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登鸛雀樓鑒賞感悟(大全10篇)

字號:

    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nèi)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jīng)驗總結。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感悟嗎?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質(zhì)的心得感悟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登鸛雀樓鑒賞感悟篇一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不斷闊進取的精神。作者不斷地去看更大的世界,不斷地去欣賞更美好的景致。用自己積極進取的精神去對抗時間的流逝,去面對世界的浩大。
    夕陽依傍著山巒慢慢沉落,滔滔黃河朝著大海洶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風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該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縣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游的生活。這首詩是作者三十五歲時寫下的。
    此詩不僅刻畫了祖國的壯麗山河,而且寫出了登高遠望的襟懷。向西遠看,夕陽貼著高山落下,黃河滾滾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遠,就得再登上一層高樓。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生活哲理,成為不朽的名句。
    登鸛雀樓鑒賞感悟篇二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翻譯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夕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窮:盡,使達到極點。
    7.千里目:眼界寬闊。
    8.更:替、換。(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鑒賞
    這首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描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的景象也是壯闊的,氣勢雄渾。這里,詩人是運用了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我們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jīng)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chǎn)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
    杜甫先生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有“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詩筆到此,看似已經(jīng)寫盡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詩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樣兩句即景生意的'詩,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這兩句詩,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就全詩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像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jù)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lián),而兩聯(lián)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lián)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后一聯(lián)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夢溪筆談》中曾指出,唐人在鸛雀樓所留下的詩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shù)脑娨彩且皇孜褰^,也題作《登鸛雀樓》。全詩如下:“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詩境也很壯闊,不失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渙的這首詩在前,比較之下,終輸一籌,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
    登鸛雀樓鑒賞感悟篇三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我們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jīng)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chǎn)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
    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有“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詩筆到此,看似已經(jīng)寫盡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詩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樣兩句即景生意的詩,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這兩句詩,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就全詩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jù)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苯^句總共只有兩聯(lián),而兩聯(lián)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lián)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后一聯(lián)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夢溪筆談》中曾指出,唐人在鸛雀樓所留下的詩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shù)脑娨彩且皇孜褰^,也題作《登鸛雀樓》。全詩如下:“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痹娋骋埠軌验?,不失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渙的這首詩在前,比較之下,終輸一籌,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
    登鸛雀樓鑒賞感悟篇四
    詩詞意境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鞍兹找郎奖M”寫山,“黃河入海流”寫水。詩人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目送流經(jīng)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畫面寬廣遼遠。
    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有“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后兩句寫所想?!坝F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非最高層)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但其含意深遠,耐人探索。“千里”“一層”,都是虛數(shù),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坝F”“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發(fā)表議論,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寫景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從而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也正因為如此,這兩句包含樸素哲理的議論,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一首千古絕唱。
    周復綱說,這首詩具有超越時空的力量,這種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統(tǒng)一,是客觀與主觀的和諧,是偉大的藝術再現(xiàn)和創(chuàng)造。
    寫作手法
    動靜結合
    加暗淡,可稱為靜景,為靜怡之美;黃河向海而流,這不是所謂“定格”,而是奔騰咆哮、滾滾南來,東流入海,充滿了無限的生機,雄壯氣勢存于永恒的運動中。兩句動靜結合,形成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又瞬息多變的壯麗圖畫。
