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心得體會(4篇)

字號:

    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質(zhì)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心得體會篇一
    現(xiàn)在社會富裕了,但地球卻為此付出了嚴重的代價:工廠的大煙囪正冒著濃濃的黑煙;馬路上各種車輛在大量排放尾氣;污濁的河水散發(fā)著刺鼻的惡臭……
    一幕幕殘酷的現(xiàn)實擺在眼前,正無處不在的警示著我們要低碳節(jié)能,低碳生活。低碳,就是指生活作息時所耗用的能量在不斷減少,從而引起人們對低碳的重視。汽車如過江之鯽,川流不息。隨著排放的尾氣越來越多,導致全球氣候的變暖,冰川快速融化,海平面不斷上升,我們正處于危險之中?,F(xiàn)在我們應該行動起來,保護地球,把燃燒汽油的汽車,都換成用太陽能供電的低碳環(huán)保車。這樣既可以不排放尾氣污染環(huán)境,也可以不濫用資源,不讓子孫后代看到這千瘡百孔的地球。
    在我國,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樹節(jié),這一天我們都要求植樹。樹可以幫助我們吸收二氧化碳。據(jù)統(tǒng)計,一棵普通的樹每天大約可以吸收5023克二氧化碳。所以說,植樹對我們來說是大大有益,我們應該多植樹,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讀了這本書以后,我也開始環(huán)保了。我開始選擇低碳出行,出去游玩時,我會騎著自行車或坐公交車去;我也會提醒父母,盡量少開車,多走路,多騎單車。
    有一天,媽媽在家從包里翻出一塊好看的小方布,我好奇地問:“媽媽,這么柔軟精致的方布是什么東西呀?” “這叫手帕,是當初外婆在媽媽出嫁時給的陪嫁呢!”,原來媽媽小時候都不用面巾紙,是用手帕的,這是多環(huán)保的生活方式啊!“媽媽,這塊手帕送給我吧!”媽媽會心地笑了。第二天,我把這塊漂亮的手帕帶到了學校,班里的同學都說:“哇!你也學甄嬛用手巾了!”我說:“你們知其一不知其二,沒看見電視上說現(xiàn)在沙塵暴越來越多,就是因為人類亂砍亂伐,大量的樹木用來制成紙制品,所以現(xiàn)在我決定改用手帕了,你們要是愿意可以加入我的手帕黨哦?!?BR>    我每次上好廁所都滿不在乎的按一下馬桶上的按鈕,每當奶奶看到這樣的情況,總免不了對我一頓嘮叨,然后總會看到奶奶用水瓢先舀出一些廢水放到水桶里,用水桶里的水去沖馬桶。這一舉動總讓我有些不解……
    奶奶和我算一筆賬:將洗衣服的水、淘米洗菜的水、刷牙洗漱的水用來沖馬桶,這樣按照每人每天如廁4次,一家三口一天就會省水13升,一個月就是390升,一年下來就能省下4680升水,如果每個人都行動起來的話,這個將是多么可觀的一個數(shù)字呢。
    “勿以善小而不為”,也許一個人省一度電,省一張紙,省一度電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眾人拾柴火焰高,當我們都行動起來,結(jié)果將是難以置信的。
    低碳生活代表著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歸真的進行人與自然的親密接觸,讓我們從小養(yǎng)成低碳環(huán)保的習慣。給子孫后代留下一個環(huán)境優(yōu)美,低碳環(huán)保的原始地球。
    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心得體會篇二
    “大霧彌漫在這里的每一條街道,空氣污染指數(shù)竟然不斷爆表。除了仙境般的樓閣把你我圍繞,我依稀看到了滿街滿眼的口罩……”這首是由網(wǎng)友改編的大霧版的《北京 北京》,熟悉的歌調(diào),卻唱出了陌生的情景,那個曾經(jīng)美麗的首都北京啊,如今被大霧迷繞,整座城市,只有環(huán)繞著的高樓大廈和人們每日清晨必帶的口罩,失去了往日的色彩。城市的能見度大概只有兩百多米,就像開發(fā)商到監(jiān)管的距離。所有的一切,在這場大霧中若隱若現(xiàn)。
    “聽說這幾天醫(yī)院空前擁擠,多數(shù)患者都感到呼吸無力……”漸漸的,空氣質(zhì)量越來越差,不少塵埃隨著呼吸進入了我們的身體,一陣小小的風吹過,就能揚起陣陣沙塵,在模糊不清的城市里,人們在相互思考著,該如何解決環(huán)境質(zhì)量問題
