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太宗十思疏教案博客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第二課時(七篇)

字號: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yōu)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博客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第二課時篇一
    一、學習本文聲情并茂、文質(zhì)兼美、駢散結合的寫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實詞的義項,辨析文言虛詞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
    三、背誦全文,歸納成語典故。
    四、學習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納下”的治國思想及為人之道。
    一、教學時首先了解寫作背景,重點介紹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諍臣”的關系。
    二、誦讀課文,理清層次結構,體會本文華美流暢的語言及“居安思?!钡乃枷?。
    三、背誦全文,歸納詞義,落實練習。
    第一課時
    一、介紹作品背景及文體特點。
    二、疏通文字障礙,以誦讀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開場白:一個新的政權建立之初它面臨的主要是什么問題?實行“仁政”,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當這個政權鞏固之后,出現(xiàn)了“太平盛世”,它是不是就沒什么問題了呢?如果有問題,那將是哪些問題呢?讓我們看看魏征在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的一篇奏章吧。
    一、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陽(今河北晉縣)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初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后,擢為諫議大夫,常召入內(nèi)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
    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
    本文《諫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頭,奉為座右銘。其文風影響到宋代歐陽修、蘇軾。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李淵反隋時作戰(zhàn)勇敢,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鑒于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jié)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國計民生的政策。經(jīng)過十幾年的治理,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nèi)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征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榮昌盛的后面隱藏著危機,在群臣齊唱贊歌時,獨能多次上疏進諫,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勸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太宗看后感到很慚愧,表示從諫改過。
    1、注意讀音
    求木之長(zhǎng)浚(jùn)源塞(sè)源載(zài)舟
    壅(yōng)蔽謬(miù)賞
    2、對照注釋,朗讀課文,爭取比較流暢地讀下來。
    3、檢查朗讀情況。單個讀,齊讀。也可范讀。
    三、結合“練習”(一),了解每段段意。
    1、第一段:以“固本浚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2、總結歷史經(jīng)驗,并從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居安思?!钡木唧w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一、翻譯并分析第一、二段,背誦第一、二段。
    二、辨析詞義,歸納義項。
    1、論點的提出:非開門見山,而是用兩個比喻引出要論述的問題。這樣寫可以使深奧的道理形象化、通俗化,易于讓人接受。
    2、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先正面論述“固本”才能“木長”,“浚源”才能“流長”,“德厚”才能“國安”;再從反面論述,反之,國不能安。引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可就下面的問題進行討論:
    節(jié)儉是中華民族的美德,還是一種陋習?)
    1、總結歷史經(jīng)驗,表明自己的擔憂不是“杞人憂天”。
    2、創(chuàng)業(yè)艱難,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離心離德。
    3、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
    “練習”(二)
    一、翻譯并分析第三段。
    二、找出本課的成語,通過做課后練習,掌握有關的文言詞語的意思。
    三、背誦、默寫全文。
    見可欲戒知足以自戒
    將有作奢侈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戒謙沖而自牧
    懼滿溢驕傲江海下百川
    1、居安樂盤游戒“五戒”三驅(qū)以為度“十思”
    憂懈怠縱欲慎始而敬終解決問題
    慮壅蔽戒虛心以納下
    懼讒邪輕人言正身以黜惡
    恩所加戒無因喜以謬賞
    罰所及賞罰不公無以怒而濫刑
    2、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1、駢散結合,華美流暢;
    2、正反論述,務盡其旨;
    3、比喻排比,生動有力。
    居安思危載舟覆舟擇善而從(之)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善始善終)垂拱而治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博客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第二課時篇二
    (1)理解作者的觀點及理想的政治境界。
    (2)培養(yǎng)對文言文的感悟、誦讀和背誦能力,及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培養(yǎng)說理能力。
    (3)認識"十思"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翻譯難懂的語句。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進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jīng)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是怎么寫這篇文章的。
    (二)作者簡介
    魏征(580-643),宇玄成,唐曲城(今屬河北)人,后遷居相州內(nèi)黃(今河南內(nèi)黃)。少時曾出家為道十,隋末參加瓦崗起義軍,后降唐。唐太宗時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等職,領導周、隋、陳、齊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鄭國公,任太子太師。魏征在歷史上以能犯顏直諫著稱,前后陳諫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納。魏征提倡"無面從退有后言","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建議太宗廣開言路,認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鏡矣”。
    (三)題解
    歷史背景:這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勵精圖治,頗稱英明。后來卻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園囿,魏征就不斷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來提醒他。這一個魏征連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寫得語重心長,剴切深厚。全文圍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規(guī)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謹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jié)儉,不輕用民力。這些主張雖以鞏固李唐王朝為出發(fā)點,但客觀上使人民得以休養(yǎng)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強盛。本文以“思”為線索,將所要論述的問題連綴成文,文理清晰,結構縝密。并運用比喻、排比和對仗的修辭手法,說理透徹,音韻鏗鏘,氣勢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論說文。諫:規(guī)勸、勸戒;疏:封建時代臣子向帝王分條陳述事情的文字。
    (四)整體感知
    本文作者的觀點是什么?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
    [明確]文章首先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然后從歷史的角度,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兩個方面論述了觀點,最后指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十思",并指出惟其如此,才可以達到理想的政治境界,即:"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五)知識要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研讀第一段。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求木之長者
    (2)必固其根本
    (3)必浚其泉源
    (4)人君當神器之重
    (5)戒奢以儉
    (6)伐根以求木茂
    [明確](1)生長。(2)使……穩(wěn)固。(3)疏通、深挖。(4)主持、掌握;帝位。(5)用、行。
    (6)來。
    2、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如何提出來的?
