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二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及反思(優(yōu)質20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教學的重要依據(jù),可以幫助教師合理安排課堂時間和教學內(nèi)容。教案的設計應該兼顧學科知識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培養(yǎng)他們的核心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經(jīng)典、優(yōu)秀的教案,供大家學習參考,希望能夠對大家的教學工作有所啟發(fā)。
    蘇教版二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及反思篇一
    1、自然災害可以分為:氣象災害、地質災害、火災、海洋災害、生物災害。
    2、氣象災害:洪澇、干旱、暴風、暴雨、寒潮、冰雹、龍卷風。
    3、地質災害: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火山爆發(fā)、水土流失。
    4、火災:森林火災、草原火災。
    5、海洋災害:風暴潮、海嘯、赤潮、海面上升。
    6、生物災害:蟲害、鼠害、草害、病毒傳染病、細菌傳染病。
    7、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發(fā)生海嘯造成至少17萬人死亡,另有10萬多人失蹤。
    8、我國每年遭遇的洪水有增無減除了由于部分地區(qū)降水量陡增外,還有人為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因素:(1)森林草地的破壞;(2)江河湖泊的縮減;城市面積的不斷擴大。
    9、大規(guī)模的森林砍伐減弱了土壤吸收降水的能力使得水土流失頻繁發(fā)生;圍湖造田,使得湖泊調(diào)節(jié)氣候和蓄洪的能力大大降低;過度放牧使草場嚴重退化,土地沙化。10、面對自然災害,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必須擔當起自己的責任,既要關愛自己,還要關愛別人,關心社會,與大家一起共同抗擊自然災害。
    11、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為“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
    12、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防抗結合,是防災減災的好辦法。
    13、地震發(fā)生時應該怎樣應變?
    答:(1)平房里的人,盡量迅速跑向空曠的地方。樓房內(nèi)的人可暫時躲在堅固的床、桌子等家具下,或躲在衛(wèi)生間、廚房等小開間房內(nèi)。隨手用物件護頭和捂住口鼻,以免被砸傷或被泥沙煙塵嗆住。(2)如果正在用火用電,要立即滅火或斷電,防止燙傷、觸電和發(fā)生火災(3)住在高層樓房里的人不要使用電梯,不要向陽臺跑,尤其不要跳樓。(4)正在上課的學生可暫時躲在課桌下,不要亂跑,不要擅自離開校園。(5)街道上的行人,不要躲在變壓器、煙囪及高大建筑物附近。(6)遠離石油化工、化學、煤氣等易燃和有毒的工廠或設施,遇到火情時最好躲在上風有水處。山區(qū)的人要密切注意防范滑坡和泥石流,若遇到這些情況,應立即沿斜坡橫向水平方向撤離。
    蘇教版二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及反思篇二
    (一)教學內(nèi)容包括:四則運算,運算定律,小數(shù)的意義與性質,小數(shù)的加法和減法,觀察物體(二),三角形,圖形的運動(二),平均數(shù)與條形統(tǒng)計圖,數(shù)學廣角——雞兔同籠和綜合與實踐等。
    (二)教學目標:
    1.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和性質,體會小數(shù)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發(fā)展數(shù)感,掌握小數(shù)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shù)大小變化的規(guī)律,掌握小數(shù)的加法和減法。
    2.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會進行簡單的整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
    3.認識三角形的特性,會根據(jù)三角形的邊、角特點給三角形分類,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以及三角形的內(nèi)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數(shù),認識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了解其特點,初步學會根據(jù)統(tǒng)計圖和數(shù)據(jù)進行數(shù)據(jù)變化趨勢的分析,進一步體會統(tǒng)計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
    5.經(jīng)歷從實際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shù)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6.讓學生經(jīng)歷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和推理能力。
    7.進一步探索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和性質,會畫一個圖形平移后的圖形。
    8.體會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9.養(yǎng)成認真作業(yè)、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重點:小數(shù)的意義與性質、小數(shù)的加法和減法、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及三角形是本冊教材的重點。
    (四)教學難點:圖形的運動,三角形是本冊的難點。
    三、教材的編寫特點。
    1.改進四則運算的編排,降低學習的難度,促進學生的思維水平的提高。
    2.認識小數(shù)的教學安排,注重學生對小數(shù)意義的理解,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感。
    3.提供豐富的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nèi)容,注重實踐與探索,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fā)展。
    4.加強統(tǒng)計知識的教學,使學生的統(tǒng)計知識和統(tǒng)計觀念得到進一步提升。
    5.有步驟地滲透數(shù)學思想方法,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6.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滲透于數(shù)學教學中,用數(shù)學的魅力和學習的收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內(nèi)在動機。
