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蘇軾的詩詞水調歌頭篇一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
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
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的詩詞水調歌頭篇二
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后,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窺魚笑汝癡計,不解舉吾杯。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
賞析:
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的冬末,四十二歲的作者,正是年富力強,應當大有作為的時候,卻被南宋政權罷官,回到剛落成不久的信州上饒郡帶湖新居,開始了漫長的歸田生活。這首詞作于罷官歸家不久,反映了詞人當時的生活,包含了抑郁和悲憤的思想感情。在詞中,他表示要與鷗鷺為友,寄情于山水,他想到帶湖的今昔,感慨人世間的悲歡和變遷,實際上是在憂慮國事,嘆惜自己的遠大志向不能實現(xiàn)。
詞題稱“盟鷗”,與鷗鳥結盟,相約為友。李白詩:“明朝拂衣去(歸隱去),永與白鷗盟?!痹~人把自己要表現(xiàn)的思想內容,放置在一種浪漫主義的寓言形式里。詞人離開官場生活之后,有一種失去倚托之感。異鄉(xiāng)淪落,知音難得,只有到大自然里尋找同情者了。
帶湖新居,是他傾心所愛的,在這兒他找到了一些慰藉。所以,開頭便說:“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水光山色,能怡悅性情。作者十數(shù)年來,奔走于世俗的名利場,與爾虞我詐的官宦角逐,他感到厭倦了。大自然的美好環(huán)境,使他得到暫時的解脫。他“仗屨無事”,在“千翠奩”的帶湖畔“一日走千回”,以消除他胸中的積悶?!胺参摇蔽寰?,告訴讀者,詞人在這樣的環(huán)境離群索居,實在是寂寞的!所以他發(fā)出了“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的呼喚。這是他真實的心聲。透過這種曲折反映出來的詞人的心聲,讀者可以測知詞人的思想感情處在一種非常苦悶的狀態(tài)之中。他是不甘寂寞的!
下片“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弊匀唤绲?這些飛禽,無論鷗鳥也罷,白鶴也罷,它們翩翩而來,又撲翅而去,它們能給人一定程度的安慰,畢竟是自然物罷了,是難以成為人的知音或伙伴的?!案Q魚笑汝癡計,不解舉吾杯?!彼鼈冊跄苤涝~人在那兒舉杯飲酒,是為澆愁呢。它們只知道自己唯一的樂趣:站在湖邊的青苔上,等待著魚兒游來。于是,詞人幡然省悟了:對自然物的期待是靠不住的!但是,此時孤獨的詞人,又能期待誰呢?當他的思緒回到人類社會現(xiàn)實時,時世的變遷,又使他無限感慨:“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钡牵~人的壯懷并沒有因此破滅,他對生活依然寄托著無限的深情:“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卑蜒矍斑@一片庭園整治好了,多栽植些柳條,以便使舊日荒涼的地方,興旺起來。足見,詞人此時的思想情懷是痛苦的,充滿矛盾的,但他畢竟對生活還是熱愛的。
蘇軾的詩詞水調歌頭篇三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
譯文:落日中卷起繡簾眺望,亭下江水與碧空相接,遠處的夕陽與亭臺相映,空闊無際。
《水調歌頭·落日繡簾卷》也題作《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這首詞上闋由新建之亭及亭前景象憶及早年在揚州平山堂見到的山光水色。由此及彼展開思路,對先師的懷念,對快哉亭前風景與平山堂前風光相似之觀感,還隱隱透露今日詞人遭厄運與當年醉翁受挫。下闋寫亭前所見長江景觀。所以全篇之要旨在下闋。其以“風”為線索,突出浪中“白頭翁”形象,“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兩句更是突出地刻畫了一個不怕風吹浪打出沒于浪濤之間的老船工的形象。此詞富于聯(lián)想象征,寫景之中抒發(fā)心志,氣魄宏大而有感染力量。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蘇軾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BR>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靶μm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注釋:
此詞于公元1082年(元豐六年)六月作。蘇轍《黃州快哉亭記》:“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BR> 濕青紅:謂漆色鮮潤。
平山堂:公元1048年歐陽修在揚州所建。
欹枕:謂臥著可以看望。
醉翁:歐陽修別號。
“山色”句:出自歐陽修《朝中措》(平山欄檻倚晴空)。
倒碧峰:碧峰倒影水中。
一葉:指小舟。白頭翁:指老船夫。
“堪笑”三句:蘭臺公子,指戰(zhàn)國楚辭賦家宋玉,相傳曾作蘭臺令。他有《風賦》云:“楚襄王游于蘭臺之宮,宋玉、景差侍,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宋玉因回答說“大王之雄風”與“庶人之雌風”截然不同。莊生:戰(zhàn)國時道家學者莊周?!肚f子·齊物論》說,“人籟”是吹奏簫笛等竹器的聲音,“天籟”是發(fā)于自然的音響,即指風吹聲。蘇軾為亭命名“快哉”即取自《風賦》“快哉此風”句。但他認為風是自然之物,本身不應有雌、雄之別,大家都可享受。
