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東南亞教案(匯總19篇)

字號:

    教案能夠幫助教師進行課堂管理和學生評價,促進教學的全面發(fā)展。教案應該考慮到教學內容的綜合性和實用性。以下是教案的范例,供大家參考借鑒。
    世界地理東南亞教案篇一
    1.了解東南亞的居民構成、宗教信仰、及該地區(qū)華人的一般情況,掌握東南亞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熱帶經濟作物、礦產及分布,了解東南亞的經濟特點。
    2.通過分析東南亞成為世界最大熱帶經濟作物產地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分析與綜合地理事物的能力。
    3.了解華僑對東南亞經濟開發(fā)所作出的貢獻,加深中國人民與這些國家人民之間的'友誼。
    教學重點。
    東南亞的熱帶經濟作物及礦產。
    教學方法。
    講述法與談話法相結合。
    教學用具。
    《東南亞地形圖》、《東南亞物產圖》、熱帶經濟作物圖片。
    教學提綱。
    一、居民。
    1.人口稠密。
    2.宗教信仰多樣。
    3.華人與華僑聚居。
    二、經濟狀況。
    1.世界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產地。
    2.主要的礦產。
    3.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的經濟。
    三、東南亞國家聯盟。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為什么說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東南亞的地形、氣候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引入新課我們在了解了東南亞的位置及自然條件的基礎上,再來看一下它的居民構成和經濟狀況。
    學習新教材。
    一、居民(板書)。
    [讀圖]閱讀《世界人口分布圖》及《世界人種的分布圖》。
    [提問]東南亞人口分布特點及居民構成情況?(學生回答略)。
    [教師講解]這里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區(qū)之一,有些地方人口密度可達100人/平方千米以上,如中南半島各大河的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及馬來群島的一些大島上。其中印度尼西亞人口達1.7億多,為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居民構成絕大部分屬于黃色人種。
    1.人口稠密。
    [提問]世界上主要有哪三大宗教?亞洲以哪幾種宗教為主?(世界上主要有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三大宗教。伊斯蘭教徒和佛教徒主要分布在亞洲)。
    2.宗教信仰多樣。
    [教師講授]東南亞居民的宗教信仰可以說多方面,但最主要的是佛教。如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柬埔寨國旗上的吳哥窟圖案,就是著名的佛教建筑,它已成為柬埔寨的象征。而泰國則規(guī)定佛教為國教,它深入到了泰國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以及家庭和個人。其次還包括印尼和馬來西亞的伊斯蘭教,菲律賓的天主教等。
    3.華人與華僑聚居。
    [教師講授]東南亞地區(qū)還是華人和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qū)。尤以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居多。此外新加坡、越南等國也聚居了100萬以上的華人。其中新加坡華人占了全國人口的76%。
    [閱讀課文]指定學生朗讀“東南亞是華人和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qū)……”一段。
    二、經濟狀況(板書)。
    1.世界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產地。
    [讀圖、提問]在東南亞主要農產的分布圖上,找出主要熱帶經濟作物及分布國家?(天然橡膠――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馬尼拉麻――菲律賓,此外椰子、油棕、咖啡及幾乎遍布東南亞各國的水稻。)東南亞已成為世界最大熱帶經濟作物產地。閱讀課文“讀一讀”。
    [提問]東南亞為什么能成為世界最大熱帶經濟作物產地和稻米產區(qū)?(東南亞發(fā)展熱帶經濟作物條件優(yōu)越,不僅有高溫多雨的氣候,而且還有肥沃的土壤,非常有利于熱帶經濟作物和水稻的生長。
    2.主要的礦產。
    [讀圖、提問]讀東南亞主要礦產分布圖回答,東南亞主要有哪些礦產?分布在哪些國家?(包括煤、石油、鐵、錫、銅等多種礦產,尤以石油和錫最為著名。石油主要分布在印尼和文萊,錫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
    [指導學生讀表]讀東南亞主要礦產表格。
    3.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的經濟。
    [閱讀思考]自學課文“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的經濟”一段,并思考問題:為什么說東南亞各國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原因是什么?(一方面以較低價格出售原料或半成品等初級產品,如天然橡膠、石油等。另一方面又以較高價格進口工業(yè)制成品。原因:東南亞各國均為發(fā)展中國家,過去長期的殖民統治導致經濟的畸形發(fā)展,工業(yè)發(fā)展水平較低。)現在東南亞許多國家都在利用本國優(yōu)勢,發(fā)展加工工業(yè),振興本國經濟。
    復習鞏固幫助學生一起回憶所學內容。
    布置作業(yè)在東南亞空白圖上,用不同符號填注東南亞主要農產品和礦產品。
    世界地理東南亞教案篇二
    3、東南亞的地形與主要的城市。
    馬六甲海峽的十字路口位置。
    東南亞的地形與主要的城市。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東南亞的地形、氣候特點。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著名國際影星楊紫瓊的家鄉(xiāng)是哪里嗎?她的家鄉(xiāng)就是美麗的熱帶島國------馬來西亞。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請一位同學上來指出馬來西亞的位置。
    (放映東南亞的地圖)。
    [提問]:它大概位于中國的哪個方向?
    跨過中國的南部邊界,就到了與我國山水相連的東南亞。它包括了許多國家,從總體上來看,可以分為兩大塊,一個是半島,因為位于中國的南部所以叫做中南半島,請同學們用紅筆沿邊界畫下來,數一數有多少個國家位于中南半島上;另一個是群島,由幾萬個分布于太平洋中的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請同學們用藍筆沿邊界大致畫下來。數一數有多少個國家組成。
    [總結]:指圖:東南亞位于亞洲的東南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印度洋的東面。緯度位置大約在10s—25n之間。地處熱帶,所以這里四季常青,分布有成片的熱帶雨林,成為當今的旅游勝地。我們常聽到的新馬泰地區(qū)就是指這里。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
    剛才我們數了數東南亞的主要國家,發(fā)現東南亞由十一個國家組成。這十一個國家是:老撾、緬甸、越南、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文萊、東帝汶。特別值得一提是東帝汶這個國家,于20xx年獨立。這十一個國家就是位于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上。
    [活動]:下面我來請同學回答分別在空白圖上填出位于這兩個半島上的國家。
    其中的越南,老撾,緬甸是與中國接壤,唯一的內陸國是老撾,其余都是臨海國和島嶼國。印度尼西亞,由13000多個島嶼組成,其名印尼是海島的意思,有“萬島之國之稱,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
    二、熱帶氣候和農業(yè)生產。
    [思考]:我們發(fā)現他們和我們一樣主食是大米,這是什么原因呢?