    第一單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說明:這一單元是這冊書中一個重點單元。本單元主要教學并梳理混合運算的順序?;旌线\算前面學生已經(jīng)學會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兩步式題,并且知道括號的作用,這里主要教學含有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并對所學的混合運算的順序進行整理。其主要內(nèi)容有:整理同級運算的順序,教學并整理含兩級運算的順序及含有小括號的運算順序、有關0的運算。
    (二)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含有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正確計算三步式題。
    2、經(jīng)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學會用兩、三步計算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養(yǎng)成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等學習習慣。
    (三)教學重點:熟練掌握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加帶有括號的混合運算順序。
    (四)教學難點:四則混合運算順序的學習。
    (五)教學建議:
    本單元中一個新的亮點就是整理混合運算的順序是結合解決問題進行的。目標中學生既要掌握運算順序,又要理解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和步驟。從學生的角度看,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運算基礎,因此建議:
    1、以應用題型為經(jīng),以運算順序為緯。視學生情況,各有側重。
    2、加強基礎運算,保證計算的正確率。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嘗試給學生提供探索的機會,讓學生經(jīng)歷創(chuàng)造的過程,從中體會運算順序的合理性和小括號的意義。在探索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自主的,學生的選擇是開放的,學生的表述也是多樣的。
    章節(jié)名稱四則運算課時。
    課標要求。
    教學目標1、理解加減法的意義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理解乘除法的意義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2、對學習過的四則運算知識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概括和總結。
    3、讓學生經(jīng)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內(nèi)容分析這一單元是這冊書中一個重點單元。本單元主要教學并梳理混合運算的順序?;旌线\算前面學生已經(jīng)學會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兩步式題,并且知道小括號的作用,這里主要教學含有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并對所學的混合運算的順序進行整理。其主要內(nèi)容有:整理同級運算的順序,教學并整理含兩級運算的順序及含有小括號的運算順序、有關0的運算。
    學情分析四則運算的知識和技能是小學生學習數(shù)學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生在一到三年級時已經(jīng)學習了較多關于四則混合運算的知識,在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過程中,能初步理解混合運算的作用,體會運算順序。在第二學段本冊的教學內(nèi)容中,學生已經(jīng)具備較豐富的感性經(jīng)驗基礎,能夠較好的理解比較抽象的運算順序,符合學生的學習認知規(guī)律。
    教學重點熟練掌握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加帶有括號的混合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四則混合運算順序的學習。
    學生課前需要做的準備工作。
    教學策略。
    蘇教版二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及反思篇三
    活動目標要求:
    1、情感與態(tài)度。
    培養(yǎng)兒童關愛他人,尊重他人和從內(nèi)心對客人友好的感情與態(tài)度。
    2、行為與習慣。
    通過組織開展“我做文明小主人”活動,融知識于行為之中,讓學生學習待客的禮節(jié),養(yǎng)成基本的文明習慣。
    3、知識與技能。
    增長學生的社會生活知識與經(jīng)驗,妥善解決“陌生人來訪”的問題。學會用恰當?shù)姆绞酱私游铮鲞M主客間的友誼,能與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生活中遇到問題能想辦法解決。
    4、過程與方法。
    通過“家里來了客”和“陌生人到我家|”的防真性表演活動,指導學生在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的過程中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生活體驗和智慧。
    活動重點、難點:
    要把課內(nèi)、課外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真正學會禮貌待客。
    活動準備:
    1、歌曲《祝你生日快樂》、《乖乖熊請客》的磁帶。
    2、組織學生收集一些關于待客禮儀的名句或格言。
    3、學生每人自帶一張自己的照片。
    4、繪制一幅“文明禮儀樹”的彩圖。
    5、接待外賓或學校領導、老師的錄象。
    活動過程:
    活動(一)——議一議,感受接待禮儀。
    1、師導入:我們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今天老師帶來幾段錄象,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3、回憶1:你做過客嗎?別人怎樣接待你的?你的心情怎樣?
    4、回憶2:你家經(jīng)常有客人來嗎?你喜歡他們嗎?你是如何接待他們的?
    5、揭示主題:家里來了客。
    活動(二)——看一看,學習待客方式。
    1、出示圖:(1)盼盼把小朋友請進自己的房間,和他一起搭積木。
    (2)盼盼隨父母送客,揮手說再見。
    3、師生讀讀圖上的兒歌,相互再介紹一些接待客人的方法。
    活動(三)——演一演,模擬待客情景。
    1、小朋友,假如今天是你的生日,同學們來到你家祝賀,你怎么接待他們呢?
    2、師:生活中,我們還會遇到一些特殊的客人,如果他們來了,我們會怎么做呢?
    3、對表演好的小組或同學發(fā)給文明禮儀之星。
    活動(四)——玩一玩,體會待客樂趣。
    1、游戲:過城堡。
    2、交流玩游戲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
    3、鼓勵學生自我評價,認為自己會接待客人的,可以將照片貼到“文明禮儀樹上。
    4、總結:今天這一課小朋友參與的熱情很高,不僅感受了待客的禮儀,學習了待客的方式,還在模擬生活情景中增長了自己接待客人的能力,每位小朋友的表現(xiàn)都很棒。大家瞧,我們的“文明禮儀樹”生長的多么茂盛啊!
