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應該具備可操作性,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準確按照教案進行教學。教案的編寫需要考慮教學內(nèi)容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學習進度,以便合理分配教學資源。如果你對教案的編寫還有一些困惑或不明白之處,可以參考下面的教案范文進行學習。
初二語文教案篇一
1.學習掌握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本文樸實語言中所含的復雜感情。
2.準確認讀課文中疑難字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本文的教學主要從找出文章線索人手,然后圍繞這個線索按照段落順序逐步講解,所運用的方法主要有問題法、討論法、教師范讀、演講法等。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會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愛,使其懂得審視自己的行為,珍惜親情,探尋與父母、長輩相處的最佳方式。
重點:1.學習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本文平實的語言中所飽含的深情。
2.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情感教育。
難點:1.本文的線索是吃的東西,這一點較不常見,對此應稍作分析。
2文章對母親的描寫不多,卻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對學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說教的方式,可通過演講,引導學生自己明白體會。
教師準備:查閱資料,掌握作者情況及作品背景。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了解文章大意,準確認讀課文中疑難字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學生活動。
2.分析課文第l、2自然段。
3.朗讀課文,在教師指導下研讀l、2自然段。
4.讓學生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nèi)容。
5.默讀課文,理清文章線索,思考相關問題。
一、創(chuàng)建情景。導入課文。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師:在學習本課之前,我想請大家回憶一下,有沒有什么事情讓你們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2.鼓勵學生舉手講述,注意對學生的心結(jié)進行開導。3.師:本文題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是當代語言學家季羨林老師,寫這篇文章時季老師已年近九十,卻還在對一件往事耿耿于懷,可見這件事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有著怎樣的地位。那么,讓這為九十多歲的老人難忘,始終無法釋懷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樣的事呢?(板書課題)1.低頭沉思,回憶往事。2.舉手講述讓自己至今懊惱不已的往事,注意情節(jié)的完整性。3.聽教師講述,了解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對本文的學習產(chǎn)生興趣。
二、分析課文第l、2自然段。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讓學生齊讀課文第l、2自然段。2.師: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抽學生回答。板書:不該離開故鄉(xiāng),離開母親。3.師:為什么說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抽學生回答。板書: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4.師:作者在第1段用了兩個成語"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們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抽學生回答,總結(jié)。5.讓學生用上面兩個成語造句,并加以點評。1.朗讀課文,注意讀出感情。.2.思考回答。生:不該離開故鄉(xiāng),離開母親。3.思考回答。生:因為它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4.思考回答。生:這兩個成語說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卻能不假思索地說出讓他感觸最深的事,因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無法解開的心結(jié)。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讓學生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nèi)容,明了文章線索(約分鐘)。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請學生默讀課文。2.師:剛才大家都閱讀了課文,對文章的內(nèi)容有了大致了解。請大家思考一下,作者這篇懷念母親的文章是圍繞什么展開的?1.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nèi)容。2.踴躍回答。生:全文是圍繞吃的東西展開的。
3.師:很正確,具體有哪些吃的呢?抽學生回答。板書:白的黃的紅的4.師:不錯,"白的、黃的、紅的"就是本文的線索,它貫穿文章始終。作者為什么要以吃的為線索呢?這一點作者在文中作了說明,請大家找出來。5.抽學生朗讀相關語句。6.師:因為孩子最容易關心吃的東西,所以作者對小時候的記憶總與吃的聯(lián)系在一起,這一點可以理解。但為什么母親吃不到好東西這件事也會讓他想起母親呢?組織學生討論。7.讓學生匯報討論結(jié)果,并加以總結(jié)。3.思考問題。生:白的麥子面,黃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紅的高粱餅。4.閱讀課文,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5.朗讀:."第一,我作為一個孩子容易關心吃的東西。第二.除了黃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東西,幾乎都與母親無緣。"6.分組討論,每組選一個小組長,作好討論記錄。生:母親之所以只吃紅的是因為她把白的和黃的讓給了我,這讓我感動至深。生:母親艱辛一生,作者兒時無法體會,成人時又無法報答,內(nèi)心悲涼。7.匯報討論結(jié)果,在教師點撥下明確。
四、本課小結(jié)。
本課熟悉了課文內(nèi)容,明確了文章線索,對第l、2自然段進行了分析,知曉了作者心中永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親對"我"的關愛和我對母親的懷念。
五、板書設計。
永久的悔。
季羨林。
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永久的悔:不該離開故鄉(xiāng),離開母親。
線索:白的黃的紅的。
教師指導學生活動。
1.閱讀3、4自然段,對作者家境和母親形象有初步認識。
2.閱讀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親對自己的關愛。
初二語文教案篇二
注意結(jié)合所學內(nèi)容的主要點小結(jié)即可,突出學習收獲即可。
1.完成課后練習。(a)。
2.摘抄文中優(yōu)美詞句,細心體會,學會運用。(b)。
3、讀后感。(c)。
本文是一篇富于詩情畫意的優(yōu)美散文,文章運用生動簡潔的語言描繪了鶴群飛行于空中的優(yōu)美姿態(tài),記錄了鶴鷹之戰(zhàn)的激烈場面,贊頌鶴的群體精神。如何體會鶴的形象及把握理解鶴群精神,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對文中"鶴鷹之戰(zhàn)"開始時鶴群的驚慌的理解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文章描寫細致傳神,語言貼切富有表現(xiàn)力,可以借此訓練學生的描寫能力以及語言領悟能力,在教學中宜注意加以引導。
初二語文教案篇三
教學重點:
一、體會作者抓住了蘇州園林的哪個特征,又是怎樣突出這個特征的。
二、學習本文嚴謹?shù)慕Y(jié)構層次。
三、學習本文準確、簡潔、生動的語言。
四、熟悉說明方法,學習用比較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征。
教學難點:
一、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寫作意圖,進而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理解文章結(jié)構。
二、在把握全篇結(jié)構的基礎上,通過練習進一步加強對說明文的分析掌握。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學習說明文知識。
2、作者簡介及寫作緣由。
3、字詞。
4、朗讀課文,找出說明對象。
5、理清文章結(jié)構,劃分段落層次,歸納段意。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找出說明對象的總體特征,并分析作者通過哪幾個方面來突出這幾個特點的。
2、明確本文的說明順序。
3、以課文第4、5節(jié)為例,指導學生掌握說明文閱讀重點。
教學內(nèi)容及步驟:
怎樣抓住蘇州園林的特點來進行說明的。
二、朗讀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說明蘇州園林地位的詞語,分析。
明確:標本——同一類事物中可以作為代表的事物。表明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藝術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三、朗讀第二段,找出蘇州園林具有怎樣的總體特征,才能成為各地園林的標本?
明確: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提問:為了達到這一標準,作者認為設計者和匠師從哪幾個方面下了功夫?
明確:四個講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問:本段具體說明了蘇州園林哪個特點?
蘇州園林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什么?
為了什么這一特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作比較、打比方)。
五、閱讀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練習:(學生思考、討論)。
(1)用“||”劃分這段文字的層次。
(2)這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其中又以為主。
(3)蘇州園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4)文中概括蘇州園林假山特點的一句是。
(5)文章分幾個方面介紹池沼?
(6)這段文字的結(jié)構特點是。
(7)這段文字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六、配合圖片,簡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問題:
(1)概括本段的段意。
(2)指出本段運用的說明方法。
(3)這段文字除用說明這種表達方式,還用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4)本段的說明順序是什么?
七、提問:作者在寫完蘇州園林的四大特點后,為何又寫了7、8、9段?
這三段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蘇州園林的?
八、整理說明順序:概括——具體主要——次要。
九、歸納說明文閱讀的重點:
(1)明確說明對象。
(2)弄清所說明的事物的特征。
(3)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段意。
(4)了解文章使用的說明方法。
(5)明確說明順序。
(6)把握說明文的結(jié)構。
(7)在說明文中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的運用及效果。
(8)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密。
十、本課小結(jié)。
十一、布置作業(yè):作文《我們的校園》。
要求:1、認真觀察,抓準特點。
2、按照一定的說明順序。
3、用3~4種說明方法。
4、字數(shù):500字。
初二語文教案篇四
1.關于鶴群飛翔于空中的細節(jié)主要有:(目標2)。
(1)南側(cè)群山的上空深處,浮現(xiàn)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點。
(2)它們一律將長頸伸向前方,雙足問后方筆直延伸,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實在是無可言喻。
(3)排成一字模隊的鶴群以此為信號,一齊掉頭向左轉(zhuǎn),變成單列縱隊。
(4)排頭大鶴先向有旋轉(zhuǎn),而后悠哉游哉翱翔高空。后續(xù)鶴也都一只緊接一只,向右旋轉(zhuǎn),直騰高空。
(5)上百只鶴的鶴群恰似飄搖于颶風中的鴻毛,輕盈飛颶;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渦,緩緩升騰。
(6)開始大小如麻雀,轉(zhuǎn)眼間有如蝴蝶,不久像飛蛾,最后小如蚊。
(7)從排頭依次掉頭向北,敏捷地變成一縷長長的細絲。加快速度一路向北飛去。
2、表現(xiàn)鶴群搏擊蒼鷹的細節(jié)主要有:
(1)鶴群立刻發(fā)出嘹亮的"哦--哦--哦"的啼鳴聲。
(2)靜靜旋轉(zhuǎn)的鶴群,陣勢立即崩潰,驚恐萬分,慌亂啼鳴,撲打雙翅,陷入一片混亂。
(3)于是其他鶴更加狂亂啼鳴,一只緊跟一只,疾速轉(zhuǎn)身,俯沖下來去追逐下滑的蒼鷹。
(4)在陽光下,鶴們雙翅奮節(jié)搏擊,銀光閃爍。鶴群宛如暴風中飛轉(zhuǎn)的云堆,迅速形成漩渦狀,上下左右飛舞,光瑩瑩耀眼。
3.表現(xiàn)鶴群救助同伴的'細節(jié)有:
(1)這時鶴群一齊發(fā)出了悲痛的啼鳴。
(2)隊列最前方很快翻身飛出兩只健壯的大鶴,立即降到看來已精疲力竭。緩緩下墜的伙伴身旁,引吭高鳴,盤旋周圍。
(3)來救的兩只大鶴,從左右兩側(cè)緊緊靠近傷鶴,各自伸出一只長長的翅膀,將傷鶴架起來了。
(4)在這段時間里,其他鶴高聲啼叫,盤旋高空,一齊等待傷鶴返回。
(四)通讀,進一步思索以下問題,并從總體上體會全文的寫作風格和思想內(nèi)涵。
1.作者描寫鶴悠然飛翔于空中的意圖是什么?
3.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常見到因車禍倒于血泊中的人,或看見寒風中沿路乞討的乞。
4.文章最主要的修辭方法是什么?
5.討論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
初二語文教案篇五
知識與能力:
1.閱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理解文章于自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流露出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xiāng)的熱愛。
過程與方法:以合作探究及練習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對民族深厚文化的熱愛,從而感受文章的韻味和情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課文,理解作者對兒時生活的懷想的情感,激發(fā)學生對故鄉(xiāng)的熱愛。
合作探究,深入了解文章的內(nèi)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體會作者的感情。
導入——閱讀——品評——拓展。
多媒體課件。
一課時。
一、導入。
我們剛剛過完端午節(jié),在享受快樂之余,也深深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深邃?,F(xiàn)在讓我們看看江南的節(jié)日和我們有何不同。(板題)。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作家。
三、合作探究。
1、文章開頭介紹了端午節(jié)的哪些習俗?作用是什么?
2.家鄉(xiāng)的鴨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點?
