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通用21篇)

字號:

    編寫教案有助于教師整合和規(guī)范教學資源,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案的語言要簡潔明了,避免使用難懂的封建性詞匯。教案對于教學來說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一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
    二、重點、難點。
    1.重點:矩形的判定.
    2.難點:矩形的判定及性質的綜合應用.
    三、例題的意圖分析。
    本節(jié)課的三個例題都是補充題,例1在的一組判斷題是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判定矩形的條件,老師們在教學中還可以適當?shù)卦僭黾右恍┡袛嗟念}目;例2是利用矩形知識進行計算;例3是一道矩形的判定題,三個題目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來綜合應用矩形定義及判定等知識的.
    四、課堂引入。
    1.什么叫做平行四邊形?什么叫做矩形?
    2.矩形有哪些性質?
    3.矩形與平行四邊形有什么共同之處?有什么不同之處?
    通過討論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
    矩形判定方法1:對角錢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方法2:有三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指出:判定一個四邊形是矩形,知道三個角是直角,條件就夠了.因為由四邊形內角和可知,這時第四個角一定是直角.)。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二
    教材p144例4,從所給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到并沒有按照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因此,首先應將數(shù)據(jù)重新排列,通過觀察會發(fā)現(xiàn)共有12個數(shù)據(jù),偶數(shù)個可以取中間的兩個數(shù)據(jù)146、148,求其平均值,便可得這組數(shù)據(jù)的中位數(shù)。
    教材p145例5,由表中第二行可以查到23.5號鞋的頻數(shù),因此這組數(shù)據(jù)的眾數(shù)可以得到,所提的建議應圍繞利于商家獲得較大利潤提出。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三
    5.在同一平面內,用兩個邊長為a的等邊三角形紙片(紙片不能裁剪)可以拼成的四邊形是()。
    a、矩形b、菱形c、正方形d、梯形。
    答案:b。
    知識點:等邊三角形的性質;菱形的判定。
    解析:
    解答:用兩個邊長為a的等邊三角形拼成的四邊形,它的四條邊長都為a,根據(jù)菱形的定義四邊相等的四邊形是菱形.根據(jù)題意得,拼成的四邊形四邊相等,則是菱形.故選b.
    分析:此題主要考查了等邊三角形的性質,菱形的定義.
    6.用兩個邊長為a的等邊三角形紙片拼成的四邊形是()。
    a、等腰梯形b、正方形c、矩形d、菱形。
    答案:d。
    知識點:等邊三角形的性質;菱形的判定。
    解析:
    解答:由于兩個等邊三角形的邊長都相等,則得到的四邊形的四條邊也相等,即是菱形.由題意可得:得到的四邊形的四條邊相等,即是菱形.故選d.
    分析:本題利用了菱形的概念:四邊相等的四邊形是菱形.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四
    1.積累“磬、攢、鰲頭、琉璃、藻井、蟠龍、中軸線、金鑾殿”等詞語,掌握它們的讀音和詞義。
    2.概述祖國傳統(tǒng)的建筑藝術及故宮建筑藝術的獨特風格和偉大成就。
    3.簡述方位詞在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時的重要作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
    1.能夠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學會按照空間順序說明復雜事物的寫作思路。
    2.靈活運用本文重點突出,有詳有略地說明事物的寫法,學以致用,初步學會寫說明文。
    情感目標。
    通過領略故宮博物院的宏偉藝術魅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fā)他們進一步發(fā)揚民族的創(chuàng)造精神,為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學習。
    教學重點。
    1.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的說明技巧。
    2.以太和殿為例,體會本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shù)膶懽魈厣?BR>    教學難點揣摩語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繪多姿多彩的龍的用意。
    教法選擇討論法和點撥法相結合延伸拓展法圖示法。
    課前準備故宮圖片。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組織與學生學習任務設計相關預設設計意圖反思與改進。
    教學過程。
    一、導入:顯示“故宮”全景圖像。
    故宮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藝術和獨特的民族風格,是中國數(shù)千年宮殿建筑藝術的總結性杰作,讓我們隨著作者去參觀故宮,去感受故宮的宏大壯麗和精美絕倫吧!
    二、檢查預習。
    1.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有關故宮的圖片和資料,由各位同學朗讀或用自己的話介紹。學生提供的資料可能包括故宮的修建經過、規(guī)模、作用、地位和與故宮有關的重大史實,介紹這些資料,有助于學生熟悉說明對象,為理解課文作準備。
    2.請游覽過故宮的同學談談見聞和感受,也可展示拍攝的照片,激發(fā)學生的自豪感和求知欲。
    3(1)辨明字音。
    磬()攢()鰲()頭琉()璃藻()井蟠()龍金鑾()殿。
    (2)辨析字形卸--御攏--瓏湛--斟綴--輟。
    諧--楷賜--踢瑣--鎖蟠--藩。
    (2)卸(推卸)--御(抵御)攏(合攏)--瓏(玲瓏)湛(湛藍)--斟(斟酌)綴(點綴)--輟(輟學)。
    諧(和諧)--楷(楷體)賜(賜予)--踢(踢球)瑣(瑣碎)--鎖(枷鎖)蟠(蟠龍)--藩(藩籬)。
    3)玲瓏:精巧細致。
    湛藍:深藍。布局:全面安排。肅穆:嚴肅而恭敬。幽雅:幽靜而雅致。悠揚:形容聲音時高時低,和諧動聽。井然有序:形容整齊的樣子。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朗讀課文,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學生大聲讀課文兩遍,給每個自然段加上序號,注意方位詞語的運用。
    3.教師要求學生畫出參觀故宮的路線圖,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4.選三位同學口述參觀故宮的路線,其余同學補充。
    四、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明確空間順序。
    (1)師生一同回顧關于說明文的說明順序的知識。
    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說明的時間順序和記敘的時間順序相似。說明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宜采用時間順序。
    空間順序要特別注意弄清空間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東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寫建筑物的結構,離開空間順序難以讓讀者看明白。
    邏輯順序,常以推理過程來表現(xiàn)。說明事理用邏輯順序便于體現(xiàn)事理的內部聯(lián)系。
    (2)提問:本文采用了哪一種說明順序?