    [活動內容]在這樣一種氣候條件下,還適合什么作物的生長?
    好,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對東南亞的自然情況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下節(jié)課我們將學習東南亞的人文景觀。
    板書設計:
    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世界地理東南亞教案篇三
    教學目的:
    1、東南亞的國家和范圍,聯系兩大洲和兩大洋的地理位置——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
    2、東南亞的地形、氣候和農業(yè)。
    3、東南亞人口分布的特征,了解華人和華僑對東南亞的開發(fā)和繁榮作出的貢獻。
    教學重點:
    1、東南亞的地理位置。
    2、東南亞的地形。
    3、馬六甲海峽的十字路口位置。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我們廣西出國旅游比較方便,緊鄰著廣西的'國家就有越南等。
    [提問]:它們大概位于中國的哪個方向?
    一個是半島,因為位于中國的南部所以叫做中南半島,請同學們沿邊界畫下來。
    熱帶。
    [活動]:請同學們在地圖上將主要的河流找出來,想想河流與山脈的分布有何特征?
    [聯想]:在河流與河流之間,多是山脈和高原,用我們的手就可以形象的表示出中南半島的地形----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思考]:這樣的地形條件有怎樣的好處?
    ——蘊藏豐富的水利資源,下游可以形成肥沃的平原。因此成為東南亞人口稠密的地區(qū),中南半島上的國家的首都主要多分布在大河的沿岸。
    [活動]:讀圖歸納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
    [討論]火山給人類帶來哪些害和利?
    [活動]:下面請同學在空白圖上填出位于這兩個半島上的國家。
    (1)與中國接壤的國家。
    (2)東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
    (3)著名的“新馬泰”旅游項目所指的國家。
    (4)獨立的國家。
    (5)其余的國家。
    [討論]人們?yōu)槭裁捶Q馬六甲海峽是溝通亞洲與大洋州、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咽喉”?
    [拓展]:我國鄭和下西洋、下南洋的壯舉,就是通過東南亞而到達了北非、西非等國家和地方進行了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
    [展示鄭和下西洋的圖片]:
    我們可以發(fā)現東南亞地區(qū)與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密切的聯系,不僅如此,直到今天,許多中國華人華僑都在為東南亞國家的發(fā)展積極努力著,在東南亞的國家中,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是華人比較集中的國家,分別占到該國的77%和25%,在60年代,印度尼西亞曾經發(fā)生反華暴力事件,對當地的華人華僑任意的屠殺,在國際上造成極壞的影響,使得他們紛紛撤回資金,重返祖國的懷抱。改革開放以后,華僑華人紛紛回國支援國家建設,為中國的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讀圖]:富饒的物產。
    [歸納]:這里也是世界著名的熱帶作物的生產基地之一。
    [補充資料]東盟。
    [課后練習]:
    1、收集關于東南亞國家的景觀資料,出一期《東南亞旅游景點介紹》小報;
    2、中國與東盟合作的進一步加強給桂林或廣西帶來哪些機遇?
    世界地理東南亞教案篇四
    一、知識與技能:1.運用地圖和資料,了解東南亞地區(qū)氣候的分布與特點。
    運用地圖與資料,掌握該地區(qū)氣候給當地農業(yè)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探究和自主學習,學習東南亞地區(qū)熱帶氣候對農業(yè)生產人民生活帶來的影響,進一步加深自然界各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認識。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jié)課的合作探究學習,培養(yǎng)相互學習、相互合作的精神以及增強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
    世界地理東南亞教案篇五
    1、了解東南亞的居民構成、宗教信仰、及該地區(qū)華人的一般情況,掌握東南亞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熱帶經濟作物、礦產及分布,了解東南亞的經濟特點。
    2、通過分析東南亞成為世界最大熱帶經濟作物產地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分析與綜合地理事物的能力。
    3、了解華僑對東南亞經濟開發(fā)所作出的貢獻,加深中國人民與這些國家人民之間的.友誼。
    東南亞的熱帶經濟作物及礦產。
    講述法與談話法相結合。
    《東南亞地形圖》、《東南亞物產圖》、熱帶經濟作物圖片。
    一、居民。
    1、人口稠密。
    2、宗教信仰多樣。
    3、華人與華僑聚居。
    二、經濟狀況。
    1、世界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產地。
    2、主要的礦產。
    3、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的經濟。
    三、東南亞國家聯盟。
    復習提問為什么說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東南亞的地形、氣候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世界地理東南亞教案篇六
    說課內容: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初中七年級地理下冊第二章第一節(jié)《東南亞》。
    一、說教材:
    教材從讀圖開始,首先讓學生看清半島,群島的'位置特點,為下面講述自然環(huán)境和經濟特征打好基礎。東南亞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南部的狹長部分稱為馬來半島,馬來群島因在我國南面的海洋中,我國習慣上又稱之為南洋群島。課文中出現的地名較多,但都是學習和生活中常用的知識。特別是把東南亞和剛學過的東亞的緯度位置進行比較,使學生很容易得出東南亞的緯度主要在熱帶,為這里盛產的熱帶經濟作物和水稻打下了基礎。
    關于東南亞的自然環(huán)境,教材也突出了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以及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例如,中南半島的地形地勢對河流的制約作用,形成了上游的水能資源豐富以及下游三角洲人口稠密,農業(yè)發(fā)達,城鎮(zhèn)集中的地理格局,爪哇島由于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們都愿意到這里耕種,造成了人多地少的稠密區(qū)。
    二、教學目標:
    本課我計劃用三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第二課時馬六甲海峽,第三課時富饒的物產和海外華人的最大聚居地。今天,我要說的是本課的第一課時。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通過7—9年級地理課程的實施,學生能夠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xiāng)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huán)境與發(fā)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養(yǎng)成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1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的基本技能。2、能初步說明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huán)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我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確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
    l、通過讀《東南亞位置圖》,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范圍。(依據課標: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的基本技能。)。
    2、通過讀《東南亞地形圖》、了解東南亞的地形特征。并通過分析對比上游和下游的河流特點,說明上游和下游的地形特點,對農業(yè),人口分布,城市的影響。
    3、通過讀《東南亞氣候圖》了解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兩種氣候的特征和分布。
    (依據課標:能初步說明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huán)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能力目標。