    虛實結合
    首句著筆遠景,天空一輪白日西沉消失在萬山叢中,次句由樓下近景奔流的黃河延伸,直至遠方的海洋。這樣,西邊的落日和東邊的流水,把看得見的落日和意念中的.大海(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結合起來,把當前景與意中景巧妙溶合為一,由遠及近再及遠,使畫面無邊的寬廣和深遠,這樣著墨也為后兩邊詩詞安排了無窮的遐想。
    景入理勢
    日本遣唐使高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強調(diào)“景入理勢”,意思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說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jù)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純粹的哲人以說教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可以使人膜拜。而哲人似的詩人以朋友的身份說話,就足以使人感奮與追求。
    全文對仗
    該詩是一篇全篇都采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苯^色由四個五言句組成,共分為兩聯(lián),絕句沒有對仗的硬性規(guī)定,所以一般可以不對仗。很多對仗的絕句也只是有一個對仗句了。而出現(xiàn)兩個對仗句式時很容易造成堆砌的感覺,處理不好會非常僵化。這首詩首聯(lián)采用正對,句式極為工整,后一聯(lián)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相關評論
    《古今詩話》:河中府鸛雀樓,唐人留詩者極多,唯王之渙、李益、暢當詩最佳。
    《唐詩解》:日沒河流之景,未足稱奇,窮目之觀,更在高處。
    《唐詩選》:玉遮曰:不明說“高”字,已自極高。
    《唐詩訓解》:結語天成,非可意撰。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大豁眼界。
    《唐詩摘鈔》:空闊中無所不有,故雄渾而不疏寂。
    《詩境淺說續(xù)編》:前一句寫山河勝概,雄偉闊遠,兼而有之,已如題之量;后二句復余勁穿札。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勢。
    沈括《夢溪筆談》中記道:“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首能壯其觀”。這三首中,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王之渙、暢當?shù)脑妱t是五絕,均題作《登鸛雀樓》。其中以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最為膾炙人口,暢當?shù)脑娋骋埠軌验?,不失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渙的這首詩在前,比較之下,暢當之詩終輸一籌,沒有王詩有韻律、有激情,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
    2011年9月,根據(jù)武漢大學教授王兆鵬對唐詩影響力的研究,中華書局出版的《唐詩排行榜》一書。其中,《登鸛雀樓》排名高居第四位。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登鸛雀樓鑒賞感悟篇五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4.窮:盡。
    5。千里目:眼界寬闊。
    6。更:再。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其中,前兩句寫所見?!鞍兹找郎奖M”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我們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jīng)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chǎn)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
    后兩句寫所想?!坝F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扒Ю铩薄耙粚印保际翘摂?shù),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就全詩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jù)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后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苯^句總共只有兩聯(lián),而兩聯(lián)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lián)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后一聯(lián)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登鸛雀樓鑒賞感悟篇六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據(jù)《清一統(tǒng)志》記載,樓的舊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濟縣,唐時為河中府)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述:“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蓖踔疁o的這首五絕是“唐人留詩”中的不朽之作。
    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我們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jīng)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chǎn)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
    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有“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詩筆到此,看似已經(jīng)寫盡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詩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樣兩句即景生意的詩,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這兩句詩,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就全詩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jù)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苯^句總共只有兩聯(lián),而兩聯(lián)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lián)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后一聯(lián)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夢溪筆談》中曾指出,唐人在鸛雀樓所留下的詩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shù)脑娨彩且皇孜褰^,也題作《登鸛雀樓》。全詩如下:“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痹娋骋埠軌验煟皇橐皇酌?,但有王之渙的這首詩在前,比較之下,終輸一籌,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鞍兹找郎奖M”寫遠景,寫山。作者站在鸛雀樓上向西眺望,只見云海蒼茫,山色空濛。由于云遮霧繞,太陽變白,挨著山峰西沉?!包S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樓下滔滔的黃河奔流入海。這兩句畫面壯麗,氣勢宏大,讀后令人振奮。
    后兩句寫所想?!坝F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扒Ю铩薄耙粚印保际翘摂?shù),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坝F”“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個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望遠,必須登高。
    這首詩由兩聯(lián)十分工整的對仗句組成。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后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黃河中的一個小崗上,后被洪水沖沒。沈括《夢溪筆談》中記載:“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山名)下瞰大河?!笨梢姏_沒是宋以后的事了。
    王之渙登鸛雀樓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鸛雀樓,又名鸛鵲樓,據(jù)《清一統(tǒng)志》記載,樓的舊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濟縣,唐時為河中府)西......
