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總結,我們可以發(fā)現自己的進步和成長,增強自信心,并為未來的努力制定明確的目標。寫總結時要注意語言簡練、通俗易懂,避免使用過于專業(yè)化或晦澀難懂的詞匯和語句。通過閱讀這些總結范文,我們可以發(fā)現其中的共同點和不同之處,從中獲取有益的啟示和建議。
憫農教學總結篇一
本課教學的古詩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表現了詩人對當時農民的深切同情也對當時黑暗社會進行了抨擊。這首詩淺顯易懂,感情真摯,深受兒童的喜愛。
在學習這首古詩前,我讓學生跟著伴奏唱李紳的《鋤禾》,旨在使學生們通過這首古詩理解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果實來之不易,從而導入李紳的另一首憫農詩。教學中,給學生一個交流的平臺,在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匯報交流,讓學生自由品讀感悟、自由練讀,并且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這樣做既重視了群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yǎng)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也就能很快讀懂詩意。我覺得光理解了詩意,不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孩子們也很難理解為什么“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于是,我給孩子們介紹了當時社會的現狀,讓他們體會到盡管農民們一年忙到頭,但是換來的.還是悲慘的命運。接著,我問孩子們聽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孩子們都說農民伯伯太辛苦,太可憐了,再次對農民的同情。
但是在本堂課中由于前面放得太松,給學生自讀自悟時間多,造成后面內容上得太趕,讀都是在走過場,所以最大的不足之處在于重詩意,輕詩鏡。從作品的存在升華到精神的境界是教學的難點。這里我沒有大膽設計想象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如:“透過同學們的朗讀老師仿佛看到了:一個骨瘦如柴的小女孩,雙手拽著媽媽的衣角哭泣著說:“媽媽,我餓,我餓。”老師仿佛看到了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正拄著拐杖沿街乞討……”同學們,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這樣會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教學張力。從情的感染說,使學生感受農民生活的極度悲慘。之后再來問孩子們“看到如此令人心酸的一幕幕,你有什么疑問嗎?”來喚起學生的質疑,“為什么沒有人來幫助他們,沒人來管他們?學生在這種遷移、拓展、延伸的過程中,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才能得到了一定的培養(yǎng)。也更加深入的感受到詩人把對統(tǒng)治者不關心百姓的不滿和憤恨濃縮成了——憫農;把自己的滿腔愁苦和無能為力都化成了——憫農;把對農民的同情和可憐都融進了——憫農。這樣一來就會很巧妙地提升了詩的內涵和表達情感,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憫農教學總結篇二
1、通過看圖和朗讀,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古詩的意思,知道勞動人民是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封建社會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2、指導學生欣賞詩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
知道勞動人民是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
封建社會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一、吟唱古詩,引出詩題。
1、同學們,古詩是中國古典文學藝術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瑰麗燦爛,千百年來,以其精湛的語言,深邃的意境而膾炙人口,吟唱千古。所以古詩不僅能誦讀而且能吟唱,我們每天下午上課前,總要吟唱一首古詩,來放松頭腦,陶冶情操,誰來清唱一首?而且每天吃午飯前,都會聽到廣播吟唱一首什么詩?《鋤禾》大家一起唱唱吧!很好,鋤禾是李紳寫的,也叫《憫農》,這是第一首,唱了這首古詩,李紳要告訴我們什么呢?(農民種田很辛苦,我們要愛惜糧食)。
2、是呀,古代勞動人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生活卻怎樣呢?今天,我們再學一首李紳寫的古詩,板書課題:憫農(二)。誰想來介紹介紹詩人。
(收集資料要注意篩選,懂得抓關鍵。大家要向他學習哦?。?。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師:詩中要告訴我們什么呢?請聽課文范讀。
師:再請一個同學讀讀這首詩,注意是否讀準字音,字正腔圓。(指明評價)。
師:老師想考大家,讀了題目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呢?
生:“憫”是什么意思呢?(和我想到一塊去了,你真是個善于發(fā)現問題的孩子。讓我們一起學習古詩,看能否找到答案吧。)。
三、讀悟結合,感受畫面。
1、師:俗話說:詩中有畫,畫里有詩。(出示掛圖或投影片),現在自由小聲地邊讀古詩邊想象畫面,并把你讀懂的地方標注出來,讀不懂的提出問題,現在開始。(師巡視指導)。
2、師:現在四人為一個小組交流一下你的讀書心得吧。
3、生:匯報讀書心得。(小組派代表先來說說你們讀懂的地方吧!)。
(1)“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BR> 粟:糧食作物。泛指糧食種子。
子:這里讀第三聲,成熟的稻子。
(2)從第一句詩中你還讀懂了什么?
(糧食獲得豐收。)。
糧食要怎樣才能獲得豐收呢?(要進行辛苦的田間管理)。
(3)你還感受到什么呢?
(從“春種”——“秋收”、“一粒粟——萬顆子”這中間要經過一系列的田間管理,如除草、殺蟲、灌溉、施肥等感受農民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你的領悟力太強了。
(4)指導朗讀。那么這句詩要讀出什么感情呢?(勞動艱辛)對詩的不同理解就會讀出不同的韻味,誰來試試吧?(評價:讓我感受到豐收的不易,掌聲送給他)你也來讀讀吧!大家聽出什么了?(同情)本句朗讀的節(jié)奏、重音建議。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師小結:讀得太棒了,讓我眼前仿佛出現了農民不畏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畫面(一片豐收的喜悅景象)。全班再有感情地讀讀這句,邊讀邊想象畫面。
(5)“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BR> 四海:普天下,全中國。無閑田:沒有丟棄不種的田地。
猶餓死:還是餓死了。
(6)誰有問題要問嗎?
為什么種了那么多糧食又獲得豐收,農民還是活活餓死呢?
是誰剝奪了農民的勞動成果?
豐收的糧食哪里去了?
(7)你們預習時,有收集時代背景的資料嗎?誰來說說為什么?
(由于封建統(tǒng)治者殘酷剝削壓迫,使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封建統(tǒng)治者的殘酷剝削是指:當時農民沒有土地,是找地主借的地,所收的糧食都被地主沒收了。因為種的越多,收的越多,交給地主的也越多。)。
(8)此時你想說些什么呢?
師小結:本來粒粒糧食滴滴汗,但是,這些苛捐雜稅壓得人民餓的'餓,死的死。這些社會現實詩人沒有明說,然而,只要稍加思索,就會發(fā)現現實的另一面:那無數的糧食“輸入官倉化為土”的罪惡。這種社會太不公平了。
(9)指導朗讀。那么后面這句詩應怎么有感情地讀呢?(既同情又憤恨)你來試試?哪個小組也來示范讀讀呢?(指名評價)讀得真好,你也來試試?。◣熢u價:讓我仿佛看到一個痛恨統(tǒng)治者的好少年,喔又讓我聽到你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之聲。)本句朗讀的節(jié)奏、重音建議。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10)師先配樂朗誦,生再配樂朗誦。
(11)學了這首詩你知道詩人要告訴我們什么嗎?詩人所要表達什么情感呢?
(表達詩人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同情,對剝削者的強烈憤恨)。
(12)那么詩題的“憫”字你理解了嗎?
(有同情、憐憫農民之意?。?。
四、再找組詩,拓展延伸。
1、觀看唱古詩視頻《憫農2》學著唱。(大家想不想學唱這首古詩呢?)。
2、你還讀過哪些關于勞動的古詩呢?各描寫什么勞動場面呢?
a.《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b.《鄉(xiāng)村四月》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五、教師總結,升華主題。
同學們沒有不勞動的個體,只有不愿勞動的思想,敗的思想,違背規(guī)律的思想,這都將——受天地所摒棄。而愛勞動是最光榮的,因為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勞動才能體現生命的真正價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深入骨髓的傳統(tǒng)和習慣,將會世代相傳。
板書設計:
憫農教學總結篇三
我在教學《憫農》一課時,針對課文內容運用掛圖引導學生說了兩次話。一開始我出示掛圖(農民正在烈日下給禾苗鋤草,汗水直往下滴),我問:“看到這個畫面,你有什么想說的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舉起了手,這一提問給了孩子很大的思維空間,讓他們有話可說,既創(chuàng)設了情境,激發(fā)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又讓他們得到了初步的情感體驗,為學習詩文做下了鋪墊。
憫農教學總結篇四
《憫農》是唐朝詩人李紳所作,全詩共四句,語言樸實無華,描述了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農民們還在禾地里鋤草,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中??捎姓l知道人們碗里的每一粒飯都飽含著農民的辛勤勞動呢!道出了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表達作者熱愛勞動人民及珍惜勞動成果的情感。這首詩告訴了人們糧食來之不易,要珍惜糧食。
這首詩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讓學生認識生字,讀通、讀順、背誦詩歌外,還要達到教育的目的,要讓孩子認識到“浪費可恥,節(jié)約光榮”養(yǎng)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讓他們同情辛勤勞動的農民,對浪費糧食的行為表示憤慨。
我在教學《憫農》一課時,針對課文內容運用掛圖引導學生說了兩次話。一開始我出示掛圖(農民正在烈日下給禾苗鋤草,汗水直往下滴),我問:“看到這個畫面,你有什么想說的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舉起了手,這一提問給了孩子很大的思維空間,讓他們有話可說,既創(chuàng)設了情境,激發(fā)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又讓他們得到了初步的情感體驗,為學習詩文做下了鋪墊。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中,詩和樂一直是緊緊相伴的。古代的詩是可以吟唱的,而古代的樂也總是帶有許多詩意和想象。因為古詩短小孩子們從小就聽熟或背熟了,教師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她們能在自己熟悉的歌詞中獲得更多的體驗。同時,結合古詩句的特征、語氣、語調,培養(yǎng)兒童對節(jié)奏的表現和創(chuàng)造能力。
憫農教學總結篇五
一首古詩在不查閱任何資料的情況下,不論對于我們老師還是孩子都是很難理解的東西,尤其是剛升入大班的孩子在不理解意思的情況下學古詩就更不容易了。
《憫農》這首詩主要是要孩子同情勞動人民,知道農民的辛苦,珍惜糧食。于是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幅畫,畫面上畫了一個極其干瘦的農民伯伯,一手拿鋤頭,另一手拿毛巾在擦汗。天空中有一個火辣辣的太陽,農民伯伯的身邊都是禾苗。首先讓幼兒觀察,畫面上都有什么,太陽是什么樣的,禾苗是什么樣的',農民伯伯又瘦又老,看上去很辛苦。認真的描述一番后在孩子的心中就有了一些印象。但在這里忽視了一點,看圖時應讓孩子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觀察,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學古詩時,老師先泛讀,然后教幼兒一句一句地讀。讀古詩時教幼兒怎樣斷句,怎樣讀有韻律,看著孩子們搖著小腦袋學著我的樣子背古詩,我真是從心里喜歡他們。但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由于剛接新班,我對孩子們還不是很了解,他們也不太習慣我的教學方法,相信互相了解后會有更好的教學效果。
憫農教學總結篇六
《憫農》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感嘆詩。這首詩寫出了烈日下農民辛苦勞動的情景,在現代也賦予了新的意義,一切收獲都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成果。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特別是現在提倡節(jié)約型社會,珍惜勞動成果、節(jié)約社會資源更是每個人的責任。這首詩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早熟記于心,甚至達到倒背如流。對于這樣的古詩又如何進行教學呢?我想嘗試新的教學模式,以達到吸引學生的目的。以下就是我的幾點創(chuàng)新:
語文課程是一門語言學科。語文教學我認為應從孩子們熟悉的語言故事入手,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所以我在教學開篇就引入了孩子們熟悉的動畫人物“賣火柴的.小女孩”,孩子們眼前一亮,我隨即導入了和食物有關的課題《憫農》。然后以這一線索激勵學生為小女孩努力掙得食物,完成了“朗讀課文”“認讀詞語”“認識生字”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習效果較好。
在朗讀課文環(huán)節(jié),我變換多種朗讀方式,如“自讀”、“同桌兩人共用一本書讀課文”、“指名讀”、“黃金搭檔讀”等。
在認讀詞語環(huán)節(jié),我加入了“小老師”進行指導,學生積極性很高,小老師也得到了一次提升鍛煉的機會。
在認識生字環(huán)節(jié),我重點滲透了“游戲識字”,如:“快速反應站立讀”“擺長龍”“找朋友、找影子”“碰碰車”“打撲克牌”“收麥子”等,又用“開火車”的方式進行了學習效果檢測。學生們非常喜歡這種教學模式,真正體現了新課改下的“在玩中學,在學中樂”。
在理解古詩含義時,有一定難度,我給學生播放了“小豬吃米飯”的視頻,讓后發(fā)問“你喜歡小豬嗎?”,通過學生的回答,我適時地講解了古詩的含義,學生理解的很清楚。然后播放了《洪都拉斯饑餓兒童》的視頻,學生看后吃驚的表情讓我至今記憶猶新,我及時引導學生說說自己此時的想法,學生說了很多令我感動的話,也深刻的認識到了“珍惜糧食”的重要性,深化了本課主題。在評選出“表演小明星”后,我以視頻“絢爛煙花”加以表揚,在歡快聲中結束了本課教學,學生感覺意猶未盡。
我請學生欣賞圖片,并根據圖片內容在小組內挑選人員,上講臺進行表演,表演時老師負責攝像,學生積極性很高,都把自己最好的狀態(tài)表現出來,都想成為今天的“小明星”。我適時引導“要想成為小明星,平時應該怎么做呢?”學生都能說出“要愛惜糧食”,我以總結的方式再次給孩子們強調“愛惜糧食,杜絕浪費!”。在此環(huán)節(jié)學生不僅需要自己組織語言,同時還要設計動作,這一過程更好的讓學生認識到現在提倡節(jié)約型社會,珍惜勞動成果、節(jié)約社會資源更是每個人的責任。
1、在欣賞圖片表演環(huán)節(jié),由于前面環(huán)節(jié)進行的不緊湊,時間不夠用了,我只好以老師指導的方式,引導學生說一說圖片內容,告訴大家“這樣做對嗎?”“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未能進行完整表演,這是本節(jié)課的一大遺憾。
2、本節(jié)課開始時,我已告訴大家要評選出今天的“小明星”,可是未能進行完整表演,評選環(huán)節(jié)我只是以口頭表達的方式表揚,沒有在“絢爛煙花”的音樂聲中進行頒獎活動,這又是一處遺憾。
也許,每次上完課多多少少都會有些遺憾,沒有遺憾就沒有下一次的亮點,更不會在反思中一次次成長、進步,期待自己今后在課堂上的精彩表現!