“一點”兩句:謂胸中有“浩然之氣”,就會感受“快哉此風”?!睹献印す珜O丑上》云:“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敝傅氖且环N主觀精神修養(yǎng)。
【背景】張懷民字偓佺,又字夢得,謫居黃州,坦然自適,在其宅西南長江邊筑亭,作為陶冶性情之所。蘇軾不僅欣賞江邊的優(yōu)美風景,而加倍欽佩張的心胸。所以他為張所建的亭起名為“快哉亭”。其弟蘇轍還為此亭寫了《黃州快哉亭記》。
一?!韭淙绽C簾卷,亭下水連空。】
詞人坐在快哉亭上,卷起錦繡的窗簾,看到亭臺和江面亭連水,水連空,水天一色的勝景。
二?!局秊槲倚伦鳎皯魸袂嗉t?!?BR> 知道你為接待我而特意建筑了這座亭臺。點明亭臺主人和自己的親切關系。
濕青紅表明油漆未干,頗為傳神。
三?!鹃L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BR> 平山堂是作者的恩師歐陽修所建,其景色“壯麗為淮南第一”(葉夢得《避暑錄話》)。
蘇軾在平山堂上,欹枕斜躺著,觀賞江南空漾的山色、迷茫的雨景,以及消失在煙雨迷茫中的“孤鴻”。
亭臺景致喚起蘇軾對平山堂的美好回憶,憶景寫景的手法新穎別致。
四?!菊J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歐陽修:“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在晴日,站在平山堂前,就能領略江南山色空漾,時隱時現(xiàn)、若有若無的絕妙佳境。
五?!疽磺ы?,都鏡凈,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BR> 眼前廣闊明凈的江面,清澈見底,碧綠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形成了一幅優(yōu)美動人的平靜的山水畫卷。
一陣颶風,江面倏忽變化,濤瀾洶涌,風云開闔,一個漁翁駕著一葉小舟,在狂風巨浪中掀舞。
六。【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BR> 戰(zhàn)國時代楚國蘭臺令的宋玉寫了《風賦》,里面宋玉陪同楚襄王游蘭臺之宮,忽然刮起風來,楚襄王說:“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說:“大王之風經過優(yōu)美的園林宮室,帶著花草等香氣,才吹到身上,所以清清涼涼、治病解酒,所以是‘雄風’。庶人之風,起于窮巷之間,一路攜帶污濁腐穢之氣,吹到貧窮人家,使人精神凄慘,生病燥熱,所以是‘雌風’?!?BR> 《莊子。齊物論》“人籟”是吹奏簫笛等竹器的聲音,“天籟”是發(fā)于自然的音響,即指風吹聲。
蘇軾由此認為,他認為風是自然之物,本身不應有雌、雄之別,大家都可享受。
七?!疽稽c浩然氣,千里快哉風?!?BR> 只要胸中有“一點浩然氣”(正氣和節(jié)操),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就能處之泰然,如同領略“千里快哉風”那樣舒適快意。
賞析:
此詞作于東坡貶居黃州的第四年,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全詞通過描繪快哉亭周圍壯闊的山光水色,抒發(fā)了作者曠達豪邁的處世精神。
作者描寫的對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圍的廣闊景象。開頭四句,先用實筆,描繪亭下江水與碧空相接、遠處夕陽與亭臺相映的優(yōu)美圖景,展現(xiàn)出一片空闊無際的境界,充滿了蒼茫闊遠的情致?!爸秊槲倚伦鳌眱删?,交待新亭的創(chuàng)建,點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關系,反客為主、詼諧風趣地把張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說成特意為自己而造,又寫亭臺窗戶涂抹上青紅兩色油漆,色彩猶新?!皾瘛弊中稳萦推嵛锤?,頗為傳神。
“長記平山堂上”五句,是記憶中情景,又是對眼前景象的一種以虛托實的想象式側面描寫。作者用“長記”二字,喚起他曾在揚州平山堂所領略的“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那種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高遠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憶。他又以此比擬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將“快哉亭”與“平山堂”融為一體,構成一種優(yōu)美獨特的意境。這種以憶景寫景的筆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蘊藉的情致,而且加強了詞境的空靈飛動。以上五句新穎別致,引人入勝,通過作者昔日的淋漓興致,傳達出當日快哉亭前覽勝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虛實結合的筆法,描寫快哉亭下及其遠處的勝景。下片換頭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藝術手法展現(xiàn)亭前廣闊江面倏忽變化、濤瀾洶涌、風云開闔、動心駭目的壯觀場面。詞人并由此生發(fā)開來,抒發(fā)其江湖豪興和人生追求?!耙磺ы?,都鏡凈,倒碧峰”三句,寫眼前廣闊明凈的江面,清澈見底,碧綠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優(yōu)美動人的平靜的山水畫卷,這是對水色山光的靜態(tài)描寫?!昂鋈弧眱删洌瑢懸魂嚲揎L,江面倏忽變化,濤瀾洶涌,風云開闔,一個漁翁駕著一葉小舟,在狂風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寫奇峰突起,由靜境忽變動境,從而自自然然地過渡到全詞著意表現(xiàn)的著重點——一位奮力搏擊風濤的白發(fā)老翁。這位白頭翁的形象,其實是東坡自身人格風貌的一種象征。以下幾句,作者由**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對戰(zhàn)國時楚國蘭臺令宋玉所作《風賦》的議論。