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課三國鼎立教案(優(yōu)秀21篇)

字號:

    教案能夠指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果。編寫教案前,教師需要充分了解教學大綱和教材的內容和要求。在這里,我們?yōu)榇蠹沂占艘恍┙虒W設計精良的教案,希望對大家的教學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第課三國鼎立教案篇一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響及三國的關系。
    一、導入新課。
    1.學生讀引言。
    2.教師引入:大家聽說過曹操、諸葛亮等名字嗎?誰來為大家講講他們的故事?請幾個學生講三國的故事。同學講的故事哪些符合歷史的`本來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請認真看教材尋找答案。
    二、新課講授。
    (一)從官渡之戰(zhàn)到赤壁之戰(zhàn)。
    1、學生閱讀教材,了解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zhàn)的情況。教師出示“軍閥割據圖”及古詩,幫助學生理解。
    3、官渡之戰(zhàn):結合“官渡之戰(zhàn)示意圖”,學生講解,老師適當補充,然后歸納出知識要點:時間、地點、交戰(zhàn)方、結果、影響等。
    4、赤壁之戰(zhàn):以曹操詩《龜雖壽》來解讀曹操的志向:統(tǒng)一全國,從而引出赤壁之戰(zhàn)。出示“赤壁之戰(zhàn)示意圖”請學生講經過,歸納要點:時間、地點、交戰(zhàn)方、結果、影響等。
    5.用表格歸納“東漢末年的兩次著名的戰(zhàn)爭”,引導學生思考這兩次戰(zhàn)爭出現(xiàn)的相反的結果的原因。
    1、三國鼎立的形成:教師:請同學們仔細讀教材,完成老師給出的表格(包括:政權名稱、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統(tǒng)治范圍)。
    出示“三國鼎立形勢圖”,讓學生形成空間概念。
    2、三國時期三國的關系:學生讀書,學生分類歸納:蜀吳關系、蜀魏關系、魏吳關系。
    (三)課堂小結。
    學生歸納,教師補充。
    (四)學習測評。
    完成課后學習測評題。
    (五)拓展思考。
    1.三國時期的社會特點給你的整體感覺是什么?
    教學后記略。
    第課三國鼎立教案篇二
    (1)知識: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系統(tǒng)地了解秦漢時期的科學技術成就和醫(yī)學成就,包括造紙術的發(fā)明和改進、《九章算術》和地動儀、張仲景和華佗。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秦漢時期的科學技術,對學生進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學生認識到當時我國科學技術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學習張衡,張仲景等淡泊名利崇尚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點曹操統(tǒng)一北方、赤壁之戰(zhàn)以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難點如何區(qū)分歷史資料與文學作品的不同(以評價曹操為突破方法)。
    多媒體工具。
    一、導入。
    揭示課題:昌盛的秦漢文化。
    自主學習(或預習)。
    1.請說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
    2.紙最早發(fā)明于何時?誰改進了造紙術?
    3.秦漢時期的數學專著是什么。
    4最早測量地震方位的儀器是什么誰發(fā)明的?有什么地位?
    5..張仲景和華佗有哪些主要的醫(yī)學成就?
    師:督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自主探究,完成問題。
    生:(1)依據問題快速閱讀并標注課文,發(fā)現(xiàn)疑難問題。
    (2)學生小組內相互質疑釋疑。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討論探究交流,難點突破。
    問題1:紙在發(fā)明之前人們用什么做書寫材料?有什么特點?
    思考得出:龜甲﹑青銅器﹑絲帛﹑竹木簡等。
    成本高﹑貴重不方便﹑不易推廣等特點。
    國名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
    魏國2曹丕洛陽。
    蜀國2劉備成都。
    吳國222年孫權建業(yè)。
    三個實力相當的政權,但現(xiàn)在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備統(tǒng)一全國的條件,為了戰(zhàn)勝對方,都在自己的領土里采取了一系列恢復生產的措施。
    國名經濟發(fā)展。
    魏國。
    蜀國。
    吳國。
    拓展提升成語典故與人物。
    1、人物連線。
    曹操諸葛亮。
    劉備許攸。
    孫權周瑜。
    通過歷史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曹操不愧為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所以我們學習了歷史后要注意區(qū)別歷史史實和文學藝術作品中的不同,對待歷史要求真,求實。感謝大家的合作!下課!
    第課三國鼎立教案篇三
    (一)知識目標:
    1、曹操統(tǒng)一北方和赤壁之戰(zhàn);
    2、魏、蜀、吳三國發(fā)展、鞏固統(tǒng)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標:
    1、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分裂中孕育著統(tǒng)一,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大趨勢。
    2、在三國鼎立形成的過程中,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對推動歷史發(fā)展進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勝多,而在赤壁之戰(zhàn)中卻慘遭失敗,培養(yǎng)學生辨證看問題的能力。
    2、?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曹操和諸葛亮。
    3、?識讀“三國鼎立圖”,了解三國所在區(qū)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確的地理概念。
    重點:曹操統(tǒng)一北方、赤壁之戰(zhàn)以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難點:1、如何正確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即怎樣看待三國鼎立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評價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
    情景材料教學法、分析討論法。
    1、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秦漢歷史,這四百多年是我國封建社會首次出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時期,而三國西晉南北朝時期是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國”是第一個分裂的時期,本課我們共同學習《三國鼎立》,從歷史的角度探索。
    2、東漢末年爆發(fā)了黃巾起義,在鎮(zhèn)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不少割據一方的軍閥,東漢政權名存實亡,軍閥常攻城略地,殺人盈野,使得黃河流域的人民生靈涂炭,民不聊生,東漢人口由“光武中興”以后的5300萬,銳減到東漢末年的760萬。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詩中描寫當時凄涼景象時寫道:“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在這種情況下,假設你生活在那個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學生:安定統(tǒng)一)那么誰能完成這一任務呢?(生:曹操)師順勢提出以下問題:(投影)生看本目2—4段回答。
    (1)曹操能統(tǒng)一北方的條件有哪些?
    (2)統(tǒng)一北方的決定性的戰(zhàn)役是什么?有何影響?
    (3)曹操統(tǒng)一北方時,南方有哪兩股勢力隨之發(fā)展?
    3、對于以上問題,學生在簡短的思考和發(fā)言后,師生共同去偽存真,梳理整合。
    4、讀曹操的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碧釂枺涸撛姺从沉瞬懿僭鯓拥谋ж??(由此過渡,引出赤壁之戰(zhàn)。)。
    5、208年,曹操基本統(tǒng)一北方后,親自率領20萬大軍,南下攻打劉備和孫權,企圖一舉統(tǒng)一全國。
    6、依圖講述赤壁之戰(zhàn)的進程。
    7、討論下列問題:
    (1)孫劉兩軍為什么要聯(lián)合?如果不聯(lián)合,會怎樣?
    (2)赤壁之戰(zhàn)的結局怎樣?你認為應該不應該這樣?請談談你的理由。
    (3)你知道影響戰(zhàn)爭勝敗的因素有哪些?
    8、針對以上問題學生可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然后師生共同梳理整合。
    9、赤壁之戰(zhàn)以后曹操不敢輕易南下,他統(tǒng)一全國的希望成為泡影。孫權和劉備的??勢力得以鞏固,但也無力完成統(tǒng)一全國的重任,三股政治勢力旗鼓相當,勢均力敵,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10、三國的建立。生結合《三國鼎立形勢圖》看書討論,并自己動腦動手,設計一幅三國鼎立的示意圖,要求體現(xiàn)建立人、建立時間、都城名和相對位置。
    11、三國鼎立的局面維持了40多年,該局面能夠維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吳建國后都努力發(fā)展經濟,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局面。(過渡)。
    12、請學生閱讀教科書第二目的內容,要求列出魏、蜀、吳發(fā)展經濟的主要措施,比較三國經濟發(fā)展的共同原因和所產生的共同影響。
    投影圖表(見下)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歸納概括上述內容。
    魏
    廣屯田。
    解決軍糧,安頓流民。
    (1)??加強民族融合。
    (2)??促進經濟發(fā)展。
    蜀
    重經濟。
    蜀國經濟雄厚。
    和西南??????。
    民族融合,西南開發(fā)。
    吳
    同開發(fā)。
    民族融合,經濟進步。
    通夷洲。
    與中國臺灣的聯(lián)系加強。
    重農??民以食為天????農業(yè)是基礎。
    學生完成后,教師檢查,并強調重點:(1)諸葛亮精神。
    (2)衛(wèi)溫到夷洲。
    13、鞏固練習:由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是倒退?簡單談談你的理由。
    14、小結: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混戰(zhàn)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人民渴望統(tǒng)一,曹操順應民意,統(tǒng)一北方,進而想一舉統(tǒng)一全國,結果失敗,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鼎立時期,三國都為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而努力發(fā)展經濟,增強國力,推動社會進步,從這段歷史看,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
    15、布置作業(yè)?:
    魯迅說:曹操在戲劇舞臺上是一個白臉奸雄,其實他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你認為這句話是否正確?談談你的看法。
    16、附:板書設計?:(見下頁)。
    課后小結:
    第課三國鼎立教案篇四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響及三國的關系。
    一、導入新課。
    1.學生讀引言。
    2.教師引入:大家聽說過曹操、諸葛亮等名字嗎?誰來為大家講講他們的故事?請幾個學生講三國的故事。同學講的故事哪些符合歷史的本來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請認真看教材尋找答案。
    二、新課講授。
    (一)從官渡之戰(zhàn)到赤壁之戰(zhàn)。
    1、學生閱讀教材,了解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zhàn)的情況。教師出示“軍閥割據圖”及古詩,幫助學生理解。
    3、官渡之戰(zhàn):結合“官渡之戰(zhàn)示意圖”,學生講解,老師適當補充,然后歸納出知識要點:時間、地點、交戰(zhàn)方、結果、影響等。
    4、赤壁之戰(zhàn):以曹操詩《龜雖壽》來解讀曹操的.志向:統(tǒng)一全國,從而引出赤壁之戰(zhàn)。出示“赤壁之戰(zhàn)示意圖”請學生講經過,歸納要點:時間、地點、交戰(zhàn)方、結果、影響等。
    5.用表格歸納“東漢末年的兩次著名的戰(zhàn)爭”,引導學生思考這兩次戰(zhàn)爭出現(xiàn)的相反的結果的原因。
    1、三國鼎立的形成:教師:請同學們仔細讀教材,完成老師給出的表格(包括:政權名稱、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統(tǒng)治范圍)。
    出示“三國鼎立形勢圖”,讓學生形成空間概念。
    2、三國時期三國的關系:學生讀書,學生分類歸納:蜀吳關系、蜀魏關系、魏吳關系。
    (三)課堂小結。
    學生歸納,教師補充。
    (四)學習測評。
    完成課后學習測評題。
    (五)拓展思考。
    1.三國時期的社會特點給你的整體感覺是什么?
