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一個反思自己閱讀經(jīng)歷并深入思考書籍內容的過程。在寫讀后感時,我們可以引用書中的經(jīng)典語句或有代表性的片段來支撐自己的觀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選的幾篇讀后感范文,或許可以給你一些靈感和寫作的技巧。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一
在諸城市枳溝鎮(zhèn)有這樣一位“留守媽媽”,她愛崗敬業(yè)、關愛學生、創(chuàng)新教學,她是“全國優(yōu)秀教師”、“山東省特級教師”、“濰坊名師”,她是學生眼中的“老師媽媽”,她是讓家長們安心放心的好老師,她就是枳溝小學的教師呂映紅。
呂映紅的先進事跡令我深深感動,在如此平凡的崗位上,能夠譜寫出這樣華麗的篇章,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在她先進事跡的鼓舞下,我將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教育教學中不斷創(chuàng)新,關愛學生,努力增強“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教師使命感,做一個富有愛心的好老師。
她的典型事跡和高尚師德,感人肺腑,催人奮進,使我對“愛與責任”有了更一步的認識。愛事業(yè)如愛生命,她的事跡鼓舞著大家,也激勵大家,我們要像她那樣,懷著對工作的愛,對學生的愛,熱愛教育事業(yè)、忠誠教育事業(yè)、獻身教育事業(yè)。下面就我讀呂映紅先進事跡談談我的讀后感:
一、以愛之心,品學生之意。
托爾斯泰說過:“如果教師只有對事業(yè)的愛,那么她是個好教師,如果教師對事業(yè)的愛和對學生的愛融為一體,她就是一個完善的教師?!?BR> 呂老師在她的教育之路上,以關愛學生為根本。她熱愛學生、尊重學生、關心學生,以愛執(zhí)教,刻苦鉆研教學業(yè)務,不畏艱難,積極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的高尚師德。通過學習,我深刻體會到,作為一名教師,對于任何學生就是一個“愛”字。以無限的真情去關愛,用愛去感化每一個學生的心靈。當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不厭其煩的耐心指導,當學生做錯了事的時候,指導分析讓學生知道做錯事的原因。用溫馨的語言教育學生,用父親般的愛感化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猶如父母,甚至勝于父母。感受到能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
二、愛崗敬業(yè),不斷創(chuàng)新。
學習她愛崗敬業(yè),不斷創(chuàng)新的教學精神。以呂老師為榜樣,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形成適合自己同樣也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總之,我要以優(yōu)秀教師呂映紅為榜樣,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理論水平,更新觀念,努力鉆研業(yè)務,愛崗敬業(yè),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扎扎實實得工作,為教育事業(yè)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像呂映紅這樣優(yōu)秀教師的事跡,感染人,鞭策人,激勵人。她們的事跡使我更深刻的感覺到,教師的辛勞、付出,也是一種收獲與享受。既然我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yè),那么在教師的這條道路上,我就要用我的生命來奉獻教育事業(yè),用我的方式來譜寫育人的華麗篇章。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二
一大早,78歲的路生梅就在佳縣人民醫(yī)院的診室中忙碌起來,耐心地問診,認真開處方,安撫哭鬧的患兒,叮囑家長各種注意事項……盡管已年近八旬,作為一名兒科醫(yī)生,路生梅每周的三次義診依然雷打不動?!盎颊咝枰遥疑眢w還很健康,還能繼續(xù)為他們服務?!彼f。因為“被需要”,路生梅在陜北扎下了根,一待就是半個多世紀。
1968年,北京姑娘路生梅大學畢業(yè)后只身來到陜西省榆林市佳縣從醫(yī)。佳縣位于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漠交界處,溝壑縱橫、環(huán)境惡劣。當?shù)蒯t(yī)療條件十分落后,兩排墻皮脫落的舊窯洞就是縣醫(yī)院??吹竭@里群眾缺醫(yī)少藥,路生梅許下承諾——“為黨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
路生梅的專業(yè)是兒科學,但是那時的佳縣醫(yī)院沒有分科。為了不讓患者失望,路生梅在工作之余抓緊一切時間和機會學習各種醫(yī)學知識。白天坐診、出診,夜晚在油燈下看書、記筆記成為她生活的常態(tài)。
“除了內外科、兒科,我還學會了婦產(chǎn)科、皮膚科技術。不少老鄉(xiāng)習慣看中醫(yī),我又自學了針灸?!本瓦@樣,“準??漆t(yī)生”變成了“十八般武藝皆通”的全科醫(yī)生。
陜北地區(qū)山連山、溝套溝,過去交通不發(fā)達,許多群眾就醫(yī)不便。為了讓群眾能及時看病,路生梅常常需要出診。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路生梅跟著老鄉(xiāng)到離城十幾里的崔家畔出診。當時她穿的是北京帶來的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幾步就摔一跤。老鄉(xiāng)看著實在不忍,勸路生梅回去,說他隔天背孩子再來醫(yī)院就診。路生梅沒有答應,繼續(xù)往前走,在臨近村子的下坡路上,她索性就半躺著滑了下去,到了病人家里時幾乎變成了一個泥人。
“當時心里只想著有個孩子還在等著我,時間就是生命,我必須前行?!甭飞氛f,經(jīng)診斷,孩子患的是麻疹肺炎。村子里竟有5個類似癥狀的孩子,她一連搶救了三個孩子。為防止病情蔓延,路生梅在村里人的幫助下把5個病兒集中在一起治療,不到一周,所有的孩子都痊愈了。
1983年,佳縣人民醫(yī)院首設兒科,路生梅成為首任兒科主任。多年來,不是沒有機會去條件更好的大城市,她卻從沒想過離開。她扎根黃土高原54年,不僅為眾多患者解除痛苦,還致力于提升當?shù)蒯t(yī)療水平。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她仍然選擇在佳縣為患者免費義診?!皣乙呀?jīng)給了我退休工資,我不缺錢,不能再拿另一份錢?!彼f。除了在佳縣人民醫(yī)院、佳縣中醫(yī)院輪流坐診,路生梅的住址很多人都知道,有的病人白天上班,下班才會上門咨詢,路大夫也悉心接待。
“退而不休”的路大夫依然是佳縣兒科的“定海神針”。“醫(yī)生們遇上什么棘手的問題,都會找路大夫咨詢。有時候遇到疑難雜癥,我們還會把病人帶到路醫(yī)生家里去。一方面盡快給病人解決問題,一方面我們也及時學習,路醫(yī)生從不推辭?!奔芽h人民醫(yī)院現(xiàn)任兒科主任武艷說,“老話說見賢思齊,有路醫(yī)生這樣的榜樣、這樣的老師,我們就有信心,有力量?!?BR> 路生梅說,當選黨的__代表,自己在激動之余還有一絲忐忑,“我會以此次使命為一個新的起點,不斷提升自己的業(yè)務能力,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回報社會,回報大家對我的認可?!?BR>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三
細致耐心地問詢、檢查、開方,在診室里,已經(jīng)78歲高齡的路生梅一直忙碌著,她一會兒是標準的京腔京韻,一會兒是“醋溜”的陜北方言,在接連送走兩位小病人后,終于有時間向記者講述起了過往。
1944年1月,路生梅出生在北京后海西沿的一座四合院里,當時正值屋檐下的第一朵梅花在枝頭綻放,就這樣,生梅這個名字陪伴了她一生。
大學畢業(yè)時,國家提倡“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把醫(yī)療衛(wèi)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路生梅和其他同學一樣,義無反顧響應“服從祖國分配,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的號召,被分配到了陜西榆林佳縣人民醫(yī)院。
1968年12月,路生梅告別故鄉(xiāng)北京,獨自踏上了西行的列車?;疖嚨姐~川后再改乘敞篷卡車,終于到達了偏遠的佳縣。
從大城市到山溝溝,睡在破舊窯洞冰冷的土炕上,用著渾濁不堪的黃河水,比這更不習慣的是飲食習慣。最初在佳縣的幾年里,除了看病還要參加集體勞動,路生梅每天天不亮就去修梯田、修公路,下午收工后接著到醫(yī)院值夜班?!懊鎸щy,我不知道哭過多少次,但我從未退縮過。因為這條路是自己選的,打退堂鼓不是我的作風。”路生梅說。
有一次,路生梅走了一個多小時的夜路才到病人家中。臉色慘白披頭散發(fā)的產(chǎn)婦坐在土袋子上,孩子已經(jīng)出生,一位婦女拿來一把黑乎乎的家用剪刀,準備給孩子剪臍帶。路生梅搶過剪刀,用自帶的消毒器械有條不紊地給孩子斷臍、包裹。在那個年代,不衛(wèi)生斷臍經(jīng)常引發(fā)新生兒破傷風,新生兒破傷風死亡率近乎是100%。
經(jīng)歷了一次次生死營救,找她看病的老鄉(xiāng)越來越多。一個信念變得更加堅定:到最艱苦的地方去,這里不就是最艱苦的地方?這里不就是自己的“廣闊天地”?她暗下決心:“這里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這里的群眾就是最需要我的人。我要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
讓她決心留下的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她遇到了人生的另一半,綏德衛(wèi)校畢業(yè)分配到佳縣人民醫(yī)院的高正勝?!袄细咛幪帪閯e人著想,點滴中向善。老高所做的事,我想每一名陜北人都能做出來,時間長了,我真的愛上這方水土,愛上這里的人。”
后來,曾有多次調回北京的機會,但都被路生梅婉言拒絕。
從1961年向黨組織遞交第一份入黨申請書,到1984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路生梅等待了23年。
兒子高佳還記得母親入黨那天的情景:“她激動得哭了。那時我正讀初一,年齡小不理解?,F(xiàn)在回頭想想,她一定是認為入黨才是對她多年來工作最大的褒獎和肯定?!?BR> 1999年12月,路生梅從佳縣人民醫(yī)院副院長的崗位上光榮退休。但是她認定了“作為黨員,為黨工作沒有退休年齡;作為醫(yī)生,為病人解除病痛也沒有退休年齡。”于是先在家里開展義診,隨后在醫(yī)院的邀請下,每周一、三、五去義務坐診。“找路大夫看病,咱就感覺放心?!被颊叩谋娍谙鄠鳎孤飞返尼t(yī)術和醫(yī)德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退休后的23年間,路生梅接待義診、咨詢,累計超過10萬人次。
近年來,路生梅先后獲評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最美醫(yī)生”“最美巾幗奮斗者”、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等榮譽稱號??伤龑s譽看得很淡。路生梅說,“我就是一只拴著線的風箏,無論走到哪兒,只要病人一拉線,我就會回到他們身邊?!?BR>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四
路生梅是陜西省榆林市佳縣人民醫(yī)院原副院長。她從北京來到陜北老區(qū),扎根黃土高原54年,不僅為曾經(jīng)缺醫(yī)少藥的患者解除病痛,還致力于提升當?shù)蒯t(yī)療水平,退休后依然堅持免費義診,用無言的奉獻書寫了人間大愛。
每周一、三、五,78歲的路生梅都會步行前往醫(yī)院,義務接診。路生梅在北京長大,1968年,24歲的她從當時的北京第二醫(yī)學院畢業(yè),被分配到陜西佳縣工作。
路生梅:服從祖國分配到最艱苦的地方去,黨指向哪就打到哪。
路生梅背著醫(yī)療箱,進村入戶,足跡遍布佳縣24個鄉(xiāng)鎮(zhèn)。1983年,佳縣人民醫(yī)院首設兒科,路生梅成為首任兒科主任?!凹芽h兒科”在周邊縣區(qū)打響了名聲,許多病人慕名遠道而來。期間,路生梅多次被選派到北京、西安進修,一次次面對留在大城市的機會,她卻一次次選擇留在佳縣。同事說起路生梅,都是由衷地敬佩。
