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讀后感(通用24篇)

字號:

    讀后感是對所讀書籍觸動自己的場景、人物、情節(jié)等進行總結和回顧的一種方式。讀后感需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觀點,避免簡單的故事概括或表達主觀情感。下面是一些優(yōu)秀讀者寫的讀后感,或許能夠給你一些寫作的借鑒。
    赤壁賦讀后感篇一
    大家應該都都知道,在三國里,有一場轟轟烈烈的"赤壁大戰(zhàn)".看完三國后,我一直對這場戰(zhàn)爭記憶猶新,難以忘懷?,F在,就讓我告訴你們我看了"赤壁之戰(zhàn)"的讀后感吧!
    赤壁之戰(zhàn)的主人公是周瑜和諸葛亮。他們都是三國歷史上的風云人物,也是我的偶像。這一場赤壁之戰(zhàn),更是使他們聞名天下,也更加堅定了在我心中的位置。尤其神的是諸葛亮竟然"借"到了東風。
    看完赤壁之戰(zhàn)后,我對周瑜和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們什么都算好了,就連東風也"借"到了。這一仗,可是把曹操的"百萬雄獅"給"燒"得一無所有。曹操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節(jié)節(jié)敗退,看著自己多年來的心血被化為烏有,最后在幾個舊部的掩護下狼狽逃走。周瑜與諸葛亮都是絕世英才,只可惜周瑜心胸狹隘,嫉妒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在他之上,一直想要加害于他,最后因中箭傷而死。說實話,我覺得周瑜的才干并不在諸葛亮之下,可惜他就是沒有諸葛亮那樣博大的胸懷,太可惜了。
    赤壁之戰(zhàn)將令世人永記于心。
    赤壁賦讀后感篇二
    這是一篇由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寫的文章。根據提示便知文章是由作者感情的變化為貫穿全文的內在線索,先寫因泛舟江上而生遺世獨立之樂,再寫聽到蕭聲嗚咽而興人生無常之悲,最后經過相互辯駁,認識歸于一致,終于“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脫。而并非是人們所認識的三國時期的赤壁。
    我們知道,蘇軾一生宦海沉浮,歷經坎坷,思想上常有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失意時每能以適意自然達觀自解,并始終保持進取有有的精神。作為中國兩千多年的文人中,要知曠達心胸屬他最高!幾經坎坷的命運并沒有讓這個讓人永傳誦的文人失去對人生的熱愛,這也都是因為他有著曠達的情懷。任何事都能一笑而過,讓自己的人生活得瀟灑、活得自如!
    讀過蘇軾《前赤壁賦》的人都知道,文章極其優(yōu)美,讓人賞心悅目,心中豁然開朗,知道原來世間萬物不可強求。是一種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教會你如何面對生活。作者用辨證的對比的手法為我們講述了他是如何從樂---悲---樂的心理過程。
    學習了《前赤壁賦》,看到這樣一個文人的胸襟,曠達的情懷、處世的態(tài)度。讓人不禁感慨“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應常思其一二?!蔽覀儫o法改變命運的安排,但是我們可以順應它的到來。對于世間萬物,雖然我們不能占有,但是我們卻能夠享有它,猶如明月和山水風景等。試問何樂而不為呢?面對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人們應當用積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它,因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赤壁賦讀后感篇三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是一種自在。
    喜歡赤壁賦,喜歡作者的這種淡然的處世態(tài)度,喜歡他灑脫的處事情懷,喜歡他對回歸自我,尋找心靈凈土的那種執(zhí)著的追求。大自然,是造物者出色的杰作,心向往之處,在大自然中徜徉時,讓我有了物與我同在,遨游于天地的感覺。有時候覺得活著挺累,每天學會笑臉迎人,沒笑強笑,干著不喜歡干的事,沒有自我,接觸大自然,就可以卸下了虛偽的面具,純真的笑容,在臉上顯現。在自然中,可以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煩,大自然幫助我們回歸自我,找到心靈的那份凈土。與大自然的幽靜,清雅相比,這個世界就有點瘋狂了。
    當今世界物欲橫流,人們都在追求那些所謂的金錢,權利,由此,啃老族出現了,富二代出現了,人人渴望自己的爸爸是李剛;穿名牌的多了,穿不起名牌,就穿假名牌,因為名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它可以滿足人們的虛榮心,腳踩李寧耐克鞋,就像踩著別人似地,簡直高人一等,結婚買鉆戒,越大越好,有面子,攀比之風愈演愈烈,名牌、鉆戒被人捧起來了,價格越來越高,人們追求她的意愿也越來越強烈,然后就開始不擇手段的掙錢,撈錢,管他貪不貪,犯法不犯法,這年頭有錢就是大爺,有幾個能像比爾?蓋茨那樣搞個裸捐什么的,把自己掙得錢回饋社會。
    同時追風的多了,在網絡上,鳳姐以一種惡作劇的形式登場,是炒出來的名人,好多人開始關注鳳姐,開始想,鳳姐為什么會紅?應為她能夠有看點,惡搞的力量也挺強的,大家紛紛效仿,也來網絡惡搞,哎,一切的背后都是名和利,而后,網絡紅人越來越多了,農民工旭日陽剛上了春晚,搞網絡有前景了,商家紛紛投入網絡市場,獲取利益錢財的地方,就是人最多的地方。
    追求過后就會發(fā)現,人生如夢,一切都是過眼云煙,也許你就需要轉一下身,回顧想一下經歷的,你所追求的,是不是你沒想要的。浪子回頭金不換,及時的回歸自我,活出自己,才是對的。之所以向往赤壁賦中蘇軾描繪的生活,是因為他能夠自由自在的生活,無拘無束,沒有壓迫,沒有煩惱,心態(tài)平和,滿足生活,人生由自己主導,為自己而活,當今社會不再是充滿戰(zhàn)爭火焰的社會,我們國泰民安,不用像保爾一樣,整個一生都要祖國的解放而奮斗,我們可以幸福的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必每天去追逐名利,追逐金錢,有吃有喝就好,做點自己喜歡的,有意義的事情,何必執(zhí)著與那些如過眼云煙的東西呢?一個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何必執(zhí)著于追逐那些帶不走的東西呢?人生又是何其短暫,就像小沈陽說的,兩眼一睜,一閉,一輩子過去了,浮華塵世,唯有守住心靈的那份凈土,不被世俗渾濁所污染,才能無怨無悔的走過一生。
