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讀禮記的心得體會范文(16篇)

字號:

    通過寫心得體會,我們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成長和經驗。在寫心得體會時,我們應該注意語言的規(guī)范和準確性,避免使用口語化的表達方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
    讀禮記的心得體會篇一
    這篇是講儒家的理想大同世界,也講小康的情況。開頭孔子參加祭祀以后,走到宮闕上參觀,嘆息魯國祭禮的不完備。他的弟子言偃問他為甚么,孔子說:
    大道實行的時候,天下是屬于大家的。那時候的官吏是:選拔賢良,委任有才能的人出來作事。個人修養(yǎng)是:講求信義,和睦相處。對于社會,不只是愛自己的父母兒子,也愛別人的父母兒子。社會是:老年人有養(yǎng)老的地方,壯年人有工作,幼年人有生長的地方,其它殘廢有病的人都有療養(yǎng)的設備。工作:男的有職業(yè),女的有家庭。生產貨物,不必為己;盡力怍事,不必為己。這樣一來,沒有陰謀,沒有強盜,小偷、亂徒、賊黨,連大門都不必關。這就是大同世界。
    后來大道不實行了,天下變成了私有的。大家只愛自己的父母、兒子。貨物、力量只是為自己。天子和諸侯把爵位傳給自己的子弟。建筑內外城和護城河,作為防備。以禮義來規(guī)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的關系。把功勞當作自己的。以禮來斷是非,賞罰人民。這是小康政治。
    儒家是入世的,從個人的修養(yǎng)作起,到家庭,到社會,以至全國、全世界。禮記大學篇的八條目是:格物(窮究事物的道理),致知(使知識達到極點),正心(心意真實無妄),誠意(意念真誠),修身(修養(yǎng)自身),齊家(家庭圓滿),治國(國家富強康樂),平天下(世界太平)。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地作去,達到理想的大同世界。
    讀禮記的心得體會篇二
    暑假里,我閱讀了許多書,使我印像最深的,是《禮記》。《禮記》中說“禮”的部分,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
    《禮記》中說道:“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可見“禮”是非常重要的?!岸Y”就是禮貌、禮儀,“有禮”就是講文明、有禮貌、懂禮儀。文明禮貌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yǎng),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標志。
    有禮必須從日常生活的言行做起,做到講文明、有禮貌。比如:不隨地吐痰和亂扔垃圾,愛護公物,坐公交車時主動給需要的人讓座;不在公眾場合大聲喧嘩,見到熟人要問好,需要別人幫助時用“請”,得到別人幫助時真誠道聲“謝謝”,和別人告別時說聲“再見”等等。
    一個有禮的人,不僅讓人與他相處時心情愉快,而且也能使他自己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反之,一個無禮的人,不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我就親眼目睹這樣的例子:有一回,我去圖書館借書,在門口看到有位叔叔問門衛(wèi)爺爺:“指南書城搬去哪里了?”門衛(wèi)爺爺生氣地說:“不知道!”我以為爺爺是真的不知道,就上前告訴了叔叔,等叔叔走后,門衛(wèi)爺爺說:“這個人,那么沒禮貌!連稱呼都沒有!”我這才明白,門衛(wèi)爺爺不是真的不知道,他是覺得叔叔沒禮貌才故意不告訴他的呢!我想,如果叔叔能夠禮貌用語,門衛(wèi)爺爺一定會告訴他的!
    做人須有禮,人有禮則安!有禮的人會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人們更樂于幫助他。同學們!“有禮”不在于嘴上功夫說說而已,而在于真正的踐行,讓我們從小學禮,從我做起,做一個知禮、懂禮、講禮的現(xiàn)代文明人!
    讀禮記的心得體會篇三
    藏書三千,門生諸多。拜讀之客,異于十鄉(xiāng)九里。
    家一子,自幼喜習文練武,親友贊之,甚是喜愛,而今以十八、九之。淡薄功名利祿,不曾趕考。
    擇日,與友相約,漫于湖畔。而興已致,與友對柳作詞,同回之路,巧遇歹人,武斗于此。友見狀,即呼行人,歹見聞而溜之。
    友見其笑而聞,曰:“其歹人以惡之對,何而笑之?”
    曰:“以惡報惡,歹以傷,不能為惡,何而不笑?”
    友不解,其有曰:“以君之禮待君,以歹人之禮報于歹人?!?BR>    重慶九龍坡區(qū)重慶鐵路高級技工學院高一:子泉。
    讀禮記的心得體會篇四
    在這部書中,我也了解到了古代的儒學家們對古代禮儀制度的一些認識,諸如禮的起源和禮的作用,古代人對冠禮、聘禮、祭禮等禮儀規(guī)范的解釋。能夠說,《禮記》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禮教文化的成熟。這部書對于現(xiàn)代中國社會中的禮儀禮節(jié)仍有很好的啟示和教育研究好處。當然《禮記》中的部分文字也內含全力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及頑固宣揚男尊女卑的思想,這些思想是不可取的,需要我們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tài)度進行對待。
