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對個人成長和進步的見證,可以見證自己在成長中的點滴進步和變化。寫心得體會時,我們可以采用一些技巧,如分類、對比、引用等,使文章更富有層次感?,F在就讓我們一起讀一讀以下的心得體會范文,發(fā)現其中的共鳴和差異。
本草綱目讀后心得體會篇一
我喜歡讀《本草綱目》,六年級的時候喜歡了草本植物,到處逛書店,一直沒有找到,剛開始我抱著試試的態(tài)度,關注臨潼區(qū)圖書館微信號,點擊云閱讀的超星讀書,沒想到,真的找到了。原來你就在我身邊。
中華有很多經典名著,這些名著都很受人們的喜愛。每一本名著都有著自己的優(yōu)點,使讀者對作者的敬佩油然而生。而我最喜歡的是《本草綱目》。
相信讀過《本草綱目》的人都知道李時珍,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明代杰出的醫(yī)藥學家。被世人尊稱為“藥圣”。
起初我看《本草綱目》源于好奇,可是我看了不久,我便喜歡上了這本書。這本書對草藥的講解很細致,氣味主治,附方都可以——列舉出來。我有時也會按照書上講的內容,對某些草藥進行驗證,驗證出來結果也是符合的。我對這本書的作者有一種說不出的敬佩,他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求證,把這些草藥寫得那么淋漓盡致,這本書可謂是“上自墳典,下自傳奇,凡有相關,莫不收采,雖命醫(yī)書,實該物理”。
完成巨作之前所需的實踐無可厚非,更令人感動的是智者確立志向的偉大,拯救蒼生的慈懷。李時珍從元氣化生萬物的思想出發(fā),肯定陰陽調攝,五行勝復,物性相別的相互關系,最后達到天人統(tǒng)一,人定勝天的結論,處處表現出傳統(tǒng)哲學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和發(fā)展。
讀了這本書,我覺得李時珍是個勤奮的人。他年輕時雖然科舉考試落了榜,但是他仍然在努力的學習醫(yī)學方面的知識,寫出了一本具有總結性的藥物學巨作《本草綱目》,讓后世敬仰。
本草綱目讀后心得體會篇二
確實是典范外的典范,對付想領會中醫(yī)的業(yè)缺讀者來說是非常符合的,但僅限于領會,留意飲食能夠,開放捕藥,懸壺濟世也就算了,那必要博業(yè)人士,呵呵,從珍藏的角度來說:如果是文白對照就更美滿了;從學習的角度來說:如果是彩圖就更美滿了。呵呵,當然從那個價位的書來說,那本已經是超值了,偶無點太貪心了。分之,那是本好書,純粹的好書,偶喜歡!!!
《本草綱目》是環(huán)球聞名的博物學巨典,是世界科技最為弘大的記述,所無生夷易近一樣平常實用品物的百科全書,也是外華醫(yī)庫外一部食品養(yǎng)生學及藥物學巨著。集幾千年食品、藥物的類植、收采、調制及醫(yī)養(yǎng)功效之大成。對后世食品養(yǎng)療學、飲食烹調學、醫(yī)藥學、植物學、類植學及人們對一樣平常食品品味的取舍都構成了深近影響,是天下生夷易近最切于實用的一部生活大典。
本草綱目讀后感大全-看書找美女2010本草綱目讀后感大全-看書找美女2010年11月20日年11月20日,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曾評價該書:“毫無信部,明代最偉大的科學成績,就是李時珍那部登峰制極的《本草綱目》?!倍鞔?,反是外國科技發(fā)展的山頂頂峰時期。
本書收錄各種品物1000缺類,精選簡潔行的附方7000缺條,寫實手繪插圖近1000幅,并保存了切于實用的100類200缺類常見病癥的對癥醫(yī)亂方2000缺條。
本草綱目讀后心得體會篇三
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醫(yī)學著作之一,被譽為藥學寶典。我在閱讀本草綱目時,不僅對其中的藥物知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對中醫(yī)草藥的獨到之處有了新的領悟。以下是我在閱讀本草綱目時獲得的心得體會。
首先,本草綱目使我意識到中醫(yī)草藥的歷史源遠流長。閱讀本草綱目,我發(fā)現其中收錄了大量的藥物,既有熟知的中藥如大黃、芍藥等,也有一些我之前從未聽說過的稀有中藥。這讓我意識到中醫(yī)草藥的歷史源遠流長,這種尋找和利用草藥的傳統(tǒng)在中國已經延續(xù)了幾千年。本草綱目的編撰不僅記錄了豐富的藥物資源,也承載了中醫(yī)草藥傳承的寶貴歷史。
其次,本草綱目啟發(fā)了我對中醫(yī)藥的研究興趣。閱讀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我不僅學到了藥物的科學知識,還了解了中醫(yī)草藥的哲學觀念和獨特的治療方法。中醫(yī)藥注重的是整體的平衡和治愈的根源,而不僅僅是治療病癥。這種整體觀念的理念深深吸引了我,激發(fā)了我對中醫(yī)藥的研究興趣。我開始更加關注中醫(yī)藥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希望將其中的精髓傳承下去,并為人們帶來更好的健康福祉。
第三,本草綱目提醒我重視自然界的力量。閱讀本草綱目,我對自然界中草藥的獨特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中國古代,中醫(yī)醫(yī)生利用自然界的各種草藥來治療疾病,這種方法不僅安全,而且有效。與現代藥物相比,草藥來源自然純凈,副作用較少。因此,本草綱目提醒我要更加關注自然界的力量,珍惜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寶貴藥物資源。
此外,本草綱目還激發(fā)了我對中醫(yī)草藥的文化價值的思考。閱讀本草綱目,我不僅領悟到中醫(yī)草藥對健康的重要意義,還了解到其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草藥在中國文化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被賦予了溫暖、平和和療愈的力量。這讓我反思了西方藥物在社會上的普遍化,追求快速治療的優(yōu)勢,以及我們應該如何保護中醫(yī)草藥和傳統(tǒng)藥材文化的種種措施。
最后,本草綱目激發(fā)了我對自身健康的關注與改善。閱讀本草綱目,我了解了很多中藥對于養(yǎng)生保健的作用,這些中藥對身體的調理起到了關鍵作用。因此,我開始更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每天保持合理的作息和飲食習慣,例如多喝花茶、水果茶等等。我也學會了一些常見草藥膳食配方,根據自己的需求調理身體。這些改變帶給我更多的健康和活力,也讓我認識到個體的自身力量可以對健康產生巨大的影響。
總的來說,閱讀本草綱目是一次獨特而全面的旅程,讓我對中醫(yī)草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從中獲益匪淺,對中醫(yī)草藥的歷史與文化價值、自然資源的重要性以及個體健康的關注都有了新的認識。我希望將我在閱讀本草綱目時所獲得的經驗和知識,傳承下去,讓更多人認識到中醫(yī)草藥的獨特魅力。
本草綱目讀后心得體會篇四
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的一本著名的草藥分類手冊,是一部集中了中藥學、植物學、藥物學等多學科知識的百科全書。這部巨著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而我讀了本草綱目后,不禁產生了許多的想法和體會。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對本草綱目的心得體會。
首先,本草綱目給予了我對草藥的深刻認識。本書詳細地介紹了各類草藥的名稱、特征、功效等信息,讓我對中草藥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以前,我對許多中草藥的認識僅限于一些常見的名字和功效,但是通過讀本草綱目,我發(fā)現原來中草藥的種類如此之多,每一種都有獨特的特點和作用。這讓我對中草藥更加好奇,也對中醫(yī)藥學的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其次,本草綱目給予了我對醫(yī)藥學的啟示。在本草綱目中,我了解到許多中草藥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這些方法和技巧經過了幾百年的實踐和總結,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實用性。通過學習這些方法和技巧,我意識到中草藥在醫(yī)學領域的重要性,也理解了為什么中醫(yī)藥在中國有如此長久的歷史和影響力。我相信,對本草綱目的深入研究將有助于發(fā)掘更多中草藥的藥效,為人類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
再次,本草綱目引發(fā)了我對環(huán)保的思考。在本草綱目中,許多植物被列為草藥,并被用于醫(yī)藥工作。然而,在當今社會,人們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已經達到了令人擔憂的程度,許多植物物種瀕臨滅絕。通過閱讀本草綱目,我認識到一些珍貴的中草藥正在遭到過度采集的威脅。因此,我深感環(huán)保的重要性,應該更加注重保護植物資源,避免過度使用中草藥,以免損害自然生態(tài)平衡。
最后,本草綱目激發(fā)了我對中醫(yī)文化的興趣。作為一部歷史悠久的中醫(yī)藥著作,本草綱目不僅傳承了中醫(yī)的智慧,還記錄了許多與中醫(yī)相關的傳說和故事。通過閱讀本書,我對中醫(yī)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明白了中醫(yī)藥學不僅是一門醫(yī)學,更是一種文化傳統(tǒng)。中醫(yī)藥學的發(fā)展離不開對中醫(yī)文化的研究和傳承,而本草綱目正是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
