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鑒賞論文(精選15篇)

字號:

    議論文是對一個觀點進(jìn)行辯證和論證的一種寫作形式,通過寫議論文可以提高自己的思辨和說服能力??偨Y(jié)是一種整理思緒、梳理知識的方式,我想我們需要養(yǎng)成總結(jié)的好習(xí)慣。抱著學(xué)習(xí)借鑒的態(tài)度,我們可以從他人的總結(jié)范文中發(fā)現(xiàn)自己不足之處,提升寫作水平。
    古詩詞鑒賞論文篇一
    投筆事戎軒。
    縱橫計不就,
    慷慨志猶存。
    杖策謁天子,
    驅(qū)馬出關(guān)門。
    請纓系南越,
    憑軾下東藩。
    郁紆陟高岫,
    出沒望平原。
    古木鳴寒鳥,
    空山啼夜猿。
    既傷千里目,
    還驚九逝魂。
    豈不憚艱險?
    深懷國士恩。
    季布無二諾,
    侯贏重一言。
    人生感意氣,
    功名誰復(fù)論。
    《述懷》又作《出關(guān)》,是魏征的代表作,也是初唐抒情詩的名篇。
    作于唐高祖李淵稱帝初期。當(dāng)時,魏征初投唐不久,高祖以禮相待,極重其才。為報答高祖的知遇之恩,魏征便主動請纓赴華山以東地區(qū)去勸降李密所領(lǐng)導(dǎo)的瓦崗軍舊部。臨行之際,作此詩以抒懷,表達(dá)了他重意氣不畏艱險,誓報知遇之恩的思想。
    古詩詞鑒賞論文篇二
    黃庭堅。
    騎牛遠(yuǎn)遠(yuǎn)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jī)關(guān)用盡不如君。
    牧童騎著牛遠(yuǎn)遠(yuǎn)地經(jīng)過山村,他把短笛橫吹著,我隔著田隴就能聽到,哎,多少到長安求取名利的人啊,機(jī)關(guān)算盡都不如你(牧童)啊。
    作者贊頌?zāi)镣彘e恬適,不追求名利的生活,他認(rèn)為人應(yīng)活得悠閑自在,不應(yīng)受名利所驅(qū)。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中進(jìn)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jiān)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后擢起居舍人。紹圣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又中進(jìn)士,紹圣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職,后來新黨執(zhí)政,屢遭貶,最終死于宜州貶所。
    古詩詞鑒賞論文篇三
    1.要善于“煉字”
    古詩詞特別注重語言的精練和凝縮,一個字詞的意象含義往往十分豐富,所以,我們要善于從一些關(guān)鍵的字詞中分析出隱藏著的豐富含義,這也就是古典詩詞中經(jīng)常提到的“煉字”。如陶淵明《飲酒》詩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詩人在東籬下采菊,不經(jīng)意間與南山相視,表現(xiàn)了詩人悠然恬淡的隱逸生活。如果換成“望”則表示詩人主動去看,那就索然無味了。又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中,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由點到線,向著無限的天空延伸,表達(dá)了詩人舒展開闊的心情。
    又如對下面這首詩中一些關(guān)鍵字詞的分析。
    觀獵。
    王維。
    風(fēng)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xì)柳營。
    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
    這首詩寫詩人觀看到的將軍打獵的情景。“風(fēng)勁角弓鳴”,寫風(fēng)用“勁”,可見風(fēng)之猛之烈。能在勁風(fēng)中射獵,這是何等身手!第二句點出主人公和射獵的地點。次聯(lián)“疾”“輕”用得俱妙。鷹眼因“草枯”而特別銳利,馬蹄因“雪盡”而特別迅疾。詩人用“疾”而不用“銳”,突出發(fā)現(xiàn)獵物之迅速;一個“輕”字表現(xiàn)獵騎迅速追蹤而至,而絕無滯礙。這“疾”“輕”二字令人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那射獵的場面、騎獵的樂趣、將軍的英姿,如在眼前。第三聯(lián)寫獵罷還歸?!昂鲞^”“還歸”,看似尋常,但它們前呼后應(yīng),則見返回營地之疾速,給人以瞬息千里之感,更真切地表現(xiàn)出主人公的輕快感覺和喜悅心情。尾聯(lián)以寫景作結(jié),但所寫并非營地景色,而是遙遙“回看”行獵之處的遠(yuǎn)景“千里暮云平”。這樣寫,不但首尾呼應(yīng),而且形成對照。出獵時風(fēng)起云涌,回歸時風(fēng)平云定,這與出獵時的緊張、回歸時的躊躇滿志完全相稱。