    登鸛雀樓鑒賞感悟篇七
    文學賞析
    這首詩是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鞍兹找郎奖M”寫山,“黃河入海流”寫水。詩人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目送流經(jīng)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畫面寬廣遼遠。
    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有“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后兩句寫所想?!坝F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非最高層)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但是其含意深遠,耐人探索?!扒Ю铩薄耙粚印保际翘摂?shù),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坝F”“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發(fā)表議論,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寫景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從而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也正因為如此,這兩句包含樸素哲理的議論,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一首千古絕唱。
    就全詩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的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且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就像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jù)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lián),而兩聯(lián)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lián)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后一聯(lián)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夢溪筆談》中曾指出,唐人在鸛雀樓所留下的詩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shù)脑娨彩且皇孜褰^,也題作《登鸛雀樓》。全詩如下:“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痹娋骋埠軌验煟皇橐皇酌?,但是有王之渙的這首詩在前,比較之下,終輸一籌,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周復綱說,這首詩具有超越時空的力量,這種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統(tǒng)一,是客觀與主觀的和諧,是偉大的藝術再現(xiàn)和創(chuàng)造。
    歷代評論
    《古今詩話》:河中府鸛雀樓,唐人留詩者極多,唯王之渙、李益、暢當詩最佳。
    《詩藪》:對結者須意盡,如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高達夫“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語不得乃可。
    《唐詩解》:日沒河流之景,未足稱奇,窮目之觀,更在高處。
    《唐詩選》:玉遮曰:不明說“高”字,已自極高。
    《唐詩訓解》:結語天成,非可意撰。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大豁眼界。
    《唐詩摘鈔》:空闊中無所不有,故雄渾而不疏寂。
    《增訂唐詩摘鈔》:兩對工整,卻又流動,五言絕,允推此為第一首。
    《而庵說唐詩》:作詩最要眼界開闊。鸛雀樓,今在河中府。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已極壯觀。而之渙此作,亦遂寫煞。
    《唐賢三昧集箋注》:上二句橫說樓所見之大,下二句豎說樓所臨之高。
    《唐詩別裁》:四語皆對,讀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唐詩箋注》:通直寫其地勢之高,分作兩層,虛實互見。沈存中曰:“鸛雀樓前瞻中條山,下瞰大河?!鄙鲜执缶辰缫驯M,下十字以虛筆托之。
    《詩法易簡錄》:先寫登樓,再寫形勝、便嫌平衍,雖有名句,總是卑格。此詩首二句先切定鸛雀樓境界,后二句再寫登樓,格力便高。后二句不言樓之如何高,而樓之高已極盡形容,且于寫景之外,更有未寫之景在。此種格力,尤臻絕頂。
    《唐詩近體》:王堯沖曰:首二句已盡目力所窮矣,下作轉語,言若欲窮目力之勝,庶此樓上再上得一層更好。此詩人題外深一層作此虛想也。
    《詩境淺說續(xù)編》:前一句寫山河勝概,雄偉闊遠,兼而有之,已如題之量;后二句復馀勁穿札。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勢。
    登鸛雀樓鑒賞感悟篇八
    這首詩是一首五絕,只有二十個字。我們先看一下詩題:《登鸛雀樓》,如果把“鸛雀”去掉,它就是“登樓”,而其實這個詩的原名就叫《登樓》?!胞X雀”兩個字是宋人后來把它加上去的。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鸛雀”,是鳥雀的“雀”,其實還有一種版本是喜鵲的“鵲”。鸛雀樓在今天山西永濟縣,這個樓已經(jīng)沒有了——元代初年毀于戰(zhàn)火。其實這個樓的修建,是南北朝的北周時期修建的。當時修建它的時候,是作為一個軍事筑樓,歷經(jīng)隋唐與宋到元代初年在戰(zhàn)火中間被毀掉了,一共存在了大約七百多年的時間。鸛雀樓雖然是一個軍事筑樓,但是后來它的軍事功能淡化了,卻成為一個著名的旅游景點,很多人寫登鸛雀樓的詩,其中寫得最好的就是王之渙的這一首。
    這首詩的內(nèi)容
    下面我們先看看這一首的四句,二十個字,究竟寫了些什么內(nèi)容,為何它會這么有名。我們先看首句:“白日依山盡”,這個首句,它寫了兩個意象:一個是“白日”,即落日,“依山盡”是一輪落日傍著遠處的山冉冉下沉,一直到最后全部沉落在地平線下面,這是寫落日的晚景。這是首句。王之渙寫詩、寫景有一個特點,他所寫的景都是大手筆的景。換句話說,王之渙寫的這個景色是非常開闊的,他不是寫那種局部的小景,比如寫一個蝦,寫一朵花,寫一片草。王之渙的景色描寫非常好。這種寫法也非常適合他作為一個邊塞詩人,寫那個邊塞景色的時候所用的習慣,這是首句。
    次句“黃河入海流”,鸛雀樓有一個特點,它的前面可以看見中條山,它的下面是滾滾而去的黃河水。所以,可以看到黃河,但是至于入海,那肯定是看不到的。在山西——咱們且不說永濟——太行山以西的山西,如何能看到黃河入海,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首句跟次句的兩句寫景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區(qū)別了。首句的“白日依山盡”是實景,次句的“黃河入海流”是虛景,這個景色的描寫是虛實結合來寫的。“入?!笔窃娙说南胂笾埃鞍兹找郎健笔撬娭?,一實一虛、虛實結合,但是虛實結合僅僅是它的局部特色。并不是全詩的特色,僅就寫景而言這兩句是很有特色的,一實一虛。