    赤壁賦讀后感篇四
    前幾天看《赤壁》,那江流澎湃,波瀾壯闊的場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伴隨著那一系列熟悉的人物,那許多運籌帷幄,出奇制勝的戰(zhàn)爭故事,我的思緒一下子就飄向了那個英雄倍出的遙遠年代,而蘇軾的這首千古絕句更是令我心靈震撼,久久無法釋懷。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作者一開頭就描繪了奔騰洶涌的長江水,并且把江山,歷史,人物合寫,將讀者從眼前壯景帶入千古興亡的歷史氣氛中去,感受風流人物的非凡氣概,體味作者佇立江邊對景抒情的壯懷?!肮蕢疚鬟叄说朗?,三國周郎赤壁”,由泛泛的對江山,人物的感想,歸到赤壁之戰(zhàn)的具體史跡上來。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正面寫赤壁景色,驚心駭目。詞中把眼前的亂山大江寫得雄奇險峻,渲染出古戰(zhàn)場的氣氛和聲勢,令人聯(lián)想到當年赤壁鏖戰(zhàn)的壯闊場面?!敖饺绠嫞粫r多少豪杰!”詞人不由得發(fā)出感嘆:錦繡的河山,美麗如畫,那時候,出現了多少英雄豪杰!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這三句,作者由懷古而轉入個人身世的感慨?!肮蕠保赋啾诠艖?zhàn)場。“故國神游”,即神游故國,是說三國赤壁之戰(zhàn)和那些歷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許多感想,好像靈魂向古代游歷了一番。
    赤壁大戰(zhàn)的時候,周瑜才三十多歲。蘇軾寫這首詞時,已經四十七歲了,不但功業(yè)未成,反而謫居黃州。此次游覽赤壁,壯麗江山,英雄業(yè)績,激起他豪邁奮發(fā)的感情,故謂“多情”。然而,仕途坎坷,年華虛度,壯志難酬,自己又能怎樣呢?故說“多情應笑我”,即笑自己自作多情。
    “早生華發(fā)”,即白發(fā)早生,表面上是說年歲已大,實際上是感嘆光陰虛度。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人的一生就像一場夢啊,何必自尋煩惱呢,還是酒灑江月,把人生寄托于山水自然之間吧。篇末的感傷是一種蒼涼,抒發(fā)了自己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從側面進一步烘托了全詞的豪邁氣派。
    蘇軾的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融景物,人事感嘆,哲理于一體,將人帶入江山如畫,奇?zhèn)バ蹓训木吧蜕铄錈o比的歷史沉思中,喚起讀者對人生的無限感慨和思索。
    赤壁賦讀后感篇五
    少時吟誦東坡之前赤壁賦,如杭一葦于流水之上,隨波轉折,任意西東,進退無不宛轉如意,疑乃御風。文章佳妙,字字如珠如璣,如檀如麝,見之忘俗,讀之解憂,清音不絕,齒頰余香。沐江上之清風,玩山間之明月,樂趣無窮,吾心欣欣然,雖千載也,亦得共享造化之無盡藏也。
    數載間復吟前賦,方其稍悟東坡真義所在。又讀后賦,始茫茫然,隱有栗栗之感。明月不改,山川依舊,然心之所見,渾不若前。前賦得一清字,后賦得一寒;前文妙在逸,后文佳于虛。清拔輕逸固難為,正是翩翩少年之態(tài)。然由實轉虛,自明月遠簫至山谷長嘯,寒意彌滿,木葉蕭蕭,窺桓宇之秘奧,悟天地之真宗。然莫可名狀,無以言傳,一鶴蹁躚,縞衣玄裳。君得之否?此東坡之仙筆,東坡之諧謔,亦東坡之真趣矣。
    予今夏亦曾往赤壁一游,是時江流疾速,芳草青青,夕陽在山,暮靄滿天,絕壁千尋,靜立無語。正乃“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爭不教人心生歲月無情,人生若夢之嘆?漫天愁緒,襲面而來,一時無端。風霜漸歷,年歲已長,再吟前賦,無復少時飛揚之感。少年心性,吾思之甚矣!嗚呼!江邊一望楚天長,征鴻飛杳杳,流水去茫茫。
    赤壁賦讀后感篇六
    這篇文章主要寫蘇軾在赤壁之下游玩,因當時自己處境窘迫,而想到人生的短暫,生命的渺小。之后,又以辯證的思維說我們與萬物都是無窮的。
    有人說,蘇軾的世界觀是放達而積極的;有人說,最后蘇軾想明白了,豁然開朗。我卻覺得那釋然與輕松是暫時的。
    此篇文章中,蘇子化身為客,來闡述自己內心的苦悶,后來文中蘇自用變與不變的角度解釋給客說:物與我皆無盡也。若說這句話是說給客聽的,倒不如說是蘇軾用來說服自己的,使自己釋懷,我認為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正在于此。與其說是解脫,到不如說是無奈與屈服。
    不過,最后作者還是獲得了暫時的快樂與輕松。
    赤壁賦讀后感篇七
    夜讀《前赤壁賦》,反復咀嚼,不能入睡,嘆服于蘇子的見解和境界。古往今來,人們追求“大、久、美”的精神境界而不可得,無奈于生命的短暫,哀嘆于人生的虛無,“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昔曹孟德橫槊賦詩,何其慷慨?一戰(zhàn)敗于孔明周郎,何其慘烈?一世之雄,而今安在?想到這里,心中不免生出一股沮喪和凄涼,“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認為,萬物都有表象和實質,如水,“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又如月,“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表象雖千變萬化,而其背后作為本質的“道”卻是是永恒無盡的。“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人生壽命的長短、功名、富貴也都是相對的,因而短暫虛無,唯有道是絕對的,遵從道、順應道、享受道才能達到“大、久、美”;另外“天地之間,物各有主”,不可強求,亦不可貪得,即使強求而茍得,也不可能長久,“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有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故而人生只有淡薄名利,化解執(zhí)著,順其自然,天人合一,才可享受生命“大、久、美”之至高境界。
    道不孤,必有朋,明人楊慎在《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中這樣寫道:“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與蘇子這篇《前赤壁賦》所見略同,可謂異曲同工,遙相輝映,雖歷經千古,蘇子之道亦不寂寞矣!