同事:她始終是以病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她覺得這個地方需要她,一直做這個事情。
同事:她就是生命不息,服務不止,永遠都在看病人,哪怕是晚上、冬天。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她選擇在佳縣為患者免費義診。2020年新冠疫情發(fā)生后,已經(jīng)76歲的路生梅再次主動請纓,在佳縣帶頭發(fā)起隔屏診療、線上咨詢等醫(yī)療服務。
路生梅:什么是黨員?別人不愿意去的地方我去,別人不愿意干的工作我干,越有危險的地方越需要我們黨員挺身而出。為黨工作沒有退休年齡,為病人解除病痛也沒有退休年齡。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五
了解呂映紅的事跡,首先看到的是她的以下資料:
頒獎詞:莊稼人,莊稼地,她把留守兒童當成自家的苗。她像園丁,除去孩子們心里的野草;她是教師,既要教書,更要育人。
人物心聲:“做學生的‘老師媽媽’,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來教育?!?BR> “賞評是最好的‘教法’,學生是最好的‘老師’?!?BR> 我從教20年,也一直給我的孩子們說,老師就像媽媽,就是你們的“教師媽媽”,你們可以叫我“班媽”。心里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努力做的,做學生的‘老師媽媽’,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來教育??吹絽斡臣t的事跡,感覺自己做的還很不夠,差距很大?!拔乙敽萌嗤瑢W的‘老師媽媽’,了解每一名學生、關心每一名學生?!边@是呂老師經(jīng)常掛在嘴上的話。是呀,呂老師是這樣說的也同樣用行動進行了證明。她熱愛學生,潛心育人,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子女來關心照顧,用愛心和智慧呵護每一位學生,著力促進每一名學生健康成長。她把家辦成8小時之外的課堂,每到學校的放學鈴聲響起,孩子們就會往她家里走,那里是學生的心靈港灣。她義務為孩子們理發(fā),堅持了10年之久。在她的帶動下,枳溝小學的每位教師都和單親家庭、留守兒童以及特殊困難學生、學習困難學生等結成幫扶對子。呂老師被孩子們親切的稱為“留守媽媽”。作為教師的我們不正是需要呂老師的這份愛心嗎?我們也要把班里的每個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來看待,不論美與丑,不論調皮、搗蛋還是內向不喜表達的孩子我們都要去關心照顧他們,把愛的陽光灑向每一個孩子,用愛心和智慧呵護每一個孩子,用母親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孩子。因為母親的眼光有關注,有欣賞,有愛,也有寬容。每一個孩子都需要關注和欣賞,每一個孩子都需要愛,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寬容。有人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愛自己的孩子從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一種本能,而愛別人的孩子是一種超脫、飛躍,是一種升華。教師的愛是良好師生關系的潤滑劑,教師的愛是教育工作的靈魂。有了愛,師生就可以無障礙地溝通;有了愛,在師生和諧的氛圍中,就可以開展教學互動,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教育需要愛心,兒童渴望的到愛,讓我們攜手共進,努力更新教育觀念,大膽探索教學規(guī)律,以母親般的誠摯胸懷,把自己的愛心無私奉獻給孩子們吧!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六
路生梅,女,漢族,1944年1月生,中共黨員,陜西省佳縣人民醫(yī)院退休醫(yī)生。
路生梅堅守“為佳縣人民服務五十年”諾言,秉持醫(yī)者仁心理念,扎根貧困艱苦革命老區(qū),運用精湛兒科專業(yè)醫(yī)術,守護孩子健康,服務一方百姓,被譽為一諾千金、德耀杏林的“信義醫(yī)生”。
1968年12月,24歲的路生梅從北京第二醫(yī)學院畢業(yè)后,響應國家號召,來到貧瘠荒涼的陜北高原。從青春韶華到滿頭白發(fā),她把青春奉獻給這片黃土地,只為兌現(xiàn)誓言:改變落后醫(yī)療條件,為佳縣人民服務五十年。
來到佳縣以后,比起艱苦簡陋的工作生活條件,更讓路生梅揪心的是當?shù)貥O其落后的醫(yī)療水平。工作不久,她出診救助一位難產(chǎn)婦女,可一進門就發(fā)現(xiàn)有個老婆婆正準備用一把家用剪刀來鉸臍帶。路生梅立刻制止、搶過剪刀,用自帶的消毒器械給孩子斷臍、包裹。這次出診,更加堅定她扎根當?shù)?、服務百姓的信念?BR> 一句承諾,踐行半生。多年來,路生梅多次放棄返京機會,在革命老區(qū)的縣級醫(yī)院扎下根來,一干就是50多年。她致力于推廣新法接生、科學育兒,創(chuàng)辦佳縣第一個正規(guī)兒科,創(chuàng)建愛嬰醫(yī)院,推進實施兒童計劃免疫,為創(chuàng)建二級甲等醫(yī)院作出突出貢獻。如今,佳縣的醫(yī)療條件得到很大改善,新生兒死亡率從上個世紀60年代的60‰降至0.6‰。
生命不息,服務不止。1999年退休后,路生梅信守承諾,繼續(xù)留在佳縣,每周定期到醫(yī)院義診,平時在家里為群眾看病。她說,作為醫(yī)生,為病人解除病痛沒有退休年齡;作為黨員,為黨工作更沒有退休年齡。退休22年,路生梅義診患者超過15萬人次。
熱心公益,傳遞愛心。在義診看病之外,路生梅還積極投身公益,拿出自己獲得的10萬元各類獎金用于公益活動。2020年春天,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76歲的路生梅向黨組織交納1萬元特殊黨費,并向所在黨支部遞交馳援抗疫一線的“請戰(zhàn)書”。
路生梅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陜西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七
今天的《__代表風采》,我們來認識陜西榆林佳縣人民醫(yī)院原副院長路生梅。
每周一、三、五,78歲的路生梅都會來到佳縣人民醫(yī)院,義務接診。
患兒家長劉洋:我們小時候也是過來看過路大夫的,可以說路老師既看我們大人,也看我們小孩,看我們家?guī)状恕?BR> 1968年,路生梅從當時的北京市第二醫(yī)學院畢業(yè),服從分配來到陜西榆林佳縣人民醫(yī)院,成為一名醫(yī)生。當了解到很多山里的村民得了病,沒法及時到縣城治療的情況后,路生梅就背著醫(yī)療箱,進村入戶上門問診。扎根黃土高原50多年,路生梅的足跡踏遍24個鄉(xiāng)鎮(zhèn)。她的家,這間不足20平方米的窯洞也成了她的第二診室。
陜西榆林佳縣人民醫(yī)院主治醫(yī)師魏濤薇:哪怕是晚上、冬天、急診,她都會跑去病人家里去看。
在路生梅和同事們的努力下,佳縣人民醫(yī)院兒科從無到有,通過了二級甲等醫(yī)院驗收,還獲得了“愛嬰醫(yī)院”的稱號。1999年路生梅退休后,拒絕了親人回北京生活的建議,拒絕了其他醫(yī)院的高薪聘請,繼續(xù)留在佳縣為群眾看病。2020年當?shù)爻霈F(xiàn)新冠疫情,路生梅主動請纓,沒能前往抗疫一線,她就帶頭開展線上診療。
陜西榆林佳縣人民醫(yī)院原副院長路生梅:作為一個黨員,為黨工作沒有退休年齡。作為一名醫(yī)生,為病人解除病痛也沒有退休年齡。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八
【故事】幾十年前,大學畢業(yè)的路生梅響應國家號召,從北京來到貧瘠荒涼的陜北高原,扎根佳縣人民醫(yī)院埋頭苦干幾十年。她多次放棄返京和去大醫(yī)院的機會,建起當?shù)氐谝粋€正規(guī)的兒科,先后為數(shù)萬名嬰幼兒提供診療服務。1999年退休后,她繼續(xù)留在佳縣,義務診治超過10萬名患者。路生梅是黨的__代表,曾獲全國道德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最美醫(yī)生”等榮譽稱號。
【點評】。
很多認識路生梅的人知道,她腰痛需要整日系著護腰帶,上坡路走幾步就得歇一會兒,雙眼也飽受白內障的困擾。可大家又常常費解:為啥這位白發(fā)蒼蒼、瘦小纖弱的老人,似乎有股子使不完的勁?有人說她是“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也有人說她是“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而路生梅覺得,“在為黨工作和治病救人上,我一直‘年輕’”。
一句承諾,踐行半生。初到佳縣時,艱苦的條件和環(huán)境遠超路生梅的想象,但并未讓她退縮。她在墻皮脫落的舊窯洞里“望觸叩聽”,背著藥箱往返于黃河邊的深溝險壑。一次出診,路生梅看見產(chǎn)婦的家人準備用一把黑乎乎的剪刀剪斷臍帶,她沖過去奪下剪刀,一邊向家屬解釋,一邊拿出消毒器械給孩子斷臍、包裹。這次出診,更加堅定了她扎根基層、服務百姓的信念。從風華正茂到滿頭華發(fā),路生梅把青春奉獻給腳下的黃土地,用實際行動兌現(xiàn)了“改變落后醫(yī)療條件,為佳縣人民服務五十年”的鄭重承諾。
生命不息,服務不止。路生梅在佳縣推廣新接生法、創(chuàng)辦正規(guī)兒科、創(chuàng)建愛嬰醫(yī)院,不僅自己成長為熟練掌握內、外、婦、兒、中醫(yī)、針灸各科技術的全科醫(yī)生,更通過“傳幫帶”培養(yǎng)了一大批心系患者、技術過硬的青年醫(yī)學人才。如今,佳縣的兒科水平大幅提升,新生兒死亡率顯著下降,退休后的路生梅仍活躍在為群眾看病的第一線,20多年雷打不動堅持每周三天的義診。路生梅說:“我走在佳縣的街道上覺得很溫暖,人家見了我都叫路大夫、路姨,有的小孩兒叫路奶奶。”她用精湛的醫(yī)術和醫(yī)者仁心,用令人動容的赤子之心和情懷,贏得了群眾的贊譽和信賴。
展望未來,路生梅希望推動在榆林建立一座能夠輻射周邊地區(qū)的兒童醫(yī)療救治中心,還想進一步推動專業(yè)人才向基層下沉服務。佳縣醫(yī)護工作者守護百姓健康的奮斗史,是我國基層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發(fā)展的生動寫照。截至2021年底,全國有縣級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2.3萬個,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3.5萬個,村衛(wèi)生室59.9萬個,實現(xiàn)了縣鄉(xiāng)村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全覆蓋,農村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設施和人才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得到加強。提高基層醫(yī)生的待遇,進一步完善保護、關心、愛護基層醫(yī)務工作者的長效機制,必將激勵他們?yōu)楦淖兓鶎俞t(yī)療面貌、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九
我在讀了魏慶佳老師的先進事跡后被深深地震撼著.他崇高的人生追求,他那高尚的師德情操,強烈的責任意識,無私的奉獻,敢于犧牲的精神,使我的心情難以平靜.他是育人的模范,做人的楷模,是當代人民教師的優(yōu)秀代表,是我們學習的光輝榜樣.
記得魏老師在小學教師的崗位上,12年如一日度過這難忘的歲月.如果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他這12年從教的經(jīng)歷,那就是六個字:"光榮,艱巨,幸福".12年來,他創(chuàng)作的舞蹈《親親手足》,《群偶拾趣》等先后獲全國少兒舞蹈比賽創(chuàng)作,表演雙重金獎;2003年參加中央電視臺第三屆校園春節(jié)晚會;曾獲全國群星獎福建賽區(qū)金獎;舞蹈《甜甜的夢》獲2005年福建省少兒電視舞蹈大賽金獎;并獲全國第三屆"小荷風采"少兒舞蹈展演"小荷園丁"獎,1997—2005連續(xù)5屆獲廈門市鷺鳥花朵文藝匯演一等獎;2005年獲福建省優(yōu)秀民辦教師,廈門市"十佳外來青年"稱號......許多單位請他去工作,但他離不開孩子.他離不開英才,英才需要他.他知道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愛孩子就是愛祖國,他要把熱愛祖國,熱愛英才,熱愛教育事業(yè)之情,傾注到他的學生身上,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事業(yè)中.