    蘇教版二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及反思篇四
    教學目標:
    1.從實例中歸納加減法的意義和關系,初步理解加法與減法的意義以及它們之間的互逆關系。
    2.初步學會利用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求解加減法算式中的未知數(shù)。
    3.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知識和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加、減法的意義和利用加減法的關系求加減法中的未知量。
    教學難點:從實例中探究加、減法的互逆關系。
    環(huán)節(jié)。
    二、理解加減法的意義。
    1、理解加法的意義。
    (1)問:根據(jù)這道題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讓學生嘗試用線段圖表示)。
    (2)請學生根據(jù)線段圖寫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或1142+814=1956。
    師: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樣的運算叫做加法?(小組討論)。
    (根據(jù)這兩個算式,結合已有的知識討論并試著用語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環(huán)節(jié)。
    2、理解減法的意義。
    能不能試著把這道加法應用題改編成減法應用題呢?
    (1)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嘗試用線段圖表示:
    師:根據(jù)線段圖寫出兩道減法算式,并說說這樣列式的理由。
    (2)問:怎樣的運算是減法?(小組討論)。
    (根據(jù)這兩個算式,結合已有的知識討論并試著用語言表示)。
    (3)小結:已知兩個加數(shù)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shù),求另一個加數(shù)的運算,叫做減法。(出示)。
    說明減法各部分名稱。
    環(huán)節(jié)。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減法之間的關系。
    1.問:上面的這些算式,你覺得它們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觀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數(shù)字位置間關系,思考加法和減法之間的關系。然后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小組討論。個別匯報)。
    2.根據(jù)學生的匯報,出示:
    加數(shù)+加數(shù)=和被減數(shù)-減數(shù)=差。
    3.師歸納并小結: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板書)。
    4.加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出示:814+1142=1956。
    問:觀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和=加數(shù)+加數(shù)。
    加數(shù)=和-另一個加數(shù)。
    5.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800=450+350。
    問:通過觀察這組算式,你能得出減法各部分的關系嗎?
    觀察這組算式討論歸納得:
    被減數(shù)=差+減數(shù)減數(shù)=被減數(shù)-差。
    6.練習“做一做”
    四、總結。
    師:誰來說說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蘇教版二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及反思篇五
    《認識乘法》是二數(shù)上冊第一單元的內(nèi)容,教學時間4課時。
    本單元的核心內(nèi)容,是引導學生認識、理解、掌握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可以用乘法計算。
    一、本單元教學的關鍵是讓學生熟練掌握幾個幾的表達方法。
    二年級學生在平時的生活經(jīng)驗中,雖然經(jīng)常見到幾個幾的現(xiàn)象,但很少用幾個幾來進行描述;而在課堂教學中,是首次認識幾個幾這種表達方式。
    根據(jù)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可以通過等多種方式。
    (1)看圖。
    (2)操作。
    讓學生用小棒擺一擺,并說一說:每幾根小棒一組,一共有幾組,也就是幾個幾根小棒?
    (3)畫一畫。
    每5個圓圈一組,畫3組,就是幾個幾;你能用三角形畫出2個4嗎?
    (4)游戲。
    根據(jù)老師拍手的次數(shù),說說看,老師一共拍了幾個幾下?
    同桌同學一起玩拍手游戲。
    讓學生運用手、眼、耳、口、腦,通過觀察、操作、想象、聽、說多種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去感知,在比較中進一步理解幾個幾的實際含義,在鮮活的具體情景中初步建立起幾個幾的`表象。
    二、在現(xiàn)實問題中引入乘法。
    通過教材第二個例題一共有多少臺電腦這個實際問題,自然引出乘法,讓學生了解乘法產(chǎn)生的背景。
    有關乘法各部分名稱、讀寫方法等數(shù)學常識,通過讓學生看書自學和集體交流來教學。
    本環(huán)節(jié)的重點是溝通乘法算式意義與幾個幾之間的聯(lián)系,盡管沒有明說:一個乘數(shù)是相同的加數(shù),另一個乘數(shù)是相同加數(shù)的個數(shù),但要引導學生思考并口述乘法算式的含義。如。
    四乘二就表示4個2,為什么其中一個乘數(shù)是4呢?因為加數(shù)2有4個;為什么另一個乘數(shù)是2呢?因為相同的加數(shù)是2。
    從而使學生對乘法的意義逐步由感性認識過度到理性認識。
    三、引導學生認識到學習乘法計算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應用意識。