    赤壁賦讀后感篇八
    以往的游記散文,大多以紀游寫景或于紀游中借景抒情為主,而東坡的不少散文,卻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寫法。在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著意寫景,而是以闡明哲理,發(fā)表議論為主。借題發(fā)揮,借景立論的獨特風貌貫串于字里行間。《赤壁賦》就是這種新型游記的一篇代表作。
    子的對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來,"變"與"不變"的理論和"物各有主"的觀點好似一劑"愀然"的靈丹妙藥,使客人終于"喜而笑"。
    《赤壁賦》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展開描寫與議論。以風、月之景開卷,又于文中反復再現風、月形象。歌中的"擊空明兮泝流光"則是由景入論的轉折。客的傷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終于"抱明月而長終"、"托遺響于悲風"的悲哀,仍然不離"風"、"月"二字。蘇子的對答,亦從清風、明月入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于風月,情緒轉入低沉消極;最后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復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復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tǒng)一。
    之所以說《赤壁賦》是蘇軾散文的代表作,是因為這篇文章幾乎包攬了蘇文的主要風格特點。宋元明清以來,不少文人紛紛指出,蘇文的風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說是"汗漫",是"暢達",是"一瀉千里、純以氣勝",確實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夠全面、確切。從《赤壁賦》來看,蘇文的風格乃是一種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陽剛之美。
    文中無論說理,還是敘事、抒情,都能"隨物賦形"、窮形盡相,寫歡快時可以羽化登仙、飄然世外;述哀傷時,又能拿動蛟龍、泣嫠婦作比;而蘇文的舒卷自如、活潑流暢,在《赤壁賦》中也不難發(fā)現,像"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這樣的句子真是一氣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揮灑自如。至于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舉來,毫不費力。"徘徊于斗牛之間"的"徘徊";"渺滄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鈞,讀來似鏗鏘作金石聲。《赤壁賦》一文還充分體現了蘇軾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暢的特色,那種純真自然之美給古往今來的無數讀者帶來了多么難忘的藝術享受。
    赤壁賦讀后感篇九
    這一小節(jié)每句都依次第先后而寫成,不容移置?!吧傺伞币韵聦懺鲁?,由“出”而“徘徊”?!鞍茁丁倍涫窃鲁龊笏姡伤隙炜?,由近而遠。“縱一葦”句是寫主觀的游者,“凌萬頃”句是寫客觀的江面?!昂坪坪酢本鋵懛褐劢系默F象,“飄飄乎”句則寫舟中人的心情感受。筆勢流暢,宛如信手拈來,詞語皆有出典,卻不著堆砌痕跡。
    從“于是飲酒樂甚”至“泣孤舟之嫠婦”是第二段。這里面自然分作兩層,歌詞是一層,蕭聲是又一層。作者描繪簫聲屬于“體物”,但“體物”卻是為了“寫志”。蘇軾在這篇賦中以“哀”“樂”對舉,借主客問答以寫志抒情,其實是作者本人矛盾心情的兩個方面。最后,“樂”戰(zhàn)勝了“哀”,主客同達于“共適”之境界。而“哀”的流露全借助于簫聲。故作者在這里用全力刻畫它。
    我個人認為,這一篇立意的主句全在此歌的后二句,即“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懊廊恕北染@兩句寫出了蘇軾的忠君之殷切。忠君誠然是局限,但在蘇軾身上卻應一分為二地對待。忠君思想正是蘇軾思為世用,希望為宋王朝分憂,對功業(yè)有所建樹的動力。這里面含有積極因素。下文“哀吾生之須臾”與“共適”于“無盡藏”的江山風月,都從此生發(fā)出來,妙在并不著痕跡。一個人既出仕做官,思用于世,遇到小人讒謗,自然有“哀”的一面。但如果從此消極頹唐,不思振作,那就談不到完成忠君的目的。于是當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便力求胸襟豁達,順乎自然,以適應逆境;同時并不放棄忠君用世的一貫精神,即使在身遭貶謫之際也還要“望美人兮天一方”,這正是蘇軾的主要的、始終如一的生活態(tài)度。作者的歌詞中并沒有“哀”的成分,甚至是在“飲酒樂甚”的情況下無心流露出來的,所謂“渺渺兮予懷”,正是思忠君用世而不可得的表現,因此才不得不“望美人兮天一方”。吹簫的“客”是理解歌詞內容的,所以把這一方面的感情加強,用簫聲傾訴出唱歌人內心的哀怨。這樣一來,矛盾就公開亮出來了,于是引起下文,借主客對話把復雜的思想活動和盤托出,卻又涇渭分明。文章構思之巧妙,竟到了使人不易覺察的程度,這不能不說是蘇軾才華洋溢的體現。
    寫簫聲也是一段精彩文字?!霸埂薄澳健薄捌薄霸V”四字抓住了簫聲的特點,也寫出了“哀”的特點。“嗚嗚”寫初吹,字面用《史記李斯列傳》;“怨”“慕”“泣”“訴”化用《孟子》;“舞幽壑”句,暗用《國史補》里吹笛事;“孤舟嫠婦”暗用白居易《琵琶行》?!叭缭谷缒健倍?,寫簫聲吹人精彩動人處,使聽者情不自禁聯(lián)想到人的七情六欲。“余音”二句寫簫聲結束。然后再加上兩句夸張性的比喻,以摹繪其出神人化。
    第三段是傷時憂國的正面文字,卻從懷古方面落筆,乃見筆力。懷古又先從誦古人詩句寫起,“月明星稀”兩句正從當前江月之景聯(lián)想而得,似有意,若無意。從心中的詩句推展開去,然后寫到目中所見之地形,然后把古人曹操推到背景的正面?!胺狡洹币韵掳司洌峭茰y,是想象,卻全力以赴,大肆渲染,此即所謂“鋪”,乃作賦之正規(guī)寫法。這樣就從勾勒背景進而塑造了曹操的形象?!胺狡洹币韵?,從曹操兵力的強大和地盤的擴張寫出了聲勢和氣派,然后以“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八字勾畫出曹操本人的形象,顯得格外飽滿,有立體感。不這樣寫,人物的形象就不易突出。難在“固一世之雄”句的一總,“而今安在哉”的一跌,最見功力。上一句所謂頓挫以蓄勢,下一句所謂折落以寄慨。“一世之雄”四字看似容易,實為千錘百煉而出,對曹操這個歷史人物確是千古定評。這是本段的上一節(jié),其實也正是《念奴嬌》中“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意,卻用了另一種手法,便使人應接不暇了。從“況吾與子”以下至“托遺響于悲風”,是第三段的下一節(jié),雖為客語,實反映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極面。意思是說,像曹操那樣的英雄人物,在當時也逃不脫失敗的命運,那么在今天這種逆境之中,還有什么必要去建功立業(yè)!這一節(jié)只是出世思想和消極情緒的反映,而作者卻渲染成如此一段文章,既有古文家所謂的辭采,又不落前人的窠臼,通過形象描寫,還使人不致于產生消沉之感,正是文字有魅力處?!皰讹w仙”二句想象奇絕,卻跌入“知不可乎驟得”一層意思中來,于文義為倒裝,于文勢為逆挽,變化無方,起落隨意;以形象、比喻相對比,用意十分醒豁,但又毫無說教者習氣,也沒有抽象的空論,而悲從中來,想超脫塵世又無法逃避現實,真是哀傷到極點了。所以結語“托遺響于悲風”一句寫出不得不“哀”的一片苦衷。文字寫到這里,真疑山窮水盡,無路可走;不想下一段柳暗花明,用帶有理趣的邏輯思維來反駁這一消極出世思想,把在人意料之中的一點意思寫得出人意料之外,這真神奇了。