    4、通過學習本節(jié)內容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認識一個地區(qū)的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人地關系相互作用的情況。培養(yǎng)學生從綜合的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東南亞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區(qū)內差異,培養(yǎng)學生的區(qū)域分析能力。(依據課標: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
    教學重點。
    1.東南亞的地形特征。
    2.熱帶氣候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教學難點。
    中南半島及馬來群島地形的差異。
    教學工具:
    東南亞教學課件。
    三、教法建議。
    《地理課標》指出地理圖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教師應重視利用地理圖像,通過閱讀、使用地理圖像和繪制簡易地圖,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發(fā)展對地理圖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維能力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我采用讀圖講解法和學習指導法結合起來授課,由于本節(jié)出現的地名較多,都需要落實,因此必須自始至終圍繞著讀圖,問圖,講解圖進行授課。
    四、說學法。
    結合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識水平,我在教學本課時,關注學法指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并運用“看-說-悟”的學習方法,1、會讀東南亞位置圖、東南亞地形圖、東南亞氣候圖,會利用地圖來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2.會用比較的方法來分析東南亞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區(qū)內差異,培養(yǎng)學生的區(qū)域分析能力。
    五、說設計理念:
    1、地理教學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強調地理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對地理現象和地理過程的綜合影響,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現象和問題,逐步形成對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綜合性”特征的認識。
    2、地理圖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教師應重視利用地理圖像,通過閱讀、使用地理圖像和繪制簡易地圖,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發(fā)展對地理圖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維能力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3、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鼓勵學生求異、求新。我將此理念充分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六、說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講授研討新課】。
    (課件展示)引導學生確定東南亞的范圍:在地圖中確認東南亞的最北界,再找到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中南:位于中國之南而得名,北部與中國相連。
    南洋群島:我國有時稱南海為南洋,故習慣上常把馬來群島稱為南洋群島。
    (課件展示)“東南亞地形圖”
    設問:
    1中南半島上有哪些主要河流(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湄南河、湄公河、紅河)。
    2這些河流大多數發(fā)源于哪里?(中國)。
    3這些河流大致是什么流向?(由北向南流。)為什么是這樣?(因為地勢北高南低。要求學生注意這是一幅分層設色地形圖,讀圖時注意海拔與圖像色彩變化的關系,在圖上自北向南顏色由深變淺,所以地勢由高到低)。
    4這些河流的上游,主要分布著什么地形?(山地。)它們在分布上與河流有什么關系?(山河相間。)這些河流的下游主要流經什么地形區(qū)?(平原)是怎樣形成的?(河流進入中下游后,流速趨緩,泥沙沉積,形成沖積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5中南半島上的河流上游流速有什么特點?(快)為什么?(穿行于崇山峻嶺之中,落差大。)這里河流的什么資源豐富?(水力資源。)。
    引導學生得出中南半島上的山脈和河流分布的特點: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為加深學生印象,可帶領他們用手作比喻:手掌代表中國西南部,手指代表中南半島上的高峻山脈,指間的縫隙代表幾條大河,并可引用革命老前輩陳毅同志1957年所作《贈緬甸友人》的詩句: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連,依山靠復水”,山山皆北向,條條南流水“。從而說明中南半島與我國山水相連的特點。
    (課件展示)東南亞地形圖。
    引導學生觀察地圖,討論馬來群島的基本地形特征。
    設問:
    1馬來群島地形以什么為主?(山地和丘陵.)平原主要分布在島嶼的什么部位?(島嶼沿海地區(qū)。)。
    2這里的河流在長度和流速上會有什么特點?(短促流急。)。
    3馬來群島火山、地震活動頻繁,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這是因為,馬來群島處在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為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地殼不穩(wěn)定,常有火山活動和地震現象。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僅活火山就有70多座,因此有“火山國“的稱號。
    4火山會給人類帶來什么影響呢?(火山爆發(fā)時,灼熱的巖漿和碎石會摧毀圍的田園、建筑、道路和各種設施,給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如:1885年印尼松巴哇島上的坦博臘火山爆發(fā),歷經3個月以上,其釋放的能量相當于20萬枚原子彈爆炸的能量,噴出了151.6立方千米的物質,將火山噴發(fā)地削低了1250米,形成了一個長11千米的火山口。從火山口流出的熔巖流,淹沒了大片地區(qū),最后注入大海。這次火山爆發(fā)中死亡的人數1.2萬。既然如此:為什么在印尼爪哇島有很多農民冒險搬到火山口附近去居住、種地呢?這是因為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在這里種田,莊稼長得特別好。而絕大多數火山爆發(fā)是百年不遇的事,只要掌握了其活動規(guī)律,還是可以趨利避害的。由此可見,我們看問題要采取“一分為二“的態(tài)度,既要看到它有害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有利的另一面。)。
    (課件展示)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圖。
    設問:
    1東南亞的緯度位置是怎樣的?(東南亞位于南緯10°和北緯25°。)。
    赤道橫穿哪些國家(印尼)?這說明東南亞絕大部分位于什么溫度帶?(熱帶)。
    2地處赤道附近的馬來群島大部分和馬來半島南部是什么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有什么特征?(終年高溫多雨。)。
    3離赤道較遠的中南半島大部分地區(qū)和菲律賓群島北部是什么氣候類型?(熱帶季風氣候。)有什么特征?(終年高溫,有明顯的旱、雨兩季。)是怎樣形成的(每年11月-次年5月,盛行來自于亞洲內陸的東北風,性質干燥,降水偏少,成為旱季;6-10月,盛行來自于海洋的西南風,性質濕潤,降水很多,為雨季。)。
    4東南亞兩種不同的熱帶氣候對當地農業(yè)生產有什么影響?(請學生先自己所在地區(qū)氣候對農業(yè)耕作制度的影響,然后進行分析:熱帶雨林氣候區(qū),農作物隨時可以播種,四季都有收獲;熱帶季風掉個區(qū),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總結)。
    (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二章了解地區(qū)。
    第一課時: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
    一、東南亞范圍: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二、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2、馬來群島:多火山。
    三、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氣候特征。
    1、中南半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
    2、馬來群島:大部分地區(qū)屬于熱帶雨林氣候。
