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讀后感范文(17篇)

字號:

    讀后感是讀者對所讀書籍或文章的一種主觀感受和思考。怎樣寫一篇充滿個人感悟和思辨的讀后感?讓我們一起分享經驗和技巧。通過閱讀這些讀后感范文,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書中的內涵。
    王陽明讀后感篇一
    “立志”“勤學”“改過”“責善”王陽明先生用這四個詞概括出了一個人這一生應有的為人處世態(tài)度。有志者事竟成,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都要給自己制定一個目標,有目標就會有前進的方向和動力,這就是立志。學無止境,我們只有在學習中才能不斷的提升自己,才能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目標,完成自己的志向,這是勤學。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要時刻認清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去改正去完善,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得到升華,這是改過。
    與人相處我們要真誠相待,無論是同事還是朋友,只有互相督促才能共同進步,不好的東西不要強加于對方,以真心才能換真心,這是責善。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王陽明讀后感篇二
    學習圣賢之術,學習致良知,為更好的工作及生活。
    《寄聞人邦英、邦正》里最喜歡此段: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奪志之說也。夫謂之奪志,則已有志可奪;倘若未有可奪之志,卻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圖之。大致意思是說古人會說:「不怕妨礙了自己的功業(yè),只怕被奪去了自己志向」。所謂「奪志」,是已經有志向才會被奪取,倘若還沒可以或值得被奪取的志向,那么就應該早點去深思、反省為何會沒有立志。
    生活日復一日,平淡如水,夢想的影子是否已銷聲匿跡,看到身邊的朋友同事一步一步向理想邁步時,內心也會泛起漣漪;人一旦有了信念做支撐,無論做什么都是動力十足,因為有目標在前方,所以不敢懈怠,便會風雨兼程。
    我們工作更是如此,各項業(yè)務指標是工作壓力更是動力,目標一旦形成,就應毫不動搖,全力以赴達成。
    王陽明讀后感篇三
    這是在1517年,陽明先生奉命到贛州剿匪,來到贛州后,他并沒有馬上用兵,而是對當地匪民不分、百姓和土匪串通一氣、通風報信、包庇隱藏等實際情況進行了充分的調查了解后,出臺的一項具體詳細、操作性很強的管理辦法。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十家牌法的內容和意義。內容具體是指:每十家為一牌,每戶門前置一小牌,查實造冊報官備用。規(guī)定每戶每人執(zhí)牌挨戶查巡情況,隨時報官。如有隱藏不報的,十家連坐。通俗的理解,就是每十戶人家為一個管理單位,每戶門上放置一塊小牌子,牌子上如實填寫家人的信息(如家庭人口、家人職業(yè)、身體情況、戶籍田糧等),還要照著這個樣子再造一份冊子上交,以備檢查。每天由各家輪流值班,值班的那家戶主對照各家門口的牌子,然后對住戶人口進行比對檢查,比如某家今夜多了某人,是何姓名,從何處來,來干何事等等。巡視結束后,連同自家的情況,通告各家。如有可疑處,應立即告知官府,如果有意隱瞞情況,事發(fā)之后,十家一同治罪。
    陽明先生的目的肯定不是為了一人犯錯,株連其他人,而是要讓大家把心連起來,團結一致抵抗外賊。先生的辦法是為了拔除巢賊之根,當地百姓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土匪的傷害,不得不與土匪勾結,十家牌法的施行切斷了巢賊的通訊信息,斷了巢賊的根。從十家牌法的制定上可以看出陽明先生的軍事才能和超人的智慧,這也和他的心學理論息息相關。他認為人人有良知,如果一個人因為自己隱藏了他人而連累了其他九家?guī)资柸耍睦锏牧贾蜁浅@⒕?,所以不會收留,甚至還會送到官府手中。這其實就是讓我們的心明,心明則眼亮,自己心明的時候才能看清是非善惡。
    我們無論做什么事也應該從細處著手,從十家牌法來看,全是細節(jié),全部落在實處,一縣之事,如視諸掌。在沒有互聯(lián)網數據的那個年代,要做到是非常不容易的,從開篇我們也可以看出,執(zhí)行起來還是難的,但王陽明先生再次申告,就是要大家再次落實,審查清楚,讓所有情況無所遁形,這就是“細節(jié)決定成敗”,大的布局還要在細處下功夫。
    十家牌法即使在今天,依然是十分受用的,例如分組學習法,幾人一組,能心連心,相互牽制和影響,最終提高學習效率。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除熟練掌握工作技能之外,還應該“講信修睦”,遇事應相互勸解和調和,相互支持、相互砥礪、團結一致。讓我們心中的良知迸發(fā),我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社會會更加和諧。今天的分享到此結束,有不妥之處希望大家給予指正,謝謝大家的聆聽!