以“這是的鴨蛋,因為(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為句式說一段話。
示例:
這是與眾不同的鴨蛋,因為“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別處鴨蛋也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
質(zhì)細而油多。
居然讓人如此讓人垂涎欲滴。
色彩鮮艷。
蛋殼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黃是紅色的。
小結(jié):家鄉(xiāng)的鴨蛋是與眾不同的,聲名遠播的,歷史悠久的,吃法多樣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鮮艷的……一提起家鄉(xiāng)的鴨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訴說內(nèi)心的贊美和自豪。這種贊美,這種自豪都緣于作者那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緣于那深深的故鄉(xiāng)情結(jié)吧。
3、擬寫廣告詞。
好的東西,應該讓所有的人知道。請大家擬寫一則廣告詞來向外界推薦。
示例:“天上月亮太陽,高郵鴨蛋雙黃”,請你選擇一樣家鄉(xiāng)的名有特產(chǎn)為它擬寫一則廣告。
四、布置作業(yè)。
用你的筆,把你家鄉(xiāng)的風俗文化贊揚一番,寫出自豪感,語言生動傳神,有文化氣息。
初二語文教案篇六
1、了解一些文言知識,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句式。
2、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本文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體會文章整體布局的妙處。
3、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1、欣賞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畫面美。
2、抓住精彩的寫景段落,仔細揣摩畫龍點睛的詞語,把握作品景物描寫的特點。
一、導入新課。
如果說滾滾東逝的長江是一條藝術長廊的話,那么三峽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變幻的四季、涌動的波濤、聳峙的山巒,激發(fā)了古今詩人畫家多少情思與靈感!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們學習選自《水經(jīng)注》的《三峽》。
二、作者簡介。
三、朗讀課文,正確把握節(jié)奏,感受作品的音韻美。
1、學生初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初步理解文句。
(1)讀準字音:
(2)以小組為單位,解決疑難詞句,教師巡視指導。
2、教師指導學生朗讀。
(1)播放錄音,要求學生聽讀,把握節(jié)奏、韻律及情調(diào)。
(2)教師提示朗讀需要注意的地方:
自/三峽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清/榮/峻/茂每至/晴初霜旦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BR> 四、再讀課文,體會文章情感。
教師伴音樂范讀。同學嘗試朗讀,請一名同學伴音樂讀,學生評點。教師指點:在朗讀中學習處理語速、語調(diào)、重音的方法,達到讀準字音,讀順節(jié)奏,讀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節(jié)略快,讀出氣勢;第三節(jié)讀慢,讀出清幽之氣;第四節(jié)略慢,讀出凄美之氣。
五、析讀課文,了解文章內(nèi)容。
1、問:文章主要寫了三峽的哪些景色?
(山、水)。
2、請男生找出三峽山的特點,以三峽的山是……。
(三峽的山是高峻的、連綿的、怪異的、幽寂的……)。
3、請女生找出三峽水的特點,以三峽的水是……。
(三峽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蕩的、凄寒的……)。
六、探究閱讀,了解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1、這篇文章雖然既寫了山又寫了水,但從文章寫作目的和內(nèi)容來說,側(cè)重于寫什么?
(水)。
2、有一個順序嗎?
(寫山是為了寫水蓄勢,寫水是從最主要的特征寫起:三個時間:夏天:奔放;春冬:清幽;晴初霜旦:凄婉。)。
3、請學生說一說家鄉(xiāng)不同季節(jié)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課后編一本集子——《家鄉(xiāng)美》。
七、延伸閱讀,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激情。
請同學說說三峽大壩竣工后景色會有什么變化?如:
大壩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內(nèi)水位會有所升高,“兩岸連山,略無闋處”這一景觀會有所變化,三峽上游會出現(xiàn)又一個秀麗的千島湖。
大壩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的情況就不會出現(xiàn)了,有大壩來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證水道的暢通,無論是豐水還是枯水的季節(jié),航運都不受影響。
大壩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為大壩蓄水會導致污染。
大壩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達以前難以到達的山林深處,會嚇走猿猴,“高猿常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的景象就會消失了。
問:三峽即將發(fā)生許多變化,那么,這個新的三峽和酈道元筆下的三峽相比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結(jié)語:其實,它們各有各的美。遠去了的,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個現(xiàn)代而又更加壯美的三峽。雖然,美麗不會永遠,但文明總要進步,當眷戀之手告別千年的風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贊美。但愿同學們能多學一些知識,能有機會直接參與到對三峽的建設和管理中去,將三峽打扮得更美麗。
初二語文教案篇七
這是一篇現(xiàn)代記敘文。文章以樸素自然的語言回憶了過去的家庭生活,通過平凡小事來表達對母親深深的思念,表達了因為再也無法報答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根據(jù)現(xiàn)代中學生不懂生活的艱難,不理解父母苦心、缺乏愛心以及農(nóng)村中學生閱讀量少并本文的特點,我通過引、讀、思、品、寫五個環(huán)節(jié)來完成教學任務。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父母的苦心,健全人格,懂得盡孝,懂得關愛他人,學會自主學習,培養(yǎng)合作、探究的精神,領略文章平實自然、在日常絮語中蘊含深情的語言風格。
(一)引(延伸課外,認識作者)。
1、引導學生背誦孟郊的《游子吟》,學生談對本詩的理解。之后引入同題材的《永久的悔》。
2、教師結(jié)合課文注解簡要介紹作者。
(二)讀(朗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用橫線畫出自己喜歡的詞語,標出生字生詞,查字典解決。
2、在順暢默讀課文的基礎上放聲朗讀,體會感情。
3、教師設問:讀這篇文章應該用什么樣的感情來讀呢?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小結(jié):痛苦、悔恨。
(三)思(獨立思考,各抒己見)。
思考下列問題,現(xiàn)場回答:
1、作者悔什么?為什么悔?悔的表現(xiàn)是什么??
2、本文的結(jié)構層次如何劃分?
(四)品(品味精彩,積累感悟)。
1、輕聲朗讀課文,品味作者情感。(教師做示范,學生學習品賞)。
例:在當時,對我來說,月餅可真是神奇的好東西……她根本一口也沒有吃。這句寫出了我家生活的極度貧困,很難吃上月餅;也寫出了我那時的幼小,不懂事,沒有想到母親。表現(xiàn)了我的悔恨之情。
歸納妙點:
1、文章語言樸素自然,在平實中飽含深情,在字里行間表達出對母親的思念,由此突出主題:及早盡孝。
2、全文以“永久的悔”為主線展開。開篇點明“永久的悔”,引出對往事的追憶——“悔”的由來,結(jié)尾扣題,進一步突出“永久的悔”。條理清晰,主題突出感人至深。
(五)寫(反饋檢查、學以致用)。
1、詞語的理解性聽寫(教師說出詞語意思,學生寫出本詞)。
2、母愛無私,母愛偉大。生活中你一定也深有感觸,請用簡短的語句寫出你的感受。
3、以親情、友情、師生情等為題材寫一篇作文。
要求:
1、自擬題目。
2、親身經(jīng)歷,情感真摯。
本案例體現(xiàn)了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注重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又創(chuàng)造性地吸收了傳統(tǒng)教學方法注意夯實基礎知識的特點。成功之處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jié)合。
通過獨立閱讀理解課文、學習詞語。在比較閱讀中,小組的互動,促使多數(shù)學生參與進來。
2、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文以載道”,這是古今大學問家所提倡的。讀文章重要的是領悟其中的精神實質(zhì),使優(yōu)秀的思想精神代代相傳。本案例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通過文章的閱讀,領悟母愛的艱辛與偉大,明白愛心、同情心的重要性。
3、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
聽寫是傳統(tǒng)教法之一,但在這里注入了新的活力。以理解進行概括性聽寫,既能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又能使學生加深對詞語的理解,同時達到了夯實基礎的目的。
初二語文教案篇八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謝中書即謝徵曾做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
《答謝中書書》是作者寫給謝中書的一封談山水的信。書,書信。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夏陽(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故稱“謝中書”。本文是作者給謝中書復信中的一部分內(nèi)容,是作者寫景的名篇。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南朝齊、梁時期思想家、醫(yī)學家。隱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國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詢他的意見,時人稱為“山中宰相”。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
1、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各種色彩交相輝映。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
2、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季節(jié)
3、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消散
4、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夕日,夕陽。頹,墜落。沉鱗競躍,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躍。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鱗,指代魚。
5、實是欲界之仙都 人間的仙境。欲界,佛教指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的境界,即人間。
6、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康樂:指謝靈運,東晉人,是謝玄的孫子,襲封為康樂公,故稱之為謝康樂。復,再;與,參與,指欣賞。奇:指奇山異水。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高峰如云,清澈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總領全文
描繪景色
感慨議論
總括全文
山河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共同贊嘆的。
這里巍峨的山峰聳入云霄,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
兩岸的石壁,(在陽光下)各種色彩交相輝映。
青蔥的樹木,碧綠的竹子,四季長存。
清晨,夜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可聽到猿猴鳥兒此起彼伏的鳴叫聲。
傍晚,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可見到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躍 。
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初二語文教案篇九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二語文上冊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體會作者抓住了蘇州園林的哪個特征,又是怎樣突出這個特征的。
二、學習本文嚴謹?shù)慕Y(jié)構層次。
三、學習本文準確、簡潔、生動的語言。
四、熟悉說明方法,學習用比較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征。
一、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寫作意圖,進而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理解文章結(jié)構。
二、在把握全篇結(jié)構的基礎上,通過練習進一步加強對說明文的分析掌握。
兩課時
1、學習說明文知識
2、作者簡介及寫作緣由
3、字詞
4、朗讀課文,找出說明對象
5、理清文章結(jié)構,劃分段落層次,歸納段意
1、找出說明對象的總體特征,并分析作者通過哪幾個方面來突出這幾個特點的。
2、明確本文的說明順序。
3、以課文第4、5節(jié)為例,指導學生掌握說明文閱讀重點。
怎樣抓住蘇州園林的特點來進行說明的。
二、朗讀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說明蘇州園林地位的詞語,分析。
明確:標本——同一類事物中可以作為代表的事物。表明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藝術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三、朗讀第二段,找出蘇州園林具有怎樣的總體特征,才能成為各地園林的標本?
明確: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提問:為了達到這一標準,作者認為設計者和匠師從哪幾個方面下了功夫?
明確:四個講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問:本段具體說明了蘇州園林哪個特點?
蘇州園林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什么?
為了什么這一特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作比較、打比方)
五、閱讀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練習:
(學生思考、討論)
(1)用“||”劃分這段文字的層次
(2)這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其中又以為主。
(3)蘇州園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4)文中概括蘇州園林假山特點的一句是。
(5)文章分幾個方面介紹池沼?
(6)這段文字的結(jié)構特點是。
(7)這段文字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六、配合圖片,簡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問題:
(1)概括本段的段意
(2)指出本段運用的說明方法。
(3)這段文字除用說明這種表達方式,還用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4)本段的說明順序是什么?
七、提問:作者在寫完蘇州園林的四大特點后,為何又寫了7、8、9段?
這三段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蘇州園林的?
八、整理說明順序:概括——具體主要——次要
九、歸納說明文閱讀的重點:
(1)明確說明對象
(2)弄清所說明的事物的特征
(3)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段意
(4)了解文章使用的說明方法
(5)明確說明順序
(6)把握說明文的結(jié)構
(7)在說明文中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的運用及效果
(8)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密
十、本課小結(jié)
十一、布置作業(yè):作文《我們的校園》
要求:1、認真觀察,抓準特點
2、按照一定的說明順序
3、用3~4種說明方法
4、字數(shù):500字
初二語文教案篇十
1、圍繞“望”,表現(xiàn)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蘊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二、圍繞“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從何得知?