    第四段是比前一段深入一層的正面文字,雖與前一段屬于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卻并非平列的。若從其結構看,又與前文不同。這一段本來只有一層意思,卻化作兩層來寫。水和月同為比喻,作用和性質是一樣的,作者乃把它們分作兩層來說;作者在這一段里所要闡明的只是“不變”這一層意思,卻以變與不變兩者相提并論。這就使文章顯得波瀾起伏?!笆耪摺本溆谩墩撜Z》“子在川上”一章之意,“盈虛”二句用《莊子秋水》“消息盈虛,終則有始”。水雖東流長逝,但川上之水仍源源不斷;月雖有圓缺盈虛,周而復始,但月亮還是千古不變的那個月亮。所以用“蓋將自其變者”兩句輕輕一駁,便不再照應,卻把重點放在后面兩句“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所以再反問一句:“而又何羨乎!”不說“而又何哀”,反說“而又何羨”,針對上文“羨長江之無窮”而言,文筆總在不斷變化。蓋有“哀”才有“羨”,無“羨”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去“哀”了。上文說“吾生須臾”,此則說“物與我皆無盡”。物無盡,人們能理解;“我”亦無盡,就不易分曉。作者之意,乃是指不朽而言,即所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蘇軾所追求的也正是這個“不朽”。所以其生活態(tài)度歸根結蒂還是積極的。下面“且夫天地之間”四句,看似宿命論,其實作者卻是用來對待功名富貴、得失榮辱的,所以其內在涵義并不錯。接下去從“惟江上之清風”直到“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是作者的正面主張,認為應抓緊時機,享受大自然所給予的美的景物。末句的“吾與子”正好同上文“客”所說的“吾與子”遙相呼應。有人說,這不過是及時行樂的思想,誠然。但其所樂者乃在陶然于自然景物。這就比東漢人所追求的“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古詩十九首》)要高尚多了??梢娮髡叩木窬辰绮⒉荒敲从顾椎图?。他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解脫而非物質上的享受。他執(zhí)著于不朽的事業(yè),而對功名利祿卻比較看得超脫,這就同一般的及時行樂思想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了。
    第五段仍用簡短的敘事作為全篇的結尾?!翱拖捕Α钡摹跋病焙汀靶Α?,與前文“飲酒樂甚”的“樂”,以及“怨”“慕”“泣”“訴”“愀然”“哀”“羨”等描寫感情變化的詞語是聯(lián)屬一氣的。這是全文情感發(fā)展的線索,直貫通篇。以下的描寫與“飲酒樂甚”句相輝映,而最后兩句則寫盡“適”字之趣,文章亦搖曳生姿,得“余音裊裊,不絕如縷”之妙。
    赤壁賦讀后感篇十
    《火燒赤壁》講述的是曹操想帶領十五萬大軍搶奪東吳江南的地方的故事。這個故事讀完后,我們該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火燒赤壁》讀后感,希望你喜歡。
    暑假中,我讀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這本書真是讓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向人們講述了發(fā)生在東漢末年,以劉備、曹操、孫權為代表的群雄割據、混戰(zhàn),長達百年的歷史故事。《三國演義》中成功的塑造了性格鮮明的典型形象的人物:劉備、張飛、關羽、諸葛亮、曹操、呂布、孫權、周瑜、趙云、魯肅等?!冻啾谥畱?zhàn)》講述的是曹操想帶領十五萬大軍搶奪東吳江南的地方。龐統(tǒng)的連環(huán)計成功后,周瑜決定用火攻來對付曹操,先讓黃蓋寫信詐降,讓曹操毫無防備。曹操不知有詐,黃蓋的船借著東風飛快地沖進曹軍的水寨。赤壁之戰(zhàn)是靠了團體的智慧戰(zhàn)勝了曹操。因為先是龐統(tǒng)出了連環(huán)計,周瑜出了火攻的主意,諸葛亮前來借東風,最后是黃蓋寫詐降書來攻打曹操。在日常生活中團體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團體可以互相幫助,把缺點彌補;我們還需要智慧,在遇到困難是不能直接不以加思考就硬做,要多動腦筋,想出化解困難的好辦法;有了智慧,我們也需要勇氣,如果沒有勇氣的話,你的智慧也是用不上的。赤壁之戰(zhàn)一個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制勝的根本在于諸葛亮聰明的神機妙算、周瑜足智多謀、曹操的聽信謠言。
    這也讓我懂得了:一個人不僅僅要擁有聰明的頭腦,還要學會做任何事都不能夠掉以輕心,不能夠聽信他人未經過證實的話。
    蜀國龐統(tǒng)的連環(huán)計成功后,周瑜決定用火攻來對付曹操,先讓黃蓋寫信詐降,讓曹操降低防備,曹操不知有詐,黃蓋的船借著東風飛快地沖進曹軍的水寨,亂殺一通。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是靠了團體的智慧戰(zhàn)勝了曹操。因為先是龐統(tǒng)出了連環(huán)計,周瑜出了火攻的主意,諸葛亮前來借東風,最后是黃蓋寫詐降書來攻打曹操,讓曹操不知所措。
    在日常生活中團體的力量是巨大的,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團體可以互相幫助,互相把缺點彌補。我們還需要智慧和勇氣,在遇到困難是不能直接不加思考就硬做,要多動腦筋,想出化解困難的好辦法,面對困難要有勇氣去面對。如考試卷上有一道難題,我們不能空著不做,得通過腦子的思考來尋找一個正確的答案,你實在不會了,蒙也得蒙上。智慧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也需要勇氣,如果沒有勇氣的話,你的智慧也是用不上的。比如遇到搶劫的,我們要用智慧和勇氣并存,才能制服強盜。說到勇氣,我還真有一件事讓我感到勇氣的可貴。