作者看來,宋玉將風分為“大王之雄風”和“庶人之雌風”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說教,白頭翁搏擊風浪的壯偉風神即是明證。其實,莊子所言天籟本身絕無貴賤之分,關鍵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他以“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這一豪氣干云的驚世駭俗之語昭告世人: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蘇軾這種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氣的坦蕩的人生態(tài)度,顯然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這首詞在藝術構思和結構上,具有波瀾起伏、跌宕多姿、大開大合、大起大落的特點。下片的描寫和議論,豪縱酣暢,氣勢磅礴,詞中出沒風濤的白頭翁形象,猶如百川匯海,含蓄地點明全篇主旨,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
全詞熔寫景、抒情、議論于一爐,既描寫了浩闊雄壯、水天一色的自然風光,又其中灌注了一種坦蕩曠達的浩然之氣,展現(xiàn)出詞人身處逆境卻泰然處之、大氣凜然的精神風貌,充分體現(xiàn)了蘇詞雄奇奔放的特色。
蘇軾的詩詞水調歌頭篇四
譯文
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龍(居住)就成為靈異的(水)。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往來談笑的有淵博的學者,沒有粗俗的人??梢詮椬嗖患友b飾的古琴,閱讀佛經。沒有奏樂的聲音使雙耳受到擾亂,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鬃诱f:“有什么簡陋的呢?”
蘇軾的詩詞水調歌頭篇五
把酒對斜日,無語問西風。胭脂何事,都做顏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頃,中有離愁萬斛,無處落征鴻。天在闌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萬里,江南北,浙西東。吾生如寄,尚想三徑菊花叢。誰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釣魚翁。故國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蘇軾的詩詞水調歌頭篇六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xiàn)在是什么年代了。(傳說神仙世界里只過幾天,地下已是幾千年,故此設問。)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在浮想聯(lián)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云御風,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間!
月亮轉動,照遍了華美的`樓閣,夜深時,月光又低低地透進雕花的門窗里,照著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圓,便不應有恨了,但為什么常常要趁著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歡樂、有離別、也有團聚;月亮呢,也會遇到陰、睛、圓、缺;這種情況,自古以來如此,難得十全十美。只愿我們都健康和長在,雖然遠離千里,卻能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色。
蘇軾的詩詞水調歌頭篇七
【原文】
瀟灑太湖岸,淡佇洞庭山。魚龍隱處,煙霧深鎖渺彌間。方念陶朱張翰,忽有扁舟急槳,撇浪載鱸還。落日暴風雨,歸路繞汀灣。
丈夫志,當景盛,恥疏閑。壯年何事憔悴,華發(fā)改朱顏。擬借寒潭垂釣,又恐鷗鳥相猜,不肯傍青綸。刺棹穿蘆荻,無語看波瀾。
【賞析】
詞寫作者被貶謫而壯志難酬的彷徨和憂心。上闋寫作者隱逸于太湖旖旎風光的樂趣,下闋寫作者深感歲月蹉跎而志向難伸的苦悶和惆悵。
從滄浪亭極日遠眺,一覽太湖風光。虬風物瀟灑,澄靜深遠,煙波浩淼,水流曠遠。作者完全沉浸在與天地同樂的沉醉中。其在《滄浪亭記》中說:“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作者自號“滄浪翁”,其人生境界似乎已經達到“樂天”的程度(觀代哲學家馮友蘭言人生有四種境界:知天、事天、樂滅、同天)。然而,“方念陶朱張翰,忽有扁舟急槳,撇浪載鱸還”。突然,某種意識發(fā)作猛然將作者拉回到現(xiàn)實中,某種生命的憂思和煩惱在心中升起。而“念”“忽”“急”“還”更是展現(xiàn)了一種意識的時間之流。扁舟急槳,撇浪載鱸,在天地歸一的境界中驚現(xiàn)了人生的繁忙和生命的艱難?!奥淙毡╋L雨,歸路繞汀灣”則昭示了人生之路的風雨猝然與曲折蜿蜒。上闋之轉折在于“忽”字,將自我生存的意識喚起,從而使得作者脫離歸隱自然的混沌狀態(tài),而有意識于生存意義的危機。
“滄浪亭”取意于屈原《漁父》所載孺子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之精神。表達了古代君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態(tài)度。故而可以看出,蘇舜欽始終擺脫不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情結。很自然響應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士大夫精神。蘇舜欽被削職時正值人生壯年(37歲),因此對“華發(fā)改朱顏”有深切的擔憂。欲對歷史寂寞有所克服和超越,不甘于生命的'淡出,便是上闋一“忽”字所拉出的本意。作者欲憑臨寒潭隱居,卻擔心不被鷗鳥信任和接納自然是托辭,生命看不到出路,時間正黯淡著光芒,未來之路不明朗,施展抱負的機會太渺然,這才是根本的痛苦。因此,全詞以那種看似閑適卻以充滿反抗與無奈情緒的“無語看波瀾”的情景收場。正點出這句真理:所謂波瀾便是世間,世間便是波瀾。