    如何解答煉字型試題?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jīng)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jié)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在這里,我們提出一種解題模式:(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lián)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dá)了怎樣的感情。
    2.要善于“品風(fēng)格”
    由于詩人的風(fēng)格和詩詞要表達(dá)的內(nèi)容的不同,詩詞的語言也有各自不同的.風(fēng)格。我們在鑒賞古詩時要仔細(xì)品味。下面對一些常見的風(fēng)格進(jìn)行解說。
    (1)含蓄。注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常常不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fā),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
    (2)平淡。也稱質(zhì)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平淡不同于平庸與淡而無味,是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用樸素的語言說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說往往平淡而有情致。它是用語上的返璞歸真,體現(xiàn)了作家的真功夫。
    (3)絢麗。其特點是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4)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詩風(fēng)比較亮麗,語言比較通俗,比喻新穎獨到。常見于山水田園詩中。
    (5)簡潔。就是干凈利落,言簡意賅。用盡量少的語言傳達(dá)盡可能豐富的、生動的意韻。
    (6)豪邁。用語慷慨激昂,充滿激情。
    就古詩詞語言的個人風(fēng)格來講,我們可以做如下總結(jié):
    陶淵明的樸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頓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邁飄逸,王昌齡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隱的朦朧隱晦,王維的詩畫一體,溫庭筠的綺麗香艷,高適的悲壯蒼涼,李清照的纏綿悱惻,陸游的悲壯愛國,(孟)郊寒(賈)島瘦,“韓孟詩派”的奇崛險怪等等。
    如何解答品風(fēng)格型試題?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風(fēng)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diào)婉約、簡練生動等等。具體的答題步驟如下:
    (1)用一兩個詞準(zhǔn)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guān)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古詩詞鑒賞論文篇四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1、本以兩句:古人誤以為蟬是餐風(fēng)飲露的。這里是說,既欲棲高處,自難以飽腹,
    雖帶恨聲,實也徒然。
    2、一樹句:意謂蟬雖哀鳴,樹卻自呈蒼潤,像是無情相待。實是隱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職微。
    4、梗猶泛:這里是自傷淪落意。
    5、蕪已平:荒蕪到了沒脛地步。
    1、本以兩句:古人誤以為蟬是餐風(fēng)飲露的。這里是說,既欲棲高處,自難以飽腹,
    雖帶恨聲,實也徒然。
    2、一樹句:意謂蟬雖哀鳴,樹卻自呈蒼潤,像是無情相待。實是隱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職微。
    4、梗猶泛:這里是自傷淪落意。
    5、蕪已平:荒蕪到了沒脛地步。
    作品賞析。
    【注釋】:薄宦,小官;梗猶泛,意指自己象大水中四處漂流的木偶?!竞單觥浚哼@是一首哲理詩,借物喻人,詩中的蟬,實是作者自己。以蟬來比喻高潔,抒發(fā)了位卑寄人籬下的感嘆?!湃擞性疲骸拔粼娙似玻瑸榍槎煳??!边@首詠蟬詩,就是抓住蟬的特點,結(jié)合作者的情思,“為情而造文”的。詩中的蟬,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氨疽愿唠y飽,徒勞恨費聲”,首句聞蟬鳴而起興?!案摺敝赶s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在高樹吸風(fēng)飲露,所以“難飽”,這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但這樣的鳴聲是白費,是徒勞,因為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于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