    明確:本文是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介紹故宮的,大體上按照游覽參觀路線沿中軸線由南向北逐次介紹的。
    教師總結:本文在安排說明順序時著眼于縱貫紫禁城的中軸線,由南到北,逐次介紹建筑物。作者沿著參觀路線,以天安門為起點,穿端門,進午門,過漢白玉石橋,來到前三殿。依次介紹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東西兩側的文華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文華殿、武英殿合稱為“前朝”。然后繼續(xù)向北,簡單介紹了位于中軸線上的“內廷”建筑: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以及御花園。最后出順貞門到神武門而離開故宮,這樣寫井然有序,條理分明。
    2.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理解課文總說、分說相結合的特點。
    五、重點分析課文5~8段,體會課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shù)膶懽魈厣?BR>    1.學生齊讀5~8段。
    2.學生精讀5~8段,思考:
    (1)作者介紹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況?采用了什么樣的說明順序?
    (2)作者為什么把太和殿作為解說的重點?
    (3)揣摩文中寫“龍”的句子,探究作者這樣寫的原因。
    同桌之間交流,選六位同學回答。
    明確:(1)對太和殿,先寫使三大殿成為統(tǒng)一整體的臺基--臺基修建得很高(三層臺基高七米),并且設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個圓雕龍頭),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再寫太和殿外觀氣勢雄偉(是故宮最大的殿堂),色彩壯麗(金黃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頂,裝飾著青藍點金和貼金彩畫的斗拱、額枋、梁柱,紅色大圓柱,金瑣窗,朱漆門),內部裝飾的莊嚴富麗(金鑾寶座、雕龍屏、金柱、藻井、額枋等上面都裝飾著多姿多態(tài)的龍);最后從它的位置和功用上(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說明它在設計方面的象征意義--過去封建皇帝憑借雄偉的建筑顯示威嚴。使用的說明順序是由外到內、總說和分說相結合。
    (2)因為太和殿是“前朝”以至整個故宮的重點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統(tǒng)治權力和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個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為介紹的重點。
    (3)文中寫龍的句子有:“仰望殿頂,中央藻井有一條巨大的雕金蟠龍。從龍口里垂下一顆銀白色大圓珠,周圍環(huán)繞著六顆小珠,龍頭、寶珠正對著下面的寶座。梁枋間彩畫絢麗,有雙龍戲珠、單龍翔舞,有行龍、升龍、降龍,多態(tài)多姿,龍身周圍還襯托著流云火焰?!?BR>    寫龍,大概是基于這樣的考慮:一是說明對象的特征決定的,故宮曾是封建統(tǒng)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為封建統(tǒng)治者服務的;二是龍有象征意義,歷朝歷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為受命于天的“真龍?zhí)熳印?,把龍作為自己的化身,龍是皇權的象征?BR>    教師總結:說明文在以空間順序說明事物時,要抓住重點,詳略分明,這樣才能突出說明事物的特征。同學們在今后的寫作實踐中,要學習作者這種重點突出,有詳有略的寫作特色。平均使用筆力,只能分散讀者的注意力。
    六、說話訓練。
    要求學生采用與本文不同的順序口頭介紹故宮。
    教師提示:可以試著以神武門為出發(fā)點,沿中軸線前行到午門,介紹沿途的建筑;可以以三大殿為中心分別介紹三大殿前后的建筑;可以以保和殿北面的長方形小廣場為中心分別介紹廣場以南的建筑--前朝和廣場以北乾清門以內的建筑--內廷;可以按不同的功用將故宮里的建筑分成幾組逐次介紹。
    選四位同學口頭介紹,其余同學評價。
    七、課堂小結。
    故宮博物院是一個龐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紹的東西很多很多(九千多間房屋,九個多萬件藏品,九百多萬件檔案材料),如果全部說明,難免太多太雜,中心不突出。作者抓住中軸線,采用空間說明順序,運用總--分--總的寫法,突出重點,詳略分明,使讀者對路線、方位、各組建筑物的特點與聯(lián)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條理十分清楚。說明對象“故宮博物院”給我們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八、布置作業(yè)。
    閱讀下面這段話,指出其說明順序,并畫出說明這種順序的有關詞語。
    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標志是一座三間三樓的石牌坊。在明間的檐下,懸掛著孫中山先生手書“博愛”橫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門的緩長坡道,汽車可循此直達陵門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傾斜臺地,東、西兩側各建面闊三間的硬山卷棚小屋一片,為過去守陵衛(wèi)士的駐所。正面建陵門,高十五米,寬二十四米,深八米,藍玻璃單檐歇山頂。屋身用花崗石砌成無梁殿式樣,正中拱門楣上鐫刻著中山先生手書“天下為公”幾個金光大字。
    (提示:采用空間順序介紹陵墓,由南向北,依次介紹了石牌坊、墓道、卷棚小屋、陵門)。
    導學預設1:
    讓學生能夠自主完成學習任務,正確朗讀字音,語句的節(jié)奏,作家作品介紹。
    評價預設1:
    學生分組分層量化評價,按1-6號分別1-6分的辦法,同時對作答的學生做口頭評價。搶答的形式更具競爭性。
    導學預設2:
    通過朗讀,收集課文信息進行勾畫,填寫故宮布局圖。
    評價預設2:
    評價預設3:
    通過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成果的觀察,發(fā)現(xiàn)評價點,針對特定對象作出評價。
    導學預設4:
    學生根據(jù)教師出示的問題。
    評價預設3:
    通過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成果的觀察,發(fā)現(xiàn)評價點,針對特定對象作出評價。
    導學預設5:
    教師要對學生小組回答內容作總結,如本小組在學習中表現(xiàn)的是否積極,每個人是否按要求完成任務了,誰表現(xiàn)的突出,誰表現(xiàn)的不好,得分、失分原因,和其它小組比較還有哪些不足,應該怎樣改進等等。
    導學預設6:
    分析文章語言,讓學生根據(jù)理解回答,教師對學生回答情況做必要的總結,表揚優(yōu)秀小組。
    導學預設7:。
    學生提出質疑,發(fā)揮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學生交流后教師總結。
    評價預設4:
    通過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成果的觀察,發(fā)現(xiàn)評價點,針對特定對象作出評價。
    設計意圖1:
    明確學習任務,讓學生養(yǎng)成學會預習的良好習慣。
    設計意圖2:
    訓練學生閱讀和信息提煉能力能力。
    設計意圖3:
    培養(yǎng)學生語言概括能力,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設計意圖4:
    1.讓學生速度課文,掌握信息,準確把握人物特點。
    設計意圖5:
    利用小組評價解決問題,通過評價引導小組派較低層次的同學回答,從而培養(yǎng)小組關注弱勢,形成得分策略。同時也為較差學生建立自信和使他們感受成功快樂。
    運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以激勵學生并引發(fā)互相之間的競爭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設計意圖6:
    雖然大的方向明確了,但細節(jié)上學生思路還不是很明確,所以提示思考方向還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打開他們的思路,也可以平衡各組的成果,增強競爭力。
    反思與改進1:
    讓學生到黑板板書補充內容,更能能調動學習積極性。
    反思與改進2:
    學生做導游,提示要注意順序,說明地位和作用,讓學生查閱資料。
    反思與改進3:
    通過對課堂效果觀察,口頭即時激勵性評價優(yōu)于隱性量化評價,靈活量化評價更具調動性,分層評價應多引導,以內化為小組關注每個成員的主動行為,因此總結性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
    反思與改進4:
    學生的自主意識還沒有充分建立,所以在完成這個任務中,很多同學缺乏自信,更傾向于與同伴交流。所以培養(yǎng)自主意識還需要引起重視,獨立思考、完成任務必須做到獨立??陬^激勵的運用,效果明顯,對學生樹立自信有一定作用,需要教師有目的的去做這項工作。
    反思與改進5:
    有意識的隨時發(fā)現(xiàn)評價點,并有目的的實施相應的評價,無疑是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培養(yǎng)的很好的方式,需要教師重視并加以實施。
    板書設計:
    故宮博物院。
    (空間順序)。
    課后回顧及反饋:
    1,突出說明文教學,讓學生學會判斷說明順序及說明方法。
    2,突出本文詳略得當?shù)膶懽魈攸c。
    作業(yè)批改記錄:
    學生作業(yè)上交及時,大部分學生作業(yè)工整,出現(xiàn)問題采取集中訂正和個別輔導的方法。
    侯曉旭。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五
    1、認識中位數(shù)和眾數(shù),并會求出一組數(shù)據(jù)中的眾數(shù)和中位數(shù)。
    2、理解中位數(shù)和眾數(shù)的意義和作用。它們也是數(shù)據(jù)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數(shù)據(jù)信息,幫助人們在實際問題中分析并做出決策。
    3、會利用中位數(shù)、眾數(shù)分析數(shù)據(jù)信息做出決策。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六
    會應用平方差公式進行因式分解,發(fā)展學生推理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索利用平方差公式進行因式分解的過程,發(fā)展學生的逆向思維,感受數(shù)學知識的完整性.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互動交流的習慣,體會數(shù)學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價值.
    重、難點與關鍵。
    1.重點: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2.難點:領會因式分解的解題步驟和分解因式的徹底性.
    3.關鍵:應用逆向思維的方向,演繹出平方差公式,對公式的應用首先要注意其特征,其次要做好式的變形,把問題轉化成能夠應用公式的方面上來.
    教學方法。
    采用“問題解決”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問題的牽引下,推進自己的思維.
    教學過程。
    一、觀察探討,體驗新知。
    【問題牽引】。
    請同學們計算下列各式.
    (1)(a+5)(a-5);(2)(4m+3n)(4m-3n).
    【學生活動】動筆計算出上面的兩道題,并踴躍上臺板演.