把我在英才這些年的工作和心態(tài)對照魏老師的事跡實在有太多的差距,我們現(xiàn)在的教師吃苦的精神是有差距的,當然我們需要新時代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學思想.他為教育失去的太多,可他仍然那么愛教育勝于愛自己,實在令人欽佩,這樣的教育事跡對我是一個洗禮,我總認為無愧于學生無愧于自己就是個好老師!其實不然,要把愛真正獻給孩子不是那么容易簡單的事,做好副班主任工作是我剛剛邁入學校的第一個夢想和努力目標,就想成為一個好老師,雖然十幾年的工作我也付出了很多,從中也失去了很多,也自以為是的認為有所收獲,和魏老師一比我的努力是那么的不夠,對比魏老師的事跡我的苦都不叫苦,我的累都不夠累.我想從現(xiàn)在的工作當中,重新噴發(fā)工作激情全身心投入工作,充分享受做老師的快樂,為教育事業(yè)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地工作,向魏老師學習.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十
路生梅又要回北京了。這一次,她是作為黨的__代表,帶著陜北人民的期盼和祝愿回家鄉(xiāng)。
扎根黃土高坡54載——這個曾經(jīng)地道的北京姑娘,從首都北京到陜北縣城,從青絲烏發(fā)到鬢染霜花,將自己的美好年華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老區(qū)的父老鄉(xiāng)親。偏遠小城佳縣也成為她命運相系、用心守護的第二故鄉(xiāng)。
1968年12月,路生梅24歲。從北京第二醫(yī)學院(現(xiàn)首都醫(yī)科大學)畢業(yè)的她,響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號召,告別家人,只身踏上遠赴陜北的列車。這是她第一次離開北京。當她風塵仆仆,終于站在簡陋的鐵柵門外時卻發(fā)現(xiàn),佳縣人民醫(yī)院就是兩排破舊的石窯洞。
號稱“石頭城”的佳縣縣城,喝的是毛驢馱回的渾濁黃河水,還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瓢;不會生火爐子,晚上只能睡冷炕……望著醫(yī)院周圍的空曠荒野,路生梅不知偷偷哭了多少回。
讓路生梅決心留下來的,是兩次難忘的出診。
一次,她趕了1個多小時夜路來到患者家?;璋档拿河蜔粝?,破舊窯洞里的半邊炕上沒有席子,臉色蒼白、披散頭發(fā)的產(chǎn)婦坐在土袋子上,孩子已經(jīng)出生,一名婦女卻一直死死揪住產(chǎn)婦的頭發(fā),說“產(chǎn)婦‘血迷’(失血性休克)了,揪著頭發(fā)就不會昏死過去。”另一名婦女拿來黑乎乎的家用剪刀,準備給孩子剪臍帶。路生梅急忙搶下剪刀,用自帶的消毒器械為孩子斷臍、包裹?!袄相l(xiāng)們哪里懂得,因不衛(wèi)生斷臍引起的新生兒破傷風死亡率,在那個年代幾乎是百分之百。”那一刻,路生梅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這里落后的醫(yī)療條件和生育觀念。
還有一次是在大雪天,路生梅下鄉(xiāng)出診。崎嶇不平的山路上,十幾里的路摔了40多跤。快到村口時又是下坡路,摔怕了的路生梅索性半躺著滑了下去,到患者家時幾乎成了一個泥人。
患者是個得了麻疹肺炎的孩子,這是一種典型的呼吸系統(tǒng)傳染疾病,嚴重肺炎也正是嬰幼兒麻疹死亡的罪魁禍首。經(jīng)過叩診、人工呼吸、糾正心衰等一系列治療,孩子的病情終于穩(wěn)定。路生梅剛松了口氣,有村民告訴她,村里還有幾個孩子得了同樣的病。路生梅果斷將患兒集中在一起,阻斷了傳染源。
那幾天,路生梅就住在老鄉(xiāng)家,悉心醫(yī)治、寸步不離。幾天后,孩子們痊愈了。臨走時,孩子的母親拉住路生梅,塞給她一雙千層底的棉布鞋。原來,老鄉(xiāng)已悄悄量了她的腳底尺寸??粗蠼惆疽雇t的雙眼,路生梅感動得說不出話。
“這里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我要扎根佳縣,為黨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把自己的青春年華毫無保留地奉獻給這片土地?!边@樣的承諾,被路生梅鄭重寫進了入黨申請書。
那個年代,佳縣地瘠民貧、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的鄉(xiāng)親們小病扛,大病也扛。路生梅在校學的是兒科,但在當時的佳縣,缺醫(yī)少藥、醫(yī)院不分科,每個醫(yī)生必須掌握內、外、婦、兒、中醫(yī)、針灸等多科知識,一切必須從頭學起。
可供學習的資料有限,就托人從外地買;沒有上級醫(yī)生,就向書本學、向老醫(yī)生學;每天晚上煤油燈下看書,夜晚12點前沒睡過覺。很快,刻苦鉆研的路生梅就成了醫(yī)院的“多面手”。
醫(yī)院是24小時值班制,連續(xù)一周才能換班。一次,路生梅值班的第七夜,突然來了一個腸梗阻患者需要緊急手術。兩個多小時的緊張手術后,患者得救了,路生梅卻暈倒了,昏睡了整整一天一夜。
時光推移,當初和路生梅一起赴邊遠地區(qū)的同學們都陸續(xù)調回了北京。面對親友的勸說和擺在面前的回京機會,路生梅卻一再婉言謝絕——為了更專業(yè)、更有效地救治更多患兒,路生梅立志要為佳縣醫(yī)院創(chuàng)辦兒科。
東奔西走、四處籌資……在她的主持下,佳縣人民醫(yī)院兒科終于在1983年獨立分離出來,路生梅出任首任主任。為提高醫(yī)療和護理技術,路生梅送科里所有護士分批進修學習;資金不足時,她就自掏腰包;她還將從外地學到的先進管理經(jīng)驗運用到工作中,使大查房、疑難病例討論、死亡病例討論、各科室會診等制度在科里開展后,又被全院推廣。
路生梅的努力很快見到成效,兒科成為佳縣醫(yī)院的骨干科室。在全區(qū)小兒靜脈穿刺技能大賽中,拿下了團體、個人雙“第一”的好成績。同行們感嘆:佳縣是榆林地區(qū)最窮的縣,佳縣醫(yī)院是全區(qū)醫(yī)療條件最落后的縣級醫(yī)院,佳縣醫(yī)院兒科卻是榆林地區(qū)最好的。
1999年,路生梅從佳縣醫(yī)院兒科主任、副院長的崗位上退休,每天到家里找她看病的人仍然絡繹不絕。2018年12月,路生梅終于完成了“為黨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的承諾,她又向自己作出新的承諾:生命不息,服務不止。
每周一、三、五,她堅持義務坐診。退休后的20多年來,經(jīng)她義診的患者累計超過10萬人次。她還組建了“老年人志愿服務隊”,組織大家深入山區(qū)幫扶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新冠疫情發(fā)生后,她又主動請纓,希望能參加醫(yī)院的一線診療。
在佳縣,路生梅的家庭地址和電話號碼幾乎無人不知。大家常說:“路大夫總愛開便宜藥,只為能讓大伙兒瞧得起病?!比缃竦穆飞?,是患者口中的“路姐”“路姨”“路奶奶”,也是全國道德模范、“最美巾幗奮斗者”、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因為那句承諾,她信守一生,護佑一城。
能作為全國黨代表參加黨的__,路生梅十分興奮?!吧洗位乇本?,是去年參加全國‘兩優(yōu)一先’表彰大會?!碑敃r,作為“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路生梅激動地說:“53年前,我就是從天安門廣場出發(fā),服從分配到了佳縣;53年后,經(jīng)過層層推選,我被評為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謝謝三秦父老給了我這么高的榮譽,又把我送回北京!”
“這次回去,深感責任重大?!甭飞犯嬖V記者,針對群眾關心的相關醫(yī)療話題,她進行了專門調研。比如,期望能在榆林建立一座能夠輻射周邊的兒童醫(yī)療救治中心,以解決更多兒童的就醫(yī)需求;期望近年在榆林地區(qū)高發(fā)的過敏性鼻炎病癥,能引起相關部門高度重視;還有降低兒科就診醫(yī)保起付線、優(yōu)化戶口所在地與就醫(yī)地報銷的便利性銜接等相關問題……“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大家的所思、所盼原原本本帶到北京去?!?BR> 在路生梅看來,陜北地區(qū)近年來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早已不是當年模樣,這讓她深感欣慰:“佳縣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這里的人民就是最需要我的人。感謝組織和人民的信任,未來,我將生命不息、服務不止,繼續(xù)為改變佳縣的醫(yī)療面貌貢獻力量。”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十一
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表示,黃文秀同志不幸遇難,令人痛惜,向她的家人表示親切慰問。他強調,黃文秀同志研究生畢業(yè)后,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xiāng),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黃文秀同志生前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百色市委宣傳部干部。她從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畢業(yè)后,放棄大城市工作機會,毅然回鄉(xiāng)投身脫貧攻堅,獻出了年僅30歲的寶貴生命,黃文秀同志用擔當奉獻詮釋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初心使命。來,正是一代代像黃文秀一樣的共產(chǎn)黨人始終心系人民、忘我奮斗,我們黨才能贏得民心,不斷發(fā)展壯大。
要實現(xiàn)精準脫貧,基礎設施是關鍵。百坭村有5個屯交通困難,雖然多年前通了砂石路,但連年雨水沖刷,路面已破損不堪,雨季陡峭路段連摩托車都無法通過,不僅影響出行,而且制約產(chǎn)業(yè)發(fā)展。黃文秀心急如焚。村干部記得,那段時間她帶著“村兩委”班子熬夜做方案、拿對策,到鎮(zhèn)里、縣里申請項目,扎扎實實組織實施。目前,兩條路已經(jīng)修好,其余3條已經(jīng)列入樂業(yè)縣第一批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安排。
文秀的生命正值芳華卻戛然而止,令人無比傷痛。她堅守初心使命,用生命踐行了一個共產(chǎn)黨員對信仰的無比忠誠,無愧于‘時代楷模’的稱號。她是我們青年的榜樣,將激勵我們?yōu)辄h和人民的事業(yè)勇于擔當作為。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我們必須以榜樣為鏡,向榜樣看齊,切實為群眾排憂解難。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十二
路生梅1944年出生于北京,曾任陜西省榆林市佳縣人民醫(yī)院副院長、兒科主任。1968年,剛剛大學畢業(yè)便來到陜北佳縣,扎根高原救死扶傷。退休后,路生梅開展義診、組建志愿服務隊,為留守兒童、貧困學子等送溫暖獻愛心,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2021年至2022年,路生梅先后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最美巾幗奮斗者”等榮譽稱號,并當選為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我不是來往過客,而成了這里的子民?!?BR> 1968年冬天,寒風獵獵。年僅24歲,風華正茂的北京姑娘路生梅收拾好行囊,告別親人,踏上了從北京開往西安的列車。火車響起汽笛,隆隆地向西而去,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去,她會在黃土高原度過五十多年的漫長歲月。
“像一粒種子撒在石頭縫里”
下了火車又坐卡車,路生梅連著幾天在路上顛簸?!伴_始我還是有點革命激情,年輕人站在那汽車車頭上迎風前進,但是越走越冷,越走越冷,冷得直打哆嗦。車里的老鄉(xiāng)就說,那個娃娃你不敢在那待著,你會凍壞的,然后他們就把羊皮襖給我裹上。”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陜北人的樸實和溫暖。
經(jīng)過米脂,到了佳縣,眼前的景象讓她有些吃驚——陜西省榆林市佳縣人民醫(yī)院,她要報到的單位所在,面前卻只有兩排墻皮斑駁的舊窯洞,不遠處的荒地上還零落著墳包。
她剛剛從北京第二醫(yī)學院(現(xiàn)首都醫(yī)科大學)兒科系畢業(yè),原本想留在北京大醫(yī)院工作,為了響應國家“把醫(yī)療衛(wèi)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號召,她和同學一起向學校遞交了申請書,“服從國家分配,到最艱苦的地方去”。
來之前,有人戲說“佳縣在黃河邊上,能吃到大鯉魚”,到了佳縣路生梅才發(fā)現(xiàn),在黃河邊上不假,但“大鯉魚之說”無異于天方夜譚。佳縣位于陜北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漠交會處,自然環(huán)境惡劣,物質條件極為匱乏。有一句歌謠貼切地形容了那時的佳縣——“懸崖峭壁石頭城,一瓢清水貴如金。”飲用水靠驢從黃河拉,每人每天只分一瓢,要沉淀后才能喝;住窯洞睡土炕,路生梅不會生火,每次都搞得一屋子煙,索性就在涼炕上睡。后來有同事和老鄉(xiāng)發(fā)現(xiàn)了,就每天來幫她生火,路生梅才跟著慢慢學會。
她坦言,來佳縣之前精神上是有所準備的,但真面對具體的困難,還是有些吃不消,自己原本是個遇到困難“愛哭鼻子”的姑娘,個性有些懦弱,可在佳縣她沒有退縮。離開北京前,班主任常和他們說一句話——“不論條件再艱苦,你的天職就是治病救人?!币驗檫@句叮囑,再苦再難,路生梅也總是告訴自己“必須堅持”。就這樣,她說自己“像一粒種子撒在石頭縫里”,在黃河邊扎下根來。
