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xué)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朱自清的春散文鑒賞篇一
當(dāng)我們深入到《春》的藝術(shù)境界中時,我們會為那美麗的春光所陶醉,會為那洋溢的詩情所感染,會為那盎然的生機所激勵。春,會在我們的心靈中幻化出一派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
《春》所描繪的景物充盈著躍動的活力與生命的靈氣。“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當(dāng)人在觀照外物的時候,他的情感就會投射到外物中去,使外物也好像有了人的感情。美學(xué)家朱光潛先生將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宇宙的人情化”,他說:“移情的現(xiàn)象可以稱之為‘宇宙的人情化’,因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來只有物理的東西可具人情,本來無生氣的東西可有生氣。”你看,在朱自清先生的筆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太陽的臉也紅起來了;“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春風(fēng)“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dāng)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zhuǎn)的曲子,跟輕風(fēng)流水應(yīng)和著”……作者用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中,通過比喻、擬人等藝術(shù)手法,使景物變得鮮活生動,形象逼真。朱自清先生曾經(jīng)說過:“‘逼真’等于俗語所說的‘活脫’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而且活像是真的。”可以說,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達(dá)到了這樣的藝術(shù)境界。
《春》描寫細(xì)膩,富于情致。盼春,是文章的開端。作者寫道:“盼望著,盼望著,東風(fēng)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边B用兩個“盼望著”,可見期待春天來臨的心情是多么殷切。東風(fēng)來了,報告了春天的消息,你聽,那春天的腳步聲近了。短短的十幾個字,就將作者殷切而又喜悅的心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作者細(xì)致地觀察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陽?!吧嚼蕽櫰饋砹恕保瑢懛e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綠,顯得格外清爽和滋潤?!疤柕哪樇t起來了”,將太陽擬人化,既表現(xiàn)了春天太陽的溫暖,抓住了春陽的特征,更表現(xiàn)了春天太陽的內(nèi)在神韻。寫初春的山、水和太陽,是從大處落筆,勾勒出一個總的輪廓,為下文細(xì)致的描繪張本。在下面的文字中,作者就從春草、春花、春風(fēng)、春雨、春天里的人們等幾個方面來描繪春天的景象。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風(fēng)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般@”字用得何等傳神;“嫩嫩的,綠綠的”,“草軟綿綿的”,又是何等簡潔而富有質(zhì)感地寫出了初春草的特點。
春天里的花更美。那花兒開得多么熱烈:“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那花兒的色彩多么美麗:“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花兒的味道多么怡人:“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還有野花呢,“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BR> “古木陰中系短蓬,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碑?dāng)春天的陽光照臨大地,楊柳吐出了新綠,微風(fēng)輕拂,吹到人們的臉上,是那樣溫暖柔和,已經(jīng)感覺不到一絲的寒意了。作者以“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引起對春風(fēng)的描寫,接著擷取了一個生活化的令人倍感親切的比喻“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寫盡了春風(fēng)的氣韻神情。然后,作者又以極細(xì)膩的筆觸,寫春風(fēng)的味道:“風(fēng)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弊詈笫菍懘猴L(fēng)中的樂音——鳥兒的宛轉(zhuǎn)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盃铍y寫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通過細(xì)膩的感受,運用生動的筆墨,將難以狀寫的春風(fēng)寫得神韻透徹。
作者寫春雨,先寫春雨的特點:“像牛毛,像花針,像細(xì)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然后寫雨中的`景致,描繪出一幅寧靜優(yōu)美的水墨春雨圖。
春景如此,春天里的人們是怎樣的呢?春天來了,“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寫出“蟄伏”了一冬的人們迎來風(fēng)和日暖的喜悅。人們充滿了希望,因為“‘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的最后,作者用三個比喻總寫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贝禾焓敲赖?,是活潑生動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贝禾焓墙延辛Φ模骸按禾煜窠训那嗄?,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lǐng)著我們上前去?!睆膭偮涞氐耐尥蓿叫」媚?,到青年,文章描寫的順序也耐人尋味,寫出了不同時段的不同景象。
《春》的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精美,作者先總寫春天,繼而又分幾個方面細(xì)描細(xì)繪,最后又總寫,以收束全文,畫龍點睛。文章以“腳步近了”始,以“領(lǐng)著我們上前去”終,起于擬人,結(jié)于擬人,其構(gòu)思布局、修辭潤色,頗具匠心。至于語言的秀雅清新、樸實雋永,則更能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極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朱自清的春散文鑒賞篇二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zhì),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因為喪事,一半因為父親賦閑。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xì)。但他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么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nèi)ゲ缓?!?BR> 我們過了江,進(jìn)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于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yīng)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rèn)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jì)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現(xiàn)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彼囃饪戳丝凑f:“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蔽铱茨沁呍屡_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桔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桔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jìn)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jìn)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發(fā)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我北來后,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yuǎn)矣?!蔽易x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現(xiàn)在從藝術(shù)方面看《背影》。
第一,構(gòu)思巧妙新穎,布局凝練精美。首先,作者把描寫的焦點投放在一個普通而典型的細(xì)節(jié)——父親的“背影”上。作者開門見山,“我最不能忘記的就是他的背影”,點題的文字把讀者的視線聚焦在“背影”上,留下初次的印跡。接下來,作者由遠(yuǎn)及近,層次分明地敘述了祖母的喪事,父親的失業(yè)和虧空,父子同行的因由,像戲劇的念白一樣交代了事情的背景,簡潔的敘述中營造出一種濃郁的悲切氣氛,為下文描寫父子送別的情景作好了情感上的鋪墊。文章四次提到“背影”,卻沒有平均著墨,而是濃淡相宜,虛實結(jié)合。開頭以“背影”點題。第二次是父親為“我”買橘子時的“背影”,這次作者用筆較重,具體細(xì)致,實中有虛。第三次是父親離開車站一剎間的“背影”,只淡淡地虛帶一句“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就將父子不忍分離的悲酸悵惘活化了。第四次是結(jié)尾處,作者引用父親來信的文字,道出了父親晚年凄涼、無奈和頹唐的心境,淚眼朦朧中似乎看見了父親的“背影”。這是幻覺,更是實情,將全篇的感情提高到極處,卻又將感情的大堤一下子破開。這里“背影”的虛寫與開頭點題“背影”的文字遙相呼應(yīng),使得作品結(jié)構(gòu)精致完美。其次,引用父親的信,作者不是放在開頭引起回憶,而是放到結(jié)尾,升華主題。真是別具匠心,體現(xiàn)了作者“大道至簡”,“大象無形”的布局功力!
第二,白描手法的運用,簡潔有力,由表及里地展示了父親復(fù)雜的內(nèi)心世界。作者沒有靜止地描寫父親的背影,而是通過白描的手法,層次分明地進(jìn)行了立體描寫。作者先描摹父親的形態(tài):身體肥胖,衣著臃腫,走動蹣跚,表現(xiàn)出父親:喪母的悲痛,失業(yè)的疲累,戀子的深情,加重了“背影”的厚度。接著,一眼不眨地看到父親一些列的動作。父親步履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探下身”,“穿過鐵道”,“爬上月臺”,“雙手攀著”,“兩腳縮”,“向左微傾”……一連串復(fù)雜的動作,這里的背影,只留下最有典型意義的鏡頭,把父親明知自己行動不便,仍堅持為兒子買橘子的愛子深情敘寫了出來,也把“我”的心里變化表現(xiàn)了出來,更是引起了讀者感情上的共鳴。
第三,語言質(zhì)樸凝練。《背影》用詞樸實,簡潔,口語化。全篇寫實,卻詳略得當(dāng),用字惜墨如金。寫父親失業(yè),用“差事也‘交卸’了”、“賦閑”來表達(dá),既得體地照顧了父親的面子,又?jǐn)懥松畹臒o奈。朋友相約游逛,因心境不佳,“勾留”了一日?!罢f定”不送我,“再三叮囑”茶房,“甚是仔細(xì)”,偏偏“終于”不放心??此浦貜?fù)的兩句:“躊躇了一會兒”,也是極力地寫父親因為事忙,卻怕“熟識”的茶房相送不“妥帖”,表達(dá)了父親此時此刻復(fù)雜的心境。父親“忙著”照看行李,“忙著”講價錢,連著兩個“忙著”,表現(xiàn)了父親事無巨細(xì),一顆心全在兒子身上。父親送我上了車,“囑我”,又“囑托”茶房,看似絮絮叨叨,啰啰嗦嗦,卻體現(xiàn)了父親對“我”無微不至的關(guān)切。父親的話全文只有六句,卻話短情長,充分地表達(dá)了主題。
第四,敘事和抒情有機結(jié)合。對父親的思念和感恩,作者通篇文字是通過追敘的方式表達(dá)的,文中兩次自責(zé):“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那時真是太聰明了”,用自己的幼稚反襯父親的偉大?!澳闹暇硡s如此頹唐!”“哎!我不知何時能再能與他相見!”既表達(dá)了對父親的憐惜和眷念,又體現(xiàn)了作者對惡劣的社會現(xiàn)狀的強烈不滿!
再從表達(dá)感情上看。
年輕時,自以為已經(jīng)長大,體會不出人生的艱難,覺得自己了不起。覺得父親講話不大漂亮,看事情沒有自己深刻,心里暗笑父親的“迂”,明明流淚了,卻趕緊拭干了淚,怕父親看見,關(guān)鍵“也怕別人看見”。所有這些現(xiàn)象,也曾經(jīng)表現(xiàn)在筆者的身上,所以重讀《背景》,不由感嘆作者對人性把握的深刻。作者沒有夸張的語言寫父親怎么關(guān)心自己,怎么愛護(hù)自己,也沒有長篇累牘地寫自己對父親的感恩和思念,文字儉省到了極點,可作者以真情寫真情,以實事寫實情,結(jié)構(gòu)合理,層層深入就引起了讀者的共鳴。不到一定的年齡,缺乏人生的歷練,對長輩所作所為的理解是遠(yuǎn)遠(yuǎn)不夠的。情由衷發(fā),同頻率才能同感受,中年時再讀《背影》,筆者不由得潸然淚下!
總之,《背影》是“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xué)”,值得我們不斷咀嚼,不斷學(xué)習(xí)的最美的散文!
朱自清的春散文鑒賞篇三
自小學(xué)五年級起就喜歡上了朱自清的散文,他寫的散文清秀雋永、質(zhì)樸腴厚、激進(jìn)深邃,有著鮮明的時代印記,顯示出他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和審美旨趣。他繼承了中國古典文學(xué)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之下,創(chuàng)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fēng)格。
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為寫實議論和敘事抒情兩大類。前者如《生命的價格-七毛錢》,直接從現(xiàn)實生活取材,是以夾敘夾議手法抨擊黑暗社會的名篇;后者如《背影》、《荷塘月色》,更是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而膾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藝術(shù)的最高成就。朱自清的散文創(chuàng)作,從清秀雋永到質(zhì)樸腴厚再到激進(jìn)深邃,打上鮮明的時代印記,顯示出他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和審美旨趣。郁達(dá)夫在,新文學(xué)大系·現(xiàn)代散文導(dǎo)論》中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那一種詩意?!睉?yīng)該說,這是對朱自清散文藝術(shù)的一個很精到的評價。
好晚餐,吃完飯后,陪著我做作業(yè),了解我的學(xué)習(xí)情況,無時無刻的關(guān)愛著我。朱自清讓我對父親、母親、父愛、母愛有了更深的體會,“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這兩句詩,真真切切正的體現(xiàn)了母親對孩子的愛啊!不管我長得多大,離家多遠(yuǎn),都不能忘記父母對我的養(yǎng)育之恩。
《荷塘月色》所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是一處平常的所在;所描寫的月色,是我們常見的景色,然而經(jīng)過先生的渲染、著色,卻變得十分美麗,富有詩意。先生描寫田田的荷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yuǎn)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毕壬B用兩個比喻,描摹荷花之美,但還嫌不夠味,把“縷縷清香”,用“通感”的手法,比喻成“遠(yuǎn)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極為傳神?!霸鹿馊缌魉话悖o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边@個動詞“瀉”字,生動逼真?!霸鹿馐歉袅藰溆罢者^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毕壬ㄟ^比喻,把眼睛看到的光與影,轉(zhuǎn)移到耳朵聽到的名曲上,余音裊裊,耐人尋味。
自小學(xué)五年級起就喜歡上了朱自清的散文,他寫的散文清秀雋永、質(zhì)樸腴厚、激進(jìn)深邃,有著鮮明的時代印記,顯示出他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和審美旨趣。他繼承了中國古典文學(xué)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之下,創(chuàng)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fēng)格。
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為寫實議論和敘事抒情兩大類。前者如《生命的價格-七毛錢》,直接從現(xiàn)實生活取材,是以夾敘夾議手法抨擊黑暗社會的名篇;后者如《背影》、《荷塘月色》,更是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而膾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藝術(shù)的最高成就。朱自清的散文創(chuàng)作,從清秀雋永到質(zhì)樸腴厚再到激進(jìn)深邃,打上鮮明的時代印記,顯示出他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和審美旨趣。郁達(dá)夫在,新文學(xué)大系·現(xiàn)代散文導(dǎo)論》中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那一種詩意?!睉?yīng)該說,這是對朱自清散文藝術(shù)的一個很精到的評價。
好晚餐,吃完飯后,陪著我做作業(yè),了解我的學(xué)習(xí)情況,無時無刻的關(guān)愛著我。朱自清讓我對父親、母親、父愛、母愛有了更深的體會,“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這兩句詩,真真切切正的體現(xiàn)了母親對孩子的愛啊!不管我長得多大,離家多遠(yuǎn),都不能忘記父母對我的養(yǎng)育之恩。
《荷塘月色》所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是一處平常的所在;所描寫的月色,是我們常見的景色,然而經(jīng)過先生的渲染、著色,卻變得十分美麗,富有詩意。先生描寫田田的荷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yuǎn)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毕壬B用兩個比喻,描摹荷花之美,但還嫌不夠味,把“縷縷清香”,用“通感”的手法,比喻成“遠(yuǎn)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極為傳神?!霸鹿馊缌魉话悖o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边@個動詞“瀉”字,生動逼真?!霸鹿馐歉袅藰溆罢者^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毕壬ㄟ^比喻,把眼睛看到的光與影,轉(zhuǎn)移到耳朵聽到的名曲上,余音裊裊,耐人尋味。
作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獨特的美文藝術(shù)風(fēng)格,為中國現(xiàn)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為建立中國現(xiàn)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征,樹立了“白話美文的模范”。朱自清是一位文化多面手,他給后人留下了近200萬字的文學(xué)遺產(chǎn)。然而,他對中國現(xiàn)代新文學(xué)的突出貢獻(xiàn),無疑則是他所擅長的散文小品。他繼承了中國古典文學(xué)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之下,創(chuàng)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fēng)格。
朱自清的春散文鑒賞篇四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fēng)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fēng)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ɡ飵е鹞叮婚]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ㄏ鲁汕С砂俚拿鄯湮宋说佤[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fēng)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dāng)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zhuǎn)的曲子,與輕風(fēng)流水應(yīng)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在嘹亮地響著。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蓜e惱??矗衽C?,像花針,像細(xì)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fā)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xiāng)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nóng)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風(fēng)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耙荒曛嬙谟诖骸?,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lǐng)著我們上前去。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在作者生前,它卻沒有收入朱先生的散文集中。據(jù)陳杰同志考證,《春》最早發(fā)表在朱文叔編的《初中國文讀本》第一冊上。該書1933年7月由上海中華書局印行。陳說:“在篇名的右上角都注有標(biāo)記。編者在課文目錄后附注,凡有此標(biāo)記者?系特約撰述之作品?,可見是《讀本》的編者當(dāng)時特約朱先生等撰寫給中學(xué)生閱讀的文章?!保ā蛾P(guān)于〈春〉的出處》,《臨沂師專學(xué)報》1983年第2期)《春》不僅在解放前被編入中學(xué)語文教材,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xué)語文編輯室編的《語文》第一冊,也收錄了它。但是,后者嫌原作有的詞匯“陳舊”,有的語句不夠“規(guī)范化”,因之對其進(jìn)行了“加工潤色”。這樣,在文字上便與原作有了出入。為尊重朱自清作品的原貌,本篇賞析的對象是朱先生寫定的未經(jīng)修改的文字。
《春》是一篇滿貯詩意的散文。它以詩的筆調(diào),描繪了我國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綠草如茵,花木爭榮,春風(fēng)拂煦,細(xì)雨連綿,呈現(xiàn)一派生機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擻,辛勤勞作,充滿希望?!洞骸肥且环汗庑沱惖漠嬀恚洞骸肥且磺澝狼啻旱捻灨?。作品起始寫道:“盼望著,盼望著,東風(fēng)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眱蓚€“盼望著”的詞語重疊,強化了人們對春天的期盼?!按禾斓哪_步近了”,更把春天擬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們走來。看:“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弊髡呦葟目偟姆矫婷枥L春境,勾畫出大地回春萬物復(fù)蘇的景象。接著,作者推出五個特寫鏡頭,細(xì)致入微地描繪春天的.動人景象。
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這里的綠茵,已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們生活的親愛的伴侶——景物變成了情物。
第二個特寫鏡頭是花木爭榮:“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辈粌H果樹之花爭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萬紫千紅。眾花還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無數(shù)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蝴蝶翩翩起舞。這些描寫,活現(xiàn)出春意盎然的氣氛。作者不以再現(xiàn)自然花色為滿足,還特意馳騁想象的翅膀?qū)懙溃汗麡渲ā皫е鹞?,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毕胂蟛粌H拓寬了描寫的視野,更從未來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愛。
第三個特寫鏡頭是春風(fēng)。較之春花來說,春風(fēng)是不容易描寫的。朱自清寫春風(fēng),主要抓住了兩點,一是春風(fēng)的柔和,二是它具有傳聲送味的作用。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的詩句,來狀寫春風(fēng)的溫暖,柔和;他猶恐讀者不易領(lǐng)會,馬上來了一句人人能領(lǐng)會的摹寫:“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帮L(fēng)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濕潤的空氣里醞釀”。作者從傳味角度寫春風(fēng),不僅強化了春的氛圍,也將此段與上兩段關(guān)于草、花的描寫自然地連接起來。春風(fēng)還把春鳥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與輕風(fēng)流水應(yīng)和著”。作者從多方位描寫春風(fēng),把這個本來不易表現(xiàn)的事物也寫得栩栩如生。
第四個特寫鏡頭是春雨。朱自清寫南方的春雨連綿:“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xì)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边@種雨,使樹葉子“綠得發(fā)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點點黃暈的燈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農(nóng)夫,披著蓑,戴著笠的”——這儼然是一幅春雨農(nóng)耕圖了。
第五個特寫鏡頭是春境中人的活動。前四幅畫面以寫自然景色為主,這幅畫面則突出人的作為:“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他們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兒“趕趟兒”地開;人們?yōu)榱擞?,“也趕趟兒似的”走出家門。在春天,花卉爭榮,各不相讓;人們“一年之計在于春”,也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在以上盼春、繪春的基礎(chǔ)上,作品最后唱起了對春的贊歌: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他領(lǐng)著我們上前去。
這里,作者用三個比喻性的排比句式,說明春天是新鮮、美麗、歡快、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人類也應(yīng)當(dāng)踏著春天的步伐,去創(chuàng)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朱自清的春散文鑒賞篇五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與《悼亡婦》,被稱為“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xué)”。他能夠在淡淡的筆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沒有半點矯柔造作,而有動人心弦的力量,特別是《背影》,表達(dá)了作者對其父朱鴻鈞的深情和絲絲的懷念,深深感動著每一位讀者,并長期以來,一直作為現(xiàn)代經(jīng)典散文被收錄在中學(xué)、大學(xué)語文課本中。
但是,近來,有些人在網(wǎng)上對先生的這篇美文大加指責(zé),并斥之為病態(tài)文學(xué),叫囂應(yīng)當(dāng)把斯文從中學(xué)、大學(xué)的語文課本中裁掉等等??戳T這些人在網(wǎng)上發(fā)布的文字,我心中不免有些凄惶,也有幾番哀嘆,眼前也不由得浮現(xiàn)出一群赤膊叉腰,張口唾沫四濺,閉嘴白沫滿唇,翹足延頸,當(dāng)街謾罵的潑婦形象來。如果按照這些人的說法去衡量,中國五千年來的璀璨文化藝術(shù)幾乎無不是病態(tài)的文化藝術(shù),都入不了他們的法眼了。而他們自己卻又拿不出一篇,或者一件,他們自己的非病態(tài)的作品來供人們一飽眼福,這又是為什么呢?于是,我不僅聯(lián)想起魯迅先生“戰(zhàn)士戰(zhàn)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fā)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zhàn)士更英雄”(《戰(zhàn)士和蒼蠅》)的話來,并以此饋贈那些當(dāng)街叫囂的潑婦們。
朱自清的春散文鑒賞篇六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fēng)來,春天的腳步近。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眼。山朗潤起來,水漲起來,太陽的臉紅起來。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fēng)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ɡ飵е鹞秲?;閉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ㄏ鲁汕С砂俚拿鄯湮宋说佤[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fēng)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dāng)中,高興起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zhuǎn)的曲子,與輕風(fēng)流水應(yīng)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像牛毛,像花針,像細(xì)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fā)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xiāng)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nóng)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風(fēng)箏漸漸多,地上孩子也多。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耙荒曛嬙谟诖骸?,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lǐng)著我們上前去。
朱自清的春散文鑒賞篇七
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xiàn)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百般的懷念。
本文作于1925年,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的一段經(jīng)歷。而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社會狀況是:軍閥割據(jù),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斗,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dāng)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斗爭中,但作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會感到社會的壓抑,產(chǎn)生一種落寞凄涼的情緒。作者以自己的家庭為例,講述了其家庭因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閑”,后為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這些都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當(dāng)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凄慘的現(xiàn)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現(xiàn)的灰暗的基調(diào)。
在這一背景下,作者寫出了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tǒng)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fàn)帯km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背影》是記實散文。它描述了在家庭遭受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yuǎn)行兒子的經(jīng)過。通過樸素真切的語言,表現(xiàn)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和兒子對父親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里的那句話。當(dāng)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這話道出了《背影》的寫作緣由、描寫重點和寫作特點等,可以作為理解文章的鑰匙。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乃開篇點題。思念父親,最不能忘懷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即從“那年冬天”至“我的眼淚又來了”。以回憶往事,追述在車站與父親離別的情景,表現(xiàn)父親愛子的真摯感情。
然此部分又分三層:
第一層:從“那年冬天”到“我們便同行”。旨在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其主要交代此次父子分別時的家庭情況。
第二層:自“從到南京時”到“……太聰明了”。寫父親送行前的細(xì)心關(guān)照,為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始于“我說道”止于“……又來了”。描寫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的“背影”,抒發(fā)真摯的感情。
第三部分:即最后一自然段。寫別后對父親的思念。以在淚光中再現(xiàn)“背影”作結(jié),直接抒發(fā)深切懷念之情。
朱自清的春散文鑒賞篇八
大家喜歡看朱自清的
散文
嗎?看過哪些句子是覺得優(yōu)美的呢?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朱自清散文集好句好段,希望大家喜歡。
2、洗手的時分,日子從水盆里過來;吃飯的時分,日子從飯碗里過來;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來。
3、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響,也沒有影子。
4、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時間匆匆而去的抽象化為“如輕煙”“如薄霧”,比喻共同,聯(lián)想新奇。輕煙、薄霧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縱即逝。
5、那電燈 下的人物,只覺像螞蟻一般,更不去縈念。這是最后的夢;可惜是最短的夢!黑暗重復(fù)落在 我們面前,我們看見傍岸的空船上一星兩星的,枯燥無力又搖搖不定的燈光。我們的夢醒了,我們知道就要上岸了;我們心里充滿了幻滅的情思。
7、他的從容,他的沉默,他的獨斷獨行,他的一去不回頭,都是力的表現(xiàn),都是強者適者的表現(xiàn)。決不婆婆媽媽的,決不粘粘搭搭的,一針見血,一刀兩斷,這正是白種人之所以為白種人。我真是一個矛盾的人。無論如何,我們最要緊的還是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孩子!誰也是上帝之驕子;這和昔日的王侯將相一樣,是沒有種的!
