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學設計(優(yōu)秀17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編寫的一份詳細教學計劃。教案的編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參考學習。
    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目標:
    1.掌握詩歌的內容并背誦全詩。
    2.品位詩歌意境,領悟詩歌主題。
    3.感受中國詩歌的思鄉(xiāng)旋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fā)達,流落外鄉(xiāng)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xiāng)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xiāng)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而聞名于天下。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進士,以后曾往來于吳、楚間,終洛陽尉。這首詩是他在吳、楚期間寫的。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北,三面環(huán)江,為名勝之地。王灣是一個生卒年不詳的唐朝詩人,今天我們還記得他的名字,就是因為他寫下了這首千古傳頌的詩歌,這印證了“人以詩傳”的道理。
    (二)朗讀明義。
    1.學生自由朗讀。
    2.聽老師范讀。
    3.作朗讀指導并齊讀。
    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學設計篇二
    《冬陽童年駱駝隊》(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初步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之情。
    2.讀通、讀懂課文,理清課文的內容,掌握生字詞。
    教學重點:
    研讀童年生活中的兩個片段,感受童趣與童真,初步體會作者的懷念之情。
    教學難點:
    作者童年時代與學生童年時代的生活差異,作者故鄉(xiāng)老北京與學生故鄉(xiāng)的地域差異。
    教學準備:
    師:搜集老北京、駱駝隊相關資料。
    生:預習課文,了解林海音的生平,尤其是童年時的生活背景。
    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揭題,檢測預習。
    1.情境導入,揭示課題,品味課題。
    2.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簡介作者及作品。
    3.說說課文與《城南舊事》的聯系。
    4.出示課文片段,理解作者想法。
    第二板塊:初讀,感知全文。
    1.書寫生字:傻咀嚼。
    2.默讀全文,整體感知。
    3.找到寫“學駱駝咀嚼”的段落。
    第三板塊:研讀片段,感受童真。
    (一)“細”學咀嚼。
    1.指名讀,讀正確。
    2.自己讀,﹋劃出描寫駱駝咀嚼的句子。
    3.指名交流,隨機歸納。
    4.圈出重點詞,再讀。
    5.指名讀,評價提升。
    6.駱駝在咀嚼,小英子呢?指名讀。
    7.她為什么會這樣的表現?交流,指導讀。
    8.想象畫面,整段連讀。
    9.補充“看金魚”片段: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小英子?(天真、可愛)。
    10.回到課文,學著老師的樣子讀一讀,讀出你腦海中的小英子。自由練讀。
    11.指名填讀。一起背誦。
    (二)“趣”談鈴鐺。
    1.文中作者還回憶了哪些事?交流小結。是不是傻事呢?
    3.指名交流。
    4.你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小英子?(充滿情趣)。
    5.分角色朗讀。
    6.其實,“想剪駝毛”和“追問去向”這兩件事也透著“傻”,“傻”中有小英子的善良與愛心。
    第四板塊:整體回顧,感情升華。
    1.整體回顧。
    2.感情升華。
    3.總結結課。
    板書:冬陽童年駱駝隊。
    學咀嚼天真。
    議駝鈴美好。
    懷念想剪毛傻?
    問去向。
    《冬陽童年駱駝隊》作業(yè)紙。
    姓名:
    練習一:填一填。
    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的樣子:那樣()的臉,那樣()的牙,那樣()的態(tài)度。它們()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大鼻孔里()熱氣,白沫子()在胡須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了起來。
    練習二:寫一寫。
    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學設計篇三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領會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和譴詞造句的妙處。
    3、繼續(xù)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重難點分析:
    1、頸聯中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本詩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詩以言志”,確實,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不會吟詩,意味著在任何社交場合你都無法表達自己的愿望,因為所有的人都必須吟唱《詩經》中的詩句來和對方交流。因此,在詩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詩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tǒng)。在唐朝,這種傳統(tǒng)的表現形式一般以抒發(fā)詩人的情感、志向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講究理趣的詩歌,所以這種古已有之的傳統(tǒng)就主要體現于詩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上了。
    學生發(fā)言。教師點撥:這里蘊含著這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想要看得更遠,那么他必須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一首千古傳頌的蘊含深刻哲理的詩。(幻燈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音樂:隕。旋律:悠揚古典。)讓我們合著悠揚的音樂一起來朗讀這首詩吧。
    二、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在學習詩歌之前,應先了解有關詩歌的常識。通常所說的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古體詩。如《觀滄海》。而把唐朝新出現的律詩、絕句叫近體詩。如《錢塘湖春行》就是律詩,《登鸛雀樓》就是絕句。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規(guī)定有三(《錢塘湖春行》中幻燈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為四聯,中間兩聯必須兩兩對仗,是兩對對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為例說明:(幻燈片2重現,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聯:(1)客路青山外,(2)行舟綠水前。
    頷聯:(3)潮平兩岸闊,(4)風正一帆懸?!獙ε悸摗?BR>    頸聯:(5)海日生殘夜,(6)江春入舊年?!獙ε悸?。
    尾聯:(7)鄉(xiāng)書何處達?(8)歸雁洛陽邊。
    三、鑒賞詩句。
    1、同學們先自己將這首詩朗讀幾遍,體會一下詩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說一說你的感覺。
    學生發(fā)言。教師點撥: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七言律詩。詩人王灣因長江的風景引起旅途的鄉(xiāng)愁,它既寫了作者客游他鄉(xiāng)的羈旅之愁,又寫出來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說這首詩寫了羈旅之愁,在首聯中有沒有體現?
    分析:首聯以對偶句發(fā)端,寫詩人乘舟正朝著眼前的“綠水”前進,駛進“青山”駛向“青山”之外的遙遠的客路(幻燈片3:小舟緩緩前行,周圍是綠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此聯先寫“客路”而后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間。
    3、此聯寫的是什么?古來很多人稱贊這兩句詩氣勢逼人,意境豪闊,你的感覺怎樣?
    分析:此聯寫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齊了,船上之人的視野也隨之開闊?!俺逼絻砂堕煛?,這一句寫的恢弘闊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懸”是端端正正地高掛著的樣子,可見這是風順且和,這樣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穩(wěn)航行,也是因為此地的長江正是平野開闊、大江直流、風平浪靜的時候。
    5、最耐人尋味的是頸聯,這一聯詩到底蘊含著怎樣的哲理呢?
    分析:此時詩人想起正值歲暮臘殘之時,而連夜行舟,天邊太陽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無限感慨。明代胡應麟說“海日”一聯“形容景物,絕妙千古”:當殘夜將盡未盡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燈片5:紅日從江上升起,岸邊有發(fā)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xiāng)之情呢?這兩句還妙在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jié)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6、尾聯是否與思鄉(xiāng)有關?
