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三首教學設計(精選21篇)

字號:

    最近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等方面發(fā)生了很多事情,現在需要對它們進行總結。對于情感表達,我們可以從個人經驗和他人經驗中吸取經驗和教訓。這是一些文學作品的解讀與鑒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欣賞文學。
    詩三首教學設計篇一
    完成課后“練筆”作業(yè)?。?。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手段?。
    利用電腦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同學們以前讀過春天的古詩嗎?今天我們學習的這三首古詩不僅描寫了春天的景物,還表達了詩人美好的感情。
    指導學習《江畔獨步尋花》。?。
    解題。?。
    通過預習,誰知道題目是什么意思?
    介紹作者。?。
    誰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板書:杜甫。
    初讀,大體了解內容。?。
    自由讀,讀準字音。生字和不熟的字多讀幾遍。?。
    指名朗讀,其他同學想每句的意思,畫出不動的詞語。?。
    再讀,逐句理解。?。
    同桌讀一句,講一句。?。
    指名逐句講解,師生訂正、補充。抓住以下重點詞語。?。
    江畔:江邊。
    蹊:小路。
    花滿蹊:繁花盛開,把小路都遮住了。
    流連:舍不得離開。
    時時:不停地。
    自在:自由自在。
    恰?。狐S鶯地叫聲。
    指名連起來說說詩的意思?。
    思考:《江畔獨步尋花》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構成怎樣的畫面??。
    有感情地讀,讀出詩的情趣。?。
    教師范讀,指導節(jié)奏與重音。?。
    指導讀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詩中蘊含的情趣。?。
    學生自由讀。?。
    練習背誦?。
    學習生字。?。
    自由練讀《游園不值》、《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作業(yè)?。?。
    1.背誦《江畔獨步尋花》,復習字詞。
    預習后兩首詩。?。
    第二課時。
    檢查復習。?。
    1.聽寫詞語。
    2.指名背誦《江畔獨步尋花》。
    指導學習《游園不值》。?。
    1.解題。
    誰知道題目是什么意思?詩中的“園”,是我們常說的公園嗎?
    2.介紹作者。
    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3。初讀,大體了解內容。
    自由讀,讀準字音。?。
    指名讀,其他同學想句子的意思,畫出不動的詞語。?。
    再讀,逐句理解。?。
    學生提出不懂的詞語,共同討論學習。重點抓以下字詞。?。
    應:原意“應該”,這里當“大概”“可能”講。
    憐:愛惜。
    小扣:輕輕地敲。
    柴扉:柴門。
    久:很長時間。
    指名逐句理解。?。
    朗讀訓練。?。
    思考:《游園不值》地作者未能進園賞花,但他并不掃興,你從哪兒可以看出來??。
    自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重點抓以下詞句。
    故人、西辭、煙花、下、孤帆、盡、唯、天際。
    2.指名說每句詩的意思,其他同學訂正、補充。
    3.感情朗讀。
    4.思考:想象“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展現的畫面,體會詩人當時的思想感情。
    齊背《游園不值》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作業(yè)?。?。
    1.背誦兩首詩,復習字詞。
    2.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第三課時。
    檢查復習。?。
    1.指名背誦本課的三首古詩。
    2.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進行練筆。?。
    1.明確要求:寫家鄉(xiāng)的景物棗自然風光、名勝古跡等:表達出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寫成片段。
    2.選擇內容:啟發(fā)學生圍繞愛家鄉(xiāng)、贊家鄉(xiāng)這個中心,拓展思路,選擇要寫的內容。小組內同學之間交流。
    3.練寫片段,相機指導:抓住特點,按一定順序寫,表達出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4.當堂完成練筆,寫完以后修改。
    詩三首教學設計篇二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3.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短文。
    教學重點: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熏陶。
    課時安排:3課時。
    課前準備:
    1.了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宋詞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教學《牧童》。
    一、介紹詩人,激發(fā)興趣。
    有人說,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歌,是一幅幅美麗的畫,而我要說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詩,只要用心去讀,就能讀出歌,讀出畫,讀出許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來試試。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注意強調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學生反饋并質疑。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5.指名誦讀,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全詩節(jié)奏可以這樣劃分: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三、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情感。
    2.交流讀懂了什么?
    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后的黃昏時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齊讀全詩。
    四、三讀古詩,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自由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把體會到的情感,記錄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4.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詩人向往寧靜淡泊,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自由讀詩,注意讀出詩歌表現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4.練習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教學《舟過安仁》。
    一、激趣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生活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頑皮的孩子。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感受不一樣的童年生活!
    二、初讀感知,理解大意。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篙、棹、遮)。
    2.同桌互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全班指名朗讀全詩,正音,注意停頓。
    4.自讀理解,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5.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桿。棹:船槳。怪生:怪不得。遮頭:為頭部遮擋住風雨。使風:借助風的力量。
    6.全班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一只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三、入情入境品讀詩句。
    1.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讀了這兩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理解詩句意思,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兩個孩子淘氣可愛、天真頑皮。(從張、使風等動作中看出)。
    3.詩人喜歡孩子嗎?你喜歡他們嗎?為什么?
    4.帶著自己的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讀出孩子的調皮,感受那悠閑的畫面。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學生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
    5.匯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并讓學生加以解說。
    (以傘借風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孩子的喜愛和贊賞。)。
    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感情朗讀,帶著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讀古詩。
    五、布置作業(y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牧童》《舟過安仁》。
    2.默寫《牧童》。
    3.選擇其中一首古詩,根據詩意畫一幅圖畫,或者改編成一篇小短文。
    第三課時教學《清平樂村居》。
    一、導入,解題。
    1.板書課題,讀題。
    2.解題。
    清平樂是詞牌名,并不是題目,樂讀作yu。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因為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的曲調名稱叫詞牌。清平樂本來是一種音樂歌曲,后來才用來當做詞牌。村居才是這首詞的題目,意思是農村閑居的人家?!肚迤綐?村居》這首詞是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自讀全詞,正音。
    1.自由讀詞,注意讀準字音。
    2.難讀字正音,引導學生讀準:檐、媚、翁、媼、亡賴、剝。
    3.指名讀,全班齊讀。讀出韻律節(jié)奏。
    三、再讀全詞,理解詞意。
    1.自由讀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語意思。
    2.交流自己讀課文的收獲,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語:茅檐:茅草蓋的屋子。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點醉意。吳音:吳地的方言。這里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密和睦的樣子。翁媼:老翁、老婦人。鋤豆:在豆田里鋤草。無賴:音同無賴,這里指頑皮、可愛。
    3.同桌結合插圖和注釋,討論理解句子意思,全班交流:
    房子是用茅草蓋的,屋矮檐低;門前有一道溪流,岸邊長滿青草,綠水青草相映,更顯得碧清可愛。不知是誰家的兩位斑斑白發(fā)的老夫妻喝過幾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語對話,互相取悅,語調柔媚親昵。
    大兒子在河東的豆田里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子,只有我最喜歡的頑皮的小兒子在河邊爬著臥著剝蓮蓬玩。
    四、品讀全詞,體悟感情。
    1.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閉目想象畫面。
    2.請學生自由談所看到的畫面。
    3.再讀全詞,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鄉(xiāng)村條件簡樸,但環(huán)境優(yōu)美,夫婦恩愛,孩子勤勞,生活溫馨,難怪令人陶醉。
    4.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悟。
    5.全班朗讀,注意表達思想感情。
    6.熟讀成誦。
    五.課外拓展,激發(fā)興趣。
    1.把這首詞改編成一篇優(yōu)美的短文。
    2.改編歌曲,用自己喜歡的曲調唱《清平樂村居》。
    3.收集、背誦其他描寫童年趣事的古詩詞。
    詩三首教學設計篇三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反思。作為語文老師,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高效課堂并真正實現高效課堂呢?通過學習與實踐,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高效課堂的幾點淺薄的認識。
    一、課堂導語設計的有效性。
    在我的高效課堂模式里,導入是一個重要步驟,而我也覺得導語的設計是否有效,往往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成功的導誤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激發(fā)興趣,設置懸念。
    2、突破重點,切忌生硬。
    二、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1、課堂問題設計必須有效。