    這樣結(jié)合作者自己的感受來詠物,會不會把物的本來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蟬,本來沒有什么“難飽”和“恨”,作者這樣說,不是不真實了嗎?詠物詩的真實,是作者感情的真實。作者確實有這種感受,借蟬來寫,只要“高”和“聲”是和蟬符合的,作者可以寫出他對“高”和“聲”的獨特感受來,可以寫“居高聲自遠(yuǎn)”(虞世南《詠蟬》),也可以寫“本以高難飽”,這兩者對兩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實的。接著,從“恨費聲”里引出“五更疏欲斷”,用“一樹碧無情”來作襯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進(jìn)一步,達(dá)到了抒情的頂點。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xí)r,已經(jīng)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并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這里接觸到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綠和碧兩者本無關(guān)涉,可是作者卻怪樹的無動于衷。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
    “疏欲斷“既是寫蟬,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蟬說,責(zé)怪樹的無情是無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說,責(zé)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蔭庇而卻無情,是有理的。詠物詩既以抒情為主,所以這種無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接下去來一個轉(zhuǎn)折,拋開詠蟬,轉(zhuǎn)到自己身上。這一轉(zhuǎn)就打破了詠蟬的限制,擴(kuò)大了詩的內(nèi)容。要是局限在詠蟬上面,有的話就不好說了。“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作者在各地當(dāng)幕僚,是個小官,所以稱薄宦。經(jīng)常在各地流轉(zhuǎn),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處漂流。這種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懷念家鄉(xiāng)。
    “田園將蕪胡不歸”,更何況家鄉(xiāng)田園里的雜草和野地里的雜草已經(jīng)連成一片了,作者思?xì)w就更加迫切。這兩句好象和上文的詠蟬無關(guān),暗中還是有聯(lián)系的。“薄宦”同“高難飽”、“恨費聲”聯(lián)系,小官微祿,所以難飽費聲。經(jīng)過這一轉(zhuǎn)折,上文詠蟬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末聯(lián)“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又回到詠蟬上來,用擬人法寫蟬?!熬迸c“我”對舉,把詠物和抒情密切結(jié)合,而又呼應(yīng)開頭,首尾圓合。蟬的難飽正與我也舉家清貧相應(yīng);蟬的鳴叫聲,又提醒我這個與蟬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園蕪已平”,不免勾起賦歸之念。
    錢鍾書先生評論這首詩說:“蟬饑而哀鳴,樹則漠然無動,油然自綠也(油然自綠是對“碧”字的很好說明)。樹無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蟬棲樹上,卻恝置(猶淡忘)之;蟬鳴非為‘我’發(fā),‘我’卻謂其‘相警’,是蟬于我亦‘無情’,而我與之為有情也。錯綜細(xì)膩?!卞X先生指出不僅樹無情而蟬亦無情,進(jìn)一步說明詠蟬與抒情的錯綜關(guān)系,對我們更有啟發(fā)。詠物詩,貴在“體物為妙,功在密附”。這首詠蟬詩,“傳神空際,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譽為“詠物最上乘”。(周振甫)。
    古詩詞鑒賞論文篇五
    浮萍寄清水,隨風(fēng)東西流。
    結(jié)發(fā)辭嚴(yán)親,來為君子仇。
    恪勤在朝夕,無端獲罪尤。
    在昔蒙恩惠,和樂如瑟琴。
    何意今摧頹,曠若商與參。
    茱萸自有芳,不若桂與蘭。
    新人雖可愛,無若故所歡。
    行云有返期,君恩儻中還。
    慊慊仰天嘆,愁心將何愬。
    日月不恒處,人生忽若寓。
    悲風(fēng)來入懷,淚下如垂露。
    發(fā)篋造裳衣,裁縫紈與素。
    浮萍依附在清水上,隨著風(fēng)兒四處漂流。
    成年束發(fā)辭別父母,成為了夫君的伴侶。
    從早到晚恭敬勤懇,遭受罪怨毫無緣故。
    從前蒙受您的恩惠,如奏琴瑟歡樂和穆。
    為何現(xiàn)在歲月蹉跎,遠(yuǎn)隔如商與參兩宿。
    茱萸自有它的香氣,卻不如肉桂和蘭芷。
    新人即使令人憐愛,不如過去所愛的人。
    流云有返回之時,您的愛也許回轉(zhuǎn)中途。
    悲傷地仰天嘆息,憂心將到哪里去傾訴?
