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讀資治通鑒的心得體會 看資治通鑒的閱讀心得體會(實用9篇)

字號:

    心得體會是指個人在經歷某種事物、活動或事件后,通過思考、總結和反思,從中獲得的經驗和感悟。記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成長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秀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資治通鑒的心得體會篇一
    在當今社會,人們忙碌的生活和繁重的學業(yè)工作,不但使人們失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也讓人們忽略了許多事物的價值。這其中,資治通鑒作為一本具有歷史意義的書籍,具有極高的價值。在閱讀資治通鑒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帶給我的啟迪和思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以下是我個人在閱讀資治通鑒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第一段,閱讀資治通鑒需要靜下心來。資治通鑒作為一部宏偉的歷史巨著,不僅時間跨度廣、內容豐富,而且文字晦澀難懂,需要讀者在閱讀時認真細致。我自己也越來越意識到,閱讀資治通鑒的過程中需要靜下心來,認真閱讀每一篇歷史記錄,才能深入掌握歷史,了解歷史的本質。
    第二段,資治通鑒是一個寶貴的歷史資料。在閱讀資治通鑒的過程中,我發(fā)現它是一本寶貴的歷史資料,它收錄了自周朝到北宋為止的歷史記錄,涵蓋了中國歷史上精彩而又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同時,它所陳述的歷史事件不僅具有普遍性的歷史價值,而且還在現實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據此,人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認識社會發(fā)展、人類發(fā)展及相關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從而提高自己的歷史觀念。
    第三段,資治通鑒中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塑造極其精彩。閱讀資治通鑒,讓我感受最深的部分是其中極為精彩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塑造。作者用簡明的文字把一 step 一個歷史事件講得淋漓盡致,其中描寫人物的形象也極具豐富性和彰顯性。這個方法,讓我更加了解歷史上人物的復雜性和比較性,也讓我深刻地體會到我們歷史中所包含的復雜的社會現象。
    第四段,通過閱讀資治通鑒,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閱讀資治通鑒,不僅讓人們了解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同時也能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資治通鑒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其中洋溢著中國人民的文化精神。其所傳承的中國大國文化,包括中國文化的修養(yǎng)、文化的深層次價值觀,以及中國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tǒng)等,而這些正是我們所追求和珍惜的。
    第五段,閱讀資治通鑒有助于人們形成更健康的人生觀。通過閱讀資治通鑒,我有機會了解人類歷史上令人震撼的事件,從而在不同層面上反思自己的行為,力圖成為一個更加高尚、更加理性的人。閱讀資治通鑒讓我意識到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要有自己的文化、精神自主性,更要有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而資治通鑒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形形色色人們形成更健康的人生觀的良好啟蒙。
    總之,閱讀資治通鑒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學習體驗,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窺探歷史和人類自身的窗口,從而幫助我們在更廣泛的鏈接下真實感受到人類的進化進程。同時,也讓我們從中汲取能量,并共同為一個更加美好的人類文明未來而努力奮斗。
    讀資治通鑒的心得體會篇二
    《資治通鑒》是中國古代史書中最重要的一部通史,由宋代史學家司馬光編纂而成,全書以中國歷史為主線,自周朝至明朝,歷經195萬字,共294卷,是一部匯聚了豐富歷史資料和精深歷史見解的著作。自修讀《資治通鑒》以來,我深刻地感受到其性質中深刻的學問,經常從中獲得新的思考啟示,因此,我在這里想分享我的讀書體驗和心得體會。
    第二段:了解歷史和識別歷史模式
    《資治通鑒》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一條中國歷史的縱向線索,使我們了解和把握歷史發(fā)展的大趨勢和軌跡。通過對歷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我們可以深刻理解歷史的重要場景和歷史潮流。此外,我們還可以學習到各種歷史模式和范例,例如,縱覽歷史可以發(fā)現有些事情總是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重復發(fā)生,我們可以從中識別出歷史模式,了解歷史的重復和變遷規(guī)律,甚至可以嘗試預測未來的歷史方向。因此,通過讀《資治通鑒》,我們可以得到深入的論議,并從這些論議中汲取經驗。
