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課文春教案范文(13篇)

字號:

    教案還可以幫助教師及時調(diào)整教學策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如何編寫一份高質(zhì)量的教案是每位教師都要面對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七年級語文課文春教案篇一
    1、朗讀課文,準確把握全文結(jié)構(gòu)和人物性格。
    2、學會從文中準確概括關(guān)鍵句、中心句的能力。
    體味文章語言清新樸實的特點,感悟莎莉文老師深沉的愛和獨特的教育方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領(lǐng)會莎莉文老師雋永深沉的愛心和高超的教育藝術(shù)。
    2、學習海倫好學敏思、堅韌不拔、熱愛生活的精神。
    1、整體感知,梳理重塑生命的歷程。
    2、結(jié)合海倫戰(zhàn)勝挫折的經(jīng)歷談?wù)労愔厮苌晒Φ囊蛩亍?BR>    理解課文標題“再塑生命”的含義,深入體會作為盲聾啞人的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悟。
    1誦讀法。
    2、質(zhì)疑研討法。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海倫凱勒,一位譜寫出人類文明史上輝煌生命贊歌的盲聾啞人,被馬克吐溫贊譽為與拿破侖并提的19世紀了不起的人物。她的傳奇人生,照亮了人類精神的殿堂,向世人昭示著殘疾人的尊嚴和偉大。這堂課,我們一起走進《再塑生命的人》,去感受一個病弱生命的頑強成長的足跡和認識引領(lǐng)她人生轉(zhuǎn)機走向光明的莎莉文老師。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朗讀課文。
    2、作者簡介:見《基礎(chǔ)訓練》第28頁和課文注釋一。
    3、完成《基礎(chǔ)訓練》第二題。(第28頁)。
    三、課文研讀,整體感知。
    以《基礎(chǔ)訓練》第四題為導學案,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討論分析。
    1、仔細閱讀1-5段,作者在莎莉文老師出場前作了大量的鋪墊,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1)用層層鋪墊烘托出莎莉文老師對于“我”的重要性,也加重了開頭所說的“最重要的一天”的分量;(2)給讀者留下閱讀期待,讓我們急于了解莎莉文老師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莎莉文老師是怎樣逐步引導“我”認識具體事物的?
    明確:有意識地給她玩具,教她拼寫“doll”。最后,讓海倫一只手接觸水流,在海倫另一只手手心寫出“水(water)”這個字,使海倫領(lǐng)悟到“水”這個字指的是流過手上的涼涼的東西。從此,海倫開始大量認識具體事物。
    3、莎莉文老師走進海倫的生活后,海倫的生活起了怎樣的變化?
    (1)生命的原貌——黑夜(請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海倫在認識莎莉文老師之前的生活)。
    我的生命--像大霧中的航船。
    “在我的那個寂靜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會有溫柔和同情?!?BR>    (2)生命的火光——莎莉文老師走進我的世界。
    第3段“安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第11段:“水喚醒了我的靈魂,并給予我光明、希望、快樂和自由?!钡?2段“我悔恨莫及,兩眼浸滿了淚水,這是生平第一次?!?BR>    4、莎莉文老師是一個怎樣的老師呢?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如“把我緊緊摟在懷里”體現(xiàn)她的愛心;“莎莉文老師很耐心地教我”,“莎莉文老師并沒有責怪我,而是耐心地指出我的錯誤”等句子體現(xiàn)她的耐心;從她教育海倫的過程中,又可見她是一個富有教育智慧的老師。
    5、海倫身上這個奇跡性變化能夠產(chǎn)生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莎莉文老師高超的教育藝術(shù);二是海倫本人強烈的求知欲望。
    四、再次了解海倫。
    課件,介紹海倫的成就。
    海倫凱勒(helen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19世紀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她以自強不息的頑強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國語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為殘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機構(gòu),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美國十大英雄偶像之一,榮獲“總統(tǒng)自由勛章”等獎項。主要著作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師》等作品。1968年6月1日海倫逝世,1971年國際獅子會的國際理事宣布將每年6月1日定為“海倫凱勒紀念日”。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曾說:“海倫凱勒和拿破侖是19世紀兩個杰出的人物。拿破侖試圖用武力征服世界,他失敗了;海倫凱勒用筆征服世界,她成功了。”
    五、拓展延伸。
    1、課后收集身殘志堅的名人事跡。
    2、熟讀課文,并完成《基礎(chǔ)訓練》第五題。
    七年級語文課文春教案篇二
    1.誦讀《論語》一書中記錄的孔子關(guān)于“學習”的言論。
    2.指導學生如何積累和誦讀經(jīng)典的方法。
    指導積累和記誦經(jīng)典的方法。
    結(jié)合經(jīng)典談感受。
    復習。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回憶孔子的言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
    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論語》。
    出示白板:20世紀末,8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聚會巴黎,發(fā)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前,從一個人那里汲取智慧”。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這被科學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們中國的孔子。(簡介孔子)。
    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稱孔子,我國春秋末期魯國陬邑(現(xiàn)山東曲阜)人。他從小生活貧困,由于勤奮好學,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他曾辦過私學,據(jù)說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鬃訛榱送菩凶约旱恼沃鲝堅苡瘟袊?,晚年從事整理和傳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詩》、《書》、《禮》、《易》等古代文獻,編著了《春秋》。
    師:同學們,聽了老師的介紹,你感覺到孔子是怎樣一個人。
    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
    師:在《論語》一書里,有這樣一句話是寫孔子外貌的。
    (出示白板):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生:寢不語,食不言。
    生:……。
    三、指導誦讀。
    師:今天,我們主要誦讀《論語》一書記錄的孔子關(guān)于“學習”的言論。(小黑板出示)。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wèi)靈公》)。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師:下面我們進行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聲音先于義理———放聲讀。
    要求做到:讀準音,正確斷句,讀通順,讀流利。
    師:大部分同學已經(jīng)讀得不錯了,下面我們進行第二環(huán)節(jié):學而不思則罔——讀而悟。
    請同學們對照譯注的字詞,自己邊讀邊悟,或小組討論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第三幕:古文今說洗耳聽——明大意。
    加深理解文意。請同學們白板,把古文和譯文對照讀一讀,再回照第二幕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兒。(重在體驗解讀的樂趣)。
    第四幕:熟讀成誦過目不忘——我樂背。
    按“鏤空指示法”練習背誦。集體背,小組比賽,個人擂臺賽。
    第五幕:引經(jīng)據(jù)典古今為用——格言美。
    師:同學們看一看,這些語段中哪些詞語和句子,我們今天仍然在用,請畫出來。(學生用筆畫)。
    生: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    師:這已成為一個成語,如果要表示自己謙虛好學的態(tài)度,就可以運用這個成語。成語不一定是四個字。
    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師:這是典型的四字成語。
    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師:這已成為格言警句。
    生:……。
    師:我們不難看出《論語》中凝練,思辨的語言是我們今天現(xiàn)代漢語的源頭,我們在平常的說話中,作文中,如果能夠恰如其分地運用這些格言警句,就會增加你語言表達的魅力。
    四、總結(jié)。
    老師最后還要把孔子老師的一句話送給大家。請看——(出示句子)。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BR>    注:弟子:年紀細小的人。弟:同“悌”弟弟對哥哥的愛。
    師:今天的“弟子”指學生、徒弟,而《論語》中“弟子”指年紀細小的人??鬃永蠋熣f“年輕人在父母身邊就要孝順父母,離開家里就要敬愛兄長,做事要謹慎,說話要誠實,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睆倪@句話看出,孔子老師特別看重做人。