    那是一個星期日,我和我的好朋友邊策一起去了濮上園,我們一起玩了很多東西,漂流,套圈,射擊,投球……讓我最難忘的就屬套圈了。我們買了十四個圈,套了十三個后,我們套了三個好東西,我的手里還剩最后一個圈,這個圈是套前面的呢?還是套后面好的呢?我的心里很糾結,能套上什么就是什么,套個小的吧,不能太貪心,我們已經有兩個了,當脫手的一瞬間,我的心里閃出一個念頭:在三國里,火燒赤壁的周瑜是勇氣和智慧并用的,我不能只有智慧,還得有勇氣呀。在脫手的一水間,我瞄準一個用玻璃盒子裝的大炮,猛地一推,期待著奇跡出現,果然不出我所料,正好套中了那個東西。我高興的一蹦三尺高。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tài),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生活中既要有勇氣,又要有智慧,讓我們做一個智勇雙全的人。
    今天,我懷著沉重的心情又一次品讀了《赤壁之戰(zhàn)》這篇課文,有了更多的感傷。
    這篇課文選自羅貫中的著名小說《三國演義》,故事發(fā)生在東漢末年,話說曹操豪情滿懷,揮師南下,想要奪取江南,吞并東吳,消滅孫權﹑劉備統(tǒng)一中原。孫權與劉備聯(lián)合,率軍在赤壁與其相抗。黃蓋獻上火攻之計,周瑜﹑黃蓋又連施苦肉計,再使闞澤去送詐降書。后來火燒赤壁,曹軍損傷無數,只得丟盔棄甲,狼狽而逃。
    曹操呀,你為什么會輸得如此慘烈呢?是兵力不夠嗎?難道你八十萬大軍還勝不過孫權的三萬人馬,頃刻間就灰飛煙滅了嗎?是軍隊士氣不振嗎?想你曾破袁紹﹑斬呂布,一路高歌,勢如破竹。
    赤壁賦讀后感篇十一
    今天讀完《赤壁》原文、注釋和評析,總的感受,這首詩雖短短兩句,但寫的很有氣勢,涉及的歷史和地點、人物都交代得比較清楚,使人仿佛看到了三國時期火燒赤壁的畫面。
    從這篇文章的背景說明我還得知,文中所寫的的赤壁有兩處地方:一是三國時期周瑜破曹操處,在今天湖北的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另一處是作者做刺史的黃州城外的赤壁磯,山巖為赭紅色,所以叫赤壁。
    周瑜這個人很聰明,精通用兵的策略,年紀輕輕就當了蜀吳的聯(lián)軍統(tǒng)帥,加之他的機遇也很好,上天很照應他,恰在攻打曹操水軍時,刮起了東風。記得曾經讀三國時,說周瑜和諸葛亮都曾夜觀天象,兩人同時在手上寫出了攻打方法,那個字就是火。由此我想到,周瑜的成功是天資聰穎、軍事、天文、組織等多方面能力的體現。
    通讀這篇七言絕句,我的感想:作為一個人,不管是學生還是成年人,如果想要取得成功,僅有天資聰穎是不夠的,天時、地利、人和、機遇都很重要的;在外部條件不具備的時候,我們可以做好準備,加強各方面的學習和修養(yǎng),使自己具備成功需要的基本條件,在機遇到來時可以精準把握,而不會像杜牧一樣覺得懷才不遇,空發(fā)怨憤與感慨。
    希望自己一生中像周郎一樣有一些精彩,當年老時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青壯年朋友和學子,你們是否有這樣的感受呢?歡迎討論!
    赤壁賦讀后感篇十二
    這是一篇由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寫的文章。根據提示便知文章是由作者感情的變化為貫穿全文的內在線索,先寫因泛舟江上而生遺世獨立之樂,再寫聽到蕭聲嗚咽而興人生無常之悲,最后經過相互辯駁,認識歸于一致,終于“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脫。而并非是人們所認識的三國時期的赤壁。
    我們知道,蘇軾一生宦海沉浮,歷經坎坷,思想上常有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失意時每能以適意自然達觀自解,并始終保持進取有有的精神。作為中國兩千多年的文人中,要知曠達心胸屬他最高!幾經坎坷的命運并沒有讓這個讓人永傳誦的文人失去對人生的熱愛,這也都是因為他有著曠達的情懷。任何事都能一笑而過,讓自己的人生活得瀟灑、活得自如!
    讀過蘇軾《前赤壁賦》的人都知道,文章極其優(yōu)美,讓人賞心悅目,心中豁然開朗,知道原來世間萬物不可強求。是一種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教會你如何面對生活。作者用辨證的對比的手法為我們講述了他是如何從樂---悲---樂的心理過程。
    學習了《前赤壁賦》,看到這樣一個文人的胸襟,曠達的情懷、處世的態(tài)度。讓人不禁感慨“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應常思其一二。”我們無法改變命運的安排,但是我們可以順應它的到來。對于世間萬物,雖然我們不能占有,但是我們卻能夠享有它,猶如明月和山水風景等。試問何樂而不為呢?面對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人們應當用積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它,因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赤壁賦讀后感篇十三
    《后赤壁賦》作于蘇軾因“烏臺詩案”而被貶至黃州之時,貶謫生涯使蘇軾更深刻地理解了社會和人生,也使他的創(chuàng)作更深刻地表現出內心的情感波瀾。
    《后赤壁賦》沿用了賦體主客問答、抑客伸主的傳統(tǒng)格局,抒發(fā)了自己的人生哲學,同時也描寫了長江月夜的優(yōu)美景色。全文駢散并用,情景兼?zhèn)?,堪稱優(yōu)美的散文詩。不僅讓我們感到了作者高超的表達能力和語言技巧,文中的孤鶴形象更能夠讓我們感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孤獨、寂寞、高貴、幽雅、超凡脫俗的孤鶴歷來便是道家的神物。乘鶴是道化升仙的標志,蘇軾不僅借孤鶴以表達自己那種高貴幽雅、超凡脫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現了那種超越現實的痛苦遺世的精神。那我們就看看他在《后赤壁賦》中是如何將孤鶴的孤獨、寂寞、高貴、幽雅、超凡脫俗展現得淋漓盡致的。山石高峻怪異,既是對立、壓迫著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了他積郁難消的苦悶之情。鶴則是這一苦悶孤獨情感的意象。歇于松柏,不作稻糧謀的孤鶴在蘇軾心中,就像在其他隱逸者的意中一樣,本是高蹈于世外的象征。蘇軾曾作《放鶴亭記》,以放鶴招鶴、與鶴共處來渲染內心棄世的幽情,孤鶴的形象尤其為他所鐘愛。此際在蘇軾最感孤獨時,忽然有一東來的孤鶴振翅橫江而掠過小舟西去。這只在暗夜獨飛,獨鳴的鶴是孤獨的,它可以蔚藉同樣感受狀態(tài)中的蘇子之心。因此與客不交一言的蘇子對它注意極深。而且它不僅是蘇子此際情懷的象征,也是七月之夜的道士形象新化。蘇軾以“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的覺悟,聯(lián)想前來入夢的道士,表明作者在這只孤鶴身上寄予了自己懷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蘇子思想中的一個側面,蘇子--孤鶴--道士的聯(lián)結,暗示著蘇軾在精神上已歸向高蹈于世外的隱逸者?!伴_戶視之,不見其處”結尾處寫自己夢醒后開門尋找,夜色茫茫,不見孤鶴,也并無道士。一筆雙關,余味深長。將苦悶與希望糅合在詩化境界中。山形與鶴形,使蘇軾因自然的變化和人事的不諳的精神不適感,和在孤獨中向往自由的念頭找到了對應。通觀全文,在我們的眼前自然就展現出了好一幅“水月禪境、山鶴幽鳴”的美景圖!