    分析:此聯既是最后一聯,則必須既總結全詩,呼應開頭,又必須要留有余地,讓人讀完后浮想聯翩,余味無窮。此聯正是如此。這里寫的是一群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是要經過洛陽的啊!(幻燈片3中增加飛行的雁行。文字:“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傳說,還是托雁兒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里的人吧。這兩句緊承第三聯而來,遙應首聯,使全篇都籠罩在一層淡淡的鄉(xiāng)思的愁緒中。
    四、總結。
    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詩,在這堂課的最后,讓我們在隕的美妙音樂聲中,背誦這首詩吧!(該課文封面出現,背景音樂是隕的樂曲)。
    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學設計篇四
    1、理解詩歌的內容,領會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和譴詞造句的妙處。
    3、繼續(xù)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1、頸聯中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本詩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一、導入
    “詩以言志”,確實,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不會吟詩,意味著在任何社交場合你都無法表達自己的愿望,因為所有的人都必須吟唱《詩經》中的詩句來和對方交流。因此,在詩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詩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tǒng)。在唐朝,這種傳統(tǒng)的表現形式一般以抒發(fā)詩人的情感、志向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講究理趣的詩歌,所以這種古已有之的傳統(tǒng)就主要體現于詩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上了。
    學生發(fā)言。教師點撥:這里蘊含著這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想要看得更遠,那么他必須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一首千古傳頌的蘊含深刻哲理的詩。(幻燈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音樂:隕。旋律:悠揚古典。)讓我們合著悠揚的音樂一起來朗讀這首詩吧。
    二、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在學習詩歌之前,應先了解有關詩歌的常識。通常所說的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古體詩。如《觀滄?!贰6烟瞥鲁霈F的律詩、絕句叫近體詩。如《錢塘湖春行》就是律詩,《登鸛雀樓》就是絕句。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規(guī)定有三(《錢塘湖春行》中幻燈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為四聯,中間兩聯必須兩兩對仗,是兩對對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為例說明:(幻燈片2重現,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聯:(1)客路青山外,(2)行舟綠水前。
    頷聯:(3)潮平兩岸闊,(4)風正一帆懸?!獙ε悸?BR>    頸聯:(5)海日生殘夜,(6)江春入舊年。——對偶聯
    尾聯:(7)鄉(xiāng)書何處達?(8)歸雁洛陽邊。
    三、鑒賞詩句
    1、同學們先自己將這首詩朗讀幾遍,體會一下詩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說一說你的感覺。
    學生發(fā)言。教師點撥: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七言律詩。詩人王灣因長江的風景引起旅途的鄉(xiāng)愁,它既寫了作者客游他鄉(xiāng)的羈旅之愁,又寫出來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說這首詩寫了羈旅之愁,在首聯中有沒有體現?
    分析:首聯以對偶句發(fā)端,寫詩人乘舟正朝著眼前的“綠水”前進,駛進“青山”駛向“青山”之外的遙遠的客路(幻燈片3:小舟緩緩前行,周圍是綠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此聯先寫“客路”而后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間。
    3、此聯寫的是什么?古來很多人稱贊這兩句詩氣勢逼人,意境豪闊,你的感覺怎樣?
    分析:此聯寫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齊了,船上之人的視野也隨之開闊。“潮平兩岸闊”,這一句寫的恢弘闊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懸”是端端正正地高掛著的樣子,可見這是風順且和,這樣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穩(wěn)航行,也是因為此地的長江正是平野開闊、大江直流、風平浪靜的時候。
    5、最耐人尋味的是頸聯,這一聯詩到底蘊含著怎樣的哲理呢?
    分析:此時詩人想起正值歲暮臘殘之時,而連夜行舟,天邊太陽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無限感慨。明代胡應麟說“海日”一聯“形容景物,絕妙千古”:當殘夜將盡未盡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燈片5:紅日從江上升起,岸邊有發(fā)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叭丈鷼堃埂?、“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xiāng)之情呢?這兩句還妙在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jié)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6、尾聯是否與思鄉(xiāng)有關?
    分析:此聯既是最后一聯,則必須既總結全詩,呼應開頭,又必須要留有余地,讓人讀完后浮想聯翩,余味無窮。此聯正是如此。這里寫的是一群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是要經過洛陽的啊!(幻燈片3中增加飛行的雁行。文字:“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傳說,還是托雁兒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里的人吧。這兩句緊承第三聯而來,遙應首聯,使全篇都籠罩在一層淡淡的鄉(xiāng)思的愁緒中。
    四、總結
    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詩,在這堂課的最后,讓我們在隕的美妙音樂聲中,背誦這首詩吧!(該課文封面出現,背景音樂是隕的樂曲)
    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學設計篇五
    宇宙里有些什么。
    年級:七年級課型:誦讀欣賞課時:2課時執(zhí)筆:韓云生。
    審核:備課組長時間:-12-班級:姓名:
    學習目標:
    1.宇宙的物質組成和特征。
    2.由近及遠、由已知到未知的說明順序。
    3.多種說明方法的綜合運用和準確生動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
    1.打比方、列數字、作比較,分類別等說明方法。
    2.準確生動的語言。
    教學方法:讀、議、展、點、練。
    第一課時。
    一、課前預習,鏈接資料。
    1.什么是說明文?
    說明文是以為主要表達方式來解說事物、闡明事理而給人知識的文章體裁。它通過揭示概念來說明事物特征、本質及其規(guī)律性。說明文一般介紹事物的形狀、構造、類別、關系、功能,解釋事物的原理、含義、特點、演變等。說明文實用性很強,它包括廣告、說明書、提要、提示、規(guī)則、章程、解說詞、科學小品等。
    2.說明文分類。
    (1)依據說明對象與說明目的的不同,把說明文分為和兩大類。
    (2)根據說明語言的不同特色,表達方式的使用情況的不同,把說明文分為的說明文和的說明文兩種。的說明文又叫文藝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是通過文藝的形式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
    3.說明的方法。
    為了把事物特征說清楚,或者把事理闡述明白,必須有相適應的說明方法。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作比較、列圖表、列數字、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摹狀貌、作引用等。
    4.說明的順序。
    說明要有順序,這是使說明內容條理化的必要條件。常見的說明順序有:、、。
    5.說明的語言。
    準確性、平實性、周密性和科學性。
    二、自主學習,走進文本。
    6.給加點的字注音并解釋詞語。
    炫()目:
    得():
    微不足道:
    足不出戶: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7.理清文章思路:
    宇第1自然段:引出。
    宙第2-9自然段:介紹第11自然段小結:
    里第10自然段:介紹宇宙是的。
    么第21自然段:說明宇宙是可以和。
    8.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作者簡明生動地介紹了關于恒星和星云、恒星系等天文知識,向我們說明了宇宙具有、、的特征。
    9.明確本文采用了、的說明順序。
    好處是:
    四、學(教)后感。
    韓云生。
    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學設計篇六
    課題:
    單位:昆侖實驗小學。
    備課人:于長忠。
    一、教學內容:教材98---100頁。
    二、教學目標:。
    1、體驗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戲規(guī)則的公平性,會求簡單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
    2、在游戲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三、重點與難點:。
    體驗事件發(fā)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戲規(guī)則的公平性,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同學們你們喜歡體育運動嗎?
    下面我們就去看一看小朋友在做什么游戲?
    課件出示98頁主題圖。學生觀察后說一說收集到的信息。
    教師有足球裁判為兩個隊開球的方法導出課題。
    (二)新授。
    1、出示教材99頁情境圖。
    學生觀察后說一說收集到的信息,并發(fā)表自己的想法。
    既然認為是公平的,那么大家想一想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你是怎樣想的?
    那擲出反面的可能性是多少?為什么?
    2、探究新知。
    大家想一想,如果我拋擲20次,正面大約可能出現多少次?為什么?
    下面就請同學們在小組做拋硬幣20次的游戲并做好記錄。
    拋硬幣次數正面朝上次數反面朝上次數。
    總計:
    3、各小組展示交流。
    提問:大家來觀察一下這些數據,你有什么發(fā)現?
    同學們觀察的都很仔細有這么多的發(fā)現,我們會發(fā)現有些小組正面朝上的次數不一定是總次數的一半,有些小組少一點,有些小組多一點,但是全班加起來正面朝上的次數就比較接近總次數的1/2。
    隨著拋擲次數的不斷增加,正面朝上的次數會怎樣?反面朝上的次數會怎樣?
    4、小結:科學家曾經做過實驗當實驗的次數逐漸增大時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會越來越接近。
    五、鞏固提高:
    1、教材99頁做一做。
    2、聯系二十1----3題。
    六、全課總結:。
    學生說一說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課題: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統(tǒng)計與可能性第二課時。
    單位:昆侖實驗小學。
    備課人:孫翠英。
    一、教學內容:教材101---102頁。
    二、教學目標:。
    2、通過游戲的公平性,培養(yǎng)學生的公平、公正意識,促進學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三、重點與難點:。
    讓學生認識到基本事件與事件的關系。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2、如果盒子里有10個紅球4個白球只許摸一次,摸出那種球的可能性大?
    學生口答并說明理由,教師小結導入新課。
    (二)新授。
    1、出示101頁情境圖。
    2、學生觀察后說一說收集到的信息。
    3、學生在各小組內說一說游戲規(guī)則。
    4、結合情境圖學生說一說每人得到化的可能性是多少?
