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中,教案是教師根據(jù)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設(shè)計的重要參考依據(jù)。一個好的教案應(yīng)該具有靈活性,以適應(yīng)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我們?yōu)榇蠹覝蕚淞艘恍┚x的教案范文,供教師參考和學習,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敕勒歌教案篇一
(一)看圖畫導入課題。
1出示插圖投影片、掛圖或光盤。使學生面對反映北方草原風光的圖景,說一說看到的情景,抒發(fā)自己的感受。
請同學們聽錄音——放課文朗讀錄音。
3解題。
(二)讀通詩句,認識生字。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
2在課文中畫出生字,借助拼音讀正確。
3檢查識字情況。
4檢查指導讀課文,把詩句讀流暢。
(三)讀懂詩句,了解字詞。
1自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詞句。學生嘗試互相解疑,教師點撥講解難懂的詞語句子。
2教師針對學生質(zhì)疑講一講詩句的大意,學生仿照口述。
(四)反復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1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范讀。將學生帶入情境。
2學生自己讀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指名讀,評議指導,反復練習。
3多種形式開展朗讀比賽。
(五)看圖有感情地朗誦。
1再次出示圖畫,學生看圖練習背誦。
2小組選代表到臺前看圖吟誦,評議后齊背。
(六)指導寫字。
(七)完成課后練習第3題。
敕勒歌教案篇二
1、會認5個字,注意多音字“見”。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結(jié)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詩中描寫草原的無比壯闊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蒼茫的景象。
朗讀古詩,熟讀成誦,在朗讀中感受詩所描寫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一、看圖激趣,揭示課題。
1、師:今天,老師想帶大家到草原去看看。(課件出示:大草原圖片并配樂)。
2、師: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學生回答。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結(jié)合注釋,讀通古詩。
2、檢查生字,出示:敕勒穹廬籠罩見。
3、多種形式認讀生字。
4、學生自讀整首詩邊讀邊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讀,師生評議。(評議從讀正確方面進行)。
三、品讀詩文,熟讀成誦。
1、課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許多的蒙古包。
師:你看到了什么?由學生說出大意即可。
師:詩中哪句是描寫圖中的內(nèi)容?指名朗誦。
在圖片旁出示: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罩四野。
自由讀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學生質(zhì)疑。
老師針對課件講述;敕勒是一種族名,敕勒川是這種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好i大家看圖,這就是陰山,多么雄偉壯闊呀!看天空就像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誰愿意來讀讀這4句詩呢?趕快試試吧!
學生自由讀,指名讀。
師評:我聽出來了,陰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陰山下”。示范讀第1、1句。
師評: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廬,籠罩四野?!笔痉蹲x第3、4句。
分小組賽讀第1至4句。
2、詩人還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讀讀最后3句。
課件出示:風吹來了,草叢里露出許多的羊群。
從圖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小組交流。
指名回答:誰愿意來讀一讀?
教師評價放在學生對詩的感受上。如:老師看得出你真的喜歡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彎了腰,訃我們看到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
3、請大家把整首詩連起來讀讀,小組互相聽一聽,看誰讀得棒,把掌聲送給他。
全班交流朗誦。
4、評比“背誦高手”,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背下古詩。
四、小結(jié)。
五、拓展。
1、今天我們學習《敕勒歌》這首詩,你一定有很多的收獲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說一說。
2、大草原就是—幅美麗畫卷,趕快拿出你的紙和筆把它畫下來吧!
敕勒歌教案篇三
1出示插圖投影片、掛圖或光盤。使學生面對反映北方草原風光的圖景,說一說看到的情景,抒發(fā)自己的感受。
請同學們聽錄音——放課文朗讀錄音。
3解題。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
2在課文中畫出生字,借助拼音讀正確。
3檢查識字情況。
4檢查指導讀課文,把詩句讀流暢。
1自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詞句。學生嘗試互相解疑,教師點撥講解難懂的詞語句子。
2教師針對學生質(zhì)疑講一講詩句的大意,學生仿照口述。
1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范讀。將學生帶入情境。
2學生自己讀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指名讀,評議指導,反復練習。
3多種形式開展朗讀比賽。
1再次出示圖畫,學生看圖練習背誦。
2小組選代表到臺前看圖吟誦,評議后齊背。
敕勒歌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感受詩中所描繪的景色;學習用動靜結(jié)合來體現(xiàn)草原美的寫法。
3.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大草原的富饒、廣闊和美麗,體會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種對大草原那種無比喜悅和熱愛之情。
4.學生會背誦這首民歌。
教學重點:
1.學習11生字。
2.正確、流利的讀詩,感悟詩的意思。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口語訓練:
二、導入課題。
(一)歌曲導入:
播放騰格爾《天堂》,課件展示草原圖片。
師:一曲《天堂》唱盡了游牧民族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寫盡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讓人為之陶醉。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敕勒歌》。(課件中出示標題)。
(二)作家作品常識:
《敕勒歌》是南北朝時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車、回鶻,是今天維吾爾族的主要族源。
《樂府詩集》將《敕勒歌》收入《雜歌謠辭》?!稑犯娂肥撬未痪幹臉犯娍偧?,主要集錄了兩漢到唐五代的樂府詩,兼集先秦歌謠,共一百卷。傳世名篇佳作眾多,如《木蘭辭》、《陌上桑》、《十五從軍征》、《孔雀東南飛》等。
三、探究新知。
(一)朗讀指導:
1.播放示范朗讀動畫(聽一遍)。
師生共同朗讀一遍。
3.自由朗讀:可以大聲朗讀,也可低聲吟唱,注意朗讀要求模仿示范朗讀把詩歌讀通、讀懂。(兩分鐘)。
4.跟讀:放示范朗讀學生小聲跟讀兩遍,體會詩歌的韻律。
5.匯報朗讀:找3人單獨朗讀,及時指導評價。
(二)、重點分析:
1.請快速把詩朗讀一遍,然后討論一下你在詩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從詩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詩中有靜有動,形成了一種動靜結(jié)合的美,使詩顯得有生氣,今后同學們在寫作的過程中也要多運用這種寫作方法,這樣我們的作文會寫得更好。
2.“敕勒川,陰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
詩中將天空大地,用與牧民們?nèi)杖障喟樽顬橛H近的生活居所來比喻,表現(xiàn)出草原牧民們對自己家園的熱愛,對草原的贊美,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就是贊美家鄉(xiāng)、贊美生活。
4.詩中為什么不寫人?是否無人?