8、過來的日子如輕煙,被和風(fēng)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
9、等到燈火明時,陰陰的變?yōu)槌脸亮耍瑚龅乃猓駢粢话?那偶然閃爍著的光芒,就是夢的眼睛了。
10、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
1、兩岸山上布滿了舊時的堡壘,高高下下的,錯錯落落的,斑斑駁駁的:有些已經(jīng)殘破,有些還完好無恙。
2、坐在輪船上兩邊看,那些古色古香各種各樣的堡壘歷歷的從眼前過去;仿佛自己已經(jīng)跳出了這個時代而在那些堡壘里過著無拘無束的日子。游這一段兒,火車卻不如輪船:朝日不如殘陽,晴天不如陰天,陰天不如月夜——月夜,再加上幾點兒螢火,一閃一閃的在尋覓荒草里的幽靈似的。最好還得爬上山去,在堡壘內(nèi)外徘徊徘徊。
3、正從高岸上往下看,河上一處處的綠野與村落好像“繡在一張?zhí)鹤由稀?“河水剛掉轉(zhuǎn)臉親了徳瑞司登一下,馬上又溜開去”。這兒說的是第一個彎子。他還說“繞著的山好像花箍子,向藍(lán)的天好像在意大利似的。”在晴天這大約是真的。
4、柏林的街道寬大,干凈,倫敦巴黎都趕不上的;又因為不景氣,來往的車輛也顯得稀些。在這兒走路,盡可以從容自在的呼吸空氣,不用張張往往躲躲閃閃。找路也頂容易,因為街道大概是縱橫交切,少有“旁逸斜出”的。
5、地勢天然生得好,加上樹種得非常巧妙,小湖小溪,或隱或顯,也安排的是地方。大道像輪子的軸,湊向軸心去。道旁齊齊地排著蔥郁的高樹;樹下有時候排著些白石雕像,在深綠的背景上越顯得潔白。
6、在初夏的時候,上北國的荷蘭去,他簡直覺得是新秋的樣子。淡淡的天色,寂寂的田野,火車走著,像沒人理會一般。天盡頭處偶爾看見一架半風(fēng)車,動也不動的,像向天揸開的鐵手。
7、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蓜e惱???,像牛毛,像花針,像細(xì)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卻綠得發(fā)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xiāng)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著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nóng)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8、天上的風(fēng)箏漸漸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兒去?!耙荒曛嬙谟诖骸保瑒偲痤^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9、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ɡ飵е鹞?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10、“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fēng)里帶著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dāng)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的賣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轉(zhuǎn)的曲子,跟清風(fēng)流水應(yīng)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的響著。
11、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1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事也交了卸,,真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父親奔喪回家。
13、我向來總覺得孩子應(yīng)該是世界的,不應(yīng)該是一種,一國,一鄉(xiāng),一家的。我因此不能容忍中國的孩子叫西洋人為“洋鬼子”。但這個十來歲的白種的孩子,竟已被撳入人種與國家的兩種定型里了。他已懂得憑著人種的優(yōu)勢和國家的強力,伸著臉襲擊我了。這一次襲擊實是許多次襲擊的小影,他的臉上便縮印著一部中國的外交史。他之來上海,或無多日,或已長久,耳濡目染,他的父親,親長,先生,父執(zhí),乃至同國,同種,都以驕傲踐踏對付中國人;而他的讀物也推波助瀾,將中國編排得一無是處,以長他自己的威風(fēng)。
14、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15、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時間匆匆而去的抽象化為“如輕煙”“如薄霧”,比喻共同,聯(lián)想新奇。輕煙、薄霧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縱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光陰的流逝。
16、他的從容,他的沉默,他的獨斷獨行,他的一去不回頭,都是力的表現(xiàn),都是強者適者的表現(xiàn)。決不婆婆媽媽的,決不粘粘搭搭的,一針見血,一刀兩斷,這正是白種人之所以為白種人。我真是一個矛盾的人。無論如何,我們最要緊的還是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孩子!誰也是上帝之驕子;這和昔日的王侯將相一樣,是沒有種的!
17、過來的日子如輕煙,被和風(fēng)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
18、等到燈火明時,陰陰的變?yōu)槌脸亮耍瑚龅乃猓駢粢话?那偶然閃爍著的光芒,就是夢的眼睛了。
1.平常想到西伯利亞,眼前便仿佛一片莽莽的平原,黯淡的斜陽照著,或者凜冽的北風(fēng)吹著,或者連天的冰雪蓋著。相信這個印象一半從《敕勒歌》來,一半從翻譯的小說來;我們火車中所見,卻并不如此驚心動魄的——大概是夏天的緣故罷。荒涼誠然不錯,但沿路沒有童山,千里的青綠,倒將西伯利亞化作平常的郊野了。只到處點綴著木屋,是向所未見。我們在西伯利亞七日,有五天都下雨;在那牛毛細(xì)雨中,這些微微發(fā)亮的木屋是有一種特別的調(diào)子的。
2.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察覺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
3.我不曾見過正義的面,只見過它的彎曲的影兒——在“自我”的唇邊,在“威權(quán)”的面前,在“他人”的背后。
4.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fēng)味。
6.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的人。白天一定要做的事情,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以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了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7.一張小小的圓臉,如正開的桃李花;臉上并沒有笑,卻隱隱地含著春日的光輝,像花房里充了蜜一般。
8.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9.有湖,有懸橋;湖里鵜鶘最多,倚在橋欄上看它們水里玩兒,可以消遣日子。周圍是白金漢宮,西寺,國會,各部官署,都是最忙碌的所在;倚在橋欄上的人卻能偷閑鑒賞那西寺和國會的戈昔式尖頂?shù)妮喞?,也算福氣了?BR> 10.東風(fēng)里, 掠過我臉邊, 星呀星的細(xì)雨, 是春天的絨毛呢。
11.一個在歐洲沒住過夏天的中國人,在初夏的時候,上北國的荷蘭去,他簡直覺得是新秋的樣子。淡淡的天色,寂寂的田野,火車走著,像沒人理會一般。無盡頭處偶爾看見一架半架風(fēng)車,動也不動的,像向天揸開的鐵手。
12.這邊沿岸一帶,相間地栽著桃樹和柳樹,春來當(dāng)有一番熱鬧的夢。
13.快樂都是他們的,我什么都沒有
14.在歐亞兩洲的交界處,有一段路頗有些中國意境,綿延不斷的青山與悠然流著的河水,在幾里路中只隨意曲了幾曲。山高而峻,不見多少峰巒,如削成的一座大圍屏。車在山下沿著河走;河岸也是高峻,水像突然掉下去似的。從山頂?shù)胶用妫钦R齊的兩疊;除曲了那幾曲外,這幾里路中都是整齊的。整齊雖已是西方的好處,但那高深卻還近乎中國的山水詩或山水畫。河中見一狹狹的小舟,一個人坐著緩緩地劃槳,那船和人都灰暗的顏色;這才真是中國畫了。
15.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yuǎn)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fēng)致了。
16.踮著腳,伸著頸,只知道“等待”的人!他們事 事都等待“明天”去做,“今天”卻專作為等待 之用;自然的,到了明天,又須等待明天的 明天了。
17.我覺得我是一張枯葉,一張爛紙,在這個大時代里
18.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jīng)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19.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
朱自清的春散文鑒賞篇九
瑞士有“歐洲的公園”之稱。起初以為有些好風(fēng)景而已;到了那里,才知無處不是好風(fēng)景,而且除了好風(fēng)景似乎就沒有什么別的。這大半由于天然,小半也是人工。瑞士人似乎是靠游客活的,只看很小的地方也有若干若干的旅館就知道。他們拚命地筑鐵道通輪船,讓愛逛山的愛游湖的都有落兒;而且車船兩便,票在手里,愛怎么走就怎么走。瑞士是山國,鐵道依山而筑,隧道極少;所以老是高高低低,有時像差得很遠(yuǎn)的。還有一種爬山鐵道,這兒特別多。狹狹的雙軌之間,另加一條特別軌:有時是一個個方格兒,有時是一個個鉤子;車底下帶一種齒輪似的東西,一步步咬著這些方格兒,這些鉤子,慢慢地爬上爬下。這種鐵道不用說工程大極了;有些簡直是筆陡筆陡的。
逛山的味道實在比游湖好。瑞士的湖水一例是淡藍(lán)的,真正平得像鏡子一樣。太陽照著的時候,那水在微風(fēng)里搖晃著,宛然是西方小姑娘的眼。若遇著陰天或者下小雨,湖上迷迷蒙蒙的,水天混在一塊兒,人如在睡里夢里。也有風(fēng)大的時候;那時水上便皺起粼粼的細(xì)紋,有點像顰眉的西子??墒沁@些變幻的光景在岸上或山上才能整個兒看見,在湖里倒不能領(lǐng)略許多。況且輪船走得究竟慢些,常覺得看來看去還是湖,不免也膩味。逛山就不同,一會兒看見湖,一會兒不看見;本來湖在左邊,不知怎么一轉(zhuǎn)彎,忽然挪到右邊了。湖上固然可以看山,山上還可看山,阿爾卑斯有的是重巒疊嶂,怎么看也不會窮。山上不但可以看山,還可以看谷;稀稀疏疏錯錯落落的房舍,仿佛有雞鳴犬吠的聲音,在山肚里,在山腳下??达L(fēng)景能夠流連低徊固然高雅,但目不暇接地過去,新境界層出不層,也未嘗不淋漓痛快;坐火車逛山便是這個辦法。
盧參(luzerne)在瑞士中部,盧參湖的西北角上。出了車站,一眼就看見那汪汪的湖水和屏風(fēng)般的青山,真有一股爽氣撲到人的臉上。與湖連著的是勞思河,穿過盧參的中間。
河上低低的一座古水塔,從前當(dāng)作燈塔用;這兒稱燈塔為“盧采那”,有人猜“盧參”這名字就是由此而出。這座塔低得有意思;依傍著一架曲了又曲的舊木橋,倒配了對兒。這架橋帶頂,像廊子;分兩截,近塔的一截低而窄,那一截卻突然高闊起來,仿佛彼此不相干,可是看來還只有一架橋。不遠(yuǎn)兒另是一架木橋,叫龕橋,因上有神龕得名,曲曲的,也古。許多對柱子支著橋頂,頂?shù)紫旅恳桓鶛M梁上兩面各釘著一大幅三角形的木板畫,總名“死神的跳舞”。每一幅配搭的人物和死神跳舞的姿態(tài)都不相同,意在表現(xiàn)社會上各種人的死法。畫筆大約并不算頂好,但這樣上百幅的死的圖畫,看了也就夠勁兒。過了河往里去,可以看見城墻的遺跡。墻依山而筑,蜿蜒如蛇;現(xiàn)在卻只見一段一段的嵌在住屋之間。但九座望樓還好好的,和水塔一樣都是多角錐形;多年的風(fēng)吹日曬雨淋,顏色是黯淡得很了。
冰河公園也在山上。古代有一個時期北半球全埋在冰雪里,瑞士自然在內(nèi)。阿爾卑斯山上積雪老是不化,越堆越多。在底下的漸漸地結(jié)成冰,最底下的一層漸漸地滑下來,順著山勢,往谷里流去。這就是冰河。冰河移動的時候,遇著夏季,便大量地溶化。這樣溶化下來的一股大水,力量無窮;石頭上一個小縫兒,在一個夏天里,可以讓沖成深深的大潭。這個叫磨穴。有時大石塊被帶進(jìn)潭里去,出不來,便只在那兒跟著水轉(zhuǎn)。初起有棱角,將潭壁上磨了許多道兒;日子多了,棱角慢慢光了,就成了一個大圓球,還是轉(zhuǎn)著。這個叫磨石。冰河公園便以這類遺跡得名。大大小小的石潭,大大小小的石球,現(xiàn)在是安靜了;但那粗糙的樣子還能教你想見多少萬年前大自然的氣力。可是奇怪,這些不言不語的頑石,居然背著多少萬年的歷史,比我們?nèi)祟愡€老得多多;要沒人卓古證今地說,誰相信。這樣講,古詩人慨嘆“磊磊澗中石”,似乎也很有些道理在里頭了。這些遺跡本來一半埋在亂石堆里,一半埋在草地里,直到一八七二年秋天才偶然間被發(fā)現(xiàn)。還發(fā)現(xiàn)了兩種化石:一種上是些蚌殼,足見阿爾卑斯腳下這一塊土原來是滔滔的大海。另一種上是片棕葉,又足見此地本有熱帶的大森林。這兩期都在冰河期前,日子雖然更杳茫,光景卻還能在眼前描畫得出,但我們?nèi)祟惻c那種大自然一比,卻未免太微細(xì)了。
立磯山(rigi)在盧參之西,乘輪船去大約要一點鐘。去時是個陰天,雨意很濃。四周陡峭的青山的影子冷冷地沉在水里。湖面兒光光的,像大理石一樣。上岸的地方叫威茲老,山腳下一座小小的村落,疏疏散散遮遮掩掩的人家,靜透了。上山坐火車,只一輛,走得可真慢,雖不像蝸牛,卻像牛之至。一邊是山,太近了,不好看。一邊是湖,是湖上的山;從上面往下看,山像一片一片兒插著,湖也像只有一薄片兒。有時窗外一座大崖石來了,便什么都不見;有時一片樹木來了,只好從枝葉的縫兒里張一下。山上和山下一樣,靜透了,常常聽到牛鈴兒叮兒當(dāng)?shù)摹Eе弮?,為的是跑到那兒都好找。這些牛真有些“不知漢魏”,有一回居然擋住了火車;開車的還有山上的人幫著,吆喝了半大,才將它們哄走。但是誰也沒有著急,只微微一笑就算了。山高五千九百零五英尺,頂上一塊不大的平場。據(jù)說在那兒可以看見周圍九百里的湖山,至少可以看見九個湖和無數(shù)的山峰??墒俏覀兊倪\氣壞,上山后云便越濃起來;到了山頂,什么都裹在云里,幾乎連我們自己也在內(nèi)。在不分遠(yuǎn)近的白茫茫里悶坐了一點鐘,下山的車才來了。
交湖(interlaken)在盧參的東南。從盧參去,要坐六點鐘的`火車。車子走過勃呂尼山峽。這條山峽在瑞士是最低的,可是最有名。沿路的風(fēng)景實在太奇了。車子老是挨著一邊兒山腳下走,路很窄。那邊兒起初也只是山,青青青青的。越往上走,那些山越高了,也越遠(yuǎn)了,中間豁然開朗,一片一片的谷,是從來沒看見過的山水畫。車窗里直望下去,卻往往只見一叢叢的樹頂,到處是深的綠,在風(fēng)里微微波動著。路似乎頗彎曲的樣子,一座大山峰老是看不完;瀑布左一條右一條的,多少讓山頂上的云掩護(hù)著,清淡到像一些聲音都沒有,不知轉(zhuǎn)了多少轉(zhuǎn),到勃呂尼了。這兒高三千二百九十六英尺,差不多到了這條峽的頂。從此下山,不遠(yuǎn)便是勃利安湖的東岸,北岸就是交湖了。車沿著湖走。太陽出來了,隔岸的高山青得出煙,湖水在我們腳下百多尺,閃閃的像琺瑯一樣。
交湖高一千八百六十六英尺,勃利安湖與森湖交會于此。地方小極了,只有一條大街;四周讓阿爾卑斯的群峰嚴(yán)嚴(yán)地圍著。其中少婦峰最為秀拔,積雪皚皚,高出云外。街北有兩條小徑。一條沿河,一條在山腳下,都以幽靜勝。小徑的一端,依著座小山的形勢參差地安排著些別墅般的屋子。街南一塊平原,只有稀稀的幾個人家,顯得空曠得不得了。早晨從旅館的窗子看,一片清新的朝氣冉冉地由遠(yuǎn)而近,仿佛在古時的村落里。街上滿是旅館和鋪子;鋪子不外賣些紀(jì)念品,咖啡,酒飯等等,都是為游客預(yù)備的;還有旅行社,更是的。這個地方簡直是游客的地方,不像屬于瑞士人。紀(jì)念品以刻木為最多,大概是些小玩意兒;是一種涂紫色的木頭,雖然刻得粗略,卻有氣力。在一家鋪子門前看見一個美國人在說,“你們這些東西都沒有用處;我不歡喜玩意兒?!辟I點紀(jì)念品而還要考較用處。此君真美國得可以了。
從交湖可以乘車上少婦峰,路上要換兩次車。在老臺勃魯能換爬山電車,就是下面帶齒輪的。這兒到萬根,景致最好看。車子慢慢爬上去,窗外展開一片高山與平陸,寬曠到一眼望不盡。坐在車中,不知道車子如何爬法;卻看那邊山上也有一條陡峻的軌道,也有車子在上面爬著,就像一只甲蟲。到萬格那爾勃可見冰川,在太陽里亮晶晶的。到小夏代格再換車,軌道中間裝上一排鐵鉤子,與車底下的齒輪好咬得更緊些。這條路直通到少婦峰前頭,差不多整個兒是隧道;因為山上滿積著雪,不得不打山肚里穿過去。這條路是歐洲最高的鐵路,費了十四年工夫才造好,要算近代頂偉大的工程了。
在隧道里走沒有多少意思,可是哀格望車站值得看。那前面的看廊是從山巖里硬鑿出來的。三個又高又大又粗的拱門般的窗洞,教你覺得自己藐小。望出去很遠(yuǎn);五千九百零四英尺下的格林德瓦德也可見。少婦峰站的看廊卻不及這里;一眼盡是雪山,雪水從檐上滴下來,別的什么都沒有。雖在一萬一千三百四十二英尺的高處,而不能放開眼界,未免令人有些悵悵。但是站里有一架電梯,可以到山頂上去。這是小小一片高原,在明西峰與少婦峰之間,三百二十英尺長,厚厚地堆著白雪。雪上雖只是淡淡的日光,乍看竟耀得人睜不開眼。這兒可望得遠(yuǎn)了。一層層的峰巒起伏著,有戴雪的,有不戴的;總之越遠(yuǎn)越淡下去。山縫里躲躲閃閃一些玩具般的屋子,據(jù)說便是交湖了。原上一頭插著瑞士白十字國旗,在風(fēng)里颯颯地響,頗有些氣勢。山上不時地雪崩,沙沙沙沙流下來像水一般,遠(yuǎn)看很好玩兒。腳下的雪滑極,不走慣的人寸步都得留神才行。少婦峰的頂還在二千三百二十五英尺之上,得憑著自己的手腳爬上去。
下山還在小夏代格換車,卻打這兒另走一股道,過格林德瓦德直到交湖,路似乎平多了。車子繞明西峰走了好些時候。明西峰比少婦峰低些,可是大。少婦峰秀美得好,明西峰雄奇得好。車子緊挨著山腳轉(zhuǎn),陡陡的山勢似乎要向窗子里直壓下來,像傳說中的巨人。這一路有幾條瀑布;瀑布下的溪流快極了,翻著白沫,老像沸著的鍋子。早九點多在交湖上車,回去是五點多。
司皮也茲(spiez)是玲瓏可愛的一個小地方:臨著森湖,如浮在湖上。路依山而建,共有四五層,臺階似的。街上??床灰娙?。在旅館樓上待著,遠(yuǎn)處偶然有人過去,說話聲音聽得清清楚楚的。傍晚從露臺上望湖,山腳下的暮靄混在一抹輕藍(lán)里,加上幾星兒剛放的燈光,真有味。孟特羅)的果子可可糖也真有味。日內(nèi)瓦像上海,只湖中大噴水,高二百余英尺,還有盧梭島及他出生的老屋,現(xiàn)在已開了古董鋪的,可以看看。
朱先生在這篇游記里說到,在瑞士高達(dá)五千多英尺的靜謐的立磯山上,有一些悠閑的牛群,有時居然擋住了火車,人們“吆喝半天才將它們哄走,但誰也沒有著急,只微微一笑就算了”。讀者看到這里,也禁不住要“微微一笑”。這笑便笑出一種心境:覺得自然可愛,恬淡閑適的心情難得。
游山逛水和寫游記,似乎都需要這么一種清明的心境。躲開塵世的喧囂,淡泊人間的功利,一個人靜靜地在山水自然間信步沉吟,便可能能超越種種局限,諦聽到天籟地籟之音,吸收那山川靈秀之氣。我讀這篇《瑞士》,便能暫時將榮辱功利置之度外,進(jìn)入文中那“物我兩忘”的境界,自己似乎也剎那間變得干凈聰明了起來。
一篇散文要營造出這么一種意境不容易。以朱先生這篇《瑞士》而言,我琢磨著是由這樣一些因素孕育而成的:
一是作者平易親切的態(tài)度。不拿架子,不說空話,不炫耀矯飾,不故作高深。和讀者的心兒連結(jié)在一起。文章一開始就說:“瑞士有‘歐洲公園’之稱。起初以為有此好風(fēng)景而已;到了那里,才知無處不是好風(fēng)景,而且除了好風(fēng)景似乎就沒有什么別的”。從平平淡淡到驚訝不已,一句進(jìn)一層,一步追一步,然后慢慢道來,又由驚訝不已到平平淡淡。驚訝也是平淡的驚訝。一開頭就奠定了這篇文章的風(fēng)格。然后說“逛山的味道實在比游湖水好”,又說“看風(fēng)景能夠流連低徊固然高雅,但目不暇接地過去,新境界層出不窮,也未嘗不淋漓痛快”。這都是合著游人的心意,體察他們喜歡變變花樣,喜歡出其不意的一般心理而說的,便顯得設(shè)身處地,使人親近。這也應(yīng)得上一句古話:文似看山不喜平。
其次便是哲理。散文中的哲理,也應(yīng)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是一種順其自然的瓜熟蒂落,一種點到為止的心領(lǐng)神會。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一句“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的感嘆,便把這篇文章弄得沉甸甸的,發(fā)人深省。到此止步就好了,可他接著又來一段很長的“故非有去者,不能至也”議論,便使人有蛇足的累贅感。到底是政治家作文,念念不忘教化。游記里的詩情哲理,我以為只宜意會,不宜言傳。讓讀者讀到那里時,此地此時地去觸類旁通一番,獨特地領(lǐng)悟回味一番為好,一經(jīng)作者或旁人指出,便覺多余,便會走樣,便是費力不討好。朱先生此文談到“磨穴”,“磨石”,“死神的跳舞”,“不言不語的頑石,居然背著多少萬年的歷史”,以及論及美國游客的實用價值觀,都有哲理深意寓焉,然而卻都是感性與理性天衣無縫的遇合,沒有強加于人或刻意為之的痕跡。
第三便是文字的口語化,口語和美文相結(jié)合的一種大雅大俗的文體。精致游刃,簡潔蘊藉,卻不乏瑰麗的底色。如“曲曲的,也古”,“怎么看也不會窮”,“讓愛逛山的愛游湖的都有落兒”……便是口語顯出的魅力,而“疏疏散散遮遮掩掩的人家”,“沙沙沙沙流下來”,“青青青青的”,又有一種美麗的動態(tài)感,使人流連不已。
最后說一說文章的結(jié)構(gòu)。這篇游記是按游程記敘的,但詳略不一,取舍很嚴(yán)。歸納起來是寫游了三個湖:盧參湖、交湖和森湖。我便想起葉圣陶先生后來就寫過一篇《游了三個湖》,不過他游的是中國湖而不是瑞士湖了。
朱自清的春散文鑒賞篇十
倫敦乞丐在路旁畫畫的多,寫字的.卻少。只在特拉伐加方場附近見過一個長須老者(外國長須的不多),在水門汀上端坐著,面前幾行潦草的白色的粉字。說自己是大學(xué)出身,現(xiàn)在一寒至此,大學(xué)又有何用,這幾句牢騷話似乎頗打動了一些來來往往的人,加上老者那炯炯的雙眼,不露半星兒可憐相,也教人有點肅然。他右首放著一只小提箱,打開了,預(yù)備人往里扔錢。那地方本是四通八達(dá)的鬧市,扔錢的果然不少。箱子內(nèi)外都撒的銅子兒(便士);別的乞丐卻似乎沒有這么好的運氣。
畫畫的大半用各色粉筆,也有用顏料的。見到的有三種花樣。或雙鉤tolive(求生)二字,每一個字母約一英尺見方,在雙鉤的輪廓里精細(xì)地作畫。字母整齊勻凈,通體一筆不茍?;螂p鉤goodluck(好運)二字,也有只用luck(運氣)一字的?!扒笊笔亲缘溃弧昂眠\”“運氣”是為過客頌禱之辭。或畫著四五方風(fēng)景,每方大小也在一英尺左右。通常畫者坐在畫的一頭,那一頭將他那舊帽子翻過來放著,銅子兒就扔在里面。
這些畫丐有些在藝術(shù)學(xué)校受過正式訓(xùn)練,有些平日愛畫兩筆,算是“玩藝兒”。到?jīng)]了落兒,便只好在水門汀上動起手來了。一九三二年五月十日,這些人還來了一回展覽會。那天的晚報(theeveningnews)上選印了幾幅,有兩幅是彩繡的。繡的人諢名“牛津街開特爾老大”,拳亂時做水手,來過中國,他還記得那時情形。這兩幅畫繡在帆布(畫布)上,每幅下了八萬針。他繡過英王愛德華像,據(jù)說頗為當(dāng)今王后所賞識;那是他生平最得意的時候?,F(xiàn)在卻只在牛津街上浪蕩著。
晚報上還記著一個人。他在雜戲館(halls)干過三十五年,名字常大書在海報上。三年前還領(lǐng)了一個雜戲班子游各處,他扮演主要的角色。英倫三島的城市都到過;大陸上到過百來處,美國也到過十來處。也認(rèn)識賈波林??墒菚r運不濟(jì),“老倫敦”卻沒一個子兒。他想起從前朋友們說過靜物寫生多么有意思,自己也曾學(xué)著玩兒;到了此時,說不得只好憑著這點“玩藝兒”在泰晤士河長堤上混混了。但是他怕認(rèn)得他的人太多,老是背向著路中,用大帽檐遮了臉兒。他說在水門汀上作畫頗不容易;最怕下雨,幾分鐘的雨也許毀了整天的工作。他說總想有朝一日再到戲臺上去。
畫丐外有樂丐。牛津街見過一個,開著話匣子,似乎是坐在三輪自行車上;記得頗有些堂哉皇也的神氣。復(fù)活節(jié)星期五在冷街中卻見過一群,似乎一人推著風(fēng)琴,一人按著,一人高唱《頌圣歌》——那推琴的也和著。這群人樣子卻就狼狽了。據(jù)說話匣子等等都是賃來;他們大概總有得賺的。另一條冷街上見過一個男的帶著兩個女的,穿著得像剛從垃圾堆里出來似的。一個女的還抹著胭脂,簡直是一塊塊紅土!男的奏樂,女的亂七八糟的跳舞,在剛下完雨泥滑滑的馬路上。這種女乞丐像很少。又見過一個拉小提琴的人,似乎很年輕,很文雅,向著步道上的過客站著。右手本來抱著個小猴兒;拉琴時先把它抱在左肩頭蹲著。拉了沒幾弓子,猴兒尿了;他只若無其事,讓衣服上淋淋漓漓的。
