩的前兩行,從而理解了詩句的意思。
    經(jīng)過這樣反復的吟誦,使學生深刻體悟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
    3、出示資料,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
    在學生已深刻感悟詩人思鄉(xiāng)、戀鄉(xiāng)的基礎上,拋出問題“詩人的家鄉(xiāng)這么美,他又如此的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那他為什么還要離開呢?”出示詩人的相關資料(由于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進行變法,但變法遭到保守派的反對導致失敗,因此,王安石于熙寧七年(1074年)第一次辭去相職。第二年,又被神宗皇帝拜為相職。這首詩正是作于詩人第二次赴任的路上。)旨在引導學生明白詩人在什么情況下寫下了這首詩,對學生更深層次的感悟古詩、升華古詩情感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并用一段深情的旁白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讀“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一句:
    1075年,年逾五旬的作者站在瓜州渡口,他遙望故鄉(xiāng),不忍離去,因為。
    ——他一旦離開,皓月當空,他再也不能和詩友飲酒吟詩,所以他怎能不感嘆——引讀(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他一旦離開,陽春三月,他再也不能和好友踏青郊游,他怎能不感嘆——引讀(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他一旦離開,華燈初上,他再也不能和家人共享天倫,他怎能不感嘆——引讀(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句詩是全詩的精華,是詩人情感的高度濃縮。只有這樣一詠三嘆,才能使學生與詩人的情感達成共鳴。
    4、誦讀全詩,升華感情。
    在以上分步品讀古詩的基礎上,再通過聽范讀和引領學生整體誦讀古詩,使學生的情感回歸到詩的本體上來。為了渲染課堂氛圍,我在悠揚的《思鄉(xiāng)曲》中激情導讀:九百年前,詩人王安石站在瓜州渡口,帶著對家鄉(xiāng)深深的依戀,含著對前途無法預知的迷茫,千般愁緒,萬般滋味,無法言說,只化作一首詩,讓我們一起去聽聽作者的心聲吧——(播放flash動畫),讓學生細細品味藏在詩文背后的故事。此時學生的情感已達到高潮,他們也有傾訴的欲望,唯有朗讀才能更好的表達自己的心情,所以,我必須給學生表達的機會。還是那支曲子,還是那段話,只是稍作變化:九百年前,詩人王安石站在瓜州渡口,帶著對家鄉(xiāng)深深的依戀,含著對前途無法預知的迷茫,千般愁緒,萬般滋味,無法言說,只化作一首詩,讓我們和作者共訴心聲——學生接讀全詩。學生此時配合默契,讓我感動不已。
    本節(jié)課過渡語精妙,為詩韻課堂的成功創(chuàng)設起到了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如開課伊始,我在播放了《故鄉(xiāng)的云》一曲后,這樣過渡:
    “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游子。”一首《故鄉(xiāng)的云》將我們的心帶到一個溫暖的地方——家鄉(xiāng)。家鄉(xiāng),對游子而言,更是最溫馨、最不能割舍、最讓人魂牽夢縈的地方。從今天起,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第二組課文,一起去感受那濃濃的鄉(xiāng)情吧。
    在學生自讀了單元導讀之后,這段話又從我口中蹦出:思鄉(xiāng),是一種平凡而偉大的情感,它像血液一樣流淌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由古至今,從未間斷。今天我們再讀三首思鄉(xiāng)的詩詞——《古詩詞三首》。
    學完了第一首古詩,第二首《秋思》該如何導入呢?稍加思索,我使用了這樣的過渡語使兩首古詩的教學珠聯(lián)璧合:咳,和煦的春風勾起了北宋詩人王安石濃濃的鄉(xiāng)愁,那又是什么勾起了唐朝詩人張繼切切的鄉(xiāng)情呢?請大家自由朗讀——《秋思》。
    這節(jié)課能成功開展,得益于以上幾點,但本課的不足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1、課堂教學容量大,學生學習的自主權受到牽制。由于本節(jié)課安排的是兩首古詩的教學,而古詩是看似簡單而內(nèi)涵豐富的文章,教師需要準備大量的資料去補充文本,為了節(jié)省時間,提高效率,課堂上就多次出現(xiàn)教師牽著學生走的現(xiàn)象,整個課堂教學基本是按照教師的預設在順利進行,缺乏精彩生動的課堂生成效應。
    2、課堂缺乏個性化的朗讀展示?!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說得沒錯,可是本節(jié)課的“哈姆雷特”卻少之又少。我的問題提出以后,學生們總是“一呼百應”,眾口一詞。比如,在介紹完王安石的寫作《泊船瓜洲》的背景之后,我問道:“作者馬上要遠離家鄉(xiāng),去京城赴任,你能體會他此刻的心情嗎?”第一個同學站起來說:“我覺得他很依戀家鄉(xiāng),舍不得離開家鄉(xiāng)?!痹谒拇鸢傅玫搅死蠋煹目隙ㄖ?,其他的同學便人云亦云,根本沒人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不免是人心生遺憾。
    3、教師的朗讀指導力度不夠。在評課時,老師們普遍指出,本節(jié)課老師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力度不夠,對此缺點的指出我欣然接受。其實,一直以來我在課堂上對朗讀的指導都顯得較為不足。這一方面是由于自己不能用活教案不能用活教材,無法走出用教案教的思維定勢,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不足,缺乏靈活機智的應變本領。
    盡管我做的每一項工作都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服務的,但毋庸置疑的是,課堂教學中仍然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亟需我想辦法提高效率。總之,能為大家展示一節(jié)課,并能得到很多中肯的評價,于我來說,既有付出后回報的感動,也有努力后進步的欣慰。而從授課過程來看,反映出對古詩教學方法上的理解不透徹,對學生的關注不,從而造成這樣或那樣的缺憾,確實值得今后探討,研究,再更好地實踐。