    同學們,誦讀《論語》,不僅僅是學習語言,更是在學習我們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個有中國靈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國人。
    七年級語文課文春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游記的寫作特點,理清文章的脈絡(luò)。
    技能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壯美,感悟長江源頭的神異不凡。
    2、抓住關(guān)鍵句,品味文章的語言魅力,理解關(guān)鍵詞句的含義。
    3、領(lǐng)會文章蘊含著的深刻意義——自然的偉力,民族精神的源頭。
    德育目標:感受冰塔林的壯美,體會作者熱愛西藏的情感,激發(fā)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懷。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壯美,感悟長江源頭的神異不凡。
    2、抓住關(guān)鍵句,品味文章的語言魅力,理解關(guān)鍵詞句的含義。
    教學難點:領(lǐng)會文章蘊含著的深刻意義——自然的偉力,民族精神的源頭。
    教學方法:712模式。(教師引導點撥,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討論)。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識記課文主要詞語,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教學重點:解游記的寫作特點,理清文章的脈絡(luò)。
    教學難點:解游記的寫作特點,理清文章的脈絡(luò)。
    一、課上三分鐘:
    1、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總?cè)蝿?wù):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十九大報告強調(diào)的“四個偉大”: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yè),偉大夢想,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shè)新的偉大工程。
    3、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是:黨的基本路線。
    二、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
    1、導入新課。
    長江,位于我國境內(nèi),全長6380公里,發(fā)源于我國青海唐古拉山各拉丹冬,流經(jīng)11個省區(qū),是中國亞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是一條名副其實的“長河”,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和黃河一起并稱為中國的“母親河”。長江作為一個符號,是祖國的象征,由于它的靈性,千百年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為之傾倒,為之贊頌。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馬麗華的《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板書課題、作者)。
    2、明確目標。
    (1)識記課文主要詞語,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解游記的寫作特點,理清文章的脈絡(luò)。
    (二)合作探究。
    3、布置任務(wù)。
    出示小組討論任務(wù)要求:
    (1)速讀課文,積累文中基礎(chǔ)詞語。
    (2)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劃分文章結(jié)構(gòu),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4、小組探究。
    5、(教師)檢查指導。
    七年級語文課文春教案篇四
    1、了解作者孔子及《論語》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2、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并背誦課文。
    3、提升思想品德修養(yǎng)水平,在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提高為人處世的思想修養(yǎng)。
    2、教學難點。
    領(lǐng)悟《論語》十二章的深刻含義,體會孔子所倡導的“為學之道”。
    1、導入新課。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們從小就接受著孔子學說和言論的教誨,從牙牙學語到經(jīng)天緯地,我們以古典文化為土壤,不斷的成長前行。今天,讓我們繼續(xù)走近孔子,一起學習《論語十二章》。
    2、寫作背景。
    《論語》基本上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著作,主要記載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記載孔門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稘h書藝文志》云:《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睗h初所傳的《論語》,有古論、齊論、魯論之分,古論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寫成,孔安國曾為之作訓解,但已失傳。齊論為齊人所學,魯論為魯人所傳。東漢鄭玄就魯論篇章,參考齊論,為之作注,今亦殘佚。魏時的何晏集漢儒以來的各家之說,成《論語集解》,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最早的《論語》注本。
    3、作者介紹。
    《論語》是孔門弟子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其編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貢,他們憂慮師道失傳,首先商量起草以紀念老師。然后和少數(shù)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
    4、題目解說。
    《論語》是儒家最重要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集錄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本課節(jié)選的是《論語》中的經(jīng)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稱之為“《論語》十二章”。
    5、層次結(jié)構(gòu)。
    全文可分為十二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孔子認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盡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對德行的追求上。
    第二部分(第2章):孔子把禮、樂與仁緊緊聯(lián)系起來,認為沒有仁愛之心的人,根本談不上禮、樂的問題。
    第三部分(第3章):孔子認為人可以為“道”而死,強調(diào)了“道”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4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義利上的不同態(tài)度。
    第五部分(第5章):孔子強調(diào)在修身養(yǎng)德的過程中見賢思齊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第6章):孔子強調(diào)人的修養(yǎng)中質(zhì)樸的本質(zhì)和文化修養(yǎng)要配合適當。
    第七部分(第7章):孔子表達了士人要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堅定信心和決絕勇氣。
    第八部分(第8章):孔子闡釋功虧一簣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第九部分(第9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智、仁、勇這三種品質(zhì),成為真正的君子。
    第十部分(第10章):孔子強調(diào)“克己復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第十一部分(第11章):闡釋孔子對“恕”的理解。
    第十二部分(第12章):多角度具體闡釋《詩》在“興”“觀”“鮮”“怨”等多方面的作用。
    6、全文分析。
    孔子這里說的“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xiàn);“質(zhì)”,指內(nèi)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nèi)在品質(zhì),同時又合乎“禮”并表現(xiàn)出來,方能成為“君子”。“文”與“質(zhì)”的關(guān)系,亦即“禮”與“仁”的關(guān)系。這一方面體現(xiàn)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于文,亦不主張偏勝于質(zhì),而主張不偏不倚,執(zhí)兩用中。從個人修養(yǎng)的角度來理解“質(zhì)”是指質(zhì)樸的品質(zhì),“文”則是指文化的修養(yǎng)。那么,“質(zhì)勝文則野”就是指一個人沒有文化修養(yǎng)就會顯得很粗俗;“文勝質(zhì)則史”就是指一個人過于文雅就會顯得像個“酸秀才”“書呆子”,注重繁文縟節(jié)而不切實際。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典型的“文勝質(zhì)則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質(zhì)彬彬”,既要有文化修養(yǎng),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這樣,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2、難點如何理解孔子的理欲觀?