    日月不會永在天上,人生短暫如同寄宿。
    悲傷的風(fēng)吹入帷帳,淚水跌落像滴露珠。
    打開箱子制作衣裳,裁剪縫紉潔白絹布。
    浮萍:一種水生植物,比喻無依無靠,隨波漂流的女子。
    結(jié)發(fā):漢族婚姻習(xí)俗。一種象征夫妻結(jié)合的儀式。當(dāng)夫妻成婚時,各取頭上一根頭發(fā),合而作一結(jié)。
    仇:伴侶。
    恪勤:恭敬勤勞。
    無端:一作“中年”。
    瑟琴:出自《詩經(jīng)》,“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摧頹:蹉跎。
    桂應(yīng)為樟科肉桂,非桂花。蘭為何種植物,今尚有爭議。
    可愛:一作“成列”。
    不:一作“無”。所:一作“人”。
    寓:一作“遇”。
    懷:一作“帷”。
    發(fā):打開。一作“散”。
    古詩詞鑒賞論文篇六
    永夜拋人何處去?絕來音。香閣掩,眉斂,月將沉。爭忍不相尋?怨孤衾。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
    這首詞通過女主人公口語式的內(nèi)心獨白,揭示了作為一個閨中弱女子被負(fù)心人所折磨而帶來的心靈創(chuàng)傷,表現(xiàn)了舊社會情愛悲劇的一個方面。主人公怨中有愛,愛怨兼發(fā),心情復(fù)雜。作品在藝術(shù)構(gòu)思與表現(xiàn)手法上甚見匠心,深得后代詞評家的贊賞。
    “爭忍”句以下寫心池又起新瀾?!盃幦獭眱删涫堑谝粋€浪頭,特點是思之不已,愛怨兼發(fā)。“叫我怎忍心不苦苦追尋???”這一句心靈獨白,表明她怨中有愛,情絲難解。但稍加推究,閨門緊閉,室內(nèi)一目了然,無物可尋?!皩ぁ边@一動作,正好顯示她已陷于身難自主迷離恍惚的精神狀態(tài)。等到她頭腦稍為清醒,又得面對令人心碎的現(xiàn)實——孤衾獨處,因而“怨”字又重上心頭。“換我心”三句是第二個浪頭,特點是情之所鐘,忽發(fā)癡語。清王士禛《花草蒙拾》曾指出:“顧太尉‘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自是透骨情語。徐山民‘妾心移得在君心,方知人恨深’全襲此?!毙焐矫窬渲兄耙啤弊?,倒也深得顧詞“換”字之真諦。換心者,移心之謂也。主人公是多么希望把自己的一顆心移置在對方的心腔里,以取得對方對自己思念之深的理解啊。就事論事,移心之說似屬無理,而主人公發(fā)此癡想,卻正好顯示其愛之深,其情之真,此即所謂“無理而有情”。當(dāng)然盡管如此,主人公的悲劇命運將是難以避免的。這一點,明湯顯祖在《花間集》評本中曾一語道破:“若到換心田地,換與他也未必好?!钡髌返乃枷雰A向性卻十分明朗,同情完全放在被折磨被損害的弱女子這一邊,這也就從側(cè)面鞭撻了薄悻之徒。
    顧夐此詞,以善作情語著稱。近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把此詞作為“有專作情語而絕妙者”的顯例之一,并且說:“此等詞,求之古今人詞中,曾不多見?!弊阋娫u價之高。
    古詩詞鑒賞論文篇七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fēng)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guān)不解平。
    千年的高云聚集在這座雄關(guān)之上,陣陣秋風(fēng)吹散了“得得”的馬蹄聲。
    滔滔的黃河與遼闊的原野還嫌不夠舒展,從華山進(jìn)入潼關(guān)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終古:自古以來。
    簇:叢聚。
    河流:指奔騰而過的黃河。
    束:約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
    公元1882年秋,十四歲的譚嗣同(1865—1898),從湖南故鄉(xiāng)赴甘肅蘭州父親任所途中,經(jīng)過陜西潼關(guān),在這里飽覽了一番北國山河的壯麗風(fēng)采,故作此詩。
    偉大的壯觀還在更高更遠(yuǎn)的地方。潼關(guān)地處陜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點,南鄰華山群峰,東望豫西平原。詩人立馬城關(guān),眼見黃河從北面高原峽谷奔騰怒吼而來,到懸崖腳下猛然一轉(zhuǎn)彎,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但氣勢卻不見緩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緊;而那連綿不斷的山峰,在關(guān)東并不怎樣惹眼,剛?cè)脘P(guān)便突兀而起、聳入云天,一座座爭奇斗險,唯恐自己顯得平庸!