并非無人,“見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寫人,是為了突出表現(xiàn)草原的浩瀚蒼茫的自然特征。
5.在浩瀚蒼茫的自然背景下,“風吹草低見牛羊”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生機感、喜悅感、怡然自在感。
四、當堂作業(yè)。
五、作業(yè):
板書設(shè)計:
敕勒歌。
蒼蒼茫茫靜。
(遼闊無邊)。
草低見牛羊動。
(茂盛肥壯)。
課后反思:
敕勒歌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樂府;讀懂詩句,能夠想象詩中所描繪的風光。
2、過程與方法: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與價值觀:
激發(fā)熱愛自然、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朗讀詩歌;
2、對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學難點:
“天似穹廬”的比喻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預習作業(yè):
1、解決生字,熟讀課文。
2、根據(jù)你對這首詩歌的理解,畫出你心目中的草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騰格爾的《天堂》,讓學生初步感知草原人對草原的熱愛。
二、背景資料:(投影)。
《敕勒歌》是南北朝時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錄在《樂府詩集》中。樂府,是漢代設(shè)立的一個音樂機構(gòu),它的任務(wù)是制禮作樂、搜集歌辭和訓練樂員。所搜集的配樂的詩歌,就叫樂府詩,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數(shù)民族,今維吾爾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時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南部)一帶。這個民族在北方遼闊的草原上,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隨時可以搬動的'“穹廬”(今俗稱“蒙古包”)。
三、詩歌朗讀:
1、聽范讀錄音。
2、學生自己讀,注意體會感情,把握語氣語調(diào)。
3、指名學生朗讀,師生簡單評議。
四、問題探究:(投影)。
2、詩中為什么不寫人?是否無人?
五、小結(jié):
1、齊讀詩歌。
2、這是一首草原的贊歌,它歌詠了北國草原的富饒、壯麗,抒發(fā)了敕勒人對養(yǎng)育他們的草原的無限熱愛之情。
3、展示學生作品。
六、拓展延伸:(投影)。
1、投影展示風景圖片。
2、說說自己的家鄉(xiāng)。
七、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且背誦默寫。
2、書面完成課后練習三。
敕勒歌教案篇六
300多年過去了,少年時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們一起,用清脆的聲音讀著——(生齊讀——敕勒川……)。
又是300多年過去了,少年時代的司馬光,和宋朝的孩子們一起,用明亮的聲音讀著——(生齊讀——敕勒川……)。
時間如流水,轉(zhuǎn)眼又過去了600多年,少年時代的納蘭性德,與清朝的孩子們一起,用甜美的聲音讀著——(生齊讀——敕勒川……)。
今天,我們要讀——(生齊讀——敕勒川……)。
將來,我們的子子孫孫仍要讀——(生齊讀——敕勒川……)。
3、我相信,只要這種清脆的讀書聲永不停息,中華民族文化的薪火就會代代相傳,中華民族就會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孩子們,傳承文化,我們?nèi)沃囟肋h!
下課!