    教學后記略。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第課三國鼎立教案篇五
    六、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
    放映《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這歌唱得真好,“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今天我們來看看這些英雄在歷史的舞臺上上演了怎樣一幕歷史悲喜劇。請大家翻開課本第102頁,我們來學習《三國鼎立》。
    二)教學過程。
    1、官渡之戰(zhàn)。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爆發(fā),在黃巾起義的打擊下,腐朽的東漢王朝名存實亡。在鎮(zhèn)壓起義的過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機擴大自己的軍隊,甚至于公開舉兵反漢,成為割據一方的`軍事集團。其中比較有名的主要有占據河南一帶的曹操,曹操(155―220),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字孟德。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公元1,他迎漢獻帝以許昌為首都,“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優(yōu)勢,他的勢力發(fā)展很快,在曹操的勢力迅速發(fā)展的過程中,與占據今天河北一帶的袁紹發(fā)生了激烈的矛盾,終于演變成為一場戰(zhàn)爭,這就是官渡之戰(zhàn)。(投影《官渡之戰(zhàn)》形勢圖)。當時,袁紹擁有精兵十萬,兵精糧足,根本就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也聽不見別人的意見。而曹操盡管兵少糧缺,但他善于用人,我們來看看他們兩人在對待人才方面有什么不同。
    請四位同學分別扮演袁紹、曹操、許攸、士兵,演歷史小品《許攸見曹操》,(歷史劇本見附頁)。
    曹操聽從了許攸的意見,帶領幾千兵馬,穿袁軍服裝、打袁軍的旗號,混過了袁軍的道道關卡,來到烏巢,一把火將袁軍的糧草燒個精光,袁軍人心動搖,不戰(zhàn)而亂。曹操全軍進擊,大獲全勝。袁紹只帶800騎兵逃過黃河。袁從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戰(zhàn)為曹操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2、赤壁之戰(zhàn)。
    2,曹操北征烏桓,打敗了袁紹的殘余勢力,在歸途中,曹操寫下了一首詩,其中有這么幾句。請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當時已經53歲了,那么53歲的曹操有什么壯志呢?對,大家說得的很對,就是要統(tǒng)一全國。2,為了統(tǒng)一全國,曹操率軍南下想要統(tǒng)一南北,與當時的劉備和孫權發(fā)生了沖突。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劉備:
    劉備(161―223),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市)人。幼年貧困,曾以販鞋織席為業(yè)。到207年,就是曹操已完成北方統(tǒng)一的同年,他還無立足之地呢。劉備依附于荊洲的劉表,但他不甘寄人籬下,思賢若渴,于是就在這207年他三顧茅廬,請出了在隆中草屋隱居的諸葛亮,接受了這位年僅27歲的年輕人為他設計的戰(zhàn)略思想,是什么內容呢?(就是占據荊、益,聯(lián)孫抗曹……)劉備對諸葛亮非常信任,曾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彼邮芰酥T葛亮的建議,與孫權組成了孫劉聯(lián)軍。曹軍與孫劉聯(lián)軍之間發(fā)生了一場大戰(zhàn),那就是赤壁之戰(zhàn),我們大家有許多同學看過《三國演義》,我想請同學們再來欣賞一段《三國演義》中〈〈火燒赤壁〉〉的片段。(放電影)電影放完后,請大家結合你看過的《三國演義》以及課本上有關內容討論一下,在官渡之戰(zhàn)時,曹軍以上勝多,為什么在時隔僅僅八年之后,曹操就嘗到了他曾經讓袁紹等人嘗到的苦果。大家來分析一下,為什么在赤壁之戰(zhàn)中,孫劉聯(lián)軍能夠以下勝多?(分組,每組一名同學執(zhí)筆,把大家的意見記錄下來,大家交流)。
    赤壁之戰(zhàn)以后,曹操不敢輕易南下,他統(tǒng)一全國的希望成為泡影。孫權和劉備的勢力得以鞏固,但也無力完成統(tǒng)一全國的重任,三股政治勢力旗鼓相當,勢均力敵,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舉行一場歷史小活動。
    要求如下:一、分組要求。
    1、分組(將學生分成魏、蜀、吳三個小組)。
    2、合作:同桌兩位同學合作,當然也可以是三個同學合作。(具體怎樣分工請學生自己來定)。
    3、每個小組寫一篇發(fā)言稿。
    二、題目及內容要求:
    1)題目:《夸夸我的祖國――()國》。
    2)內容:必須有以下內容:建國時間、都城、建立者、本國地圖、本國經濟特點)。其他如氣候,人物風俗可以自由發(fā)揮。
    三、展示要求。
    1)要求展示小組必須介紹自己小組的分工情況。
    2)要求展示小組展示自己的成果。
    課堂小結:(本節(jié)內容可以用以下順口溜來作小結、學生齊讀)。
    2時戰(zhàn)官渡,曹、袁力量有懸殊,
    曹操用了許攸計,統(tǒng)一北方奠基礎。
    老驥伏櫪志千里,208年戰(zhàn)又起,
    曹操南下到赤壁,孫劉聯(lián)軍齊抗擊,
    孔明周瑜巧用計,火燒赤壁定大局。
    赤壁之戰(zhàn)定大局,魏蜀吳國三鼎立,
    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陽打魏旗,
    次年劉備亦稱帝,定都成都漢業(yè)繼,
    二二二年孫稱王,定都建業(yè)吳旗舉。
    三國經濟大發(fā)展,各顯神通抓生產,
    袁紹。
    曹操。
    赤壁之戰(zhàn)。
    統(tǒng)一北方。
    (曹操)。
    孫劉聯(lián)軍。
    赤壁之戰(zhàn)。
    魏
    蜀
    吳
    授后感:
    1、本節(jié)課,我最初設計的歷史小品是《三顧茅廬》,但后來考慮到三顧茅廬的故事學生絕大部分都聽說過,而且這又不是本文重點,如果要這樣做的話,會削弱本文的重點,而且將影響到本文的整體設計。所以棄之不用。
    2、還有一點,就是我所用的歷史劇本都是自己編寫的,我認為這一點我做的不夠好,原因之一是教師的語言及生活經歷與學生有很大不同,缺乏與學生的共鳴。原因之二是如果讓學生自己編寫可能會促使學生自己深入閱讀教材。所以以后應該逐步過渡到讓學生自己來編寫劇本。
    一首老歌。
    12月14日。
    附頁:
    歷史小品《許攸見曹操》。
    許攸:(向袁紹施禮)“將軍,我有一計可以打敗曹操?!?BR>    袁紹:(傲慢地)“說來聽聽”
    許攸:“現(xiàn)在,曹軍大部隊都在官渡,他的后方許昌必然空虛,如果我們乘機派五萬人馬去偷襲許昌,那么曹軍必敗?!?BR>    袁紹:“不必那么麻煩了,現(xiàn)在我有十萬大軍,曹操只有三四萬人馬,與我對抗……哼……,簡直是以卵擊石,(對許攸)你可以下去了……”
    許攸:(下,生氣地說)“氣死我了,不聽我的妙計,袁軍必敗,……,我投曹操去(袁紹、許攸下,曹操上,躺在床上休息,,〈可以用幾個凳子代替〉,外面一士兵在站崗)。
    許攸向士兵:“快向你們丞相稟報,就說我許攸來拜訪。”
    士兵報曹操:“報,丞相,門外有個叫許攸的求見。”
    曹操(慌忙,來不及穿鞋)“快……快……,快請進來,(緊握許攸的手)哈哈……許攸,你來了,太好了,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BR>    許攸:“丞相,我有一計可滅袁紹,袁紹全部糧草都存放在烏巢,丞相可派一隊人馬假扮袁軍去偷襲烏巢,把他的糧草燒了,那時候,袁紹一不定會打敗杖的”
    曹操:“好……,就按你說的來辦”(曹操、許攸下)。
    第課三國鼎立教案篇六
    能力?(1)曹操能夠統(tǒng)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zhàn)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2)通過對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xiàn)象,透過現(xiàn)象抓住本質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和文藝作品中描述的情節(jié)進行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藝創(chuàng)作的分辨能力。
    過程與。
    方法:?通過課前準備,培養(yǎng)學生查閱資料、搜集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分析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zhàn)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讓學生學會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學、討論、辯論等方式,讓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增強學生的參與協(xié)作意識。
    情感態(tài)。
    度與價。
    值觀?(1)通過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fā)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重要作用。通過對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分析和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它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的發(fā)展。(2)歷史使人智慧,通過本課學習對學生進行歷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重點?曹操統(tǒng)一北方、赤壁之戰(zhàn)以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難點?1、如何正確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即怎樣看待三國鼎立這一局面。
    2、如何全面評價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
    【教學流程】。
    環(huán)節(jié)?教學問題設計?教學活動設計?問題最佳。
    解決方案。
    情境引入?方案一:溫故知新:
    問題:前面學習了我們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階段是哪個時期?特點?
    方案三:引用課前小故事導入新課。
    學生:回顧舊知,回答問題。
    教師:提出問題并總結::前面我們學習了秦漢歷史,這四百多年是我國封建社會首次出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時期,而三國西晉南北朝時期是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國”是第一個分裂的時期,本課我們共同學習《三國鼎立》,從歷史的角度探索。
    教師:引導學生觀看資料。然后總結導入新課。
    學生:講述故事導入新課。
    自主探究?。
    同步學習與探究p84〈探究過程〉。
    教師:因為本課內容多,頭緒亂,可督導生完成基本的《學探》知識,以整體把握教材。
    1、閱讀材料。
    材料一:東漢人口由“光武中興”以后的5300萬,銳減到東漢末年的760萬。
    材料二: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詩中描寫當時凄涼景象時寫道:“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2、曹操要統(tǒng)一天下,必先統(tǒng)一北方。那他能統(tǒng)一北方的條件有哪些?(曹操要完成統(tǒng)一,他采取了什么措施來增強自己的實力呢?)。
    3、統(tǒng)一北方的決定性的戰(zhàn)役是什么?有何影響?為什么曹操在這次戰(zhàn)役中能取勝?
    5、討論下列問題:
    (1)孫劉兩軍為什么要聯(lián)合?如果不聯(lián)合,會怎樣?
    (3)討論: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對后世有什么影響?
    6、列出魏、蜀、吳發(fā)展經濟的主要措施,比較三國經濟發(fā)展的共同原因和所產生的共同影響。
    教師:對兩則材料教師可以采用口述或者出示的辦法。
    教師總結:軍閥混戰(zhàn),殺人盈野,使得黃河流域的人民生靈涂炭,北方的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民不聊生。東漢末年爆發(fā)了黃巾起義,在鎮(zhèn)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不少割據一方的軍閥,東漢政權名存實亡。
    學生:結合課前資料思考、積極發(fā)言:人民渴望安定統(tǒng)一。
    教師:總結,引導學生準確評價曹操。
    學生:看課前示意圖資料作答。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第二個問題。
    學生:結合畫卷里的提示和課本插圖以及小字部分和課外閱讀資料總結回答。
    教師:總結--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
    經濟上:獎勵農耕。
    用人方面:招賢納士。
    學生:同桌討論回答。
    原因:挾天子以令諸侯;招賢納士;許攸獻計獻策,袁紹不善于用人。
    教師:強調—官渡之戰(zhàn)奠定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基礎,之后曹操基本完成北方統(tǒng)一。
    學生:結合語文知識或課本、課外知識就能回答……。
    老師:進行雄心壯志的理想教育???。
    針對以上問題學生可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學生的討論進入高潮。分組(孫組、劉組、曹組)。
    積極活躍,展示自我,然后師生共同梳理整合。
    師總:
    (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zhàn);曹操驕傲自滿情緒;孫劉聯(lián)軍正確的戰(zhàn)術。)。
    學生:曹操的驕傲,使他禁不住迷惑,一再地中計----驕兵必敗。
    例如……。
    學生:積極討論,認識:赤壁之戰(zhàn)以后曹操不敢輕易南下,他統(tǒng)一全國的希望成為泡影。孫權和劉備的勢力得以鞏固,但也無力完成統(tǒng)一全國的重任,三股政治勢力旗鼓相當,勢均力敵,三分天下初露端倪。(赤壁之戰(zhàn)奠定三國鼎立局面)。
    突破難點。
    魏國在北方,蜀國在西南,吳國在東南,如同鼎的三足。這一局面的形成,使我國以東漢末年以來的分裂割據走上了較大范圍的局部統(tǒng)一,這就為以后全國范圍的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了條件。)因此是歷史的一大進步。
    師總:過渡。
    三國鼎立的局面維持了40多年,該局面能夠維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吳建國后都努力發(fā)展經濟,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局面。(過渡)三國中每一國都追求一統(tǒng)天下,為了戰(zhàn)勝對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復和發(fā)展生產的措施,目的是為日后的統(tǒng)一積蓄力量。
    生:閱讀教科書第一目的內容,
    抓住重點知識記憶理解。
    師總結并為下課做鋪墊:
    2、由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是倒退?簡單談談你的理由。
    3、歷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學習三國歷史后,你有什么感悟??鼓勵學生:談收獲和認識:
    中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數分子妄圖把中國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我們要同這種分裂行為作斗爭。
    認識:以史為鑒。
    反思完善。
    達標測評。
    (一)完成《學習探究》的精選訓練題。
    (二)輕松闖關-------評價歷史人物(課前資料顯示三國歷史人物)。
    a:曹操能謀善斷,很有眼光。?????b:“治世之英雄,亂世之奸賊”
    c: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d:曹操戎馬一生,兼并群雄,統(tǒng)一北方,發(fā)展生產,功勞不可低估。
    a: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b: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c: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d:他幫劉備統(tǒng)一了西南地區(qū),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區(qū)得到開發(fā)。
    e:他是人,不是神。?。
    教后反思?。
    第課三國鼎立教案篇七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知道三國鼎立局面形成過程中的著名歷史人物曹操、諸葛亮,
    了解文學描寫和歷史真實之間的不同。
    2、了解歷史上著名的戰(zhàn)役官渡之戰(zhàn)與統(tǒng)一北方的關系、赤壁之戰(zhàn)。
    3、簡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及它對歷史發(fā)展產生的影響。
    4、指出三國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識圖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課前查找與本課相關的歷史材料,學會收集有效信的。
    方法,從而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生通過表演課本劇,加深對有關歷史知識的理解,從而學會分析歷史事件的正確方法,為以后學好歷史打下基礎。
    3、學生通過課堂分組討論,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識的能力,并能得出簡單的結論。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通過歷史情境想象,使學生感受分裂割據混戰(zhàn)給人民帶來的巨。
    大痛苦,進而產生對和平的向往,認識到國家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
    展的必然趨勢。
    2、通過從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局部統(tǒng)一局面的形成,了。
    解曹操、諸葛亮作為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我國歷史進步所起的作用。
    3、通過《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對比,區(qū)分歷史資料與文學。
    作品的不同,培養(yǎng)學生求實、求真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
    教學難點: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準備:
    一、學情分析:
    1、學生大都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或拼音讀物《三國演義》,對三國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節(jié)都很熟悉,很容易進入歷史情境;同時在小學語文課中學過《赤壁之戰(zhàn)》一課,對赤壁之戰(zhàn)的有關問題有一定的認識和評價。
    2、初一學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有較快發(fā)展,但具體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顯著地發(fā)展起來,但認識能力還不高,仍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個性方面,學生的自我意識有了迅速的發(fā)展,要求獨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關于學法和教法。
    鑒于對《課標》的理解,對教材、學生等因素的分析,確定在本課中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啟發(fā)、引導為主,課件演示為輔助手段,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思維由集中到發(fā)散再到集中;學生的活動形式為情景想象、課本劇表演、討論等為主,給學生充分發(fā)散思維的空間,培養(yǎng)個性,并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1、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國家陷入分裂割據局面,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但同時促進了民族融合,南方經濟得到空前發(fā)展,科學技術顯著進步。三國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時期實現(xiàn)了局部統(tǒng)一,從而為西晉的短暫統(tǒng)一和經濟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2、教材基本上落實了《課標》中關于“初步了解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簡單介紹了兩次重要的戰(zhàn)役: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這兩次戰(zhàn)役與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黃巾起義使得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在鎮(zhèn)壓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官僚趁機擴張勢力,形成割據,并為爭奪地盤進行混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為曹操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zhàn)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果明確,脈絡清晰,易于被學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知識結構呈開放性,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給為廣闊的活動空間。
    四、教材處理:
    1、由于本課內容是學生平時所熟識的,而且對這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認識都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學中,力求科學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統(tǒng)一,對人物的評價客觀公允,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xiàn)象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因此在課堂活動中創(chuàng)設大量的歷史問題,組織討論,使學生在思考和爭論中得出正確的結論,并滲透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
    2、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與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因此把這兩個問題確立為本課的重點;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這兩個問題則要求學生有較高的思維能力和歷史分析能力,這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帶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為本課的難點。
    五、課前準備:
    1、圍繞“你最喜歡(敬佩)的三國人物是誰?請給大家介紹你喜歡(敬佩)他的.原因”搜集有關三國時期的小故事。
    2、組織學生搜集有關資料,編排課本劇。
    3、制作相關課件,剪輯錄像資料和文字材料。
    教學方法:談話、討論、演示、啟發(fā)相結合的綜合教學。
    教學過程:
    (一)情景進入:
    教師提問: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是由誰。
    建立起來的?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公元前2,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
    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后經西漢、東漢,
    歷時400多年,是我國封建社會首次出現(xiàn)大統(tǒng)一的時。
    期,但到了東漢末年,形勢卻發(fā)生了變化,(出示東漢。
    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想一想,你從這幅圖上獲取了。
    哪些歷史信息?
