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圍城讀書筆記篇一
圍城,一道緊閉的墻。并不堅硬,也不難越。難的是如何輕松,如何灑脫!
每個人心中都存有一堵墻,墻上存有一扇門,疑惑的人們總想要來到里面,探究里面的奧秘。方鴻漸如此,蘇文紈如此,我想要鐘書老先生亦如此。
縱觀《圍城》中的人物,主人公方鴻漸----一個典型的舊社會知識分子和西洋文化糅合的產(chǎn)物。既有陳舊的根基,又有新思想的火花。從他的大學(xué),到西方的游學(xué);從留洋的經(jīng)費,到買來的文憑;從鮑小姐到蘇文紈,從唐曉芙到孫柔嘉。懦弱中不失知識分子的根本,幻想中脫離不了亂世的現(xiàn)實。悲劇中的方鴻漸,注定了方鴻漸的悲劇。
蘇文紈----高智商的舊社會女子,典型的中國特色的代表。低的學(xué)位,極好的外表,顯要的家世,催生了她的特定性格。
為了達到目的而絞盡腦汁,想走進方鴻漸的圍城,又表現(xiàn)出無所謂,千方百計的阻撓方鴻漸和唐曉芙,為的不單單是愛情?;蛟S在蘇文紈的眼里,愛情根本就是計謀和得失。最后,她和曹元朗走到一起,也不失是一個好的歸屬。也許只有他們在一起,才是蘇文紈想要的。因為有權(quán)勢,有地位。
假如蘇文紈真的和方鴻漸追到了一起,那何嘗不是兩人的另一種可悲呢。
唐曉芙----《圍城》中近乎完美的形象,也是鐘書先生塑造的唯一的純潔且可愛的人物,短短的篇幅,留給了我們更多想象。人都是向往美好的,但現(xiàn)實和理想的.差距總是如此之大。唐曉芙在《圍城》中是完美的化身,但人都是真實的,只要真實,那人都是可笑的、可悲的。這讓我想到,也許只有殘缺,才能給我們想象完美的空間。假設(shè)一下,方鴻漸和唐曉芙走到一起,方鴻漸和唐曉芙就一定會幸福嗎?幸福的標準又是什么?這種完美只能在想象中,假設(shè)把完美放入現(xiàn)實,那么完美就不是完美了。
鮑小姐-----一個經(jīng)常被忘卻的角色,我指出她才就是《圍城》中人物的經(jīng)典。敢愛敢恨,勇于崇尚自己的須要,無論生理上還是物質(zhì)上。更pardoux的就是,勇于整體表現(xiàn)自己,更勇于忘卻。大膽的裝飾,放肆的笑聲,極強的適應(yīng)能力。短短的一段海上游輪,就出現(xiàn)了那么多的故事。想一想,她的一生,何其多樣。假如有一天,鮑小姐寫下上一份回憶錄的話,我堅信,確實就是滿城空巷,一書難求啊!只可是,生不逢時,在那樣一個年代,她也就可以在醫(yī)生丈夫的默默中假裝美好。
圍城讀書筆記篇二
很明顯“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作者的.博士文憑是否也是虛?!笔强昭▉盹L(fēng)。所以說由作品去揣摩該作者是不全面的,甚至是存在著誤區(qū),錢鐘書先生在序中這樣寫著:“在這本書里,我想寫現(xiàn)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些人物。”剛開始閱讀時還沒能體會那部分人、那部分人,開篇的景物描寫就已深深吸引了我。
若去找作品賞析方法的話,我想一定能看到這樣一句話“《圍城》里面的精言妙語是這部小說的最成功之處,也是最值得賞析的地方?!?BR> 圍城讀書筆記篇三
《圍城》是我認為我有史以來度的最快的一本書了。但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它的人物性格和很鮮明它的內(nèi)容很和我的胃口(可能含有貶義不知是否有人會罵我早熟之類的)甚至主人公方鴻漸的一些經(jīng)歷和我頗有相似之處(關(guān)于這一點我會在文章中向大家慢慢道來)。
我一開始只是把這書當作一本普通的小說來看的只是為了圖個樂子也并沒想寫什么讀后感。于是我迷迷糊糊地一口氣地讀到了本書的200多頁(全書共有335頁)。這時我十分納悶——我一般讀小說200多頁會讀上近半個月。于是我詫異地頓了頓把書合了起來。
這時我看到了本書的題目——《圍城》。我驚呆了。當時我憑題目感覺《圍城》這本書應(yīng)是寫一些抗戰(zhàn)時期的事情——"圍城"嗎!即八路軍把日本鬼子圍在一座孤城里無路可逃被迫投降一類的事。但是內(nèi)容和我先前的所思所想根本對不上號。它倒是講了一個上海的青年出國留學(xué)后騙來了個博士學(xué)位回國時候和回國后發(fā)生的事情。
我不由得再次不信任地看了看書并懷疑這書是否印錯了是不是誤打誤撞地把一個別的作家的什么別的著作給印過來了。但事實證明書是對的andiwaswrong。
我無奈小憩后繼續(xù)看下去。
我這人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書看到一半就總想知道結(jié)尾。一番內(nèi)心中的激戰(zhàn)后良心逐漸敗下陣來好奇心漸漸占了上風(fēng)。以是余便翻經(jīng)至其末以觀其后果。但此"后果"使余大失所望——這書的末尾不是結(jié)尾而是什么錢夫人寫的"附錄——記錢鐘書與《圍城》!"
我看了下去還沒看到一半便猛地把書合上萬千的思緒戛然而止學(xué)著趙辛楣罵孫柔嘉的架勢嗔道:"damn楊絳這個家伙沒事寫這個干甚!這下可好文章不用讀了內(nèi)容不用捉摸了我成受害者冤大頭了!"
但是冤大頭還是幾乎一口氣地把這本書讀完了——它的內(nèi)容太精彩了!
從那次經(jīng)歷后我終于明白了這大學(xué)生的平常生活和艷遇等事件與"圍城"二字有什么關(guān)系。
不過在說"圍城"二字之前還是先來說說這本書這對理解有好處。
作者錢鐘書的夫人楊絳說:"這書寫的正是作者本人的故事。"也許正是這樣作者才寫出了本書。
其實"圍城"所講述的正是主人公方鴻漸(即作者本人)身陷"圍城"的情況。楊絳在寫"錢鐘書與《圍城》"時曾提到了"方鴻漸結(jié)婚后處境如身陷圍城"。
的確方鴻漸在訂婚前甚至是婚前和孫柔嘉的關(guān)系還算比較好(不能說是十分親密——也許柔嘉說的沒錯鴻漸根本就沒真正愛過她)。但婚后二人動不動就吵嘴甚至大打出手柔嘉也開始吃了她以前說過不會吃的"陳醋"(即蘇文紈與唐曉芙)。而且用人李媽柔嘉的auntie鴻漸家的兩個弟媳和一些其他的人也唯恐天下不亂幫他們添油加醋。但在最后的爭吵后二人都以深刻反省他們雖不可能永遠不吵嘴但我衷心希望他們能夠有所收斂使身陷得狀況好轉(zhuǎn)一些。
但我認為主人公身陷圍城的狀態(tài)并不光單是這一點就造就了的也不光單是這一點就造就得了的。
例如在眾人初到三閭大學(xué)時才知道自己受到了校長高松年的"欺騙"也許這個騙局不是高松年刻意設(shè)下的但這也是身不由己。但鴻漸認為這是。而且孫柔嘉也受到了那些"狗男生"的欺負。
于是我運用我超常的聯(lián)想能力后便想到了我自己。我小學(xué)時我因?qū)W習(xí)成績頗受大家的好評。但升入初中后這一切只是"父母在夸孩子的假博士學(xué)位"罷了。
于是我整天擔(dān)驚受怕怕被別人恥笑。但我的老師家長對待我就像當時蘇文紈對方鴻漸一樣。不過我的`心里想著玩就像方鴻漸在想唐曉芙。
我于是暗下決心:無論做每件事都要像鴻漸最初對待唐曉芙一樣對待它們。不知我是否做到了也不知我是否能做到但然我立下了決心就盡最大力來將它實現(xiàn)吧。
我也知道任何一件事中都有一個"孫柔嘉"不管"她"是好是壞我們都要接受"她"。千萬不要與"她"合不來過不去否則下場是會很慘的。
另外我身邊還有一點像小說里面的就是緋聞鬧得很厲害。這一點是我要"批斗"的。
圍城讀書筆記篇四
有的報道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單位是否也是虛構(gòu)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的態(tài)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gòu)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就是給他帶來多災(zāi)多難的假學(xué)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jù)?!币运约旱目跉?,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闭f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干脆別買學(xué)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干脆把學(xué)位發(fā)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著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tài)度。也許從第—,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文憑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
—種是真正大寫的入,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為他們近乎模范的舉止,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種,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說謊時,能夠令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城俯,他們的行為舉止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是后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凱用了多少手段才當上大總統(tǒng)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連現(xiàn)在的企業(yè)在商場上競爭,也用盡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面對這些時都能夠狠下—條心的。多數(shù)的人都像方鴻漸—樣,有那么一點的良心,有那么—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并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xué)愈文憑的真?zhèn)?,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shè)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xué)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愿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
世道的艱險,可是并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xué)愈文憑的真?zhèn)危源苏一刈约旱墓酪粯?。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shè)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xué)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愿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
圍城讀書筆記篇五
先引用一句話:《圍城》會閱讀越經(jīng)典,就是因為它足夠真實,真實到,這就是人世間的真相描述。
本書故事的主人公??方鴻漸:長相不錯,人還比較善良,但總是不該心軟的時候心軟,同情心不適時的泛濫,專業(yè)領(lǐng)域里毫無積累,沒什本事,對事兒嚴重的缺乏主見,慣會依賴別人給予的一切,對一知半解甚至毫無所知的問題輕易發(fā)表己見,就個人而言獨立生活能力差,就團隊而言,于別人也毫無幫助,能不添油加醋的火上澆油辦傻事兒就已善莫大焉了,除了遇到的第一次真愛的唐小姐,終于主動努力追求過一把,卻就差臨門一腳險些追到手。對待感情,慣會采取三不態(tài)度,渣男特質(zhì),就是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zé)。識人也識不清,一貫會判斷錯誤,為人處世也相當幼稚,容易陷入圈套,尚且還有些小聰明,但礙于見識過于短淺。終究成不了大事兒,自己的人生脫離了自己的掌控。終身陷入圍城里面。