    在以往對孔子的研究中,人們往往忽略了對孔子理欲觀的研究,通常認為孔子主張只要仁、義,不要利、欲。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愿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能夠富貴安逸。因此,孔子并不反對人們?nèi)カ@取財富,只是孔子認為獲取財富必須通過正當?shù)姆绞健_@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中傳達的正確思想,通過對比的手法,揭示了君子和小人對待“利”的不同態(tài)度,從而告訴人們無論致富達貴還是擺脫貧賤,雖然都是人的正常欲求,但是均不能采取不正當?shù)氖侄?,這是孔子對義利關(guān)系的基本看法。在義利關(guān)系面前,是見利思義、見義勇為還是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確實可以檢驗出一個人境界的高低,孔子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來表達這種判斷。
    觀點一:是必須研讀的??鬃诱J為,不學習《詩》,就沒有辦法說話,學《詩》能知言善語,可以激發(fā)人的情感,可以觀察政治、風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可以在禮的準則下怨刺時政。
    觀點二:不是必須研讀的。孔子只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提出要學習《詩》的建議,孔子看重《詩》,其本質(zhì)是對教化和德行的重視。如果一個人通過其他途徑能夠獲得相關(guān)的教育,不一定必須研讀這部書。
    7、寫作特點。
    1、簡潔明了的語錄體形式。
    本文采用簡潔明了的語錄體形式,通過師徒的對話來傳達人物的思想主張,表明人物的觀點,體現(xiàn)人物之間的情感活動。
    2、豐富多變的手法。
    文中多采用比喻、對偶等修辭手法,言簡義豐。文中還多次運用反問句,言語之間跳躍較大,含意豐富。
    七年級語文課文春教案篇五
    1、朗讀課文,梳理文章內(nèi)容。
    2、體會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及側(cè)面描寫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品味精美的語言。
    3、認識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對大自然。
    學習重點。
    體會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及側(cè)面描寫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學習難點。
    感悟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描繪風雨場景的寫法。
    學習方法朗讀法、批注法、討論法。
    課時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背誦和風雨有關(guān)的詩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山雨欲來風滿樓。
    二、交流預習。
    1.走近作者。
    賈平凹,原名賈平娃,中國當代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陜西丹鳳人。1975年畢業(yè)于西北大學中文系。全國政協(xié)委員,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1974年開始發(fā)表作品。著有小說集《賈平凹獲獎中篇小說集》、《賈平凹自選集》,長篇小說《商州》、《白夜》,自傳體長篇《我是農(nóng)民》等。《臘月·正月》獲中國作協(xié)第3屆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滿月》獲1978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廢都》獲法國費米娜文學獎;《浮躁》獲1987年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最近獲得由法國文化交流部頒發(fā)的“法蘭西共和國文學藝術(shù)榮譽獎”。
    2.朗讀課文,讀準下列字的字音。
    偌大()蜷曲()賈平凹()倏忽()模樣()撩起()剎那()錐形()柵欄()。
    三.整體感知。
    第1段:樹林全貌第第2段:垂柳、楊葉、蘆葦;。
    第3段:斷繩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蒼蠅。
    第5段:鳥巢、鳥兒第6段:廢紙、貓、瓦。
    第7段:浮萍、魚兒;第8段:老頭、孩子。
    是按照由上到下,由遠及近的順序來描寫的.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風的?寫出了風怎樣的特點?
    文章先從樹林子開始著手,呈現(xiàn)給我們一幅恣意的狂風圖。接下來,形狀、聲狀方面對被風吹得亂了的垂柳、楊葉、蘆葦進行了生動的描寫,繼續(xù)展現(xiàn)狂風大作的畫面。寫了幾組自然物,作者的筆鋒陡轉(zhuǎn),寫到了動物,寫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進行景物描寫來具體表現(xiàn)風雨之大之猛烈。
    七年級語文課文春教案篇六
    海倫﹒凱勒(1880—1968),19世紀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主要作品有《我生活的故事》、《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老師》等。獲“總統(tǒng)自由勛章”,被譽為“美國英雄偶像”。
    安妮·莎莉文波士頓珀金斯盲人學校畢業(yè)。精通盲文,有崇高的獻身精神和科學教育方法,20歲開始教海倫。她的教授方法是:將字母按入海倫掌心,教她物件的名稱。
    七年級語文課文春教案篇七
    教學目標1.掌握有關(guān)《論語》和孔子的基本文學常識,體味《論語》的語言風格及其對后世文學的影響。
    2.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并背誦課文。
    3.積累成語、格言、警句,體會文章所闡述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
    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師生活動預設(shè)個性化批注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1.介紹孔子及《論語》;朗讀全文,2.研讀并背誦前四章。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xiàn)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chǎn)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們同學們進入中小學學習已經(jīng)七年了,關(guān)于建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體會。我國古代的孔子是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論語》這部儒家經(jīng)典中,他的弟子記錄的孔子言論,有不少是談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對同學們搞好學習,加強個人品德修養(yǎng)都有很大意義。現(xiàn)在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這篇課文。
    二、作品簡介。
    1.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被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曾帶領(lǐng)弟子周游列國14年,終不再仕。晚年返魯致力于整理文獻和繼續(xù)從事教育。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孔子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圣人”,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并稱“孔孟”
    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分子??鬃痈呱兄犯裰饕@樣幾個方面:發(fā)憤忘食,安貧樂道;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與人為善,直道而行。
    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對其祭祀。舉世聞名的“三孔”——孔廟、孔林、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礎(chǔ)上逐步發(fā)展起來的一組具有東方建筑色彩和格調(diào)、氣勢雄偉壯麗的龐大古代建筑群,總占地面積約3500余畝,擁有近千間建筑。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于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guān)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jù)。其體式歸納起來主要有: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對話體;敘事體,。其內(nèi)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jīng)濟、藝術(shù)、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東漢時,《論語》被列為“七經(jīng)”之一(七經(jīng):《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jīng)》)。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
    三、初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1.讀準字音。
    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不思則罔()論()語。
    思而不學則殆()不亦說()乎?不逾矩()()。
    三省()吾身傳()不習乎曾()子。
    一簞()食曲肱()而枕之。
    2.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fā)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xiàn)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正確理解。先仔細讀幾遍課文,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學生朗讀課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幫助學生解決。
    四、合作探究,重點學習課文前四章。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齊讀。第一遍讀準字音;第二遍讀出節(jié)奏;第三遍抑揚頓挫。
    2.小組合作解決字詞意義和語句翻譯,教師適時點撥。
    第一章。
    分析文義。
    子曰:“學(學習)而(表順承)時(按時(名詞作狀語))習(復習)之,不亦(也是)說(同“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轉(zhuǎn)折)慍(生氣)不亦君子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孔子說:“學了又按時復習,不也是很喜悅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人們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嗎?”