    [明確]課文的中心論點是: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作者不是一開頭就提出自己的觀點,而是從設喻入手逐漸透出本意的。文意起筆,從正面設喻,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然后再從反面設喻,正如"源不深"不能“望流之遠”,"根不固"不能"求木之長"一樣,"德不厚而思國之安"當然也是不可能的事。接著,作者承接上文。提出人君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就像伐根、塞源而望木茂、流長一樣,無疑也不會成功"。通過正反設喻,作者的本意也就十分明確了,唐太宗如要鞏固政權,就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3、討論:作者為什么不開宗明義就直接提出論點,而要從設喻入手呢?
    [點撥]這是因為作者要論述的是治國安民的根本大計,而進諫的對象又是國君。從流水、樹木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入手說理,就顯得親切、生動,容易為人君接受。同時,要木茂就必須"固其根本",要流長就必須"浚其泉源",這都是生活中的常識。通過類比,推出要“國安”必須"德厚",就很有論辯力量。在這基礎上,作者進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比作"伐根""塞源",這樣,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觀點也就鮮明地表露出來了。這一段論證,言辭懇切,暗寓鋒芒,值得細細玩味。
    研讀第二段。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凡百元首
    (2)承天景命
    (3)克終者蓋寡
    (4)蓋在殷憂
    (5)縱情以傲物
    (6)董之以嚴刑
    (7)振之以威怒
    (8)所宜深慎
    [明確](1)帝王。(2)大。(3)能夠(4)深(5)看不起人。(6)監(jiān)督(7)通"震",威嚇。(8)戒慎。
    2、翻譯下列句子。
    (1)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2)終茍免而不懷仁。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4)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明確](1)因為處在深重憂患之中,一定竭盡誠心對待臣民,(2)最終只是茍且免于刑罰,但是并不會懷念(皇上的)仁慈。(3)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百姓是水,水能浮起船來,也能淹沒它。這是應當深切戒慎的。
    3、思考:本段是從什么角度分析論證的?要說明什么觀點?
    [點撥]作者用歷史事實,說明國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根本原因。先從歷代帝王談起,以反問句"豈取之易守之難乎"引起思考。再揭示因為帝王前后不一的態(tài)度造成兩種不同的結果,把論題縮小到帝王如何對待老百姓的問題上。最后從如果在失掉擁護的情況下,還一意孤行,那必然落得"水能覆舟"的慘局。以論證國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4、思考:作者是怎樣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這一歷史現(xiàn)象的?這一段與上下文有什么聯(lián)系7
    [點撥]貞觀年間,社會繁榮。在一片頌揚太平盛世的贊美聲中,唐太宗也躊躇滿志,開始沉溺于聲色犬馬之中。魏征作為一名有識見的政治家,卻透過這歌舞升平的繁榮景象,看到了潛伏的危機。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正是從這一點出發(fā),他諄諄告誡唐太宗要不忘歷史的教訓。作者先提出歷代帝王"始繁終寡"這一歷史現(xiàn)象,然后分析這些帝王在"取江山"與"守江山"兩個時期的不同表現(xiàn),突出他們往往都有這樣的通病,"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這以后,作者針對現(xiàn)實,扣住"縱情以傲物"加以發(fā)揮?!鞍廖飫t骨肉為行路”。到了這種地步,那么,即便用嚴酷刑罰來監(jiān)督,用嚴厲的聲勢來嚇唬,人們也不會心服。一旦民怨迭生,則社稷也將為之傾覆。
    作者剖析這一歷史現(xiàn)象的目的正在于進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將第一段所論述的道理具體化。通過這兩段的論證,居安思危之重要,不這樣做的危害已經(jīng)講得十分透徹。這就自然產(chǎn)生一個問題,到底怎樣才算居安思危呢?這時進而提出“十思”的具體建議,就顯得順理成章。
    第二課時
    研讀第三段。
    1、·給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注音。
    (1)雍蔽(2)讒邪(3)拙惡(4)謬賞(5)垂拱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知足以自戒(2)知止以安人(3)思謙沖而自牧(4)江海下海川(4)樂盤游(6)慎始而敬終(7)慮雍蔽(8)證身以酗惡(9)宏茲九德(10)簡能而任之(11)垂拱而治(12)因喜以謬賞、以怒而濫刑、知足以自戒、董之以嚴刑
    [明確](1)克制,(2)使……安寧。(3)虛;養(yǎng),(4)居于……之下。(5)以……為樂。(6)慎。(7)堵塞,蒙蔽。(8)端正,排斥。d)使……光大。(10)選拔。(11)(皇上)垂衣拱手(不親自處理政務),就能治理好天下。(12)來;而;因為;用
    3、把本段內(nèi)容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明確]如果真正能夠看見可愛的東西就想到應該知足,從而警戒自己;準備大興土木就想到應該不要過分,從而安定人民;想到君位高而險,就注意謙虛待人,從而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害怕自己會驕傲自大,就想到江海所以偉大,是因為處在一切河流的下面;喜歡打獵,就想到圍住三面,開出一條路讓野獸逃出一些,拿這個作限度;擔心自己會偷懶,就想到不但開頭要認真,而且要堅持到底;怕自己被封鎖,就想到虛心接受下級的意見;怕有壞人陷害好人,就想到自已要堅持原則,撤換那班奸臣;施恩典給某人的時候,就想到不要因為自己一時高興便亂賞;處罰某人的時候,就想到不要因為自己一時發(fā)脾氣就隨便處罰別人,完金做到這十點,再擴大九德的修養(yǎng),選擇有才能的.人使用他們,辨別出正確的意見照著辦,那么,聰明的人就會全部獻出他們的計策,勇敢的人就會徹底用出他們的力量,仁愛的人就會散播他們的恩惠,忠誠的人就會貢獻他們的忠心,文武人才都能充分發(fā)揮才干,皇上您只需安安穩(wěn)穩(wěn)地坐著,天下自然治好了,何必要您費神,腦子轉(zhuǎn)個不停,事事過手,代替百官的職務呢!
    4、思考:"十思"大致說了哪幾方面的內(nèi)容?它們共同說明了一個什么觀點?作者認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處y
    (點撥)"十思"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nèi)容:
    (1)在生活上,應該知足知止,游樂有度;
    (2)在修養(yǎng)上,應核謙沖自牧,慎始敬終;
    (3)在用人上,應該虛心納下,正身剿惡;
    (4)在執(zhí)法上,應該賞罰分明,不徹私情。