    古詩詞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九
    對正在經(jīng)歷童年的孩子來說,童年是最貼近自己的,本冊的《古詩詞三首》為大家展示了千年以前的兒童生活,雖然年代久遠,但童真童趣依然,極易引起孩子興趣,產(chǎn)生共鳴。
    詩詞的意境大多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于是在學《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時,我用了直觀的圖畫幫助學生理解詩情。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出示一個天真孩童臥在溪邊剝蓮蓬圖畫,看圖描敘小兒“臥剝蓮蓬”的動作、神態(tài),品味“無賴”,體會孩童的天真可愛。聯(lián)系生活中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愛,理解到這是一種喜愛。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我給孩子出示了一對白發(fā)夫婦面帶醉意的畫面,讓學生說他們會用鄉(xiāng)音親熱的說些什么呢?孩子們有猜測是談論豐收的、談論他們可愛的小兒子的、談論大兒子能干、談論二兒子懂事….之后再品味了“醉”字,難道僅僅是因為酒而醉嗎?我讓學生看著畫面去體會,學生很自然地說出他們看著三個兒子都那么可愛,生活那么平靜,是為這種幸福的生活而陶醉。
    鄉(xiāng)村生活雖簡樸但卻不失優(yōu)美,夫妻恩愛,孩子勤勞可愛,溫馨的生活令人陶醉。最后我讓學生一邊想象畫面,一邊有感情的朗讀。
    用畫意解詩情,以更直觀的形式讓學生理解詩人精心營造的意境,體會字里行間傳達的情意,更好的理解了詩詞。
    復興小學:劉國錄。
    古詩詞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十
    主題學習實驗是依據(jù)語文學習大量閱讀的規(guī)律,以提高閱讀課堂教學效率為前提,以單元主題為一個學習整體,實現(xiàn)課堂上的拓展閱讀,從而使學生在大量閱讀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在進行語文主題教學時,我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F(xiàn)將工作反思如下:
    小學生對待學習,往往偏重于興趣,而興趣又不是天賦的,是在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影響下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的創(chuàng)新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小組合作學習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主題學習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
    本學期我們的主題學習叢書是《情歸故鄉(xiāng)》和《生活是一本書》這兩冊。每一主題我都選一篇或兩篇精講,其他的學生自學,把學習心得記在主題學習本上,然后小組之間互評互改,相互改進。
    《自主預習記錄本》依據(jù)學生自己的喜好裝飾封面,命名。這樣做的目的是更大的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們可互換預習本瀏覽,實際上是知識的互換,知識的補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題學習叢書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zhì)優(yōu)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美妙,語言運用精妙,見解闡述獨到,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nèi)容。為使精彩之處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復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nèi)涵,意義內(nèi)涵,情感內(nèi)涵。
    隨著學生閱讀的習慣的養(yǎng)成,閱讀經(jīng)驗的不斷積累,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與鑒賞水平也不斷提高,能夠自主探究出的東西也會越來越多。而這正是語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
    古詩詞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十一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反思入選初中語文教材的部分古典詩歌形成的環(huán)境及構(gòu)成的意象距離學生生活時代久遠,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學識相差很大,學生對此比較陌生,加上傳統(tǒng)教學秉承“字詞句段篇”剝竹筍形式,采用“字字解釋、句句翻譯”八字真經(jīng)教學法,大大破壞了詩歌的美,抑制了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激情,使一篇篇充滿靈性的古典詩歌變得枯燥無味,毫無生機,因而一些學生對古典詩歌不免敬而遠之。
    因此,要調(diào)動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積極性,在“熟讀精思”的基礎上,教師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師教得很活,學生學得有味。筆者結(jié)合教學實踐就古詩詞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有效性進行概括分析,尋求初中古詩詞教學的合理途徑。