    提問:男、女生分別得到花的可能性又是多少?
    學生在小組內討論。
    5、各組派代表全班交流。
    7、小結(略)。
    五、鞏固練習:
    六、練習二十一1---3題。
    六、全課總結:。
    學生結合本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說一說自己的收獲?
    課題: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統(tǒng)計與可能性第三課時。
    單位:昆侖中心小校。
    備課人:萬睿。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不能直接計算出可能性,而要先羅列出所有的可能的結果,再計算可能性”的題目的思考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綜合知識的能力,結合以前學過的排列組合知識進行思考。
    3、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考問題,有條理地敘述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會羅列所有的可能性。
    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2、那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繼續(xù)研究“可能性的大小”吧!
    板書課題:可能性。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
    你認為用“石頭、剪子、布”決定誰來跳公平嗎?
    兩人玩可能會發(fā)生哪些種情況呢?
    你能直接計算出小強和小麗獲勝的可能性嗎?,
    該怎樣找到可能性的結果呢?你有什么好的辦法嗎?
    2、學生思考討論。
    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列表過程。
    4、請學生匯報游戲的情況。
    小麗石頭石頭石頭布布布剪子剪子剪子。
    小強剪子布石頭剪子布石頭剪子布石頭。
    結果小麗。
    獲勝小強。
    獲勝平小強。
    獲勝平小麗。
    獲勝平小麗。
    獲勝小強。
    獲勝。
    5、學生進一步討論上面的問題,然后匯報交流。
    6、小結:經過分析用排列組合知識的方法來判斷誰來跳是公平的。
    (三)拓展練習。
    1、學生完成書中的做一做,引導學生用排列組合法。
    2、完成104頁的1題,學生列出有幾種可能性,說說怎樣使之公平。
    (結論是:必須換掉2或8,并且新加的數字卡片滿足:該數字是不能被3整除的單數。如5。也可能把7換成是3的倍數。如9等)。
    (注意說明:當兩個數的乘積既不是2的倍數又不是3的倍數時也要重來。)。
    3、完成104頁的2題。
    學生把表填完整,然后做判斷。
    4、開放題:完成104頁的3題。
    學生自己設計一個游戲的規(guī)則,讓全班同學判斷是否公平。
    (完不成時,機動作為課后作業(yè)。)。
    (四)應用創(chuàng)新:
    1、總結:這節(jié)課你對“可能性”又有哪些新的認識?
    (有些游戲規(guī)則是公平的,有些卻是不公平的。
    游戲中一共出現的可能性要我們認真地排列出來的。)。
    2、請你結合生活實際,自己設計一個游戲的規(guī)則,讓全班同學判斷是否公平。
    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學設計篇七
    1、能找出文中寫景狀物的重要詞句并說出其表達作用。
    2、能復述捕鳥的全過程,體會動詞運用的準確性。
    3、能復述美女蛇的故事,體會它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模塊一:明確課時目標。
    教學板塊1:導入。
    教師出鏡同學們,大家好。上節(jié)課,我們通過閱讀,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梳理了課文結構。今天我們要繼續(xù)走進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去體會作者寫景狀物的妙處。
    這節(jié)課我們要完成以下學習任務:
    ppt1。
    學習目標。
    1、能找出文中寫景狀物的重要詞句并說出其表達作用。
    2、能復述捕鳥的全過程,體會動詞運用的準確性。
    3、能復述美女蛇的故事,體會它在文中的作用。
    模塊二:品味寫景狀物。
    教學板塊2:品味特殊句式。
    ppt2經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百草園盡管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在作者心目中卻是他的“樂園”。作者緊扣“樂園”依次描繪了關于百草園的三件事:泥墻根的趣味、美女蛇的故事和百草園的冬天。
    百草園的樂園生活:
    泥墻根的趣味。
    美女蛇的故事。
    百草園的冬天。
    (現場老師組織學生齊讀課文第2段,并思考問題。時間3分鐘)。
    ppt3聰明的同學一定注意到了這樣一組句式:
    品味寫景狀物:
    不必說……。
    也不必說……。
    單是……就……。
    請同學們用這個句式造句,說說它的作用。
    (現場老師組織學生造句,并交流作用,時間5分鐘)。
    ppt4大家一定能體會到這個句式,它的作用在于由整體概括到突出局部。作者先用兩個“不必說”宕開一筆,為的是突出下面“單是”的內容,既然“單是”就有無限趣味,那么百草園中的佳趣定然是比比皆是了。
    不必說……。
    也不必說……。
    單是……就……。
    (突出“單是”的內容,既然“單是”就有無限趣味,那么百草園中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了。)。
    教學板塊3:品味寫景狀物。
    ppt5作者用這么個特殊的句式為我們描繪了哪些動植物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第2段,完成以下學習任務:
    品味寫景狀物。
    再讀課文第2段:
    1、劃出文中所寫的景物和它們的特點。
    2、想一想,這些景物分別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物。
    (現場老師組織學生看書,完成學習任務,時間3分鐘)。
    相信大家一定對百草園的動植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們合上書本一起來回憶一下。
    ppt6不必說,菜畦是碧綠的,石井欄是光滑的,皂莢樹是高大的,桑椹是紫紅的,這些都大多是春季的景物。
    不必說春。
    碧綠菜畦。
    光滑石井欄。
    高大皂莢樹。
    紫紅桑椹。
    ppt7也不必說,蟬是鳴的且在長吟,黃蜂是肥胖的且伏在菜花上,叫天子是輕捷的且是直竄向云霄的,這些大多是夏季的景物。
    也不必說夏。
    鳴蟬長吟。
    肥胖黃蜂伏。
    輕捷叫天子竄。
    ppt8單是,就有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烏、木蓮和覆盆子這些秋季的景物。
    單是秋。
    油蛉何首烏。
    蟋蟀木蓮。
    蜈蚣覆盆子。
    斑蝥。
    (現場老師組織學生合上書本一起回憶,時間2分鐘)。
    好極了!相信同學們已經差不多記住了這段課文。這一段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個特殊的句式串聯,寫了百草園春夏秋季的景物。由植物寫到動物,先寫靜景,再寫動景;寫靜景時,由低到高;寫動景時,由高到低。使景物寫得既井井有條,又錯綜交織,渾然一體。
    教學板塊4:看圖背誦課文。
    ppt9(百草園圖片)下面,請同學們觀賞一些具體的圖片,邊觀賞邊聽老師把這段課文朗讀一遍。
    ppt10(菜畦圖片)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
    ppt11(高大的皂莢樹圖片)高大的皂莢樹。
    ppt12(紫紅的桑葚圖片)紫紅的桑葚。
    ppt14(蜈蚣圖片)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
    ppt15(何首烏圖片)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
    ppt16(木蓮圖片)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象人樣。
    ppt17(覆盆子圖片)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超鏈接到ppt9)。
    ppt9(百草園圖片)同學們看得很認真,聽得也很認真,下面就讓我們看著具體的圖片一起來嘗試背誦這段課文。
    (現場老師組織學生觀看圖片,背誦課文第二段。時間約5分鐘)。
    模塊三:品味動詞準確性。
    教學板塊5:研讀捕鳥。
    ppt18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7、8兩段,用課文內容填空。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7、8兩段,用課文內容填空:
    寫百草園的冬天,先以無味作陪襯,然后寫(下雪帶來的樂趣)。寫捕鳥,先不直接寫,而是先寫(拍雪人和塑雪羅漢)的不相宜,突出雪地捕鳥的無窮趣味。
    (現場老師組織學生研讀,填空,交流。時間約3分鐘)。
    這個填空肯定難不倒大家,寫百草園的冬天,先以無味作陪襯,然后寫下雪帶來的樂趣。寫捕鳥,先不直接寫,而是先寫拍雪人和塑雪羅漢的不相宜,突出雪地捕鳥的無窮趣味。
    ppt19通過剛才的填空,大家一定會發(fā)現,在作者筆下,冬天的百草園因為可以捕鳥而讓作者樂在其中。
    品味動詞準確性。
    細讀課文第7段:
    劃出描寫捕鳥的動詞,然后用手邊的物品做道具,邊模擬捕鳥的動作,邊復述捕鳥的過程。
    (現場老師組織學生讀課文,完成學習任務。時間約8分鐘)。
    好,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復述捕鳥的全過程,注意所用動詞的準確性。
    ppt20。
    ()開一塊雪,()出地面,用一枝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條長繩,人遠遠地()著,()鳥雀下來()食,()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便()住了。
    ppt21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用準確的動詞填空: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通過復述,我們不但能感受到這些動詞準確而生動的描繪了捕鳥的全過程,還能感受到作者捕鳥時的興奮和驚喜,更能再一次的感受到百草園的“樂園”之趣。
    教學板塊4:復述故事。
    ppt23閱讀課文3-6段,
    用自己的語言復述美女蛇的故事。(要求:情節(jié)完整,形象生動)。
    (現場老師組織學生閱讀課文,復述故事。時間5分鐘)。
    聽完美女蛇的故事,請同學們設身處地的想一想:
    ppt24。
    思考:
    不難發(fā)現,插敘美女蛇的故事,給百草園抹上了一層神話的色彩,增添了百草園的神秘感,更豐富了“樂園”的情趣。
    增添了百草園的神秘感,
    更豐富了“樂園”的情趣。
    模塊四:回顧小結。
    教學板塊5:回顧小結。
    好,下面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百草園為什么被我稱為是“我的樂園”?