    第三段:培養(yǎng)思考視角和開闊視野
    由于《資治通鑒》的內容相當龐雜,從長達2000多年的中國歷史的完整察覺,我們需要對視角有一定的培養(yǎng)和開闊。我們不僅需要實現歷史事件的基本知識,還需要從中得出一些深遠的思考。例如,通過深刻的思考和分析,我們可以明白中國歷史的極端重大的意義,深入與國家民族的認同和發(fā)展方向,培養(yǎng)對國家和民族前途的責任感。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從中了解世界史事件的影響和它們對當代社會的啟示。在任何情況下,通過讀《資治通鑒》,我們都可以從中獲得深刻的思考啟示,使我們對社會和人類的發(fā)展更加深刻。
    第四段:激勵閱讀興趣和促進人文精神的形成
    雖然,《資治通鑒》是一本具有深刻歷史分析和睿智論述的史書,但它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值得閱讀的的文學作品。司馬光在歷史事件的敘述方法上應用了良多文學手法,避免了書面資料和刻板的歷史記錄帶來的沉悶和枯燥。通過閱讀《資治通鑒》,我們可以激發(fā)完全新的讀書興趣和熱情,并且慢慢地培養(yǎng)人文心態(tài)和品味。此外,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優(yōu)美、流暢和簇新的文學表達方式,從而改善和提升風采和、閱讀能力,使自己更加精英和獨立。
    第五段:結語
    通過閱讀《資治通鑒》,我們可以從中受益深遠,深刻了解歷史,開闊視野,培養(yǎng)思考視角和發(fā)掘歷史模式,激發(fā)閱讀興趣和培養(yǎng)人文品味。因此,人們應該經常閱讀《資治通鑒》,以使自己更加成熟和領域化。另外,我們要時刻銘記老一輩為新興國度的成長所付出的巨大犧牲和努力,以此鼓舞我們自己作為新時代的中國人,走向未來。
    讀資治通鑒的心得體會篇三
    主要講敘了三強分晉到五代十國的滄桑歷史,其中的改朝換代,人文風云令我感慨萬分。
    書中的人物不少,其中令我敬佩的人也不少。蜀國的諸葛亮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一手締造了蜀國;唐太宗李世民,勵精圖治,文韜武略,使封建王朝到達鼎盛;女皇武則天,有治國之才,用人之術,可謂巾幗不讓須眉,還有完璧歸趙的藺相如,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的張良。令我敬佩的人數不勝數,更重要的是我應當學習他們的優(yōu)點來充實自身,將來才能像他們一樣有一番大作為!
    人無完人,金無赤金,歷代雖有雄才大略之人,但臭名昭著之人也不計其數。秦始皇雖有統(tǒng)一六國的蓋世功勛,但其兇狠殘暴也是婦孺皆知的,他焚書坑儒,荒淫無度,建造無比豪華的阿房宮,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還有隋煬帝楊廣他心機頗深,虛偽做作,又荒淫暴虐,使得原本的繁榮盛世變得民不聊生。請君入甕的來俊臣,口蜜腹劍的,李林甫。他們遺臭萬年,為世人所唾罵。我更應當牢記前車之鑒。資治通鑒的本意也是如此。
    這本《資治通鑒》令我受益匪淺,它使我學會了如何做人做事。我讀它不僅僅豐富了知識更讓自我終身謹記前人之事。記住小人的下場,學習圣天的品質,奮發(fā)向上,報效祖國,報效人民。
    歷史是輝煌的,這茫茫史海,讓我暢游其中?!肚邎@春》寫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笨磥砦覀儌ゴ蟮囊舱J為,只要我們綜合歷史上那些所謂的英雄的優(yōu)點,真英雄還在現代。在如今的康泰盛世中我們更應當汲取前人的優(yōu)點,牢記前人的過失,奮發(fā)向上,成為一個“真英雄!”
    讀資治通鑒的心得體會篇四
    《資治通鑒》這本書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巨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
    這本書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跡,簡單明了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zhí)著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是品質,在今天仍然可貴,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來說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
    戰(zhàn)國是一個崇尚詭術的時代,百家輩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殺傷力最大的還是反間計。反間計有很多的表現形式,然而其無一例外的針對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說的就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啊。因為敵人和小人的反間,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中原之地,富庶傲視諸侯,如果能留住吳起和孫臏這兩位戰(zhàn)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又何愁霸業(yè)不成;損失最慘重的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成為戰(zhàn)國末期唯一能夠和秦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役,趙為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以至四十萬大軍為秦坑殺。有太多的史實和反間計聯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將繼續(xù)挑戰(zhàn)人類最脆弱的部分。因為信息永遠不可能是完備的,人性永遠是多疑的.