牛津街上還見過一個,那真狼狽不堪。他大概賃話匣子等等的力量都沒有;只找了塊板兒,三四尺長,五六寸寬,上面安上條弦子,用只玻璃水杯將弦子繃起來。把板兒放在街沿下,便蹲著,兩只手穿梭般彈奏著。那是明燈初上的時候,步道上人川流不息;一雙雙腳從他身邊匆匆的跨過去,看見他的似乎不多。街上汽車聲腳步聲談話聲混成一片,他那獨弦的細(xì)聲細(xì)氣,怕也不容易讓人聽見??墒撬€是埋著頭彈他那一手。
幾年前一個朋友還見過背誦迭更斯小說的。()大家正在戲園門口排著班等買票;這個人在旁背起《塊肉余生述》來,一邊念,一邊還做著。這該能夠多找?guī)讉€子兒,因為比那些話匣子等等該有趣些。
警察禁止空手空口的乞丐,乞丐便都得變做賣藝人。若是無藝可賣,手里也得拿點東西,如火柴皮鞋帶之類。路角落里常有男人或女人拿著這類東西默默站著,臉上大都是黯淡的。其實賣藝,賣物,大半也是幌子;不過到底教人知道自尊些,不許不做事白討錢。只有瞎子,可以白討錢。他們站著或坐著;胸前有時掛一面紙牌子,寫著“盲人”。又有一種人,在乞丐非乞丐之間。有一回找一家雜耍場不著,請教路角上一個老者。他殷勤領(lǐng)著走,一面說剛失業(yè),沒錢花,要我?guī)蛡€忙兒。給了五個便士(約合中國三毛錢),算是酬勞,他還爭呢。其實只有二三百步路罷了。跟著走,訴苦,白討錢的,只遇著一次;那里街燈很暗,沒有警察,路上人也少,我又是外國人,他所以厚了臉皮,放了膽子——他自然不是瞎子。
朱自清的春散文鑒賞篇十一
【朱自清《瑞士》原文】
瑞士有“歐洲的公園”之稱。起初以為有些好風(fēng)景而已;到了那里,才知無處不是好風(fēng)景,而且除了好風(fēng)景似乎就沒有什么別的。這大半由于天然,小半也是人工。瑞士人似乎是靠游客活的,只看很小的地方也有若干若干的旅館就知道。他們拚命地筑鐵道通輪船,讓愛逛山的愛游湖的都有落兒;而且車船兩便,票在手里,愛怎么走就怎么走。瑞士是山國,鐵道依山而筑,隧道極少;所以老是高高低低,有時像差得很遠(yuǎn)的。還有一種爬山鐵道,這兒特別多。狹狹的雙軌之間,另加一條特別軌:有時是一個個方格兒,有時是一個個鉤子;車底下帶一種齒輪似的東西,一步步咬著這些方格兒,這些鉤子,慢慢地爬上爬下。這種鐵道不用說工程大極了;有些簡直是筆陡筆陡的。
逛山的味道實在比游湖好。瑞士的湖水一例是淡藍(lán)的,真正平得像鏡子一樣。太陽照著的時候,那水在微風(fēng)里搖晃著,宛然是西方小姑娘的眼。若遇著陰天或者下小雨,湖上迷迷蒙蒙的,水天混在一塊兒,人如在睡里夢里。也有風(fēng)大的時候;那時水上便皺起粼粼的細(xì)紋,有點像顰眉的西子??墒沁@些變幻的光景在岸上或山上才能整個兒看見,在湖里倒不能領(lǐng)略許多。況且輪船走得究竟慢些,常覺得看來看去還是湖,不免也膩味。逛山就不同,一會兒看見湖,一會兒不看見;本來湖在左邊,不知怎么一轉(zhuǎn)彎,忽然挪到右邊了。湖上固然可以看山,山上還可看山,阿爾卑斯有的是重巒疊嶂,怎么看也不會窮。山上不但可以看山,還可以看谷;稀稀疏疏錯錯落落的房舍,仿佛有雞鳴犬吠的聲音,在山肚里,在山腳下??达L(fēng)景能夠流連低徊固然高雅,但目不暇接地過去,新境界層出不層,也未嘗不淋漓痛快;坐火車逛山便是這個辦法。
盧參(luzerne)在瑞士中部,盧參湖的西北角上。出了車站,一眼就看見那汪汪的湖水和屏風(fēng)般的青山,真有一股爽氣撲到人的臉上。與湖連著的是勞思河,穿過盧參的中間。
河上低低的一座古水塔,從前當(dāng)作燈塔用;這兒稱燈塔為“盧采那”,有人猜“盧參”這名字就是由此而出。這座塔低得有意思;依傍著一架曲了又曲的舊木橋,倒配了對兒。這架橋帶頂,像廊子;分兩截,近塔的一截低而窄,那一截卻突然高闊起來,仿佛彼此不相干,可是看來還只有一架橋。不遠(yuǎn)兒另是一架木橋,叫龕橋,因上有神龕得名,曲曲的,也古。許多對柱子支著橋頂,頂?shù)紫旅恳桓鶛M梁上兩面各釘著一大幅三角形的木板畫,總名“死神的跳舞”。每一幅配搭的人物和死神跳舞的姿態(tài)都不相同,意在表現(xiàn)社會上各種人的死法。畫筆大約并不算頂好,但這樣上百幅的死的圖畫,看了也就夠勁兒。過了河往里去,可以看見城墻的遺跡。墻依山而筑,蜿蜒如蛇;現(xiàn)在卻只見一段一段的嵌在住屋之間。但九座望樓還好好的,和水塔一樣都是多角錐形;多年的風(fēng)吹日曬雨淋,顏色是黯淡得很了。
冰河公園也在山上。古代有一個時期北半球全埋在冰雪里,瑞士自然在內(nèi)。阿爾卑斯山上積雪老是不化,越堆越多。在底下的漸漸地結(jié)成冰,最底下的一層漸漸地滑下來,順著山勢,往谷里流去。這就是冰河。冰河移動的時候,遇著夏季,便大量地溶化。這樣溶化下來的一股大水,力量無窮;石頭上一個小縫兒,在一個夏天里,可以讓沖成深深的大潭。這個叫磨穴。有時大石塊被帶進(jìn)潭里去,出不來,便只在那兒跟著水轉(zhuǎn)。初起有棱角,將潭壁上磨了許多道兒;日子多了,棱角慢慢光了,就成了一個大圓球,還是轉(zhuǎn)著。這個叫磨石。冰河公園便以這類遺跡得名。大大小小的石潭,大大小小的石球,現(xiàn)在是安靜了;但那粗糙的樣子還能教你想見多少萬年前大自然的氣力??墒瞧婀?,這些不言不語的頑石,居然背著多少萬年的歷史,比我們?nèi)祟愡€老得多多;要沒人卓古證今地說,誰相信。這樣講,古詩人慨嘆“磊磊澗中石”,似乎也很有些道理在里頭了。這些遺跡本來一半埋在亂石堆里,一半埋在草地里,直到一八七二年秋天才偶然間被發(fā)現(xiàn)。還發(fā)現(xiàn)了兩種化石:一種上是些蚌殼,足見阿爾卑斯腳下這一塊土原來是滔滔的大海。另一種上是片棕葉,又足見此地本有熱帶的大森林。這兩期都在冰河期前,日子雖然更杳茫,光景卻還能在眼前描畫得出,但我們?nèi)祟惻c那種大自然一比,卻未免太微細(xì)了。
立磯山(rigi)在盧參之西,乘輪船去大約要一點鐘。去時是個陰天,雨意很濃。四周陡峭的青山的影子冷冷地沉在水里。湖面兒光光的,像大理石一樣。上岸的地方叫威茲老,山腳下一座小小的村落,疏疏散散遮遮掩掩的人家,靜透了。上山坐火車,只一輛,走得可真慢,雖不像蝸牛,卻像牛之至。一邊是山,太近了,不好看。一邊是湖,是湖上的山;從上面往下看,山像一片一片兒插著,湖也像只有一薄片兒。有時窗外一座大崖石來了,便什么都不見;有時一片樹木來了,只好從枝葉的縫兒里張一下。山上和山下一樣,靜透了,常常聽到牛鈴兒叮兒當(dāng)?shù)?。牛帶著鈴兒,為的是跑到那兒都好找。這些牛真有些“不知漢魏”,有一回居然擋住了火車;開車的'還有山上的人幫著,吆喝了半大,才將它們哄走。但是誰也沒有著急,只微微一笑就算了。山高五千九百零五英尺,頂上一塊不大的平場。據(jù)說在那兒可以看見周圍九百里的湖山,至少可以看見九個湖和無數(shù)的山峰??墒俏覀兊倪\氣壞,上山后云便越濃起來;到了山頂,什么都裹在云里,幾乎連我們自己也在內(nèi)。在不分遠(yuǎn)近的白茫茫里悶坐了一點鐘,下山的車才來了。
交湖(interlaken)在盧參的東南。從盧參去,要坐六點鐘的火車。車子走過勃呂尼山峽。這條山峽在瑞士是最低的,可是最有名。沿路的風(fēng)景實在太奇了。車子老是挨著一邊兒山腳下走,路很窄。那邊兒起初也只是山,青青青青的。越往上走,那些山越高了,也越遠(yuǎn)了,中間豁然開朗,一片一片的谷,是從來沒看見過的山水畫。車窗里直望下去,卻往往只見一叢叢的樹頂,到處是深的綠,在風(fēng)里微微波動著。路似乎頗彎曲的樣子,一座大山峰老是看不完;瀑布左一條右一條的,多少讓山頂上的云掩護(hù)著,清淡到像一些聲音都沒有,不知轉(zhuǎn)了多少轉(zhuǎn),到勃呂尼了。這兒高三千二百九十六英尺,差不多到了這條峽的頂。從此下山,不遠(yuǎn)便是勃利安湖的東岸,北岸就是交湖了。車沿著湖走。太陽出來了,隔岸的高山青得出煙,湖水在我們腳下百多尺,閃閃的像琺瑯一樣。
交湖高一千八百六十六英尺,勃利安湖與森湖交會于此。地方小極了,只有一條大街;四周讓阿爾卑斯的群峰嚴(yán)嚴(yán)地圍著。其中少婦峰最為秀拔,積雪皚皚,高出云外。街北有兩條小徑。一條沿河,一條在山腳下,都以幽靜勝。小徑的一端,依著座小山的形勢參差地安排著些別墅般的屋子。街南一塊平原,只有稀稀的幾個人家,顯得空曠得不得了。早晨從旅館的窗子看,一片清新的朝氣冉冉地由遠(yuǎn)而近,仿佛在古時的村落里。街上滿是旅館和鋪子;鋪子不外賣些紀(jì)念品,咖啡,酒飯等等,都是為游客預(yù)備的;還有旅行社,更是的。這個地方簡直是游客的地方,不像屬于瑞士人。紀(jì)念品以刻木為最多,大概是些小玩意兒;是一種涂紫色的木頭,雖然刻得粗略,卻有氣力。在一家鋪子門前看見一個美國人在說,“你們這些東西都沒有用處;我不歡喜玩意兒?!辟I點紀(jì)念品而還要考較用處。此君真美國得可以了。
從交湖可以乘車上少婦峰,路上要換兩次車。在老臺勃魯能換爬山電車,就是下面帶齒輪的。這兒到萬根,景致最好看。車子慢慢爬上去,窗外展開一片高山與平陸,寬曠到一眼望不盡。坐在車中,不知道車子如何爬法;卻看那邊山上也有一條陡峻的軌道,也有車子在上面爬著,就像一只甲蟲。到萬格那爾勃可見冰川,在太陽里亮晶晶的。到小夏代格再換車,軌道中間裝上一排鐵鉤子,與車底下的齒輪好咬得更緊些。這條路直通到少婦峰前頭,差不多整個兒是隧道;因為山上滿積著雪,不得不打山肚里穿過去。這條路是歐洲最高的鐵路,費了十四年工夫才造好,要算近代頂偉大的工程了。
在隧道里走沒有多少意思,可是哀格望車站值得看。那前面的看廊是從山巖里硬鑿出來的。三個又高又大又粗的拱門般的窗洞,教你覺得自己藐小。望出去很遠(yuǎn);五千九百零四英尺下的格林德瓦德也可見。少婦峰站的看廊卻不及這里;一眼盡是雪山,雪水從檐上滴下來,別的什么都沒有。雖在一萬一千三百四十二英尺的高處,而不能放開眼界,未免令人有些悵悵。但是站里有一架電梯,可以到山頂上去。這是小小一片高原,在明西峰與少婦峰之間,三百二十英尺長,厚厚地堆著白雪。雪上雖只是淡淡的日光,乍看竟耀得人睜不開眼。這兒可望得遠(yuǎn)了。一層層的峰巒起伏著,有戴雪的,有不戴的;總之越遠(yuǎn)越淡下去。山縫里躲躲閃閃一些玩具般的屋子,據(jù)說便是交湖了。原上一頭插著瑞士白十字國旗,在風(fēng)里颯颯地響,頗有些氣勢。山上不時地雪崩,沙沙沙沙流下來像水一般,遠(yuǎn)看很好玩兒。腳下的雪滑極,不走慣的人寸步都得留神才行。少婦峰的頂還在二千三百二十五英尺之上,得憑著自己的手腳爬上去。
下山還在小夏代格換車,卻打這兒另走一股道,過格林德瓦德直到交湖,路似乎平多了。車子繞明西峰走了好些時候。明西峰比少婦峰低些,可是大。少婦峰秀美得好,明西峰雄奇得好。車子緊挨著山腳轉(zhuǎn),陡陡的山勢似乎要向窗子里直壓下來,像傳說中的巨人。這一路有幾條瀑布;瀑布下的溪流快極了,翻著白沫,老像沸著的鍋子。早九點多在交湖上車,回去是五點多。
司皮也茲(spiez)是玲瓏可愛的一個小地方:臨著森湖,如浮在湖上。路依山而建,共有四五層,臺階似的。街上??床灰娙恕T诼灭^樓上待著,遠(yuǎn)處偶然有人過去,說話聲音聽得清清楚楚的。傍晚從露臺上望湖,山腳下的暮靄混在一抹輕藍(lán)里,加上幾星兒剛放的燈光,真有味。孟特羅)的果子可可糖也真有味。日內(nèi)瓦像上海,只湖中大噴水,高二百余英尺,還有盧梭島及他出生的老屋,現(xiàn)在已開了古董鋪的,可以看看。
【朱自清《瑞士》賞析】
朱先生在這篇游記里說到,在瑞士高達(dá)五千多英尺的靜謐的立磯山上,有一些悠閑的牛群,有時居然擋住了火車,人們“吆喝半天才將它們哄走,但誰也沒有著急,只微微一笑就算了”。讀者看到這里,也禁不住要“微微一笑”。這笑便笑出一種心境:覺得自然可愛,恬淡閑適的心情難得。
游山逛水和寫游記,似乎都需要這么一種清明的心境。躲開塵世的喧囂,淡泊人間的功利,一個人靜靜地在山水自然間信步沉吟,便可能能超越種種局限,諦聽到天籟地籟之音,吸收那山川靈秀之氣。我讀這篇《瑞士》,便能暫時將榮辱功利置之度外,進(jìn)入文中那“物我兩忘”的境界,自己似乎也剎那間變得干凈聰明了起來。
一篇散文要營造出這么一種意境不容易。以朱先生這篇《瑞士》而言,我琢磨著是由這樣一些因素孕育而成的:
一是作者平易親切的態(tài)度。不拿架子,不說空話,不炫耀矯飾,不故作高深。和讀者的心兒連結(jié)在一起。文章一開始就說:“瑞士有‘歐洲公園’之稱。起初以為有此好風(fēng)景而已;到了那里,才知無處不是好風(fēng)景,而且除了好風(fēng)景似乎就沒有什么別的”。從平平淡淡到驚訝不已,一句進(jìn)一層,一步追一步,然后慢慢道來,又由驚訝不已到平平淡淡。驚訝也是平淡的驚訝。一開頭就奠定了這篇文章的風(fēng)格。然后說“逛山的味道實在比游湖水好”,又說“看風(fēng)景能夠流連低徊固然高雅,但目不暇接地過去,新境界層出不窮,也未嘗不淋漓痛快”。這都是合著游人的心意,體察他們喜歡變變花樣,喜歡出其不意的一般心理而說的,便顯得設(shè)身處地,使人親近。這也應(yīng)得上一句古話:文似看山不喜平。
其次便是哲理。散文中的哲理,也應(yīng)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是一種順其自然的瓜熟蒂落,一種點到為止的心領(lǐng)神會。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一句“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的感嘆,便把這篇文章弄得沉甸甸的,發(fā)人深省。到此止步就好了,可他接著又來一段很長的“故非有去者,不能至也”議論,便使人有蛇足的累贅感。到底是政治家作文,念念不忘教化。游記里的詩情哲理,我以為只宜意會,不宜言傳。讓讀者讀到那里時,此地此時地去觸類旁通一番,獨特地領(lǐng)悟回味一番為好,一經(jīng)作者或旁人指出,便覺多余,便會走樣,便是費力不討好。朱先生此文談到“磨穴”,“磨石”,“死神的跳舞”,“不言不語的頑石,居然背著多少萬年的歷史”,以及論及美國游客的實用價值觀,都有哲理深意寓焉,然而卻都是感性與理性天衣無縫的遇合,沒有強加于人或刻意為之的痕跡。
第三便是文字的口語化,口語和美文相結(jié)合的一種大雅大俗的文體。精致游刃,簡潔蘊藉,卻不乏瑰麗的底色。如“曲曲的,也古”,“怎么看也不會窮”,“讓愛逛山的愛游湖的都有落兒”……便是口語顯出的魅力,而“疏疏散散遮遮掩掩的人家”,“沙沙沙沙流下來”,“青青青青的”,又有一種美麗的動態(tài)感,使人流連不已。
最后說一說文章的結(jié)構(gòu)。這篇游記是按游程記敘的,但詳略不一,取舍很嚴(yán)。歸納起來是寫游了三個湖:盧參湖、交湖和森湖。我便想起葉圣陶先生后來就寫過一篇《游了三個湖》,不過他游的是中國湖而不是瑞士湖了。
朱自清的春散文鑒賞篇十二
昨晚中西音樂歌舞大會里“中西絲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個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灑在我臉上,引起潤澤、輕松的感覺。新鮮的微風(fēng)吹動我的衣袂,像愛人的鼻息吹著我的手一樣。我立的一條白礬石的甬道上,經(jīng)了那細(xì)雨,正如涂了一層薄薄的乳油;踏著只覺越發(fā)滑膩可愛了。
大約也因那蒙蒙的雨,園里沒了濃郁的香氣。涓涓的東風(fēng)只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著些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園外田畝和沼澤里,又時時送過些新插的秧,少壯的麥,和成蔭的柳樹的清新的蒸氣。這些雖非甜美,卻能強烈地刺激我的鼻觀,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聽著;也用心唱著。我終于被一種健康的麻痹襲取了,于是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獨自唱著,聽著,世界上便只有歌聲了。
靜靜的欣賞,如同身在歌聲中,心隨旋律轉(zhuǎn)動。作者以清麗的筆調(diào),運用生動形象的移覺手法,融入豐富的想像,引我進(jìn)入了一個美妙的歌聲境界。我驚嘆歌聲的魅力,更驚嘆朱自清的出色描繪。
作用運用移覺,從觸覺、視覺、嗅覺三方面來進(jìn)行描繪。“霏霏的毛雨默然灑在我臉上,引起潤澤,輕松的感覺?!薄跋駩廴说谋窍⒋抵业氖忠粯?。”“正如涂了一層薄薄的乳油;踏著只覺越發(fā)滑膩可愛了?!弊髡甙迅杪暤妮p柔之美化作可觸及的物象,形象而具體,讓我們親身感受到了它的滋潤、輕柔、滑膩細(xì)致。輕柔的歌聲突然轉(zhuǎn)向了低沉,于是作者又巧妙地一轉(zhuǎn)筆鋒,讀者眼前出現(xiàn)了,“恬靜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與綠?!备杪曋械腵哀愁化成了眼前黯淡的花朵,讓我們看到春的困倦,感受到了淡淡的哀傷。忽然“涓涓的東風(fēng)只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著些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又時時送過些新插的秧,少壯的麥,和成蔭的柳樹的清新的蒸氣?!鼻逍碌幕ㄏ慊熘嗤恋臍庀?,沁人心脾,讓人精神為之一振。這正是歌聲的輕快活力給人聽覺的震撼。
散文意境的創(chuàng)造,要善于捕捉意象。在作品中,作者捕捉了滋潤的春雨、輕柔的微風(fēng)、油滑的涌道、黯淡的花朵、清新的花香、潮濕的泥氣息、新栽的秧和少壯的麥的氣息、柳樹清新的蒸氣。
作者把感情注入到這些事物中,通過移覺的手法將歌聲完全轉(zhuǎn)化成這些我們能夠觸摸得到的,看得到的,聞得到的物象。然后再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擬人手法把情與景、虛與實和諧統(tǒng)一起來,自然地展開聯(lián)想。他把輕柔的歌聲給人的享受比擬成春雨、春風(fēng)的輕撫;把低沉的歌聲比擬成黯淡的花色,芳香的“消歇”、“楞倦”;把心靈為之一振的歌聲比擬成沁人心脾的花香、土香。
傅德岷在《散文藝術(shù)論》中說“聯(lián)想,是散文家感情的升華,插上想像的彩翼,散文家就可以在宏觀宇宙、微觀世界騎著思想的駿馬縱橫馳騁,自由奔突、展示出無比瑰麗的藝術(shù)境界,給人以詩情畫意的美感。”隨著作者想像的綿延,我們仿佛也走進(jìn)了歌聲的世界,聽到了歌聲,看到了那一個美麗奇妙的境界:我們站在寧靜的花園中,享受著春雨的滋潤、輕風(fēng)的輕撫,感受著花朵的黯淡帶來的淡淡哀傷,呼吸清新的花香和泥土的氣息。一切是那么安寧自然,心靈的塵蒎滌無遺,心中的煩惱飄走無形,只剩下自然的肉體,輕松舒坦的心情,融入純潔的自然境界中,無拘無束,無牽無掛。
品味過這篇散文,我們沉浸在作者那隨歌聲而流動思維,隨樂符而展現(xiàn)的畫面,隨想像而進(jìn)入的奇妙的意境。真是一番美的享受。
朱自清細(xì)膩的感受力,豐富的想象力和詩意的心懷,營造出優(yōu)美意境。《歌聲》樸素淡雅,絕無浮華造作,它是一篇富有朝氣的青年詩人流露出自己心象世界的好作品。作者描繪歌聲,運用移覺這一藝術(shù)手法,把歌聲“朦朧”的聽覺形象,與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種感覺形象,交疊在一起,構(gòu)成一幅美不勝收的江南微雨圖,散文韻味十足,令人神往。
朱自清的春散文鑒賞篇十三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與《悼亡婦》,被稱為“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xué)”。他能夠在淡淡的筆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沒有半點矯柔造作,而有動人心弦的力量,特別是《背影》,表達(dá)了作者對其父朱鴻鈞的深情和絲絲的懷念,深深感動著每一位讀者,并長期以來,一直作為現(xiàn)代經(jīng)典散文被收錄在中學(xué)、大學(xué)語文課本中。
但是,近來,有些人在網(wǎng)上對先生的這篇美文大加指責(zé),并斥之為病態(tài)文學(xué),叫囂應(yīng)當(dāng)把斯文從中學(xué)、大學(xué)的語文課本中裁掉等等。看罷這些人在網(wǎng)上發(fā)布的文字,我心中不免有些凄惶,也有幾番哀嘆,眼前也不由得浮現(xiàn)出一群赤膊叉腰,張口唾沫四濺,閉嘴白沫滿唇,翹足延頸,當(dāng)街謾罵的潑婦形象來。如果按照這些人的說法去衡量,中國五千年來的璀璨文化藝術(shù)幾乎無不是病態(tài)的文化藝術(shù),都入不了他們的法眼了。而他們自己卻又拿不出一篇,或者一件,他們自己的非病態(tài)的作品來供人們一飽眼福,這又是為什么呢?于是,我不僅聯(lián)想起魯迅先生“戰(zhàn)士戰(zhàn)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fā)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zhàn)士更英雄”(《戰(zhàn)士和蒼蠅》)的話來,并以此饋贈那些當(dāng)街叫囂的潑婦們。
一、寫作背景:
《背影》一文,寫于一九二五年。斯文乃追憶其八年前的一件往事。講述作者在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念書期間,得知祖母去世后,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fù)P州老家奔喪。辦完喪事后,其父到南京找工作,而作者則回北京念書,父子倆在今南京市浦口區(qū)惜別的情景。此文后來收在了開明書店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中。它是自清先生早期一篇極為有名的文章,也是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的散文杰作。作者僅以一千五百字描寫了一個生活片斷,卻能感人至深,膾炙人口,自清先生的寫作技巧,焉不敬服人哉!
二、思想主題:
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xiàn)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百般的懷念。
本文作于1925年,寫的是19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的一段經(jīng)歷。而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社會狀況是:軍閥割據(jù),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斗,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dāng)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斗爭中,但作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會感到社會的壓抑,產(chǎn)生一種落寞凄涼的情緒。作者以自己的家庭為例,講述了其家庭因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閑”,后為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這些都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當(dāng)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凄慘的現(xiàn)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現(xiàn)的灰暗的基調(diào)。在這一背景下,作者寫出了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tǒng)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fàn)?。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三、文章分析
《背影》是記實散文。它描述了在家庭遭受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yuǎn)行兒子的經(jīng)過。通過樸素真切的語言,表現(xiàn)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和兒子對父親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里的那句話。當(dāng)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這話道出了《背影》的寫作緣由、描寫重點和寫作特點等,可以作為理解文章的鑰匙。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乃開篇點題。思念父親,最不能忘懷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即從“那年冬天”至“我的眼淚又來了”。以回憶往事,追述在車站與父親離別的情景,表現(xiàn)父親愛子的真摯感情。
然此部分又分三層:
第一層:從“那年冬天”到“我們便同行”。旨在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其主要交代此次父子分別時的家庭情況。
第二層:自“從到南京時”到“……太聰明了”。寫父親送行前的細(xì)心關(guān)照,為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始于“我說道”止于“……又來了”。描寫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的“背影”,抒發(fā)真摯的感情。