憫農教學總結篇七
《憫農》是南宋大詩人楊萬里寫的一首七言絕句。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中進士,歷任縣丞、國子博士、常州知州、秘書少監(jiān)等職。楊萬里在南宋詩壇上,與陸游、范成大、尤袤合稱“中興四大家”,在文學史上引人注目。楊萬里一生寫詩逾兩萬首,現存四千余首。
本詩詩題中的“憫農”,“憫”是可憐的意思,“憫農”即可憐農民。本詩是楊萬里寫的反映農民生活的詩。詩人描述了農民的不幸遭遇:由于天氣不好,農作物沒有好收成,只能準備忍饑挨餓過殘冬了。全詩滲透出詩人對農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全詩共4句,可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第1、2句),描述田地里農作物長勢不好的情景。農作物長勢不好的原因是氣候不好,風不調,雨不順,又過早下了霜。
第二層(第3、4句),寫在歉收之年,農民只能忍饑挨餓了。先寫因歉收必定受饑寒,再寫今年是閏年,又多了一個月,受饑寒的時間也更長了。
“稻云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
“稻”,稻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狹長,花白色或綠色。子實叫稻谷,碾去殼后叫大米。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不雨”,不下雨,指天旱。無論水稻還是旱稻,雨水不充足是難以生長的。如果夏天時節(jié),雨水不足,稻便難以成熟?!安欢帱S”,稻穗黃的不多,說明成熟的不多,自然收到的稻谷也不會多?!笆w麥”,子實磨成粉供食用。蕎麥也是一種農作物?!翱栈ā?,不結果實的花?!霸缰?,早早地被秋霜打了。這兩句的意思是:老天有云卻無雨,田里的稻子黃的很少,豐收希望不大了。而蕎麥只是開了不結果實的空花,并且已經早早地被霜打了,收成更是沒有什么希望的。這兩句詩,勾畫出遭災圖景,為后兩句表現農民的疾苦與憂愁打下基礎。
“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
“分”,是料定、早知道的意思?!耙逊帧保褪且呀浟系?。“歲”,即“年”。“殘歲”,就是一年中剩下的時間?!翱啊?,是忍受的意思,本詩句的“堪”是“不堪”“何堪”之意?!伴c”,指閏年,農歷有閏月的一年叫閏年。每3年一閏,5年兩閏,19年7閏,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叫閏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稱閏某月。有閏月這一年為13個月,即383天或384天。本詩指農歷的閏年?!疤黹L”,增加了一個月,這一年變得更長。這兩句的意思是:農民已經料定自己必定要忍饑挨餓去度過殘冬了,然而,更為不幸的是今年又是閏年,更無法忍受延長了的艱難歲月。
1.展現正直詩人的憂民之心。
楊萬里是一個剛正廉潔和愛國的儒者。他自詡“誰言月餐云客,中有憂時致主心”。因此,他的詩雖多從自然景物吸收題材,但他也寫下不少表現憂國憂民情感的詩,本詩與他的《插秧歌》《竹枝詞》等都對農民的痛苦深表同情。本詩先寫年成不濟,谷物歉收,繼而用農民的語言道出歉收之年,只能忍饑挨餓。詩人為強化“憫農”之情,又設定這一年是“閏年”,天數長,因而痛苦更甚?!耙逊秩甜嚩葰垰q”“更堪歲里閏添長”,字里行間滲透出詩人的憂民之情。
2.于平淡中見新奇。
詩中沒有寫重大事件,也無慷慨的憤世嫉俗的語句,只寫一個極為平凡的農村現象:雨水不調,莊稼歉收,農民生活會更苦。寫莊稼歉收,也只貌似平淡地寫稻子不黃,蕎麥空花。但細一讀,就能體會到詩人愁苦的情緒及對統(tǒng)治者不關心農民的憤懣不平,使人仿佛看到詩人正望著歉收的莊稼嘆息。
3.活潑自然的語言。
楊萬里繼承了民歌的樸實之風,以及白居易、張籍和杜荀鶴等人的語言傳統(tǒng),寫詩時力求語言淺近,并大量吸收俚語謠諺入詩。給當時詩壇注入了新鮮的空氣。本詩除第3句的“分”,第4句的“堪”稍生澀外,其他都平白如話。
憫農教學總結篇八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唐代?李紳《憫農二首?其一》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憫:憐憫。這里有同情的意思。詩一作《古風二首》。這兩首詩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類。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糧食顆粒。
四海:指全國。閑田:沒有耕種的田。
猶:仍然。
這首詩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空景象,突出了大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空現實問題。
本詩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大民空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lián)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空生動景象?!耙凉M”是為了更有力空“發(fā)”,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空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空巨大貢獻和無窮空創(chuàng)造力,這就使下文空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
“大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后空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空大民以他們空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而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空心情去思索“是誰制造了這人間空悲劇”這一問題。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后,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洞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空:“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跡),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BR>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空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空,然而往往難于像詩人洞樣去聯(lián)系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閑田”空大豐收景象里看到“大夫猶餓死”空殘酷現實。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空印象。
其次,詩人在闡明上述空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采用鮮明空形象和深刻空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這首詩空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說都是采用了鮮明空形象概括了大民在廣大田野里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空辛苦。這些辛苦并換來了大量空糧食,該說是可以生活下去空,但最后一句卻凌空一轉,來了個“大夫猶餓死”空事實。這樣,前后空情況形成鮮明空對比,引發(fā)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憫農教學總結篇九
《憫農》是西師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古詩。在導入新課的環(huán)節(jié),我安排了欣賞插圖說出圖畫內容,讓學生對詩的主旨有個初步的認識。在隨文識字的環(huán)節(jié)中,識字也是帶著拼音識字,特別是“農、辛、汗、午”等幾個音節(jié),都是要求學生重點認讀的。拼音教學是本冊的重點,也是學生認知的難點,很多學生會認單個的韻母,但是和著聲母就拼不出來了,有的學生是對聲調的把握有問題,特別是二聲和四聲很難區(qū)分。要突破拼音這個難關,就得抓住所有拼音練習的機會,特別是要落實口頭拼讀的練習。
課堂上,讀書是基礎,一年級的課文內容都比較簡單,容易理解,《憫農》一文也是這樣。在閱讀教學中,我安排了很多讀的環(huán)節(jié)。先是整體認知課文。這里面有全班讀,也有教師范讀,同桌讀,分組讀,師生合作讀等環(huán)節(jié),把讀的工作落到了實處。在多讀識字的基礎了,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理解課文,深層識字,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學也是用讀貫穿起來。邊理解邊讀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節(jié)奏,讀出層次。本環(huán)節(jié)也有個人讀,分組讀、打著節(jié)奏讀等。在讀中識字,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學會朗讀。有了不同層次的朗讀和不同形式的朗讀,我以前在語文教學中讀得少的問題也就解決了,在以后的教學中,仍然要抓住讀這根主線,訓練和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在識字環(huán)節(jié),我以游戲形式讓全班每個同學都參與到其中,既激發(fā)學生熱情又便于發(fā)現問題,并及時給讀得好的同學鼓勵,給讀的不好的同學指出。有了這次較成功的教學經驗,我對以后的教學工作也更有信心,其實很多事情是可以做好的。
本課識字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生字、詞語卡片。這些教學課程資源。這樣,學生在一個充滿生活化的課堂氛圍下學習,既激發(fā)了強烈的求知欲望,又進入了積極學習的境地,并有效地實施了學科整合。
為了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fā)其想像能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我利用組詞,練習說句子。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解放,釋放他們的巨大能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這次教學使我體會到,語文教師不但應該為提高學生基本語文素質而教學,而且還要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而教學,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教學。
在書寫生字環(huán)節(jié),我先范寫,再讓學生寫,并巡視,能及時發(fā)現書寫中的問題,并引導學生組詞和口頭造句。另外,我根據學生的特點,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學設計,恰當地處理了教學設計與課堂操作的關系。本節(jié)課我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主要采取了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不僅學得積極主動,參與面廣,熱情高,還拓展了想像思維,受到了人文氣息的熏陶。當然,在本課教學中,不足之處還是有的,如有些細節(jié)沒注意到,與學生的交流也不足,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上還能編排得更好等,如能增加其他環(huán)節(jié)使整個教學過程更實。在今后教學過程中我還會注重和其他教師交流,時時提高自己教學水平。
憫農教學總結篇十
知識與能力:結合注釋,查閱字典,了解詩句的意思,進而讀懂古詩《憫農》,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詩人在寫景敘事中抒發(fā)感情的表達方法;培養(yǎng)學生用“釋詩題,解詩句,悟詩境”的方法學習古詩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總結學法延伸課外,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合作探究,讀詩學法——激趣用法,擴展讀詩”的四步過程,教給學生“釋詩題,解詩句,悟詩境”的古詩閱讀法。
情感價值觀: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教育學生尊重農民的勞動。
課件(李紳的憫農詩,楊萬里的憫農詩,朗誦古詩的背景音樂。)。
(出示古代農民勞作的情景圖)。
看到這樣的畫面,你們都想到了什么,可以是一句話,可以是一首詩。(學生匯報)老師也和你們一樣,想到了我國唐代詩人李紳的詩歌《憫農》。屏幕出示《憫農》教師找同學讀古詩,教授讀詩歌的基本方法,四聲讀法。
再出示一首古詩《傷農》,指導學生讀古詩。要讀出韻律和節(jié)奏。
今天老師和大家共同學習一首古詩楊萬里的〈憫農〉。
教師板書:憫農。
提起詩人楊萬里,同學們一定不陌生,他是南宋著名的詩人,和“陸游,范成大,尤袤“被稱為“南宋四大家”,楊萬里的作品語言淺近,平白樸實。
1釋詩題:“憫”是這課的生字,大家讀準了,指導讀字。同學們借助書中的注釋,(學古詩一定要看注釋,這是學古詩的好方法。)想想題目是什么意思?(找生匯報)。
作者為什么要同情,憐憫農民呢,請跟著老師一起走進詩中,去感悟一個正直詩人的憂民之心吧。
2解詩意:(1)請同學們自己的讀一讀這首詩,注意里面的生字要讀準。想怎樣讀就怎樣讀,但一定要念到自己的心里,念上兩遍到三遍。
(2)找生匯報。(誰能給大家讀一讀,展示一下你的朗讀水平。)。
(3)詩人看到了什么引發(fā)了他的憐憫之情呢?(學生匯報)。
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水稻……不多黃。
蕎麥……早著霜。
(4)關于水稻和蕎麥同學們可能不太熟悉,我們吃的大米就是沒加工前的水稻的種子,蕎麥也是一種重要的糧食。這兩種重要的糧食都遇到了什么情況呢?聽著同學們的理解,老師感到這句話啊,能用一組關聯(lián)詞來連接,大家想想是哪個關聯(lián)詞?“因為……所以……”
稻子不能離開水,可是不需要多少水的蕎麥又遇到什么情況了呢?學生匯報。
理解“空花”,是不結果的花,就像咱們都知道有黃瓜的謊花一樣,是不結果的。
同學們看看,這兩句是寫景還是敘事?從這兩句中,我們不難體會到詩人楊萬里的詩風,平白樸實,步步遞近,層層渲染。
(5)大家讀讀后兩句,看看你能讀懂什么?(要一行一行地讀,一行一行地想,也可以你說給他聽,他說給你聽。)。
你讀懂了什么?(學生匯報)板書:忍饑……度殘歲。
“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是不堪的意思)。
板書:更堪……閏添長。
“閏年”大家理解嗎?(可以用的方法或者看注釋來理解。這個被調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稱為“閏月”。)。
連起來說說這兩句寫了什么事?我們從中體會到了農民的第三層“苦”。
前兩句是寫景,這兩句是寫事。詩人的這種寫法叫做寫景敘事相結合。
(6)同學們現在你就是詩人,楊萬里,你站在田邊,你看到了………聽到了……你感受到了………。詩歌處處體現了詩人對農民的“憫”,所以詩歌題為“憫農”。
就讓我們帶著對農民的同情,一起讀讀這首《憫農》吧!