    王陽明讀后感篇四
    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起伏跌宕的曲折生涯,知行合一的生命智慧。
    說起王陽明,可以敘述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明史》評價王陽明:“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當危疑之際,神明愈定,智慮無遺,雖由天資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歟?!边@是一個完整的時代的呈現,王陽明的一生傳奇色彩很是濃烈,在中國歷史上,陽明先生是唯一一個文學、武功都開宗立派的人,幾乎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與之比肩。在明朝的弘治年間,王陽明的故事可以講述的東西太多了,尤其是“宸濠之亂”時候的建功,精謀善略下的奪取,足以讓后世仰慕的人感念不已。然而,如此出色的一個人,如此波瀾壯闊的一生,如此復雜多智的一個人,讓人著實也頭疼,如何讀懂王陽明呢?如果你也是這么困惑,那么,孟斜陽的《王陽明傳》值得一讀。
    一個人的一生不可能平白無故就得以展現,然而我們要了解一個人,必然要去除那些無相干的細節(jié),保留的是那些足以呈現這個人最精彩一面的內容,王陽明的一生歷經了許多大事,廷杖、下死獄、遭貶謫,被誣陷……幾乎每一個文成武將在人生經歷的各種大小挫折,王陽明幾乎都承受過了。但也正因此而成就了他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古今人格的崇高理想就在他身上有了最佳的范本。這樣的一個人自然是不可能平常的,無論是正史或者野史都必然是值得后世的人大書特書的。
    在這樣的一個社會環(huán)境下,想要多了解一下一些人,那么也許你需要參照一下一些正史之外的資料,所以孟斜陽在寫作《王陽明傳》的時候采用一個大膽的寫作方式,先參閱大量的歷史資料,然后以詳盡考證的事實為基礎,把王陽明的一生用故事的方式來講述,章回體的方式讓故事結構和情節(jié)在開展的時候不會單純閱讀的是一本傳記,更多的是一個傳奇色彩的故事。而在另外一個比較創(chuàng)新的角度是,采用了很多有依據的史料,王陽明在經歷過哪些事件的時候就采用了哪些恰當的語言或者引用哪些具體的詩詞,反而讓詩歌的寫作和文章的寫就有了一些具體的背景。
    講述王陽明的故事,如果將這么一個精彩而又復雜的人講述成刻板的故事,那就實在可惜了。所以《王陽明傳》在閱讀的時候,最吸引我的還是作者在時代場景的描摹上,單純的王陽明的故事是一個代入感很強的小說內容,我們完全可以從個人的喜怒哀樂這里來尋求這個人的一生經歷。一開始的叛逆少年,對傳統(tǒng)道德之下那些鄙夷,然而這么一個少年最后還是走上了仕途,這一段讀起來就實在很有意思,不是一個純粹的批判然后告訴我們一個正統(tǒng)的人應該怎么成長,而是從一個最真實的少年郎來寫作。好不容易進入官場了,這么一個人又不適應官場生活,很快變成了一個憤青,什么時候都必須保持自己的激情和憤怒,所以迎來的自然是貶黜。最終的成長,靠的還是機遇,真正的家國和情懷的覺醒是在現實生活里呈現的,心懷家國是因為對百姓的感情。而讓他的成就可以最終在歷史上留名的,則是因為有自己的真正思考,“格物致知”的良知和追尋,這些才是真正吸引讀者的東西。
    也許你對陽明先生也很好奇,也許你也知道“心學”但是又不知道入手著手閱讀,也許閱讀枯燥的歷史書籍比較乏味,那么,一本薄薄的小說,一幕精彩的人生,一場驚險的冒險,值得你好好去閱讀的,誠如《王陽明傳》中借王陽明之后所說,“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心即是理,你就是世界。
    王陽明讀后感篇五
    在明朝中期的王華家中,王華母親岑氏太夫人夢見天上陽光明媚,祥云繚繞,穿著紅衣的眾多仙子,擊鼓吹蕭,樂聲悠揚。其中有一位神仙懷抱著個嬰兒,腳踏祥云,自空中冉冉而下,一直朝著她家門前而來,把嬰兒送入岑氏的懷抱。太夫人十分驚奇,從夢中驚醒。原來是自己有了孫子了。他便是著名的心學創(chuàng)始人――王陽明。
    王陽明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他曾問老師:“什么是人生的頭等大事呢?”老師說是讀好書登第做狀元。王陽明若有所思,回答說:“只有讀書做圣賢,也許才算是人生頭等大事。”王陽明認為做圣人不僅要讀好書,還要能夠保境安民。他十五歲獨自一人在塞外練習兵法,記錄地形地貌。后來他果然統(tǒng)領三軍,平定**,安定國民,成了圣人。從中可以發(fā)現,有志向并付諸實踐,便能達到目的。
    王陽明會獨立思考,非常聰明。有一次,他和祖父竹軒先生與一些老朋友吟詩作賦,他們還沒想出,年僅10歲的小陽明卻已吟出了一首絕妙詩:
    金山一點大如掌,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臺上月,玉蕭吹徹洞龍眠。
    大家不禁拍案叫絕。他真是聰明過人。
    王陽明同別的孩子不一樣,他經常一個人獨自沉思道理。后來,王陽明因被人誣告,被貶到少數民族當驛丞。住在石洞里,吃野果粗米維生。他天天靜坐,殫精竭慮,終于大徹大悟“格物致知”的真諦,奠定了心學理論,撰寫了《傳習錄》,成為為哲學家。后來他又平定**,謚“文成侯”,名揚中外。
    王陽明是余姚人的楷模??戳恕锻蹶柮鳌愤@本書,更使我堅定這樣一個思想,要像他一樣成為有德之圣人,就要學會獨立思考,當然勤奮更必不可少。
    王陽明讀后感篇六
    作為初學者一點感受:“良知者,心之本體。”王陽明心學就是提倡心神對自我真正的統(tǒng)治能力,做到心不妄動,做事循理而行。但是每個人都做到了清澄寧靜和安靜祥和做事嗎?我認為不是,大多數朋友還是靠人生經驗做參考模式,如果超越了心里境界點之后,也會崩塌和被擊垮。但是自從接觸王陽明心學并且結合實踐生活,我個人自己有以下感受:
    王陽明曾經講過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無纖介染著,只是一無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許多好處,也只是無我而已。不要有過于滿足感,要自我觀察自己傲的苗頭,相對于自然和宇宙,人類社會本身都太渺小,無法窮進的事物和境界太多,我們向往光明,事上堅持磨練,讓自己的心靈靈魂層面努力回歸本我,由于每個人的成長教育、環(huán)境、年齡、悟性、努力不同,最終生命終結的時候感受不同,這也是符合自然,我們都在修行前進的路上!