鄉(xiāng)親們的醫(yī)療知識極為匱乏,這是讓路生梅最為揪心的。剛到佳縣不久,她到一位產(chǎn)婦家中出診,屋里只點了豆大的煤油燈,光線昏暗。產(chǎn)婦剛剛生產(chǎn)完,虛弱地坐在一個土袋子上,一位婦女用手緊抓著產(chǎn)婦頭發(fā),說這樣可以防止產(chǎn)婦昏死過去。旁邊,另一位老婦人拿出一把黑乎乎的家用剪刀。路生梅警惕起來:“你干什么?”“我鉸臍帶?!眿D人答道。路生梅嚇得一把搶過了剪刀,“自己也不知道哪來那么大的力氣”。在當時,新生兒破傷風的死亡率近乎百分之百,如果經(jīng)由臍血致使新生兒感染破傷風梭菌,后果將不堪設想,但當?shù)匕傩諑缀鯖]有基礎的醫(yī)學知識。這段令人又驚又怕的插曲讓路生梅感到一種無奈的“心碎”——“這里就是最艱苦的地方,佳縣需要我”。
在整個榆林地區(qū),路生梅是唯一科班出身的兒科醫(yī)生。但起初醫(yī)院沒有分科,她內科的病要治,下鄉(xiāng)看診時外科的病也要治。為了不讓患者失望,路生梅便開始自學,內科、外科、婦產(chǎn)科、皮膚科,中醫(yī)針灸,鄉(xiāng)親們需要的她都學。白天出診,她就在夜里看書記筆記,一邊學習一邊實踐,漸漸成了個全科大夫。
“為佳縣人民服務五十年”
在黃河邊上出診,經(jīng)常要走老鄉(xiāng)們自己在崖壁上鑿的羊腸小道,有些地方很狹窄,腳一滑人就可能落入滔滔的黃河水,要趕上半夜出診,全憑著一支手電筒照明,更加危險。辛苦害怕的時候,路生梅就告訴自己,“這個患者一定病得很厲害,不然不會叫出診。”
一個雪天,路生梅穿著北京帶來的塑料底棉鞋出診,路滑、鞋也滑,她清楚記得,剛走了不到十里路就摔了49跤,但摔得再疼,含著眼淚爬起來還得繼續(xù)走??斓酱蹇跁r有一個大下坡,收不住腳,她就干脆坐著往下滑,等到了患者家,早已一身泥污。
這是一個患有麻疹肺炎(一種傳染病)的孩子,病情很重,路生梅緊急進行了搶救。擔心附近的孩子也有感染,她冒雪排查,果真發(fā)現(xiàn)村里還有幾個孩子有類似癥狀。為了阻斷傳染,她將幾個孩子集中到一起,住在老鄉(xiāng)家里寸步不離地給孩子們治療。孩子們痊愈后,她準備返程,一位孩子母親便拿出了一雙親手做的千層底棉鞋送給她,這讓路生梅十分難忘。
五十多年來,她走遍了佳縣的村村落落,上下四代都找她看過病的家庭比比皆是。當?shù)厝藢λ苄湃?,鄉(xiāng)親們一傳十十傳百,都知道這位“北京來的大夫”不僅醫(yī)術高超,治病救人也總是盡心盡力。
但路生梅也會遇到失敗。一位患兒病情嚴重,醫(yī)護團隊為孩子治療了兩個多月,最多的一天搶救了三十余次,可醫(yī)院設備簡陋,孩子還是去世了。年輕的媽媽用小被子把孩子的遺體包好,卻轉頭給醫(yī)護下了跪:“孩子沒了,但我還得謝謝你們,你們盡心了?!边@份悲痛中的感激刺痛了路生梅:“這跟病人治好(自己)得到褒獎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別人再怎么夸我我記不住,可是這個病人我這一輩子都忘不了?!毖劭粗S多病人因醫(yī)療條件不足逝世,無奈的路生梅有時會忍不住放聲痛哭,也正是這些經(jīng)歷讓她更加理解了“把醫(yī)療衛(wèi)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這句號召分量有多重,自己肩上的使命有多重。
1981年,路生梅到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進修,兩年后,又參加了陜西省第一屆兒科主治醫(yī)師學習班。因成績優(yōu)異,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等大醫(yī)院都向她伸出過橄欖枝,但她一一婉拒。除了已在佳縣安家生子的原因,她的堅守源于一份承諾。
看到了佳縣的情況,1969年初,路生梅便向組織提交了入黨申請書,她寫:“我要扎根佳縣,為黨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一諾值千金,此后,路生梅便一直守在佳縣,除了參加培訓、探望親屬,五十多年里幾乎從未離開過佳縣。人往高處走,一批來的同學一個接一個地離開佳縣去了大醫(yī)院大城市。每每送別他們,路生梅的心情也很復雜。她坦言,如果沒有這個承諾,也許自己會有完全不一樣的人生方向,但她承諾了,就要對得起自己,對得起佳縣人民。
1983年,在路生梅的努力下,佳縣人民醫(yī)院正式創(chuàng)辦了小兒科,她成了首任兒科主任。為了改善設備條件,提高醫(yī)護水平,路生梅四處奔走籌資,甚至自掏腰包,送科里的護士分批進修。逐漸,在榆林地區(qū),佳縣兒科的名氣越來越大,外地患者也紛紛慕名而來。
“不知老之已至”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卻并沒有停下來。在當?shù)?,很多人都知道她的電話號碼和住址,經(jīng)常有患者給她打電話,或去她家里請她看病。有時她在做飯,就立馬關掉火先看病,不管多晚,路生梅從不“打烊”,也不收費。她看病有一個原則——“小錢治大病”,能不住院就不住院,能不輸液就不輸液,盡量為患者開便宜、管用、適量的藥。從艱苦的條件和鄉(xiāng)親們身邊走出來,她比誰都懂得如何為老百姓著想。
2018年,佳縣的兩所醫(yī)院都提出要聘請路生梅,她沒同意。直到不久后看到自己的老師——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yī)院張金哲院士98歲高齡還在門診工作,她感慨萬千,“老師還在做,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做呢?”于是,路生梅答應了兩所醫(yī)院,卻聲明分文不取。如今,每周一三五一大早,她就會去佳縣人民醫(yī)院或佳縣中醫(yī)院義診。有人粗略估算過,即便是退休后的二十余年里,路生梅義診的人數(shù)也已超過了十萬人次。
問診時的路生梅思維敏捷、說話輕快,生活中的她也充滿活力,自述“不知老之已至”。平日里她練書法、電子琴,跳廣場舞,偶爾也會在電腦上玩幾把撲克“鍛煉大腦”。一有機會,她便帶頭或組織開展義務服務和公益活動,用自己的慰問金買物資送給留守兒童、環(huán)衛(wèi)工人、武警戰(zhàn)士,到農村照顧孤寡老人。
2020年,新冠疫情發(fā)生后,76歲的路生梅第一時間向醫(yī)院遞交了請戰(zhàn)書申請援鄂:“如果咱醫(yī)院組織救援隊,我要參加,無論奔赴哪里,無論生死,我都要參加?!北M管申請并未被批準,但在路生梅的帶動下,醫(yī)院里的年輕醫(yī)護工作者也紛紛簽名請戰(zhàn),與她一起在當?shù)刂г挂摺?BR> 表格下方,她寫了兩句話:“家中義診、社會公益優(yōu)先,其他可推后,一定補上?!薄?022,自律和務實是方向?!?BR>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十三
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濕透衣背。我知道你是誰,也知道你為了誰,為了誰為了秋的收獲,為了春回大雁歸,滿腔熱血唱出青春無悔。黃文秀,一名可愛的女孩,在最美年華里踐行了自己的入黨誓詞,無可奈何花落下,只留下一夢繁華,譜寫了一曲關于青春無悔的奉獻之歌。
滿腔熱血唱出使命擔當。黃文秀在入黨申請書中這樣寫道:“一個人要活得有意義,生存得有價值,就不能光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為他人、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做出貢獻。”黃文秀研究生畢業(yè)后,放棄了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xiāng),作為一名優(yōu)秀選調生進入市委宣傳部工作。3月26日,黃文秀響應組織的號召,到樂業(yè)縣偏遠的百坭村擔任第一書記,帶領全村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脫貧18戶56人,教育脫貧28戶152人,發(fā)展生產(chǎn)脫貧42戶209人,這樣優(yōu)秀的她在生命正值芳華時卻戛然而止,只留清氣滿乾坤。黃文秀用她短暫的一生踐行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忠誠情懷,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望穿天涯不知戰(zhàn)友何時回。6月16日晚,黃文秀從百色返回樂業(yè)途中遭遇山洪,6月17日凌晨1點后,黃文秀失聯(lián),6月18日中午,搜救人員在下游河道發(fā)現(xiàn)黃文秀遺體,確認因公殉職。等待她回來的鄉(xiāng)親和父母,期盼著她回來,希望與她一起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如果她能親眼看到全村村民奔小康該多好!”告別儀式上,村民班統(tǒng)茂含淚用手機拍下黃文秀的遺像,哽咽地說:“文秀書記最遺憾的就是,還沒走完她的扶貧路。她走了,我們會更加努力,完成她的心愿?!痹诩磳⒋蜈A脫貧攻堅戰(zhàn)之際,我們失去了一名勝似親人的戰(zhàn)友,我的戰(zhàn)友,一路走好!我們將與你同在,堅定堅決扛起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使命擔當,奏響勝利之歌。
我的兄弟姐妹不流淚?!皩殑︿h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狈鲐氈烦錆M艱辛。黃文秀白天走村串戶遍訪貧困戶,分析致貧原因,晚上與村“兩委”研究脫貧對策,制定工作方案全力推進。深夜,她一個人孤零零住在村部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繼晷焚膏工作著,在這個10平米左右的房間,除了床鋪,僅有簡易書架和電腦桌,架上放著兩本駐村日記,記錄了黃文秀駐村的點點滴滴,記錄著她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辛苦與成果。“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fā)春華”,她的努力,她的點點滴滴,一點點敲打著奮斗基層一線脫貧干部的靈魂,鼓勵著他們樹牢,不獲全勝絕不收兵的決心。擦干眼淚,不流淚,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共產(chǎn)黨員的初心和使命,唱響基層一線干部真干實干的擔當之歌。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十四
習近平總書記對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黨員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甘于奉獻,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學習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跡要與當前全黨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相結合,學習黃文秀用生命詮釋了她“初心”和“使命”的精神。
學習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跡就是要求我們扎根基層、砥礪奮進。基層情況復雜,基層條件艱苦,基層更缺腳踏實地,務實工作的優(yōu)秀青年干部。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干部在有限的年華更要樂于扎根基層、服務基層,為群眾辦實事,為經(jīng)濟建設添磚加瓦,國家才能興旺。
學習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跡就是要求我們立足崗位、服務群眾。黃文秀在村工作恪盡職守,帶領88戶418名貧困群眾脫貧,全村貧困發(fā)生率下降20%以上。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所謂“干一行,愛一行”,要甘于成為一名基層普通的人民公仆,立足本職,時刻保持謙虛謹慎的工作作風,本著“為民服務”的初心,踐行“為人民謀幸?!钡臍v史使命。
同為80后干部,感動于黃文秀同志無私奉獻的同時,也深知自己肩上責任的重大。在廣闊的基層一線,要扎根在群眾中,把所掌握的知識綜合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實現(xiàn)自己人生價值。不講條件,始終聽黨的話,按黨的要求做,這就是共產(chǎn)黨員的光榮,是共產(chǎn)黨員閃耀在身上的不同于其他群眾的優(yōu)點。黨所指引的方向,就是共產(chǎn)黨員工作的方向,在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追夢路上,全心全意地貢獻自己的智慧和能量,盡可能多地發(fā)揮出自己的重要作用。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十五
你能相信嗎?這是一個14歲孩子的每日“晨曲”,六年如一日。家里的一日三餐他要心中有譜,每日的開銷他得精打細算,市場的菜價、糧油價、肉價……所有當家大人該做的該知的他都一清二楚,雖然只有14歲,可他卻已經(jīng)當了九年的家。
奶奶住院他喂藥、喂水、喂飯。