(7)學習要學會記住,化為自己的東西,這是知識,要記的,現在誰能把學到的這首詩背誦給大家。
剛剛,我們隨著楊萬里看到了災害深重的農村,聽到了農人的一聲聲悲痛的嘆息,深切的感受到詩人對農人的無限愛心,短短的28個字,把一個正直詩人的憂民之心表達的淋漓盡致。同學們回憶我們剛才的學習過程,首先是釋詩題,然后是解詩意,最后是悟詩境。(課件展示學法)。
現在同學們看屏幕上的這首詩,出示古詩《憫農,二》找生來讀一讀,然后說:用我們剛才學到的方法來自學。自學后匯報,讀懂了什么??梢钥醋⑨尰蛘吆屯郎塘恳幌逻@首詩歌寫了什么。學生匯報。
教師小結:這節(jié)課啊,我們沿著歷史的隧道來到了1000多年前的南宋農村,體會到了農人災年愁苦的生活,傾聽了他們叫天天不靈,喚地地不靈的愁苦哀嘆,探索了古詩學習的方法,老師真為你們會學習感到高興,衷心的祝愿同學們用學習古詩的金鑰匙,開啟輝煌的古詩寶藏,發(fā)現詩的特點,進入詩的王國。
憫農。
楊萬里。
稻云……不多黃。
蕎麥……早著霜。
憫
忍譏……度殘歲。
苦
更堪……閏添長。
憫農教學總結篇十一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通過誦讀,使學生感受農民勞動辛苦,糧食來之不易。
3、滲透愛惜糧食的思想教育。
培養(yǎng)讀詩興趣,感受農民勞動辛苦,懂得糧食來之不易。
感受詩的節(jié)奏美,韻律美,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相關錄像、配樂朗讀錄音帶、投影儀等。
1、“同學們,你們見過農民伯伯勞動嗎?現在就讓我們到田間看一看吧!(放錄像:農民頭頂烈日在給禾苗鋤草)同學們,談一談你現在的感受吧!”
2、“是啊,農民伯伯多么辛苦哇!唐朝有位大詩人李紳站在田間看到此情此景時,同你們一樣,心里很有感觸,便寫下了一首詩《憫農》。(板書課題)這首詩廣為傳誦,你們想讀一讀嗎?”
1、對照拼音自讀古詩。要求學生讀準字音,
2、同桌互讀,檢查讀的效果,易讀錯的字:誰、皆。
3、自己讀古詩?!跋胍幌肽阕x明白了什么,在小組里互相說一說。”(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4、指名讀古詩。“誰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學生質疑,答疑,師適明引導)。
5、帶著自己的理解,再讀古詩。
1、“古詩是有節(jié)奏和韻律的,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吧?!?播放配樂朗誦)。
2、自己試著讀一讀(跟讀、誦讀等)。
3、指名學生配樂朗讀,學生評議。
4、再次呈現農民耕作畫面?!翱茨?,農民伯伯多么辛苦哇,汗水一滴滴落進泥土里,讓我們帶著自己的感受來讀吧!”(配樂讀文)。
5、同學們閉上眼睛,吟誦出心中的感受吧!(配樂讀文)。
1、“同學們,你們讀得真好。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農民勞動的辛苦。那么當你面對農民辛苦勞動的成果——糧食時,你想對大家,對自己說些什么呢?”(糧食來之不易,同學們愛惜糧食)。
2、“詩人李紳還寫了另外一首《憫農》(春種一粒粟),讓我們來讀讀吧!”
3、“通過學習古詩,我們知道了農民勞動的辛苦。你還能背出一些這樣的詩嗎?談談自己的感受。”
“課后我們再去查一查,找一找寫人們辛苦勞動的詩,下節(jié)課我們再來一起讀一讀,議一議好嗎?”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教學總結篇十二
1、認識及正確書寫詩中的生字、新詞。
2、讀懂詩句,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以及抒發(fā)的感情。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讀懂詩句,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以及抒發(fā)的感情。
一、啟發(fā)談話:
1、同學們,誰還記得《鋤禾》這首古詩能給大家背一背嗎。
2、這首詩選自《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第二首,板書課題:憫農(二)。
二、初讀古詩:
1、投影列出學習的步驟:
(1)學生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借助工具書,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把問題在書中標寫出來)。
2、學生進行自學,教師深入到學生中間,回答疑難,解決問題。
三、相互交流學習情況:
1、檢查讀。(小組合作)。
2、理解詞語的意思:(同桌交流)。
粒:像米一樣細小而成顆粒狀的東西。
粟:谷子,小米。這里泛指糧食的種子。
顆:小而圓的東西。
閑:無事可做;空閑。
夫:和農組成農夫,意思是:農民。
猶:還。
餓:肚子里沒有食物。
死:沒有了生命。
四海:我國古代認為中國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內指全國或全世界。
3、提出不懂的地方,全班交流質疑。
4、師生共同介紹作者:李紳是唐代詩人?!稇戅r二首》是李紳流傳下來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內容深刻,對比鮮明,富有哲理。
三、品析體會:
1、學生獨立想象,暢所欲言。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說意思,教師及時進行幫助指導)。
春種一粒粟:春天種下一粒谷物的種子。
秋收萬顆子:秋天收下千顆萬顆的糧食。
四海無閑田:天底下沒有一畝閑荒的土地。
農夫猶餓死:仍然還有不少農民吃不飽肚子而被餓死了。
2、結合發(fā)言,適時引導學生品析詩句,深化理解與體會。
(1)“春種”“秋收”概括了什么。
(2)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寫出了什么。
(3)從前三句中,你讀出了怎樣的'畫面。
(4)可農夫的結果又是什么。
(5)議議: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fā)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他們的勞動成果,陷農夫于死地呢(學生回答后,指導朗讀,讀出悲憤與同情)。
(6)體會:從這首詩中,你又讀出詩人怎樣的情感(學生回答)。
四、對比感悟:
1、對比讀。
2、議議:這兩首古詩描寫的情境與抒發(fā)的的情感有何不同。
《秋浦歌》描寫的冶煉工人一邊揮汗如雨地工作,一邊情緒高昂地放歌的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抒發(fā)了作者對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的質樸的勞動者的由衷的贊美和欽佩之情。
《憫農》描寫了農夫們一處辛苦耕種,開墾了所有的土地,獲得了豐收,結果卻餓死的情景,寫出了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抒發(fā)了詩人對社會不平的強烈憤慨,以及對勞動人民的的真摯同情。
五、小結:
同樣是描寫勞動者的勞動,《秋浦歌》帶給我們的是勞動的火熱與激情,而《憫農》留給我們的是勞而不得的悲憤。詩人用精煉的語言,不僅描寫了不同的勞動場景,更抒發(fā)了他內心深處對勞動者的真摯情感。
六、課堂檢測:
1、比一比,再組成詞語寫下來。
天拉()一顆()夫()粒()一棵()。
2、背誦古詩。
(1)自己練習背誦。
(2)指名背誦。
忙碌。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悲憤、同情)。
憫農教學總結篇十三
1、通過誦讀兩首古詩,使學生感受到人民生活的艱辛,懂得勞動果實來之不易。從而教育學生熱愛人民,尊重勞動人民,珍惜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
2、認識本課11個字,一個多音字“沒mo”,會正確書寫8個字。
3、指導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詩文,背誦詩文,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1、掌握本課的會認字和會寫字。
2、理解古詩內容,會背誦兩首詩。
感受古詩的意境韻律的同時,感受勞動人民的辛苦。
同時,培養(yǎng)學生喜歡古詩、愛學古詩的興趣。
字詞卡片、電腦課件或圖片、課前查找有關資料。
3課時。
第一課時。
(一)由圖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吃的糧食是怎么來的嗎?
(農民伯伯辛勤耕種出來的)請大家到田間看看他們是怎么種田的。(課件演示或出示圖片)。
2、指導學生看圖,圖上畫的是什么時間?誰在做什么?
再仔細觀察農民伯伯的動作、表情,說一說你有什么感覺。
3、有位詩人看到這種情景,心里有很多感慨,他就寫下了一首詩。你們知不知道這位詩人是誰?寫的是什么詩?(板書課題)憫:當同情講。憫農是同情農民的意思。
4、學生介紹課前查找到的資料,了解唐代詩人李紳。
5、這首詩大家并不陌生,會背的同學請站起來背給大家聽。
(二)在朗讀中理解詩句。
1、對照拼音,自讀古詩。
2、同桌互讀,讀準字音:餐can、皆jie。
想一想,你讀明白了什么?
3、小組里互相討論,然后全班交流。
4、再次用課件演示農民耕作畫面。
邊讀邊看圖,理解第一句。
(1)結合插圖讀一讀第一句,說一說什么意思。
(2)再看插圖,想象當時的情景。
(一位上了歲數的老人頭戴草帽,手拿工具,正在田間鋤草。中午的太陽掛在空中,天氣十分炎熱,汗水正一滴滴流到田里的禾苗上,農民伯伯累得腰都直不起來了)。
5、指導朗讀。這句詩應該怎樣讀?自己練,在班里讀。(飽含辛酸的語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范讀、領讀、指名讀)。
6、學習第二句,領悟其義。
(1)個人讀句,小組討論,說說讀懂了什么。
(2)理解詞語的意思是:“盤”指吃飯的碗,“餐”指飯,“皆”是都的意思。
(3)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句詩的意思。(誰知道碗里的飯,每粒都是農民用辛苦勞動的汗水換來的)。
(4)指導朗讀,體會詩句表達的情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三)吟誦全詩,聯(lián)系實際。
1、大聲誦讀,練習背誦。(采用詩句、單人背、互背等方式)。
2、學習這首古詩后,你想對農民伯伯說些什么?你想對浪費糧食的人說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
憫農教學總結篇十四
1、能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自主熟悉8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并能按筆順規(guī)章正確、工整地書寫。
2、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知道糧食來之不易,懂得珍惜勞動成果,疼惜糧食,喜愛勞動,喜愛勞動人民。
1、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自主熟悉8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并能按筆順規(guī)章正確、工整地書寫。
2、能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同學預備:訪問農夫或到農田體驗勞動生活,或查閱資料,了解大米是怎么生產出來的。
老師預備:生字卡、掛圖、朗讀錄音帶、實物投影儀。
1課時。
一、談話導入,借助畫面,引入課題。
孩子們,我們今日吃的大米飯是怎么來的?(出示掛圖)圖上畫的是什么?齊讀課題,解題義。憫:哀憐。憫農:憐憫農夫。
二、老師范讀,同學看書聽讀,留意聽清晰每個字的讀音。
三、同學借助拼音,自由讀詩句,把不熟悉的字作上記號。
1、不熟悉的字,請大家?guī)蛶兔Γǔ橥瑢W上臺展現)。
2、覺得哪些字的讀音要提示小伴侶們留意,教一教大家。
3、老師檢查,留意指導讀準“誰”、“知”、“辛”、“農”的讀音。
4、你用什么好方法把這些生字娃娃給記住。
(1)留意區(qū)分“午—牛”的字形。
(2)老師指導同學熟悉“”(完字頭)這個偏旁。
(3)鼓舞同學用聯(lián)系生活實際和“合一合”的方法記憶生字。
生生、師生溝通,學會積累詞語。
老師總結:平常留意從生活中、課外讀物中積累詞語。
四、再讀詩句,留意讀通順、流利。
1、聽朗讀錄音帶。
2、讀給同伴聽。
3、讀給老師聽(跟錄音帶)。
五、借助畫面了解古詩的意思。
1、農夫伯伯在干什么?這是什么時候?可以用書上的哪句詩來表達?(鋤禾日當午)。
2、正在為禾苗鋤草的農夫伯伯怎么樣?(汗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流)可以用書上的哪句話來表達?(汗滴禾下土)。
3、孩子們,農夫伯伯種糧食多么辛苦啊!請聽朗朗的媽媽是怎樣對朗朗說的(錄音):朗朗,我們碗里的每一粒飯都是農夫辛辛苦苦種出來的,你肯定要疼惜糧食啊!你能把朗朗媽媽的話用詩句表達出來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六、美美地朗讀詩句,要留意讀出感情。
朗讀停頓參考: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采納多種形式美讀。采納多種形式抽背。
七、你學了詩句,明白了什么。
八、自主探究,指導寫字。
1、認真觀看田字格中的生字,看看怎樣寫才美麗。
2、生生、師生溝通,老師范寫。
3、同學書空,自己寫。
4、評價。
(1)自評:在你認為寫得最滿足的字下畫顆星,以表鼓舞。
(2)互賞、互評。抽生上臺展現,評好在哪兒。
九、老師推舉古詩,觀賞古詩。
1、小結學習古詩的方法。(讀、悟)。
2、出示李紳另一首《憫農》詩,小組爭論學習,熟讀成誦。
春種一粒栗,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3、課外你還讀過哪些詩?全班溝通。
十、作業(yè):(任選)。
1、寫寫生字或背背詩歌。
2、收集古詩。
憫農教學總結篇十五
1、學會認本課:“農、午、汗、粒、辛”五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體會農夫勞動的辛苦,懂得糧食來之不易,初步培育同學敬重勞動、疼惜糧食的思想感情。
課件、生字卡片。
1、教學重點是會認五個生字;朗讀、背誦古詩。
2、教學難點是通過朗讀古詩使同學體會農夫勞動的辛苦,初步培育同學敬重勞動,疼惜糧食的思想感情。
1、創(chuàng)設情境,誘發(fā)動機。充分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同學的愛好,通過這樣一個同學饒有愛好的詩歌,引出課題,進而極大的誘發(fā)同學的學習動機。
2、深情范讀,激發(fā)情感?!稇戅r》這首詩,形式短小精悍,語言簡潔通俗,感情真摯樸實。教學中,利用課件飽含深情的范讀,使同學能在學習之前,有一個整體感知,受到熏陶、感染。
3、品讀感悟,讀有感情。現在孩子過于嬌慣,許多孩子挑食,飯菜不合胃口就大哭大鬧,不想吃就扔掉,鋪張現象日益嚴峻。對于這首詩的把握,除了感受古詩的魅力,還應注意對同學的情感訓練。當然,這種訓練不是生搬硬套地強加給同學,而是結合多媒體,引導同學細細品嘗詩句,從飽含深情的朗讀中去細細感悟,從妙趣橫生的故事中娓娓道來,自然而然地受到情感熏陶。
一、情境導入,激趣。
2、好吧,今日老師和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憫農》(貼上卡片)揭示課題,熟悉生字“農”,(出示“農”的帶拼音生字卡片),強調讀準后鼻音。齊讀課題。
二、范讀古詩,.。
2、播放課件:配樂朗讀古詩。
三、初讀古詩,識字。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每個字的字音。
2、再讀古詩邊讀邊用自己喜愛的符號給要求會認的生字做上記號。
3、小組同學合作讀生字。
4、反饋識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讀、齊讀。
(2)去掉拼音帽子認讀生字,齊讀。
(3)現在該把它們送回家了。請同學們再讀古詩,信任大家肯定能把字音讀準,詩句讀通。
四、逐行讀詩,品嘗。
1、指導朗讀1、2行。
(1)下面讓我們跟詩人一起到田間去看一看(課件出示一個夏天的中午老農在田間鋤禾的畫面)。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什么?(指名說)。
(2)(課件出示第1、2行詩)這就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老師相機依據同學的回答播放課件范讀)你們情愿像這樣讀嗎?抓緊練一練吧。(同學練讀,指名讀,全班齊讀)。
(3)是啊,夏天的中午,太陽火辣辣的,多熱呀!假如是你,你想做什么?而這位老農呢?(指名讀)。
(4)誰能再讀一讀這兩行詩?(指名讀、男女生讀)。
(5)你們讀得真好!假如能表演讀就更好了。誰想來試一試?(指名表演讀、全班讀)。
(6)現在,你和詩人就在田間,你想對這位老農說些什么?(指名說)。
(7)是啊,這么酷熱的夏天,老農還在鋤禾,他身上的汗直往下滴,滴落在禾苗下的土里,多辛苦??!讓我們帶著自己的感受再來讀一讀這兩行詩。(齊讀1、2行)。
2、剛剛我們大家都讀得很不錯,為了表揚和鼓舞大家,播放一段小故事給大家看好吧?好!