    通過加法和乘法算式的對比,在強烈反差中,使學生認識到求幾個幾用乘法算式表達比較簡便,感受學習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礎。
    例如:請學生列式計算9個2的和,看誰寫得快。
    四、加強對比,避免加法運算的負面干擾。
    剛剛接觸乘法計算時,學生容易把加法和乘法混淆。
    例如把2個5相加,寫成55;把5和4相加寫成45;把2乘3的積算成5。
    這樣的錯誤是很正常的,在課堂上要有意識第通過一些對比練習,讓孩子盡快弄清二者之間的區(qū)別。
    五、抽象過程循序漸進。
    由于二年級學生是初次接觸乘法,認識幾個幾,接受新知有個過程。
    蘇教版二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及反思篇六
    1、自然資源有水資源、森林資源、礦產(chǎn)資源等。
    2、世界上最早的資源與環(huán)境保護法是我國秦朝《田律》。
    3、善待資源,我們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改變既浪費又污染的生活方式,要用自己的愛心、智慧和雙手,珍愛地球,善待資源,造福子孫。
    蘇教版二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及反思篇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有客人到自己家里來做客的情況,學生們對此都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在進行這節(jié)教學時,我們主要以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的。
    開始,可以把教學內(nèi)容編成一個小故事,以故事的形式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根據(jù)故事的內(nèi)容,辨析“小主人做的對不對?哪里不對?應該怎樣改正?”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后,又進一步提出,“如果你是小主人,會怎樣做?”并請學生自愿上來表演。通過這種形式,使學生更加明確家里來了客人,自己應該怎樣做是正確的。
    當然,在這節(jié)活動中,還要進行了安全教育。提出“如果有客人來訪,家里只有你自己怎么辦?”其實,這個話題在上學期我就向學生講過。這一次再提出這一問題,他們都知道應該怎樣做。
    蘇教版二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及反思篇八
    1、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出現(xiàn)于1946年,是由美國工程師研制的。
    2、中國政府堅持反對生殖性克隆人的立場,并加強對治療性克隆研究的管理和控制,確保人類的尊嚴和國際公認的生命倫理原則不受損害。
    3、2月14日,全世界第一個克隆動物“多利羊”死亡,活了6年半。
    蘇教版二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及反思篇九
    教學目標:
    (一)知識技能:
    1、在具體情境中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shù)都得0”的含義,并能正確口算有關0的除法。
    2、初步理解并掌握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筆算。
    (二)過程方法:
    1、經(jīng)歷探索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筆算除法的計算過程。
    2、在對比中發(fā)現(xiàn)豎式的簡便寫法。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能主動思考、積極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培養(yǎng)學生認真、仔細的良好學習習慣。
    2、滲透學會關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shù)都得0”的含義。
    2、掌握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筆算除法的簡便寫法。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引入課題。
    1、口算:
    2、出示:0÷5=?設置懸念。
    3、引入課題板書:有0的除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shù)都得0”的含義。
    1、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激發(fā)興趣,引入主題圖。
    唐僧師徒4人去西天取經(jīng),途中酷暑難耐。走著走著,孫悟空看到了一片西瓜地,他買來了4個西瓜,準備分給大家吃,你們看(課件出示主題圖)。孫悟空說:“4個西瓜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吃1個?!必i八戒搶著說:“師兄,這樣分不好,你們?nèi)バ菹?,我來分。”豬八戒把西瓜分成了很多小塊,他一邊分一邊嘗,嘴里還不停地說:“真好吃!真好吃!”吃著吃著他就忘了分西瓜的事,一口氣把西瓜全吃光了,然后躺在地上睡著了。孫悟空和沙僧非常生氣,孫悟空氣憤地說:“啊?你全吃光了,我們3人怎么分呀!”
    小朋友們,你想對豬八戒說什么嗎?(豬八戒你太貪吃了,你應該分給大家吃。我們要學會關心他人,幫助他人,有什么好吃的或好玩的要學會與別人共同分享,不要只顧自己舒服而不管別人的感受。)。
    2、引導學生根據(jù)圖意,列出除法算式。
    除以3等于多少呢?如果把0個西瓜平均分給48個人呢?誰會列式?等于幾呀?
    3、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shù)都得0”
    請你認真觀察上邊的兩個除法算式(0÷3=0和0÷48=0),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由此我們可以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shù)都得0。為什么要強調(diào)“不是0”呢?也就是說被除數(shù)可以是0,但除數(shù)不能是0,為什么要規(guī)定除數(shù)不能是0?等明年你們讀到四年級就知道了,這個知識點在四年級下學期的數(shù)學書里。
    還記得課前的那道關于0的除法嗎?現(xiàn)在你知道0÷5等于多少了嗎?那0÷27呢?