補充資料:東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們一起透過杜甫的一個動作“望”來欣賞泰山的景色。請同學們先一起大聲朗讀詩歌,思考杜甫從第一句實際上一直望到哪里。
初二語文教案篇十一
孤高情懷有誰知,獨與天地相往來。一個人,登臺長吟: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一個人,登高作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個人,獨往湖心亭: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個人,寒江釣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讓我們一起回顧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吧。
(可比較它們在描寫手法和情感表達上的異同或者假設時空倒流,張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釣魚的柳宗元,你認為張岱會認他為知己嗎)。
初二語文教案篇十二
多媒體摘要顯示:張岱,號陶庵、蝶庵,明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優(yōu)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短这謮魬洝泛汀段骱魧ぁ芳磳懹谒魍鋈肷揭院?,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文學創(chuàng)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張岱曾有《自題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覆甕,比喻著作毫無價值,只可以作蓋醬罐用,多用為謙詞。作者在自嘲中諷世罵時,顯示自己的卓然獨立。
初二語文教案篇十三
三讀蓄勢1.一生朗誦全文,師生簡評。
2.一生再讀,明確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個頗為嚴重的前后矛盾的錯誤。
(“獨往湖心亭”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語)教師乘勢設疑是否要讓張岱改改。
3.全班齊讀,明確要求:找出文中一個能形象概括張岱形象的詞語。(“癡”)。
三癡解意“癡”用通俗的話怎么說?自由朗讀,討論,找出張岱哪些地方表現(xiàn)出了特別的呆氣。
(1)“癡行”(“是日更定”,“獨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時候去的)教師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從人的聽覺來描寫,還從什么角度來寫?(可有類似“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的想象)這樣的天氣我們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卻在天寒地凍的天氣里凌晨時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癡人“癡行”,真是“怪異”啊。
(2)“癡景”(“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生讀,有感情地讀,說說此景異在哪里。教師提示:a.“天與云與山與水”是否拖沓?去掉讀一讀,對比讀出田地蒼茫的景象。b.量詞之“異”:好像應該是這樣的“湖上影子,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c.順序之“異”:好像應該是這樣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兩三個、與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長堤一條而已”?d.讀“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讀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教師明確:這段寫景文字運用了白描手法??啥嗝襟w摘要顯示: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zhì)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于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tài),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于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于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tài)畢現(xiàn),生動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表現(xiàn)出悠遠脫俗的情味。
初二語文教案篇十四
是西湖。
回憶一下我們曾學過哪些有關西湖景色的詩詞。
(很好,看來大家積累了不少古詩文,善于積累是學好語文的一x寶呢)。
有人說,西湖觀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霧景,霧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筆下西湖的陰晴風雨已經(jīng)被描繪得變幻多端,搖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將有怎樣一番動人的意韻呢?今天,我們就跟隨著張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領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誰告訴我張岱是誰?你是通過什么了解到張岱的?(你表現(xiàn)很棒,因為你懂得借助工具書、注解來預習課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仕”?——不想給清廷做事。這說明他有深深的故國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這節(jié)課我們就賞讀《湖心亭看雪》。
1、讀順,讀通。
下面先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老師來考考大家,這些字音你都讀準了嗎?
橈毳衣霧凇沆碭一芥鋪氈強飲(幻燈)。
下面老師請一個學生讀課文,這次要求更高一點,不僅要讀準字音還要注意節(jié)奏。
好,你不僅讀得字正腔圓,而且讀得有板有眼。
2、讀懂。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F(xiàn)在我們來齊讀一遍,讀的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一個字,一個評價張岱的字。
“癡”
“癡”說通俗點就是什么?
傻,笨,舉止異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為就是古怪,顯得呆氣。比如:有一位老師,研究數(shù)學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數(shù)學題。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電線桿,他忙道歉連聲說:對不起,對不起!現(xiàn)在,我們說張岱也很癡,舉止也有些異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來回答嗎?
大雪三日,人鳥聲俱絕,獨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難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鳥聲俱絕。
絕?消失。
想到了哪首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為什么這時會鳥飛絕,人蹤滅?
天太冷。
可以說是天寒地凍呀,作者還選擇了哪個時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點。
天寒地凍時晚上8點,你會做些什么?
躲在空調(diào)房看電視,躺在被窩看書。
張岱卻選擇去湖心亭看雪,你能從他的行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嗎?
有著與眾不同情趣的人,是個孤獨的人。
張岱說是獨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嗎?有沒有同行的人?
舟子。
這不是自相矛盾了嗎?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說同往看雪。另外張岱很清高,孤傲,不愿與舟子為伍。
是呀,蕓蕓眾生不可為伍,舟子雖然存在卻猶如不存在。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張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賞析雪景,體味白描。
孤傲的張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樣的雪景呢?請讀出文中集中描寫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讀出氣勢和感情。
因為這句顯得很有氣勢,而男生就很有氣勢。這句寫的景很大氣,應該男生讀。
很好。那就請男同學讀出這種大氣、讀出氣勢來。
你們說讀好哪幾個詞,就能讀出浩大的氣勢來?
讀好“上下一白”。
三個“與”也要讀得舒緩點。男生再讀一遍。
這次讀得真好。不過,我發(fā)現(xiàn)了這句話中的一個問題。
(屏顯:“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币痪渲?,三個“與”顯得拖沓應去掉,你認為呢?)。
我認為不能去掉?!芭c”字寫出天、云、山、水萬物融為一體,難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話,仿佛物與物之間有了界線似的,分開了,沒有那種天地蒼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F(xiàn)在x讀一讀后句,你們說說要讀出什么意。
味?
輕柔點、渺小的味道。
(屏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笔遣皇且某伞伴L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為什么?)。
不要改。這樣寫,更好地表現(xiàn)了朦朧。
更好地表現(xiàn)了霧凇沆碭,天地蒼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這些景物為什么會顯得這么渺???
天地一片蒼茫,顯得很空曠、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間,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讓我們頓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之感。
聽到你們這樣精彩的發(fā)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們描寫一段雪景,你會怎么描寫?
我會用上一些比喻和優(yōu)美的詞句。
張岱用了修辭手法沒有?
沒有。
這樣寥寥幾筆,不加渲染,勾畫景物的寫法叫什么手法?
白描。
(屏顯:張岱用白描的手法,寫出了天地之浩大蒼茫,人物的渺小輕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語皆情語,透過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隱隱約約感到作者具有怎樣的品性嗎?
超凡脫俗、孤獨。
你已經(jīng)觸碰到了張岱的內(nèi)心。我們看看張岱對自己的敘述,進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
——《自為墓志銘》。
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fā)入山……夜氣方回,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陶庵夢憶〉自序》。
經(jīng)歷國破家亡的重大變故,張岱的心境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不再追求繁華靡麗,因為這一切都是過眼云煙。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轉(zhuǎn)而注重自身的內(nèi)心世界了,追求與自然的融合了。
讓我們齊讀這兩句,感受天地蒼茫,感受天人合一。
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學們讓我們背起來吧!
(五)解讀張岱之癡。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獨脫俗的張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誰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見到張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詞表述:大喜。
同學們你們揣摩一下這個大喜,用朗讀來表現(xiàn)大喜之情。
讓學生朗讀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聽出了欣喜和激動啊。你現(xiàn)在可以把這句話譯成現(xiàn)代漢語嗎?
在湖中怎么還能碰上這樣的人。
這樣?怎樣?文言文翻譯中有時可以增添成分,讓意思表達的更明確,現(xiàn)在就請你在這樣的人間加上詞語。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張岱,喜悅興奮之情溢于言表,張岱也和他們一樣滿心歡喜嗎?
強飲三大白而別。
“強”字做什么解釋?
盡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強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辭。
張岱為什么沒有金陵人那份喜悅激動呢?
張岱是孤傲的,他選擇這一特殊時間出行,本想獨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擾了清凈。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仕”?
不想給清廷做事。這說明他有深深的故國之思。
陶庵夢憶》,憶什么?憶前塵影事。
引用資料。
——《〈陶庵夢憶〉自序》。
是什么讓張岱無法大喜?
思念故國的愁緒。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字里行間我們總能讀到這種追念故國的情思。請默讀全文,試著尋找作者表達對已逝明朝留戀的詞、句。
崇禎五年十二月。
這是什么紀年?明。文章寫于明亡后清朝時。
實際上,張岱集子中凡紀昔游之作,大多標明朝紀年,以示不忘故國。
——《詩的小品小品的詩》。
張岱就是這樣癡迷于他的故國。
(五)小結(jié)課文。
老師:同學們,我們通過找“癡行”、品“癡景”、議“癡心”,已經(jīng)體會到了張岱的癡,他是個怎樣的人呢?請你用“好個xxxxxxxxxxxxxx的張岱”的句式評點張岱其人。
好個孤獨的張岱。好個清高的張岱。好個癡人張岱。好個超凡脫俗的張岱。好個癡迷自然的張岱。好個思戀故國的張岱。好個內(nèi)心孤獨的張岱。
(六)配樂朗讀,讀出情味。
最后讓我們在悠揚的音樂聲中,讀著文字,走進西湖雪景,走進張岱。
結(jié)束語:
和張岱同時代有一位文人叫張潮,他曾經(jīng)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x;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因閱歷之淺深,所得之淺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還有更多的滋味,同學們在未來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
初二語文教案篇十五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掌握古詩的主要內(nèi)容,理解詩意。
2、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誦讀能力,鑒賞古詩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進入意境,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方法:1.朗讀教學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jié)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yōu)美,名勝古跡數(shù)不勝數(shù)。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誰最有名呢?那當然是“五岳”,因為有語云:“五岳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泰山dd五岳之首,“泰山歸來不看岳”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簡介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后人稱他為杜少陵,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人稱詩圣;其詩被喻為“詩史”,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三: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約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時,詩人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當他游歷到山東,被泰山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望岳》詩。
四:朗讀詩歌。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jié)奏。
2、聽配樂朗讀,學生聽讀。
3、學生推薦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4.全體學生齊讀。
五:整體感知。
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以“我最欣賞這首詩中談談你的理解。
六,合作探究。
1.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
3.”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中的“鐘”,“割”字用的好,歷來被人稱道,試著分析它的妙處。
4.詩言志,詩歌創(chuàng)作無不是為了傳情達意,這首詩歌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2).遠望泰山,說泰山橫跨齊魯大地,綿延廣闊。
近觀泰山雄奇秀麗,巍然聳立的形象。
細看泰山,表現(xiàn)在泰山面前深為之震撼和陶醉的感情。
最后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是作者由望景而產(chǎn)生了登臨的愿望。
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岳遠望之景,全詩以“望”
字貫穿全詩,“望”字成了全詩的線索。在望岳的過程中表現(xiàn)了作者驚嘆、贊美、陶醉、豪邁之情。
(4.):“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直抒胸臆,表現(xiàn)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它不只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shù)氖难?,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它激勵著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BR> (七)讀人生。
通過對《望岳》的學習,想想你從中獲得了哪些人生的啟示?
小結(jié):詩人熱情的贊美的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后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敢于攀登頂峰和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日子里能用這句話來時時激勵自己不斷進取,勇往直前!