    還有一點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商鞅變法。以刑名之學變法,手段太殘酷,積怨太深。他在渭水旁邊處決囚犯,染紅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得到太子虔和貴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車裂滅門?!暗萌苏吲d,失人者崩”,今日中國要推行各項改革,亦應徐圖緩進,毋操之過急。再來說說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飯不常也。你只知騎馬,加鞭快馬,不知道喂馬,不知道讓馬休息,不知疼馬,則不能久乘之。不錯,你一時比那些讓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騎已經氣喘吁吁,快渴死了,餓死了,累死了,它不會把你馱到目的地的。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 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慮,適可而止。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鑒》里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比較的典型,望大家有時間都來讀一遍,從中了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讀資治通鑒的心得體會篇五
    資治通鑒是一部中國歷史上的巨著,它由司馬光撰寫而成,編年體的形式記錄了中國歷史自周朝到五代的歷史事件。《資治通鑒》分篇心得體會,是指通過閱讀和研究《資治通鑒》,對其不同篇章的內容和意義進行總結和思考。在閱讀和研究《資治通鑒》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它對于中國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同時也對歷史發(fā)展和人性特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首先,《資治通鑒》的分篇展示了中國歷史的連續(xù)性和發(fā)展變化。這部巨著從周朝開始,涵蓋了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時期。通過逐行逐字地閱讀,《資治通鑒》讓我深刻體會到中國歷史的巨大變遷以及其中各個朝代的興衰榮辱。例如,南北朝時期,南方的梁朝因為內亂而衰敗,而北方的北魏則逐漸壯大,最終成為北魏、東魏兩個朝代,并且逐漸向南方擴張。這一段歷史讓我意識到一個國家的穩(wěn)定和統(tǒng)一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南北分裂的常態(tài)。
    其次,《資治通鑒》的分篇揭示了歷史運動的規(guī)律和節(jié)奏。不同篇章中的歷史事件縱使在不同的年代發(fā)生,但往往有著相似的背景和原因。例如,《資治通鑒》中的“后嗣紀”篇描寫了東晉末年的政治混亂和社會動蕩。這一篇章通過揭露東晉末年腐敗和姓氏之爭等問題,折射出國家治理和社會階層調整的普遍規(guī)律。這種觀察歷史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當下的社會問題,并且提供啟示和借鑒。
    第三,《資治通鑒》的分篇啟發(fā)了我對人性的思考。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出現各種各樣的人物,他們的行為和選擇往往受到特定背景和利益驅使。通過閱讀《資治通鑒》,我深刻體會到人性的復雜和多樣性。有些人在困難時刻能夠保持堅定的品格和正直的行為,而有些人則被個人私利所驅使,背離了道義。例如,在南北朝時期,袁粲是一位非常有政治抱負和雄心的人物,但他的行為常常受到自身利益的驅使,導致其投靠了不同的朝廷。這種對人性的觀察讓我意識到,在面對困境和選擇時,理性和道德品行的重要性。
    第四,《資治通鑒》的分篇加深了我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和認識。通過閱讀和研究《資治通鑒》,我逐漸發(fā)現歷史研究的魅力所在。歷史是一面鏡子,通過研究和解析歷史,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過去,理解現在,并預測未來的可能走向。同時,歷史研究還能夠培養(yǎng)我們的思考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通過讀完《資治通鑒》的分篇,我意識到自己對歷史研究的熱情和欲望已經被激發(fā),我希望能夠進一步學習深入歷史學科,并通過研究更多的歷史文獻,拓展自己的歷史知識和認識。