    世界地理東南亞教案篇七
    一、課時:
    第1課時(共2課時)。
    二、教學目標:
    1、識記東南亞的范圍和國家,聯系兩大洋和兩大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理解馬六甲海峽位置的重要性。
    3、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氣候的比較。
    4、熱帶氣候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5、會讀東南亞政區(qū)圖、地形圖、馬六甲海峽圖。
    6、會利用東南亞地圖分析地形特征和地理位置,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判斷的能力。
    7、培養(yǎng)學生初步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和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信心。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熱帶氣候的比較及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四、教具:
    東南亞政地形圖、亞洲氣候圖、東南亞國家主要農作物分布圖和投影儀、多媒體。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日本知識。
    1、在日本地圖上指出四大島。
    2、說出日本的'特點。
    (1)多火山、地震。dd為什么?(提問學生)。
    (2)發(fā)達的經濟dd為什么?(提問學生)。
    (3)日本工業(yè)主要分布在哪里dd原因是什么?(提問學生)。
    (4)日本的文化特點ddd東西方兼容。
    (二)十字路口的位置。
    1、讀圖7.17東南亞在世界的位置和圖7.18東南亞的地形。
    (1)完成p28活動1。
    (2)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
    (3)分析它的位置是位于哪兩洲和哪兩洋。
    (4)引入馬六甲海峽的位置,完成活動2。
    2、同學們交流各自對東南亞的情況了解。
    通過網上收集的資料,每組叫一位同學讀出自己收集的資料。
    (三)熱帶氣候與農業(yè)生產。
    從與我國南方有很多相似,引入農業(yè)生產。
    (1)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說明原因。
    (2)是世界重要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之一,讀圖7.22東南亞國家主要農作物分布。
    說出有哪些農作物與其分布。
    (3)/article/總結出是世界上橡膠、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產地。
    (4)分析產生的原因ddd濕熱的氣候,引入熱帶氣候。
    (5)完成p30活動1,2(教師逐步指導)。
    (6)課件演示熱帶雨林氣候區(qū)一天的天氣過程。
    (四)小結。
    世界地理東南亞教案篇八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
    (1)范圍: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因位于中國之南而得名,北部與中國相連;我國有時稱南海為南洋,故習慣上常把馬來群島稱為南洋群島。
    (2)國家:共11國,其中東帝汶為新建的國家。教師指圖讓學生說出:與中國相鄰的國家(越南、老撾、緬甸);內陸國(老撾);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印尼),也被稱為“千島之國”。
    (3)重要的地理位置。
    教師指圖讓學生說出:緯度位置(10°s~25°n),這就決定了東南亞主要位于熱帶。
    海陸位置: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大部分國家都是臨海國和島國,受海洋影響比較大。
    交通位置:位于南北兩個大洲(亞洲和大洋洲),東西兩個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處于“十字路口”,這種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來成為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著名的馬六甲海峽。
    學生討論,教師作適當點撥: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日本從波斯灣進口石油,向西歐等國出口工業(yè)產品,都要途經該海峽,因此日本才會把馬六甲海峽稱為它的“海上生命線”。
    承接,我們知道了東南亞的位置,下面我們一起來看它的自然地理特點,先看地形。
    世界地理東南亞教案篇九
    (1)了解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東南亞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及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了解東南亞主要農作物和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
    (3)了解東南亞人口稠密、華人眾多的特點,了解華人、華僑在開發(fā)東南亞和支援我國經濟建設中做出的貢獻。
    (4)了解東南亞的旅游資源和社會風貌。
    世界地理東南亞教案篇十
    教學目的。
    1.了解東南亞的居民構成、宗教信仰、及該地區(qū)華人的一般情況,掌握東南亞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熱帶經濟作物、礦產及分布,了解東南亞的經濟特點。
    2.通過分析東南亞成為世界最大熱帶經濟作物產地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分析與綜合地理事物的能力。
    3.了解華僑對東南亞經濟開發(fā)所作出的貢獻,加深中國人民與這些國家人民之間的'友誼。
    教學重點。
    東南亞的熱帶經濟作物及礦產。
    教學方法。
    講述法與談話法相結合。
    教學用具。
    《東南亞地形圖》、《東南亞物產圖》、熱帶經濟作物圖片。
    教學提綱。
    一、居民。
    1.人口稠密。
    2.宗教信仰多樣。
    3.華人與華僑聚居。
    二、經濟狀況。
    1.世界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產地。
    2.主要的礦產。
    3.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的經濟。
    三、東南亞國家聯盟。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為什么說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東南亞的地形、氣候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世界地理東南亞教案篇十一
    承接過渡:東南亞是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區(qū)之一,有5億人生活在東南亞,絕大多數屬黃種人,其中華人和華僑占了相當的比例,是世界上華人和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qū)。
    學生閱讀材料“外籍華人與華僑”,了解華人和華僑的區(qū)別(中國人旅居國外,取得所在國國籍的,稱為華人;仍保留中國國籍的,稱為華僑),了解華人和華僑的祖先在解放前由中國的廣東、福建漂洋過海,“下南洋”謀生的歷史。
    華人和華僑對所在國家的經濟建設和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我們應當學習他們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精神。
    世界地理東南亞教案篇十二
    (1)會讀東南亞地形圖、馬六甲海峽圖,會利用地圖來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2)會用比較的方法來分析東南亞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區(qū)內差異,培養(yǎng)學生的區(qū)域分析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進一步樹立各國發(fā)展應該因地制宜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世界的優(yōu)良品質。
    世界地理東南亞教案篇十三
    1.知識目標:運用地圖,說明東南亞的地理位置,范圍。掌握東南亞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了解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對當地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2.能力目標:通過對東南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對比分析,進一步訓練讀圖能力和對比分析能力。