    王陽明讀后感篇七
    有印象的第一次見到王陽明這三個字,是在清人唐蕓洲的《七劍十三俠》中。這是一本俠義小說,講述了明正德年間,一幫英雄劍客幫助朝廷平定寧王之亂的故事。這本傳奇小說長達一百八十回,我當時只有一本六十回的上集,看的津津有味,多次重讀,可說爛熟于心。王陽明三個字在這里更多是以王守仁三個字出現的。他大概在二十多回的時候才出場,一出場就跳水假死了。后來,大二的時候,在上海的一次偶然機會我淘到了中下冊,粗粗瀏覽一下,他已經從上部里的顯山露水,到中下的大放異彩了,忠貞不貳、神機妙算的形象很有諸葛的味道。
    第二次見到王陽明三個字,是初中二年級,余秋雨一篇名為《鄉(xiāng)關何處》的散文讓我大為心折的同時,我也開始對他花了三千字描述的人物感興趣。陽明山的故事就是從這里知道的。就文論文,余秋雨的散文還是寫的很好的。
    有印象的第三次,就是高中歷史書中了,歷史書上用一種不無嘲笑的口吻戲謔著他的關于花的故事,而且和一個幡動心動的故事一樣喜歡出現在政治試題中,答案毫無疑問是選擇唯心主義的那一個。其時,在我看過一本簡單的邏輯學教程后,我對這種邏輯混亂的書充滿了鄙視。是非對錯不是能教出來的,何況給王陽明下結論的這些權威本身就值得懷疑。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但是,這些時候,我依然沒有認真的想過王陽明,第四次認真的在王陽明三個字上坐停留,是在一次追尋五四的“青年必讀書”案中,在梁啟超開出的書目中,《傳習錄》三個字赫然期間,梁啟超說“讀此可知王學梗概。欲知其詳,宜讀《王文成公全書》。因陽明以知行合一為教,要合觀學問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經過,具見集中各文,故陽明集之重要,過于朱、陸諸集?!边@個時候,從一些哲學論著中,我已經大致了解了中國的哲學史、文學史,但就像那些整天將馬克思掛在口上的人十有八九都沒有看過資本論一樣,我也沒有閱讀過《傳習錄》,對于王陽明內在的理路思想我感興趣。在我開始感興趣如何內圣外王,或者僅僅內圣的時候,我開始閱讀《傳習錄》,日三省身。私心以為,現代對許多儒家經典的哲學性發(fā)揮是沒有多少必要的,除了以供進身之階別有所圖者,經典,對于我們這些普羅大眾來講,常讀然后常新,以供修身,或者更可能是那些往圣昔賢愿意看到的。世界上的事情本來就沒有那么復雜。
    諸公在此,務必要立一個必為圣人之心,時時刻刻,須是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方能聽吾說話句句得力。若茫茫蕩蕩度日,譬如一塊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癢,恐終不濟事。回家只尋得舊時伎倆而已,豈不惜哉!
    ……,……。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為子而傲必不孝,為臣而傲必不忠,為父而傲必不慈,為友而傲必不信。故象與丹朱俱不肖,亦只一傲字,便結果了此生。諸君常要體此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無致介染著,只是一無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許多好處,也只是無我而已,無我自能謙。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
    ……,……。
    每次讀《傳習錄》到這些地方,都覺得內心驚悚,脊背生涼,如何調理自己的內心,在攻與守,進與退,生與死,舍與欲中平衡,如何讓自己明白什么才是清晰的,哪條路是自己的,確實太難,對于這樣的猶豫來說,最大的恐懼莫過于因此耽擱太久而佇立原地,不知何去何從。這也是大多數愛好智慧,卻又無力攀登頂峰者的處境。孟子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時間流動,這前半句,業(yè)已明白是鏡花水月,天真一場了。
    王陽明讀后感篇八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知”即良知,它與生俱來存在于人們的內心,人們可憑良知判斷是非善惡;“行”即行為,是指人們的為人處事。“知行合一”就是憑內心的良知去做事。這道理看似簡單,要做到卻太難太難。因為王陽明的“良知”所指,除了關于道德的善惡之心外,還有關于智慧的是非之心。既然這些已存在于我們的內心,遇到事情只要聽從內心的'聲音去判斷,并指導行為,便是知行合一了,但是難就難在我們真的能做到聽從內心的聲音嗎?身外環(huán)境太多的干擾、太多的規(guī)則、太多的套路,早已遮掩了初心,遇到事情越左思右想權衡利弊,越難做到知行合一,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王陽明的偉大在于他始終能遵從自己的心,蔑視權威、淡泊名利、追求自由、崇尚獨立人格。在立下不朽功勛后,由于他軍功和思想的光芒過于耀眼,權臣嫉妒,皇帝忌憚,給了他極不公正的待遇,而面對這一切,王陽明毫不動心,因為他的初心就是為天下百姓謀幸福,為江山社稷謀安穩(wěn)。他的良知始終澄澈透明,從未被外界所遮蔽,這正是王陽明超凡脫俗的圣人境界。
    希望王陽明的心學能夠得以光大,希望每個人都能不忘初心,聽從自己心的指引,知行合一!
