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回顧讀書過程中,對書中的觀點、情節(jié)、人物進行思考和總結(jié)的過程。讀后感的寫作可以包括對書中人物、情節(jié)、風格等方面的分析和評價。3.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選的一些讀后感,希望能給大家?guī)硪恍┧伎己蛦⑹尽?BR>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一
實習期內(nèi),遇到本文——《賦得永久的悔》。有關(guān)媽媽,有關(guān)那時候。
一個母親,一生沒有過了好日子。最好是的食材,就是“鮮紅色的”。那生澀的高粱米,竟然是媽媽一生的食材。在小孩小的時候,把“好的”都交給小孩。鄉(xiāng)村里,生理需求都無法得到達到的地區(qū),就別說別的的了。直到小孩長大以后,卻從此無法看到孩子。
季羨林老先生在媽媽身旁只待到六歲,以后便一直在外面拼搏、學習培訓??部部揽乐校麘?yīng)是多么的思念家鄉(xiāng)的媽媽??墒牵瑸榱烁玫匦闹械睦硐牖?,他只有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地難熬、思念。季羨林老先生說,不管怎樣都追憶不了媽媽的微笑來。她仿佛一輩子也沒有笑過。家境貧困、孩子避開、她又飽受了痛苦,微笑究竟是從哪里而來的呢?呢?在孩子離去的長時間累月里,她應(yīng)是多么的想念自身的骨血?。?BR> 不清楚有多少日夜,媽媽遠眺著孩子離去的村頭,一遍又一遍地思念,一次又一次地流淚,盼著孩子回歸。這豈是一個“痛心”能夠歸納的`情感?可是,這一孩子自始至終沒有回家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已。直至媽媽去世,季羨林老先生回到家的情況下,只見到媽媽的棺木,見到那簡單得不可以再簡單的房間……見到這,我的淚從此忍不住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精打細算人的一生,能待在爸爸媽媽身旁的時間又剩是多少呢?爸爸媽媽要想的并不是特殊的禮物,并不是聲譽影響力,只需一個關(guān)心的電話,就可以了,我不相信愛情。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二
今天又讀了《中國最美的散文集》之《賦得永久的悔》這一篇文章。季羨林先是風趣的挑了一下這個聽起來有些八股味道的題目,然后大致的敘述了一下他一生的經(jīng)歷(從出生到八十多歲的生平經(jīng)歷過的地方。)原來季羨林老人家一生里最最后悔的事情竟然是;他離開了了他的家鄉(xiāng),離開了他的親生母親而去了遙遠的地方“發(fā)揚光大”了。
如今的我們大概是都覺得季羨林為國家,為人民服務(wù)了,文學水平提高了,當然也出名了,發(fā)財了。這樣有什么不好的呢?!但是其實季羨林的內(nèi)心也是極為痛苦地!喪母之痛!
其實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樣,季羨林老人家幼年的時候家里是非常窮的!唯一“闊”的一陣還是在作者還未出生的時候,作者的九叔買了一張獎券竟然也幸運的中獎了!也理所應(yīng)當?shù)姆纸o了自己的兄弟(季羨林的`父親)一筆錢,可季羨林的父親卻沒有拿這筆錢用于投資,卻歡歡喜喜的辦了一桌宴席??!錢便又“揮霍”完了,季羨林的家里又是變得“一貧如洗”了。
季羨林只在這篇文章里只是寫到了關(guān)于吃的東西,例如:“白的”(麥子面餅子)——當時最好的食品;“黃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餅);最差的是“紅的”(紅高粱面餅子)。由于家庭條件,季羨林從小就只能吃又苦又澀的“紅的”。
且只有短短幾天的時間又離開了。第二次便是回家給母親奔喪了。
所以季羨林是十分后悔當初離開家的,他自己寧愿一輩子只吃“紅的”,也不愿意離開自己親愛的母親??!難以割舍的對母親的思念與追悼。所以離開母親,乃是季羨林老人家一生中最最后悔的事情了!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三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也許對這句話的真正認識在季羨林先生的這篇《賦得永久的悔》中,而我對他的感慨并不單單在于其對母親的思念,其中還夾帶著還有無盡的悔恨,對母親,對家鄉(xiāng),對身后撇下的幾十年的母親節(jié)然一身的生活,一個人,一個孤冷的生活,家徒四壁中的苦苦等待。
我也曾不止一次的想過,不止一次的思索過,如果在漫漫人生道路上非要選取一種或者說是非要把自我的感情留在某一個地方,那么我選取在路上,再回望中漸漸消失的路。其中緣由大抵大家都明白。在這條路上咱們走過,那里記錄了咱們以前的故事,寫著咱們唱著的歌,畫著咱們流過淚后的表情。想著想著,淚水便又止不住的流了下來,這不需要遮掩,也沒什么丟人,一個七尺男兒同樣也滿含著情思,誰不曾一面回望著故鄉(xiāng)以免產(chǎn)生難以抑制的哀怨與不舍。
走在路上,影子飯仿佛游離了自我的身子,跟著狹長的思念回到了久違的家鄉(xiāng)。我仿佛又回到了小時的樣貌,那時也不算小,只是在母親的翅膀下總顯得格外的幼稚與長不大。母親對我的照顧不能說是無微不至但在我印象中她總是盡量滿足我的要求,當然作為家長她也對我極盡苛責。在當初不明白只是有時候帶著要咬牙切齒的痛與恨,此刻想來只是帶著小小的'可笑,笑自我當時的無知,笑自我當時的身在福中不知福。此刻作罷,帶著只有無盡的遺憾與對那些日子里的愧疚與自責。
家鄉(xiāng)是小路,那是還跑不進大的車子。去城里上學總要走上那么一大段路程,而那是最愉悅的便是跟著母親的后面,只是跟著,偶爾做幾個鬼臉沖著騎著自開車的飄過的行人。那時我還小,母親也還年輕,自我在后面跟著有說不出的滿足于道不出的發(fā)自心底的欣然與喜悅。咱們邊走邊笑,邊笑邊說,邊說邊坐著各樣的動作。母親從不拘謹,尤其在大場合,記得家中大小雜務(wù)她總能插得上手,在這方面父親有時都不得不佩服,不得不伸出大拇指朝向母親,這自然逗得母親也笑得攏不上嘴。而我的童年的完美生活大多經(jīng)歷的就是笑與說不出的溫馨。
咱們同行,有時我跟在她后面做出一副一本正經(jīng)的樣貌或者說是像她一樣擺幾個她自我都不知道怎樣出來的動作。我自得其樂,而不幸被逮著便就又是一陣一陣思想上的政治教育,其批斗之嚴詞調(diào)之文雅那可真得好好說說,每次總叫我無地自容,弄得我是“鼻青臉腫”的找不找東西南北。母親有時嚴肅,但大部分時候還多的是幽默與風趣,她總在有月亮的晚上給咱們講鬼故事而將到最后卻怎樣也少不了一陣一陣狂亮的笑聲。那笑聲,實在不敢恭維,實在是很放肆,實在是有時讓人一陣一陣的脊背發(fā)涼,但她那笑聲在萬千鬼神那里好像也起了作用,都化作了一縷煙不知飄到了哪里去了,其中樂趣此刻想來,也抵不住的笑了起來。
走著走著,不覺察間已經(jīng)走到又一個的路口,而此刻只是我一個人站著,站在那里又忽然想起了你,真的好長時刻沒跟你打電話了,似乎又是我做錯了,在這個看似不長卻又很長的日子里。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四
這篇文章是季先生在他望九之年寫給母親的。季先生是一位過早地失去母親而終身懷有風木之悲的人,他6歲就離開了母親,不記得母親的笑容。文中回憶了他小時候生活的艱辛,食物匱乏,想方設(shè)法尋找吃的東西而母親則終日吃”黃的“食物的情節(jié),令人心酸。全文滲透了母親對孩子的至親至愛,通篇情意刺骨,無限凄切。季先生把他對母親的深情和歉意寓于質(zhì)樸的語言之中,自始至終傾注了一個情字,讀后讓人不能不為之動容?,F(xiàn)節(jié)選文章的最后兩段與大家一起分享:
”我在母親身邊只呆到6歲,以后兩次奔喪回家,呆的時間也很短。現(xiàn)在我回憶起來,連母親的面影都是迷離模糊的,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特別有一點,讓我難解而又易解: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日來呢?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告訴我說:“你娘經(jīng)常說,早知道送出去不回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簡單的一句話里飽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然而這個兒子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對于這個情況,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時候,自己大了幾歲,逐漸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籬下,經(jīng)濟不能獨立,()空有雄心壯志,怎奈無法實現(xiàn),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學畢業(yè),自己找到了工作,立即迎養(yǎng)母親,然而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yè),母親就離開我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边@句話正應(yīng)在我身上。我不忍想像母親臨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我就會心肝俱裂,眼淚盈眶。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了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
《賦得永久的悔》,如泣如訴。這是一份平平常常的人生菜單,季先生到了耄耋之年感嘆自己的.人生,這是季先生心靈的晾曬,值得我們深思。母親的偉大在于母愛,母愛的偉大在于無私。母親為了孩子可以舍得一切,忍受一切,充當一切。那么,作為兒女應(yīng)該怎樣回報母親呢?讀完這篇文章,我最深的感慨是,我們應(yīng)該趁著自己的母親還健在,趕緊補上這一堂人生之課,不要因為自己的怠慢和疏忽釀成人間悲劇,時間不等人呀!
正象季老先生所講的,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比起偉大的母親又算得了什么!是啊,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講,人生固然重要,但與偉大的母愛和母親的無私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季先生的感受刻骨銘心!永久的悔實則是無盡的愛。我們可能不曾有季先生那樣的悔,但愿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要像季老先生那樣,縱使悔痛一生,也喚不回望眼欲穿的那位母親的生命。在母親過世后撫棺大哭時,恨不能隨母親而地下,然后再為”永久的悔"寫什么賦。我希望我們大家都有顆清清明明的心,不要有這樣永久的悔。讓我們理解和關(guān)愛自己的母親吧!偉大的母愛是一盞不滅的燈。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五
季羨林老先生走了一個月有余,我也第一次讀完了他的散文集《賦得永久的悔》(我想,由于他的學科太專業(yè),估計也只能讀這種散文集才能滿足“我讀過他的書!”的虛榮心或敬畏感),在此將我的一些讀書筆記和感想留下,既是對季老的致敬,更是對自己的磨練。
我一直認為,最好的懷念方式是:全力鍛造好我們自己,追趕是最好的追憶。
……。
“一些時候以前,當我第一次聽到模糊數(shù)學這個名詞的時候,我蹭說過幾句怪話:數(shù)學比任何科學都更要求清晰,要求準確,怎么還能有什么模糊數(shù)學呢?后來我多了一些介紹文章,漸漸了解了模糊數(shù)學的內(nèi)容。我一反從前的想法,覺得模糊數(shù)學真是一個了不起的發(fā)現(xiàn)。在人類社會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中,有著大量模糊的東西。無論如何也無法確認這些東西的模糊性。承認這個事實,對研究學術(shù)和制定政策等等都是有好處的。
在大自然中怎樣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東西更多。連審美觀念也不例外。有很多東西,在很多時候,朦朧模糊的東西反而更顯得美。月下觀景,霧中看花,不是別有一番情趣在心頭嗎?在這里,觀賞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讓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縱橫六合,神馳于無何有之鄉(xiāng),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想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樣子,他立刻就成了什么樣子,比那些一清見底,纖毫不遺的東西要好得多,而且絕對一清見底、纖毫不遺的東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BR> 我這么說聽著好像對中國的不滿,不是這樣。我恰恰是個“模糊數(shù)學論者”——雖然這是我第一次為自己命名這個——原來瘋狂打星際爭霸的時候,我經(jīng)常記不住一些兵種的數(shù)據(jù),而且在組織戰(zhàn)術(shù)的時候也經(jīng)?!安畈欢唷睉B(tài)。對此對應(yīng),沃成琦打各種游戲的時候,總能像了解他弟的身高體重一樣爆出各種細節(jié)。我自嘆不如,但他說對我的評論是“你雖然不門清,但總能對形勢進行很準確的評估“我不知他是捧我敷衍我安慰我還是真話,但我覺得很準確。
其實就像超級瑪麗或馬術(shù)比賽,我們總要翻越無數(shù)的溝坎,面對無數(shù)可能吃掉自己的通道。只要不丟命,只要還能往前,就沒啥。而且,也正因為模糊性,我們才能進入新的世界,然后通關(guān)。)。
我上面提到“老齡社會”這個詞兒。這個概念我是懂得的,有一些措施我也是贊成的。什么干部年輕化,教師年輕化,我都舉雙手贊成。但是我對報紙上天天叫嚷“老齡社會”,卻有極大的反感。好像人一過六十就成了社會的包袱,成了阻礙社會進步的絆腳石,我看有點危言聳聽,不知道用意何在。我自己已是老人,我也觀察過許多別的老人。他們中游手好閑者有之,躺在醫(yī)院里不能動的有之,天天提鳥籠持釣竿者有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這只是少數(shù),并不是老人的全部。還有不少老人雖然已經(jīng)壽登耄耋,年逾期賾,向著百歲甚至茶壽進軍,但仍然勤勤懇懇,焚膏繼晷,兀兀窮年,難道這樣一些人也算是社會的包袱嗎?我倒不一定贊成“姜還是老的辣”這樣一句話。年輕人朝氣蓬勃,是我們未來希望之所在,讓他們登上路津,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對老年人也不必天天絮絮叨叨,耳提面命:“你們已經(jīng)老了!你們已經(jīng)不行了!對老齡社會你們不能辭其咎呀!”這樣做有什么用處呢?隨著生活的日益改善,人們的平均壽命還要提高,將來老年人在社會中所占的比例還要提高。即使你認為這是一件壞事,你也沒有法子改變?!覀冇腥死鲜菫樯鐣淆g化擔憂,難道能把六十歲以上的人統(tǒng)統(tǒng)賜自盡嗎?老齡化銅人口多不是一碼事。人擔心人口爆炸,用計劃生育的辦法就能制止。老齡化是自然趨勢,而且無法制止。既然無法制止,就不必嚇嚷,這是徒勞無益的。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六
今日拜讀了季老先生的作品《懷念母親》、《賦得永久的悔》,被文中的情節(jié)深深地打動了!我的情緒被感染了。
“我的愿望沒能實現(xiàn)······抱終天之恨!”那份刻骨銘心的對母親的眷戀,那份濃濃的愛母情懷!誰能賜予贖過的機會來沖刷心底積攢多年來的深深的懺悔,給一個補過的機會,好讓他多陪陪母親!但是連這樣一個小小的要求都成了一種奢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這種感受誰能承受得了呢!