    首先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起思考。因此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fā),鉆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其次,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地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提問方式的有效性。
    好的提問方式應把注意力放在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過程上,提出一些能夠與學生基礎相適應并能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給學生創(chuàng)造思考的條件,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開闊,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直奔結果。如果僅僅只要求回答是與否,浪費時間也沒有效果,因此,課堂提問不在數量,而在提問的思維含量。提問的時機、提問的方式選擇得當,能活躍課堂氣氛、啟發(fā)思維、發(fā)展智力。
    3、問題要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
    教師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太多或太少。提問太多,學生沒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
    三、引導學生選擇有效的學習方式。
    首先,提倡學生合作學習?!昂献鲗W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fā)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面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在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后,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jié)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fā)展。
    其次,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如有一次做完課堂練習,我有意識地讓學生們互相學習,發(fā)現別人的優(yōu)勢,我讓學生互相參觀試卷,然后說出自己認為練習做得最好的同學,學習差的學生說了優(yōu)生的名字,同樣學習優(yōu)的學生也有說學習差的學生名字。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當老師容易,當好老師就不容易了,上課很簡單,但要上好高效課堂就不簡單了。影響課堂的因素很多,為了使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能更有效直至高效,還不僅僅要以模式和理論作指導,更需要不斷探索。
    詩三首教學設計篇四
    在學生已深刻感悟詩人思鄉(xiāng)、戀鄉(xiāng)的基礎上,拋出問題“詩人的家鄉(xiāng)這么美,他又如此的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那他為什么還要離開呢?”出示詩人的相關資料(由于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進行變法,但變法遭到保守派的反對導致失敗,因此,王安石于熙寧七年(1074年)第一次辭去相職。第二年,又被神宗皇帝拜為相職。這首詩正是作于詩人第二次赴任的路上。)旨在引導學生明白詩人在什么情況下寫下了這首詩,對學生更深層次的感悟古詩、升華古詩情感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詩三首教學設計篇五
    2、激發(fā)學生的聯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現手法。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望岳。
    一、導入。
    二、讀讀講講問問。
    分兩步:先通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后逐句詮釋。
    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頸聯”等名稱)。
    三、總結。
    學生自由發(fā)言。
    板書設計:
    遠望。
    望岳近望。
    細望。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春望》賞析。
    教學過程:
    板書設計:
    春望。
    憂國---------------思親。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石壕吏》。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
    2.揭露官吏的橫暴。
    3.同情人民的苦難。
    教學重、難點:
    體會老婦的話對表達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背景導入,簡介作者:
    1.介紹背景。
    2.簡介作者。
    二、出示教學目標:
    三、整體感知:
    1.質疑,畫出難懂的句子。
    2.談談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圖理解課文:
    1.根據圖畫找出對應句。
    五、說一說:
    用現代漢語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復述課文——“走進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這戶人家,留下的老翁、兒媳、幼孫三人以及。
    老嫗的命運將會怎樣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賞音樂《家和萬事興》。
    板書設計:
    石壕吏。
    差吏夜捉人。
    老婦哭訴苦難戰(zhàn)爭給老百姓的災難深重。
    老婦自請服役。
    詩三首教學設計篇六
    一、導入: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創(chuàng)痍,詩中圣哲。滿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
    同學們,這些對聯中指的人物是誰呢?對,是杜甫。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二、作者簡介:
    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為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這些詩像一面鏡子,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自李唐以來,他的詩歌即被公認為“史詩”,詩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詩宗,被尊稱為“詩圣”。
    漫游時期: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載(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
    《望岳》。
    1.介紹寫作背景: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2.介紹古體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多數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為主而雜有長短句的;平仄沒有嚴格的限定,體現自由的抑揚韻律;用韻比較自由,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從句式方面看,古詩一般四字為二二式,五字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為二二二一式,有時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況?!锻馈肥且皇孜逖怨旁姡涫接小搬纷?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薄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3.整體感知。
    問: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說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為“俯視”。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頸聯”等名稱)。
    4.逐句分析。
    5.總結。??。
    學生自由發(fā)言。?。
    遠望。
    望岳?????????近望。
    仰望。
    《春望》賞析。
    1.介紹寫作背景:
    2.介紹近體詩。
    近體詩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詩。近體詩從句式上說有五言、七言之分;從篇幅上說有律詩、絕句兩種。律詩分五律、七律兩種。全詩共四聯,頭兩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
    3.整體感知: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為全詩創(chuàng)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皣啤钡念j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皣啤敝吕^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后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關于表現手法:
    a.觸景傷懷,移情于物,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蘊含在形象的描寫中,情景交融。
    b.一字傳神?!皣粕胶釉冢谴翰菽旧睢?,“破”字使人怵目驚心;“深”字令人滿目凄涼?!案袝r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濺”“驚”體現了詩歌語言的動態(tài)美,寄托了詩人強烈的情感。
    春望。
    憂國---------------思親。
    《石壕吏》。
    1.介紹寫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zhàn)亂后的故鄉(xiāng)。可是不到兩個月,形勢發(fā)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河陽一帶又騷動起來。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番經歷寫成的。三吏三別:《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其中,《石壕吏》因構思巧妙、情節(jié)生動而流傳最廣。
    2.理清情節(jié)發(fā)展脈絡,指導學生背誦。
    (1)提問:按照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理清故事情節(jié),并概括詩歌的思想內容。
    (2)學生根據思路提示,讀詩,嘗試背誦。
    3.分析。
    差役吼叫多么兇狠,老婦人啼哭多么痛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讓家庭快些脫離危險,說明河陽戰(zhàn)事緊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詩人獨與老頭告別,暗示老婦已被抓走)。
    4.分析人物形象。
    提問:詩中有幾個人物?他們各有什么特點?
    5.教師引導學生歸納詩歌的思想內容,并分析詩歌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全詩通過詩人的見聞,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描繪出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揭露了官吏的橫暴,表露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石壕吏。
    差吏夜捉人。
    老婦哭訴苦難?????????戰(zhàn)爭給老百姓的災難深重。
    老婦自請服役。
    教學后記:學生對詩人生平的了解,對融情于景的表現手法理解較好。能激發(fā)學生的聯想和想象。
    詩三首教學設計篇七
    一、目標全解:
    1、了解作者,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朗讀、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二、導語設計。
    從小學到現在,我們已經學習了不少古詩。現在我們就組織一次古詩接力背誦,一名同學背出上句,其他同學以搶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詩,要求準確無誤,看誰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鐘(解說:初一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以接力背誦的形式導入新課,喚起他們對所學篇目的`回憶,并激發(fā)其“溫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濃厚的學習興趣,形成競爭氣氛。)。
    三、解題。
    1.《十五夜望月》。
    作者介紹:王建,字仲初,許州(今河南許昌)人。唐代宗大歷間進士。其作品語言通俗明晰,凝練精悍,風格簡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體,與張籍齊名,世稱“張王樂府”。作品有《王建詩集》。
    2.題目解說: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作者在夜晚賞月,悵然于家人離散,懷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這首詩,將,表達得非常委婉動人。