    學生回答:(略)。
    教師在學生回答過程中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
    教師總結: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國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導入新課:從本課開始,中國歷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三國。
    兩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一是分裂、
    戰(zhàn)亂的時間多于統(tǒng)一安定的時間;第二是少數民族大。
    量內遷,出現(xiàn)全國范圍內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們要。
    共同探討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初期歷史:三國鼎立。
    局面的形成。(打出課題)。
    (二)新課學習:
    1、曹操統(tǒng)一北方:(再次出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
    教師:我們從這幅圖上得到的第一個信息是整個國家陷入分裂割據的狀態(tài),這是大家直接從觀察中得出的第一個結論,那么透過這一歷史現(xiàn)象,我們還能獲得什么信息呢?(同時出示課件)。
    引導學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東漢末年,你的生存環(huán)境將是什么樣?你的愿望將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據勢力為了擴張勢力,彼此征戰(zhàn),使得黃河流域的人民飽受戰(zhàn)爭之苦,社會生產力也遭受到嚴重的迫害,人民群眾渴望早日結束戰(zhàn)亂,實現(xiàn)統(tǒng)一,重過安定的生活。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曹操和袁紹是北方兩個最主要的軍事勢力,都有完成統(tǒng)一的實力。那么統(tǒng)一北方的任務究竟能由誰來完成呢?我們共同觀看一兩個課本劇。
    學生表演:情節(jié)一:曹操與兩個謀士的對話。(對話中體現(xiàn)出曹操在政治上的優(yōu)勢:挾天子以令諸侯;招賢納士;在經濟上實行屯田,獎勵農耕。)。
    情節(jié)二:袁紹與謀士的對話。(對話中體現(xiàn)出袁、曹雙方的力量對比;袁紹對曹操的輕視;袁紹拒絕謀士詛授“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議”)。
    分組討論:你認為誰最終能夠統(tǒng)一北方?為什么?
    學生回答:(略)。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根據對袁、曹雙方的優(yōu)劣分析,大家已經得出結論,未來的統(tǒng)一大業(yè)一定會由曹操來完成。
    官渡之戰(zhàn)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為曹操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學生回答:曹操意圖統(tǒng)一全國。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建議劉備避實就虛,向西南發(fā)展,謀取荊、益二州為根據地,并與孫權結盟,聯(lián)合抗曹。)。
    2,曹操揮師南下,意圖統(tǒng)一全國,孫劉聯(lián)軍與曹軍在赤壁決戰(zhàn),(曹軍近20萬人,號稱80萬,孫劉聯(lián)軍不足5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
    引導學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師總結指出:
    曹軍長途跋涉,十分疲勞;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習水戰(zhàn),而此時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勝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結果接二連三地上了孫劉聯(lián)軍的當。
    教師:(演示多媒體)曹操中了連環(huán)計,將戰(zhàn)船用鐵鏈連在一起,孫劉聯(lián)軍趁東南風起,派黃蓋詐降,帶領裝滿浸油柴草的戰(zhàn)船駛向對岸,在接近曹軍時,黃蓋點燃大火,沖向曹軍,烈火很快從船上燃燒到岸邊的營寨,孫劉聯(lián)軍趁勢發(fā)動進攻,曹軍大敗,赤壁之戰(zhàn)成為歷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
    學生回答:(略)。
    教師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陽陽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陸氣溫逐漸冷卻,海洋上溫度比陸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陸為高壓,海洋上為低壓,低層氣流由大陸流向海洋,高層氣流由海洋流向大陸,形成冬季的季風環(huán)流。在我國為西北季風.西北風是氣候現(xiàn)象。由于地區(qū)局部因素影響,在氣候背景下可以出現(xiàn)東風,這是天氣現(xiàn)象,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晝夜風。在軍事氣象上,除了必須考慮氣候規(guī)律之外,還須考慮天氣規(guī)律作為補充。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遠的南陽(今湖北襄陽附近),對赤壁一帶天氣氣候規(guī)律的認識,比曹、周兩人更深刻、更具體。諳葛亮根據對天氣氣候變化的分析,憑著自己的經驗,準確地預報了出現(xiàn)偏東風的時間。為欺騙周瑜,他設壇祭神“借東風”。這就是歷史真實與小說的區(qū)別,小說中加入了虛構的成份,融入了作者個人的感情色彩和階級立場,因此在故事情節(jié)設計上難免有“神”化的現(xiàn)象,對人物的評價難免有失偏頗。例如對曹操的評價。
    組織學生討論: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對曹操是如何認識的?
    學生發(fā)言:(略)。
    教師總結過渡:曹操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賢,又嫉賢妒能;既仁慈,又殘暴;既謙遜,又驕狂;但他兼并諸雄,統(tǒng)一北方,發(fā)展生產,給北方人民帶來了短暫的安定。
    學生活動:(略)。
    學生活動(略)。
    教師總結:三國是由分裂到統(tǒng)一的過渡時期,三個國家分別采取措施,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fā)展,魏國的經濟和勢力逐漸超過了吳、蜀兩國,263年,魏國滅掉蜀國,266年,魏國權臣司馬炎廢魏帝自立,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統(tǒng)一全國。
    (三)課堂練習:
    1、改錯:指出下面圖中的錯誤:(三國鼎立示意圖,設計幾處錯誤。)。
    2、小組競賽:
    競賽一:將全班學生分為四個小組,然后設計出“漂流”“探險”“攀登”“苦行”等四個競技項目,各組任意選擇,看哪一小組的同學首先奪得紅旗,到達目的的。
    競賽二:老師準備幾張小紙條,上面寫有“曹操”“諸葛亮”“赤壁之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等字樣,一名同學上前用最簡潔的語言敘述紙條中所寫的內容,另一名學生進行回答。看哪一小組的同學表述的最流利,最準確。
    (四)知識應用:(課后作業(yè))。
    試用本課中學到的方法評價你的班主任或任課教師,談談他們的做法對班級的影響。
    教案說明:在尊重《課標》,分析教材和學生的情況下,我設計了本課的教案。力求達到“面向全體學生”,突出“為學生學習服務”“充分發(fā)展學生個性”的理念,通過歷史問題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將學生引入歷史情境;通過揭開“諸葛亮借東風”這一事件的神秘面紗,使學生分清文學作品和歷史真實之間的距離,并用科學的觀點看待歷史;通過課本劇的編排和表演使學生學會搜集有用的資料和正確分析歷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難點;通過對曹操其人的評價學會客觀評價歷史人物;通過課堂討論使學生在爭論中學會得出結論的方法。這只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嘗試,敬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附:課本劇。
    情節(jié)一:
    人物:曹操謀士甲謀士乙。
    (曹操走來走去,心緒不寧。謀士甲、乙從兩邊上。)。
    謀士甲:丞相為何如此煩躁?
    謀士乙:可是為了袁紹大軍來犯?
    曹操:正是為此憂心。
    謀士甲:丞相盡可放心,天子在許都,袁紹來犯,是為大逆不道,丞相奉天子之命抗袁,天下人必擁護丞相而唾棄袁紹。民心所向,丞相勝券在握呀。
    曹操:可袁紹大軍精兵十萬,騎萬匹,我軍不足四萬,勝負實難預料。
    曹操:如此說來,我方尚有勝算了。全賴各位鼎立相助,曹操感激不盡。
    情節(jié)二:
    人物:袁紹謀士。
    (袁紹高坐堂前,飲酒作樂,謀士上場)。
    謀士:主公,大敵當前,這樣怕不合適吧。
    袁紹:小小曹操,算什么大敵,你們多慮了。
    謀士:主公,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再加上近幾年來募民屯田,勢力大增,不可小看啊。
    袁紹:什么不可小看?我袁紹十萬精兵,騎萬匹,他曹操不過三萬余人,他要和我對抗,真是以卵擊石,螳臂當車。
    謀士:主公,大戰(zhàn)將至,萬萬不可輕敵呀。
    袁紹:你這廝,尚未開戰(zhàn),就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亂我軍心,給我拉出去,斬了!
    教研員教案點評:
    從整個教案設計來看,突出“為學生學習服務”,“充分發(fā)展學生個性”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設計題目符合各層次學生的實際,使大家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學生自己收集資料,過濾篩選,自己組織課本劇,并表演,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上的主人。在學習探究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自己探究解決問題,充分體現(xiàn)了課程改革的精神和課程目標的要求。
    第課三國鼎立教案篇八
    【課程標準】了解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的時間、交戰(zhàn)雙方、戰(zhàn)爭結果與影響;知道魏、蜀、吳三國的建立。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過程、影響;諸葛亮的外交政策。
    能力與方法:通過對官渡之戰(zhàn)的赤壁之戰(zhàn)的學習,提高學生評價戰(zhàn)爭的能力和方法;通過對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中一勝一敗的原因分析和三國鼎立對歷史的影響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評價,培養(yǎng)學生用正確方法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正確認識人的主觀能動性對歷史發(fā)展的影響;樹立把推動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fā)展作為評價歷史人物的第一標準。
    【教學重、難點】。
    重點:赤壁之戰(zhàn)、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難點: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響及三國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學生讀引言。
    2.教師引入:大家聽說過曹操、諸葛亮等名字嗎?誰來為大家講講他們的故事?請幾個學生講三國的故事。同學講的故事哪些符合歷史的本來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請認真看教材尋找答案。
    二、新課講授。
    (一)從官渡之戰(zhàn)到赤壁之戰(zhàn)。
    1、學生閱讀教材,了解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zhàn)的情況。教師出示“軍閥割據圖”及古詩,幫助學生理解。
    3、官渡之戰(zhàn):結合“官渡之戰(zhàn)示意圖”,學生講解,老師適當補充,然后歸納出知識要點:時間、地點、交戰(zhàn)方、結果、影響等。
    4、赤壁之戰(zhàn):以曹操詩《龜雖壽》來解讀曹操的志向:統(tǒng)一全國,從而引出赤壁之戰(zhàn)。出示“赤壁之戰(zhàn)示意圖”請學生講經過,歸納要點:時間、地點、交戰(zhàn)方、結果、影響等。
    5.用表格歸納“東漢末年的兩次著名的戰(zhàn)爭”,引導學生思考這兩次戰(zhàn)爭出現(xiàn)的相反的結果的原因。
    1、三國鼎立的形成:教師:請同學們仔細讀教材,完成老師給出的表格(包括:政權名稱、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統(tǒng)治范圍)。
    出示“三國鼎立形勢圖”,讓學生形成空間概念。
    2、三國時期三國的關系:學生讀書,學生分類歸納:蜀吳關系、蜀魏關系、魏吳關系。
    (三)課堂小結。
    學生歸納,教師補充。
    (四)學習測評。
    完成課后學習測評題。
    (五)拓展思考。
    1.三國時期的社會特點給你的整體感覺是什么?