    總之,通過閱讀和研究《資治通鑒》的分篇,我對中國歷史的連續(xù)性和發(fā)展變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歷史運動的規(guī)律和節(jié)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對人性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和認識。我相信,通過不斷學習歷史,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世界、認知自我,并且更有智慧地面對未來的挑戰(zhàn)。
    讀資治通鑒的心得體會篇六
    第一段:引言(誘人讀史的重要性)
    歷史是人類思想的寶庫,也是智慧的瑰寶。而資治通鑒作為中國史學的經典之作,為我們解讀了2400多年的歷史演變。讀史不僅能夠滿足人們對過去的好奇心,更能提供豐富的思想和道德準則,以及啟迪現實生活的智慧。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抓住每一個機會去讀史,進一步了解人類的過去,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
    第二段:回顧歷史脈絡
    資治通鑒的內容涵蓋了從春秋時期到北宋時期近2400年的中國歷史。通觀全書,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歷史的發(fā)展脈絡和變遷。從一個社會制度的興起、繁榮發(fā)展,再到其衰落和新制度的興起,這種循環(huán)再循環(huán)的歷史規(guī)律使人深思。通過了解歷史,我們能夠看到社會的發(fā)展動力和變革的機制,這對于我們理解現實世界的變化和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第三段:解讀歷史背后的哲學與智慧
    資治通鑒不僅僅是一個歷史的陳述,更是一個含有哲學思考和智慧觸類旁通的文化瑰寶。作者司馬光在書中以史為鑒,深入分析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行為背后的原因和動機,剖析其利弊得失,進而從中提煉出行為準則和道德觀念。通過人物的典型事例,我們能夠學習到為人處世的智慧,悟出一些關于人性、道德和倫理的真理。
    第四段:思考個人與歷史的關系
    在讀史過程中,人們常常會思考個人與歷史的關系。通過資治通鑒的學習,我們不僅僅是觀看過去的歷史景象,更關乎自身在歷史中的定位。每個人都是歷史的一部分,每一個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和每一個歷史人物的出現,都與我們的現實生活和社會環(huán)境息息相關。正是通過對歷史的深入思考,我們能夠更好地把握現實生活中的機會,提高自己的胸懷和修養(yǎng),更好地適應社會變革的挑戰(zhàn)。
    第五段:讀史對當前社會的啟發(fā)
    最后,在當代社會背景下,讀史的意義更加突出。當今世界正在發(fā)生巨大的變革和轉型,全球化以及科技的快速發(fā)展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和機遇。讀史能夠提供我們歷史智慧和文化傳統(tǒng)的參考,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未來的變革和挑戰(zhàn)。通過研究歷史的經驗教訓,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思考和預測未來的發(fā)展方向,為個人和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
    結尾:歷史是人類思想的瑰寶和智慧的源泉。資治通鑒作為中國史學的經典之作,通過閱讀和學習,我們能夠了解歷史的發(fā)展脈絡,探索歷史背后的哲學與智慧,并從中思考個人與歷史的關系。同時,讀史還能為我們提供對當前社會變革的啟發(fā),引領我們應對未來的挑戰(zhàn)。因此,讀史論道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不斷追求的目標,相信通過閱讀資治通鑒,我們能夠更好地開拓自己的思維和見識,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
    讀資治通鑒的心得體會篇七
    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巨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因為這本書極難讀懂,為了做好準備工作,我特意復習了《周易》,《尚書》,《大學》,《古文釋義》等書籍。
    ????這本書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昏君、佞臣的事跡,簡單明了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正,頑強,寬厚,忠誠,信義等品質對個人發(fā)展的重要性,但書中更加強調的做人品質是德。此處的德并非是道德,而是德行,是“做”出來的德。司馬光在開篇時便寫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笨梢姽湃瞬坏刈鸨皞惓?,更重德行的培養(yǎng),因為將禮、分、名的作用分開而談,是告訴君王如何以德處理紀綱、君、臣之間的關系??梢娕囵B(yǎng)德行是一種中華民族特有的品質,也是今天國家發(fā)展迫切需要的,更是我們每個人在人生路上奮斗所必不可少的。