蘇軾的詩詞水調歌頭篇八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zhí)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xiàn)右足,魯直現(xiàn)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shù)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zhí)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lián)、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魏子詳矚既畢,詫曰:嘻,技亦靈怪矣哉!
譯文
明朝(有一個)手藝奇妙精巧的人,名叫做王叔遠。(他)能用直徑一寸來長的木頭,雕刻出宮殿房屋、器具、人物,甚至飛禽走獸、樹木山石(這一些東西來),沒有一件不是依據(jù)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來雕刻),各有各的神情姿態(tài)。(他)曾經送給我一艘用桃核雕刻的船,刻的是蘇軾乘船游覽赤壁。
船從頭到尾長約八分多一點,大約有兩顆黃米粒那么高。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上面蓋著(刻出來的)箬篷。旁邊開著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有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保檬嗤吭诳讨值陌继?。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兩腮長有很多胡須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在他的右邊,黃庭堅在他的左邊。蘇東坡、黃庭堅一起看一幅書畫長卷。蘇東坡用右手拿著書畫卷的右端,用左手撫摸魯直的脊背。魯直左手拿著橫幅的左端,右手指著書畫卷,好像在說什么似的。蘇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轉身子,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膝,各自隱藏在書畫卷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開胸襟,抬頭仰望,神態(tài)表情和蘇東坡、黃庭堅不相類似。佛印平放著右腿,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并豎起他的左腿,左臂掛著念珠靠在左腿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shù)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船夫。在右邊的人扎著椎形的發(fā)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腳趾,好像在大聲呼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夫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面有個壺,那個人眼光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小得像蚊子腳,一勾一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枚篆字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刻有八扇窗戶;刻有箬竹葉做的船篷、船槳、爐子、茶壺、書畫卷、念珠各一件;對聯(lián)、題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個??墒怯嬎闼拈L度,竟然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了一個又長又窄的桃核刻成的。咦,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蘇軾的詩詞水調歌頭篇九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謚文忠。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xiàn)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傳誦甚廣。
題解及寫作背景
——水調歌頭,是詞牌名。相傳隋煬帝開汴河時曾制《水調歌》。唐代演變?yōu)閷m廷樂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調》開頭的一段,另填新詞,因而得名。(參見教材p111注釋1)
——序言中,“中秋”、“兼懷子由”,透露了寫作本詞的時間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當時41歲的蘇軾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蘇軾的弟弟子由被貶謫到離蘇軾數(shù)百公里的山東濟南,兄弟六七年沒有見面。望月思親,心情抑郁惆悵。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蘇軾的詩詞水調歌頭篇十
水調歌頭
作者:蘇舜欽朝代:宋體裁:詞瀟灑太湖岸,淡佇洞庭山。魚龍隱處,煙霧深鎖渺彌間。方念陶朱張翰,忽有扁舟急槳,撇浪載鱸還。落日暴風雨,歸路繞汀灣。丈夫志,當景盛,恥疏閑。壯年何事憔悴,華發(fā)改朱顏。擬借寒潭垂釣,又恐鷗鳥相猜,不肯傍青綸。刺棹穿蘆荻,無語看波瀾。