    四、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4][5]。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詩三首教學設計篇八
    1、通過反復誦讀,訓練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這三首詩。
    2、通過學生討論,體會小詩的形象和哲理。
    3、詩句的相對對稱和排比。
    4、作遷移訓練。
    1、準備好錄音機、投影儀。
    2、把下列材料制成投影片:(1)作者簡介(2)有關《繁星》《春水》資料。
    3、預習設計。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本文并了解詩的大意,力爭會背。
    (2)你對哪首詩的印象最深刻,準備談談體會。
    (3)閱讀一、二兩首詩,設想自己正凝視那些芽兒、花兒、果兒,那么它們會對你講些什么,試依照本文詩的格式自己寫詩。
    由上一課《繁星》導入本文一、二首詩的出處(也是《繁星》),并從文體上比較兩者的不同(巴金的《繁星》是散文,而冰心的《春水》是詩集),并簡介作者冰心及詩集《繁星》和《春水》。
    學生自由朗誦這三首詩,并推薦朗誦比較好的四人(一小組一人),教師放音樂,這四人依次朗誦這三首詩,要求學生認真聽讀,并評比出最佳朗誦者。
    評比角度:要求用普通話,并且正確、流利、有感情。
    1、提問:你對哪首詩印象最深刻?(并準備談理由)。
    依據學生的體會,把學生分成幾組(相同詩分一組)讓每小組同學討論:為什么這首詩對你印象最深,并讓學生人人做好發(fā)言的準備。
    2、依據1、2、3首詩的順序回答討論結果。
    力爭讓每個同學都有發(fā)言的機會。
    (教師在聽的過程中,應注意學生有沒有回答到以下重點內容,回答不到的應補充或用體溫的方式讓學生討論思考,如果學生回答到的感悟點,較為新穎,只要言之成理,即予肯定)。
    詩三首教學設計篇九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詞、短語或語句來描繪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簡單點評后轉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學新課。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二)朗讀詩歌。
    1、老師范讀《望岳》。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jié)奏。
    2、全體學生齊讀。
    3、學生推薦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三)了解詩的內容。
    1、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2、全班交流問題及解答。
    3、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四)再次朗誦,要求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想象詩人當時望岳的情景。
    出示問題,小組研討: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研討后,師生共同賞析:
    “岱宗”兩句:“遠望”(補充背景常識:此句說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200公里。)。
    問(1):“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朗,也更強烈。)。
    問(2):此句寫出了泰山的什么特點?詩人是如何寫的?對你有何啟發(fā)?(沒有抽象地說,而是別出心裁的寫出自己的體會,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兩句:“近望”問:能否通過對這兩句品度,各用一個字分別概括詩人眼中泰山的特點?(“神”或“秀”,“高”。這兩句詩突出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蕩胸”兩句:“細望”問:展開合理的聯系和想象,用你的語言再現當時的畫面。
    “會當”兩句:由“望岳”想到了將來的“登岳”。
    (五)進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問: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后游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敗后消極頹廢情緒嗎?那整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么?(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后兩句,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你還能聯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詩句?(王之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矣谶M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2、再次齊讀詩歌,讀出感情來。
    (六)感受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問:這首詩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絕唱,談談這首詩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來并說明理由。
    (示例:1、煉字。鐘——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的有情有義。割——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虛實相生......)。
    (七)背誦古詩。(齊背)。
    (八)練習。
    1、《望岳》的頸聯是:
    2、總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偉高大的山勢的句子是:
    3、描寫近望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現詩人欣賞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現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成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為的人都應具有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哲理的詩句是:
    7、明全詩主旨并表達作者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人生哲理)的詩句是:
    8、詩人細望泰山而時間之久,表現對祖國河山的熱愛的詩句是。
    詩三首教學設計篇十
    一、介紹文學常識。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產生的詩歌作品305篇,當時稱為《詩》,又稱《詩三百》。到了漢代,被尊為儒家經典,才定名為《詩經》?!对娊洝钒大w裁分為“風、雅、頌”三類。而“風、雅、頌、賦、比興”,《毛詩序》稱之為“六義”?!对娊洝酚捎谄鋬热葚S富,在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廣泛而深刻地描寫現實、反映現實的精神,對后代文學影響很大。
    二、講解《關雎》。
    1.老師范讀課文,學生跟讀。解決字詞。教學生誦讀的方法。
    2.學生看注釋,借助工具書,老師點撥,弄清課文的意思。
    3.討論全詩用了“興”的表現手法。
    老師點撥:首章從對對雎鳩的和鳴,觸動了男女愛慕的心情,聯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興,接著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夢寐以求的心情。重疊“游哉”,用以表現思念之深;“輾轉反側”,形象地寫出了求而未得時的苦悶焦躁。第三章用了類似第二章的復疊方式,意思卻有進一步發(fā)展。男子以音樂挑動女子,博取她的歡心,借美妙的音樂,達成美滿婚姻。
    三、總結、擴展。
    《關雎》是一篇民間情歌,描述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可補充閱讀《靜女》。
    第二課時。
    一、學習《蒹葭》。
    1.老師范讀,學生跟讀,然后自讀。
    2.學生看注釋,老師點撥,弄懂課文的意思。
    3.討論分析本詩中“起興”手法的運用。
    《蒹葭》這首詩的每章開頭的前兩句都是寫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這些景物描寫給人展現了秋天的清晨,河邊的蒼蒼蘆葦沾滿了霜露的景象,給人以蕭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熱戀者感到分外的凄涼,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戀人,于是他去尋找“在水一方”的戀人。因此這每章開頭的前兩句是“興”,從而引起正文。
    4.討論分析詩中運用迭章復沓的表達方式。
    本詩與《詩經》中的許多詩篇一樣,采用了迭章復沓的表達方式。三章不斷轉換字面與聲韻:首章中的“蒼蒼”到二、三章換為“凄凄”,“來采”;首章中的“為霜”到二、三章換為“未晞”“末已”;首章中的“一方”到二、三章換為“之湄”“之涘”;“長”到二、三章換為“躋”“右”。通過字面與聲韻的轉換,使得所表達的感情深化。
    5.朗讀、背誦。
    二、學習《君子于役》。
    1.老師范讀,學生跟讀,再自讀。
    2.學生對照注釋,老師幫助弄清課文意思。
    3.分析課文。
    《詩經》的詩全是樂歌。本詩和許多詩一樣,是以層疊鋪敘的方法來表達主人的思想感情的。全詩分為兩章,兩章的字句互相補充,類似而不相同。第二章基本上重復了第一意的詞句,有的只是略加改變。這樣利用重疊的字句.來表達詩中的情感的寫法,就使原來簡短的詩行發(fā)展擴大,并從反復詠唱中,喚起讀者的共鳴,加強了感染力量。
    4.背誦這首詩。
    五、總結、擴展。
    我們課文選的《詩經》中的三首已成為名篇,千古傳誦。請同學們課后誦讀,進一步加強背誦。
    詩三首教學設計篇十一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
    2、理解詩歌內容及詩歌所表達的感情,準確流暢地背誦這首詩歌。
    3、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喚起學生深入思考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詩歌中的景與情、事與情,領悟融情于景的表現手法,感悟詩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多種方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感知詩歌的內容,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學方法:。
    1、朗讀法2、合作探究法3、活動式教學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在第一單元中我們學習了一組有關戰(zhàn)爭題材的文章,感受到了戰(zhàn)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疾苦。反映戰(zhàn)爭的文學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學作品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詩歌。他的詩歌立足于現實,廣泛而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號稱“詩史”。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石壕吏》就是這一題材的代表作品。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風格濃郁悲壯、語言瑰麗,成為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高峰,在文學上起著繼往開來的作用,杜甫則被后世尊為“詩圣”。他的詩作今存1400多首。著有《杜工部集》。
    2、寫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zhàn)亂后的故鄉(xiāng)。可是不到兩個月,形勢發(fā)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洛陽一帶又騷動起來。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番經歷寫的。其中《石壕吏》因構思巧妙和情節(jié)生動而流傳得最廣。
    三、出示目標。
    1、熟讀、背誦全詩。
    2、體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蘊。
    四、朗讀詩歌,感悟內容。
    1、老師范讀,學生聽讀,注意感情的表達。
    2、給生字正音。
    逾鄴戍嫗咽。
    3、采取學生自讀、同桌互讀等多種方式朗讀詩歌。
    4、小組討論,理解詩歌大意。
    5、指名學生復述故事。
    五、問題探究,深入理解。
    小組討論以下問題,并由小組代表展示討論結果,其他學生補充。
    1、按照故事的發(fā)展過程,這首敘事詩可分為幾個部分?
    三部分:。
    一(1):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是故事的開端。
    二(2-3):故事的發(fā)展和高潮。借老婦人的口述,寫出戰(zhàn)亂給這一家?guī)淼脑庥觥?BR>    三(4):故事的結局。暗示老婦已被帶走,老翁回家,以濃重的悲劇氣氛作結。
    2、該詩開頭告訴你發(fā)生了什么事?用原詩回答。
    有吏夜捉人。
    3、為什么不說征兵?而捉人為什么在夜里?官吏來捉人時,老婦干什么?
    明確:當時朝廷腐敗,讓百姓負擔沉重的兵役,繁重的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是時征兵性質已變,因而是捉兵。
    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fā)生,人們白天躲藏或反抗,無法“捉到”,夜間“捉人”,可見手段之狠毒,又可見人民處境之艱難兇險。
    4、詩的二三段所敘述的故事從何而來?從哪句可以看出?
    明確:是隔門聽來的?!奥爧D前致詞”里的“聽”可以表明。
    5、本文的主體部分是“吏”與“老婦”的對話,老婦的回答是從幾個方面來說的?