    【教學后記】略。
    第課三國鼎立教案篇九
    (一)知識目標:
    1、曹操統(tǒng)一北方和赤壁之戰(zhàn);
    2、魏、蜀、吳三國發(fā)展、鞏固統(tǒng)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標:
    1、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分裂中孕育著統(tǒng)一,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大趨勢。
    2、在三國鼎立形成的過程中,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對推動歷史發(fā)展進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勝多,而在赤壁之戰(zhàn)中卻慘遭失敗,培養(yǎng)學生辨證看問題的能力。
    2、?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曹操和諸葛亮。
    3、?識讀“三國鼎立圖”,了解三國所在區(qū)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確的地理概念。
    重點:曹操統(tǒng)一北方、赤壁之戰(zhàn)以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難點:1、如何正確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即怎樣看待三國鼎立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評價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
    情景材料教學法、分析討論法。
    1、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秦漢歷史,這四百多年是我國封建社會首次出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時期,而三國西晉南北朝時期是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國”是第一個分裂的時期,本課我們共同學習《三國鼎立》,從歷史的角度探索。
    2、東漢末年爆發(fā)了黃巾起義,在鎮(zhèn)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不少割據一方的軍閥,東漢政權名存實亡,軍閥常攻城略地,殺人盈野,使得黃河流域的人民生靈涂炭,民不聊生,東漢人口由“光武中興”以后的5300萬,銳減到東漢末年的760萬。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詩中描寫當時凄涼景象時寫道:“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在這種情況下,假設你生活在那個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學生:安定統(tǒng)一)那么誰能完成這一任務呢?(生:曹操)師順勢提出以下問題:(投影)生看本目2—4段回答。
    (1)曹操能統(tǒng)一北方的條件有哪些?
    (2)統(tǒng)一北方的決定性的戰(zhàn)役是什么?有何影響?
    (3)曹操統(tǒng)一北方時,南方有哪兩股勢力隨之發(fā)展?
    3、對于以上問題,學生在簡短的思考和發(fā)言后,師生共同去偽存真,梳理整合。
    4、讀曹操的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提問:該詩反映了曹操怎樣的抱負?(由此過渡,引出赤壁之戰(zhàn)。)。
    5、208年,曹操基本統(tǒng)一北方后,親自率領20萬大軍,南下攻打劉備和孫權,企圖一舉統(tǒng)一全國。
    6、依圖講述赤壁之戰(zhàn)的進程。
    7、討論下列問題:
    (1)孫劉兩軍為什么要聯(lián)合?如果不聯(lián)合,會怎樣?
    (2)赤壁之戰(zhàn)的結局怎樣?你認為應該不應該這樣?請談談你的理由。
    (3)你知道影響戰(zhàn)爭勝敗的因素有哪些?
    8、針對以上問題學生可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然后師生共同梳理整合。
    9、赤壁之戰(zhàn)以后曹操不敢輕易南下,他統(tǒng)一全國的希望成為泡影。孫權和劉備的??勢力得以鞏固,但也無力完成統(tǒng)一全國的重任,三股政治勢力旗鼓相當,勢均力敵,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10、三國的建立。生結合《三國鼎立形勢圖》看書討論,并自己動腦動手,設計一幅三國鼎立的示意圖,要求體現(xiàn)建立人、建立時間、都城名和相對位置。
    11、三國鼎立的局面維持了40多年,該局面能夠維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吳建國后都努力發(fā)展經濟,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局面。(過渡)。
    12、請學生閱讀教科書第二目的內容,要求列出魏、蜀、吳發(fā)展經濟的主要措施,比較三國經濟發(fā)展的共同原因和所產生的共同影響。
    投影圖表(見下)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歸納概括上述內容。
    魏
    廣屯田。
    解決軍糧,安頓流民。
    (1)??加強民族融合。
    (2)??促進經濟發(fā)展。
    蜀
    重經濟。
    蜀國經濟雄厚。
    和西南??????。
    民族融合,西南開發(fā)。
    吳
    同開發(fā)。
    民族融合,經濟進步。
    通夷洲。
    與中國臺灣的聯(lián)系加強。
    重農??民以食為天????農業(yè)是基礎。
    學生完成后,教師檢查,并強調重點:(1)諸葛亮精神。
    (2)衛(wèi)溫到夷洲。
    13、鞏固練習:由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是倒退?簡單談談你的理由。
    14、小結: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混戰(zhàn)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人民渴望統(tǒng)一,曹操順應民意,統(tǒng)一北方,進而想一舉統(tǒng)一全國,結果失敗,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鼎立時期,三國都為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而努力發(fā)展經濟,增強國力,推動社會進步,從這段歷史看,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
    15、布置作業(yè)?:
    魯迅說:曹操在戲劇舞臺上是一個白臉奸雄,其實他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你認為這句話是否正確?談談你的看法。
    16、附:板書設計?:(見下頁)。
    魏
    統(tǒng)一北方。
    (曹操)。
    孫劉聯(lián)軍。
    赤壁之戰(zhàn)。
    蜀
    吳
    袁?紹。
    曹?操。
    赤壁之戰(zhàn)。
    課后小結:
    第課三國鼎立教案篇十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曹操統(tǒng)一北方和赤壁之戰(zhàn);
    2、魏、蜀、吳三國發(fā)展、鞏固統(tǒng)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標:
    1、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分裂中孕育著統(tǒng)一,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大趨勢。
    2、在三國鼎立形成的過程中,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對推動歷史發(fā)展進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勝多,而在赤壁之戰(zhàn)中卻慘遭失敗,培養(yǎng)學生辨證看問題的能力。
    2、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曹操和諸葛亮。
    3、識讀“三國鼎立圖”,了解三國所在區(qū)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確的地理概念。
    重點:曹操統(tǒng)一北方、赤壁之戰(zhàn)以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難點:1、如何正確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即怎樣看待三國鼎立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評價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
    教學方法:
    情景材料教學法、分析討論法。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秦漢歷史,這四百多年是我國封建社會首次出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時期,而三國西晉南北朝時期是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國”是第一個分裂的時期,本課我們共同學習《三國鼎立》,從歷史的角度探索。
    第課三國鼎立教案篇十一
    (1)引導學生掌握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tǒng)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zhàn)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理解諸葛亮的外交政策,進一步提高用歷史唯物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提高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復述能力。
    (3)通過對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xiàn)象,透過現(xiàn)象抓住本質的能力。
    (4)通過對歷史事實和文藝作品中描述的.情節(jié)進行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藝創(chuàng)作的分辨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講故事、討論戰(zhàn)爭勝敗原因、評價歷史人物,采用探究啟發(fā)式教學,貼近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fā)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過對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分析和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它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的發(fā)展。
    (3)歷史使人智慧,通過本課學習對學生進行歷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重點: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難點: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聯(lián)系舊知,導入新課。
    出示曹操的詩《龜雖壽》,學生齊誦詩歌。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師: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向?(抒寫胸懷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壯志。此時曹操已經五十三歲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詩一開頭便無限感慨地吟道:“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師:你印象中的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戲劇中的曹操又是怎樣一個人?
    師:曹操是不是大白臉,一臉奸相?諸葛亮是不是會呼風喚雨,能借東風,火燒戰(zhàn)船?三國時期究竟發(fā)生過哪些大事?三國紛爭的局面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請同學們跟隨老師共同走進第14課《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揭開謎底找出答案吧!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一)、從官渡之戰(zhàn)到赤壁之戰(zhàn)。
    學生自由閱讀課文,歸納東漢末年的社會狀況。
    (二)、魏、蜀、吳的建立。
    學生看書完成下面表格:
    政權名稱時間創(chuàng)建者都城(今名)。
    魏220年曹丕洛陽。
    蜀221年劉備城都。
    吳229年孫權建業(yè)(南京)。
    第課三國鼎立教案篇十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知道三國鼎立局面形成過程中的著名歷史人物曹操、諸葛亮,了解文學描寫和歷史真實之間的不同。
    3、簡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及它對歷史發(fā)展產生的影響。
    4、指出三國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識圖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課前查找與本課相關的歷史材料,學會收集有效信的。
    方法,從而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生通過表演課本劇,加深對有關歷史知識的理解,從而學會分析歷史事件的正確方法,為以后學好歷史打下基礎。
    3、學生通過課堂分組討論,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識的能力,并能得出簡單的結論。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通過歷史情境想象,使學生感受分裂割據混戰(zhàn)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進而產生對和平的向往,認識到國家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2、通過從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局部統(tǒng)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諸葛亮作為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我國歷史進步所起的作用。
    3、通過《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對比,區(qū)分歷史資料與文學作品的不同,培養(yǎng)學生求實、求真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
    教學難點: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準備:
    一、學情分析:
    1、學生大都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或拼音讀物《三國演義》,對三國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節(jié)都很熟悉,很容易進入歷史情境;同時在小學語文課中學過《赤壁之戰(zhàn)》一課,對赤壁之戰(zhàn)的有關問題有一定的認識和評價。
    2、初一學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有較快發(fā)展,但具體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顯著地發(fā)展起來,但認識能力還不高,仍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個性方面,學生的自我意識有了迅速的發(fā)展,要求獨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關于學法和教法。
    鑒于對《課標》的理解,對教材、學生等因素的分析,確定在本課中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啟發(fā)、引導為主,課件演示為輔助手段,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思維由集中到發(fā)散再到集中;學生的活動形式為情景想象、課本劇表演、討論等為主,給學生充分發(fā)散思維的空間,培養(yǎng)個性,并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1、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國家陷入分裂割據局面,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但同時促進了民族融合,南方經濟得到空前發(fā)展,科學技術顯著進步。三國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時期實現(xiàn)了局部統(tǒng)一,從而為西晉的短暫統(tǒng)一和經濟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2、教材基本上落實了《課標》中關于“初步了解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簡單介紹了兩次重要的戰(zhàn)役: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這兩次戰(zhàn)役與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黃巾起義使得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在鎮(zhèn)壓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官僚趁機擴張勢力,形成割據,并為爭奪地盤進行混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為曹操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zhàn)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果明確,脈絡清晰,易于被學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知識結構呈開放性,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給為廣闊的活動空間。
    四、教材處理:
    1、由于本課內容是學生平時所熟識的,而且對這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認識都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學中,力求科學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統(tǒng)一,對人物的評價客觀公允,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xiàn)象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因此在課堂活動中創(chuàng)設大量的歷史問題,組織討論,使學生在思考和爭論中得出正確的結論,并滲透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
    2、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與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因此把這兩個問題確立為本課的重點;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這兩個問題則要求學生有較高的思維能力和歷史分析能力,這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帶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為本課的難點。
    五、課前準備:
    1、圍繞“你最喜歡(敬佩)的三國人物是誰?請給大家介紹你喜歡(敬佩)他的原因”搜集有關三國時期的小故事。
    2、組織學生搜集有關資料,編排課本劇。
    3、制作相關課件,剪輯錄像資料和文字材料。
    教學方法:談話、討論、演示、啟發(fā)相結合的綜合教學。
    教學過程:
    (一)情景進入:
    教師提問: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是由誰建立起來的?