不由得想起了我。多年了,每次回家,媽媽對我們都像小孩子似的,忙前忙后,生怕每餐沒有合口的飯菜,噓寒問暖,千叮嚀萬囑咐。每次走時媽媽都會送我們坐上車目送好遠,那份不舍之情在那回首的一剎,在那轉(zhuǎn)身低頭的瞬間,我便將這一切默默化作眼底的淚,靜靜地流淌在心底,為心靈取暖,為旅途作伴。每次和媽媽通話,我這邊是甜甜的一聲“媽”,那頭則是媽媽“哎……”的一聲回應(yīng),接下來是我們母女格格的一陣笑,那聲音好美,聽起來好舒服,好欣慰,好幸福!即使有了不快也會煙消云散的。和媽媽,我們有永遠也說不完的話題。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把最美麗的祝愿化作天邊的云,托風兒捎給母親,讓雨兒滋潤,最深的祝福都成真!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七
題目是韓小蕙小姐出的,所以名之曰“賦得”。但文章是我心甘情愿作的,所以不是八股。
我為什么心甘情愿作這樣一篇文章呢?一言以蔽之,題目出得好,不但實獲我心,而且先獲我心:我早就想寫這樣一篇東西了。
我己經(jīng)到了望九之年。在過去的七八十年中,從鄉(xiāng)下到城里;從國內(nèi)到國外;從小學、中學、大學到洋研究院;從“志于學”到超過“從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過陽關(guān)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既經(jīng)過“山重水復疑無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悅與憂傷并駕,失望與希望齊飛,我的經(jīng)歷可謂多矣。要講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要選其中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為它片刻也沒有離開過我的心。
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xiāng),離開母親。
我出生在魯西北一個極端貧困的村莊里。我們家是貧中之貧,真可以說是貧無立錐之地。
這一句話并沒有夸大,他說的是實情。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親等三個兄弟,孤苦伶仃,無依無靠。最小的一叔送了人。我父親和九叔餓得沒有辦法,只好到別人家的棗林里去撿落到地上的干棗充饑。這當然不是長久之計。最后兄弟倆被逼背井離鄉(xiāng),盲流到濟南去謀生。此時他倆也不過十幾二十歲。在舉目無親的大城市里,必然是經(jīng)過千辛萬苦,九叔在濟南落住了腳。于是我父親就回到了故鄉(xiāng),說是農(nóng)民,但又無田可耕。又必然是經(jīng)過千辛萬苦,九叔從濟南有時寄點錢回家,父親賴以生活。不知怎么一來,竟然尋(讀若xin)上了媳婦,她就是我的母親。母親的娘家姓趙,門當戶對,她家窮得同我們家差不多,否則也決不會結(jié)親。她家里飯都吃不上,哪里有錢、有閑上學。所以我母親一個字也不識,活了一輩子,連個名字都沒有。她家是在另一個莊上,離我們莊五里路。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
北京大學那一位“老佛爺”要“打”成“地主”的人,也就是我,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里,就有這樣一位母親。
后來我聽說,我們家確實也“闊”過一陣。大概在清末民初,九叔在東三省用口袋里剩下的最后五角錢,買了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災獎券,中了獎。兄弟倆商量,要“富貴而歸故鄉(xiāng)”,回家揚一下眉,吐一下氣。于是把錢運回家,九叔仍然留在城里,鄉(xiāng)里的事由父親一手張羅,他用荒唐離奇的價錢,買了磚瓦,蓋了房子。又用荒唐離奇的價錢,置了一塊帶一口水井的田地。一時興會淋漓,真正揚眉吐氣了??上Ш镁安婚L,我父親又用荒唐離奇的方式,仿佛宋江一樣,豁達大度,招待四方朋友。一轉(zhuǎn)瞬間,蓋成的瓦房又拆了賣磚、賣瓦。有水井的田地也改變了主人。全家又回歸到原來的情況。我就是在這個時候,在這樣的情況下降生到人間來的。
母親當然親身經(jīng)歷了這個巨大的變化??上В斘彝赣H住在一起的時候,我只有幾歲,告訴我,我也不懂。所以,我們家這一次陡然上升,又陡然下降,只像是曇花一現(xiàn),我到現(xiàn)在也不完全明白。這謎恐怕要成為永恒的謎了。
不管怎樣,我們家又恢復到從前那種窮困的情況。后來聽人說,我們家那時只有半畝多地。這半畝多地是怎么來的,我也不清楚。一家三口人就靠這半畝多地生活。城里的九叔當然還會給點接濟,然而像中湖北水災獎那樣的事兒,一輩子有一次也不算少了。九叔沒有多少錢接濟他的哥哥了。
家里日子是怎樣過的,我年齡太小,說不清楚。反正吃得極壞,這個我是懂得的。按照當時的標準,吃“白的”(指麥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最次是吃紅高粱餅子,顏色是紅的,像豬肝一樣?!鞍椎摹迸c我們家無緣?!包S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顏色都是黃的)與我們緣分也不大。終日為伍者只有“紅的”。這“紅的”又苦又澀,真是難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餓,我真有點談“紅”色變了。
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辦法。我祖父的堂兄是一個舉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他們這一支是有錢有地的。雖然舉人死了,但家境依然很好。我這一位大奶奶仍然健在。她的親孫子早亡,所以把全部的鐘愛都傾注到我身上來。她是整個官莊能夠吃“白的”的僅有的幾個人中之一。她不但自己吃,而且每天都給我留出半個或者四分之一個白面饃饃來。我每天早晨一睜眼,立即跳下炕來向村里跑,我們家住在村外。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聲:“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縮回到肥大的袖子,從口袋里掏出一小塊饃饃,遞給我,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時刻。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八
今日,葵巳年七月又二于重師大圖書館。因緣巧合得季老《賦得永久的悔》讀之。季老之文,真情實意,感人肺腑,不由熱淚盈眶。
這文章名是一位好友給季老出的題目,深得季老心懷,并爽快予以作文。季老談到屬于他的“永久的悔”,那就是對于母親大人的深深的愧疚抱歉。熟悉季羨林經(jīng)歷的人都知道,他六歲便“離家出走”,離開自己的父親,母親,跟著叔父念書,當高中教員,后來去國外留學,去北大開設(shè)西洋文學系。但記憶中關(guān)于自己母親的記憶卻是少之又少,僅有的幾次就是回家奔喪,而最后一次就是回去給自己的親生母親奔喪,連遺容都不給他一睹,是上天對他的懲罰嗎?在后來他聽人說起母親的原話“早知道這一走再也不回來,說什么也不讓他走啊!”。不僅熱淚盈眶。
母親眼里總是滿懷淚水,心里飽含著痛苦。這種情感,把我們深深地渲染。該文前半部分屬于敘述性的,最后幾段抒情,但其情深深意濃濃,雖只有那么幾個字但已足以征服所有有情之人的內(nèi)心。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看過季老的一個公益宣傳片,廣告詞很簡單,那就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這句說也成了他心中最深的愧疚的表達。可能你會問我為什么我會對這篇文章那么地推崇。是因為我有同樣的經(jīng)歷嗎?不是的,我的父母都還健在,沒有那種擔心。可能真正地說起來就不得不提及另外一件事情:今天,在幺姨的空間看到了父母的照片,我哭了,為父母的歲月和他們所要面臨的殘酷的現(xiàn)實而傷懷。他們經(jīng)受了太多的辛酸,為我們而經(jīng)受。
在我的印象之中,總是盡力去構(gòu)造一幅美好的圖景,父母兄弟之間和諧美好,他們身體好,無病無災無磨無難。直到現(xiàn)實的出現(xiàn),我才知道他們已經(jīng)憔悴到了何種地步。今年,我能深深地感受到他們的衰老,長達30年之久的漂泊,辛苦持家,往日那談笑風生,瀟灑的父親變得那樣的邋遢,那樣惹人憐憫,往日那么愛美的母親變得截然不同,變成了自己最不愿意接受卻又不得不接受的那種形象。
我不因此而對他們有絲毫的厭倦,因為我愛他們,勝過愛我自己的生命。
似乎說得和季老的“賦得永久的悔”有點兒遠了,其實不是的,這才是我想要說的內(nèi)容,才是我想要表達的情感。
和父母通電話,總能感受到一種來自于他們內(nèi)心的無法回避的疲憊,是的,我怎么會不知道他們疲憊的身體,心理呢!可是我有什么辦法呢!我現(xiàn)在擁有的是一無所有。只能給他們說,我過得很好,錢夠用了,學習很好,我的一切都很好,你們不用為我擔心,你們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一定要吃好,休息好。天知道,他們依舊還是那么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辛苦著。因為家里還有兩個需要錢的孩子,沒有錢,沒有辛苦地付出,孩子就寸步難行,所以什么樣的工作,也無論多么地辛苦,只要能掙到錢,咬牙拼命也要去做。
這就是我的父母,平凡而偉大而善良。
如實說來,我們兩兄弟都不是很會諒解自己的父母,總是在讓父母操心。是的,哪怕直到現(xiàn)在,我們都沒有深深地理解過為父為母者的那份渴望,自己還在“自以為是,活在自我的狹小空間里面?!?BR> 對父母,一句對不起怎能言盡所有的愧疚呢。
可能在別人的眼里,我們兩個孩子是爭氣的。讀書認真,個個考上大學,為父母爭氣了,有出息了,光耀門面了。
可是我想說的是,我們沒有為父母爭氣,因為我們沒有做到最好,還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雖然他們嘴上不說,還一直說我們是不錯的,他們的話我懂,別人的話我也懂。別人所說的回敘只是隨口說說,或者可能還是一種機鋒。
望著他們的照片,聽著他們的話語,我心里無不哀傷和愧疚。十多年了,舒適優(yōu)越的日子過夠了嗎?給他們的壓力夠了吧!
今年哥哥大學畢業(yè),似乎這壓力應(yīng)該是減輕了吧,但我知道這不是的,至少對于他們自己來說不是的,畢業(yè)了就意味著買房娶媳婦兒,他們的操心絲毫沒有減,而是加重了。在大多數(shù)眼里,這些似乎都是應(yīng)該的,我從來沒有那樣的認為。我知道別人對你好不是理所當然的,包括你的父母。
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對于王欣欣的不再有奢望。在她眼里她的父親出去指揮一下修路工作就是辛苦;我在心里反問自己,那我的父親的工作是什么呢!該是你父親的千倍萬倍吧,這種討論沒有絲毫的意義。這就是差異吧,我承認它的存在,所以我選擇了給自己一個清晰的定位,不管這定位是自愿的還是被動的,都已經(jīng)是現(xiàn)實了。
有些事情是天定的,有些事情是人為的。但人為的是那么的有限,天定依舊還在肆虐……。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九
題目是韓小蕙小姐出的,所以名之曰“賦得”。但文章是我心甘情愿作的,所以不是八股。
我為什么心甘情愿作這樣一篇文章呢?一言以蔽之,題目出得好,不但實獲我心,而且先獲我心:我早就想寫這樣一篇東西了。
我己經(jīng)到了望九之年。在過去的七八十年中,從鄉(xiāng)下到城里;從國內(nèi)到國外;從小學、中學、大學到洋研究院;從“志于學”到超過“從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過陽關(guān)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既經(jīng)過“山重水復疑無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悅與憂傷并駕,失望與希望齊飛,我的經(jīng)歷可謂多矣。要講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要選其中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為它片刻也沒有離開過我的心。
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xiāng),離開母親。
我出生在魯西北一個極端貧困的村莊里。我們家是貧中之貧,真可以說是貧無立錐之地。十年浩劫中,我自己跳出來反對北大那一位倒行逆施但又炙手可熱的“老佛爺”,被她視為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后快。她手下的小嘍羅們曾兩次竄到我的故鄉(xiāng),處心積慮地把我“打”成地主,他們那種狗仗人勢窮兇極惡的教師爺架子,并沒有能嚇倒我的鄉(xiāng)親。我小時候的一位伙伴指著他們的鼻子,大聲說:“如果讓整個官莊來訴苦的話,季羨林家是第一家!”