    (1)(a+5)(a-5)=a2-52=a2-25;。
    (2)(4m+3n)(4m-3n)=(4m)2-(3n)2=16m2-9n2.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完成下面的兩道題目,并運用數(shù)學“互逆”的思想,尋找因式分解的規(guī)律.
    1.分解因式:a2-25;2.分解因式16m2-9n.
    【學生活動】從逆向思維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
    (1)a2-25=a2-52=(a+5)(a-5).
    (2)16m2-9n2=(4m)2-(3n)2=(4m+3n)(4m-3n).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完成a2-b2=(a+b)(a-b)的同時,導出課題: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平方差公式:a2-b2=(a+b)(a-b).
    評析: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a、b,教學中還要強調一下,可以表示數(shù)、含字母的代數(shù)式(單項式、多項式).
    二、范例學習,應用所學。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投影顯示或板書)。
    (1)x2-9y2;(2)16x4-y4;。
    (3)12a2x2-27b2y2;(4)(x+2y)2-(x-3y)2;。
    (5)m2(16x-y)+n2(y-16x).
    【思路點撥】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1~5題均滿足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教師活動】啟發(fā)學生從平方差公式的角度進行因式分解,請5位學生上講臺板演.
    【學生活動】分四人小組,合作探究.
    解:(1)x2-9y2=(x+3y)(x-3y);。
    (5)m2(16x-y)+n2(y-16x)。
    =(16x-y)(m2-n2)=(16x-y)(m+n)(m-n).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七
    一、教學目標:理解分式乘方的運算法則,熟練地進行分式乘方的運算。
    二、重點、難點。
    1、重點:熟練地進行分式乘方的運算。
    2、難點:熟練地進行分式乘、除、乘方的混合運算。
    3、認知難點與突破方法。
    順其自然地推導可得:
    ===,即=。(n為正整數(shù))。
    歸納出分式乘方的法則: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別乘方。
    三、例、習題的意圖分析。
    1、p17例5第(1)題是分式的乘方運算,它與整式的乘方一樣應先判。
    斷乘方的結果的符號,在分別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題是分式的乘除與乘方的混合運算,應對學生強調運算順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
    2、教材p17例5中象第(1)題這樣的分式的乘方運算只有一題,對于初學者來說,練習的量顯然少了些,故教師應作適當?shù)难a充練習。同樣象第(2)題這樣的分式的乘除與乘方的混合運算,也應相應的增加幾題為好。
    分式的乘除與乘方的混合運算是學生學習中重點,也是難點,故補充例題,強調運算順序,不要盲目地跳步計算,提高正確率,突破這個難點。
    四、課堂引入。
    計算下列各題:
    (1)==()(2)==()。
    (3)==()。
    [提問]由以上計算的結果你能推出(n為正整數(shù))的結果嗎?
    五、例題講解。
    (p17)例5.計算。
    [分析]第(1)題是分式的乘方運算,它與整式的乘方一樣應先判斷乘方的結果的符號,再分別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題是分式的乘除與乘方的混合運算,應對學生強調運算順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
    六、隨堂練習。
    1、判斷下列各式是否成立,并改正。
    (1)=(2)=。
    (3)=(4)=。
    2、計算。
    (1)(2)(3)。
    (4)5)。
    (6)。
    七、課后練習。
    計算。
    (1)(2)。
    (3)(4)。
    八、答案:
    六、1.(1)不成立,=(2)不成立,=。
    (3)不成立,=(4)不成立,=。
    2、(1)(2)(3)(4)。
    (5)(6)。
    七、(1)(2)(3)(4)。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八
    一、教學目的:
    1.掌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關系.
    2.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義及性質1、2;會用這些性質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會計算菱形的面積.
    3.通過運用菱形知識解決具體問題,提高分析能力和觀察能力.
    4.根據(jù)平行四邊形與矩形、菱形的從屬關系,通過畫圖向學生滲透集合思想.
    二、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菱形的性質1、2.
    2.教學難點:菱形的性質及菱形知識的綜合應用.
    三、例題的意圖分析。
    本節(jié)課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是一道補充題,是為了鞏固菱形的性質;例2是教材p108中的例2,這是一道用菱形知識與直角三角形知識來求菱形面積的實際應用問題.此題目,除用以鞏固菱形性質外,還可以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計算菱形的面積,以促進學生熟練、靈活地運用知識.