總的來說,通過閱讀本草綱目,我受益匪淺。本書不僅使我對中草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還啟發(fā)了我對醫(yī)藥學、環(huán)保和中醫(yī)文化的思考。我將繼續(xù)學習本草綱目,并將其中的智慧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為推廣中醫(yī)藥做出貢獻。我相信,只要更多的人能夠認識和學習本草綱目,中醫(yī)藥的研究和傳承將會更加深入,為人類的健康事業(yè)帶來更多的福祉。
本草綱目讀后心得體會篇五
《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藥物學大典,由明代著名藥理學家李時中撰寫,共計52卷。作為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的重要著作之一,《本草綱目》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臨床應用價值。本人在學習期間,通過閱讀并深入思考《本草綱目》,對中醫(yī)學以及中藥學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和體驗,以下將對個人的學習體會進行闡述。
第二段:學習中的體會。
在閱讀《本草綱目》時,我深刻感受到了中藥學的豐富性和繁復程度?!侗静菥V目》中記載了上千種中藥,對于每一種藥材都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包括藥材的名稱、形態(tài)、產地、功效以及用法等方面。其中涉及到的中藥知識對于初學者來說是非常困難的,需要持續(xù)的學習和探究才能夠深刻理解。此外,在學習中我還深刻認識到,在中藥學的學習中注重理論的基礎知識積累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掌握了足夠的基礎知識后,才能夠更好地進行臨床實踐,解決臨床問題。
作為中藥學的權威經典,《本草綱目》對中醫(yī)學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草綱目》對中醫(yī)學的理論基礎——以尚方、雖小而全和治未病為要點——提出了更為詳細的闡述和發(fā)揚。其中,對于治未病的發(fā)展作出了獨特的貢獻,通過探究藥物的性能和功能,梳理中醫(yī)辨證論治的規(guī)律,建立起了辨證論治的基本理論體系。
第四段:中藥治療在現代醫(yī)學中的作用。
隨著社會發(fā)展,現代醫(yī)學雖然發(fā)展到了一個非常高的水平,但中藥治療仍然在現代醫(yī)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藥治療在現代醫(yī)學中的主要作用體現在疾病預防和調節(jié)方面。中藥可使身體構建起一個良好的內環(huán)境,預防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同時,中藥還能夠調節(jié)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和代謝,緩解身體出現的不適癥狀,起到治療和保健的雙重作用,成為現代醫(yī)學上不可或缺的一個方向。
第五段:總結與未來展望。
總之,學習并理解《本草綱目》是對中藥學的一次全面了解和領悟。只有持續(xù)深入的學習和實踐,才能夠真正掌握和應用中藥學的精髓。在未來的學習中,我將更加努力地探究中藥學的本質和發(fā)展,積極探索中藥學在現代醫(yī)學中的應用和發(fā)揮。期望自己在未來的學習中,能夠深入理解中藥學的更多方面,并將所學應用于臨床實踐,為廣大患者帶來更多的健康福祉。
本草綱目讀后心得體會篇六
中國醫(yī)藥舉世聞名,扁鵲、張仲景、孫思邈等一大批醫(yī)藥學家標榜千秋,明代又出現了一位杰出的醫(yī)藥學家,這就是李時珍。
李時珍,生于1518年,字東壁,晚年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醫(yī)生,從小就受到了醫(yī)藥方面知識的熏陶。李時珍幼時多病,每次大病都經他父親精心調治才轉危為安,因此他對病人的痛苦和醫(yī)藥的重要,有著深刻的體會,14歲時李時珍考中秀才,但其后三次鄉(xiāng)試都未中舉。在心灰意冷中,李時珍同科舉仕途告別,投身于先輩的行業(yè),并把畢生精力花費在藥物學研究上,他的勤奮和天才,使他成為一代名醫(yī),和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藥物學家。嘉靖三十一年,即公元1552年,34歲的李時珍開始著手編寫《本草綱目》。為了寫好這部書,盡量減少錯誤,李時珍特別注意深入實際考察,除了走遍自己的家鄉(xiāng)外,還到過湖北的武當山,江西的廬山,江蘇的茅山,南京的牛首山以及安徽、河南、河北等地,采集標本,搜羅單方,有時還進行類似藥理學的試驗。
李時珍還參閱有關圖書八百多種,經過二十多年的辛勤勞動,三易其稿,《本草綱目》終于在1578年全部脫稿,晚年的李時珍,非常關心《本草綱目》的出版,但他沒有等到這一刻,1593年李時珍去世,享年75歲,三年后,《本草綱目》終于在南京出版。
其考釋性理,實吾儒格物之學,可裨《爾雅》、《詩疏》之缺?!?BR> 《本草綱目》190多萬字,共五十二卷,十六部,記載了1892種藥物,分成60類,繪圖1100多幅,并附著11000多個藥方,以正名為綱,舉綱張目,分述各藥的釋名、集解、氣味、主治、修治、發(fā)明、正誤等。
本草綱目讀后心得體會篇七
書中所收集的資料廣博,“上至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關,靡不收集”,因此書中不免有些內容與現代的認識不符,甚至有些可能具有迷信的色彩,例如,鉛粉辛寒無毒,現代則認為有劇毒的;又如其中人部收錄的孝子衣帽、寡婦床頭灰、草鞋、男陰毛治蛇咬、女陰毛治“五淋、陰陽易病”、人魄(人吊死后的魂魄)鎮(zhèn)驚嚇、人肉療羸瘵(割股療親)、人中黃(人糞)治嘔血、梁上塵治昏厥等皆可入藥。這部分李時珍大多引用《輟耕錄》、《本草拾遺》的說法,采以姑妄信之“凡經人用者,皆不可遺”的態(tài)度。另外李時珍并駁斥陳藏器的《本草拾遺》,認為吃人肉療羸瘵是錯誤的。不過也正由于巨細靡遺的收錄,使得一些已散佚的古代醫(yī)書及本草借由綱目而保存下來。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15生于湖北蘄州東門外的瓦硝壩(現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zhèn))。明以前,這個地方是雨湖和蓮市湖的交界處,沿湖人民常遭受湖水上漲的災難。從明代起,為了阻攔湖水的上漲,在這里筑起了堤壩,后來稱它瓦硝壩。臨近瓦硝壩有周長二、三十里的雨湖,是蘄州風景區(qū)之一。東出瓦硝壩,有大泉山、龍盤山、平頂山,山野里除了花草、樹木、竹林之外,還生長著各種野生藥材,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好地方。
李時珍出身三代相傳的醫(yī)戶人家,祖父是一個醫(yī)生,父親李言聞,又名李月池,也是當地有名的醫(yī)生,曾做過“太醫(yī)吏目”。他不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且在醫(yī)學理論上也有相當的修養(yǎng),后來李時珍稱贊自己的父親在診斷疾病方面的知識是“精詣奧旨,淺學未能窺造”。據記載李言聞著有《四診發(fā)明》、《艾葉傳》、《人參傳》、《痘疹證治》等。李時珍從小就在這種環(huán)境中薰陶著。
在封建社會里,醫(yī)生的地位非常低下,常與“算命”、“賣卦”的人相提并論,有時還遭到官僚、地主和豪紳們的欺壓。這股勢力在明代更甚,當時還規(guī)定“醫(yī)戶”人家不能改行,這種輕視醫(yī)生的社會風氣,促使李言聞產生了改換醫(yī)戶地位的想法,決定讓李時珍走科舉道路,這樣可以取得一官半職,榮宗耀祖,因此,要求李時珍每天背誦《四書》、《五經》,準備迎接科舉考試。
李時珍從小愛好讀書,在14歲那年考中秀才,后來參加鄉(xiāng)試考舉人,三次都失敗了。有一年,蘄州一帶,河水上漲,淹沒了田地,又淹沒了市巷,農田荒蕪,疫情嚴重,腸胃病到處流行。蘄州官府舉辦的“藥局”,不替窮人看病,窮人有病,都來找李時珍的父親醫(yī)治,臨走時,個個都道謝不絕。這一切都被李時珍看在眼里。李時珍20歲的那年,身患“骨蒸病”(肺結核),連續(xù)不斷地咳嗽和發(fā)燒,幾乎把命送掉,幸得父親的精心診治,用一味黃芩湯把病治好了。李時珍愈想愈不愿走科舉道路,向父親表示,立志學醫(yī),做一個為病人解除痛苦的好醫(yī)生,父親看他態(tài)度堅決,也只好答應了。
李時珍24歲開始學醫(yī),白天跟父親到“玄妙觀”去看病,晚上,在油燈下熟讀《內經》、《本草經》、《傷寒雜病論》、《脈經》等古典醫(yī)學著作。李時珍的讀書精神是令人欽佩的,“讀書十年,不出戶庭,博學無所弗腳”。由于他刻苦學習,掌握了治病方法。他曾用“延胡索”治愈了荊穆王妃胡氏的胃痛病,又用殺蟲藥治愈了富順王之孫的嗜食燈花病,后來又以附子和氣湯治愈富顧王適于的病癥而被聘為楚王奉伺正。多年的臨床實踐,使李時珍懂得,做一個醫(yī)生,不僅要懂醫(yī)理,也要懂藥理。如把藥物的形態(tài)和性能摘錯了,就會鬧出人命來。他在閱讀《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再仔細地閱讀了南朝齊梁時期陶弘景著的《本草經集注》,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開寶本草》《嘉佑本草》《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本草衍義》等。李時珍發(fā)現古代的本草書存在不少問題,首先在藥物分類上是“草木不分,蟲魚互混”。比如“生姜”和“薯蕷”應列菜部,古代的本草書列入草部;“萎蕤”與“女萎”本是兩種藥材,而有的本草書說成是一種;“蘭花”只能供觀賞,不能入藥用,而有的本草書將“蘭花”當作藥用的“蘭草”;更嚴重的是竟將有毒的“鉤藤”當作補益的“黃精”。李時珍認為古代本草書上那么多的錯誤,主要是對藥物缺乏實地調查的結果。
宋代以來,我國的藥物學有很大發(fā)展,尤其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頻繁,外來藥物不斷地增加,但均未載入本草書。李時珍認為有必要在以前本草書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和補充。這時,李時珍已經35歲了。