    在"十思",概括起來說,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說的"積其德義","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作者認為,國君倘能做到“十思”,發(fā)揚好的品德,就會出現(xiàn)"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政治局面。到那時,“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換句話說,國君善于“用思”,就可以"無思",國君不用自己操勞,天下就可以治理好。這樣的境界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這樣說,無非是希望唐太宗采納自已的意見,居安思危,使唐王朝能夠長治久安
    背誦全文。
    [指點]抓住"思"字背誦全文。
    "思"為一篇之骨。人主"積其德義",才能"思國之安";"思國之安",即須"居安思危";"居安思危"即須深慎"十思";深慎"十思",人主即無須"勞神苦思"——全文15個"思"字,既為一篇之骨,也為背誦全文的總體思路。
    分析文章語言特點。
    [點撥]這篇課文幾乎全用排比、對偶句構成,但也間以反問和其他長短句式錯雜其間,因此,讀起來音調(diào)鏗鏘,氣勢充暢,
    先說排比。如第一段,作者從正反兩方面設喻,來說明"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在內(nèi)容上,前后有推理的關系;在形式上,作者連用兩組排比句,串連而下,氣勢充沛,似乎這些都是毋容置疑的道理。再如第三段列述十思,一連十句,各句字數(shù)略有參差,但句子結構相似,語氣連貫,構成排比,鋪陳議論,一氣呵成,明白曉暢地論述了居安思危的具體內(nèi)容,淋漓盡致地表露了魏征作為一個敢于直諫的政治家的磊落胸懷。在述及做到十思以后的好處時,作者又連用"智者盡其謀"等四個排比句,通過這樣的鋪陳描寫,就在唐太宗面前勾勒出一幅政治清明、文武盡忠的圖畫,既說明了居安思危的重大意義,又以這幅動人的圖畫來吸引唐太宗,使他易于采納自己的意見。
    再說對偶。如第一段末,為說明"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危險,作者承接上文,運用一組對偶,把它比作"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讀來既有節(jié)奏感,同時,又把這種危險性說得比較充分。又如"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等四句,形式上兩兩相對,內(nèi)容上互為比照,層層推進,把歷代帝王奪取天下和守天下時的兩種情況說得十分透徹。"董之以嚴刑"以下四句也是兩兩相對;實際上"董之以嚴刑"與"振之以威怒"內(nèi)容相類,之所以用了兩組對偶何,一方面是為了與上文兩兩相對的句式相照應,另一分而則為了增強氣勢,強調(diào)喪失民心,局面就會變得不可收拾。
    再說反問。第一段里,作者用了一個反問句,“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明哲乎?”在內(nèi)容上,是對上述道理的正確性加以強調(diào);在形式上,正面設喻,用的是陳述句。反面設喻,改用反問句,變換句式,避免板滯。第二段引用歷史教訓,在五組對偶句中插入一句反問"豈得之易守之難乎",除內(nèi)容的需要以外,也是為了使語言富有變化。第三段里,作者在述及做到十思的好處后,用了一個反問句煞尾,"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語意懇切,引人深思,并使文章富有余味。
    (六)小結
    本文語言深婉含蓄,多用比喻,言簡意駭,有說服力。多用對偶句,筆力遒勁,氣勢雄健,句式整齊而富于變化,談起來氣勢不凡。本文首段提出論題,次段分析原因,末段問于勸諫。從正反兩方面申述,思路清晰,值得我們借鑒。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博客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第二課時篇三
    《諫太宗十思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關于文言文閱讀,《普通語文課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為:“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nèi)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nèi)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BR>    高中階段要能達到初步鑒定文藝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nèi)涵,體會其藝術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受到感染和啟迪。要想實現(xiàn)這一要求,在教學方式上必須采用合作學習、師生互動的學習方式。為此我制定的教學目標如下:(新課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為本,具體表現(xiàn)“三位一體”的理念,即“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下面我從三個方面確定本課的具體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辨析“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詞義;積累文言虛詞“以、哉、所”的用法;區(qū)別文中“根本、以為、虛心、縱情”等古今異義詞的含義。
    b領悟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以納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積極意義。
    c掌握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高超的勸諫藝術,不斷提高學生的說話技藝。
    2、過程與方法
    a采取從宏觀到微觀的思維方式,逐漸深入,點滴理解。
    b采取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a合作學習,以學生為本,注重師生的`親和力。
    b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德育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虛懷若谷,虛心納他人建議;勤儉簡樸,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
    高一階段正是夯實基礎的重要階段,在教學中,應以抓基礎為本。
    教學重點:
    1、掌握“浚、殷、沖、牧、壅、謬、董、振”等文言詞的義項。
    2、辨析多義詞,理解掌握“以、而、之”等虛詞以及相應的詞類活用,古今異義。
    3、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內(nèi)容,學習文章用比喻說理,生動形象的特點,體會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整齊而富于變化的風格特征。
    教學難點:文章第三段內(nèi)容的理解。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tài)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zhì)疑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所以我嘗試用以下教法和學法進行教學:1情景教學2誦讀法3問答法4討論法5多媒體教學法
    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
    利用早讀熟讀課文,重點解決字音字型斷句輕重音等問題,教師范讀。