    ????下面,從兩個故事來說說我讀書的心得體會。
    ????商鞅變法。一提到商鞅,大家一定會想到,其以刑名之學變法,雖手段過于殘酷,積怨太深,不得善終,但卻使秦國成為萬乘之國。不過,資治通鑒卻沒有從變法的角度來寫商鞅,而是從信用的角度進行重點描述的。起初,商鞅變法的法令已經準備就緒,但他由于在秦國的根基甚淺,擔心百姓不相信變法,沒有公布。在國都集市的南門外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告示曰:有誰能把這根木條搬到集市北門,就給他十斤黃金。百姓們沒人敢來搬動。商鞅又出示布告說:“有能搬動的賞賜五十斤黃金?!庇袀€人壯著膽子把木頭搬到了集市北門,商鞅立刻命令給他五十斤黃金,以表明他說到做到。接著商鞅下令變法,新法很快在全國推行。
    ????毛澤東同志早年在評論“徙木立信”這段故事時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懲奸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執(zhí)政者之具費苦心也”。
    ????這段故事給我的啟示是,對于個人而言,信用是最大價值,人無信不立。在我們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也充分體現到這點,言既出,行必果,這才是一人的立世之本。對于我這樣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來講,我的信用方式就是對黨忠誠,對國奉獻,對民服務,只有真誠的將全身心的動力奉獻到黨的事業(yè),國家的建設,人民的利益上,才能真正的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可惜的是,現在社會上精致利己主義盛行,每個人在工作做事時,更強調的是自身的待遇和利益,有人稍微做出點些許的成績就希望所有人看得到、聽得到。更多的人不是在充分的磨練自己、充實自己,而是一味的在感慨自身的懷才不遇。為此,我在這里給大家介紹一下漢代丙吉的故事。
    ????丙吉因研究律令,擔任魯國獄史,因功逐漸升遷后擔任廷尉右監(jiān)。因牽連罪案免職,回到州里做了從事。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巫蠱之禍發(fā)生,丙吉因為原來是廷尉右監(jiān)被征召到朝廷,漢武帝命他治理巫蠱于郡邸獄。當時漢宣帝劉詢出生幾個月,因為是皇曾孫,被衛(wèi)太子劉據事牽連關在獄中,丙吉看了很同情他,心知太子無事實證明有罪,特別同情曾孫無辜,挑選謹慎厚道的女囚徒,命令她護養(yǎng)劉詢,放在寬敞干燥的地方。丙吉處理巫蠱案件,連續(xù)多年不能結案。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武帝病重,往來長楊、五柞宮之間,望氣的人說長安獄中有天子氣,武帝便派使者分別登記監(jiān)獄中關押的人,不分輕重一律都殺掉。內謁者令郭穰夜晚到郡邸獄,丙吉閉門拒絕使者進入,說:"皇曾孫在,別的人無辜殺死都不可,何況皇上的親曾孫?"雙方相持到天明,郭穰不能進去,于是回去報告武帝,并彈劾丙吉。武帝也醒悟了,說:"這是天的保佑。"于是大赦天下。郡邸獄關押的人獨賴丙吉得生,而大赦之恩又遍及天下。劉詢重病,幾次幾乎死去,丙吉多次囑咐護養(yǎng)他的乳母好好用藥治療,照顧劉詢很有恩惠,用私人財物供給他的衣食。
    ????劉賀即位后,因為行為不守法度被廢,霍光與車騎將軍張安世等大臣商議立國君的事未定。丙吉向霍光陳述說:"將軍侍奉孝武帝,受襁褓屬托,任天下重任,孝昭皇帝早崩無后人,海內憂懼,想快點知道繼承的國君。發(fā)喪之日按天意擁立新君,但所立的不是理想的人,又以大義廢除了他,天下沒有人不心服的。當今國家宗廟群生之命在將軍一舉。我在眾庶中打聽,考察他們說的,同宗諸侯在位的,沒有誰在民間有聲譽的。而遺詔所養(yǎng)武帝的曾孫劉病已在掖庭外百姓家,我以前讓他寄居郡邸時,他年幼,現在十八九歲了,精通經術,有才能,辦事穩(wěn)重又有禮節(jié)。希望將軍仔細考察并用占卜參證,先讓他入宮侍奉太后,令天下人清楚地知道,然后再決定大策。"霍光聽后,便派宗正劉德與丙吉到掖庭迎接劉詢。劉詢即位后,賜丙吉爵關內侯。丙吉為人極厚道,不夸耀自己。從劉詢即位以來,丙吉絕口不談以前對劉詢的恩德,所以朝廷沒有人能知道他的功勞。此處正應了《道德經》里面所記載的,“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币虼耍瑢τ谖覀儊碇v,做事不能只求為了博名、圖利,而是隨著真誠的意志去努力做好自己手中的事情,不斷的在日常的生活中磨練自己,激勵自己。如此,必然能成就一番事業(yè)。