    ppt25回顧課文第一部分內容后填空:
    百草園是我的“樂園”,因為這里。
    有()的景物可以();
    有()的食物可以();
    有()的動物可以();
    有()的故事可以();
    有()的捕鳥可以()。
    (現場老師組織學生回顧課文,完成填空并交流。時間5分鐘)。
    ppt26百草園的一年四季都是那么充滿樂趣,請同學們在課后把課文第二段和捕鳥全過程熟讀成誦,體會作者寫景狀物的妙處和動詞運用的準確性。
    課后學習:
    背誦課文第二段和捕鳥的全過程,比一比誰背得又快又好。
    惜緣。
    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學設計篇八
    教材依據: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三單元第十一課《長征》。
    本課是毛澤東同志在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時寫下的一首詩。全詩生動地概述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歷程,贊頌了中國工農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全詩共四句,第一句與后四句是概述與分述的關系。
    編者意圖,一是讓學生把心放進文章去認真閱讀,用心體會紅軍大無畏的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二是理解詩句的含義,感悟文本,領悟長征的艱難,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
    設計理念:
    閱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工具,古語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明閱讀感知文本至關重要。本課時,依據閱讀的重要性來進行教學設計,先讓學生自讀文本感知律詩大意,了解長征中艱難險阻,感受紅軍戰(zhàn)士大無畏革命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再讓學生細讀、品讀、精讀文本、學詞、學句,感悟長征的偉大,感悟紅軍戰(zhàn)士的英勇豪邁,感知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引導學生閱讀文本,了解長征中艱難險阻,感受紅軍戰(zhàn)士的大無畏和英勇豪邁。
    2、知識目標:在閱讀中學詞學句,體會詩中情感。
    3、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閱讀律詩,在閱讀中悟情悟感。
    教學重點:
    閱讀律詩,體會長征艱難,感悟紅軍戰(zhàn)士大無畏與英勇豪邁。
    教學難點:
    閱讀律詩,學詞學句,體會詩詞所表達的情感,從中受到教育。
    教法選擇:
    1、閱讀感知、理解律詩。
    2、閱讀感悟,互動交流對文本的感悟。
    學法指導:
    1、閱讀文本法。初讀、細讀、精讀、品讀。
    2、合作、互動學習律詩。
    教學準備:
    幻燈片若干張。
    1、《飛奪瀘定橋》、《倔強的小紅軍》、《豐碑》、《金色的魚鉤》相關幻燈片。
    2、五嶺山、烏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相關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啟發(fā)學生講述長征小故事而導入。
    師:同學們知道長征嗎?長征中有許多感人的故事,請同學們講一講自己知道的長征小故事。
    生:《飛奪瀘定橋》、《倔強的小紅軍》、《豐碑》、《金色的魚鉤》等。
    ﹙學生講大意,師放相關幻燈片。﹚。
    二、初讀文本,感知律詩大意。
    1、學生自讀文本作感知批注。
    2、分小組閱讀,互動、交流、整理批注。
    3、教師抽讀,交流對文本大意的感知,教師啟發(fā)、指導、幫助學生感知交流文本大意:
    生1:紅軍經歷了許多艱難的山山水水,但紅軍戰(zhàn)士卻看作是很平常的事,他們真勇敢,我真佩服。
    生2:蜿蜒盤旋的五嶺山在紅軍眼里就像翻騰著的得細小的波浪。﹙師放五嶺山幻燈片﹚。
    生3:高大雄偉的烏蒙山,就像紅腳下滾動的泥丸。﹙師放烏蒙山幻燈片﹚。
    生4:渡過懸崖峭壁的金沙江,紅軍心中歡快異常。﹙師放金沙江幻燈片﹚師同上放大渡河、岷山幻燈片,引導學生交流、感知文本大意與情感。
    三、品讀律詩,學詞句,體會律詩情感。
    1、引導學生用情感品讀律詩,品讀押韻。
    難閑丸暖寒顏﹙韻腳為an﹚。
    2、引導學生用感情品讀律詩,體會關鍵詞語含義:
    只等閑:看作很平常的事。
    逶迤:蜿蜒盤旋。
    磅礴:氣勢雄偉。
    暖:歡快的心情。
    寒:令人心寒。
    開顏:張開笑臉。
    3、品讀詞句,領悟情感。
    引導學生用感情反復品讀,在感情閱讀中體會領悟紅軍戰(zhàn)士大無畏的英勇氣概。
    三、品讀拓展。
    學生讀詩,批注自我感悟,抽1-2名學生交流。
    ﹙圍繞:學習紅軍長征大無畏精神,珍惜今天新福生活,努力學習,頑強拼搏。﹚。
    五、小結課時內容。
    師生互動小結。
    六、作業(yè):
    學習了長征一文,談談自己對長征的感想。
    板書設計:
    11長征。
    山水艱險紅軍戰(zhàn)士。
    五嶺山蜿蜒盤旋細浪等閑視之。
    烏蒙山氣勢雄偉泥丸大無畏。
    金沙江懸崖峭壁歡快英勇氣概。
    大渡河水流湍急悲壯革命樂觀主義。
    岷山千里積雪開顏。
    教學反思:
    1、體現了一度為中心的語文課堂教學。
    2、體現了師生互動、交流、合作的教學方法。
    3、突出了課時重點,突破了課時難點。
    4、基本體現了三位教學目標。
    5、幻燈片設計部具有動畫性。
    [人教版小學語文上冊《長征》第一課時教學設計教案教學設計]。
    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學設計篇九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懂得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幫助.。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課文,懂得人與人之間應互相幫助.。
    2.理解林園園臉紅的原因.。
    教學難點:理解李麗為什么沒接林園園的鉛筆.。
    教學準備:一片畫好的藍色的樹葉,生字、詞語卡片,課件。
    課前預習:
    讀(讀3遍課文)。
    圈(圈生字)。
    寫(生字頭上寫拼音,為生字組2.個詞語)。
    勾(勾課文中帶生字的詞語)。
    標(標出段落序號,用“?”標出不明白的地方)。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啟發(fā)導入.。
    師:(出示一片畫好的藍色樹葉),小朋友請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
    生:一片藍色的樹葉.。
    師:看到這片樹葉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生:這片樹葉怎么會是藍色的?
    生:真有意思,我還從來沒有見過藍色的樹葉,這是怎么回事?
    生:想.。
    師: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19課?藍色的樹葉?,一齊讀讀課題.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生:有.。
    生:(自由朗讀課文,標序號,劃生字并相互認讀).。
    生:漂亮.。
    生:(齊聲)想.。
    師:讓我們以開火車的方式和它們認識吧.哪列火車開得最快?