    學生回答:(略)。
    學生回答:(略)。
    教師在學生回答過程中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
    教師總結: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國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導入新課:從本課開始,中國歷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一是分裂、戰(zhàn)亂的時間多于統(tǒng)一安定的時間;第二是少數民族大量內遷,出現(xiàn)全國范圍內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們要共同探討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初期歷史: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打出課題)。
    (二)新課學習:
    1、曹操統(tǒng)一北方:(再次出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
    教師:我們從這幅圖上得到的第一個信息是整個國家陷入分裂割據的狀態(tài),這是大家直接從觀察中得出的第一個結論,那么透過這一歷史現(xiàn)象,我們還能獲得什么信息呢?(同時出示課件)。
    引導學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東漢末年,你的生存環(huán)境將是什么樣?你的愿望將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據勢力為了擴張勢力,彼此征戰(zhàn),使得黃河流域的人民飽受戰(zhàn)爭之苦,社會生產力也遭受到嚴重的迫害,人民群眾渴望早日結束戰(zhàn)亂,實現(xiàn)統(tǒng)一,重過安定的生活。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曹操和袁紹是北方兩個最主要的軍事勢力,都有完成統(tǒng)一的實力。那么統(tǒng)一北方的任務究竟能由誰來完成呢?我們共同觀看一兩個課本劇。
    學生表演:情節(jié)一:曹操與兩個謀士的對話。(對話中體現(xiàn)出曹操在政治上的優(yōu)勢:挾天子以令諸侯;招賢納士;在經濟上實行屯田,獎勵農耕。)。
    情節(jié)二:袁紹與謀士的對話。(對話中體現(xiàn)出袁、曹雙方的力量對比;袁紹對曹操的輕視;袁紹拒絕謀士詛授“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議”)。
    分組討論:你認為誰最終能夠統(tǒng)一北方?為什么?
    學生回答:(略)。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根據對袁、曹雙方的優(yōu)劣分析,大家已經得出結論,未來的統(tǒng)一大業(yè)一定會由曹操來完成。
    官渡之戰(zhàn)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為曹操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學生回答:曹操意圖統(tǒng)一全國。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建議劉備避實就虛,向西南發(fā)展,謀取荊、益二州為根據地,并與孫權結盟,聯(lián)合抗曹。)。
    2,曹操揮師南下,意圖統(tǒng)一全國,孫劉聯(lián)軍與曹軍在赤壁決戰(zhàn),(曹軍近20萬人,號稱80萬,孫劉聯(lián)軍不足5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
    引導學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師總結指出:
    曹軍長途跋涉,十分疲勞;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習水戰(zhàn),而此時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勝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結果接二連三地上了孫劉聯(lián)軍的當。
    教師:(演示多媒體)曹操中了連環(huán)計,將戰(zhàn)船用鐵鏈連在一起,孫劉聯(lián)軍趁東南風起,派黃蓋詐降,帶領裝滿浸油柴草的戰(zhàn)船駛向對岸,在接近曹軍時,黃蓋點燃大火,沖向曹軍,烈火很快從船上燃燒到岸邊的營寨,孫劉聯(lián)軍趁勢發(fā)動進攻,曹軍大敗,赤壁之戰(zhàn)成為歷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
    學生回答:(略)。
    教師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陽陽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陸氣溫逐漸冷卻,海洋上溫度比陸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陸為高壓,海洋上為低壓,低層氣流由大陸流向海洋,高層氣流由海洋流向大陸,形成冬季的季風環(huán)流。在我國為西北季風.西北風是氣候現(xiàn)象。由于地區(qū)局部因素影響,在氣候背景下可以出現(xiàn)東風,這是天氣現(xiàn)象,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晝夜風。在軍事氣象上,除了必須考慮氣候規(guī)律之外,還須考慮天氣規(guī)律作為補充。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遠的南陽(今湖北襄陽附近),對赤壁一帶天氣氣候規(guī)律的認識,比曹、周兩人更深刻、更具體。諳葛亮根據對天氣氣候變化的分析,憑著自己的經驗,準確地預報了出現(xiàn)偏東風的時間。為欺騙周瑜,他設壇祭神“借東風”。這就是歷史真實與小說的區(qū)別,小說中加入了虛構的成份,融入了作者個人的感情色彩和階級立場,因此在故事情節(jié)設計上難免有“神”化的現(xiàn)象,對人物的評價難免有失偏頗。例如對曹操的評價。
    組織學生討論: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對曹操是如何認識的?
    學生發(fā)言:(略)。
    教師總結過渡:曹操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賢,又嫉賢妒能;既仁慈,又殘暴;既謙遜,又驕狂;但他兼并諸雄,統(tǒng)一北方,發(fā)展生產,給北方人民帶來了短暫的安定。
    學生活動:(略)。
    學生活動(略)。
    教師總結:三國是由分裂到統(tǒng)一的過渡時期,三個國家分別采取措施,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fā)展,魏國的經濟和勢力逐漸超過了吳、蜀兩國,263年,魏國滅掉蜀國,266年,魏國權臣司馬炎廢魏帝自立,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統(tǒng)一全國。
    (三)課堂練習:
    1、改錯:指出下面圖中的錯誤:(三國鼎立示意圖,設計幾處錯誤。)。
    2、小組競賽:
    競賽一:將全班學生分為四個小組,然后設計出“漂流”“探險”“攀登”“苦行”等四個競技項目,各組任意選擇,看哪一小組的同學首先奪得紅旗,到達目的的。
    競賽二:老師準備幾張小紙條,上面寫有“曹操”“諸葛亮”“赤壁之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等字樣,一名同學上前用最簡潔的語言敘述紙條中所寫的內容,另一名學生進行回答??茨囊恍〗M的同學表述的最流利,最準確。
    (四)知識應用:(課后作業(yè))。
    試用本課中學到的方法評價你的班主任或任課教師,談談他們的做法對班級的影響。
    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難點;通過對曹操其人的評價學會客觀評價歷史人物;通過課堂討論使學生在爭論中學會得出結論的方法。這只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嘗試,敬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附:課本劇。
    情節(jié)一:
    人物:曹操謀士甲謀士乙。
    (曹操走來走去,心緒不寧。謀士甲、乙從兩邊上。)。
    謀士甲:丞相為何如此煩躁?
    謀士乙:可是為了袁紹大軍來犯?
    曹操:正是為此憂心。
    謀士甲:丞相盡可放心,天子在許都,袁紹來犯,是為大逆不道,丞相奉天子之命抗袁,天下人必擁護丞相而唾棄袁紹。民心所向,丞相勝券在握呀。
    曹操:可袁紹大軍精兵十萬,騎萬匹,我軍不足四萬,勝負實難預料。
    曹操:如此說來,我方尚有勝算了。全賴各位鼎立相助,曹操感激不盡。
    情節(jié)二:
    人物:袁紹謀士。
    (袁紹高坐堂前,飲酒作樂,謀士上場)。
    謀士:主公,大敵當前,這樣怕不合適吧。
    袁紹:小小曹操,算什么大敵,你們多慮了。
    謀士:主公,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再加上近幾年來募民屯田,勢力大增,不可小看啊。
    袁紹:什么不可小看?我袁紹十萬精兵,騎萬匹,他曹操不過三萬余人,他要和我對抗,真是以卵擊石,螳臂當車。
    謀士:主公,大戰(zhàn)將至,萬萬不可輕敵呀。
    袁紹:你這廝,尚未開戰(zhàn),就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亂我軍心,給我拉出去,斬了!
    教研員教案點評:
    從整個教案設計來看,突出“為學生學習服務”,“充分發(fā)展學生個性”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設計題目符合各層次學生的實際,使大家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學生自己收集資料,過濾篩選,自己組織課本劇,并表演,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上的主人。在學習探究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自己探究解決問題,充分體現(xiàn)了課程改革的精神和課程目標的要求。
    第課三國鼎立教案篇十三
    2.掌握名著的人物形象特征和名著的主題思想。
    3.初步領悟欣賞名著的方法。
    鑒賞人物形象和三絕的性格。
    了解名著的主題思想以及名著的啟示。
    講授法多媒體輔助點撥法。
    二課時。
    一.激情導入:
    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片頭曲開場,打開“滾滾長江東逝水”幻燈片開始,導入內容: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由明代楊慎作詞,當代藝術家楊洪基演唱這首穿越時空的天籟之音帶著我們走進“名著導讀《三國演義》”
    二.名著的影響:
    放幻燈片成語和熟語,以及歇后語,讓學生說出人名和歇后語的下句。激發(fā)學生課堂興趣。
    三.名著的形成。
    看課本2-5段,依據幻燈片,理清名著形成的過程。
    四.名著的內容和主題。
    讓生瀏覽課本高度歸納名著內容的情節(jié),依據幻燈片,掌握情節(jié),老師課堂補充名著的三大部分。特別指出,名著主要內容是以蜀國為主,依此引出主題。
    明確:擁劉反曹是因為劉備出生正統(tǒng),仁義(打出關于主題幻燈片)。
    作者是要表現(xiàn)忠義思想,仁政思想。
    五.鑒賞任務形象。
    1.了解三絕是誰。
    2.鑒賞曹操。
    打出有關曹操的幻燈片,讓學生說說曹操,評價曹操。讓學生說出曹操在自己心中的形象。
    老師歸納:曹操多疑但是愛才,奸詐然而有雄才大略。
    (打出幻燈片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3.欣賞關羽。
    老師歸納:桃園三結義,華容道可見他的義;刮骨療傷溫酒斬華雄可見他的勇但是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可見他的驕傲,狂妄。
    一:復習。
    二全班交流。
    1、了解諸葛亮。
    打出有關諸葛亮的幻燈片,老師讀出對聯(lián),學生齊讀《蜀相》。讓學生積累有關諸葛亮的詩詞。
    2、合作探究:
    (討論并概括諸葛亮的故事。借此概括諸葛亮的智和忠)。
    3、說說還有哪些鮮活形象。
    還有勇猛的張飛一身是膽的趙云意氣風發(fā)的周瑜圓滑睿智有心計的司馬懿。
    三、賞析精彩場面。
    1.與三有關的情節(jié)。
    (打出幻燈片)。
    2.精彩的戰(zhàn)爭場面。
    (打出幻燈片)。
    四、名著的啟示。
    合作探究:讀三國的啟示。
    老師點撥:可以從諸葛亮的角度,曹操的角度歸納。
    (打出幻燈片: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五、拓展延伸:
    1、你認為在當今經濟日益發(fā)展的時代,再讀《三國》有必要嗎?(由學生自由發(fā)言,觀點正確即可)。
    (給出名人名言,倡導讀書)隨著中外文化的廣泛交流,《三國演義》已經被譯成幾十種文字傳播到世界各個大洲。作為一名中國學子你定想了解更多的三國知識,對嗎?那就趕快投入到讀書行列中來吧!
    六、總結反思:
    《三國演義》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特色,塑造人物形象,描寫戰(zhàn)爭等幾個方面,所以,在教學中,注重從這幾個方面去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水平。部分學生已經通過電視和教材-對人物有了一些了解和認識,但這種了解是模糊的,片面的。所以,此次“導讀”用意還在于讓學生充分、全面地認識《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汲取古典小說的豐富營養(yǎng),從而找到打開閱讀古典小說之門的鑰匙。
    如果說,這節(jié)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是在解決“為什麼”讀的問題,那麼后面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在解答“怎麼”讀的困擾。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不僅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還要讓他們懂得閱讀名著還有古為今用的實用價值。
    成也罷,敗也好。都隨這滾滾的長江水煙消云散。但是不變的是他們那不朽的生命價值凝聚的歷史的天空中。
    (放歌曲《歷史的天空》結束本節(jié)課。)。
    第課三國鼎立教案篇十四
    1、本課教學內容豐富,知識點比較多,在上課過程中讓學生通過比較、列表的形式掌握知識點。
    2、學生在學習赤壁之戰(zhàn)過程中,對曹操的軍事失利的原因分析不是很全面,后經過教師提示,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3、學生在學習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時,認為這兩個重要的戰(zhàn)役發(fā)生在三國時期,因此,我講授完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后,就強調這兩個重要的戰(zhàn)役是發(fā)生在東漢末年,因為這兩個重要的戰(zhàn)役發(fā)生時,三國并未產生。
    4、在上課過程中運用圖片、視頻等直觀素材,采用探究、啟發(fā)式教學,能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
    5、在上課過程中學生用在瀏覽“三顧茅廬“等故事、熟悉和表演歷史劇場、討論問題用去了多一點的時間,導致教師講述第四個問題“三國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很倉促,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jié),我會讓學生在課余時間熟悉“三顧茅廬”等故事,課前提前通知幾個學生熟悉歷史劇場并揣摩怎樣表演,這樣上課時就不用花更多的時間去熟悉,并讓學生花比較少的時間去討論問題。這樣就可以節(jié)省出更多的時間講解本課中第四個問題,然后讓學生做一些課內練習,教師進行小結。
    6、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培養(yǎng)。通過本課學習,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比如:學習三國時期吳國跟臺灣聯(lián)系時,對學學生說明臺灣自古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等,培養(yǎng)學生形成抵制分子分裂祖國的行經的意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7、學習魏國建立時,要向學生說明曹操為魏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曹操在世時沒有廢漢稱帝。他的兒子曹丕廢漢稱帝,才是魏國的建立者。
    第課三國鼎立教案篇十五
    (一)知識目標:
    1、曹操統(tǒng)一北方和赤壁之戰(zhàn);
    2、魏、蜀、吳三國發(fā)展、鞏固統(tǒng)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標:
    1、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分裂中孕育著統(tǒng)一,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大趨勢。
    2、在三國鼎立形成的過程中,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對推動歷史發(fā)展進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勝多,而在赤壁之戰(zhàn)中卻慘遭失敗,培養(yǎng)學生辨證看問題的能力。
    2、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曹操和諸葛亮。
    3、識讀“三國鼎立圖”,了解三國所在區(qū)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確的地理概念。
    重點:曹操統(tǒng)一北方、赤壁之戰(zhàn)以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難點:1、如何正確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即怎樣看待三國鼎立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評價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
    情景材料教學法、分析討論法。
    1、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秦漢歷史,這四百多年是我國封建社會首次出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時期,而三國西晉南北朝時期是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國”是第一個分裂的時期,本課我們共同學習《三國鼎立》,從歷史的角度探索。
    2、東漢末年爆發(fā)了黃巾起義,在鎮(zhèn)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不少割據一方的軍閥,東漢政權名存實亡,軍閥常攻城略地,殺人盈野,使得黃河流域的人民生靈涂炭,民不聊生,東漢人口由“光武中興”以后的5300萬,銳減到東漢末年的760萬。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詩中描寫當時凄涼景象時寫道:“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在這種情況下,假設你生活在那個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學生:安定統(tǒng)一)那么誰能完成這一任務呢?(生:曹操)師順勢提出以下問題:(投影)生看本目2—4段回答。
    (1)曹操能統(tǒng)一北方的條件有哪些?