方鴻漸的唯一好朋友,趙辛楣,擁有真才實學(xué),入世而不世故,與同齡人相比待人接物成熟穩(wěn)重,但受累于感情上面的識人不清。
觀的是別人的故事,卻又影射在自己身上,真實的代入感,仿佛要將自己不愿承認的糟糕一面毫不留情的撕開外面糊的紙。
著名的女作家楊絳,本書作者的妻子,也是本書的大功臣,楊絳先生說,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來才發(fā)現(xiàn)如果不了解人生,其實是讀不懂書的。
我深以為然,局限于自己如今閱歷也嚴重缺乏,入世太淺,對此書理解程度太有限,準備,多讀,再讀。
圍城讀書筆記篇六
“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沒看書之前我就耳熟能詳,但不懂為什么這樣描寫婚姻,好像說結(jié)了婚的都想離婚似的,我現(xiàn)在就想進城,但是不知道城里是什么東西,想在這本書里找答案。
全書就一句話概括,一留洋學(xué)生外面混不下去了,坐船回家謀生的故事。錢鐘書一代文學(xué)巨匠,故事情節(jié)應(yīng)該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富有曲折的,或先抑后揚,或像武俠小說一樣,前面寫主人翁三腳貓功夫,后面獨霸武林,實際上,方鴻漸回國后并沒有升官發(fā)達,而是志高才疏,靠著朋友趙辛楣才勉強混口飯吃。這或許正是錢鐘書的魅力所在,書中情節(jié)好比女人,有些女人靠化妝吸引異性,有些女人靠美顏博人眼球,而她卻素顏出鏡,時而回眸一笑,時而撒嬌哭鬧,時而溫文爾雅,浮躁的心這時候安靜了下來,靜靜的看著她,突然間被她戳中笑點,她的纖纖細手伸過來,把你挽向幸福的殿堂,殿堂只能呆一天,你和她回了家,她哭鬧久了,你不讓她哭了,她覺得你不愛她了,你想安慰她了,她也想和好了,你們面對面,可你還沒安慰她就向你笑嘻嘻,你覺得自己被取笑了,怒吼了她,你看著她那拉長的背影漸漸消失了。錢鐘書正是通過平凡的故事情節(jié),通過大量語言細節(jié)描寫,比喻修辭,讓故事人物都活了,像是上演一部家庭劇,劇中的人真實的讓人猜疑就是以錢鐘書為模子寫成的自傳。
文中好的比喻描寫數(shù)不勝數(shù),“胡子常是兩撇,汪處厚的胡子只是一畫......他兩道濃黑的眉毛,偏根根可以跟壽星的眉毛競賽,仿佛他最初刮臉時不小心,把眉毛和胡子一股腦兒全剃下來了,慌忙安上去,胡子跟眉毛換了位置,嘴上的是眉毛,根本不會長,額上的是胡子,所以欣欣向榮......”只通過胡子的描寫就把汪的小人形象描寫出來了,接著“假使留下的這幾根胡子能夠挽留一部分運氣,胡子沒剃的時候,汪處厚的好運氣更不用說......”,還是通過胡子引出下文描寫汪的故事線,可謂生動形象。
有一段描寫孩童的更是真實有趣,”阿丑爬上靠窗的桌子,看街上的行人,阿兇人小,爬不上,要大伯伯抱他上去,漸鴻忙著算賬,不理他,他就哭喪著臉,嚷要撒尿......阿丑回過臉來說:’剛走過一個人,他一只手里拿一根棒冰,他有兩根棒冰,舐了一根,又舐了一根。大伯伯,他有兩根棒冰。’阿兇聽得忘了撒尿,說:‘我也要看那個人,讓我上去看?!⒊蟮靡獾?'他走到不知哪兒去了,你看不見--大伯伯,你吃過棒冰沒有?’阿兇老實說:‘我要吃棒冰?!⒊竺淖郎咸聛?,也老實說:‘我要吃棒冰?!保€有通過阿丑的嘴無意露給大伯伯他媽媽背后說的閑話,“大伯伯,什么叫做‘關(guān)系”,導(dǎo)致鴻漸說棒冰不給阿丑吃,給阿兇吃,阿丑借故阿兇上次沒還皮球,打了阿兇一耳光,阿兇大哭,撒的一地是尿。
“貧民區(qū)逐漸蔓延,像市容上生的一塊蘚,政治性的恐怖事件,幾乎天天發(fā)生,有志之士被壓迫的慢慢像西洋大都市的交通路線,向地下發(fā)展,地底下原有的那些陰毒曖昧的人形爬蟲,攀附了他們自增聲價?!?,類似這種手到擒來的比喻多如牛毛,最讓人感到身臨其境的是方鴻漸和妻子孫柔嘉的吵架過程,像平靜的天空,開始天氣晴朗,突然烏云擠走了太陽,太陽不甘示弱,努力發(fā)光,然而拼盡全力也無濟于事,雨滴也來助興,從一開始毛毛細雨演變成傾盆大雨,大雨過后,天陰了兩三天才終于變晴朗,接著烏云來的更早了......
這本書看完,最讓我驚嘆的不是結(jié)局,而是文中的生活描寫,處處充滿了機智幽默,恰似楊絳先生說的,這部著作體現(xiàn)了錢鐘書的“癡”,癡迷于玩,癡迷于樂,癡迷于玩樂中描寫生活。生活是最真實的,用癡心去活了,方能寫出另一個真實的生活。
答案或許我還沒找到,經(jīng)歷了婚姻的人懂得他們生活的酸甜苦辣,我還是個城墻外尋找答案的人,但我能看到里面人。
圍城讀書筆記篇七
很早以前就聽人提起過《圍城》,最熟悉的語句自然是那句:"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圍城》是錢鐘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jīng)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著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diào)侃語調(diào)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yè)、學(xué)習(xí)與娛樂、發(fā)展與落后、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么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丑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我們的生活中"圍城"隨處可見。不僅僅是戀愛婚姻、工作事業(yè),還有學(xué)習(xí)生活、交友處世,無一不有一個"城"把我們"圍"著。"圍城"——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
讀完《圍城》,從主人公精彩而又獨特的故事前后,我看到了作者所表達的人性和表現(xiàn)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動傳神的描述。筆者認為,這些精髓需要我們?nèi)ダ斫?、去意會、去感悟……現(xiàn)代人觀念開放了,對婚姻更加想的開,圍城進去的快,出來也快,熟悉了不久結(jié)婚,婚后不久又離婚,視婚姻如兒戲,這樣的人怎么能夠理解愛的含義和生活的真諦?人海茫茫,兩個人有緣在一個圍城里并不輕易,既然結(jié)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體諒,經(jīng)營好這份愛,經(jīng)營好一個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謙讓,才不致讓對方有逃出去的念頭,試問哪些逃出婚姻圍城的人,你們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嗎?你們回想往日的恩愛的時候就沒有后悔過嗎?"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婚姻是這樣,工作何嘗不是如此?有的人干一行愛一行,富有兢業(yè)精神,有的人頻頻跳槽,也難覓如意的工作,他們厭煩本職工作,老是覺得別人的工作如何如何好,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換了新的工作后發(fā)覺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如意,想起原來工作的種種好處。只恨世上沒有后悔藥賣,時光不能倒流。就拿我們的幼教工作來說吧,在網(wǎng)上我時??匆娺@樣的一些文章,有的老師當初考幼師時覺得這工作挺神圣,走上工作崗位后,有的會認為來的錢不快,看著一些同學(xué)、好友進了黨政機關(guān),權(quán)利帶來了實惠;一些人下海經(jīng)商成功,經(jīng)濟富裕??粗@些人別墅汽車、燈紅酒綠,心里癢癢得十分難過,恨不得立馬辭職跳槽去撈一把。等到真的逃出去了才知道黨政機關(guān)并不是那么好混,人際關(guān)系爾虞我詐,勾心斗角;下海經(jīng)商也沒那么輕易,風(fēng)險大,競爭激烈,壓得心里崩潰時才想起幼教工作的種種好處,有雙休日,又有寒暑假,整天面對著一群活潑無邪,天真爛漫的小朋友,心理也變的輕松快樂多了,也讓自己變的年輕了許多了。回頭再想想有這樣讓你愉快的工作,還為什么要去羨慕人家呢?還有什么理由不安心幼教工作呢?看著諸如此類的文章我不由的想說:同仁們,讓我們好好愛孩子,愛我們的幼兒園,愛我們的幼教事業(yè)吧。
最后,我要用錢鐘書愛人楊的話來結(jié)尾:"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yè)也罷,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愿我們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這樣我們的生活會更快樂更美好的。
圍城讀書筆記篇八
我讀了錢鐘書的'長篇小說《圍城》,讓我感覺頗多,在這里我想這樣概括我的這些感受,如“婚姻圍城”,“職業(yè)圍城”,“心理圍城”和“人生圍城”等,這些都是人們都會討論的。首先我先介紹一下《圍城》的內(nèi)容簡介。《圍城》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方鴻漸海外"游學(xué)"數(shù)年,回國前花了幾十塊美金到一個愛爾蘭人處弄得一紙假的文憑騙過父親與"岳父"。真才實學(xué)的蘇文紈喜歡他,而他喜歡美麗純真的唐曉芙,最后由于他與這對表姐妹之間的種種誤會,暫且離開了上海,稀里糊涂地與同在三閭大學(xué)教書的孫柔嘉結(jié)了婚。婚后,方鴻漸對一直喜歡蘇文紈的摯友趙辛楣說:"若是你真娶了蘇小姐,會覺得也不過爾爾。"這也算是他在婚姻城堡中的感悟吧。這以后和孫柔嘉又在婚姻的“圍城”里,過著好像與外界隔絕的生活,因為好像生活中只有他們自己,他們將婚姻當做了一座圍城,想出來的和想進出的都很難。人生是圍城,婚姻是圍城。錢鐘書的小說《圍城》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態(tài)圖。錢鐘書先生將自己的語言天才并入極其淵博的知識,再添加上一些諷刺主義的幽默調(diào)料,以一書而定江山。
而在這里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wù)勎业母惺埽?BR> 第一,是絕大多數(shù)人看了《圍城》之后的最大感受,那就是婚姻就是圍城。其實第一次看《圍城》的時候是同學(xué)推薦的,那時候我才19歲,看完之后也不太懂得故事的大致情節(jié)講了些什么內(nèi)容?,F(xiàn)在再次翻閱此書,感覺有些不同了。主人公方鴻漸一個留洋的“海歸”博士生出身的他對唐小芙一往情深,但由于蘇的從中摻和,使得這段愛情宣布破產(chǎn)。后來在教書過程中遇見了孫柔嘉,并最后與她結(jié)婚,但是婚后的生活并不很幸福。這樣一個故事如果發(fā)生在當代,也只能夠說明主人公的婚姻生活和經(jīng)歷很不美滿和順暢。但在我看來,方鴻漸是一個很被動的男人,首先他在對于唐曉芙的愛情上就顯得很被動,如果說一個主動的人,如果說真心愛對方的話,就應(yīng)該不用去管那些流言蜚語,但我們在生活中往往做不到這一點,就是因為我們太在乎別人是怎么看的。雖然這樣的想法很單純,但是也很美好,為什么我們會被那些惡意的話所中傷,為什么我們不活的快樂一些,忘記過去的煩惱。所以我們在婚姻愛情上應(yīng)該主動出擊,男生尤其如此,女生也不必太過矜持,遇見喜歡的應(yīng)該追到底為止。其次,我覺得婚姻是應(yīng)該建立在兩個人互相信任的基礎(chǔ)之上的。如果連最起碼的信任都沒有,我會覺得這樣的婚姻從一開始就是個錯誤,包括婚姻的前奏-----愛情也是一樣的,都應(yīng)該建立在信任的基礎(chǔ)之上。唐小姐對于方鴻漸就應(yīng)該信任,無論蘇小姐說了些什么;方鴻漸和孫柔嘉也應(yīng)該彼此信任,才不會對對方產(chǎn)生這么大的誤會。另外,我覺得我們現(xiàn)在對于婚姻和愛情要求的過多了,,其實愛情和婚姻都是最浪漫和最純真的東西。在浪漫的法國,十幾歲的孩子被問最多的是“你今天和女孩子說話了沒”,“你交女朋友了沒”,這好像在中國會覺得很不可思議,因為中國的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怎么這么樣都是被動的形成了太多的不成文的規(guī)矩,如在學(xué)校里,特別是初中或者是高中,禁止學(xué)生談戀愛等等過激的行為。最近還在網(wǎng)上看到一些關(guān)于擇偶的標準,如“寶馬轎車加上豪宅”,“非富二代不嫁”,這些是物質(zhì)上的要求,還有在相貌上的,學(xué)歷上的等等有太多的要求,其實這些都形成了我們現(xiàn)代社會中關(guān)于愛情和婚姻過“圍墻”,也正是由于有這些限制范圍的存在,才導(dǎo)致現(xiàn)在未婚人群的驟增,這是我從《圍城》這本書中體會到的一點點淺薄的內(nèi)容,暫且當做讀后感吧。