3.第三部分:即最后一自然段。寫別后對父親的思念。以在淚光中再現(xiàn)“背影”作結(jié),直接抒發(fā)深切懷念之情。
四、藝術(shù)分析
《背影》記事頗簡單,一個丟了差使的小吏送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送別。在軍閥統(tǒng)治的舊中國,這種事是極平常的事,在那黑暗的社會里,即使這種小康之家,也經(jīng)不起天災(zāi)人禍的打擊。文章記述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當(dāng)時的灰暗世態(tài),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當(dāng)時的社會現(xiàn)實。這種社會雖早已不存在了,但其記述的情景,對我們來說依然有著歷史的認(rèn)識作用。
其寫作特點:本文通過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的命題以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fā)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中反復(fù)出現(xiàn)四次,然每次的情況都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則是一脈相承。第一次,在文章開頭,旨在開篇點題“背影”。營造出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以籠罩全文。第二次,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此為寫作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xiàn)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第三次,父親和兒子告別后,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第四次,在文章結(jié)尾,兒子讀著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xiàn)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yīng)。
本文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然又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神情、音容笑貌等,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征“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xì)致的刻畫。作者這樣處理,主要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因為,一、父親老境“頹唐”,飽經(jīng)憂患,半生潦倒;二、父親在家境慘淡、祖母逝世、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辛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的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而且反復(fù)叮嚀一路小心。三、當(dāng)時父親的心境不好,兒子的心境也不好。因此,作者抓住父親這樣一個“背影”集中描繪,抒發(fā)特定環(huán)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強烈的藝術(shù)效果。也正因為作品寫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間相愛相憐,字里行間有淡淡的哀愁,顯得更加真摯動人。
具體說來,
1.民族化。《背影》的語言非常忠實樸素,又非常典雅文質(zhì)。這種高度民族化的語言,和《背影》所表現(xiàn)的民族的精神氣質(zhì),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結(jié)構(gòu),恰成和諧的統(tǒng)一。沒有《背影》語言的明麗典雅、古樸質(zhì)實,就沒有《背影》的一切風(fēng)采。
2.簡潔。本文通體干凈,沒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除了夾入了一些文言詞語以外,沒有華美的辭藻,生僻的詞語,都是質(zhì)樸自然的家常話,生活氣息非常濃厚,提煉得非常簡潔。
3.樸實?!侗秤啊啡冒酌栌洈⑹聦崳蛔魅魏涡揎?、渲染。通篇寫父親多么關(guān)心愛護(hù)兒子,兒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親,但像“關(guān)心”、“愛護(hù)”、“感激”這一類的抽象現(xiàn)成的字眼,文章中卻一個也沒有用,更沒有什么華麗的詞藻。大樸正是大巧的表現(xiàn)。文中用詞造句都經(jīng)過認(rèn)真考究,絕不隨便。如送行那一段:“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xì)?!边@里的“說定”,如果用“說過”似乎也通,但遜色多了。“說定”不送,后來終于還是送了,實際上是說而不定,很好地表現(xiàn)出父親當(dāng)時的矛盾心理?!笆熳R”一詞,說明父親囑托的這個茶房該是靠得住的;“再三囑咐”,表明囑咐茶房遍數(shù)之多,不厭其煩,反復(fù)交代,唯恐茶房有半點疏漏;“甚是仔細(xì)”,表明囑咐內(nèi)容之詳,把送行中應(yīng)該注意的細(xì)微末節(jié)都提到了。這些用語,強調(diào)說明父親已經(jīng)為兒子上車作了極其精細(xì)、周密的考慮和安排,字眼雖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處,使父親愛子之心躍然紙上。
4.感人。語言平實簡潔,卻能傳達(dá)出無限深情是文章語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實實,但字里行間滲透著一種深切懷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話都是很平常的,沒有什么特別,讀者都有這種生活經(jīng)驗,因此也容易引起聯(lián)想,由此發(fā)現(xiàn)人世間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為珍貴的美好感情,給人以性情的陶冶,增進(jìn)人們對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5.文白夾雜。文中出現(xiàn)文言的原因: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礎(chǔ),當(dāng)時的語體文中常有夾入文言詞句的情況,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詞句,可能也與作者當(dāng)時的思想感情有關(guān),例如不說“失業(yè)”或“丟了差使”,而說“賦閑”,似乎“賦閑”不象“失業(yè)”那樣刺耳和使人難堪,有失體面;最后一節(jié)既因父親來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見真實,也因所表達(dá)的盡是家庭和父親的困境和滄涼的心情與復(fù)雜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許多文言詞句,這也籠上了一層時代賦予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的特殊語言色彩。在寫法上,《背影》的主要特點是白描,作者寫父親的背影,描寫那買桔子時過鐵道的場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所謂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設(shè)喻,不加形容和修飾,用質(zhì)樸的文字,把當(dāng)時的情景如實地記寫出來,給讀者以身臨目擊之感。換句話說,白描是用敘述的方法進(jìn)行描寫,達(dá)到再現(xiàn)實景的藝術(shù)效果。
6、白描的技巧極高。如:“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桔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备赣H的背影,兒子是太熟悉了。但這次要描寫的,卻不是那常見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場合下,使他極為感動、終生難忘的那個背影!作者不施濃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再如作者寫父親當(dāng)時的穿著打扮體態(tài)動作,特別著重描繪了過鐵道的情景。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臺,攀上爬下,移腳傾身,都細(xì)細(xì)地如實寫下,我們讀后有身臨其境之感,仿佛我們當(dāng)時也在場,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親對兒子的關(guān)懷和體貼的情景。
朱自清的春散文鑒賞篇一
當(dāng)我們深入到《春》的藝術(shù)境界中時,我們會為那美麗的春光所陶醉,會為那洋溢的詩情所感染,會為那盎然的生機所激勵。春,會在我們的心靈中幻化出一派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
《春》所描繪的景物充盈著躍動的活力與生命的靈氣。“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當(dāng)人在觀照外物的時候,他的情感就會投射到外物中去,使外物也好像有了人的感情。美學(xué)家朱光潛先生將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宇宙的人情化”,他說:“移情的現(xiàn)象可以稱之為‘宇宙的人情化’,因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來只有物理的東西可具人情,本來無生氣的東西可有生氣。”你看,在朱自清先生的筆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太陽的臉也紅起來了;“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春風(fēng)“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dāng)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zhuǎn)的曲子,跟輕風(fēng)流水應(yīng)和著”……作者用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中,通過比喻、擬人等藝術(shù)手法,使景物變得鮮活生動,形象逼真。朱自清先生曾經(jīng)說過:“‘逼真’等于俗語所說的‘活脫’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而且活像是真的。”可以說,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達(dá)到了這樣的藝術(shù)境界。
《春》描寫細(xì)膩,富于情致。盼春,是文章的開端。作者寫道:“盼望著,盼望著,東風(fēng)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边B用兩個“盼望著”,可見期待春天來臨的心情是多么殷切。東風(fēng)來了,報告了春天的消息,你聽,那春天的腳步聲近了。短短的十幾個字,就將作者殷切而又喜悅的心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作者細(xì)致地觀察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陽?!吧嚼蕽櫰饋砹恕保瑢懛e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綠,顯得格外清爽和滋潤?!疤柕哪樇t起來了”,將太陽擬人化,既表現(xiàn)了春天太陽的溫暖,抓住了春陽的特征,更表現(xiàn)了春天太陽的內(nèi)在神韻。寫初春的山、水和太陽,是從大處落筆,勾勒出一個總的輪廓,為下文細(xì)致的描繪張本。在下面的文字中,作者就從春草、春花、春風(fēng)、春雨、春天里的人們等幾個方面來描繪春天的景象。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風(fēng)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般@”字用得何等傳神;“嫩嫩的,綠綠的”,“草軟綿綿的”,又是何等簡潔而富有質(zhì)感地寫出了初春草的特點。
春天里的花更美。那花兒開得多么熱烈:“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那花兒的色彩多么美麗:“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花兒的味道多么怡人:“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還有野花呢,“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BR> “古木陰中系短蓬,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碑?dāng)春天的陽光照臨大地,楊柳吐出了新綠,微風(fēng)輕拂,吹到人們的臉上,是那樣溫暖柔和,已經(jīng)感覺不到一絲的寒意了。作者以“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引起對春風(fēng)的描寫,接著擷取了一個生活化的令人倍感親切的比喻“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寫盡了春風(fēng)的氣韻神情。然后,作者又以極細(xì)膩的筆觸,寫春風(fēng)的味道:“風(fēng)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弊詈笫菍懘猴L(fēng)中的樂音——鳥兒的宛轉(zhuǎn)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盃铍y寫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通過細(xì)膩的感受,運用生動的筆墨,將難以狀寫的春風(fēng)寫得神韻透徹。
作者寫春雨,先寫春雨的特點:“像牛毛,像花針,像細(xì)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然后寫雨中的`景致,描繪出一幅寧靜優(yōu)美的水墨春雨圖。
春景如此,春天里的人們是怎樣的呢?春天來了,“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寫出“蟄伏”了一冬的人們迎來風(fēng)和日暖的喜悅。人們充滿了希望,因為“‘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的最后,作者用三個比喻總寫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贝禾焓敲赖?,是活潑生動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贝禾焓墙延辛Φ模骸按禾煜窠训那嗄?,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lǐng)著我們上前去?!睆膭偮涞氐耐尥蓿叫」媚?,到青年,文章描寫的順序也耐人尋味,寫出了不同時段的不同景象。
《春》的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精美,作者先總寫春天,繼而又分幾個方面細(xì)描細(xì)繪,最后又總寫,以收束全文,畫龍點睛。文章以“腳步近了”始,以“領(lǐng)著我們上前去”終,起于擬人,結(jié)于擬人,其構(gòu)思布局、修辭潤色,頗具匠心。至于語言的秀雅清新、樸實雋永,則更能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極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朱自清的春散文鑒賞篇二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zhì),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因為喪事,一半因為父親賦閑。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xì)。但他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么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nèi)ゲ缓?!?BR> 我們過了江,進(jìn)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于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yīng)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rèn)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jì)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現(xiàn)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彼囃饪戳丝凑f:“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蔽铱茨沁呍屡_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桔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桔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jìn)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jìn)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發(fā)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我北來后,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yuǎn)矣?!蔽易x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現(xiàn)在從藝術(shù)方面看《背影》。
第一,構(gòu)思巧妙新穎,布局凝練精美。首先,作者把描寫的焦點投放在一個普通而典型的細(xì)節(jié)——父親的“背影”上。作者開門見山,“我最不能忘記的就是他的背影”,點題的文字把讀者的視線聚焦在“背影”上,留下初次的印跡。接下來,作者由遠(yuǎn)及近,層次分明地敘述了祖母的喪事,父親的失業(yè)和虧空,父子同行的因由,像戲劇的念白一樣交代了事情的背景,簡潔的敘述中營造出一種濃郁的悲切氣氛,為下文描寫父子送別的情景作好了情感上的鋪墊。文章四次提到“背影”,卻沒有平均著墨,而是濃淡相宜,虛實結(jié)合。開頭以“背影”點題。第二次是父親為“我”買橘子時的“背影”,這次作者用筆較重,具體細(xì)致,實中有虛。第三次是父親離開車站一剎間的“背影”,只淡淡地虛帶一句“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就將父子不忍分離的悲酸悵惘活化了。第四次是結(jié)尾處,作者引用父親來信的文字,道出了父親晚年凄涼、無奈和頹唐的心境,淚眼朦朧中似乎看見了父親的“背影”。這是幻覺,更是實情,將全篇的感情提高到極處,卻又將感情的大堤一下子破開。這里“背影”的虛寫與開頭點題“背影”的文字遙相呼應(yīng),使得作品結(jié)構(gòu)精致完美。其次,引用父親的信,作者不是放在開頭引起回憶,而是放到結(jié)尾,升華主題。真是別具匠心,體現(xiàn)了作者“大道至簡”,“大象無形”的布局功力!
第二,白描手法的運用,簡潔有力,由表及里地展示了父親復(fù)雜的內(nèi)心世界。作者沒有靜止地描寫父親的背影,而是通過白描的手法,層次分明地進(jìn)行了立體描寫。作者先描摹父親的形態(tài):身體肥胖,衣著臃腫,走動蹣跚,表現(xiàn)出父親:喪母的悲痛,失業(yè)的疲累,戀子的深情,加重了“背影”的厚度。接著,一眼不眨地看到父親一些列的動作。父親步履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探下身”,“穿過鐵道”,“爬上月臺”,“雙手攀著”,“兩腳縮”,“向左微傾”……一連串復(fù)雜的動作,這里的背影,只留下最有典型意義的鏡頭,把父親明知自己行動不便,仍堅持為兒子買橘子的愛子深情敘寫了出來,也把“我”的心里變化表現(xiàn)了出來,更是引起了讀者感情上的共鳴。
第三,語言質(zhì)樸凝練。《背影》用詞樸實,簡潔,口語化。全篇寫實,卻詳略得當(dāng),用字惜墨如金。寫父親失業(yè),用“差事也‘交卸’了”、“賦閑”來表達(dá),既得體地照顧了父親的面子,又?jǐn)懥松畹臒o奈。朋友相約游逛,因心境不佳,“勾留”了一日?!罢f定”不送我,“再三叮囑”茶房,“甚是仔細(xì)”,偏偏“終于”不放心??此浦貜?fù)的兩句:“躊躇了一會兒”,也是極力地寫父親因為事忙,卻怕“熟識”的茶房相送不“妥帖”,表達(dá)了父親此時此刻復(fù)雜的心境。父親“忙著”照看行李,“忙著”講價錢,連著兩個“忙著”,表現(xiàn)了父親事無巨細(xì),一顆心全在兒子身上。父親送我上了車,“囑我”,又“囑托”茶房,看似絮絮叨叨,啰啰嗦嗦,卻體現(xiàn)了父親對“我”無微不至的關(guān)切。父親的話全文只有六句,卻話短情長,充分地表達(dá)了主題。
第四,敘事和抒情有機結(jié)合。對父親的思念和感恩,作者通篇文字是通過追敘的方式表達(dá)的,文中兩次自責(zé):“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那時真是太聰明了”,用自己的幼稚反襯父親的偉大?!澳闹暇硡s如此頹唐!”“哎!我不知何時能再能與他相見!”既表達(dá)了對父親的憐惜和眷念,又體現(xiàn)了作者對惡劣的社會現(xiàn)狀的強烈不滿!
再從表達(dá)感情上看。
年輕時,自以為已經(jīng)長大,體會不出人生的艱難,覺得自己了不起。覺得父親講話不大漂亮,看事情沒有自己深刻,心里暗笑父親的“迂”,明明流淚了,卻趕緊拭干了淚,怕父親看見,關(guān)鍵“也怕別人看見”。所有這些現(xiàn)象,也曾經(jīng)表現(xiàn)在筆者的身上,所以重讀《背景》,不由感嘆作者對人性把握的深刻。作者沒有夸張的語言寫父親怎么關(guān)心自己,怎么愛護(hù)自己,也沒有長篇累牘地寫自己對父親的感恩和思念,文字儉省到了極點,可作者以真情寫真情,以實事寫實情,結(jié)構(gòu)合理,層層深入就引起了讀者的共鳴。不到一定的年齡,缺乏人生的歷練,對長輩所作所為的理解是遠(yuǎn)遠(yuǎn)不夠的。情由衷發(fā),同頻率才能同感受,中年時再讀《背影》,筆者不由得潸然淚下!
總之,《背影》是“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xué)”,值得我們不斷咀嚼,不斷學(xué)習(xí)的最美的散文!
朱自清的春散文鑒賞篇三
自小學(xué)五年級起就喜歡上了朱自清的散文,他寫的散文清秀雋永、質(zhì)樸腴厚、激進(jìn)深邃,有著鮮明的時代印記,顯示出他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和審美旨趣。他繼承了中國古典文學(xué)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之下,創(chuàng)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fēng)格。