    王陽明讀后感篇九
    在豆瓣上才發(fā)現這樣本好書竟只有區(qū)區(qū)數人看過,甚為可惜。本書對王陽明的思想體系及其流傳做了十分詳盡的表達??偠灾且槐据^為詳盡介紹陽明心學的書。其結構體系與上段時間看公開課的浙大老師倒有異曲同工之處。只是書中的大局部觀點及內容,我都在其他書中多少有所涉獵。沒有看到令自己耳目一新的'內容,有點遺憾。不過對于想了解陽明思想的人,本書還是值得推薦??季亢驼撌龆忌鯙閲乐?。
    王陽明讀后感篇十
    寒假里,我認認真真地讀了《傳奇王陽明》一書。王陽明是家鄉(xiāng)余姚的先賢,之前我參觀過“王陽明故居”和“余姚名人館”,看到過許多關于王陽明先生的事跡,這次當我讀到這本書時,感到特別親切,而且書中情節(jié)引人入勝,看得我都入迷了。
    書中對王陽明先生各個時期的成長過程、坎坷經歷以及最終成為了一代圣賢的描寫,讓我內心真切地感受到了王陽明的傳奇與勇敢、智慧與高尚。但在整本書中,令我最受啟發(fā)、印象最深的是他“從小立志做圣賢”那遠大的人生目標。
    王陽明小時候非常調皮,喜歡惡作劇,有意打鬧,又有許多怪想法。有一次,他突發(fā)奇想便問起老師:“我們?yōu)槭裁匆x書呢?人生頭等大事是什么?”先生回答:“讀書才能有功名,頭等大事是登第做狀元?!彼麉s說:“不對!人生頭等大事是做圣賢?!碑斔谟辛诉@想法之后,他的.一切行動都為實現這個夢想而不斷努力著,不管遇到什么困難多大的挫折,始終沒有放棄。后來王守仁真成了圣賢!
    通過閱讀本書,我認為,我們只要有自己的目標,再加上堅持不懈的努力付出,又能真正做到如陽明先生所說的“知行合一”,“把知識當作是實踐過程,把實踐過程還原為知識”,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也會取得成功獲得收獲的。
    這是我讀了《傳奇王陽明》之后想到的,現在我懂了,如果要想自己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那么必須從小樹立正確的理想,并且為實現目標而不斷努力。
    王陽明讀后感篇十一
    在明朝中期的王華家中,王華母親岑氏太夫人夢見天上陽光明媚,祥云繚繞,穿著紅衣的眾多仙子,擊鼓吹蕭,樂聲悠揚。其中有一位神仙懷抱著個嬰兒,腳踏祥云,自空中冉冉而下,一直朝著她家門前而來,把嬰兒送入岑氏的懷抱。太夫人十分驚奇,從夢中驚醒。原來是自己有了孫子了。他便是著名的心學創(chuàng)始人――王陽明。
    王陽明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他曾問老師:“什么是人生的頭等大事呢?”老師說是讀好書登第做狀元。王陽明若有所思,回答說:“只有讀書做圣賢,也許才算是人生頭等大事?!蓖蹶柮髡J為做圣人不僅要讀好書,還要能夠保境安民。他十五歲獨自一人在塞外練習兵法,記錄地形地貌。后來他果然統(tǒng)領三軍,平定**,安定國民,成了圣人。從中可以發(fā)現,有志向并付諸實踐,便能達到目的。
    王陽明會獨立思考,非常聰明。有一次,他和祖父竹軒先生與一些老朋友吟詩作賦,他們還沒想出,年僅10歲的小陽明卻已吟出了一首絕妙詩:
    金山一點大如掌,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臺上月,玉蕭吹徹洞龍眠。
    大家不禁拍案叫絕。他真是聰明過人。
    王陽明同別的孩子不一樣,他經常一個人獨自沉思道理。后來,王陽明因被人誣告,被貶到少數民族當驛丞。住在石洞里,吃野果粗米維生。他天天靜坐,殫精竭慮,終于大徹大悟“格物致知”的真諦,奠定了心學理論,撰寫了《傳習錄》,成為為哲學家。后來他又平定**,謚“文成侯”,名揚中外。
    王陽明是余姚人的楷模。看了《王陽明》這本書,更使我堅定這樣一個思想,要像他一樣成為有德之圣人,就要學會獨立思考,當然勤奮更必不可少。
    王陽明讀后感篇十二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教育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陽明的語錄和論學書信。王陽明在中國歷史上比較出名,但以前并不了解,是通過看當年明月的明朝哪些事兒才知道有這么厲害一個人物的。他是文武全才,他提出的心學主張“知行合一”,說“知是行之始,始是知之成”;主張“致良知”,說良知既天理,不學而知,不慮而能,為吾心所固有。陽明心學強調主體意識和自主精神,反對迷信權依傍書本,有平民意識,對明后期哲學和文藝影響巨大。王陽明鎮(zhèn)壓過農民起義和平定“宸壕之亂”,也是一位軍事天才。
    王陽明(公元1472-1529年),原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在紹興會稽山陽明洞側筑室攻讀,創(chuàng)辦陽明書院,別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皞髁暋币辉~源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
    今天讀到答顧東橋書一章,書中提出了修養(yǎng)的三個層次,令我有所感悟.他提出“生知安行,圣人之事”,“學知利行,賢人之事”,“困知勉行,學者之事”.意思就是說天生就知道,生來就能實踐,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學習了就能知道,知道了就能順利實踐,是賢人才能做的事;艱難的獲得知識,勉強的用于實踐,是學者的事情.