過了五年,朝廷下了一道詔書,要在全國選拔一批有經驗的醫(yī)生,填補太醫(yī)院的缺額,武昌的楚王朱英燎,推薦了李時珍。李時珍認為北京是明王朝的京都,那里不僅聚集了全國重要的醫(yī)藥書籍,還可看到更多的藥材,這對修改本草書是一個極好的機會。李時珍接受了楚王的推薦,4l歲進入北京太醫(yī)院,并擔任了太醫(yī)院院判的職務。明世宗朱厚熜是一個昏庸透頂的皇帝。他一心追求長生不老的仙丹藥,還想做神仙。太醫(yī)院中的醫(yī)官們,為了迎合朱厚熜的需要,不僅向全國各地收集“仙方”和“丹方”,同時又翻遍了歷代本草書,企圖從中獲得長生不老之藥。有的醫(yī)官說“久服水銀,可以長生不死”,有的醫(yī)官說“煉食硫黃,可以長肌膚益氣力”;有的說“靈芝是仙草,久食可以延年益壽”。李時珍聽到這些無稽之談,更下定決心準備修改本草書。
李時珍利用太醫(yī)院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不但閱讀了大量醫(yī)書,而且對經史百家、方志類書、稗官野史,也都廣泛參考。同時仔細觀察了國外進口的以及國內貴重藥材,對它們的形態(tài)、特性、產地都一一加以記錄。過了一年左右,為了修改本草書,他再也不愿耽下去了,借故辭職。
在回家的路上,一天,李時珍投宿在一個驛站,遇見幾個替官府趕車的馬夫,圍著一個小鍋,煮著連根帶葉的野草,李時珍上前詢問,馬夫告訴說:“我們趕車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損傷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將這藥草煮湯喝了,就能舒筋活血”。這藥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時珍將馬夫介紹的經驗記錄了下來。寫道:旋花有“益氣續(xù)筋”之用。此事使李時珍意識到修改本草書要到實踐中去,才能有所發(fā)現。
李時珍為了修改本草書,對各種醫(yī)書上的不同記載進行調查研究,為了搞清形態(tài)相似的蘋、水萍和萍逢草,曾到家門口的雨湖,還到較遠的馬口湖、沿市湖、赤東湖進行采集,耐心觀察比較,終于糾正了本草書上的長期混亂。
為了搞清白花蛇的形態(tài),驗證書本記載,李時珍來到了蘄州城北的龍蜂山捕蛇(白花蛇為蘄州特產),只聽得有人唱道:“白花蛇,誰叫爾能辟風邪,上司索爾急如火,州中大夫只逼我,一時不得皮肉破”。隨著歌謠而來的是幾個肩背竹簍的捕蛇人,他們正朝著幾棵石楠藤走去,據說白花蛇愛吃石楠藤的葉,所以石楠藤也就成了白花蛇的“家”,日夜盤纏在石楠藤上。捕蛇人發(fā)現白花蛇后,立即從地上撈起一把沙土,對準白花蛇撒去,說來也奇,白花蛇遇到沙土,真象面粉遇水一樣,縮成了一團,捕蛇人立即上前用木叉往白花蛇的頸部叉去,另一手抓住蛇體的后部,這時白花蛇再也施不出威力來了。李時珍定前去仔細觀察了白花蛇的形態(tài),只見蛇頭大似三角形,嘴里長著4只長牙,背上有24塊斜方格,腹部還有斑紋,與一般的蛇,確實不一樣。接著,捕蛇人格蛇掛在路旁的小樹上,用刀剖其腹,去其內臟,盤曲后裝進了竹簍筐,據說,將蛇烘干后,才能當藥用。李時珍記錄了捕蛇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活動,不僅補充了本草書,也為后來編寫《白花蛇傳》,提供了重要材料。幾年后,李時珍又根據白花蛇的祛風特性,制成了專治半身不遂和中風的“白花蛇酒”。據現代藥理分析,證明白花蛇的提取物,具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擴張血管和降壓作用。
穿山甲又叫鯪鯉,根據陶弘景著《本草經集注》的記載,穿山甲是一種食蟻動物,它“能陸能水,日中出岸,張開鱗甲如死狀,誘蟻入甲,即閉而入水,開甲蟻皆浮出,圍接而食之?!贝┥郊椎纳盍曅怨媸沁@樣嗎?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李時珍跟隨獵人進入深山老林,進行穿山甲解剖,發(fā)現該動物的胃里確實裝滿了未消化的螞蟻,證明了本草書的記載是正確的。但李時珍發(fā)現穿山甲不是由鱗片誘蟻的,而是“常吐舌誘蟻食之”。他修訂了本草書上關于這一點的錯誤記載。同時他又在民間收集了穿山甲的藥用價值,記載了一段“穿山甲、王不留,婦人食了乳長流”的順口溜。
有人說,北方有一種藥物,名叫蔓陀羅花,吃了以后會使人手舞足蹈,嚴重的還會麻醉。李時珍為了尋找曼陀羅花,離開了家鄉(xiāng),來到北方。終于發(fā)現了獨莖直上高有四、五尺,葉象茄子葉,花象牽牛花,早開夜合的蔓陀羅花,他又為了掌握蔓陀羅花的性能,親自嘗試“乃驗也。”并記下了“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據現代藥理分析,蔓陀羅花含有東莨菪堿,對中樞神經有興奮大腦和延髓作用,對末梢都有對抗或麻痹副交感神經作用。
李時珍在做蔓陀羅花毒性試驗時,聯想到本草書上關于大豆有解百藥毒的記載,也進行了多次試驗,證實了單獨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并說:“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李時珍不僅對植物藥、動物藥進行仔細的調查、觀察,對礦物藥也做了不少調查工作。他曾到過銅礦、鉛礦、石灰窯等地進行調查研究。根據本草書的記載,鉛是無毒的物質。李時珍為了了解鉛的性能,深入礦區(qū),見到礦工們的艱苦工作條件,寫道:“鉛生山穴石間,人挾油燈入至數里,隨礦脈上下曲折砍取之”通過對礦工們的健康調查,認識到鉛是有毒物質,“性帶陰毒,不可多服”。同時又掌握了鉛中毒會引起中毒性肝炎而出現黃疸癥狀?!叭暨B月不出,則皮膚萎黃,腹脹不能食,多致疾而死”。
“水銀”據以前本草書記載,言無其毒;言其久服神仙;言為長生不老之藥。確有其事嗎?李時珍通過調查,認識到水銀是由丹砂加熱后分解出來的(“汞出于丹砂”);水銀和硫磺一起加熱,可以變成銀朱(硫化汞);水銀加鹽等,又可以變成另一種物質,名叫輕粉(氯化汞)。由此,他記述水銀是一種“溫燥有毒”的物質。“若服之過劑”“則毒被蒸竄入經絡筋骨”,“變?yōu)榻顢伖峭?,發(fā)為癰腫疳漏,或手足破裂,蟲癬頑痹,經年累月,遂成疾癌,其害無窮?!崩顣r珍又根據六朝以來久服水銀而造成終身殘廢的歷史事實,駁斥了久服水銀可以長生不老的無稽之談,并寫道:"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BR> 李時珍是一個富有求實精神的醫(yī)藥家;為了完成修改本草書的艱巨任務,他幾乎走遍了湖北省、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地的名川大山,行程不下萬里。同時,他又參閱了800多家書籍,經過3次修改稿,終于在61歲(公元1578年)的那年,編成了《本草綱目》。后來又在他的學生、兒子、孫子的幫助下,使《本草綱目》更加完整,更加精美。《本草綱目》包含著李時珍將近30年的心血,記錄著李時珍飽嘗苦辛的艱難歷程。
李時珍對人類的貢獻是偉大的,因此深受后世人的尊敬,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yī)藥學家,《明史》、《白茅堂集》都為他寫下了傳記。清光緒年間在李時珍墓立碑紀念。解放后,在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zhèn)李時珍墓所在地竹林湖村建立了李時珍紀念館,整個紀念館占地面積50000平方米,由本草碑廊、紀念展覽、藥物館、百草藥園、墓園五大部分組成,鄧小平于1987年7月8日親筆題寫的館名。1956年科學家郭沫若以題詞作紀念,寫道:“醫(yī)中之圣,集中國藥學之大成,本草綱目乃1892種藥物說明,廣羅博采,曾費三十年之殫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偉哉夫子,將隨民族生命永生?!?BR> 本草綱目讀后心得體會篇八
對中醫(yī)學科本身而言,《本草綱目》以一種百科全書的方式,從中醫(yī)角度對盡可能多的事物進行分析,并給出相對客觀的結論,這種學科行為,是空前的,是值得我們敬佩的。而實際上,就中醫(yī)學科自身而言,這種行為是我們需要持續(xù)執(zhí)行的。畢竟,新生事物很多。
清代有中醫(yī)學者對“青霉素”等物質進行“性味歸經”的辯證分析,這種嘗試值得我們肯定,但畢竟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規(guī)模,完全無法與《本草綱目》相提并論。而現代很多中成藥藥物,會選擇某些合成藥劑(即“西藥”)作為參與成分,所依賴的,也是一種初步的綜合治理思想,而“君臣佐使”的配藥原則意識相對有限。其所欠缺的,就是對于新生的藥物,有著中醫(yī)角度系統(tǒng)地認識。這種認識,幾百年前的《本草綱目》有了值得我們肯定的嘗試,然而可惜的是,后續(xù)學者繼續(xù)進行這種嘗試的人,并未形成系統(tǒng)規(guī)模?!侗静菥V目》不僅僅是值得我們肯定的,也是需要我們去傳承的。這種傳承,不是向某些極端宗教一樣,將其作為不可動搖的經文,而是要繼承、要驗證、要修正、要補充。我想這也是李時珍先生希望后世做到的。
本草綱目讀后心得體會篇九
《本草綱目》不僅在藥物學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學、地質、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貢獻。它在化學史上,較早地記載了純金屬、金屬、金屬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同時又記載了蒸餾、結晶、升華、沉淀、干燥等現代化學中應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時珍還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樣,都是具有山河的天體,“竊謂月乃陰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爾”?!侗静菥V目》不僅是我國一部藥物學巨著,也不愧是我國古代的百科全書。正如李建元《進本草綱目疏》中指出:“上自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關,靡不收采,雖命醫(yī)書,實該物理。智者何以完成巨作,從下面的故事中,我備受激勵!