    ????在我通讀《資治通鑒》后,深感老祖宗的文化博大精深,也對于歷史有了一個重新的了解,以前還局限于初、高中歷史課本上的四大發(fā)明、三國演義,但讀過資治通鑒才明白,要解讀真正的歷史,無疑是對有良知的人進行精神上的折磨。在《資治通鑒》那蠅頭小楷中,幾乎每一頁都有戰(zhàn)爭、都有權謀、都有殺戮,都有著底層民眾苦難的憤恨與掙扎。文學、藝術、和平、仁善,一切美好的東西,要么為亂世所毀滅,要么在暫時的平靜里茍延殘喘。文明是經常性的屈服于野蠻之下。雖然,后世的人有幸看到僥幸得以保存下來的那一部分,歡呼雀躍,為文明譜寫贊歌,但是,很少有人翻開沉重的塵埃,去窺視真實的歷史。因為,真實往往意味著殘酷,意味著無奈,意味著決絕。我們習慣性的總樂于接受快樂和幸福。但是,歷史從不因我們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分毫。當我們豪邁地吟詠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時候,處在外夷劫掠下的百姓正在那個時代四處奔逃,流離失所,陳尸荒野。
    ????最后,我想說,“修行主在修身,但修身源于修心”我們的事業(yè)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若每個人的文化和思想理念正確了,每個人都能生活在安定、和諧、有序社會環(huán)境下,每個人變得包容開放、并且具有不斷的改變、創(chuàng)造、更新的文化意識,每個人都能更好的掌握自我命運、發(fā)揮自身作用的時候,那么我堅信,這個國家一定會迎接美好的未來,這個頑強的民族將會迎來嶄新的騰飛!
    讀資治通鑒的心得體會篇八
    在閱讀《資治通鑒》分篇的過程中,我深深被書中的歷史文化所吸引。作為一本匯集了中國五千年歷史的巨著,它以獨特的方式呈現了中國歷史的滄桑巨變。每一篇都集中于一個特定的時期,將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串聯起來,形成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通過閱讀《資治通鑒》分篇,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脈絡,也對歷史文化有了更獨特的見解。
    篇二:歷史重復的教訓與深刻啟示
    《資治通鑒》分篇在記錄歷史事件的同時,也對歷史的重要性給出了深刻的解讀。我從中發(fā)現歷史往往是相似的,而這種相似性可以為我們提供寶貴的教訓和啟示。許多歷史事件都是由于人性的弱點和社會制度的缺陷造成的,而這些弱點和缺陷在不同的時代仍然存在。通過研讀《資治通鑒》分篇,我們可以從歷史中獲取教訓,提醒自己不犯同樣的錯誤,同時也為當今社會提供改進和發(fā)展的方向。
    篇三:對歷史人物的審視與借鑒
    《資治通鑒》分篇記錄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及其事跡,通過閱讀這些記錄,我對歷史人物的性格、才德與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些人物中既有能征善戰(zhàn)的將領,也有治國安邦的賢相,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對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從他們的經驗和智慧中汲取營養(yǎng),可以幫助我們在當今社會中更好地處理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通過對歷史人物的審視和借鑒,我們可以獲得自己成長和發(fā)展的力量。
    篇四:對大歷史觀的反思與重塑
    《資治通鑒》分篇的內容囊括了中國五千年歷史的方方面面,帶給我們一個宏大的歷史觀。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歷史的認識不斷被推翻和重塑。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歷史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系統(tǒng),它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通過對這些因素的深入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歷史的演變和規(guī)律。同時,我們也認識到歷史是一個不斷發(fā)展和變化的過程,我們應該以謙虛和開放的心態(tài)去對待歷史,以更科學和客觀的方式去研究和解讀歷史。
    篇五:從過去走向未來的指南