這一句話并沒有夸大,他說的是實情。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親等三個兄弟,孤苦伶仃,無依無靠。最小的一叔送了人。我父親和九叔餓得沒有辦法,只好到別人家的棗林里去撿落到地上的干棗充饑。這當然不是長久之計。最后兄弟倆被逼背井離鄉(xiāng),盲流到濟南去謀生。此時他倆也不過十幾二十歲。在舉目無親的大城市里,必然是經(jīng)過千辛萬苦,九叔在濟南落住了腳。于是我父親就回到了故鄉(xiāng),說是農(nóng)民,但又無田可耕。又必然是經(jīng)過千辛萬苦,九叔從濟南有時寄點錢回家,父親賴以生活。不知怎么一來,竟然尋(讀若xin)上了媳婦,她就是我的母親。母親的娘家姓趙,門當戶對,她家窮得同我們家差不多,否則也決不會結(jié)親。她家里飯都吃不上,哪里有錢、有閑上學。所以我母親一個字也不識,活了一輩子,連個名字都沒有。她家是在另一個莊上,離我們莊五里路。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
北京大學那一位“老佛爺”要“打”成“地主”的人,也就是我,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里,就有這樣一位母親。
后來我聽說,我們家確實也“闊”過一陣。大概在清末民初,九叔在東三省用口袋里剩下的最后五角錢,買了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災獎券,中了獎。兄弟倆商量,要“富貴而歸故鄉(xiāng)”,回家揚一下眉,吐一下氣。于是把錢運回家,九叔仍然留在城里,鄉(xiāng)里的事由父親一手張羅,他用荒唐離奇的價錢,買了磚瓦,蓋了房子。又用荒唐離奇的價錢,置了一塊帶一口水井的田地。一時興會淋漓,真正揚眉吐氣了。可惜好景不長,我父親又用荒唐離奇的方式,仿佛宋江一樣,豁達大度,招待四方朋友。一轉(zhuǎn)瞬間,蓋成的瓦房又拆了賣磚、賣瓦。有水井的田地也改變了主人。全家又回歸到原來的情況。我就是在這個時候,在這樣的情況下降生到人間來的。
母親當然親身經(jīng)歷了這個巨大的變化??上?,當我同母親住在一起的時候,我只有幾歲,告訴我,我也不懂。所以,我們家這一次陡然上升,又陡然下降,只像是曇花一現(xiàn),我到現(xiàn)在也不完全明白。這謎恐怕要成為永恒的謎了。
不管怎樣,我們家又恢復到從前那種窮困的情況。后來聽人說,我們家那時只有半畝多地。這半畝多地是怎么來的,我也不清楚。一家三口人就靠這半畝多地生活。城里的九叔當然還會給點接濟,然而像中湖北水災獎那樣的事兒,一輩子有一次也不算少了。九叔沒有多少錢接濟他的哥哥了。
家里日子是怎樣過的,我年齡太小,說不清楚。反正吃得極壞,這個我是懂得的。按照當時的標準,吃“白的”(指麥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最次是吃紅高粱餅子,顏色是紅的,像豬肝一樣?!鞍椎摹迸c我們家無緣?!包S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顏色都是黃的)與我們緣分也不大。終日為伍者只有“紅的”。這“紅的”又苦又澀,真是難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餓,我真有點談“紅”色變了。
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辦法。我祖父的堂兄是一個舉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他們這一支是有錢有地的。雖然舉人死了,但家境依然很好。我這一位大奶奶仍然健在。她的親孫子早亡,所以把全部的鐘愛都傾注到我身上來。她是整個官莊能夠吃“白的”的僅有的幾個人中之一。她不但自己吃,而且每天都給我留出半個或者四分之一個白面饃饃來。我每天早晨一睜眼,立即跳下炕來向村里跑,我們家住在村外。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聲:“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縮回到肥大的袖子,從口袋里掏出一小塊饃饃,遞給我,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時刻。
此外,我也偶爾能夠吃一點“白的”,這是我自己用勞動換來的。一到夏天麥收季節(jié),我們家根本沒有什么麥子可收。對門住的寧家大嬸子和大姑――她們家也窮得夠嗆――就帶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麥子”。所謂“拾麥子”就是別家的長工割過麥子,總還會剩下那么一點點麥穗,這些都是不值得一撿的,我們這些窮人就來“拾”。因為剩下的決不會多,我們拾上半天,也不過拾半籃子,然而對我們來說,這己經(jīng)是如獲至寶了。一定是大嬸和大姑對我特別照顧,以一個四五歲、五六歲的孩子,拾上一個夏天,()也能拾上十斤八斤麥粒。這些都是母親親手搓出來的。為了對我加以獎勵,麥季過后,母親便把麥子磨成面,蒸成饃饃,或貼成白面餅子,讓我解饞。我于是就大快朵頤了。
記得有一年,我拾麥子的成績也許是有點“超常”。到了中秋節(jié)――農(nóng)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親不知從哪里弄了點月餅,給我掰了一塊,我就蹲在一塊石頭旁邊,大吃起來。在當時,對我來說,月餅可真是神奇的東西,龍肝鳳髓也難以比得上的,我難得吃一次。我當時并沒有注意,母親是否也在吃。現(xiàn)在回想起來,她根本一口也沒有吃。不但是月餅,連其他“白的”,母親從來都沒有嘗過,都留給我吃了。她大概是畢生就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到了歉年,連這個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十
今日拜讀了季老先生的作品《懷念母親》、《賦得永久的悔》,被文中的情節(jié)深深地打動了!我的情緒被感染了。
“我的愿望沒能實現(xiàn)……抱終天之恨!”那份刻骨銘心的對母親的眷戀,那份濃濃的愛母情懷!誰能賜予贖過的機會來沖刷心底積攢多年來的深深的懺悔,給一個補過的機會,好讓他多陪陪母親!但是連這樣一個小小的要求都成了一種奢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這種感受誰能承受得了呢!
不由得想起了我。多年了,每次回家,媽媽對我們都像小孩子似的,忙前忙后,生怕每餐沒有合口的飯菜,噓寒問暖,千叮嚀萬囑咐。每次走時媽媽都會送我們坐上車目送好遠,那份不舍之情在那回首的一剎,在那轉(zhuǎn)身低頭的瞬間,我便將這一切默默化作眼底的淚,靜靜地流淌在心底,為心靈取暖,為旅途作伴。每次和媽媽通話,我這邊是甜甜的`一聲“媽”,那頭則是媽媽“哎……”的一聲回應(yīng),接下來是我們母女格格的一陣笑,那聲音好美,聽起來好舒服,好欣慰,好幸福!即使有了不快也會煙消云散的。和媽媽,我們有永遠也說不完的話題。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把最美麗的祝愿化作天邊的云,托風兒捎給母親,讓雨兒滋潤,最深的祝福都成真!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十一
今天又讀了《中國最美的散文集》之《賦得永久的悔》這一篇文章。季羨林有些風趣的挑了一下這個聽起來先是八股味道的題目,前半生然后分界的敘述了一下他一生的經(jīng)歷(從出生到八十多歲的生平經(jīng)歷過的地方。)原來季羨林老人家一生里最最后悔的事情竟然是;他離開了了他的家鄉(xiāng),離開了他的親生而去了遙遠的地方“發(fā)揚光大”了。
如今的我們大概是都相信覺得季羨林為國家,為人民服務(wù)了,文學水平提高了,當然也出名了,發(fā)財了。這樣有什么不好的呢?!但是其實季羨林的內(nèi)心也是極為恐懼地!喪母之痛!
其實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樣,季羨林老人家幼年的時候家里是非常窮的!唯一“闊”的一陣還是在作者還未出生的時候,作者的九叔買了一張獎券竟然也幸運的中獎了!也理所應(yīng)當?shù)姆纸o了自己的兄弟(季羨林的父親)一筆錢,可季羨林的父親并無卻沒有拿這筆錢用于投資,卻歡歡喜喜的辦了桌上宴席!!錢便又“揮霍”完了,季羨林的家里又是來得“一貧如洗”了。
季羨林只在這篇文章里只是寫到了關(guān)于吃的東西,例如:“白的”(麥子面餅子)——當時最好的食品;“黃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餅);最差的是“紅的”(紅高粱面餅子)。由于家庭條件,季羨林從小就只能吃又苦又澀的“紅的”。
兒時的季羨林只在他的時候就被送出了家庭,所以所知道的少年時代的記憶大多都是吃的東西,而對于只有六歲的'他來講,對于心靈母親的記憶是少之又少的!而在季羨林大學畢業(yè)畢業(yè)以前可憐的他只回家了2回,只見到過母親一次銳角,且只有短短幾天的時間又離開了。第二次便是回家給母親奔喪了。
所以季羨林是十分余秋雨后悔當初離開家的,他自己寧愿一輩子只嚼“紅的”,也不愿意不能離開自己親愛的母親??!哀傷難以割舍的對母親的思念與追悼。所以離開母親,乃是季羨林老人家一生中最最后悔的事情了!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十二
一直以來,喜歡季羨林老先生的文字,樸實無華,卻意蘊深遠。今天,再次拜讀了他的文章——《賦得永久的悔》。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先生說這話正應(yīng)在了他身上。想想自己,從小到大,父母親為這個家奔忙,自己卻一直無以為報?,F(xiàn)在上學,吃父母的穿父母的,不知道哪一天,才能報答他們的愛子情深。
孩提時代,總認為母親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慢慢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想要獨立、想要自由,也就變得自傲了,叛逆了??傄詾槌岚蛴擦?,可以飛了。不懂得體會母親的語重心長,還自以為是地把它當成毫無意義的嘮叨,竟然好意思口口聲聲說著:“這就是代溝!”