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并富有實踐精神,肯于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yī)所事務。三年后,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yī)院判。太醫(y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y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y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xiāng)。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y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余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jié)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本草綱目讀后心得體會篇十
它的成就,首先在藥物分類上改變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類法,采取了“析族區(qū)類,振綱分目”的科學分類。它把藥物分礦物藥、植物藥、動物藥。又將礦物藥分為金部、玉部、石部、鹵部四部。植物藥一類,根據植物的性能、形態(tài)、及其生長的環(huán)境,區(qū)別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類。動物一類,按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順序排列為蟲部、鱗部、介部、禽部、獸部、人部等6部。還有服器部。這種分類法,已經過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統(tǒng)來進行了。從無機到有機,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這種分類法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尤其對植物的科學分類,要比瑞典的分類學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綱目》不僅在藥物學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學、地質、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貢獻。它在化學史上,較早地記載了純金屬、金屬、金屬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同時又記載了蒸餾、結晶、升華、沉淀、干燥等現代化學中應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時珍還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樣,都是具有山河的天體,“竊謂月乃陰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爾”?!侗静菥V目》不僅是我國一部藥物學巨著,也不愧是我國古代的百科全書。正如李建元《進本草綱目疏》中指出:“上自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關,靡不收采,雖命醫(yī)書,實該物理。智者何以完成巨作,從下面的故事中,我備受激勵!
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并富有實踐精神,肯于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yī)所事務。三年后,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yī)院判。太醫(y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y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y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xiāng)。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y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余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jié)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傳說明代名醫(yī)李時珍,一天外出采藥,看到一個村莊田園荒蕪,無人下地勞動,原來這個村的人都得了“流感”。在一個茅草屋里,他看見一位老人正在床上呻吟,急忙取出藥來,讓老人喝下,停了一會,老人出了一身汗,癥狀減輕了許多。李時珍詢問了一下情況,才知道村里先后來過幾個走江湖的郎中,給他們開過藥,還說什么“吃上一副藥,包管你藥到病除”??墒浅粤耸畞砀绷耍圆灰娦?。李時珍便找來煎過的藥渣,仔細一看,大部分是假藥。假藥怎能治好病呢?老百姓上當受騙了,他們對庸醫(yī)痛恨不已。李時珍看藥渣的事,傳遍了附近的村莊,人們紛紛把江湖郎中配制的草藥和帶來的藥渣叫李時珍鑒別,因為人太多,看不過來,只好讓大家把藥渣倒在村前的路口上,一個個攤開放好,逐個查看,揀出真藥,扔掉假藥、劣藥,并教大家如何識別偽劣中草藥,防止再上當受騙。從此以后,病人就把煎服過的藥渣倒在路口處,盼望過路的良醫(yī)識別真假,于是這個風俗就盛行起來。
完成巨作之前所需的實踐無可厚非,更令人感動的是智者確立志向的偉大,拯救蒼生的慈懷!李時珍從元氣化生萬物的思想出發(fā),肯定陰陽調攝、五行勝復、物性相別的相互關系,最后達到天人統(tǒng)一、人定勝天的結論,處處表現出對傳統(tǒng)哲學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和發(fā)展。因此可以說,《本草綱目》不僅在醫(yī)學上樹立了豐碑,同時對古代自然哲學的發(fā)展,也有其獨特的歷史貢獻。
本草綱目讀后心得體會篇十一
《本草綱目》是明朝偉大的醫(yī)藥學家李時珍為修改古代醫(yī)書的錯誤而編,(1518-1593年)以畢生精力,親歷實踐,廣收博采,實地考察,對本草學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總結,歷時29年編成,30余年心血的結晶。共有52卷,載有藥物1892種,其中載有新藥374種,收集醫(yī)方11096個,書中還繪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圖,約190萬字,分為16部、60類。每種藥物分列釋名(確定名稱)、集解(敘述產地)、正誤(更正過去文獻的錯誤)、修治(炮制方法)、氣味、主治、發(fā)明(前三項指分析藥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等項。全書收錄植物藥有881種,附錄61種,共942種,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種,共計1095種,占全部藥物總數的58%。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等九類,是我國醫(yī)藥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yī)藥學的系統(tǒng)總結,在訓詁、語言文字、歷史、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書十七世紀末即傳播,先后多種文字的譯本,對世界自然科學也有舉世公認的卓越貢獻。它是幾千年來祖國藥物學的總結。這本藥典,不論從它嚴密的科學分類,或是從它包含藥物的數目之多和流暢生動的文筆來看,都遠遠超過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對人類近代科學以及醫(yī)學方面影響最大。
它的成就,首先在藥物分類上改變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類法,采取了“析族區(qū)類,振綱分目”的科學分類。它把藥物分礦物藥、植物藥、動物藥。又將礦物藥分為金部、玉部、石部、鹵部四部。植物藥一類,根據植物的性能、形態(tài)、及其生長的環(huán)境,區(qū)別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類。動物一類,按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順序排列為蟲部、鱗部、介部、禽部、獸部、人部等6部。還有服器部。這種分類法,已經過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統(tǒng)來進行了。從無機到有機,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這種分類法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尤其對植物的科學分類,要比瑞典的分類學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綱目讀后心得體會篇十二
確實是典范外的典范,對付想領會中醫(yī)的業(yè)缺讀者來說是非常符合的,但僅限于領會,留意飲食能夠,開放捕藥,懸壺濟世也就算了,那必要博業(yè)人士,呵呵,從珍藏的角度來說:如果是文白對照就更美滿了;從學習的角度來說:如果是彩圖就更美滿了。呵呵,當然從那個價位的書來說,那本已經是超值了,偶無點太貪心了。分之,那是本好書,純粹的好書,偶喜歡!!!