(八).背誦古詩。(齊背)。
課文分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遍_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搬纷凇?,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稱為岱宗?!胺蛉绾巍?,到底怎么樣呢?“夫”,在這里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夸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褒R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后用為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臥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比木湟阅媳狈指睢盎钑浴钡木跋髮懱┥礁呗栐贫?、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里是近望,贊嘆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zhèn)延^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鐘?!霸旎?,指天地自然?!扮娚裥恪?,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扮姟?,聚集的意思。
“蕩胸生層云,決眥人歸鳥?!边@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云氣層生,一定會震蕩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笆幮亍?,心頭滌蕩,胸襟為之開豁?!笆幮亍?,句的意思是,山上層云疊起,沖擊滌蕩著心胸,胸襟為之開豁?!皼Q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氨{”,眼框?!叭搿?,收入眼里,看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結(jié)尾兩句寫有望岳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余而后快的心緒,抒發(fā)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皶敗?,應當,一定要?!傲琛?,登臨,登上?!敖^頂”,最高峰。“覽”,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結(jié):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蘊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研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初二語文教案篇十六
了解五首詩詞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知識要求
1、了解有關作者。
2、理解五首詩詞的內(nèi)容。
3、感悟詩詞中所蘊含的情趣。
4、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
三、能力要求:
1、背誦、默寫這五首詩詞
2、發(fā)揮想像創(chuàng)造力。
重點:
1、有表情地朗讀課文,感悟并品味詩詞蘊含的情趣,
2、背誦五首詩詞。
3、理解五首詩詞的內(nèi)容。
難點:通過誦讀,發(fā)展語感,加深體驗和領悟?qū)徝狼槿ぁ?BR>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觀刈麥》和赤壁兩首詩。分析詩的內(nèi)容。了解作者感受詩的意境。
錄有本課五首詩詞的磁帶。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寫的《觀刈麥》這首詩(板書課題),下面我把作者向同學們作簡單介紹。
白居易(公元772—公元846),唐代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陜西渭南)人。著有《白氏長慶集》。早年家境貧寒,對下層人民的生活疾苦多有了解。貞元進士,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用,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早年所作諷喻詩中不少篇章,對當時的政治黑暗現(xiàn)象多有揭露,對當時人民的痛苦生活多有反映。后遭貶謫,意志消沉,晚年尤甚,所作詩文多為怡情悅性、流連光景之作。他的詩語言通俗曉暢,相傳老嶇都能聽懂。
二、放錄音后學生自己朗讀課文
然后在老師指導下,分析、背誦。
1、朗讀并背誦交代背景的兩句詩。(“田家少閑日”到“小麥覆隴黃”)
2、翻譯并背誦婦女領著孩子去田間送飯的兩句。
翻譯:婦女擔著圓形竹器盛的食物,小孩子提著用瓦壺裝的湯水,
初二語文教案篇十七
本學期,我們初二語文備課組將在新的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圍繞著校長室、教導處的工作思路,深化語文教學改革,努力轉(zhuǎn)變教育教學觀念,大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為目標,結(jié)合學科自身的特點,扎實有效地開展工作。抓好教學質(zhì)量和面向全體,積極創(chuàng)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教學質(zhì)量再上一個新臺階。
一、主要研究目標:
1、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以《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為指導,如何開展“輕負優(yōu)質(zhì)”的語文教學,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課堂效率。
2、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抓好兩頭,爭取發(fā)揮學生的最佳潛能,提高學生的能動力,使語文教學朝著合理的方向發(fā)展。
3、抓好寫作教學,以“語文報杯”作文競賽為契機,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多看書,多寫作,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二、主要研討問題:
1、在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中找到一個切合點,進行小課題的研究,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活動,以提高語文素養(yǎng)。
2、圍繞閱讀和寫作教學進行教學實踐和探索,找到適合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方法。
3、如何通過各種方式,多種渠道,提高教師的業(yè)務能力,為語文教學的發(fā)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4、開展合理有效的語文課外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語文學習的視野更加開闊,使語文學習的途徑更加廣闊,以適應時代的發(fā)展。
三、主要措施。
1、學習教學理論,提高教學業(yè)務。
新的語文教學應按照語文和語文學科的特點,適應新世紀的社會需求,強化語文的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了適應這種新形勢,我們語文老師認真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新的《課程標準》。結(jié)合語文教學實踐,通過專題學習和討論,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yǎng),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學生觀,及時了解語文教學的動態(tài)和語文教改趨勢,開拓視野拓寬語文改革思路;同時,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吸收并消化他人的先進的教育經(jīng)驗,不斷練好自身的語文教學“內(nèi)功”,從而更好地適應素質(zhì)教育對語文教師所提出的更高的要求;緊密結(jié)合教育教學實際和課題研究,并根據(jù)自身的需要,確定學習重點,講究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
2、狠抓教學常規(guī),提高課堂效率。
抓課堂教學常規(guī)的落實。語文學科教學質(zhì)量的全面提高,關鍵是落實常規(guī)、改革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實施素質(zhì)教育,課堂教學是主陣地。要對照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轉(zhuǎn)變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突出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堅決做到面向全體學生,研究和實施分層分類教學;努力促使課堂教學結(jié)構的最優(yōu)化,大大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通過相互之間的聽課、評課,切實提高教學藝術。
3、加強教學研究,提高學生素養(yǎng)。
語文教學應當在教給語言知識的同時,著重于引導應用。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及時轉(zhuǎn)變過去以傳授知識為主的舊教育,而到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應變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新穎教育。為此,我們要加強課題研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狠抓雙基的基礎上,想方設法擴大學生知識面,正確引導學生看課外書,開設閱讀課,向?qū)W生推薦課外閱讀材料。切實開展集體備課活動,做到統(tǒng)一進度、統(tǒng)一要求、統(tǒng)一訓練。各語文教師之間要加強交流,資料共享,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三,具體實施計劃:。
教學進度表(以實際教學周為準)。
第一周1、《藤野先生》(2)2、《我的母親》(2)3、《我的第一本書》(1)。
第二周4、《列夫托爾斯泰》(2)21、《與朱元思書》(2)5、《再塑生命》(1)。
第三周22、《五柳先生傳》(2)23、《馬說》(1)綜合性活動寫作口語交際、:獻給母親的歌(2)。
第四周24、《送東陽馬生序》(2)25、《詩詞曲五首》(3)。
第五周6、《雪》(2)7、《雷電頌》(1)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古詩苑漫步(2)第六周8、《短文兩篇》(2)9、《海燕》(2)。
第七周10、《組歌》(1)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尋覓春天的蹤跡(2)。
第八周期中復習(5)。
第九周期中考試試卷分析期中總結(jié)。
第十周11、《敬畏自然》(2)12、《羅布泊,消逝的仙湖》(2)13、《旅鼠之謎》(1)。
第十一周14、《大雁歸來》(1)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科海泛舟(2)16、《云南的歌會》(2)。
第十二周17、《端午的鴨蛋》(2)18、《吆喝》(2)19、《春酒》(1)。
第十三周20、《俗世奇人》(1)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到民間采風去(2)。
26、《小石潭記》(2)。
第十四周27、《岳陽樓記》(4)28、《醉翁亭記》(1)。
第十五周28、《醉翁亭記》(2)29、《滿井游記》(2)30、詩五首(1)。
第十六周30、詩五首(3)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背起行囊走天下(2)。
第十七周期末復習(5)。
第十八周期末復習(5)。
第十九周期末復習、期末考試。
初二語文教案篇十八
1、理解、積累“幽默、凄慘、奧秘,翻來覆去”等詞語。
2、整體感知文意,繼續(xù)了解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征。
3、品評含意豐富的語句,養(yǎng)成正確的語感。
4、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
5、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難生活境遇,感悟知識改變命運的深刻內(nèi)涵。激活生活體驗,感悟課文的思想內(nèi)涵和情感蘊含。
品評重點語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內(nèi)涵。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悟。
教學程序及師生雙邊活動。
同學們,提及詩人牛漢,我們自然會聯(lián)想到他筆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爭的華南虎的形象。(教師引領學生誦出:我羞愧地離開了動物園,/恍惚之中聽見一聲/石破天驚的咆哮,/有一個不羈的靈魂/掠過我的頭頂/騰空而去,/我看見了火焰似的斑紋/和火焰似的眼睛,/還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今天,我們將學習他的一篇隨筆《我的第一本書》,去感受承載著人生歷程和獨特感悟的“第一本書”,去思考人生命運這個鮮活的話題。(板書文題、作者)。
教師視情況進行補充、
1、請同學們默瀆課文,初步感知文意。標示段序并積累詞語。
教師可作如下提示。
幽默凄慘奧秘翻來覆去溫厚。
2、學生再讀課文,揣摩、理解課文內(nèi)容。
思考:60年前小學一年級的二本“只有下半部分,沒有封面,沒有頭尾”的國語課本有著怎樣的經(jīng)歷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專門著文紀念。學生跳讀課文3至8語段,簡要復述“我的第一本書”的不同尋常的經(jīng)歷。教師提示注意其中由書引發(fā)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的濃濃的真摯情意。
3、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文意。研討:
(1)文題“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2)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學生暢談閱讀體會,老師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書”意味深長。如果說課文主體部分寫的“不同尋常的第一本書”是人生第一課的話,那么寫父親領“我”離開本村到崔家莊念書則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書”,也即走進求知的`世界。這貧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課,蘊含著生活的艱辛、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
《我的第一本書》寫出了作者對20世紀初中國鄉(xiāng)村荒寒、蒼涼苦難生活境況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受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安排了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文章故事性很強,易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要吸引學生的興趣,首先從內(nèi)容上整體感知,了解“第一本書”的故事,體會其中深藏著的那個時代的苦難生活。所以在復述過程中引導學生圍繞“第一本書”這條線索,講述與第一本書有關的人和事,從中感受生活的苦難。
苦難的生活是作者心中抹不去的記憶,而牛漢作者崇敬和贊美的是來自人間的溫暖和友情,還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樂。這里是讓學生體會苦難生活中總會有使人感動的亮點,激發(fā)學生認識生活,思考生活,熱愛生活。因此,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我引導學生進一步研讀文本,在感受苦難的基礎上感受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認識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學生體會生活的苦難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及生命樂趣,珍惜今天的學習條件和生活條件。
本節(jié)課我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利用課堂訓練學生的思維方式,培養(yǎng)學生主動求知的精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初二語文教案篇十九
1.準確流暢地朗讀課文,培養(yǎng)文言語感。
2.掌握重點字、詞、句的意義及用法,積累文言知識。
3.學習本文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的寫法。
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的寫法以及重點詞句的用法。
錄音材料、課件或小黑板。
1.教師導人:口技是一種用口頭摹擬表演的藝術,是一種傳統(tǒng)技藝,就是“用嘴學叫聲”如蟲鳥嗚叫,火車進站等。今天學習的就是一篇描述口技的文章。(板書課題。)
2.生閱讀注釋。(出示課件l。)
要求:記住作者及作品。
聽錄音,完成以下問題。(出示課件2。)
1.注意停頓,然后準確、流暢地朗讀課文。
2.畫出生字詞,查工具書解決。
3.通譯全文,達到疏通文意。
1.小組內(nèi)合作解決疑難問題。
2.教師指導全班學生討論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
1.朗讀課文。
要求:找多個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認真聽并及時點評至無誤為止。教師在此過程中適當指導或示范,讓學生知道如何才能讀好。
2.檢查預習
(1)給加點字注音。
(見《新課標作業(yè)設計》中本課的“積累運用”部分。)
要求: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聽記,若有錯誤并及時糾正。
(2)解釋加點詞的意思。
(見《新課標作業(yè)設計》中本課“積累運用”部分。)
3.通譯全文。
要求:指名逐字、逐句翻譯,其他同學認真聽記,發(fā)現(xiàn)錯誤起來糾正。教師指導學生把重點字、詞、句按古漢語現(xiàn)象歸類整理。
4.找出文中側(cè)面描寫的語句。
明確:(共有三處:(1)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2)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cè)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3)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
(明白側(cè)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的作用。)
師:再次朗讀課文并討論下列題目。
1.文章三個場景的描述,口技者以繪聲為主,對聲音的描繪由遠及近,由外及內(nèi),由大及小,由微弱而喧鬧,由簡而繁,試看作者是如何描繪的,請你分析。
(生讀文章內(nèi)容,小組討論交流。明確作者的寫作順序,學習有條理地介紹事情的經(jīng)過。)明確:(第一個高潮是漸起的,由深巷犬吠,婦人一人驚覺欠伸,到四口之家各種聲響“一時齊發(fā)”有個演進過程作者作了細致的描寫,使人如臨其境。)
(第二個高潮是突發(fā)的,由“忽一人大呼”至“百千齊作”,人有“俄而”片刻時間緊張、紛亂、恐懼,造成了聽眾“變色離席”的效果。)
(在兩個高潮間有過渡的場面即全家再次入夢。這把口技者精心設計的構思表現(xiàn)出來了。)
2.文章結(jié)尾處再次出現(xiàn)了“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重復出現(xiàn)有何作用?