呵呵,現(xiàn)在,終于是長大了。雖然未為人母,還不能夠很深切的感受到母親的種種感受,但是,離家遠了,也懂得想念了。想想自己的不成熟,再想想母親的包容與忍讓,忽然很有感慨:母親,永遠的至親!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希望會有很多人能夠明白這句話,同時明白自己該做的……明天,又一個母親節(jié),愿我的母親,安好。也愿天下的母親,安好。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十三
“讀萬卷書且行萬里路”
“淳樸恬澹,本色天然”
“外表平易,秀色內(nèi)涵”
這些詞句來概括季老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
原本讀這本書,信手揀來,純屬偶然,但現(xiàn)在卻是欣然。原因自不必多說,盡(浸)在書中了。
季老的閱歷已不能用豐富二字形容,但他能持著謙虛待人的本性,在“大家”中委實不多。也許正是清楚了自己的優(yōu)劣,所以有感而發(fā)的謙虛是真誠的,絕不是虛妄的。
季老雖已耄耋之年,寫起文章來仍像孩子們般生動、活潑。比方,在夜課后,在黑暗中,走過一片種滿了芍藥花的花畦,紫色的芍藥花同綠色的葉子化成了一個顏色,清香似乎撲入鼻宮。季老戲稱,學習英文總同美麗的芍藥花聯(lián)在一起,留在腦海,成為美麗的回憶。
關(guān)于“拖尸”,季老也描寫得惟妙惟肖。據(jù)說,這是當時清華的一個特色。新生在報到前必須先到體育館,舊生好事者列隊對新生進行“拖尸”。幾個彪形大漢把新生的兩手、兩腳抓住,舉了起來,在空中搖晃幾次,然后拋到墊子上,這就算完成了手續(xù),頗有點像《水滸傳》上提到的殺威棒。想想,我們報到是去的也是體育館,只是沒受到這樣的“禮遇”。其實,這只不過是舊生對新伙伴開一點玩笑,充滿了友情的。
季老就是如此賦有生活感,此外,他的處事原則、清醒自知、民族意識也毫不遜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季老躬行著。他心頭有拂拭不掉的科欽人民的一顰一笑,有火焰山的熱烈奇異,也絲毫不缺少哥廷根般的點點懷念、感激。體驗天雨曼陀羅,分享山中逸趣,來到虎門炮臺,一筆點出民族的脊梁: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
他不以瓦爾德施密特的評價而沮喪,也決不由于中村元教授的夸獎而發(fā)昏。他認識到翻譯工作的價值,也清醒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他甚至可以對垂垂老矣的瓦爾德施密特教授說出善意的謊言,真心卻又不虛偽。就是這樣,一個孩子般成熟,一個百變的.季羨林。一個時代的驕子。
書名用“永久的悔”,那么季老“永久的悔”又是什么呢!季老說,這是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的悔,這永久的悔片刻沒有離開過他的心,即:不該離開故鄉(xiāng),不該離開母親。
是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個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季老如是說。對他自己,也對我們。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十四
每當我讀到這一句話的時候,心潮總是會抑制不住地涌動。
季羨林是國際著名文學家。早年留學國外,通多門語言,并是世界上僅有的精于吐火羅文的幾位學者之一。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是我心中當之無愧的英雄。
《季羨林文集》不同于其他的散文集,它每隔十年就會有一段人生的總結(jié)。這匯集了季老先生畢生的經(jīng)驗和感悟。每讀完一篇都會讓人感覺眼前一亮。能讓人預先明確了今后的目標。我想等我到了耳順之年以后再去品味的話,也許收獲會更大。
也有相當一部分的文章描述到了作者的故鄉(xiāng),寫到了她的母親。正如季老先生所說,他的故鄉(xiāng)沒有色彩,只有一片灰黃。作者的童年是很苦的。尤其是在吃著一方面,他著重進行了強調(diào)。在他的故鄉(xiāng),吃“白的”(指麥子面)地位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人們把它叫做“黃的”,最次是吃紅高粱餅子,叫“紅的”。而作者家里最經(jīng)常吃的是紅的。偶爾能從別人家那里的來白的和黃的。至于肉呢,在作者吃的記憶中只有一次,那是一小碗牛肉湯,里面只有一小塊牛肉,他卻用小刀一點點割著吃。相比之下,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好多了吧。
然而,不論是黃的、白的,還是豬肉、牛肉,在家里得來這些“美味”的時候只有我一人在吃,母親沒有嘗過一口。她只是看著我吃時滿足的神情,然后往嘴里塞滿難以下咽的高粱面。
母親親手將我送到城里,自己卻留在故鄉(xiāng)受苦。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她經(jīng)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簡短的一句話里面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樹欲靜而風不止,可憐天下父母心。
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多么凄婉而又感人。這就成了作者內(nèi)心永遠的悔恨,也成了烙印在我腦海中無法忘卻的畫面。
讀這本書,我品味到了人情的冷暖,我感悟到了當今的幸福,我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整個人生,似乎就一濃縮在這本書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賦得永久的悔》?!皹溆o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確實是這樣。更因為如此,我們要把握好當下。及時行孝,對爸媽說一聲:“我愛你?!币苍S這樣才能不辜負父母對我們的養(yǎng)育之恩。世間再多的榮華富貴,都不如陪在父母身邊。
人間真情,世間大愛,全在季老先生筆下。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十五
最近,我讀了一篇文章,這是季羨林先生寫的《賦得永久的悔》。
在我的眼里,我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母愛。母愛是偉大的,母愛是無私的,母愛是一縷溫暖的陽光!從季羨林寫的文章中,我體會到他對母親的愛意,對母親的懷念以及對母親的歉疚。
作者的母親多么盼望遠離家人的他回來呵!不管有多少個日夜,她依舊眼望遠方,等待著兒子的歸來。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回來,一直等到自己離開這個世界。
雖然作者立下了誓愿,但是當作者有能力贍養(yǎng)父母時,父母卻已離去。季羨林先生不忍想象母親臨終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就會痛不欲生。當他趕回清平奔喪時,看到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是多么想隨母親于地下呀!
當母親離開季羨林先生時,他才發(fā)現(xiàn)自己做了一件多么錯的事情。他錯在不該離開故鄉(xiāng),更不該離開母親,他寧愿沒有名譽,沒有地位,沒有幸福,沒有尊榮,不管每天吃的好不好他也愿意待在母親身邊,為母親養(yǎng)老送終。
母愛,像那詩歌,悠遠純凈、和雅清淡;母愛像和煦的風,吹去朔雪紛飛,帶來溫暖情懷......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十六
《賦得永久的悔》是國學大師季羨林代表作品之一。在文中,作者表示其人生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xiāng),離開母親。
題目是韓小蕙小姐出的,所以名之曰“賦得”。但文章是我心甘情愿作的,所以不是八股。
我為什么心甘情愿作這樣一篇文章呢?一言以蔽之,題目出得好,不但實獲我心,而且先獲我心:我早就想寫這樣一篇東西了。
我己經(jīng)到了望九之年。在過去的七八十年中,從鄉(xiāng)下到城里;從國內(nèi)到國外;從小學、中學、大學到洋研究院;從“志于學”到超過“從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過陽關(guān)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既經(jīng)過“山重水復疑無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悅與憂傷并駕,失望與希望齊飛,我的經(jīng)歷可謂多矣。要講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要選其中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為它片刻也沒有離開過我的心。
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xiāng),離開母親。
我出生在魯西北一個極端貧困的村莊里。我們家是貧中之貧,真可以說是貧無立錐之地。
這一句話并沒有夸大,他說的是實情。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親等三個兄弟,孤苦伶仃,無依無靠。最小的一叔送了人。我父親和九叔餓得沒有辦法,只好到別人家的棗林里去撿落到地上的干棗充饑。這當然不是長久之計。最后兄弟倆被逼背井離鄉(xiāng),盲流到濟南去謀生。此時他倆也不過十幾二十歲。在舉目無親的大城市里,必然是經(jīng)過千辛萬苦,九叔在濟南落住了腳。于是我父親就回到了故鄉(xiāng),說是農(nóng)民,但又無田可耕。又必然是經(jīng)過千辛萬苦,九叔從濟南有時寄點錢回家,父親賴以生活。不知怎么一來,竟然尋(讀若xin)上了媳婦,她就是我的母親。母親的娘家姓趙,門當戶對,她家窮得同我們家差不多,否則也決不會結(jié)親。她家里飯都吃不上,哪里有錢、有閑上學。所以我母親一個字也不識,活了一輩子,連個名字都沒有。她家是在另一個莊上,離我們莊五里路。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
北京大學那一位“老佛爺”要“打”成“地主”的人,也就是我,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里,就有這樣一位母親。
后來我聽說,我們家確實也“闊”過一陣。大概在清末民初,九叔在東三省用口袋里剩下的最后五角錢,買了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災獎券,中了獎。兄弟倆商量,要“富貴而歸故鄉(xiāng)”,回家揚一下眉,吐一下氣。于是把錢運回家,九叔仍然留在城里,鄉(xiāng)里的事由父親一手張羅,他用荒唐離奇的價錢,買了磚瓦,蓋了房子。又用荒唐離奇的價錢,置了一塊帶一口水井的田地。一時興會淋漓,真正揚眉吐氣了??上Ш镁安婚L,我父親又用荒唐離奇的方式,仿佛宋江一樣,豁達大度,招待四方朋友。一轉(zhuǎn)瞬間,蓋成的瓦房又拆了賣磚、賣瓦。有水井的田地也改變了主人。全家又回歸到原來的情況。我就是在這個時候,在這樣的情況下降生到人間來的。
母親當然親身經(jīng)歷了這個巨大的變化??上?,當我同母親住在一起的時候,我只有幾歲,告訴我,我也不懂。所以,我們家這一次陡然上升,又陡然下降,只像是曇花一現(xiàn),我到現(xiàn)在也不完全明白。這謎恐怕要成為永恒的謎了。
不管怎樣,我們家又恢復到從前那種窮困的情況。后來聽人說,我們家那時只有半畝多地。這半畝多地是怎么來的,我也不清楚。一家三口人就靠這半畝多地生活。城里的九叔當然還會給點接濟,然而像中湖北水災獎那樣的事兒,一輩子有一次也不算少了。九叔沒有多少錢接濟他的哥哥了。
家里日子是怎樣過的,我年齡太小,說不清楚。反正吃得極壞,這個我是懂得的。按照當時的標準,吃“白的”(指麥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最次是吃紅高粱餅子,顏色是紅的,像豬肝一樣。“白的”與我們家無緣。“黃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顏色都是黃的)與我們緣分也不大。終日為伍者只有“紅的”。這“紅的”又苦又澀,真是難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餓,我真有點談“紅”色變了。
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辦法。我祖父的堂兄是一個舉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他們這一支是有錢有地的。雖然舉人死了,但家境依然很好。我這一位大奶奶仍然健在。她的親孫子早亡,所以把全部的鐘愛都傾注到我身上來。她是整個官莊能夠吃“白的”的僅有的幾個人中之一。她不但自己吃,而且每天都給我留出半個或者四分之一個白面饃饃來。我每天早晨一睜眼,立即跳下炕來向村里跑,我們家住在村外。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聲:“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縮回到肥大的袖子,從口袋里掏出一小塊饃饃,遞給我,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時刻。
此外,我也偶爾能夠吃一點“白的”,這是我自己用勞動換來的。一到夏天麥收季節(jié),我們家根本沒有什么麥子可收。對門住的寧家大嬸子和大姑——她們家也窮得夠嗆——就帶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麥子”。所謂“拾麥子”就是別家的長工割過麥子,總還會剩下那么一點點麥穗,這些都是不值得一撿的,我們這些窮人就來“拾”。因為剩下的決不會多,我們拾上半天,也不過拾半籃子,然而對我們來說,這己經(jīng)是如獲至寶了。一定是大嬸和大姑對我特別照顧,以一個四五歲、五六歲的孩子,拾上一個夏天,也能拾上十斤八斤麥粒。這些都是母親親手搓出來的。為了對我加以獎勵,麥季過后,母親便把麥子磨成面,蒸成饃饃,或貼成白面餅子,讓我解饞。我于是就大快朵頤了。
記得有一年,我拾麥子的成績也許是有點“超常”。到了中秋節(jié)——農(nóng)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親不知從哪里弄了點月餅,給我掰了一塊,我就蹲在一塊石頭旁邊,大吃起來。在當時,對我來說,月餅可真是神奇的東西,龍肝鳳髓也難以比得上的,我難得吃一次。我當時并沒有注意,母親是否也在吃?,F(xiàn)在回想起來,她根本一口也沒有吃。不但是月餅,連其他“白的”,母親從來都沒有嘗過,都留給我吃了。她大概是畢生就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到了歉年,連這個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至于肉類,吃的回憶似乎是一片空白。我老娘家隔壁是一家賣煮牛肉的'作坊。給農(nóng)民勞苦耕耘了一輩子的老黃牛,到了老年,耕不動了,幾個農(nóng)民便以極其低的價錢買來,用極其野蠻的辦法殺死,把肉煮爛,然后賣掉。老牛肉難煮,實在沒有辦法,農(nóng)民就在肉鍋里小便一通,這樣肉就好爛了。農(nóng)民心腸好,有了這種情況,就昭告四鄰:“今天的肉你們別買!”老娘家窮,雖然極其疼愛我這個外孫,也只能用土罐子,花幾個制錢,裝一罐子牛肉湯,聊勝于無。記得有一次,罐子里多了一塊牛肚子,這就成了我的專利。我舍不得一氣吃掉,就用生了銹的小鐵刀,一塊一塊地割著吃,慢慢地吃。這一塊牛肚真可以同月餅媲美了。
“白的”、月餅和牛肚難得,“黃的”怎樣呢?“黃的”也同樣難得。但是,盡管我只有幾歲,我卻也想出了辦法。到了春、夏、秋三個季節(jié),莊外的草和莊稼都長起來了。我就到莊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粱地里去劈高粱葉。劈高粱葉,田主不但不禁止,而且還歡迎;因為葉子一劈,通風情況就能改進,高粱長得就能更好,糧食打得就能更多。草和高粱葉都是喂牛用的。我們家窮,從來沒有養(yǎng)過牛。我二大爺家是有地的,經(jīng)常養(yǎng)著兩頭大牛。我這草和高粱葉就是給它們準備的。每當我這個不到三塊豆腐高的孩子背著一大捆草或高粱葉走進二大爺?shù)拇箝T,我心里有所恃而不恐,把草放在牛圈里,賴著不走,總能蹭上一頓“黃的”吃,不會被二大娘“卷”(我們那里的土話,意思是“罵”)出來。到了過年的時候,自己心里覺得,在過去的一年里,自己喂牛立了功,又有了勇氣到二大爺家里賴著吃黃面糕。黃面糕是用黃米面加上棗蒸成的。顏色雖黃,卻位列“白的”之上,因為一年只在過年時吃一次,物以稀為貴,于是黃面糕就貴了起來。
我上面講的全是吃的東西。為什么一講到母親就講起吃的東西來了呢?原因并不復雜。第一,我作為一個孩子容易關(guān)心吃的東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東西,幾乎都與母親無緣。除了“黃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邊兒。我在她身邊只呆到六歲,以后兩次奔喪回家,呆的時間也很短?,F(xiàn)在我回憶起來,連母親的面影都是迷離模糊的,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特別有一點,讓我難解而又易解: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而來呢?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子告訴我說:“你娘經(jīng)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簡短的一句話里面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赣H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對于這個情況,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時侯,自己大了幾歲,逐漸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籬下,經(jīng)濟不能獨立,空有雄心壯志,怎奈無法實現(xiàn),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學畢業(yè),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yǎng)母親,然而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yè),母親就離開我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這話正應(yīng)到我身上。我不忍想像母親臨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我就會心肝俱裂,眼淚盈眶。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個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
1994年3月5日。
實習期內(nèi),遇到本文——《賦得永久的悔》。有關(guān)媽媽,有關(guān)那時候。
一個母親,一生沒有過了好日子。最好是的食材,就是“鮮紅色的”。那生澀的高粱米,竟然是媽媽一生的食材。在小孩小的時候,把“好的”都交給小孩。鄉(xiāng)村里,生理需求都無法得到達到的地區(qū),就別說別的的了。直到小孩長大以后,卻從此無法看到孩子。
季羨林老先生在媽媽身旁只待到六歲,以后便一直在外面拼搏、學習培訓??部部揽乐校麘?yīng)是多么的思念家鄉(xiāng)的媽媽??墒牵瑸榱烁玫匦闹械睦硐牖?,他只有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地難熬、思念。季羨林老先生說,不管怎樣都追憶不了媽媽的微笑來。她仿佛一輩子也沒有笑過。家境貧困、孩子避開、她又飽受了痛苦,微笑究竟是從哪里而來的呢?呢?在孩子離去的長時間累月里,她應(yīng)是多么的想念自身的骨血?。?BR> 不清楚有多少日夜,媽媽遠眺著孩子離去的村頭,一遍又一遍地思念,一次又一次地流淚,盼著孩子回歸。這豈是一個“痛心”能夠歸納的`情感?可是,這一孩子自始至終沒有回家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已。直至媽媽去世,季羨林老先生回到家的情況下,只見到媽媽的棺木,見到那簡單得不可以再簡單的房間……見到這,我的淚從此忍不住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精打細算人的一生,能待在爸爸媽媽身旁的時間又剩是多少呢?爸爸媽媽要想的并不是特殊的禮物,并不是聲譽影響力,只需一個關(guān)心的電話,就可以了,我不相信愛情。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二
今天又讀了《中國最美的散文集》之《賦得永久的悔》這一篇文章。季羨林先是風趣的挑了一下這個聽起來有些八股味道的題目,然后大致的敘述了一下他一生的經(jīng)歷(從出生到八十多歲的生平經(jīng)歷過的地方。)原來季羨林老人家一生里最最后悔的事情竟然是;他離開了了他的家鄉(xiāng),離開了他的親生母親而去了遙遠的地方“發(fā)揚光大”了。
如今的我們大概是都覺得季羨林為國家,為人民服務(wù)了,文學水平提高了,當然也出名了,發(fā)財了。這樣有什么不好的呢?!但是其實季羨林的內(nèi)心也是極為痛苦地!喪母之痛!