讀后感大全《本草綱目》是環(huán)球聞名的博物學巨典,是世界科技最為弘大的記述,所無生夷易近一樣平常實用品物的百科全書,也是外華醫(yī)庫外一部食品養(yǎng)生學及藥物學巨著。集幾千年食品、藥物的類植、收采、調制及醫(yī)養(yǎng)功效之大成。對后世食品養(yǎng)療學、飲食烹調學、醫(yī)藥學、植物學、類植學及人們對一樣平常食品品味的取舍都構成了深近影響,是天下生夷易近最切于實用的一部生活大典。
11月20日年11月20日,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曾評價該書:“毫無信部,明代最偉大的科學成績,就是李時珍那部登峰制極的《本草綱目》?!倍鞔?,反是外國科技發(fā)展的山頂頂峰時期。
本書收錄各種品物1000缺類,精選簡潔行的附方7000缺條,寫實手繪插圖近1000幅,并保存了切于實用的100類200缺類常見病癥的對癥醫(yī)亂方缺條。
《本草綱目》本著篇幅太過弘大,而且所錄的一些物類當代未難以訪。果此,咱們進行了切于實用的編譯,將今人常用和尚能訪求的物類加以收錄,以使該譯本更利于天下生夷易近正在家居日用飲食時加以披覽,使一樣平常所食之物實反發(fā)揮養(yǎng)生、療疾的功效。朝醫(y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全書共有190多萬字,記載了1892種藥物,分成60類。其中374種是李時珍新增加的藥物。繪圖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個藥方。在這部書中,李時珍指出了許多藥物的真正效用,它是幾千年來祖國藥物學的總結。
李時珍家四代行醫(yī)。少年李時珍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對醫(yī)學很感興趣。但由于當時醫(yī)生社會地位低下,父親希望李時珍躋身仕途。李時珍曾于14歲時考中黃州府秀才,后來在17歲、20歲、23歲時3次赴武昌應試,沒有考中,于是決心棄儒從醫(yī),繼承父業(yè)。
本草綱目讀后心得體會篇一
我喜歡讀《本草綱目》,六年級的時候喜歡了草本植物,到處逛書店,一直沒有找到,剛開始我抱著試試的態(tài)度,關注臨潼區(qū)圖書館微信號,點擊云閱讀的超星讀書,沒想到,真的找到了。原來你就在我身邊。
中華有很多經典名著,這些名著都很受人們的喜愛。每一本名著都有著自己的優(yōu)點,使讀者對作者的敬佩油然而生。而我最喜歡的是《本草綱目》。
相信讀過《本草綱目》的人都知道李時珍,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明代杰出的醫(yī)藥學家。被世人尊稱為“藥圣”。
起初我看《本草綱目》源于好奇,可是我看了不久,我便喜歡上了這本書。這本書對草藥的講解很細致,氣味主治,附方都可以——列舉出來。我有時也會按照書上講的內容,對某些草藥進行驗證,驗證出來結果也是符合的。我對這本書的作者有一種說不出的敬佩,他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求證,把這些草藥寫得那么淋漓盡致,這本書可謂是“上自墳典,下自傳奇,凡有相關,莫不收采,雖命醫(yī)書,實該物理”。
完成巨作之前所需的實踐無可厚非,更令人感動的是智者確立志向的偉大,拯救蒼生的慈懷。李時珍從元氣化生萬物的思想出發(fā),肯定陰陽調攝,五行勝復,物性相別的相互關系,最后達到天人統(tǒng)一,人定勝天的結論,處處表現出傳統(tǒng)哲學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和發(fā)展。
讀了這本書,我覺得李時珍是個勤奮的人。他年輕時雖然科舉考試落了榜,但是他仍然在努力的學習醫(yī)學方面的知識,寫出了一本具有總結性的藥物學巨作《本草綱目》,讓后世敬仰。
本草綱目讀后心得體會篇二
確實是典范外的典范,對付想領會中醫(yī)的業(yè)缺讀者來說是非常符合的,但僅限于領會,留意飲食能夠,開放捕藥,懸壺濟世也就算了,那必要博業(yè)人士,呵呵,從珍藏的角度來說:如果是文白對照就更美滿了;從學習的角度來說:如果是彩圖就更美滿了。呵呵,當然從那個價位的書來說,那本已經是超值了,偶無點太貪心了。分之,那是本好書,純粹的好書,偶喜歡!!!
《本草綱目》是環(huán)球聞名的博物學巨典,是世界科技最為弘大的記述,所無生夷易近一樣平常實用品物的百科全書,也是外華醫(yī)庫外一部食品養(yǎng)生學及藥物學巨著。集幾千年食品、藥物的類植、收采、調制及醫(yī)養(yǎng)功效之大成。對后世食品養(yǎng)療學、飲食烹調學、醫(yī)藥學、植物學、類植學及人們對一樣平常食品品味的取舍都構成了深近影響,是天下生夷易近最切于實用的一部生活大典。
本草綱目讀后感大全-看書找美女2010本草綱目讀后感大全-看書找美女2010年11月20日年11月20日,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曾評價該書:“毫無信部,明代最偉大的科學成績,就是李時珍那部登峰制極的《本草綱目》?!倍鞔?,反是外國科技發(fā)展的山頂頂峰時期。
本書收錄各種品物1000缺類,精選簡潔行的附方7000缺條,寫實手繪插圖近1000幅,并保存了切于實用的100類200缺類常見病癥的對癥醫(yī)亂方2000缺條。
本草綱目讀后心得體會篇三
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醫(yī)學著作之一,被譽為藥學寶典。我在閱讀本草綱目時,不僅對其中的藥物知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對中醫(yī)草藥的獨到之處有了新的領悟。以下是我在閱讀本草綱目時獲得的心得體會。
首先,本草綱目使我意識到中醫(yī)草藥的歷史源遠流長。閱讀本草綱目,我發(fā)現其中收錄了大量的藥物,既有熟知的中藥如大黃、芍藥等,也有一些我之前從未聽說過的稀有中藥。這讓我意識到中醫(yī)草藥的歷史源遠流長,這種尋找和利用草藥的傳統(tǒng)在中國已經延續(xù)了幾千年。本草綱目的編撰不僅記錄了豐富的藥物資源,也承載了中醫(yī)草藥傳承的寶貴歷史。
其次,本草綱目啟發(fā)了我對中醫(yī)藥的研究興趣。閱讀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我不僅學到了藥物的科學知識,還了解了中醫(yī)草藥的哲學觀念和獨特的治療方法。中醫(yī)藥注重的是整體的平衡和治愈的根源,而不僅僅是治療病癥。這種整體觀念的理念深深吸引了我,激發(fā)了我對中醫(yī)藥的研究興趣。我開始更加關注中醫(yī)藥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希望將其中的精髓傳承下去,并為人們帶來更好的健康福祉。
第三,本草綱目提醒我重視自然界的力量。閱讀本草綱目,我對自然界中草藥的獨特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中國古代,中醫(yī)醫(yī)生利用自然界的各種草藥來治療疾病,這種方法不僅安全,而且有效。與現代藥物相比,草藥來源自然純凈,副作用較少。因此,本草綱目提醒我要更加關注自然界的力量,珍惜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寶貴藥物資源。
此外,本草綱目還激發(fā)了我對中醫(yī)草藥的文化價值的思考。閱讀本草綱目,我不僅領悟到中醫(yī)草藥對健康的重要意義,還了解到其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草藥在中國文化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被賦予了溫暖、平和和療愈的力量。這讓我反思了西方藥物在社會上的普遍化,追求快速治療的優(yōu)勢,以及我們應該如何保護中醫(yī)草藥和傳統(tǒng)藥材文化的種種措施。
最后,本草綱目激發(fā)了我對自身健康的關注與改善。閱讀本草綱目,我了解了很多中藥對于養(yǎng)生保健的作用,這些中藥對身體的調理起到了關鍵作用。因此,我開始更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每天保持合理的作息和飲食習慣,例如多喝花茶、水果茶等等。我也學會了一些常見草藥膳食配方,根據自己的需求調理身體。這些改變帶給我更多的健康和活力,也讓我認識到個體的自身力量可以對健康產生巨大的影響。
總的來說,閱讀本草綱目是一次獨特而全面的旅程,讓我對中醫(yī)草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從中獲益匪淺,對中醫(yī)草藥的歷史與文化價值、自然資源的重要性以及個體健康的關注都有了新的認識。我希望將我在閱讀本草綱目時所獲得的經驗和知識,傳承下去,讓更多人認識到中醫(yī)草藥的獨特魅力。
本草綱目讀后心得體會篇四
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的一本著名的草藥分類手冊,是一部集中了中藥學、植物學、藥物學等多學科知識的百科全書。這部巨著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而我讀了本草綱目后,不禁產生了許多的想法和體會。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對本草綱目的心得體會。
首先,本草綱目給予了我對草藥的深刻認識。本書詳細地介紹了各類草藥的名稱、特征、功效等信息,讓我對中草藥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以前,我對許多中草藥的認識僅限于一些常見的名字和功效,但是通過讀本草綱目,我發(fā)現原來中草藥的種類如此之多,每一種都有獨特的特點和作用。這讓我對中草藥更加好奇,也對中醫(yī)藥學的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其次,本草綱目給予了我對醫(yī)藥學的啟示。在本草綱目中,我了解到許多中草藥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這些方法和技巧經過了幾百年的實踐和總結,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實用性。通過學習這些方法和技巧,我意識到中草藥在醫(yī)學領域的重要性,也理解了為什么中醫(yī)藥在中國有如此長久的歷史和影響力。我相信,對本草綱目的深入研究將有助于發(fā)掘更多中草藥的藥效,為人類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