    后兩句名氣更大,“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個“窮”字是我們理解這首詩非常關鍵的一個字。這里要區(qū)分“窮”的古義和今義:“窮”的今義是沒錢,但是“窮”的古義不是沒錢的意思,“窮”的古義是盡,我們今天說的“窮”,古人不用“窮”表達,而用“貧”,古人的“貧”相當于今天的.“窮”,古人的“窮”相當于今天的“盡”。所以“欲窮千里目”就是想讓我們的眼看得更遠,能夠看到千里之遙的地方,那就需要在鸛雀樓上再登一層。鸛雀樓一共三層,我們根據(jù)最后一句來看,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他原本所處的大概是比較低的樓層。他覺得想要看得更遠,那么就需要登得更高,你才能看得更遠。因而才有了后兩句——非常有名的哲理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將全詩的格調(diào)大大提升了。這首詩之所以有名,其實并不在前兩句的寫景,這首詩的名氣,完全在于后兩句的說理。所以我們今天去欣賞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其實最重要的應當看到這首詩它實際上是一首哲理詩。
    登鸛雀樓鑒賞感悟篇九
    引言:《登鸛雀樓》,唐詩名,鸛雀樓樓體壯觀,結構奇特,氣勢雄偉,加之區(qū)位優(yōu)越,風景秀麗,歷代文人雅士、騷人墨客,多來登樓觀瞻、放歌抒懷,并留下許多居高臨下,雄觀大河的不朽篇章。其中王之渙《登鸛雀樓》為著名作品之一,下面就和一起品味這其中的詩意吧!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窮:盡,使達到極點。
    7、千里目:眼界寬闊。
    8、更:替、換。
    【詩意】
    這是一首登高望遠詩。寥寥數(shù)語,把景色寫得浩瀚壯闊,氣魄雄渾,放眼宇宙之無限,寓寄哲理之深沉。詩的兩聯(lián)皆用對仗,而且對得順乎自然,氣勢充沛,浩大無邊,渾然天成?!坝F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被作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銘,遺芳千古。
    此詩不僅刻畫了祖國的壯麗山河,而且寫出了登高遠望的襟懷。向西遠看,夕陽貼著高山落下,黃河滾滾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遠,就得再登上一層高樓。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生活哲理,成為不朽的.名句。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盛唐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其兄之咸、之賁皆有文名。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詩用詞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詩六首,其中《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其一)和《送別》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兩首最膾炙人口,可謂“皤發(fā)垂髫,皆能吟誦”;詩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都是流傳千古的佳句,也正是這兩首詩給詩人贏得了百世流芳的顯著地位。
    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道:“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首能壯其觀”。
    登鸛雀樓鑒賞感悟篇十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據(jù)《清一統(tǒng)志》記載,樓的舊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濟縣,唐時為河中府)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述:“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蓖踔疁o的這首五絕是“唐人留詩”中的不朽之作。
     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我們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jīng)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chǎn)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
     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有“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詩筆到此,看似已經(jīng)寫盡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詩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樣兩句即景生意的詩,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這兩句詩,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就全詩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jù)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圣誕節(jié)作文)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苯^句總共只有兩聯(lián),而兩聯(lián)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lián)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后一聯(lián)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夢溪筆談》中曾指出,唐人在鸛雀樓所留下的詩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shù)脑娨彩且皇孜褰^,也題作《登鸛雀樓》。全詩如下:“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詩境也很壯闊,不失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渙的這首詩在前,比較之下,終輸一籌,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