(1)觀看小故事。(仔細地看,認真地聽,一會兒我要找同學起來回答問題)。
(2)請同學說說剛剛樂樂和他的爸爸說了些什么?
(3)學習最終兩行(剛剛樂樂的爸爸告知樂樂要留意疼惜糧食)。
(4)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3、4句。(也就是告知我們知道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5)課件出示讀3、4句。
(6)指名仿課件讀。
(7)讀了這兩行詩后,現在我們知道了我們吃的糧食是怎樣來的嗎?
好!我們一起來看“樂樂和爸爸對話的插圖”。
(樂樂的爸爸也告知了我們大家這碗里的米飯每一粒都是農夫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
3、聽一聽大屏幕里面是怎樣讀的,我們跟著一起小聲地讀,學一學。(聽大屏幕里配樂朗誦古詩)。
4、跟音樂一起讀。(請一個同學起來跟著音樂一起讀全詩)。
5、全班跟音樂齊讀。
五、誦讀競賽,展現。
1、分小組演讀。
2、師生評議,鼓舞表揚。
六、課外延長,小結。
今日的課就上到這兒?!稇戅r》還有另外一首詩,同學們課外時間去讀一讀,學一學。
憫農。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籽。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憫農教學總結篇十六
一、教材內容簡析:
歌曲《憫農》內容選自同名經典古詩,體現了音樂與中國傳統(tǒng)經典文化的完美結合。歌曲為二拍子,旋律流暢優(yōu)美,以中速吟唱,情感真摯。歌詞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農民在烈日下辛勤耕作的艱辛,說明了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應愛惜糧食的道理。
二、教學對象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模仿能力較強,他們與生俱來的愛唱、愛跳的天性能很好地幫助自己將自身學習音樂、感受音樂和創(chuàng)造音樂的潛能挖掘出來。尤其是當動靜相結合的教學活動與他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達成一致的時候,往往能觸動起他們極大的音樂學習興趣。
三、教學目標:
通過誦讀、吟唱、表演等豐富有趣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能有韻律、有情感地吟誦古詩《憫農》,能準確、流暢地演唱歌曲《憫農》,能進行歌曲《憫農》的動作創(chuàng)編并樂于參與表現;使學生懂得珍惜勞動果實,愛惜糧食的道理,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用音樂語言傳承和熱愛祖國經典文化的情感。
四、教學重點:
1、能用真摯的情感吟誦古詩《憫農》。
2、能用有氣息支持的聲音流暢地吟唱歌曲《憫農》。
五、教學難點:
附點音符和八分音符旋律的正確演唱。
六、教學媒體:
鋼琴、教學光盤、音樂課件等。
七、教學過程:
(一)感受古詩歌曲:《憫農》。
播放歌曲《憫農》,教師帶領學生自然地擺動身體,初步感受歌曲韻律,以愉快的心情進入音樂課室。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熟悉《憫農》音樂旋律及本課學習內容)。
(二)吟誦古詩:《憫農》。
1、請個別學生朗誦唐詩《憫農》;
2、引導學生模擬古詩人吟詩作對的情形及神態(tài),有節(jié)奏地朗誦《憫農》;
3、和學生一起在《憫農》音樂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誦《憫農》,同時對學生滲透熱愛祖國經典文化及告誡學生要珍惜糧食、珍惜勞動成果的思想教育。
(設計意圖: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通過吟誦詩歌,充分調動和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三)吟唱古詩:《憫農》。
1、引導學生用跟唱法,學唱歌曲《憫農》。
要求:隨范唱小聲跟唱,找出演唱有困難的小節(jié)或樂句。
2、反復聽難點樂句的演唱三次,再請學生試唱。
3、第二次跟唱歌曲《憫農》,幫助、引導學生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樂句。
3、“歌曲接龍”的形式,收集學生的學習信息,鼓勵學生有感情地、完整地演唱歌曲。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模仿能力強的學習優(yōu)勢,鼓勵學生找出學習難點,為學生鋪設自我發(fā)現、自主學習、自我成就的舞臺,促成互長互學的良好學習氛圍)(本環(huán)節(jié)應有檢驗學習成效環(huán)節(jié),如,齊唱、小組唱、個體唱等,可滲透在學唱過程。同時為下一環(huán)節(jié)作鋪墊,還應適當加入教師引導的律動)。
(四)表現古詩:《憫農》。
1、比創(chuàng)意。
a、律動創(chuàng)作。
b、唱一唱、比一比、評一評。
要求:從各小組歌曲的演唱、動作的創(chuàng)編、合作的成效等方面進行評價。
2、合作學習。
要求:隨意將學生分為(可讓學生自行選擇):吟誦、吟唱、表演三個組,鼓勵學生對自己參與創(chuàng)作的情況進行自評。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旨在鼓勵和幫助學生拓寬學習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的思維)。
(五)小結。
談話、訪問式結束新課學習,鼓勵學生將本節(jié)課的學習收獲與同學分享。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顧所得,分享學習的快樂)。
憫農教學總結篇十七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模式使得現在孩子不知種莊稼之辛苦,再加上有些家長勤儉觀念淡薄,缺乏對孩子進行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美德教育意識。因此,現在孩子浪費糧食的現象日益嚴重:教室垃圾筐里躺著只咬了一口的面包;餐桌下撒了一地的米飯……這些生活中隨處可見現象為我們的教育敲響了警鐘:通過開展珍惜糧食的活動來啟迪學生感受勤儉節(jié)約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尊重農民、珍惜勞動果實的情感;讓幼兒養(yǎng)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已刻不容緩。
1、培養(yǎng)幼兒對詩歌的理解,教育幼兒要愛惜糧食,尊重農民伯伯。
2、能初步誦讀出五言古詩的韻律。
活動準備:教學課件、掛圖、
一、兒歌《大饅頭,哪里來》,引出出題。
導入:小朋友,今天早晨我們吃的是什么?(幼:饅頭)饅頭是從那里來的?(引出兒歌)。在剛才念的兒歌里,我們覺得農民伯伯種地容易嗎?(幼:不容易)小朋友想不想學一首古詩來表達農民伯伯種莊稼的不易呢?(幼:想)在學古詩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什么?(出示教學掛圖)。
二、指導幼兒學會按一定的順序觀察教學掛圖。
1、小朋友們看掛在天空中紅紅的是什么?什么時候的太陽又紅罩著大地又熱?比如早晨、中午、下午?(幼:中午)。
2、中午太陽最紅最熱的時候,小朋友看這是誰,他在干什么?(幼:農民伯伯)。
3、小朋友們看農民伯伯額上一滴一滴的是什么?(幼:汗水)。
小結:哦,汗水一滴一滴的流著,都掉到泥土里去了?,F在,小朋友是不是更清楚,明白糧食來的不易呀!(幼:是的)。
師:從前有個名叫李紳的老爺爺,他也看了這幅畫立馬寫了一首古詩,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古詩是怎么寫的?(幼:好想)這首古詩叫《憫農》,小朋友跟著老師讀一遍,這首詩說的是:在一個天氣晴朗的日子,中午太陽當空照,農民伯伯還在地里干活,他們很辛苦,汗水一滴一滴的往下流,都落到泥土里了??墒?,有誰知道那盤子里的每一粒飯,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換來的。所以,我們在讀古詩的時候,要帶著同情與感恩的心去讀。
1、教師領讀。
2、幼兒自由讀,讀給老師或者自己的好朋友聽。
3、幼兒展示自己,上臺讀給全班小朋友聽。
4、結合詩意,體會作者感情,學古人晃動小腦袋自由讀。
5、小男孩,小女孩比賽讀,體會詩意。
6、認識生字:禾。
1、出示幼兒撒放圖片,結合古詩說說這種行為對不對,結合自己說說應該怎么做。
2、出示飯桌鋪張浪費圖片,結合古詩說說這種行為對不對,結合自己說說應該怎么做。
3、出示幼兒偏食,挑食圖片,結合自己這種行為對不對,應該怎么做。
1、幼兒跟老師學跳《憫農》舞蹈。
今天,我們學的古詩《憫農》,教會我們要不僅要不挑食,不偏食,而且還要愛惜糧食,節(jié)約糧食。愛惜糧食,節(jié)約糧食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憫農》這首詩主要是要幼兒同情勞動人民,知道農民的辛苦,珍惜糧食,愛惜糧食。在課前我準備了一幅教學掛圖,畫面上畫了一個極其干瘦的農民伯伯,一手拿鋤頭,一手用袖子擦汗。天空中有一個火辣辣的太陽,農民伯伯的身邊都是禾苗,禾苗曬得都彎腰了。首先讓幼兒觀察,畫面上都有什么,太陽是什么樣的,禾苗是什么樣的,農民伯伯又瘦又老,看上去很辛苦。認真的描述一番后在孩子的心中就有了一些印象。引導幼兒看圖時應讓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觀察,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學古詩時,老師先泛讀,然后教幼兒一句一句地讀。讀古詩時教幼兒怎樣斷句,怎樣讀有韻律,看著孩子們搖著小腦袋學著我的樣子背古詩,我真是從心里喜歡他們。但是,結合此情此景應該配上古典音樂,這樣氛圍就更濃厚些,在幼兒上臺表演誦讀時,應該讓幼兒自己相互自評,增加對詩意的理解。在難點突破時,我拍了一些本班幼兒在吃飯時的圖片,給幼兒提供了一個想說、敢說、有話說的環(huán)境,讓幼兒在互動中自主的、自在的發(fā)展。
憫農教學總結篇一
本課教學的古詩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表現了詩人對當時農民的深切同情也對當時黑暗社會進行了抨擊。這首詩淺顯易懂,感情真摯,深受兒童的喜愛。
在學習這首古詩前,我讓學生跟著伴奏唱李紳的《鋤禾》,旨在使學生們通過這首古詩理解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果實來之不易,從而導入李紳的另一首憫農詩。教學中,給學生一個交流的平臺,在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匯報交流,讓學生自由品讀感悟、自由練讀,并且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這樣做既重視了群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yǎng)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也就能很快讀懂詩意。我覺得光理解了詩意,不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孩子們也很難理解為什么“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于是,我給孩子們介紹了當時社會的現狀,讓他們體會到盡管農民們一年忙到頭,但是換來的.還是悲慘的命運。接著,我問孩子們聽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孩子們都說農民伯伯太辛苦,太可憐了,再次對農民的同情。
但是在本堂課中由于前面放得太松,給學生自讀自悟時間多,造成后面內容上得太趕,讀都是在走過場,所以最大的不足之處在于重詩意,輕詩鏡。從作品的存在升華到精神的境界是教學的難點。這里我沒有大膽設計想象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如:“透過同學們的朗讀老師仿佛看到了:一個骨瘦如柴的小女孩,雙手拽著媽媽的衣角哭泣著說:“媽媽,我餓,我餓。”老師仿佛看到了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正拄著拐杖沿街乞討……”同學們,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這樣會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教學張力。從情的感染說,使學生感受農民生活的極度悲慘。之后再來問孩子們“看到如此令人心酸的一幕幕,你有什么疑問嗎?”來喚起學生的質疑,“為什么沒有人來幫助他們,沒人來管他們?學生在這種遷移、拓展、延伸的過程中,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才能得到了一定的培養(yǎng)。也更加深入的感受到詩人把對統(tǒng)治者不關心百姓的不滿和憤恨濃縮成了——憫農;把自己的滿腔愁苦和無能為力都化成了——憫農;把對農民的同情和可憐都融進了——憫農。這樣一來就會很巧妙地提升了詩的內涵和表達情感,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憫農教學總結篇二
1、通過看圖和朗讀,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古詩的意思,知道勞動人民是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封建社會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2、指導學生欣賞詩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
知道勞動人民是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
封建社會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一、吟唱古詩,引出詩題。
1、同學們,古詩是中國古典文學藝術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瑰麗燦爛,千百年來,以其精湛的語言,深邃的意境而膾炙人口,吟唱千古。所以古詩不僅能誦讀而且能吟唱,我們每天下午上課前,總要吟唱一首古詩,來放松頭腦,陶冶情操,誰來清唱一首?而且每天吃午飯前,都會聽到廣播吟唱一首什么詩?《鋤禾》大家一起唱唱吧!很好,鋤禾是李紳寫的,也叫《憫農》,這是第一首,唱了這首古詩,李紳要告訴我們什么呢?(農民種田很辛苦,我們要愛惜糧食)。
2、是呀,古代勞動人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生活卻怎樣呢?今天,我們再學一首李紳寫的古詩,板書課題:憫農(二)。誰想來介紹介紹詩人。
(收集資料要注意篩選,懂得抓關鍵。大家要向他學習哦?。?。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師:詩中要告訴我們什么呢?請聽課文范讀。
師:再請一個同學讀讀這首詩,注意是否讀準字音,字正腔圓。(指明評價)。
師:老師想考大家,讀了題目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呢?