    像我這樣普通的人,就是艱難的獲得的知識都是很難到達的。也許和我們的教育制度有關吧,雖然四書五經的名字掛在嘴邊,但是沒有系統(tǒng)的看過一本。真正學習傳統(tǒng)的國學也是三十以后才開始的,今年我已經三十有四了,也只是了解了點皮毛??垂偶芸菰?,水平太低,原文看不懂,要結合注釋。來興趣的時候,就看幾眼,不高興的時候,就丟一邊?,F在的社會各種各樣的誘惑太多,看書的時間是越來越少。偶爾看到了一點古人的觀點,感覺受益匪淺,知識還是精華好啊。
    今天是第一次看到這個國學論道版塊,感覺相見恨晚,先拋個磚頭,露一小臉。
    王陽明讀后感篇十三
    王陽明是儒家心學集大成者,是明朝時期立德、立言、立功的一代人杰,他的學說使日本在近現代一躍成為東亞強國,這是我對王陽明的最初認知。畢業(yè)后,我參加入廠前培訓,當聽到培訓老師盛贊王陽明時,我不禁對這位不尋常的人物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所以特地到書店去買了一本《王陽明全集》,細細研讀起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王陽明也有過愛做夢的年紀,他立志要當一名圣賢的人,只是寒窗苦讀屢不中第,好不容易官拜兵部武選司主事,又遭貶貴州,但是他并未就此消沉,而是在會稽山下開荒種地,繼續(xù)研究心學,終于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
    每個人幼年時都會有一個夢想,長大后或是當一名科學家,或是當一名警察,或是當一名畫家……隨著年齡的增長,夢想回歸現實,平凡漸漸清晰。記得一年前,我研究生畢業(yè)后開始接觸采油工作,心中充滿了好奇,時而自信滿滿的獨自頂崗,取樣、巡檢、測電流樣樣不落;時而興致勃勃的夜巡查井,騎著電瓶車在漆黑的井場上飛馳而過;時而思如泉涌,將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奮筆疾書撰寫通訊報道……當新鮮變?yōu)槭煜ぃ瑹崆榛骼涞?,日復一日重復著相同的工作,剩下的只有?zhí)著和堅守。于是,我執(zhí)著著自己的夢想,堅守著自己的責任,依舊是每天上班認真巡井;依舊是等班車時翻開《采油工》掃上兩眼;依舊會在電腦前撰寫修改通訊報道……我想,正是王陽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感悟,讓我能夠以愉悅的心境在平靜、平凡中體味著充實和快樂。
    困知勉行,學者之事。
    在貴州龍場的日子里,王陽明的生活極其清苦,居住在陰冷潮濕的山洞里,但他仍堅持潛心研究儒學,并在山洞附近辦學傳經,困知勉行,堅韌執(zhí)著地追求著自己的夢想,完善了心學體系,對世界近現代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今年年初,我有幸參加了廠培訓中心為迎接油田公司采油工大賽而舉辦的為期一個半月的封閉訓練。對于一名剛剛畢業(yè)的大學生來說,能夠有這樣一個快速提升技能的機會非常值得珍惜。記得第一堂理論課,我學得頭昏腦脹;第一次實際操作,我累得汗流浹背。那時,我才深刻體會到,要想做一名優(yōu)秀的采油工并不容易,堅韌的意志、強健的體魄和機敏的思維缺一不可。一個半月的時間里,我不斷挑戰(zhàn)自己腦力和體力的極限,但最終仍然遺憾落選。幸運的是,不久后,我又有機會參加了廠團委舉辦的采油工狀元擂臺賽。面對又一次來之不易的機會,我憋足了勁,在集訓中攻堅克難,在賽場上奮勇拼搏,從初賽一直到復活賽,過五關斬六將,終于闖入了決賽,并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我想,正是王陽明“困知勉行,學者之事”的感悟,讓我能夠勇于迎接挑戰(zhàn),敢于突破和超越自我。
    吾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在人生彌留時刻說出:“吾心光明,亦復何言”.縱觀他的一生,盡管遭遇過各種挫折和失敗,但是陽光的心態(tài)讓他最終能夠取得成功。對于我們來說,亦是如此,任何時候,都要保持積極陽光的心態(tài),以應對人生的各種考驗。
    采油工狀元擂臺賽后,我又重新回到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由于經歷了大賽的成長和歷練,隊里決定任命我擔任采油井長。工作還未滿一年就得到隊領導的如此信任,說心里話,我在感到激動和榮幸的同時,也不免有些許不安。我知道,擔任井長后,自己的工作量將更加繁重,責任也更大了,不但要干好本職工作,還要管理好井組員工、協(xié)調處理好井組內的各項事務。盡管擔任井長對于“初出茅廬”的我會有一些難度,但我卻充滿信心。我想,正是王陽明“吾心光明,亦復何言”的感悟,讓我能夠時刻以陽光的心態(tài),去積極地應對成長道路上的各種艱辛和考驗。
    研讀完《王陽明全集》后,我感悟頗深。書中富有人生哲理的經典語句總是會驀然間閃現在我的腦海里,如沁人心脾的陽光雨露滲透滋潤著我的心田,讓我從中汲取了生命的營養(yǎng)和精華,并化作激勵我奮勇前行的無窮動力。
    王陽明讀后感篇十四