    1、加強誦讀,積累古詩詞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惫旁娫~豐富的感情、深刻的內(nèi)涵蘊藏在凝練的語言中,不反復誦讀,又如何體會得出?只有反復吟誦,才有可能把握詩詞的感情脈搏、理解詩詞要表達的中心。
    但“一口卻吃不成胖子”,古詩詞的教學不是一夜春雨、杏花滿樹的快捷,它需一點一滴的積累沉淀,積小流才能成江河,到達一定程度時,進行“質(zhì)”的飛躍。當然,古詩詞作為中國文化財富中最寶貴、最精彩的部分,而作為語文老師,還有諸多的語文教學任務等著我們?nèi)ネ瓿?,因此我們沒那么多時間,也沒那個條件去大量的積累。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這就得靠語文老師平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積累古詩詞的好習慣了。如:每節(jié)語文課前由語文課代表在黑板一側(cè)抄好一首詩詞,語文課預備鈴一響,由課代表帶領大家反復朗讀,每堂語文課把師生相互問好的時間改成讓全體學生齊背這首古詩詞,開始先由教師賞析,后來逐漸轉(zhuǎn)變?yōu)閷W生賞析,為學生提供大膽展示自己的空間,使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得以提高。
    利用這短暫的課前幾分鐘,每周可熟記并理解兩三首詩詞,日積月累,就是一筆不小的古詩詞財富了。
    2、結(jié)合背景,理解古詩詞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詩詞都是詩人有感而發(fā)之作,詩所傳達出的思想主旨無不與作者的平生、閱歷、遭遇及他所處的時代的社會生活相關。
    因此,要使學生正確理解古詩詞的含義,就必須對這些知識有所了解。這樣才易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
    古詩詞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十二
    作為五年級上冊的第二組開篇的課文,以古詩詞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雖然孩子們在理解詩意上要比理解現(xiàn)代文稍有難度,但是在教師的恰當引導下能大體的理解詩意,體會感情?,F(xiàn)在我將此次教學的得失總結(jié)如下:
    優(yōu)點:
    學習一首古詩,必須理解了詩意才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古詩可以通過文中的注釋以及插圖,并加上合理的想象就可以大致的理解古詩了。我在教學過程中先引導孩子按照上述方法學習了《泊船瓜洲》后,接下來放手孩子學習了《秋思》和《長相思》,并且讓孩子們用自己的話將《秋思》改編為了一個小故事,并讓孩子暢所欲言學習了古詩詞后對作者思鄉(xiāng)之情的理解,教學過程相當順利,孩子們在理解了詩意后,能有感情朗讀詩詞,并且在當堂就背誦會了詩詞。
    另外,這三首詩詞中有很多的多音字,如:間、數(shù)、重、行、更等,因為上學期我教學過此詩,便覺無“見”應讀“jian”,我當時不假思索的一口否決,但是后來查資料時發(fā)現(xiàn)這個”間”就讀“jian”。頓時,羞愧難當啊,這是教學準備時沒有仔細研讀教材所致失誤啊,從此以后,要百讀不厭地研讀教材啊,因為一本書不管你讀過多少遍,你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
    古詩詞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十三
    1、認識“首、蹤”等12個生字,會寫“首、采”等7個生字。
    2、能用聯(lián)系生活實際、圖文結(jié)合等方法了解“蹤跡、采、藏”等詞語的意思,初知古詩大意。
    3、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圖文結(jié)合,感受詩中蘊藏的夏天的情趣。
    1、書寫難點:
    首:第二筆是短撇,第四筆撇要從豎中線上起筆,落筆在橫中線上,第七筆和第八筆的橫左邊挨著豎,右邊不能挨著橫折鉤。
    采:第一筆撇要寫在田字格上半格的中間,第二筆點寫在撇的外邊,第四筆的撇略短,起筆位置大致與第一筆的起筆位置相同。橫要寫在橫中線上,豎寫在豎中線上,撇捺舒展。
    2、朗讀指導:
    本課為古詩,同學們要學會:
    (1)借助拼音正確朗讀古詩;
    (2)借助停頓符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
    3、理解詩意:
    同學們在試著說古詩大意的時候,要學會借助注釋理解古詩,回答問題時要有條理,先讀出詩句,再說出詩句的意思。
    古詩詞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十四
    四年級下冊的第一課是《古詩詞三首》,內(nèi)容以寫景為主,分別是古詩《獨坐敬亭山》《望洞庭》和詞《憶江南》。因為學生已初步掌握了“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的學習古詩的方法,但在理解詩意時語言表達不夠通順,直譯的比較多,能加入自己理解的同學不多。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上,引導每一個學生都參與發(fā)言,比一比誰說得更完整,更優(yōu)美。“悟詩情”是古詩教學的難點,特別是《獨坐敬亭山》和《憶江南》都表達了詩人特定環(huán)境中復雜的心情,我計劃指導學生掌握一種新的悟詩情的方法,那就是聯(lián)系時代背景。
    教學之后,我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三點:
    一、學生參與率高。因為我班學生發(fā)展不均衡,兩極分化較明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充分的思考時間,我布置學生提前預習,要求他們借助注釋,獨立理解詩意,寫在預習本上。課堂上,學生先四人一組互相交流理解詩句意思,再匯報交流。因為預習充分,在理解詩意和比較詩與詞的不同時,發(fā)言的學生比以前多了,積極性也高了。當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币痪淅斫庥欣щy時,及時引導,實現(xiàn)了幫助者的角色。