    (二)探索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1、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2、引導學生探索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1)我們先算張明每分鐘跳多少下。怎樣列算式?你會算嗎?趕快拿出草稿紙試試看。誰愿意到黑板上來算一算?怎樣才能知道你算的結果對不對呢?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課件動畫演示筆算過程)。
    (2)剛才我們算出了張明每分鐘跳203下,接下來我們算李紅每分鐘跳多少下。怎樣列算式呢?你還會算嗎?趕快動手試試看。誰愿意到黑板上來算一算?怎樣才能知道你算的結果對不對呢?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課件動畫演示筆算過程)。
    3、引導學生觀察商的特點,揭示課題。
    小朋友們,請你們仔細觀察,看看它們的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們觀察得真仔細,他們的商都有0,一個是商的中間有0,一個是商的末尾有0,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板書: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小朋友們,在筆算這種除法時要注意什么呢?(課件出示溫馨提示:在筆算除法時,如果遇到被除數(shù)哪一位的數(shù)是0(而且前一位沒有余數(shù)),就直接在這一位上商0。)。
    小朋友們,剛才我們分別算出了張明和李紅每分鐘跳繩的次數(shù),下面我們來比一比,看看他們誰跳得快。
    三、課堂回顧,總結提高。
    四、課堂練習,內(nèi)化新知。
    五、課后延伸,拓展應用。
    p30練習七第1、2、4題。
    板書設計:
    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
    609÷3=203。
    720÷4=180。
    蘇教版二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及反思篇十
    1、外來有害生物通常指由于人為或自然因素被引入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并對新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物種及人類健康帶來威脅的外來物種。例如:福壽螺、毒麥、假高粱、非洲大蝸牛、水葫蘆、空心蓮子草(水花生)、豚草等。
    2、外來物種入侵的主要方式。(1)靠動植物自身的擴散傳播或借助自然力量傳入。(2)無意間通過貿(mào)易、運輸?shù)确绞綄⒁恍┯泻又参飩魅搿?3)事與愿違的引進。
    3、《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規(guī)定:攜帶、郵寄植物之子、種苗及其他繁殖材料進境的,必須事先提出申請、辦理檢疫審批手續(xù)。
    蘇教版二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及反思篇十一
    1、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是帝國主義兩大集團——同盟國(德、意、奧匈帝國)與協(xié)約國(英、法、俄)之間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地盤”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guī)模的戰(zhàn)爭。歷時四年,38個國家、15億人被卷入了戰(zhàn)爭。
    2、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是人類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一次戰(zhàn)爭,是中、蘇、美、英等同盟國反對德、意、日軸心國侵略行為的反法西斯戰(zhàn)爭。戰(zhàn)爭從1939年打到1945年,先后有61個國家,20億以上的人卷入這場戰(zhàn)爭。戰(zhàn)場遍及歐、亞、非三大洲以及四大洋。
    3、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戰(zhàn)爭中死難兒童,反對帝國主義戰(zhàn)爭分子虐殺和毒殺兒童,保障兒童生存、保健和受教育的權利,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lián)合會在莫斯科舉行的會議上決定,每年的6月1日為全世界少年兒童的節(jié)日,即“國際兒童節(jié)”。
    蘇教版二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及反思篇十二
    過渡:上節(jié)課,小朋友們不僅懂得了熱情待客的重要,還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學習了待客的方式。那么,如果“家里”真的“來可客”,我們應該怎么去做呢?今天我們繼續(xù)圍繞“家里來了客”這個話題展開討論。
    活動(五)——有禮有節(jié)招待客人。
    1、在日常生活中,客人來時,我們有些小朋友不懂得尊重別人,不能正確待客,弄得客人很尷尬。
    2、出示圖,內(nèi)容是:客廳里爸爸媽媽正在陪客人說話,周圍幾幅特寫小主人“人來瘋”的圖。
    3、圖中小主人在干什么?他這樣做好嗎?為什么?引導學生懂得:打擾大人說話,在客人面前打開禮物、當著客人的面向父母要東西等行為是“人來瘋”,是很不禮貌。
    5、引導小朋友給圖中的小主人提個醒,他應該怎么做?
    活動(六)——陌生人來到我家。
    1、師述:小朋友,當你一個人在家里,陌生人來了怎么辦?
    2、出示圖:內(nèi)容是:圓圓獨自在家,遇到一陌生人敲門。
    3、討論: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怎么辦?
    4、分組表演:自由組合,把日常生活中獨自一人在家遇到陌生人敲門的情形表演出來。
    5、總結:在生活中,客人來了我們要熱情待客,做一個文明的好孩子。
    活動(七|)——制作賀卡,相互贈言。
    1、學生在小組內(nèi)交流課前搜集到的有關接待客人禮儀方面的名句、名言。
    2、學生自由設計并制作“待客禮儀賀卡”,寫上格言,贈送給好友,相互勉勵。
    3、評一評班級中的“待客禮儀之星”,把他們的照片寫在“文明禮儀樹上”
    4、播放《乖乖熊請客》的歌曲,師生一起活動,邊歌邊舞。
    活動(八)——課后延伸,發(fā)展評價。
    可與學生建立聯(lián)系卡,及時了解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接待客人的表現(xiàn),并作為課程評價的重要內(nèi)容。
    蘇教版二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及反思篇十三
    2、使學生經(jīng)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倍的數(shù)量關系的過程,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應用分析推理將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倍是多少的數(shù)量關系轉化為一個數(shù)里面有幾個另一個數(shù)的除法含義。
    蘇教版二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及反思篇十四
    1、出示課本第2頁例題教學情境圖。隱去圖中的問題。
    師:看到這幅圖,你想知道什么?