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為寫實議論和敘事抒情兩大類。前者如《生命的價格-七毛錢》,直接從現(xiàn)實生活取材,是以夾敘夾議手法抨擊黑暗社會的名篇;后者如《背影》、《荷塘月色》,更是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而膾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藝術(shù)的最高成就。朱自清的散文創(chuàng)作,從清秀雋永到質(zhì)樸腴厚再到激進(jìn)深邃,打上鮮明的時代印記,顯示出他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和審美旨趣。郁達(dá)夫在,新文學(xué)大系·現(xiàn)代散文導(dǎo)論》中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那一種詩意?!睉?yīng)該說,這是對朱自清散文藝術(shù)的一個很精到的評價。
好晚餐,吃完飯后,陪著我做作業(yè),了解我的學(xué)習(xí)情況,無時無刻的關(guān)愛著我。朱自清讓我對父親、母親、父愛、母愛有了更深的體會,“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這兩句詩,真真切切正的體現(xiàn)了母親對孩子的愛啊!不管我長得多大,離家多遠(yuǎn),都不能忘記父母對我的養(yǎng)育之恩。
《荷塘月色》所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是一處平常的所在;所描寫的月色,是我們常見的景色,然而經(jīng)過先生的渲染、著色,卻變得十分美麗,富有詩意。先生描寫田田的荷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yuǎn)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毕壬B用兩個比喻,描摹荷花之美,但還嫌不夠味,把“縷縷清香”,用“通感”的手法,比喻成“遠(yuǎn)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極為傳神?!霸鹿馊缌魉话悖o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边@個動詞“瀉”字,生動逼真?!霸鹿馐歉袅藰溆罢者^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毕壬ㄟ^比喻,把眼睛看到的光與影,轉(zhuǎn)移到耳朵聽到的名曲上,余音裊裊,耐人尋味。
自小學(xué)五年級起就喜歡上了朱自清的散文,他寫的散文清秀雋永、質(zhì)樸腴厚、激進(jìn)深邃,有著鮮明的時代印記,顯示出他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和審美旨趣。他繼承了中國古典文學(xué)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之下,創(chuàng)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fēng)格。
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為寫實議論和敘事抒情兩大類。前者如《生命的價格-七毛錢》,直接從現(xiàn)實生活取材,是以夾敘夾議手法抨擊黑暗社會的名篇;后者如《背影》、《荷塘月色》,更是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而膾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藝術(shù)的最高成就。朱自清的散文創(chuàng)作,從清秀雋永到質(zhì)樸腴厚再到激進(jìn)深邃,打上鮮明的時代印記,顯示出他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和審美旨趣。郁達(dá)夫在,新文學(xué)大系·現(xiàn)代散文導(dǎo)論》中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那一種詩意?!睉?yīng)該說,這是對朱自清散文藝術(shù)的一個很精到的評價。
好晚餐,吃完飯后,陪著我做作業(yè),了解我的學(xué)習(xí)情況,無時無刻的關(guān)愛著我。朱自清讓我對父親、母親、父愛、母愛有了更深的體會,“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這兩句詩,真真切切正的體現(xiàn)了母親對孩子的愛啊!不管我長得多大,離家多遠(yuǎn),都不能忘記父母對我的養(yǎng)育之恩。
《荷塘月色》所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是一處平常的所在;所描寫的月色,是我們常見的景色,然而經(jīng)過先生的渲染、著色,卻變得十分美麗,富有詩意。先生描寫田田的荷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yuǎn)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毕壬B用兩個比喻,描摹荷花之美,但還嫌不夠味,把“縷縷清香”,用“通感”的手法,比喻成“遠(yuǎn)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極為傳神?!霸鹿馊缌魉话悖o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边@個動詞“瀉”字,生動逼真?!霸鹿馐歉袅藰溆罢者^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毕壬ㄟ^比喻,把眼睛看到的光與影,轉(zhuǎn)移到耳朵聽到的名曲上,余音裊裊,耐人尋味。
作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獨特的美文藝術(shù)風(fēng)格,為中國現(xiàn)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為建立中國現(xiàn)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征,樹立了“白話美文的模范”。朱自清是一位文化多面手,他給后人留下了近200萬字的文學(xué)遺產(chǎn)。然而,他對中國現(xiàn)代新文學(xué)的突出貢獻(xiàn),無疑則是他所擅長的散文小品。他繼承了中國古典文學(xué)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之下,創(chuàng)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fēng)格。
朱自清的春散文鑒賞篇四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fēng)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fēng)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ɡ飵е鹞叮婚]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ㄏ鲁汕С砂俚拿鄯湮宋说佤[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fēng)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dāng)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zhuǎn)的曲子,與輕風(fēng)流水應(yīng)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在嘹亮地響著。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蓜e惱??矗衽C?,像花針,像細(xì)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fā)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xiāng)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nóng)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風(fēng)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耙荒曛嬙谟诖骸?,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lǐng)著我們上前去。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在作者生前,它卻沒有收入朱先生的散文集中。據(jù)陳杰同志考證,《春》最早發(fā)表在朱文叔編的《初中國文讀本》第一冊上。該書1933年7月由上海中華書局印行。陳說:“在篇名的右上角都注有標(biāo)記。編者在課文目錄后附注,凡有此標(biāo)記者?系特約撰述之作品?,可見是《讀本》的編者當(dāng)時特約朱先生等撰寫給中學(xué)生閱讀的文章?!保ā蛾P(guān)于〈春〉的出處》,《臨沂師專學(xué)報》1983年第2期)《春》不僅在解放前被編入中學(xué)語文教材,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xué)語文編輯室編的《語文》第一冊,也收錄了它。但是,后者嫌原作有的詞匯“陳舊”,有的語句不夠“規(guī)范化”,因之對其進(jìn)行了“加工潤色”。這樣,在文字上便與原作有了出入。為尊重朱自清作品的原貌,本篇賞析的對象是朱先生寫定的未經(jīng)修改的文字。
《春》是一篇滿貯詩意的散文。它以詩的筆調(diào),描繪了我國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綠草如茵,花木爭榮,春風(fēng)拂煦,細(xì)雨連綿,呈現(xiàn)一派生機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擻,辛勤勞作,充滿希望?!洞骸肥且环汗庑沱惖漠嬀恚洞骸肥且磺澝狼啻旱捻灨?。作品起始寫道:“盼望著,盼望著,東風(fēng)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眱蓚€“盼望著”的詞語重疊,強化了人們對春天的期盼?!按禾斓哪_步近了”,更把春天擬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們走來。看:“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弊髡呦葟目偟姆矫婷枥L春境,勾畫出大地回春萬物復(fù)蘇的景象。接著,作者推出五個特寫鏡頭,細(xì)致入微地描繪春天的.動人景象。
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這里的綠茵,已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們生活的親愛的伴侶——景物變成了情物。
第二個特寫鏡頭是花木爭榮:“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辈粌H果樹之花爭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萬紫千紅。眾花還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無數(shù)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蝴蝶翩翩起舞。這些描寫,活現(xiàn)出春意盎然的氣氛。作者不以再現(xiàn)自然花色為滿足,還特意馳騁想象的翅膀?qū)懙溃汗麡渲ā皫е鹞?,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毕胂蟛粌H拓寬了描寫的視野,更從未來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愛。
第三個特寫鏡頭是春風(fēng)。較之春花來說,春風(fēng)是不容易描寫的。朱自清寫春風(fēng),主要抓住了兩點,一是春風(fēng)的柔和,二是它具有傳聲送味的作用。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的詩句,來狀寫春風(fēng)的溫暖,柔和;他猶恐讀者不易領(lǐng)會,馬上來了一句人人能領(lǐng)會的摹寫:“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帮L(fēng)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濕潤的空氣里醞釀”。作者從傳味角度寫春風(fēng),不僅強化了春的氛圍,也將此段與上兩段關(guān)于草、花的描寫自然地連接起來。春風(fēng)還把春鳥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與輕風(fēng)流水應(yīng)和著”。作者從多方位描寫春風(fēng),把這個本來不易表現(xiàn)的事物也寫得栩栩如生。
第四個特寫鏡頭是春雨。朱自清寫南方的春雨連綿:“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xì)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边@種雨,使樹葉子“綠得發(fā)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點點黃暈的燈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農(nóng)夫,披著蓑,戴著笠的”——這儼然是一幅春雨農(nóng)耕圖了。
第五個特寫鏡頭是春境中人的活動。前四幅畫面以寫自然景色為主,這幅畫面則突出人的作為:“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他們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兒“趕趟兒”地開;人們?yōu)榱擞?,“也趕趟兒似的”走出家門。在春天,花卉爭榮,各不相讓;人們“一年之計在于春”,也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在以上盼春、繪春的基礎(chǔ)上,作品最后唱起了對春的贊歌: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他領(lǐng)著我們上前去。
這里,作者用三個比喻性的排比句式,說明春天是新鮮、美麗、歡快、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人類也應(yīng)當(dāng)踏著春天的步伐,去創(chuàng)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朱自清的春散文鑒賞篇五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與《悼亡婦》,被稱為“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xué)”。他能夠在淡淡的筆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沒有半點矯柔造作,而有動人心弦的力量,特別是《背影》,表達(dá)了作者對其父朱鴻鈞的深情和絲絲的懷念,深深感動著每一位讀者,并長期以來,一直作為現(xiàn)代經(jīng)典散文被收錄在中學(xué)、大學(xué)語文課本中。
但是,近來,有些人在網(wǎng)上對先生的這篇美文大加指責(zé),并斥之為病態(tài)文學(xué),叫囂應(yīng)當(dāng)把斯文從中學(xué)、大學(xué)的語文課本中裁掉等等??戳T這些人在網(wǎng)上發(fā)布的文字,我心中不免有些凄惶,也有幾番哀嘆,眼前也不由得浮現(xiàn)出一群赤膊叉腰,張口唾沫四濺,閉嘴白沫滿唇,翹足延頸,當(dāng)街謾罵的潑婦形象來。如果按照這些人的說法去衡量,中國五千年來的璀璨文化藝術(shù)幾乎無不是病態(tài)的文化藝術(shù),都入不了他們的法眼了。而他們自己卻又拿不出一篇,或者一件,他們自己的非病態(tài)的作品來供人們一飽眼福,這又是為什么呢?于是,我不僅聯(lián)想起魯迅先生“戰(zhàn)士戰(zhàn)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fā)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zhàn)士更英雄”(《戰(zhàn)士和蒼蠅》)的話來,并以此饋贈那些當(dāng)街叫囂的潑婦們。
朱自清的春散文鑒賞篇六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fēng)來,春天的腳步近。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眼。山朗潤起來,水漲起來,太陽的臉紅起來。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fēng)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ɡ飵е鹞秲?;閉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ㄏ鲁汕С砂俚拿鄯湮宋说佤[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fēng)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dāng)中,高興起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zhuǎn)的曲子,與輕風(fēng)流水應(yīng)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像牛毛,像花針,像細(xì)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fā)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xiāng)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nóng)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風(fēng)箏漸漸多,地上孩子也多。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耙荒曛嬙谟诖骸?,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lǐng)著我們上前去。
朱自清的春散文鑒賞篇七
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xiàn)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百般的懷念。
本文作于1925年,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的一段經(jīng)歷。而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社會狀況是:軍閥割據(jù),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斗,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dāng)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斗爭中,但作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會感到社會的壓抑,產(chǎn)生一種落寞凄涼的情緒。作者以自己的家庭為例,講述了其家庭因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閑”,后為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這些都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當(dāng)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凄慘的現(xiàn)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現(xiàn)的灰暗的基調(diào)。
在這一背景下,作者寫出了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tǒng)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fàn)帯km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背影》是記實散文。它描述了在家庭遭受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yuǎn)行兒子的經(jīng)過。通過樸素真切的語言,表現(xiàn)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和兒子對父親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里的那句話。當(dāng)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這話道出了《背影》的寫作緣由、描寫重點和寫作特點等,可以作為理解文章的鑰匙。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乃開篇點題。思念父親,最不能忘懷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即從“那年冬天”至“我的眼淚又來了”。以回憶往事,追述在車站與父親離別的情景,表現(xiàn)父親愛子的真摯感情。
然此部分又分三層:
第一層:從“那年冬天”到“我們便同行”。旨在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其主要交代此次父子分別時的家庭情況。
第二層:自“從到南京時”到“……太聰明了”。寫父親送行前的細(xì)心關(guān)照,為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始于“我說道”止于“……又來了”。描寫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的“背影”,抒發(fā)真摯的感情。
第三部分:即最后一自然段。寫別后對父親的思念。以在淚光中再現(xiàn)“背影”作結(jié),直接抒發(fā)深切懷念之情。
朱自清的春散文鑒賞篇八
大家喜歡看朱自清的
散文
嗎?看過哪些句子是覺得優(yōu)美的呢?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朱自清散文集好句好段,希望大家喜歡。
2、洗手的時分,日子從水盆里過來;吃飯的時分,日子從飯碗里過來;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來。
3、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響,也沒有影子。
4、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時間匆匆而去的抽象化為“如輕煙”“如薄霧”,比喻共同,聯(lián)想新奇。輕煙、薄霧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縱即逝。
5、那電燈 下的人物,只覺像螞蟻一般,更不去縈念。這是最后的夢;可惜是最短的夢!黑暗重復(fù)落在 我們面前,我們看見傍岸的空船上一星兩星的,枯燥無力又搖搖不定的燈光。我們的夢醒了,我們知道就要上岸了;我們心里充滿了幻滅的情思。
7、他的從容,他的沉默,他的獨斷獨行,他的一去不回頭,都是力的表現(xiàn),都是強者適者的表現(xiàn)。決不婆婆媽媽的,決不粘粘搭搭的,一針見血,一刀兩斷,這正是白種人之所以為白種人。我真是一個矛盾的人。無論如何,我們最要緊的還是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孩子!誰也是上帝之驕子;這和昔日的王侯將相一樣,是沒有種的!