生:“憫”是什么意思呢?(和我想到一塊去了,你真是個善于發(fā)現問題的孩子。讓我們一起學習古詩,看能否找到答案吧。)。
三、讀悟結合,感受畫面。
1、師:俗話說:詩中有畫,畫里有詩。(出示掛圖或投影片),現在自由小聲地邊讀古詩邊想象畫面,并把你讀懂的地方標注出來,讀不懂的提出問題,現在開始。(師巡視指導)。
2、師:現在四人為一個小組交流一下你的讀書心得吧。
3、生:匯報讀書心得。(小組派代表先來說說你們讀懂的地方吧!)。
(1)“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BR> 粟:糧食作物。泛指糧食種子。
子:這里讀第三聲,成熟的稻子。
(2)從第一句詩中你還讀懂了什么?
(糧食獲得豐收。)。
糧食要怎樣才能獲得豐收呢?(要進行辛苦的田間管理)。
(3)你還感受到什么呢?
(從“春種”——“秋收”、“一粒粟——萬顆子”這中間要經過一系列的田間管理,如除草、殺蟲、灌溉、施肥等感受農民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你的領悟力太強了。
(4)指導朗讀。那么這句詩要讀出什么感情呢?(勞動艱辛)對詩的不同理解就會讀出不同的韻味,誰來試試吧?(評價:讓我感受到豐收的不易,掌聲送給他)你也來讀讀吧!大家聽出什么了?(同情)本句朗讀的節(jié)奏、重音建議。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師小結:讀得太棒了,讓我眼前仿佛出現了農民不畏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畫面(一片豐收的喜悅景象)。全班再有感情地讀讀這句,邊讀邊想象畫面。
(5)“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BR> 四海:普天下,全中國。無閑田:沒有丟棄不種的田地。
猶餓死:還是餓死了。
(6)誰有問題要問嗎?
為什么種了那么多糧食又獲得豐收,農民還是活活餓死呢?
是誰剝奪了農民的勞動成果?
豐收的糧食哪里去了?
(7)你們預習時,有收集時代背景的資料嗎?誰來說說為什么?
(由于封建統(tǒng)治者殘酷剝削壓迫,使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封建統(tǒng)治者的殘酷剝削是指:當時農民沒有土地,是找地主借的地,所收的糧食都被地主沒收了。因為種的越多,收的越多,交給地主的也越多。)。
(8)此時你想說些什么呢?
師小結:本來粒粒糧食滴滴汗,但是,這些苛捐雜稅壓得人民餓的'餓,死的死。這些社會現實詩人沒有明說,然而,只要稍加思索,就會發(fā)現現實的另一面:那無數的糧食“輸入官倉化為土”的罪惡。這種社會太不公平了。
(9)指導朗讀。那么后面這句詩應怎么有感情地讀呢?(既同情又憤恨)你來試試?哪個小組也來示范讀讀呢?(指名評價)讀得真好,你也來試試?。◣熢u價:讓我仿佛看到一個痛恨統(tǒng)治者的好少年,喔又讓我聽到你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之聲。)本句朗讀的節(jié)奏、重音建議。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10)師先配樂朗誦,生再配樂朗誦。
(11)學了這首詩你知道詩人要告訴我們什么嗎?詩人所要表達什么情感呢?
(表達詩人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同情,對剝削者的強烈憤恨)。
(12)那么詩題的“憫”字你理解了嗎?
(有同情、憐憫農民之意?。?。
四、再找組詩,拓展延伸。
1、觀看唱古詩視頻《憫農2》學著唱。(大家想不想學唱這首古詩呢?)。
2、你還讀過哪些關于勞動的古詩呢?各描寫什么勞動場面呢?
a.《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b.《鄉(xiāng)村四月》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五、教師總結,升華主題。
同學們沒有不勞動的個體,只有不愿勞動的思想,敗的思想,違背規(guī)律的思想,這都將——受天地所摒棄。而愛勞動是最光榮的,因為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勞動才能體現生命的真正價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深入骨髓的傳統(tǒng)和習慣,將會世代相傳。
板書設計:
憫農教學總結篇三
我在教學《憫農》一課時,針對課文內容運用掛圖引導學生說了兩次話。一開始我出示掛圖(農民正在烈日下給禾苗鋤草,汗水直往下滴),我問:“看到這個畫面,你有什么想說的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舉起了手,這一提問給了孩子很大的思維空間,讓他們有話可說,既創(chuàng)設了情境,激發(fā)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又讓他們得到了初步的情感體驗,為學習詩文做下了鋪墊。
憫農教學總結篇四
《憫農》是唐朝詩人李紳所作,全詩共四句,語言樸實無華,描述了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農民們還在禾地里鋤草,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中??捎姓l知道人們碗里的每一粒飯都飽含著農民的辛勤勞動呢!道出了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表達作者熱愛勞動人民及珍惜勞動成果的情感。這首詩告訴了人們糧食來之不易,要珍惜糧食。
這首詩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讓學生認識生字,讀通、讀順、背誦詩歌外,還要達到教育的目的,要讓孩子認識到“浪費可恥,節(jié)約光榮”養(yǎng)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讓他們同情辛勤勞動的農民,對浪費糧食的行為表示憤慨。
我在教學《憫農》一課時,針對課文內容運用掛圖引導學生說了兩次話。一開始我出示掛圖(農民正在烈日下給禾苗鋤草,汗水直往下滴),我問:“看到這個畫面,你有什么想說的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舉起了手,這一提問給了孩子很大的思維空間,讓他們有話可說,既創(chuàng)設了情境,激發(fā)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又讓他們得到了初步的情感體驗,為學習詩文做下了鋪墊。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中,詩和樂一直是緊緊相伴的。古代的詩是可以吟唱的,而古代的樂也總是帶有許多詩意和想象。因為古詩短小孩子們從小就聽熟或背熟了,教師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她們能在自己熟悉的歌詞中獲得更多的體驗。同時,結合古詩句的特征、語氣、語調,培養(yǎng)兒童對節(jié)奏的表現和創(chuàng)造能力。
憫農教學總結篇五
一首古詩在不查閱任何資料的情況下,不論對于我們老師還是孩子都是很難理解的東西,尤其是剛升入大班的孩子在不理解意思的情況下學古詩就更不容易了。
《憫農》這首詩主要是要孩子同情勞動人民,知道農民的辛苦,珍惜糧食。于是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幅畫,畫面上畫了一個極其干瘦的農民伯伯,一手拿鋤頭,另一手拿毛巾在擦汗。天空中有一個火辣辣的太陽,農民伯伯的身邊都是禾苗。首先讓幼兒觀察,畫面上都有什么,太陽是什么樣的,禾苗是什么樣的',農民伯伯又瘦又老,看上去很辛苦。認真的描述一番后在孩子的心中就有了一些印象。但在這里忽視了一點,看圖時應讓孩子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觀察,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學古詩時,老師先泛讀,然后教幼兒一句一句地讀。讀古詩時教幼兒怎樣斷句,怎樣讀有韻律,看著孩子們搖著小腦袋學著我的樣子背古詩,我真是從心里喜歡他們。但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由于剛接新班,我對孩子們還不是很了解,他們也不太習慣我的教學方法,相信互相了解后會有更好的教學效果。
憫農教學總結篇六
《憫農》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感嘆詩。這首詩寫出了烈日下農民辛苦勞動的情景,在現代也賦予了新的意義,一切收獲都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成果。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特別是現在提倡節(jié)約型社會,珍惜勞動成果、節(jié)約社會資源更是每個人的責任。這首詩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早熟記于心,甚至達到倒背如流。對于這樣的古詩又如何進行教學呢?我想嘗試新的教學模式,以達到吸引學生的目的。以下就是我的幾點創(chuàng)新:
語文課程是一門語言學科。語文教學我認為應從孩子們熟悉的語言故事入手,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所以我在教學開篇就引入了孩子們熟悉的動畫人物“賣火柴的.小女孩”,孩子們眼前一亮,我隨即導入了和食物有關的課題《憫農》。然后以這一線索激勵學生為小女孩努力掙得食物,完成了“朗讀課文”“認讀詞語”“認識生字”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習效果較好。
在朗讀課文環(huán)節(jié),我變換多種朗讀方式,如“自讀”、“同桌兩人共用一本書讀課文”、“指名讀”、“黃金搭檔讀”等。
在認讀詞語環(huán)節(jié),我加入了“小老師”進行指導,學生積極性很高,小老師也得到了一次提升鍛煉的機會。
在認識生字環(huán)節(jié),我重點滲透了“游戲識字”,如:“快速反應站立讀”“擺長龍”“找朋友、找影子”“碰碰車”“打撲克牌”“收麥子”等,又用“開火車”的方式進行了學習效果檢測。學生們非常喜歡這種教學模式,真正體現了新課改下的“在玩中學,在學中樂”。
在理解古詩含義時,有一定難度,我給學生播放了“小豬吃米飯”的視頻,讓后發(fā)問“你喜歡小豬嗎?”,通過學生的回答,我適時地講解了古詩的含義,學生理解的很清楚。然后播放了《洪都拉斯饑餓兒童》的視頻,學生看后吃驚的表情讓我至今記憶猶新,我及時引導學生說說自己此時的想法,學生說了很多令我感動的話,也深刻的認識到了“珍惜糧食”的重要性,深化了本課主題。在評選出“表演小明星”后,我以視頻“絢爛煙花”加以表揚,在歡快聲中結束了本課教學,學生感覺意猶未盡。
我請學生欣賞圖片,并根據圖片內容在小組內挑選人員,上講臺進行表演,表演時老師負責攝像,學生積極性很高,都把自己最好的狀態(tài)表現出來,都想成為今天的“小明星”。我適時引導“要想成為小明星,平時應該怎么做呢?”學生都能說出“要愛惜糧食”,我以總結的方式再次給孩子們強調“愛惜糧食,杜絕浪費!”。在此環(huán)節(jié)學生不僅需要自己組織語言,同時還要設計動作,這一過程更好的讓學生認識到現在提倡節(jié)約型社會,珍惜勞動成果、節(jié)約社會資源更是每個人的責任。
1、在欣賞圖片表演環(huán)節(jié),由于前面環(huán)節(jié)進行的不緊湊,時間不夠用了,我只好以老師指導的方式,引導學生說一說圖片內容,告訴大家“這樣做對嗎?”“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未能進行完整表演,這是本節(jié)課的一大遺憾。
2、本節(jié)課開始時,我已告訴大家要評選出今天的“小明星”,可是未能進行完整表演,評選環(huán)節(jié)我只是以口頭表達的方式表揚,沒有在“絢爛煙花”的音樂聲中進行頒獎活動,這又是一處遺憾。
也許,每次上完課多多少少都會有些遺憾,沒有遺憾就沒有下一次的亮點,更不會在反思中一次次成長、進步,期待自己今后在課堂上的精彩表現!