    3.教育目標: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讓學生對我國鄰國的情況有大體的了解。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掌握東南亞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2.了解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對當地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教學難點:通過對東南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對比分析,進一步訓練讀圖能力和對比分析能力。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復習提問上節(jié)課的內容。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復習以前所學內容,為本節(jié)課的新課部分做鋪墊。
    二、導入新課:
    觀察亞洲政區(qū)圖。
    指導學生讀圖。
    回憶與中國相臨的16個國家和地區(qū),其中最南端的,與我國的廣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緬甸、老撾、越南,這三個國家以及位于這三個國家以南的國家,往往呈現出一派別具一格的熱帶風情,由于這里是亞洲的最東南角,這個地區(qū)就被人們叫做東南亞。
    板書:第二章了解地區(qū)。
    三、講授新課:
    指導學生讀圖。強調方法的掌握遠比知識的掌握重要。
    指導學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對高度、主要地形類型、地形分布特點)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通過讀圖強調東南亞的組成部分: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列表比較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自然環(huán)境各方面的相同點和差異。
    2.通過地形圖分析:
    (1)中南半島北部地勢高峻,南部地勢低平。
    (2)馬來群島地勢崎嶇,山嶺多、平原少。
    3.河流。
    (1)在圖中找出中南半島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圖中用筆描出,判斷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斷其水力資源的豐富程度分析河流與地形的相互聯系,以手做比喻加強學生對“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特征的記憶。
    (2)根據地形分析馬來群島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導學生閱讀相關材料、查看相關地圖。
    4.以緯度位置突出東南亞地處熱帶的特點,
    閱讀課文,嘗試獨立分析影響東南亞氣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斷。
    學生以自學的形式獨立解決問題。
    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別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
    (1)在中南半島上11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風、降水偏少,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風、降水很多為雨季。農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2)在馬來群島上,終年高溫多雨,農作物可以隨時播種,一年到頭都有收獲。
    馬來群島火山活動和地震頻繁,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偨Y馬來群島地處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四、小結和作業(yè):回顧東南亞的地形和氣候,做配套練習。
    教學后記:
    學生進行了長時間的學習后,邏輯思維能力有所提高,課程的設計注重知識的遷移,舊知識與新知識遷移,從亞洲遷移到歐洲。有的學生可能如魚得水,但不排除一些學生畏難,在課堂上要注意啟發(fā)、引導、鼓勵。
    二、自然條件(板書)。
    1.地形。
    [讀圖]讀《東南亞地形圖》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思考并回答下面的問題:總的看地形有什么特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有什么區(qū)別?(學生回答略)教師指圖介紹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師歸納]總的看東南亞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從中南半島看,(教師邊講邊繪中南半島山河示意圖,要求學生從圖上找出主要山脈及河流名稱)與我國西南部山水相連,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形勢。
    [提問]這種山河大勢給當地居民生產活動帶來什么影響呢?(上游流經山區(qū),地勢險峻,水流湍急,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為工農業(yè)生產提供動力。下游水流緩慢,兩岸形成沖積平原,土質肥沃,灌溉便利,為農業(yè)發(fā)展提供有利條件。)。
    [提問]在圖上找出中南半島上五個國家的首都,它們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點?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這一帶為沖積平原,自然條件優(yōu)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農業(yè)發(fā)達,人口稠密。)。
    教學設計示例1。
    【教學重點】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特征。
    【教學難點】馬六甲海峽和中南半島及馬來群島地形的差異。
    【教學工具】相關地圖和圖片。
    (導入)上節(jié)課我們學了東亞,從東亞繼續(xù)南行,我們將到達哪個區(qū)域?東南亞。
    今天我們學習一個新的區(qū)域——東南亞。
    地理位置和自然環(huán)境。
    在東亞政區(qū)圖上,找出東南亞的最北界,再找到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中南半島的“中南”是位于中國之南而得名,北部與中國相連。
    (讀圖并提問)與中國相鄰的國家?(越、老、緬);
    中南半島上有哪幾個國家?馬來群島上有哪幾個國家?
    內陸國(老)。
    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印尼)。
    根據地圖大家比較一下東南亞所處的地理位置與東亞相比有什么不同?(東南亞位與低緯,南緯10°和北緯25°,東亞位于中緯),赤道橫穿哪些國家(印尼)?這說明東南亞絕大部分位于什么溫度帶?(熱帶)。
    (板書)一、東南亞范圍: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讀圖提問)從東南亞向東西南北行進分別是哪些大洋或大洲?
    (北:歐亞大陸南:澳大利亞東:太平洋西:印度洋)。
    (講解)東南亞位于南北兩個大陸,東西兩大洋之間,處于“十字路口”這種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來成為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
    (板書)二“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1、世界海運,航空運輸樞紐。
    展示“馬六甲海峽航海圖”閱讀介紹馬六甲海峽航海圖的小字。
    (提問)日本稱“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為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
    (板書)2、“馬六甲海峽”
    (讀東南亞地形圖并填圖)中南半島的地勢如何?山山皆向北,條條南流,北高南低。知道學生用筆畫(紅河湄公河湄南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
    展示“湄公河上、下游地形剖面圖幾三角洲圖”,指圖講解:
    這些河流上游流經山區(qū)的河段,切割作用顯著,河谷是橫剖面v字形,兩岸高山聳立,水流湍急,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下游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河岸兩側形成沖積平原。入??谛纬珊拥揽v橫,地勢低平土質肥沃的三角洲。湄公河平原是東南亞最大的平原,是人口稠密,農業(yè)發(fā)達的地區(qū)。
    (板書)三、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島的地形特征: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引導學生觀察地圖,討論為什么大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
    (總結)自然條件限制人類生活。人類和自然息息相關。
    展示東南亞地形圖,簡要介紹菲律賓的馬榮火山,繼續(xù)分析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
    (板書)2、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山嶺很多,地形崎嶇,多火山地震。
    提問為什么馬來群島多火山?