    總之,《禮記》是一部極具價值的國學經典,就像一壺好茶,需要慢慢細品,才能感受到那沁人的芳香。
    讀禮記的心得體會篇五
    以禮為器,就可導致“大順”的局面。而這種局面乃是盛德的表現(xiàn)。禮能夠消除邪惡,增進本質之美,用到人身上則無所不正,用到做事上則無所不成。禮對于人來說,就好比竹箭的外表青皮,又好比松柏的內部實心。普天之下,只有竹箭和松柏有此大節(jié),所以才一年四季從頭到尾總是郁郁蔥蔥,枝葉永不凋落。君子有禮,也恰是如此,他不僅能與外部的人和諧相處,而且能與內部的人相親相愛。所以人們無不歸心于他的仁慈,連鬼神也樂于消受他的祭品。
    先王制定的禮,既有內在的實質,又有外在的形式。忠信是禮的內在實質,得理合宜是禮的外在形式。沒有內在的實質,禮就不能成立;沒有外在的形式,禮就無法施行。禮應該是上合天時,下合地利,順于鬼神,合于人心,順于萬物的一種東西。四時各有不同的生物,土地各有不同的出產,五官各有不同的功能,萬物各有不同的用途。所以,不到節(jié)令的動植物,不是當?shù)氐耐撂禺a,君子是木拿來作為祭品的,即令拿來,鬼神也是拒絕享用的。住在山里,卻以水里產的魚鱉作為禮品;住在水邊,卻以山里產的鹿永作為禮品。這樣的作法,君子認為是不懂禮。所以,一定要按照本國物產的多少,來確定其行禮用財?shù)幕驹瓌t。禮品的多少,要看國土的大小;禮品的厚薄,要看年成的好壞。所以即令遇到災荒之年,民眾也不恐懼,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君上在制豐時是很有分寸的。
    先王在制禮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要合乎時代環(huán)境,其次是合乎倫理,再其次是區(qū)別對象而不同對待,再其次是合乎人情,最后是要與身份相稱。舉例來說,堯傳位給舜,舜傳位給禹,那是禪讓的時代;而商湯放逐夏桀,周武王討伐殷封王,那是革命的時代。這就是時代環(huán)境問題?!对娊洝飞险f:“周文王興建豐邑,并非急于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而是追念祖先的功業(yè),顯示自己的孝心。”意思是說,迫于形勢,不得不這樣做。對天神地祗的祭祀,對列祖列宗的祭祀,其中體現(xiàn)有父父子子之道和君君臣臣之義。這就是個順的問題?!鐧阎?,山川之祭,鬼神之祭,祭的對象不同,禮數(shù)也隨之不同。這就是個體的問題。某家有了喪祭之事,理應有一筆相當?shù)拈_銷,而作為親朋好友也應該對喪家有所蹲贈,這便是個宜的間題。大夫、士的祭祀,雖然只用一只羊羔或一頭小豬作供品,但到末了,每個助祭的人都可得到一份祭肉;而天子、諸侯的祭祀,盡管是以牛、羊、泵三牲作為供品,但到末了,也還是每人一份祭肉,不會有什么剩余。這就叫做與身份相稱。諸侯可以擁有龜,并以為珍寶;可以擁有圭,并以為祥瑞。而大夫之家就不得這樣,不得把大門建成宮閥形式。這也是講的合乎身份問題。
    禮節(jié)有時是以多為貴。例如,天子的宗廟是七所,諸侯則是五所,大夫則是三所,士則是一所。又如,天子的飯食可以有二十六道菜,公爵則只有十六道,諸侯則只有十二道,上大夫八道,下大夫六道。又如,諸侯親自出訪,可以帶七個隨從,主國饋贈的奢汽多達七牢;而諸侯的卿出訪,只可以帶五個隨從,主國饋贈的警汽只有五牢。又如,天子的坐墊是五層,而諸侯只是三層,大夫只是兩層。又如,天子去世,七個月以后才下葬,葬時,茵和抗木各用五重,霎用八個;而諸侯則五個月以后即下葬,葬時,茵和抗木各用三重,嬰用六個;大夫則三月而葬,茵和抗木各用兩重,嬰用四個。這都是以多為貴的例子。
    禮在有的時候是以少為貴。例如,天子出巡,沒有副手。天子祭天,僅用一頭牛。天子駕臨諸侯,諸侯也僅用一頭牛犢款待。又如,諸侯互相朝聘,只用郁笆獻賓,不設大盤小碗的菜肴;而大夫來聘,主國在招待時,不僅要有酒,而且要備菜肴。又如,天子進食,吃一口就說飽了,須勸惰才繼續(xù)進食;而諸侯進食,吃兩口說飽了;大夫和士進食,吃三口說飽了;至于體力勞動者進食就沒有這般斯文,啥時候吃飽,啥時候算數(shù)。又如,天子祭天所用的大格,只用一圈繁纓作為馬飾,而干一般事的次格,就用五圈繁纓作為馬飾。又如,圭璋是最貴重的玉,可以單獨作為禮品進獻;而唬橫是次于圭璋的玉,不可以單獨作為禮品進獻,而必須在以酒酬賓時附帶進獻。鬼神比人尊貴,但祭祀時卻只使用一層席子。又如諸侯臨朝,大夫人數(shù)少,國君就逐個地與之行禮作揖,而士的人數(shù)眾多,國君就對他們集體作一個揖就算了事。這都是以少為貴的例子。
    禮在有的時候是以大為貴。例如宮室的規(guī)模,器皿的尺寸,棺撐的厚薄,墳頭的大小,這些都是大者為貴。但是,禮在某些時候又是以小為貴。例如宗廟之祭,尊者獻尸用較小的爵,賤者獻尸用較大的散;尸入之后,尸尊,舉起奠解;主人卑,舉起角杯而飲。諸侯中的子爵男爵在宴飲賓客時,擊是最大的酒器卻放在門外,壺是較大的酒器就放在門內,瓦儷最小,是國君和客人酬醉所用,就放在堂上。這都是以小為貴的例子。
    禮在有的時候是以高為貴。例如,天子的堂高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又如,只有天子、諸侯的大門是高大的宮網,大夫、士則絕對不可。這都是以高為貴的例子。禮在有的'時候又是以低為貴。例如,天子祭天,祭禮并不在高壇上舉行,而是在壇下掃地而祭。又如,天子、諸侯的酒杯不用托盤,大夫的酒杯則用托盤,士的酒杯要用高腳托盤。這是以低為貴的例子。