    第一課時:作者寫作目的,1―2段內(nèi)容梳理,文言知識點。
    第二課時:第三段內(nèi)容梳理,文言知識點,理解十思內(nèi)容及意義;積累成語。
    第一課時
    1、導語設計: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因為忠臣批龍鱗,逆圣聽,諷諫帝王確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名證與教訓。然而,唐代諫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相反卻得到了唐太宗的稱贊,太宗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我們在感嘆這對賢君良臣時,也會為魏征超人的勇氣,高超的諷諫藝術所折服。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體味它流暢的藝術的文氣,敢于直諫的火熱報國心。
    2、解題: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陳述自己意見的一種文體。
    3、疏通文意:(1)找學生朗讀第一二段并糾正發(fā)生的錯誤。
    (2)齊讀一二段,把握文言知識點。
    (3)整體感知文段內(nèi)容,理清思路。
    一段:以固本思源為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
    二段:總結歷史經(jīng)驗,并從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4、積累成語: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載舟覆舟
    課文小結:本節(jié)課我們重點研讀一二段,在夯實文言知識點的同時,更要把握文章內(nèi)容的精髓,那就是懂的固本思源、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道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處,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太宗虛心納諫,創(chuàng)造歷史有名的“貞觀之治”。若大家也虛心納他人建議,虛懷若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定會樹立起光輝俊潔的人格。
    5、作業(yè):課后多義詞識記
    第二課時
    1檢查鞏固文言知識點。
    2學生誦讀第三段內(nèi)容
    3把握本段文言知識點,理解十思內(nèi)容及意義
    4積累成語:謙謙君子卑以自牧長治久安垂拱而治
    課文小結:“讀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們重溫《諫太宗十思疏》,不僅要體味它流暢藝術的文氣,還應從字里行間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為使唐王朝長治久安而敢于直諫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紀的同學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時刻胸懷一顆火熱的報國心。
    1、抓好早讀
    2、導語讀出感情是引學生入境的關鍵
    3、朗讀時,找水平較好的同學讀(以免耽擱太長時間)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博客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第二課時篇四
    1、知識目標: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掌握文本的內(nèi)涵。
    2、能力目標: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背誦全文。
    3、思想感情和價值觀目標:體會魏徵的愛國忠君思想。
    教學重點: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掌握文本的內(nèi)涵。
    教學難點: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背誦全文。
    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與一般的議論文教學一樣,讓學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學習程式之基礎上進而提升學習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一、導入新課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講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jīng)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是怎么寫這篇文章的。
    二、解題識人
    這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勵精圖治,頗稱英明。后來卻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園囿,魏征就不斷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來提醒他。這一個魏征連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寫得語重心長,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遷居相州內(nèi)黃(今河南省內(nèi)黃縣)。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隋朝末年,為避亂,曾一度出家為道士。后參加李密的反隋起義軍。李密失敗后,他降唐,輔佐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領導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為諫議大夫,常召入內(nèi)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 拜遷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 魏征先后上書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納。
    第一次,試讀,正音。邊讀邊正音,以讀出漢語的美感來。
    第二次,粗讀,正義。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nèi)停頓,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連讀,整體把握文章。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并且讀出感情。通過連讀可知全文先運用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體內(nèi)容,點明其重要意義。