8、過來的日子如輕煙,被和風(fēng)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
9、等到燈火明時,陰陰的變?yōu)槌脸亮耍瑚龅乃猓駢粢话?那偶然閃爍著的光芒,就是夢的眼睛了。
10、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
1、兩岸山上布滿了舊時的堡壘,高高下下的,錯錯落落的,斑斑駁駁的:有些已經(jīng)殘破,有些還完好無恙。
2、坐在輪船上兩邊看,那些古色古香各種各樣的堡壘歷歷的從眼前過去;仿佛自己已經(jīng)跳出了這個時代而在那些堡壘里過著無拘無束的日子。游這一段兒,火車卻不如輪船:朝日不如殘陽,晴天不如陰天,陰天不如月夜——月夜,再加上幾點兒螢火,一閃一閃的在尋覓荒草里的幽靈似的。最好還得爬上山去,在堡壘內(nèi)外徘徊徘徊。
3、正從高岸上往下看,河上一處處的綠野與村落好像“繡在一張?zhí)鹤由稀?“河水剛掉轉(zhuǎn)臉親了徳瑞司登一下,馬上又溜開去”。這兒說的是第一個彎子。他還說“繞著的山好像花箍子,向藍(lán)的天好像在意大利似的。”在晴天這大約是真的。
4、柏林的街道寬大,干凈,倫敦巴黎都趕不上的;又因為不景氣,來往的車輛也顯得稀些。在這兒走路,盡可以從容自在的呼吸空氣,不用張張往往躲躲閃閃。找路也頂容易,因為街道大概是縱橫交切,少有“旁逸斜出”的。
5、地勢天然生得好,加上樹種得非常巧妙,小湖小溪,或隱或顯,也安排的是地方。大道像輪子的軸,湊向軸心去。道旁齊齊地排著蔥郁的高樹;樹下有時候排著些白石雕像,在深綠的背景上越顯得潔白。
6、在初夏的時候,上北國的荷蘭去,他簡直覺得是新秋的樣子。淡淡的天色,寂寂的田野,火車走著,像沒人理會一般。天盡頭處偶爾看見一架半風(fēng)車,動也不動的,像向天揸開的鐵手。
7、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蓜e惱???,像牛毛,像花針,像細(xì)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卻綠得發(fā)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xiāng)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著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nóng)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8、天上的風(fēng)箏漸漸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兒去?!耙荒曛嬙谟诖骸保瑒偲痤^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9、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ɡ飵е鹞?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10、“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fēng)里帶著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dāng)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的賣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轉(zhuǎn)的曲子,跟清風(fēng)流水應(yīng)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的響著。
11、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1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事也交了卸,,真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父親奔喪回家。
13、我向來總覺得孩子應(yīng)該是世界的,不應(yīng)該是一種,一國,一鄉(xiāng),一家的。我因此不能容忍中國的孩子叫西洋人為“洋鬼子”。但這個十來歲的白種的孩子,竟已被撳入人種與國家的兩種定型里了。他已懂得憑著人種的優(yōu)勢和國家的強力,伸著臉襲擊我了。這一次襲擊實是許多次襲擊的小影,他的臉上便縮印著一部中國的外交史。他之來上海,或無多日,或已長久,耳濡目染,他的父親,親長,先生,父執(zhí),乃至同國,同種,都以驕傲踐踏對付中國人;而他的讀物也推波助瀾,將中國編排得一無是處,以長他自己的威風(fēng)。
14、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15、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時間匆匆而去的抽象化為“如輕煙”“如薄霧”,比喻共同,聯(lián)想新奇。輕煙、薄霧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縱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光陰的流逝。
16、他的從容,他的沉默,他的獨斷獨行,他的一去不回頭,都是力的表現(xiàn),都是強者適者的表現(xiàn)。決不婆婆媽媽的,決不粘粘搭搭的,一針見血,一刀兩斷,這正是白種人之所以為白種人。我真是一個矛盾的人。無論如何,我們最要緊的還是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孩子!誰也是上帝之驕子;這和昔日的王侯將相一樣,是沒有種的!
17、過來的日子如輕煙,被和風(fēng)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
18、等到燈火明時,陰陰的變?yōu)槌脸亮耍瑚龅乃猓駢粢话?那偶然閃爍著的光芒,就是夢的眼睛了。
1.平常想到西伯利亞,眼前便仿佛一片莽莽的平原,黯淡的斜陽照著,或者凜冽的北風(fēng)吹著,或者連天的冰雪蓋著。相信這個印象一半從《敕勒歌》來,一半從翻譯的小說來;我們火車中所見,卻并不如此驚心動魄的——大概是夏天的緣故罷。荒涼誠然不錯,但沿路沒有童山,千里的青綠,倒將西伯利亞化作平常的郊野了。只到處點綴著木屋,是向所未見。我們在西伯利亞七日,有五天都下雨;在那牛毛細(xì)雨中,這些微微發(fā)亮的木屋是有一種特別的調(diào)子的。
2.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察覺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
3.我不曾見過正義的面,只見過它的彎曲的影兒——在“自我”的唇邊,在“威權(quán)”的面前,在“他人”的背后。
4.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fēng)味。
6.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的人。白天一定要做的事情,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以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了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7.一張小小的圓臉,如正開的桃李花;臉上并沒有笑,卻隱隱地含著春日的光輝,像花房里充了蜜一般。
8.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9.有湖,有懸橋;湖里鵜鶘最多,倚在橋欄上看它們水里玩兒,可以消遣日子。周圍是白金漢宮,西寺,國會,各部官署,都是最忙碌的所在;倚在橋欄上的人卻能偷閑鑒賞那西寺和國會的戈昔式尖頂?shù)妮喞?,也算福氣了?BR> 10.東風(fēng)里, 掠過我臉邊, 星呀星的細(xì)雨, 是春天的絨毛呢。
11.一個在歐洲沒住過夏天的中國人,在初夏的時候,上北國的荷蘭去,他簡直覺得是新秋的樣子。淡淡的天色,寂寂的田野,火車走著,像沒人理會一般。無盡頭處偶爾看見一架半架風(fēng)車,動也不動的,像向天揸開的鐵手。
12.這邊沿岸一帶,相間地栽著桃樹和柳樹,春來當(dāng)有一番熱鬧的夢。
13.快樂都是他們的,我什么都沒有
14.在歐亞兩洲的交界處,有一段路頗有些中國意境,綿延不斷的青山與悠然流著的河水,在幾里路中只隨意曲了幾曲。山高而峻,不見多少峰巒,如削成的一座大圍屏。車在山下沿著河走;河岸也是高峻,水像突然掉下去似的。從山頂?shù)胶用妫钦R齊的兩疊;除曲了那幾曲外,這幾里路中都是整齊的。整齊雖已是西方的好處,但那高深卻還近乎中國的山水詩或山水畫。河中見一狹狹的小舟,一個人坐著緩緩地劃槳,那船和人都灰暗的顏色;這才真是中國畫了。
15.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yuǎn)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fēng)致了。
16.踮著腳,伸著頸,只知道“等待”的人!他們事 事都等待“明天”去做,“今天”卻專作為等待 之用;自然的,到了明天,又須等待明天的 明天了。
17.我覺得我是一張枯葉,一張爛紙,在這個大時代里
18.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jīng)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19.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
朱自清的春散文鑒賞篇九
瑞士有“歐洲的公園”之稱。起初以為有些好風(fēng)景而已;到了那里,才知無處不是好風(fēng)景,而且除了好風(fēng)景似乎就沒有什么別的。這大半由于天然,小半也是人工。瑞士人似乎是靠游客活的,只看很小的地方也有若干若干的旅館就知道。他們拚命地筑鐵道通輪船,讓愛逛山的愛游湖的都有落兒;而且車船兩便,票在手里,愛怎么走就怎么走。瑞士是山國,鐵道依山而筑,隧道極少;所以老是高高低低,有時像差得很遠(yuǎn)的。還有一種爬山鐵道,這兒特別多。狹狹的雙軌之間,另加一條特別軌:有時是一個個方格兒,有時是一個個鉤子;車底下帶一種齒輪似的東西,一步步咬著這些方格兒,這些鉤子,慢慢地爬上爬下。這種鐵道不用說工程大極了;有些簡直是筆陡筆陡的。
逛山的味道實在比游湖好。瑞士的湖水一例是淡藍(lán)的,真正平得像鏡子一樣。太陽照著的時候,那水在微風(fēng)里搖晃著,宛然是西方小姑娘的眼。若遇著陰天或者下小雨,湖上迷迷蒙蒙的,水天混在一塊兒,人如在睡里夢里。也有風(fēng)大的時候;那時水上便皺起粼粼的細(xì)紋,有點像顰眉的西子??墒沁@些變幻的光景在岸上或山上才能整個兒看見,在湖里倒不能領(lǐng)略許多。況且輪船走得究竟慢些,常覺得看來看去還是湖,不免也膩味。逛山就不同,一會兒看見湖,一會兒不看見;本來湖在左邊,不知怎么一轉(zhuǎn)彎,忽然挪到右邊了。湖上固然可以看山,山上還可看山,阿爾卑斯有的是重巒疊嶂,怎么看也不會窮。山上不但可以看山,還可以看谷;稀稀疏疏錯錯落落的房舍,仿佛有雞鳴犬吠的聲音,在山肚里,在山腳下??达L(fēng)景能夠流連低徊固然高雅,但目不暇接地過去,新境界層出不層,也未嘗不淋漓痛快;坐火車逛山便是這個辦法。
盧參(luzerne)在瑞士中部,盧參湖的西北角上。出了車站,一眼就看見那汪汪的湖水和屏風(fēng)般的青山,真有一股爽氣撲到人的臉上。與湖連著的是勞思河,穿過盧參的中間。
河上低低的一座古水塔,從前當(dāng)作燈塔用;這兒稱燈塔為“盧采那”,有人猜“盧參”這名字就是由此而出。這座塔低得有意思;依傍著一架曲了又曲的舊木橋,倒配了對兒。這架橋帶頂,像廊子;分兩截,近塔的一截低而窄,那一截卻突然高闊起來,仿佛彼此不相干,可是看來還只有一架橋。不遠(yuǎn)兒另是一架木橋,叫龕橋,因上有神龕得名,曲曲的,也古。許多對柱子支著橋頂,頂?shù)紫旅恳桓鶛M梁上兩面各釘著一大幅三角形的木板畫,總名“死神的跳舞”。每一幅配搭的人物和死神跳舞的姿態(tài)都不相同,意在表現(xiàn)社會上各種人的死法。畫筆大約并不算頂好,但這樣上百幅的死的圖畫,看了也就夠勁兒。過了河往里去,可以看見城墻的遺跡。墻依山而筑,蜿蜒如蛇;現(xiàn)在卻只見一段一段的嵌在住屋之間。但九座望樓還好好的,和水塔一樣都是多角錐形;多年的風(fēng)吹日曬雨淋,顏色是黯淡得很了。
冰河公園也在山上。古代有一個時期北半球全埋在冰雪里,瑞士自然在內(nèi)。阿爾卑斯山上積雪老是不化,越堆越多。在底下的漸漸地結(jié)成冰,最底下的一層漸漸地滑下來,順著山勢,往谷里流去。這就是冰河。冰河移動的時候,遇著夏季,便大量地溶化。這樣溶化下來的一股大水,力量無窮;石頭上一個小縫兒,在一個夏天里,可以讓沖成深深的大潭。這個叫磨穴。有時大石塊被帶進(jìn)潭里去,出不來,便只在那兒跟著水轉(zhuǎn)。初起有棱角,將潭壁上磨了許多道兒;日子多了,棱角慢慢光了,就成了一個大圓球,還是轉(zhuǎn)著。這個叫磨石。冰河公園便以這類遺跡得名。大大小小的石潭,大大小小的石球,現(xiàn)在是安靜了;但那粗糙的樣子還能教你想見多少萬年前大自然的氣力。可是奇怪,這些不言不語的頑石,居然背著多少萬年的歷史,比我們?nèi)祟愡€老得多多;要沒人卓古證今地說,誰相信。這樣講,古詩人慨嘆“磊磊澗中石”,似乎也很有些道理在里頭了。這些遺跡本來一半埋在亂石堆里,一半埋在草地里,直到一八七二年秋天才偶然間被發(fā)現(xiàn)。還發(fā)現(xiàn)了兩種化石:一種上是些蚌殼,足見阿爾卑斯腳下這一塊土原來是滔滔的大海。另一種上是片棕葉,又足見此地本有熱帶的大森林。這兩期都在冰河期前,日子雖然更杳茫,光景卻還能在眼前描畫得出,但我們?nèi)祟惻c那種大自然一比,卻未免太微細(xì)了。
立磯山(rigi)在盧參之西,乘輪船去大約要一點鐘。去時是個陰天,雨意很濃。四周陡峭的青山的影子冷冷地沉在水里。湖面兒光光的,像大理石一樣。上岸的地方叫威茲老,山腳下一座小小的村落,疏疏散散遮遮掩掩的人家,靜透了。上山坐火車,只一輛,走得可真慢,雖不像蝸牛,卻像牛之至。一邊是山,太近了,不好看。一邊是湖,是湖上的山;從上面往下看,山像一片一片兒插著,湖也像只有一薄片兒。有時窗外一座大崖石來了,便什么都不見;有時一片樹木來了,只好從枝葉的縫兒里張一下。山上和山下一樣,靜透了,常常聽到牛鈴兒叮兒當(dāng)?shù)摹Eе弮?,為的是跑到那兒都好找。這些牛真有些“不知漢魏”,有一回居然擋住了火車;開車的還有山上的人幫著,吆喝了半大,才將它們哄走。但是誰也沒有著急,只微微一笑就算了。山高五千九百零五英尺,頂上一塊不大的平場。據(jù)說在那兒可以看見周圍九百里的湖山,至少可以看見九個湖和無數(shù)的山峰??墒俏覀兊倪\氣壞,上山后云便越濃起來;到了山頂,什么都裹在云里,幾乎連我們自己也在內(nèi)。在不分遠(yuǎn)近的白茫茫里悶坐了一點鐘,下山的車才來了。
交湖(interlaken)在盧參的東南。從盧參去,要坐六點鐘的`火車。車子走過勃呂尼山峽。這條山峽在瑞士是最低的,可是最有名。沿路的風(fēng)景實在太奇了。車子老是挨著一邊兒山腳下走,路很窄。那邊兒起初也只是山,青青青青的。越往上走,那些山越高了,也越遠(yuǎn)了,中間豁然開朗,一片一片的谷,是從來沒看見過的山水畫。車窗里直望下去,卻往往只見一叢叢的樹頂,到處是深的綠,在風(fēng)里微微波動著。路似乎頗彎曲的樣子,一座大山峰老是看不完;瀑布左一條右一條的,多少讓山頂上的云掩護(hù)著,清淡到像一些聲音都沒有,不知轉(zhuǎn)了多少轉(zhuǎn),到勃呂尼了。這兒高三千二百九十六英尺,差不多到了這條峽的頂。從此下山,不遠(yuǎn)便是勃利安湖的東岸,北岸就是交湖了。車沿著湖走。太陽出來了,隔岸的高山青得出煙,湖水在我們腳下百多尺,閃閃的像琺瑯一樣。
交湖高一千八百六十六英尺,勃利安湖與森湖交會于此。地方小極了,只有一條大街;四周讓阿爾卑斯的群峰嚴(yán)嚴(yán)地圍著。其中少婦峰最為秀拔,積雪皚皚,高出云外。街北有兩條小徑。一條沿河,一條在山腳下,都以幽靜勝。小徑的一端,依著座小山的形勢參差地安排著些別墅般的屋子。街南一塊平原,只有稀稀的幾個人家,顯得空曠得不得了。早晨從旅館的窗子看,一片清新的朝氣冉冉地由遠(yuǎn)而近,仿佛在古時的村落里。街上滿是旅館和鋪子;鋪子不外賣些紀(jì)念品,咖啡,酒飯等等,都是為游客預(yù)備的;還有旅行社,更是的。這個地方簡直是游客的地方,不像屬于瑞士人。紀(jì)念品以刻木為最多,大概是些小玩意兒;是一種涂紫色的木頭,雖然刻得粗略,卻有氣力。在一家鋪子門前看見一個美國人在說,“你們這些東西都沒有用處;我不歡喜玩意兒?!辟I點紀(jì)念品而還要考較用處。此君真美國得可以了。
從交湖可以乘車上少婦峰,路上要換兩次車。在老臺勃魯能換爬山電車,就是下面帶齒輪的。這兒到萬根,景致最好看。車子慢慢爬上去,窗外展開一片高山與平陸,寬曠到一眼望不盡。坐在車中,不知道車子如何爬法;卻看那邊山上也有一條陡峻的軌道,也有車子在上面爬著,就像一只甲蟲。到萬格那爾勃可見冰川,在太陽里亮晶晶的。到小夏代格再換車,軌道中間裝上一排鐵鉤子,與車底下的齒輪好咬得更緊些。這條路直通到少婦峰前頭,差不多整個兒是隧道;因為山上滿積著雪,不得不打山肚里穿過去。這條路是歐洲最高的鐵路,費了十四年工夫才造好,要算近代頂偉大的工程了。
在隧道里走沒有多少意思,可是哀格望車站值得看。那前面的看廊是從山巖里硬鑿出來的。三個又高又大又粗的拱門般的窗洞,教你覺得自己藐小。望出去很遠(yuǎn);五千九百零四英尺下的格林德瓦德也可見。少婦峰站的看廊卻不及這里;一眼盡是雪山,雪水從檐上滴下來,別的什么都沒有。雖在一萬一千三百四十二英尺的高處,而不能放開眼界,未免令人有些悵悵。但是站里有一架電梯,可以到山頂上去。這是小小一片高原,在明西峰與少婦峰之間,三百二十英尺長,厚厚地堆著白雪。雪上雖只是淡淡的日光,乍看竟耀得人睜不開眼。這兒可望得遠(yuǎn)了。一層層的峰巒起伏著,有戴雪的,有不戴的;總之越遠(yuǎn)越淡下去。山縫里躲躲閃閃一些玩具般的屋子,據(jù)說便是交湖了。原上一頭插著瑞士白十字國旗,在風(fēng)里颯颯地響,頗有些氣勢。山上不時地雪崩,沙沙沙沙流下來像水一般,遠(yuǎn)看很好玩兒。腳下的雪滑極,不走慣的人寸步都得留神才行。少婦峰的頂還在二千三百二十五英尺之上,得憑著自己的手腳爬上去。
下山還在小夏代格換車,卻打這兒另走一股道,過格林德瓦德直到交湖,路似乎平多了。車子繞明西峰走了好些時候。明西峰比少婦峰低些,可是大。少婦峰秀美得好,明西峰雄奇得好。車子緊挨著山腳轉(zhuǎn),陡陡的山勢似乎要向窗子里直壓下來,像傳說中的巨人。這一路有幾條瀑布;瀑布下的溪流快極了,翻著白沫,老像沸著的鍋子。早九點多在交湖上車,回去是五點多。
司皮也茲(spiez)是玲瓏可愛的一個小地方:臨著森湖,如浮在湖上。路依山而建,共有四五層,臺階似的。街上??床灰娙?。在旅館樓上待著,遠(yuǎn)處偶然有人過去,說話聲音聽得清清楚楚的。傍晚從露臺上望湖,山腳下的暮靄混在一抹輕藍(lán)里,加上幾星兒剛放的燈光,真有味。孟特羅)的果子可可糖也真有味。日內(nèi)瓦像上海,只湖中大噴水,高二百余英尺,還有盧梭島及他出生的老屋,現(xiàn)在已開了古董鋪的,可以看看。
朱先生在這篇游記里說到,在瑞士高達(dá)五千多英尺的靜謐的立磯山上,有一些悠閑的牛群,有時居然擋住了火車,人們“吆喝半天才將它們哄走,但誰也沒有著急,只微微一笑就算了”。讀者看到這里,也禁不住要“微微一笑”。這笑便笑出一種心境:覺得自然可愛,恬淡閑適的心情難得。
游山逛水和寫游記,似乎都需要這么一種清明的心境。躲開塵世的喧囂,淡泊人間的功利,一個人靜靜地在山水自然間信步沉吟,便可能能超越種種局限,諦聽到天籟地籟之音,吸收那山川靈秀之氣。我讀這篇《瑞士》,便能暫時將榮辱功利置之度外,進(jìn)入文中那“物我兩忘”的境界,自己似乎也剎那間變得干凈聰明了起來。
一篇散文要營造出這么一種意境不容易。以朱先生這篇《瑞士》而言,我琢磨著是由這樣一些因素孕育而成的:
一是作者平易親切的態(tài)度。不拿架子,不說空話,不炫耀矯飾,不故作高深。和讀者的心兒連結(jié)在一起。文章一開始就說:“瑞士有‘歐洲公園’之稱。起初以為有此好風(fēng)景而已;到了那里,才知無處不是好風(fēng)景,而且除了好風(fēng)景似乎就沒有什么別的”。從平平淡淡到驚訝不已,一句進(jìn)一層,一步追一步,然后慢慢道來,又由驚訝不已到平平淡淡。驚訝也是平淡的驚訝。一開頭就奠定了這篇文章的風(fēng)格。然后說“逛山的味道實在比游湖水好”,又說“看風(fēng)景能夠流連低徊固然高雅,但目不暇接地過去,新境界層出不窮,也未嘗不淋漓痛快”。這都是合著游人的心意,體察他們喜歡變變花樣,喜歡出其不意的一般心理而說的,便顯得設(shè)身處地,使人親近。這也應(yīng)得上一句古話:文似看山不喜平。
其次便是哲理。散文中的哲理,也應(yīng)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是一種順其自然的瓜熟蒂落,一種點到為止的心領(lǐng)神會。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一句“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的感嘆,便把這篇文章弄得沉甸甸的,發(fā)人深省。到此止步就好了,可他接著又來一段很長的“故非有去者,不能至也”議論,便使人有蛇足的累贅感。到底是政治家作文,念念不忘教化。游記里的詩情哲理,我以為只宜意會,不宜言傳。讓讀者讀到那里時,此地此時地去觸類旁通一番,獨特地領(lǐng)悟回味一番為好,一經(jīng)作者或旁人指出,便覺多余,便會走樣,便是費力不討好。朱先生此文談到“磨穴”,“磨石”,“死神的跳舞”,“不言不語的頑石,居然背著多少萬年的歷史”,以及論及美國游客的實用價值觀,都有哲理深意寓焉,然而卻都是感性與理性天衣無縫的遇合,沒有強加于人或刻意為之的痕跡。
第三便是文字的口語化,口語和美文相結(jié)合的一種大雅大俗的文體。精致游刃,簡潔蘊藉,卻不乏瑰麗的底色。如“曲曲的,也古”,“怎么看也不會窮”,“讓愛逛山的愛游湖的都有落兒”……便是口語顯出的魅力,而“疏疏散散遮遮掩掩的人家”,“沙沙沙沙流下來”,“青青青青的”,又有一種美麗的動態(tài)感,使人流連不已。
最后說一說文章的結(jié)構(gòu)。這篇游記是按游程記敘的,但詳略不一,取舍很嚴(yán)。歸納起來是寫游了三個湖:盧參湖、交湖和森湖。我便想起葉圣陶先生后來就寫過一篇《游了三個湖》,不過他游的是中國湖而不是瑞士湖了。
朱自清的春散文鑒賞篇十
倫敦乞丐在路旁畫畫的多,寫字的.卻少。只在特拉伐加方場附近見過一個長須老者(外國長須的不多),在水門汀上端坐著,面前幾行潦草的白色的粉字。說自己是大學(xué)出身,現(xiàn)在一寒至此,大學(xué)又有何用,這幾句牢騷話似乎頗打動了一些來來往往的人,加上老者那炯炯的雙眼,不露半星兒可憐相,也教人有點肅然。他右首放著一只小提箱,打開了,預(yù)備人往里扔錢。那地方本是四通八達(dá)的鬧市,扔錢的果然不少。箱子內(nèi)外都撒的銅子兒(便士);別的乞丐卻似乎沒有這么好的運氣。
畫畫的大半用各色粉筆,也有用顏料的。見到的有三種花樣。或雙鉤tolive(求生)二字,每一個字母約一英尺見方,在雙鉤的輪廓里精細(xì)地作畫。字母整齊勻凈,通體一筆不茍?;螂p鉤goodluck(好運)二字,也有只用luck(運氣)一字的?!扒笊笔亲缘溃弧昂眠\”“運氣”是為過客頌禱之辭。或畫著四五方風(fēng)景,每方大小也在一英尺左右。通常畫者坐在畫的一頭,那一頭將他那舊帽子翻過來放著,銅子兒就扔在里面。
這些畫丐有些在藝術(shù)學(xué)校受過正式訓(xùn)練,有些平日愛畫兩筆,算是“玩藝兒”。到?jīng)]了落兒,便只好在水門汀上動起手來了。一九三二年五月十日,這些人還來了一回展覽會。那天的晚報(theeveningnews)上選印了幾幅,有兩幅是彩繡的。繡的人諢名“牛津街開特爾老大”,拳亂時做水手,來過中國,他還記得那時情形。這兩幅畫繡在帆布(畫布)上,每幅下了八萬針。他繡過英王愛德華像,據(jù)說頗為當(dāng)今王后所賞識;那是他生平最得意的時候?,F(xiàn)在卻只在牛津街上浪蕩著。
晚報上還記著一個人。他在雜戲館(halls)干過三十五年,名字常大書在海報上。三年前還領(lǐng)了一個雜戲班子游各處,他扮演主要的角色。英倫三島的城市都到過;大陸上到過百來處,美國也到過十來處。也認(rèn)識賈波林??墒菚r運不濟(jì),“老倫敦”卻沒一個子兒。他想起從前朋友們說過靜物寫生多么有意思,自己也曾學(xué)著玩兒;到了此時,說不得只好憑著這點“玩藝兒”在泰晤士河長堤上混混了。但是他怕認(rèn)得他的人太多,老是背向著路中,用大帽檐遮了臉兒。他說在水門汀上作畫頗不容易;最怕下雨,幾分鐘的雨也許毀了整天的工作。他說總想有朝一日再到戲臺上去。
畫丐外有樂丐。牛津街見過一個,開著話匣子,似乎是坐在三輪自行車上;記得頗有些堂哉皇也的神氣。復(fù)活節(jié)星期五在冷街中卻見過一群,似乎一人推著風(fēng)琴,一人按著,一人高唱《頌圣歌》——那推琴的也和著。這群人樣子卻就狼狽了。據(jù)說話匣子等等都是賃來;他們大概總有得賺的。另一條冷街上見過一個男的帶著兩個女的,穿著得像剛從垃圾堆里出來似的。一個女的還抹著胭脂,簡直是一塊塊紅土!男的奏樂,女的亂七八糟的跳舞,在剛下完雨泥滑滑的馬路上。這種女乞丐像很少。又見過一個拉小提琴的人,似乎很年輕,很文雅,向著步道上的過客站著。右手本來抱著個小猴兒;拉琴時先把它抱在左肩頭蹲著。拉了沒幾弓子,猴兒尿了;他只若無其事,讓衣服上淋淋漓漓的。
牛津街上還見過一個,那真狼狽不堪。他大概賃話匣子等等的力量都沒有;只找了塊板兒,三四尺長,五六寸寬,上面安上條弦子,用只玻璃水杯將弦子繃起來。把板兒放在街沿下,便蹲著,兩只手穿梭般彈奏著。那是明燈初上的時候,步道上人川流不息;一雙雙腳從他身邊匆匆的跨過去,看見他的似乎不多。街上汽車聲腳步聲談話聲混成一片,他那獨弦的細(xì)聲細(xì)氣,怕也不容易讓人聽見??墒撬€是埋著頭彈他那一手。
幾年前一個朋友還見過背誦迭更斯小說的。()大家正在戲園門口排著班等買票;這個人在旁背起《塊肉余生述》來,一邊念,一邊還做著。這該能夠多找?guī)讉€子兒,因為比那些話匣子等等該有趣些。
警察禁止空手空口的乞丐,乞丐便都得變做賣藝人。若是無藝可賣,手里也得拿點東西,如火柴皮鞋帶之類。路角落里常有男人或女人拿著這類東西默默站著,臉上大都是黯淡的。其實賣藝,賣物,大半也是幌子;不過到底教人知道自尊些,不許不做事白討錢。只有瞎子,可以白討錢。他們站著或坐著;胸前有時掛一面紙牌子,寫著“盲人”。又有一種人,在乞丐非乞丐之間。有一回找一家雜耍場不著,請教路角上一個老者。他殷勤領(lǐng)著走,一面說剛失業(yè),沒錢花,要我?guī)蛡€忙兒。給了五個便士(約合中國三毛錢),算是酬勞,他還爭呢。其實只有二三百步路罷了。跟著走,訴苦,白討錢的,只遇著一次;那里街燈很暗,沒有警察,路上人也少,我又是外國人,他所以厚了臉皮,放了膽子——他自然不是瞎子。
朱自清的春散文鑒賞篇十一
【朱自清《瑞士》原文】
瑞士有“歐洲的公園”之稱。起初以為有些好風(fēng)景而已;到了那里,才知無處不是好風(fēng)景,而且除了好風(fēng)景似乎就沒有什么別的。這大半由于天然,小半也是人工。瑞士人似乎是靠游客活的,只看很小的地方也有若干若干的旅館就知道。他們拚命地筑鐵道通輪船,讓愛逛山的愛游湖的都有落兒;而且車船兩便,票在手里,愛怎么走就怎么走。瑞士是山國,鐵道依山而筑,隧道極少;所以老是高高低低,有時像差得很遠(yuǎn)的。還有一種爬山鐵道,這兒特別多。狹狹的雙軌之間,另加一條特別軌:有時是一個個方格兒,有時是一個個鉤子;車底下帶一種齒輪似的東西,一步步咬著這些方格兒,這些鉤子,慢慢地爬上爬下。這種鐵道不用說工程大極了;有些簡直是筆陡筆陡的。
逛山的味道實在比游湖好。瑞士的湖水一例是淡藍(lán)的,真正平得像鏡子一樣。太陽照著的時候,那水在微風(fēng)里搖晃著,宛然是西方小姑娘的眼。若遇著陰天或者下小雨,湖上迷迷蒙蒙的,水天混在一塊兒,人如在睡里夢里。也有風(fēng)大的時候;那時水上便皺起粼粼的細(xì)紋,有點像顰眉的西子??墒沁@些變幻的光景在岸上或山上才能整個兒看見,在湖里倒不能領(lǐng)略許多。況且輪船走得究竟慢些,常覺得看來看去還是湖,不免也膩味。逛山就不同,一會兒看見湖,一會兒不看見;本來湖在左邊,不知怎么一轉(zhuǎn)彎,忽然挪到右邊了。湖上固然可以看山,山上還可看山,阿爾卑斯有的是重巒疊嶂,怎么看也不會窮。山上不但可以看山,還可以看谷;稀稀疏疏錯錯落落的房舍,仿佛有雞鳴犬吠的聲音,在山肚里,在山腳下??达L(fēng)景能夠流連低徊固然高雅,但目不暇接地過去,新境界層出不層,也未嘗不淋漓痛快;坐火車逛山便是這個辦法。
盧參(luzerne)在瑞士中部,盧參湖的西北角上。出了車站,一眼就看見那汪汪的湖水和屏風(fēng)般的青山,真有一股爽氣撲到人的臉上。與湖連著的是勞思河,穿過盧參的中間。
河上低低的一座古水塔,從前當(dāng)作燈塔用;這兒稱燈塔為“盧采那”,有人猜“盧參”這名字就是由此而出。這座塔低得有意思;依傍著一架曲了又曲的舊木橋,倒配了對兒。這架橋帶頂,像廊子;分兩截,近塔的一截低而窄,那一截卻突然高闊起來,仿佛彼此不相干,可是看來還只有一架橋。不遠(yuǎn)兒另是一架木橋,叫龕橋,因上有神龕得名,曲曲的,也古。許多對柱子支著橋頂,頂?shù)紫旅恳桓鶛M梁上兩面各釘著一大幅三角形的木板畫,總名“死神的跳舞”。每一幅配搭的人物和死神跳舞的姿態(tài)都不相同,意在表現(xiàn)社會上各種人的死法。畫筆大約并不算頂好,但這樣上百幅的死的圖畫,看了也就夠勁兒。過了河往里去,可以看見城墻的遺跡。墻依山而筑,蜿蜒如蛇;現(xiàn)在卻只見一段一段的嵌在住屋之間。但九座望樓還好好的,和水塔一樣都是多角錐形;多年的風(fēng)吹日曬雨淋,顏色是黯淡得很了。
冰河公園也在山上。古代有一個時期北半球全埋在冰雪里,瑞士自然在內(nèi)。阿爾卑斯山上積雪老是不化,越堆越多。在底下的漸漸地結(jié)成冰,最底下的一層漸漸地滑下來,順著山勢,往谷里流去。這就是冰河。冰河移動的時候,遇著夏季,便大量地溶化。這樣溶化下來的一股大水,力量無窮;石頭上一個小縫兒,在一個夏天里,可以讓沖成深深的大潭。這個叫磨穴。有時大石塊被帶進(jìn)潭里去,出不來,便只在那兒跟著水轉(zhuǎn)。初起有棱角,將潭壁上磨了許多道兒;日子多了,棱角慢慢光了,就成了一個大圓球,還是轉(zhuǎn)著。這個叫磨石。冰河公園便以這類遺跡得名。大大小小的石潭,大大小小的石球,現(xiàn)在是安靜了;但那粗糙的樣子還能教你想見多少萬年前大自然的氣力??墒瞧婀?,這些不言不語的頑石,居然背著多少萬年的歷史,比我們?nèi)祟愡€老得多多;要沒人卓古證今地說,誰相信。這樣講,古詩人慨嘆“磊磊澗中石”,似乎也很有些道理在里頭了。這些遺跡本來一半埋在亂石堆里,一半埋在草地里,直到一八七二年秋天才偶然間被發(fā)現(xiàn)。還發(fā)現(xiàn)了兩種化石:一種上是些蚌殼,足見阿爾卑斯腳下這一塊土原來是滔滔的大海。另一種上是片棕葉,又足見此地本有熱帶的大森林。這兩期都在冰河期前,日子雖然更杳茫,光景卻還能在眼前描畫得出,但我們?nèi)祟惻c那種大自然一比,卻未免太微細(xì)了。
立磯山(rigi)在盧參之西,乘輪船去大約要一點鐘。去時是個陰天,雨意很濃。四周陡峭的青山的影子冷冷地沉在水里。湖面兒光光的,像大理石一樣。上岸的地方叫威茲老,山腳下一座小小的村落,疏疏散散遮遮掩掩的人家,靜透了。上山坐火車,只一輛,走得可真慢,雖不像蝸牛,卻像牛之至。一邊是山,太近了,不好看。一邊是湖,是湖上的山;從上面往下看,山像一片一片兒插著,湖也像只有一薄片兒。有時窗外一座大崖石來了,便什么都不見;有時一片樹木來了,只好從枝葉的縫兒里張一下。山上和山下一樣,靜透了,常常聽到牛鈴兒叮兒當(dāng)?shù)?。牛帶著鈴兒,為的是跑到那兒都好找。這些牛真有些“不知漢魏”,有一回居然擋住了火車;開車的'還有山上的人幫著,吆喝了半大,才將它們哄走。但是誰也沒有著急,只微微一笑就算了。山高五千九百零五英尺,頂上一塊不大的平場。據(jù)說在那兒可以看見周圍九百里的湖山,至少可以看見九個湖和無數(shù)的山峰??墒俏覀兊倪\氣壞,上山后云便越濃起來;到了山頂,什么都裹在云里,幾乎連我們自己也在內(nèi)。在不分遠(yuǎn)近的白茫茫里悶坐了一點鐘,下山的車才來了。
交湖(interlaken)在盧參的東南。從盧參去,要坐六點鐘的火車。車子走過勃呂尼山峽。這條山峽在瑞士是最低的,可是最有名。沿路的風(fēng)景實在太奇了。車子老是挨著一邊兒山腳下走,路很窄。那邊兒起初也只是山,青青青青的。越往上走,那些山越高了,也越遠(yuǎn)了,中間豁然開朗,一片一片的谷,是從來沒看見過的山水畫。車窗里直望下去,卻往往只見一叢叢的樹頂,到處是深的綠,在風(fēng)里微微波動著。路似乎頗彎曲的樣子,一座大山峰老是看不完;瀑布左一條右一條的,多少讓山頂上的云掩護(hù)著,清淡到像一些聲音都沒有,不知轉(zhuǎn)了多少轉(zhuǎn),到勃呂尼了。這兒高三千二百九十六英尺,差不多到了這條峽的頂。從此下山,不遠(yuǎn)便是勃利安湖的東岸,北岸就是交湖了。車沿著湖走。太陽出來了,隔岸的高山青得出煙,湖水在我們腳下百多尺,閃閃的像琺瑯一樣。
交湖高一千八百六十六英尺,勃利安湖與森湖交會于此。地方小極了,只有一條大街;四周讓阿爾卑斯的群峰嚴(yán)嚴(yán)地圍著。其中少婦峰最為秀拔,積雪皚皚,高出云外。街北有兩條小徑。一條沿河,一條在山腳下,都以幽靜勝。小徑的一端,依著座小山的形勢參差地安排著些別墅般的屋子。街南一塊平原,只有稀稀的幾個人家,顯得空曠得不得了。早晨從旅館的窗子看,一片清新的朝氣冉冉地由遠(yuǎn)而近,仿佛在古時的村落里。街上滿是旅館和鋪子;鋪子不外賣些紀(jì)念品,咖啡,酒飯等等,都是為游客預(yù)備的;還有旅行社,更是的。這個地方簡直是游客的地方,不像屬于瑞士人。紀(jì)念品以刻木為最多,大概是些小玩意兒;是一種涂紫色的木頭,雖然刻得粗略,卻有氣力。在一家鋪子門前看見一個美國人在說,“你們這些東西都沒有用處;我不歡喜玩意兒?!辟I點紀(jì)念品而還要考較用處。此君真美國得可以了。
從交湖可以乘車上少婦峰,路上要換兩次車。在老臺勃魯能換爬山電車,就是下面帶齒輪的。這兒到萬根,景致最好看。車子慢慢爬上去,窗外展開一片高山與平陸,寬曠到一眼望不盡。坐在車中,不知道車子如何爬法;卻看那邊山上也有一條陡峻的軌道,也有車子在上面爬著,就像一只甲蟲。到萬格那爾勃可見冰川,在太陽里亮晶晶的。到小夏代格再換車,軌道中間裝上一排鐵鉤子,與車底下的齒輪好咬得更緊些。這條路直通到少婦峰前頭,差不多整個兒是隧道;因為山上滿積著雪,不得不打山肚里穿過去。這條路是歐洲最高的鐵路,費了十四年工夫才造好,要算近代頂偉大的工程了。
在隧道里走沒有多少意思,可是哀格望車站值得看。那前面的看廊是從山巖里硬鑿出來的。三個又高又大又粗的拱門般的窗洞,教你覺得自己藐小。望出去很遠(yuǎn);五千九百零四英尺下的格林德瓦德也可見。少婦峰站的看廊卻不及這里;一眼盡是雪山,雪水從檐上滴下來,別的什么都沒有。雖在一萬一千三百四十二英尺的高處,而不能放開眼界,未免令人有些悵悵。但是站里有一架電梯,可以到山頂上去。這是小小一片高原,在明西峰與少婦峰之間,三百二十英尺長,厚厚地堆著白雪。雪上雖只是淡淡的日光,乍看竟耀得人睜不開眼。這兒可望得遠(yuǎn)了。一層層的峰巒起伏著,有戴雪的,有不戴的;總之越遠(yuǎn)越淡下去。山縫里躲躲閃閃一些玩具般的屋子,據(jù)說便是交湖了。原上一頭插著瑞士白十字國旗,在風(fēng)里颯颯地響,頗有些氣勢。山上不時地雪崩,沙沙沙沙流下來像水一般,遠(yuǎn)看很好玩兒。腳下的雪滑極,不走慣的人寸步都得留神才行。少婦峰的頂還在二千三百二十五英尺之上,得憑著自己的手腳爬上去。
下山還在小夏代格換車,卻打這兒另走一股道,過格林德瓦德直到交湖,路似乎平多了。車子繞明西峰走了好些時候。明西峰比少婦峰低些,可是大。少婦峰秀美得好,明西峰雄奇得好。車子緊挨著山腳轉(zhuǎn),陡陡的山勢似乎要向窗子里直壓下來,像傳說中的巨人。這一路有幾條瀑布;瀑布下的溪流快極了,翻著白沫,老像沸著的鍋子。早九點多在交湖上車,回去是五點多。
司皮也茲(spiez)是玲瓏可愛的一個小地方:臨著森湖,如浮在湖上。路依山而建,共有四五層,臺階似的。街上??床灰娙恕T诼灭^樓上待著,遠(yuǎn)處偶然有人過去,說話聲音聽得清清楚楚的。傍晚從露臺上望湖,山腳下的暮靄混在一抹輕藍(lán)里,加上幾星兒剛放的燈光,真有味。孟特羅)的果子可可糖也真有味。日內(nèi)瓦像上海,只湖中大噴水,高二百余英尺,還有盧梭島及他出生的老屋,現(xiàn)在已開了古董鋪的,可以看看。
【朱自清《瑞士》賞析】
朱先生在這篇游記里說到,在瑞士高達(dá)五千多英尺的靜謐的立磯山上,有一些悠閑的牛群,有時居然擋住了火車,人們“吆喝半天才將它們哄走,但誰也沒有著急,只微微一笑就算了”。讀者看到這里,也禁不住要“微微一笑”。這笑便笑出一種心境:覺得自然可愛,恬淡閑適的心情難得。
游山逛水和寫游記,似乎都需要這么一種清明的心境。躲開塵世的喧囂,淡泊人間的功利,一個人靜靜地在山水自然間信步沉吟,便可能能超越種種局限,諦聽到天籟地籟之音,吸收那山川靈秀之氣。我讀這篇《瑞士》,便能暫時將榮辱功利置之度外,進(jìn)入文中那“物我兩忘”的境界,自己似乎也剎那間變得干凈聰明了起來。
一篇散文要營造出這么一種意境不容易。以朱先生這篇《瑞士》而言,我琢磨著是由這樣一些因素孕育而成的:
一是作者平易親切的態(tài)度。不拿架子,不說空話,不炫耀矯飾,不故作高深。和讀者的心兒連結(jié)在一起。文章一開始就說:“瑞士有‘歐洲公園’之稱。起初以為有此好風(fēng)景而已;到了那里,才知無處不是好風(fēng)景,而且除了好風(fēng)景似乎就沒有什么別的”。從平平淡淡到驚訝不已,一句進(jìn)一層,一步追一步,然后慢慢道來,又由驚訝不已到平平淡淡。驚訝也是平淡的驚訝。一開頭就奠定了這篇文章的風(fēng)格。然后說“逛山的味道實在比游湖水好”,又說“看風(fēng)景能夠流連低徊固然高雅,但目不暇接地過去,新境界層出不窮,也未嘗不淋漓痛快”。這都是合著游人的心意,體察他們喜歡變變花樣,喜歡出其不意的一般心理而說的,便顯得設(shè)身處地,使人親近。這也應(yīng)得上一句古話:文似看山不喜平。
其次便是哲理。散文中的哲理,也應(yīng)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是一種順其自然的瓜熟蒂落,一種點到為止的心領(lǐng)神會。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一句“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的感嘆,便把這篇文章弄得沉甸甸的,發(fā)人深省。到此止步就好了,可他接著又來一段很長的“故非有去者,不能至也”議論,便使人有蛇足的累贅感。到底是政治家作文,念念不忘教化。游記里的詩情哲理,我以為只宜意會,不宜言傳。讓讀者讀到那里時,此地此時地去觸類旁通一番,獨特地領(lǐng)悟回味一番為好,一經(jīng)作者或旁人指出,便覺多余,便會走樣,便是費力不討好。朱先生此文談到“磨穴”,“磨石”,“死神的跳舞”,“不言不語的頑石,居然背著多少萬年的歷史”,以及論及美國游客的實用價值觀,都有哲理深意寓焉,然而卻都是感性與理性天衣無縫的遇合,沒有強加于人或刻意為之的痕跡。
第三便是文字的口語化,口語和美文相結(jié)合的一種大雅大俗的文體。精致游刃,簡潔蘊藉,卻不乏瑰麗的底色。如“曲曲的,也古”,“怎么看也不會窮”,“讓愛逛山的愛游湖的都有落兒”……便是口語顯出的魅力,而“疏疏散散遮遮掩掩的人家”,“沙沙沙沙流下來”,“青青青青的”,又有一種美麗的動態(tài)感,使人流連不已。
最后說一說文章的結(jié)構(gòu)。這篇游記是按游程記敘的,但詳略不一,取舍很嚴(yán)。歸納起來是寫游了三個湖:盧參湖、交湖和森湖。我便想起葉圣陶先生后來就寫過一篇《游了三個湖》,不過他游的是中國湖而不是瑞士湖了。
朱自清的春散文鑒賞篇十二
昨晚中西音樂歌舞大會里“中西絲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個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灑在我臉上,引起潤澤、輕松的感覺。新鮮的微風(fēng)吹動我的衣袂,像愛人的鼻息吹著我的手一樣。我立的一條白礬石的甬道上,經(jīng)了那細(xì)雨,正如涂了一層薄薄的乳油;踏著只覺越發(fā)滑膩可愛了。
大約也因那蒙蒙的雨,園里沒了濃郁的香氣。涓涓的東風(fēng)只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著些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園外田畝和沼澤里,又時時送過些新插的秧,少壯的麥,和成蔭的柳樹的清新的蒸氣。這些雖非甜美,卻能強烈地刺激我的鼻觀,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聽著;也用心唱著。我終于被一種健康的麻痹襲取了,于是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獨自唱著,聽著,世界上便只有歌聲了。