第二,《圍城》的象征源自書中人物對話中引用的外國成語,“結(jié)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nèi)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jié)而離,離而結(jié),沒有了局。”又說像“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钡绻麅H僅局限于婚姻來談“圍城”困境,顯然不是錢鐘書的本意。《圍城》并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說。它的內(nèi)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題和象征是多層次的?!皣恰崩Ь呈秦灤┯谌松鱾€層次的。后來方鴻漸又重提此事,并評論道:“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這就是點題之筆。錢鐘書在全書安排了許多變奏,使得“圍城”的象征意義超越婚姻層次,而形成多聲部的共鳴?!秶恰繁缓芏嗳俗u為現(xiàn)代的《儒林外史》,是因為錢鐘書在這部小說中淋漓盡致地諷刺了知識分子。這種諷刺基于時代的和人性的的原因,也基于錢鐘書個體的原因。這就讓我想起了這幾年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假的文憑現(xiàn)象,說真的,我對于這件事感觸頗深,首先我們應(yīng)該對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報以一種寬容的態(tài)度,因為當下的社會競爭實在太大,造成要想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都變得是一種“妄想”,巨大的壓力在這些人的身上,致使他們失去理智而去弄一些假的文憑來蒙混過關(guān)。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應(yīng)該歸因于自身,一個人活著并不應(yīng)該過于在注重那些虛浮的外在,而更應(yīng)該注重自身內(nèi)在的修養(yǎng),自信是最吸引人的魅力,我相信只要有信心,無論你在哪行哪業(yè),都能夠干得很精彩。這些內(nèi)容扯得有些遠了,但是正是我的感受。作為一名當代的知識分子,我們更應(yīng)該修正自身,而不總是將原因怪罪與外界。
第三.但《圍城》中的諷刺更多的是基于對人性的解剖。如李梅亭偷吃烤地瓜、陸子瀟以國防部、外交部信封唬人、范小姐用不通的英文假冒作者贈書給自己等等,又如結(jié)尾一章,方鴻漸與孫柔嘉吵架后,正回家想消釋柔嘉的怨氣,柔嘉剛才正向姑媽講鴻漸的不是,害怕已被鴻漸偷聽到,方鴻漸其實并沒聽到,只得擺空城計:“你心里明白,不用我說?!苯Y(jié)果柔嘉心虛之下,說“本來不是說給你聽的,誰教你偷聽?”這就無異承認了她在“背后糟蹋”方鴻漸,結(jié)果正準備向妻子低頭的方鴻漸和一心想給丈夫找個好工作的孫柔嘉竟然越吵越厲害,終于走向“不離而散”,不歡而散。我們捫心自問,做過這些事的似乎不止這些人,有時也包括自己??▋?nèi)基的《人性的弱點》中也是如此評論人們自身的人性缺陷。所以通過對此書的了解,我覺得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要想避免出現(xiàn)這些人性的弱點,就應(yīng)該了解自己,正確的對待客觀環(huán)境。
圍城讀書筆記篇九
我是在幾年前讀的這本書,近期又拿起來讀了一次。畢淑敏說的沒錯,書就是“常讀常新”的。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心境、不同的閱歷下,你對一部作品、一則故事的理解、感悟和收獲總會有差異的。
第一次讀《圍城》的時候,是我受了同學(xué)的影響而瘋狂買書看書的階段。這習(xí)慣,到現(xiàn)在還保留著,只是沒有了當時那種幾近狂熱的地步。對圖書如饑似渴的心態(tài),催促我四處搜索著名佳作。由此,我喜獲《圍城》,讀了《圍城》。只是受閱歷的限制和傳統(tǒng)語文教學(xué)的束縛,初始的印象是作者幽默的語言和字里行間犀利的挖苦和諷刺。而最記憶深刻的便是那句幾乎讀過書的人都能夠脫口而出的名言: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
這種種或正面或負面地充實著我的人事簿、閱歷簿,還有漸漸走向成熟的內(nèi)心。這一次重新拿起《圍城》來讀,思考的已經(jīng)不同以往。人生若只如初見,生命的意義就永遠沒有前進的征象。
書中的主人翁方鴻漸到歐洲留學(xué),既不研究《敦煌卷子》、《永樂大典》,也不鉆研太平天國文獻,更不學(xué)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四年中他換過三所學(xué)校,更改過好幾門專業(yè)。在那些日子里,他一事無成,游手好閑,生活作風(fēng)懶散,結(jié)果連個學(xué)位都沒有拿到。最后沒有辦法,他只好買了個假哲學(xué)博士文憑,謊稱自己獲得了克萊登大學(xué)哲學(xué)博士學(xué)位。作為一個大學(xué)生,我不得不把眼光聚焦到自己身上。曾經(jīng)我滿懷熱情地來到這所大學(xué),認為可以在這里譜寫我人生的新篇章。我對任何事物都帶以好奇的眼光去看待,對感興趣的事物都投入幾近頂點的熱情和激情。慢慢地,我發(fā)現(xiàn)大學(xué)生活就像一個縮小版的社會,大家都在拿自己的青春和心志為未來下**,用自己的勞累和算計給未來加碼。很多人如同機械,每天按照同一個程式進行操作,把生活過得勞心傷神,卻還不舍得停下來思考究竟意義何在,麻木地繼續(xù)周而復(fù)始。等到哪一天,迫于某種原因,真的停頓了,瞬間掉進迷茫的深淵,掙扎痛苦,惆悵也是枉然。我想,方鴻漸也是如此這般吧,找不到學(xué)習(xí)和生活的真實意義,不得要領(lǐng),便渾渾噩噩地過了。從此看,就學(xué)難道不像在一座圍城里么?只不過有人認路,有人不認路罷了。
書中還講到方鴻漸和趙辛楣、李梅亭、孫柔嘉一行到三間大學(xué)去任教。到了學(xué)校后,他們發(fā)現(xiàn),就連大學(xué)這樣純潔的圣土也有爾虞我詐,勾心斗角。李梅亭的中文系主任的位置讓有著政治背景的汪處厚搶走了。方鴻漸的教授頭銜也給剝奪了,他只當上了一個副教授。前面我提到大學(xué)就像是縮小版的社會,在這一點上,又可見一斑。很多人都說,大學(xué)是座象牙塔,因為里面的人不是搞學(xué)術(shù)研究就是認真研究自我,他們幾乎不與外界接觸,或者跟不上外面世界的風(fēng)云變遷。其實不然,在大學(xué)里,你同樣可以感受到“朝秦暮楚”的轉(zhuǎn)變。很多大學(xué)的管理都是行政管理模式,一層降一層,一級遵一級。你要地位夠高、權(quán)勢夠大,你才能威震四方,“生殺大權(quán)”也才能執(zhí)行有力。有時我們會知道某個有“教授”頭銜的講師,因為他/她的教學(xué)水平實在讓人不敢恭維。那人們未免就會犯嘀咕,為什么這人就能夠被冠冕了呢。于是人們旁側(cè)推敲,七嘴八舌之后,總會有個結(jié)果。哎,對了,只要你摸得著門道,你花點心思總能坐上青睞的位置。當然,這得有人愿意幫你暗箱操作。至于怎么個愿意法,大家心照不宣吧。
現(xiàn)在來談?wù)剳賽酆突橐鲞@座圍城吧。書中有提到中文系主任汪處厚由于原配湊趣地死了,冠冕堂皇地娶了個比他小20歲的第二房。而這第二房后來與趙辛楣雙雙墜入情網(wǎng),還在眾人面前大膽地承認了。當然,這只是個小的插曲。方鴻漸和孫柔嘉的戀愛和婚姻才是敘述的重點。他們從開始到結(jié)束,也無不充滿著“圍城”般的思考。
我不禁把人擬作一座城堡。你初次看到這座城堡時,由于它外表的光鮮亮麗而被吸引,你想方設(shè)法地想要闖進這個領(lǐng)域。幸運的是你如愿以償了。你成為這座城堡的第二個主人,與它原來的主人一同控制和管理城內(nèi)的一切。然而,漸漸地,你摸清了城堡里的一切路數(shù),對城堡里任何東西都了如指掌,它再也沒辦法讓你感到新鮮有趣。它對你的引力消失殆盡。于是你想著有另外一座城堡的出現(xiàn),想著逃出這座城堡去探索美麗新世界。人的欲望總是不斷的,它使人難以知足。
舊的欲望消弭,便會有新的欲望代替。“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是很多人欲念不盡的寫照。從另一角度看,人也是沒有恒心的,他/她在充滿誘惑、變化諸多的大千世界中很容易迷失,很容易對舊事物厭倦、疲憊,從而把心思轉(zhuǎn)到新的看似更有魅力的事物上。有時,你也是被城堡的外表所迷惑。等你進去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怎么里面跟外面如此不同。是你當時太急于把自己陷入一座圍城呢,還是你真的為這座圍城所動?只是當時已惘然啊。
讀書,讀人,讀故事,總是見仁見智的。就好像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一千個讀者也會有一千座“圍城”。不同背景、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心理年齡的人,心中對“圍城”的看法也就莫衷一是。
圍城讀書筆記篇十
《圍城》講述的是主人公方鴻漸遠飄歐美國家留學(xué),但是卻學(xué)無所成,為了回國后不丟面子,只好買了張xx來掩蓋自己,結(jié)果也因此陷入了一層層關(guān)于戀愛、婚姻和工作等方面的圍城中。方鴻漸在“城”外的時候,拼命地想進去,但是一旦進去后,不久就想出去,殊不知卻又進入到了另一座圍城中。
整篇小說充滿了諷刺的意味,一針見血地揭露出了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留學(xué)知識分子對生活無所追求,被當時社會風(fēng)氣逐漸消磨菱角,最終被世人所遺忘的形象。留過學(xué)的他們雖然受到了西方先進文化的熏陶,但是他們?nèi)狈α藢ι畹淖非?,缺乏了與當時社會抗爭的勇氣,陷入了精神的苦苦潭水中,無法自救。作者通過對方鴻漸這個沒落知識分子的人生經(jīng)歷的描述,寫出了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墮落,反映了上層知識分子缺乏勇氣的可悲、可氣,雖然接受了先進的思想,卻沒有辦法在當時被列強侵略的中國干出一番大事出來。
讀完錢鐘書的《圍城》后,我聯(lián)想到了當今的中國留學(xué)的知識分子。當中國大批大批地向國外輸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時,這些人才常常沉浸在發(fā)達國家的懷抱中,在國外過著優(yōu)越的生活,似乎已經(jīng)忘記了他們共同的母親,而能學(xué)成歸來,為祖國獻出自己的力量的人少之又少。他們想過著更好的生活,這并沒有錯,但是,現(xiàn)在的中國急切地需要他們的力量,中國的強大急需他們來建設(shè)。