    課文探究。
    第1句講:學習方法。
    第2句講:學習的樂趣。
    第3句講:個人修養(yǎng)。
    第二章。
    分析文義。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詞作狀語)三(多次)省(反省)吾身:為(替)人謀(出主意)而(表轉(zhuǎn)折)不忠乎?與朋友交而(表轉(zhuǎn)折)不信(誠信)乎?傳(傳授的知識,名詞做狀語)不習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真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傳授的學業(yè)是否復習了?”
    課文探究。
    本章強調(diào)治學的人重視品德修養(yǎng)。
    第三章。
    分析文義。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順承)志于學,三十而立(獨立),四十而(表順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順承)知天命(自然規(guī)律),六十而(順承)耳順,七十而(表順承)從心所欲,不逾(超過)矩(規(guī)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BR>    翻譯: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了解并順應了自然規(guī)律,六十歲對各種言論能明辨是非,到七十歲才可以隨心所欲,又不會超出規(guī)矩。
    課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學習和提高修養(yǎng)的過程。
    2.從本章來看,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十五歲到四十歲:學習領(lǐng)會。
    五十、六十歲: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觀意識和做人規(guī)則融合為一。
    3.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是怎樣的?
    思想與言行融合,自覺遵守道德規(guī)范,而不是勉強去做。
    4.我們從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道德修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學習,循序漸進。
    第四章。
    分析文義。
    子曰:“溫(復習)故(就的知識,形容詞做,名詞)而(表順承)知新(新的領(lǐng)悟),可(可以)以(憑借)為(成為)師矣?!?BR>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BR>    翻譯:孔子說:復習舊的知識,并從中獲得新的領(lǐng)悟,做到這樣的程度,可以成為老師了。
    課文探究。
    本章談學習方法。
    五、課堂小結(jié)。
    這幾章強調(diào)了學習態(tài)度要謙虛,學習方法上要獨立思考和復習。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前四章。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1.朗讀課文,背誦前四章;2.繼續(xù)研讀課文五至十二章。
    一、朗讀課文,檢查背誦前四章,考查句子的翻譯及重點詞語的解釋。
    第五章。
    分析文義。
    子曰:“學而(表轉(zhuǎn)折)不思則罔(迷惑),思而(表轉(zhuǎn)折)不學則殆(有害)。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BR>    翻譯:孔子說:“只學習不思考,便會迷惑而無所得。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有害?!?BR>    課文探究。
    本章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guān)系。
    第六章。
    分析文義。
    子曰:“賢(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樂于學)。賢哉,回也!”
    句子劃分停頓: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翻譯:孔子說:“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高尚?。∫缓勶?,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高尚?。 ?BR>    課文探究。
    本章贊揚了顏回樂于學習、安于貧困的品質(zhì)。
    第七章。
    分析文義。
    子曰:“知之(代詞,指代學問)者(……的人)不如好(喜歡,愛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以……為樂趣,名詞意動用法)之者。”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BR>    翻譯:孔子說:“對于學習,了解怎么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
    課文探究。
    本章闡述了學習態(tài)度:以學習為快樂。
    七年級語文課文春教案篇八
    1、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生字、新詞。
    2、了解本篇課文的寫作時間以及作者的基本情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文在寫法上的幾個特點如:生動、細膩的描寫;真摯、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我們很多人都有過離開家的經(jīng)歷,都有過想家的時候,想家鄉(xiāng)的親人,想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
    請將自己曾經(jīng)有過的這種經(jīng)歷講述給同學們聽聽。
    2、講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當時的具體情景。
    3、出示在本課中出現(xiàn)的生字、生詞。
    4、帶領(lǐng)學生讀課文,做到整體感知。
    二、品味內(nèi)容,體會感情。
    1、帶領(lǐng)學生找出描寫家鄉(xiāng)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細品味。