    四、課堂引入。
    1.(復習)什么叫做平行四邊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邊形和矩形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2.(引入)我們已經學習了一種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矩形,其實還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邊形,請看演示:(可將事先按如圖做成的一組對邊可以活動的教具進行演示)如圖,改變平行四邊形的邊,使之一組鄰邊相等,從而引出菱形概念.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九
    一、教學目標:熟練地進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運算。
    二、重點、難點。
    1、重點:熟練地進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運算。
    2、難點:熟練地進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運算。
    3、認知難點與突破方法:
    緊緊抓住分式乘除法的混合運算先統(tǒng)一成為乘法運算這一點,然后利用上節(jié)課分式乘法運算的基礎,達到熟練地進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運算的目的。課堂練習以學生自己討論為主,教師可組織學生對所做的題目作自我評價,關鍵是點撥運算符號問題、變號法則。
    三、例、習題的意圖分析。
    1、p17頁例4是分式乘除法的混合運算。分式乘除法的混合運算先把除法統(tǒng)一成乘法運算,再把分子、分母中能因式分解的多項式分解因式,最后進行約分,注意最后的結果要是最簡分式或整式。
    教材p17例4只把運算統(tǒng)一乘法,而沒有把25x2-9分解因式,就得出了最后的結果,教師在見解是不要跳步太快,以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理解不了,造成新的疑點。
    2,p17頁例4中沒有涉及到符號問題,可運算符號問題、變號法則是學生學習中重點,也是難點,故補充例題,突破符號問題。
    四、課堂引入。
    計算。
    (1)(2)。
    五、例題講解。
    (p17)例4.計算。
    [分析]是分式乘除法的混合運算。分式乘除法的混合運算先統(tǒng)一成為乘法運算,再把分子、分母中能因式分解的多項式分解因式,最后進行約分,注意最后的計算結果要是最簡的。
    (補充)例。計算。
    (1)。
    =(先把除法統(tǒng)一成乘法運算)。
    =(判斷運算的符號)。
    =(約分到最簡分式)。
    (2)。
    =(先把除法統(tǒng)一成乘法運算)。
    =(分子、分母中的多項式分解因式)。
    =
    =
    六、隨堂練習。
    計算。
    (1)(2)。
    (3)(4)。
    七、課后練習。
    計算。
    (1)(2)。
    (3)(4)。
    八、答案:
    六。(1)(2)(3)(4)-y。
    七。(1)(2)(3)(4)。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十
    根據(jù)大綱要求,結合本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能力,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技能:1、理解因式分解的含義,能判斷一個式子的變形是否為因式分解。
    2、熟練運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過程與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體會類比的數(shù)學思想逐步形成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習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現(xiàn)實情景,讓學生認識到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并提高學生關注生存環(huán)境的環(huán)保意識。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十一
    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質。
    2、會用分式的基本性質將分式變形。
    二、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質。
    2、難點:靈活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將分式變形。
    3、認知難點與突破方法。
    教學難點是靈活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將分式變形。突破的方法是通過復習分數(shù)的通分、約分總結出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再用類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質。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導出通分、約分的概念,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靈活地將分式變形。
    三、例、習題的意圖分析。
    1.p7的例2是使學生觀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相應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這個整式,填到括號里作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變。
    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進一步運用分式的基本性質進行約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約分是要找準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結果要是最簡分式;通分是要正確地確定各個分母的最簡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數(shù)的最小公倍數(shù),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冪的積,作為最簡公分母。
    教師要講清方法,還要及時地糾正學生做題時出現(xiàn)的錯誤,使學生在做提示加深對相應概念及方法的理解。
    3.p11習題16.1的第5題是:不改變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號。這一類題教材里沒有例題,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質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號,改變其中任何兩個,分式的值不變。
    “不改變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號”是分式的基本性質的應用之一,所以補充例5.
    四、課堂引入。
    1、請同學們考慮:與相等嗎?與相等嗎?為什么?
    2、說出與之間變形的過程,與之間變形的過程,并說出變形依據(jù)?
    3、提問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讓學生類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質。
    五、例題講解。
    p7例2.填空:
    [分析]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個整式,使分式的值不變。
    p11例3.約分:
    [分析]約分是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個整式,使分式的值不變。所以要找準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約分的結果要是最簡分式。
    p11例4.通分:
    [分析]通分要想確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數(shù)的最小公倍數(shù),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冪的積,作為最簡公分母。
    (補充)例5.不改變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號。
    [分析]每個分式的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都有自己的符號,其中兩個符號同時改變,分式的值不變。
    解:=,=,=,=,=。
    六、隨堂練習。
    1、填空:
    (1)=(2)=。
    (3)=(4)=。
    2、約分:
    (1)(2)(3)(4)。
    3、通分:
    (1)和(2)和。
    (3)和(4)和。
    4、不改變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號。
    (1)(2)(3)(4)。
    七、課后練習。
    1、判斷下列約分是否正確:
    (1)=(2)=。
    (3)=0。
    2、通分:
    (1)和(2)和。
    3、不改變分式的值,使分子第一項系數(shù)為正,分式本身不帶“-”號。
    (1)(2)。
    八、答案:
    六、1.(1)2x(2)4b(3)bn+n(4)x+y。
    2、(1)(2)(3)(4)-2(x-y)2。
    3、通分:
    (1)=,=。
    (2)=,=。
    (3)==。
    (4)==。
    4、(1)(2)(3)(4)。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十二
    平行四邊形定義:有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
    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
    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
    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平行四邊形的判定。
    1.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2.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3.兩組對角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4.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邊,且等于第三邊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
    矩形的定義: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
    矩形的性質:矩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對角線平分且相等。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十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生活實例中認識軸對稱圖.
    2.分析軸對稱圖形,理解軸對稱的概念.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
    2、在靈活運用知識解決有關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并掌握探索、歸納圖形性質的推理方法,進一步培說理和進行簡單推理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
    理解軸對稱的概念。
    教學難點。
    能夠識別軸對稱圖形并找出它的對稱軸.
    教具準備:三角尺。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舉實例說明對稱的重要性和生活充滿著對稱。
    2.對稱給我們帶來多少美的感受!初步掌握對稱的奧秒,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圖形的特征,還可以使我們感受到自然界的美與和諧.
    3.軸對稱是對稱中重要的一種,讓我們一起走進軸對稱世界,探索它的秘密吧!