敕勒歌教案篇七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會認5個字,注意多音字“見”。
能力目標: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情感目標:結(jié)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詩中描寫草原的無比壯闊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蒼茫的景象。
教學重點:朗讀古詩,熟讀成誦,在朗讀中感受詩所描寫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1.出示插圖投影片、掛圖或光盤。使學生面對反映北方草原風光的圖景,說一說看到的情景,抒發(fā)自己的感受。
請同學們聽錄音――放課文朗讀錄音。
3.解題。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
2.在課文中畫出生字,借助拼音讀正確。
3.檢查識字情況。
4.檢查指導讀課文,把詩句讀流暢。
1.自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詞句。學生嘗試互相解疑,教師點撥講解難懂的詞語句子。
2.教師針對學生質(zhì)疑講一講詩句的大意,學生仿照口述。
1.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范讀。將學生帶入情境。
2.學生自己讀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指名讀,評議指導,反復練習。
3.多種形式開展朗讀比賽。
1.再次出示圖畫,學生看圖練習背誦。
2.小組選代表到臺前看圖吟誦,評議后齊背。
敕勒歌教案篇八
一、口語訓練:
二、導入課題。
(一)歌曲導入:
播放騰格爾《天堂》,課件展示草原圖片。
師:一曲《天堂》唱盡了游牧民族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寫盡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讓人為之陶醉。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敕勒歌》。(課件中出示標題)。
(二)作家作品常識:
敕勒歌》是南北朝時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車、回鶻,是今天維吾爾族的主要族源。
樂府詩集》將《敕勒歌》收入《雜歌謠辭》。《樂府詩集》是宋代郭茂倩編著的樂府詩總集,主要集錄了兩漢到唐五代的樂府詩,兼集先秦歌謠,共一百卷。傳世名篇佳作眾多,如《木蘭辭》、《陌上?!?、《十五從軍征》、《孔雀東南飛》等。
三、探究新知。
(一)朗讀指導:
1.播放示范朗讀動畫(聽一遍)。
師生共同朗讀一遍。
3.自由朗讀:可以大聲朗讀,也可低聲吟唱,注意朗讀要求模仿示范朗讀把詩歌讀通、讀懂。(兩分鐘)。
4.跟讀:放示范朗讀學生小聲跟讀兩遍,體會詩歌的韻律。
5.匯報朗讀:找3人單獨朗讀,及時指導評價。
(二)、重點分析:
1.請快速把詩朗讀一遍,然后討論一下你在詩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從詩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詩中有靜有動,形成了一種動靜結(jié)合的美,使詩顯得有生氣,今后同學們在寫作的過程中也要多運用這種寫作方法,這樣我們的作文會寫得更好。
2."敕勒川,陰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
詩中將天空大地,用與牧民們?nèi)杖障喟樽顬橛H近的生活居所來比喻,表現(xiàn)出草原牧民們對自己家園的熱愛,對草原的贊美,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就是贊美家鄉(xiāng)、贊美生活。
4.詩中為什么不寫人?是否無人?
并非無人,"見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寫人,是為了突出表現(xiàn)草原的浩瀚蒼茫的自然特征。
5.在浩瀚蒼茫的自然背景下,"風吹草低見牛羊"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生機感、喜悅感、怡然自在感。
四、當堂作業(yè)。
五、作業(yè):
將《敕勒歌》改寫為一段寫景抒情的文字。
板書設(shè)計:
敕勒歌。
蒼蒼茫茫靜。
(遼闊無邊)。
草低見牛羊動。
(茂盛肥壯)。
課后反思:
敕勒歌教案篇九
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藍得如此純凈;地上的牧草,長得如此豐茂!
ppt2: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會讓人心醉神迷!
ppt3:看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們的線條是那么柔美!
ppt4:看這些在草原上縱馬飛奔的牧民們,他們的生活是多么快樂而美好!
3、(出示ppt5)看了這些草原風光圖,請你說說草原給你留下的印象好嗎?指名說。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經(jīng)去過草原,并且對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動的描繪,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說的——(出示ppt6,師配樂朗讀:“這次,我看到了草原……”)。
6、指名說、背。
師:對!正是我們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書)——《敕勒歌》(課前用黑紙覆蓋)。
敕勒歌教案篇十
1.會認5個字,注意多音字“見”。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結(jié)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詩中描寫草原的無比壯闊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蒼茫的景象。
朗讀古詩,熟讀成誦,在朗讀中感受詩所描寫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一、看圖激趣,揭示課題
1.師:今天,老師想帶大家到草原去看看。(課件出示:大草原圖片并配樂)
2.師: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學生回答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結(jié)合注釋,讀通古詩。
2.檢查生字,出示:敕勒穹廬籠罩見
3.多種形式認讀生字
4.學生自讀整首詩邊讀邊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讀,師生評議。(評議從讀正確方面進行)
三、品讀詩文,熟讀成誦
1.課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許多的蒙古包
師:你看到了什么?由學生說出大意即可。
師:詩中哪句是描寫圖中的內(nèi)容?指名朗誦
在圖片旁出示: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罩四野。
自由讀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學生質(zhì)疑
老師針對課件講述;敕勒是一種族名,敕勒川是這種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好i大家看圖,這就是陰山,多么雄偉壯闊呀!看天空就像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誰愿意來讀讀這4句詩呢?趕快試試吧!
學生自由讀,指名讀。
師評:我聽出來了,陰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陰山下”。示范讀第1、1句。
師評: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廬,籠罩四野?!笔痉蹲x第3、4句。
分小組賽讀第1至4句。
2.詩人還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讀讀最后3句。
課件出示:風吹來了,草叢里露出許多的羊群。
從圖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小組交流。
指名回答:誰愿意來讀一讀?