    (2)統(tǒng)一北方的決定性的戰(zhàn)役是什么?有何影響?
    (3)曹操統(tǒng)一北方時,南方有哪兩股勢力隨之發(fā)展?
    3、對于以上問題,學生在簡短的思考和發(fā)言后,師生共同去偽存真,梳理整合。
    4、讀曹操的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提問:該詩反映了曹操怎樣的抱負?(由此過渡,引出赤壁之戰(zhàn)。)。
    5、208年,曹操基本統(tǒng)一北方后,親自率領20萬大軍,南下攻打劉備和孫權,企圖一舉統(tǒng)一全國。
    6、依圖講述赤壁之戰(zhàn)的進程。
    7、討論下列問題:
    (1)孫劉兩軍為什么要聯(lián)合?如果不聯(lián)合,會怎樣?
    (2)赤壁之戰(zhàn)的結局怎樣?你認為應該不應該這樣?請談談你的理由。
    (3)你知道影響戰(zhàn)爭勝敗的因素有哪些?
    8、針對以上問題學生可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然后師生共同梳理整合。
    9、赤壁之戰(zhàn)以后曹操不敢輕易南下,他統(tǒng)一全國的希望成為泡影。孫權和劉備的勢力得以鞏固,但也無力完成統(tǒng)一全國的重任,三股政治勢力旗鼓相當,勢均力敵,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10、三國的建立。生結合《三國鼎立形勢圖》看書討論,并自己動腦動手,設計一幅三國鼎立的示意圖,要求體現(xiàn)建立人、建立時間、都城名和相對位置。
    11、三國鼎立的局面維持了40多年,該局面能夠維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吳建國后都努力發(fā)展經濟,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局面。(過渡)。
    12、請學生閱讀教科書第二目的內容,要求列出魏、蜀、吳發(fā)展經濟的主要措施,比較三國經濟發(fā)展的共同原因和所產生的共同影響。
    投影圖表(見下)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歸納概括上述內容。
    魏
    廣屯田。
    解決軍糧,安頓流民。
    (1)加強民族融合。
    (2)促進經濟發(fā)展。
    蜀
    重經濟。
    蜀國經濟雄厚。
    和西南。
    民族融合,西南開發(fā)。
    吳
    同開發(fā)。
    民族融合,經濟進步。
    通夷洲。
    與中國臺灣的聯(lián)系加強。
    重農民以食為天農業(yè)是基礎。
    學生完成后,教師檢查,并強調重點:(1)諸葛亮精神。
    (2)衛(wèi)溫到夷洲。
    13、鞏固練習:由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是倒退?簡單談談你的理由。
    14、小結: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混戰(zhàn)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人民渴望統(tǒng)一,曹操順應民意,統(tǒng)一北方,進而想一舉統(tǒng)一全國,結果失敗,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鼎立時期,三國都為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而努力發(fā)展經濟,增強國力,推動社會進步,從這段歷史看,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
    15、布置作業(yè):
    魯迅說:曹操在戲劇舞臺上是一個白臉奸雄,其實他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你認為這句話是否正確?談談你的看法。
    16、附:板書設計:(見下頁)。
    課后小結:
    第課三國鼎立教案篇十六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官渡之戰(zhàn)之戰(zhàn)的過程及作用。
    2、掌握赤壁之戰(zhàn)的過程及影響、
    3、了解曹操能夠統(tǒng)一北方的原因。
    二、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提高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復述能力。同時,通過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xiàn)象,抓住現(xiàn)象所反映的本質的能力。通過對歷史史實和文學藝術作品中描述的情節(jié)的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分辨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對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他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fā)展。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和三國鼎立的形成。
    本課難點: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五、課時安排。
    本節(jié)課安排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
    放映《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這歌唱得真好,“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今天我們來看看這些英雄在歷史的舞臺上上演了怎樣一幕歷史悲喜劇。請大家翻開課本第102頁,我們來學習《三國鼎立》。
    二)教學過程()。
    板書:第18課三國鼎立。
    1、官渡之戰(zhàn)。
    請四位同學分別扮演袁紹、曹操、許攸、士兵,演歷史小品《許攸見曹操》,(歷史劇本見附頁)。
    曹操聽從了許攸的意見,帶領幾千兵馬,穿袁軍服裝、打袁軍的旗號,混過了袁軍的道道關卡,來到烏巢,一把火將袁軍的糧草燒個精光,袁軍人心動搖,不戰(zhàn)而亂。曹操全軍進擊,大獲全勝。袁紹只帶800騎兵逃過黃河。袁從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戰(zhàn)為曹操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2、赤壁之戰(zhàn)。
    2,曹操北征烏桓,打敗了袁紹的殘余勢力,在歸途中,曹操寫下了一首詩,其中有這么幾句。請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保┎懿佼敃r已經53歲了,那么53歲的曹操有什么壯志呢?對,大家說得的很對,就是要統(tǒng)一全國。2,為了統(tǒng)一全國,曹操率軍南下想要統(tǒng)一南北,與當時的劉備和孫權發(fā)生了沖突。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劉備:
    劉備(161―223),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市)人。幼年貧困,曾以販鞋織席為業(yè)。到207年,就是曹操已完成北方統(tǒng)一的同年,他還無立足之地呢。劉備依附于荊洲的劉表,但他不甘寄人籬下,思賢若渴,于是就在這207年他三顧茅廬,請出了在隆中草屋隱居的諸葛亮,接受了這位年僅27歲的年輕人為他設計的戰(zhàn)略思想,是什么內容呢?(就是占據荊、益,聯(lián)孫抗曹……)劉備對諸葛亮非常信任,曾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彼邮芰酥T葛亮的建議,與孫權組成了孫劉聯(lián)軍。曹軍與孫劉聯(lián)軍之間發(fā)生了一場大戰(zhàn),那就是赤壁之戰(zhàn),我們大家有許多同學看過《三國演義》,我想請同學們再來欣賞一段《三國演義》中〈〈火燒赤壁〉〉的片段。(放電影)電影放完后,請大家結合你看過的《三國演義》以及課本上有關內容討論一下,在官渡之戰(zhàn)時,曹軍以上勝多,為什么在時隔僅僅八年之后,曹操就嘗到了他曾經讓袁紹等人嘗到的苦果。大家來分析一下,為什么在赤壁之戰(zhàn)中,孫劉聯(lián)軍能夠以下勝多?(分組,每組一名同學執(zhí)筆,把大家的意見記錄下來,大家交流)。
    赤壁之戰(zhàn)以后,曹操不敢輕易南下,他統(tǒng)一全國的希望成為泡影。孫權和劉備的勢力得以鞏固,但也無力完成統(tǒng)一全國的重任,三股政治勢力旗鼓相當,勢均力敵,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要求如下:一、分組要求。
    1、分組(將學生分成魏、蜀、吳三個小組)。
    2、合作:同桌兩位同學合作,當然也可以是三個同學合作。(具體怎樣分工請學生自己來定)。
    3、每個小組寫一篇發(fā)言稿。
    二、題目及內容要求:
    1)題目:《夸夸我的祖國――()國》。
    2)內容:必須有以下內容:建國時間、都城、建立者、本國地圖、本國經濟特點)。其他如氣候,人物風俗可以自由發(fā)揮。
    三、展示要求。
    1)要求展示小組必須介紹自己小組的分工情況。
    2)要求展示小組展示自己的成果。
    課堂小結:(本節(jié)內容可以用以下順口溜來作小結、學生齊讀)。
    2時戰(zhàn)官渡,曹、袁力量有懸殊,
    曹操用了許攸計,統(tǒng)一北方奠基礎。
    老驥伏櫪志千里,208年戰(zhàn)又起,
    曹操南下到赤壁,孫劉聯(lián)軍齊抗擊,
    孔明周瑜巧用計,火燒赤壁定大局。
    赤壁之戰(zhàn)定大局,魏蜀吳國三鼎立,
    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陽打魏旗,
    次年劉備亦稱帝,定都成都漢業(yè)繼,
    二二二年孫稱王,定都建業(yè)吳旗舉。
    三國經濟大發(fā)展,各顯神通抓生產,
    魏國重視抓水利,蜀錦絲綢數第一,
    吳國沿海造大船,聯(lián)系內地與臺灣。
    作業(yè)設計:
    1、課下搜集歷史小故事,在適當的時機開個三國故事會。
    2、仿照小結中的歷史順口溜,編寫下一節(jié)課的歷史順口溜。
    板書設計:
    曹操。
    赤壁之戰(zhàn)。
    赤壁之戰(zhàn)。
    吳
    授后感:
    1、本節(jié)課,我最初設計的歷史小品是《三顧茅廬》,但后來考慮到三顧茅廬的故事學生絕大部分都聽說過,而且這又不是本文重點,如果要這樣做的話,會削弱本文的重點,而且將影響到本文的整體設計。所以棄之不用。
    一首老歌。
    12月14日。
    附頁:
    歷史小品《許攸見曹操》。
    許攸:(向袁紹施禮)“將軍,我有一計可以打敗曹操?!?BR>    袁紹:(傲慢地)“說來聽聽”
    許攸:“現(xiàn)在,曹軍大部隊都在官渡,他的后方許昌必然空虛,如果我們乘機派五萬人馬去偷襲許昌,那么曹軍必敗?!?BR>    袁紹:“不必那么麻煩了,現(xiàn)在我有十萬大軍,曹操只有三四萬人馬,與我對抗……哼……,簡直是以卵擊石,(對許攸)你可以下去了……”
    許攸:(下,生氣地說)“氣死我了,不聽我的妙計,袁軍必敗,……,我投曹操去(袁紹、許攸下,曹操上,躺在床上休息,,〈可以用幾個凳子代替〉,外面一士兵在站崗)。
    許攸向士兵:“快向你們丞相稟報,就說我許攸來拜訪?!?BR>    士兵報曹操:“報,丞相,門外有個叫許攸的求見?!?BR>    曹操(慌忙,來不及穿鞋)“快……快……,快請進來,(緊握許攸的手)哈哈……許攸,你來了,太好了,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BR>    許攸:“丞相,我有一計可滅袁紹,袁紹全部糧草都存放在烏巢,丞相可派一隊人馬假扮袁軍去偷襲烏巢,把他的糧草燒了,那時候,袁紹一不定會打敗杖的”
    曹操:“好……,就按你說的來辦”(曹操、許攸下)。
    第課三國鼎立教案篇十七
    要說我們班的女生啊,那個叫慘不忍睹。楚國,趙國,秦國,經常大戰(zhàn),苦死我們女生也!