1995年9月11日,一個小生命來到了一個普通的家庭。47歲就抱上了孫子,奶奶張子鳳高興得合不攏嘴,孩子起名馬鵬飛,希望他能展翅高翔,將來能成為國之棟梁??墒?,好景不長,孩子出生不久,媽媽就棄他而去了,接著,爸爸也離開了家,從此,奶奶就成了幼小的馬鵬飛唯一的親人了。在奶奶的精心呵護下,小鵬飛一天天長大。祖孫二人的生活雖不富裕,但也無憂無慮。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就在小鵬飛5歲的時候,身患糖尿病的奶奶得了糖尿病合并癥,雙目失明,頸椎病、心臟病、末梢神經(jīng)壞死病也相繼找上了張子鳳。為了治病,一向剛強的奶奶張子鳳不得不賣掉僅有的房子,和小鵬飛過上了漂泊的生活,5歲的小鵬飛從此用他那稚嫩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奶奶住院了,小鵬飛成了奶奶24小時的陪護,他不停地勸著絕望、難過的奶奶:“不要怕,今后我就是你的眼睛,幫你看東西,我就是你的拐棍,給你領路。小鵬飛一邊說一邊用小手輕輕地擦著奶奶眼角的淚水。在醫(yī)院里,他每天給奶奶打熱水,給奶奶喂藥、喂水、喂飯,睡覺前給奶奶洗腳,每天給奶奶捶背。晚上不管多困,他都爬起來陪奶奶上廁所。
鄰居給奶奶送來了香噴噴的燒雞。吃飯時他喂奶奶燒雞,無論奶奶怎么叫他吃,他看著香噴噴的燒雞,就是不肯吃一口。他舔著手上沾著的油說:“奶奶,這雞味兒真香。奶奶你多吃些,眼睛就能看見了?!迸赃叺脑S多醫(yī)護人員、患者、陪護的人都掉下了眼淚:“從沒見過這么孝順、這么懂事的小孩兒?!?BR> 為奶奶買藥擦身子洗衣服。
小鵬飛7歲那年,奶奶得了肺炎,高燒不退。再加上糖尿病的加重,奶奶躺在床上覺得天旋地轉。小鵬飛穿過車輛如梭的馬路,一次一次地給奶奶去藥房買藥。到了晚上,奶奶的病情越來越重了,喘不上來氣,奶奶意識有些不清了,大小便失禁。幼小的鵬飛為奶奶脫下臟衣服,一點一點地用溫水擦干凈奶奶的身子,又為奶奶擦上\\爽身粉,換上干凈的衣服,看著奶奶安靜下來,小鵬飛又將奶奶換下的臟衣服用稚嫩的小手一點兒、一點兒地洗凈。奶奶看著孝順、懂事的孫子,心疼地哭了。小鵬飛一邊給奶奶擦著眼淚一邊故意逗奶奶說:“奶奶不是臭奶奶了,奶奶變成香奶奶了,變成香奶奶了!”小小的鵬飛成了絕望中的奶奶最開心的精神支柱。
魚肉給奶奶吃自己用汁兒拌飯。
每月小鵬飛拿到奶奶微薄的退休金后,首先要做的是到藥房買來奶奶當月的藥,然后,再去交水、電、煤氣等家庭必需的費用,接著去超市購買當月必需品,最后剩下不多的錢就是祖孫兩人一個月的全部生活費。雖然錢很少,可在他的精打細算下,一個月一個月地勉強維持下來了。
每當奶奶過生日、過節(jié)時,小鵬飛都要擠出些錢給奶奶做點好吃的。去年他從電視里學會了一道紅燒鯉魚菜的做法,他學著給奶奶做起了這道菜。還給這道菜起了個漂亮的名字叫“馬家傳統(tǒng)紅燒大鯉魚”。吃飯時,他將大塊魚夾在小碗里,弄得碎碎的,一點一點地挑出里面的刺,喂奶奶吃。還囑咐奶奶:“慢慢吃,小心刺,別扎著!”就這樣小鵬飛一點一點地摘著刺,一點一點地喂著奶奶,直到奶奶吃完飯他才肯吃。奶奶讓他吃魚,他卻只吃里面姜和蔥,用魚汁兒拌飯,把剩下的大塊魚肉留給奶奶下頓吃。平時吃飯時,他也是將菜里僅有的幾塊肉夾給奶奶吃。奶奶讓他吃,他卻說“奶奶,我吃肉的日子在后頭呢?我將來一定能考上好大學,掙很多錢,讓奶奶天天吃肉,吃個夠!”(責任編輯:)。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一
在諸城市枳溝鎮(zhèn)有這樣一位“留守媽媽”,她愛崗敬業(yè)、關愛學生、創(chuàng)新教學,她是“全國優(yōu)秀教師”、“山東省特級教師”、“濰坊名師”,她是學生眼中的“老師媽媽”,她是讓家長們安心放心的好老師,她就是枳溝小學的教師呂映紅。
呂映紅的先進事跡令我深深感動,在如此平凡的崗位上,能夠譜寫出這樣華麗的篇章,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在她先進事跡的鼓舞下,我將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教育教學中不斷創(chuàng)新,關愛學生,努力增強“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教師使命感,做一個富有愛心的好老師。
她的典型事跡和高尚師德,感人肺腑,催人奮進,使我對“愛與責任”有了更一步的認識。愛事業(yè)如愛生命,她的事跡鼓舞著大家,也激勵大家,我們要像她那樣,懷著對工作的愛,對學生的愛,熱愛教育事業(yè)、忠誠教育事業(yè)、獻身教育事業(yè)。下面就我讀呂映紅先進事跡談談我的讀后感:
一、以愛之心,品學生之意。
托爾斯泰說過:“如果教師只有對事業(yè)的愛,那么她是個好教師,如果教師對事業(yè)的愛和對學生的愛融為一體,她就是一個完善的教師?!?BR> 呂老師在她的教育之路上,以關愛學生為根本。她熱愛學生、尊重學生、關心學生,以愛執(zhí)教,刻苦鉆研教學業(yè)務,不畏艱難,積極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的高尚師德。通過學習,我深刻體會到,作為一名教師,對于任何學生就是一個“愛”字。以無限的真情去關愛,用愛去感化每一個學生的心靈。當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不厭其煩的耐心指導,當學生做錯了事的時候,指導分析讓學生知道做錯事的原因。用溫馨的語言教育學生,用父親般的愛感化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猶如父母,甚至勝于父母。感受到能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
二、愛崗敬業(yè),不斷創(chuàng)新。
學習她愛崗敬業(yè),不斷創(chuàng)新的教學精神。以呂老師為榜樣,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形成適合自己同樣也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總之,我要以優(yōu)秀教師呂映紅為榜樣,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理論水平,更新觀念,努力鉆研業(yè)務,愛崗敬業(yè),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扎扎實實得工作,為教育事業(yè)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像呂映紅這樣優(yōu)秀教師的事跡,感染人,鞭策人,激勵人。她們的事跡使我更深刻的感覺到,教師的辛勞、付出,也是一種收獲與享受。既然我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yè),那么在教師的這條道路上,我就要用我的生命來奉獻教育事業(yè),用我的方式來譜寫育人的華麗篇章。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二
一大早,78歲的路生梅就在佳縣人民醫(yī)院的診室中忙碌起來,耐心地問診,認真開處方,安撫哭鬧的患兒,叮囑家長各種注意事項……盡管已年近八旬,作為一名兒科醫(yī)生,路生梅每周的三次義診依然雷打不動?!盎颊咝枰遥疑眢w還很健康,還能繼續(xù)為他們服務?!彼f。因為“被需要”,路生梅在陜北扎下了根,一待就是半個多世紀。
1968年,北京姑娘路生梅大學畢業(yè)后只身來到陜西省榆林市佳縣從醫(yī)。佳縣位于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漠交界處,溝壑縱橫、環(huán)境惡劣。當?shù)蒯t(yī)療條件十分落后,兩排墻皮脫落的舊窯洞就是縣醫(yī)院??吹竭@里群眾缺醫(yī)少藥,路生梅許下承諾——“為黨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
路生梅的專業(yè)是兒科學,但是那時的佳縣醫(yī)院沒有分科。為了不讓患者失望,路生梅在工作之余抓緊一切時間和機會學習各種醫(yī)學知識。白天坐診、出診,夜晚在油燈下看書、記筆記成為她生活的常態(tài)。
“除了內外科、兒科,我還學會了婦產(chǎn)科、皮膚科技術。不少老鄉(xiāng)習慣看中醫(yī),我又自學了針灸?!本瓦@樣,“準??漆t(yī)生”變成了“十八般武藝皆通”的全科醫(yī)生。
陜北地區(qū)山連山、溝套溝,過去交通不發(fā)達,許多群眾就醫(yī)不便。為了讓群眾能及時看病,路生梅常常需要出診。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路生梅跟著老鄉(xiāng)到離城十幾里的崔家畔出診。當時她穿的是北京帶來的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幾步就摔一跤。老鄉(xiāng)看著實在不忍,勸路生梅回去,說他隔天背孩子再來醫(yī)院就診。路生梅沒有答應,繼續(xù)往前走,在臨近村子的下坡路上,她索性就半躺著滑了下去,到了病人家里時幾乎變成了一個泥人。
“當時心里只想著有個孩子還在等著我,時間就是生命,我必須前行?!甭飞氛f,經(jīng)診斷,孩子患的是麻疹肺炎。村子里竟有5個類似癥狀的孩子,她一連搶救了三個孩子。為防止病情蔓延,路生梅在村里人的幫助下把5個病兒集中在一起治療,不到一周,所有的孩子都痊愈了。
1983年,佳縣人民醫(yī)院首設兒科,路生梅成為首任兒科主任。多年來,不是沒有機會去條件更好的大城市,她卻從沒想過離開。她扎根黃土高原54年,不僅為眾多患者解除痛苦,還致力于提升當?shù)蒯t(yī)療水平。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她仍然選擇在佳縣為患者免費義診?!皣乙呀?jīng)給了我退休工資,我不缺錢,不能再拿另一份錢?!彼f。除了在佳縣人民醫(yī)院、佳縣中醫(yī)院輪流坐診,路生梅的住址很多人都知道,有的病人白天上班,下班才會上門咨詢,路大夫也悉心接待。
“退而不休”的路大夫依然是佳縣兒科的“定海神針”。“醫(yī)生們遇上什么棘手的問題,都會找路大夫咨詢。有時候遇到疑難雜癥,我們還會把病人帶到路醫(yī)生家里去。一方面盡快給病人解決問題,一方面我們也及時學習,路醫(yī)生從不推辭?!奔芽h人民醫(yī)院現(xiàn)任兒科主任武艷說,“老話說見賢思齊,有路醫(yī)生這樣的榜樣、這樣的老師,我們就有信心,有力量?!?BR> 路生梅說,當選黨的__代表,自己在激動之余還有一絲忐忑,“我會以此次使命為一個新的起點,不斷提升自己的業(yè)務能力,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回報社會,回報大家對我的認可?!?BR>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三
細致耐心地問詢、檢查、開方,在診室里,已經(jīng)78歲高齡的路生梅一直忙碌著,她一會兒是標準的京腔京韻,一會兒是“醋溜”的陜北方言,在接連送走兩位小病人后,終于有時間向記者講述起了過往。
1944年1月,路生梅出生在北京后海西沿的一座四合院里,當時正值屋檐下的第一朵梅花在枝頭綻放,就這樣,生梅這個名字陪伴了她一生。
大學畢業(yè)時,國家提倡“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把醫(yī)療衛(wèi)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路生梅和其他同學一樣,義無反顧響應“服從祖國分配,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的號召,被分配到了陜西榆林佳縣人民醫(yī)院。
1968年12月,路生梅告別故鄉(xiāng)北京,獨自踏上了西行的列車?;疖嚨姐~川后再改乘敞篷卡車,終于到達了偏遠的佳縣。
從大城市到山溝溝,睡在破舊窯洞冰冷的土炕上,用著渾濁不堪的黃河水,比這更不習慣的是飲食習慣。最初在佳縣的幾年里,除了看病還要參加集體勞動,路生梅每天天不亮就去修梯田、修公路,下午收工后接著到醫(yī)院值夜班?!懊鎸щy,我不知道哭過多少次,但我從未退縮過。因為這條路是自己選的,打退堂鼓不是我的作風。”路生梅說。
有一次,路生梅走了一個多小時的夜路才到病人家中。臉色慘白披頭散發(fā)的產(chǎn)婦坐在土袋子上,孩子已經(jīng)出生,一位婦女拿來一把黑乎乎的家用剪刀,準備給孩子剪臍帶。路生梅搶過剪刀,用自帶的消毒器械有條不紊地給孩子斷臍、包裹。在那個年代,不衛(wèi)生斷臍經(jīng)常引發(fā)新生兒破傷風,新生兒破傷風死亡率近乎是100%。
經(jīng)歷了一次次生死營救,找她看病的老鄉(xiāng)越來越多。一個信念變得更加堅定:到最艱苦的地方去,這里不就是最艱苦的地方?這里不就是自己的“廣闊天地”?她暗下決心:“這里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這里的群眾就是最需要我的人。我要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
讓她決心留下的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她遇到了人生的另一半,綏德衛(wèi)校畢業(yè)分配到佳縣人民醫(yī)院的高正勝?!袄细咛幪帪閯e人著想,點滴中向善。老高所做的事,我想每一名陜北人都能做出來,時間長了,我真的愛上這方水土,愛上這里的人。”
后來,曾有多次調回北京的機會,但都被路生梅婉言拒絕。
從1961年向黨組織遞交第一份入黨申請書,到1984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路生梅等待了23年。
兒子高佳還記得母親入黨那天的情景:“她激動得哭了。那時我正讀初一,年齡小不理解?,F(xiàn)在回頭想想,她一定是認為入黨才是對她多年來工作最大的褒獎和肯定?!?BR> 1999年12月,路生梅從佳縣人民醫(yī)院副院長的崗位上光榮退休。但是她認定了“作為黨員,為黨工作沒有退休年齡;作為醫(yī)生,為病人解除病痛也沒有退休年齡。”于是先在家里開展義診,隨后在醫(yī)院的邀請下,每周一、三、五去義務坐診。“找路大夫看病,咱就感覺放心?!被颊叩谋娍谙鄠鳎孤飞返尼t(yī)術和醫(yī)德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退休后的23年間,路生梅接待義診、咨詢,累計超過10萬人次。
近年來,路生梅先后獲評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最美醫(yī)生”“最美巾幗奮斗者”、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等榮譽稱號??伤龑s譽看得很淡。路生梅說,“我就是一只拴著線的風箏,無論走到哪兒,只要病人一拉線,我就會回到他們身邊?!?BR>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四