其實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樣,季羨林老人家幼年的時候家里是非常窮的!唯一“闊”的一陣還是在作者還未出生的時候,作者的九叔買了一張獎券竟然也幸運的中獎了!也理所應(yīng)當?shù)姆纸o了自己的兄弟(季羨林的`父親)一筆錢,可季羨林的父親卻沒有拿這筆錢用于投資,卻歡歡喜喜的辦了一桌宴席??!錢便又“揮霍”完了,季羨林的家里又是變得“一貧如洗”了。
季羨林只在這篇文章里只是寫到了關(guān)于吃的東西,例如:“白的”(麥子面餅子)——當時最好的食品;“黃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餅);最差的是“紅的”(紅高粱面餅子)。由于家庭條件,季羨林從小就只能吃又苦又澀的“紅的”。
且只有短短幾天的時間又離開了。第二次便是回家給母親奔喪了。
所以季羨林是十分后悔當初離開家的,他自己寧愿一輩子只吃“紅的”,也不愿意離開自己親愛的母親??!難以割舍的對母親的思念與追悼。所以離開母親,乃是季羨林老人家一生中最最后悔的事情了!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三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也許對這句話的真正認識在季羨林先生的這篇《賦得永久的悔》中,而我對他的感慨并不單單在于其對母親的思念,其中還夾帶著還有無盡的悔恨,對母親,對家鄉(xiāng),對身后撇下的幾十年的母親節(jié)然一身的生活,一個人,一個孤冷的生活,家徒四壁中的苦苦等待。
我也曾不止一次的想過,不止一次的思索過,如果在漫漫人生道路上非要選取一種或者說是非要把自我的感情留在某一個地方,那么我選取在路上,再回望中漸漸消失的路。其中緣由大抵大家都明白。在這條路上咱們走過,那里記錄了咱們以前的故事,寫著咱們唱著的歌,畫著咱們流過淚后的表情。想著想著,淚水便又止不住的流了下來,這不需要遮掩,也沒什么丟人,一個七尺男兒同樣也滿含著情思,誰不曾一面回望著故鄉(xiāng)以免產(chǎn)生難以抑制的哀怨與不舍。
走在路上,影子飯仿佛游離了自我的身子,跟著狹長的思念回到了久違的家鄉(xiāng)。我仿佛又回到了小時的樣貌,那時也不算小,只是在母親的翅膀下總顯得格外的幼稚與長不大。母親對我的照顧不能說是無微不至但在我印象中她總是盡量滿足我的要求,當然作為家長她也對我極盡苛責。在當初不明白只是有時候帶著要咬牙切齒的痛與恨,此刻想來只是帶著小小的'可笑,笑自我當時的無知,笑自我當時的身在福中不知福。此刻作罷,帶著只有無盡的遺憾與對那些日子里的愧疚與自責。
家鄉(xiāng)是小路,那是還跑不進大的車子。去城里上學總要走上那么一大段路程,而那是最愉悅的便是跟著母親的后面,只是跟著,偶爾做幾個鬼臉沖著騎著自開車的飄過的行人。那時我還小,母親也還年輕,自我在后面跟著有說不出的滿足于道不出的發(fā)自心底的欣然與喜悅。咱們邊走邊笑,邊笑邊說,邊說邊坐著各樣的動作。母親從不拘謹,尤其在大場合,記得家中大小雜務(wù)她總能插得上手,在這方面父親有時都不得不佩服,不得不伸出大拇指朝向母親,這自然逗得母親也笑得攏不上嘴。而我的童年的完美生活大多經(jīng)歷的就是笑與說不出的溫馨。
咱們同行,有時我跟在她后面做出一副一本正經(jīng)的樣貌或者說是像她一樣擺幾個她自我都不知道怎樣出來的動作。我自得其樂,而不幸被逮著便就又是一陣一陣思想上的政治教育,其批斗之嚴詞調(diào)之文雅那可真得好好說說,每次總叫我無地自容,弄得我是“鼻青臉腫”的找不找東西南北。母親有時嚴肅,但大部分時候還多的是幽默與風趣,她總在有月亮的晚上給咱們講鬼故事而將到最后卻怎樣也少不了一陣一陣狂亮的笑聲。那笑聲,實在不敢恭維,實在是很放肆,實在是有時讓人一陣一陣的脊背發(fā)涼,但她那笑聲在萬千鬼神那里好像也起了作用,都化作了一縷煙不知飄到了哪里去了,其中樂趣此刻想來,也抵不住的笑了起來。
走著走著,不覺察間已經(jīng)走到又一個的路口,而此刻只是我一個人站著,站在那里又忽然想起了你,真的好長時刻沒跟你打電話了,似乎又是我做錯了,在這個看似不長卻又很長的日子里。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四
這篇文章是季先生在他望九之年寫給母親的。季先生是一位過早地失去母親而終身懷有風木之悲的人,他6歲就離開了母親,不記得母親的笑容。文中回憶了他小時候生活的艱辛,食物匱乏,想方設(shè)法尋找吃的東西而母親則終日吃”黃的“食物的情節(jié),令人心酸。全文滲透了母親對孩子的至親至愛,通篇情意刺骨,無限凄切。季先生把他對母親的深情和歉意寓于質(zhì)樸的語言之中,自始至終傾注了一個情字,讀后讓人不能不為之動容?,F(xiàn)節(jié)選文章的最后兩段與大家一起分享:
”我在母親身邊只呆到6歲,以后兩次奔喪回家,呆的時間也很短。現(xiàn)在我回憶起來,連母親的面影都是迷離模糊的,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特別有一點,讓我難解而又易解: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日來呢?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告訴我說:“你娘經(jīng)常說,早知道送出去不回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簡單的一句話里飽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然而這個兒子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對于這個情況,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時候,自己大了幾歲,逐漸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籬下,經(jīng)濟不能獨立,()空有雄心壯志,怎奈無法實現(xiàn),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學畢業(yè),自己找到了工作,立即迎養(yǎng)母親,然而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yè),母親就離開我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边@句話正應(yīng)在我身上。我不忍想像母親臨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我就會心肝俱裂,眼淚盈眶。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了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
《賦得永久的悔》,如泣如訴。這是一份平平常常的人生菜單,季先生到了耄耋之年感嘆自己的.人生,這是季先生心靈的晾曬,值得我們深思。母親的偉大在于母愛,母愛的偉大在于無私。母親為了孩子可以舍得一切,忍受一切,充當一切。那么,作為兒女應(yīng)該怎樣回報母親呢?讀完這篇文章,我最深的感慨是,我們應(yīng)該趁著自己的母親還健在,趕緊補上這一堂人生之課,不要因為自己的怠慢和疏忽釀成人間悲劇,時間不等人呀!
正象季老先生所講的,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比起偉大的母親又算得了什么!是啊,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講,人生固然重要,但與偉大的母愛和母親的無私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季先生的感受刻骨銘心!永久的悔實則是無盡的愛。我們可能不曾有季先生那樣的悔,但愿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要像季老先生那樣,縱使悔痛一生,也喚不回望眼欲穿的那位母親的生命。在母親過世后撫棺大哭時,恨不能隨母親而地下,然后再為”永久的悔"寫什么賦。我希望我們大家都有顆清清明明的心,不要有這樣永久的悔。讓我們理解和關(guān)愛自己的母親吧!偉大的母愛是一盞不滅的燈。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五
季羨林老先生走了一個月有余,我也第一次讀完了他的散文集《賦得永久的悔》(我想,由于他的學科太專業(yè),估計也只能讀這種散文集才能滿足“我讀過他的書!”的虛榮心或敬畏感),在此將我的一些讀書筆記和感想留下,既是對季老的致敬,更是對自己的磨練。
我一直認為,最好的懷念方式是:全力鍛造好我們自己,追趕是最好的追憶。
……。
“一些時候以前,當我第一次聽到模糊數(shù)學這個名詞的時候,我蹭說過幾句怪話:數(shù)學比任何科學都更要求清晰,要求準確,怎么還能有什么模糊數(shù)學呢?后來我多了一些介紹文章,漸漸了解了模糊數(shù)學的內(nèi)容。我一反從前的想法,覺得模糊數(shù)學真是一個了不起的發(fā)現(xiàn)。在人類社會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中,有著大量模糊的東西。無論如何也無法確認這些東西的模糊性。承認這個事實,對研究學術(shù)和制定政策等等都是有好處的。
在大自然中怎樣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東西更多。連審美觀念也不例外。有很多東西,在很多時候,朦朧模糊的東西反而更顯得美。月下觀景,霧中看花,不是別有一番情趣在心頭嗎?在這里,觀賞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讓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縱橫六合,神馳于無何有之鄉(xiāng),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想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樣子,他立刻就成了什么樣子,比那些一清見底,纖毫不遺的東西要好得多,而且絕對一清見底、纖毫不遺的東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BR> 我這么說聽著好像對中國的不滿,不是這樣。我恰恰是個“模糊數(shù)學論者”——雖然這是我第一次為自己命名這個——原來瘋狂打星際爭霸的時候,我經(jīng)常記不住一些兵種的數(shù)據(jù),而且在組織戰(zhàn)術(shù)的時候也經(jīng)?!安畈欢唷睉B(tài)。對此對應(yīng),沃成琦打各種游戲的時候,總能像了解他弟的身高體重一樣爆出各種細節(jié)。我自嘆不如,但他說對我的評論是“你雖然不門清,但總能對形勢進行很準確的評估“我不知他是捧我敷衍我安慰我還是真話,但我覺得很準確。
其實就像超級瑪麗或馬術(shù)比賽,我們總要翻越無數(shù)的溝坎,面對無數(shù)可能吃掉自己的通道。只要不丟命,只要還能往前,就沒啥。而且,也正因為模糊性,我們才能進入新的世界,然后通關(guān)。)。
我上面提到“老齡社會”這個詞兒。這個概念我是懂得的,有一些措施我也是贊成的。什么干部年輕化,教師年輕化,我都舉雙手贊成。但是我對報紙上天天叫嚷“老齡社會”,卻有極大的反感。好像人一過六十就成了社會的包袱,成了阻礙社會進步的絆腳石,我看有點危言聳聽,不知道用意何在。我自己已是老人,我也觀察過許多別的老人。他們中游手好閑者有之,躺在醫(yī)院里不能動的有之,天天提鳥籠持釣竿者有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這只是少數(shù),并不是老人的全部。還有不少老人雖然已經(jīng)壽登耄耋,年逾期賾,向著百歲甚至茶壽進軍,但仍然勤勤懇懇,焚膏繼晷,兀兀窮年,難道這樣一些人也算是社會的包袱嗎?我倒不一定贊成“姜還是老的辣”這樣一句話。年輕人朝氣蓬勃,是我們未來希望之所在,讓他們登上路津,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對老年人也不必天天絮絮叨叨,耳提面命:“你們已經(jīng)老了!你們已經(jīng)不行了!對老齡社會你們不能辭其咎呀!”這樣做有什么用處呢?隨著生活的日益改善,人們的平均壽命還要提高,將來老年人在社會中所占的比例還要提高。即使你認為這是一件壞事,你也沒有法子改變?!覀冇腥死鲜菫樯鐣淆g化擔憂,難道能把六十歲以上的人統(tǒng)統(tǒng)賜自盡嗎?老齡化銅人口多不是一碼事。人擔心人口爆炸,用計劃生育的辦法就能制止。老齡化是自然趨勢,而且無法制止。既然無法制止,就不必嚇嚷,這是徒勞無益的。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六
今日拜讀了季老先生的作品《懷念母親》、《賦得永久的悔》,被文中的情節(jié)深深地打動了!我的情緒被感染了。
“我的愿望沒能實現(xiàn)······抱終天之恨!”那份刻骨銘心的對母親的眷戀,那份濃濃的愛母情懷!誰能賜予贖過的機會來沖刷心底積攢多年來的深深的懺悔,給一個補過的機會,好讓他多陪陪母親!但是連這樣一個小小的要求都成了一種奢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這種感受誰能承受得了呢!