教師評價放在學生對詩的感受上。如:老師看得出你真的喜歡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彎了腰,訃我們看到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請大家把整首詩連起來讀讀,小組互相聽一聽,看誰讀得棒,把掌聲送給他。
全班交流朗誦。
4、評比“背誦高手”,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背下古詩。
四、小結(jié)
五、拓展
1.今天我們學習《敕勒歌》這首詩,你一定有很多的收獲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說一說。
2.大草原就是―幅美麗畫卷,趕快拿出你的紙和筆把它畫下來吧!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罩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教案篇十一
1.讀懂詩句,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感受詩中所描繪的景色;學習用動靜結(jié)合來體現(xiàn)草原美的寫法。
3.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大草原的富饒、廣闊和美麗,體會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種對大草原那種無比喜悅和熱愛之情。
4.學生會背誦這首民歌。
敕勒歌教案篇十二
1、出示插圖投影片、掛圖或光盤。使學生面對反映北方草原風光的圖景,說一說看到的情景,抒發(fā)自己的感受。
請同學們聽錄音——放課文朗讀錄音。
3、解題。
(二)讀通詩句,認識生字。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
2、在課文中畫出生字,借助拼音讀正確。
3、檢查識字情況。
4、檢查指導讀課文,把詩句讀流暢。
(三)讀懂詩句,了解字詞。
1、自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詞句。學生嘗試互相解疑,教師點撥講解難懂的詞語句子。
2、教師針對學生質(zhì)疑講一講詩句的大意,學生仿照口述。
(四)反復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1、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范讀。將學生帶入情境。
2、學生自己讀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指名讀,評議指導,反復練習。
3、多種形式開展朗讀比賽。
(五)看圖有感情地朗誦。
1、再次出示圖畫,學生看圖練習背誦。
2、小組選代表到臺前看圖吟誦,評議后齊背。
(六)指導寫字。
敕勒歌教案篇十三
1.讀懂詩句,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感受詩中所描繪的景色;學習用動靜結(jié)合來體現(xiàn)草原美的寫法。
3.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大草原的富饒、廣闊和美麗,體會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種對大草原那種無比喜悅和熱愛之情。
4.學生會背誦這首民歌。
1.學習11生字。
2.正確、流利的讀詩,感悟詩的意思。
教學時間:1課時
一、口語訓練:
二、導入課題
(一)歌曲導入:
播放騰格爾《天堂》,課件展示草原圖片。
師:一曲《天堂》唱盡了游牧民族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寫盡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讓人為之陶醉。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敕勒歌》。 (課件中出示標題)
(二)作家作品常識:
《敕勒歌》是南北朝時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車、回鶻,是今天維吾爾族的主要族源。
《樂府詩集》將《敕勒歌》收入《雜歌謠辭》?!稑犯娂肥撬未痪幹臉犯娍偧饕浟藘蓾h到唐五代的樂府詩,兼集先秦歌謠,共一百卷。傳世名篇佳作眾多,如《木蘭辭》、《陌上桑》、《十五從軍征》、《孔雀東南飛》等。
三、探究新知
(一)朗讀指導:
1.播放示范朗讀動畫(聽一遍)
師生共同朗讀一遍。
3.自由朗讀:可以大聲朗讀,也可低聲吟唱,注意朗讀要求模仿示范朗讀把詩歌讀通、讀懂。(兩分鐘)
4.跟讀:放示范朗讀學生小聲跟讀兩遍,體會詩歌的韻律。
5.匯報朗讀:找3人單獨朗讀,及時指導評價。
(二)、重點分析:
1.請快速把詩朗讀一遍,然后討論一下你在詩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從詩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詩中有靜有動,形成了一種動靜結(jié)合的美,使詩顯得有生氣,今后同學們在寫作的過程中也要多運用這種寫作方法,這樣我們的作文會寫得更好。
2."敕勒川,陰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
詩中將天空大地,用與牧民們?nèi)杖障喟樽顬橛H近的生活居所來比喻,表現(xiàn)出草原牧民們對自己家園的熱愛,對草原的贊美,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就是贊美家鄉(xiāng)、贊美生活。
4.詩中為什么不寫人?是否無人?
并非無人,"見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寫人,是為了突出表現(xiàn)草原的浩瀚蒼茫的自然特征。
5.在浩瀚蒼茫的自然背景下,"風吹草低見牛羊"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生機感、喜悅感、怡然自在感
四、當堂作業(yè)
五、作業(yè):
將《敕勒歌》改寫為一段寫景抒情的文字
板書設(shè)計:
敕勒歌
蒼蒼茫茫靜
(遼闊無邊)
草低見牛羊 動
(茂盛肥壯)
課后反思:
敕勒歌教案篇十四
欣賞視頻歌曲《天堂》,一曲《天堂》了草原人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贊美,的確如此,那遼闊曠野、茫茫草原、潔白的浮云、嘹亮的牧歌,無不充滿著誘人的魅力。此時,進行草原的圖片展示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敕勒歌》是南北朝時北方敕勒族的民歌?!稑犯娂穼ⅰ峨防崭琛肥杖搿峨s歌謠辭》?!稑犯娂肥撬未痪幹臉犯娍偧?,主要記錄了兩漢到唐五代的樂府詩和先秦歌謠,共一百卷。傳世名篇佳作眾多,如《木蘭辭》、《陌上?!?、《十五從軍征》、《孔雀東南飛》等。
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車、回鶻,是今天維吾爾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時敕勒族相當繁盛,史書記載有十二個部落。敕勒族一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住隨時可移動的“穹廬”。
聽錄音朗誦,指導學生朗讀。主要是從音調(diào)、音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上進行指導,并注意詩中個別字的讀音,找?guī)酌麑W生進行試讀,另找?guī)酌麑W生進行評價,師生反復揣摩進行朗讀。
整體感悟從整體上把握這首詩的內(nèi)容
第一句:介紹地理位置
第二句:景色景物描寫
第三句:草原景色描寫
敕勒歌:敕勒是我國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陰山:陰山山脈,大部分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境內(nèi)。
穹廬:蒙古人住的圓形帳篷,也稱蒙古包。
籠蓋:籠罩、遮住、蓋住。
蒼蒼:深青色,本課可理解為藍藍的。
茫茫:遼遠,沒有邊際。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默寫全詩
3、完成學案
敕勒歌教案篇一
(一)看圖畫導入課題。
1出示插圖投影片、掛圖或光盤。使學生面對反映北方草原風光的圖景,說一說看到的情景,抒發(fā)自己的感受。
請同學們聽錄音——放課文朗讀錄音。
3解題。
(二)讀通詩句,認識生字。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