蘇軾的詩詞水調歌頭篇一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
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
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的詩詞水調歌頭篇二
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后,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窺魚笑汝癡計,不解舉吾杯。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
賞析:
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的冬末,四十二歲的作者,正是年富力強,應當大有作為的時候,卻被南宋政權罷官,回到剛落成不久的信州上饒郡帶湖新居,開始了漫長的歸田生活。這首詞作于罷官歸家不久,反映了詞人當時的生活,包含了抑郁和悲憤的思想感情。在詞中,他表示要與鷗鷺為友,寄情于山水,他想到帶湖的今昔,感慨人世間的悲歡和變遷,實際上是在憂慮國事,嘆惜自己的遠大志向不能實現(xiàn)。
詞題稱“盟鷗”,與鷗鳥結盟,相約為友。李白詩:“明朝拂衣去(歸隱去),永與白鷗盟?!痹~人把自己要表現(xiàn)的思想內容,放置在一種浪漫主義的寓言形式里。詞人離開官場生活之后,有一種失去倚托之感。異鄉(xiāng)淪落,知音難得,只有到大自然里尋找同情者了。
帶湖新居,是他傾心所愛的,在這兒他找到了一些慰藉。所以,開頭便說:“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水光山色,能怡悅性情。作者十數(shù)年來,奔走于世俗的名利場,與爾虞我詐的官宦角逐,他感到厭倦了。大自然的美好環(huán)境,使他得到暫時的解脫。他“仗屨無事”,在“千翠奩”的帶湖畔“一日走千回”,以消除他胸中的積悶?!胺参摇蔽寰?,告訴讀者,詞人在這樣的環(huán)境離群索居,實在是寂寞的!所以他發(fā)出了“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的呼喚。這是他真實的心聲。透過這種曲折反映出來的詞人的心聲,讀者可以測知詞人的思想感情處在一種非常苦悶的狀態(tài)之中。他是不甘寂寞的!
下片“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弊匀唤绲?這些飛禽,無論鷗鳥也罷,白鶴也罷,它們翩翩而來,又撲翅而去,它們能給人一定程度的安慰,畢竟是自然物罷了,是難以成為人的知音或伙伴的?!案Q魚笑汝癡計,不解舉吾杯?!彼鼈冊跄苤涝~人在那兒舉杯飲酒,是為澆愁呢。它們只知道自己唯一的樂趣:站在湖邊的青苔上,等待著魚兒游來。于是,詞人幡然省悟了:對自然物的期待是靠不住的!但是,此時孤獨的詞人,又能期待誰呢?當他的思緒回到人類社會現(xiàn)實時,時世的變遷,又使他無限感慨:“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钡牵~人的壯懷并沒有因此破滅,他對生活依然寄托著無限的深情:“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卑蜒矍斑@一片庭園整治好了,多栽植些柳條,以便使舊日荒涼的地方,興旺起來。足見,詞人此時的思想情懷是痛苦的,充滿矛盾的,但他畢竟對生活還是熱愛的。
蘇軾的詩詞水調歌頭篇三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
譯文:落日中卷起繡簾眺望,亭下江水與碧空相接,遠處的夕陽與亭臺相映,空闊無際。
《水調歌頭·落日繡簾卷》也題作《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這首詞上闋由新建之亭及亭前景象憶及早年在揚州平山堂見到的山光水色。由此及彼展開思路,對先師的懷念,對快哉亭前風景與平山堂前風光相似之觀感,還隱隱透露今日詞人遭厄運與當年醉翁受挫。下闋寫亭前所見長江景觀。所以全篇之要旨在下闋。其以“風”為線索,突出浪中“白頭翁”形象,“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兩句更是突出地刻畫了一個不怕風吹浪打出沒于浪濤之間的老船工的形象。此詞富于聯(lián)想象征,寫景之中抒發(fā)心志,氣魄宏大而有感染力量。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蘇軾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BR>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靶μm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注釋:
此詞于公元1082年(元豐六年)六月作。蘇轍《黃州快哉亭記》:“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BR> 濕青紅:謂漆色鮮潤。
平山堂:公元1048年歐陽修在揚州所建。
欹枕:謂臥著可以看望。
醉翁:歐陽修別號。
“山色”句:出自歐陽修《朝中措》(平山欄檻倚晴空)。
倒碧峰:碧峰倒影水中。
一葉:指小舟。白頭翁:指老船夫。
“堪笑”三句:蘭臺公子,指戰(zhàn)國楚辭賦家宋玉,相傳曾作蘭臺令。他有《風賦》云:“楚襄王游于蘭臺之宮,宋玉、景差侍,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宋玉因回答說“大王之雄風”與“庶人之雌風”截然不同。莊生:戰(zhàn)國時道家學者莊周?!肚f子·齊物論》說,“人籟”是吹奏簫笛等竹器的聲音,“天籟”是發(fā)于自然的音響,即指風吹聲。蘇軾為亭命名“快哉”即取自《風賦》“快哉此風”句。但他認為風是自然之物,本身不應有雌、雄之別,大家都可享受。
“一點”兩句:謂胸中有“浩然之氣”,就會感受“快哉此風”?!睹献印す珜O丑上》云:“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敝傅氖且环N主觀精神修養(yǎng)。