方鴻漸是一名偽知識分子,僅僅有著個留學(xué)歸來的名稱,但是卻有不少的工作向他迎面而來,而沒有從深層次的考察過他的才能。這同樣也很能反映當今的中國。不少的人打著xx的旗子,堂而皇之地把簡歷遞給各大公司,甚至有的公司居然而錄用了。在學(xué)術(shù)上的投機取巧最終會讓這些偽知識分子付出沉重的代價。
在《圍城》一書中,我也看到了當時受殖民侵略的中國,飽受著中西文化的沖突。文中通過對保守迂腐方鴻漸的父親、在三閭大學(xué)外表正直但內(nèi)心不懷好意的先生的描述,向我們批評了當時迂腐,不懂得學(xué)習(xí)西方優(yōu)秀方面,不思進取的中國人。同時,文中也刻畫了不少虛榮、愛欺詐他人、軟弱的中國人,對當時活在中國的人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反映了人性的弱點。
文章把圍城比喻成了人們因追求而陷入的窘境??偸怯心敲匆恍┤?,他們對他們較好的生活不感到滿足,不斷地追求他們想得到的東西,但是當他們得到之后,又對此感到厭惡。這兩者不斷地交織、轉(zhuǎn)換,在無形之中形成了一層層的圍城,讓那些不滿足于追求的人最終走向了精神的末路,不能戰(zhàn)勝人性的弱點,飽受著精神上的摧殘。
讀完《圍城》一書后,我獲益良多。
圍城讀書筆記篇十一
看錢鐘書的《圍城》,評論里頭有這么一句話,也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方鴻漸,一生追求認同感與歸屬感。有所觸動,于是提筆。
錢鐘書在自序中寫道,“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卞X先生的諷刺本領(lǐng)可謂一流,是人便不能免俗,如此而已。
窮盡一生追逐自我認同感,同外部世界抗爭致死。這似乎是神話故事里的夸父,然紅日不可得,夢想又是否是觸手可及?不如去掉這遮掩的外殼,一生為欲望而活,不擇手段。良知與善摻雜在追逐夢想的路上,我們厭棄這世界,卻又常常熱淚盈眶,反復(fù)掙扎,至死方休。
我們不斷取悅欲望,不斷厭倦,永遠向著城池出發(fā),從不停滯于安逸。于是方鴻漸由蘇小姐轉(zhuǎn)向唐小姐,愛而不得后又投向?qū)O小姐的懷抱,于是方鴻漸由故鄉(xiāng)奔往法國又輾轉(zhuǎn)至上海,之后又去往內(nèi)陸。于是,于是這句話被我們熟記?!俺峭獾娜讼脒M來,城里的人想出去”。
回望當下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
任你是追逐名,利,還是感情,夢想。終避免不了這一遭。
學(xué)術(shù)上是一山更有一山高的,翻過這座山方知下一座仍屹立在那兒。名聲,金錢便更加無窮無盡,只要你想,就有更多的險山與高峰,無休無止。感情,人們常常說婚姻是感情的墳?zāi)梗挚傉f感情是有保質(zhì)期的。張愛玲早說過,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那得到了的呢?方鴻漸對唐曉芙始終念念不忘難以割舍應(yīng)當并不僅僅因為她的美麗與溫柔吧。那是他一生渴求的感情,但不可得。也僅有不可得才讓這愛得以免俗。沒有爭吵,沒有懷疑,沒有天旋地轉(zhuǎn)的搖搖欲墜,僅有完美,僅有歆慕,僅有神經(jīng)末梢的微微顫動,僅有愛她。
我曾在文章里寫道:“生命,其本質(zhì)是為欲望所驅(qū)使而存在的物質(zhì)形態(tài)?!倍钭鳛樯漠斚麓嬖谛问?,則常常以更不平坦的樣貌呈現(xiàn),它逼迫著我們?nèi)ネ讌f(xié),去改變既定的行駛方向。
圍城便是由這欲望筑造的世俗枷鎖,只要一刻懷有希冀與所求,便一刻無法脫離它的束縛。
叔本華說:得不到便痛苦,得到了便無聊。
我沉默。
有沒有停下來的人呢?我也很好奇,也許有吧。
圍城讀書筆記篇十二
第一次看《圍城》,是兩年前的事,聽說這書有名,于是弄來翻翻,除了覺得作者愛用幽默有趣的比喻,其他印象不深。近日再讀,越讀越覺有味道,猶喜歡“導(dǎo)讀”上一段文字,覺得說出了自已的感受,也是對《圍城》最好的概括和定位:“這是一本有趣的書。鄭重說點,是本睿智的書,因為它的有趣源自一位智者對人性的洞察與調(diào)侃。----在哈哈大笑或含笑,哂笑之時,你會嘆為觀止,會驚異于作者何以竟能做到這一步?!?BR> 印象中,好象有人說“《圍城》什么都有,就是沒有小說!”。對于什么是小說,怎樣才稱得上是小說,我不敢至喙,但我記得古人曾說過“文無定法”,不知“文”是否包括小說在內(nèi)?就算不包括,套在小說上,行是不行?被譽為現(xiàn)代文學(xué)奠基人的卡夫卡,在他的《變形記》開頭就是“一天早上,格里高從不安的夢中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已在床變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蟲?!蹦憧矗≌f,原來還可以這樣寫!
再往深一層想,也許這句許真的說對了,說《圍城》是一本小說,倒不如說是一本充滿睿智的書更適合。小說,一般都是通過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達思想,但本不是所有的小說都能給人啟迪,能讓讀者省視自已的靈魂?!秶恰肪途哂羞@樣一種“功能”,它象一面鏡子,照鏡的不是人,是一個個赤裸的靈魂,映出了人性的種種美和丑!“什么都有”,就算不能等同包羅萬有,但至小是能反映出人生百態(tài)。光停留在反映人生百態(tài)上面,也不失為一部很好的作品,但還不算是智慧的書。智慧的書,作者必須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俯視人生,穿透種種表象,直達人性和靈魂的深處,并能一針見血,入木三分地作展示,給人啟迪。我真的很驚詫,驚詫于錢先生有這種洞若觀火的本事,對人性的理解,人情百態(tài)的觀察,細膩和深刻得讓人難以致信。
能看穿人性,洞察人情世態(tài)的,我想有二種人,一種是“市井之徒”,一生爭名奪利,結(jié)交三教九流,在俗世這個大染缸里如魚得水,“流氓皇帝”劉邦,“乞丐皇帝”朱元章,就是代表,這類人世故,圓滑,狡猾。還有一種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們看透了人性、人生,但不隨波流,冷眼旁觀,獨善其身。兩者的區(qū)別是前者“入而不出”,這是一種生存的本領(lǐng)!后者是“出淤泥而不染”,這是一種人生的智慧。顯然,錢鐘書就是后者。正經(jīng)因為鐘先生“入而能出”,所以能站在一個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上,清醒而明晰的剖析人性的種種,解剖紛紜的世態(tài),舉重若輕,包羅萬有,呈現(xiàn)一幅刻畫人性的“清明上河圖”。有些西方批評家說《圍城》寫了西方文化影響下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危機,也有中國批評家說表現(xiàn)了西方現(xiàn)代文明在中國的失敗,從而證明了資本主義文明不救中國的主題。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錢中書似乎并不是采取非此即彼的立場,他更著力于嘲諷偽文化人的可笑、可憐和可恥,更多地是要寫出中西文化沖突中的尷尬、窘迫和困境。而從更廣闊的文化意義上來體認,《圍城》更主要的是寫“圍城”困境,其藝術(shù)概括和思想意蘊超出了狹隘的個人經(jīng)驗、民族的界限和時代的分野,體現(xiàn)了作者對整個現(xiàn)代文明、現(xiàn)代人生的深入思考,也凝結(jié)著作者對整個人類存在的基本狀況和人類的基本根性的歷史反思。
你看《圍城》中,談話、吃飯、交友、戀愛、工作、家庭,全是生活中種種細節(jié),極其普通的瑣事,然而正是在這些瑣事中,在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中,一個個活生生的生活場景,一個個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是那樣生動,艷活和逼真。《紅樓夢》描寫的不也是一個鐘鳴食之家的日常生活?可是它達到的藝術(shù)高度,卻是曠古煉今。表現(xiàn)生活的真實,卻又超過一般意義上的真實,上升到人性和世態(tài)的層次和高度上,正是一種高超的藝術(shù)。
文中對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著筆很少,所謂的歷史容量,時代風(fēng)云只是點到為止,一筆帶過--這在某些人看來,是一種遺憾,甚至是病灶。我卻覺得這正是本書的成功處,因為它不以特定社會下的典型人物為目的,而是反映共同的人性、生活世態(tài)為目的,換言之他反映出了帶普遍性,而超越了時代的人性百態(tài)。我敢說,象方鴻漸的不學(xué)無術(shù),董斜川的附庸風(fēng)雅,曹元朗的庸俗無聊,褚慎明的欺世盜名,孫柔嘉的胸府心計,鮑小姐的輕浮膚淺,李梅亭的厚顏無恥,高松年的老謀心,這一類文人,以前有,今天有,以后還會有;至于“文化沙龍”的無聊,三閭路上的見聞逸事,學(xué)校里的人情世故,上海灘上的稻梁謀,大家庭內(nèi)的口舌是非,無不這樣真實,又這般深刻,更不有說將婚姻喻為圍城的永恒命題。
《圍城》常被看作關(guān)系婚姻問題,所謂“城里的人想沖出去,城里的人想沖進來”,我覺得這實在是一種極大的誤解,圍城要表達的含義和內(nèi)容與其是指婚姻,不如說是指人生!雖然故事從頭就尾象是圍繞著方漸鴻的婚姻展開,但錢先生其實是借方漸鴻的經(jīng)歷和其他人的小故事,表達了自已對人生的種種看法和理解,并以諷刺調(diào)侃的方式,讓人在會心一笑時,有絲絲的苦澀。我總有這樣一種感覺,讀一次《圍城》就象跟著方鴻漸游經(jīng)一番,有了一次深刻的人生經(jīng)歷?!秶恰分械奈幕S刺更多的是基于中西文化沖突、碰撞的歷史平臺,而這正是錢鍾書的著力點之一。一是以現(xiàn)代文化觀照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某些弊端,如方鴻漸的父親方老先生的迂腐,他推薦的線裝書中“中國人品性方正所以說地是方的,洋人品性圓滑,所以主張地是圓的”之類。二是嘲諷對西方文化的生搬硬套,“活像那第一套中國裁縫仿制的西裝,把做樣子的外國人舊衣服上兩方補丁,照式在衣袖和褲子上做了”,如曹元朗摹仿“愛利惡德”(艾略特)《荒原》的《拚盤姘伴》詩,又如買辦張先生式的洋涇濱。三是探討對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吸收中的荒誕,如方鴻漸在家鄉(xiāng)中學(xué)演講時所說的,“海通幾百年來,只有兩件西洋東西在整個中國社會里長存不滅。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又如三閭大學(xué)中的“導(dǎo)師制”。
但《圍城》中的諷刺更多的是基于對人性的解剖。比如方鴻漸著名的克萊登大學(xué)假博士,集中體現(xiàn)了人性中的欺詐、虛榮、軟弱、對環(huán)境的無奈等等,又如李梅亭偷吃烤地瓜、陸子瀟以國防部、外交部信封唬人、范小姐用不通的英文假冒作者贈書給自己等等,舉不勝舉。讀者捫心自問,做過這些事的似乎不止這些人,有時也包括自己,就好像我們在阿q的臉上看到自己的相貌特征一樣。
錢鐘書是一位大學(xué)者,可惜他的主要學(xué)術(shù)作品《談藝錄》和《管錐篇》我沒看過,沒辦法全面領(lǐng)略他的學(xué)識和智慧,如果沒有《圍城》,我們從哪里領(lǐng)略大學(xué)者的這種智慧和風(fēng)趣?這讓我想到英國的培根,他主要建樹在哲學(xué)方面,是一個思想家,卻有58篇的《隨筆集》傳世。培根的隨筆,就如錢鐘書的小說一樣,都不是“專業(yè)著作”,但牛刀小試的結(jié)果卻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讓更多的人領(lǐng)略到大學(xué)者入世的智慧。如是沒有《圍城》,對錢鐘書對我國文學(xué)也將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和損失!