憫農教學總結篇七
《憫農》是南宋大詩人楊萬里寫的一首七言絕句。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中進士,歷任縣丞、國子博士、常州知州、秘書少監(jiān)等職。楊萬里在南宋詩壇上,與陸游、范成大、尤袤合稱“中興四大家”,在文學史上引人注目。楊萬里一生寫詩逾兩萬首,現存四千余首。
本詩詩題中的“憫農”,“憫”是可憐的意思,“憫農”即可憐農民。本詩是楊萬里寫的反映農民生活的詩。詩人描述了農民的不幸遭遇:由于天氣不好,農作物沒有好收成,只能準備忍饑挨餓過殘冬了。全詩滲透出詩人對農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全詩共4句,可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第1、2句),描述田地里農作物長勢不好的情景。農作物長勢不好的原因是氣候不好,風不調,雨不順,又過早下了霜。
第二層(第3、4句),寫在歉收之年,農民只能忍饑挨餓了。先寫因歉收必定受饑寒,再寫今年是閏年,又多了一個月,受饑寒的時間也更長了。
“稻云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
“稻”,稻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狹長,花白色或綠色。子實叫稻谷,碾去殼后叫大米。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不雨”,不下雨,指天旱。無論水稻還是旱稻,雨水不充足是難以生長的。如果夏天時節(jié),雨水不足,稻便難以成熟?!安欢帱S”,稻穗黃的不多,說明成熟的不多,自然收到的稻谷也不會多?!笆w麥”,子實磨成粉供食用。蕎麥也是一種農作物?!翱栈ā?,不結果實的花?!霸缰?,早早地被秋霜打了。這兩句的意思是:老天有云卻無雨,田里的稻子黃的很少,豐收希望不大了。而蕎麥只是開了不結果實的空花,并且已經早早地被霜打了,收成更是沒有什么希望的。這兩句詩,勾畫出遭災圖景,為后兩句表現農民的疾苦與憂愁打下基礎。
“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
“分”,是料定、早知道的意思?!耙逊帧保褪且呀浟系?。“歲”,即“年”。“殘歲”,就是一年中剩下的時間?!翱啊?,是忍受的意思,本詩句的“堪”是“不堪”“何堪”之意?!伴c”,指閏年,農歷有閏月的一年叫閏年。每3年一閏,5年兩閏,19年7閏,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叫閏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稱閏某月。有閏月這一年為13個月,即383天或384天。本詩指農歷的閏年?!疤黹L”,增加了一個月,這一年變得更長。這兩句的意思是:農民已經料定自己必定要忍饑挨餓去度過殘冬了,然而,更為不幸的是今年又是閏年,更無法忍受延長了的艱難歲月。
1.展現正直詩人的憂民之心。
楊萬里是一個剛正廉潔和愛國的儒者。他自詡“誰言月餐云客,中有憂時致主心”。因此,他的詩雖多從自然景物吸收題材,但他也寫下不少表現憂國憂民情感的詩,本詩與他的《插秧歌》《竹枝詞》等都對農民的痛苦深表同情。本詩先寫年成不濟,谷物歉收,繼而用農民的語言道出歉收之年,只能忍饑挨餓。詩人為強化“憫農”之情,又設定這一年是“閏年”,天數長,因而痛苦更甚?!耙逊秩甜嚩葰垰q”“更堪歲里閏添長”,字里行間滲透出詩人的憂民之情。
2.于平淡中見新奇。
詩中沒有寫重大事件,也無慷慨的憤世嫉俗的語句,只寫一個極為平凡的農村現象:雨水不調,莊稼歉收,農民生活會更苦。寫莊稼歉收,也只貌似平淡地寫稻子不黃,蕎麥空花。但細一讀,就能體會到詩人愁苦的情緒及對統(tǒng)治者不關心農民的憤懣不平,使人仿佛看到詩人正望著歉收的莊稼嘆息。
3.活潑自然的語言。
楊萬里繼承了民歌的樸實之風,以及白居易、張籍和杜荀鶴等人的語言傳統(tǒng),寫詩時力求語言淺近,并大量吸收俚語謠諺入詩。給當時詩壇注入了新鮮的空氣。本詩除第3句的“分”,第4句的“堪”稍生澀外,其他都平白如話。
憫農教學總結篇八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唐代?李紳《憫農二首?其一》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憫:憐憫。這里有同情的意思。詩一作《古風二首》。這兩首詩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類。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糧食顆粒。
四海:指全國。閑田:沒有耕種的田。
猶:仍然。
這首詩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空景象,突出了大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空現實問題。
本詩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大民空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lián)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空生動景象?!耙凉M”是為了更有力空“發(fā)”,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空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空巨大貢獻和無窮空創(chuàng)造力,這就使下文空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
“大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后空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空大民以他們空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而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空心情去思索“是誰制造了這人間空悲劇”這一問題。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后,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洞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空:“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跡),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BR>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空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空,然而往往難于像詩人洞樣去聯(lián)系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閑田”空大豐收景象里看到“大夫猶餓死”空殘酷現實。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空印象。
其次,詩人在闡明上述空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采用鮮明空形象和深刻空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這首詩空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說都是采用了鮮明空形象概括了大民在廣大田野里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空辛苦。這些辛苦并換來了大量空糧食,該說是可以生活下去空,但最后一句卻凌空一轉,來了個“大夫猶餓死”空事實。這樣,前后空情況形成鮮明空對比,引發(fā)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憫農教學總結篇九
《憫農》是西師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古詩。在導入新課的環(huán)節(jié),我安排了欣賞插圖說出圖畫內容,讓學生對詩的主旨有個初步的認識。在隨文識字的環(huán)節(jié)中,識字也是帶著拼音識字,特別是“農、辛、汗、午”等幾個音節(jié),都是要求學生重點認讀的。拼音教學是本冊的重點,也是學生認知的難點,很多學生會認單個的韻母,但是和著聲母就拼不出來了,有的學生是對聲調的把握有問題,特別是二聲和四聲很難區(qū)分。要突破拼音這個難關,就得抓住所有拼音練習的機會,特別是要落實口頭拼讀的練習。
課堂上,讀書是基礎,一年級的課文內容都比較簡單,容易理解,《憫農》一文也是這樣。在閱讀教學中,我安排了很多讀的環(huán)節(jié)。先是整體認知課文。這里面有全班讀,也有教師范讀,同桌讀,分組讀,師生合作讀等環(huán)節(jié),把讀的工作落到了實處。在多讀識字的基礎了,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理解課文,深層識字,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學也是用讀貫穿起來。邊理解邊讀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節(jié)奏,讀出層次。本環(huán)節(jié)也有個人讀,分組讀、打著節(jié)奏讀等。在讀中識字,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學會朗讀。有了不同層次的朗讀和不同形式的朗讀,我以前在語文教學中讀得少的問題也就解決了,在以后的教學中,仍然要抓住讀這根主線,訓練和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在識字環(huán)節(jié),我以游戲形式讓全班每個同學都參與到其中,既激發(fā)學生熱情又便于發(fā)現問題,并及時給讀得好的同學鼓勵,給讀的不好的同學指出。有了這次較成功的教學經驗,我對以后的教學工作也更有信心,其實很多事情是可以做好的。
本課識字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生字、詞語卡片。這些教學課程資源。這樣,學生在一個充滿生活化的課堂氛圍下學習,既激發(fā)了強烈的求知欲望,又進入了積極學習的境地,并有效地實施了學科整合。
為了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fā)其想像能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我利用組詞,練習說句子。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解放,釋放他們的巨大能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這次教學使我體會到,語文教師不但應該為提高學生基本語文素質而教學,而且還要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而教學,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教學。
在書寫生字環(huán)節(jié),我先范寫,再讓學生寫,并巡視,能及時發(fā)現書寫中的問題,并引導學生組詞和口頭造句。另外,我根據學生的特點,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學設計,恰當地處理了教學設計與課堂操作的關系。本節(jié)課我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主要采取了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不僅學得積極主動,參與面廣,熱情高,還拓展了想像思維,受到了人文氣息的熏陶。當然,在本課教學中,不足之處還是有的,如有些細節(jié)沒注意到,與學生的交流也不足,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上還能編排得更好等,如能增加其他環(huán)節(jié)使整個教學過程更實。在今后教學過程中我還會注重和其他教師交流,時時提高自己教學水平。
憫農教學總結篇十
知識與能力:結合注釋,查閱字典,了解詩句的意思,進而讀懂古詩《憫農》,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詩人在寫景敘事中抒發(fā)感情的表達方法;培養(yǎng)學生用“釋詩題,解詩句,悟詩境”的方法學習古詩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總結學法延伸課外,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合作探究,讀詩學法——激趣用法,擴展讀詩”的四步過程,教給學生“釋詩題,解詩句,悟詩境”的古詩閱讀法。
情感價值觀: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教育學生尊重農民的勞動。
課件(李紳的憫農詩,楊萬里的憫農詩,朗誦古詩的背景音樂。)。
(出示古代農民勞作的情景圖)。
看到這樣的畫面,你們都想到了什么,可以是一句話,可以是一首詩。(學生匯報)老師也和你們一樣,想到了我國唐代詩人李紳的詩歌《憫農》。屏幕出示《憫農》教師找同學讀古詩,教授讀詩歌的基本方法,四聲讀法。
再出示一首古詩《傷農》,指導學生讀古詩。要讀出韻律和節(jié)奏。
今天老師和大家共同學習一首古詩楊萬里的〈憫農〉。
教師板書:憫農。
提起詩人楊萬里,同學們一定不陌生,他是南宋著名的詩人,和“陸游,范成大,尤袤“被稱為“南宋四大家”,楊萬里的作品語言淺近,平白樸實。
1釋詩題:“憫”是這課的生字,大家讀準了,指導讀字。同學們借助書中的注釋,(學古詩一定要看注釋,這是學古詩的好方法。)想想題目是什么意思?(找生匯報)。
作者為什么要同情,憐憫農民呢,請跟著老師一起走進詩中,去感悟一個正直詩人的憂民之心吧。
2解詩意:(1)請同學們自己的讀一讀這首詩,注意里面的生字要讀準。想怎樣讀就怎樣讀,但一定要念到自己的心里,念上兩遍到三遍。
(2)找生匯報。(誰能給大家讀一讀,展示一下你的朗讀水平。)。
(3)詩人看到了什么引發(fā)了他的憐憫之情呢?(學生匯報)。
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水稻……不多黃。
蕎麥……早著霜。
(4)關于水稻和蕎麥同學們可能不太熟悉,我們吃的大米就是沒加工前的水稻的種子,蕎麥也是一種重要的糧食。這兩種重要的糧食都遇到了什么情況呢?聽著同學們的理解,老師感到這句話啊,能用一組關聯(lián)詞來連接,大家想想是哪個關聯(lián)詞?“因為……所以……”
稻子不能離開水,可是不需要多少水的蕎麥又遇到什么情況了呢?學生匯報。
理解“空花”,是不結果的花,就像咱們都知道有黃瓜的謊花一樣,是不結果的。
同學們看看,這兩句是寫景還是敘事?從這兩句中,我們不難體會到詩人楊萬里的詩風,平白樸實,步步遞近,層層渲染。
(5)大家讀讀后兩句,看看你能讀懂什么?(要一行一行地讀,一行一行地想,也可以你說給他聽,他說給你聽。)。
你讀懂了什么?(學生匯報)板書:忍饑……度殘歲。
“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是不堪的意思)。
板書:更堪……閏添長。
“閏年”大家理解嗎?(可以用的方法或者看注釋來理解。這個被調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稱為“閏月”。)。
連起來說說這兩句寫了什么事?我們從中體會到了農民的第三層“苦”。
前兩句是寫景,這兩句是寫事。詩人的這種寫法叫做寫景敘事相結合。
(6)同學們現在你就是詩人,楊萬里,你站在田邊,你看到了………聽到了……你感受到了………。詩歌處處體現了詩人對農民的“憫”,所以詩歌題為“憫農”。
就讓我們帶著對農民的同情,一起讀讀這首《憫農》吧!