明確:(突出舞臺道具簡單反襯表演者的高超技藝。在結(jié)構上首尾呼應,使文章渾然一體。)
小組交流本節(jié)課的收獲。
(如有時間可在課堂完成。)
做《新課標作業(yè)設計》中“閱讀理解”的第二部分。
做《新課標作業(yè)設計》中的“遷移延伸”部分。
口技
林嗣環(huán)
正面描寫側(cè)面描寫
善犬吠婦醒神頸、側(cè)目、微笑、默嘆
鬧而復靜意少舒,稍稍正坐
失火救火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zhàn)戰(zhàn)
初二語文教案篇一
1.學習掌握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本文樸實語言中所含的復雜感情。
2.準確認讀課文中疑難字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本文的教學主要從找出文章線索人手,然后圍繞這個線索按照段落順序逐步講解,所運用的方法主要有問題法、討論法、教師范讀、演講法等。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會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愛,使其懂得審視自己的行為,珍惜親情,探尋與父母、長輩相處的最佳方式。
重點:1.學習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本文平實的語言中所飽含的深情。
2.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情感教育。
難點:1.本文的線索是吃的東西,這一點較不常見,對此應稍作分析。
2文章對母親的描寫不多,卻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對學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說教的方式,可通過演講,引導學生自己明白體會。
教師準備:查閱資料,掌握作者情況及作品背景。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了解文章大意,準確認讀課文中疑難字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學生活動。
2.分析課文第l、2自然段。
3.朗讀課文,在教師指導下研讀l、2自然段。
4.讓學生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nèi)容。
5.默讀課文,理清文章線索,思考相關問題。
一、創(chuàng)建情景。導入課文。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師:在學習本課之前,我想請大家回憶一下,有沒有什么事情讓你們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2.鼓勵學生舉手講述,注意對學生的心結(jié)進行開導。3.師:本文題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是當代語言學家季羨林老師,寫這篇文章時季老師已年近九十,卻還在對一件往事耿耿于懷,可見這件事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有著怎樣的地位。那么,讓這為九十多歲的老人難忘,始終無法釋懷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樣的事呢?(板書課題)1.低頭沉思,回憶往事。2.舉手講述讓自己至今懊惱不已的往事,注意情節(jié)的完整性。3.聽教師講述,了解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對本文的學習產(chǎn)生興趣。
二、分析課文第l、2自然段。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讓學生齊讀課文第l、2自然段。2.師: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抽學生回答。板書:不該離開故鄉(xiāng),離開母親。3.師:為什么說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抽學生回答。板書: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4.師:作者在第1段用了兩個成語"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們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抽學生回答,總結(jié)。5.讓學生用上面兩個成語造句,并加以點評。1.朗讀課文,注意讀出感情。.2.思考回答。生:不該離開故鄉(xiāng),離開母親。3.思考回答。生:因為它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4.思考回答。生:這兩個成語說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卻能不假思索地說出讓他感觸最深的事,因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無法解開的心結(jié)。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讓學生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nèi)容,明了文章線索(約分鐘)。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請學生默讀課文。2.師:剛才大家都閱讀了課文,對文章的內(nèi)容有了大致了解。請大家思考一下,作者這篇懷念母親的文章是圍繞什么展開的?1.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nèi)容。2.踴躍回答。生:全文是圍繞吃的東西展開的。
3.師:很正確,具體有哪些吃的呢?抽學生回答。板書:白的黃的紅的4.師:不錯,"白的、黃的、紅的"就是本文的線索,它貫穿文章始終。作者為什么要以吃的為線索呢?這一點作者在文中作了說明,請大家找出來。5.抽學生朗讀相關語句。6.師:因為孩子最容易關心吃的東西,所以作者對小時候的記憶總與吃的聯(lián)系在一起,這一點可以理解。但為什么母親吃不到好東西這件事也會讓他想起母親呢?組織學生討論。7.讓學生匯報討論結(jié)果,并加以總結(jié)。3.思考問題。生:白的麥子面,黃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紅的高粱餅。4.閱讀課文,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5.朗讀:."第一,我作為一個孩子容易關心吃的東西。第二.除了黃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東西,幾乎都與母親無緣。"6.分組討論,每組選一個小組長,作好討論記錄。生:母親之所以只吃紅的是因為她把白的和黃的讓給了我,這讓我感動至深。生:母親艱辛一生,作者兒時無法體會,成人時又無法報答,內(nèi)心悲涼。7.匯報討論結(jié)果,在教師點撥下明確。
四、本課小結(jié)。
本課熟悉了課文內(nèi)容,明確了文章線索,對第l、2自然段進行了分析,知曉了作者心中永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親對"我"的關愛和我對母親的懷念。
五、板書設計。
永久的悔。
季羨林。
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永久的悔:不該離開故鄉(xiāng),離開母親。
線索:白的黃的紅的。
教師指導學生活動。
1.閱讀3、4自然段,對作者家境和母親形象有初步認識。
2.閱讀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親對自己的關愛。
初二語文教案篇二
注意結(jié)合所學內(nèi)容的主要點小結(jié)即可,突出學習收獲即可。
1.完成課后練習。(a)。
2.摘抄文中優(yōu)美詞句,細心體會,學會運用。(b)。
3、讀后感。(c)。
本文是一篇富于詩情畫意的優(yōu)美散文,文章運用生動簡潔的語言描繪了鶴群飛行于空中的優(yōu)美姿態(tài),記錄了鶴鷹之戰(zhàn)的激烈場面,贊頌鶴的群體精神。如何體會鶴的形象及把握理解鶴群精神,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對文中"鶴鷹之戰(zhàn)"開始時鶴群的驚慌的理解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文章描寫細致傳神,語言貼切富有表現(xiàn)力,可以借此訓練學生的描寫能力以及語言領悟能力,在教學中宜注意加以引導。
初二語文教案篇三
教學重點:
一、體會作者抓住了蘇州園林的哪個特征,又是怎樣突出這個特征的。
二、學習本文嚴謹?shù)慕Y(jié)構層次。
三、學習本文準確、簡潔、生動的語言。
四、熟悉說明方法,學習用比較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征。
教學難點:
一、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寫作意圖,進而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理解文章結(jié)構。
二、在把握全篇結(jié)構的基礎上,通過練習進一步加強對說明文的分析掌握。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學習說明文知識。
2、作者簡介及寫作緣由。
3、字詞。
4、朗讀課文,找出說明對象。
5、理清文章結(jié)構,劃分段落層次,歸納段意。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找出說明對象的總體特征,并分析作者通過哪幾個方面來突出這幾個特點的。
2、明確本文的說明順序。
3、以課文第4、5節(jié)為例,指導學生掌握說明文閱讀重點。
教學內(nèi)容及步驟:
怎樣抓住蘇州園林的特點來進行說明的。
二、朗讀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說明蘇州園林地位的詞語,分析。
明確:標本——同一類事物中可以作為代表的事物。表明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藝術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三、朗讀第二段,找出蘇州園林具有怎樣的總體特征,才能成為各地園林的標本?
明確: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提問:為了達到這一標準,作者認為設計者和匠師從哪幾個方面下了功夫?
明確:四個講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問:本段具體說明了蘇州園林哪個特點?
蘇州園林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什么?
為了什么這一特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作比較、打比方)。
五、閱讀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練習:(學生思考、討論)。
(1)用“||”劃分這段文字的層次。
(2)這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其中又以為主。
(3)蘇州園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4)文中概括蘇州園林假山特點的一句是。
(5)文章分幾個方面介紹池沼?
(6)這段文字的結(jié)構特點是。
(7)這段文字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六、配合圖片,簡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問題:
(1)概括本段的段意。
(2)指出本段運用的說明方法。
(3)這段文字除用說明這種表達方式,還用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4)本段的說明順序是什么?
七、提問:作者在寫完蘇州園林的四大特點后,為何又寫了7、8、9段?
這三段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蘇州園林的?
八、整理說明順序:概括——具體主要——次要。
九、歸納說明文閱讀的重點:
(1)明確說明對象。
(2)弄清所說明的事物的特征。
(3)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段意。
(4)了解文章使用的說明方法。
(5)明確說明順序。
(6)把握說明文的結(jié)構。
(7)在說明文中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的運用及效果。
(8)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密。
十、本課小結(jié)。
十一、布置作業(yè):作文《我們的校園》。
要求:1、認真觀察,抓準特點。
2、按照一定的說明順序。
3、用3~4種說明方法。
4、字數(shù):500字。
初二語文教案篇四
1.關于鶴群飛翔于空中的細節(jié)主要有:(目標2)。
(1)南側(cè)群山的上空深處,浮現(xiàn)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點。
(2)它們一律將長頸伸向前方,雙足問后方筆直延伸,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實在是無可言喻。
(3)排成一字模隊的鶴群以此為信號,一齊掉頭向左轉(zhuǎn),變成單列縱隊。
(4)排頭大鶴先向有旋轉(zhuǎn),而后悠哉游哉翱翔高空。后續(xù)鶴也都一只緊接一只,向右旋轉(zhuǎn),直騰高空。
(5)上百只鶴的鶴群恰似飄搖于颶風中的鴻毛,輕盈飛颶;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渦,緩緩升騰。
(6)開始大小如麻雀,轉(zhuǎn)眼間有如蝴蝶,不久像飛蛾,最后小如蚊。
(7)從排頭依次掉頭向北,敏捷地變成一縷長長的細絲。加快速度一路向北飛去。
2、表現(xiàn)鶴群搏擊蒼鷹的細節(jié)主要有:
(1)鶴群立刻發(fā)出嘹亮的"哦--哦--哦"的啼鳴聲。
(2)靜靜旋轉(zhuǎn)的鶴群,陣勢立即崩潰,驚恐萬分,慌亂啼鳴,撲打雙翅,陷入一片混亂。
(3)于是其他鶴更加狂亂啼鳴,一只緊跟一只,疾速轉(zhuǎn)身,俯沖下來去追逐下滑的蒼鷹。
(4)在陽光下,鶴們雙翅奮節(jié)搏擊,銀光閃爍。鶴群宛如暴風中飛轉(zhuǎn)的云堆,迅速形成漩渦狀,上下左右飛舞,光瑩瑩耀眼。
3.表現(xiàn)鶴群救助同伴的'細節(jié)有:
(1)這時鶴群一齊發(fā)出了悲痛的啼鳴。
(2)隊列最前方很快翻身飛出兩只健壯的大鶴,立即降到看來已精疲力竭。緩緩下墜的伙伴身旁,引吭高鳴,盤旋周圍。
(3)來救的兩只大鶴,從左右兩側(cè)緊緊靠近傷鶴,各自伸出一只長長的翅膀,將傷鶴架起來了。
(4)在這段時間里,其他鶴高聲啼叫,盤旋高空,一齊等待傷鶴返回。
(四)通讀,進一步思索以下問題,并從總體上體會全文的寫作風格和思想內(nèi)涵。
1.作者描寫鶴悠然飛翔于空中的意圖是什么?
3.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常見到因車禍倒于血泊中的人,或看見寒風中沿路乞討的乞。
4.文章最主要的修辭方法是什么?
5.討論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
初二語文教案篇五
知識與能力:
1.閱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理解文章于自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流露出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xiāng)的熱愛。
過程與方法:以合作探究及練習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對民族深厚文化的熱愛,從而感受文章的韻味和情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課文,理解作者對兒時生活的懷想的情感,激發(fā)學生對故鄉(xiāng)的熱愛。
合作探究,深入了解文章的內(nèi)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體會作者的感情。
導入——閱讀——品評——拓展。
多媒體課件。
一課時。
一、導入。
我們剛剛過完端午節(jié),在享受快樂之余,也深深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深邃?,F(xiàn)在讓我們看看江南的節(jié)日和我們有何不同。(板題)。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作家。
三、合作探究。
1、文章開頭介紹了端午節(jié)的哪些習俗?作用是什么?
2.家鄉(xiāng)的鴨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點?