    阿龍來送楞嚴經,我泡茶,給他倒了一盅劍南春,邊吃花生邊看大片邊瞎聊。他說儒太精英,人民群眾哪里做得到每天晚上睡前躺在床上三省吾身呢,做下來太辛苦了,要求簡直比、佛教還難。想起他上次來看gz時談起在西安的生活,“主要是看超女,去年電視里只有《大長今》和超女給我一些安慰”,哈哈一笑。詩人如今只讀佛經,書店不入,雜書不讀。
    近來斷斷續(xù)續(xù)讀王陽明,守仁先生講得確實好,字里行間一望而知是親歷之教,非說說而已。就像南懷瑾說楞嚴是不是偽經,文字上的考據分辨終是外行說個熱鬧,要按著它去修,才知道所言不虛。然亦覺對人力要求確高,“戒懼之念,無時可息”,便是一處“慎獨”,更有幾人做得?千年以降,遂只出得幾個超賢入圣之人。
    近代大潮激蕩之下,儒家一脈最后濺起三朵浪花: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據說,梁以篤行勝,熊以思辨勝,馬以學問見識勝。最聞名的要算梁與毛公當堂對陣,幽幽道出一句“匹夫不可奪志”。另2人遭際其實毫不遜色,熊在上海見陳毅不禁大放悲聲,吾道不傳啊。政策就是要把你養(yǎng)起來,等你死了,你的東西自然就絕根了,連改造的力氣都省了。蘇聯(lián)領導人來訪,不知從哪打聽到馬的名字,執(zhí)意要探訪,問其每日做什么,答曰“讀書而已”。當紅衛(wèi)兵把馬一浮的字畫書籍盡數毀搶,老人要求留下一方硯臺寫字用,當場被抽一個耳光,馬亦只能感慨“斯文掃地,斯文掃地”。紅衛(wèi)兵當然不知道,中國的第一本資本論,就是挨抽這位老人從德國帶回來的。
    熊被梁介紹入南京歐陽競無門下學唯識,卻以《新唯識論》刊布于世,梁覺其亂說一氣,馬卻頗多贊賞。后歐陽師病重,熊探問,被弟子拒之門外,怕師傅見他后太過激動。
    日軍飛機轟炸,梁端坐中庭讀書,逃難香港,海上遇浪毫不動容,乃至建國后與毛對辯,這些段子背后是“吾曹不出蒼生何”的意思,頗有大使命感。而馬則自謙一介書生,難當大任,蔡元培以北大文科學長相邀,回之以,“古聞來學,未聞往教”;遂不行。終生只做隱士,發(fā)愿刻書,多刻一本,即是為中國文化多留一顆火種。梁在訪談錄《這個世界會好嗎》里推崇的羅汝芳、楊簡,就是梁馬會時,馬送他的。
    細讀泰合、宜山會語,日寇壓境,馬先生單拈出橫渠四句教以贈浙大諸生,真有地動天傾,賴以柱其間的氣象——如今欲問“如何立國致用?”則告之曰:“汝且立身行己?!彼梅菙嫡Z可輕率言盡。
    整理筆記,一個百年之前,本雅明的天才老師就看出現代人的流行性格不外兩種:樂極生厭和玩世不恭,滿世界都是背包客冒險家游蕩者技術派。各個追求個性,其實一個模子。其理論路徑與韋伯分庭抗禮,本雅明盧卡奇等等幾個學生急于叛出師門,卻沒有一個能傳衣缽,可見天縱之才果然是天地間不傳之秘。近來坊間關于民主之議甚多,千百年來,聚眾之群亦只得此最不壞之辦法,亂世為人,只敢求一消極自由。其實無甚可談,不如一邊涼快去也。
    或如馬一浮遍覽中西之后所悟:六藝該攝諸學,西學亦統(tǒng)于六藝。實因一切學術皆發(fā)于心,六藝實由吾心流出。初看驚其信仰之堅,然漸覺似乎并不如何狂妄。天才之心,注定相通,那是人類中另外的一群。吾輩窮一生之力,不過勉強證得相面功夫:不至于不識天才而已。
    而陽明之說入心處,何妨照著去做:循于理,不著一己的意思,以理行事,物來順應。而那自由主義者或要跳將出來高聲質問:誰來判斷是否循于理,如何避免不落入獨斷專行,不自命真理在手而強暴他人?呵呵,學得前輩樣子,且回他:汝但去做,做到需分辨處再提這層意思,自有了斷?;蛟S終身照此行事,而終身未遇需辨明此一分別的境地。終身受制于此,而遂終身不行此道。若循理解釋,先儒之學立身在一“誠”字,不能分辨處反心自問即可;再窮究下去,文化根子上便是相信性善,相信人人皆有自我完善的能力。
    置身中國,自由主義固然信得,然意興闌珊于此,復沾染經濟學習氣,動輒以“理性經濟人”、“自利人”論說處世,怎一俗字了得。民主也罷,自由主義也好,說到底是人群里的學問,人群之中,多是粗糙簡易的東西,不過是要保證那最壞最傻的兩個人不出什么紕漏,為貨幣的增值開路。此一感慨,發(fā)于左右分野之外。用今天秦暉在鳳凰大講堂里說民主福利國家時所言——從人性上講,往好了說,左是追求公平,右是追求競爭;往壞了說,左是出于怯懦,右是出于自私。果然透辟。
    天忽落雨,那先落的、后落的,俱入天地彀中。
    王陽明讀后感篇十五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大明帝國時期誕生的一位著名的心學家,而在當時以朱熹理學為主流的明朝,也足以體現出王陽明的艱辛以及心學發(fā)展受到的阻礙程度。
    剛上大一時,接觸到馬哲的唯物論: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當我偶然看到這本書時,卻也被王陽明的心學所打動,被王陽明的“致良知”說服,同時也被他新的格物致知所吸引。生活在大明帝國的王陽明,也曾受理學的影響,也曾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格物,當他對著一堆竹子去格的時候,卻什么都格不出,于是他對理學的權威提出了質疑。他曾研究過道教,也曾想落入空門,但都沒有成功實現,于是才有了后來的龍場悟道,才有了其心學的橫空出世。自龍場悟道以來,王陽明的弟子大增,為其心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也為他在仕途的發(fā)展提供了條件。