    自然,所謂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yīng),反映著這位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決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這愿望,這激情,同當(dāng)時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變革圖強(qiáng)的社會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紀(jì)末葉,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民族危機(jī)空前嚴(yán)重的時代,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空前高揚的時代。透過少年譚嗣同這首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山水絕句,我們仿佛聽到一個迅速臨近的新時代的腳步聲。
    古詩詞鑒賞論文篇八
    山光物態(tài)弄春輝,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
    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氣象萬千。何必初見陰云,就要匆匆回家?
    就算天氣晴朗,沒有一絲雨意,走入云山深處,也會沾濕衣裳。
    山行:一作“山中”。
    春暉:春光。
    莫:不要。輕陰:陰云。便擬歸:就打算回去。
    縱使:縱然,即使。
    云:指霧氣、煙靄。
    這首詩緊扣詩題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繪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畫。
    首句“山光物態(tài)弄春輝”,寫出了留客的前提條件——山中萬物都在春天的陽光下爭奇斗艷,呈現(xiàn)著一派醉人的美景。一個“弄”字出神入化,給山中景物賦予了人的性格,描繪了萬物朝氣蓬勃的盎然生機(jī)。全詩正面描寫山景只有這一句詩。因為只有一句,所以詩人就不去描繪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從整體入手,著力表現(xiàn)春山的整個面貌,從萬象更新的氣象中,渲染出滿目生機(jī)、引人入勝的意境。因為只有把這一句寫得很濃,而且先聲奪人,形成一種壓倒的優(yōu)勢,“留”才有意義,客人所擔(dān)心的問題才顯得無足輕重。
    次句“莫為輕陰便擬歸”,是詩人對客人的勸留之辭,恰值游興正濃之際,天空中忽然浮過一片“輕陰”,大有大雨將至之勢,這是令客人游興頓減的惟一客觀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觀上并非不戀山景的心靈信息。次句與首句緊密相關(guān)。由于第一句蘊含豐富,很有分量,第二句雖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卻顯得順流而下,毫不費力。
    最后兩句“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采取以退為進(jìn)、欲擒故縱的筆法,進(jìn)一步勸慰客人既來之,則安之,不要錯過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為客人怕“輕陰”致雨、淋濕衣服,詩人就婉曲地假設(shè)了一個晴天游春的問題——在晴天中,因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霧鎖的山中也會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徑上,衣服和鞋子同樣會被露水和霧汽打濕的。這也就是說,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無法避免的問題,從某一角度說,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樂趣,那么,就不必為一片“輕陰”而躑躅不前。
    這兩句不只是消極地解除客人的疑慮,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積極地去誘導(dǎo)、去點燃客人心中要欣賞春山美景的火種。
    這首詩的意境異常清幽,還表現(xiàn)在雋永的哲理啟迪上。它告訴人們:事物是復(fù)雜的,不應(yīng)片面地看問題,對待困難也是如此。在人們前進(jìn)的道路上,要正視困難,勇往直前,“莫為輕陰便擬歸”;在克服困難中迎來的美景,才更加賞心悅目,其樂無窮。正由于詩中含義豐富而深刻,所以,這首詩與同類登山春游詩相比就更別具一番悠然不盡的韻味。
    古詩詞鑒賞論文篇九
    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墻入望遙。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fēng)露立中宵。
    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zhuǎn)心傷剝后蕉。
    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