    2、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春景圖”和“海天圖”有聲有色、動靜結(jié)合的描寫。
    3、帶領(lǐng)學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鄉(xiāng)的小燕子之間的不同之處。
    三、本課小結(jié)。
    這篇優(yōu)美的詠物寄情散文,通過對小燕子這一可愛形象的描繪,抒發(fā)了作者濃濃的鄉(xiāng)愁,表達了他對祖國的無限眷戀與熱愛之情。
    一、重溫課文。理清情感線索。
    幫助學生整理文章的線索,弄明白海上小燕子和故鄉(xiāng)的小燕子與“鄉(xiāng)愁”之間的聯(lián)系。
    二、輻射閱讀,探究主題。
    2、老師發(fā)放課外補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3、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在寫法上“詠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點。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鄉(xiāng)的小燕子,產(chǎn)生了淡淡的鄉(xiāng)愁。
    你是否也有過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觸發(fā)了某種情感的經(jīng)歷?試寫一篇短文,記下當時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課小結(jié)。
    這是一篇優(yōu)美的詠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鄉(xiāng)的小燕子,產(chǎn)生了淡淡的鄉(xiāng)愁,表達了他對祖國的無限眷戀與熱愛之情。
    《海燕》一課全文以“鄉(xiāng)愁”為線索,分為前后兩部分。前部分運用倒敘的手法對故鄉(xiāng)小燕子進行了描述。通過對春風、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寫,把一個溫暖、舒適而又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故鄉(xiāng)的春天再現(xiàn)了出來。后部分作者從遐想回到現(xiàn)實,并帶著對故鄉(xiāng)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對海上的小燕子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從而抒發(fā)了作者濃濃的鄉(xiāng)愁,表達了他對祖國的無限眷戀與熱愛之情。
    七年級語文課文春教案篇九
    課堂實錄是教師將自己或他人執(zhí)教的優(yōu)質(zhì)課盡可能詳細地記錄下來,并加上教學后記或聽課評價的一種教育實用文體。課堂實錄怎么寫?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淼钠吣昙壵Z文課文散步課堂實錄。
    師:大家看一看屏幕,一起讀一下。
    師:我們今天學習的是一篇美文,一篇很美的很精致的散文。我們有三項閱讀活動,讀一下:
    (大屏幕顯示)理解文意 朗讀課文 品味語言
    師:我們開始第一項閱讀活動,“理解文意”。
    (大屏幕顯示)建議你這樣理解文意——試著給文章再擬一個標題,并說明你的標題能夠表示你讀出了課文的味道。
    (生閱讀。老師相機點撥。)
    師:好,你試一下,答兩個層次的內(nèi)容:你的標題是什么,然后說明理由,開始吧。
    生1:我的標題是——這一個世界的分量?!拔叶紫聛?,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薄胺至俊本褪恰拔摇北成系哪赣H和“她”背上的兒子,就說明四口之家雖然很小,但在作者心中就是整個世界。所以要用“這一個世界的分量”
    師:真好,這一個世界的分量!她扣住了結(jié)尾,扣住了有哲理的議論與感悟。分量,就是老、少、壯這三代。
    生2:我取的題目是:生活之美。這篇文章描寫了一個家庭之間的親情,文章中不斷體現(xiàn)著家人之間濃厚的親情,而且這個題目還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所以我覺得“生活之美”這個題目確實很好。
    ……
    生7:我擬的標題是“延續(xù)生命”,這篇散文寫了一家四口三代人在小路上散步,這就是三代人生命的延續(xù),而且走在小路上,可以走得很遠很遠,有待續(xù)的感覺。
    師:對,我覺得你這個標題也很好。我們來看文章,寫生命是傳承的,“我”作為中年人,有很重要的義務(wù),要呵護小的,善待老的,而且他在課文里面穿插了對生命的感受——春天來啦,新綠鋪展開了,這都使我們想到了生命,很好啊!下面來看老師給擬的一些標題。
    “三代同行”,這是最質(zhì)樸的一個標題了。還有“幸福的家庭”,這也是很直白的?!坝H情無邊”“分歧”“大路”“小路”“責任”“背起整個世界”,還有“春意”。這個題目就如剛才那個同學說的,有點雙關(guān)的意味,春天來了,春天是有意味的,那么我們這個家庭也有春意。
    還有“呵護”“生命”“小事情深”“選擇”“溫馨瞬間”等等。你們看,我們就這樣理解了文意,但是話說回來,要說本文的標題呢,還是“散步”好,它簡明準確,有情味,有情致,還有畫面感,有故事味,所以這一個課文標題是擬得特別漂亮的。
    好,這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們就進行到這兒。下面我們進入“朗讀課文”。
    師:老師建議你這樣朗讀課文:第一步,你就是作者,中速、深情地朗讀課文,好像作者寫完文章后欣賞自己的作品一樣。因此這個時候的朗讀應該是帶點微笑,好像在欣賞《散步》,欣賞我自己寫的《散步》,我要朗讀它,修改它——作者在修改自己的文章。
    好吧,按照老師的建議,各自開始用中速大聲地、深情地朗讀,開始。 (學生按老師要求開始專心地、深情地朗讀)
    師:好,再來讀
    (大屏幕顯示)讀好文中的波瀾,好像你一個人在扮演著故事中的幾個角色一樣。
    角色都集中在波瀾里面,哪里是波瀾呢,“我和母親走在前面”,這個故事就開始了,到“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中間這一部分就是故事中的波瀾。
    好,開始吧,你就是這幾個角色,孩子是孩子的語調(diào),“我”是“我”的語調(diào),媽媽是媽媽的語調(diào)。好,開始讀起來!
    (學生按教師要求讀起來)
    師:好,再來朗讀課文的最后一段。
    (大屏幕顯示)好像你是帶著深深的體會給人家作示范朗讀一樣。
    (學生按老師要求讀起來)
    師:好吧,哪幾位給咱們作示范朗讀?請你來!
    (一生朗讀最后一段)
    師:讀得好,有那么一種淡淡的意味。謝謝。老師提一點改進的意見,就是把有些地方的重音稍微地加強一點。哪位同學再來?你來!