    第四次,細讀,理清各層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文章第1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義是治國之本;以“固本浚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第2段通過對比說明竭誠待人(特別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總結歷史經(jīng)驗,并從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钡牡览怼?BR>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義。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語言簡約,整散結合。整句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時對“十思”的內(nèi)容要細細領悟,這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民族傳統(tǒng)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現(xiàn)實教育意義。特別是“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這些句子對每個人的修身養(yǎng)性都極有啟發(fā),具有豐富的人文價值。
    第六次,熟讀,背誦。背誦時能將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蘊,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獲得心靈的愉悅和精神的滿足。
    1、駢散結合,華美流暢;
    古代散文的句式美往往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整齊美”,一是“參差美”。前者在駢文、賦當中表現(xiàn)突出?!皡⒉蠲馈奔村e落之美,指語言形式上有規(guī)則地錯落,整句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駢散結合的文本即是一例,采用既整齊又錯落的句式(幾乎全用排比句、對偶句構成,間以反問和其他長短句式),因此讀起來音調(diào)鏗鏘,氣勢充暢。例如“反問”句式的使用——第1節(jié)中“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從內(nèi)容上看,正面設喻,用的是陳述句;反面設喻,改用反問句,變換句式,避免板滯。第2節(jié)引用歷史教訓,在五組對偶句中插入一些反問“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除內(nèi)容的需要以外,也是為了使語言富有變化。第3節(jié)里,作者在述及做到十思的好處后,用了一個反問句煞尾,“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語意懇切,引人深思,并使文章富有余味。
    2、正反論述,務盡其旨;
    文章開頭使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加強了說服力?!扒竽局L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長”,“知其不可”;“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遠”,“知其不可”;“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德不厚而望國之治”,“知其不可”。因此,人君當“積其德義”、“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否則就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這樣,文章的主旨就凸顯出來了。再如,第2節(jié)“殷憂而道著”與“功成而德衰”的對比,“善始者”“繁”與“克終者”“寡”的互現(xiàn),“竭誠”與“傲物”不同結果的比較,“載舟”經(jīng)驗與“覆舟”教訓的對照,處處證明君主“積其德義”的重要,主題得到了深化?!氨架囆嗨鳌钡奈kU,“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的危害與“文武爭馳,君臣無事”的清明,“鳴琴垂拱,不言而化”的安康更令唐太宗堅定了“積其德義”的信念。
    3、比喻排比,生動有力。
    采用比喻,力求語言精練含蓄,形象鮮明,生動傳神。如文章開篇談論治國要注重“積其德義”這一根本原則時,從兩個方面比喻論證,即“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樹木長得高的必要條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長遠的前提,運用自然中的現(xiàn)象來比治國的原則,淺顯易懂而又生動形象。
    排比:如文中第3節(jié)列述十思,一連十句,各句字數(shù)略有參差,但句子結構相似,語氣連貫,構成排比,鋪陳議論,一氣呵成,明白曉暢地論述了居安思危的具體內(nèi)容,淋漓盡致地表露了魏徵作為一個敢于直諫的政治家的磊落胸懷。在述及做到十思以后的好處時,作者又連用“智者盡其謀”等四個排比句,這樣的鋪陳描寫,就在唐太宗面前勾勒出一幅政治清明、文武盡忠的圖畫,既說明了“積其德義”的重大意義,又以這幅動人的圖畫來吸引唐太宗,使他易于采納自己的意見。疊用十個“思”字,以聲傳情,一唱三嘆,音節(jié)勻稱,聲調(diào)和諧,余味無窮。
    居安思危 :居:處于;思:想。雖然處在平安的環(huán)境里,也想到有出現(xiàn)危險的可能。指隨時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準備。
    載舟覆舟:民眾猶如水,可以承載船,也可以傾覆船。比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
    擇善而從(之):從:追隨,引伸為學習。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善始善終):做事情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形容辦事認真。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治:平安。古時比喻統(tǒng)治者不做什么事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稱頌帝王無為而治。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文章第1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義是治國之本;以“固本浚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第2段通過對比說明竭誠待人(特別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總結歷史經(jīng)驗,并從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钡牡览?。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義。提出“居安思?!钡木唧w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博客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第二課時篇五
    1.引導學生了解本文先設喻明理,然后據(jù)事發(fā)揮,最后引發(fā)出主題的論證思路。
    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3.掌握文中實詞、虛詞和語言現(xiàn)象、句式特點。
    4.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作者的論證思路和理論結構。
    教學難點
    1.字詞及文言現(xiàn)象的把握。