    “綺”本意為“有花紋的絲織品”,后來引申為“美麗”,“綺懷”自是一種美麗的情懷,對清代詩人黃景仁來說,這種美麗來自一種愛情失落無處尋覓的絕望,因而更加凄婉動人。黃景仁年輕時曾同自己的表妹兩情相悅,但故事卻僅有一個溫馨的開始和無言的結(jié)局。正因如此,在《綺懷》之中,籠罩著隱隱約約的感傷。這種感傷,被那種無法排解的甜蜜回憶和苦澀的現(xiàn)實糾纏著,使得詩人一步步地陷入絕望中。首聯(lián)“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墻入望遙”。明月相伴,花下吹簫,美好的相遇。但是這只是一個開始。那伊人所在的紅墻雖然近在咫尺,卻如天上的銀漢一般遙遙而不可及。第二聯(lián)“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fēng)露立中宵”。這是最讓人稱道的一聯(lián),是的,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記錄著花下吹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卻只有陪伴自已這個傷心之人。詩人是清醒的,他知道往事不可能重現(xiàn),而正是因為這種清醒,才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絕望。在黃景仁的詩中,所有虛幻的安慰全消失了,只有一個孤獨的人依舊保持著一種望月的姿勢,思念的姿勢。試想,詩人獨立中庭,久久望月,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濕了自已的衣裳,打濕了自已的心靈。而這種等待的盡頭卻只能是一片虛無,這種思念的幻滅以及明明知道思念幻滅卻仍然不能不思念的心態(tài),正是最為絕望的一種心態(tài)。第三聯(lián)“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zhuǎn)心傷剝后蕉”。這句可以和李商隱的《無題》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相媲美。春蠶吐絲,將自已重重包裹,正如詩人自己,用重重思念將自己重重包圍。春蠶吐絲盡頭是繭,是死,紅燭流淚的盡頭是灰,是死。而死,自然是人世間最為絕望的結(jié)局了。
    “芭蕉”也是幽怨的意象,李商隱《代贈》詩有“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fēng)各自愁”句。尾聯(lián)“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尾聯(lián)同首聯(lián)呼應(yīng),三五年時三五之月,自然是“幾回花下坐吹簫”的往昔,而那時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釀成苦澀的酒。而這種苦澀是永遠(yuǎn)也無法消除的。因為,詩人無法不想念,也就無法同往昔和現(xiàn)實的夾縫之中突圍出來。法國詩人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也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黃景仁的七言律詩《綺懷十六首之十五》,也正是因為這種絕望而更有了魅力。
    古詩詞鑒賞論文篇十
    白居易〔唐代〕。
    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能不憶江南?
    白居易曾經(jīng)擔(dān)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兩年,后來又擔(dān)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應(yīng)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dāng)?shù)牧私猓蚀私显谒男哪恐辛粲猩羁逃∠?。?dāng)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后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詩其第一首,作者泛憶江南,兼包蘇、杭,寫春景。
    全詞五句。一開口即贊頌“江南好!”正因為“好”,才不能不“憶”?!帮L(fēng)景舊曾諳”一句,說明那江南風(fēng)景之“好”不是聽人說的,而是當(dāng)年親身感受到的、體驗過的,因而在自己的審美意識里留下了難忘的記憶。既落實了“好”字,又點明了“憶”字。接下去,即用兩句詞寫他“舊曾諳”的江南風(fēng)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薄叭粘觥?、“春來”,互文見義。春來百花盛開,已極紅艷;紅日普照,更紅得耀眼。在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綠,紅艷艷的陽光灑滿了江岸,更顯得綠波粼粼。在這里,因異色相映襯而加強(qiáng)了色彩的鮮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聯(lián)系起來,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聯(lián)系起來,為的.是異色相映襯。江花紅,江水綠,二者互為背景。于是紅者更紅,“紅勝火”;綠者更綠,“綠如藍(lán)”。
    題中的“憶”字和詞中的“舊曾諳”三字還說明了此詞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層次:以北方春景映襯江南春景。全詞以追憶的情懷,寫“舊曾諳”的江南春景。而此時,作者卻在洛陽。比起江南來,洛陽的春天來得晚。作者寫于洛陽的《魏王堤》七絕云:“花寒懶發(fā)鳥慵啼,信馬閑行到日西。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痹诮稀叭粘鼋t勝火”的季節(jié),洛陽卻“花寒懶發(fā)”,只有魏王堤上的柳絲,才透出一點兒春意。
    花發(fā)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區(qū)別。洛陽有洛水、伊水,離黃河也不遠(yuǎn)。但即使春天已經(jīng)來臨,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樣碧綠。因此作者竭力追憶江南春景,從內(nèi)心深處贊嘆“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筆寫出他“舊曾諳”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憶江南”的眷戀之情,收束全詞。這個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yuǎn)而又深長的韻味。詞雖收束,而余情搖漾,凌空遠(yuǎn)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古詩詞鑒賞論文篇十一