圍城讀書筆記篇一
圍城,一道緊閉的墻。并不堅硬,也不難越。難的是如何輕松,如何灑脫!
每個人心中都存有一堵墻,墻上存有一扇門,疑惑的人們總想要來到里面,探究里面的奧秘。方鴻漸如此,蘇文紈如此,我想要鐘書老先生亦如此。
縱觀《圍城》中的人物,主人公方鴻漸----一個典型的舊社會知識分子和西洋文化糅合的產(chǎn)物。既有陳舊的根基,又有新思想的火花。從他的大學(xué),到西方的游學(xué);從留洋的經(jīng)費,到買來的文憑;從鮑小姐到蘇文紈,從唐曉芙到孫柔嘉。懦弱中不失知識分子的根本,幻想中脫離不了亂世的現(xiàn)實。悲劇中的方鴻漸,注定了方鴻漸的悲劇。
蘇文紈----高智商的舊社會女子,典型的中國特色的代表。低的學(xué)位,極好的外表,顯要的家世,催生了她的特定性格。
為了達到目的而絞盡腦汁,想走進方鴻漸的圍城,又表現(xiàn)出無所謂,千方百計的阻撓方鴻漸和唐曉芙,為的不單單是愛情?;蛟S在蘇文紈的眼里,愛情根本就是計謀和得失。最后,她和曹元朗走到一起,也不失是一個好的歸屬。也許只有他們在一起,才是蘇文紈想要的。因為有權(quán)勢,有地位。
假如蘇文紈真的和方鴻漸追到了一起,那何嘗不是兩人的另一種可悲呢。
唐曉芙----《圍城》中近乎完美的形象,也是鐘書先生塑造的唯一的純潔且可愛的人物,短短的篇幅,留給了我們更多想象。人都是向往美好的,但現(xiàn)實和理想的.差距總是如此之大。唐曉芙在《圍城》中是完美的化身,但人都是真實的,只要真實,那人都是可笑的、可悲的。這讓我想到,也許只有殘缺,才能給我們想象完美的空間。假設(shè)一下,方鴻漸和唐曉芙走到一起,方鴻漸和唐曉芙就一定會幸福嗎?幸福的標準又是什么?這種完美只能在想象中,假設(shè)把完美放入現(xiàn)實,那么完美就不是完美了。
鮑小姐-----一個經(jīng)常被忘卻的角色,我指出她才就是《圍城》中人物的經(jīng)典。敢愛敢恨,勇于崇尚自己的須要,無論生理上還是物質(zhì)上。更pardoux的就是,勇于整體表現(xiàn)自己,更勇于忘卻。大膽的裝飾,放肆的笑聲,極強的適應(yīng)能力。短短的一段海上游輪,就出現(xiàn)了那么多的故事。想一想,她的一生,何其多樣。假如有一天,鮑小姐寫下上一份回憶錄的話,我堅信,確實就是滿城空巷,一書難求啊!只可是,生不逢時,在那樣一個年代,她也就可以在醫(yī)生丈夫的默默中假裝美好。
圍城讀書筆記篇二
很明顯“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作者的.博士文憑是否也是虛?!笔强昭▉盹L(fēng)。所以說由作品去揣摩該作者是不全面的,甚至是存在著誤區(qū),錢鐘書先生在序中這樣寫著:“在這本書里,我想寫現(xiàn)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些人物。”剛開始閱讀時還沒能體會那部分人、那部分人,開篇的景物描寫就已深深吸引了我。
若去找作品賞析方法的話,我想一定能看到這樣一句話“《圍城》里面的精言妙語是這部小說的最成功之處,也是最值得賞析的地方?!?BR> 圍城讀書筆記篇三
《圍城》是我認為我有史以來度的最快的一本書了。但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它的人物性格和很鮮明它的內(nèi)容很和我的胃口(可能含有貶義不知是否有人會罵我早熟之類的)甚至主人公方鴻漸的一些經(jīng)歷和我頗有相似之處(關(guān)于這一點我會在文章中向大家慢慢道來)。
我一開始只是把這書當作一本普通的小說來看的只是為了圖個樂子也并沒想寫什么讀后感。于是我迷迷糊糊地一口氣地讀到了本書的200多頁(全書共有335頁)。這時我十分納悶——我一般讀小說200多頁會讀上近半個月。于是我詫異地頓了頓把書合了起來。
這時我看到了本書的題目——《圍城》。我驚呆了。當時我憑題目感覺《圍城》這本書應(yīng)是寫一些抗戰(zhàn)時期的事情——"圍城"嗎!即八路軍把日本鬼子圍在一座孤城里無路可逃被迫投降一類的事。但是內(nèi)容和我先前的所思所想根本對不上號。它倒是講了一個上海的青年出國留學(xué)后騙來了個博士學(xué)位回國時候和回國后發(fā)生的事情。
我不由得再次不信任地看了看書并懷疑這書是否印錯了是不是誤打誤撞地把一個別的作家的什么別的著作給印過來了。但事實證明書是對的andiwaswrong。
我無奈小憩后繼續(xù)看下去。
我這人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書看到一半就總想知道結(jié)尾。一番內(nèi)心中的激戰(zhàn)后良心逐漸敗下陣來好奇心漸漸占了上風(fēng)。以是余便翻經(jīng)至其末以觀其后果。但此"后果"使余大失所望——這書的末尾不是結(jié)尾而是什么錢夫人寫的"附錄——記錢鐘書與《圍城》!"
我看了下去還沒看到一半便猛地把書合上萬千的思緒戛然而止學(xué)著趙辛楣罵孫柔嘉的架勢嗔道:"damn楊絳這個家伙沒事寫這個干甚!這下可好文章不用讀了內(nèi)容不用捉摸了我成受害者冤大頭了!"
但是冤大頭還是幾乎一口氣地把這本書讀完了——它的內(nèi)容太精彩了!
從那次經(jīng)歷后我終于明白了這大學(xué)生的平常生活和艷遇等事件與"圍城"二字有什么關(guān)系。
不過在說"圍城"二字之前還是先來說說這本書這對理解有好處。
作者錢鐘書的夫人楊絳說:"這書寫的正是作者本人的故事。"也許正是這樣作者才寫出了本書。
其實"圍城"所講述的正是主人公方鴻漸(即作者本人)身陷"圍城"的情況。楊絳在寫"錢鐘書與《圍城》"時曾提到了"方鴻漸結(jié)婚后處境如身陷圍城"。
的確方鴻漸在訂婚前甚至是婚前和孫柔嘉的關(guān)系還算比較好(不能說是十分親密——也許柔嘉說的沒錯鴻漸根本就沒真正愛過她)。但婚后二人動不動就吵嘴甚至大打出手柔嘉也開始吃了她以前說過不會吃的"陳醋"(即蘇文紈與唐曉芙)。而且用人李媽柔嘉的auntie鴻漸家的兩個弟媳和一些其他的人也唯恐天下不亂幫他們添油加醋。但在最后的爭吵后二人都以深刻反省他們雖不可能永遠不吵嘴但我衷心希望他們能夠有所收斂使身陷得狀況好轉(zhuǎn)一些。
但我認為主人公身陷圍城的狀態(tài)并不光單是這一點就造就了的也不光單是這一點就造就得了的。
例如在眾人初到三閭大學(xué)時才知道自己受到了校長高松年的"欺騙"也許這個騙局不是高松年刻意設(shè)下的但這也是身不由己。但鴻漸認為這是。而且孫柔嘉也受到了那些"狗男生"的欺負。
于是我運用我超常的聯(lián)想能力后便想到了我自己。我小學(xué)時我因?qū)W習(xí)成績頗受大家的好評。但升入初中后這一切只是"父母在夸孩子的假博士學(xué)位"罷了。
于是我整天擔(dān)驚受怕怕被別人恥笑。但我的老師家長對待我就像當時蘇文紈對方鴻漸一樣。不過我的`心里想著玩就像方鴻漸在想唐曉芙。
我于是暗下決心:無論做每件事都要像鴻漸最初對待唐曉芙一樣對待它們。不知我是否做到了也不知我是否能做到但然我立下了決心就盡最大力來將它實現(xiàn)吧。
我也知道任何一件事中都有一個"孫柔嘉"不管"她"是好是壞我們都要接受"她"。千萬不要與"她"合不來過不去否則下場是會很慘的。
另外我身邊還有一點像小說里面的就是緋聞鬧得很厲害。這一點是我要"批斗"的。
圍城讀書筆記篇四
有的報道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單位是否也是虛構(gòu)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的態(tài)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gòu)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就是給他帶來多災(zāi)多難的假學(xué)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jù)?!币运约旱目跉?,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闭f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干脆別買學(xué)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干脆把學(xué)位發(fā)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著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tài)度。也許從第—,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文憑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
—種是真正大寫的入,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為他們近乎模范的舉止,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種,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說謊時,能夠令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城俯,他們的行為舉止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是后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凱用了多少手段才當上大總統(tǒng)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連現(xiàn)在的企業(yè)在商場上競爭,也用盡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面對這些時都能夠狠下—條心的。多數(shù)的人都像方鴻漸—樣,有那么一點的良心,有那么—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并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xué)愈文憑的真?zhèn)?,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shè)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xué)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愿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
世道的艱險,可是并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xué)愈文憑的真?zhèn)危源苏一刈约旱墓酪粯?。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shè)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xué)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愿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
圍城讀書筆記篇五
先引用一句話:《圍城》會閱讀越經(jīng)典,就是因為它足夠真實,真實到,這就是人世間的真相描述。
本書故事的主人公??方鴻漸:長相不錯,人還比較善良,但總是不該心軟的時候心軟,同情心不適時的泛濫,專業(yè)領(lǐng)域里毫無積累,沒什本事,對事兒嚴重的缺乏主見,慣會依賴別人給予的一切,對一知半解甚至毫無所知的問題輕易發(fā)表己見,就個人而言獨立生活能力差,就團隊而言,于別人也毫無幫助,能不添油加醋的火上澆油辦傻事兒就已善莫大焉了,除了遇到的第一次真愛的唐小姐,終于主動努力追求過一把,卻就差臨門一腳險些追到手。對待感情,慣會采取三不態(tài)度,渣男特質(zhì),就是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zé)。識人也識不清,一貫會判斷錯誤,為人處世也相當幼稚,容易陷入圈套,尚且還有些小聰明,但礙于見識過于短淺。終究成不了大事兒,自己的人生脫離了自己的掌控。終身陷入圍城里面。