    生:這列火車開得最快.。
    (師出示樹葉生字卡,學生輪讀.)。
    師:小朋友再一起和它們打打招呼!
    (師再次出示樹葉生字卡,學生齊讀.)。
    生:(紛紛舉手)我……我……。
    (師指名認讀)。
    師:小朋友再一齊來一遍。
    (師再次出示詞語卡片,生齊讀,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利用“做動作、舉實例、換詞”等多種方式來理解“惹人愛、吞吞吐吐、趴在、皺著眉頭、不由得”等詞)。
    生:(舉起右手,伸出五個指頭)。
    師:哪幾位小朋友愿意合作,給大家把課文連起來讀一讀呢?
    生:(紛紛舉手)我……我……。
    (指名串讀,學生評議)。
    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想)。
    師:哪一位小朋友勇敢地站起來,給大家講一講課文主要講了誰和誰的一件什么事?
    生:課文主要講了李麗向林園園借綠鉛筆的事。
    生:課文主要講了美術課上李麗向林園園借綠鉛筆的事。
    生:課文主要講了美術課上,李麗向林園園借綠鉛筆,林園園舍不得借給李麗的事。
    (生邊說,老師邊板書:李麗林園園)。
    生:我明白了,原來藍色的樹葉是李麗沒借到綠鉛筆時用藍鉛筆畫的。
    生:我明白了,原來是上美術課,李麗向林園園借綠鉛筆,林園園舍不得借給她,李麗只好用藍鉛筆畫,所以畫出來的就是藍色的樹葉。
    師:(表揚)你真聰明,讀書真用心,老師獎你一顆智多星。
    三、朗讀感悟。
    生:她會非常著急.。
    師:你們在生活、學習中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嗎?
    師:就讓我們帶著這種著急的心情來讀一讀第一自然段吧!
    (師生齊讀)。
    2.師:(過渡語)著急的李麗此時看看旁邊的林園園,發(fā)現她已經把樹畫好了.樹葉那么綠,真惹人愛.于是就向林園園借綠鉛筆.請小朋友們自由朗讀課文的2-4自然段,把李麗和林園園的對話找出來做上記號,然后再讀一讀,看看李麗是怎樣向林園園借綠鉛筆的?林園園的態(tài)度又是怎樣的?我們下節(jié)課再來學習。
    四、指導生字。
    1.出示術、課、鉛、由、筆。
    2.說說用什么方法能很快記住這些字?學生觀察后說出識記方法。
    3.學生觀察每個字的偏旁、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說一說某個字怎樣寫才規(guī)范、美觀。
    4.學生找找橫、豎中線上的筆畫,教師用紅粉筆標出。
    5.教師范寫,重點提示“由、筆”字的寫法。
    6.學生描紅、臨寫,把自己認為難寫的字多寫兩遍,教師巡視,進行指導。
    7.選出寫得好的在全班展示。
    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學設計篇十
    二、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和再創(chuàng)造,再現詩歌中優(yōu)美和諧的畫面,體會即景抒情的寫法。
    理解全詩意思及詩中透露出來的感情。
    體會詩人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
    誦讀法、討論法。
    一課時。
    同學們,據我了解,我們班不少同學都是來自外地,有的已離別家鄉(xiāng)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才來到深圳;遠離家鄉(xiāng)的學子們,在夕陽西下的黃昏,在寂靜的長夜里,你們可有思念家鄉(xiāng),想念家鄉(xiāng)的親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們回答,我已經知道答案了。是的,不僅你們,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鄉(xiāng)的日子里深切地思念著他們的故鄉(xiāng),并留下了不少千古傳誦的名篇,如我們都學過的李白的《靜夜思》,請同學們齊背一遍。其實,思鄉(xiāng)是中國文學的重要主題之一,無數的鄉(xiāng)愁陪伴著無數的詩人,同時無數的詩人創(chuàng)造了無數的鄉(xiāng)愁詩。
    鄉(xiāng)愁豐富了我們的情感世界,鄉(xiāng)愁詩豐富了我們的文學世界。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鄉(xiāng)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們一起來看看,詩人王灣的深情吟誦能否撥動你內心深處的那一根思鄉(xiāng)之弦。
    作者王灣,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洛陽人,因為這首詩使我們記住了他的名字。
    1、學生自由朗讀;。
    2、學生齊讀;。
    3、學生個別朗讀;。
    (指導朗讀: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教師范讀;。
    5、參照注釋,同桌互譯詩句。(教師巡視,或參與一組)不能解決的難點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學生舉手回答。(全班分成兩組,互相提問,看哪組提的問題多,回答得好)。
    6、請同學講述詩歌內容。(請一位同學讀一句,同桌講述一句。要求保持原意,允許想象加工)。
    1、在理清詩歌思路,把握詩歌大意的基礎上,再次齊讀課文。
    3、四人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a、你能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詩中描繪的景象嗎?
    (提示:講你最欣賞的一個畫面。旨在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再現詩歌中描繪的優(yōu)美景象,進行美的熏陶和審美教育。)。
    b、這首詩哪些句子屬于寫景?哪一句直接抒情?這是一種什么寫作手法?(提示:前三聯寫景,后一聯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c、
    詩人為什么會起思鄉(xiāng)之情?
    (提示:1、時間臨近春節(jié);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歸。)。
    4、請將這首詩改寫成散文或現代詩,看誰改得好。(要求忠實于詩歌的同時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特點。)。
    正如我們開頭所說,思鄉(xiāng)是中國文學的主題之一,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鄉(xiāng)名篇。我們來回憶一下,我們還學過哪些思鄉(xiāng)的詩歌?學生發(fā)言,并談自己的理解和體會。我們再來看一些其他的思鄉(xiāng)名句。
    1、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重陽佳節(jié)剛過,我們來感受一下詩人在重陽節(jié)的時候的思想之情。
    2、春風一夜吹鄉(xiāng)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夜里的春風吹動我歸鄉(xiāng)的夢,夢中的我又隨著春風回到故鄉(xiāng)洛陽。
    3、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南岸,明月什么時候照著我返回家園?
    作業(yè):課外搜集、閱讀其他的思鄉(xiāng)詩歌。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后,主動背誦。
    鄉(xiāng)情、鄉(xiāng)愁時時陪伴著遠離故鄉(xiāng)的中國詩人,于是他們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筆寫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摯、纏綿悱惻的思鄉(xiāng)詩歌,這些詩歌穿越千年,給我們傳達了一種永恒的情感體驗,同時也憑著它們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構成了中國詩歌史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們要去繼承這些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內涵。我們在一首歌曲中結束這堂課,請聽根據詩人于光中的同名詩歌譜成的歌曲《鄉(xiāng)愁》。
    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學設計篇十一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領會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和譴詞造句的妙處。
    3、繼續(xù)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重難點分析:
    1、頸聯中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本詩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詩以言志”,確實,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不會吟詩,意味著在任何社交場合你都無法表達自己的愿望,因為所有的人都必須吟唱《詩經》中的詩句來和對方交流。因此,在詩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詩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tǒng)。在唐朝,這種傳統(tǒng)的表現形式一般以抒發(fā)詩人的情感、志向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講究理趣的詩歌,所以這種古已有之的傳統(tǒng)就主要體現于詩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上了。
    學生發(fā)言。教師點撥:這里蘊含著這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想要看得更遠,那么他必須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一首千古傳頌的蘊含深刻哲理的詩。(幻燈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音樂:隕。旋律:悠揚古典。)讓我們合著悠揚的音樂一起來朗讀這首詩吧。
    在學習詩歌之前,應先了解有關詩歌的常識。通常所說的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古體詩。如《觀滄?!贰6烟瞥鲁霈F的律詩、絕句叫近體詩。如《錢塘湖春行》就是律詩,《登鸛雀樓》就是絕句。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規(guī)定有三(《錢塘湖春行》中幻燈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為四聯,中間兩聯必須兩兩對仗,是兩對對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為例說明:(幻燈片2重現,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聯:(1)客路青山外,(2)行舟綠水前。
    頷聯:(3)潮平兩岸闊,(4)風正一帆懸?!獙ε悸摗?BR>    頸聯:(5)海日生殘夜,(6)江春入舊年?!獙ε悸?。
    尾聯:(7)鄉(xiāng)書何處達?(8)歸雁洛陽邊。
    1、同學們先自己將這首詩朗讀幾遍,體會一下詩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說一說你的感覺。
    學生發(fā)言。教師點撥: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七言律詩。詩人王灣因長江的風景引起旅途的鄉(xiāng)愁,它既寫了作者客游他鄉(xiāng)的羈旅之愁,又寫出來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說這首詩寫了羈旅之愁,在首聯中有沒有體現?