    (另一學生朗讀最后一段)
    讀得好,讀出了一點詩味。特別是“整個世界”體會得很好,她沒有高聲地讀,這叫舉重若輕。這個地方是很重要,但是讀得意味深長,挺好的。你再來讀。
    (第三個學生朗讀最后一段)
    師:嗯,很好。她進入了一種情境,用全部的感受在讀文章。她的幾個重音處理得比較好。
    我們一起來試一試。注意“我們在陽光下”中的“陽光”兩個字要帶有一種意味:走向美好。兩個“蹲”字,要稍微地重一點。還有,第三個同學在“但”字那里停頓了一下,非常好!“很”字要拖一點?!昂孟裎冶成系耐成系募悠饋?,就是整個世界?!边@樣意味就出來了。中速、深情,聲音不要太高揚,讀起來。
    (學生一起用中速深情地朗讀最后一段)
    師:讀得好。我們現(xiàn)在再來回味一下,要說這篇文章的朗讀,要注意這樣一些感覺:速度感,情節(jié)感,重音感,意味感——這樣的寫景、寫事、寫人抒情的文章,它的結(jié)尾往往是含有深刻的意味的,讀它們的最后一段,就要特別地把握好。
    (大屏幕顯示)建議大家這樣來品味語言——以“字、詞、句、段對任務(wù)的表現(xiàn)”為話題,自選句并聯(lián)系上下文用簡潔的語言進行評點。
    師:看例子:“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蹦銈兛蠢蠋煂@句話的品味:“散步”緊緊扣題,全句點明了故事發(fā)生的地點、人物。另外一個角度:全句很有意味,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現(xiàn)在的寫法,表現(xiàn)出了濃濃的親情。還可以品味,“我”這個字擺的地方非常重要,把“我”放在前面,就表現(xiàn)出“我”的一種責任感,且與后面“我”起的作用是相呼應的。還可以看,這個句子的句式很美,是一個倒過來的句子,這樣寫很莊重,表現(xiàn)了“散步”這件事在“我”心中很重要。你看,這個句子我們從不同的角度都可以品味。大家就選一個地方,比如說“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這個“摸摸”就是表現(xiàn)人物的。有很多這樣的地方,找一找。
    (學生品味,尋找,相互交流)
    師:把你的講解講給大家聽。 生1:第5小節(jié)最后一句:“前面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表現(xiàn)了兒子很活潑、天真,家庭很幸福、溫馨。
    師:對,一個小小陽光少年,而且句式也很美,生活的語言,原汁原味的語言。
    生2:第4小節(jié)最后一句,這一句是作者的感慨,感到了春意,同時希望母親的生命像春天的萬物一樣生機盎然。
    生3:我找的是“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這里兩個“背”和兩個“蹲”寫出了一家人的尊老愛幼,表達了“我”對母親的尊重和使命感,表現(xiàn)了“我”和妻子都有一種責任心,同時也強化了親情。
    師:真是蹲得堅如磐石,背起的是生命的昨天和今天,一“蹲”一“背”,構(gòu)成了一幅美好的充滿親情的畫面。
    生4:“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主意了:‘還是走小路吧?!蹦赣H開始沒聽從是因為非常喜歡小孫兒,這句話中的“摸”表現(xiàn)了對孫子的疼愛?!鞍伞北砻饔猩塘康挠嗟兀w現(xiàn)的是一種親情的溫暖。
    師:這位老人很溫柔,對小孩子非常的關(guān)愛,這個細節(jié)很有意思。
    生5:“一霎時,我感到責任的重大?!边@句話寫出了作者對一家人負有很大的責任,那就是讓全家人都開心地度過每一天。
    師:是啊,對中年人來講,沉重的責任必須背負。親情、責任感在文中表現(xiàn)得很好,兩個成熟的生命就要呵護下一代,善待上一代。這篇文章寫得很好,人事景情,意味深長,表現(xiàn)人物“我”的情愫,讀起來很舒服,很甜美。說到這篇文章語言的欣賞,我們可重點關(guān)注“句子”。要品味它們的造型美、用詞美、情趣美、意蘊美,要感受到它們對我們心靈的熏陶。
    七年級語文課文春教案篇十
    1、通過自讀欣賞、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領(lǐng)悟藝術(shù)與生活的關(guān)系。
    3、了解一些有關(guān)印度文化、藝術(shù)方面的知識。
    一、導入。
    許多同學喜愛繪畫,喜歡唱歌;也有些同學有樂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長,具有一定的藝術(shù)鑒賞力。在上課之前,我們先欣賞一段舞蹈,請同學們說說這是哪一個國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樂的片段)。
    不同國家和地域的音樂、舞蹈能夠反映不同的文化風情。比如說我們的鄰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獨具特色的歌舞聞名于世。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我們敬愛的冰心奶奶記敘自己觀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觀舞記》。
    二、初讀,整體感知。
    在第一遍閱讀時,一般采用默讀的方法來通讀全文,注意整體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F(xiàn)在,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朗讀課文。
    (教師范讀全文,語速稍慢)。
    想一想,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呢?請你試著用最簡潔的語言說說本文主要內(nèi)容,如果能寫在筆記本上則更好。
    明確:本文主要是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描繪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現(xiàn)了印度舞蹈的美。
    本文是怎樣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描繪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再次閱讀文章。在這次閱讀時,我們稍稍放慢速度,拿起筆來,邊讀邊動筆做些圈點勾畫:
    1、先給課文標上小節(jié)號。(共22小節(jié))。
    2、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優(yōu)美,也有一些生字詞,請同學們參考注釋自讀全文,讀的時候用直線勾畫出不懂的詞句,可以查找字典、詞典;用波浪線勾畫出你認為用的好的詞語、句子和段落。
    1、正音正字。
    2、本文描寫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語句或語段表現(xiàn)了舞蹈的美?
    第2~6小節(jié)。
    第13~18小節(jié)。
    體會這些語段從服飾、姿態(tài)、神情、動作等多方面來表現(xiàn)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
    四、閱讀探析。
    (找出精彩語句或語段,認真思考)。
    1、思考題一:請你從修辭手法、和表現(xiàn)方法等方面思考,簡單地說說這些語句好在哪?
    明確:
    生動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態(tài),以及作者的贊嘆之情。
    正面描寫結(jié)合側(cè)面描寫,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發(fā)讀者的想象和聯(lián)想。
    明確:
    以有節(jié)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xiàn)手段,可以表現(xiàn)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現(xiàn)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樂伴奏。
    印度舞蹈主要表現(xiàn)神和人的故事,模擬自然界生物的姿態(tài)。(在第17、18節(jié))。
    3、在自讀過程中,有沒有感到的不理解的語句?
    問題一:為什么第17小節(jié)說卡拉瑪“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眾,也忘懷了自己”?
    明確:
    卡拉瑪?shù)奈璧阜浅?yōu)美,好像“飛動”起來。但是僅有“飛動”是不夠的,還要心靈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渾然一體,才能達到美的境界。
    (朗讀第19小節(jié))。
    明確:
    首先,藝術(shù)上的交流,能增強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溝通,所以,“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yōu)美悠久的文化藝術(shù)……”
    其次,所有優(yōu)秀的藝術(shù)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養(yǎng)料,卡拉瑪姐妹也是一樣,“吸收著大地母親給予它的食糧的供養(yǎng)”。沒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沒有印度文化歷史的內(nèi)涵,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就不會這樣優(yōu)美動人。
    4、用多媒體介紹印度宗教及文化概況:
    五、練習。
    1、延伸思考一:引用原文說說,為什么卡拉瑪姐妹的舞蹈能那么樣地打動人心?