    2.“十思”的內(nèi)容理解及現(xiàn)實意義。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智與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傳。但是唐代卻有一位著名的諫官,有膽有識,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處“貞觀之治”時期,天下大治,而他卻提出居安思危,足見其戰(zhàn)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親寫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征歿,吾失一鏡矣。”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
    二、解題
    本文選自《舊唐書?魏征傳》。諫,下級對上級的直言規(guī)勸。疏,奏章,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三、閱讀課文
    1.學生試讀課文,邊讀邊正音。陌生的字詞邊讀邊看注解或查閱古漢語字典。
    2.教師提名學生朗讀。
    四、疏通字詞
    1.通讀全文,借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以下字詞?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樹的根
    ②德義:德政與信義。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勝: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憂:大憂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責。
    ⑨茍免:茍且免罪。
    ⑩宜:應當。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險。
    謙沖:謙虛。
    自牧:自立調(diào)養(yǎng)。
    ⑿簡能:選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義。
    3.教師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業(yè)
    課后練習二――五。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1.訂正練習二――五
    2.難句的翻譯。
    教師可選擇一些難句讓學生翻譯。
    二、分析課文
    1.第1段
    請一名學生口頭分析本段內(nèi)容,教師引導補充。
    教師小結:第1段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章開篇連用兩上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來正面論證“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接著,緊承上文,用一個排比句從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點明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責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國的重任,則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熬影菜嘉#渖菀詢€”是歷代統(tǒng)治者創(chuàng)業(yè)后守成的歷史經(jīng)驗。貞觀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執(zhí)政后的鼎盛時期,魏征提出這一點,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總結歷史經(jīng)驗,并從創(chuàng)業(yè)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钡牡览?。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揭示了歷代創(chuàng)業(yè)的君主難于守成的普遍規(guī)律。這是因為創(chuàng)業(yè)之難雖平庸之輩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難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視。魏征尖銳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的問題,接著分析了創(chuàng)業(yè)與守成易難的道理。文章從難易這一觀點上立意,諍言規(guī)諫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縱情,傲物結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經(jīng)據(jù)典,苦口婆心,將君和民的'關系比作水與舟的關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覺。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钡木唧w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點,“十思”即十條建議??梢愿爬椤拔褰洹保骸耙娍捎薄ⅰ皩⒂凶鳌敝敢姷侥芤鹱约合矏鄣臇|西。就想到用知足來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時,就想到適可而止,這是戒奢侈;“念高?!薄ⅰ皯譂M溢”兩條指考慮到身居高位,就要時時想到謙虛謹慎的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懼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胸襟寬廣像能容納滔滔江水的大海,這是戒驕傲;“樂盤游”、“憂懈怠”指外出游獵要網(wǎng)開一面,適度而行,擔心做事懈怠,就要時時想著善始善終,這是戒放縱;“慮壅蔽”、“懼讒邪”指虛心容納下邊的意見,嚴格要求自己而疏遠斥退那些壞人,這是戒小人;“思所加”、“罰所及”指不要因個人的情緒變化而謬加獎賞或濫施刑罰,這是戒賞罰不公。
    總結“十思”,發(fā)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并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學生背誦第3段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體會本文語言特點。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指導學生討論“十思”的現(xiàn)實意義。
    唐太宗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彼R运宕谋┱榻?,不敢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jié)制利欲,分明賞罰,善于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chǎn)有了較大發(fā)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社會日漸安定。在此情況下,唐太宗漸漸放松了警惕,大興土木,多次巡游、打獵。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發(fā)現(xiàn)了唐太宗“忘本”和“忘?!钡母締栴},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十思”,不僅在當時,就是在現(xiàn)在也有借鑒意義。