    《后赤壁賦》中的孤鶴形象,說明了蘇軾對苦難并非麻木不仁,對加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以一種全新的人生態(tài)度來對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huán)境的超越態(tài)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做到了蔑視丑惡,消解黑暗。這種執(zhí)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蘊涵著堅定、沉著、樂觀、曠達的精神,很容易就讓我們知道為什么蘇軾在逆境中能夠依然保持著濃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創(chuàng)作。
    赤壁賦讀后感篇十四
    初讀題目“前赤壁賦”,心中不免感想到——這應是篇懷古吊今之作吧?帶著疑問,我讀了下去。
    蘇軾的詞向來以豪邁著稱,本首也不例外,一開頭便給人以磅礴蒼穹之感。一葉扁舟,泛于江上,“浩浩呼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薄懊谰凹讶?,怎會少了酒相助,這不,過了一會兒,正喝盡興了,便傳來歌聲。歌聲是美好的,可一加上簫聲,便頓時給人一種凄凄慘慘慽慽之感,或許是簫本身的音色,或許是作者的內心蕭瑟,聽——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這大環(huán)境的壯闊再加上簫聲的凄寂淡意,作者的內心,由一開始“涌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轉到“蘇子愀然,正襟危坐”便有理有據了”。
    噫!“烏臺詩案”一發(fā),蘇子被貶黃州,滿心的愁苦只在游山玩水間被深深咽下去,那心底的壓抑遇上一個大環(huán)境便發(fā)揮的淋漓盡致。周瑜、曹操,兩位三國時期風云人物,周瑜在此將曹操大敗,如今蘇子同游赤壁,也悲嘆道:“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或許蘇子想借此撫慰自己,一時政治上的失意也沒什么大不了,于此,作者懷古吊今的感嘆發(fā)揮到了極致。人寄天地,投身山水,再加上大英雄的落敗,蘇子內心的渺小與落寂融為一體——“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一粟?!比松虝?,人的渺小與天地而言,不過一霎,低頭望水,抬頭望月,竟心生羨慕之情“羨長江之無窮”,“抱明月而長終”,但卻又“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碧K子內心寫照應是——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手腳,但卻無奈不可多得,希望落空,失望來臨時,似乎連一開頭的“清風徐來”都變成了“秋月悲風”了。
    然而,經歷了大起大落之后,蘇軾卻依然保持著曠達樂觀,積極豪邁的心情。再次低頭望水,抬頭望月,竟也發(fā)現了些許不同。水滾滾向前逝去,未曾回往,而月,卻最終沒有絲毫增減。自變與不變,往往就在一瞬,大概是自己變化的人觀看,則天地連一瞬間都不盡相同;自己不變化的人觀看,則物與我都沒有盡頭,又何需羨慕呢?如此說來,蘇子是自變者,潛移默化中,作者轉變了自己的思想——既然萬物皆有主,如若不是自己的,即使是一分毫也不能取得,借自然哲學之理,打消了自己從政念頭?!拔┙现逶拢c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啊,也只有這山水,為天下人共有之物,取之不禁,用之不竭,又何怕終止的那一天呢,不如趁現在,不負光陰年華,好好去游一游,賞一賞這“造物者之無盡藏”。想必此時,原本的寂廖與落寞一掃為空,作者又回到了賞景之中了,此時的喜,比最開始欣賞美景之喜,又多上一層深意吧。
    作者曠達,積極、樂觀,一大部分是從自然之中獲取的。而最后的“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又給人以隨意灑脫,豪邁肆恣結尾,果然,從前那個東坡又回來了。
    此詞與《小石潭記》很大的一點共通之處,便是以空寂廖落的環(huán)境觸發(fā)自己內心深處的壓抑,但最后,東坡悟得真經,柳宗元卻沒有,如此說來《前赤壁賦》不失為一篇佳作。不只有懷古吊今的悲慨,亦有自己對人生,對自然道理的悟徹。
    赤壁賦讀后感篇十五
    (赤壁賦》是一篇怎樣的作品呢?初讀它的人,會為其文辭華美而打動;再讀它的人,會為其體現的哲學人生觀而打動。但假如讀者能再多一些知識,懂得運用孟子“知人論世”的方法,就會進一步為蘇東坡的人格而折服。
    寫《赤壁賦》時,蘇軾正處于他一生多次貶官生涯之初: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中一些不利于百姓的措施而貶官黃州。事實上,蘇軾和王安石是好朋友。但是,正如夫子所言,“君子群而不黨”,蘇軾就不愿加人“新黨”,并且由于新法實施中出現諸多弊病,他抗言直諫,就被貶了官。(不過,后來新黨倒臺,司馬光等舊黨上場,召回蘇軾,而蘇軾又因為反對舊黨全廢新法而再度被貶?到海南食芋飲水去了。真不知王安石對此作何感想。)貶了官的人應該很郁悶啊,但是蘇軾不,他又是吟詩又是吊古,又為百姓做了不少實事,絲毫不以處江湖之遠為苦。(赤壁賦》就是他第一次游赤壁時寫下的。雖然大家現在都說這個赤壁搞錯了、真正的赤壁應該在哪兒哪兒,可蘇東坡不知道呀,他也不必知道,只要有這份心情,哪里都可以是赤壁。
    于是蘇子就這樣與客泛舟于“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赤壁之下了。風月無邊,他覺得自己仿佛如渡江一般,羽化登仙則是道家的說法。此情此境中,蘇軾既達到了“離形去知,同于大道”(《莊子》)的境界,又有了釋家“體無”的體會。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什么呢?聽起來像《離騷》?!巴廊速馓煲环健保@就說到自己貶官的處境了,難怪客人吹洞簫以和之,而作凄怨之聲。但這并不是東坡的本意。他抒發(fā)的是良辰美景中淡淡的優(yōu)郁,而不是對人生無常的`悲嘆。針對客人“哀吾生之須臾”的虛無的人生觀,他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這又令人想起(莊子·大宗師》里河伯見海神的一段。蘇軾不是沒有體會到個人的渺小,但他是將渺小的自我同于無,而通于道,與自然同化,而追其生于永恒。這樣的人生觀,是釋、道兩家人生觀的核心,有這樣的處世態(tài)度,蘇東坡才不會拘泥于個人境遇之得失,處江湖之遠而不改其樂也。
    蘇軾的身上,體現的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理想人格。他樂觀而不圓滑,人世而不拘泥,用世而不茍且;身處政治漩渦中而不結黨不營私,保持自己的獨立品格;貶滴蠻荒之地而不傷不怨,不自憐自嘆,堅持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胸襟豁達,如光風界月。他身上融會貫通了儒、釋、道三家精神,千古之下,依然具有人格魅力。
    我們現在總是說要建立知識分子的道德準則,要保持知識分子人格的獨立性,蘇軾就是最好的榜樣。只是保持獨立人格,談何容易,要做好兩邊不討好的心理準備。這就不但要有蘇軾的胸襟。更要有他的勇氣!