    二.導入新課。
    1.觀察:幾幅圖片(出示圖片),觀察它們都有些什么共同特征.
    強調:對稱現(xiàn)象無處不在,從自然景觀到分子結構,從建筑物到藝術作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品,人們都可以找到對稱的例子.
    練習:從學生生活周圍的事物中來找一些具有對稱特征的例子.
    3.如果一個圖形沿一直線折疊,直線兩旁的部分能夠互相重合,這個圖形就叫做軸對稱圖形,這條直線就是它的對稱軸.我們也說這個圖形關于這條直線(成軸)?對稱.
    4.動手操作:取一張質地較硬的紙,將紙對折,并用小刀在紙的中央隨意。
    刻出一個圖案,將紙打開后鋪平,你得到兩個成軸對稱的圖案了嗎?
    歸納小結:由此我們進一步了解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征:一個圖形沿一條直線折疊后,折痕兩側的圖形完全重合.
    5.練習:你能找出它們的對稱軸嗎?分小組討論.
    思考:大家想一想,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小結得出:.像這樣,?把一個圖形沿著某一條直線折疊,如果它能夠與另一個圖形重合,那么就說這兩個圖形關于這條直線對稱,?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折疊后重合的點是對應點,叫做對稱點.
    三.隨堂練習。
    1、課本60練習1、2。
    四.課時小結。
    分了軸對稱圖形和兩個圖形成軸對稱.
    五.課后作業(yè)。
    習題13.1.1、2、6題.
    六.教后記。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十四
    教學。
    目標(含重點、難點)及。
    設置依據(jù)教學目標。
    1、了解多面體、直棱柱的有關概念.2、會認直棱柱的側棱、側面、底面.。
    3、了解直棱柱的側棱互相平行且相等,側面是長方形(含正方形)等特征.。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過程。
    內容與環(huán)節(jié)預設、簡明設計意圖二度備課(即時反思與糾正)。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析:學生很容易回答出更多的答案。
    師:(繼續(xù)補充)有許多著名的建筑,像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艾菲爾鐵塔、美國的迪思尼樂園、德國的古堡風光,中國北京的西客站,它們也是由不同的立體圖形組成的;那么立體圖形在生活中有著怎樣的廣泛的應用呢?瞧,食物中的冰激凌、櫻桃、端午節(jié)的粽子等。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多面體、棱、頂點概念:
    2.合作交流。
    師: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幾何體。
    學生活動:(讓學生從中閉眼摸出某些幾何體,邊摸邊用語言描。
    述其特征。)。
    師:同學們再討論一下,能否把自己的語言轉化為數(shù)學語言。
    學生活動:分小組討論。
    說明:真正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發(fā)現(xiàn)知識,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課堂氣氛活躍,教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愉快。
    師:請大家找出與長方體,立方體類似的物體或模型。
    析:舉出實例。(找出區(qū)別)。
    師:(總結)棱柱分為之直棱柱和斜棱柱。(根據(jù)其側棱與底面是否垂直)根據(jù)底面多邊形的邊數(shù)而分為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兩個底面,底面是平面圖形中的多邊形,而且彼此全等;
    側面都是長方形含正方形。
    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是直四棱柱。
    3.反饋鞏固。
    完成“做一做”
    析:由第(3)小題可以得到:
    直棱柱的相鄰兩條側棱互相平行且相等。
    4.學以至用。
    出示例題。(先請學生單獨考慮,再作講解)。
    析:引導學生著重觀察首飾盒的側面是什么圖形,上底面是什么圖形,然后與直棱柱的特征作比較。(使學生養(yǎng)成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習慣)。
    最后完成例題中的“想一想”
    5.鞏固練習(學生練習)。
    完成“課內練習”
    三、小結回顧,反思提高。
    師:我們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什么?哪些地方比較難學呢?
    合作交流后得到:重點直棱柱的有關概念。
    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兩個底面,底面是平面圖形中的多邊形,而且彼此全等;
    側面都是長方形含正方形。
    例題中的把首飾盒看成是由兩個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的組合,或著是兩個直四棱柱的組合需要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這一點比較難。
    板書設計。
    作業(yè)布置或設計作業(yè)本及課時特訓。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十五
    1、了解方差的定義和計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產生和形成過程。
    3、會用方差計算公式比較兩組數(shù)據(jù)波動大小。
    重點:掌握方差產生的必要性和應用方差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理解方差公式。
    (一)知識詳解:
    方差:設有n個數(shù)據(jù),各數(shù)據(jù)與它們的平均數(shù)的差的平方分別為。
    用它們的平均數(shù)表示這組數(shù)據(jù)的方差,即。
    給力小貼士:方差越小說明這組數(shù)據(jù)越穩(wěn)定,波動性越低。
    (二)自主檢測小練習:
    1、已知一組數(shù)據(jù)為2.0、-1.3、-4,則這組數(shù)據(jù)的方差為。
    2、甲、乙兩組數(shù)據(jù)如下:
    甲組:1091181213107;
    乙組:7891011121112。
    分別計算出這兩組數(shù)據(jù)的極差和方差,并說明哪一組數(shù)據(jù)波動較小。
    引例:問題:從甲、乙兩種農作物中各抽取10株苗,分別測得它的苗高如下(單位:cm):
    甲:9.10.10.13.7.13.10.8.11.8;
    乙:8.13.12.11.10.12.7.7.10.10;
    問:(1)哪種農作物的苗長較高(可以計算它們的平均數(shù):=)?