【背景】張懷民字偓佺,又字夢得,謫居黃州,坦然自適,在其宅西南長江邊筑亭,作為陶冶性情之所。蘇軾不僅欣賞江邊的優(yōu)美風景,而加倍欽佩張的心胸。所以他為張所建的亭起名為“快哉亭”。其弟蘇轍還為此亭寫了《黃州快哉亭記》。
一?!韭淙绽C簾卷,亭下水連空。】
詞人坐在快哉亭上,卷起錦繡的窗簾,看到亭臺和江面亭連水,水連空,水天一色的勝景。
二?!局秊槲倚伦鳎皯魸袂嗉t?!?BR> 知道你為接待我而特意建筑了這座亭臺。點明亭臺主人和自己的親切關系。
濕青紅表明油漆未干,頗為傳神。
三?!鹃L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BR> 平山堂是作者的恩師歐陽修所建,其景色“壯麗為淮南第一”(葉夢得《避暑錄話》)。
蘇軾在平山堂上,欹枕斜躺著,觀賞江南空漾的山色、迷茫的雨景,以及消失在煙雨迷茫中的“孤鴻”。
亭臺景致喚起蘇軾對平山堂的美好回憶,憶景寫景的手法新穎別致。
四?!菊J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歐陽修:“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在晴日,站在平山堂前,就能領略江南山色空漾,時隱時現(xiàn)、若有若無的絕妙佳境。
五?!疽磺ы?,都鏡凈,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BR> 眼前廣闊明凈的江面,清澈見底,碧綠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形成了一幅優(yōu)美動人的平靜的山水畫卷。
一陣颶風,江面倏忽變化,濤瀾洶涌,風云開闔,一個漁翁駕著一葉小舟,在狂風巨浪中掀舞。
六。【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BR> 戰(zhàn)國時代楚國蘭臺令的宋玉寫了《風賦》,里面宋玉陪同楚襄王游蘭臺之宮,忽然刮起風來,楚襄王說:“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說:“大王之風經過優(yōu)美的園林宮室,帶著花草等香氣,才吹到身上,所以清清涼涼、治病解酒,所以是‘雄風’。庶人之風,起于窮巷之間,一路攜帶污濁腐穢之氣,吹到貧窮人家,使人精神凄慘,生病燥熱,所以是‘雌風’?!?BR> 《莊子。齊物論》“人籟”是吹奏簫笛等竹器的聲音,“天籟”是發(fā)于自然的音響,即指風吹聲。
蘇軾由此認為,他認為風是自然之物,本身不應有雌、雄之別,大家都可享受。
七?!疽稽c浩然氣,千里快哉風?!?BR> 只要胸中有“一點浩然氣”(正氣和節(jié)操),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就能處之泰然,如同領略“千里快哉風”那樣舒適快意。
賞析:
此詞作于東坡貶居黃州的第四年,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全詞通過描繪快哉亭周圍壯闊的山光水色,抒發(fā)了作者曠達豪邁的處世精神。
作者描寫的對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圍的廣闊景象。開頭四句,先用實筆,描繪亭下江水與碧空相接、遠處夕陽與亭臺相映的優(yōu)美圖景,展現(xiàn)出一片空闊無際的境界,充滿了蒼茫闊遠的情致?!爸秊槲倚伦鳌眱删?,交待新亭的創(chuàng)建,點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關系,反客為主、詼諧風趣地把張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說成特意為自己而造,又寫亭臺窗戶涂抹上青紅兩色油漆,色彩猶新?!皾瘛弊中稳萦推嵛锤?,頗為傳神。
“長記平山堂上”五句,是記憶中情景,又是對眼前景象的一種以虛托實的想象式側面描寫。作者用“長記”二字,喚起他曾在揚州平山堂所領略的“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那種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高遠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憶。他又以此比擬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將“快哉亭”與“平山堂”融為一體,構成一種優(yōu)美獨特的意境。這種以憶景寫景的筆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蘊藉的情致,而且加強了詞境的空靈飛動。以上五句新穎別致,引人入勝,通過作者昔日的淋漓興致,傳達出當日快哉亭前覽勝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虛實結合的筆法,描寫快哉亭下及其遠處的勝景。下片換頭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藝術手法展現(xiàn)亭前廣闊江面倏忽變化、濤瀾洶涌、風云開闔、動心駭目的壯觀場面。詞人并由此生發(fā)開來,抒發(fā)其江湖豪興和人生追求?!耙磺ы?,都鏡凈,倒碧峰”三句,寫眼前廣闊明凈的江面,清澈見底,碧綠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優(yōu)美動人的平靜的山水畫卷,這是對水色山光的靜態(tài)描寫?!昂鋈弧眱删洌瑢懸魂嚲揎L,江面倏忽變化,濤瀾洶涌,風云開闔,一個漁翁駕著一葉小舟,在狂風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寫奇峰突起,由靜境忽變動境,從而自自然然地過渡到全詞著意表現(xiàn)的著重點——一位奮力搏擊風濤的白發(fā)老翁。這位白頭翁的形象,其實是東坡自身人格風貌的一種象征。以下幾句,作者由**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對戰(zhàn)國時楚國蘭臺令宋玉所作《風賦》的議論。