    (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
    火山對當地人民有什么影響?
    雖然火山爆發(fā)會給附近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但由于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們都愿意到這里耕種,造成了爪蛙島的地少人多,人口稠密的情況。(引導學生看問題應該一分為二)。
    (總結)。
    (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地理位置和自然環(huán)境。
    一、東南亞范圍: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二、“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世界海運,航空運輸樞紐。
    “馬六甲海峽”
    三、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2、馬來群島:山嶺很多,地形崎嶇,多火山地震。
    教學設計示例2。
    【教學重點】熱帶雨林氣候。
    【教學難點】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
    【教學工具】相關地圖及圖片。
    (導入)在前一節(jié)課的學習中,我們系統分析了東南亞的位置和地形特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不僅地形不同,由于它們的位置不同,氣候也有差異,下面我們分析氣候的差異。
    (板書)四、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展示熱帶雨林風光圖片,提問:熱帶雨林氣候地區(qū)有什么特點?這與什么因素關系密切?
    (全年光照、熱量、水分都很充足,即全年高溫多雨)。
    讀圖“熱帶雨林的天氣示意圖”分組討論圖中所示的含義。
    (學生討論活動)。
    (總結)高溫多雨,這種氣候下,隨時可以播種,四季收獲。
    (提問)為什么熱帶雨林氣候全年炎熱?
    引導學生在東南亞地形圖中找出位于赤道附近的地區(qū)。
    (小結)從地區(qū)看,馬來半島的南部及馬來群島的大部位于赤道附近,從國家看,印尼、馬來西亞、文萊、新加坡和菲律賓南部都位于赤道附近。這些國家或地區(qū)應屬于熱帶雨林氣候。
    (轉折)中南半島與此不同。
    (讀圖)比較“新加坡各月氣溫與降水的分配圖”“曼谷各月氣溫與降水兩的分配圖”
    引導學生分析兩圖:兩個城市的氣候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明顯的不同點?
    (講解)中南半島一年中風隨季節(jié)變化(季風),冬半年刮東北季風,夏半年刮西南季風,為熱帶季風氣候。受氣候影響,在每年6月至10月,西南季風從海上吹往陸地,降水豐沛,降水量可達1000—1500毫米,稱雨季。11月到第二年5月,東北季風從大陸吹向海洋,降水少,天氣干燥,是旱季。
    展示東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區(qū)的景觀照片。
    (提問)這種氣候對當地的農業(yè)生產有何影響?
    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是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提問)東南亞的兩種氣候對當地農業(yè)生產分別有什么影響?
    引導學生填寫下表:
    氣候類型分布地區(qū)氣候特征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總結)。
    (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四、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教學設計示例3。
    【教學重點】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特征。
    【教學難點】馬六甲海峽和中南半島及馬來群島地形的差異。
    【教學工具】東南亞教學課件[來源:學+科+網]。
    (直接導入)大家知道全世界那個地區(qū)華人、華裔最集中嗎?
    今天我們學習一個新的區(qū)域——東南亞。
    【講授研討新課】。
    (課件展示)引導學生確定東南亞的范圍:在地圖中確認東南亞的最北界,再找到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中南:位于中國之南而得名,北部與中國相連。
    南洋群島:我國有時稱南海為南洋,故習慣上常把馬來群島稱為南洋群島。
    (課件展示)東南亞十國。
    引導學生讀東南亞政區(qū)圖,找出中南半島上的國家。
    (提問)與中國相鄰的國家?(越、老、緬);
    誰是內陸國?(老)。
    繼續(xù)引導學生讀東南亞政區(qū)圖,找出位于馬來群島上的國家。
    (提問)1.哪個國家既在中南半島上,又在馬來群島上?
    2.哪個國家面積最大?
    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印尼)。
    (引申講解)東南亞現在應為11國,新建立的國家是島國:東帝汶。
    (學生活動)在相應的填充圖上填寫東南亞十國的名稱、首都。鞏固所學知識。
    (課件展示)東南亞的地理位置。
    根據地圖大家比較一下東南亞所處的緯度位置與東亞相比有什么不同?(東南亞位與低緯,南緯10°和北緯25°,東亞位于中緯),赤道橫穿哪些國家(印尼)?這說明東南亞絕大部分位于什么溫度帶?(熱帶)。
    (讀圖)東南亞政區(qū)圖。
    從東南亞的海陸位置看,其位于哪兩個大陸和那兩個大洋之間?
    (北:歐亞大陸南:澳大利亞東:太平洋西:印度洋)。
    (講解)東南亞位于南北兩個大陸、東西兩大洋之間,處于“十字路口”這種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來成為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擴展資料:美國在東南亞的軍事基地眾多)。
    (課件展示)“馬六甲海峽航海圖”簡要介紹馬六甲海峽在海運中的重要位置。
    (提問)日本稱“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為什么?
    (學生討論)(教師簡要總結)。
    (課件展示)“東南亞地形圖”
    提問:這些河流大部分發(fā)源于哪里?
    這些河流之間的黃顏色表示什么地形?(山脈、高原)。
    這些河流的流向和山脈方向有什么特點?(南北縱列,山河相間)。
    (課件展示)“湄公河上、下游地形剖面圖幾三角洲圖”,指圖講解:
    這些河流上游流經山區(qū)的河段,切割作用顯著,河谷是橫剖面v字形,兩岸高山聳立,水流湍急,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下游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河岸兩側形成沖積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縱橫,地勢低平土質肥沃的三角洲。湄公河平原是東南亞最大的平原,是人口稠密,農業(yè)發(fā)達的地區(qū)。
    (總結)自然條件限制人類生活。人類和自然息息相關。
    (課件展示)湄公河風景。
    引導學生觀察地圖,討論馬來群島的基本地形特征。
    (提問)。
    為什么印度尼西亞有被稱為“火山國”呢?
    (課件展示)。
    (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
    (提問)火山對當地人民有什么影響?
    雖然火山爆發(fā)會給附近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但由于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們都愿意到這里耕種,造成了爪蛙島的地少人多,人口稠密的情況。(引導學生看問題應該一分為二)。
    (總結)。
    (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地理位置和自然環(huán)境。
    一、東南亞范圍: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二、“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世界海運,航空運輸樞紐。
    “馬六甲海峽”
    三、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2、馬來群島:多火山。
    探究活動。
    分組討論:為什么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地區(qū)幾乎每天午后2—3點降對流雨?