    曾在夢中幻想,那個美麗的地球,它有著一切美麗的風景,它詮釋著大自然最美的一幕。茂密的原始森林,滲透著一種帶著雨水的芳香,潮濕卻又清新。潺潺流動的小溪,譜寫著一首歡樂的曲子,清澈又明亮。蔚藍無邊的大海,攜帶著一種咸咸的海水味,一呼吸,便嘗到了一股屬于它的味道。
    而如今,由于臭氧空洞、大氣層遭到破壞、全球氣溫變暖等種種原因,竟將我們這個美麗的家園,變得面目全非。
    “誰在強調(diào)發(fā)展,只顧眼前利益。誰在瘋狂開采,不管遺留問題。誰在標榜幸福,偏又疏于治理。誰在霧里唱歌,提醒人們警惕……”社會在進步,人類在發(fā)展,我們在發(fā)展經(jīng)濟的同時應該考慮環(huán)境了!人類的文明早已有這種能力,只是需要去面對。在世界,早已成立了一個“世界環(huán)保大會”,每年都要舉辦一次會議,大會倡議世界各國向綠色生態(tài)發(fā)展模式轉(zhuǎn)變,以低碳戰(zhàn)略、應用實踐、社會價值為基礎,共同建設美好家園。在中國,面對這么多環(huán)境污染的事件和數(shù)據(jù)指標,我們應該采取措施,學會管理。對于那些排放過多污水的工廠,可以給予警告,要求他們采用科學的方法來處理。積極呼吁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和強化自然山水的整體布局,積極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存方式,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而我們自己,應該學會低碳環(huán)保,盡量的省電省水,對于水,我們可以多次利用,直至不可再用為止。
    身為這個大家庭的一員,我們不能只顧著眼前的利益,向這個美麗的家園不斷的索取,瘋狂開采所有的可用資源,而應該將目光放得長遠,為我們這個美麗的家園考慮,我們往后的生活考慮。作為新世紀的我們,看著自己的家園在慢慢的衰老,應該行動起來,使這個美麗的家園能夠保持好它原先的面貌。
    在那黃土高坡上,沒有綠樹小草的影子,只有土機在不斷的工作,不停不息。然后,在不久之后,這片被挖土機翻得底朝天的土地,不在擁有著昔日的俊美容顏,這剩下那蒼老的泛黃的臉,看不出曾經(jīng)所擁有的青春動人的光彩,無聲無息的淡出我們的視線。不知是否有從這飛過的鳥兒,為這片曾經(jīng)美麗的土地黯然感傷……
    碧水藍天,青山白云,是我們向往的世界。讓我們行動起來,承擔歷史賦予的社會責任,讓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美好。
    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心得體會篇三
    都江堰,早在戰(zhàn)國時期便崛起在四川平原。雖然他不是一個浩大的水利工程,論規(guī)模它遠不及萬里長城,但談及意義我認為都江堰無疑更勝一籌。
    長城馳名中外但如今早已失去其建造意義,僅供游覽用。長城如曇花于古時綻現(xiàn),使現(xiàn)代人遐想它當時的雄偉。而都江堰不是這樣,它是一朵假花,公元前三世紀至今的風塵不能使它褪色反而使它多了份意蘊,多了份隱秘。人們?nèi)缃裰豢吹搅怂鼘⑵椒€(wěn)的岷江水送往成都平原,但是否能真正留意這假花的隱秘是否能透過波光粼粼的岷江水面看到江底的魚蝦河貝。
    《蜀道難》中“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人或成魚鱉”的感嘆和慘狀就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于當時,都江堰出現(xiàn)了它以魚嘴分口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將兇猛的岷江水流分為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分洪減災,引水灌溉成就“天府之國”筑富饒四川平原。是為大智,是為大利,解決水患干旱保障億萬人的生計。
    而都江堰的一切要起于李冰被任命蜀郡守。李冰何人?必然使人想到都江堰,而談及都江堰又怎能不使人想到他的建筑者。所以也能說是李冰成就了都江堰,二都江堰也成就了李冰,是因為李冰在別的領域無大建樹,在水利工程方面獨有天賦嗎?其實不然,至任命蜀郡守前對此可以說是一無所知。正因如此李冰還能建出都江堰便令人可嘆了,在“一無所知”的背后是與老農(nóng)討論水患,站在江邊手執(zhí)長鍤的深思與鉆研??偨Y(jié)出治水三字經(jīng)——深淘灘、低作堰;八字真言——遇彎裁角、逢正抽心。余秋雨說:“后來官場的慣例,是把一批批杰出學者選拔為無所專攻的官僚,而李冰卻因官位成了一名實踐科學家?!崩畋梢哉f是官場中的一朵奇葩了。何使其然?因為他胸懷天下,心系岷江民眾!這都江堰的另一大隱秘便是李冰的冰清玉潔,手執(zhí)長鍤親身作責的精魂了。