    三個方面。
    第一:服役慘景:“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BR>    第二:家中困境:“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BR>    第三:被迫服役:“請從吏夜歸。
    6、從詩題看,主要人物應是差吏,但詩中對差吏描寫很少,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
    詩人明寫老婦,暗寫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詩人一向憎恨統(tǒng)治階級壓迫人民的行徑,但當前這場平叛戰(zhàn)爭是國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敵當前,人民應當為此作出犧牲。正是出于這種考慮,他贊揚老婦自請應役的精神,而對統(tǒng)治階級爪牙的殘暴只是儲蓄地予以揭露。
    7、你能從老婦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現嗎?
    由學生分小組討論、展示。
    8、這一首敘事詩表現了什么主題?
    這首詩通過敘述差吏趁夜間捉人服役、連老婦人也不放過的見聞,表現了詩人對安史之亂中百姓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
    六、學生活動。
    分小組把這一首詩歌改編成一幕短劇,并作表演。
    七、再次朗讀詩歌(會背誦的同學可以脫離課本)。
    八、布置作業(yè):背誦并默寫全詩。
    詩三首教學設計篇十二
    一、目標全解:
    2、能朗讀、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二、導語設計。
    從小學到現在,我們已經學習了不少古詩?,F在我們就組織一次古詩接力背誦,一名同學背出上句,其他同學以搶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詩,要求準確無誤,看誰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13、中秋詠月詩詞三首》。占5分鐘(解說:初一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以接力背誦的'形式導入新課,喚起他們對所學篇目的回憶,并激發(fā)其“溫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濃厚的學習興趣,形成競爭氣氛。)。
    三、解題。
    1.《十五夜望月》。
    作者介紹:王建,字仲初,許州(今河南許昌)人。唐代宗大歷間進士。其作品語言通俗明晰,凝練精悍,風格簡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體,與張籍齊名,世稱“張王樂府”。作品有《王建詩集》。
    2.題目解說: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作者在夜晚賞月,悵然于家人離散,懷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這首詩,將,表達得非常委婉動人。
    詩三首教學設計篇十三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3、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短文。
    教學重點: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教學難點:
    課前準備:
    1、了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宋詞的資料。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1、有人說,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歌,是一幅幅美麗的畫,而我要說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詩,只要用心去讀,就能讀出歌,讀出畫,讀出許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來試試。
    二、初讀古詩,想象畫面。
    1、自由朗讀兩首古詩。注意“蓑”、“遮”的讀音和寫法。
    2、指名誦讀,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全詩節(jié)奏可以這樣劃分:“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三、
    品讀古詩,領悟詩意。
    1、師提出自學要求,生自由組合,選擇其中的一首合作學習。進行品讀理解。
    自學要求:
    (1)借助課文注釋、工具書,或與組員探討,理解字詞,初步理解詩歌大意。
    (3)練習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4)把想象到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形象、流暢地描述出來。
    2、交流反饋。學習《牧童》。(1)理解字詞。
    (2)精讀詩句,理解詩意,領略詩境,領悟詩情。
    a、“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蹦愀惺艿搅耸裁??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閑自得、怡然而樂,感受到的是一種野趣。帶著自己的感受讀讀這兩句。b、“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闭f說詩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讀。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暢,他的生活是那么無憂無慮,非常愜意。
    c、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呢?從哪里看出來的?是一個可愛、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小牧童。
    (3)誦讀古詩,感受意境。
    3、學習《舟過安仁》。
    (1)理解字詞。
    (2)品讀詩句,入情入境。
    a、“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弊x了這兩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崩斫庠娋湟馑?,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兩個孩子淘氣可愛、天真頑皮。(從“張”、“使風”等動作中看出)。
    c、你喜歡他們嗎?詩人喜歡嗎?為什么?
    (3)帶著自己的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讀出孩子的調皮,感受那悠閑的畫面。
    四、再讀古詩,陶冶情趣比較兩首詩,你有什么話想對誰說?
    五、布置作業(yè),拓展延伸(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2)默寫《牧童》。
    (3)選擇其中一首古詩,可自創(chuàng)一幅圖畫,也可改編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課時清平樂·村居。
    一、復習導入,引入新知。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哪個孩子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認識另外幾個男孩,走進他們的生活。
    二、揭題解題,獲得知識。
    1、引導學生觀察此課題與其他詩歌題目的區(qū)別。
    2、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3、師小結: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南宋著名愛國詩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4、初讀全文,讀準讀通。
    三、品讀全文,獲得美感。
    1、邊讀邊想象畫面,談談有什么感受,試著用一個詞語概括。
    2、課文中,什么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這句中的哪個字生動地寫出了他們的心情?(“醉”。)難道僅僅是酒使他們醉了嗎?說說你的體會。(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苯Y合圖畫,說說感受。
    四、再讀全文,升華情感。
    學生自由讀,邊讀邊悟情。
    能用自己的語言把欣賞到的畫面描繪出來嗎?
    配樂朗讀或背誦。
    五、課外拓展,激發(fā)興趣。
    1、背誦這首詞。
    2、把這首詞改編成一篇優(yōu)美的短文。
    3、改編歌曲,用自己喜歡的曲調唱《清平樂?村居》。
    4、收集、背誦其他描寫童年趣事的古詩詞。
    詩三首教學設計篇十四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得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朗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得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第一課時。
    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1、仔細觀察插圖,說說你對這幅圖的理解。
    2、認真讀讀題目,說說你從題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題目點明了時間和地點)。
    4、怎樣才能讀懂這首詩?怎樣才能讀好這首詩?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蠶”“?!钡淖x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義。
    2、指名讀詩,師生正音。
    3、默讀古詩,思考大家提出的問題,解決不了的請作記號。
    4、小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1、自由品讀,邊讀邊想畫面,同時要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尤其讀前兩句時要讀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要讀出繁忙的勞動生活的場面,注意“少”“才”“又”的讀法。
    2、指名朗讀,師生共賞。
    3、感情朗讀,體會詩情。
    1、先用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以疑促讀、理解詩意的方法自學。
    2、小組內交流,教師知道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搜集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1、老師范讀《漁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們了解詞嗎?試著說一說。
    3、簡介詞的內容。
    4、簡介作者背景:
    張志和:在朝廷作國小官,后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漁夫生活來再現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1、配樂朗讀,營造氣氛。
    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整體感知。
    3、指名朗讀,師生正音。
    4、自由學習,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畫出來。
    5、小組交流學習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指導。
    7、教師小結:
    這首詩有鮮明的湖光山色,有漁翁閑適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
    1、教師范讀,再入意境。
    2、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象每一個畫面。
    3、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4、小組輪讀,相互欣賞。
    5、感情朗讀,感悟意境。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到課外找一找有關描寫景物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3、默寫兩首古詩。
    詩三首教學設計篇十五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邊讀邊看插圖和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象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會認會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1.指導學生朗讀、背誦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2.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音樂和圖文資料。多媒體。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江畔獨步尋花》。
    一、吟詩頌春,導入新課。
    1.教師深情誦讀《春曉》。
    2.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節(jié),萬紫千紅,鳥語花香,萬物復蘇,生機勃勃!今天,咱們將繼續(xù)學習三首描寫春天的詩篇。首先學習第一首《江畔獨步尋花》。
    二、依提綱交流匯報。
    1、讀題釋題,理解“畔”“獨步”“尋”的意思。
    2、介紹詩人和相關的背景。
    杜甫唐朝大詩人,稱為詩圣,他的一生跌蕩起伏,在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動蕩不安后,杜甫來到了成都錦江邊的草堂居住,過上了安寧的日子,這一年春天來了,江水的歌唱,鳥兒的叫聲,吸引著他走出草堂,一路上他被春天的美景所打動,寫下了這組江畔獨步尋花共七首,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3、指名讀詩,注意糾正字音,指導識記“蹊”“畔”“鶯”“啼”等字。
    三、再讀知意交流。
    1.踴躍發(fā)言,小議學法。學習古詩,除了會讀,還要用什么方法來學?
    2.觀察插圖,你看到了什么?