(7)學習要學會記住,化為自己的東西,這是知識,要記的,現在誰能把學到的這首詩背誦給大家。
剛剛,我們隨著楊萬里看到了災害深重的農村,聽到了農人的一聲聲悲痛的嘆息,深切的感受到詩人對農人的無限愛心,短短的28個字,把一個正直詩人的憂民之心表達的淋漓盡致。同學們回憶我們剛才的學習過程,首先是釋詩題,然后是解詩意,最后是悟詩境。(課件展示學法)。
現在同學們看屏幕上的這首詩,出示古詩《憫農,二》找生來讀一讀,然后說:用我們剛才學到的方法來自學。自學后匯報,讀懂了什么??梢钥醋⑨尰蛘吆屯郎塘恳幌逻@首詩歌寫了什么。學生匯報。
教師小結:這節(jié)課啊,我們沿著歷史的隧道來到了1000多年前的南宋農村,體會到了農人災年愁苦的生活,傾聽了他們叫天天不靈,喚地地不靈的愁苦哀嘆,探索了古詩學習的方法,老師真為你們會學習感到高興,衷心的祝愿同學們用學習古詩的金鑰匙,開啟輝煌的古詩寶藏,發(fā)現詩的特點,進入詩的王國。
憫農。
楊萬里。
稻云……不多黃。
蕎麥……早著霜。
憫
忍譏……度殘歲。
苦
更堪……閏添長。
憫農教學總結篇十一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通過誦讀,使學生感受農民勞動辛苦,糧食來之不易。
3、滲透愛惜糧食的思想教育。
培養(yǎng)讀詩興趣,感受農民勞動辛苦,懂得糧食來之不易。
感受詩的節(jié)奏美,韻律美,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相關錄像、配樂朗讀錄音帶、投影儀等。
1、“同學們,你們見過農民伯伯勞動嗎?現在就讓我們到田間看一看吧!(放錄像:農民頭頂烈日在給禾苗鋤草)同學們,談一談你現在的感受吧!”
2、“是啊,農民伯伯多么辛苦哇!唐朝有位大詩人李紳站在田間看到此情此景時,同你們一樣,心里很有感觸,便寫下了一首詩《憫農》。(板書課題)這首詩廣為傳誦,你們想讀一讀嗎?”
1、對照拼音自讀古詩。要求學生讀準字音,
2、同桌互讀,檢查讀的效果,易讀錯的字:誰、皆。
3、自己讀古詩?!跋胍幌肽阕x明白了什么,在小組里互相說一說。”(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4、指名讀古詩。“誰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學生質疑,答疑,師適明引導)。
5、帶著自己的理解,再讀古詩。
1、“古詩是有節(jié)奏和韻律的,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吧?!?播放配樂朗誦)。
2、自己試著讀一讀(跟讀、誦讀等)。
3、指名學生配樂朗讀,學生評議。
4、再次呈現農民耕作畫面?!翱茨?,農民伯伯多么辛苦哇,汗水一滴滴落進泥土里,讓我們帶著自己的感受來讀吧!”(配樂讀文)。
5、同學們閉上眼睛,吟誦出心中的感受吧!(配樂讀文)。
1、“同學們,你們讀得真好。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農民勞動的辛苦。那么當你面對農民辛苦勞動的成果——糧食時,你想對大家,對自己說些什么呢?”(糧食來之不易,同學們愛惜糧食)。
2、“詩人李紳還寫了另外一首《憫農》(春種一粒粟),讓我們來讀讀吧!”
3、“通過學習古詩,我們知道了農民勞動的辛苦。你還能背出一些這樣的詩嗎?談談自己的感受。”
“課后我們再去查一查,找一找寫人們辛苦勞動的詩,下節(jié)課我們再來一起讀一讀,議一議好嗎?”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教學總結篇十二
1、認識及正確書寫詩中的生字、新詞。
2、讀懂詩句,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以及抒發(fā)的感情。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讀懂詩句,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以及抒發(fā)的感情。
一、啟發(fā)談話:
1、同學們,誰還記得《鋤禾》這首古詩能給大家背一背嗎。
2、這首詩選自《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第二首,板書課題:憫農(二)。
二、初讀古詩:
1、投影列出學習的步驟:
(1)學生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借助工具書,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把問題在書中標寫出來)。
2、學生進行自學,教師深入到學生中間,回答疑難,解決問題。
三、相互交流學習情況:
1、檢查讀。(小組合作)。
2、理解詞語的意思:(同桌交流)。
粒:像米一樣細小而成顆粒狀的東西。
粟:谷子,小米。這里泛指糧食的種子。
顆:小而圓的東西。
閑:無事可做;空閑。
夫:和農組成農夫,意思是:農民。
猶:還。
餓:肚子里沒有食物。
死:沒有了生命。
四海:我國古代認為中國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內指全國或全世界。
3、提出不懂的地方,全班交流質疑。
4、師生共同介紹作者:李紳是唐代詩人?!稇戅r二首》是李紳流傳下來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內容深刻,對比鮮明,富有哲理。
三、品析體會:
1、學生獨立想象,暢所欲言。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說意思,教師及時進行幫助指導)。
春種一粒粟:春天種下一粒谷物的種子。
秋收萬顆子:秋天收下千顆萬顆的糧食。
四海無閑田:天底下沒有一畝閑荒的土地。
農夫猶餓死:仍然還有不少農民吃不飽肚子而被餓死了。
2、結合發(fā)言,適時引導學生品析詩句,深化理解與體會。
(1)“春種”“秋收”概括了什么。
(2)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寫出了什么。
(3)從前三句中,你讀出了怎樣的'畫面。
(4)可農夫的結果又是什么。
(5)議議: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fā)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他們的勞動成果,陷農夫于死地呢(學生回答后,指導朗讀,讀出悲憤與同情)。
(6)體會:從這首詩中,你又讀出詩人怎樣的情感(學生回答)。
四、對比感悟:
1、對比讀。
2、議議:這兩首古詩描寫的情境與抒發(fā)的的情感有何不同。
《秋浦歌》描寫的冶煉工人一邊揮汗如雨地工作,一邊情緒高昂地放歌的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抒發(fā)了作者對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的質樸的勞動者的由衷的贊美和欽佩之情。
《憫農》描寫了農夫們一處辛苦耕種,開墾了所有的土地,獲得了豐收,結果卻餓死的情景,寫出了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抒發(fā)了詩人對社會不平的強烈憤慨,以及對勞動人民的的真摯同情。
五、小結:
同樣是描寫勞動者的勞動,《秋浦歌》帶給我們的是勞動的火熱與激情,而《憫農》留給我們的是勞而不得的悲憤。詩人用精煉的語言,不僅描寫了不同的勞動場景,更抒發(fā)了他內心深處對勞動者的真摯情感。
六、課堂檢測:
1、比一比,再組成詞語寫下來。
天拉()一顆()夫()粒()一棵()。
2、背誦古詩。
(1)自己練習背誦。
(2)指名背誦。
忙碌。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悲憤、同情)。
憫農教學總結篇十三
1、通過誦讀兩首古詩,使學生感受到人民生活的艱辛,懂得勞動果實來之不易。從而教育學生熱愛人民,尊重勞動人民,珍惜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
2、認識本課11個字,一個多音字“沒mo”,會正確書寫8個字。
3、指導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詩文,背誦詩文,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1、掌握本課的會認字和會寫字。
2、理解古詩內容,會背誦兩首詩。
感受古詩的意境韻律的同時,感受勞動人民的辛苦。
同時,培養(yǎng)學生喜歡古詩、愛學古詩的興趣。
字詞卡片、電腦課件或圖片、課前查找有關資料。
3課時。
第一課時。
(一)由圖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吃的糧食是怎么來的嗎?
(農民伯伯辛勤耕種出來的)請大家到田間看看他們是怎么種田的。(課件演示或出示圖片)。
2、指導學生看圖,圖上畫的是什么時間?誰在做什么?
再仔細觀察農民伯伯的動作、表情,說一說你有什么感覺。
3、有位詩人看到這種情景,心里有很多感慨,他就寫下了一首詩。你們知不知道這位詩人是誰?寫的是什么詩?(板書課題)憫:當同情講。憫農是同情農民的意思。
4、學生介紹課前查找到的資料,了解唐代詩人李紳。
5、這首詩大家并不陌生,會背的同學請站起來背給大家聽。
(二)在朗讀中理解詩句。
1、對照拼音,自讀古詩。
2、同桌互讀,讀準字音:餐can、皆jie。
想一想,你讀明白了什么?
3、小組里互相討論,然后全班交流。
4、再次用課件演示農民耕作畫面。
邊讀邊看圖,理解第一句。
(1)結合插圖讀一讀第一句,說一說什么意思。
(2)再看插圖,想象當時的情景。
(一位上了歲數的老人頭戴草帽,手拿工具,正在田間鋤草。中午的太陽掛在空中,天氣十分炎熱,汗水正一滴滴流到田里的禾苗上,農民伯伯累得腰都直不起來了)。
5、指導朗讀。這句詩應該怎樣讀?自己練,在班里讀。(飽含辛酸的語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范讀、領讀、指名讀)。
6、學習第二句,領悟其義。
(1)個人讀句,小組討論,說說讀懂了什么。
(2)理解詞語的意思是:“盤”指吃飯的碗,“餐”指飯,“皆”是都的意思。
(3)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句詩的意思。(誰知道碗里的飯,每粒都是農民用辛苦勞動的汗水換來的)。
(4)指導朗讀,體會詩句表達的情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三)吟誦全詩,聯(lián)系實際。
1、大聲誦讀,練習背誦。(采用詩句、單人背、互背等方式)。
2、學習這首古詩后,你想對農民伯伯說些什么?你想對浪費糧食的人說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
憫農教學總結篇十四
1、能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自主熟悉8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并能按筆順規(guī)章正確、工整地書寫。
2、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知道糧食來之不易,懂得珍惜勞動成果,疼惜糧食,喜愛勞動,喜愛勞動人民。
1、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自主熟悉8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并能按筆順規(guī)章正確、工整地書寫。
2、能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同學預備:訪問農夫或到農田體驗勞動生活,或查閱資料,了解大米是怎么生產出來的。
老師預備:生字卡、掛圖、朗讀錄音帶、實物投影儀。
1課時。
一、談話導入,借助畫面,引入課題。
孩子們,我們今日吃的大米飯是怎么來的?(出示掛圖)圖上畫的是什么?齊讀課題,解題義。憫:哀憐。憫農:憐憫農夫。
二、老師范讀,同學看書聽讀,留意聽清晰每個字的讀音。
三、同學借助拼音,自由讀詩句,把不熟悉的字作上記號。
1、不熟悉的字,請大家?guī)蛶兔Γǔ橥瑢W上臺展現)。
2、覺得哪些字的讀音要提示小伴侶們留意,教一教大家。
3、老師檢查,留意指導讀準“誰”、“知”、“辛”、“農”的讀音。
4、你用什么好方法把這些生字娃娃給記住。
(1)留意區(qū)分“午—牛”的字形。
(2)老師指導同學熟悉“”(完字頭)這個偏旁。
(3)鼓舞同學用聯(lián)系生活實際和“合一合”的方法記憶生字。
生生、師生溝通,學會積累詞語。
老師總結:平常留意從生活中、課外讀物中積累詞語。
四、再讀詩句,留意讀通順、流利。
1、聽朗讀錄音帶。
2、讀給同伴聽。
3、讀給老師聽(跟錄音帶)。
五、借助畫面了解古詩的意思。
1、農夫伯伯在干什么?這是什么時候?可以用書上的哪句詩來表達?(鋤禾日當午)。
2、正在為禾苗鋤草的農夫伯伯怎么樣?(汗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流)可以用書上的哪句話來表達?(汗滴禾下土)。
3、孩子們,農夫伯伯種糧食多么辛苦啊!請聽朗朗的媽媽是怎樣對朗朗說的(錄音):朗朗,我們碗里的每一粒飯都是農夫辛辛苦苦種出來的,你肯定要疼惜糧食啊!你能把朗朗媽媽的話用詩句表達出來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六、美美地朗讀詩句,要留意讀出感情。
朗讀停頓參考: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采納多種形式美讀。采納多種形式抽背。
七、你學了詩句,明白了什么。
八、自主探究,指導寫字。
1、認真觀看田字格中的生字,看看怎樣寫才美麗。
2、生生、師生溝通,老師范寫。
3、同學書空,自己寫。
4、評價。
(1)自評:在你認為寫得最滿足的字下畫顆星,以表鼓舞。
(2)互賞、互評。抽生上臺展現,評好在哪兒。
九、老師推舉古詩,觀賞古詩。
1、小結學習古詩的方法。(讀、悟)。
2、出示李紳另一首《憫農》詩,小組爭論學習,熟讀成誦。
春種一粒栗,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3、課外你還讀過哪些詩?全班溝通。
十、作業(yè):(任選)。
1、寫寫生字或背背詩歌。
2、收集古詩。
憫農教學總結篇十五
1、學會認本課:“農、午、汗、粒、辛”五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體會農夫勞動的辛苦,懂得糧食來之不易,初步培育同學敬重勞動、疼惜糧食的思想感情。
課件、生字卡片。
1、教學重點是會認五個生字;朗讀、背誦古詩。
2、教學難點是通過朗讀古詩使同學體會農夫勞動的辛苦,初步培育同學敬重勞動,疼惜糧食的思想感情。
1、創(chuàng)設情境,誘發(fā)動機。充分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同學的愛好,通過這樣一個同學饒有愛好的詩歌,引出課題,進而極大的誘發(fā)同學的學習動機。
2、深情范讀,激發(fā)情感?!稇戅r》這首詩,形式短小精悍,語言簡潔通俗,感情真摯樸實。教學中,利用課件飽含深情的范讀,使同學能在學習之前,有一個整體感知,受到熏陶、感染。
3、品讀感悟,讀有感情。現在孩子過于嬌慣,許多孩子挑食,飯菜不合胃口就大哭大鬧,不想吃就扔掉,鋪張現象日益嚴峻。對于這首詩的把握,除了感受古詩的魅力,還應注意對同學的情感訓練。當然,這種訓練不是生搬硬套地強加給同學,而是結合多媒體,引導同學細細品嘗詩句,從飽含深情的朗讀中去細細感悟,從妙趣橫生的故事中娓娓道來,自然而然地受到情感熏陶。
一、情境導入,激趣。
2、好吧,今日老師和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憫農》(貼上卡片)揭示課題,熟悉生字“農”,(出示“農”的帶拼音生字卡片),強調讀準后鼻音。齊讀課題。
二、范讀古詩,.。
2、播放課件:配樂朗讀古詩。
三、初讀古詩,識字。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每個字的字音。
2、再讀古詩邊讀邊用自己喜愛的符號給要求會認的生字做上記號。
3、小組同學合作讀生字。
4、反饋識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讀、齊讀。
(2)去掉拼音帽子認讀生字,齊讀。
(3)現在該把它們送回家了。請同學們再讀古詩,信任大家肯定能把字音讀準,詩句讀通。
四、逐行讀詩,品嘗。
1、指導朗讀1、2行。
(1)下面讓我們跟詩人一起到田間去看一看(課件出示一個夏天的中午老農在田間鋤禾的畫面)。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什么?(指名說)。
(2)(課件出示第1、2行詩)這就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老師相機依據同學的回答播放課件范讀)你們情愿像這樣讀嗎?抓緊練一練吧。(同學練讀,指名讀,全班齊讀)。
(3)是啊,夏天的中午,太陽火辣辣的,多熱呀!假如是你,你想做什么?而這位老農呢?(指名讀)。
(4)誰能再讀一讀這兩行詩?(指名讀、男女生讀)。
(5)你們讀得真好!假如能表演讀就更好了。誰想來試一試?(指名表演讀、全班讀)。
(6)現在,你和詩人就在田間,你想對這位老農說些什么?(指名說)。
(7)是啊,這么酷熱的夏天,老農還在鋤禾,他身上的汗直往下滴,滴落在禾苗下的土里,多辛苦??!讓我們帶著自己的感受再來讀一讀這兩行詩。(齊讀1、2行)。
2、剛剛我們大家都讀得很不錯,為了表揚和鼓舞大家,播放一段小故事給大家看好吧?好!