以“這是的鴨蛋,因為(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為句式說一段話。
示例:
這是與眾不同的鴨蛋,因為“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別處鴨蛋也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
質(zhì)細而油多。
居然讓人如此讓人垂涎欲滴。
色彩鮮艷。
蛋殼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黃是紅色的。
小結(jié):家鄉(xiāng)的鴨蛋是與眾不同的,聲名遠播的,歷史悠久的,吃法多樣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鮮艷的……一提起家鄉(xiāng)的鴨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訴說內(nèi)心的贊美和自豪。這種贊美,這種自豪都緣于作者那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緣于那深深的故鄉(xiāng)情結(jié)吧。
3、擬寫廣告詞。
好的東西,應該讓所有的人知道。請大家擬寫一則廣告詞來向外界推薦。
示例:“天上月亮太陽,高郵鴨蛋雙黃”,請你選擇一樣家鄉(xiāng)的名有特產(chǎn)為它擬寫一則廣告。
四、布置作業(yè)。
用你的筆,把你家鄉(xiāng)的風俗文化贊揚一番,寫出自豪感,語言生動傳神,有文化氣息。
初二語文教案篇六
1、了解一些文言知識,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句式。
2、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本文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體會文章整體布局的妙處。
3、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1、欣賞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畫面美。
2、抓住精彩的寫景段落,仔細揣摩畫龍點睛的詞語,把握作品景物描寫的特點。
一、導入新課。
如果說滾滾東逝的長江是一條藝術長廊的話,那么三峽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變幻的四季、涌動的波濤、聳峙的山巒,激發(fā)了古今詩人畫家多少情思與靈感!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們學習選自《水經(jīng)注》的《三峽》。
二、作者簡介。
三、朗讀課文,正確把握節(jié)奏,感受作品的音韻美。
1、學生初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初步理解文句。
(1)讀準字音:
(2)以小組為單位,解決疑難詞句,教師巡視指導。
2、教師指導學生朗讀。
(1)播放錄音,要求學生聽讀,把握節(jié)奏、韻律及情調(diào)。
(2)教師提示朗讀需要注意的地方:
自/三峽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清/榮/峻/茂每至/晴初霜旦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BR> 四、再讀課文,體會文章情感。
教師伴音樂范讀。同學嘗試朗讀,請一名同學伴音樂讀,學生評點。教師指點:在朗讀中學習處理語速、語調(diào)、重音的方法,達到讀準字音,讀順節(jié)奏,讀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節(jié)略快,讀出氣勢;第三節(jié)讀慢,讀出清幽之氣;第四節(jié)略慢,讀出凄美之氣。
五、析讀課文,了解文章內(nèi)容。
1、問:文章主要寫了三峽的哪些景色?
(山、水)。
2、請男生找出三峽山的特點,以三峽的山是……。
(三峽的山是高峻的、連綿的、怪異的、幽寂的……)。
3、請女生找出三峽水的特點,以三峽的水是……。
(三峽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蕩的、凄寒的……)。
六、探究閱讀,了解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1、這篇文章雖然既寫了山又寫了水,但從文章寫作目的和內(nèi)容來說,側(cè)重于寫什么?
(水)。
2、有一個順序嗎?
(寫山是為了寫水蓄勢,寫水是從最主要的特征寫起:三個時間:夏天:奔放;春冬:清幽;晴初霜旦:凄婉。)。
3、請學生說一說家鄉(xiāng)不同季節(jié)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課后編一本集子——《家鄉(xiāng)美》。
七、延伸閱讀,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激情。
請同學說說三峽大壩竣工后景色會有什么變化?如:
大壩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內(nèi)水位會有所升高,“兩岸連山,略無闋處”這一景觀會有所變化,三峽上游會出現(xiàn)又一個秀麗的千島湖。
大壩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的情況就不會出現(xiàn)了,有大壩來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證水道的暢通,無論是豐水還是枯水的季節(jié),航運都不受影響。
大壩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為大壩蓄水會導致污染。
大壩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達以前難以到達的山林深處,會嚇走猿猴,“高猿常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的景象就會消失了。
問:三峽即將發(fā)生許多變化,那么,這個新的三峽和酈道元筆下的三峽相比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結(jié)語:其實,它們各有各的美。遠去了的,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個現(xiàn)代而又更加壯美的三峽。雖然,美麗不會永遠,但文明總要進步,當眷戀之手告別千年的風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贊美。但愿同學們能多學一些知識,能有機會直接參與到對三峽的建設和管理中去,將三峽打扮得更美麗。
初二語文教案篇七
這是一篇現(xiàn)代記敘文。文章以樸素自然的語言回憶了過去的家庭生活,通過平凡小事來表達對母親深深的思念,表達了因為再也無法報答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根據(jù)現(xiàn)代中學生不懂生活的艱難,不理解父母苦心、缺乏愛心以及農(nóng)村中學生閱讀量少并本文的特點,我通過引、讀、思、品、寫五個環(huán)節(jié)來完成教學任務。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父母的苦心,健全人格,懂得盡孝,懂得關愛他人,學會自主學習,培養(yǎng)合作、探究的精神,領略文章平實自然、在日常絮語中蘊含深情的語言風格。
(一)引(延伸課外,認識作者)。
1、引導學生背誦孟郊的《游子吟》,學生談對本詩的理解。之后引入同題材的《永久的悔》。
2、教師結(jié)合課文注解簡要介紹作者。
(二)讀(朗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用橫線畫出自己喜歡的詞語,標出生字生詞,查字典解決。
2、在順暢默讀課文的基礎上放聲朗讀,體會感情。
3、教師設問:讀這篇文章應該用什么樣的感情來讀呢?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小結(jié):痛苦、悔恨。
(三)思(獨立思考,各抒己見)。
思考下列問題,現(xiàn)場回答:
1、作者悔什么?為什么悔?悔的表現(xiàn)是什么??
2、本文的結(jié)構層次如何劃分?
(四)品(品味精彩,積累感悟)。
1、輕聲朗讀課文,品味作者情感。(教師做示范,學生學習品賞)。
例:在當時,對我來說,月餅可真是神奇的好東西……她根本一口也沒有吃。這句寫出了我家生活的極度貧困,很難吃上月餅;也寫出了我那時的幼小,不懂事,沒有想到母親。表現(xiàn)了我的悔恨之情。
歸納妙點:
1、文章語言樸素自然,在平實中飽含深情,在字里行間表達出對母親的思念,由此突出主題:及早盡孝。
2、全文以“永久的悔”為主線展開。開篇點明“永久的悔”,引出對往事的追憶——“悔”的由來,結(jié)尾扣題,進一步突出“永久的悔”。條理清晰,主題突出感人至深。
(五)寫(反饋檢查、學以致用)。
1、詞語的理解性聽寫(教師說出詞語意思,學生寫出本詞)。
2、母愛無私,母愛偉大。生活中你一定也深有感觸,請用簡短的語句寫出你的感受。
3、以親情、友情、師生情等為題材寫一篇作文。
要求:
1、自擬題目。
2、親身經(jīng)歷,情感真摯。
本案例體現(xiàn)了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注重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又創(chuàng)造性地吸收了傳統(tǒng)教學方法注意夯實基礎知識的特點。成功之處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jié)合。
通過獨立閱讀理解課文、學習詞語。在比較閱讀中,小組的互動,促使多數(shù)學生參與進來。
2、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文以載道”,這是古今大學問家所提倡的。讀文章重要的是領悟其中的精神實質(zhì),使優(yōu)秀的思想精神代代相傳。本案例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通過文章的閱讀,領悟母愛的艱辛與偉大,明白愛心、同情心的重要性。
3、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
聽寫是傳統(tǒng)教法之一,但在這里注入了新的活力。以理解進行概括性聽寫,既能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又能使學生加深對詞語的理解,同時達到了夯實基礎的目的。
初二語文教案篇八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謝中書即謝徵曾做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
《答謝中書書》是作者寫給謝中書的一封談山水的信。書,書信。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夏陽(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故稱“謝中書”。本文是作者給謝中書復信中的一部分內(nèi)容,是作者寫景的名篇。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南朝齊、梁時期思想家、醫(yī)學家。隱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國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詢他的意見,時人稱為“山中宰相”。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
1、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各種色彩交相輝映。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
2、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季節(jié)
3、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消散
4、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夕日,夕陽。頹,墜落。沉鱗競躍,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躍。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鱗,指代魚。
5、實是欲界之仙都 人間的仙境。欲界,佛教指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的境界,即人間。
6、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康樂:指謝靈運,東晉人,是謝玄的孫子,襲封為康樂公,故稱之為謝康樂。復,再;與,參與,指欣賞。奇:指奇山異水。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高峰如云,清澈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總領全文
描繪景色
感慨議論
總括全文
山河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共同贊嘆的。
這里巍峨的山峰聳入云霄,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
兩岸的石壁,(在陽光下)各種色彩交相輝映。
青蔥的樹木,碧綠的竹子,四季長存。
清晨,夜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可聽到猿猴鳥兒此起彼伏的鳴叫聲。
傍晚,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可見到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躍 。
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初二語文教案篇九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二語文上冊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體會作者抓住了蘇州園林的哪個特征,又是怎樣突出這個特征的。
二、學習本文嚴謹?shù)慕Y(jié)構層次。
三、學習本文準確、簡潔、生動的語言。
四、熟悉說明方法,學習用比較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征。
一、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寫作意圖,進而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理解文章結(jié)構。
二、在把握全篇結(jié)構的基礎上,通過練習進一步加強對說明文的分析掌握。
兩課時
1、學習說明文知識
2、作者簡介及寫作緣由
3、字詞
4、朗讀課文,找出說明對象
5、理清文章結(jié)構,劃分段落層次,歸納段意
1、找出說明對象的總體特征,并分析作者通過哪幾個方面來突出這幾個特點的。
2、明確本文的說明順序。
3、以課文第4、5節(jié)為例,指導學生掌握說明文閱讀重點。
怎樣抓住蘇州園林的特點來進行說明的。
二、朗讀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說明蘇州園林地位的詞語,分析。
明確:標本——同一類事物中可以作為代表的事物。表明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藝術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三、朗讀第二段,找出蘇州園林具有怎樣的總體特征,才能成為各地園林的標本?
明確: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提問:為了達到這一標準,作者認為設計者和匠師從哪幾個方面下了功夫?
明確:四個講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問:本段具體說明了蘇州園林哪個特點?
蘇州園林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什么?
為了什么這一特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作比較、打比方)
五、閱讀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練習:
(學生思考、討論)
(1)用“||”劃分這段文字的層次
(2)這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其中又以為主。
(3)蘇州園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4)文中概括蘇州園林假山特點的一句是。
(5)文章分幾個方面介紹池沼?
(6)這段文字的結(jié)構特點是。
(7)這段文字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六、配合圖片,簡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問題:
(1)概括本段的段意
(2)指出本段運用的說明方法。
(3)這段文字除用說明這種表達方式,還用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4)本段的說明順序是什么?
七、提問:作者在寫完蘇州園林的四大特點后,為何又寫了7、8、9段?
這三段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蘇州園林的?
八、整理說明順序:概括——具體主要——次要
九、歸納說明文閱讀的重點:
(1)明確說明對象
(2)弄清所說明的事物的特征
(3)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段意
(4)了解文章使用的說明方法
(5)明確說明順序
(6)把握說明文的結(jié)構
(7)在說明文中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的運用及效果
(8)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密
十、本課小結(jié)
十一、布置作業(yè):作文《我們的校園》
要求:1、認真觀察,抓準特點
2、按照一定的說明順序
3、用3~4種說明方法
4、字數(shù):500字
初二語文教案篇十
1、圍繞“望”,表現(xiàn)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蘊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二、圍繞“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從何得知?