再次,本草綱目引發(fā)了我對環(huán)保的思考。在本草綱目中,許多植物被列為草藥,并被用于醫(yī)藥工作。然而,在當今社會,人們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已經達到了令人擔憂的程度,許多植物物種瀕臨滅絕。通過閱讀本草綱目,我認識到一些珍貴的中草藥正在遭到過度采集的威脅。因此,我深感環(huán)保的重要性,應該更加注重保護植物資源,避免過度使用中草藥,以免損害自然生態(tài)平衡。
最后,本草綱目激發(fā)了我對中醫(yī)文化的興趣。作為一部歷史悠久的中醫(yī)藥著作,本草綱目不僅傳承了中醫(yī)的智慧,還記錄了許多與中醫(yī)相關的傳說和故事。通過閱讀本書,我對中醫(yī)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明白了中醫(yī)藥學不僅是一門醫(yī)學,更是一種文化傳統(tǒng)。中醫(yī)藥學的發(fā)展離不開對中醫(yī)文化的研究和傳承,而本草綱目正是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
總的來說,通過閱讀本草綱目,我受益匪淺。本書不僅使我對中草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還啟發(fā)了我對醫(yī)藥學、環(huán)保和中醫(yī)文化的思考。我將繼續(xù)學習本草綱目,并將其中的智慧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為推廣中醫(yī)藥做出貢獻。我相信,只要更多的人能夠認識和學習本草綱目,中醫(yī)藥的研究和傳承將會更加深入,為人類的健康事業(yè)帶來更多的福祉。
本草綱目讀后心得體會篇五
《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藥物學大典,由明代著名藥理學家李時中撰寫,共計52卷。作為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的重要著作之一,《本草綱目》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臨床應用價值。本人在學習期間,通過閱讀并深入思考《本草綱目》,對中醫(yī)學以及中藥學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和體驗,以下將對個人的學習體會進行闡述。
第二段:學習中的體會。
在閱讀《本草綱目》時,我深刻感受到了中藥學的豐富性和繁復程度?!侗静菥V目》中記載了上千種中藥,對于每一種藥材都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包括藥材的名稱、形態(tài)、產地、功效以及用法等方面。其中涉及到的中藥知識對于初學者來說是非常困難的,需要持續(xù)的學習和探究才能夠深刻理解。此外,在學習中我還深刻認識到,在中藥學的學習中注重理論的基礎知識積累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掌握了足夠的基礎知識后,才能夠更好地進行臨床實踐,解決臨床問題。
作為中藥學的權威經典,《本草綱目》對中醫(yī)學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草綱目》對中醫(yī)學的理論基礎——以尚方、雖小而全和治未病為要點——提出了更為詳細的闡述和發(fā)揚。其中,對于治未病的發(fā)展作出了獨特的貢獻,通過探究藥物的性能和功能,梳理中醫(yī)辨證論治的規(guī)律,建立起了辨證論治的基本理論體系。
第四段:中藥治療在現代醫(yī)學中的作用。
隨著社會發(fā)展,現代醫(yī)學雖然發(fā)展到了一個非常高的水平,但中藥治療仍然在現代醫(yī)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藥治療在現代醫(yī)學中的主要作用體現在疾病預防和調節(jié)方面。中藥可使身體構建起一個良好的內環(huán)境,預防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同時,中藥還能夠調節(jié)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和代謝,緩解身體出現的不適癥狀,起到治療和保健的雙重作用,成為現代醫(yī)學上不可或缺的一個方向。
第五段:總結與未來展望。
總之,學習并理解《本草綱目》是對中藥學的一次全面了解和領悟。只有持續(xù)深入的學習和實踐,才能夠真正掌握和應用中藥學的精髓。在未來的學習中,我將更加努力地探究中藥學的本質和發(fā)展,積極探索中藥學在現代醫(yī)學中的應用和發(fā)揮。期望自己在未來的學習中,能夠深入理解中藥學的更多方面,并將所學應用于臨床實踐,為廣大患者帶來更多的健康福祉。
本草綱目讀后心得體會篇六
中國醫(yī)藥舉世聞名,扁鵲、張仲景、孫思邈等一大批醫(yī)藥學家標榜千秋,明代又出現了一位杰出的醫(yī)藥學家,這就是李時珍。
李時珍,生于1518年,字東壁,晚年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醫(yī)生,從小就受到了醫(yī)藥方面知識的熏陶。李時珍幼時多病,每次大病都經他父親精心調治才轉危為安,因此他對病人的痛苦和醫(yī)藥的重要,有著深刻的體會,14歲時李時珍考中秀才,但其后三次鄉(xiāng)試都未中舉。在心灰意冷中,李時珍同科舉仕途告別,投身于先輩的行業(yè),并把畢生精力花費在藥物學研究上,他的勤奮和天才,使他成為一代名醫(yī),和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藥物學家。嘉靖三十一年,即公元1552年,34歲的李時珍開始著手編寫《本草綱目》。為了寫好這部書,盡量減少錯誤,李時珍特別注意深入實際考察,除了走遍自己的家鄉(xiāng)外,還到過湖北的武當山,江西的廬山,江蘇的茅山,南京的牛首山以及安徽、河南、河北等地,采集標本,搜羅單方,有時還進行類似藥理學的試驗。
李時珍還參閱有關圖書八百多種,經過二十多年的辛勤勞動,三易其稿,《本草綱目》終于在1578年全部脫稿,晚年的李時珍,非常關心《本草綱目》的出版,但他沒有等到這一刻,1593年李時珍去世,享年75歲,三年后,《本草綱目》終于在南京出版。
其考釋性理,實吾儒格物之學,可裨《爾雅》、《詩疏》之缺?!?BR> 《本草綱目》190多萬字,共五十二卷,十六部,記載了1892種藥物,分成60類,繪圖1100多幅,并附著11000多個藥方,以正名為綱,舉綱張目,分述各藥的釋名、集解、氣味、主治、修治、發(fā)明、正誤等。
本草綱目讀后心得體會篇七
書中所收集的資料廣博,“上至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關,靡不收集”,因此書中不免有些內容與現代的認識不符,甚至有些可能具有迷信的色彩,例如,鉛粉辛寒無毒,現代則認為有劇毒的;又如其中人部收錄的孝子衣帽、寡婦床頭灰、草鞋、男陰毛治蛇咬、女陰毛治“五淋、陰陽易病”、人魄(人吊死后的魂魄)鎮(zhèn)驚嚇、人肉療羸瘵(割股療親)、人中黃(人糞)治嘔血、梁上塵治昏厥等皆可入藥。這部分李時珍大多引用《輟耕錄》、《本草拾遺》的說法,采以姑妄信之“凡經人用者,皆不可遺”的態(tài)度。另外李時珍并駁斥陳藏器的《本草拾遺》,認為吃人肉療羸瘵是錯誤的。不過也正由于巨細靡遺的收錄,使得一些已散佚的古代醫(yī)書及本草借由綱目而保存下來。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15生于湖北蘄州東門外的瓦硝壩(現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zhèn))。明以前,這個地方是雨湖和蓮市湖的交界處,沿湖人民常遭受湖水上漲的災難。從明代起,為了阻攔湖水的上漲,在這里筑起了堤壩,后來稱它瓦硝壩。臨近瓦硝壩有周長二、三十里的雨湖,是蘄州風景區(qū)之一。東出瓦硝壩,有大泉山、龍盤山、平頂山,山野里除了花草、樹木、竹林之外,還生長著各種野生藥材,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好地方。
李時珍出身三代相傳的醫(yī)戶人家,祖父是一個醫(yī)生,父親李言聞,又名李月池,也是當地有名的醫(yī)生,曾做過“太醫(yī)吏目”。他不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且在醫(yī)學理論上也有相當的修養(yǎng),后來李時珍稱贊自己的父親在診斷疾病方面的知識是“精詣奧旨,淺學未能窺造”。據記載李言聞著有《四診發(fā)明》、《艾葉傳》、《人參傳》、《痘疹證治》等。李時珍從小就在這種環(huán)境中薰陶著。
在封建社會里,醫(yī)生的地位非常低下,常與“算命”、“賣卦”的人相提并論,有時還遭到官僚、地主和豪紳們的欺壓。這股勢力在明代更甚,當時還規(guī)定“醫(yī)戶”人家不能改行,這種輕視醫(yī)生的社會風氣,促使李言聞產生了改換醫(yī)戶地位的想法,決定讓李時珍走科舉道路,這樣可以取得一官半職,榮宗耀祖,因此,要求李時珍每天背誦《四書》、《五經》,準備迎接科舉考試。
李時珍從小愛好讀書,在14歲那年考中秀才,后來參加鄉(xiāng)試考舉人,三次都失敗了。有一年,蘄州一帶,河水上漲,淹沒了田地,又淹沒了市巷,農田荒蕪,疫情嚴重,腸胃病到處流行。蘄州官府舉辦的“藥局”,不替窮人看病,窮人有病,都來找李時珍的父親醫(yī)治,臨走時,個個都道謝不絕。這一切都被李時珍看在眼里。李時珍20歲的那年,身患“骨蒸病”(肺結核),連續(xù)不斷地咳嗽和發(fā)燒,幾乎把命送掉,幸得父親的精心診治,用一味黃芩湯把病治好了。李時珍愈想愈不愿走科舉道路,向父親表示,立志學醫(yī),做一個為病人解除痛苦的好醫(yī)生,父親看他態(tài)度堅決,也只好答應了。
李時珍24歲開始學醫(yī),白天跟父親到“玄妙觀”去看病,晚上,在油燈下熟讀《內經》、《本草經》、《傷寒雜病論》、《脈經》等古典醫(yī)學著作。李時珍的讀書精神是令人欽佩的,“讀書十年,不出戶庭,博學無所弗腳”。由于他刻苦學習,掌握了治病方法。他曾用“延胡索”治愈了荊穆王妃胡氏的胃痛病,又用殺蟲藥治愈了富順王之孫的嗜食燈花病,后來又以附子和氣湯治愈富顧王適于的病癥而被聘為楚王奉伺正。多年的臨床實踐,使李時珍懂得,做一個醫(yī)生,不僅要懂醫(yī)理,也要懂藥理。如把藥物的形態(tài)和性能摘錯了,就會鬧出人命來。他在閱讀《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再仔細地閱讀了南朝齊梁時期陶弘景著的《本草經集注》,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開寶本草》《嘉佑本草》《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本草衍義》等。李時珍發(fā)現古代的本草書存在不少問題,首先在藥物分類上是“草木不分,蟲魚互混”。比如“生姜”和“薯蕷”應列菜部,古代的本草書列入草部;“萎蕤”與“女萎”本是兩種藥材,而有的本草書說成是一種;“蘭花”只能供觀賞,不能入藥用,而有的本草書將“蘭花”當作藥用的“蘭草”;更嚴重的是竟將有毒的“鉤藤”當作補益的“黃精”。李時珍認為古代本草書上那么多的錯誤,主要是對藥物缺乏實地調查的結果。