方鴻漸的唯一好朋友,趙辛楣,擁有真才實學(xué),入世而不世故,與同齡人相比待人接物成熟穩(wěn)重,但受累于感情上面的識人不清。
觀的是別人的故事,卻又影射在自己身上,真實的代入感,仿佛要將自己不愿承認的糟糕一面毫不留情的撕開外面糊的紙。
著名的女作家楊絳,本書作者的妻子,也是本書的大功臣,楊絳先生說,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來才發(fā)現(xiàn)如果不了解人生,其實是讀不懂書的。
我深以為然,局限于自己如今閱歷也嚴重缺乏,入世太淺,對此書理解程度太有限,準備,多讀,再讀。
圍城讀書筆記篇六
“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沒看書之前我就耳熟能詳,但不懂為什么這樣描寫婚姻,好像說結(jié)了婚的都想離婚似的,我現(xiàn)在就想進城,但是不知道城里是什么東西,想在這本書里找答案。
全書就一句話概括,一留洋學(xué)生外面混不下去了,坐船回家謀生的故事。錢鐘書一代文學(xué)巨匠,故事情節(jié)應(yīng)該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富有曲折的,或先抑后揚,或像武俠小說一樣,前面寫主人翁三腳貓功夫,后面獨霸武林,實際上,方鴻漸回國后并沒有升官發(fā)達,而是志高才疏,靠著朋友趙辛楣才勉強混口飯吃。這或許正是錢鐘書的魅力所在,書中情節(jié)好比女人,有些女人靠化妝吸引異性,有些女人靠美顏博人眼球,而她卻素顏出鏡,時而回眸一笑,時而撒嬌哭鬧,時而溫文爾雅,浮躁的心這時候安靜了下來,靜靜的看著她,突然間被她戳中笑點,她的纖纖細手伸過來,把你挽向幸福的殿堂,殿堂只能呆一天,你和她回了家,她哭鬧久了,你不讓她哭了,她覺得你不愛她了,你想安慰她了,她也想和好了,你們面對面,可你還沒安慰她就向你笑嘻嘻,你覺得自己被取笑了,怒吼了她,你看著她那拉長的背影漸漸消失了。錢鐘書正是通過平凡的故事情節(jié),通過大量語言細節(jié)描寫,比喻修辭,讓故事人物都活了,像是上演一部家庭劇,劇中的人真實的讓人猜疑就是以錢鐘書為模子寫成的自傳。
文中好的比喻描寫數(shù)不勝數(shù),“胡子常是兩撇,汪處厚的胡子只是一畫......他兩道濃黑的眉毛,偏根根可以跟壽星的眉毛競賽,仿佛他最初刮臉時不小心,把眉毛和胡子一股腦兒全剃下來了,慌忙安上去,胡子跟眉毛換了位置,嘴上的是眉毛,根本不會長,額上的是胡子,所以欣欣向榮......”只通過胡子的描寫就把汪的小人形象描寫出來了,接著“假使留下的這幾根胡子能夠挽留一部分運氣,胡子沒剃的時候,汪處厚的好運氣更不用說......”,還是通過胡子引出下文描寫汪的故事線,可謂生動形象。
有一段描寫孩童的更是真實有趣,”阿丑爬上靠窗的桌子,看街上的行人,阿兇人小,爬不上,要大伯伯抱他上去,漸鴻忙著算賬,不理他,他就哭喪著臉,嚷要撒尿......阿丑回過臉來說:’剛走過一個人,他一只手里拿一根棒冰,他有兩根棒冰,舐了一根,又舐了一根。大伯伯,他有兩根棒冰。’阿兇聽得忘了撒尿,說:‘我也要看那個人,讓我上去看?!⒊蟮靡獾?'他走到不知哪兒去了,你看不見--大伯伯,你吃過棒冰沒有?’阿兇老實說:‘我要吃棒冰?!⒊竺淖郎咸聛?,也老實說:‘我要吃棒冰?!保€有通過阿丑的嘴無意露給大伯伯他媽媽背后說的閑話,“大伯伯,什么叫做‘關(guān)系”,導(dǎo)致鴻漸說棒冰不給阿丑吃,給阿兇吃,阿丑借故阿兇上次沒還皮球,打了阿兇一耳光,阿兇大哭,撒的一地是尿。
“貧民區(qū)逐漸蔓延,像市容上生的一塊蘚,政治性的恐怖事件,幾乎天天發(fā)生,有志之士被壓迫的慢慢像西洋大都市的交通路線,向地下發(fā)展,地底下原有的那些陰毒曖昧的人形爬蟲,攀附了他們自增聲價?!?,類似這種手到擒來的比喻多如牛毛,最讓人感到身臨其境的是方鴻漸和妻子孫柔嘉的吵架過程,像平靜的天空,開始天氣晴朗,突然烏云擠走了太陽,太陽不甘示弱,努力發(fā)光,然而拼盡全力也無濟于事,雨滴也來助興,從一開始毛毛細雨演變成傾盆大雨,大雨過后,天陰了兩三天才終于變晴朗,接著烏云來的更早了......
這本書看完,最讓我驚嘆的不是結(jié)局,而是文中的生活描寫,處處充滿了機智幽默,恰似楊絳先生說的,這部著作體現(xiàn)了錢鐘書的“癡”,癡迷于玩,癡迷于樂,癡迷于玩樂中描寫生活。生活是最真實的,用癡心去活了,方能寫出另一個真實的生活。
答案或許我還沒找到,經(jīng)歷了婚姻的人懂得他們生活的酸甜苦辣,我還是個城墻外尋找答案的人,但我能看到里面人。
圍城讀書筆記篇七
很早以前就聽人提起過《圍城》,最熟悉的語句自然是那句:"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圍城》是錢鐘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jīng)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著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diào)侃語調(diào)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yè)、學(xué)習(xí)與娛樂、發(fā)展與落后、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么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丑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我們的生活中"圍城"隨處可見。不僅僅是戀愛婚姻、工作事業(yè),還有學(xué)習(xí)生活、交友處世,無一不有一個"城"把我們"圍"著。"圍城"——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
讀完《圍城》,從主人公精彩而又獨特的故事前后,我看到了作者所表達的人性和表現(xiàn)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動傳神的描述。筆者認為,這些精髓需要我們?nèi)ダ斫?、去意會、去感悟……現(xiàn)代人觀念開放了,對婚姻更加想的開,圍城進去的快,出來也快,熟悉了不久結(jié)婚,婚后不久又離婚,視婚姻如兒戲,這樣的人怎么能夠理解愛的含義和生活的真諦?人海茫茫,兩個人有緣在一個圍城里并不輕易,既然結(jié)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體諒,經(jīng)營好這份愛,經(jīng)營好一個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謙讓,才不致讓對方有逃出去的念頭,試問哪些逃出婚姻圍城的人,你們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嗎?你們回想往日的恩愛的時候就沒有后悔過嗎?"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婚姻是這樣,工作何嘗不是如此?有的人干一行愛一行,富有兢業(yè)精神,有的人頻頻跳槽,也難覓如意的工作,他們厭煩本職工作,老是覺得別人的工作如何如何好,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換了新的工作后發(fā)覺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如意,想起原來工作的種種好處。只恨世上沒有后悔藥賣,時光不能倒流。就拿我們的幼教工作來說吧,在網(wǎng)上我時??匆娺@樣的一些文章,有的老師當初考幼師時覺得這工作挺神圣,走上工作崗位后,有的會認為來的錢不快,看著一些同學(xué)、好友進了黨政機關(guān),權(quán)利帶來了實惠;一些人下海經(jīng)商成功,經(jīng)濟富裕??粗@些人別墅汽車、燈紅酒綠,心里癢癢得十分難過,恨不得立馬辭職跳槽去撈一把。等到真的逃出去了才知道黨政機關(guān)并不是那么好混,人際關(guān)系爾虞我詐,勾心斗角;下海經(jīng)商也沒那么輕易,風(fēng)險大,競爭激烈,壓得心里崩潰時才想起幼教工作的種種好處,有雙休日,又有寒暑假,整天面對著一群活潑無邪,天真爛漫的小朋友,心理也變的輕松快樂多了,也讓自己變的年輕了許多了。回頭再想想有這樣讓你愉快的工作,還為什么要去羨慕人家呢?還有什么理由不安心幼教工作呢?看著諸如此類的文章我不由的想說:同仁們,讓我們好好愛孩子,愛我們的幼兒園,愛我們的幼教事業(yè)吧。
最后,我要用錢鐘書愛人楊的話來結(jié)尾:"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yè)也罷,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愿我們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這樣我們的生活會更快樂更美好的。
圍城讀書筆記篇八
我讀了錢鐘書的'長篇小說《圍城》,讓我感覺頗多,在這里我想這樣概括我的這些感受,如“婚姻圍城”,“職業(yè)圍城”,“心理圍城”和“人生圍城”等,這些都是人們都會討論的。首先我先介紹一下《圍城》的內(nèi)容簡介。《圍城》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方鴻漸海外"游學(xué)"數(shù)年,回國前花了幾十塊美金到一個愛爾蘭人處弄得一紙假的文憑騙過父親與"岳父"。真才實學(xué)的蘇文紈喜歡他,而他喜歡美麗純真的唐曉芙,最后由于他與這對表姐妹之間的種種誤會,暫且離開了上海,稀里糊涂地與同在三閭大學(xué)教書的孫柔嘉結(jié)了婚。婚后,方鴻漸對一直喜歡蘇文紈的摯友趙辛楣說:"若是你真娶了蘇小姐,會覺得也不過爾爾。"這也算是他在婚姻城堡中的感悟吧。這以后和孫柔嘉又在婚姻的“圍城”里,過著好像與外界隔絕的生活,因為好像生活中只有他們自己,他們將婚姻當做了一座圍城,想出來的和想進出的都很難。人生是圍城,婚姻是圍城。錢鐘書的小說《圍城》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態(tài)圖。錢鐘書先生將自己的語言天才并入極其淵博的知識,再添加上一些諷刺主義的幽默調(diào)料,以一書而定江山。
而在這里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wù)勎业母惺埽?BR> 第一,是絕大多數(shù)人看了《圍城》之后的最大感受,那就是婚姻就是圍城。其實第一次看《圍城》的時候是同學(xué)推薦的,那時候我才19歲,看完之后也不太懂得故事的大致情節(jié)講了些什么內(nèi)容?,F(xiàn)在再次翻閱此書,感覺有些不同了。主人公方鴻漸一個留洋的“海歸”博士生出身的他對唐小芙一往情深,但由于蘇的從中摻和,使得這段愛情宣布破產(chǎn)。后來在教書過程中遇見了孫柔嘉,并最后與她結(jié)婚,但是婚后的生活并不很幸福。這樣一個故事如果發(fā)生在當代,也只能夠說明主人公的婚姻生活和經(jīng)歷很不美滿和順暢。但在我看來,方鴻漸是一個很被動的男人,首先他在對于唐曉芙的愛情上就顯得很被動,如果說一個主動的人,如果說真心愛對方的話,就應(yīng)該不用去管那些流言蜚語,但我們在生活中往往做不到這一點,就是因為我們太在乎別人是怎么看的。雖然這樣的想法很單純,但是也很美好,為什么我們會被那些惡意的話所中傷,為什么我們不活的快樂一些,忘記過去的煩惱。所以我們在婚姻愛情上應(yīng)該主動出擊,男生尤其如此,女生也不必太過矜持,遇見喜歡的應(yīng)該追到底為止。其次,我覺得婚姻是應(yīng)該建立在兩個人互相信任的基礎(chǔ)之上的。如果連最起碼的信任都沒有,我會覺得這樣的婚姻從一開始就是個錯誤,包括婚姻的前奏-----愛情也是一樣的,都應(yīng)該建立在信任的基礎(chǔ)之上。唐小姐對于方鴻漸就應(yīng)該信任,無論蘇小姐說了些什么;方鴻漸和孫柔嘉也應(yīng)該彼此信任,才不會對對方產(chǎn)生這么大的誤會。另外,我覺得我們現(xiàn)在對于婚姻和愛情要求的過多了,,其實愛情和婚姻都是最浪漫和最純真的東西。在浪漫的法國,十幾歲的孩子被問最多的是“你今天和女孩子說話了沒”,“你交女朋友了沒”,這好像在中國會覺得很不可思議,因為中國的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怎么這么樣都是被動的形成了太多的不成文的規(guī)矩,如在學(xué)校里,特別是初中或者是高中,禁止學(xué)生談戀愛等等過激的行為。最近還在網(wǎng)上看到一些關(guān)于擇偶的標準,如“寶馬轎車加上豪宅”,“非富二代不嫁”,這些是物質(zhì)上的要求,還有在相貌上的,學(xué)歷上的等等有太多的要求,其實這些都形成了我們現(xiàn)代社會中關(guān)于愛情和婚姻過“圍墻”,也正是由于有這些限制范圍的存在,才導(dǎo)致現(xiàn)在未婚人群的驟增,這是我從《圍城》這本書中體會到的一點點淺薄的內(nèi)容,暫且當做讀后感吧。