    分析:首聯以對偶句發(fā)端,寫詩人乘舟正朝著眼前的“綠水”前進,駛進“青山”駛向“青山”之外的遙遠的客路(幻燈片3:小舟緩緩前行,周圍是綠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此聯先寫“客路”而后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間。
    3、此聯寫的是什么?古來很多人稱贊這兩句詩氣勢逼人,意境豪闊,你的感覺怎樣?
    分析:此聯寫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齊了,船上之人的視野也隨之開闊。“潮平兩岸闊”,這一句寫的恢弘闊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懸”是端端正正地高掛著的樣子,可見這是風順且和,這樣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穩(wěn)航行,也是因為此地的長江正是平野開闊、大江直流、風平浪靜的時候。
    5、最耐人尋味的是頸聯,這一聯詩到底蘊含著怎樣的哲理呢?
    分析:此時詩人想起正值歲暮臘殘之時,而連夜行舟,天邊太陽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無限感慨。明代胡應麟說“海日”一聯“形容景物,絕妙千古”:當殘夜將盡未盡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燈片5:紅日從江上升起,岸邊有發(fā)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叭丈鷼堃埂?、“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xiāng)之情呢?這兩句還妙在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jié)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6、尾聯是否與思鄉(xiāng)有關?
    分析:此聯既是最后一聯,則必須既總結全詩,呼應開頭,又必須要留有余地,讓人讀完后浮想聯翩,余味無窮。此聯正是如此。這里寫的是一群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是要經過洛陽的啊!(幻燈片3中增加飛行的雁行。文字:“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傳說,還是托雁兒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里的人吧。這兩句緊承第三聯而來,遙應首聯,使全篇都籠罩在一層淡淡的鄉(xiāng)思的愁緒中。
    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詩,在這堂課的最后,讓我們在隕的美妙音樂聲中,背誦這首詩吧!(該課文封面出現,背景音樂是隕的樂曲)。
    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學設計篇十二
    了解作家、作品及律詩的相關知識;理解詩歌的內容,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背誦并默寫詩歌。
    理解詩歌的內容,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
    理解詩歌的內容,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
    教學設計、教學課件、朗讀視頻。
    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
    古時交通不發(fā)達,一些旅居在外和外出做官的人常常會有故園之思,“鄉(xiāng)愁”
    漸漸地就成為了中國詩歌史上一個重要的創(chuàng)作主題。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寫“鄉(xiāng)愁”的。
    二、解釋題目:
    《次北固山下》:“次”,停留的意思。泊舟??吭诒惫躺较?。北固山:今在江蘇省鎮(zhèn)江市北邊,三面臨江,地勢先要,被稱為“天下第一江山”。
    三、作家簡介:
    王灣,洛陽人。唐代詩人。玄宗先天年間進士,官洛陽尉。早有文名,往來吳、楚間,與綦毋潛友善。其詩流傳不多。《河岳英靈集》稱:“灣詞翰早著,為天下所稱最者不過一二。游吳中作《江南意》詩云‘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詩人已來少有此句。張燕公(說)手題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BR>    四、整體感知:
    1、學生跟著朗讀視頻讀兩遍,體會五言律詩朗讀時的節(jié)奏和韻律。
    2、學生自由讀兩遍,然后齊讀一遍。
    3、教師講解有關律詩的知識,學生做相關筆記。
    律詩是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一種體裁,通常每首八句,以八句完成一個意思的表達,每二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尾聯。律詩句子字數整齊劃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別稱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律詩字數固定,五律規(guī)定每句五字,全首共四十字;七律規(guī)定每句七字,全首共五十六個字,還有每句六字,全首四十八字的,稱六言律詩,傳世作品極少。律詩歌講究押韻平仄,一般情況下,偶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頷聯和頸聯講究對仗,要求上下兩句在意思、句法、詞性、音律等方面相對,因此這兩聯又叫“工對”。
    4、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歌大意,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予以標記,然后師生交流明確詩歌大意。
    5、學生個性化表述詩歌大意,教師適時予以點評指導。
    行人旅居的小路還在青山之外,我乘坐的小船在山前綠波上行駛。潮水上漲,兩岸江面無比寬闊,順風前進的白帆高高懸掛。海上的太陽在殘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舊年未盡時已至。我的家信該怎樣寄回鄉(xiāng)???希望北飛的鴻雁能給我?guī)Щ芈尻枴?BR>    6、學生再次齊讀詩歌。
    五、賞析探究:
    師:你覺得這首詩歌哪一聯寫得最好,試著選擇一個角度加以賞析。(學生四人一個小組,相互討論交流,并推薦一個代表發(fā)言,其他小組成員補充。)。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這是詩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鎮(zhèn)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為下文的.寫景做了鋪墊,也與尾聯“鄉(xiāng)書”、“歸雁”相呼應。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這一聯寫船上所見景色,“平”“闊”“正”“懸”字煉得好,因為“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船帆才有懸空的態(tài)勢。同時,“潮平”一語,又為頸聯中的“江春”做了鋪墊。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把“日”和“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象征進行強調,“生”和“入”運用擬人手法,賦予自然事物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字里行間透露出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孕育在殘夜之中,并將驅走黑暗;江春已潛入寒冬未盡的舊年,將趕走嚴冬。時序的交替是那樣匆匆不可待,自然的規(guī)律不可阻擋。
    師:大家想一想,“海日”和“江春”這兩種景物跟詩人的鄉(xiāng)愁有關嗎?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一問一答,卒章顯志,借鴻雁傳書,詩情畫意般的傳達出了對家的深切思年,為全詩歌罩上了一層濃厚的鄉(xiāng)思愁緒。同時,與首聯遙相呼應,整首詩收放自如,整飭統(tǒng)一。
    六、背誦詩文:
    學生展開背誦競賽,教師予以點評。
    七、學生作業(yè):
    默寫詩歌兩遍,任意選取角度,鑒賞詩歌的頷聯和頸聯。
    八、板書設計:
    王灣。
    首聯:鋪墊下文,呼應結尾。
    頷聯:煉字精當,鋪墊下文。
    頸聯:擬人手法,蘊含哲理。
    尾聯:卒章顯志,照應開頭。
    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學設計篇十三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領會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和譴詞造句的妙處。
    3、繼續(xù)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重難點分析:
    1、頸聯中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本詩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詩以言志”,確實,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不會吟詩,意味著在任何社交場合你都無法表達自己的愿望,因為所有的人都必須吟唱《詩經》中的詩句來和對方交流。因此,在詩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詩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tǒng)。在唐朝,這種傳統(tǒng)的表現形式一般以抒發(fā)詩人的情感、志向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講究理趣的詩歌,所以這種古已有之的傳統(tǒng)就主要體現于詩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上了。
    學生發(fā)言。教師點撥:這里蘊含著這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想要看得更遠,那么他必須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一首千古傳頌的蘊含深刻哲理的.詩。(幻燈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音樂:隕。旋律:悠揚古典。)讓我們合著悠揚的音樂一起來朗讀這首詩吧。
    二、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在學習詩歌之前,應先了解有關詩歌的常識。通常所說的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古體詩。如《觀滄?!?。而把唐朝新出現的律詩、絕句叫近體詩。如《錢塘湖春行》就是律詩,《登鸛雀樓》就是絕句。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規(guī)定有三(《錢塘湖春行》中幻燈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為四聯,中間兩聯必須兩兩對仗,是兩對對偶句?!保?BR>    以《次北固山下》為例說明:(幻燈片2重現,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聯:(1)客路青山外,(2)行舟綠水前。
    頷聯:(3)潮平兩岸闊,(4)風正一帆懸。——對偶聯。
    頸聯:(5)海日生殘夜,(6)江春入舊年。——對偶聯。
    尾聯:(7)鄉(xiāng)書何處達?(8)歸雁洛陽邊。
    三、鑒賞詩句。
    1、同學們先自己將這首詩朗讀幾遍,體會一下詩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說一說你的感覺。
    學生發(fā)言。教師點撥: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七言律詩。詩人王灣因長江的風景引起旅途的鄉(xiāng)愁,它既寫了作者客游他鄉(xiāng)的羈旅之愁,又寫出來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說這首詩寫了羈旅之愁,在首聯中有沒有體現?