宋代以來,我國的藥物學有很大發(fā)展,尤其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頻繁,外來藥物不斷地增加,但均未載入本草書。李時珍認為有必要在以前本草書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和補充。這時,李時珍已經35歲了。
過了五年,朝廷下了一道詔書,要在全國選拔一批有經驗的醫(yī)生,填補太醫(yī)院的缺額,武昌的楚王朱英燎,推薦了李時珍。李時珍認為北京是明王朝的京都,那里不僅聚集了全國重要的醫(yī)藥書籍,還可看到更多的藥材,這對修改本草書是一個極好的機會。李時珍接受了楚王的推薦,4l歲進入北京太醫(yī)院,并擔任了太醫(yī)院院判的職務。明世宗朱厚熜是一個昏庸透頂的皇帝。他一心追求長生不老的仙丹藥,還想做神仙。太醫(yī)院中的醫(yī)官們,為了迎合朱厚熜的需要,不僅向全國各地收集“仙方”和“丹方”,同時又翻遍了歷代本草書,企圖從中獲得長生不老之藥。有的醫(yī)官說“久服水銀,可以長生不死”,有的醫(yī)官說“煉食硫黃,可以長肌膚益氣力”;有的說“靈芝是仙草,久食可以延年益壽”。李時珍聽到這些無稽之談,更下定決心準備修改本草書。
李時珍利用太醫(yī)院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不但閱讀了大量醫(yī)書,而且對經史百家、方志類書、稗官野史,也都廣泛參考。同時仔細觀察了國外進口的以及國內貴重藥材,對它們的形態(tài)、特性、產地都一一加以記錄。過了一年左右,為了修改本草書,他再也不愿耽下去了,借故辭職。
在回家的路上,一天,李時珍投宿在一個驛站,遇見幾個替官府趕車的馬夫,圍著一個小鍋,煮著連根帶葉的野草,李時珍上前詢問,馬夫告訴說:“我們趕車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損傷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將這藥草煮湯喝了,就能舒筋活血”。這藥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時珍將馬夫介紹的經驗記錄了下來。寫道:旋花有“益氣續(xù)筋”之用。此事使李時珍意識到修改本草書要到實踐中去,才能有所發(fā)現。
李時珍為了修改本草書,對各種醫(yī)書上的不同記載進行調查研究,為了搞清形態(tài)相似的蘋、水萍和萍逢草,曾到家門口的雨湖,還到較遠的馬口湖、沿市湖、赤東湖進行采集,耐心觀察比較,終于糾正了本草書上的長期混亂。
為了搞清白花蛇的形態(tài),驗證書本記載,李時珍來到了蘄州城北的龍蜂山捕蛇(白花蛇為蘄州特產),只聽得有人唱道:“白花蛇,誰叫爾能辟風邪,上司索爾急如火,州中大夫只逼我,一時不得皮肉破”。隨著歌謠而來的是幾個肩背竹簍的捕蛇人,他們正朝著幾棵石楠藤走去,據說白花蛇愛吃石楠藤的葉,所以石楠藤也就成了白花蛇的“家”,日夜盤纏在石楠藤上。捕蛇人發(fā)現白花蛇后,立即從地上撈起一把沙土,對準白花蛇撒去,說來也奇,白花蛇遇到沙土,真象面粉遇水一樣,縮成了一團,捕蛇人立即上前用木叉往白花蛇的頸部叉去,另一手抓住蛇體的后部,這時白花蛇再也施不出威力來了。李時珍定前去仔細觀察了白花蛇的形態(tài),只見蛇頭大似三角形,嘴里長著4只長牙,背上有24塊斜方格,腹部還有斑紋,與一般的蛇,確實不一樣。接著,捕蛇人格蛇掛在路旁的小樹上,用刀剖其腹,去其內臟,盤曲后裝進了竹簍筐,據說,將蛇烘干后,才能當藥用。李時珍記錄了捕蛇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活動,不僅補充了本草書,也為后來編寫《白花蛇傳》,提供了重要材料。幾年后,李時珍又根據白花蛇的祛風特性,制成了專治半身不遂和中風的“白花蛇酒”。據現代藥理分析,證明白花蛇的提取物,具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擴張血管和降壓作用。
穿山甲又叫鯪鯉,根據陶弘景著《本草經集注》的記載,穿山甲是一種食蟻動物,它“能陸能水,日中出岸,張開鱗甲如死狀,誘蟻入甲,即閉而入水,開甲蟻皆浮出,圍接而食之?!贝┥郊椎纳盍曅怨媸沁@樣嗎?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李時珍跟隨獵人進入深山老林,進行穿山甲解剖,發(fā)現該動物的胃里確實裝滿了未消化的螞蟻,證明了本草書的記載是正確的。但李時珍發(fā)現穿山甲不是由鱗片誘蟻的,而是“常吐舌誘蟻食之”。他修訂了本草書上關于這一點的錯誤記載。同時他又在民間收集了穿山甲的藥用價值,記載了一段“穿山甲、王不留,婦人食了乳長流”的順口溜。
有人說,北方有一種藥物,名叫蔓陀羅花,吃了以后會使人手舞足蹈,嚴重的還會麻醉。李時珍為了尋找曼陀羅花,離開了家鄉(xiāng),來到北方。終于發(fā)現了獨莖直上高有四、五尺,葉象茄子葉,花象牽牛花,早開夜合的蔓陀羅花,他又為了掌握蔓陀羅花的性能,親自嘗試“乃驗也。”并記下了“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據現代藥理分析,蔓陀羅花含有東莨菪堿,對中樞神經有興奮大腦和延髓作用,對末梢都有對抗或麻痹副交感神經作用。
李時珍在做蔓陀羅花毒性試驗時,聯想到本草書上關于大豆有解百藥毒的記載,也進行了多次試驗,證實了單獨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并說:“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李時珍不僅對植物藥、動物藥進行仔細的調查、觀察,對礦物藥也做了不少調查工作。他曾到過銅礦、鉛礦、石灰窯等地進行調查研究。根據本草書的記載,鉛是無毒的物質。李時珍為了了解鉛的性能,深入礦區(qū),見到礦工們的艱苦工作條件,寫道:“鉛生山穴石間,人挾油燈入至數里,隨礦脈上下曲折砍取之”通過對礦工們的健康調查,認識到鉛是有毒物質,“性帶陰毒,不可多服”。同時又掌握了鉛中毒會引起中毒性肝炎而出現黃疸癥狀?!叭暨B月不出,則皮膚萎黃,腹脹不能食,多致疾而死”。
“水銀”據以前本草書記載,言無其毒;言其久服神仙;言為長生不老之藥。確有其事嗎?李時珍通過調查,認識到水銀是由丹砂加熱后分解出來的(“汞出于丹砂”);水銀和硫磺一起加熱,可以變成銀朱(硫化汞);水銀加鹽等,又可以變成另一種物質,名叫輕粉(氯化汞)。由此,他記述水銀是一種“溫燥有毒”的物質。“若服之過劑”“則毒被蒸竄入經絡筋骨”,“變?yōu)榻顢伖峭?,發(fā)為癰腫疳漏,或手足破裂,蟲癬頑痹,經年累月,遂成疾癌,其害無窮?!崩顣r珍又根據六朝以來久服水銀而造成終身殘廢的歷史事實,駁斥了久服水銀可以長生不老的無稽之談,并寫道:"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BR> 李時珍是一個富有求實精神的醫(yī)藥家;為了完成修改本草書的艱巨任務,他幾乎走遍了湖北省、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地的名川大山,行程不下萬里。同時,他又參閱了800多家書籍,經過3次修改稿,終于在61歲(公元1578年)的那年,編成了《本草綱目》。后來又在他的學生、兒子、孫子的幫助下,使《本草綱目》更加完整,更加精美。《本草綱目》包含著李時珍將近30年的心血,記錄著李時珍飽嘗苦辛的艱難歷程。
李時珍對人類的貢獻是偉大的,因此深受后世人的尊敬,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yī)藥學家,《明史》、《白茅堂集》都為他寫下了傳記。清光緒年間在李時珍墓立碑紀念。解放后,在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zhèn)李時珍墓所在地竹林湖村建立了李時珍紀念館,整個紀念館占地面積50000平方米,由本草碑廊、紀念展覽、藥物館、百草藥園、墓園五大部分組成,鄧小平于1987年7月8日親筆題寫的館名。1956年科學家郭沫若以題詞作紀念,寫道:“醫(yī)中之圣,集中國藥學之大成,本草綱目乃1892種藥物說明,廣羅博采,曾費三十年之殫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偉哉夫子,將隨民族生命永生?!?BR> 本草綱目讀后心得體會篇八
對中醫(yī)學科本身而言,《本草綱目》以一種百科全書的方式,從中醫(yī)角度對盡可能多的事物進行分析,并給出相對客觀的結論,這種學科行為,是空前的,是值得我們敬佩的。而實際上,就中醫(yī)學科自身而言,這種行為是我們需要持續(xù)執(zhí)行的。畢竟,新生事物很多。
清代有中醫(yī)學者對“青霉素”等物質進行“性味歸經”的辯證分析,這種嘗試值得我們肯定,但畢竟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規(guī)模,完全無法與《本草綱目》相提并論。而現代很多中成藥藥物,會選擇某些合成藥劑(即“西藥”)作為參與成分,所依賴的,也是一種初步的綜合治理思想,而“君臣佐使”的配藥原則意識相對有限。其所欠缺的,就是對于新生的藥物,有著中醫(yī)角度系統(tǒng)地認識。這種認識,幾百年前的《本草綱目》有了值得我們肯定的嘗試,然而可惜的是,后續(xù)學者繼續(xù)進行這種嘗試的人,并未形成系統(tǒng)規(guī)模?!侗静菥V目》不僅僅是值得我們肯定的,也是需要我們去傳承的。這種傳承,不是向某些極端宗教一樣,將其作為不可動搖的經文,而是要繼承、要驗證、要修正、要補充。我想這也是李時珍先生希望后世做到的。
本草綱目讀后心得體會篇九
《本草綱目》不僅在藥物學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學、地質、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貢獻。它在化學史上,較早地記載了純金屬、金屬、金屬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同時又記載了蒸餾、結晶、升華、沉淀、干燥等現代化學中應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時珍還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樣,都是具有山河的天體,“竊謂月乃陰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爾”?!侗静菥V目》不僅是我國一部藥物學巨著,也不愧是我國古代的百科全書。正如李建元《進本草綱目疏》中指出:“上自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關,靡不收采,雖命醫(yī)書,實該物理。智者何以完成巨作,從下面的故事中,我備受激勵!