    禮在有的時候是以文飾為貴。例如,天子穿的龍袍有九種圖案,諸侯的祭服只能有七種、五種或三種圖案,大夫只能有一種黑青相間的張形圖案,至于士穿的衣服,沒有任何圖案,只是上身玄衣,下身淺絳色之裳而已。又如,天子頭戴的冕,有用朱、綠二色編織的絲繩用來穿玉,垂旎十二條,而諸侯之冕僅垂旎九條,上大夫七條,下大夫五條,士三條。這是以文飾為貴的例子。禮在有的時候又是以樸素為貴。例如,祭天時天子所穿的大裘不叫露出來,在父親的面前不須裝模作樣,天子所用的大圭不加任何雕琢,作為上等祭品的肉汁不加任何調料,祭天用的大格樸素無華,上面只鋪一層蒲席,牛形的酒尊是用粗布覆蓋,勺子也只用本色的木頭來做。這是以樸素為貴的例子。
    孔子說:“禮,不可以不加以審察。禮有種種不同,該減少的不能增加,該增加的也不能減少?!闭f的就是這個意思:禮要注意相稱。禮之所以有以多、大、高、?文為貴者,原因就在于它是存心向外界炫耀的。王者的道德發(fā)揚,普及萬物,統(tǒng)領的事情又千頭萬緒,無所不包,像這樣,能不以多、大、高、文為貴嗎?所以君子就樂于向外界炫耀。禮之所以有以少、小、下、素為貴者,原因就在于它是存心表示內在之德的。內在之德所具有的密致精微程度,遍觀天下所有之物,沒有一件可以與之匹配的,這樣的話,能不以少、小、下、素為貴嗎?所以君子就格外注意內心的修養(yǎng)。古代的圣人,既注重內心的修養(yǎng),也樂于對外的炫耀,有時候以少、小、下、素為貴,有時候又以多、大、高、文為貴。所以先王在制禮時,該少的不能讓多,該多的不能讓少,追求的目標就在于一個相稱。由此看來,大夫以上的貴族用太牢作為祭品,與身份相稱,這就叫合禮;士用太牢作為祭品,與身份不相稱,這就叫盜竊。管仲身為大夫,卻使用鏤花鑲玉的篡,系著朱紅的帽帶,住室斗拱上雕刻著山形圖案,梁上的短柱刻著水草,君子認為這是過分,膺用了天子諸侯之禮。齊國的晏子也是大夫,他祭祀祖先時用的豬蹄膀太小,連一平碗也不到,穿戴著洗過的舊衣帽就去朝君,君子認為這是小氣,不合乎大夫的身份。由此看來,君子行禮,不可不慎。因為禮是規(guī)范人們生活的綱紀,如果綱紀散亂,那么人們的生活也就亂套了??鬃诱f:‘作為一個知禮的人,打仗則必勝,祭祀則必定得到保佑?!褪且驗樗羁填I會了卒要相稱的道理?!?BR>    君子說:“祭祀的本意在于思親,不在于祈福;祭祀都有一定的時間,不能說提前舉行就好;祭祀用的禮器玉帛都有一定的規(guī)’格,不能一味追求高大;舉行冠禮、婚禮,察告祖先是應該的,但也不須為此而另行祭祀;祭祀所用的犧牲不可全都追求肥大,供品也不可全都追求數(shù)量?!笨鬃诱f:“減文仲怎么能說是懂禮的人呢?夏父弗纂顛倒了宗廟祭祀的順序,他作為四朝元老也不加阻止。而且在灶神面前舉行播柴之祭也是驢唇不對馬嘴。須知灶神是一位發(fā)明了炊器的老婦,在祭灶神時,只要把供品放在盆里、酒放入瓶內就行了?!?BR>    所謂禮,就好比是人的身體。身體如有缺陷,君子就把他叫做殘疾人。禮如果用得不當,就好比人體有殘疾一樣。禮有時以大、以多為貴,有時以小、以少為貴,有時以高、以文為貴,有時以素、以下為貴。以大、以多為貴者就不可隨便減少,以小、以少為貴者就不可隨便增加,以高、以文為貴者就不可隨便遮掩,以素、”以下為貴者就不可隨便裝飾和加高。所以,雖然禮的綱要有三百條,禮的細則有三千款,但它們追求的都是一個誠字。這就像人要進屋,沒有不是從門而入一樣。君子對于禮的態(tài)度,有時候是通過貴少、貴小、貴下、貴素而表達其誠,有時候是通過貴多、貴大、貴高、貴文而表達其誠。君子在具體行禮的時候,有時是放任感情毫不掩飾,有時是情感服從理智,有時是不分貴賤,上下一樣,有時是按順序遞減禮數(shù),有時是取物于上而普施于下,有時是根據推理而提高規(guī)格,有時是效法天地而文飾至極,有時是效法天地而文飾有限,有時是卑賤者襲用高貴者之禮也不犯忌諱。
    夏商周三代的禮都貫穿著一個誠字,民眾共同遵循。從形式上看,有的尚黑,有的尚白,夏代開始創(chuàng)立,殷代有所因循。例如,在祭祀過程中,在夏代尸始終是立著的,在殷代則始終是坐著的,周代的尸也是始終坐著,而且凡助祭者都可以告訴尸如何保持威儀和勸尸飲食,并無固定的人選,這種禮數(shù)是從殷代學來的,其至誠之道是一樣的。不過,周代有六尸依次互相勸酒的儀式,.這是殷代所沒有的。所以曾子說:“周禮的六尸互相勸酒,就好像眾人湊錢喝酒一樣。”
    古代的哲人講過:用接近現(xiàn)代人情的東西作祭品,并非最高貴的祭品。例如祭祀至高無上的天是用牲血為祭品,合祭列祖列宗是用生肉,祭祀社櫻是用半生不熟的肉,祭祀小的神鬼是用熟肉。熟肉是接近現(xiàn)代人情的祭品,但并不高貴’。最高貴的倒是牲血。所以君子對于禮,并非一時沖動來表達自己的敬意,而是有所效法于古人。所以兩國國君相見,賓主都要各自安排七個隨從傳話,不然的話就顯得太簡單了;客人要三次向主人表示不敢當,主人要三次禮讓客人先入,然后才登堂,不然的話就顯得太急促了。所以,魯國人將要祭上帝,就一定先告祭于宗廟;晉國人將要祭河,就一定先祭祀淖沱河;齊國人將要祭泰山,就一定要先祭配林。祭天祭祖,祭前的三個月就要精心飼養(yǎng)犧牲,祭前的十日,要先進行七天的初步齋戒,接著再進行三天嚴格的齋戒,然后才舉行祭祀,真是謹慎到頂點了。所以,行禮時必有司儀指導,樂師必有扶持引路的人,這才顯得十二分的溫文爾雅和從容不迫。