    三、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1)正反對比論證。
    對同一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剖析,使說理更加透徹。例如第1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從反面論證不這樣做的危害。
    (2)比喻論證
    比喻論證是議論文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文章開篇三句,一二句先設喻,第三句擔揭示正意。
    2.語言特點
    “十思疏”是一篇駢文。唐代奏疏都習慣用駢文寫作,但此文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駢文的排比、對偶、表達真情實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沒有繁冗的引證。言之有務切中時弊,難能可貴,既有駢文的華美,整齊,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于誦讀。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博客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第二課時篇六
    1、闡釋“十思”內(nèi)涵及現(xiàn)實意義;
    2、援引內(nèi)容的理解;
    3、設喻方法的分析及把握。
    解讀援引內(nèi)容;闡釋“十思”;學習設喻的論證方法。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檢查上節(jié)課的學習情況。
    1、字詞及文言現(xiàn)象。
    2、文意的把握。
    二、明確目標
    解讀援引內(nèi)容;闡釋“十思”;學習設喻的論證方法。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請學生闡釋對“十思”的理解。
    2、教師歸納如下
    這“十思”是:為人君者,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愛的東西,就想到應該知足來警戒自己;在將要大興土木、營建宮室的'時候,要想到適可而止,使百姓得到安寧;考慮到居位的崇高而且危險,就要時時想到謙虛謹慎以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懼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襟懷廣闊應像能容納滔滔百川的浩瀚江海;外出游獵,要想到網(wǎng)開一面,不要趕盡殺絕;擔心懈怠情緒的滋長,就要想到做事情應善始善終;不愿自己耳目蔽塞就應想到虛心采納下邊的意見;畏懼邪惡奸佞之人干預朝政,就想到嚴格要求自己而疏遠斥退那些壞人;對臣下的加恩,要想到不因個人的喜好而謬加獎賞;進行懲罰,要想到不因個人的恩怨而濫施刑法。
    3、指導學生討論“十思”的現(xiàn)實意義。
    4、請學生回答對文章援引內(nèi)容的理解。
    5、教師總結
    ①“載舟覆舟”,暗引《孔子家語》:“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可知也?!薄运髅?,以舟喻君,申居安思危的鑒戒之意,緊扣文章起段。
    ②“謙沖而自牧”活用《易經(jīng)》“謙謙君子,卑以自牧”語?!敖O掳俅ā?,暗引《老子》語,作為比方。這兩句,是兩兩相對的對偶句,都指出了培養(yǎng)自己謙虛德性的重要。
    6、教師講解設喻的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是議論文常用的一種論證方法(引導學生回憶第一冊教材中《拿來主義》一文中比喻論證的運用),結合本文一例解釋。文章開頭三句,形成排比。一、二兩句先設比喻,然后第三句揭示正意。文中第一次點出“思國之安”的“思”,與“積其德義”的“德義”,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觀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國安邦的根本所在,擺事實講道理,令人不容置疑。
    總結、擴展
    通過本文的學習,同學們不妨找一找自身存在的問題。
    附:板書設計
    諫太宗十思疏
    “十思”的內(nèi)涵及現(xiàn)實意義援引和設喻的論證方法
    作業(yè)布置
    1、歸納各部分的論述內(nèi)容及論證方法。
    2、理解“十思”的內(nèi)涵。
    3、掌握文言字詞。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博客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第二課時篇七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觀點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虛詞的用法
    4、領會突出運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語言形象,說理有力的特點
    一、導入:
    在封建社會,諷諫帝王往往會招致禍患,比干被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馬遷受宮刑,便是千古明證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諫、敢諫而名垂青史如果說,《戰(zhàn)國策》中記載的觸龍和鄒忌是委婉而諷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諫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沒有招致禍患,反被唐太宗視為一面明鏡,并以其策治國,出現(xiàn)了著名的“貞觀之治”為什么會取得如此理想的效果?學完這篇課文,你自然就會得到答案
    二、作者簡介
    學生自學助學材料,了解魏征熟悉“疏”的含義
    三、題解
    這篇奏疏是魏徵于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的當時,經(jīng)過戰(zhàn)后的休養(yǎng)生息,經(jīng)濟得到了發(fā)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對外戰(zhàn)爭連年勝利,邊防鞏固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徵在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慚愧寫了《答魏徵手詔》,稱贊魏徵“誠極忠款,言窮切至”,并說“公之所諫,朕聞過矣當置之幾案,事等弦韋”,表示從諫改過(弦、韋是用以警戒之物)
    本文以“思”為線索,將所要論述的問題聯(lián)綴成文,文理清晰,結構縝密并運用比喻、排比和對仗的修辭手法,說理透徹,音韻鏗鏘,氣勢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論說文
    三、初讀課文
    通讀全文,初步預習,完成下列要求
    1、結合自學助學材料、注釋讀準字音
    2、找出對偶句、排比句、比喻句,分別用單線、小括號和波浪線標注
    3、掌握注釋中重要的字詞,畫出下列句式,并解釋:
    (1)斯亦……也 (2)雖……而況……乎
    (3)豈……乎 (4)何必……哉
    4、讀準語調(diào)、停頓
    四、講讀分析第一段
    1、補充注釋:
    2、學生齊讀本段,然后自譯成通順的現(xiàn)代漢語
    3、分析回答問題: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觀點?