    分析:首聯以對偶句發(fā)端,寫詩人乘舟正朝著眼前的“綠水”前進,駛進“青山”駛向“青山”之外的遙遠的客路(幻燈片3:小舟緩緩前行,周圍是綠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此聯先寫“客路”而后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間。
    3、此聯寫的是什么?古來很多人稱贊這兩句詩氣勢逼人,意境豪闊,你的感覺怎樣?
    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學設計篇十四
    教學目標:1,了解作者王灣的生平、創(chuàng)作與文學史地位。
    2,掌握北詩的字詞句的讀音、解釋與讀法。
    3,體會詩中蘊含的感情與思想內容。
    教學重點:讓學生理解“海日生殘月、江春入舊年”的哲理性。
    教學難點:讓學生充分領會詩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由景生情,領會詩歌中表現的主題。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作者簡介。王灣,河南洛陽人,唐代詩人。早有文名,往來于吳楚之間,《全唐詩》中保留了他的十首詩。
    二,課題解釋?!洞伪惫躺较隆芬蛔鹘弦?,是王灣最著名的作品,次,是駐留、停歇的意思,這里指船只停泊,北固山,在江蘇省鎮(zhèn)江市北,三面臨長江。這首詩寫詩人沿長江往東,泊船北固山下。見江南殘冬風光而產生了相思,寫景如畫,意境開闊。
    三,學法指導:這首詩既寫了作者客游他鄉(xiāng)的羈旅之情,又寫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博大胸襟。重點理解第三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中的哲理性。在詩人的筆下,自然界新舊事物的交替是這樣進行的:所謂生,指的是舊的軀體中孕育了新的生命,所謂入,指的是新春的氣息已潛入江南,景中寓理,景中關情,引人作美的遐想。
    四,賞析評點。前兩句寫旅途所見大江兩岸景色。青山綠水互文見義。開筆清新自然,寓情于景,細寫江上景色。此聯氣象開闊,頗能小中見大,春潮涌漲,潮水漲滿,好風相送,正宜揚帆遠行。此聯在描述自然時序的交替中蘊含哲理。生說明舊事物中孕育新的生命,景中出理,入則是殘冬中涌入春的氣息,景中出情,思鄉(xiāng)而不低沉,引導人們產生對于未來美的遐想。寫泊船之后的思鄉(xiāng)感受,遙應首聯。
    五,詩歌內容翻譯現代文。蜿蜒的道路環(huán)繞著青山,輕快的航船追逐著碧波;潮水上漲,使江面顯得更加開闊,江風順吹,鼓滿了高懸的船帆。夜幕還沒不退盡,旭日已在江面冉冉升起,還在舊年時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氣息。家信什么時候才能送到啊,煩請北歸的大雁去趟家鄉(xiāng)洛陽吧。
    六,字詞精講。1客路,指在外游歷時所走的道路。青山,指北固山,也指長江岸邊的青山。潮平,指江水上涌,水面淹沒兩岸。兩岸闊,指江水漲潮,江面變得開闊。風正,指風從正面吹來,即順江風吹來。帆,船帆。懸,高掛。
    七,本詩寫作特點指要。1,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是這首詩的主要特點。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兩句被詩評家稱為形容景物,妙絕千古。2,生和入是擬人的手法,詩中的說理揭示了普遍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芍^景中含情,景中說理。
    八,課后作業(yè)。1,全面理解詩歌內容,并背誦詩歌。2,翻譯詩歌內容。3訓練默寫詩歌。
    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學設計篇十五
    教學目的:
    二、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和再創(chuàng)造,再現詩歌中優(yōu)美和諧的畫面,體會即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
    理解全詩意思及詩中透露出來的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1。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都學過的李白的《靜夜思》,這是一首詩人李白講述思鄉(xiāng)的詩。其實,思鄉(xiāng)是中國文學的重要主題之一,無數的鄉(xiāng)愁陪伴著無數的詩人,同時無數的詩人創(chuàng)造了無數的鄉(xiāng)愁詩。鄉(xiāng)愁豐富了我們的情感世界,鄉(xiāng)愁詩豐富了我們的文學世界。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鄉(xiāng)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們一起來看看,詩人王灣的深情吟誦能否撥動你內心深處的那一根思鄉(xiāng)之弦。
    二、解題及簡單介紹作者。
    作者王灣,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洛陽人,因為這首詩使我們記住了他的名字。
    三、朗讀明義。
    1、學生自由朗讀;
    2、學生齊讀;
    3、學生個別朗讀;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教師范讀;
    5、參照注釋,同桌互譯詩句。(教師巡視,或參與一組)不能解決的難點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學生舉手回答。(小組合作,尋找優(yōu)勝)。
    6、請同學講述詩歌內容。(小組合作解析,允許想象加工)。
    四、感悟抒情。
    1、在理清詩歌思路,把握詩歌大意的基礎上,再次齊讀課文。
    3、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a、你能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詩中描繪的景象嗎?
    (提示:講你最欣賞的一個畫面。旨在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再現詩歌中描繪的優(yōu)美景象,進行美的熏陶和審美教育。)。
    (提示:1、時間臨近春節(jié);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歸。)。
    五、拓展達理。
    正如我們開頭所說,思鄉(xiāng)是中國文學的主題之一,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鄉(xiāng)名篇。我們來回憶一下,我們還學過哪些思鄉(xiāng)的詩歌?學生發(fā)言,并談自己的理解和體會。我們再來看一些其他的思鄉(xiāng)名句。
    1、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重陽佳節(jié)剛過,我們來感受一下詩人在重陽節(jié)的時候的思想之情。
    2、春風一夜吹鄉(xiāng)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夜里的春風吹動我歸鄉(xiāng)的夢,夢中的我又隨著春風回到故鄉(xiāng)洛陽。
    3、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南岸,明月什么時候照著我返回家園?