靜靜的欣賞,如同身在歌聲中,心隨旋律轉(zhuǎn)動。作者以清麗的筆調(diào),運用生動形象的移覺手法,融入豐富的想像,引我進(jìn)入了一個美妙的歌聲境界。我驚嘆歌聲的魅力,更驚嘆朱自清的出色描繪。
作用運用移覺,從觸覺、視覺、嗅覺三方面來進(jìn)行描繪。“霏霏的毛雨默然灑在我臉上,引起潤澤,輕松的感覺?!薄跋駩廴说谋窍⒋抵业氖忠粯?。”“正如涂了一層薄薄的乳油;踏著只覺越發(fā)滑膩可愛了?!弊髡甙迅杪暤妮p柔之美化作可觸及的物象,形象而具體,讓我們親身感受到了它的滋潤、輕柔、滑膩細(xì)致。輕柔的歌聲突然轉(zhuǎn)向了低沉,于是作者又巧妙地一轉(zhuǎn)筆鋒,讀者眼前出現(xiàn)了,“恬靜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與綠?!备杪曋械腵哀愁化成了眼前黯淡的花朵,讓我們看到春的困倦,感受到了淡淡的哀傷。忽然“涓涓的東風(fēng)只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著些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又時時送過些新插的秧,少壯的麥,和成蔭的柳樹的清新的蒸氣?!鼻逍碌幕ㄏ慊熘嗤恋臍庀?,沁人心脾,讓人精神為之一振。這正是歌聲的輕快活力給人聽覺的震撼。
散文意境的創(chuàng)造,要善于捕捉意象。在作品中,作者捕捉了滋潤的春雨、輕柔的微風(fēng)、油滑的涌道、黯淡的花朵、清新的花香、潮濕的泥氣息、新栽的秧和少壯的麥的氣息、柳樹清新的蒸氣。
作者把感情注入到這些事物中,通過移覺的手法將歌聲完全轉(zhuǎn)化成這些我們能夠觸摸得到的,看得到的,聞得到的物象。然后再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擬人手法把情與景、虛與實和諧統(tǒng)一起來,自然地展開聯(lián)想。他把輕柔的歌聲給人的享受比擬成春雨、春風(fēng)的輕撫;把低沉的歌聲比擬成黯淡的花色,芳香的“消歇”、“楞倦”;把心靈為之一振的歌聲比擬成沁人心脾的花香、土香。
傅德岷在《散文藝術(shù)論》中說“聯(lián)想,是散文家感情的升華,插上想像的彩翼,散文家就可以在宏觀宇宙、微觀世界騎著思想的駿馬縱橫馳騁,自由奔突、展示出無比瑰麗的藝術(shù)境界,給人以詩情畫意的美感。”隨著作者想像的綿延,我們仿佛也走進(jìn)了歌聲的世界,聽到了歌聲,看到了那一個美麗奇妙的境界:我們站在寧靜的花園中,享受著春雨的滋潤、輕風(fēng)的輕撫,感受著花朵的黯淡帶來的淡淡哀傷,呼吸清新的花香和泥土的氣息。一切是那么安寧自然,心靈的塵蒎滌無遺,心中的煩惱飄走無形,只剩下自然的肉體,輕松舒坦的心情,融入純潔的自然境界中,無拘無束,無牽無掛。
品味過這篇散文,我們沉浸在作者那隨歌聲而流動思維,隨樂符而展現(xiàn)的畫面,隨想像而進(jìn)入的奇妙的意境。真是一番美的享受。
朱自清細(xì)膩的感受力,豐富的想象力和詩意的心懷,營造出優(yōu)美意境。《歌聲》樸素淡雅,絕無浮華造作,它是一篇富有朝氣的青年詩人流露出自己心象世界的好作品。作者描繪歌聲,運用移覺這一藝術(shù)手法,把歌聲“朦朧”的聽覺形象,與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種感覺形象,交疊在一起,構(gòu)成一幅美不勝收的江南微雨圖,散文韻味十足,令人神往。
朱自清的春散文鑒賞篇十三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與《悼亡婦》,被稱為“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xué)”。他能夠在淡淡的筆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沒有半點矯柔造作,而有動人心弦的力量,特別是《背影》,表達(dá)了作者對其父朱鴻鈞的深情和絲絲的懷念,深深感動著每一位讀者,并長期以來,一直作為現(xiàn)代經(jīng)典散文被收錄在中學(xué)、大學(xué)語文課本中。
但是,近來,有些人在網(wǎng)上對先生的這篇美文大加指責(zé),并斥之為病態(tài)文學(xué),叫囂應(yīng)當(dāng)把斯文從中學(xué)、大學(xué)的語文課本中裁掉等等。看罷這些人在網(wǎng)上發(fā)布的文字,我心中不免有些凄惶,也有幾番哀嘆,眼前也不由得浮現(xiàn)出一群赤膊叉腰,張口唾沫四濺,閉嘴白沫滿唇,翹足延頸,當(dāng)街謾罵的潑婦形象來。如果按照這些人的說法去衡量,中國五千年來的璀璨文化藝術(shù)幾乎無不是病態(tài)的文化藝術(shù),都入不了他們的法眼了。而他們自己卻又拿不出一篇,或者一件,他們自己的非病態(tài)的作品來供人們一飽眼福,這又是為什么呢?于是,我不僅聯(lián)想起魯迅先生“戰(zhàn)士戰(zhàn)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fā)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zhàn)士更英雄”(《戰(zhàn)士和蒼蠅》)的話來,并以此饋贈那些當(dāng)街叫囂的潑婦們。
一、寫作背景:
《背影》一文,寫于一九二五年。斯文乃追憶其八年前的一件往事。講述作者在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念書期間,得知祖母去世后,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fù)P州老家奔喪。辦完喪事后,其父到南京找工作,而作者則回北京念書,父子倆在今南京市浦口區(qū)惜別的情景。此文后來收在了開明書店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中。它是自清先生早期一篇極為有名的文章,也是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的散文杰作。作者僅以一千五百字描寫了一個生活片斷,卻能感人至深,膾炙人口,自清先生的寫作技巧,焉不敬服人哉!
二、思想主題:
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xiàn)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百般的懷念。
本文作于1925年,寫的是19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的一段經(jīng)歷。而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社會狀況是:軍閥割據(jù),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斗,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dāng)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斗爭中,但作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會感到社會的壓抑,產(chǎn)生一種落寞凄涼的情緒。作者以自己的家庭為例,講述了其家庭因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閑”,后為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這些都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當(dāng)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凄慘的現(xiàn)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現(xiàn)的灰暗的基調(diào)。在這一背景下,作者寫出了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tǒng)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fàn)?。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三、文章分析
《背影》是記實散文。它描述了在家庭遭受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yuǎn)行兒子的經(jīng)過。通過樸素真切的語言,表現(xiàn)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和兒子對父親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里的那句話。當(dāng)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這話道出了《背影》的寫作緣由、描寫重點和寫作特點等,可以作為理解文章的鑰匙。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乃開篇點題。思念父親,最不能忘懷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即從“那年冬天”至“我的眼淚又來了”。以回憶往事,追述在車站與父親離別的情景,表現(xiàn)父親愛子的真摯感情。
然此部分又分三層:
第一層:從“那年冬天”到“我們便同行”。旨在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其主要交代此次父子分別時的家庭情況。
第二層:自“從到南京時”到“……太聰明了”。寫父親送行前的細(xì)心關(guān)照,為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始于“我說道”止于“……又來了”。描寫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的“背影”,抒發(fā)真摯的感情。
3.第三部分:即最后一自然段。寫別后對父親的思念。以在淚光中再現(xiàn)“背影”作結(jié),直接抒發(fā)深切懷念之情。
四、藝術(shù)分析
《背影》記事頗簡單,一個丟了差使的小吏送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送別。在軍閥統(tǒng)治的舊中國,這種事是極平常的事,在那黑暗的社會里,即使這種小康之家,也經(jīng)不起天災(zāi)人禍的打擊。文章記述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當(dāng)時的灰暗世態(tài),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當(dāng)時的社會現(xiàn)實。這種社會雖早已不存在了,但其記述的情景,對我們來說依然有著歷史的認(rèn)識作用。
其寫作特點:本文通過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的命題以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fā)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中反復(fù)出現(xiàn)四次,然每次的情況都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則是一脈相承。第一次,在文章開頭,旨在開篇點題“背影”。營造出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以籠罩全文。第二次,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此為寫作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xiàn)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第三次,父親和兒子告別后,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第四次,在文章結(jié)尾,兒子讀著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xiàn)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yīng)。
本文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然又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神情、音容笑貌等,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征“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xì)致的刻畫。作者這樣處理,主要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因為,一、父親老境“頹唐”,飽經(jīng)憂患,半生潦倒;二、父親在家境慘淡、祖母逝世、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辛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的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而且反復(fù)叮嚀一路小心。三、當(dāng)時父親的心境不好,兒子的心境也不好。因此,作者抓住父親這樣一個“背影”集中描繪,抒發(fā)特定環(huán)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強烈的藝術(shù)效果。也正因為作品寫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間相愛相憐,字里行間有淡淡的哀愁,顯得更加真摯動人。
具體說來,
1.民族化。《背影》的語言非常忠實樸素,又非常典雅文質(zhì)。這種高度民族化的語言,和《背影》所表現(xiàn)的民族的精神氣質(zhì),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結(jié)構(gòu),恰成和諧的統(tǒng)一。沒有《背影》語言的明麗典雅、古樸質(zhì)實,就沒有《背影》的一切風(fēng)采。
2.簡潔。本文通體干凈,沒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除了夾入了一些文言詞語以外,沒有華美的辭藻,生僻的詞語,都是質(zhì)樸自然的家常話,生活氣息非常濃厚,提煉得非常簡潔。
3.樸實?!侗秤啊啡冒酌栌洈⑹聦崳蛔魅魏涡揎?、渲染。通篇寫父親多么關(guān)心愛護(hù)兒子,兒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親,但像“關(guān)心”、“愛護(hù)”、“感激”這一類的抽象現(xiàn)成的字眼,文章中卻一個也沒有用,更沒有什么華麗的詞藻。大樸正是大巧的表現(xiàn)。文中用詞造句都經(jīng)過認(rèn)真考究,絕不隨便。如送行那一段:“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xì)?!边@里的“說定”,如果用“說過”似乎也通,但遜色多了。“說定”不送,后來終于還是送了,實際上是說而不定,很好地表現(xiàn)出父親當(dāng)時的矛盾心理?!笆熳R”一詞,說明父親囑托的這個茶房該是靠得住的;“再三囑咐”,表明囑咐茶房遍數(shù)之多,不厭其煩,反復(fù)交代,唯恐茶房有半點疏漏;“甚是仔細(xì)”,表明囑咐內(nèi)容之詳,把送行中應(yīng)該注意的細(xì)微末節(jié)都提到了。這些用語,強調(diào)說明父親已經(jīng)為兒子上車作了極其精細(xì)、周密的考慮和安排,字眼雖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處,使父親愛子之心躍然紙上。
4.感人。語言平實簡潔,卻能傳達(dá)出無限深情是文章語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實實,但字里行間滲透著一種深切懷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話都是很平常的,沒有什么特別,讀者都有這種生活經(jīng)驗,因此也容易引起聯(lián)想,由此發(fā)現(xiàn)人世間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為珍貴的美好感情,給人以性情的陶冶,增進(jìn)人們對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5.文白夾雜。文中出現(xiàn)文言的原因: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礎(chǔ),當(dāng)時的語體文中常有夾入文言詞句的情況,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詞句,可能也與作者當(dāng)時的思想感情有關(guān),例如不說“失業(yè)”或“丟了差使”,而說“賦閑”,似乎“賦閑”不象“失業(yè)”那樣刺耳和使人難堪,有失體面;最后一節(jié)既因父親來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見真實,也因所表達(dá)的盡是家庭和父親的困境和滄涼的心情與復(fù)雜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許多文言詞句,這也籠上了一層時代賦予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的特殊語言色彩。在寫法上,《背影》的主要特點是白描,作者寫父親的背影,描寫那買桔子時過鐵道的場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所謂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設(shè)喻,不加形容和修飾,用質(zhì)樸的文字,把當(dāng)時的情景如實地記寫出來,給讀者以身臨目擊之感。換句話說,白描是用敘述的方法進(jìn)行描寫,達(dá)到再現(xiàn)實景的藝術(shù)效果。
6、白描的技巧極高。如:“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桔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备赣H的背影,兒子是太熟悉了。但這次要描寫的,卻不是那常見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場合下,使他極為感動、終生難忘的那個背影!作者不施濃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再如作者寫父親當(dāng)時的穿著打扮體態(tài)動作,特別著重描繪了過鐵道的情景。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臺,攀上爬下,移腳傾身,都細(xì)細(xì)地如實寫下,我們讀后有身臨其境之感,仿佛我們當(dāng)時也在場,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親對兒子的關(guān)懷和體貼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