補充資料:東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們一起透過杜甫的一個動作“望”來欣賞泰山的景色。請同學們先一起大聲朗讀詩歌,思考杜甫從第一句實際上一直望到哪里。
初二語文教案篇十一
孤高情懷有誰知,獨與天地相往來。一個人,登臺長吟: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一個人,登高作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個人,獨往湖心亭: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個人,寒江釣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讓我們一起回顧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吧。
(可比較它們在描寫手法和情感表達上的異同或者假設時空倒流,張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釣魚的柳宗元,你認為張岱會認他為知己嗎)。
初二語文教案篇十二
多媒體摘要顯示:張岱,號陶庵、蝶庵,明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優(yōu)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短这謮魬洝泛汀段骱魧ぁ芳磳懹谒魍鋈肷揭院?,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文學創(chuàng)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張岱曾有《自題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覆甕,比喻著作毫無價值,只可以作蓋醬罐用,多用為謙詞。作者在自嘲中諷世罵時,顯示自己的卓然獨立。
初二語文教案篇十三
三讀蓄勢1.一生朗誦全文,師生簡評。
2.一生再讀,明確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個頗為嚴重的前后矛盾的錯誤。
(“獨往湖心亭”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語)教師乘勢設疑是否要讓張岱改改。
3.全班齊讀,明確要求:找出文中一個能形象概括張岱形象的詞語。(“癡”)。
三癡解意“癡”用通俗的話怎么說?自由朗讀,討論,找出張岱哪些地方表現(xiàn)出了特別的呆氣。
(1)“癡行”(“是日更定”,“獨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時候去的)教師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從人的聽覺來描寫,還從什么角度來寫?(可有類似“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的想象)這樣的天氣我們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卻在天寒地凍的天氣里凌晨時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癡人“癡行”,真是“怪異”啊。
(2)“癡景”(“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生讀,有感情地讀,說說此景異在哪里。教師提示:a.“天與云與山與水”是否拖沓?去掉讀一讀,對比讀出田地蒼茫的景象。b.量詞之“異”:好像應該是這樣的“湖上影子,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c.順序之“異”:好像應該是這樣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兩三個、與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長堤一條而已”?d.讀“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讀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教師明確:這段寫景文字運用了白描手法??啥嗝襟w摘要顯示: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zhì)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于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tài),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于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于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tài)畢現(xiàn),生動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表現(xiàn)出悠遠脫俗的情味。
初二語文教案篇十四
是西湖。
回憶一下我們曾學過哪些有關西湖景色的詩詞。
(很好,看來大家積累了不少古詩文,善于積累是學好語文的一x寶呢)。
有人說,西湖觀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霧景,霧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筆下西湖的陰晴風雨已經(jīng)被描繪得變幻多端,搖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將有怎樣一番動人的意韻呢?今天,我們就跟隨著張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領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誰告訴我張岱是誰?你是通過什么了解到張岱的?(你表現(xiàn)很棒,因為你懂得借助工具書、注解來預習課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仕”?——不想給清廷做事。這說明他有深深的故國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這節(jié)課我們就賞讀《湖心亭看雪》。
1、讀順,讀通。
下面先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老師來考考大家,這些字音你都讀準了嗎?
橈毳衣霧凇沆碭一芥鋪氈強飲(幻燈)。
下面老師請一個學生讀課文,這次要求更高一點,不僅要讀準字音還要注意節(jié)奏。
好,你不僅讀得字正腔圓,而且讀得有板有眼。
2、讀懂。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F(xiàn)在我們來齊讀一遍,讀的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一個字,一個評價張岱的字。
“癡”
“癡”說通俗點就是什么?
傻,笨,舉止異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為就是古怪,顯得呆氣。比如:有一位老師,研究數(shù)學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數(shù)學題。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電線桿,他忙道歉連聲說:對不起,對不起!現(xiàn)在,我們說張岱也很癡,舉止也有些異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來回答嗎?
大雪三日,人鳥聲俱絕,獨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難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鳥聲俱絕。
絕?消失。
想到了哪首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為什么這時會鳥飛絕,人蹤滅?
天太冷。
可以說是天寒地凍呀,作者還選擇了哪個時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點。
天寒地凍時晚上8點,你會做些什么?
躲在空調(diào)房看電視,躺在被窩看書。
張岱卻選擇去湖心亭看雪,你能從他的行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嗎?
有著與眾不同情趣的人,是個孤獨的人。
張岱說是獨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嗎?有沒有同行的人?
舟子。
這不是自相矛盾了嗎?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說同往看雪。另外張岱很清高,孤傲,不愿與舟子為伍。
是呀,蕓蕓眾生不可為伍,舟子雖然存在卻猶如不存在。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張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賞析雪景,體味白描。
孤傲的張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樣的雪景呢?請讀出文中集中描寫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讀出氣勢和感情。
因為這句顯得很有氣勢,而男生就很有氣勢。這句寫的景很大氣,應該男生讀。
很好。那就請男同學讀出這種大氣、讀出氣勢來。
你們說讀好哪幾個詞,就能讀出浩大的氣勢來?
讀好“上下一白”。
三個“與”也要讀得舒緩點。男生再讀一遍。
這次讀得真好。不過,我發(fā)現(xiàn)了這句話中的一個問題。
(屏顯:“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币痪渲?,三個“與”顯得拖沓應去掉,你認為呢?)。
我認為不能去掉?!芭c”字寫出天、云、山、水萬物融為一體,難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話,仿佛物與物之間有了界線似的,分開了,沒有那種天地蒼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F(xiàn)在x讀一讀后句,你們說說要讀出什么意。
味?
輕柔點、渺小的味道。
(屏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笔遣皇且某伞伴L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為什么?)。
不要改。這樣寫,更好地表現(xiàn)了朦朧。
更好地表現(xiàn)了霧凇沆碭,天地蒼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這些景物為什么會顯得這么渺???
天地一片蒼茫,顯得很空曠、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間,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讓我們頓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之感。
聽到你們這樣精彩的發(fā)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們描寫一段雪景,你會怎么描寫?
我會用上一些比喻和優(yōu)美的詞句。
張岱用了修辭手法沒有?
沒有。
這樣寥寥幾筆,不加渲染,勾畫景物的寫法叫什么手法?
白描。
(屏顯:張岱用白描的手法,寫出了天地之浩大蒼茫,人物的渺小輕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語皆情語,透過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隱隱約約感到作者具有怎樣的品性嗎?
超凡脫俗、孤獨。
你已經(jīng)觸碰到了張岱的內(nèi)心。我們看看張岱對自己的敘述,進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
——《自為墓志銘》。
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fā)入山……夜氣方回,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陶庵夢憶〉自序》。
經(jīng)歷國破家亡的重大變故,張岱的心境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不再追求繁華靡麗,因為這一切都是過眼云煙。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轉(zhuǎn)而注重自身的內(nèi)心世界了,追求與自然的融合了。
讓我們齊讀這兩句,感受天地蒼茫,感受天人合一。
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學們讓我們背起來吧!
(五)解讀張岱之癡。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獨脫俗的張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誰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見到張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詞表述:大喜。
同學們你們揣摩一下這個大喜,用朗讀來表現(xiàn)大喜之情。
讓學生朗讀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聽出了欣喜和激動啊。你現(xiàn)在可以把這句話譯成現(xiàn)代漢語嗎?
在湖中怎么還能碰上這樣的人。
這樣?怎樣?文言文翻譯中有時可以增添成分,讓意思表達的更明確,現(xiàn)在就請你在這樣的人間加上詞語。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張岱,喜悅興奮之情溢于言表,張岱也和他們一樣滿心歡喜嗎?
強飲三大白而別。
“強”字做什么解釋?
盡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強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辭。
張岱為什么沒有金陵人那份喜悅激動呢?
張岱是孤傲的,他選擇這一特殊時間出行,本想獨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擾了清凈。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仕”?
不想給清廷做事。這說明他有深深的故國之思。
陶庵夢憶》,憶什么?憶前塵影事。
引用資料。
——《〈陶庵夢憶〉自序》。
是什么讓張岱無法大喜?
思念故國的愁緒。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字里行間我們總能讀到這種追念故國的情思。請默讀全文,試著尋找作者表達對已逝明朝留戀的詞、句。
崇禎五年十二月。
這是什么紀年?明。文章寫于明亡后清朝時。
實際上,張岱集子中凡紀昔游之作,大多標明朝紀年,以示不忘故國。
——《詩的小品小品的詩》。
張岱就是這樣癡迷于他的故國。
(五)小結(jié)課文。
老師:同學們,我們通過找“癡行”、品“癡景”、議“癡心”,已經(jīng)體會到了張岱的癡,他是個怎樣的人呢?請你用“好個xxxxxxxxxxxxxx的張岱”的句式評點張岱其人。
好個孤獨的張岱。好個清高的張岱。好個癡人張岱。好個超凡脫俗的張岱。好個癡迷自然的張岱。好個思戀故國的張岱。好個內(nèi)心孤獨的張岱。
(六)配樂朗讀,讀出情味。
最后讓我們在悠揚的音樂聲中,讀著文字,走進西湖雪景,走進張岱。
結(jié)束語:
和張岱同時代有一位文人叫張潮,他曾經(jīng)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x;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因閱歷之淺深,所得之淺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還有更多的滋味,同學們在未來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
初二語文教案篇十五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掌握古詩的主要內(nèi)容,理解詩意。
2、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誦讀能力,鑒賞古詩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進入意境,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方法:1.朗讀教學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jié)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yōu)美,名勝古跡數(shù)不勝數(shù)。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誰最有名呢?那當然是“五岳”,因為有語云:“五岳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泰山dd五岳之首,“泰山歸來不看岳”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簡介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后人稱他為杜少陵,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人稱詩圣;其詩被喻為“詩史”,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三: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約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時,詩人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當他游歷到山東,被泰山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望岳》詩。
四:朗讀詩歌。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jié)奏。
2、聽配樂朗讀,學生聽讀。
3、學生推薦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4.全體學生齊讀。
五:整體感知。
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以“我最欣賞這首詩中談談你的理解。
六,合作探究。
1.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
3.”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中的“鐘”,“割”字用的好,歷來被人稱道,試著分析它的妙處。
4.詩言志,詩歌創(chuàng)作無不是為了傳情達意,這首詩歌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2).遠望泰山,說泰山橫跨齊魯大地,綿延廣闊。
近觀泰山雄奇秀麗,巍然聳立的形象。
細看泰山,表現(xiàn)在泰山面前深為之震撼和陶醉的感情。
最后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是作者由望景而產(chǎn)生了登臨的愿望。
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岳遠望之景,全詩以“望”
字貫穿全詩,“望”字成了全詩的線索。在望岳的過程中表現(xiàn)了作者驚嘆、贊美、陶醉、豪邁之情。
(4.):“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直抒胸臆,表現(xiàn)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它不只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shù)氖难?,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它激勵著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BR> (七)讀人生。
通過對《望岳》的學習,想想你從中獲得了哪些人生的啟示?
小結(jié):詩人熱情的贊美的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后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敢于攀登頂峰和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日子里能用這句話來時時激勵自己不斷進取,勇往直前!