    二、時代背景補充及時。在“知詩人”環(huán)節(jié),學生介紹了詩人的成就及學過的相關古詩,我則補充寫作背景:李白少年時就博覽群書,以才聞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寫這首詩時正被權貴迫害,被迫離開長安整整十年,長期流落他鄉(xiāng),讓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世態(tài)的炎涼。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寫下了《獨坐敬亭山》這首詩。這段資料的補充拉近了學生與詩人、與作品的距離,幫助他們理解李白當時的孤獨與寂寞,以及李白與敬亭山互為知己、惜惜相憐之情。
    三、賞讀詩詞,想象畫面。古詩詞教學有個“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詩”的共性規(guī)律——這是我執(zhí)教《憶江南》的努力方向。我的整個設計思路是:了解詞的知識,從“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繪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敝笇W生讀出江南風光的柔美、熱情,讀出這兩個短短的句子所蘊含的對江南風光的深刻理解與感觸,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江南好”。然后,讓學生通過對作者在江南時的作為以及之后回洛陽后的生活的簡單了解,將“憶江南景”過渡到“憶江南人”,提升詩歌情感,厚重“憶”的意義!
    當然,與理想的課堂相比,這節(jié)課的教學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因為擔心時間不夠,任務完不成,設計時目標定得比較低,課堂密度不夠。
    二、教師在學生匯報時評價激勵不夠,放手不夠,還是自覺不自覺地進入傳授角色,講得多。
    三、教師的語言不夠豐富,對學生表達的引領不夠。
    四、鼠標控制不靈,影響了教學時間和情緒。
    五、課終缺少質(zhì)疑問難環(huán)節(jié)。
    古詩詞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十五
    古詩詞是我國古代的書面語形式,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與現(xiàn)代的人有隔膜。在閱讀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難度,“誦讀”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多誦,一定能誦出它的韻味。因為古詩文語言高度凝練,講究聲韻和諧。要誦出語感,首先要讀準字音,讀懂大致的文義;其次,要讀出節(jié)奏,讀出語氣;再次,要讀出感情。誦讀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聽錄音跟讀、教師范讀、全班齊讀、小組合讀、個人朗讀、分角色表演或比賽朗讀。讓一些讀得好的同學表演讀,然后大家反復練習是激發(fā)興趣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如上《過故人莊》、《次北固山下》時,先讓學生邊讀邊劃句子節(jié)奏,然后指導學生朗讀時要變化的語氣。再請優(yōu)秀的學生起來嘗試,然后帶動下面的學生,這樣就能為更高層次的誦讀打下良好的基礎。
    情是古詩詞的靈魂,它滲透在字里行間,與事物、情景交融,諸如思鄉(xiāng)情、山水情、朋友情、母子情等。教師只有帶領學生盡情誦讀,引導學生認真體味辨別,學生才會體會出作者的情,并產(chǎn)生共鳴,展開一定的聯(lián)想和想象。比如《《過故人莊》的朋友情、《天凈沙.秋思》的思鄉(xiāng)情。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著力引導學生結(jié)合詩文中描述的畫面,深刻體會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在此基礎上嘗試有感情反復誦讀,讀出情感。這個品讀欣賞的過程,正是從形象入手,抓住語言進行鑒賞從而獲得自己朗讀的情感體驗的最直觀體現(xiàn)。
    古詩詞可以說是一種精練的綜合的文學藝術,它往往將文字、繪畫、音樂有機地統(tǒng)“文章不是無情物”。在誦讀文章時,教師若能充分利用豐富的表現(xiàn)手法,發(fā)揮學生的審美主體,開啟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從不同角度、多層次地反復誦讀,在優(yōu)美的詩句中,把握詩人思想的脈搏,就能消除與古人的距離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誦讀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心靈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惫旁娫~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載體,是千百年來人類智慧的源泉。在教學中,通過多層次地反復誦讀,加強誦讀指導和訓練,不但極大地激發(fā)了初中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而且背誦、理解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那聲情并茂的誦讀,更可以直接把學生帶入詩中的意境,產(chǎn)生生動的聯(lián)想和情感的共鳴,達到提高中學生欣賞古詩詞水平的目的。
    古詩詞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十六
    這首古詩同學們已經(jīng)會背誦了,所以一上課我的問題時:你讀懂了這首詩歌的哪個詞或者哪一句話?學生只能解釋注釋里面的詞語。于是教學進入我為學生解疑的環(huán)節(jié),我引導學生看圖明白“一樹高”意思是“高高的柳樹”啟發(fā)學生思考:春天來了,柳樹上應該有什么?讓學生弄明白,“碧玉”意識是青綠色玉,這里比喻成嫩綠的柳葉。讓學生在整首詩歌中,在圖中理解,“綠絲絳”是指綠色的柳枝,這里比喻成用絲編成的帶子。我還讓學生把第三句和第四句話的“裁”“剪”圈起來,告訴他們這兩個詞語互相解釋。弄懂了整首古詩的意思,在煽動學生感情讓他們讀出感情。
    學完這首古詩,我則讓學生總結(jié)學習古詩的方法:
    1、看注釋。
    2、看圖理解。
    3、根據(jù)語境理解。
    4、發(fā)揮想象理解。
    5、最重要的一點是找出詩中的詩眼。
    學習《春日》這一首古詩時,我則鼓勵學生大膽運用剛才總結(jié)出來的方法自己學董古詩。同學們積極性很高,每當孩子們在我的引導下弄懂了詞語或者一句話的意思時,他們臉上露出成功的喜悅!