    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數(shù)學問題,并有意識地追問:怎樣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臺電腦呢?
    2、列出算式,說明算法。
    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列式計算的?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如下:
    2+2+2+2=8(臺)。
    接著,讓學生表述上面的算式表示幾個幾相加。
    3、引入課題。
    師:求4個2相加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計算,還可以用一種更簡單的方法計算,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一種新的運算----乘法。
    蘇教版二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及反思篇十五
    師:同學們,前面我們復習了數(shù)的讀寫等知識,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需要通過運算進行解決。(學生舉生活中的例子)。
    今天我們大家一起復習整數(shù)、小數(shù)、分數(shù)四則運算的意義和法則。(板書課題)。
    二、主體內(nèi)化。
    1.承上啟下,引出知識點。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關于整數(shù)、小數(shù)、分數(shù)四則運算我們都學習了哪些知識?”(1)學習整數(shù)、小數(shù)、分數(shù)四則運算的意義。
    (2)學習整數(shù)、小數(shù)、分數(shù)四則運算的法則。
    2.合作整理、形成網(wǎng)絡。
    (1)先在小組內(nèi)說一說四則運算的意義和法則,根據(jù)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合作整理整數(shù)、小數(shù)、分數(shù)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的意義與法則,并把整理的結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來。
    (2)各小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其他小組補充說明。匯報時有的可根據(jù)對知識的理解,自己的經(jīng)驗舉例說明;有的可能用不同的方法整理出相關的知識。
    a、整數(shù)、小數(shù)、分數(shù)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的意義。
    加法:把兩個數(shù)合并成一個數(shù)的運算。
    減法:已知兩個數(shù)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shù),求另一個加數(shù)的運算。
    乘法: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的簡便運算。(一個數(shù)乘小數(shù)就是求這個數(shù)的十分之幾、百分之幾……是多少。一個數(shù)乘分數(shù),就是求這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除法:已知兩個因數(shù)的積與其中的一個因數(shù),求另一個因數(shù)的運算。
    b、整數(shù)、小數(shù)、分數(shù)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的法則。
    3.比較異同,深化知識。
    (1)整數(shù)、小數(shù)、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有什么相同點?他們相互間有什么聯(lián)系?(討論)。
    相同點:都是把相同計數(shù)單位上的數(shù)相加或相減。
    聯(lián)系。
    1.小數(shù)乘法先按整數(shù)乘法法則計算,小數(shù)除法把除數(shù)轉化成整數(shù)后,也按整數(shù)除法法則計算。
    2.分數(shù)除法要轉化成分數(shù)乘法計算。
    (2)計算小數(shù)乘除法、分數(shù)乘除法要注意什么?
    小數(shù)乘、除法要正確確定小數(shù)點的位置;分數(shù)除法轉化后乘的是除法的倒數(shù)…。
    (3)加減乘除這四種運算之間的聯(lián)系。
    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和的運算。
    加法―――――――――――――乘法。
    逆運算逆運算。
    減法―――――――――――――除法。
    三、綜合應用。
    1.第一題,可加上幾道與0和1有關的口算題。
    (1)計算后可挑選幾道題說一說計算時需要注意什么?
    2.計算各題并驗算。
    349+25652.8-45.7。
    7.2×4.36.25÷0.25。
    (加法可用減法驗算;減法可以用加法或減法驗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驗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驗算。)。
    3.認真想一想,不用計算,你能填上“”“”“=”嗎?
    師生共同完成前兩道題,讓學生回想積與被乘數(shù)、商與被除數(shù)大小關系的規(guī)律。然后讓學生完成后面的練習,并說出理由。
    4.根據(jù)算式,直接寫出下面各題的得數(shù)。
    5.解決實際問題。
    四、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蘇教版二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及反思篇十六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有余數(shù)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發(fā)展應用意識。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合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運用有余數(shù)除法解決問題,練習學生的生活實際。
    教學難點:
    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課件。
    教法運用:
    講解法分析法引導法練習法。
    學法指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檢查預習)復習。
    1.能填幾?(指名口答)。
    二、初學新課探索新知。
    (初步探究)。
    出示p10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
    1.尋找信息:有22人、每條船限乘4人。
    2.提出問題:至少要租幾條船?