第二,《圍城》的象征源自書中人物對話中引用的外國成語,“結(jié)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nèi)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jié)而離,離而結(jié),沒有了局。”又說像“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钡绻麅H僅局限于婚姻來談“圍城”困境,顯然不是錢鐘書的本意。《圍城》并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說。它的內(nèi)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題和象征是多層次的?!皣恰崩Ь呈秦灤┯谌松鱾€層次的。后來方鴻漸又重提此事,并評論道:“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這就是點題之筆。錢鐘書在全書安排了許多變奏,使得“圍城”的象征意義超越婚姻層次,而形成多聲部的共鳴?!秶恰繁缓芏嗳俗u為現(xiàn)代的《儒林外史》,是因為錢鐘書在這部小說中淋漓盡致地諷刺了知識分子。這種諷刺基于時代的和人性的的原因,也基于錢鐘書個體的原因。這就讓我想起了這幾年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假的文憑現(xiàn)象,說真的,我對于這件事感觸頗深,首先我們應(yīng)該對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報以一種寬容的態(tài)度,因為當下的社會競爭實在太大,造成要想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都變得是一種“妄想”,巨大的壓力在這些人的身上,致使他們失去理智而去弄一些假的文憑來蒙混過關(guān)。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應(yīng)該歸因于自身,一個人活著并不應(yīng)該過于在注重那些虛浮的外在,而更應(yīng)該注重自身內(nèi)在的修養(yǎng),自信是最吸引人的魅力,我相信只要有信心,無論你在哪行哪業(yè),都能夠干得很精彩。這些內(nèi)容扯得有些遠了,但是正是我的感受。作為一名當代的知識分子,我們更應(yīng)該修正自身,而不總是將原因怪罪與外界。
第三.但《圍城》中的諷刺更多的是基于對人性的解剖。如李梅亭偷吃烤地瓜、陸子瀟以國防部、外交部信封唬人、范小姐用不通的英文假冒作者贈書給自己等等,又如結(jié)尾一章,方鴻漸與孫柔嘉吵架后,正回家想消釋柔嘉的怨氣,柔嘉剛才正向姑媽講鴻漸的不是,害怕已被鴻漸偷聽到,方鴻漸其實并沒聽到,只得擺空城計:“你心里明白,不用我說?!苯Y(jié)果柔嘉心虛之下,說“本來不是說給你聽的,誰教你偷聽?”這就無異承認了她在“背后糟蹋”方鴻漸,結(jié)果正準備向妻子低頭的方鴻漸和一心想給丈夫找個好工作的孫柔嘉竟然越吵越厲害,終于走向“不離而散”,不歡而散。我們捫心自問,做過這些事的似乎不止這些人,有時也包括自己??▋?nèi)基的《人性的弱點》中也是如此評論人們自身的人性缺陷。所以通過對此書的了解,我覺得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要想避免出現(xiàn)這些人性的弱點,就應(yīng)該了解自己,正確的對待客觀環(huán)境。
圍城讀書筆記篇九
我是在幾年前讀的這本書,近期又拿起來讀了一次。畢淑敏說的沒錯,書就是“常讀常新”的。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心境、不同的閱歷下,你對一部作品、一則故事的理解、感悟和收獲總會有差異的。
第一次讀《圍城》的時候,是我受了同學(xué)的影響而瘋狂買書看書的階段。這習(xí)慣,到現(xiàn)在還保留著,只是沒有了當時那種幾近狂熱的地步。對圖書如饑似渴的心態(tài),催促我四處搜索著名佳作。由此,我喜獲《圍城》,讀了《圍城》。只是受閱歷的限制和傳統(tǒng)語文教學(xué)的束縛,初始的印象是作者幽默的語言和字里行間犀利的挖苦和諷刺。而最記憶深刻的便是那句幾乎讀過書的人都能夠脫口而出的名言: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
這種種或正面或負面地充實著我的人事簿、閱歷簿,還有漸漸走向成熟的內(nèi)心。這一次重新拿起《圍城》來讀,思考的已經(jīng)不同以往。人生若只如初見,生命的意義就永遠沒有前進的征象。
書中的主人翁方鴻漸到歐洲留學(xué),既不研究《敦煌卷子》、《永樂大典》,也不鉆研太平天國文獻,更不學(xué)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四年中他換過三所學(xué)校,更改過好幾門專業(yè)。在那些日子里,他一事無成,游手好閑,生活作風(fēng)懶散,結(jié)果連個學(xué)位都沒有拿到。最后沒有辦法,他只好買了個假哲學(xué)博士文憑,謊稱自己獲得了克萊登大學(xué)哲學(xué)博士學(xué)位。作為一個大學(xué)生,我不得不把眼光聚焦到自己身上。曾經(jīng)我滿懷熱情地來到這所大學(xué),認為可以在這里譜寫我人生的新篇章。我對任何事物都帶以好奇的眼光去看待,對感興趣的事物都投入幾近頂點的熱情和激情。慢慢地,我發(fā)現(xiàn)大學(xué)生活就像一個縮小版的社會,大家都在拿自己的青春和心志為未來下**,用自己的勞累和算計給未來加碼。很多人如同機械,每天按照同一個程式進行操作,把生活過得勞心傷神,卻還不舍得停下來思考究竟意義何在,麻木地繼續(xù)周而復(fù)始。等到哪一天,迫于某種原因,真的停頓了,瞬間掉進迷茫的深淵,掙扎痛苦,惆悵也是枉然。我想,方鴻漸也是如此這般吧,找不到學(xué)習(xí)和生活的真實意義,不得要領(lǐng),便渾渾噩噩地過了。從此看,就學(xué)難道不像在一座圍城里么?只不過有人認路,有人不認路罷了。
書中還講到方鴻漸和趙辛楣、李梅亭、孫柔嘉一行到三間大學(xué)去任教。到了學(xué)校后,他們發(fā)現(xiàn),就連大學(xué)這樣純潔的圣土也有爾虞我詐,勾心斗角。李梅亭的中文系主任的位置讓有著政治背景的汪處厚搶走了。方鴻漸的教授頭銜也給剝奪了,他只當上了一個副教授。前面我提到大學(xué)就像是縮小版的社會,在這一點上,又可見一斑。很多人都說,大學(xué)是座象牙塔,因為里面的人不是搞學(xué)術(shù)研究就是認真研究自我,他們幾乎不與外界接觸,或者跟不上外面世界的風(fēng)云變遷。其實不然,在大學(xué)里,你同樣可以感受到“朝秦暮楚”的轉(zhuǎn)變。很多大學(xué)的管理都是行政管理模式,一層降一層,一級遵一級。你要地位夠高、權(quán)勢夠大,你才能威震四方,“生殺大權(quán)”也才能執(zhí)行有力。有時我們會知道某個有“教授”頭銜的講師,因為他/她的教學(xué)水平實在讓人不敢恭維。那人們未免就會犯嘀咕,為什么這人就能夠被冠冕了呢。于是人們旁側(cè)推敲,七嘴八舌之后,總會有個結(jié)果。哎,對了,只要你摸得著門道,你花點心思總能坐上青睞的位置。當然,這得有人愿意幫你暗箱操作。至于怎么個愿意法,大家心照不宣吧。
現(xiàn)在來談?wù)剳賽酆突橐鲞@座圍城吧。書中有提到中文系主任汪處厚由于原配湊趣地死了,冠冕堂皇地娶了個比他小20歲的第二房。而這第二房后來與趙辛楣雙雙墜入情網(wǎng),還在眾人面前大膽地承認了。當然,這只是個小的插曲。方鴻漸和孫柔嘉的戀愛和婚姻才是敘述的重點。他們從開始到結(jié)束,也無不充滿著“圍城”般的思考。
我不禁把人擬作一座城堡。你初次看到這座城堡時,由于它外表的光鮮亮麗而被吸引,你想方設(shè)法地想要闖進這個領(lǐng)域。幸運的是你如愿以償了。你成為這座城堡的第二個主人,與它原來的主人一同控制和管理城內(nèi)的一切。然而,漸漸地,你摸清了城堡里的一切路數(shù),對城堡里任何東西都了如指掌,它再也沒辦法讓你感到新鮮有趣。它對你的引力消失殆盡。于是你想著有另外一座城堡的出現(xiàn),想著逃出這座城堡去探索美麗新世界。人的欲望總是不斷的,它使人難以知足。
舊的欲望消弭,便會有新的欲望代替。“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是很多人欲念不盡的寫照。從另一角度看,人也是沒有恒心的,他/她在充滿誘惑、變化諸多的大千世界中很容易迷失,很容易對舊事物厭倦、疲憊,從而把心思轉(zhuǎn)到新的看似更有魅力的事物上。有時,你也是被城堡的外表所迷惑。等你進去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怎么里面跟外面如此不同。是你當時太急于把自己陷入一座圍城呢,還是你真的為這座圍城所動?只是當時已惘然啊。
讀書,讀人,讀故事,總是見仁見智的。就好像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一千個讀者也會有一千座“圍城”。不同背景、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心理年齡的人,心中對“圍城”的看法也就莫衷一是。
圍城讀書筆記篇十
《圍城》講述的是主人公方鴻漸遠飄歐美國家留學(xué),但是卻學(xué)無所成,為了回國后不丟面子,只好買了張xx來掩蓋自己,結(jié)果也因此陷入了一層層關(guān)于戀愛、婚姻和工作等方面的圍城中。方鴻漸在“城”外的時候,拼命地想進去,但是一旦進去后,不久就想出去,殊不知卻又進入到了另一座圍城中。
整篇小說充滿了諷刺的意味,一針見血地揭露出了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留學(xué)知識分子對生活無所追求,被當時社會風(fēng)氣逐漸消磨菱角,最終被世人所遺忘的形象。留過學(xué)的他們雖然受到了西方先進文化的熏陶,但是他們?nèi)狈α藢ι畹淖非?,缺乏了與當時社會抗爭的勇氣,陷入了精神的苦苦潭水中,無法自救。作者通過對方鴻漸這個沒落知識分子的人生經(jīng)歷的描述,寫出了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墮落,反映了上層知識分子缺乏勇氣的可悲、可氣,雖然接受了先進的思想,卻沒有辦法在當時被列強侵略的中國干出一番大事出來。
讀完錢鐘書的《圍城》后,我聯(lián)想到了當今的中國留學(xué)的知識分子。當中國大批大批地向國外輸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時,這些人才常常沉浸在發(fā)達國家的懷抱中,在國外過著優(yōu)越的生活,似乎已經(jīng)忘記了他們共同的母親,而能學(xué)成歸來,為祖國獻出自己的力量的人少之又少。他們想過著更好的生活,這并沒有錯,但是,現(xiàn)在的中國急切地需要他們的力量,中國的強大急需他們來建設(shè)。