作者看來,宋玉將風分為“大王之雄風”和“庶人之雌風”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說教,白頭翁搏擊風浪的壯偉風神即是明證。其實,莊子所言天籟本身絕無貴賤之分,關鍵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他以“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這一豪氣干云的驚世駭俗之語昭告世人: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蘇軾這種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氣的坦蕩的人生態(tài)度,顯然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這首詞在藝術構思和結構上,具有波瀾起伏、跌宕多姿、大開大合、大起大落的特點。下片的描寫和議論,豪縱酣暢,氣勢磅礴,詞中出沒風濤的白頭翁形象,猶如百川匯海,含蓄地點明全篇主旨,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
全詞熔寫景、抒情、議論于一爐,既描寫了浩闊雄壯、水天一色的自然風光,又其中灌注了一種坦蕩曠達的浩然之氣,展現(xiàn)出詞人身處逆境卻泰然處之、大氣凜然的精神風貌,充分體現(xiàn)了蘇詞雄奇奔放的特色。
蘇軾的詩詞水調歌頭篇四
譯文
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龍(居住)就成為靈異的(水)。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往來談笑的有淵博的學者,沒有粗俗的人??梢詮椬嗖患友b飾的古琴,閱讀佛經。沒有奏樂的聲音使雙耳受到擾亂,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鬃诱f:“有什么簡陋的呢?”
蘇軾的詩詞水調歌頭篇五
把酒對斜日,無語問西風。胭脂何事,都做顏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頃,中有離愁萬斛,無處落征鴻。天在闌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萬里,江南北,浙西東。吾生如寄,尚想三徑菊花叢。誰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釣魚翁。故國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蘇軾的詩詞水調歌頭篇六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xiàn)在是什么年代了。(傳說神仙世界里只過幾天,地下已是幾千年,故此設問。)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在浮想聯(lián)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云御風,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間!
月亮轉動,照遍了華美的`樓閣,夜深時,月光又低低地透進雕花的門窗里,照著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圓,便不應有恨了,但為什么常常要趁著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歡樂、有離別、也有團聚;月亮呢,也會遇到陰、睛、圓、缺;這種情況,自古以來如此,難得十全十美。只愿我們都健康和長在,雖然遠離千里,卻能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色。
蘇軾的詩詞水調歌頭篇七
【原文】
瀟灑太湖岸,淡佇洞庭山。魚龍隱處,煙霧深鎖渺彌間。方念陶朱張翰,忽有扁舟急槳,撇浪載鱸還。落日暴風雨,歸路繞汀灣。
丈夫志,當景盛,恥疏閑。壯年何事憔悴,華發(fā)改朱顏。擬借寒潭垂釣,又恐鷗鳥相猜,不肯傍青綸。刺棹穿蘆荻,無語看波瀾。
【賞析】
詞寫作者被貶謫而壯志難酬的彷徨和憂心。上闋寫作者隱逸于太湖旖旎風光的樂趣,下闋寫作者深感歲月蹉跎而志向難伸的苦悶和惆悵。
從滄浪亭極日遠眺,一覽太湖風光。虬風物瀟灑,澄靜深遠,煙波浩淼,水流曠遠。作者完全沉浸在與天地同樂的沉醉中。其在《滄浪亭記》中說:“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作者自號“滄浪翁”,其人生境界似乎已經達到“樂天”的程度(觀代哲學家馮友蘭言人生有四種境界:知天、事天、樂滅、同天)。然而,“方念陶朱張翰,忽有扁舟急槳,撇浪載鱸還”。突然,某種意識發(fā)作猛然將作者拉回到現(xiàn)實中,某種生命的憂思和煩惱在心中升起。而“念”“忽”“急”“還”更是展現(xiàn)了一種意識的時間之流。扁舟急槳,撇浪載鱸,在天地歸一的境界中驚現(xiàn)了人生的繁忙和生命的艱難?!奥淙毡╋L雨,歸路繞汀灣”則昭示了人生之路的風雨猝然與曲折蜿蜒。上闋之轉折在于“忽”字,將自我生存的意識喚起,從而使得作者脫離歸隱自然的混沌狀態(tài),而有意識于生存意義的危機。
“滄浪亭”取意于屈原《漁父》所載孺子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之精神。表達了古代君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態(tài)度。故而可以看出,蘇舜欽始終擺脫不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情結。很自然響應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士大夫精神。蘇舜欽被削職時正值人生壯年(37歲),因此對“華發(fā)改朱顏”有深切的擔憂。欲對歷史寂寞有所克服和超越,不甘于生命的'淡出,便是上闋一“忽”字所拉出的本意。作者欲憑臨寒潭隱居,卻擔心不被鷗鳥信任和接納自然是托辭,生命看不到出路,時間正黯淡著光芒,未來之路不明朗,施展抱負的機會太渺然,這才是根本的痛苦。因此,全詞以那種看似閑適卻以充滿反抗與無奈情緒的“無語看波瀾”的情景收場。正點出這句真理:所謂波瀾便是世間,世間便是波瀾。