    古詩詞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十七
    《古詩詞三首》是8冊教材第二單元的課文之一。
    這一課所編排的內(nèi)容是朱熹的《春日》、白居易的《憶江南》和杜牧的《清明》三首詩詞組成。這三首詩詞都是描繪春天景象的,但描寫的景象各有不同,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各有差異。
    《春日》描寫的是北方春天的景象,重點描寫春天風和日麗、繁花盛開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朱熹對春天的贊美之情。
    《憶江南》寫的是作者記憶中江南春天的景象,重點描寫在陽光照射下江邊鮮花火紅的顏色和江水碧綠的顏色。表達了詩人對江南的懷念之情。
    《清明》描寫了清明時節(jié)細雨紛紛的景象和作者愁苦的心情。
    我們對這三首詩詞進行了比較。為了更好的比較,我在課堂上,按以下做法進行。
    首先,讓學生把詩句讀正確,讀流利。課堂上,我們采取讓學生自讀,指名讀,同桌檢查讀的形式達到這一目的。然后,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我們采取邊讀邊思考邊理解的方式,讓學生說一說,再讀一讀。最后,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在想象的過程中,實際上是與作者進行了換位,好像自己就是作者,春天的景象盡收眼底。
    通過多次的朗讀,問問學生在你的腦海中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給你什么樣的感受?學生把自己想象的畫面一一描述:《春日》讓人想到流水潺潺的樣子,江邊鮮花爛漫,春風拂面而來……讓人感到喜悅,這是一種享受。《憶江南》讓人想象到紅紅的初生的太陽,岸邊盛開的鮮花,碧綠的江水靜靜地,這也是一種享受。但這種享受卻只存在于記憶中,想象一位老者若有所思的神態(tài),體會到作者對江南的懷念。《清明》讓人想到春天細雨蒙蒙的景象,路上的行人無暇顧及身邊的春景,因為他們心事重重,表現(xiàn)的是一臉的愁苦。我們也跟著作者一起心情低落。
    學習三首古詩詞后,一定要有比較歸納這一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將三首古詩詞在頭腦中形成關聯(lián),以一帶三,加深印象。比較的內(nèi)容是詩所描繪的景象,所表達的情感。
    本課三首詩詞都是描寫春天的,你還能再搜集一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詞嗎?積累下來。根據(jù)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積累描寫夏、秋、冬季的古詩詞。幫助學生串聯(lián)記憶,加大閱讀量和語言積累。
    古詩詞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十八
    《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都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xiāng)詩詞,都表達了作者對家鄉(xiāng)深深的思戀和熱愛。三首古詩詞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一樣的,但是表達的方法各異,《泊船瓜洲》是寫景抒情,《秋思》則是敘事抒情,《長相思》則融寫景與敘事于一體,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幾首古詩詞學生們以前都背過,所以我在引導學生學習詩詞的時候,體現(xiàn)學生自學為主的原則,放手讓學生自己讀詩,結(jié)合注釋和上下文來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意思,效果不錯。
    古詩詞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十九
    《古詩詞三首》是一篇精讀課文。本課包括兩首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宿建德江》一首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端藿ǖ陆放c《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通過對月夜景色的描寫,前者表達了詩人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而后者則表達了作者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nóng)村生活的熱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每一行詩都是一幅畫,為我們展現(xiàn)了反差非常大的天氣下的美麗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贊嘆和熱愛之情。
    這一節(jié)課上下來,感覺還不錯,有以下幾點與大家一起交流:
    1、《語文課程標準》五、六年級詩歌學習的目標是:“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币虼耍以谥笇W生理解詩意的環(huán)節(jié)中,我采用的是常規(guī)的教法,依照常規(guī)步驟:
    (1)初讀詩歌,感知內(nèi)容;
    (2)大家輕聲地讀一讀詩,讀準字音,并結(jié)合重點詞的意思想想這首詩的意思;
    (3)指名讀,正音;
    (4)說說詩歌大致的意思。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基礎砸實。
    2、在基礎良好的掌握下,我在教學過程中,緊抓關鍵詞語引領學生不斷猜想,推想,想象作者當時的心境,引領著孩子們在古詩詞的意境中賞析,體會,把玩,領悟,而孩子們也以投入的精神和積累的知識與老師交流,切磋,互動,就是在這切磋互動中,孩子們不斷深入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豐富了情感,與詩人共鳴。