    明確: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觀點:(1).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2).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2)本段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其作用何在?
    明確:喻證法――把積德安國這個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長、浚源欲遠這種生活常識進行比喻,使論述變得更加生動形象而易懂;
    正反對比論證法――采用強烈、鮮明的對比使勸諫對象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思國之安必積德義的道理
    (3)第一句中前兩個分句對第三個分句起什么作用?
    明確:前兩個分句說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順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闡明的觀點,也能對觀點起到論證說明的作用
    (4)魏征雖是大膽直諫,但在勸諫中也講究方式方法,言語也中聽,你能說明這樣的特點嗎?
    明確: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勸諫生動形象化;再就是借貶低自己來抬高君主,使對方耳聽直言心悅誠服
    (5)本段三句話各是從什么角度來闡述自己的看法的'?
    明確: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重要性;第二句從反面論述自己的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必要性;第三句從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來闡明不積德義的嚴重后果,進一步論證治理國家,必積德義
    (6)本段可分為幾層?
    明確:本段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至“而況于明哲乎”,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第二層,指出人君“必積其德義”的途徑:“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4、板書內(nèi)容,做背誦指導
    五、講讀分析第二段
    1、補充注釋:
    2、齊讀本段,然后自由翻譯全段
    3、分析內(nèi)容
    (1)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歷史教訓?
    明確:歷代統(tǒng)治者能善始,卻不能善終
    (2)作者認為他們這樣的歷史教訓原因在“取易守難”嗎?
    明確:不是在于統(tǒng)治者得天下之后“縱情”“傲物”
    (3)作者魏征對以嚴法治國持什么看法?我們現(xiàn)在強調(diào)健全法制,你認為可行嗎?
    明確:魏征對“嚴法治國”既沒有推崇,也沒有反對,只是認為“法制”不是問題的關鍵,根本還在于統(tǒng)治者對天下黎民要竭誠相待我們強調(diào)健全法制,實際也是為了使天下變成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這與魏征主張“竭誠以待”是一致的,那當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闡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明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論證方法?
    明確:對比――善始與善終;竭誠待下與縱情傲物比喻――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6)從本段所述來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這表現(xiàn)在于何處?
    明確:“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揚了皇權神授論,這與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開
    (7)全段可分為幾層?
    明確:本段也可以分為兩層,前一層至“守之難乎”,概括歷史教訓,提出取易守難的問題,應讀出惋惜的語氣后一層則連用兩個問句來解釋原因,承前啟后,照應“居安思?!保譃橄挛牡摹笆肌睆埍咀x起來應慷慨激昂,末兩句應兼含深沉
    4、板書內(nèi)容,引導背誦
    六、分析第三段
    1、補充注釋:
    2、分析內(nèi)容: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樣的?
    明確:十思:略;境界:智者盡其謀……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內(nèi)容是什么?這十思各從哪些角度去談論治國之道?
    明確:核心:正己安人
    角度:一二思―戒奢侈;
    三四思―戒驕躁;
    五六思―戒放縱;
    七八思―戒蒙蔽;
    九十思―戒賞罰不公
    (3)“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一句以反問結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樣的效果?
    明確:作者以反問的形式啟發(fā)太宗,講明了十思的現(xiàn)實意義,可以更加堅定他實行開明政治的決心
    (4)本段可分為幾層?
    明確:本段也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至“無以怒而濫刑”,闡述了“十思”的主要內(nèi)容后一層,“總此十思”,指出積德義的好處:天下大治
    3、板書內(nèi)容,引導背誦
    “誠能”,表示了作者的殷切希望,同時也總攬“十思”誦讀時要注意預期的懇切
    “總此十思”兩句,要讀得頓挫鮮明,作總結
    “則”,有延長音,開啟后文下面則是分述智、勇、仁、信
    “何必”收束全文,意在說明善于用思而后達于思,境界極高要讀得緩緩悠長,回味無窮
    4、“十思”與第一段的觀點有何聯(lián)系?
    (1)“十思”是“積德義”的具體內(nèi)容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提出問題,
    為什么思
    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分析問題,
    思些什么
    誠能十思,垂拱而治 解決問題
    (2)本文現(xiàn)實意義以及拓展
    通過誦讀完這篇文章,我們可以從其中學到哪些?
    七、總結全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論證方法進行論證?
    明確:中心論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方法―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2、本文語言有何特點?
    明確:駢散結合,極富氣勢,華美流暢
    唐代的奏疏,習慣上都用駢文寫這篇奏疏雖然也用了許多駢偶句式,卻突破了駢體的束縛,駢散語句交替運用既有駢文的整齊華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駢散結合,華美流暢,易于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