    漢樂府〔兩漢〕。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這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中的采蓮歌,全詩沒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寫采蓮人采蓮時的愉快心情,而是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繪,將它們的歡樂之情充分透露了出來,仿佛親耳聽到和親眼看見許多采蓮男女的歌聲和笑語聲融成一片,許多小伙子和采蓮姑娘們還在調(diào)情求愛。
    頭兩句是寫采蓮的人們望著露出水面的又大又圓的荷葉,心里無限喜悅,因而禁不住發(fā)出熱烈的贊美?!翱伞边@里有適宜、正好的意思?!敖峡刹缮彙笔钦f江南到處都生長著蓮,真是采蓮的好地方。“田田”是形容蓮葉圓潤鮮碧的樣子,一說是形容蓮葉飽滿勁秀、挺立水面。“何田田”就是“何其田田”,是極度贊美的語氣。這里只寫葉,我們卻可以聯(lián)想到花。蓮的花期為夏歷五至七月,每朵花可開二至三天,每日清晨開放,下午三、四點又逐漸閉合,翌晨再度開放,花開過二十天,可采收蓮蓬生食,果實(蓮子)的成熟期在七、八月間。清人張玉榖說:“不說花,偏說葉;葉尚可愛,花不待言矣。”(《古詩賞析》)蓮葉茂密,蓮花繁盛,不僅景色無比秀麗,還表明蓮子必然豐收,采蓮人自然心里非常高興。
    人們在采摘水上的蓮蓬的時候,必然會看到水中的情景。“魚戲蓮葉間”寫魚在蓮葉中間游來游去,宛如在游戲一般?!皯颉弊謱戶~在水中的迅捷歡樂神態(tài),非常形象。這里既在寫魚,也有以魚比人意,采蓮人劃著小船在蓮葉間穿行,互相追逐嬉戲,宛如魚兒在水中游動,其劃船動作之嫻熟,船行之輕快,采蓮人身姿之輕盈,心情之歡快,自然浮現(xiàn)在我們眼前。
    這首歌辭只有七句,明白如話,而后四句又基本上是第三句的重復(fù),它的妙處究主要在于運用民歌中常用的比興、雙關(guān)手法,把男女之間調(diào)情求愛的'歡樂之情寫得極其委婉、含蓄,耐人尋味,而無輕佻、庸俗之弊。全詩一氣呵成,但在結(jié)構(gòu)上又可分為兩個部分:前三句揭示題旨;后四句進(jìn)一步展示采蓮時的歡樂情景和廣闊場面。而詩中第三句又在全詩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使上下相連,不著痕跡。詩的意境清新、開朗,寓情于景,景中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到美景如畫,心曠神怡,呈現(xiàn)出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
    這首詩在樂府分類中屬《相和歌辭》,“相和歌”本是兩人唱和,或一個唱、眾人和的歌曲,故“魚戲蓮葉東”四句,可能為和聲。故此詩的前兩句可能為男歌者領(lǐng)唱;第三句為眾男女合唱;后四句當(dāng)是男女的分組和唱。如此,則采蓮時的情景,更加活潑有趣,因而也更能領(lǐng)會到此歌表現(xiàn)手法的高妙。
    詩中“東”、“西”、“南”、“北”并列,極易流于呆板,但此歌如此鋪排,卻顯得文情恣肆,極為生動,從而充分體現(xiàn)了歌曲反復(fù)詠唱,余味無窮之妙。
    古詩詞鑒賞論文篇十二
    魏晉南北朝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欣賞大海。海水多么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樹木和百草郁郁蔥蔥的,十分繁茂。秋風(fēng)吹動樹木發(fā)出悲涼的聲音,海中翻騰著巨大的波浪。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fā)的。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chǎn)生出來的。太值得慶幸了!就用詩歌來表達(dá)心志吧。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dá)方式看,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皷|臨碣石,以觀滄?!边@兩句話點明“觀滄?!钡奈恢茫涸娙说巧享偈巾敚痈吲R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tǒng)領(lǐng)全篇的作用,體現(xiàn)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在這水波“澹?!钡暮I希钕扔橙胙酆煹氖悄峭回B柫⒌纳綅u,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yuǎn)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fēng)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jié),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則是對“水何澹?!币痪涞倪M(jìn)一層描寫:定神細(xì)看,在秋風(fēng)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huán)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fēng),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fēng)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diào)。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diào),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鼻懊娴拿鑼懀菑暮5钠矫嫒ビ^察的,這四句則聯(lián)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jìn)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展現(xiàn)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勢態(tài)。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shù)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fù),沒有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古詩詞鑒賞論文篇十三