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并富有實踐精神,肯于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yī)所事務。三年后,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yī)院判。太醫(y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y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y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xiāng)。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y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余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jié)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本草綱目讀后心得體會篇十
它的成就,首先在藥物分類上改變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類法,采取了“析族區(qū)類,振綱分目”的科學分類。它把藥物分礦物藥、植物藥、動物藥。又將礦物藥分為金部、玉部、石部、鹵部四部。植物藥一類,根據植物的性能、形態(tài)、及其生長的環(huán)境,區(qū)別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類。動物一類,按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順序排列為蟲部、鱗部、介部、禽部、獸部、人部等6部。還有服器部。這種分類法,已經過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統(tǒng)來進行了。從無機到有機,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這種分類法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尤其對植物的科學分類,要比瑞典的分類學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綱目》不僅在藥物學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學、地質、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貢獻。它在化學史上,較早地記載了純金屬、金屬、金屬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同時又記載了蒸餾、結晶、升華、沉淀、干燥等現代化學中應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時珍還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樣,都是具有山河的天體,“竊謂月乃陰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爾”?!侗静菥V目》不僅是我國一部藥物學巨著,也不愧是我國古代的百科全書。正如李建元《進本草綱目疏》中指出:“上自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關,靡不收采,雖命醫(yī)書,實該物理。智者何以完成巨作,從下面的故事中,我備受激勵!
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并富有實踐精神,肯于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yī)所事務。三年后,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yī)院判。太醫(y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y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y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xiāng)。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y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余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jié)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傳說明代名醫(yī)李時珍,一天外出采藥,看到一個村莊田園荒蕪,無人下地勞動,原來這個村的人都得了“流感”。在一個茅草屋里,他看見一位老人正在床上呻吟,急忙取出藥來,讓老人喝下,停了一會,老人出了一身汗,癥狀減輕了許多。李時珍詢問了一下情況,才知道村里先后來過幾個走江湖的郎中,給他們開過藥,還說什么“吃上一副藥,包管你藥到病除”??墒浅粤耸畞砀绷耍圆灰娦?。李時珍便找來煎過的藥渣,仔細一看,大部分是假藥。假藥怎能治好病呢?老百姓上當受騙了,他們對庸醫(yī)痛恨不已。李時珍看藥渣的事,傳遍了附近的村莊,人們紛紛把江湖郎中配制的草藥和帶來的藥渣叫李時珍鑒別,因為人太多,看不過來,只好讓大家把藥渣倒在村前的路口上,一個個攤開放好,逐個查看,揀出真藥,扔掉假藥、劣藥,并教大家如何識別偽劣中草藥,防止再上當受騙。從此以后,病人就把煎服過的藥渣倒在路口處,盼望過路的良醫(yī)識別真假,于是這個風俗就盛行起來。
完成巨作之前所需的實踐無可厚非,更令人感動的是智者確立志向的偉大,拯救蒼生的慈懷!李時珍從元氣化生萬物的思想出發(fā),肯定陰陽調攝、五行勝復、物性相別的相互關系,最后達到天人統(tǒng)一、人定勝天的結論,處處表現出對傳統(tǒng)哲學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和發(fā)展。因此可以說,《本草綱目》不僅在醫(yī)學上樹立了豐碑,同時對古代自然哲學的發(fā)展,也有其獨特的歷史貢獻。
本草綱目讀后心得體會篇十一
《本草綱目》是明朝偉大的醫(yī)藥學家李時珍為修改古代醫(yī)書的錯誤而編,(1518-1593年)以畢生精力,親歷實踐,廣收博采,實地考察,對本草學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總結,歷時29年編成,30余年心血的結晶。共有52卷,載有藥物1892種,其中載有新藥374種,收集醫(yī)方11096個,書中還繪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圖,約190萬字,分為16部、60類。每種藥物分列釋名(確定名稱)、集解(敘述產地)、正誤(更正過去文獻的錯誤)、修治(炮制方法)、氣味、主治、發(fā)明(前三項指分析藥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等項。全書收錄植物藥有881種,附錄61種,共942種,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種,共計1095種,占全部藥物總數的58%。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等九類,是我國醫(yī)藥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yī)藥學的系統(tǒng)總結,在訓詁、語言文字、歷史、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書十七世紀末即傳播,先后多種文字的譯本,對世界自然科學也有舉世公認的卓越貢獻。它是幾千年來祖國藥物學的總結。這本藥典,不論從它嚴密的科學分類,或是從它包含藥物的數目之多和流暢生動的文筆來看,都遠遠超過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對人類近代科學以及醫(yī)學方面影響最大。
它的成就,首先在藥物分類上改變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類法,采取了“析族區(qū)類,振綱分目”的科學分類。它把藥物分礦物藥、植物藥、動物藥。又將礦物藥分為金部、玉部、石部、鹵部四部。植物藥一類,根據植物的性能、形態(tài)、及其生長的環(huán)境,區(qū)別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類。動物一類,按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順序排列為蟲部、鱗部、介部、禽部、獸部、人部等6部。還有服器部。這種分類法,已經過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統(tǒng)來進行了。從無機到有機,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這種分類法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尤其對植物的科學分類,要比瑞典的分類學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綱目讀后心得體會篇十二
確實是典范外的典范,對付想領會中醫(yī)的業(yè)缺讀者來說是非常符合的,但僅限于領會,留意飲食能夠,開放捕藥,懸壺濟世也就算了,那必要博業(yè)人士,呵呵,從珍藏的角度來說:如果是文白對照就更美滿了;從學習的角度來說:如果是彩圖就更美滿了。呵呵,當然從那個價位的書來說,那本已經是超值了,偶無點太貪心了。分之,那是本好書,純粹的好書,偶喜歡!!!
讀后感大全《本草綱目》是環(huán)球聞名的博物學巨典,是世界科技最為弘大的記述,所無生夷易近一樣平常實用品物的百科全書,也是外華醫(yī)庫外一部食品養(yǎng)生學及藥物學巨著。集幾千年食品、藥物的類植、收采、調制及醫(yī)養(yǎng)功效之大成。對后世食品養(yǎng)療學、飲食烹調學、醫(yī)藥學、植物學、類植學及人們對一樣平常食品品味的取舍都構成了深近影響,是天下生夷易近最切于實用的一部生活大典。
11月20日年11月20日,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曾評價該書:“毫無信部,明代最偉大的科學成績,就是李時珍那部登峰制極的《本草綱目》?!倍鞔?,反是外國科技發(fā)展的山頂頂峰時期。
本書收錄各種品物1000缺類,精選簡潔行的附方7000缺條,寫實手繪插圖近1000幅,并保存了切于實用的100類200缺類常見病癥的對癥醫(yī)亂方缺條。
《本草綱目》本著篇幅太過弘大,而且所錄的一些物類當代未難以訪。果此,咱們進行了切于實用的編譯,將今人常用和尚能訪求的物類加以收錄,以使該譯本更利于天下生夷易近正在家居日用飲食時加以披覽,使一樣平常所食之物實反發(fā)揮養(yǎng)生、療疾的功效。朝醫(y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全書共有190多萬字,記載了1892種藥物,分成60類。其中374種是李時珍新增加的藥物。繪圖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個藥方。在這部書中,李時珍指出了許多藥物的真正效用,它是幾千年來祖國藥物學的總結。
李時珍家四代行醫(yī)。少年李時珍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對醫(yī)學很感興趣。但由于當時醫(yī)生社會地位低下,父親希望李時珍躋身仕途。李時珍曾于14歲時考中黃州府秀才,后來在17歲、20歲、23歲時3次赴武昌應試,沒有考中,于是決心棄儒從醫(yī),繼承父業(y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