    “你給我放手!”“不放!你小子能拿我怎么樣?”“你們兩個,說有什么用?咱秦國憑的是實力!不逞口舌之能!”“你給我閉嘴!別說風涼話!”瞧瞧瞧瞧,他們三國國王又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吵起來了。唉喲,這回又為了什么事?。〗涍^一番打聽,弄明白了,他們是在爭奪一本書哪!不知道哪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說:“愛書是好事,你們那么喜歡看書???”話音剛落,大家主動讓開一條道,道的盡頭就是那個倒霉的家伙那?!熬舅鰜?!讓他長長記性!”在這種事上,三國國王倒?jié)M有默契的,異口同聲地說出了這句話。有好戲看咯!三國國王沒讓我們失望,那個說話的家伙立馬就被揪出來一頓打。大伙幸災樂禍地看著,即使有不滿也不敢出聲,畢竟沒人希望自己變熊貓??!所以一個兩個袖手旁觀。
    倒霉的家伙被打完了,三國之間的氣氛有緊張起來??磥磉@次戰(zhàn)爭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了。我可以隱約看見三國國王的眼睛中冒出電光火石。教室里彌漫這戰(zhàn)爭的硝煙。這里的中午靜悄悄。“上!”一群人圍成一團,開始“廝殺”。有一句話說得太對了,簡直是警世恒言??!好像是什么:戰(zhàn)爭一打響,受苦的'總是百姓。對極了!教室里不時有課本扔出來,一個不留神,你頭上就會起個大包。這場戰(zhàn)斗算是到了高潮了吧?大家都靜靜的,一聲不出??墒恰袄习唷边^來了,于是,三國之間的斗爭也被迫停止了。
    下課了,三國國王理所應當地被“老班”請到辦公室喝茶,又理所應當地被請了家長。現(xiàn)在啊,他們跟瘟雞似的,垂頭喪氣。哼,誰喊他們打架的?這叫自作自受!
    不知道各位同學的班級里,有沒有這種事發(fā)生呢?
    第課三國鼎立教案篇十八
    談話、討論、演示、啟發(fā)相結合的綜合教學。
    (一)情景進入:
    教師提問: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是由誰建立起來的?
    學生回答:(略)。
    學生回答:(略)。
    教師在學生回答過程中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
    教師總結: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國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導入新課:從本課開始,中國歷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一是分裂、戰(zhàn)亂的時間多于統(tǒng)一安定的時間;第二是少數民族大量內遷,出現(xiàn)全國范圍內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們要共同探討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初期歷史: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打出課題)。
    (二)新課學習:
    1、曹操統(tǒng)一北方:(再次出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
    教師:我們從這幅圖上得到的第一個信息是整個國家陷入分裂割據的狀態(tài),這是大家直接從觀察中得出的第一個結論,那么透過這一歷史現(xiàn)象,我們還能獲得什么信息呢?(同時出示課件)。
    引導學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東漢末年,你的生存環(huán)境將是什么樣?你的愿望將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據勢力為了擴張勢力,彼此征戰(zhàn),使得黃河流域的人民飽受戰(zhàn)爭之苦,社會生產力也遭受到嚴重的迫害,人民群眾渴望早日結束戰(zhàn)亂,實現(xiàn)統(tǒng)一,重過安定的生活。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曹操和袁紹是北方兩個最主要的軍事勢力,都有完成統(tǒng)一的實力。那么統(tǒng)一北方的任務究竟能由誰來完成呢?我們共同觀看一兩個課本劇。
    學生表演:情節(jié)一:曹操與兩個謀士的對話。(對話中體現(xiàn)出曹操在政治上的優(yōu)勢:挾天子以令諸侯;招賢納士;在經濟上實行屯田,獎勵農耕。)。
    情節(jié)二:袁紹與謀士的對話。(對話中體現(xiàn)出袁、曹雙方的力量對比;袁紹對曹操的輕視;袁紹拒絕謀士詛授“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議”)。
    分組討論:你認為誰最終能夠統(tǒng)一北方?為什么?
    學生回答:(略)。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根據對袁、曹雙方的優(yōu)劣分析,大家已經得出結論,未來的統(tǒng)一大業(yè)一定會由曹操來完成。
    官渡之戰(zhàn)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為曹操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學生回答:曹操意圖統(tǒng)一全國。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建議劉備避實就虛,向西南發(fā)展,謀取荊、益二州為根據地,并與孫權結盟,聯(lián)合抗曹。)。
    曹操揮師南下,意圖統(tǒng)一全國,孫劉聯(lián)軍與曹軍在赤壁決戰(zhàn),(曹軍近20萬人,號稱80萬,孫劉聯(lián)軍不足5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
    引導學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師總結指出:
    曹軍長途跋涉,十分疲勞;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習水戰(zhàn),而此時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勝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結果接二連三地上了孫劉聯(lián)軍的當。
    教師:(演示多媒體)曹操中了連環(huán)計,將戰(zhàn)船用鐵鏈連在一起,孫劉聯(lián)軍趁東南風起,派黃蓋詐降,帶領裝滿浸油柴草的戰(zhàn)船駛向對岸,在接近曹軍時,黃蓋點燃大火,沖向曹軍,烈火很快從船上燃燒到岸邊的營寨,孫劉聯(lián)軍趁勢發(fā)動進攻,曹軍大敗,赤壁之戰(zhàn)成為歷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
    學生回答:(略)。
    教師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陽陽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陸氣溫逐漸冷卻,海洋上溫度比陸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陸為高壓,海洋上為低壓,低層氣流由大陸流向海洋,高層氣流由海洋流向大陸,形成冬季的季風環(huán)流。在我國為西北季風。西北風是氣候現(xiàn)象。由于地區(qū)局部因素影響,在氣候背景下可以出現(xiàn)東風,這是天氣現(xiàn)象,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晝夜風。在軍事氣象上,除了必須考慮氣候規(guī)律之外,還須考慮天氣規(guī)律作為補充。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遠的南陽(今湖北襄陽附近),對赤壁一帶天氣氣候規(guī)律的認識,比曹、周兩人更深刻、更具體。諳葛亮根據對天氣氣候變化的分析,憑著自己的經驗,準確地預報了出現(xiàn)偏東風的時間。為欺騙周瑜,他設壇祭神“借東風”。這就是歷史真實與小說的區(qū)別,小說中加入了虛構的成份,融入了作者個人的感情色彩和階級立場,因此在故事情節(jié)設計上難免有“神”化的現(xiàn)象,對人物的評價難免有失偏頗。例如對曹操的評價。
    組織學生討論: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對曹操是如何認識的?
    學生發(fā)言:(略)。
    教師總結過渡:曹操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賢,又嫉賢妒能;既仁慈,又殘暴;既謙遜,又驕狂;但他兼并諸雄,統(tǒng)一北方,發(fā)展生產,給北方人民帶來了短暫的安定。
    學生活動:(略)。
    學生活動(略)。
    教師總結:三國是由分裂到統(tǒng)一的過渡時期,三個國家分別采取措施,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fā)展,魏國的經濟和勢力逐漸超過了吳、蜀兩國,263年,魏國滅掉蜀國,266年,魏國權臣司馬炎廢魏帝自立,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統(tǒng)一全國。
    (三)課堂練習:
    1、改錯:指出下面圖中的錯誤:(三國鼎立示意圖,設計幾處錯誤。)。
    2、小組競賽:
    競賽一:將全班學生分為四個小組,然后設計出“漂流”“探險”“攀登”“苦行”等四個競技項目,各組任意選擇,看哪一小組的同學首先奪得紅旗,到達目的的。
    競賽二:老師準備幾張小紙條,上面寫有“曹操”“諸葛亮”“赤壁之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等字樣,一名同學上前用最簡潔的語言敘述紙條中所寫的內容,另一名學生進行回答??茨囊恍〗M的同學表述的最流利,最準確。
    (四)知識應用:(課后作業(yè))。
    試用本課中學到的方法評價你的班主任或任課教師,談談他們的做法對班級的影響。
    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難點;通過對曹操其人的評價學會客觀評價歷史人物;通過課堂討論使學生在爭論中學會得出結論的方法。這只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嘗試,敬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附:課本劇。
    情節(jié)一:
    人物:曹操謀士甲謀士乙。
    (曹操走來走去,心緒不寧。謀士甲、乙從兩邊上。)。
    謀士甲:丞相為何如此煩躁?
    謀士乙:可是為了袁紹大軍來犯?
    曹操:正是為此憂心。
    謀士甲:丞相盡可放心,天子在許都,袁紹來犯,是為大逆不道,丞相奉天子之命抗袁,天下人必擁護丞相而唾棄袁紹。民心所向,丞相勝券在握呀。
    曹操:可袁紹大軍精兵十萬,騎萬匹,我軍不足四萬,勝負實難預料。
    曹操:如此說來,我方尚有勝算了。全賴各位鼎立相助,曹操感激不盡。
    情節(jié)二:
    人物:袁紹謀士。
    (袁紹高坐堂前,飲酒作樂,謀士上場)。
    謀士:主公,大敵當前,這樣怕不合適吧。
    袁紹:小小曹操,算什么大敵,你們多慮了。
    謀士:主公,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再加上近幾年來募民屯田,勢力大增,不可小看啊。
    袁紹:什么不可小看?我袁紹十萬精兵,騎萬匹,他曹操不過三萬余人,他要和我對抗,真是以卵擊石,螳臂當車。
    謀士:主公,大戰(zhàn)將至,萬萬不可輕敵呀。
    袁紹:你這廝,尚未開戰(zhàn),就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亂我軍心,給我拉出去,斬了!
    第課三國鼎立教案篇十九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知道三國鼎立局面形成過程中的著名歷史人物曹操、諸葛亮,了解文學描寫和歷史真實之間的不同。
    3、簡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及它對歷史發(fā)展產生的影響。
    4、指出三國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識圖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課前查找與本課相關的歷史材料,學會收集有效信的。
    方法,從而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生通過表演課本劇,加深對有關歷史知識的理解,從而學會分析歷史事件的正確方法,為以后學好歷史打下基礎。
    3、學生通過課堂分組討論,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識的能力,并能得出簡單的結論。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通過歷史情境想象,使學生感受分裂割據混戰(zhàn)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進而產生對和平的向往,認識到國家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2、通過從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局部統(tǒng)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諸葛亮作為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我國歷史進步所起的作用。
    3、通過《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對比,區(qū)分歷史資料與文學作品的不同,培養(yǎng)學生求實、求真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
    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
    一、學情分析:
    1、學生大都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或拼音讀物《三國演義》,對三國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節(jié)都很熟悉,很容易進入歷史情境;同時在小學語文課中學過《赤壁之戰(zhàn)》一課,對赤壁之戰(zhàn)的有關問題有一定的認識和評價。
    2、初一學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有較快發(fā)展,但具體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顯著地發(fā)展起來,但認識能力還不高,仍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個性方面,學生的自我意識有了迅速的發(fā)展,要求獨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關于學法和教法。
    鑒于對《課標》的理解,對教材、學生等因素的分析,確定在本課中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啟發(fā)、引導為主,課件演示為輔助手段,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思維由集中到發(fā)散再到集中;學生的活動形式為情景想象、課本劇表演、討論等為主,給學生充分發(fā)散思維的空間,培養(yǎng)個性,并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1、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國家陷入分裂割據局面,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但同時促進了民族融合,南方經濟得到空前發(fā)展,科學技術顯著進步。三國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時期實現(xiàn)了局部統(tǒng)一,從而為西晉的短暫統(tǒng)一和經濟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2、教材基本上落實了《課標》中關于“初步了解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簡單介紹了兩次重要的戰(zhàn)役: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這兩次戰(zhàn)役與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黃巾起義使得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在鎮(zhèn)壓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官僚趁機擴張勢力,形成割據,并為爭奪地盤進行混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為曹操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zhàn)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果明確,脈絡清晰,易于被學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知識結構呈開放性,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給為廣闊的活動空間。
    四、教材處理:
    1、由于本課內容是學生平時所熟識的,而且對這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認識都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學中,力求科學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統(tǒng)一,對人物的評價客觀公允,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xiàn)象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因此在課堂活動中創(chuàng)設大量的歷史問題,組織討論,使學生在思考和爭論中得出正確的結論,并滲透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
    2、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與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因此把這兩個問題確立為本課的重點;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這兩個問題則要求學生有較高的思維能力和歷史分析能力,這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帶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為本課的難點。
    五、課前準備:
    1、圍繞“你最喜歡(敬佩)的三國人物是誰?請給大家介紹你喜歡(敬佩)他的原因”搜集有關三國時期的小故事。
    2、組織學生搜集有關資料,編排課本劇。
    3、制作相關課件,剪輯錄像資料和文字材料。
    教學方法:
    談話、討論、演示、啟發(fā)相結合的綜合教學。
    教學過程:
    (一)情景進入:
    教師提問: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是由誰建立起來的?