    洞房昨夜春風(fēng)起,遙憶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shù)千里。
    “洞房昨夜春風(fēng)起,遙憶美人湘江水”,這兩句寫夢前的思念。在深邃的房中,昨夜吹進(jìn)了春風(fēng),可見,春天已經(jīng)悄然來到。春回大地、春暖花開的美好季節(jié),總是容易引起人們思想的波動,這里獨坐洞房中的人就不禁懷念起了遠(yuǎn)方的美人。“美人”既可以指男人,也可以指女人;既可指容顏姣好的人,也可指品德高尚的人。這首詩沒有指明是詩人寫自己的夢,還是詩人代他人寫夢,所以,“美人”是男是女,無從考證??傊L(fēng)吹拂的春季里,室中人越發(fā)思念在湘江邊上的美人。
    后兩句寫室中人將這種思念直接帶入了夢中。雖然只睡了片刻功夫,但他在夢中卻已經(jīng)走過了數(shù)千里,到達(dá)了美女所在的江南之地?!捌瑫r”和“數(shù)千里”真實地描繪了虛幻恍惚的夢境,同時,也是以時間之快和速度之快,反映了室中人強(qiáng)烈深切的思念之情。雖然這只是一場夢,但是,最后給人留下了美好的感受。
    這首七絕小詩成功地用夢將強(qiáng)烈的思念感情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出來,語言平實,感情真摯,結(jié)構(gòu)精巧。
    古詩詞鑒賞論文篇十四
    中秋節(jié)馬上就要到來了,在這個節(jié)日里,我們的古人早就對月亮抒發(fā)過許多感情,小編整理了中秋古。
    詩詞。
    鑒賞,歡迎借鑒。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中秋月》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zhuǎn)蓬行地遠(yuǎn),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shù)秋毫。
    《中秋月二首》李嶠。
    其一。
    盈缺青冥外,東風(fēng)萬古吹。
    何人種丹桂,不長出輪枝。
    其二。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fēng)。
    《華陽觀中八月十五夜招友玩月》。
    白居易。
    人道秋中明月好,
    欲邀同賞意如何?
    華陽洞里秋壇上,
    今夜清光此處多。
    《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
    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
    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xiāng)何處是,
    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夜一吹無人會,
    今夜清光似往年。
    《八月十五夜玩月》。
    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fēng)露發(fā)晶英。
    能變?nèi)碎g世,翛然是玉京。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fēng)露發(fā)晶英。
    能變?nèi)碎g世,攸然是玉京。
    《水調(diào)歌頭》。
    (宋)蘇東坡。
    丙辰中秋,歡飲達(dá)旦。
    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宋)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太常引》。
    (宋)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zhuǎn)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發(fā)欺人奈何!
    乘風(fēng)好去,長空萬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中國臺灣民謠: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
    故鄉(xiāng)秋憶月,異國夜驚潮。
    手未攀丹桂,以猶卷緣蕉;。
    登樓悲作賦,西望海天遙。
    《月夜思鄉(xiāng)》。
    星稀月冷逸銀河,萬籟無聲自嘯歌;。
    何處關(guān)山家萬里,夜來棖觸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掛天正中,寂無聲;睡眼朦朧,
    恍若夢中;生臥徘徊以不寧,故國家園縈腦中;。
    苦煎熬,歸去成空,如焚王衷。
    古詩詞鑒賞論文篇十五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
    群山中的鳥兒飛得不見蹤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江雪》描寫的景物有山、孤舟、鳥、江雪。這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絕句,通過對山野嚴(yán)寒的景物描寫,描繪了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的圖景,勾畫了獨釣寒江的老翁形象,表達(dá)了詩人深感孤寂的情緒。
    《
    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散文家和思想家?!督愤@首詩作于柳宗元謫居永州期間,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集團(tuán)發(fā)動的永貞革新運動,但是失敗了,險惡的環(huán)境壓迫,并沒有把他壓垮。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價值和理想志趣,通過詩歌來加以展現(xiàn)。這首詩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