    都江堰對水的調(diào)控能力卓越,也引發(fā)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迅疾的江水首先被魚嘴提一分為二同時也盡顯風頭,一次次與堤岸沖撞迸濺潔白的浪花。但是最終與歸于平緩??此迫硕▌偬?,人征服了水。但實際上是人順服的水,領悟了水。不再對水進行圍追堵截,采取疏導的方法來治水。所謂的人定勝天都是在尊天的基礎上進行的。這個隱秘也值得人深思了。
    當然,都江堰的隱秘遠不止這些。更多的是需要我們切實領會都江堰,去發(fā)現(xiàn)它的隱秘。
    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心得體會篇四
    童年,一只神奇的大鳥從莊子的“逍遙游”里飛到我的夢中,它“翼若垂天之云”,震天動地。它綺麗眩目的色彩像是集合了宇宙間一切的精華與靈氣,那博大與神秘的氣勢直擊我的靈魂,我不由得把這只大鳥當作了自然的化身,也第一次明確地感到了自己對“自然力”的壯美、神秘與莊嚴的敬畏。我從小崇拜著自然,并瘋狂地熱愛著它,我決定記述一些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恩怨糾葛,這畢竟是一段不該被遺忘的歷史。
    那是一個刀耕火種的年代,人們?yōu)樯娑疾?,但靈魂卻與自然相通,顯現(xiàn)出大海一樣蔚藍透明的顏色。擁有純凈靈魂的人類建立起了一個個詩人的國度,用自己全部的智慧去謳歌自然:人們贊美著喚醒大地的春神,贊美著呼風喚雨的龍王,贊美著一花一草中的精靈。自然母親愛護著這些純真可愛的幼子,并微笑著送給他們青山綠水和如鏡的藍天。
    然而,孩子終究是會長大的。“工業(yè)革命”機器的轟鳴聲如雷鳴電閃般劈開了大地,人類的文明開出了燦爛的花朵,可是,大自然的噩夢卻也由此開始。跨入工業(yè)文明時代的人們開始嘲笑著自己“孩提”時的愚蠢,他們笑著拋棄了田園牧歌般的生活,建起了林立的工廠,用混凝土和管件覆蓋了詩意的大地。他們撕扯下森林的外衣,用鋼鐵的飛行器丈量、瓜分著藍天,用皮靴踐踏著那些寂寞了萬年的陸地。他們無比自豪地看著自己造出的機器征服著自然,并像所有處在叛逆期的孩子一樣,陶醉在這種忤逆的快感里,不能自拔。
    象征著人類智慧的科學在發(fā)展,人們的生活變得舒適而安全,對于自然的美好幻想?yún)s被無情地摧毀。潛水艇的發(fā)明使人魚和龍王化作了泡沫,登月飛船把嫦娥和玉兔的幻想擊得支離破碎。人類把自然的美麗肢解成分子和原子去分析,用定量和公式去詮釋。于是,人類自認為自然已不再神秘,不再值得去膜拜,曾經(jīng)的“敬”與“畏”也蕩然無存。自然已經(jīng)靈肉俱殘,形神俱毀。忘記了對自然的敬畏,人類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迷失了。自然的大門也對人類永遠地關閉了。從此,人們再也無法讀懂自然的智慧,只能在痛苦中孤獨地跋涉。
    人類泯滅良心背叛愛情與友誼時,沒有看到天鵝對愛侶獻出一世的忠誠;龍舌蘭25年才開一次花,在選擇了一生一次的“戀愛”后立即香消玉殞;野牛為了同伴的生存可以主動把自己送入獅口。人類在不珍惜生命、畏懼生活的時候,沒有看到一花一草正為了生存,努力地承接著陽光雨露;飛禽走獸為了生存,把每一餐都當作生死攸關的神圣儀式。自然中的每一種生命歷程其實都值得人類去敬畏,自然的智慧其實無處不在,只是人類那雙被自負蒙蔽的雙眼無法發(fā)現(xiàn),也不愿發(fā)現(xiàn)。其實,學習自然便是解除痛苦的一劑良藥。
    然而人類最終疲憊了———物質(zhì)享樂的盡頭只有心靈的荒土。當人類想要回歸自然、尋找精神家園時,卻只看到了沙礫與廢墟。人類再一次被自然折服了,在經(jīng)歷了如此漫長的輪回之后,終于伏在大自然腳下。人本是自然的孩子,人類在傷害自然的同時,難道不正是在傷害著那個自然性的自己嗎?
    人類惟有再次敬畏自然。“敬畏”便是一種距離美,是一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莊嚴。“敬畏”便是永不停止的學習與思考,因為自然的智慧這樣玄妙,這樣博大精深,人類在她面前永遠是幼稚的孩童?!熬次贰眳s不是單純地回到人類的“童年”,而是在理解尊敬的基礎上尋求共存,是對生命的尊敬和生生不息的祈愿。它是人與自然間新訂立的契約,是一句融化冰雪的“對不起”和一點希望的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