    (學生自由讀,可以在小組內討論,再進行交流。)。
    4.提出不懂的問題,師生交流。
    (注意引導:“千朵萬朵”泛指很多花,數不清。)。
    5.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寫了什么意思。
    四、細讀悟情交流。
    1.指名朗讀,讀準節(jié)奏,感受節(jié)奏美。
    2.配樂教師范讀,學生想象畫面。
    3.默讀,畫出描寫了那些景物,哪些描寫繁花似錦,哪些描寫蝶舞鶯啼。
    4.投影花景,說說觀后的感覺5.有感情地朗讀前兩句詩。(指名讀,對比讀,齊讀。)。
    6.剛才是路邊看花,現在讓我們走進花叢中。你看到了什么?又聽了什么?引導讀書。
    7.這是一個怎樣的“留連”?這是一個怎樣的“自在”?。坑懈星榈乩首x后兩句。(指名讀,評讀,比賽讀,齊讀。)。
    8.配樂朗讀全詩。
    五、檢測反饋。
    1.練習背誦。
    2.展示背誦情況。
    六、布置作業(yè)。
    搜集杜甫的詩歌,背誦其中的幾首。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寒食》。
    一、讀題,釋題。
    我們在三年級曾經學過一篇課文《清明節(jié)的由來》,那篇中提到過寒食節(jié)。寒食節(jié)是古代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時間是清明節(jié)前的一兩天,是晉文公為懷念抱木焚死的賢臣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從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飯,所以叫寒食。按當時風俗,寒食節(jié)折柳枝插門,以表示紀念。
    二、依提綱匯報交流。
    1、詩人及時代背景。
    2、指名讀詩,注意糾正字音,指導識記“御”“暮”“侯”等字。
    3、練習朗讀,輻射全班。
    4、展示朗讀情況。
    三、再讀知意匯報交流。
    1.觀察插圖,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圖中之景。
    2.回歸文本,認真讀詩,思考:你讀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3.交流讀懂的內容,提出不懂的問題。教師要重點引導理解“飛花”“御柳”“漢宮”“五侯”和“傳蠟燭”等術語和風俗。
    4.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四、細讀悟情展示交流。
    1.自由朗讀,讀準節(jié)奏。
    2.展示交流,感受節(jié)奏美。
    3.指名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朗讀,學生想象畫面。
    4.默讀,畫出詩中描寫的景物。思考:哪些句子寫春意?
    5.朗讀詩句,想象畫面,體會:這是一片怎樣的春景?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字詞?重點引導理解“無處”。通過品讀交流,了解長安城以及皇宮的春意濃濃,熱鬧非凡。
    6.感情朗讀。
    7.教師導語:寒食節(jié)那天全國禁火,夜幕降臨后,天下一片漆黑。但在皇宮里卻出現了一個怎樣奇特的景象呢?是誰可以享有如此特權?自由讀詩,思考問題。
    9.交流讀書所得,體會詩人的輕蔑和不滿。
    10.有感情地朗讀。指名讀,評讀,比賽讀,齊讀。
    五、檢測反饋。
    1.練習背誦。
    2.展示背誦情況。
    六、布置作業(yè)。
    繼續(xù)搜集寒食節(jié)的相關資料。默寫古詩。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泊船瓜洲》。
    一、導入新課。
    講述賈島作詩“推敲”的故事,激發(fā)學生興趣。
    二、依提綱交流匯報。
    1、讀課題,理解題目。注意理解“泊”的意思。
    2、了解詩人和歷史背景。
    3指名讀詩,注意糾正字音,尤其是“間”“數”“還”的讀音。
    4練習朗讀,輻射全班。
    5展示朗讀情況。
    三、再讀知意交流匯報。
    1.觀察插圖,說一說圖中畫了什么。
    2.回歸文本,自由朗讀,思考:你知道了些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3.交流讀懂的內容,提出不懂的問題。
    4.師生交流,并讓學生用畫畫的方式,理清京口、瓜洲和鐘山的地理位置,讓學生明白,詩人的家鄉(xiāng)并不遠。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理解“間”“數”“綠”“還”等重點字詞的意思。
    5.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古詩的意思。
    四、細讀悟情交流匯報。
    (一)品讀,體會情感。
    1.男女學生指名讀,引導讀準節(jié)奏。
    2.練習朗讀,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美。
    3.自由朗讀第一、二句,抓住“一水間”和“只隔”體會。教師板書:靠家近——很想還。
    5.指導朗讀,讀出迫切的思鄉(xiāng)之情。
    (二)賞析,體會妙處。
    1.自由讀詩,說說你認為詩中寫得最準確、最精妙的一個字是什么。
    2.引導學生學習“學習鏈接”,了解王安石修改的故事。
    3.小議:王安石此前先后改了“到”“過”“入”“滿”等字,請同學們思考:
    (“綠”寫出了春風吹拂下大地的巨大變化,萬物復蘇,生機勃勃,充滿了春的氣息。)。
    4.指導讀好“綠”字,讀出驚訝,讀出喜悅。
    5.“綠”如畫龍點睛,妙筆生花。一個字竟有如此威力,同學們有什么感想呢?
    6.配樂、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五、檢測反饋。
    1.練習背誦。
    2.展示背誦情況。
    六、小結三首古詩寫作特色,指導習作。
    《江畔獨步尋花》抓住繁花、戲蝶和嬌鶯這種最具春天特點的景物,動靜結合,有聲有色,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贊美。
    《寒食》先寫白晝的“無處不飛花”,再寫晚上的“漢宮傳蠟燭”,寫出了詩人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耍弄特權的不滿和諷刺。
    《泊船瓜洲》先寫遠眺京口,觸景生情,用一個“綠”字寫出了江南春景,更道出了詩人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
    七、布置作業(yè)。
    搜集王安石的資料,默寫古詩。
    詩三首教學設計篇十六
    【教學內容】。
    1.結合插圖、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詩句的意思。2.背誦三首古詩詞。
    3.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語言美、韻律美。【教學重難點】。
    一、學習《獨坐敬亭山》。
    (一)導語。
    出示《獨坐敬亭山》,全班齊讀。
    這首古詩大家并不陌生,有的同學可能在想:一年級的時候我就會背了,還學什么呀?其實學習古詩可有學問啦!
    (二)知詩題。
    引語:李白獨自一人坐在敬亭山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明詩意。
    1.指名讀正音,齊讀。
    2.生自由讀文,根據注釋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逐句說說詩意。(盡:完。獨去閑:可以交換詞序解釋,悠閑地獨自離去了)3.匯報交流。
    詩意(仰望天空,只見幾只鳥兒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飄越遠,四周一片寂靜。我靜靜凝望著山,覺得山也在看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總是看不夠。此時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四)想詩境,悟詩情。
    1.自由吟誦。
    2.討論: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a.抓“相”“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聯系在一起。b.抓“只有”二字是經過提煉的,突出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預設:表達了作者覺得世上大概只有它愿意和自己為伴,難得一知己,表現出一種惜惜相連的感情。
    (五)積累背誦。
    二、學習《望洞庭》《憶江南》。
    (一)小組合作學習。
    1.自己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逐句說說詩句的意思。2.不懂的地方小組交流。3.背誦積累。
    (二)匯報交流。
    1.《望洞庭》哪句是作者奇特的想象?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BR>    抓: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銀色的盤子”,將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小小的“青螺”。
    出示:《雨中登岳陽樓望群山》。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出瞿塘滟滪關。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引語:同學們,宋代黃庭堅的這首《雨中登岳陽樓望群山》中,“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北闶菑倪@兩句中脫化而出。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三、指導寫字。
    攀泰兀浙桐簇。
    詩三首教學設計篇十七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3.運用所學的方法感受補充作品的情感。教學重點: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教學難點:運用所學的方法體會《鄉(xiāng)愁》的情感。教學過程:
    一、知詩人,解詩題。
    1.指名介紹。
    教師適當補充,強調王安石與南京的關系。(幻燈片2)。
    2.導入課題。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王安石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一首詩——《泊船瓜洲》。
    (板書課題)。
    3.剖題。
    (1)這首詩是作者從江西出發(fā),乘船經長江前往京城為官,途經——?(瓜洲)。
    簡介瓜洲:瓜洲,在長江的北岸,離南京不遠。(標注)。
    (2)詩題中的“泊”我們在哪首詩中見過?在本詩題中何意?
    (3)理解題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詩意,悟詩情。
    過渡:此時詩人就在自己故鄉(xiāng)不遠的瓜洲,他寫下這首詩,想說什么呢?我們一起來學這首詩。(幻燈4)。
    1.初讀詩歌,感知內容。
    a.大家輕聲地讀一讀詩,讀準字音,并想想這首詩的意思。
    b.指名讀,正音:間、重、還。
    c.說說詩歌大致的意思。
    2.指導閱讀——抓字眼,明詩意,讀中感悟。
    a.“間”什么意思?表示“隔開”的意思還可以組什么詞?