    目的:
    1.使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綜合的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
    2.增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促進知識遷移。
    解析:
    這里的熱帶雨林氣候去位于赤道兩側,海洋廣闊,水汽充足,受熱豐富,對流旺盛。尤其以一天中氣溫最高值出現的時刻(午后兩點左右),對流最旺盛。同理,我國的對流雨多見于夏季的午后,也就不難理解。
    世界地理東南亞教案篇十四
    2、兩洋、三洲、五海之地——交通要道。
    蘇伊士運河土耳其海峽。
    3、高原為主的地形。
    4、炎熱干燥的氣候。
    熱帶沙漠氣候。
    地中海氣候——地中海沿岸。
    5、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
    教案點評。
    教案最明顯的特點是注重對知識目標中重點、難點知識的落實與突破。教學設計上采用充分運用多媒體演示,注重“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師的指導、演示,讓學生根據觀察,自己得出結論,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主動參與意識,同時,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目標的達成。
    世界地理東南亞教案篇十五
    對于區(qū)域地理知識,利用區(qū)域分析的方法,以區(qū)域分析為地理切入點,涉及的內容較多,包括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動物、人文、歷史、交通、土壤、經濟、政治等等。本節(jié)以大洋洲為例,通過對大洋洲的區(qū)域分析,掌握區(qū)域分析的一般規(guī)律,特別是復習區(qū)域地理一般方法。
    二、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運用地圖描述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2)運用氣候類型分布圖,分析澳大利亞的氣候分布及特點。(3)理解澳大利亞的人口、城市、交通分布方面的特點及成因。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資料進行對比和分析,使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提高.(2)學會運用基本的地理原理和理論解釋大洋洲的自然和人文現象和規(guī)律,形成知識的遷移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學生通過探究澳大利亞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
    三、教學重點。
    1、對澳大利亞的氣候及植被2、澳大利亞人口分布及原因。
    四、教學難點。
    1、澳大利亞氣候、植被呈半環(huán)狀分布的原因。
    2、三種類型的島嶼----大陸島、火山島和珊瑚島的成因及分布。
    五、教學過程。
    引入:大家是否還記得,25屆奧運會是在哪里舉行的?學生回憶:略。
    教師引入:本次課,我們一起來復習世界地理部分的大洋洲。板書:大洋洲。
    學生總結:三個縱列地形區(qū)(東部山區(qū)、中部平原、西部高原)。
    教師提問:大洋洲主要國家的經濟類型如何呢?我們分別來看。教師引導:通過氣候類型方面加以引導。學生總結: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經濟特點。
    教師可適當提示:新西蘭農業(yè)地域類型的特點及成因。
    教師補充:大洋洲人口也主要集中于這兩國,其中,澳大利亞人中較多,并且多集中于東南沿海。那么,思考一下:
    1.還有哪些國家的人口分布也有這樣的特點?
    2.是什么因素使得人口集中分布在這個區(qū)域?學生思考:世界主要國家人口分布。
    教師引導:美國、中國、巴西等國也是如此,主要從自然和社會經濟因素兩方面考慮。自然因素:地形、氣候、資源(水、礦產等)。
    社會經濟因素: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狀況、農業(yè)基礎、工業(yè)、開發(fā)歷史等角度。小結:總結了大洋洲的有關知識,包括:地形、氣候、人口、經濟等等方面。
    六、板書設計。
    1、大洋洲。
    (1)位置、范圍(2)地形(3)氣候。
    2、澳大利亞。
    (1)澳大利亞的工農業(yè)(1)澳大利亞的人口分布。
    七、教學反思。
    世界區(qū)域地理知識面較廣,本節(jié)以大洋洲為例,從概況入手,著重地理知識的結合,聯系高考,抓住本區(qū)的主要特征,培養(yǎng)區(qū)域分析能力,對其它區(qū)域的復習起到指導作用。即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世界地理東南亞教案篇十六
    最低的地區(qū),是亞洲的赤道部分;另一方面它正扼亞澳之間的過渡地帶,這在氣候和生物界均有明顯的反映;本區(qū)也是太平洋與印度洋的交匯地帶,這種地理位置使東南亞具有濕熱氣候,并形成繁茂的`熱帶森林,是本區(qū)與其他區(qū)的根本差異。東南亞在構造地形上可分為兩大單元,一是比較穩(wěn)定的印度-馬來地塊,二是地殼變動比較活躍的新褶皺山地。具有赤道多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兩種類型,自然植被以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林為主,可分為兩個亞區(qū)。
    半球劃分:位于東半球,跨南北半球。連接亞洲、大洋洲。
    海陸位置:亞洲東南部、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南鄰大洋洲,北鄰中國,印度。
    氣候分布。
    東南亞地處熱帶,中南半島大部分地區(qū)為熱帶季風氣候,一年中有旱季和雨季之分,農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種,旱季收獲。馬來群島的大部分地區(qū)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分布著茂密的熱帶雨林。農作物隨時播種,四季都有收獲。
    東南亞具有茂密的原始叢林、美麗的熱帶海濱、眾多的名勝古跡、獨特的風土人情,它們以特有的魅力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旅游業(yè)已成為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的重要產業(yè)。
    北緯十度至南緯十度為熱帶雨林氣候;北緯十度至北緯二十度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中南半島北部有小面積的高山高原氣候。
    馬六甲海峽的位置與作用。
    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和印尼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連接中國南海和安達曼海的一條狹長水道,因而間接溝通了太平洋與印度洋。它因臨近馬來半島上的古代名城馬六甲而得名。
    馬六甲海峽是一條西北自東南向的狹長水道,長1080千米,如果包括東部出口處的新加坡海峽,則全長1185千米。海峽呈喇叭形,西北端出口處寬370千米,東南部較窄,并分布有很多小島,最窄處僅37千米。海峽底部平坦,主航道水深約25-150米,由東南向西北遞增,一般可供20萬噸級的船舶出入。由于馬六甲海峽地處赤道附近,風力微弱,峽道內總是風平浪靜,再加上完善的航標系統,行船十分安全。
    馬六甲海峽是歐洲,非洲,中東(西亞)及南亞地區(qū)通往東亞的一條主要海運通道,是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之間相互往來的海上樞紐,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有“東方的直布羅陀”之稱.據統計,每年通過海峽的船只約5萬多艘,平均每天有140多艘船通過海峽,使馬六甲海峽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之一.是東南亞聯系南亞,西亞和非洲東部的必經之路,有“十字路口”,“咽喉要道”之稱由于日本每年從非洲和中東地區(qū)進口的90%的石油,大量原料和出口商品都由此輸送,海峽又被視為日本的“海上生命線”。
    由于海峽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和經濟價值,從16世紀起,先后被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日本占領.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馬六甲海峽才歸沿岸國家所有,20xx年,海峽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三國共管。
    世界地理東南亞教案篇十七
    教學目標:
    2、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及包括的國家;。
    4、通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關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教學重難點: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氣候和地形特點。
    學習方法指導:
    1.學會從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湖泊、資源等方面描述一個區(qū)域的自然地理特證。
    2.學會分析位置地形氣候等要素在地里環(huán)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從而總結出一個區(qū)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3.學會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比較區(qū)域之間的差別與聯系。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旅游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的獅城是那座城市嗎?