    禮的種種規(guī)定,有時候是表現(xiàn)了人的回歸天性,有時候是表現(xiàn)了人的遵守傳統(tǒng),總而言之,就是不忘其根本。例如,兇喪之事,用不著誰來教導,人們悲從中來,自然會號眺大哭;朝廷宴饗群臣,鐘鳴鼎食,參加者自然無不快樂。這是回歸天性的例子。又如,現(xiàn)在的人們都把飲用甜酒作為美妙的享受,但在祭神時卻以清水一杯為貴;今人使用的快刀非常適用,但在分割牲體時偏要用遲鈍的鶯刀;今人的坐墊,下面一層蒲席,上面再加一層竹席,坐著多么舒服,而祭天時卻僅僅鋪上一層莊稼稈就當席子。這是遵守傳統(tǒng)、以原始為貴的例子。所以先王在制禮的時候,一定是考慮到了人的回歸本性和遵循傳統(tǒng)這兩個因素,所以后人才可以效法和便于學習。君子說:“如果內心沒有體驗,觀察事物就不會明白。要想把事物觀察明白而不借助于禮,就不可能達到目的?!彼?,不按禮來辦事,就不能贏得人們的尊敬;不按禮來說話,就不能取得人們的信任。一所以有這么一句老話:禮是一切事物的準則。
    所以從前的先王在制禮時,就依據事物固有的特性而賦以意義。所以舉行祭祀一定順著天時,啥時候祭啥神絕不錯亂;舉行朝日、夕月之祭,一定仿照日出于東和月升于西;祭天是至高無上之祭,那就必定憑借本來就高的圓丘;祭地是至卑無二之祭,那就必定憑借本來就低的方澤。所以就風調雨順,君子都勤勉不倦的報答神功。所以古昔先王在將要舉行祭祀時,崇尚有道德的人,尊重有道藝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選拔這些賢人放到助祭的位置上,齋戒之前還要聚眾宣誓,以誡不恭。然后才在圓丘上祭天,在方澤中祭地,登上泰山播柴向天報告成功,在南郊選擇吉地祭祀天帝。因為播柴向天報告成功,所以鳳凰來儀,龜龍畢至;因為祭天帝于南郊,所以風調雨順,冷熱按時。這樣,圣人只要在臨朝時南面而立,不須操心,天下也就太平了。
    天帝垂示至高無上的教導,圣人具備獨一無二的道德。表現(xiàn)在宗廟之中,堂上,暈尊陳設在東階,犧尊、象尊陳設在西階;堂下,懸鼓設在兩階之間的西邊,應鼓設在東邊。國君站在昨階上,而其夫人站在西房中。這好比太陽升于東方,月亮升于西方。這象征天與地的不同,所以夫婦的位置才會這樣。國君從東階走到西階用犧尊、象尊醉酒,其夫人則從西房走到東階用罄尊醉酒。堂上的禮儀象征著陰陽交互,堂下的鼓樂也此起彼應,這是一幅多么和諧的景象啊!
    禮是追溯事物本始的產物,樂則是大功告成以后人心快樂的表達。因此,先王通過制禮以體驗前事,通過作樂以陶冶情趣。由于禮樂有這等來歷,所以觀察一個國家的禮樂就可以了解到這個國家的治亂。蓬伯玉說:“君子一類的人都很明達?!彼麄冎灰^察到了器物,就可以推知工匠的巧拙;只要觀察到了人的外部表現(xiàn),就可以推知它的愚智。所以說:君子對于用來與人交往的禮樂是無不謹慎的。
    太廟之內的祭禮真是叫人肅敬動容。首先,國君親自把犧牲牽入太廟,大夫協(xié)助拿著殺牲告神的玉帛緊跟其后。接著,國君又親自制祭,夫人獻上盎齊之酒。接著,國君又親自饋熟,夫人再次獻酒。在這個行禮過程中,卿大夫緊跟著國君,而命婦緊跟著夫人。說到他們的神情,那是毫不攙假的恭敬,那是專心致志的忠誠,又是那樣地迫不及待地想讓祖先享用供品。牽牲入廟時,先在庭中告祭于神;進獻生血生肉時,又在室中告祭于神;進獻熟肉時,又在堂上告祭于神。三次告祭都不在同一地方,這就意味著求神而又不知神所在的確切位置。先設正祭于堂,又設祭于廟門之外,就好像是在詢問:“神是在那邊呢?還是在這邊呢?”一獻之禮是不夠講究的,三獻之禮就有點看頭了,五獻之禮就禮數(shù)更加詳備,至于七獻之禮,那真是神乎其神了。
    大饗的祭品是那樣的豐盛,貢品是那樣的眾多,恐怕只有天子才能有那樣的排場吧!牛肉、羊肉、豬肉、魚肉、干肉,包羅了普天之下的美味佳肴;篷豆中盛放的祭品,山珍海味,瓜果李棗,都是四季風調雨順的產物。四方諸侯的貢金,表示他們的服從天子;諸侯給天子的見面禮,是束帛加璧,表示他們對天子美德的尊敬。諸侯貢品的排列,寶龜放在前列,因為龜能預知未來。其次是黃金,因為它能照見人情。其次是丹砂、油漆、蠶絲、棉絮、大竹、小竹這些日常用品,這表示普天之下的物產都是供給天子使用的。其余的貢品沒有固定的品種,原則上是你這個諸侯國有什么土特產你就貢獻什么,這表示再遙遠的東西天子也能得到。大饗禮畢,來賓走出廟門時,奏起送賓的樂曲《陜夏》,以顯示禮數(shù)的隆重。天子親自在南郊祭天,這是無比的尊敬。宗廟之祭,視死如生,這是無比的仁愛。喪禮,孝子哭天號地,痛不欲生,一切發(fā)自內心,這是無比的真誠。為死者準備服裝,明器,雖然明知無濟于事,但也仍然盡力準備,這也表現(xiàn)了莫大的愛心。聘問所用的禮品,多寡都要合乎規(guī)格,這是無比的合理。所以,君子如果要觀察什么叫仁義,只要觀察一下禮這個根本性的東西就行了。
    君子說:“甘味是五味的根本,在此基礎上可以調和出百味。白色是五色的根本,在此基礎上可以繪出五彩。這個道理明白了,你就知道忠信是禮的根本,只有忠信之人,才可以學禮。如果不是忠信之人,禮也不會跟著你瞎跑。由此看來,禮固然重要,而得到忠信之人更重要。”孔子說:“即令把《詩經》三百篇背得滾瓜爛熟,如果沒有學過禮,就連簡單的一獻之禮也承擔不了。懂得了一獻之禮,如果不進一步學習,就未必能承擔大饗之禮。懂得了大饗之禮,如果不再繼續(xù)學習,就未必能承擔大旅之禮。懂得了大旅之禮,未必就能擔當祭天之禮。不要輕率地議論禮?!?BR>    子路當季桓子家的總管。過去季氏舉行歲時的祭祖,總是天不亮就開始,忙活一天還沒完,天色已黑,還得點起火把繼續(xù)干。因為拖的時間太長,即令是身體強壯、敬心十足的人,也被搞得疲憊不堪。因此,許多執(zhí)事的人都東倒西歪、左倚右靠地來應付差使,這實在是對祖先的大不恭敬。后來有一天,子路參與季氏祭祖,舉行室內正祭時,室內室外的人在門口交接祭品;舉行堂上侯尸時,堂上堂下的人在階前交接撰具。天亮開始祭祀,到了傍晚就行禮完畢??鬃勇犝f了這件事,說:“誰能說子路只是有勇而不懂得禮呢!”