    作業(yè):課外搜集、閱讀其他的思鄉(xiāng)詩歌。
    六、背誦體味。
    七、結束語。
    鄉(xiāng)情、鄉(xiāng)愁時時陪伴著遠離故鄉(xiāng)的中國詩人,于是他們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筆寫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摯、纏綿悱惻的思鄉(xiāng)詩歌,這些詩歌穿越千年,給我們傳達了一種永恒的情感體驗,同時也憑著它們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構成了中國詩歌史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希望同學們課下多多采擷詩歌的優(yōu)美的花朵,讓文化的美好粲然綻放。
    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學設計篇十六
    二、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和再創(chuàng)造,再現詩歌中優(yōu)美和諧的畫面,體會即景抒情的寫法。
    理解全詩意思及詩中透露出來的感情。
    體會詩人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
    誦讀法、討論法。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據我了解,我們班不少同學都是來自外地,有的已離別家鄉(xiāng)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才來到深圳;遠離家鄉(xiāng)的學子們,在夕陽西下的黃昏,在寂靜的長夜里,你們可有思念家鄉(xiāng),想念家鄉(xiāng)的親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們回答,我已經知道答案了。是的,不僅你們,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鄉(xiāng)的日子里深切地思念著他們的故鄉(xiāng),并留下了不少千古傳誦的名篇,如我們都學過的李白的《靜夜思》,請同學們齊背一遍。其實,思鄉(xiāng)是中國文學的重要主題之一,無數的鄉(xiāng)愁陪伴著無數的詩人,同時無數的詩人創(chuàng)造了無數的鄉(xiāng)愁詩。鄉(xiāng)愁豐富了我們的情感世界,鄉(xiāng)愁詩豐富了我們的文學世界。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鄉(xiāng)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們一起來看看,詩人王灣的深情吟誦能否撥動你內心深處的那一根思鄉(xiāng)之弦。
    二、解題及簡單介紹作者。
    (次北固山)作者王灣,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洛陽人,因為這首詩使我們記住了他的名字。
    三、朗讀明義:
    1、學生自由朗讀;
    2、學生齊讀;
    3、學生個別朗讀;
    (指導朗讀: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教師范讀;
    5、參照注釋,同桌互譯詩句。(教師巡視,或參與一組)不能解決的難點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學生舉手回答。(全班分成兩組,互相提問,看哪組提的問題多,回答得好)。
    6、請同學講述詩歌內容。(請一位同學讀一句,同桌講述一句。要求保持原意,允許想象加工)。
    四、感悟抒情:
    1、在理清詩歌思路,把握詩歌大意的基礎上,再次齊讀課文。
    3、四人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a、你能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詩中描繪的景象嗎?
    (提示:講你最欣賞的一個畫面。旨在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再現詩歌中描繪的優(yōu)美景象,進行美的熏陶和審美教育。)。
    b、這首詩哪些句子屬于寫景?哪一句直接抒情?這是一種什么寫作手法?(提示:前三聯寫景,后一聯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c、詩人為什么會起思鄉(xiāng)之情?
    (提示:1、時間臨近春節(jié);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歸。)。
    4、請將這首詩改寫成散文或現代詩,看誰改得好。(要求忠實于詩歌的同時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特點。)。
    五、拓展達理:
    正如我們開頭所說,思鄉(xiāng)是中國文學的主題之一,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鄉(xiāng)名篇。我們來回憶一下,我們還學過哪些思鄉(xiāng)的詩歌?學生發(fā)言,并談自己的理解和體會。我們再來看一些其他的思鄉(xiāng)名句。
    1、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重陽佳節(jié)剛過,我們來感受一下詩人在重陽節(jié)的時候的思想之情。
    2、春風一夜吹鄉(xiāng)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夜里的春風吹動我歸鄉(xiāng)的夢,夢中的我又隨著春風回到故鄉(xiāng)洛陽。
    3、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南岸,明月什么時候照著我返回家園?
    作業(yè):課外搜集、閱讀其他的思鄉(xiāng)詩歌。
    六、背誦體味: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后,主動背誦。
    七、結束語:
    鄉(xiāng)情、鄉(xiāng)愁時時陪伴著遠離故鄉(xiāng)的中國詩人,于是他們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筆寫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摯、纏綿悱惻的思鄉(xiāng)詩歌,這些詩歌穿越千年,給我們傳達了一種永恒的情感體驗,同時也憑著它們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構成了中國詩歌史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們要去繼承這些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內涵。我們在一首歌曲中結束這堂課,請聽根據詩人于光中的同名詩歌譜成的歌曲《鄉(xiāng)愁》。
    在唐朝的詩人當中,王灣并不算一個出名的人物,然而《次北固山下》這首千古傳頌的名篇卻使他名垂青史。其中“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多少年來備受稱贊的名句?!逗釉烙㈧`集》:“灣詞翰早著,為天下所稱最者不過一二。
    游吳中作《江南意》詩云:‘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娙艘眩ㄒ裕﹣砩儆写司?。張燕公(說)手提政正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這里的《江南意》即此詩。
    這首詩既寫了作者客游他鄉(xiāng)的羈旅之情,又寫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博大胸襟。描繪了詩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景象;時近春節(jié),頭頂大雁,發(fā)出了“鄉(xiāng)書何處達”的感嘆。全詩意境優(yōu)美,情景交融,抒發(fā)了詩人旅居外地時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
    這首詩和其他四首詩歌共同組成了學生進入初中以來的第一篇古詩課文,這首詩的教學直接影響以后的古詩教學,對學生形成古詩欣賞習慣和把握欣賞方法有重要影響和示范作用,且涉及到中國詩歌中的一個母題——思鄉(xiāng),因此我覺得花一個課時來教學是值得的。
    本班大部分學生是借讀生,相當一部分學生都是來自外地,對這種思鄉(xiāng)題材的詩歌按理說應該有著一定的生活經驗基礎;然而隨著當代交通、通訊手段等的發(fā)達,地球變成了地球村,現代人的鄉(xiāng)愁似乎沒那么強烈了。尤其對于十二、三歲的初一學生來說,要調動他們的個人情感體驗去體會作者那種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并非一件易事。但畢竟不少學生有著這樣的生活經歷,因此盡量調動學生的個人情感體驗,設身處地地去理解詩人在詩中透露出來的思想感情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根據以上對教材、學生的分析,我確定了如下指導思想:以學生誦讀為基礎,通過對文本內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教學過程以“思鄉(xiāng)”為主旨,緊緊抓住詩里流露出的思鄉(xiāng)情感這一中心,通過朗讀明義——感悟抒情——拓展達理——背誦體悟四個主要環(huán)節(jié),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進行學習活動,并由此而讓學生了解和感受中國詩歌的思鄉(xiāng)情感。
    對于朗讀的設計,我采用了層進式的朗讀設計。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先是學生參照注釋自由朗讀,掃清淺顯障礙,然后通過齊讀和個別讀穿插朗讀指導,從字詞上、節(jié)奏上進行把握。在后面的各環(huán)節(jié)中,穿插各式各樣的朗讀,但要求逐漸提高,要求從情感上進行朗讀體悟。
    不僅是朗讀,整個教學設計都是遵循這一原則進行設計的,尊重學生認知規(guī)律,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從最初的明義,到最后的達理,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銜接緊密,過渡自然。
    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學設計篇十七
    1、掌握詩歌的內容并背誦全詩。
    2、品味詩歌意境,領悟詩歌主題。
    3、感受中國詩歌的思鄉(xiāng)旋律。
    目標1、2。
    1、你了解唐詩嗎?說說你熟悉的唐代詩人和他們的詩歌。
    2、王灣,一個生卒年不詳的唐朝詩人,今天我們還記得他的名字,就因為他寫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詩歌,這首詩就是《次北固山下》?,F在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詩。(出示課題)。
    3、解題次。
    1、自讀。
    2、讀詩有哪些要求?
    朗讀指導一: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朗讀指導二:讀出節(jié)奏。
    朗讀指導三:讀出韻味,找出韻腳。
    1、這封家書寫給誰的?猜猜他會寫些什么呢?
    2、詩中哪些句子寫的是他看到的美景?王國維說:“詩中有畫”,請你在頷聯、頸聯中選擇你喜歡的一聯讀讀,邊讀邊想象畫面,然后用文字描述出來。(小組合作學習)。
    3、賞析名句。
    (1)這兩種景物有相同的地方嗎?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舊年的交替,時序交替的景物。
    悟詩情。
    (2)這兩種景物跟詩人的愁有關嗎?
    5、出示“鴻雁傳書”故事。
    朗讀指導四:讀出感情。
    1、古時交通不發(fā)達,流落外鄉(xiāng)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xiāng)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無數的鄉(xiāng)愁陪伴著無數的詩人,無數的詩人創(chuàng)作了無數的鄉(xiāng)愁佳作,你能想起表達鄉(xiāng)愁的古詩嗎?我們一起分享吧!生展示積累的古詩。
    2、師出示鄉(xiāng)愁詩歌,生齊讀。
    1、背誦詩歌;
    2、積累表現鄉(xiāng)愁主題的詩歌五首(積累本);
    3、推薦閱讀余光中的《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