    隔開了什么?看圖。(點擊,鏈接幻燈5)。
    瓜洲在長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兒呢?兩地相距遠嗎?何以見得?(一水)。
    讀一讀,讀出距離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鐘山又在哪里呢?
    “數重山”表示山多還是少?(“數人”、“數日”何意?“數”何意?)還從哪里知道山很少?(摳住“只”。補充介紹,點擊“京口”。)。
    讀一讀,讀出路程近。
    c.齊讀前兩句,指名說詩意。
    過渡:瓜洲和京口只隔著一條長江,離詩人的家鄉(xiāng)鐘山也不過隔著幾座山而已,可以說,詩人身在瓜洲,已設計好回家的路線。可詩人雖然離家鄉(xiāng)這樣的近,他是否準備回到家鄉(xiāng)呢?從哪里知道?(明月何時照我還)。
    d.“還”什么意思?說說這一句的意思。
    詩人在什么時候想到回家?(春風又綠江南岸)。
    讀讀看,讀出詩人心中此時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無奈)。
    再讀。
    e.誰能把這首詩完整的意思說一說?
    f.誰能把整個作品讀一讀?
    g.讀完以后,你們知道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
    三、指導欣賞——入詩境,悟詩情。
    過渡:究竟是什么觸發(fā)了作者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呢?讓我們走入詩人的環(huán)境,見詩人之所見,聽詩人之所聽,想詩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與詩人產生共鳴。
    1.引入情境,引導學生想象:
    詩人此時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邊會聽到哪些聲音?心中會想些什么?
    2.體會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詩情:
    (1)而此時正是什么季節(jié)?詩人怎么說的?(春風又綠江南岸)。
    (2)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樣的呢?我們就住在鐘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們所見到的春景告訴想家的詩人吧!
    誰還能送首詩給詩人?
    指名談看法,讀出相應的感受。
    教師交流自己的感受:(鏈接江南春圖片)是??!一個“綠”字不僅使我看到了滿眼的綠色,成行的碧樹,蕩漾的春水,還讓我看到了爛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
    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千古名句,讀。
    (5)春天來了,春風僅僅吹綠了“江南岸”?作者為什么這樣說呢?
    (從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兩世界;因為詩人平生際遇、此時境況,使得詩人所思盡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導品讀。
    (1)你們現在悟出了詩人的情感了嗎?誰來讀一讀?
    (2)要想讀好詩,我們還要注意節(jié)奏,還要讀出關鍵字。再讀。
    4.小結: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時——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還;抒發(fā)了作者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光標引領說)。
    5.齊讀。
    四、歸納學法,拓展學習。
    1.總結全詩,歸納學法。
    我們了解了詩人王安石與南京的關系,理解了詩題的意思;
    板書:知詩人,解詩題。
    通過抓住關鍵的字,理解了詩歌的內容;
    板書:抓字眼,明詩意。
    最后通過體會作者的情境,領悟了詩人的感情;
    板書:入詩境,悟詩情。
    這就是欣賞詩歌的方法。
    板書:欣賞詩歌。
    2.拓展閱讀余光中《鄉(xiāng)愁》。
    過渡:王安石與我們南京有著密切的關系,今天老師還要介紹一位漂泊海外南京關系密切的現代詩人——余光中。
    (1)教師簡介余光中:
    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就讀于南京五中,高中畢業(yè)后選擇了金陵大學。他的很多優(yōu)秀作品表現出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就是因為《鄉(xiāng)愁》一詩引起轟動,又被稱之為“鄉(xiāng)愁詩人”。
    今天老師就給大家?guī)砹诉@篇作品。
    (2)教師范讀,幫助學生領悟。
    聽老師讀一讀,看看自己有沒有體會。
    (3)學生自讀。
    通過自己讀,聽老師讀,有什么感悟?板書設計:
    欣賞詩歌。
    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
    入詩境,悟詩情。
    課后反思:
    《泊船瓜洲》這首古詩是宋代大詩人王安石的佳作,此詩是詩人第二次上京任職,坐船遠離家鄉(xiāng)在上京途中寫的。
    這首詩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當時王安石并不是這樣寫的,沒有用上“綠”這個字,他改了十幾次才改成了現在的“綠”字。這一句也是本首詩的教學難點,在教學這一句時,我將當時詩人如何改詩的過程告訴了學生,同時我也請班上的孩子們當一回詩人,也來改一改,此處還能用上什么字,話音剛落就有很多同學迫不及待的舉起了手。我讓他們一個個輪流說,他們用上了很多字,有“吹,越,暖,過,掠,拂,飄,滿,抱,入,來,去,栽,見,返……”聽完孩子們的回答,我很意外也很高興,意外的是想不到他們會想出這么多替代“綠”字的字來,尤其是“暖”、“拂”、“掠”幾個字用得很貼切,他們說出這些字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表揚了孩子們,得到老師的表揚,孩子們更是來勁,又想出了一些字。
    詩三首教學設計篇十八
    1.認識本課四個生字并正確書寫、運用。
    2.體會詩人借不同景物抒發(fā)情懷的寫法。
    3.感受詩人暗藏于詩中無限的思鄉(xiāng)之情。
    課前準備。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詩人張籍、清朝納蘭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鄉(xiāng)的古詩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2.是呀,從古到今,月亮總是讓人情不自禁思念家鄉(xiāng),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關于月亮的詩。
    3.揭示課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書課題。了解“泊”字字義,選擇正確讀音。)。
    交流資料,了解詩人。
    課前,你收集了詩人的哪些資料,請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
    整體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讀詩,全班讀,注意讀準字音。
    2.自己多讀幾遍這首詩,結合課文注釋,想想詩句的意思,并從中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3.四人小組討論詩句的意思,并說說你最欣賞詩中哪一句。
    賞析詩句,感悟詩境。
    1.剛才同學們說得最多的就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句詩(出示),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2.請說說你為什么喜歡?
    3.有同學說,這句詩寫出了江南生機盎然的春天的樣子?,F在請和同桌互相說一說:在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景色呢?暢所欲言。
    4.同桌互讀,練說。
    5.指數名學生說。
    6.小結:你們的回答真精彩!詩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簡短的同一個語句在不同的人的腦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畫面。
    7.請你用朗讀把你腦海中勾勒的畫面讀出來。小組內練讀,指名讀。
    8.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仿佛看見了草長鶯飛、滿目新綠的春天,仔細觀察書上的插圖,還能讓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說,同學們理解得多豐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綠”讀出來吧。男女生賽讀。
    10.關于“綠”字還有一個故事,引導閱讀“資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綠”字的故事。
    11.看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觸呢?
    12.小結:是呀!一位如此優(yōu)秀的詩人能為一個字修改十多次,我們在習作中難道不該反復修改嗎?記?。何恼率歉某鰜淼?。
    品評詩句,升華情感。
    1.這么美的春色,誰不流連忘返呢?詩人和我們一樣陶醉其間了嗎?
    2.詩人想干什么?家鄉(xiāng)在哪兒?引導學生從課題和詩句一、二行處理解。
    3.請你在教室的'地圖上找找它們的位置吧。再好好讀古詩。
    4.學生上臺指地名,然后簡介王安石把南京稱為故鄉(xiāng)的原因。
    5.你從哪里讀出詩人急切地想回家鄉(xiāng)呢?
    6.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理解。
    7.感情朗讀。
    回歸整體,深化體驗。
    1.漂泊在異鄉(xiāng)的游子對家鄉(xiāng)是多么的眷戀?。∽屛覀円黄饋砀星槔首x這首詩吧。
    2.練習背誦。
    第二課時。
    回顧內容,談話入題。
    初讀古詩,整體感受。
    1.讀一讀《秋思》和《長相思》,要求正確、流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詞。
    2.指幾名學生讀,正音。
    3.看看詩詞題目,你發(fā)現了什么?
    4.同樣的思鄉(xiāng)之情,但表達卻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讀詩,看看詩人們是怎么表達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選一首讀。
    品讀詩句,領悟感情。
    1.詩人那濃濃的鄉(xiāng)情,藏在哪些詩句中呢:讀,勾畫。
    2.指名答。
    3.“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睆倪@句詩中你讀懂了什么?
    4.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指名說。
    5.指導朗讀,讀出詩人惆悵滿懷的感覺。
    6.詩中詩人借什么景物來抒發(fā)情感的呢?