    讀禮記的心得體會篇六
    《禮記·學記》開篇說得好“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自漢武帝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后,中國的教育哲學、教育理論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改變。漢武帝在諸子百家里選擇儒家的教學思想為國家的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我們什么?宋朝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云:“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倫大道,這就是儒家教學的總綱領、總原則。教我們平常思維的方法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處事待人接物的綱領有:言忠信,行篤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希望此書真正能幫助大家都獲得一把“啟迪心靈的鑰匙”,能成為家庭、學校、社會和青少年教育的有益讀本及參考教材,亦同時啟迪我們父母師長們應從小注重培養(yǎng)兒童的德育。我們常說:“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教育是強國之本?!苯裉?,我們給兒童最好的基礎教育無過于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儒家圣賢文化,并希望得到各界共同來參與和大力推動。
    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位恥。學校是一方充滿了濃郁文化氣息的凈土,在這里我們不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學習如何與同學相處,如何發(fā)揚團結互助的精神。凝聚產生力量,團結誕生希望!一棵參天大樹也是由你、我、他共同栽培的,在學習上,你幫我,我?guī)退?,團結互助靠大家,在生活中,決不亂吐痰,亂扔紙,損人利己真可恥。
    姐妹重圓讀書夢。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這樣的典型事跡,“弘揚中華美德,引領幸福成長”,希望我們大家能攜起手來,讓美德世代相傳。
    讀禮記的心得體會篇七
    閑暇時我常常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書桌旁,一邊品著綠茶,一邊慢慢研讀著《禮記》這部古代經典,那淡淡的茶香與書香頃刻間在心脾間交融、彌漫、繚繞,足以令我心曠神怡、如癡如醉,讀著,讀著,我仿佛回到了遙遠的古代,正在與古代圣賢品茗與對話。
    《禮記》是一部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在歷史上的地位僅次于《論語》,比肩于《孟子》,又遠超于《荀子》。這部書可謂是包羅萬象,它以禮樂為核心,所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抖Y記》在唐代就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則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由此可見《禮記》這部書的重要價值。《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為“三禮”,對中國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各個時代的人都從中尋找思想資源。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我反復吟讀著這段文字,深深地被文字中所蘊含的那股強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按蟮缹嵭械臅r代,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選舉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天下,人們之間講究信用,和睦相處。所以人們不只把自己的親人當親人,不只把自己的兒女當做兒女,這樣使老年人能夠安享天年,使壯年人有貢獻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無偶、年幼無父、年老無子和殘廢的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這樣的社會就叫做大同世界?!?BR>    孫中山先生就曾提出“天下為公”的思想,主張為了老百姓,建立一個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共和社會。這段文字,并不會因年長日久而失去光澤,至今讀來,它仍發(fā)出道道金光照亮了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表達了我們每個人對對美滿、公正的大同社會的強烈向往。
    讀禮記的心得體會篇八
    從古至今,有許多的經典名著,這些經典名著都給我們不同的感悟?!臅褰洝枪湃吮刈x的書?!臅褰洝恰洞髮W》、《中庸》、《論語》、《孟子》、《詩》、《書》、《禮》、《易、《春秋》,還有許多的書,都凝結了古人的'智慧,現(xiàn)在這些書也在影響著我們。
    我最喜歡的是《禮記》,它時時刻刻的都在提醒著我做一個正直的人,要學會去從別人的角度去想,發(fā)現(xiàn)錯誤就要去改。這本書,還告訴我很多的做人道理。
    例如:‘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意思:知識淵博,記憶力強,仍然很謙虛,做了很多對人有益的事,仍然不懈怠,這樣才稱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我的理解:有的人雖然知識不是很淵博,但是他很用功,也很謙虛,而且,做了很多好事,我認為這樣的人也能稱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
    ‘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馑迹嚎朔陨淼腻e誤應該靠自己的主觀努力,不必要求別人,這樣再有缺點錯誤,就沒有什么可埋怨的了。我的理解: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自身也有錯誤,只要靠自己的努力,不需要強求別人,就算沒有改過來,這樣的錯誤,也不會有什么抱怨的。
    ‘好學近乎知,知恥近乎勇?!馑迹合矚g學習的人,離聰明就很近了,知道恥辱的人,離勇敢就不遠了。我的理解:只有喜歡學習,知道恥辱;那么他就會很聰明,很勇敢了。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都離不開書,因為我們能從書中得到很多的做人道理,這些道理只有自己去感悟,才能說真正的理解了。
    讀禮記的心得體會篇九
    儒、道、陰陽、法、名、墨、雜、農、小說家九家為中國最早的九個學派,其中儒家和道家出現(xiàn)的最早。儒家的禮儀在周朝時就已經開始實行了,道家的八卦早在伏羲時就出現(xiàn)了。但《孟子·盡心章句上》中說:“所惡執(zhí)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所以,我覺得還是儒家更主張中道。
    我認為《儒行》這篇文章就是寫君子(儒士)的各種行為的。我體悟最深的一段是:儒有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干櫓;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有人會把它翻譯為:儒士拿忠信做甲胄,禮義做盾牌;頭戴仁而行,懷抱義而居。這就是自立。可我更愿意把它譯為:儒士用忠信捍衛(wèi)自己的思考,用禮義來保護自己那顆純潔的心;腦子里有一種意念是要懷著仁愛去行動,心中懷著義來處事。雖然有暴政,但也無法改變我的想法。這就叫做自立。
    舉兩個例子吧!