    明確:
    第19、20小節(jié)原文“印度的優(yōu)美悠久的文化藝術(shù):舞蹈、音樂、雕刻、圖畫……都如同一條條的大榕樹上的樹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還會不斷地給她們以滋潤培養(yǎng)的?!?BR>    明確:
    我個人認為,冰心老人之所以能寫出這樣一篇優(yōu)美的文章,首先可能是她從小就對文學懷有極大的興趣,觀察或?qū)懽鲿r能全身心地投入。
    其次是她在文學以及其他方面堅持不懈的學習,從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吸取了許多寶貴的養(yǎng)料。
    三是由于她的勤奮。從她十幾歲開始發(fā)表文章到她逝世,一直筆耕不輟,堅持寫作近八十年。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六、比較閱讀。
    下面,讓我們來閱讀當代詩人艾青先生的詩歌《給烏蘭諾娃》,這也是作者在欣賞了一場優(yōu)美的舞蹈表演后的所思所感。
    再讀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選段,看看他怎樣用語言來描繪音樂的美。
    七、結(jié)束語。
    同學們,生活和藝術(shù)是分不開的,無論我們將來要從事什么職業(yè),即使是與寫作或舞蹈離得很遠,也應當時時刻刻注意觀察和學習。我們的中華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樣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一世紀的青年,應當珍惜、熱愛、學習、弘揚這些優(yōu)秀文化,才可能真正成為一個高素質(zhì)的現(xiàn)代人,才可能創(chuàng)造出更優(yōu)美的現(xiàn)代文明。
    八、家庭作業(yè)。
    1、反復誦讀課文。
    2、摘抄本文中優(yōu)美語段,做一點語言積累。
    七年級語文課文春教案篇十一
    1、積累文中出現(xiàn)的生字和新詞。
    2、揣摩關(guān)鍵詞語和關(guān)鍵句子的深層含義、表達作用。
    3、體會詠物記敘文的特點。
    1、通過課文中描寫石榴枝干、葉片、花、果實和子粒特征的句子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確領(lǐng)悟文章的主題,理解作者執(zhí)著堅定的信念和熱切的追求。
    第一課時。
    1、帶領(lǐng)學生認識石榴,觀察講臺上的一盆石榴。
    2、引導學生描述自己觀察到的石榴。
    3、帶領(lǐng)學生.總結(jié)石榴的特點。
    4、指導學生分析描寫石榴枝干、葉片、花、果實和子粒特征的句子,
    1、帶領(lǐng)學生品味描寫石榴的句子。
    2、帶領(lǐng)學生閱讀全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帶領(lǐng)學生重點討論作者為什么將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臟”。
    1、給學生發(fā)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3、帶領(lǐng)學生閱讀全文,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懷,通過對石榴的具體生動的描繪,歌頌真善美,贊揚了不怕威壓、堅貞剛勇、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時也含蓄地抒發(fā)了自己執(zhí)著堅定的信念和熱切的追求。
    第二課時。
    1、帶領(lǐng)學生閱讀《白楊禮贊》片段。
    2、帶領(lǐng)學生閱讀《荔枝蜜》片段。
    指導學生觀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寫其特征,同時練習“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寫法。
    要寫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學會觀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學會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七年級語文課文春教案篇十二
    元代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重點字詞。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昏:傍晚。
    人家:農(nóng)家。
    古道:已經(jīng)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路)或年代久遠的驛道。
    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
    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天涯:遠離家鄉(xiāng)的地方。
    原文翻譯。
    枯藤纏繞的老樹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
    小橋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幾戶人家,
    荒涼的古道上,
    迎著蕭瑟的秋風走來一匹孤獨的瘦馬。
    夕陽已經(jīng)朝西落下,漂泊未歸的游子還在天涯。
    作品賞析。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并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贊為秋思之祖這首成功的曲作,從多方面體現(xiàn)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shù)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gòu)成一種凄涼悲苦的意境。
    馬致遠這首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jié)庥舻那锷刑N含著無限凄涼悲苦的情調(diào)。而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huán)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nèi)心悲涼情感的觸發(fā)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gòu)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shù)境界。
    二、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huán)境,又是他內(nèi)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如果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復存在了。
    作者為了表達自己惆悵感傷的情懷,選用眾多的物象入詩。而這些物象能夠傳達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情與景的結(jié)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現(xiàn)一致性、單一性。眾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線索串聯(lián)起來,構(gòu)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今天有人稱馬致遠的這首《天凈沙·秋思》為“并列式意象組合”,其實并列之中依然體現(xiàn)出一定的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由遠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由于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了描寫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圍。最后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全部統(tǒng)攝起來,造成一時多空的場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的產(chǎn)物,因此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xiàn)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現(xiàn)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遠行圖。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小令中出現(xiàn)的意象并不新穎。其中“古道”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署名為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中“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宋張炎《壺中天·揚舲萬里》詞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
    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shè)設(shè)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币灿辛鶄€意象與馬曲相同。
    十分明顯,《醉中天》是從《賞花時》中脫化而來,模擬痕跡猶在,二曲中出現(xiàn)的意象雖與馬曲多有相同之處,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凈沙·秋思》純樸、自然、精練。