(1)觀看小故事。(仔細地看,認真地聽,一會兒我要找同學起來回答問題)。
(2)請同學說說剛剛樂樂和他的爸爸說了些什么?
(3)學習最終兩行(剛剛樂樂的爸爸告知樂樂要留意疼惜糧食)。
(4)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3、4句。(也就是告知我們知道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5)課件出示讀3、4句。
(6)指名仿課件讀。
(7)讀了這兩行詩后,現在我們知道了我們吃的糧食是怎樣來的嗎?
好!我們一起來看“樂樂和爸爸對話的插圖”。
(樂樂的爸爸也告知了我們大家這碗里的米飯每一粒都是農夫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
3、聽一聽大屏幕里面是怎樣讀的,我們跟著一起小聲地讀,學一學。(聽大屏幕里配樂朗誦古詩)。
4、跟音樂一起讀。(請一個同學起來跟著音樂一起讀全詩)。
5、全班跟音樂齊讀。
五、誦讀競賽,展現。
1、分小組演讀。
2、師生評議,鼓舞表揚。
六、課外延長,小結。
今日的課就上到這兒?!稇戅r》還有另外一首詩,同學們課外時間去讀一讀,學一學。
憫農。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籽。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憫農教學總結篇十六
一、教材內容簡析:
歌曲《憫農》內容選自同名經典古詩,體現了音樂與中國傳統(tǒng)經典文化的完美結合。歌曲為二拍子,旋律流暢優(yōu)美,以中速吟唱,情感真摯。歌詞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農民在烈日下辛勤耕作的艱辛,說明了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應愛惜糧食的道理。
二、教學對象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模仿能力較強,他們與生俱來的愛唱、愛跳的天性能很好地幫助自己將自身學習音樂、感受音樂和創(chuàng)造音樂的潛能挖掘出來。尤其是當動靜相結合的教學活動與他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達成一致的時候,往往能觸動起他們極大的音樂學習興趣。
三、教學目標:
通過誦讀、吟唱、表演等豐富有趣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能有韻律、有情感地吟誦古詩《憫農》,能準確、流暢地演唱歌曲《憫農》,能進行歌曲《憫農》的動作創(chuàng)編并樂于參與表現;使學生懂得珍惜勞動果實,愛惜糧食的道理,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用音樂語言傳承和熱愛祖國經典文化的情感。
四、教學重點:
1、能用真摯的情感吟誦古詩《憫農》。
2、能用有氣息支持的聲音流暢地吟唱歌曲《憫農》。
五、教學難點:
附點音符和八分音符旋律的正確演唱。
六、教學媒體:
鋼琴、教學光盤、音樂課件等。
七、教學過程:
(一)感受古詩歌曲:《憫農》。
播放歌曲《憫農》,教師帶領學生自然地擺動身體,初步感受歌曲韻律,以愉快的心情進入音樂課室。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熟悉《憫農》音樂旋律及本課學習內容)。
(二)吟誦古詩:《憫農》。
1、請個別學生朗誦唐詩《憫農》;
2、引導學生模擬古詩人吟詩作對的情形及神態(tài),有節(jié)奏地朗誦《憫農》;
3、和學生一起在《憫農》音樂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誦《憫農》,同時對學生滲透熱愛祖國經典文化及告誡學生要珍惜糧食、珍惜勞動成果的思想教育。
(設計意圖: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通過吟誦詩歌,充分調動和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三)吟唱古詩:《憫農》。
1、引導學生用跟唱法,學唱歌曲《憫農》。
要求:隨范唱小聲跟唱,找出演唱有困難的小節(jié)或樂句。
2、反復聽難點樂句的演唱三次,再請學生試唱。
3、第二次跟唱歌曲《憫農》,幫助、引導學生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樂句。
3、“歌曲接龍”的形式,收集學生的學習信息,鼓勵學生有感情地、完整地演唱歌曲。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模仿能力強的學習優(yōu)勢,鼓勵學生找出學習難點,為學生鋪設自我發(fā)現、自主學習、自我成就的舞臺,促成互長互學的良好學習氛圍)(本環(huán)節(jié)應有檢驗學習成效環(huán)節(jié),如,齊唱、小組唱、個體唱等,可滲透在學唱過程。同時為下一環(huán)節(jié)作鋪墊,還應適當加入教師引導的律動)。
(四)表現古詩:《憫農》。
1、比創(chuàng)意。
a、律動創(chuàng)作。
b、唱一唱、比一比、評一評。
要求:從各小組歌曲的演唱、動作的創(chuàng)編、合作的成效等方面進行評價。
2、合作學習。
要求:隨意將學生分為(可讓學生自行選擇):吟誦、吟唱、表演三個組,鼓勵學生對自己參與創(chuàng)作的情況進行自評。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旨在鼓勵和幫助學生拓寬學習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的思維)。
(五)小結。
談話、訪問式結束新課學習,鼓勵學生將本節(jié)課的學習收獲與同學分享。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顧所得,分享學習的快樂)。
憫農教學總結篇十七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模式使得現在孩子不知種莊稼之辛苦,再加上有些家長勤儉觀念淡薄,缺乏對孩子進行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美德教育意識。因此,現在孩子浪費糧食的現象日益嚴重:教室垃圾筐里躺著只咬了一口的面包;餐桌下撒了一地的米飯……這些生活中隨處可見現象為我們的教育敲響了警鐘:通過開展珍惜糧食的活動來啟迪學生感受勤儉節(jié)約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尊重農民、珍惜勞動果實的情感;讓幼兒養(yǎng)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已刻不容緩。
1、培養(yǎng)幼兒對詩歌的理解,教育幼兒要愛惜糧食,尊重農民伯伯。
2、能初步誦讀出五言古詩的韻律。
活動準備:教學課件、掛圖、
一、兒歌《大饅頭,哪里來》,引出出題。
導入:小朋友,今天早晨我們吃的是什么?(幼:饅頭)饅頭是從那里來的?(引出兒歌)。在剛才念的兒歌里,我們覺得農民伯伯種地容易嗎?(幼:不容易)小朋友想不想學一首古詩來表達農民伯伯種莊稼的不易呢?(幼:想)在學古詩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什么?(出示教學掛圖)。
二、指導幼兒學會按一定的順序觀察教學掛圖。
1、小朋友們看掛在天空中紅紅的是什么?什么時候的太陽又紅罩著大地又熱?比如早晨、中午、下午?(幼:中午)。
2、中午太陽最紅最熱的時候,小朋友看這是誰,他在干什么?(幼:農民伯伯)。
3、小朋友們看農民伯伯額上一滴一滴的是什么?(幼:汗水)。
小結:哦,汗水一滴一滴的流著,都掉到泥土里去了?,F在,小朋友是不是更清楚,明白糧食來的不易呀!(幼:是的)。
師:從前有個名叫李紳的老爺爺,他也看了這幅畫立馬寫了一首古詩,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古詩是怎么寫的?(幼:好想)這首古詩叫《憫農》,小朋友跟著老師讀一遍,這首詩說的是:在一個天氣晴朗的日子,中午太陽當空照,農民伯伯還在地里干活,他們很辛苦,汗水一滴一滴的往下流,都落到泥土里了??墒?,有誰知道那盤子里的每一粒飯,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換來的。所以,我們在讀古詩的時候,要帶著同情與感恩的心去讀。
1、教師領讀。
2、幼兒自由讀,讀給老師或者自己的好朋友聽。
3、幼兒展示自己,上臺讀給全班小朋友聽。
4、結合詩意,體會作者感情,學古人晃動小腦袋自由讀。
5、小男孩,小女孩比賽讀,體會詩意。
6、認識生字:禾。
1、出示幼兒撒放圖片,結合古詩說說這種行為對不對,結合自己說說應該怎么做。
2、出示飯桌鋪張浪費圖片,結合古詩說說這種行為對不對,結合自己說說應該怎么做。
3、出示幼兒偏食,挑食圖片,結合自己這種行為對不對,應該怎么做。
1、幼兒跟老師學跳《憫農》舞蹈。
今天,我們學的古詩《憫農》,教會我們要不僅要不挑食,不偏食,而且還要愛惜糧食,節(jié)約糧食。愛惜糧食,節(jié)約糧食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憫農》這首詩主要是要幼兒同情勞動人民,知道農民的辛苦,珍惜糧食,愛惜糧食。在課前我準備了一幅教學掛圖,畫面上畫了一個極其干瘦的農民伯伯,一手拿鋤頭,一手用袖子擦汗。天空中有一個火辣辣的太陽,農民伯伯的身邊都是禾苗,禾苗曬得都彎腰了。首先讓幼兒觀察,畫面上都有什么,太陽是什么樣的,禾苗是什么樣的,農民伯伯又瘦又老,看上去很辛苦。認真的描述一番后在孩子的心中就有了一些印象。引導幼兒看圖時應讓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觀察,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學古詩時,老師先泛讀,然后教幼兒一句一句地讀。讀古詩時教幼兒怎樣斷句,怎樣讀有韻律,看著孩子們搖著小腦袋學著我的樣子背古詩,我真是從心里喜歡他們。但是,結合此情此景應該配上古典音樂,這樣氛圍就更濃厚些,在幼兒上臺表演誦讀時,應該讓幼兒自己相互自評,增加對詩意的理解。在難點突破時,我拍了一些本班幼兒在吃飯時的圖片,給幼兒提供了一個想說、敢說、有話說的環(huán)境,讓幼兒在互動中自主的、自在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