    學生回答:(略)。
    學生回答:(略)。
    教師在學生回答過程中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
    教師總結: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國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導入新課:從本課開始,中國歷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一是分裂、戰(zhàn)亂的時間多于統(tǒng)一安定的時間;第二是少數民族大量內遷,出現(xiàn)全國范圍內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們要共同探討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初期歷史: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打出課題)。
    (二)新課學習:
    1、曹操統(tǒng)一北方:(再次出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
    教師:我們從這幅圖上得到的第一個信息是整個國家陷入分裂割據的狀態(tài),這是大家直接從觀察中得出的第一個結論,那么透過這一歷史現(xiàn)象,我們還能獲得什么信息呢?(同時出示課件)。
    引導學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東漢末年,你的生存環(huán)境將是什么樣?你的愿望將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據勢力為了擴張勢力,彼此征戰(zhàn),使得黃河流域的人民飽受戰(zhàn)爭之苦,社會生產力也遭受到嚴重的迫害,人民群眾渴望早日結束戰(zhàn)亂,實現(xiàn)統(tǒng)一,重過安定的生活。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曹操和袁紹是北方兩個最主要的軍事勢力,都有完成統(tǒng)一的實力。那么統(tǒng)一北方的任務究竟能由誰來完成呢?我們共同觀看一兩個課本劇。
    學生表演:情節(jié)一:曹操與兩個謀士的對話。(對話中體現(xiàn)出曹操在政治上的優(yōu)勢:挾天子以令諸侯;招賢納士;在經濟上實行屯田,獎勵農耕。)。
    情節(jié)二:袁紹與謀士的對話。(對話中體現(xiàn)出袁、曹雙方的力量對比;袁紹對曹操的輕視;袁紹拒絕謀士詛授“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議”)。
    分組討論:你認為誰最終能夠統(tǒng)一北方?為什么?
    學生回答:(略)。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根據對袁、曹雙方的優(yōu)劣分析,大家已經得出結論,未來的統(tǒng)一大業(yè)一定會由曹操來完成。
    官渡之戰(zhàn)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為曹操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學生回答:曹操意圖統(tǒng)一全國。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建議劉備避實就虛,向西南發(fā)展,謀取荊、益二州為根據地,并與孫權結盟,聯(lián)合抗曹。)。
    2,曹操揮師南下,意圖統(tǒng)一全國,孫劉聯(lián)軍與曹軍在赤壁決戰(zhàn),(曹軍近20萬人,號稱80萬,孫劉聯(lián)軍不足5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
    引導學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師總結指出:
    曹軍長途跋涉,十分疲勞;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習水戰(zhàn),而此時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勝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結果接二連三地上了孫劉聯(lián)軍的當。
    教師:(演示多媒體)曹操中了連環(huán)計,將戰(zhàn)船用鐵鏈連在一起,孫劉聯(lián)軍趁東南風起,派黃蓋詐降,帶領裝滿浸油柴草的戰(zhàn)船駛向對岸,在接近曹軍時,黃蓋點燃大火,沖向曹軍,烈火很快從船上燃燒到岸邊的營寨,孫劉聯(lián)軍趁勢發(fā)動進攻,曹軍大敗,赤壁之戰(zhàn)成為歷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
    學生回答:(略)。
    教師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陽陽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陸氣溫逐漸冷卻,海洋上溫度比陸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陸為高壓,海洋上為低壓,低層氣流由大陸流向海洋,高層氣流由海洋流向大陸,形成冬季的季風環(huán)流。在我國為西北季風.西北風是氣候現(xiàn)象。由于地區(qū)局部因素影響,在氣候背景下可以出現(xiàn)東風,這是天氣現(xiàn)象,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晝夜風。在軍事氣象上,除了必須考慮氣候規(guī)律之外,還須考慮天氣規(guī)律作為補充。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遠的南陽(今湖北襄陽附近),對赤壁一帶天氣氣候規(guī)律的認識,比曹、周兩人更深刻、更具體。諳葛亮根據對天氣氣候變化的分析,憑著自己的經驗,準確地預報了出現(xiàn)偏東風的時間。為欺騙周瑜,他設壇祭神“借東風”。這就是歷史真實與小說的區(qū)別,小說中加入了虛構的成份,融入了作者個人的感情色彩和階級立場,因此在故事情節(jié)設計上難免有“神”化的現(xiàn)象,對人物的評價難免有失偏頗。例如對曹操的評價。
    組織學生討論: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對曹操是如何認識的?
    學生發(fā)言:(略)。
    教師總結過渡:曹操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賢,又嫉賢妒能;既仁慈,又殘暴;既謙遜,又驕狂;但他兼并諸雄,統(tǒng)一北方,發(fā)展生產,給北方人民帶來了短暫的安定。
    學生活動:(略)。
    學生活動(略)。
    教師總結:三國是由分裂到統(tǒng)一的過渡時期,三個國家分別采取措施,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fā)展,魏國的經濟和勢力逐漸超過了吳、蜀兩國,263年,魏國滅掉蜀國,266年,魏國權臣司馬炎廢魏帝自立,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統(tǒng)一全國。
    (三)課堂練習:
    1、改錯:指出下面圖中的錯誤:(三國鼎立示意圖,設計幾處錯誤。)。
    2、小組競賽:
    競賽一:將全班學生分為四個小組,然后設計出“漂流”“探險”“攀登”“苦行”等四個競技項目,各組任意選擇,看哪一小組的同學首先奪得紅旗,到達目的的。
    競賽二:老師準備幾張小紙條,上面寫有“曹操”“諸葛亮”“赤壁之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等字樣,一名同學上前用最簡潔的語言敘述紙條中所寫的內容,另一名學生進行回答??茨囊恍〗M的同學表述的最流利,最準確。
    (四)知識應用:(課后作業(yè))。
    試用本課中學到的方法評價你的班主任或任課教師,談談他們的做法對班級的影響。
    教案說明:在尊重《課標》,分析教材和學生的情況下,我設計了本課的教案。力求達到“面向全體學生”,突出“為學生學習服務”“充分發(fā)展學生個性”的理念,通過歷史問題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將學生引入歷史情境;通過揭開“諸葛亮借東風”這一事件的神秘面紗,使學生分清文學作品和歷史真實之間的距離,并用科學的觀點看待歷史;通過課本劇的編排和表演使學生學會搜集有用的資料和正確分析歷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難點;通過對曹操其人的評價學會客觀評價歷史人物;通過課堂討論使學生在爭論中學會得出結論的方法。這只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嘗試,敬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第課三國鼎立教案篇二十
    (一)知識目標:
    1、曹操統(tǒng)一北方和赤壁之戰(zhàn);
    2、魏、蜀、吳三國發(fā)展、鞏固統(tǒng)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標:
    1、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分裂中孕育著統(tǒng)一,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大趨勢。
    2、在三國鼎立形成的過程中,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對推動歷史發(fā)展進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勝多,而在赤壁之戰(zhàn)中卻慘遭失敗,培養(yǎng)學生辨證看問題的能力。
    2、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曹操和諸葛亮。
    3、識讀“三國鼎立圖”,了解三國所在區(qū)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確的地理概念。
    重點:曹操統(tǒng)一北方、赤壁之戰(zhàn)以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難點:1、如何正確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即怎樣看待三國鼎立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評價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
    情景材料教學法、分析討論法。
    1、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秦漢歷史,這四百多年是我國封建社會首次出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時期,而三國西晉南北朝時期是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國”是第一個分裂的時期,本課我們共同學習《三國鼎立》,從歷史的角度探索。
    第課三國鼎立教案篇二十一
    2、掌握赤壁之戰(zhàn)的過程及影響、
    3、了解曹操能夠統(tǒng)一北方的原因
    4、掌握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通過本課的學習,提高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復述能力。同時,通過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xiàn)象,抓住現(xiàn)象所反映的本質的能力。通過對歷史史實和文學藝術作品中描述的情節(jié)的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分辨能力。
    通過對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他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fā)展。
    本課重點: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和三國鼎立的形成。
    本課難點: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本節(jié)課安排一課時
    放映《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這歌唱得真好,“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今天我們來看看這些英雄在歷史的舞臺上上演了怎樣一幕歷史悲喜劇。請大家翻開課本第102頁,我們來學習《三國鼎立》。
    板書:第18課 三國鼎立
    1、官渡之戰(zhàn)
    請四位同學分別扮演袁紹、曹操、許攸、士兵,演歷史小品《許攸見曹操》,(歷史劇本見附頁)
    曹操聽從了許攸的意見,帶領幾千兵馬,穿袁軍服裝、打袁軍的旗號,混過了袁軍的道道關卡,來到烏巢,一把火將袁軍的.糧草燒個精光,袁軍人心動搖,不戰(zhàn)而亂。曹操全軍進擊,大獲全勝。袁紹只帶800騎兵逃過黃河。袁從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戰(zhàn)為曹操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2、赤壁之戰(zhàn)
    207年,曹操北征烏桓,打敗了袁紹的殘余勢力,在歸途中,曹操寫下了一首詩,其中有這么幾句。請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保┎懿佼敃r已經53歲了,那么53歲的曹操有什么壯志呢?對,大家說得的很對,就是要統(tǒng)一全國。208年,為了統(tǒng)一全國,曹操率軍南下想要統(tǒng)一南北,與當時的劉備和孫權發(fā)生了沖突。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劉備:
    軍以上勝多,為什么在時隔僅僅八年之后,曹操就嘗到了他曾經讓袁紹等人嘗到的苦果。大家來分析一下,為什么在赤壁之戰(zhàn)中,孫劉聯(lián)軍能夠以下勝多?(分組,每組一名同學執(zhí)筆,把大家的意見記錄下來,大家交流)
    赤壁之戰(zhàn)以后,曹操不敢輕易南下,他統(tǒng)一全國的希望成為泡影。孫權和劉備的勢力得以鞏固,但也無力完成統(tǒng)一全國的重任,三股政治勢力旗鼓相當,勢均力敵,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舉行一場歷史小活動
    1、分組(將學生分成魏、蜀、吳三個小組)
    2、合作:同桌兩位同學合作,當然也可以是三個同學合作。(具體怎樣分工請學生自己來定)
    3、每個小組寫一篇發(fā)言稿
    1)題目:《夸夸我的祖國——( )國》
    2)內容:必須有以下內容:建國時間、都城、建立者、本國地圖、本國經濟特點)。其他如氣候,人物風俗可以自由發(fā)揮。
    1)要求展示小組必須介紹自己小組的分工情況。
    2)要求展示小組展示自己的成果。
    課堂小結:(本節(jié)內容可以用以下順口溜來作小結、學生齊讀)
    200年時戰(zhàn)官渡,曹、袁力量有懸殊,
    曹操用了許攸計,統(tǒng)一北方奠基礎。
    老驥伏櫪志千里,208年戰(zhàn)又起,
    曹操南下到赤壁,孫劉聯(lián)軍齊抗擊,
    孔明周瑜巧用計,火燒赤壁定大局。
    赤壁之戰(zhàn)定大局,魏蜀吳國三鼎立,
    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陽打魏旗,
    次年劉備亦稱帝,定都成都漢業(yè)繼,
    二二二年孫稱王,定都建業(yè)吳旗舉。
    三國經濟大發(fā)展,各顯神通抓生產,
    魏國重視抓水利,蜀錦絲綢數第一,
    吳國沿海造大船,聯(lián)系內地與臺灣
    1、 課下搜集歷史小故事,在適當的時機開個三國故事會
    2、 仿照小結中的歷史順口溜,編寫下一節(jié)課的歷史順口溜
    板書設計:
    曹 操
    赤壁之戰(zhàn)
    赤壁之戰(zhàn)
    吳
    授后感:
    1、 本節(jié)課,我最初設計的歷史小品是《三顧茅廬》,但后來考慮到三顧茅廬的故事學生絕大部分都聽說過,而且這又不是本文重點,如果要這樣做的話,會削弱本文的重點,而且將影響到本文的整體設計。所以棄之不用。
    一首老歌
    2004年12月14日
    附頁:
    歷史小品《許攸見曹操》
    許攸:(向袁紹施禮)“將軍,我有一計可以打敗曹操?!?BR>    袁紹:(傲慢地)“說來聽聽”
    許攸:“現(xiàn)在,曹軍大部隊都在官渡,他的后方許昌必然空虛,如果我們乘機派五萬人馬去偷襲許昌,那么曹軍必敗?!?BR>    袁紹:“不必那么麻煩了,現(xiàn)在我有十萬大軍,曹操只有三四萬人馬,與我對抗……哼……,簡直是以卵擊石,(對許攸)你可以下去了……”
    許攸:(下,生氣地說)“氣死我了,不聽我的妙計,袁軍必敗,……,我投曹操去(袁紹、許攸下,曹操上,躺在床上休息,,〈可以用幾個凳子代替〉,外面一士兵在站崗)
    許攸向士兵:“快向你們丞相稟報,就說我許攸來拜訪。”
    士兵報曹操:“報,丞相,門外有個叫許攸的求見?!?BR>    曹操(慌忙,來不及穿鞋)“快……快……,快請進來,(緊握許攸的手)哈哈……許攸,你來了,太好了,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BR>    許攸:“丞相,我有一計可滅袁紹,袁紹全部糧草都存放在烏巢,丞相可派一隊人馬假扮袁軍去偷襲烏巢,把他的糧草燒了,那時候,袁紹一不定會打敗杖的”
    曹操:“好……,就按你說的來辦”(曹操、許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