    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在哪個國家嗎?
    讓我們一起到東南亞去旅游,你就會得到答案!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學習任務(一)。
    1、自主學習:
    讀圖2-1,觀察東南亞的位置和主要組成。
    1、說出東南亞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2、東南亞的主要組成部分。
    3、總結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十字路口)。
    讀圖2-3回答:
    4、東南亞地區(qū)的咽喉要道是哪里?它有什么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探究問題】。
    為什么日本把馬六甲海峽稱為“海上生命線”?
    【教師精講點撥】日本國內需要的石油絕大部分來自于西亞,
    油輪必經馬六甲海峽。
    【探究結論】。
    日本是一個經濟大國,資源小國,礦產資源尤其貧乏,要進行。
    工業(yè)生產,就必須進口石油,沿途經過太平洋,馬六甲海峽,
    印度洋,最后到達中東。馬六甲海峽位于東南亞的馬來半島。
    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日本進口石油的必經之地,因此馬六甲。
    海峽就成為了日本的“海上生命線”。
    學習任務(二)、東南亞的自然環(huán)境。
    1、自主學習:
    讀圖2-1,觀察東南亞的地形與河流,分析地形與河流的。
    關系,回憶東南亞的氣候,分析對農業(yè)的形象。
    1、中南半島的地勢特征如何?
    2、分析總結中南半島的河流特點(流向與流速)。
    3、分析判斷馬來群島的地形地勢特點和河流特點。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探究問題】總結地形地勢與河流間的關系。
    (總結)河流的流向與流速受地形地勢的影響。
    世界地理東南亞教案篇十八
    東南亞教案第二課時-02-2220:41東南亞教案按教材內容和現在各學校大多每周2課時的工作量,分配為兩個課時,包括東南亞教案第一課時和東南亞教案第二課時,本篇為東南亞教案的第1課時,可能內容分配不甚恰當,請各位初中地理老師在使用東南亞教案時,要適當調整內容。東南亞教案遵循目前學校自學合作學習為主的教學理念,東南亞教案主要從導入課題、自主學習和探究、合作交流、拓展應用等方面設計,突出了學生自學、學生活動為主體。對東南亞教案中的設計僅作參考,請自行刪改。感謝初中地理老師對東南亞教案的使用,請各位地理教師對東南亞教案及本空間其他東南亞教案地理等有關內容提出好的建議。
    世界地理東南亞教案篇十九
    東南亞是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也是學生在世界地理下冊的區(qū)域地理中接觸到的第一個地理區(qū)域,這一區(qū)域的學習結果不但影響到學生對本區(qū)知識的掌握,還關系到學生今后區(qū)域地理的學習,因此在本區(qū)域的學習中,不但要讓學生學到關于東南亞的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區(qū)域地理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利用地圖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因此本區(qū)不但涉及到知識的掌握,更關系到學習方法的養(yǎng)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較重要!
    (二)課標要求。
    在新的課程標準中,對本節(jié)課的要求是使學生能運用地圖說出東南亞的位置、范圍,并認識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能運用地圖和氣候統計圖了解東南亞的地形和氣候特征;能運用地圖說出東南亞的經濟特征及其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和其區(qū)域的獨特特征——華人華僑聚居區(qū)及豐富的旅游資源。
    (三)教學目標的確立。
    知識與技能:了解東南亞范圍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的位置;了解東南亞的自然環(huán)境——山河相間的地形、熱帶雨林和季風氣候及其對農業(yè)的影響;東南亞的地域特色及其旅游業(yè)!
    過程和方法:本節(jié)課通過大量圖片和視頻材料的引入,引發(fā)學生學習本節(jié)課的學習興趣,并以此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及自己收集到的相關知識,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認識水平。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生分析地形與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引導學生用聯系的眼光分析問題,并樹立人地協調發(fā)展的地理環(huán)境觀。
    (四)教學重點、難點的把握。
    教學重點:
    1、東南亞范圍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
    2、東南亞的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地形。
    3、熱帶雨林和季風氣候的分布及其對農業(yè)的影響。
    4、東南亞的地域特色。
    二、說教法和學法。
    (一)說教法:本節(jié)課主要是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圖片和資料,而后為學生提供了相關的地形圖和政區(qū)圖,讓學生直接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并在學生獲取的這些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歸納總結,并應用自己得出的知識進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識,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實踐能力和自學能力,并通過實際生活中的現象和實例正確引導學生的思路,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并且注意提升和點撥學生的`思路和學習方法。
    (二)說學法:學生已經學過半年多的地理知識,在知識含量上應該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因此在課堂上把盡量多的知識教給學生自己去學習探究,根據教師提供相關材料,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方法得出結論,并應用自己得出的知識進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識,體現知識間的循序漸進的同時,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自己的分析能力、實踐能力和自學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