路生梅是陜西省榆林市佳縣人民醫(yī)院原副院長。她從北京來到陜北老區(qū),扎根黃土高原54年,不僅為曾經(jīng)缺醫(yī)少藥的患者解除病痛,還致力于提升當?shù)蒯t(yī)療水平,退休后依然堅持免費義診,用無言的奉獻書寫了人間大愛。
每周一、三、五,78歲的路生梅都會步行前往醫(yī)院,義務接診。路生梅在北京長大,1968年,24歲的她從當時的北京第二醫(yī)學院畢業(yè),被分配到陜西佳縣工作。
路生梅:服從祖國分配到最艱苦的地方去,黨指向哪就打到哪。
路生梅背著醫(yī)療箱,進村入戶,足跡遍布佳縣24個鄉(xiāng)鎮(zhèn)。1983年,佳縣人民醫(yī)院首設兒科,路生梅成為首任兒科主任?!凹芽h兒科”在周邊縣區(qū)打響了名聲,許多病人慕名遠道而來。期間,路生梅多次被選派到北京、西安進修,一次次面對留在大城市的機會,她卻一次次選擇留在佳縣。同事說起路生梅,都是由衷地敬佩。
同事:她始終是以病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她覺得這個地方需要她,一直做這個事情。
同事:她就是生命不息,服務不止,永遠都在看病人,哪怕是晚上、冬天。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她選擇在佳縣為患者免費義診。2020年新冠疫情發(fā)生后,已經(jīng)76歲的路生梅再次主動請纓,在佳縣帶頭發(fā)起隔屏診療、線上咨詢等醫(yī)療服務。
路生梅:什么是黨員?別人不愿意去的地方我去,別人不愿意干的工作我干,越有危險的地方越需要我們黨員挺身而出。為黨工作沒有退休年齡,為病人解除病痛也沒有退休年齡。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五
了解呂映紅的事跡,首先看到的是她的以下資料:
頒獎詞:莊稼人,莊稼地,她把留守兒童當成自家的苗。她像園丁,除去孩子們心里的野草;她是教師,既要教書,更要育人。
人物心聲:“做學生的‘老師媽媽’,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來教育?!?BR> “賞評是最好的‘教法’,學生是最好的‘老師’?!?BR> 我從教20年,也一直給我的孩子們說,老師就像媽媽,就是你們的“教師媽媽”,你們可以叫我“班媽”。心里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努力做的,做學生的‘老師媽媽’,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來教育??吹絽斡臣t的事跡,感覺自己做的還很不夠,差距很大?!拔乙敽萌嗤瑢W的‘老師媽媽’,了解每一名學生、關心每一名學生?!边@是呂老師經(jīng)常掛在嘴上的話。是呀,呂老師是這樣說的也同樣用行動進行了證明。她熱愛學生,潛心育人,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子女來關心照顧,用愛心和智慧呵護每一位學生,著力促進每一名學生健康成長。她把家辦成8小時之外的課堂,每到學校的放學鈴聲響起,孩子們就會往她家里走,那里是學生的心靈港灣。她義務為孩子們理發(fā),堅持了10年之久。在她的帶動下,枳溝小學的每位教師都和單親家庭、留守兒童以及特殊困難學生、學習困難學生等結成幫扶對子。呂老師被孩子們親切的稱為“留守媽媽”。作為教師的我們不正是需要呂老師的這份愛心嗎?我們也要把班里的每個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來看待,不論美與丑,不論調皮、搗蛋還是內向不喜表達的孩子我們都要去關心照顧他們,把愛的陽光灑向每一個孩子,用愛心和智慧呵護每一個孩子,用母親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孩子。因為母親的眼光有關注,有欣賞,有愛,也有寬容。每一個孩子都需要關注和欣賞,每一個孩子都需要愛,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寬容。有人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愛自己的孩子從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一種本能,而愛別人的孩子是一種超脫、飛躍,是一種升華。教師的愛是良好師生關系的潤滑劑,教師的愛是教育工作的靈魂。有了愛,師生就可以無障礙地溝通;有了愛,在師生和諧的氛圍中,就可以開展教學互動,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教育需要愛心,兒童渴望的到愛,讓我們攜手共進,努力更新教育觀念,大膽探索教學規(guī)律,以母親般的誠摯胸懷,把自己的愛心無私奉獻給孩子們吧!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六
路生梅,女,漢族,1944年1月生,中共黨員,陜西省佳縣人民醫(yī)院退休醫(yī)生。
路生梅堅守“為佳縣人民服務五十年”諾言,秉持醫(yī)者仁心理念,扎根貧困艱苦革命老區(qū),運用精湛兒科專業(yè)醫(yī)術,守護孩子健康,服務一方百姓,被譽為一諾千金、德耀杏林的“信義醫(yī)生”。
1968年12月,24歲的路生梅從北京第二醫(yī)學院畢業(yè)后,響應國家號召,來到貧瘠荒涼的陜北高原。從青春韶華到滿頭白發(fā),她把青春奉獻給這片黃土地,只為兌現(xiàn)誓言:改變落后醫(yī)療條件,為佳縣人民服務五十年。
來到佳縣以后,比起艱苦簡陋的工作生活條件,更讓路生梅揪心的是當?shù)貥O其落后的醫(yī)療水平。工作不久,她出診救助一位難產(chǎn)婦女,可一進門就發(fā)現(xiàn)有個老婆婆正準備用一把家用剪刀來鉸臍帶。路生梅立刻制止、搶過剪刀,用自帶的消毒器械給孩子斷臍、包裹。這次出診,更加堅定她扎根當?shù)?、服務百姓的信念?BR> 一句承諾,踐行半生。多年來,路生梅多次放棄返京機會,在革命老區(qū)的縣級醫(yī)院扎下根來,一干就是50多年。她致力于推廣新法接生、科學育兒,創(chuàng)辦佳縣第一個正規(guī)兒科,創(chuàng)建愛嬰醫(yī)院,推進實施兒童計劃免疫,為創(chuàng)建二級甲等醫(yī)院作出突出貢獻。如今,佳縣的醫(yī)療條件得到很大改善,新生兒死亡率從上個世紀60年代的60‰降至0.6‰。
生命不息,服務不止。1999年退休后,路生梅信守承諾,繼續(xù)留在佳縣,每周定期到醫(yī)院義診,平時在家里為群眾看病。她說,作為醫(yī)生,為病人解除病痛沒有退休年齡;作為黨員,為黨工作更沒有退休年齡。退休22年,路生梅義診患者超過15萬人次。
熱心公益,傳遞愛心。在義診看病之外,路生梅還積極投身公益,拿出自己獲得的10萬元各類獎金用于公益活動。2020年春天,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76歲的路生梅向黨組織交納1萬元特殊黨費,并向所在黨支部遞交馳援抗疫一線的“請戰(zhàn)書”。
路生梅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陜西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七
今天的《__代表風采》,我們來認識陜西榆林佳縣人民醫(yī)院原副院長路生梅。
每周一、三、五,78歲的路生梅都會來到佳縣人民醫(yī)院,義務接診。
患兒家長劉洋:我們小時候也是過來看過路大夫的,可以說路老師既看我們大人,也看我們小孩,看我們家?guī)状恕?BR> 1968年,路生梅從當時的北京市第二醫(yī)學院畢業(yè),服從分配來到陜西榆林佳縣人民醫(yī)院,成為一名醫(yī)生。當了解到很多山里的村民得了病,沒法及時到縣城治療的情況后,路生梅就背著醫(yī)療箱,進村入戶上門問診。扎根黃土高原50多年,路生梅的足跡踏遍24個鄉(xiāng)鎮(zhèn)。她的家,這間不足20平方米的窯洞也成了她的第二診室。
陜西榆林佳縣人民醫(yī)院主治醫(yī)師魏濤薇:哪怕是晚上、冬天、急診,她都會跑去病人家里去看。
在路生梅和同事們的努力下,佳縣人民醫(yī)院兒科從無到有,通過了二級甲等醫(yī)院驗收,還獲得了“愛嬰醫(yī)院”的稱號。1999年路生梅退休后,拒絕了親人回北京生活的建議,拒絕了其他醫(yī)院的高薪聘請,繼續(xù)留在佳縣為群眾看病。2020年當?shù)爻霈F(xiàn)新冠疫情,路生梅主動請纓,沒能前往抗疫一線,她就帶頭開展線上診療。
陜西榆林佳縣人民醫(yī)院原副院長路生梅:作為一個黨員,為黨工作沒有退休年齡。作為一名醫(yī)生,為病人解除病痛也沒有退休年齡。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八
【故事】幾十年前,大學畢業(yè)的路生梅響應國家號召,從北京來到貧瘠荒涼的陜北高原,扎根佳縣人民醫(yī)院埋頭苦干幾十年。她多次放棄返京和去大醫(yī)院的機會,建起當?shù)氐谝粋€正規(guī)的兒科,先后為數(shù)萬名嬰幼兒提供診療服務。1999年退休后,她繼續(xù)留在佳縣,義務診治超過10萬名患者。路生梅是黨的__代表,曾獲全國道德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最美醫(yī)生”等榮譽稱號。
【點評】。
很多認識路生梅的人知道,她腰痛需要整日系著護腰帶,上坡路走幾步就得歇一會兒,雙眼也飽受白內障的困擾。可大家又常常費解:為啥這位白發(fā)蒼蒼、瘦小纖弱的老人,似乎有股子使不完的勁?有人說她是“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也有人說她是“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而路生梅覺得,“在為黨工作和治病救人上,我一直‘年輕’”。
一句承諾,踐行半生。初到佳縣時,艱苦的條件和環(huán)境遠超路生梅的想象,但并未讓她退縮。她在墻皮脫落的舊窯洞里“望觸叩聽”,背著藥箱往返于黃河邊的深溝險壑。一次出診,路生梅看見產(chǎn)婦的家人準備用一把黑乎乎的剪刀剪斷臍帶,她沖過去奪下剪刀,一邊向家屬解釋,一邊拿出消毒器械給孩子斷臍、包裹。這次出診,更加堅定了她扎根基層、服務百姓的信念。從風華正茂到滿頭華發(fā),路生梅把青春奉獻給腳下的黃土地,用實際行動兌現(xiàn)了“改變落后醫(yī)療條件,為佳縣人民服務五十年”的鄭重承諾。
生命不息,服務不止。路生梅在佳縣推廣新接生法、創(chuàng)辦正規(guī)兒科、創(chuàng)建愛嬰醫(yī)院,不僅自己成長為熟練掌握內、外、婦、兒、中醫(yī)、針灸各科技術的全科醫(yī)生,更通過“傳幫帶”培養(yǎng)了一大批心系患者、技術過硬的青年醫(yī)學人才。如今,佳縣的兒科水平大幅提升,新生兒死亡率顯著下降,退休后的路生梅仍活躍在為群眾看病的第一線,20多年雷打不動堅持每周三天的義診。路生梅說:“我走在佳縣的街道上覺得很溫暖,人家見了我都叫路大夫、路姨,有的小孩兒叫路奶奶。”她用精湛的醫(yī)術和醫(yī)者仁心,用令人動容的赤子之心和情懷,贏得了群眾的贊譽和信賴。
展望未來,路生梅希望推動在榆林建立一座能夠輻射周邊地區(qū)的兒童醫(yī)療救治中心,還想進一步推動專業(yè)人才向基層下沉服務。佳縣醫(yī)護工作者守護百姓健康的奮斗史,是我國基層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發(fā)展的生動寫照。截至2021年底,全國有縣級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2.3萬個,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3.5萬個,村衛(wèi)生室59.9萬個,實現(xiàn)了縣鄉(xiāng)村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全覆蓋,農村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設施和人才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得到加強。提高基層醫(yī)生的待遇,進一步完善保護、關心、愛護基層醫(yī)務工作者的長效機制,必將激勵他們?yōu)楦淖兓鶎俞t(yī)療面貌、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九
我在讀了魏慶佳老師的先進事跡后被深深地震撼著.他崇高的人生追求,他那高尚的師德情操,強烈的責任意識,無私的奉獻,敢于犧牲的精神,使我的心情難以平靜.他是育人的模范,做人的楷模,是當代人民教師的優(yōu)秀代表,是我們學習的光輝榜樣.
記得魏老師在小學教師的崗位上,12年如一日度過這難忘的歲月.如果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他這12年從教的經(jīng)歷,那就是六個字:"光榮,艱巨,幸福".12年來,他創(chuàng)作的舞蹈《親親手足》,《群偶拾趣》等先后獲全國少兒舞蹈比賽創(chuàng)作,表演雙重金獎;2003年參加中央電視臺第三屆校園春節(jié)晚會;曾獲全國群星獎福建賽區(qū)金獎;舞蹈《甜甜的夢》獲2005年福建省少兒電視舞蹈大賽金獎;并獲全國第三屆"小荷風采"少兒舞蹈展演"小荷園丁"獎,1997—2005連續(xù)5屆獲廈門市鷺鳥花朵文藝匯演一等獎;2005年獲福建省優(yōu)秀民辦教師,廈門市"十佳外來青年"稱號......許多單位請他去工作,但他離不開孩子.他離不開英才,英才需要他.他知道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愛孩子就是愛祖國,他要把熱愛祖國,熱愛英才,熱愛教育事業(yè)之情,傾注到他的學生身上,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事業(yè)中.