2在課文中畫出生字,借助拼音讀正確。
3檢查識字情況。
4檢查指導讀課文,把詩句讀流暢。
(三)讀懂詩句,了解字詞。
1自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詞句。學生嘗試互相解疑,教師點撥講解難懂的詞語句子。
2教師針對學生質(zhì)疑講一講詩句的大意,學生仿照口述。
(四)反復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1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范讀。將學生帶入情境。
2學生自己讀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指名讀,評議指導,反復練習。
3多種形式開展朗讀比賽。
(五)看圖有感情地朗誦。
1再次出示圖畫,學生看圖練習背誦。
2小組選代表到臺前看圖吟誦,評議后齊背。
(六)指導寫字。
(七)完成課后練習第3題。
敕勒歌教案篇二
1、會認5個字,注意多音字“見”。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結(jié)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詩中描寫草原的無比壯闊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蒼茫的景象。
朗讀古詩,熟讀成誦,在朗讀中感受詩所描寫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一、看圖激趣,揭示課題。
1、師:今天,老師想帶大家到草原去看看。(課件出示:大草原圖片并配樂)。
2、師: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學生回答。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結(jié)合注釋,讀通古詩。
2、檢查生字,出示:敕勒穹廬籠罩見。
3、多種形式認讀生字。
4、學生自讀整首詩邊讀邊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讀,師生評議。(評議從讀正確方面進行)。
三、品讀詩文,熟讀成誦。
1、課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許多的蒙古包。
師:你看到了什么?由學生說出大意即可。
師:詩中哪句是描寫圖中的內(nèi)容?指名朗誦。
在圖片旁出示: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罩四野。
自由讀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學生質(zhì)疑。
老師針對課件講述;敕勒是一種族名,敕勒川是這種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好i大家看圖,這就是陰山,多么雄偉壯闊呀!看天空就像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誰愿意來讀讀這4句詩呢?趕快試試吧!
學生自由讀,指名讀。
師評:我聽出來了,陰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陰山下”。示范讀第1、1句。
師評: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廬,籠罩四野?!笔痉蹲x第3、4句。
分小組賽讀第1至4句。
2、詩人還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讀讀最后3句。
課件出示:風吹來了,草叢里露出許多的羊群。
從圖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小組交流。
指名回答:誰愿意來讀一讀?
教師評價放在學生對詩的感受上。如:老師看得出你真的喜歡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彎了腰,訃我們看到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
3、請大家把整首詩連起來讀讀,小組互相聽一聽,看誰讀得棒,把掌聲送給他。
全班交流朗誦。
4、評比“背誦高手”,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背下古詩。
四、小結(jié)。
五、拓展。
1、今天我們學習《敕勒歌》這首詩,你一定有很多的收獲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說一說。
2、大草原就是—幅美麗畫卷,趕快拿出你的紙和筆把它畫下來吧!
敕勒歌教案篇三
1出示插圖投影片、掛圖或光盤。使學生面對反映北方草原風光的圖景,說一說看到的情景,抒發(fā)自己的感受。
請同學們聽錄音——放課文朗讀錄音。
3解題。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
2在課文中畫出生字,借助拼音讀正確。
3檢查識字情況。
4檢查指導讀課文,把詩句讀流暢。
1自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詞句。學生嘗試互相解疑,教師點撥講解難懂的詞語句子。
2教師針對學生質(zhì)疑講一講詩句的大意,學生仿照口述。
1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范讀。將學生帶入情境。
2學生自己讀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指名讀,評議指導,反復練習。
3多種形式開展朗讀比賽。
1再次出示圖畫,學生看圖練習背誦。
2小組選代表到臺前看圖吟誦,評議后齊背。
敕勒歌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感受詩中所描繪的景色;學習用動靜結(jié)合來體現(xiàn)草原美的寫法。
3.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大草原的富饒、廣闊和美麗,體會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種對大草原那種無比喜悅和熱愛之情。
4.學生會背誦這首民歌。
教學重點:
1.學習11生字。
2.正確、流利的讀詩,感悟詩的意思。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口語訓練:
二、導入課題。
(一)歌曲導入:
播放騰格爾《天堂》,課件展示草原圖片。
師:一曲《天堂》唱盡了游牧民族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寫盡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讓人為之陶醉。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敕勒歌》。(課件中出示標題)。
(二)作家作品常識:
《敕勒歌》是南北朝時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車、回鶻,是今天維吾爾族的主要族源。
《樂府詩集》將《敕勒歌》收入《雜歌謠辭》?!稑犯娂肥撬未痪幹臉犯娍偧?,主要集錄了兩漢到唐五代的樂府詩,兼集先秦歌謠,共一百卷。傳世名篇佳作眾多,如《木蘭辭》、《陌上桑》、《十五從軍征》、《孔雀東南飛》等。
三、探究新知。
(一)朗讀指導:
1.播放示范朗讀動畫(聽一遍)。
師生共同朗讀一遍。
3.自由朗讀:可以大聲朗讀,也可低聲吟唱,注意朗讀要求模仿示范朗讀把詩歌讀通、讀懂。(兩分鐘)。
4.跟讀:放示范朗讀學生小聲跟讀兩遍,體會詩歌的韻律。
5.匯報朗讀:找3人單獨朗讀,及時指導評價。
(二)、重點分析:
1.請快速把詩朗讀一遍,然后討論一下你在詩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從詩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詩中有靜有動,形成了一種動靜結(jié)合的美,使詩顯得有生氣,今后同學們在寫作的過程中也要多運用這種寫作方法,這樣我們的作文會寫得更好。
2.“敕勒川,陰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
詩中將天空大地,用與牧民們?nèi)杖障喟樽顬橛H近的生活居所來比喻,表現(xiàn)出草原牧民們對自己家園的熱愛,對草原的贊美,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就是贊美家鄉(xiāng)、贊美生活。
4.詩中為什么不寫人?是否無人?