    3.解決問題。
    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交流時圍繞:你是怎樣想的,如何列式,怎樣回答問題。
    4.讓生仔細觀察圖弄懂題意。
    5.讓生獨立思考。
    三、引導釋疑。
    (合作學習)學生口答,教師板書。
    22÷4=5(條)……2(人)。
    至少要租6條船。
    你認為怎樣分配合理?請用小棒擺一擺,擺出你的分配方案。(讓學生各抒己見)。
    學生可能出現(xiàn)如下方案。
    (1)其中5條船,每條船4人,還有一條2人。4×5+2=22。
    (2)其中4條船,每條船4人;另外兩條船,一條3人,一條3人。4×4+6=22。1.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方法用小棒擺一擺,擺出你的分配方案。(讓學生各抒己見)。
    2可讓學生在草稿本上用紙畫月亮代表小船,用小棒代表人。
    3根據(jù)擺的圖列出算式。
    1.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有余數(shù)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發(fā)展應用意識。
    四、拓展學習。
    (深入探究)。
    1.小結: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應用了有余數(shù)除法的知識來解決簡單的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解決這類問題時,我們要結合實際來思考,如上面租船的問題……至于這6條船怎樣分配更合理,我們要動腦想一想,但分配時不能違反“限乘4人“這個規(guī)定。
    強調(diào):我們在各項活動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違反安全規(guī)定的事。
    2.全班交流總結。
    分配時不能違反“限乘4人“這個規(guī)定,進行交流。通過合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五、當堂檢測、練習鞏固。
    (學習診斷)完成練一練1,2,題。
    1.先弄懂題意。
    2.在列式解決。
    3.指名匯報。
    4.集體訂正。
    5.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有余數(shù)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發(fā)展應用意識。
    六、課堂小結。
    (梳理歸納)。
    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你覺得你學的好嗎?
    1.小組交流。
    2.指名匯報。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板書設計:
    租船。
    22÷4=5(條)。.....2(人)。
    答至少要租6條船。
    蘇教版二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及反思篇十七
    教學目標:
    1、在觀察鐘面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識,利用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進行簡單換算。
    2、能根據(jù)鐘面,計算經(jīng)過時間。
    3、在回顧時、分、秒的過程中,培養(yǎng)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探索實踐的能力以及積極的學習情感與態(tài)度。
    教學重點:熟練讀出鐘面上的時刻。
    教學難點:能正確說出鐘面上接近正時的時刻經(jīng)過時間的計算。
    一、引出課題。
    今天我們來上一節(jié)復習課,課前老師讓大家準備了鐘表模型,猜一猜,今天我們復習什么?板書:時分秒的復習請同學們回想一下,關于時分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同桌交流一下,回憶不起來的可以翻一翻書。
    二、梳理內(nèi)化提煉方法。
    全班交流,師隨機引導,并適時板書。
    (1)鐘面鐘面上有12個大格,60個小格。時針走一個大格是1時,分針走一個小格是1分,秒針走一個小格是1秒。
    (2)時分秒的關系1時=60分,1分=60秒。
    (4)會讀鐘面上的時刻指一生結合鐘面講讀法,再指一優(yōu)生結合鐘面講時針不好確定時的讀法。
    三、分層練習提高能力。
    2時40分=()分1分30秒=()秒3分=()秒。
    4時=()分120分=()時60秒=()分。
    做在練習本上,指生讀答案,選1題說說是怎么想出來的。
    (2)數(shù)學書94頁第11題(手勢現(xiàn)場反饋)。
    (3)數(shù)學書94頁第12題,(獨立完成,匯報交流)。
    2、為了獎勵大家,我們來玩一個游戲,請大家拿出鐘表模型,同桌合作,一人撥一個時刻,另一人快速讀出來,然后再交換角色。
    3、小麗同學有堅持記日記的習慣,自從學習了時分秒的知識,她專門寫了一篇數(shù)學日記,我們一起來看看。指生讀。
    數(shù)學日記。
    我的一天。
    我每天總是早早起床,把語文書讀20小時才吃早餐。媽媽說吃飯不能太快,所以我會花15秒把早餐吃得干干凈凈才上學。
    我家就在學校的對面,今天上學時剛巧碰到了玲玲,我們用了3小時邊說邊笑地走進了教室。
    上午的體育課上,我跑50米只用了12分,全班第一名。
    為了下午上課有精神,我總會睡30秒鐘的午覺。
    放學后,我回到家便抓緊時間寫作業(yè),一般20秒鐘就能做完。
    晚上,我經(jīng)常會陪媽媽看30秒的新聞聯(lián)播。有時,我知道爸爸每天工作8分鐘很累,就說學校有趣的事讓爸爸開心。
    我看到有的同學露出了驚訝的表情,怎么,這篇日記有問題嗎?盡量讓學生自己分析,師少量補充說明。
    蘇教版二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及反思篇十八
    教學目標:
    1、通過用七巧板拼圖的活動,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進一步熟悉平時學過的圖形。
    2、發(fā)展空間觀念、動手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
    教學重點:認識、辨認各種平面圖形。
    教學難點: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拼圖。
    教學過程:
    一、借助七巧板,認識平行四邊形。
    1、出示七巧板,講解,這叫做七巧板。
    2、5號圖是什么形?――――號圖是三角形。
    3、3號圖是平行四邊形。
    4、說說七巧板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
    二、拼一拼。
    1、剪下附業(yè)頁中的七巧板,完成七巧板的制作。
    2、引導學生進行拼圖。
    (1)拼出正方形。
    (2)拼出三角形。
    3、你還能有不同的拼法嗎?