不由得想起了我。多年了,每次回家,媽媽對我們都像小孩子似的,忙前忙后,生怕每餐沒有合口的飯菜,噓寒問暖,千叮嚀萬囑咐。每次走時媽媽都會送我們坐上車目送好遠,那份不舍之情在那回首的一剎,在那轉(zhuǎn)身低頭的瞬間,我便將這一切默默化作眼底的淚,靜靜地流淌在心底,為心靈取暖,為旅途作伴。每次和媽媽通話,我這邊是甜甜的一聲“媽”,那頭則是媽媽“哎……”的一聲回應(yīng),接下來是我們母女格格的一陣笑,那聲音好美,聽起來好舒服,好欣慰,好幸福!即使有了不快也會煙消云散的。和媽媽,我們有永遠也說不完的話題。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把最美麗的祝愿化作天邊的云,托風兒捎給母親,讓雨兒滋潤,最深的祝福都成真!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七
題目是韓小蕙小姐出的,所以名之曰“賦得”。但文章是我心甘情愿作的,所以不是八股。
我為什么心甘情愿作這樣一篇文章呢?一言以蔽之,題目出得好,不但實獲我心,而且先獲我心:我早就想寫這樣一篇東西了。
我己經(jīng)到了望九之年。在過去的七八十年中,從鄉(xiāng)下到城里;從國內(nèi)到國外;從小學、中學、大學到洋研究院;從“志于學”到超過“從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過陽關(guān)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既經(jīng)過“山重水復疑無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悅與憂傷并駕,失望與希望齊飛,我的經(jīng)歷可謂多矣。要講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要選其中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為它片刻也沒有離開過我的心。
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xiāng),離開母親。
我出生在魯西北一個極端貧困的村莊里。我們家是貧中之貧,真可以說是貧無立錐之地。
這一句話并沒有夸大,他說的是實情。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親等三個兄弟,孤苦伶仃,無依無靠。最小的一叔送了人。我父親和九叔餓得沒有辦法,只好到別人家的棗林里去撿落到地上的干棗充饑。這當然不是長久之計。最后兄弟倆被逼背井離鄉(xiāng),盲流到濟南去謀生。此時他倆也不過十幾二十歲。在舉目無親的大城市里,必然是經(jīng)過千辛萬苦,九叔在濟南落住了腳。于是我父親就回到了故鄉(xiāng),說是農(nóng)民,但又無田可耕。又必然是經(jīng)過千辛萬苦,九叔從濟南有時寄點錢回家,父親賴以生活。不知怎么一來,竟然尋(讀若xin)上了媳婦,她就是我的母親。母親的娘家姓趙,門當戶對,她家窮得同我們家差不多,否則也決不會結(jié)親。她家里飯都吃不上,哪里有錢、有閑上學。所以我母親一個字也不識,活了一輩子,連個名字都沒有。她家是在另一個莊上,離我們莊五里路。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
北京大學那一位“老佛爺”要“打”成“地主”的人,也就是我,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里,就有這樣一位母親。
后來我聽說,我們家確實也“闊”過一陣。大概在清末民初,九叔在東三省用口袋里剩下的最后五角錢,買了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災獎券,中了獎。兄弟倆商量,要“富貴而歸故鄉(xiāng)”,回家揚一下眉,吐一下氣。于是把錢運回家,九叔仍然留在城里,鄉(xiāng)里的事由父親一手張羅,他用荒唐離奇的價錢,買了磚瓦,蓋了房子。又用荒唐離奇的價錢,置了一塊帶一口水井的田地。一時興會淋漓,真正揚眉吐氣了??上Ш镁安婚L,我父親又用荒唐離奇的方式,仿佛宋江一樣,豁達大度,招待四方朋友。一轉(zhuǎn)瞬間,蓋成的瓦房又拆了賣磚、賣瓦。有水井的田地也改變了主人。全家又回歸到原來的情況。我就是在這個時候,在這樣的情況下降生到人間來的。
母親當然親身經(jīng)歷了這個巨大的變化??上В斘彝赣H住在一起的時候,我只有幾歲,告訴我,我也不懂。所以,我們家這一次陡然上升,又陡然下降,只像是曇花一現(xiàn),我到現(xiàn)在也不完全明白。這謎恐怕要成為永恒的謎了。
不管怎樣,我們家又恢復到從前那種窮困的情況。后來聽人說,我們家那時只有半畝多地。這半畝多地是怎么來的,我也不清楚。一家三口人就靠這半畝多地生活。城里的九叔當然還會給點接濟,然而像中湖北水災獎那樣的事兒,一輩子有一次也不算少了。九叔沒有多少錢接濟他的哥哥了。
家里日子是怎樣過的,我年齡太小,說不清楚。反正吃得極壞,這個我是懂得的。按照當時的標準,吃“白的”(指麥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最次是吃紅高粱餅子,顏色是紅的,像豬肝一樣?!鞍椎摹迸c我們家無緣?!包S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顏色都是黃的)與我們緣分也不大。終日為伍者只有“紅的”。這“紅的”又苦又澀,真是難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餓,我真有點談“紅”色變了。
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辦法。我祖父的堂兄是一個舉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他們這一支是有錢有地的。雖然舉人死了,但家境依然很好。我這一位大奶奶仍然健在。她的親孫子早亡,所以把全部的鐘愛都傾注到我身上來。她是整個官莊能夠吃“白的”的僅有的幾個人中之一。她不但自己吃,而且每天都給我留出半個或者四分之一個白面饃饃來。我每天早晨一睜眼,立即跳下炕來向村里跑,我們家住在村外。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聲:“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縮回到肥大的袖子,從口袋里掏出一小塊饃饃,遞給我,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時刻。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八
今日,葵巳年七月又二于重師大圖書館。因緣巧合得季老《賦得永久的悔》讀之。季老之文,真情實意,感人肺腑,不由熱淚盈眶。
這文章名是一位好友給季老出的題目,深得季老心懷,并爽快予以作文。季老談到屬于他的“永久的悔”,那就是對于母親大人的深深的愧疚抱歉。熟悉季羨林經(jīng)歷的人都知道,他六歲便“離家出走”,離開自己的父親,母親,跟著叔父念書,當高中教員,后來去國外留學,去北大開設(shè)西洋文學系。但記憶中關(guān)于自己母親的記憶卻是少之又少,僅有的幾次就是回家奔喪,而最后一次就是回去給自己的親生母親奔喪,連遺容都不給他一睹,是上天對他的懲罰嗎?在后來他聽人說起母親的原話“早知道這一走再也不回來,說什么也不讓他走啊!”。不僅熱淚盈眶。
母親眼里總是滿懷淚水,心里飽含著痛苦。這種情感,把我們深深地渲染。該文前半部分屬于敘述性的,最后幾段抒情,但其情深深意濃濃,雖只有那么幾個字但已足以征服所有有情之人的內(nèi)心。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看過季老的一個公益宣傳片,廣告詞很簡單,那就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這句說也成了他心中最深的愧疚的表達。可能你會問我為什么我會對這篇文章那么地推崇。是因為我有同樣的經(jīng)歷嗎?不是的,我的父母都還健在,沒有那種擔心。可能真正地說起來就不得不提及另外一件事情:今天,在幺姨的空間看到了父母的照片,我哭了,為父母的歲月和他們所要面臨的殘酷的現(xiàn)實而傷懷。他們經(jīng)受了太多的辛酸,為我們而經(jīng)受。
在我的印象之中,總是盡力去構(gòu)造一幅美好的圖景,父母兄弟之間和諧美好,他們身體好,無病無災無磨無難。直到現(xiàn)實的出現(xiàn),我才知道他們已經(jīng)憔悴到了何種地步。今年,我能深深地感受到他們的衰老,長達30年之久的漂泊,辛苦持家,往日那談笑風生,瀟灑的父親變得那樣的邋遢,那樣惹人憐憫,往日那么愛美的母親變得截然不同,變成了自己最不愿意接受卻又不得不接受的那種形象。
我不因此而對他們有絲毫的厭倦,因為我愛他們,勝過愛我自己的生命。
似乎說得和季老的“賦得永久的悔”有點兒遠了,其實不是的,這才是我想要說的內(nèi)容,才是我想要表達的情感。
和父母通電話,總能感受到一種來自于他們內(nèi)心的無法回避的疲憊,是的,我怎么會不知道他們疲憊的身體,心理呢!可是我有什么辦法呢!我現(xiàn)在擁有的是一無所有。只能給他們說,我過得很好,錢夠用了,學習很好,我的一切都很好,你們不用為我擔心,你們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一定要吃好,休息好。天知道,他們依舊還是那么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辛苦著。因為家里還有兩個需要錢的孩子,沒有錢,沒有辛苦地付出,孩子就寸步難行,所以什么樣的工作,也無論多么地辛苦,只要能掙到錢,咬牙拼命也要去做。
這就是我的父母,平凡而偉大而善良。
如實說來,我們兩兄弟都不是很會諒解自己的父母,總是在讓父母操心。是的,哪怕直到現(xiàn)在,我們都沒有深深地理解過為父為母者的那份渴望,自己還在“自以為是,活在自我的狹小空間里面?!?BR> 對父母,一句對不起怎能言盡所有的愧疚呢。
可能在別人的眼里,我們兩個孩子是爭氣的。讀書認真,個個考上大學,為父母爭氣了,有出息了,光耀門面了。
可是我想說的是,我們沒有為父母爭氣,因為我們沒有做到最好,還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雖然他們嘴上不說,還一直說我們是不錯的,他們的話我懂,別人的話我也懂。別人所說的回敘只是隨口說說,或者可能還是一種機鋒。
望著他們的照片,聽著他們的話語,我心里無不哀傷和愧疚。十多年了,舒適優(yōu)越的日子過夠了嗎?給他們的壓力夠了吧!
今年哥哥大學畢業(yè),似乎這壓力應(yīng)該是減輕了吧,但我知道這不是的,至少對于他們自己來說不是的,畢業(yè)了就意味著買房娶媳婦兒,他們的操心絲毫沒有減,而是加重了。在大多數(shù)眼里,這些似乎都是應(yīng)該的,我從來沒有那樣的認為。我知道別人對你好不是理所當然的,包括你的父母。
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對于王欣欣的不再有奢望。在她眼里她的父親出去指揮一下修路工作就是辛苦;我在心里反問自己,那我的父親的工作是什么呢!該是你父親的千倍萬倍吧,這種討論沒有絲毫的意義。這就是差異吧,我承認它的存在,所以我選擇了給自己一個清晰的定位,不管這定位是自愿的還是被動的,都已經(jīng)是現(xiàn)實了。
有些事情是天定的,有些事情是人為的。但人為的是那么的有限,天定依舊還在肆虐……。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九
題目是韓小蕙小姐出的,所以名之曰“賦得”。但文章是我心甘情愿作的,所以不是八股。
我為什么心甘情愿作這樣一篇文章呢?一言以蔽之,題目出得好,不但實獲我心,而且先獲我心:我早就想寫這樣一篇東西了。
我己經(jīng)到了望九之年。在過去的七八十年中,從鄉(xiāng)下到城里;從國內(nèi)到國外;從小學、中學、大學到洋研究院;從“志于學”到超過“從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過陽關(guān)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既經(jīng)過“山重水復疑無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悅與憂傷并駕,失望與希望齊飛,我的經(jīng)歷可謂多矣。要講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要選其中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為它片刻也沒有離開過我的心。
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xiāng),離開母親。
我出生在魯西北一個極端貧困的村莊里。我們家是貧中之貧,真可以說是貧無立錐之地。十年浩劫中,我自己跳出來反對北大那一位倒行逆施但又炙手可熱的“老佛爺”,被她視為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后快。她手下的小嘍羅們曾兩次竄到我的故鄉(xiāng),處心積慮地把我“打”成地主,他們那種狗仗人勢窮兇極惡的教師爺架子,并沒有能嚇倒我的鄉(xiāng)親。我小時候的一位伙伴指著他們的鼻子,大聲說:“如果讓整個官莊來訴苦的話,季羨林家是第一家!”