(八).背誦古詩。(齊背)。
課文分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遍_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搬纷凇?,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稱為岱宗?!胺蛉绾巍?,到底怎么樣呢?“夫”,在這里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夸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褒R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后用為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臥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比木湟阅媳狈指睢盎钑浴钡木跋髮懱┥礁呗栐贫?、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里是近望,贊嘆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zhèn)延^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鐘?!霸旎?,指天地自然?!扮娚裥恪?,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扮姟?,聚集的意思。
“蕩胸生層云,決眥人歸鳥?!边@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云氣層生,一定會震蕩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笆幮亍?,心頭滌蕩,胸襟為之開豁?!笆幮亍?,句的意思是,山上層云疊起,沖擊滌蕩著心胸,胸襟為之開豁?!皼Q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氨{”,眼框?!叭搿?,收入眼里,看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結(jié)尾兩句寫有望岳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余而后快的心緒,抒發(fā)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皶敗?,應當,一定要?!傲琛?,登臨,登上?!敖^頂”,最高峰。“覽”,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結(jié):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蘊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研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初二語文教案篇十六
了解五首詩詞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知識要求
1、了解有關作者。
2、理解五首詩詞的內(nèi)容。
3、感悟詩詞中所蘊含的情趣。
4、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
三、能力要求:
1、背誦、默寫這五首詩詞
2、發(fā)揮想像創(chuàng)造力。
重點:
1、有表情地朗讀課文,感悟并品味詩詞蘊含的情趣,
2、背誦五首詩詞。
3、理解五首詩詞的內(nèi)容。
難點:通過誦讀,發(fā)展語感,加深體驗和領悟?qū)徝狼槿ぁ?BR>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觀刈麥》和赤壁兩首詩。分析詩的內(nèi)容。了解作者感受詩的意境。
錄有本課五首詩詞的磁帶。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寫的《觀刈麥》這首詩(板書課題),下面我把作者向同學們作簡單介紹。
白居易(公元772—公元846),唐代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陜西渭南)人。著有《白氏長慶集》。早年家境貧寒,對下層人民的生活疾苦多有了解。貞元進士,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用,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早年所作諷喻詩中不少篇章,對當時的政治黑暗現(xiàn)象多有揭露,對當時人民的痛苦生活多有反映。后遭貶謫,意志消沉,晚年尤甚,所作詩文多為怡情悅性、流連光景之作。他的詩語言通俗曉暢,相傳老嶇都能聽懂。
二、放錄音后學生自己朗讀課文
然后在老師指導下,分析、背誦。
1、朗讀并背誦交代背景的兩句詩。(“田家少閑日”到“小麥覆隴黃”)
2、翻譯并背誦婦女領著孩子去田間送飯的兩句。
翻譯:婦女擔著圓形竹器盛的食物,小孩子提著用瓦壺裝的湯水,
初二語文教案篇十七
本學期,我們初二語文備課組將在新的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圍繞著校長室、教導處的工作思路,深化語文教學改革,努力轉(zhuǎn)變教育教學觀念,大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為目標,結(jié)合學科自身的特點,扎實有效地開展工作。抓好教學質(zhì)量和面向全體,積極創(chuàng)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教學質(zhì)量再上一個新臺階。
一、主要研究目標:
1、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以《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為指導,如何開展“輕負優(yōu)質(zhì)”的語文教學,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課堂效率。
2、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抓好兩頭,爭取發(fā)揮學生的最佳潛能,提高學生的能動力,使語文教學朝著合理的方向發(fā)展。
3、抓好寫作教學,以“語文報杯”作文競賽為契機,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多看書,多寫作,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二、主要研討問題:
1、在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中找到一個切合點,進行小課題的研究,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活動,以提高語文素養(yǎng)。
2、圍繞閱讀和寫作教學進行教學實踐和探索,找到適合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方法。
3、如何通過各種方式,多種渠道,提高教師的業(yè)務能力,為語文教學的發(fā)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4、開展合理有效的語文課外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語文學習的視野更加開闊,使語文學習的途徑更加廣闊,以適應時代的發(fā)展。
三、主要措施。
1、學習教學理論,提高教學業(yè)務。
新的語文教學應按照語文和語文學科的特點,適應新世紀的社會需求,強化語文的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了適應這種新形勢,我們語文老師認真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新的《課程標準》。結(jié)合語文教學實踐,通過專題學習和討論,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yǎng),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學生觀,及時了解語文教學的動態(tài)和語文教改趨勢,開拓視野拓寬語文改革思路;同時,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吸收并消化他人的先進的教育經(jīng)驗,不斷練好自身的語文教學“內(nèi)功”,從而更好地適應素質(zhì)教育對語文教師所提出的更高的要求;緊密結(jié)合教育教學實際和課題研究,并根據(jù)自身的需要,確定學習重點,講究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
2、狠抓教學常規(guī),提高課堂效率。
抓課堂教學常規(guī)的落實。語文學科教學質(zhì)量的全面提高,關鍵是落實常規(guī)、改革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實施素質(zhì)教育,課堂教學是主陣地。要對照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轉(zhuǎn)變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突出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堅決做到面向全體學生,研究和實施分層分類教學;努力促使課堂教學結(jié)構的最優(yōu)化,大大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通過相互之間的聽課、評課,切實提高教學藝術。
3、加強教學研究,提高學生素養(yǎng)。
語文教學應當在教給語言知識的同時,著重于引導應用。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及時轉(zhuǎn)變過去以傳授知識為主的舊教育,而到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應變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新穎教育。為此,我們要加強課題研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狠抓雙基的基礎上,想方設法擴大學生知識面,正確引導學生看課外書,開設閱讀課,向?qū)W生推薦課外閱讀材料。切實開展集體備課活動,做到統(tǒng)一進度、統(tǒng)一要求、統(tǒng)一訓練。各語文教師之間要加強交流,資料共享,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三,具體實施計劃:。
教學進度表(以實際教學周為準)。
第一周1、《藤野先生》(2)2、《我的母親》(2)3、《我的第一本書》(1)。
第二周4、《列夫托爾斯泰》(2)21、《與朱元思書》(2)5、《再塑生命》(1)。
第三周22、《五柳先生傳》(2)23、《馬說》(1)綜合性活動寫作口語交際、:獻給母親的歌(2)。
第四周24、《送東陽馬生序》(2)25、《詩詞曲五首》(3)。
第五周6、《雪》(2)7、《雷電頌》(1)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古詩苑漫步(2)第六周8、《短文兩篇》(2)9、《海燕》(2)。
第七周10、《組歌》(1)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尋覓春天的蹤跡(2)。
第八周期中復習(5)。
第九周期中考試試卷分析期中總結(jié)。
第十周11、《敬畏自然》(2)12、《羅布泊,消逝的仙湖》(2)13、《旅鼠之謎》(1)。
第十一周14、《大雁歸來》(1)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科海泛舟(2)16、《云南的歌會》(2)。
第十二周17、《端午的鴨蛋》(2)18、《吆喝》(2)19、《春酒》(1)。
第十三周20、《俗世奇人》(1)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到民間采風去(2)。
26、《小石潭記》(2)。
第十四周27、《岳陽樓記》(4)28、《醉翁亭記》(1)。
第十五周28、《醉翁亭記》(2)29、《滿井游記》(2)30、詩五首(1)。
第十六周30、詩五首(3)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背起行囊走天下(2)。
第十七周期末復習(5)。
第十八周期末復習(5)。
第十九周期末復習、期末考試。
初二語文教案篇十八
1、理解、積累“幽默、凄慘、奧秘,翻來覆去”等詞語。
2、整體感知文意,繼續(xù)了解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征。
3、品評含意豐富的語句,養(yǎng)成正確的語感。
4、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
5、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難生活境遇,感悟知識改變命運的深刻內(nèi)涵。激活生活體驗,感悟課文的思想內(nèi)涵和情感蘊含。
品評重點語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內(nèi)涵。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悟。
教學程序及師生雙邊活動。
同學們,提及詩人牛漢,我們自然會聯(lián)想到他筆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爭的華南虎的形象。(教師引領學生誦出:我羞愧地離開了動物園,/恍惚之中聽見一聲/石破天驚的咆哮,/有一個不羈的靈魂/掠過我的頭頂/騰空而去,/我看見了火焰似的斑紋/和火焰似的眼睛,/還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今天,我們將學習他的一篇隨筆《我的第一本書》,去感受承載著人生歷程和獨特感悟的“第一本書”,去思考人生命運這個鮮活的話題。(板書文題、作者)。
教師視情況進行補充、
1、請同學們默瀆課文,初步感知文意。標示段序并積累詞語。
教師可作如下提示。
幽默凄慘奧秘翻來覆去溫厚。
2、學生再讀課文,揣摩、理解課文內(nèi)容。
思考:60年前小學一年級的二本“只有下半部分,沒有封面,沒有頭尾”的國語課本有著怎樣的經(jīng)歷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專門著文紀念。學生跳讀課文3至8語段,簡要復述“我的第一本書”的不同尋常的經(jīng)歷。教師提示注意其中由書引發(fā)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的濃濃的真摯情意。
3、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文意。研討:
(1)文題“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2)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學生暢談閱讀體會,老師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書”意味深長。如果說課文主體部分寫的“不同尋常的第一本書”是人生第一課的話,那么寫父親領“我”離開本村到崔家莊念書則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書”,也即走進求知的`世界。這貧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課,蘊含著生活的艱辛、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
《我的第一本書》寫出了作者對20世紀初中國鄉(xiāng)村荒寒、蒼涼苦難生活境況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受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安排了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文章故事性很強,易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要吸引學生的興趣,首先從內(nèi)容上整體感知,了解“第一本書”的故事,體會其中深藏著的那個時代的苦難生活。所以在復述過程中引導學生圍繞“第一本書”這條線索,講述與第一本書有關的人和事,從中感受生活的苦難。
苦難的生活是作者心中抹不去的記憶,而牛漢作者崇敬和贊美的是來自人間的溫暖和友情,還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樂。這里是讓學生體會苦難生活中總會有使人感動的亮點,激發(fā)學生認識生活,思考生活,熱愛生活。因此,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我引導學生進一步研讀文本,在感受苦難的基礎上感受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認識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學生體會生活的苦難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及生命樂趣,珍惜今天的學習條件和生活條件。
本節(jié)課我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利用課堂訓練學生的思維方式,培養(yǎng)學生主動求知的精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初二語文教案篇十九
1.準確流暢地朗讀課文,培養(yǎng)文言語感。
2.掌握重點字、詞、句的意義及用法,積累文言知識。
3.學習本文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的寫法。
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的寫法以及重點詞句的用法。
錄音材料、課件或小黑板。
1.教師導人:口技是一種用口頭摹擬表演的藝術,是一種傳統(tǒng)技藝,就是“用嘴學叫聲”如蟲鳥嗚叫,火車進站等。今天學習的就是一篇描述口技的文章。(板書課題。)
2.生閱讀注釋。(出示課件l。)
要求:記住作者及作品。
聽錄音,完成以下問題。(出示課件2。)
1.注意停頓,然后準確、流暢地朗讀課文。
2.畫出生字詞,查工具書解決。
3.通譯全文,達到疏通文意。
1.小組內(nèi)合作解決疑難問題。
2.教師指導全班學生討論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
1.朗讀課文。
要求:找多個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認真聽并及時點評至無誤為止。教師在此過程中適當指導或示范,讓學生知道如何才能讀好。
2.檢查預習
(1)給加點字注音。
(見《新課標作業(yè)設計》中本課的“積累運用”部分。)
要求: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聽記,若有錯誤并及時糾正。
(2)解釋加點詞的意思。
(見《新課標作業(yè)設計》中本課“積累運用”部分。)
3.通譯全文。
要求:指名逐字、逐句翻譯,其他同學認真聽記,發(fā)現(xiàn)錯誤起來糾正。教師指導學生把重點字、詞、句按古漢語現(xiàn)象歸類整理。
4.找出文中側(cè)面描寫的語句。
明確:(共有三處:(1)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2)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cè)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3)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
(明白側(cè)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的作用。)
師:再次朗讀課文并討論下列題目。
1.文章三個場景的描述,口技者以繪聲為主,對聲音的描繪由遠及近,由外及內(nèi),由大及小,由微弱而喧鬧,由簡而繁,試看作者是如何描繪的,請你分析。
(生讀文章內(nèi)容,小組討論交流。明確作者的寫作順序,學習有條理地介紹事情的經(jīng)過。)明確:(第一個高潮是漸起的,由深巷犬吠,婦人一人驚覺欠伸,到四口之家各種聲響“一時齊發(fā)”有個演進過程作者作了細致的描寫,使人如臨其境。)
(第二個高潮是突發(fā)的,由“忽一人大呼”至“百千齊作”,人有“俄而”片刻時間緊張、紛亂、恐懼,造成了聽眾“變色離席”的效果。)
(在兩個高潮間有過渡的場面即全家再次入夢。這把口技者精心設計的構思表現(xiàn)出來了。)
2.文章結(jié)尾處再次出現(xiàn)了“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重復出現(xiàn)有何作用?
明確:(突出舞臺道具簡單反襯表演者的高超技藝。在結(jié)構上首尾呼應,使文章渾然一體。)
小組交流本節(jié)課的收獲。
(如有時間可在課堂完成。)
做《新課標作業(yè)設計》中“閱讀理解”的第二部分。
做《新課標作業(yè)設計》中的“遷移延伸”部分。
口技
林嗣環(huán)
正面描寫側(cè)面描寫
善犬吠婦醒神頸、側(cè)目、微笑、默嘆
鬧而復靜意少舒,稍稍正坐
失火救火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zhàn)戰(zhà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