并非無人,“見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寫人,是為了突出表現(xiàn)草原的浩瀚蒼茫的自然特征。
5.在浩瀚蒼茫的自然背景下,“風吹草低見牛羊”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生機感、喜悅感、怡然自在感。
四、當堂作業(yè)。
五、作業(yè):
板書設(shè)計:
敕勒歌。
蒼蒼茫茫靜。
(遼闊無邊)。
草低見牛羊動。
(茂盛肥壯)。
課后反思:
敕勒歌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樂府;讀懂詩句,能夠想象詩中所描繪的風光。
2、過程與方法: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與價值觀:
激發(fā)熱愛自然、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朗讀詩歌;
2、對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學難點:
“天似穹廬”的比喻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預習作業(yè):
1、解決生字,熟讀課文。
2、根據(jù)你對這首詩歌的理解,畫出你心目中的草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騰格爾的《天堂》,讓學生初步感知草原人對草原的熱愛。
二、背景資料:(投影)。
《敕勒歌》是南北朝時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錄在《樂府詩集》中。樂府,是漢代設(shè)立的一個音樂機構(gòu),它的任務(wù)是制禮作樂、搜集歌辭和訓練樂員。所搜集的配樂的詩歌,就叫樂府詩,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數(shù)民族,今維吾爾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時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南部)一帶。這個民族在北方遼闊的草原上,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隨時可以搬動的'“穹廬”(今俗稱“蒙古包”)。
三、詩歌朗讀:
1、聽范讀錄音。
2、學生自己讀,注意體會感情,把握語氣語調(diào)。
3、指名學生朗讀,師生簡單評議。
四、問題探究:(投影)。
2、詩中為什么不寫人?是否無人?
五、小結(jié):
1、齊讀詩歌。
2、這是一首草原的贊歌,它歌詠了北國草原的富饒、壯麗,抒發(fā)了敕勒人對養(yǎng)育他們的草原的無限熱愛之情。
3、展示學生作品。
六、拓展延伸:(投影)。
1、投影展示風景圖片。
2、說說自己的家鄉(xiāng)。
七、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且背誦默寫。
2、書面完成課后練習三。
敕勒歌教案篇六
300多年過去了,少年時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們一起,用清脆的聲音讀著——(生齊讀——敕勒川……)。
又是300多年過去了,少年時代的司馬光,和宋朝的孩子們一起,用明亮的聲音讀著——(生齊讀——敕勒川……)。
時間如流水,轉(zhuǎn)眼又過去了600多年,少年時代的納蘭性德,與清朝的孩子們一起,用甜美的聲音讀著——(生齊讀——敕勒川……)。
今天,我們要讀——(生齊讀——敕勒川……)。
將來,我們的子子孫孫仍要讀——(生齊讀——敕勒川……)。
3、我相信,只要這種清脆的讀書聲永不停息,中華民族文化的薪火就會代代相傳,中華民族就會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孩子們,傳承文化,我們?nèi)沃囟肋h!
下課!