這一句話并沒有夸大,他說的是實情。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親等三個兄弟,孤苦伶仃,無依無靠。最小的一叔送了人。我父親和九叔餓得沒有辦法,只好到別人家的棗林里去撿落到地上的干棗充饑。這當然不是長久之計。最后兄弟倆被逼背井離鄉(xiāng),盲流到濟南去謀生。此時他倆也不過十幾二十歲。在舉目無親的大城市里,必然是經(jīng)過千辛萬苦,九叔在濟南落住了腳。于是我父親就回到了故鄉(xiāng),說是農(nóng)民,但又無田可耕。又必然是經(jīng)過千辛萬苦,九叔從濟南有時寄點錢回家,父親賴以生活。不知怎么一來,竟然尋(讀若xin)上了媳婦,她就是我的母親。母親的娘家姓趙,門當戶對,她家窮得同我們家差不多,否則也決不會結(jié)親。她家里飯都吃不上,哪里有錢、有閑上學。所以我母親一個字也不識,活了一輩子,連個名字都沒有。她家是在另一個莊上,離我們莊五里路。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
北京大學那一位“老佛爺”要“打”成“地主”的人,也就是我,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里,就有這樣一位母親。
后來我聽說,我們家確實也“闊”過一陣。大概在清末民初,九叔在東三省用口袋里剩下的最后五角錢,買了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災獎券,中了獎。兄弟倆商量,要“富貴而歸故鄉(xiāng)”,回家揚一下眉,吐一下氣。于是把錢運回家,九叔仍然留在城里,鄉(xiāng)里的事由父親一手張羅,他用荒唐離奇的價錢,買了磚瓦,蓋了房子。又用荒唐離奇的價錢,置了一塊帶一口水井的田地。一時興會淋漓,真正揚眉吐氣了。可惜好景不長,我父親又用荒唐離奇的方式,仿佛宋江一樣,豁達大度,招待四方朋友。一轉(zhuǎn)瞬間,蓋成的瓦房又拆了賣磚、賣瓦。有水井的田地也改變了主人。全家又回歸到原來的情況。我就是在這個時候,在這樣的情況下降生到人間來的。
母親當然親身經(jīng)歷了這個巨大的變化??上?,當我同母親住在一起的時候,我只有幾歲,告訴我,我也不懂。所以,我們家這一次陡然上升,又陡然下降,只像是曇花一現(xiàn),我到現(xiàn)在也不完全明白。這謎恐怕要成為永恒的謎了。
不管怎樣,我們家又恢復到從前那種窮困的情況。后來聽人說,我們家那時只有半畝多地。這半畝多地是怎么來的,我也不清楚。一家三口人就靠這半畝多地生活。城里的九叔當然還會給點接濟,然而像中湖北水災獎那樣的事兒,一輩子有一次也不算少了。九叔沒有多少錢接濟他的哥哥了。
家里日子是怎樣過的,我年齡太小,說不清楚。反正吃得極壞,這個我是懂得的。按照當時的標準,吃“白的”(指麥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最次是吃紅高粱餅子,顏色是紅的,像豬肝一樣?!鞍椎摹迸c我們家無緣?!包S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顏色都是黃的)與我們緣分也不大。終日為伍者只有“紅的”。這“紅的”又苦又澀,真是難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餓,我真有點談“紅”色變了。
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辦法。我祖父的堂兄是一個舉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他們這一支是有錢有地的。雖然舉人死了,但家境依然很好。我這一位大奶奶仍然健在。她的親孫子早亡,所以把全部的鐘愛都傾注到我身上來。她是整個官莊能夠吃“白的”的僅有的幾個人中之一。她不但自己吃,而且每天都給我留出半個或者四分之一個白面饃饃來。我每天早晨一睜眼,立即跳下炕來向村里跑,我們家住在村外。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聲:“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縮回到肥大的袖子,從口袋里掏出一小塊饃饃,遞給我,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時刻。
此外,我也偶爾能夠吃一點“白的”,這是我自己用勞動換來的。一到夏天麥收季節(jié),我們家根本沒有什么麥子可收。對門住的寧家大嬸子和大姑――她們家也窮得夠嗆――就帶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麥子”。所謂“拾麥子”就是別家的長工割過麥子,總還會剩下那么一點點麥穗,這些都是不值得一撿的,我們這些窮人就來“拾”。因為剩下的決不會多,我們拾上半天,也不過拾半籃子,然而對我們來說,這己經(jīng)是如獲至寶了。一定是大嬸和大姑對我特別照顧,以一個四五歲、五六歲的孩子,拾上一個夏天,()也能拾上十斤八斤麥粒。這些都是母親親手搓出來的。為了對我加以獎勵,麥季過后,母親便把麥子磨成面,蒸成饃饃,或貼成白面餅子,讓我解饞。我于是就大快朵頤了。
記得有一年,我拾麥子的成績也許是有點“超常”。到了中秋節(jié)――農(nóng)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親不知從哪里弄了點月餅,給我掰了一塊,我就蹲在一塊石頭旁邊,大吃起來。在當時,對我來說,月餅可真是神奇的東西,龍肝鳳髓也難以比得上的,我難得吃一次。我當時并沒有注意,母親是否也在吃。現(xiàn)在回想起來,她根本一口也沒有吃。不但是月餅,連其他“白的”,母親從來都沒有嘗過,都留給我吃了。她大概是畢生就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到了歉年,連這個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十
今日拜讀了季老先生的作品《懷念母親》、《賦得永久的悔》,被文中的情節(jié)深深地打動了!我的情緒被感染了。
“我的愿望沒能實現(xiàn)……抱終天之恨!”那份刻骨銘心的對母親的眷戀,那份濃濃的愛母情懷!誰能賜予贖過的機會來沖刷心底積攢多年來的深深的懺悔,給一個補過的機會,好讓他多陪陪母親!但是連這樣一個小小的要求都成了一種奢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這種感受誰能承受得了呢!
不由得想起了我。多年了,每次回家,媽媽對我們都像小孩子似的,忙前忙后,生怕每餐沒有合口的飯菜,噓寒問暖,千叮嚀萬囑咐。每次走時媽媽都會送我們坐上車目送好遠,那份不舍之情在那回首的一剎,在那轉(zhuǎn)身低頭的瞬間,我便將這一切默默化作眼底的淚,靜靜地流淌在心底,為心靈取暖,為旅途作伴。每次和媽媽通話,我這邊是甜甜的`一聲“媽”,那頭則是媽媽“哎……”的一聲回應(yīng),接下來是我們母女格格的一陣笑,那聲音好美,聽起來好舒服,好欣慰,好幸福!即使有了不快也會煙消云散的。和媽媽,我們有永遠也說不完的話題。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把最美麗的祝愿化作天邊的云,托風兒捎給母親,讓雨兒滋潤,最深的祝福都成真!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十一
今天又讀了《中國最美的散文集》之《賦得永久的悔》這一篇文章。季羨林有些風趣的挑了一下這個聽起來先是八股味道的題目,前半生然后分界的敘述了一下他一生的經(jīng)歷(從出生到八十多歲的生平經(jīng)歷過的地方。)原來季羨林老人家一生里最最后悔的事情竟然是;他離開了了他的家鄉(xiāng),離開了他的親生而去了遙遠的地方“發(fā)揚光大”了。
如今的我們大概是都相信覺得季羨林為國家,為人民服務(wù)了,文學水平提高了,當然也出名了,發(fā)財了。這樣有什么不好的呢?!但是其實季羨林的內(nèi)心也是極為恐懼地!喪母之痛!
其實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樣,季羨林老人家幼年的時候家里是非常窮的!唯一“闊”的一陣還是在作者還未出生的時候,作者的九叔買了一張獎券竟然也幸運的中獎了!也理所應(yīng)當?shù)姆纸o了自己的兄弟(季羨林的父親)一筆錢,可季羨林的父親并無卻沒有拿這筆錢用于投資,卻歡歡喜喜的辦了桌上宴席!!錢便又“揮霍”完了,季羨林的家里又是來得“一貧如洗”了。
季羨林只在這篇文章里只是寫到了關(guān)于吃的東西,例如:“白的”(麥子面餅子)——當時最好的食品;“黃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餅);最差的是“紅的”(紅高粱面餅子)。由于家庭條件,季羨林從小就只能吃又苦又澀的“紅的”。
兒時的季羨林只在他的時候就被送出了家庭,所以所知道的少年時代的記憶大多都是吃的東西,而對于只有六歲的'他來講,對于心靈母親的記憶是少之又少的!而在季羨林大學畢業(yè)畢業(yè)以前可憐的他只回家了2回,只見到過母親一次銳角,且只有短短幾天的時間又離開了。第二次便是回家給母親奔喪了。
所以季羨林是十分余秋雨后悔當初離開家的,他自己寧愿一輩子只嚼“紅的”,也不愿意不能離開自己親愛的母親??!哀傷難以割舍的對母親的思念與追悼。所以離開母親,乃是季羨林老人家一生中最最后悔的事情了!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十二
一直以來,喜歡季羨林老先生的文字,樸實無華,卻意蘊深遠。今天,再次拜讀了他的文章——《賦得永久的悔》。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先生說這話正應(yīng)在了他身上。想想自己,從小到大,父母親為這個家奔忙,自己卻一直無以為報?,F(xiàn)在上學,吃父母的穿父母的,不知道哪一天,才能報答他們的愛子情深。
孩提時代,總認為母親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慢慢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想要獨立、想要自由,也就變得自傲了,叛逆了??傄詾槌岚蛴擦?,可以飛了。不懂得體會母親的語重心長,還自以為是地把它當成毫無意義的嘮叨,竟然好意思口口聲聲說著:“這就是代溝!”