    3、我在引導學生體會詩詞所抒發(fā)的情感的基礎上,再通過聽泛讀和引領學生整體誦讀古詩,使學生的情感回歸到詩的本體上來。比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中通過對詩中景物的描寫,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4、本課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安排了“小練筆”,讓學生將本課古詩詞任選一首改寫成小短文。孩子們的興趣十分高。想象也比較豐富有趣。本課的二詩一詞同學們都有選擇習作。習作效果很好。以往我有時教學時間緊常常忽視這種小練筆,而今看來著實是個失誤。往往這種小練筆更能提高孩子們的語文素養(yǎng),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運用祖國文字表達自己的感情。這篇小練筆我布置孩子們寫在小作文中。我準備進一步引領孩子們?nèi)バ蕾p品評更多的名作,讓他們充分享受創(chuàng)作的快樂!
    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還是比較成功的,現(xiàn)在把成功的幾方面總結(jié)如下:
    1、很好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習一首古詩,必須理解了詩意才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古詩可以通過文中的注釋以及插圖,并加上合理的想象就可以大致地理解古詩了。我在教學過程中先引導孩子按照上述方法學習了《宿建德江》后,接下來放手孩子們學習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并且讓孩子們用自己的話將《宿建德江》改編為了一個小故事,并讓孩子們暢所欲言學習了古詩詞后對作者借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學過程相當順利。孩子們在理解了詩意后,能有感情地朗讀詩詞,并且在當堂就背誦會了詩詞。
    2、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本課中的詩詞,體會作者表達感情的不同,以及作者不一樣的心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都寫了月夜的景色,表達的情感卻不一樣。
    雖然這一課的學習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學永遠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課中,課堂容量很大,學生們學習的自主權受到牽制,為了節(jié)省時間,提高效率,課堂上多次出現(xiàn)教師牽著學生走的現(xiàn)象,整個課堂教學基本是按照教師的預設在順利進行,缺乏精彩生動的課堂生成效應。
    今后在教學當中,我應該注意,遵循課標中以學生為主的目標,精心備課,合理安排,把課堂還給學生,自己做一個課堂的掌控人,做到對課堂收放自如,而不是一味地牽著學生走。
    古詩詞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二十
    由于古詩中所描寫的景物事件、人物與學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距離,學生們并不能很好把握它的內(nèi)涵。在十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我總結(jié)出古詩教學的幾點方法:
    古人有“七分詩三分讀”的說法,可見在學習古詩時朗讀的重要性。
    通過吟誦古詩可以提高學生的聯(lián)想、想象能力,進而增加其藝術修養(yǎng)。所以古詩教學中必須要重視反復朗讀。
    就朗讀的指導而言,應分三個階段進行。
    初讀,感受詩意。古詩的朗讀必須注重節(jié)奏和音律,要做到抑揚頓挫,要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diào)。這些在初讀古詩時就應讓學生有所感受,使學生達到意會的程度。
    精讀,加深理解。初讀是較為朦朧的理解,第二階段的朗讀要設置一些問題或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再與分析相結(jié)合,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讀鞏固,呈螺旋式交替縱深發(fā)展。
    品讀,深化理解。在這一階段的朗讀時要引導學生品味詩的關鍵詞句,理解詩的表現(xiàn)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腦海中描繪詩中的具體情景,感受詩歌的藝術力量,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簡而言之,反復朗讀是古詩教學中的主要方法,指導朗讀時必須要有目的(不是光把詩背熟),要循序漸進。既加深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又陶冶了情操。
    1、借助歷史,使學生正確、深刻地理解詩意。
    在唐宋浩瀚的詩海中,有大量的古詩是詩人對當時社會狀況所產(chǎn)生的一種心聲,及對人生遭遇的一種感慨。
    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在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后,才能對詩意有全面、正確地領悟。有了一定的歷史知識,我們便可以正確理解到“山外青山樓外樓”,并不是南宋的繁華景象,而是茍且偷安的證據(jù);“西湖歌舞”并不是升平氣象,而是亡國之音;“游人醉”并不是對太平盛世的陶醉,而是樂不思蜀的醉生夢死之態(tài)。
    教師如能恰如其分地引導學生搜集資料,適當補充一些與詩歌有關的歷史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消除一些由時代造成的隔閡,還可鍛煉學生課外積累能力和自學能力。學生學習古詩時,是有歷史的“東風”可借的。
    2、圍繞重點詞句展開分析。
    大部分詩,它的內(nèi)容是圍繞一個詞或一句話展開的,這就是詩中的重點詞句,這些詞句往往是詩人思想感情的一個集中點,或是全詩內(nèi)容所圍繞的一個中心,抓住重點詞句有利于理清全詩的思路及詩人所要表現(xiàn)的思想。