    王陽明的心學,講究的是人人平等,講究的是光明良知,講究的是內心的平靜。朱熹主張去心外格物,而王陽明則認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諦,現在所做的事不過是對心學悟道的踐行而已。自龍場悟道以來,王陽明的仕途就變得光明起來,南贛剿匪以及平定寧王都是他心學的運用。我認為在他的心學中有心理學的應用,似乎他的心學可以運用到任何領域,而王陽明則解釋為這都是良知的`作用。
    王陽明提倡眾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為圣賢,所以每個人都不應該把自己看的輕賤,但其在剿匪時卻因為士兵剿匪時士氣不高,當眾砍殺了幾名士兵以儆效尤。既然他提倡眾生平等,那他又為何以別人的生命來換取其他人的前進,這無疑違背了他提出的觀點。不過王陽明也說自己在運用戰(zhàn)術的時候是違背良知的,所以他在以后的講學過程中從沒有提過這些戰(zhàn)術的運用。
    王陽明的心學看似與理學背道而馳;但無論是心學還是理學,講求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欲”。人的心可以分為性與情,但朱熹理學卻硬要將“情”從心中分割,而要去尋找外物來填補心中的空洞。王陽明心學則認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與佛家的枯坐亦沒有什么區(qū)別,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個度內。按照他的學說,良知自然也成為了這個控制的度。
    天地間的心是人,而人的中心則是良知,只要良知光明,便可所向披靡。但現如今的我們使自己的良知蒙上了一層污穢:對名與利的向往,私欲的產生,使我們不能正確聽從良知發(fā)出的命令。而我個人也認為,生活在現在的時代里,除了名與利,除了自己的私欲外,還有什么會成為自己前進的動力,即使會有心懷天下的人的出現,但畢竟我們大多數都為普通人,這些無疑成為了我們所能追求的目標。我們所應該做的是如何使這些追求控制在一個度內。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有做官的能力,為何要委屈了自己的這份才能呢,坐上了這個位置又要思考的則是如何在這個位置上發(fā)揮出自己最大的才能,在不違背良知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出最大的利益。
    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過“知行”,但卻是分開提出的,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對那些只知道實踐卻不知道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只知道學理論知識而不去實踐的人提出的建議。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則認為,當我們有了知就會有行的出現。比如當我們渴了,我們就會去喝水,當我們餓了,我們就會去吃飯等等。我們的一切行為都在受到心的指導,光明自己的良知才會有光明的前途。
    看了這本書,其實對自己也有很大的觸動。以前會因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會鉆牛角尖,會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如果王陽明在世的話,他一定會對我說: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這些私欲就會被控制,而你自己也會活的更加自在。光明良知的學業(yè)是一步步跟進的,不可一蹴而就。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我們應該學會聽從第一感覺,這第一感覺往往便是良知發(fā)出的聲音,它會指導你走向正確的道路。
    我所理解的心說:不可固執(zhí)自己的成見,要敢于改變自己,敢于提出質疑,敢于付諸行動。如果知行不合一,再多的知也托不起一個完整的人,人生道路上有苦難不怕,怕的是苦難到來時將自己打倒,未爬起來就先認輸。
    王陽明讀后感篇十六
    當時南、贛、汀、漳一帶匪患叢生,已經形成燎原之勢,大小土匪數十股,主要的有四股。離王陽明駐軍的上杭最近一股士匪的頭子叫謝志珊。最遠的在閩粵交境的地方,土匪的頭子叫詹師富。最弱一支土匪的頭子叫盧珂,最強一支土匪的頭子叫池仲容。
    王陽明打下堅實的基礎,制定好作戰(zhàn)方針之后,究竟要先打哪一股呢?大家都認為,毫無疑問,要么打最近的,要么打最弱的,要么打最強的,都有作用,為什么呢?打最近的,順手;打最弱的,容易取勝;要么打最強的,可以趁著自組新軍的勢頭,把最難啃的骨頭先給啃下來,對其他士匪有震懾作用。這樣都能夠起到到良好的效果。