    (2)哪種農作物的苗長較整齊?(可以計算它們的極差,你可以發(fā)現(xiàn))。
    歸納:方差:設有n個數(shù)據(jù),各數(shù)據(jù)與它們的平均數(shù)的差的平方分別為。
    用它們的平均數(shù)表示這組數(shù)據(jù)的方差,即用來表示。
    (一)例題講解:
    金志強1013161412。
    提示:先求平均數(shù),然后使用公式計算方差。
    (二)小試身手。
    1、甲、乙兩名學生在相同條件下各射擊靶10次,命中的環(huán)數(shù)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經過計算,兩人射擊環(huán)數(shù)的平均數(shù)是,但s=,s=,則ss,所以確定去參加比賽。
    1、求下列數(shù)據(jù)的眾數(shù):
    (1)3.2.5.3.1.2.3(2)5.2.1.5.3.5.2.2。
    方差公式:
    提示:方差越小,說明這組數(shù)據(jù)越集中。波動性越小。
    每課一首詩:求方差,有公式;先平均,再求差;求平方,再平均;所得數(shù),是方差。
    1、小爽和小兵在10次百米跑步練習中的成績如下表所示:(單位:秒)。
    如果根據(jù)這些成績選拔一人參加比賽,你會選誰呢?
    必做題:教材141頁練習1.2;選做題:練習冊對應部分習題。
    寫下你的收獲,交流你的經驗,分享你的成果,你會感到無比的快樂!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十六
    在推理判斷中得出同底數(shù)冪乘法的運算法則,并掌握“法則”的應用.2.過程與方法。
    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培養(yǎng)協(xié)作精神、探究精神,增強學習信心.重、難點與關鍵。
    1.重點:同底數(shù)冪乘法運算性質的推導和應用.2.難點:同底數(shù)冪的乘法的法則的應用.
    一、創(chuàng)設情境,故事引入【情境導入】。
    力一劈,把混沌的宇宙劈成兩半,上面是天,下面是地,從此宇宙有了天地之分,盤古完成了這樣一個壯舉,累死了,他的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毛發(fā)變成了森林和草原,骨頭變成了高山和高原,肌肉變成了平原與谷地,血液變成了河流.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十七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大力推進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苯處熯\用現(xiàn)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對教學活動進行創(chuàng)造性設計,發(fā)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術和數(shù)學教學的學科特點結合起來,可以使教學的表現(xiàn)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數(shù)學概念的形成與發(fā)展,數(shù)學思維的過程和實質,展示數(shù)學思維的形成過程,使數(shù)學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節(jié)課內容是學生在小學階段初步了解特殊四邊形以及學過《三角形》這章的基礎上進行的,在知識結構上打破了教材的編寫順序,從整體的角度探究特殊四邊形性質。運用多媒體教學體現(xiàn)出直觀、課容量大、容易接受的特點,為進一步的理論證明及應用起著提供數(shù)據(jù)和宏觀指導作用,使學生學習本章具體內容時知道身在何處,使知識體系更加系統(tǒng)。本節(jié)課內容是四邊形這章的理論基礎,在該章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班經歷了一年多課改實踐,學生對運用現(xiàn)代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有濃厚的興趣,能運用《幾何畫板》這一工具進行簡單的操作,形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風,從而樂于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與同學探索、發(fā)現(xiàn)、歸納、經歷數(shù)學知識于實踐的過程。
    本節(jié)課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先進教學設備(兩名學生一臺電腦),利用筆者自制,借助《幾何畫板》把學生帶入數(shù)學模擬實驗室,以研究電動門的機械原理為切入點,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shù)學知識的形成并進行解釋與應用過程。組員相互配合分別測量、搜集、分析、整理特殊四邊形的邊長、角度、對角線長度等數(shù)據(jù),并總結其性質,通過人機對話方式把靜態(tài)、抽象的幾何圖形變?yōu)閯討B(tài)、直觀地演示出來。在此過程中教師當好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決策者、創(chuàng)造者和參與者,教給學生自覺主動地探究新知識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習慣,使學生獲得對數(shù)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發(fā)展。
    1、初步理解特殊四邊形性質;
    2、培養(yǎng)學生自主收集、描述和分析數(shù)據(jù)的能力;
    1、了解特殊四邊形性質的形成過程;
    2、初步了解探究新知識的一些方法;
    1、了解特殊四邊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學生在觀察、歸納、類比及實驗教學活動中,體會成功后的喜悅;
    3、初步具有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環(huán)境:
    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
    教學課型:
    試驗探究式。
    教學重點:
    特殊四邊形性質。
    教學難點:
    特殊四邊形性質的發(fā)現(xiàn)。
    一、設置情景,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
    1、電動門的網格和結點能組成哪些四邊形?
    2、在開(關)門過程中這些四邊形是如何變化的?
    3、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
    解決問題:
    學生猜想:包括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當我們學習完本節(jié)知識后,其他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意圖:用《幾何畫板》的動態(tài)演示生活事例,充分展示了數(shù)學的美妙,可以使學生容易進入情境和保持積極學習狀態(tài),激起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求知欲望。)。
    二、整體了解,形成系統(tǒng)。
    本節(jié)課從整體角度研究特殊四邊形性質,為今后的個體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們先研究四邊形中的特殊與一般的關系。
    提出問題:
    1、本章主要研究哪些特殊四邊形?