    《資治通鑒》分篇記錄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但它所包含的智慧和啟示并不僅僅適用于過去,同樣也指引著我們邁向未來。歷史教會我們如何看待現實,如何面對挑戰(zhàn)和困難,并且以更加寬廣的視野來透視未來。通過對歷史的學習,我們可以加深對社會變革和發(fā)展的理解,同時也可以提高我們應對變革和發(fā)展的能力。歷史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智慧,我們應該珍惜它,將它們轉化為實際行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結起來,《資治通鑒》分篇是一部難以撼動的史學巨著。通過對其中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我們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脈絡,也可以從中獲取豐富的教訓和啟示。同時,我們也應該對歷史保持謙虛和開放的態(tài)度,在思考和實踐中將歷史的智慧轉化為現實的力量。正如毛澤東所說:“實事求是是我們學好馬克思主義、改造世界的唯一正確的思想路線?!蓖ㄟ^對《資治通鑒》分篇的學習,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貫徹這一思想路線,為我們的國家和社會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讀資治通鑒的心得體會篇九
    此時的中國歷史已進入后三國時代,蜀漢已經滅亡兩年,曹魏在本年的十二月禪位于晉,十五年之后,東吳也將一統(tǒng)于晉,江山還是那個江山,豪杰依然是那些豪杰,只是江山的主人這次輪到了司馬氏。
    如果花費一些筆墨來評價一下三國末期三家的君主,其實也是題中應有之義,蜀漢的阿斗,本質上兩個字:“茍安”。蜀漢滅亡之后,劉禪受封為安樂公,司馬昭對劉禪不太放心,經常試探劉禪,根據《漢晉春秋》記載:
    文王(司馬昭)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编S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睍鯊蛦?,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弊笥医孕?。
    曹魏的末期君主,其實都不是亡國之君,但是大權旁落,主少國疑,又怎么能不滅亡呢?“既生瑜,何生亮”不是曹魏的君主太弱,而是司馬氏太強大了,從司馬懿歷經司馬師、司馬昭到晉武帝司馬炎,都是善于權謀,心系天下的明君,精通政治,安撫天下人心,整頓兵馬,即使曹操在世,人心已歸司馬氏,也奈何不了司馬氏,更何況這些尚未通人事的牌位君主呢?只是,當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志得意滿之時,不知可曾想到,這樣一句顛撲不破的真理——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歷史的策劃者,有時候可以打瞌睡,但是歷史的結果一定是很公平的。
    東吳的孫皓,本質上也是兩個字“殘暴”,孫皓不是一般的末帝,而是集所有末帝罪惡于一體的末帝。后來,晉懷帝司馬熾被匈奴所建的劉漢俘虜,押到首都平陽,皇帝劉聰問:你們司馬家自己殺來殺去,是為什么啊?司馬熾回答:我們家不互相殘殺,為您掃平道路,您老再天縱英明,能有機會做皇帝嗎?孫皓也是如此做派,即位不久,就大興土木,強令文武百官入山采木,興建昭明宮。又派宦官遍行州郡,挑選美女充入后宮。大臣們的女兒必須每年報一次,年紀到了十五六歲的要先讓他檢閱,看不中的才可以出嫁。后妃、宮女、內侍稍有不如意,立刻殺死扔進水里漂走,或者剝去面皮,挖出眼睛,砍斷雙腳。
    孫皓喜歡狂飲便經常招群臣飲酒,每次都要強逼大臣喝醉,再命令喝醉的大臣彼此揭發(fā)他人的過失。大臣無奈,互相攻訐,只要有說過孫皓的閑話的,必死無疑。由此,受邀赴宴的大臣個個膽戰(zhàn)心驚,赴宴前都要與妻子兒女灑淚相別。大臣們不喝不行,可喝多了也不行,總之殺你是不需要理由的。在孫皓手下,做忠臣是一定會死掉的,會稽太守車浚,為人清忠,有一年會稽郡發(fā)生旱災,車浚上表請求賑災。孫皓說“這老兒分明是想樹立自己的私恩啊,別讓他活了,殺了吧?!鄙袝苣酪妼O皓酷虐,便婉轉勸諫,孫皓嫌直接殺了不解氣,派人用刀背敲擊他的腦袋,敲得血肉模糊,體無完膚。(寫到這里真想說一個字“慘”啊。)
    由此看來,在孫皓手下拿一份工資,真的不容易,的確是賣命錢,說實話,孫皓這樣的做派,怎么看都不像是在做皇帝,而是在作孽。估計孫皓是這樣想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实奂词悄酰跫词腔实邸比绱艘粊?,人人大懼,就連東吳宗親都嚇得膽戰(zhàn)心驚,紛紛逃往晉朝避難。
    東吳國滅之后,孫皓也到了洛陽,做了晉朝的官,其為人處世和西蜀劉禪完全一樣,真正是一對活寶。據《世說新語》“排調”篇記載:晉武帝有一次在宴會上問孫皓:“聽說你們南方人好作《爾汝歌》你能作一首讓我聽聽么?”孫皓不假思索,舉起酒杯就口占一絕:“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孫皓已經沒有心肝到這個地步了,我們還能說什么呢?忍著吧。
    總之,三國歸晉,是歷史的選擇,天下大勢,分久必合,一個新興的大一統(tǒng)王朝——大晉,會給我們帶來什么驚喜呢?看似錦繡繁華的天下,究竟會走向何方呢?知道后來歷史的人們,想必已是“雙淚墜清波”了,因為這段繁華的時間太過短暫,漢族的祖先注定要經受一次更大的洗禮,差一點亡國滅種啊。當然這是后話了,先放下暫且不提。