    在教學中,必須重視找重點詞句的方法,并將它作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譯”詩意的重點。例如《早發(fā)白帝城》是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遇赦,離白帝城乘舟東下時所作的。
    全詩采用敘述和描寫相結(jié)合的手法,創(chuàng)造出一個富有神話色彩的藝術畫面:晨曦初露,彩霞滿天,從白帝城飛出一葉扁舟,沿著滾滾長江順流直下;兩岸猿聲,不絕于耳;層巒疊嶂,夾道迎接。
    好一幅長江三峽行舟圖啊!看來全是寫景,詩人是怎樣在寫景中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呢?我們可以用抓關鍵詞句的方法來再現(xiàn)這個意境。詩一開頭,詩人用一“辭”字,把告別白帝城時的氣氛寫得十分自然而親切,接著用“千里江陵一日還”相對照,表現(xiàn)了詩人輕松愉快之情。
    猿聲用“啼不住”修飾,足見詩人心情的喜悅。而以“輕”飾“舟”,足見詩人心情的輕松。
    通過這些關鍵詞、句的點染,詩人披霞乘舟,順江東下的鮮明形象便歷歷在目,其歡快喜悅之情也溢于言表。描繪了詩歌的“境”,點出了詩人的“情”,學生的`想象自然會進入詩歌的意境,和詩人的感情產(chǎn)生共鳴。
    我國古代有許多優(yōu)秀的詩歌都充滿了詩情畫意,古詩的教學,一定要將學生領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感情,詩情畫意地教古詩,教出古詩的詩情畫意。
    如:教學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家花滿蹊)一詩時,我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詩意的同時,把詩句變成一幅優(yōu)美的風景畫,讓他們自己動手繪出一幅彩畫,使他們在體驗創(chuàng)作樂趣的同時,從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學生動手繪圖以后,我再引導學生演一演“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中的蝶和鶯,讓畫面在學生面前立體化起來、活起來;學生在扮演詩中角色的時候,充分調(diào)動了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把詩句沒有繪出而生活中有的聲音動態(tài)想象出來,極大地豐富了畫面,也成功體驗了詩的意境。
    學習完這首古詩后,我采用以詩引詩的方法,讓學生把學過的《春曉》,課外畫一畫,學生在似曾相識的意境中,再次體會到了生活的詩情畫意和詩人熱愛春天的情感。
    古詩教學中既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為主體,也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對詩歌有充分地理解,才能有力地駕馭全詩,才能正確引導學生掌握詩中“有生命的東西”,才能給學生一個充分施展主動性的天地。
    古詩詞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二十一
    《山居秋暝》這首律詩是唐代詩人王維山水詩中的名篇。詩人描繪了山中秋夜優(yōu)美的景色,清新幽麗,富于詩情畫意,其中寄托著詩人自己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稐鳂蛞共础愤@首詩所描繪的是楓橋的夜景。從其中的“泊”字我們可知,詩歌表現(xiàn)的是一種羈旅情懷。《長相思》納蘭性德的《長相思》也是這樣一首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xiāng)詞,表達了作者羈旅懷鄉(xiāng)的情懷。納蘭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詞人,納蘭性德詞風清新雋秀、哀感頑艷,頗近南唐后主。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就曾給其極高贊揚:“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BR>    依據(jù)每首詩的特點和學生的生活積累、閱讀能力,我設計了由扶到半扶半放到全放的教學流程,收獲還是蠻大的,現(xiàn)總結(jié)如下:
    教學這首詩時我分三步走,一步一個臺階,使學生的感悟能力和思維能力、吟誦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第一步,交流課前查閱的資料。先交流對王維的認識,知道他被稱為“詩佛”;接著交流題目,從題目中感受時間地點意境,整體上把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初步感受意境的美。第二步,自讀自悟,標畫描寫了哪些事物,各有什么特點?試著理解每句話的含義。創(chuàng)設班內(nèi)交流的氛圍,在思維碰撞中去深刻感受。最后讓學生畫一畫,并在背誦這首詩后,默寫這首詩,使創(chuàng)新和內(nèi)化有機地融為一體。
    這首詩的學習我是半扶半放,也用三步走的方法使學生學習逐步深入。先引導交流對作者的了解,拉近和文本的距離,在試著交流對題目的理解,指導理解課題的含義。接著讓學生借助資料理解每句話的意境,抓住關鍵詞“愁”“寒冷”去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感悟詩歌的靈魂。最后也是讓生背誦并配畫,將積累與創(chuàng)造有效融合。
    這首詩詞學習時直接放給學生自學,以檢查的形式將學生的思維調(diào)動并引向深入。
    學完三首詩后,讓他們觀察:三首詩的共同點是什么?進一步去體會他們的性情,感悟他們的情懷。
    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環(huán)節(jié)有效地為本文的學習降低了難度,自學能力提升明顯,動手動腦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
    第三首詩詞放手對優(yōu)等生來說沒有難度,但是中下等的學生則有點茫然。
    如果再重新上這篇課文,我會照顧所有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思維程度,讓所有學生都有所提高,讓每個學生在整堂課中都能充滿活力,都能學有所獲。另外,我還會增加吟誦的環(huán)節(jié),在指導學生有滋有味的朗讀之后再引導他們思考領悟!