    7.小組內交流:說說下面那句詩的意思。
    8.引讀“意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保ㄌ崾荆侯^腦中想象情景。)。
    9.這一次又一次的想寫信、封信、拆信的過程,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掛念。
    10.感情朗讀。
    12.小組內討論交流,各抒己見。
    13.全班交流,師引導體會“風一更……無此聲”。
    入情入境,深情朗誦。
    讀詩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畫面也就不同。我們在朗讀這些詩詞時,一定要想象畫面,要用心體會他們的感情。讓我們再一起朗誦這感人的詩詞吧。
    找尋規(guī)律,識記生字。
    1.找出本課四個生字,讀讀相關句子。
    2.用你認為可行的辦法去記憶。
    3.學生練寫。
    詩三首教學設計篇十九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
    3、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大家聽說過“八仙過?!钡墓适聠??誰知道“八仙”是哪八個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巖”,是唐代人。呂巖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后來唐代暴發(fā)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時局動蕩,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傳說他已經得道成了神仙。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注意強調“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學生反饋并質疑。(師適時板書并回答學生的質疑)。
    鋪,鋪開。
    弄,逗弄。
    飽飯,吃飽了飯。
    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進行“小組學習”。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交流討論。)。
    2、反饋:你讀懂了什么?
    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后的黃昏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齊讀此詩。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反饋,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體會到什么,迅速寫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5、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
    (詩人向往寧靜淡泊,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1、自由讀詩,帶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教師適當點撥抑揚頓挫)。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4、用畫的方式自由表達所想象的詩沖情景。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jié)課我們還要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十分頑皮的小孩子。你們想知道他們怎樣頑皮嗎?想,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板書課題)。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注意強調讀準字音:篙、棹)。
    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自讀理解,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桿。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遮頭:為頭部遮擋住風雨。
    使風:借助風的力量。
    5、匯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一只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小組內交流,互相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
    3、請學生描述畫面,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
    (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學生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
    5、匯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并讓學生加以解說。
    (以傘借風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孩子的喜愛和贊賞。)。
    1、感情朗讀,帶著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讀古詩。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兒童的詩,請讀給大家聽聽。
    1、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4、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田園生活的情景。
    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美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1、板書課題,讀題。
    2、解題:
    “清平樂”是詞牌名,并不是題目。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因為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的曲調名稱叫詞牌。“清平樂”的“樂”要讀成“l(fā)ue”清平樂本來是一種音樂歌曲,后來才用來當做詞牌。
    “村居”才是這首詞的題目,意思是“農村閑居的人家”?!肚迤綐反寰印愤@首詞是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的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1、自由讀詞,注意讀準字音。
    2、難字正音,引導學生讀準:茅、檐、相、媚、翁、媼、亡賴、剝。
    3、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
    4、且讀且點評,讀出韻律節(jié)奏。
    1、自由讀文,自主理解詞語意思。
    2、自由匯報自己第一次讀課文的收獲,老師引導學生解釋重點詞語: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點醉意。
    吳音:吳地的方言。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密和睦的樣子。
    翁媼:老翁、老婦人。
    鋤豆:在豆田里鋤草。
    無賴:音同“無賴”,這里指頑皮、可愛。
    3、小組合作,結合插圖和注釋,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長滿了茵茵綠草。一陣吳音,絮絮叨叨,還帶著幾分醉意,親切,美好!這是誰家,一對白發(fā)蒼蒼,公公,姥姥。
    大兒子,在小溪東岸,豆地里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手藝可巧!小兒子,躺在溪邊剝蓮蓬,一個逗人喜愛的頑皮佬。
    4、再讀全文,學生質難問疑。
    (營造民主課堂,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爭議之處,還可以展開討論)。
    1、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閉目想象畫面。
    2、請學生自由談所“看到”的畫面。
    3、學生配樂自由讀,邊讀邊悟。
    4、請學生自由談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寧、悠閑、快樂、恬靜、幸福的平淡農村生活讓人陶醉使人向往。
    1、小組內互讀,把所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2、全班朗讀,注意表達思想感情。
    3、熟讀成誦。
    詩三首教學設計篇二十
    本組課文都記敘了漂泊在外的人們,懷著一顆眷戀家鄉(xiāng)的赤子之心,懷念和贊美故鄉(xiāng)。古詩詞三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張籍的《秋思》和納蘭性德的《長相思》都通過詩詞的形式展示了離別家鄉(xiāng)人的思念情感。這情感在春風又綠中,在臨發(fā)又開封里,更在故園無此聲里?!睹坊ɑ辍方柰庾娓刚鋹勖坊?,展示了老華僑內心深處對中華民族深深的愛,梅花是國之魂,是融入到每個炎黃子孫血脈中的?!豆鸹ㄓ辍?,似春雨把對家鄉(xiāng)熱愛的思想植入孩子心中。母親的話語以及作者回憶童年時代的搖花樂,這陣陣桂花雨,無不是家鄉(xiāng)思念的依托?!缎蛄魉思摇纷髡邿釔奂亦l(xiāng)在我愛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這樣直接的傾訴中,在優(yōu)美的風景中,在平淡的敘事中。圍繞一個情字,一枝一葉總讓人難忘,總流露出這份思鄉(xiāng)情感。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生字新詞,并理解關鍵詞語表達的思想情感。
    3、用心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4、繼續(xù)深入把握同主題文章的閱讀方法,學會把握單元學習的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關鍵詞語表達的思想情感。
    2、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談一談你的家鄉(xiāng)好嗎?假如有一天當你離開你的家鄉(xiāng),你會想念這個地方嗎?你又會怎樣回憶你在家鄉(xiāng)度過的生活呢?今天我們就跟隨離家的游子感受他們對家鄉(xiāng)的情感。
    二、檢查預習收獲,提練研討問題。
    1、檢查朗讀課文。
    (1)《古詩詞三首》。
    (2)《梅花魂》3、13段。
    (3)《桂花雨》2、5段。
    (4)《小橋流水人家》1、5段。
    2、檢查課文內容了解情況。
    本單元課文所講的離家的人分別是誰?快速找一找。學生匯報:王安石、張籍、納蘭性德、外祖父、我等。
    3、他們通過文章表達著對家鄉(xiāng)怎樣的情感?又是通過哪些內容表現出來的?請結合課文內容想一想。
    三、交流匯報學習收獲。
    重點研讀。
    1、《古詩詞三首》《泊船瓜洲》中的一水、數重離家之近、又綠、何時離家之久來表現(景—明月),《秋思》中意萬重之心事重重、又開封之無限話語來表現(行—秋風),《長相思》從山一程、水一程之路途之遠、風一更、雪一更前行之難來表現。重點引導學生想象綠的美好景象、萬重語言里、碎的無眠中,培養(yǎng)想象表達能力。
    2、《梅花魂》重點引導學生作者借梅花之愛,抒熱愛民族之情,對民族熱愛表現在吟誦詩文的悲傷中、在對墨梅圖的愛惜中、在不能回國的痛哭中、對鶯兒的深刻教誨中、在送梅花手絹的淚眼中,深刻領會內心的眷戀中。培養(yǎng)理解人物語言、動作、神情的刻畫了解。
    3、《桂花雨》重點引導學生借理解母親的話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xiāng)院子里的桂花。體會家鄉(xiāng)給作者帶來的無限快樂回憶,深刻把握母親話語的深刻意思。
    4、《小橋流水人家》中直接提示學生通過句子出示明確作者通過景物的描寫、通過事情的敘述、通過直接的表白,展現自己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四、總結拓展。
    1、出示《日積月累》中詩句,深入領會思鄉(xiāng)之情。
    2、布置作業(yè):