蘇軾的詩詞水調歌頭篇八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zhí)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xiàn)右足,魯直現(xiàn)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shù)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zhí)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lián)、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魏子詳矚既畢,詫曰:嘻,技亦靈怪矣哉!
譯文
明朝(有一個)手藝奇妙精巧的人,名叫做王叔遠。(他)能用直徑一寸來長的木頭,雕刻出宮殿房屋、器具、人物,甚至飛禽走獸、樹木山石(這一些東西來),沒有一件不是依據(jù)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來雕刻),各有各的神情姿態(tài)。(他)曾經送給我一艘用桃核雕刻的船,刻的是蘇軾乘船游覽赤壁。
船從頭到尾長約八分多一點,大約有兩顆黃米粒那么高。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上面蓋著(刻出來的)箬篷。旁邊開著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有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保檬嗤吭诳讨值陌继?。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兩腮長有很多胡須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在他的右邊,黃庭堅在他的左邊。蘇東坡、黃庭堅一起看一幅書畫長卷。蘇東坡用右手拿著書畫卷的右端,用左手撫摸魯直的脊背。魯直左手拿著橫幅的左端,右手指著書畫卷,好像在說什么似的。蘇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轉身子,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膝,各自隱藏在書畫卷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開胸襟,抬頭仰望,神態(tài)表情和蘇東坡、黃庭堅不相類似。佛印平放著右腿,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并豎起他的左腿,左臂掛著念珠靠在左腿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shù)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船夫。在右邊的人扎著椎形的發(fā)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腳趾,好像在大聲呼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夫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面有個壺,那個人眼光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小得像蚊子腳,一勾一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枚篆字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刻有八扇窗戶;刻有箬竹葉做的船篷、船槳、爐子、茶壺、書畫卷、念珠各一件;對聯(lián)、題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個??墒怯嬎闼拈L度,竟然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了一個又長又窄的桃核刻成的。咦,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蘇軾的詩詞水調歌頭篇九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謚文忠。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xiàn)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傳誦甚廣。
題解及寫作背景
——水調歌頭,是詞牌名。相傳隋煬帝開汴河時曾制《水調歌》。唐代演變?yōu)閷m廷樂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調》開頭的一段,另填新詞,因而得名。(參見教材p111注釋1)
——序言中,“中秋”、“兼懷子由”,透露了寫作本詞的時間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當時41歲的蘇軾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蘇軾的弟弟子由被貶謫到離蘇軾數(shù)百公里的山東濟南,兄弟六七年沒有見面。望月思親,心情抑郁惆悵。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蘇軾的詩詞水調歌頭篇十
水調歌頭
作者:蘇舜欽朝代:宋體裁:詞瀟灑太湖岸,淡佇洞庭山。魚龍隱處,煙霧深鎖渺彌間。方念陶朱張翰,忽有扁舟急槳,撇浪載鱸還。落日暴風雨,歸路繞汀灣。丈夫志,當景盛,恥疏閑。壯年何事憔悴,華發(fā)改朱顏。擬借寒潭垂釣,又恐鷗鳥相猜,不肯傍青綸。刺棹穿蘆荻,無語看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