    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王陽明的選擇居然是打最遠的詹師富這一支。所有人都不解,打最遠的,勢必勞師遠征。打最遠的未必能取勝;不像打最弱的,保證可以致勝。再說,打最遠的那股土匪就算勝了,也起不到震懾效果。為什么選擇打最遠的那支呢?王陽明白有他的想法。
    為什么呢?就因為一個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出乎意料?!氨撸幍酪??!币驗樽罱摹⒆钊醯?、最強的那幾支都有提防,唯獨詹師富這一支因為最遠,又不是最強,又不是最弱的,最想不到會被出兵剿滅,因此最沒有防備。王陽明定下作戰(zhàn)方案,第一個就打最遠的詹帥富。
    王陽明讀后感篇十七
    看了《傳習錄》,看了《論語》,看了新儒家牟宗三、梁漱溟、錢穆先生的著作,真的非常感動。他們的人格光輝仿佛在無盡的黑夜里給我的生命點亮了一盞燈,讓我看到人生的出路和方向。想到以前的膚淺和頑劣真是羞愧難當,枉為人也。
    人生天地間,真正該追求的是什么呢?根據我對儒家學說的理解,簡單地說來就是要做一個好人。然而好人,在如今這個不僅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甚至是人欲橫流、道德頹喪的年代和國度,真是太難太難了。用牟先生的話說,這真是中國人最墮落的時代。然而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光明。這光明是什么,就是德性、良知的力量。五百多年前的陽明先生就曾慨嘆:“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術昌;孔孟既沒,圣學晦而邪說橫。教者不復以此為教,而學者不復以此為學?!笔前?,試問現在哪個學校,哪所大學在教圣人之學呢?這些個學校教的僅僅是用來考試升學、升官發(fā)財、入市謀生的知識和技能。如果說從小學到大學,學生確實被灌輸以做人的道德,那么由于其缺乏圣人之學的引導,僅僅把所謂馬列毛鄧之流的霸術作為施教的材料,最終只能是誤人子弟,而且讓人們更加厭煩道德說教。
    可是儒家教導我們,一個人應該追求的是人格的完成,而不應該考慮外在的事功。對于用人者,王陽明說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視才之稱否,而不以崇卑為輕重,勞逸為美惡。”對于被用的人,他說道:“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茍當其能,則終身處于煩劇而不以為勞,安于卑瑣而不以為賤?!彪m說,我們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之說,然而誠如錢穆先生所言:“然立功有際遇,立言有條件,只有立德,不為際遇條件之所限?!币虼耍徽撌菄翌I導還是販夫走卒都有可能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都有可能完成自己的人格?!@就是所謂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因此,我們評價一個人的人生成就,便不該以外在的身份、權力、力量、知識、才學為標準。而應該以他的德性為評價標準。
    圣人之學,其實就是教導我們怎么樣去做一個真正的人。如果只從外在的物質事功上尋求,那么一生也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根本??膳碌氖牵绻皇沁€有港臺海外的儒者繼續(xù)存養(yǎng)傳播圣人之學,那么茫茫中華大地上的人們豈不一生無明,活了也白活,死了也白死。陽明先生所說的“知行合一”的真正意思,我覺得就是“紙上說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敝铝贾恼嬲馑?,我覺得就是把我們的良心發(fā)揮出去,去做好事。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道理,不管哲學上解釋得多么復雜多么深刻多么適宜思辨,都不能切中它的要害。它根本上就是一種活的工夫。而圣人之學,也必須以活人來教,來身教。如果沒有王陽明這種圣人境界的導師以親身實踐、驗證這門學問,讀再多的書,經過再好的大學訓練,也不一定能體會到這門學問的真理性。
    因此,我的理解是,圣人之學根本不適合在傳授知識技能的所謂學院里來教,它不是學術,不需要那些毫無實踐的人在理論上爭論不休,它是一門活的工夫,必須用實際的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親來表現、驗證。王陽明根本就不注重作為學問的訓詁、記誦、詞章,更不注重外在的富國強兵、建功逐利的霸業(yè),在他看來注重這些的人哪里懂圣人之學呢?因為他們舍本逐末,還放不下功名利祿這些虛的東西。
    “記誦之廣,適以長其敖也;知識之多,適以行其惡業(yè);聞見之博,適以肆其辨也;辭章之富,適以飾其偽也?!弊鳛橐粋€立志做學問的人,如果真能放得下這些,才能趨近真理。在王陽明這里,做學問和做人是統(tǒng)一的,如果做人一談糊涂,那么他的學問也是偽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