把我在英才這些年的工作和心態(tài)對照魏老師的事跡實在有太多的差距,我們現(xiàn)在的教師吃苦的精神是有差距的,當然我們需要新時代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學思想.他為教育失去的太多,可他仍然那么愛教育勝于愛自己,實在令人欽佩,這樣的教育事跡對我是一個洗禮,我總認為無愧于學生無愧于自己就是個好老師!其實不然,要把愛真正獻給孩子不是那么容易簡單的事,做好副班主任工作是我剛剛邁入學校的第一個夢想和努力目標,就想成為一個好老師,雖然十幾年的工作我也付出了很多,從中也失去了很多,也自以為是的認為有所收獲,和魏老師一比我的努力是那么的不夠,對比魏老師的事跡我的苦都不叫苦,我的累都不夠累.我想從現(xiàn)在的工作當中,重新噴發(fā)工作激情全身心投入工作,充分享受做老師的快樂,為教育事業(yè)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地工作,向魏老師學習.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十
路生梅又要回北京了。這一次,她是作為黨的__代表,帶著陜北人民的期盼和祝愿回家鄉(xiāng)。
扎根黃土高坡54載——這個曾經(jīng)地道的北京姑娘,從首都北京到陜北縣城,從青絲烏發(fā)到鬢染霜花,將自己的美好年華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老區(qū)的父老鄉(xiāng)親。偏遠小城佳縣也成為她命運相系、用心守護的第二故鄉(xiāng)。
1968年12月,路生梅24歲。從北京第二醫(yī)學院(現(xiàn)首都醫(yī)科大學)畢業(yè)的她,響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號召,告別家人,只身踏上遠赴陜北的列車。這是她第一次離開北京。當她風塵仆仆,終于站在簡陋的鐵柵門外時卻發(fā)現(xiàn),佳縣人民醫(yī)院就是兩排破舊的石窯洞。
號稱“石頭城”的佳縣縣城,喝的是毛驢馱回的渾濁黃河水,還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瓢;不會生火爐子,晚上只能睡冷炕……望著醫(yī)院周圍的空曠荒野,路生梅不知偷偷哭了多少回。
讓路生梅決心留下來的,是兩次難忘的出診。
一次,她趕了1個多小時夜路來到患者家?;璋档拿河蜔粝?,破舊窯洞里的半邊炕上沒有席子,臉色蒼白、披散頭發(fā)的產(chǎn)婦坐在土袋子上,孩子已經(jīng)出生,一名婦女卻一直死死揪住產(chǎn)婦的頭發(fā),說“產(chǎn)婦‘血迷’(失血性休克)了,揪著頭發(fā)就不會昏死過去。”另一名婦女拿來黑乎乎的家用剪刀,準備給孩子剪臍帶。路生梅急忙搶下剪刀,用自帶的消毒器械為孩子斷臍、包裹?!袄相l(xiāng)們哪里懂得,因不衛(wèi)生斷臍引起的新生兒破傷風死亡率,在那個年代幾乎是百分之百。”那一刻,路生梅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這里落后的醫(yī)療條件和生育觀念。
還有一次是在大雪天,路生梅下鄉(xiāng)出診。崎嶇不平的山路上,十幾里的路摔了40多跤。快到村口時又是下坡路,摔怕了的路生梅索性半躺著滑了下去,到患者家時幾乎成了一個泥人。
患者是個得了麻疹肺炎的孩子,這是一種典型的呼吸系統(tǒng)傳染疾病,嚴重肺炎也正是嬰幼兒麻疹死亡的罪魁禍首。經(jīng)過叩診、人工呼吸、糾正心衰等一系列治療,孩子的病情終于穩(wěn)定。路生梅剛松了口氣,有村民告訴她,村里還有幾個孩子得了同樣的病。路生梅果斷將患兒集中在一起,阻斷了傳染源。
那幾天,路生梅就住在老鄉(xiāng)家,悉心醫(yī)治、寸步不離。幾天后,孩子們痊愈了。臨走時,孩子的母親拉住路生梅,塞給她一雙千層底的棉布鞋。原來,老鄉(xiāng)已悄悄量了她的腳底尺寸??粗蠼惆疽雇t的雙眼,路生梅感動得說不出話。
“這里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我要扎根佳縣,為黨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把自己的青春年華毫無保留地奉獻給這片土地?!边@樣的承諾,被路生梅鄭重寫進了入黨申請書。
那個年代,佳縣地瘠民貧、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的鄉(xiāng)親們小病扛,大病也扛。路生梅在校學的是兒科,但在當時的佳縣,缺醫(yī)少藥、醫(yī)院不分科,每個醫(yī)生必須掌握內、外、婦、兒、中醫(yī)、針灸等多科知識,一切必須從頭學起。
可供學習的資料有限,就托人從外地買;沒有上級醫(yī)生,就向書本學、向老醫(yī)生學;每天晚上煤油燈下看書,夜晚12點前沒睡過覺。很快,刻苦鉆研的路生梅就成了醫(yī)院的“多面手”。
醫(yī)院是24小時值班制,連續(xù)一周才能換班。一次,路生梅值班的第七夜,突然來了一個腸梗阻患者需要緊急手術。兩個多小時的緊張手術后,患者得救了,路生梅卻暈倒了,昏睡了整整一天一夜。
時光推移,當初和路生梅一起赴邊遠地區(qū)的同學們都陸續(xù)調回了北京。面對親友的勸說和擺在面前的回京機會,路生梅卻一再婉言謝絕——為了更專業(yè)、更有效地救治更多患兒,路生梅立志要為佳縣醫(yī)院創(chuàng)辦兒科。
東奔西走、四處籌資……在她的主持下,佳縣人民醫(yī)院兒科終于在1983年獨立分離出來,路生梅出任首任主任。為提高醫(yī)療和護理技術,路生梅送科里所有護士分批進修學習;資金不足時,她就自掏腰包;她還將從外地學到的先進管理經(jīng)驗運用到工作中,使大查房、疑難病例討論、死亡病例討論、各科室會診等制度在科里開展后,又被全院推廣。
路生梅的努力很快見到成效,兒科成為佳縣醫(yī)院的骨干科室。在全區(qū)小兒靜脈穿刺技能大賽中,拿下了團體、個人雙“第一”的好成績。同行們感嘆:佳縣是榆林地區(qū)最窮的縣,佳縣醫(yī)院是全區(qū)醫(yī)療條件最落后的縣級醫(yī)院,佳縣醫(yī)院兒科卻是榆林地區(qū)最好的。
1999年,路生梅從佳縣醫(yī)院兒科主任、副院長的崗位上退休,每天到家里找她看病的人仍然絡繹不絕。2018年12月,路生梅終于完成了“為黨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的承諾,她又向自己作出新的承諾:生命不息,服務不止。
每周一、三、五,她堅持義務坐診。退休后的20多年來,經(jīng)她義診的患者累計超過10萬人次。她還組建了“老年人志愿服務隊”,組織大家深入山區(qū)幫扶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新冠疫情發(fā)生后,她又主動請纓,希望能參加醫(yī)院的一線診療。
在佳縣,路生梅的家庭地址和電話號碼幾乎無人不知。大家常說:“路大夫總愛開便宜藥,只為能讓大伙兒瞧得起病?!比缃竦穆飞?,是患者口中的“路姐”“路姨”“路奶奶”,也是全國道德模范、“最美巾幗奮斗者”、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因為那句承諾,她信守一生,護佑一城。
能作為全國黨代表參加黨的__,路生梅十分興奮?!吧洗位乇本?,是去年參加全國‘兩優(yōu)一先’表彰大會?!碑敃r,作為“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路生梅激動地說:“53年前,我就是從天安門廣場出發(fā),服從分配到了佳縣;53年后,經(jīng)過層層推選,我被評為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謝謝三秦父老給了我這么高的榮譽,又把我送回北京!”
“這次回去,深感責任重大?!甭飞犯嬖V記者,針對群眾關心的相關醫(yī)療話題,她進行了專門調研。比如,期望能在榆林建立一座能夠輻射周邊的兒童醫(yī)療救治中心,以解決更多兒童的就醫(yī)需求;期望近年在榆林地區(qū)高發(fā)的過敏性鼻炎病癥,能引起相關部門高度重視;還有降低兒科就診醫(yī)保起付線、優(yōu)化戶口所在地與就醫(yī)地報銷的便利性銜接等相關問題……“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大家的所思、所盼原原本本帶到北京去?!?BR> 在路生梅看來,陜北地區(qū)近年來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早已不是當年模樣,這讓她深感欣慰:“佳縣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這里的人民就是最需要我的人。感謝組織和人民的信任,未來,我將生命不息、服務不止,繼續(xù)為改變佳縣的醫(yī)療面貌貢獻力量。”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十一
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表示,黃文秀同志不幸遇難,令人痛惜,向她的家人表示親切慰問。他強調,黃文秀同志研究生畢業(yè)后,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xiāng),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黃文秀同志生前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百色市委宣傳部干部。她從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畢業(yè)后,放棄大城市工作機會,毅然回鄉(xiāng)投身脫貧攻堅,獻出了年僅30歲的寶貴生命,黃文秀同志用擔當奉獻詮釋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初心使命。來,正是一代代像黃文秀一樣的共產(chǎn)黨人始終心系人民、忘我奮斗,我們黨才能贏得民心,不斷發(fā)展壯大。
要實現(xiàn)精準脫貧,基礎設施是關鍵。百坭村有5個屯交通困難,雖然多年前通了砂石路,但連年雨水沖刷,路面已破損不堪,雨季陡峭路段連摩托車都無法通過,不僅影響出行,而且制約產(chǎn)業(yè)發(fā)展。黃文秀心急如焚。村干部記得,那段時間她帶著“村兩委”班子熬夜做方案、拿對策,到鎮(zhèn)里、縣里申請項目,扎扎實實組織實施。目前,兩條路已經(jīng)修好,其余3條已經(jīng)列入樂業(yè)縣第一批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安排。
文秀的生命正值芳華卻戛然而止,令人無比傷痛。她堅守初心使命,用生命踐行了一個共產(chǎn)黨員對信仰的無比忠誠,無愧于‘時代楷模’的稱號。她是我們青年的榜樣,將激勵我們?yōu)辄h和人民的事業(yè)勇于擔當作為。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我們必須以榜樣為鏡,向榜樣看齊,切實為群眾排憂解難。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十二
路生梅1944年出生于北京,曾任陜西省榆林市佳縣人民醫(yī)院副院長、兒科主任。1968年,剛剛大學畢業(yè)便來到陜北佳縣,扎根高原救死扶傷。退休后,路生梅開展義診、組建志愿服務隊,為留守兒童、貧困學子等送溫暖獻愛心,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2021年至2022年,路生梅先后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最美巾幗奮斗者”等榮譽稱號,并當選為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我不是來往過客,而成了這里的子民?!?BR> 1968年冬天,寒風獵獵。年僅24歲,風華正茂的北京姑娘路生梅收拾好行囊,告別親人,踏上了從北京開往西安的列車。火車響起汽笛,隆隆地向西而去,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去,她會在黃土高原度過五十多年的漫長歲月。
“像一粒種子撒在石頭縫里”
下了火車又坐卡車,路生梅連著幾天在路上顛簸?!伴_始我還是有點革命激情,年輕人站在那汽車車頭上迎風前進,但是越走越冷,越走越冷,冷得直打哆嗦。車里的老鄉(xiāng)就說,那個娃娃你不敢在那待著,你會凍壞的,然后他們就把羊皮襖給我裹上。”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陜北人的樸實和溫暖。
經(jīng)過米脂,到了佳縣,眼前的景象讓她有些吃驚——陜西省榆林市佳縣人民醫(yī)院,她要報到的單位所在,面前卻只有兩排墻皮斑駁的舊窯洞,不遠處的荒地上還零落著墳包。
她剛剛從北京第二醫(yī)學院(現(xiàn)首都醫(yī)科大學)兒科系畢業(yè),原本想留在北京大醫(yī)院工作,為了響應國家“把醫(yī)療衛(wèi)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號召,她和同學一起向學校遞交了申請書,“服從國家分配,到最艱苦的地方去”。
來之前,有人戲說“佳縣在黃河邊上,能吃到大鯉魚”,到了佳縣路生梅才發(fā)現(xiàn),在黃河邊上不假,但“大鯉魚之說”無異于天方夜譚。佳縣位于陜北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漠交會處,自然環(huán)境惡劣,物質條件極為匱乏。有一句歌謠貼切地形容了那時的佳縣——“懸崖峭壁石頭城,一瓢清水貴如金。”飲用水靠驢從黃河拉,每人每天只分一瓢,要沉淀后才能喝;住窯洞睡土炕,路生梅不會生火,每次都搞得一屋子煙,索性就在涼炕上睡。后來有同事和老鄉(xiāng)發(fā)現(xiàn)了,就每天來幫她生火,路生梅才跟著慢慢學會。
她坦言,來佳縣之前精神上是有所準備的,但真面對具體的困難,還是有些吃不消,自己原本是個遇到困難“愛哭鼻子”的姑娘,個性有些懦弱,可在佳縣她沒有退縮。離開北京前,班主任常和他們說一句話——“不論條件再艱苦,你的天職就是治病救人?!币驗檫@句叮囑,再苦再難,路生梅也總是告訴自己“必須堅持”。就這樣,她說自己“像一粒種子撒在石頭縫里”,在黃河邊扎下根來。
鄉(xiāng)親們的醫(yī)療知識極為匱乏,這是讓路生梅最為揪心的。剛到佳縣不久,她到一位產(chǎn)婦家中出診,屋里只點了豆大的煤油燈,光線昏暗。產(chǎn)婦剛剛生產(chǎn)完,虛弱地坐在一個土袋子上,一位婦女用手緊抓著產(chǎn)婦頭發(fā),說這樣可以防止產(chǎn)婦昏死過去。旁邊,另一位老婦人拿出一把黑乎乎的家用剪刀。路生梅警惕起來:“你干什么?”“我鉸臍帶?!眿D人答道。路生梅嚇得一把搶過了剪刀,“自己也不知道哪來那么大的力氣”。在當時,新生兒破傷風的死亡率近乎百分之百,如果經(jīng)由臍血致使新生兒感染破傷風梭菌,后果將不堪設想,但當?shù)匕傩諑缀鯖]有基礎的醫(yī)學知識。這段令人又驚又怕的插曲讓路生梅感到一種無奈的“心碎”——“這里就是最艱苦的地方,佳縣需要我”。
在整個榆林地區(qū),路生梅是唯一科班出身的兒科醫(yī)生。但起初醫(yī)院沒有分科,她內科的病要治,下鄉(xiāng)看診時外科的病也要治。為了不讓患者失望,路生梅便開始自學,內科、外科、婦產(chǎn)科、皮膚科,中醫(yī)針灸,鄉(xiāng)親們需要的她都學。白天出診,她就在夜里看書記筆記,一邊學習一邊實踐,漸漸成了個全科大夫。
“為佳縣人民服務五十年”