    周朝時,西伯(周文王)不喜歡紂王荒淫無道的統(tǒng)治,所以就以自己的仁政來治理國家。這可惹怒了紂王,于是紂王便囚禁了西伯。但西伯仍然依他的正道而行,最終還是打敗了紂王(只不過是把他的大道傳給了他的兒子武王)。
    第二個例子是關于猶太人摩西的。
    猶太人在埃及待了很長一段時間后,埃及人便開始排斥猶太人,后來又要把所有剛出生的猶太男孩都殺掉,只有一個叫摩西的小男孩獲救了。他支持猶太人信仰上帝,而不信仰多神教,最后帶領大家搬到了耶路撒冷(后來的以色列),自稱以色列人。
    所以,如果你光會獨立做飯、掃地,這不叫自立,必須有了這顆心才叫自立。
    讀禮記的心得體會篇十
    第一段:引入禮物的意義和重要性(200字)。
    禮物是人們傳遞情感、表達關懷和祝福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能夠在無聲的狀態(tài)下傳遞深深的情感。每一個禮物都背后有著贈予者對于接受者獨特的心意和寄托。無論是生日、節(jié)日還是慶祝活動,禮物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們給予人們歡樂和感動,讓人們感受到被愛和被重視的溫暖。
    第二段:探討如何讀懂一份禮物背后的心意(250字)。
    一份禮物不僅僅是物質實物,更是一種對于關系的呈現(xiàn)和表達。要讀懂一份禮物背后的真正心意,需要細心觀察和傾聽。禮物的選擇和包裝往往暗藏著贈予者的心思。比如,一本書可能代表著贈予者覺得你需要更多的知識和啟發(fā);一束鮮花可能代表贈予者希望你的生活充滿美麗和愉悅。此外,要讀懂一份禮物的心意還需要根據你和贈予者之間的關系來進行分析。如果是一個好友,他可能會根據你的興趣愛好或者你最近的困擾來選購適合你的禮物。而若是家人,他們有可能從你的話語和行為中得知你最需要的東西。通過仔細觀察和思考,我們能夠真正領悟到一份禮物的背后所蘊含的贈予者的心意。
    第三段:分享讀懂禮物后的喜悅和感激(250字)。
    當我們真正讀懂一份禮物背后的精心心意時,我們會感受到一種深深的喜悅和幸福感。那種被人真正理解和關懷的感覺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在這個快速發(fā)展的世界中,人們常常忽略了包括自己在內的身邊的人的需求和情感。當我們收到一份能夠觸動內心的禮物時,我們會深切地感受到贈予者的用心和關愛。同時,我們也會感激贈予者所帶來的快樂和溫暖。讀懂禮物背后的心意讓我們看到了友誼的可貴、親情的溫暖和愛情的美好。
    第四段:闡述如何用心送禮,以此表達關懷和祝福(300字)。
    在人們給予的禮物中,有些是花重金購買的奢侈品,而有些則是手工制作的簡約小物。不論是大是小,真正重要的是贈予者在挑選和親自制作過程中所付出的心意。我們可以用心去觀察他人的需求和興趣,選購一樣或制作一件符合其喜好的禮物。而不僅僅是心意的體現(xiàn),我們也可以將祝福和關懷放進禮物當中。例如,在護士節(jié)給一個朋友送一份按摩券,以表達對她努力工作的肯定和祝福;在母親節(jié)為媽媽制作一張賀卡,以展現(xiàn)感恩和愛意。無論禮物的形式如何,我們都可以用心解讀別人對我們的關愛,而我們也應當用心去尋找那些值得我們投射關懷和祝福的人。
    第五段:總結讀禮物的體會并呼吁更多的人關注其意義(200字)。
    讀懂一份禮物的心意是一種珍貴的能力,它讓我們更加容易接受他人的愛和關懷。通過讀懂禮物,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增進彼此的了解和友誼。因此,我們應該更加重視禮物的意義,用心去選擇和贈予,用心去理解和感受。同時,我們也應該鼓勵更多的人去讀懂禮物,培養(yǎng)一份關愛和關注別人的美好心態(tài),以禮物傳遞我們的心意和祝福,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溫暖和美好。
    讀禮記的心得體會篇十一
    禮義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活方式的重要標志。讀禮義心得,讓我深刻體會到了禮義的重要性,并對自身的修養(yǎng)和行為有了一定的啟示。下面我將從文明行為、人際關系、社會責任、自我修養(yǎng)和傳承文化五個方面,談一談我讀禮義心得的體會。
    首先,讀禮義心得讓我深刻理解到文明行為對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性。我們所處的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信仰、價值觀是一個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只有樹立起文明行為的意識,我們才能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優(yōu)秀素質,促進和諧相處。在日常生活中,我學會了禮貌用語的使用,主動給老人讓座,與他人分享喜悅和幫助。這些都是細小的行動,但它們所傳遞出的文明和友善的力量是無窮的。
    其次,讀禮義心得讓我明白了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性。一個人的人際關系可以反映出他的品德和修養(yǎng),也能夠為他的個人發(fā)展提供支持和幫助。在讀禮義中,我不僅學到了與人交往的技巧和方法,更懂得了要真誠對待他人,以平等、尊重和理解的態(tài)度與他人相處。通過與他人共同學習、共同成長,我拓寬了自己的視野,也培養(yǎng)了更多的人際關系,讓我在生活中有更多的資源和支持。
    再次,讀禮義心得讓我認識到每個人都有社會責任,而未來的社會發(fā)展需要每個人共同承擔責任。一個優(yōu)秀的公民應該有責任感和社會意識,懂得關心和幫助他人,為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在讀禮義的過程中,我了解到了很多社會問題,比如貧困、環(huán)境污染等,而我也開始主動參與到一些公益活動中。通過志愿者活動和捐款等方式,我雖然不能改變整個社會,但我相信每一個人的貢獻都能夠構成社會進步的一部分。
    再次,讀禮義心得讓我明白了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要性。禮義作為一種操守和行為規(guī)范,需要個人不斷的培養(yǎng)和提升。在讀禮義的過程中,我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和品格培養(yǎng),通過讀經典、參加培訓等方式,我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使自己成為一個有思想有道德有品質的人。同時,我也意識到自身的不足之處,如懶惰、自私等,我要通過自我反省和改正,不斷完善自己,做到以身作則,成為他人學習和仿效的榜樣。
    最后,讀禮義心得讓我明白了傳承文化的重要性。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珍貴遺產,禮義需要我們珍惜和傳承。在讀禮義的過程中,我不僅學習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也深入了解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傳承文化是一種責任和使命,我們要以身示范,將文化傳遞給后代,讓其世代傳承,使中華文明得以永久。