    馬致遠在創(chuàng)作《天凈沙·秋思》時受到董曲的影響和啟發(fā),這是無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進行了重新創(chuàng)作。在景物的選擇上,他為了突出與強化凄慘涼悲苦的情感,選取了最能體現(xiàn)秋季凄涼蕭條景色,最能表現(xiàn)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的情感濃縮于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后才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他刪了一些雖然很美,但與表達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殘霞,一帶山如畫,使全曲的意象在表達情感上具有統(tǒng)一性。
    在詞句的錘煉上,馬致遠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個字中,全是名詞和形容詞,無一動詞,各種景物的關(guān)系以及它們各自的動態(tài)與形狀,全靠讀者根據(jù)意象之間的組織排列順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去把握。這種奇妙的用字法,實在為古之所罕見,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與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馬曲大。馬曲用字之簡練已達到不能再減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這正是《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藝術(shù)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fā)羈旅游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
    《天凈沙·秋思》屬于中國古典詩歌之中最為成熟的作品之一。盡管它屬于曲體,但實際上,在諸多方面體現(xiàn)著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shù)特征。
    作者簡介。
    馬致遠(1250年-1321年),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說(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于關(guān)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guān)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寫作背景。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凈沙·秋思》。
    同步練習。
    1、《天凈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天凈沙是(),秋思是散曲的()。
    2、《天凈沙·秋思》作者(),是()代著名()作家、()家。他與()、()、()被稱為“雜劇四大家”。他的《天凈沙·秋思》被稱為“()”。
    3、全曲中,暗含題中“秋”字的三個最直接的景象是:()、()、
    (),與“夕陽”相唿應的是:“()”,與“天涯”相唿應的是:“()”,最能觸發(fā)旅人(游子)思鄉(xiāng)之情的景物是:“()”。體現(xiàn)“思”字的一句是:“()?!?BR>    4、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
    a.這首曲的題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樹”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給人以蕭條、寂寞、悲涼的感覺。
    c.“小橋”一句讀來令人親切,可仔細想去,卻更增添了“斷腸人”的愁緒。
    d.“斷腸人”句中的“斷腸人”是一位“離人”,“天涯”即“極遠的地方”。
    5、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
    a.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九種景物,有靜有動、有聲有色,而加在名詞前的定語則體現(xiàn)了詩人對那些景物的獨特感受。
    b.這首小令,寫景由近到遠,感情抒發(fā)由淺入深,開頭一句“枯藤老樹昏鴉”是詩眼。
    c.這是一幅秋景圖,又是一幅絕妙的秋思圖。圖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經(jīng)過作者精心選擇的,最能表現(xiàn)“秋思”。
    d.這首小令用極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極豐富的意象;人與物結(jié)合,情與景交融,有一種動人心魄的力量。
    6、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曲的前三句選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種事物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圖。
    b.第二句描寫詩人所見異鄉(xiāng)的幽美、恬靜的景象,越發(fā)使人感到孤獨。
    c.從整個構(gòu)圖來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體。寫景是為了烘托人。
    d.從此曲的題目來看,作者所要表達的是對秋的傷感,而并無思鄉(xiāng)之情。
    參考答案:
    1.小令曲牌名題目。
    2.馬致遠元戲曲散曲關(guān)漢卿王實甫白樸秋思之祖。
    3.枯藤老樹西風昏鴉古道人家斷腸人在天涯。
    4.a。
    5.b。
    6.d。
    七年級語文課文春教案篇十三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火種、噴射、火焰、驅(qū)寒取暖、驅(qū)趕、領(lǐng)袖、氣急敗壞、懲罰、敬佩、造福、違抗、狠心、雙膝、啄食、肝臟”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普羅米修斯的勇敢和獻身精神。
    3.學習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方法,抓住有關(guān)語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關(guān)于普羅米修斯的閱讀材料。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以“火”導入。
    1.導語:同學們,對于火,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你能說出火的用處嗎?(比如:火能燒熟食物,火能驅(qū)趕野獸,火能照亮夜空,火能帶來溫暖,火能燒開涼水,火能通報敵情,火能傳遞信息,火能煉造工具,火能幫助人們戰(zhàn)斗……)。
    2.在發(fā)明電之前,人們的生活、社會的發(fā)展無一處能離開火??梢哉f,火啟迪了人類的智慧,火賦予了人類騰飛的翅膀?;鸬氖褂檬侨祟悮v史上一項劃時代的偉大發(fā)明,有了火的幫助,人類就開始有了技術(shù)發(fā)明,向進步和文明邁出了第一步?;?,是光明的使者;火,是文明的象征。在中國有燧人氏鉆木取火的傳說。在古希臘,有普羅米修斯背著天神宙斯,把火從天上偷走帶給人間的神話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讀普羅米修斯的故事。(板書課題)。
    二、自讀自悟,完成自學要求。
    1.把課文讀正確,認讀生字新詞。
    2.邊讀邊思考:火是怎樣來到人間的?火為人類帶來了什么?為普羅米修斯帶來了什么?
    3.提出自己的疑問或感興趣的問題,準備與大家交流討論。
    三、初步匯報交流。
    1.指名讀課文,認讀生字和生詞。
    2.交流思考的問題。交流時,先說一說,再讀文中相應的句子和段落。試著講講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四、書寫生字生詞。
    第二課時。
    一、交流疑問或感興趣的問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生可能提出以下問題:
    普羅米修斯為什么要冒著生命危險為人類盜火?
    普羅米修斯為什么能忍受那樣的折磨?
    ……。
    二、結(jié)合學生的交流,重點引導學生思考:
    1.自從有了火,人類的生活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把課文第二自然段的省略號加以補充。如:
    自從有了火,人類就開始用它燒熟食物,驅(qū)寒取暖,并用火來驅(qū)趕危害人類安全的猛獸。
    自從有了火,人類不吃生的東西,減少了疾病。
    自從有了火,人類的夜晚就有了光明。
    ……。
    三、小結(jié):
    1對,在漫漫的長夜,火給人帶來光明;在寒冷的冬日,火給人送去溫暖。有了火,人類才領(lǐng)略了熟食的美味,脫離了茹毛飲血的時代;有了火,人們才能燒制陶器,冶煉金屬,制作更精細的工具和武器。普羅米修斯為人間做出了多大的貢獻啊!
    2當普羅米修斯看到人間的變化時,他會怎樣想呢?
    指導朗讀:為人類造福,有什么錯?我可以忍受各種痛苦,但決不會承認錯誤,更不會歸還火種!
    3從哪里看出普羅米修斯的不屈?
    指名讀六、七自然段,讀出普羅米修斯的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結(jié)合插圖,朗誦六、七自然段。
    四、引導評價,升華情感。
    1.導語:盡管最終普羅米修斯結(jié)束了他的苦難,但誰又能忘記他所遭受的痛苦呢!作為人類的一員,你將怎樣評價普羅米修斯的功績呢?請寫一寫吧!
    2.學生自主寫。
    3.交流朗讀。
    例文:普羅米修斯,你這個盜火的英雄,你是那樣的勇敢,你是那樣的不屈不撓,你是那樣的英勇頑強,至高無上的眾神之神宙斯也不能讓你屈服!人類永遠都不會忘記你,永遠都會感激你!是你,讓人類走出了愚昧,是你,讓人類走向了文明。
    五、鼓勵拓展閱讀。
    我們不能忘記,故事中除了英雄普羅米修斯,還有幾個人物,他們是宙斯,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通過故事,你一定對他們也有了個初步的評價。他們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故事,如果想進一步了解他們,可以讀讀其他的古希臘神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