    (1)抄一抄:把本課描寫人物、景色精彩的句子摘抄下來。
    (2)寫一寫:圍繞家鄉(xiāng)讓你難忘的一景一物,表現對家鄉(xiāng)的喜愛之情。
    (3)唱一唱:課下搜集有關思念家鄉(xiāng)的歌曲,練習唱一唱。
    (4)讀一讀:課下找一些表達思鄉(xiāng)情感的文章看一看是如何描寫的。
    詩三首教學設計篇二十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三收拾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準確流暢地背誦這三首詩。
    2、理解詩歌主題,探究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的變化。
    3、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
    能力目標:
    1、指導朗讀教學,加強誦讀。
    2、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導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學習《望岳》,感受詩人對祖國合適的熱愛之情,學習他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2、學習《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詩人熱愛國家,關心民眾,眷戀親人的美好情操。
    教學重點:
    1、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理解每首詩的思想感情。
    2、初步鑒賞品味事故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透過字面意思,把握詩歌意境。
    教學方法:
    1、反復誦讀,吟誦把握詩歌內容。
    2、教師點撥引導與學生討論相結合。
    3、引導學生想象聯想。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春望》、《石壕吏》。
    一、導入新課。
    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調。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賞析這兩首詩,體會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的變化。
    二、寫作背景。
    1、《春望》寫作背景。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年)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不料中途為叛軍所俘,被押至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這首詩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到達了當時朝廷的所在地——鳳翔縣。這首詩是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表達了詩人關心國家安危、眷戀親人的思想感情。
    近體詩:
    近體詩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詩。近體詩從句式上說有五言、七言之分;從篇幅上說有律詩、絕句兩種。律詩分五律、七律兩種。全詩共四聯,頭兩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洞和芬辉妼儆谖逖月稍姟?BR>    2、《石壕吏》寫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到戰(zhàn)亂后的故鄉(xiāng)。可是不到兩個月,形式發(fā)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河陽一帶又騷動起來,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見的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著名的組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妒纠簟肥侨糁屑炎?。
    三、誦讀詩歌,感知詩意。
    1、學生四人為一組,以不同的形式朗讀課文。力求形式多樣,有所創(chuàng)意。(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讀出詩的情調和韻味。)。
    2、欣賞配樂朗誦《春望》《石壕吏》,感受詩的情感。
    3、師生齊讀這兩首詩。
    4、學生結合課下注解,理解詩句,整體感知詩意。
    四、深入欣賞,領悟詩歌。
    《春望》賞析。
    (一)想象形象,把握物境。
    學生明確:
    首聯:寫了國都、山河、城、草木四種形象。國破,山河依舊,城春,草木深。這是一幅淪陷中的長安城的破敗景象: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春天也業(yè)已降臨,可是人去樓空,亂草遍地,使人滿目凄然。
    頷聯:寫了花和鳥兩種形象,花和鳥是“感”“恨”的主體,那嬌艷的花因“感時、傷別”而流淚,那無憂無慮的鳥也一改往日動聽的歌喉,而發(fā)出讓人驚心的啼叫。
    詩人是“感”“恨”的主體?;āⅧB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賞心悅目,但詩人此刻面對殘破的都城,不知官軍何時才能平定叛亂,不知妻兒在兵荒馬亂中如何度日……種種念頭困擾著他,他見花而落淚,聞鳥而驚心。
    頸聯:寫了烽火和家書兩個形象。自開春以來,戰(zhàn)火持續(xù)不斷,因而與家人難通音訊,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這時的一封家書抵得上“萬金”啊。
    尾聯:寫的是詩人蒼老的形象。目睹眼前國都破敗之景,心念遠方家人的安危,不覺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fā),已到了“不勝簪”的地步。其蒼老之態(tài)可以想見,其傷痛愁苦之情可以感知。
    (二)品味詩歌,體悟感情。
    1、品字。
    比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觸目驚心,“深”字使人滿目凄涼。準確地描繪出國都淪陷后慘敗荒涼的景象。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濺”“驚”兩個動詞,不僅用字新鮮,而且還增添了詩人感時恨別的內心痛苦。
    2、品句。
    這首詩中的句子耐人品味,請同學們說說你喜歡的詩句,并說說你的理由。
    比如:我喜歡“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句,戰(zhàn)火連續(xù)不斷,多么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書真是勝過“萬金”??!“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的急切心情,這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我喜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或是詩人觸景生情,或是詩人移情于物,其感情都是相通的,都表達出詩人感時傷別的情懷,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3、體驗情感。
    詩言志,古詩是詩人內心情感的載體,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呢?
    明確:這首詩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
    《石壕吏》賞析。
    1、理清情節(jié)發(fā)展脈絡,指導學生背誦。
    問題引導:按照情節(jié)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理清故事情節(jié)。并概括內容。
    明確:這是一首敘事詩,其主體內容是老婦人的“致詞”。詩的前四句是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最后四句是結尾和尾聲,暗示老婦已被抓走。老婦致詞又可分為兩層:(5—16句)老婦人敘述家中不幸:(17—20)句老婦人自請應役。
    2、品字品句。
    詩歌的語言精練而又有豐富的內涵,再次朗讀這首詩,列舉你喜歡的用詞和句子,并作賞析。
    明確:“吏呼——何怒!婦啼——何苦!”一“怒”,一“苦”一“呼”一“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既表現了“吏呼”咆哮如雷,“婦啼”悲傷凄苦,又體現了詩人憎惡差吏、深刻同情老婦人的感情。
    “有吏夜捉人”夜字表現出差吏對村民突襲搜捕,令人驚駭。
    “老婦出門看”看字表現了老婦的機警,為老翁出逃作掩護。
    “急應河陽役”急字既表現老婦想快些讓家人脫離危險的心情,也表明前方戰(zhàn)事吃緊。
    “獨與老翁別”獨字按時老婦人已被抓走,兒媳不得出面,只有與逃回的老翁告別,表現出家庭殘破的凄涼景象。
    3、感知作者思想感情。
    明確:在這個令人心碎的故事中,一方面,對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勞動人民給予深切的同情,對官吏的蠻橫殘暴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唐朝的平亂戰(zhàn)爭,盼望希望能取得最好的勝利。這正是詩人思想的矛盾所在,也是他一生憂國,心系百姓情懷的再現。
    4、辨析比較。
    這三首詩寫于不同時期,除了表達的思想感情不同外,還有什么不同?
    明確:杜甫的詩歌風格發(fā)生變化,樂觀自信、奮發(fā)向上的浪漫主義詩風,逐漸變?yōu)椤俺劣纛D挫的現實主義詩風。
    5、課堂練筆,想象改寫。
    運用想象,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記敘文,要細致刻畫出人物各自的神態(tài)、動作和語言,還要補充事實上已經發(fā)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情節(jié)。
    學生改寫范例:
    天灰蒙蒙的,又陰又冷。寒冷的北風似乎要把整個人吞沒掉。
    這是戰(zhàn)亂的歲月。暮色籠罩著一個邊遠僻靜的村落——石壕村。詩人杜甫從洛陽向華州趕路。這一天,天色已經昏暗,詩人錯過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房東是一對年邁的老人,還有他們的寡媳和尚未斷奶的小孫子。他們衣著破舊,面黃肌瘦。
    一天的勞累奔波,詩人和衣而臥,很快就進入了夢鄉(xiāng)。約莫二更時分,一陣犬吠,村中突然紛亂起來,粗暴的叫喊聲、急促的打門聲……越來越近了。詩人被驚醒了,借著慘淡的月光向外窺看,原來差吏又來抓壯丁了。房東一家嚇得心驚膽戰(zhàn)。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過屋后的一堵斷墻,向村外逃去。老婦人戰(zhàn)戰(zhàn)兢兢,顫抖著去開門?!芭椤钡囊宦?,門還沒有開,就被差吏一腳踹開,只聽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還要再征派一個男子去當兵。把人交出來!”老婦人苦苦哀求道:“長官,我家有三個兒子都去戍守鄴城了。最近一個兒子寫了封信回來說,兩個兄弟都戰(zhàn)死了。哎,我擔心他的性命也難保全??!官爺,可憐可憐我這個老婆子吧……屋里實在沒有人了!”
    “哇——”孩子的啼哭聲突然響起來了。
    “你還說沒人!這孩子哪兒來的!他的父母呢?你敢欺騙官府!”差吏吆喝著,揮動皮鞭往里闖。老婦人眼看哀求無用,哽咽著說:“我的媳婦失去了丈夫,帶著還在吃奶的孩子艱難度日,連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沒有了。孤兒寡母,可怎么過?。磕銈儗嵲谝?,就把我這個老婆子拉去頂差吧,我隨你們去,也許還來得及趕到軍隊燒早飯。”
    詩人一夜無眠,他的耳邊仿佛仍然回響著老婦人凄慘的哭訴聲。天蒙蒙亮,詩人收拾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別。
    五、課堂總結。
    欣賞三首作品,杜甫獲得“詩圣”這個有濃厚道德意味的稱號,其原因不言而喻,儒家的人生哲學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而杜甫卻以饑寒之身永懷濟世之志,處窮迫之境而無厭世之想,他的琴弦彈奏出來的總是憂國傷時的深沉音調,憂國傷時構成了他詩歌的主旋律。杜甫是偉大的詩人。是真正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