    赤壁賦讀后感篇十六
    赤壁賦這首詞是我們都學過的,用文言文寫出了赤壁的美景,大家都被蘇軾的才華所折服,讀赤壁大家有什么感悟?下面小編帶來的是閱讀《赤壁賦》有感:風月動情美文生。
    閱讀蘇子《赤壁賦》,文字美,音韻美,風景美,意境美,哲理美會一齊向你襲來。你會情不自禁地慨嘆:這真不愧是古今藝術珍品!特別是“風月”二字,貫穿全文,無邊風光,使人心醉;從頭至尾有關“風”與“月”的語句不下十句。難怪清朝著名文學批評家金圣嘆讀完此篇后,作出“此賦通篇只說風月”的點評。
    蘇子是在“七月既望”“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既望,就是陰歷十六呀!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這是一月中最亮最圓的月亮呀!難怪他在“月出與東上之上”后,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祥和的氛圍中,情不自禁地“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了,誦著唱著,唱著誦著,就浩浩乎飄飄然,就“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了?!秋L月,觸動了蘇子的情思,催生了這篇美文。
    良辰美景,風月無邊;飲酒作賦,甚是快樂。蘇子情動風月,其樂融融。他忘情地扣舷擊節(jié),歌而唱之。當他唱到“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時,心里就掠過一絲淡淡的,因忠君因烏臺詩案而被貶黃州的悲哀。不料一客洞簫和歌,又撩撥了他的傷痛。簫聲嗚嗚,“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使孤獨的嫠婦也落淚悲泣。蘇子不禁由喜而哀,正襟危坐,變臉失色,厲聲責問:“何為其然也?”——是風月,觸動了蘇子悲傷的心靈。
    徐風皓月之下,作者由眼前的風月想到了當年的曹操——躊躇滿志,一世梟雄;又由眼前的風月想到了困孟德于赤壁的周郎——“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然而,風月依舊,赤壁仍存,梟雄安在?英雄何處?此番議論,雖出于客人之口,卻流動于蘇子筆端,是蘇子感情的流露?!秋L月,引發(fā)了蘇子的聯(lián)想。
    風月,又是作者闡發(fā)哲理的憑借。蘇子在歌風唱月之后,先借客人之口,哀嘆了“吾生之須臾”,知道了“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的不可得。然后又借“水與月”發(fā)表議論:江水雖然東流長逝,卻未曾枯竭;月亮雖然有圓有缺,但卻沒有消減;萬事萬物既是不停的運動變化著,又是無限的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也沒必要悲傷呀!——又是風月,引發(fā)了蘇子的議論。
    風月,也暗示了人生的覺悟和曠達。全文由月出、月照一直寫到月消,暗示了時間的推移。也是通過風月,推進了人們情感的變化,預示了人生的覺悟和曠達:作者因風月而“飲酒樂甚”,因風月而悲傷愀然,又因風月而覺悟和曠達——達到了不悲不哀不嘆不羨的大徹大悟。最后在文章結束之時,主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真是“結出大自在”(金圣嘆語)。
    縱觀全文,作者因風月而樂,因風月而悲,最后又因風月與客“喜而笑”,從而達到了覺悟曠達和宇宙觀的升華。風月推動了行文思路,風月貫通了前后文脈。所以清代林云銘在《古文析義》中稱:蘇子的《赤壁賦》是“以江山風月作骨”的。古代學問家的點評真是準確到位呀!
    赤壁賦讀后感篇十七
    我很喜歡讀《三國演義》這本書,前幾天讀了《赤壁之戰(zhàn)》,現談談讀了這個故事的感想。
    首先,我認為赤壁之戰(zhàn)中曹操大敗的原因在于以下幾點:
    一、曹操戰(zhàn)勝袁紹得了60萬大軍,所以驕傲自大;
    二、曹操想統(tǒng)一天下,求勝心切,日行三百里,部隊的士兵很疲憊;
    三、曹操的部隊大多是北方人,不習水性,而周瑜的部隊精通水戰(zhàn)。
    其次,周瑜只有十萬人馬,如何戰(zhàn)勝曹操的百萬大軍呢?周瑜聯(lián)合劉備做了很多準備工作:
    第一、黃蓋假裝不滿周瑜,被周瑜打了50軍棍,黃蓋投降曹操;
    第二、周瑜用計讓曹操錯殺了熟悉水戰(zhàn)的降將蔡冒、張允;
    第三、龐統(tǒng)詐降曹操獻計把軍中大小戰(zhàn)船用鐵索連在一起,這樣就可以解決北方軍隊水土不服、常常暈船的問題。
    最后,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諸葛亮登壇做法,借來東風,黃蓋率船詐降曹操并引火沖向曹營,火燒曹營,曹操大敗。
    赤壁賦讀后感篇十八
    當水面上的最后一縷殘陽漸漸隱去,白日里充滿活力的赤壁江水重歸平靜,僅剩那一葉小舟上的一點微光。
    就在這小舟之中,蘇軾和客人舉杯賦詩,把酒言歡。不久,明月知東山升起,在漫天星斗中徘徊,將清冽的銀輝,灑在江面,灑在小小的船篷之上,令兩人仿佛身臨仙境。
    欣喜過后,一股孤獨與憂傷油然而生。幽寂的洞簫聲縈繞船艙,余音裊裊,再添一絲涼意。
    蘇軾注意到了朋友的異樣,急忙詢問,可客人只是頹喪的說:“曾經的曹操,叱咤風云,不可一世,如今也只??莨?。明月和江水亙古不變,我們人類卻只是滄海一粟……”
    蘇軾辯駁,雖然從江與月的角度看,我們很渺小,但畢竟還有幾十年的大好時光,況且,江上清風,山間明月,誰也不能真正擁有,此刻卻被我們盡收眼底,我們還不幸運嗎?友人茅塞頓開,又舉起了酒杯,醉意闌珊,不覺天明。
    人類的生命確實短暫,但這不是消極避世的借口,我們更應活得有意義,有價值。
    有人創(chuàng)造了歷史,有人讀著、思考著歷史,卻也成為了歷史。古人的情感與哲思,被封在文字凝成的琥珀之中,隨時光的江水流向遙遠的彼方。
    赤壁賦讀后感篇十九
    先談談蘇子的“何羨論”吧,我認為“何羨論”給我一種看待問題的新角度—辯證。的確,事務應被分為而來看待,這樣一來,你往往會發(fā)現一些令你欣悅的東西,既能安慰自己,又能激勵自己,提醒自己,給自己全新的動力,可謂好處多多。
    而這些無形之物又往往不被人們所重視,原因就在于他們太普通了,普通到就如“山間明月,江上清風”一般,而這些看似普通的東西卻偏偏就能像春風一樣牽動你的新,煥發(fā)出無限的美感與快然,而這種在大多數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快樂又是可遇不可求的。
    或許蘇子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只適用于他一人吧。
    赤壁賦讀后感篇二十
    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于風月,情緒轉入低沉消極;最后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復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復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tǒng)一。
    赤壁賦讀后感篇二十一