方鴻漸是一名偽知識分子,僅僅有著個留學(xué)歸來的名稱,但是卻有不少的工作向他迎面而來,而沒有從深層次的考察過他的才能。這同樣也很能反映當今的中國。不少的人打著xx的旗子,堂而皇之地把簡歷遞給各大公司,甚至有的公司居然而錄用了。在學(xué)術(shù)上的投機取巧最終會讓這些偽知識分子付出沉重的代價。
在《圍城》一書中,我也看到了當時受殖民侵略的中國,飽受著中西文化的沖突。文中通過對保守迂腐方鴻漸的父親、在三閭大學(xué)外表正直但內(nèi)心不懷好意的先生的描述,向我們批評了當時迂腐,不懂得學(xué)習(xí)西方優(yōu)秀方面,不思進取的中國人。同時,文中也刻畫了不少虛榮、愛欺詐他人、軟弱的中國人,對當時活在中國的人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反映了人性的弱點。
文章把圍城比喻成了人們因追求而陷入的窘境??偸怯心敲匆恍┤?,他們對他們較好的生活不感到滿足,不斷地追求他們想得到的東西,但是當他們得到之后,又對此感到厭惡。這兩者不斷地交織、轉(zhuǎn)換,在無形之中形成了一層層的圍城,讓那些不滿足于追求的人最終走向了精神的末路,不能戰(zhàn)勝人性的弱點,飽受著精神上的摧殘。
讀完《圍城》一書后,我獲益良多。
圍城讀書筆記篇十一
看錢鐘書的《圍城》,評論里頭有這么一句話,也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方鴻漸,一生追求認同感與歸屬感。有所觸動,于是提筆。
錢鐘書在自序中寫道,“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卞X先生的諷刺本領(lǐng)可謂一流,是人便不能免俗,如此而已。
窮盡一生追逐自我認同感,同外部世界抗爭致死。這似乎是神話故事里的夸父,然紅日不可得,夢想又是否是觸手可及?不如去掉這遮掩的外殼,一生為欲望而活,不擇手段。良知與善摻雜在追逐夢想的路上,我們厭棄這世界,卻又常常熱淚盈眶,反復(fù)掙扎,至死方休。
我們不斷取悅欲望,不斷厭倦,永遠向著城池出發(fā),從不停滯于安逸。于是方鴻漸由蘇小姐轉(zhuǎn)向唐小姐,愛而不得后又投向?qū)O小姐的懷抱,于是方鴻漸由故鄉(xiāng)奔往法國又輾轉(zhuǎn)至上海,之后又去往內(nèi)陸。于是,于是這句話被我們熟記?!俺峭獾娜讼脒M來,城里的人想出去”。
回望當下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
任你是追逐名,利,還是感情,夢想。終避免不了這一遭。
學(xué)術(shù)上是一山更有一山高的,翻過這座山方知下一座仍屹立在那兒。名聲,金錢便更加無窮無盡,只要你想,就有更多的險山與高峰,無休無止。感情,人們常常說婚姻是感情的墳?zāi)梗挚傉f感情是有保質(zhì)期的。張愛玲早說過,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那得到了的呢?方鴻漸對唐曉芙始終念念不忘難以割舍應(yīng)當并不僅僅因為她的美麗與溫柔吧。那是他一生渴求的感情,但不可得。也僅有不可得才讓這愛得以免俗。沒有爭吵,沒有懷疑,沒有天旋地轉(zhuǎn)的搖搖欲墜,僅有完美,僅有歆慕,僅有神經(jīng)末梢的微微顫動,僅有愛她。
我曾在文章里寫道:“生命,其本質(zhì)是為欲望所驅(qū)使而存在的物質(zhì)形態(tài)?!倍钭鳛樯漠斚麓嬖谛问?,則常常以更不平坦的樣貌呈現(xiàn),它逼迫著我們?nèi)ネ讌f(xié),去改變既定的行駛方向。
圍城便是由這欲望筑造的世俗枷鎖,只要一刻懷有希冀與所求,便一刻無法脫離它的束縛。
叔本華說:得不到便痛苦,得到了便無聊。
我沉默。
有沒有停下來的人呢?我也很好奇,也許有吧。
圍城讀書筆記篇十二
第一次看《圍城》,是兩年前的事,聽說這書有名,于是弄來翻翻,除了覺得作者愛用幽默有趣的比喻,其他印象不深。近日再讀,越讀越覺有味道,猶喜歡“導(dǎo)讀”上一段文字,覺得說出了自已的感受,也是對《圍城》最好的概括和定位:“這是一本有趣的書。鄭重說點,是本睿智的書,因為它的有趣源自一位智者對人性的洞察與調(diào)侃。----在哈哈大笑或含笑,哂笑之時,你會嘆為觀止,會驚異于作者何以竟能做到這一步?!?BR> 印象中,好象有人說“《圍城》什么都有,就是沒有小說!”。對于什么是小說,怎樣才稱得上是小說,我不敢至喙,但我記得古人曾說過“文無定法”,不知“文”是否包括小說在內(nèi)?就算不包括,套在小說上,行是不行?被譽為現(xiàn)代文學(xué)奠基人的卡夫卡,在他的《變形記》開頭就是“一天早上,格里高從不安的夢中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已在床變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蟲?!蹦憧矗≌f,原來還可以這樣寫!
再往深一層想,也許這句許真的說對了,說《圍城》是一本小說,倒不如說是一本充滿睿智的書更適合。小說,一般都是通過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達思想,但本不是所有的小說都能給人啟迪,能讓讀者省視自已的靈魂?!秶恰肪途哂羞@樣一種“功能”,它象一面鏡子,照鏡的不是人,是一個個赤裸的靈魂,映出了人性的種種美和丑!“什么都有”,就算不能等同包羅萬有,但至小是能反映出人生百態(tài)。光停留在反映人生百態(tài)上面,也不失為一部很好的作品,但還不算是智慧的書。智慧的書,作者必須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俯視人生,穿透種種表象,直達人性和靈魂的深處,并能一針見血,入木三分地作展示,給人啟迪。我真的很驚詫,驚詫于錢先生有這種洞若觀火的本事,對人性的理解,人情百態(tài)的觀察,細膩和深刻得讓人難以致信。
能看穿人性,洞察人情世態(tài)的,我想有二種人,一種是“市井之徒”,一生爭名奪利,結(jié)交三教九流,在俗世這個大染缸里如魚得水,“流氓皇帝”劉邦,“乞丐皇帝”朱元章,就是代表,這類人世故,圓滑,狡猾。還有一種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們看透了人性、人生,但不隨波流,冷眼旁觀,獨善其身。兩者的區(qū)別是前者“入而不出”,這是一種生存的本領(lǐng)!后者是“出淤泥而不染”,這是一種人生的智慧。顯然,錢鐘書就是后者。正經(jīng)因為鐘先生“入而能出”,所以能站在一個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上,清醒而明晰的剖析人性的種種,解剖紛紜的世態(tài),舉重若輕,包羅萬有,呈現(xiàn)一幅刻畫人性的“清明上河圖”。有些西方批評家說《圍城》寫了西方文化影響下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危機,也有中國批評家說表現(xiàn)了西方現(xiàn)代文明在中國的失敗,從而證明了資本主義文明不救中國的主題。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錢中書似乎并不是采取非此即彼的立場,他更著力于嘲諷偽文化人的可笑、可憐和可恥,更多地是要寫出中西文化沖突中的尷尬、窘迫和困境。而從更廣闊的文化意義上來體認,《圍城》更主要的是寫“圍城”困境,其藝術(shù)概括和思想意蘊超出了狹隘的個人經(jīng)驗、民族的界限和時代的分野,體現(xiàn)了作者對整個現(xiàn)代文明、現(xiàn)代人生的深入思考,也凝結(jié)著作者對整個人類存在的基本狀況和人類的基本根性的歷史反思。
你看《圍城》中,談話、吃飯、交友、戀愛、工作、家庭,全是生活中種種細節(jié),極其普通的瑣事,然而正是在這些瑣事中,在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中,一個個活生生的生活場景,一個個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是那樣生動,艷活和逼真。《紅樓夢》描寫的不也是一個鐘鳴食之家的日常生活?可是它達到的藝術(shù)高度,卻是曠古煉今。表現(xiàn)生活的真實,卻又超過一般意義上的真實,上升到人性和世態(tài)的層次和高度上,正是一種高超的藝術(shù)。
文中對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著筆很少,所謂的歷史容量,時代風(fēng)云只是點到為止,一筆帶過--這在某些人看來,是一種遺憾,甚至是病灶。我卻覺得這正是本書的成功處,因為它不以特定社會下的典型人物為目的,而是反映共同的人性、生活世態(tài)為目的,換言之他反映出了帶普遍性,而超越了時代的人性百態(tài)。我敢說,象方鴻漸的不學(xué)無術(shù),董斜川的附庸風(fēng)雅,曹元朗的庸俗無聊,褚慎明的欺世盜名,孫柔嘉的胸府心計,鮑小姐的輕浮膚淺,李梅亭的厚顏無恥,高松年的老謀心,這一類文人,以前有,今天有,以后還會有;至于“文化沙龍”的無聊,三閭路上的見聞逸事,學(xué)校里的人情世故,上海灘上的稻梁謀,大家庭內(nèi)的口舌是非,無不這樣真實,又這般深刻,更不有說將婚姻喻為圍城的永恒命題。
《圍城》常被看作關(guān)系婚姻問題,所謂“城里的人想沖出去,城里的人想沖進來”,我覺得這實在是一種極大的誤解,圍城要表達的含義和內(nèi)容與其是指婚姻,不如說是指人生!雖然故事從頭就尾象是圍繞著方漸鴻的婚姻展開,但錢先生其實是借方漸鴻的經(jīng)歷和其他人的小故事,表達了自已對人生的種種看法和理解,并以諷刺調(diào)侃的方式,讓人在會心一笑時,有絲絲的苦澀。我總有這樣一種感覺,讀一次《圍城》就象跟著方鴻漸游經(jīng)一番,有了一次深刻的人生經(jīng)歷?!秶恰分械奈幕S刺更多的是基于中西文化沖突、碰撞的歷史平臺,而這正是錢鍾書的著力點之一。一是以現(xiàn)代文化觀照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某些弊端,如方鴻漸的父親方老先生的迂腐,他推薦的線裝書中“中國人品性方正所以說地是方的,洋人品性圓滑,所以主張地是圓的”之類。二是嘲諷對西方文化的生搬硬套,“活像那第一套中國裁縫仿制的西裝,把做樣子的外國人舊衣服上兩方補丁,照式在衣袖和褲子上做了”,如曹元朗摹仿“愛利惡德”(艾略特)《荒原》的《拚盤姘伴》詩,又如買辦張先生式的洋涇濱。三是探討對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吸收中的荒誕,如方鴻漸在家鄉(xiāng)中學(xué)演講時所說的,“海通幾百年來,只有兩件西洋東西在整個中國社會里長存不滅。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又如三閭大學(xué)中的“導(dǎo)師制”。
但《圍城》中的諷刺更多的是基于對人性的解剖。比如方鴻漸著名的克萊登大學(xué)假博士,集中體現(xiàn)了人性中的欺詐、虛榮、軟弱、對環(huán)境的無奈等等,又如李梅亭偷吃烤地瓜、陸子瀟以國防部、外交部信封唬人、范小姐用不通的英文假冒作者贈書給自己等等,舉不勝舉。讀者捫心自問,做過這些事的似乎不止這些人,有時也包括自己,就好像我們在阿q的臉上看到自己的相貌特征一樣。
錢鐘書是一位大學(xué)者,可惜他的主要學(xué)術(shù)作品《談藝錄》和《管錐篇》我沒看過,沒辦法全面領(lǐng)略他的學(xué)識和智慧,如果沒有《圍城》,我們從哪里領(lǐng)略大學(xué)者的這種智慧和風(fēng)趣?這讓我想到英國的培根,他主要建樹在哲學(xué)方面,是一個思想家,卻有58篇的《隨筆集》傳世。培根的隨筆,就如錢鐘書的小說一樣,都不是“專業(yè)著作”,但牛刀小試的結(jié)果卻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讓更多的人領(lǐng)略到大學(xué)者入世的智慧。如是沒有《圍城》,對錢鐘書對我國文學(xué)也將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和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