在黃河邊上出診,經(jīng)常要走老鄉(xiāng)們自己在崖壁上鑿的羊腸小道,有些地方很狹窄,腳一滑人就可能落入滔滔的黃河水,要趕上半夜出診,全憑著一支手電筒照明,更加危險。辛苦害怕的時候,路生梅就告訴自己,“這個患者一定病得很厲害,不然不會叫出診。”
一個雪天,路生梅穿著北京帶來的塑料底棉鞋出診,路滑、鞋也滑,她清楚記得,剛走了不到十里路就摔了49跤,但摔得再疼,含著眼淚爬起來還得繼續(xù)走??斓酱蹇跁r有一個大下坡,收不住腳,她就干脆坐著往下滑,等到了患者家,早已一身泥污。
這是一個患有麻疹肺炎(一種傳染病)的孩子,病情很重,路生梅緊急進行了搶救。擔心附近的孩子也有感染,她冒雪排查,果真發(fā)現(xiàn)村里還有幾個孩子有類似癥狀。為了阻斷傳染,她將幾個孩子集中到一起,住在老鄉(xiāng)家里寸步不離地給孩子們治療。孩子們痊愈后,她準備返程,一位孩子母親便拿出了一雙親手做的千層底棉鞋送給她,這讓路生梅十分難忘。
五十多年來,她走遍了佳縣的村村落落,上下四代都找她看過病的家庭比比皆是。當?shù)厝藢λ苄湃?,鄉(xiāng)親們一傳十十傳百,都知道這位“北京來的大夫”不僅醫(yī)術高超,治病救人也總是盡心盡力。
但路生梅也會遇到失敗。一位患兒病情嚴重,醫(yī)護團隊為孩子治療了兩個多月,最多的一天搶救了三十余次,可醫(yī)院設備簡陋,孩子還是去世了。年輕的媽媽用小被子把孩子的遺體包好,卻轉頭給醫(yī)護下了跪:“孩子沒了,但我還得謝謝你們,你們盡心了?!边@份悲痛中的感激刺痛了路生梅:“這跟病人治好(自己)得到褒獎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別人再怎么夸我我記不住,可是這個病人我這一輩子都忘不了?!毖劭粗S多病人因醫(yī)療條件不足逝世,無奈的路生梅有時會忍不住放聲痛哭,也正是這些經(jīng)歷讓她更加理解了“把醫(yī)療衛(wèi)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這句號召分量有多重,自己肩上的使命有多重。
1981年,路生梅到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進修,兩年后,又參加了陜西省第一屆兒科主治醫(yī)師學習班。因成績優(yōu)異,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等大醫(yī)院都向她伸出過橄欖枝,但她一一婉拒。除了已在佳縣安家生子的原因,她的堅守源于一份承諾。
看到了佳縣的情況,1969年初,路生梅便向組織提交了入黨申請書,她寫:“我要扎根佳縣,為黨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一諾值千金,此后,路生梅便一直守在佳縣,除了參加培訓、探望親屬,五十多年里幾乎從未離開過佳縣。人往高處走,一批來的同學一個接一個地離開佳縣去了大醫(yī)院大城市。每每送別他們,路生梅的心情也很復雜。她坦言,如果沒有這個承諾,也許自己會有完全不一樣的人生方向,但她承諾了,就要對得起自己,對得起佳縣人民。
1983年,在路生梅的努力下,佳縣人民醫(yī)院正式創(chuàng)辦了小兒科,她成了首任兒科主任。為了改善設備條件,提高醫(yī)護水平,路生梅四處奔走籌資,甚至自掏腰包,送科里的護士分批進修。逐漸,在榆林地區(qū),佳縣兒科的名氣越來越大,外地患者也紛紛慕名而來。
“不知老之已至”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卻并沒有停下來。在當?shù)?,很多人都知道她的電話號碼和住址,經(jīng)常有患者給她打電話,或去她家里請她看病。有時她在做飯,就立馬關掉火先看病,不管多晚,路生梅從不“打烊”,也不收費。她看病有一個原則——“小錢治大病”,能不住院就不住院,能不輸液就不輸液,盡量為患者開便宜、管用、適量的藥。從艱苦的條件和鄉(xiāng)親們身邊走出來,她比誰都懂得如何為老百姓著想。
2018年,佳縣的兩所醫(yī)院都提出要聘請路生梅,她沒同意。直到不久后看到自己的老師——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yī)院張金哲院士98歲高齡還在門診工作,她感慨萬千,“老師還在做,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做呢?”于是,路生梅答應了兩所醫(yī)院,卻聲明分文不取。如今,每周一三五一大早,她就會去佳縣人民醫(yī)院或佳縣中醫(yī)院義診。有人粗略估算過,即便是退休后的二十余年里,路生梅義診的人數(shù)也已超過了十萬人次。
問診時的路生梅思維敏捷、說話輕快,生活中的她也充滿活力,自述“不知老之已至”。平日里她練書法、電子琴,跳廣場舞,偶爾也會在電腦上玩幾把撲克“鍛煉大腦”。一有機會,她便帶頭或組織開展義務服務和公益活動,用自己的慰問金買物資送給留守兒童、環(huán)衛(wèi)工人、武警戰(zhàn)士,到農村照顧孤寡老人。
2020年,新冠疫情發(fā)生后,76歲的路生梅第一時間向醫(yī)院遞交了請戰(zhàn)書申請援鄂:“如果咱醫(yī)院組織救援隊,我要參加,無論奔赴哪里,無論生死,我都要參加?!北M管申請并未被批準,但在路生梅的帶動下,醫(yī)院里的年輕醫(yī)護工作者也紛紛簽名請戰(zhàn),與她一起在當?shù)刂г挂摺?BR> 表格下方,她寫了兩句話:“家中義診、社會公益優(yōu)先,其他可推后,一定補上?!薄?022,自律和務實是方向?!?BR>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十三
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濕透衣背。我知道你是誰,也知道你為了誰,為了誰為了秋的收獲,為了春回大雁歸,滿腔熱血唱出青春無悔。黃文秀,一名可愛的女孩,在最美年華里踐行了自己的入黨誓詞,無可奈何花落下,只留下一夢繁華,譜寫了一曲關于青春無悔的奉獻之歌。
滿腔熱血唱出使命擔當。黃文秀在入黨申請書中這樣寫道:“一個人要活得有意義,生存得有價值,就不能光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為他人、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做出貢獻。”黃文秀研究生畢業(yè)后,放棄了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xiāng),作為一名優(yōu)秀選調生進入市委宣傳部工作。3月26日,黃文秀響應組織的號召,到樂業(yè)縣偏遠的百坭村擔任第一書記,帶領全村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脫貧18戶56人,教育脫貧28戶152人,發(fā)展生產(chǎn)脫貧42戶209人,這樣優(yōu)秀的她在生命正值芳華時卻戛然而止,只留清氣滿乾坤。黃文秀用她短暫的一生踐行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忠誠情懷,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望穿天涯不知戰(zhàn)友何時回。6月16日晚,黃文秀從百色返回樂業(yè)途中遭遇山洪,6月17日凌晨1點后,黃文秀失聯(lián),6月18日中午,搜救人員在下游河道發(fā)現(xiàn)黃文秀遺體,確認因公殉職。等待她回來的鄉(xiāng)親和父母,期盼著她回來,希望與她一起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如果她能親眼看到全村村民奔小康該多好!”告別儀式上,村民班統(tǒng)茂含淚用手機拍下黃文秀的遺像,哽咽地說:“文秀書記最遺憾的就是,還沒走完她的扶貧路。她走了,我們會更加努力,完成她的心愿?!痹诩磳⒋蜈A脫貧攻堅戰(zhàn)之際,我們失去了一名勝似親人的戰(zhàn)友,我的戰(zhàn)友,一路走好!我們將與你同在,堅定堅決扛起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使命擔當,奏響勝利之歌。
我的兄弟姐妹不流淚?!皩殑︿h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狈鲐氈烦錆M艱辛。黃文秀白天走村串戶遍訪貧困戶,分析致貧原因,晚上與村“兩委”研究脫貧對策,制定工作方案全力推進。深夜,她一個人孤零零住在村部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繼晷焚膏工作著,在這個10平米左右的房間,除了床鋪,僅有簡易書架和電腦桌,架上放著兩本駐村日記,記錄了黃文秀駐村的點點滴滴,記錄著她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辛苦與成果。“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fā)春華”,她的努力,她的點點滴滴,一點點敲打著奮斗基層一線脫貧干部的靈魂,鼓勵著他們樹牢,不獲全勝絕不收兵的決心。擦干眼淚,不流淚,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共產(chǎn)黨員的初心和使命,唱響基層一線干部真干實干的擔當之歌。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十四
習近平總書記對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黨員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甘于奉獻,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學習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跡要與當前全黨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相結合,學習黃文秀用生命詮釋了她“初心”和“使命”的精神。
學習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跡就是要求我們扎根基層、砥礪奮進。基層情況復雜,基層條件艱苦,基層更缺腳踏實地,務實工作的優(yōu)秀青年干部。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干部在有限的年華更要樂于扎根基層、服務基層,為群眾辦實事,為經(jīng)濟建設添磚加瓦,國家才能興旺。
學習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跡就是要求我們立足崗位、服務群眾。黃文秀在村工作恪盡職守,帶領88戶418名貧困群眾脫貧,全村貧困發(fā)生率下降20%以上。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所謂“干一行,愛一行”,要甘于成為一名基層普通的人民公仆,立足本職,時刻保持謙虛謹慎的工作作風,本著“為民服務”的初心,踐行“為人民謀幸?!钡臍v史使命。
同為80后干部,感動于黃文秀同志無私奉獻的同時,也深知自己肩上責任的重大。在廣闊的基層一線,要扎根在群眾中,把所掌握的知識綜合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實現(xiàn)自己人生價值。不講條件,始終聽黨的話,按黨的要求做,這就是共產(chǎn)黨員的光榮,是共產(chǎn)黨員閃耀在身上的不同于其他群眾的優(yōu)點。黨所指引的方向,就是共產(chǎn)黨員工作的方向,在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追夢路上,全心全意地貢獻自己的智慧和能量,盡可能多地發(fā)揮出自己的重要作用。
路生梅先進事跡讀后感篇十五
你能相信嗎?這是一個14歲孩子的每日“晨曲”,六年如一日。家里的一日三餐他要心中有譜,每日的開銷他得精打細算,市場的菜價、糧油價、肉價……所有當家大人該做的該知的他都一清二楚,雖然只有14歲,可他卻已經(jīng)當了九年的家。
奶奶住院他喂藥、喂水、喂飯。
1995年9月11日,一個小生命來到了一個普通的家庭。47歲就抱上了孫子,奶奶張子鳳高興得合不攏嘴,孩子起名馬鵬飛,希望他能展翅高翔,將來能成為國之棟梁??墒?,好景不長,孩子出生不久,媽媽就棄他而去了,接著,爸爸也離開了家,從此,奶奶就成了幼小的馬鵬飛唯一的親人了。在奶奶的精心呵護下,小鵬飛一天天長大。祖孫二人的生活雖不富裕,但也無憂無慮。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就在小鵬飛5歲的時候,身患糖尿病的奶奶得了糖尿病合并癥,雙目失明,頸椎病、心臟病、末梢神經(jīng)壞死病也相繼找上了張子鳳。為了治病,一向剛強的奶奶張子鳳不得不賣掉僅有的房子,和小鵬飛過上了漂泊的生活,5歲的小鵬飛從此用他那稚嫩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奶奶住院了,小鵬飛成了奶奶24小時的陪護,他不停地勸著絕望、難過的奶奶:“不要怕,今后我就是你的眼睛,幫你看東西,我就是你的拐棍,給你領路。小鵬飛一邊說一邊用小手輕輕地擦著奶奶眼角的淚水。在醫(yī)院里,他每天給奶奶打熱水,給奶奶喂藥、喂水、喂飯,睡覺前給奶奶洗腳,每天給奶奶捶背。晚上不管多困,他都爬起來陪奶奶上廁所。
鄰居給奶奶送來了香噴噴的燒雞。吃飯時他喂奶奶燒雞,無論奶奶怎么叫他吃,他看著香噴噴的燒雞,就是不肯吃一口。他舔著手上沾著的油說:“奶奶,這雞味兒真香。奶奶你多吃些,眼睛就能看見了?!迸赃叺脑S多醫(yī)護人員、患者、陪護的人都掉下了眼淚:“從沒見過這么孝順、這么懂事的小孩兒?!?BR> 為奶奶買藥擦身子洗衣服。
小鵬飛7歲那年,奶奶得了肺炎,高燒不退。再加上糖尿病的加重,奶奶躺在床上覺得天旋地轉。小鵬飛穿過車輛如梭的馬路,一次一次地給奶奶去藥房買藥。到了晚上,奶奶的病情越來越重了,喘不上來氣,奶奶意識有些不清了,大小便失禁。幼小的鵬飛為奶奶脫下臟衣服,一點一點地用溫水擦干凈奶奶的身子,又為奶奶擦上\\爽身粉,換上干凈的衣服,看著奶奶安靜下來,小鵬飛又將奶奶換下的臟衣服用稚嫩的小手一點兒、一點兒地洗凈。奶奶看著孝順、懂事的孫子,心疼地哭了。小鵬飛一邊給奶奶擦著眼淚一邊故意逗奶奶說:“奶奶不是臭奶奶了,奶奶變成香奶奶了,變成香奶奶了!”小小的鵬飛成了絕望中的奶奶最開心的精神支柱。
魚肉給奶奶吃自己用汁兒拌飯。
每月小鵬飛拿到奶奶微薄的退休金后,首先要做的是到藥房買來奶奶當月的藥,然后,再去交水、電、煤氣等家庭必需的費用,接著去超市購買當月必需品,最后剩下不多的錢就是祖孫兩人一個月的全部生活費。雖然錢很少,可在他的精打細算下,一個月一個月地勉強維持下來了。
每當奶奶過生日、過節(jié)時,小鵬飛都要擠出些錢給奶奶做點好吃的。去年他從電視里學會了一道紅燒鯉魚菜的做法,他學著給奶奶做起了這道菜。還給這道菜起了個漂亮的名字叫“馬家傳統(tǒng)紅燒大鯉魚”。吃飯時,他將大塊魚夾在小碗里,弄得碎碎的,一點一點地挑出里面的刺,喂奶奶吃。還囑咐奶奶:“慢慢吃,小心刺,別扎著!”就這樣小鵬飛一點一點地摘著刺,一點一點地喂著奶奶,直到奶奶吃完飯他才肯吃。奶奶讓他吃魚,他卻只吃里面姜和蔥,用魚汁兒拌飯,把剩下的大塊魚肉留給奶奶下頓吃。平時吃飯時,他也是將菜里僅有的幾塊肉夾給奶奶吃。奶奶讓他吃,他卻說“奶奶,我吃肉的日子在后頭呢?我將來一定能考上好大學,掙很多錢,讓奶奶天天吃肉,吃個夠!”(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