    道理:要捉住對方的弱點,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點,就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赤壁之戰(zhàn)》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周瑜采用部屬黃蓋火攻的計策,在赤壁以三萬的兵力大北曹軍八十萬雄師的故事。這是我國戰(zhàn)史上一個以少勝多的典型戰(zhàn)例。
    在此次的戰(zhàn)爭中,我學到了黃蓋身上了幾個優(yōu)點,一是正確估計了雙方氣力,利用對方的不足,發(fā)揚了自己的優(yōu)點,采納火船攻擊的方式對付曹軍。
    二是利用了天時地利上下團結,假意投靠曹操。商定在起風的黑夜,籌辦了20條大火船,像箭一樣沖入了曹軍水寨。
    第三考慮周密,籌辦工作安排有序。還知道利用曹操狐疑重的這個致命弱點,用信來表達"投降",而不是親自去告訴曹操,讓曹操消除了有陰謀的想法;帶兵士和糧草去"投降",就是為了暗示自己投降的"誠意",讓曹操對自己更加信托,從而輕易地帶上火種實行火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捉住對方的弱點,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點,就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赤壁賦讀后感篇二十二
    這篇文章雖短卻寫得精彩無比。具體經過是蘇軾與朋友駕小舟在江上游玩,并唱起了《詩經》上的歌曲。這時,有一個朋友吹起洞簫,簫聲卻充滿了哀怨。東坡問他為什么這樣吹他就說想起曹操當年破荊州時的情形,何其壯觀。英雄豪杰,叱咤一時,而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由此想到人的生命跟天地相比,渺小得就如同滄海一粟,功名利祿如同過眼云煙,因而悲從中來,不能自禁,演繹此悲涼之簫聲。蘇子講了水與月的例子來反駁他的觀點。他說,人生的長短在于你怎么看,假如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即使是一眨眼的時間也沒有停止過運動;假如從不變的角度看,我們與萬物都是無窮盡的。這樣想長江又有什么好羨慕的呢?蘇軾的世界觀是放達而積極的,從而也肯定了人的價值。接著他又說,萬物各有屬主,惟有“江山之情風,山間之明月”是“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自然界的寶藏。他把眼光超脫了人本身的局限,去追求、去享用自然界無窮無盡的美,這是發(fā)現了生命的本質奧妙和真諦的表現。
    這種曠達的胸懷大概可以讓那些蠅營狗茍與名利、心胸狹窄而思想庸俗的人感到慚愧吧?!蘇軾的樸素的世界觀,與我一向尊崇的人生準則不謀而合,假如不是時空相隔,我還真想引之為摯友呢!赤壁之下,多少英雄盡事,多少騷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蘇軾的筆下,以簡極的筆墨躍然生輝,意境悠長,令我陶醉?!霸鲁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傾之茫然,”月色水光,天宇合一。是實景還是幻象?蘇軾寫的是常景,但卻叫我也不禁“羽化登仙”了。夜游赤壁,雖怡然但因苦悶。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政治上遭受嚴重打擊,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而東坡畢竟是個胸懷曠達之人,他放情山水,隨緣自適,不禁令人欽佩。文中此情此景,令人賞心悅目。正當主客陶然其中,扣弦而歌卻又引出了纏綿悲涼的洞簫聲,剎那間情緒轉為惆悵。借景生情,情由景生,“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客”由曹操之口抒發(fā)感情:赤壁一帶,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魚樵江渚之上!江水無窮,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若能“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驟得”。賦寫客之生悲,實為蘇子開導之關合。他針對“客人”之言有感而發(fā),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天地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赤壁賦讀后感篇二十三
    水光接天……”一樣的清風明月,一樣的白露橫江,一樣的水光接天,蘇子唱響了“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歡樂豪邁之歌。可客人卻憂郁傷感,以至于吹出了“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這樣悲哉哀哉的簫聲。可見思維方式和看待問題的角度對我們是多么的重要。
    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對孿生姐妹走進一個花園,不一會兒,其中之一哭泣著跑了出來:“媽媽,這是個壞地方,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另一個則笑著跑出來:“媽媽,這個花園太美了,每叢刺上面都有美麗的鮮花!”
    還聽說,一個國王貪圖享樂,命令大臣四處為他尋找“快樂”。大臣遇到一個自稱“沒有一天不快樂”的農夫,問起原因,農夫說:“我曾經因為腳上沒有鞋穿而沮喪,直到有一天在街上看到一個沒有腳的人?!贝蟪碱D悟。
    換一個角度看問題,你會發(fā)現水那么清天那么藍;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天空是那么明媚燦爛,并非你想象的那么陰郁灰暗;換一個角度看問題,你會發(fā)現“山重水復疑無路”它很短暫,“路轉溪頭忽見”是久遠;走出斗室,走向自然;走出苑囿,走向思想的廣闊草原,你終會活出一個獨特的自我,活出一個幸福的自我!發(fā)現人生路上別有洞天。
    赤壁賦讀后感篇二十四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贝竺朗澜?,美哉景觀。美哉公瑾,少年英雄。
    提及赤壁,便不得不說到它揚名立萬的代言人——周瑜。很時曹操換天子而立令諸候,割據一方破到州、下江陵,勢如破竹。而周郎春秋年盛,定八卦,卜東風,一句“操直送死耳,一招火燒赤壁”讓曹操潰不成軍。而今赤璧已不見當年的漫天火光,或許聳立的石壁某處還留有燒焦的印記,或許有一塊石頭還能回想起周郎是如何羽扇綸巾,談笑鴻儒。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曾提到的“士人文化”,恰如其亂石穿空、驚濤拍岸之曠世奇景般震撼,卻絕不會想象到沖天大光吞墨水面、蘇軾泛舟湖上時的刻骨銘心。江南景中描繪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就在赤壁江邊用木槌浣洗衣物的那個少婦,盈盈之水,盈盈佳人。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歷史已然沉淀成過往,赤壁之美除了波濤洶涌,風云變幻,更多的已是如今的一隅水,一扇壁,一塊巖,一顆造訪者蘇試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