呵呵,現(xiàn)在,終于是長大了。雖然未為人母,還不能夠很深切的感受到母親的種種感受,但是,離家遠了,也懂得想念了。想想自己的不成熟,再想想母親的包容與忍讓,忽然很有感慨:母親,永遠的至親!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希望會有很多人能夠明白這句話,同時明白自己該做的……明天,又一個母親節(jié),愿我的母親,安好。也愿天下的母親,安好。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十三
“讀萬卷書且行萬里路”
“淳樸恬澹,本色天然”
“外表平易,秀色內(nèi)涵”
這些詞句來概括季老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
原本讀這本書,信手揀來,純屬偶然,但現(xiàn)在卻是欣然。原因自不必多說,盡(浸)在書中了。
季老的閱歷已不能用豐富二字形容,但他能持著謙虛待人的本性,在“大家”中委實不多。也許正是清楚了自己的優(yōu)劣,所以有感而發(fā)的謙虛是真誠的,絕不是虛妄的。
季老雖已耄耋之年,寫起文章來仍像孩子們般生動、活潑。比方,在夜課后,在黑暗中,走過一片種滿了芍藥花的花畦,紫色的芍藥花同綠色的葉子化成了一個顏色,清香似乎撲入鼻宮。季老戲稱,學習英文總同美麗的芍藥花聯(lián)在一起,留在腦海,成為美麗的回憶。
關(guān)于“拖尸”,季老也描寫得惟妙惟肖。據(jù)說,這是當時清華的一個特色。新生在報到前必須先到體育館,舊生好事者列隊對新生進行“拖尸”。幾個彪形大漢把新生的兩手、兩腳抓住,舉了起來,在空中搖晃幾次,然后拋到墊子上,這就算完成了手續(xù),頗有點像《水滸傳》上提到的殺威棒。想想,我們報到是去的也是體育館,只是沒受到這樣的“禮遇”。其實,這只不過是舊生對新伙伴開一點玩笑,充滿了友情的。
季老就是如此賦有生活感,此外,他的處事原則、清醒自知、民族意識也毫不遜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季老躬行著。他心頭有拂拭不掉的科欽人民的一顰一笑,有火焰山的熱烈奇異,也絲毫不缺少哥廷根般的點點懷念、感激。體驗天雨曼陀羅,分享山中逸趣,來到虎門炮臺,一筆點出民族的脊梁: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
他不以瓦爾德施密特的評價而沮喪,也決不由于中村元教授的夸獎而發(fā)昏。他認識到翻譯工作的價值,也清醒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他甚至可以對垂垂老矣的瓦爾德施密特教授說出善意的謊言,真心卻又不虛偽。就是這樣,一個孩子般成熟,一個百變的.季羨林。一個時代的驕子。
書名用“永久的悔”,那么季老“永久的悔”又是什么呢!季老說,這是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的悔,這永久的悔片刻沒有離開過他的心,即:不該離開故鄉(xiāng),不該離開母親。
是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個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季老如是說。對他自己,也對我們。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十四
每當我讀到這一句話的時候,心潮總是會抑制不住地涌動。
季羨林是國際著名文學家。早年留學國外,通多門語言,并是世界上僅有的精于吐火羅文的幾位學者之一。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是我心中當之無愧的英雄。
《季羨林文集》不同于其他的散文集,它每隔十年就會有一段人生的總結(jié)。這匯集了季老先生畢生的經(jīng)驗和感悟。每讀完一篇都會讓人感覺眼前一亮。能讓人預先明確了今后的目標。我想等我到了耳順之年以后再去品味的話,也許收獲會更大。
也有相當一部分的文章描述到了作者的故鄉(xiāng),寫到了她的母親。正如季老先生所說,他的故鄉(xiāng)沒有色彩,只有一片灰黃。作者的童年是很苦的。尤其是在吃著一方面,他著重進行了強調(diào)。在他的故鄉(xiāng),吃“白的”(指麥子面)地位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人們把它叫做“黃的”,最次是吃紅高粱餅子,叫“紅的”。而作者家里最經(jīng)常吃的是紅的。偶爾能從別人家那里的來白的和黃的。至于肉呢,在作者吃的記憶中只有一次,那是一小碗牛肉湯,里面只有一小塊牛肉,他卻用小刀一點點割著吃。相比之下,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好多了吧。
然而,不論是黃的、白的,還是豬肉、牛肉,在家里得來這些“美味”的時候只有我一人在吃,母親沒有嘗過一口。她只是看著我吃時滿足的神情,然后往嘴里塞滿難以下咽的高粱面。
母親親手將我送到城里,自己卻留在故鄉(xiāng)受苦。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她經(jīng)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簡短的一句話里面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樹欲靜而風不止,可憐天下父母心。
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多么凄婉而又感人。這就成了作者內(nèi)心永遠的悔恨,也成了烙印在我腦海中無法忘卻的畫面。
讀這本書,我品味到了人情的冷暖,我感悟到了當今的幸福,我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整個人生,似乎就一濃縮在這本書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賦得永久的悔》?!皹溆o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確實是這樣。更因為如此,我們要把握好當下。及時行孝,對爸媽說一聲:“我愛你?!币苍S這樣才能不辜負父母對我們的養(yǎng)育之恩。世間再多的榮華富貴,都不如陪在父母身邊。
人間真情,世間大愛,全在季老先生筆下。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十五
最近,我讀了一篇文章,這是季羨林先生寫的《賦得永久的悔》。
在我的眼里,我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母愛。母愛是偉大的,母愛是無私的,母愛是一縷溫暖的陽光!從季羨林寫的文章中,我體會到他對母親的愛意,對母親的懷念以及對母親的歉疚。
作者的母親多么盼望遠離家人的他回來呵!不管有多少個日夜,她依舊眼望遠方,等待著兒子的歸來。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回來,一直等到自己離開這個世界。
雖然作者立下了誓愿,但是當作者有能力贍養(yǎng)父母時,父母卻已離去。季羨林先生不忍想象母親臨終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就會痛不欲生。當他趕回清平奔喪時,看到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是多么想隨母親于地下呀!
當母親離開季羨林先生時,他才發(fā)現(xiàn)自己做了一件多么錯的事情。他錯在不該離開故鄉(xiāng),更不該離開母親,他寧愿沒有名譽,沒有地位,沒有幸福,沒有尊榮,不管每天吃的好不好他也愿意待在母親身邊,為母親養(yǎng)老送終。
母愛,像那詩歌,悠遠純凈、和雅清淡;母愛像和煦的風,吹去朔雪紛飛,帶來溫暖情懷......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篇十六
《賦得永久的悔》是國學大師季羨林代表作品之一。在文中,作者表示其人生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xiāng),離開母親。
題目是韓小蕙小姐出的,所以名之曰“賦得”。但文章是我心甘情愿作的,所以不是八股。
我為什么心甘情愿作這樣一篇文章呢?一言以蔽之,題目出得好,不但實獲我心,而且先獲我心:我早就想寫這樣一篇東西了。
我己經(jīng)到了望九之年。在過去的七八十年中,從鄉(xiāng)下到城里;從國內(nèi)到國外;從小學、中學、大學到洋研究院;從“志于學”到超過“從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過陽關(guān)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既經(jīng)過“山重水復疑無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悅與憂傷并駕,失望與希望齊飛,我的經(jīng)歷可謂多矣。要講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要選其中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為它片刻也沒有離開過我的心。
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xiāng),離開母親。
我出生在魯西北一個極端貧困的村莊里。我們家是貧中之貧,真可以說是貧無立錐之地。
這一句話并沒有夸大,他說的是實情。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親等三個兄弟,孤苦伶仃,無依無靠。最小的一叔送了人。我父親和九叔餓得沒有辦法,只好到別人家的棗林里去撿落到地上的干棗充饑。這當然不是長久之計。最后兄弟倆被逼背井離鄉(xiāng),盲流到濟南去謀生。此時他倆也不過十幾二十歲。在舉目無親的大城市里,必然是經(jīng)過千辛萬苦,九叔在濟南落住了腳。于是我父親就回到了故鄉(xiāng),說是農(nóng)民,但又無田可耕。又必然是經(jīng)過千辛萬苦,九叔從濟南有時寄點錢回家,父親賴以生活。不知怎么一來,竟然尋(讀若xin)上了媳婦,她就是我的母親。母親的娘家姓趙,門當戶對,她家窮得同我們家差不多,否則也決不會結(jié)親。她家里飯都吃不上,哪里有錢、有閑上學。所以我母親一個字也不識,活了一輩子,連個名字都沒有。她家是在另一個莊上,離我們莊五里路。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
北京大學那一位“老佛爺”要“打”成“地主”的人,也就是我,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里,就有這樣一位母親。
后來我聽說,我們家確實也“闊”過一陣。大概在清末民初,九叔在東三省用口袋里剩下的最后五角錢,買了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災獎券,中了獎。兄弟倆商量,要“富貴而歸故鄉(xiāng)”,回家揚一下眉,吐一下氣。于是把錢運回家,九叔仍然留在城里,鄉(xiāng)里的事由父親一手張羅,他用荒唐離奇的價錢,買了磚瓦,蓋了房子。又用荒唐離奇的價錢,置了一塊帶一口水井的田地。一時興會淋漓,真正揚眉吐氣了??上Ш镁安婚L,我父親又用荒唐離奇的方式,仿佛宋江一樣,豁達大度,招待四方朋友。一轉(zhuǎn)瞬間,蓋成的瓦房又拆了賣磚、賣瓦。有水井的田地也改變了主人。全家又回歸到原來的情況。我就是在這個時候,在這樣的情況下降生到人間來的。
母親當然親身經(jīng)歷了這個巨大的變化??上?,當我同母親住在一起的時候,我只有幾歲,告訴我,我也不懂。所以,我們家這一次陡然上升,又陡然下降,只像是曇花一現(xiàn),我到現(xiàn)在也不完全明白。這謎恐怕要成為永恒的謎了。
不管怎樣,我們家又恢復到從前那種窮困的情況。后來聽人說,我們家那時只有半畝多地。這半畝多地是怎么來的,我也不清楚。一家三口人就靠這半畝多地生活。城里的九叔當然還會給點接濟,然而像中湖北水災獎那樣的事兒,一輩子有一次也不算少了。九叔沒有多少錢接濟他的哥哥了。
家里日子是怎樣過的,我年齡太小,說不清楚。反正吃得極壞,這個我是懂得的。按照當時的標準,吃“白的”(指麥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最次是吃紅高粱餅子,顏色是紅的,像豬肝一樣。“白的”與我們家無緣。“黃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顏色都是黃的)與我們緣分也不大。終日為伍者只有“紅的”。這“紅的”又苦又澀,真是難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餓,我真有點談“紅”色變了。
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辦法。我祖父的堂兄是一個舉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他們這一支是有錢有地的。雖然舉人死了,但家境依然很好。我這一位大奶奶仍然健在。她的親孫子早亡,所以把全部的鐘愛都傾注到我身上來。她是整個官莊能夠吃“白的”的僅有的幾個人中之一。她不但自己吃,而且每天都給我留出半個或者四分之一個白面饃饃來。我每天早晨一睜眼,立即跳下炕來向村里跑,我們家住在村外。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聲:“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縮回到肥大的袖子,從口袋里掏出一小塊饃饃,遞給我,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時刻。
此外,我也偶爾能夠吃一點“白的”,這是我自己用勞動換來的。一到夏天麥收季節(jié),我們家根本沒有什么麥子可收。對門住的寧家大嬸子和大姑——她們家也窮得夠嗆——就帶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麥子”。所謂“拾麥子”就是別家的長工割過麥子,總還會剩下那么一點點麥穗,這些都是不值得一撿的,我們這些窮人就來“拾”。因為剩下的決不會多,我們拾上半天,也不過拾半籃子,然而對我們來說,這己經(jīng)是如獲至寶了。一定是大嬸和大姑對我特別照顧,以一個四五歲、五六歲的孩子,拾上一個夏天,也能拾上十斤八斤麥粒。這些都是母親親手搓出來的。為了對我加以獎勵,麥季過后,母親便把麥子磨成面,蒸成饃饃,或貼成白面餅子,讓我解饞。我于是就大快朵頤了。
記得有一年,我拾麥子的成績也許是有點“超常”。到了中秋節(jié)——農(nóng)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親不知從哪里弄了點月餅,給我掰了一塊,我就蹲在一塊石頭旁邊,大吃起來。在當時,對我來說,月餅可真是神奇的東西,龍肝鳳髓也難以比得上的,我難得吃一次。我當時并沒有注意,母親是否也在吃?,F(xiàn)在回想起來,她根本一口也沒有吃。不但是月餅,連其他“白的”,母親從來都沒有嘗過,都留給我吃了。她大概是畢生就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到了歉年,連這個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至于肉類,吃的回憶似乎是一片空白。我老娘家隔壁是一家賣煮牛肉的'作坊。給農(nóng)民勞苦耕耘了一輩子的老黃牛,到了老年,耕不動了,幾個農(nóng)民便以極其低的價錢買來,用極其野蠻的辦法殺死,把肉煮爛,然后賣掉。老牛肉難煮,實在沒有辦法,農(nóng)民就在肉鍋里小便一通,這樣肉就好爛了。農(nóng)民心腸好,有了這種情況,就昭告四鄰:“今天的肉你們別買!”老娘家窮,雖然極其疼愛我這個外孫,也只能用土罐子,花幾個制錢,裝一罐子牛肉湯,聊勝于無。記得有一次,罐子里多了一塊牛肚子,這就成了我的專利。我舍不得一氣吃掉,就用生了銹的小鐵刀,一塊一塊地割著吃,慢慢地吃。這一塊牛肚真可以同月餅媲美了。
“白的”、月餅和牛肚難得,“黃的”怎樣呢?“黃的”也同樣難得。但是,盡管我只有幾歲,我卻也想出了辦法。到了春、夏、秋三個季節(jié),莊外的草和莊稼都長起來了。我就到莊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粱地里去劈高粱葉。劈高粱葉,田主不但不禁止,而且還歡迎;因為葉子一劈,通風情況就能改進,高粱長得就能更好,糧食打得就能更多。草和高粱葉都是喂牛用的。我們家窮,從來沒有養(yǎng)過牛。我二大爺家是有地的,經(jīng)常養(yǎng)著兩頭大牛。我這草和高粱葉就是給它們準備的。每當我這個不到三塊豆腐高的孩子背著一大捆草或高粱葉走進二大爺?shù)拇箝T,我心里有所恃而不恐,把草放在牛圈里,賴著不走,總能蹭上一頓“黃的”吃,不會被二大娘“卷”(我們那里的土話,意思是“罵”)出來。到了過年的時候,自己心里覺得,在過去的一年里,自己喂牛立了功,又有了勇氣到二大爺家里賴著吃黃面糕。黃面糕是用黃米面加上棗蒸成的。顏色雖黃,卻位列“白的”之上,因為一年只在過年時吃一次,物以稀為貴,于是黃面糕就貴了起來。
我上面講的全是吃的東西。為什么一講到母親就講起吃的東西來了呢?原因并不復雜。第一,我作為一個孩子容易關(guān)心吃的東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東西,幾乎都與母親無緣。除了“黃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邊兒。我在她身邊只呆到六歲,以后兩次奔喪回家,呆的時間也很短?,F(xiàn)在我回憶起來,連母親的面影都是迷離模糊的,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特別有一點,讓我難解而又易解: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而來呢?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子告訴我說:“你娘經(jīng)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簡短的一句話里面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赣H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對于這個情況,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時侯,自己大了幾歲,逐漸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籬下,經(jīng)濟不能獨立,空有雄心壯志,怎奈無法實現(xiàn),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學畢業(yè),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yǎng)母親,然而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yè),母親就離開我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這話正應(yīng)到我身上。我不忍想像母親臨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我就會心肝俱裂,眼淚盈眶。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個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
1994年3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