敕勒歌教案篇七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會認5個字,注意多音字“見”。
能力目標: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情感目標:結(jié)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詩中描寫草原的無比壯闊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蒼茫的景象。
教學重點:朗讀古詩,熟讀成誦,在朗讀中感受詩所描寫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1.出示插圖投影片、掛圖或光盤。使學生面對反映北方草原風光的圖景,說一說看到的情景,抒發(fā)自己的感受。
請同學們聽錄音――放課文朗讀錄音。
3.解題。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
2.在課文中畫出生字,借助拼音讀正確。
3.檢查識字情況。
4.檢查指導讀課文,把詩句讀流暢。
1.自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詞句。學生嘗試互相解疑,教師點撥講解難懂的詞語句子。
2.教師針對學生質(zhì)疑講一講詩句的大意,學生仿照口述。
1.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范讀。將學生帶入情境。
2.學生自己讀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指名讀,評議指導,反復練習。
3.多種形式開展朗讀比賽。
1.再次出示圖畫,學生看圖練習背誦。
2.小組選代表到臺前看圖吟誦,評議后齊背。
敕勒歌教案篇八
一、口語訓練:
二、導入課題。
(一)歌曲導入:
播放騰格爾《天堂》,課件展示草原圖片。
師:一曲《天堂》唱盡了游牧民族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寫盡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讓人為之陶醉。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敕勒歌》。(課件中出示標題)。
(二)作家作品常識:
敕勒歌》是南北朝時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車、回鶻,是今天維吾爾族的主要族源。
樂府詩集》將《敕勒歌》收入《雜歌謠辭》。《樂府詩集》是宋代郭茂倩編著的樂府詩總集,主要集錄了兩漢到唐五代的樂府詩,兼集先秦歌謠,共一百卷。傳世名篇佳作眾多,如《木蘭辭》、《陌上?!?、《十五從軍征》、《孔雀東南飛》等。
三、探究新知。
(一)朗讀指導:
1.播放示范朗讀動畫(聽一遍)。
師生共同朗讀一遍。
3.自由朗讀:可以大聲朗讀,也可低聲吟唱,注意朗讀要求模仿示范朗讀把詩歌讀通、讀懂。(兩分鐘)。
4.跟讀:放示范朗讀學生小聲跟讀兩遍,體會詩歌的韻律。
5.匯報朗讀:找3人單獨朗讀,及時指導評價。
(二)、重點分析:
1.請快速把詩朗讀一遍,然后討論一下你在詩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從詩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詩中有靜有動,形成了一種動靜結(jié)合的美,使詩顯得有生氣,今后同學們在寫作的過程中也要多運用這種寫作方法,這樣我們的作文會寫得更好。
2."敕勒川,陰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
詩中將天空大地,用與牧民們?nèi)杖障喟樽顬橛H近的生活居所來比喻,表現(xiàn)出草原牧民們對自己家園的熱愛,對草原的贊美,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就是贊美家鄉(xiāng)、贊美生活。
4.詩中為什么不寫人?是否無人?
并非無人,"見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寫人,是為了突出表現(xiàn)草原的浩瀚蒼茫的自然特征。
5.在浩瀚蒼茫的自然背景下,"風吹草低見牛羊"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生機感、喜悅感、怡然自在感。
四、當堂作業(yè)。
五、作業(yè):
將《敕勒歌》改寫為一段寫景抒情的文字。
板書設(shè)計:
敕勒歌。
蒼蒼茫茫靜。
(遼闊無邊)。
草低見牛羊動。
(茂盛肥壯)。
課后反思:
敕勒歌教案篇九
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藍得如此純凈;地上的牧草,長得如此豐茂!
ppt2: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會讓人心醉神迷!
ppt3:看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們的線條是那么柔美!
ppt4:看這些在草原上縱馬飛奔的牧民們,他們的生活是多么快樂而美好!
3、(出示ppt5)看了這些草原風光圖,請你說說草原給你留下的印象好嗎?指名說。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經(jīng)去過草原,并且對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動的描繪,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說的——(出示ppt6,師配樂朗讀:“這次,我看到了草原……”)。
6、指名說、背。
師:對!正是我們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書)——《敕勒歌》(課前用黑紙覆蓋)。
敕勒歌教案篇十
1.會認5個字,注意多音字“見”。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結(jié)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詩中描寫草原的無比壯闊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蒼茫的景象。
朗讀古詩,熟讀成誦,在朗讀中感受詩所描寫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一、看圖激趣,揭示課題
1.師:今天,老師想帶大家到草原去看看。(課件出示:大草原圖片并配樂)
2.師: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學生回答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結(jié)合注釋,讀通古詩。
2.檢查生字,出示:敕勒穹廬籠罩見
3.多種形式認讀生字
4.學生自讀整首詩邊讀邊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讀,師生評議。(評議從讀正確方面進行)
三、品讀詩文,熟讀成誦
1.課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許多的蒙古包
師:你看到了什么?由學生說出大意即可。
師:詩中哪句是描寫圖中的內(nèi)容?指名朗誦
在圖片旁出示: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罩四野。
自由讀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學生質(zhì)疑
老師針對課件講述;敕勒是一種族名,敕勒川是這種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好i大家看圖,這就是陰山,多么雄偉壯闊呀!看天空就像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誰愿意來讀讀這4句詩呢?趕快試試吧!
學生自由讀,指名讀。
師評:我聽出來了,陰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陰山下”。示范讀第1、1句。
師評: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廬,籠罩四野?!笔痉蹲x第3、4句。
分小組賽讀第1至4句。
2.詩人還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讀讀最后3句。
課件出示:風吹來了,草叢里露出許多的羊群。
從圖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小組交流。
指名回答:誰愿意來讀一讀?