    總之,讀禮義心得讓我深刻體會到了禮義的重要性,并對自身的修養(yǎng)和行為有了一定的啟示。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將更加注重培養(yǎng)和提升自己的禮義修養(yǎng),以更文明、友善、善良的態(tài)度與他人相處,為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同時,我也將努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其綻放出更加燦爛的光芒。
    讀禮記的心得體會篇十二
    第一段:引言(100字)。
    禮物在我們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僅是具有實際價值,更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和連接人與人之間的紐帶。然而,我們是否深思過背后的含義以及當我們將心意轉化為禮物時我們又會得到怎樣的經驗與體會呢?本文將探討從讀禮物中所得到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感恩的力量(250字)。
    禮物不僅僅是一種贈予,更是一種表達感激之情的方式。讀禮物不僅讓我們感受到別人對我們的關心與愛,還提醒著我們要感恩身邊的一切。每一個送來的禮物都是一種祝福,是一種溫暖的力量讓我們感到幸福。讀禮物的過程讓我深深體會到,感恩之心能將我們與他人連接起來,讓我們在生活中享受更多的快樂和滿足。
    第三段:對自我的認識(350字)。
    讀禮物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當我們收到一份禮物時,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送禮人對我們的理解和對我們的認可。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讀禮物的過程,發(fā)現(xiàn)自己可能對某些事物有特殊的偏好或興趣。比如,當我收到一本關于自然與環(huán)境保護的書籍時,我意識到自己對自然生態(tài)的關注并從中汲取了更多關于環(huán)保的知識。這種對自己的認識不斷推動著我們成長,讓我們更加清楚自己的興趣和價值觀。
    第四段:感受與回憶(350字)。
    讀禮物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一種當下的感受,更是一段美好的回憶。每一個禮物背后都承載著一段故事,它可能是朋友間的一次小小的聚會,也可能是情侶間的浪漫的回憶。當我們讀禮物時,我們也同時回憶起了那些美好的時刻。每一次翻開這些禮物都會重新喚起那些甜蜜的回憶,讓我們更加珍惜與他人共度的時光。
    第五段:分享與傳遞(350字)。
    讀禮物也是一種分享和傳遞的過程。當我們讀完一份禮物后,我們可以選擇將它傳遞下去,與他人分享我們所收到的快樂與感動。這種分享不僅僅是簡單的物質交流,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當我們將自己的感激和關心通過禮物傳遞給他人時,我們也在傳遞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這種傳遞不僅讓我們與他人更加親近,也讓我們重新審視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和共鳴。
    結尾(100字)。
    通過讀禮物,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他人對我們的關心與愛,還能更好地認識自己、回憶過去和傳遞情感。讀禮物不僅是一種享受和感悟,更是連接人與人之間的紐帶,讓我們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中保持溫暖和善良。因此,讓我們在每一個收到禮物的時候,靜下心來讀一讀這份禮物,感受其中的愛與溫馨。
    讀禮記的心得體會篇十三
    《禮記·學記》中的內容是如此寬泛,論述了教與學過程中的.諸多內容,讀之受益匪淺,古今許多思想原來都源于此。
    《學記》中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曰敩學半。”人們總是說學無止境,人生有限而知識是無限的,學的越多反而越會感到自己的渺小、宇宙的無窮。大千世界有無窮的奧秘擁有的知識越多好奇心就會越強,可以增強學習的趣味性,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才能自我勉勵,發(fā)憤圖強。老師教與學生學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老師在教導學生時,亦能從中有所收獲,得到新的體驗和感知,正如孔子曾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故老師教的過程也是自我發(fā)展和完善的過程。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古人是如此的高明,在社會發(fā)展很落后的古代,已提出了類似于今天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的教育策略,不得不令人嘆服。而反觀我國現(xiàn)行的教育模式:填鴨式教育仍普遍存在,經過了幾千年的發(fā)展,我們的教育模式非但沒有進步反而一直在走下坡路,原因值得很多人深思。時至今日,人們才領悟到教育的弊端,開始提倡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推動個性的發(fā)展。讀了《學記》之后,在想現(xiàn)在提倡的教育政策,有種返璞歸,向原始回歸的感覺。
    如果真如《學記》中提出的那樣老師嚴格而不壓抑,使學生能夠自由發(fā)展,只加以啟發(fā)而不必全部說出,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將會帶來更好的教學效果。
    讀禮記的心得體會篇十四
    禮物是一種表達感激和喜愛的方式,每個人都曾收到過各種各樣的禮物。然而,真正讀懂禮物背后的意義并從中得到體會并不容易。通過閱讀禮物,我深刻理解到禮物背后的情感和意義,并從中得到了寶貴的體會。
    第一段:理解給予。
    讀過許多關于禮物的文章和故事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給予的意義遠大于接受。禮物不僅僅是物質的交換,更重要的是傳遞心意和情感。在社會中,很多人為了表達感激之情選擇禮物作為方式,正是因為他們明白了給予的重要意義。通過讀懂禮物,我明白了他人給予我們禮物并非是為了期待回報,而是出于真心的喜愛和想念。這啟示著我,在選擇禮物時要貼近對方需求,并將心意融入其中。
    第二段:感激之情。
    讀禮物的過程讓我深刻體會到感激的力量。無論是收到一份大禮還是一份細膩的小禮物,都能讓人感受到對方的真心和用心。通過感受這份真心,我學會了珍惜他人給予的一切。每個禮物都蘊含著對我們的關心和關愛,當我們能夠真誠地感激和回應時,這份關系也會更加牢固。因此,讀懂禮物教會了我怎樣理解和表達感激之情。