    司馬炎終于作了名正言順的皇帝了,日后被后人稱作晉武帝的這位皇帝,在當今社會的名聲不是很大,幾乎沒有人稱他是明君,但是這位仁兄可的確是千古一帝??陀^地說在中國帝王明君排行榜中,進不了前十,但是也絕不會跌出十五名之后。一個人做了皇帝,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有的人說,選美啊。當然,美是要選的,不過需要等一等。有的人說,安撫天下啊。這就不必你說了,其實一直在安撫天下。那么要做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這件事是天下第一大事,非常關鍵,非常重要,那就是分封司馬氏宗親在各地為王,請注意后面的一句話,并領有藩地,開府建衙,很多人一下子失望了,這太簡單了,傻子都知道啊。其實不然啊,其實不然啊(感慨一下,加重一下語氣),寫到這里就引出了一篇絕大的話題,其實這個問題,困擾了中國王朝歷史幾千年,這個問題就是,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分配問題。
    晉武帝急于分封司馬氏宗親在各地為王,是因為他總結歷史發(fā)現,曹操當年篡漢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東漢的宗親在地方沒有實權,朝廷除了掌握中央政權之外,在地方并沒有強有力的奧援,而司馬氏篡曹魏則同出一轍,假如曹魏宗親,在幾個重要地方,擁有強大的實力。那么天下就不會被司馬氏輕易篡奪。想到這里,篡權出身的司馬炎渾身一激靈,可怕啊。還等什么,馬上封王,讓司馬氏宗親,在地方擁有強大的實力,來拱衛(wèi)朝廷,但是司馬炎沒有想到,這正為后來的“八王之亂”埋下了禍患,的確,別人是沒有實力來爭奪你的江山了,但是你們司馬家就真的鐵板一塊么?其實歷史不是沒有給晉武帝機會,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就充分說明了,地方實力過于強大,是會造反的,只可惜從晉武帝的出身來看,他當然是不容易想到這一層的。
    就此我們可以再深入的討論一下,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分配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是我們國家?guī)浊昱`、封建王朝沒有找到正確解決辦法的難題。
    首先,大多數人是贊同中央集權的,但是中央過度集權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因為地方上畢竟是會發(fā)生一些事情的,但是呢,處理事情的權限畢竟要請示中央,過去的通信也不發(fā)達,這樣一來,耽擱的時間長了,極易釀成民變和邊患,歷代的農民起義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張角、黃巢、洪秀全等人,就是占了這樣的一個便宜,另外中央集權也容易造成軍隊戰(zhàn)斗力弱化的問題,如東漢,趙宋,大明(永樂之后),權力在中央,將領的頻繁調動,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問題,就無從提升軍隊的戰(zhàn)斗力和凝聚力,所以一旦遇到異族入侵,后果就不堪設想了。
    其次,把權力大幅的下放給地方可以不可以呢?一些問題解決了,民變和邊患消除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也比較強悍,邊陲無患,地方綏靖。但是一個更大的問題出現了,隨著地方實力的逐漸膨脹,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越來越差,最后到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再想騰出手來,收拾地方,怕就只能以刀兵相見了??傊胤綑嗔^大,十有八九到了最后是要造反的,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明初期的永樂靖難,清初期的三藩之亂和清末期的各省獨立,民國的軍閥等等。
    因此如何處理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分配問題,實在是歷代中國王朝,最為頭痛的問題。晉武帝分封司馬氏宗親為王,看起來好像是題中應有之義,但是這個問題的實質,卻是如此的深刻,這也是西晉王朝迅速衰落和滅亡的最直接的原因。從這個層面來看,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還是個人,必須懂得權力該如何分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其實就是政治生活的全部。
    當然身處公元265年的晉武帝司馬炎,不會想到這么多的問題,屬于他的歷史舞臺,還有相當的一段時間,暴風雨終究回來,但是至少暴風雨現在還沒有到來,西晉王朝的欣欣向榮,大臣們的勵精圖治仍將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