    三、練一練。
    1、拼出書中圖形,想一想這些圖形像什么?
    2、講“守株待兔”的故事,并拼一拼。
    3、你還能拼出哪些有趣的圖形。
    四、小結。
    這節(jié)課你覺得有趣嗎?七巧板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圖形游戲,它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蘇教版二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及反思篇十九
    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實踐性較強,因此,本節(jié)課的設計以實踐活動為主,一來有益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二來在實踐操作活動重更有利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操作中感受物體的輕與重,真正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是來源于生活的。通過一系列的“看一看、掂一掂、吊一吊、猜一猜、稱一稱”等教學活動,讓學生理解物體的輕與重和掌握及選擇合適的判斷物體輕重的方法,同時讓學生在這個活動中感受體積大的物體不一定就重的道理。
    新課伊始,開門見山,拿出孩子們常見的蘋果、水杯和氣球,頓時這幾樣簡單有熟悉的物品成為全班同學的焦點:“老師請來他們干什么呢?”緊接著拋出問題:氣球和蘋果比,誰比誰重,誰比誰輕呢?簡單的提問,孩子們參與度很高,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完全可以解答,用眼睛就可以看出兩個物體的輕重,氣氛非?;钴S,順水推舟,就出示了課題:輕與重。為了讓跟多的孩子獲得這種學習的成就感,于是接著出示了三組生活中常見的水果,輕同學們用“看”的方法判斷物體的輕與重。承上啟下,我請同學們用“看”的方法判斷兩個盒子的輕重,這就引出了用手掂的方法,同學們你掂我也掂,掂得滿臉的開心,在巡視的過程中,有個學生疑惑的問我:“閆老師這兩個我覺得差不多重!”多好的契機啊,順勢將這個生成的疑惑拋給了學生:當兩個物體掂不出(質量差不多時)如何判斷呢,有更合適的方法嗎?通過了一系列的情境設置和討論,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掌握了判斷的新方法:借助工具測量,培養(yǎng)了學生估測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研究新知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層層推進、由易到難:先用生活經(jīng)驗看出物體的輕重,在沒有儀器的情況下用手掂;當重量比較接近無法憑借手感判斷時,用身邊的工具——橡皮筋吊一吊;當物體比較大且無法掂一掂和吊一吊時,用天平稱。這是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通過猜測、嘗試等活動,用學生自己的語言將思考的過程表述出來,通過這樣的實驗操作及語言的表述和不斷的問題生成及補充完善,整個教授的知識框架就逐步清晰化、具體化和完善化。
    語言是思維的窗口,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更是低年級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操作活動中我便強調(diào)讓學生互相說一說自己活動的結果,通過獨立說、互相說、集體說等的形式,鼓勵他們將自己的結果進行語言描述,使學生能用數(shù)學語言準確地描述出物體的輕與重。貫穿本節(jié)課的始終,在課堂中我盡量體現(xiàn)興趣性、思維性、活動性和互助性的結合,為學生營造出一種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尊重學生,以此激勵他們思維的火花并將其大膽說出來共享,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對這樣或是那樣的想法及時給予肯定,當遇到嚴謹科學的問題時,我就引導學生選擇科學和便捷的方法來協(xié)助解決。
    不足之處:
    在“掂一掂”環(huán)節(jié)的引入過程中,我讓學生們猜兩個盒子的輕與重。做足準備的我以為他們的答案應該是“茶葉盒和鋼筆盒比,茶葉盒比鉛筆盒重”,但事實上他們的答案恰是相反的,理由是:鉛筆盒的腳上有鐵。一點點鐵就決定了他更重?不甘心的我繼續(xù)追問:你們認為呢?始終沒人反對,但是理由也說不出,跟我的預期背道而馳,此時的我有點無措?,F(xiàn)在想來,孩子的思維很多時候都不會按著我們大人的邏輯出牌,他們的答案總是讓我吃驚!這讓我深刻的體會到教具的選擇一定要謹慎,對比物體之間盡量要找準變量和不變量。其二,在本課內(nèi)容的教授過程中,沒有清晰的闡釋出“沒有的方法,只有最合適的方法”。即,在引出比較物體輕與重的新方法及方法的比較時,不應該獨立地說哪種方法好或不好,而應該重點強調(diào)要根據(jù)比較物體的不同選擇最合適的方法。
    蘇教版二年級下數(shù)學教案及反思篇二十
    1、先讓學生給43頁第二題的四個點標上記號。
    2、問學生,圖形移動3格上邊的點移動幾格?圖形的大小還是保持原來的樣子嗎?
    3、學生討論,該怎么樣畫平移后的圖形。
    4、學生匯報方法。
    5、老師總結:先找好四個點移動后的位置,再把四個點連起來就可以得到一個平移后的圖形。
    6、學生自己動手完成第2題的兩個要求。
    7、獨立完成44頁第5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