    第三段:禮物背后的故事。
    許多禮物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和背后的故事,讀懂這些故事也是讀懂禮物的重要一環(huán)。通過閱讀禮物的背后,我發(fā)現(xiàn)許多人在選擇禮物時都會考慮到接收人的品味和喜好,甚至會選擇特別的紀念品。這使我明白到,一個好的禮物不僅僅是物質的交流,更是通過故事和記憶來共享情感和回憶??v觀這個過程,我意識到在選擇禮物時要注重細節(jié),挖掘出背后的故事和意義。
    第四段:禮物的無所不在。
    讀懂禮物使我更加意識到禮物的無所不在。禮物可以是人們送給彼此的,也可以是自然界帶給我們的。一朵花、一道美食、一首動聽的歌曲或者是一幅畫作都能成為生活中的禮物。而這些禮物也常常被我們忽略。讀懂禮物教會了我如何通過觀察和感悟來發(fā)現(xiàn)身邊的禮物,并為之心生感激與喜愛。
    第五段:用心傳遞。
    最后,讀懂禮物也教會了我如何用心傳遞情感。一份禮物可以是一份問候,也可以是一份安慰;一份禮物可以是一份感謝,也可以是一份祝福。在送禮物的過程中,我意識到如果用心選擇和包裝禮物,將真心付與其中,會更加打動對方。因為禮物不僅僅是讓人開心的物品,更是傳遞我們對他人情感的橋梁。讀懂禮物如同讀懂心意,明白了這一點,我會更加用心地選擇和呈現(xiàn)禮物,以真正的情感打動對方的心。
    總結:
    通過讀禮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給予的價值,感激之情的重要性,禮物背后的故事和意義,以及禮物無處不在的存在。同時,讀懂禮物也教會了我如何用心傳遞情感和表達內心的真摯。在未來的生活中,我會更加重視禮物,并將讀懂禮物的體會貫徹于實際生活中。
    讀禮記的心得體會篇十五
    《禮記》是我國古代關于禮儀制度的經典著作之一,它是中華文化中最為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讀禮記,不僅可以加深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和認同,更是促進我們的人文素養(yǎng)、禮儀意識、人際溝通的提升。在讀禮記的過程中,我體會到了許多值得思考和領悟的道理。
    第二段:感悟禮教。
    《禮記》中有許多關于禮教的篇章,從中我深刻領悟到了古人的禮儀之美。我們所說的禮儀,實際上就是把各種具體的行為規(guī)范化,讓人們做到有序、平衡、合理、尊重。禮節(jié)之美在于它蘊含的人文情感、良好品格和個人修養(yǎng)。古人的禮教,讓我們清晰地了解到,何謂具有世界文明范式的完善性,它的價值在于倡導出了一種人性化的文明標準。
    第三段:品位審美。
    《禮記》中關于服飾、飲食、居住等方面的論述,呈現(xiàn)出的是古人的審美品格。這些表面上看與禮儀無關的領域卻與禮儀密切相關,反映了古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意味。品味美食,欣賞絕色盛裝、花鳥、山水,做到了情趣與禮節(jié)并重,融洽自如。這種表現(xiàn)著習慣和品位的文化特征使人們更容易理解古代禮制,更能夠欣賞古代文化的精華。
    第四段:儒家思想。
    《禮記》中不僅有豐富的禮儀和文化,還滲透了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中,仁、義、禮、智、信五種品質是最核心的。讀禮記,古人的奉行行為、理念讓我了解到:隨著時代和文化的不斷變遷,應該對禮儀的理念和實踐及時進行辨證的思考,任何一種理念如果離開了人性、人情,就會脫離實際,產生消極的影響。
    第五段:現(xiàn)代價值。
    讀《禮記》,我們才不久懷古追古,更要關注它的現(xiàn)代價值。盡管今天的社會在某些方面已經與古代迥異,但是,禮儀是一種文化遺產,是文化傳承的重中之重,是人類日常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深深感到人際關系的復雜性,發(fā)現(xiàn)了禮儀的重要性。禮儀是維系人際關系的紐帶,使人們在社區(qū)和村莊的共同工作中感到歸屬感、相互尊重和支持的關鍵。因此,禮儀意識應該被廣泛地強化和普及,以促進人際和睦和和諧社會。
    總之,《禮記》是非常有價值的一部著作,其中包含了許多雋永的文化和思想。讀《禮記》,不僅可以了解到我們民族的歷史,傳承中華文化,更能夠讓我們在當今復雜的社會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學習文明禮儀,以真正的人性關懷和感情,建立更加和諧的人際關系。
    讀禮記的心得體會篇十六
    禮記是一部古代中國的經典著作,講述了古人在生活、工作、社交等方面所需的各種禮儀和規(guī)范。作為一名現(xiàn)代人,在閱讀禮記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很多有意義的東西。本文將分享讀禮記的心得體會,希望能夠讓大家對古代禮儀和現(xiàn)代社交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二段:結合實際。
    禮記中記載了許多關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以及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方面的規(guī)矩和原則。也許在當今社會的某些時刻,這些規(guī)范似乎已經被忽略或被視為過時的,但是當我們深入理解禮記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規(guī)范實際上是促進社會發(fā)展和穩(wěn)定的根本之一。
    第三段:學習互動之道。
    禮記中有關于交朋友和與人相處的許多規(guī)范。比如,要與人相處得好,需要做到真誠、尊重和寬容。而且,在交往過程中,我們也要學會傾聽和回應對方的言論。這些都是促進良好人際關系的關鍵所在。
    第四段:了解國際交往中的規(guī)矩。
    禮記中也有很多關于外交方面的規(guī)矩。這些規(guī)矩或許看起來過于繁瑣,但它們確實是國際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可以確保國家間友好合作的關系,同時避免了沖突和矛盾。了解禮儀和規(guī)矩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如今全球化的時代,它們也是從本地社區(qū)到全球化社會都需要遵循的基本規(guī)則。
    第五段:總結。
    在禮記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準則。即使是古代的規(guī)范,但它們的核心價值觀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建立方法是適用于今天的。通過學習禮記,我們不僅可以了解中國古代文化,還可以從中學習到有關人際、社交和國際交往方面的知識。同時,這些知識也在提醒我們珍惜并維護我們的人類社會,為其他人和世界貢獻我們自己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