教師評價放在學生對詩的感受上。如:老師看得出你真的喜歡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彎了腰,訃我們看到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請大家把整首詩連起來讀讀,小組互相聽一聽,看誰讀得棒,把掌聲送給他。
全班交流朗誦。
4、評比“背誦高手”,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背下古詩。
四、小結(jié)
五、拓展
1.今天我們學習《敕勒歌》這首詩,你一定有很多的收獲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說一說。
2.大草原就是―幅美麗畫卷,趕快拿出你的紙和筆把它畫下來吧!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罩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教案篇十一
1.讀懂詩句,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感受詩中所描繪的景色;學習用動靜結(jié)合來體現(xiàn)草原美的寫法。
3.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大草原的富饒、廣闊和美麗,體會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種對大草原那種無比喜悅和熱愛之情。
4.學生會背誦這首民歌。
敕勒歌教案篇十二
1、出示插圖投影片、掛圖或光盤。使學生面對反映北方草原風光的圖景,說一說看到的情景,抒發(fā)自己的感受。
請同學們聽錄音——放課文朗讀錄音。
3、解題。
(二)讀通詩句,認識生字。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
2、在課文中畫出生字,借助拼音讀正確。
3、檢查識字情況。
4、檢查指導讀課文,把詩句讀流暢。
(三)讀懂詩句,了解字詞。
1、自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詞句。學生嘗試互相解疑,教師點撥講解難懂的詞語句子。
2、教師針對學生質(zhì)疑講一講詩句的大意,學生仿照口述。
(四)反復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1、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范讀。將學生帶入情境。
2、學生自己讀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指名讀,評議指導,反復練習。
3、多種形式開展朗讀比賽。
(五)看圖有感情地朗誦。
1、再次出示圖畫,學生看圖練習背誦。
2、小組選代表到臺前看圖吟誦,評議后齊背。
(六)指導寫字。
敕勒歌教案篇十三
1.讀懂詩句,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感受詩中所描繪的景色;學習用動靜結(jié)合來體現(xiàn)草原美的寫法。
3.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大草原的富饒、廣闊和美麗,體會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種對大草原那種無比喜悅和熱愛之情。
4.學生會背誦這首民歌。
1.學習11生字。
2.正確、流利的讀詩,感悟詩的意思。
教學時間:1課時
一、口語訓練:
二、導入課題
(一)歌曲導入:
播放騰格爾《天堂》,課件展示草原圖片。
師:一曲《天堂》唱盡了游牧民族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寫盡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讓人為之陶醉。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敕勒歌》。 (課件中出示標題)
(二)作家作品常識:
《敕勒歌》是南北朝時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車、回鶻,是今天維吾爾族的主要族源。
《樂府詩集》將《敕勒歌》收入《雜歌謠辭》?!稑犯娂肥撬未痪幹臉犯娍偧饕浟藘蓾h到唐五代的樂府詩,兼集先秦歌謠,共一百卷。傳世名篇佳作眾多,如《木蘭辭》、《陌上桑》、《十五從軍征》、《孔雀東南飛》等。
三、探究新知
(一)朗讀指導:
1.播放示范朗讀動畫(聽一遍)
師生共同朗讀一遍。
3.自由朗讀:可以大聲朗讀,也可低聲吟唱,注意朗讀要求模仿示范朗讀把詩歌讀通、讀懂。(兩分鐘)
4.跟讀:放示范朗讀學生小聲跟讀兩遍,體會詩歌的韻律。
5.匯報朗讀:找3人單獨朗讀,及時指導評價。
(二)、重點分析:
1.請快速把詩朗讀一遍,然后討論一下你在詩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從詩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詩中有靜有動,形成了一種動靜結(jié)合的美,使詩顯得有生氣,今后同學們在寫作的過程中也要多運用這種寫作方法,這樣我們的作文會寫得更好。
2."敕勒川,陰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
詩中將天空大地,用與牧民們?nèi)杖障喟樽顬橛H近的生活居所來比喻,表現(xiàn)出草原牧民們對自己家園的熱愛,對草原的贊美,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就是贊美家鄉(xiāng)、贊美生活。
4.詩中為什么不寫人?是否無人?
并非無人,"見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寫人,是為了突出表現(xiàn)草原的浩瀚蒼茫的自然特征。
5.在浩瀚蒼茫的自然背景下,"風吹草低見牛羊"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生機感、喜悅感、怡然自在感
四、當堂作業(yè)
五、作業(yè):
將《敕勒歌》改寫為一段寫景抒情的文字
板書設(shè)計:
敕勒歌
蒼蒼茫茫靜
(遼闊無邊)
草低見牛羊 動
(茂盛肥壯)
課后反思:
敕勒歌教案篇十四
欣賞視頻歌曲《天堂》,一曲《天堂》了草原人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贊美,的確如此,那遼闊曠野、茫茫草原、潔白的浮云、嘹亮的牧歌,無不充滿著誘人的魅力。此時,進行草原的圖片展示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敕勒歌》是南北朝時北方敕勒族的民歌?!稑犯娂穼ⅰ峨防崭琛肥杖搿峨s歌謠辭》?!稑犯娂肥撬未痪幹臉犯娍偧?,主要記錄了兩漢到唐五代的樂府詩和先秦歌謠,共一百卷。傳世名篇佳作眾多,如《木蘭辭》、《陌上?!?、《十五從軍征》、《孔雀東南飛》等。
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車、回鶻,是今天維吾爾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時敕勒族相當繁盛,史書記載有十二個部落。敕勒族一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住隨時可移動的“穹廬”。
聽錄音朗誦,指導學生朗讀。主要是從音調(diào)、音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上進行指導,并注意詩中個別字的讀音,找?guī)酌麑W生進行試讀,另找?guī)酌麑W生進行評價,師生反復揣摩進行朗讀。
整體感悟從整體上把握這首詩的內(nèi)容
第一句:介紹地理位置
第二句:景色景物描寫
第三句:草原景色描寫
敕勒歌:敕勒是我國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陰山:陰山山脈,大部分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境內(nèi)。
穹廬:蒙古人住的圓形帳篷,也稱蒙古包。
籠蓋:籠罩、遮住、蓋住。
蒼蒼:深青色,本課可理解為藍藍的。
茫茫:遼遠,沒有邊際。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默寫全詩
3、完成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