    古詩詞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二十二
    《宿建德江》屬于山水田園詩,詩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風光的描寫中抒發(fā)自己愁苦的情懷?!俺睢笔侨姷脑娧郏妵@“愁”字顯示著作者高超的藝術構(gòu)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是宋代詩人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所作。全詩四句話寫云、雨、風、水,生動形象;寫山、船、地、樓,句句求實,堪稱寫實景的佳品。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是宋代詞人辛棄疾貶官閑居江西上饒時的一篇名作。它以自然樸素的語言,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鮮明逼真的田野風光圖。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感受詩詞中所表現(xiàn)的自然美,想象詞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詞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懷。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通過對比讀,讓學生知道憂愁的古詩與描寫景物的古詩的讀在質(zhì)的上面是截然不同的。二是教師范讀,即給這首詩定調(diào),老師是帶著怎樣的一種心情去讀這首古詩的,從詩中找出一個字來形容,讓學生知道,這首詩原來是這么去讀的。三是學生自由讀,要求讀得字正腔圓,饒有韻味。四是精讀,做到在讀中去理解詩意。五是情景交融讀,想畫面,在老師的導語創(chuàng)設情景下,引導學生讀,從而體會詩人的憂愁與孤寂。在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時,我始終圍繞“日暮客愁新” 這句詩,讓學生反復讀,反復品味,讓他們真切體會到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初讀此詩,覺得它是寫雨的一首詩。后來我翻閱資料,品讀蘇軾的詩后。一遍又一遍地讀詩,發(fā)現(xiàn)每一次感悟都是不同的。起初被美景疾風驟雨所吸引,再后來,便感動于蘇軾的人生經(jīng)歷。他的一生,可以說是歷經(jīng)坎坷,他有過青年得志的驕傲,有著紅粉佳人的詩意人生,有著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自信。就是這樣一個人,在他本該享受的時刻卻因為政見不合而不容于朝廷,滿腔的愛國情意得不到抒發(fā),他便自請外調(diào),來到杭州做一個小小的通判。此詩就寫于此。
    3、古詩語句精煉,意境豐富,內(nèi)涵深遠。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誦讀。自主讀,小組讀,男女對讀,集體讀。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jié)奏。另外,指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詞品讀文字之美。品味的過程中創(chuàng)設情境,以情導讀。最后,再拓展古詩,進行語文積累。
    4、在古詩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多媒體傳遞、變動、再現(xiàn)作用,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覺器官,能有效地變枯燥為有趣,轉(zhuǎn)靜態(tài)為動態(tài),為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的潛能得以更好地開發(fā),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使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滿足,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從而對產(chǎn)生學習興趣起到極好的促進作用。
    在上這節(jié)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樂溝通起來,盡可能的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于聽覺的旋律,有利于學生披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學伊始,我選用了充滿古韻的《琵琶曲》,那舒緩、悠揚的旋律帶領學生走進古詩詞的天地。學生朗讀時的配樂我選取了古曲《西江月》。來自古琴的樂音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使他們?nèi)缏勂渎暎缫娖湮?,如臨其境。那深情的樂曲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一千多年前的作者身畔。
    學生在感受作者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心情時,不能很好地把握。在感悟詩人的性格品質(zhì)時,還不能準確地感受。同時,個別學生交流的時候用詞不精確,暴露了孩子們詞匯的貧乏,也暴露了我日常教學工作的不足。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jié)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引導學生結(jié)合拼音把每首詩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nèi)容有個大概的了解;然后結(jié)合注釋,采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詩詞,背誦詩詞。采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誦讀,應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和機械的朗讀腔調(diào)的模仿。結(jié)合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調(diào),讀出自己的感受。結(jié)合自己的感悟和課文中的插圖,想象詩中呈現(xiàn)的情景,體會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