    2、從哪幾方面研究這些特殊四邊形?
    解決問題:
    學生操作電腦(用幾何畫板),了解本章研究的主要圖形;教師個別指導。
    1、包括: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3、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后面應該是矩形,但不符合梯形定義,所以沒有圖形。
    (意圖:學生自主觀察、分組討論了解本章知識結構,從而形成系統(tǒng);通過假設、猜想、推理、論證、否定假設獲得新知識)。
    三、個體研究、總結性質。
    1、平行四邊形性質。
    提出問題:
    在平行四邊形的形狀、位置、大小變化過程中,請觀察數(shù)據(jù)并找出邊長、角度、對角線長度相對不變的性質。
    解決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拖動b點(學生操作電腦),改變平行四邊形的形狀、位置、大小,并觀察數(shù)據(jù)的變化,從中找出相對不變的要素。
    在圖形變化過程中,
    (1)對邊相等;
    (2)對角相等;
    (3)通過ao=co、bo=do,可得對角線互相平分;
    (4)通過鄰角互補,可得對邊平行;
    (5)內外角和都等于360度;
    (6)鄰角互補;
    ……。
    指導學生填表:
    平行四邊形性質矩形性質正方形性質。
    菱形性質。
    梯形性質等腰梯形性質。
    直角梯形性質。
    (既屬于平行四邊形性質又屬于矩形性質可以畫箭頭)。
    按照平行四邊形性質的探索思路,分別研究:
    2、矩形性質;
    3、菱形性質;
    4、正方形性質;
    5、梯形性質;
    6、等腰梯形性質;
    7、直角梯形的性質。
    (意圖:學生運用電腦自主收集、描述、分析數(shù)據(jù),把抽象的性質變?yōu)橹庇^化、形象化,培養(yǎng)獨立探究,自主自信,使學生體驗到科學探索的樂趣。)。
    教師總結:
    (意圖:掌握畫箭頭的方法,使學生了解事物個體既有該事物一般性質,又有自己的特點。既清楚地表達,又節(jié)省時間。)。
    四、聯(lián)系生活,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
    學生操作電腦,觀察圖形、分組討論,教師個別指導。
    學生在分別演示開(關)門過程中,觀察數(shù)據(jù)并總結:邊長、角度、對角線長度的變化引起四邊形的形狀、大小、位置的變化。
    四邊形具有不穩(wěn)定性,而三角形沒有這個特點……。
    (意圖:使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成功后的喜悅。)。
    五、小結。
    1.研究問題從整體到局部的方法;
    2.主要從邊長、角度、對角線長度三方面研究特殊四邊形性質。
    六、作業(yè)。
    1.平行四邊形內角中,既有兩個相鄰的角相等,又有一組鄰邊相等,試判斷它是什么圖形。
    2.觀察實際生活中的電動門,在開(關)門過程中特殊四邊形的變化。
    針對教學內容、學生特點及設計方案,預計下列學習效果:
    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圖文并茂、形象直觀的特點,通過學生自主測量、分析、整理數(shù)據(jù)并總結其性質,培養(yǎng)學生收集、描述和分析數(shù)據(jù)的能力,并達到初步理解特殊四邊形性質的目標。
    在問題引入、了解整體、測量個體、總結性質的過程中,符合事物的認識規(guī)律及探究新知識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由于個體差異,針對教學目標難以達到的個別學生,根據(jù)教學的進展,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及時指導,使教學目標得以實現(xiàn)。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十八
    三角形中相關元素的概念、按邊分類及三角形的三邊關系。
    2.內容解析。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三角形中的相關概念和三角形三邊關系。
    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三角形的三邊關系。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1.教學目標。
    (1)了解三角形中的相關概念,學會用符號語言表示三角形中的對應元素。
    (2)理解并且靈活應用三角形三邊關系。
    2.教學目標解析。
    (1)結合具體圖形,識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元素。
    (2)會用符號、字母表示三角形中的相關元素,并會按邊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3)理解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一性質,并會運用這一性質來解決問題。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四、教學過程設計。
    1.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問題回憶生活中的三角形實例,結合你以前對三角形的了解,請你給三角形下一個定義。
    2.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動態(tài)演示“首尾順次相接”這個的動畫,歸納出三角形的定義。
    師生活動:
    三角形的定義:由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條線段首尾順次相接所組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十九
    本節(jié)內容的重點是線段垂直平分線定理及其逆定理.定理反映了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是證明兩條線段相等的依據(jù);逆定理反映了線段垂直平分線的判定,是證明某點在某條直線上及一條直線是已知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依據(jù).
    本節(jié)內容的難點是定理及逆定理的關系.垂直平分線定理和其逆定理,題設與結論正好相反.學生在應用它們的時候,容易混淆,幫助學生認識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區(qū)別,這是本節(jié)的難點.
    本節(jié)課教學模式主要采用“學生主體性學習”的教學模式.提出問題讓學生想,設計問題讓學生做,錯誤原因讓學生說,方法與規(guī)律讓學生歸納.教師的作用在于組織、點撥、引導,促進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大膽想象,總結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具體說明如下:
    學生前面,學習過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概念,這樣由復習概念入手,順其自然提出問題:在垂直平分線上任取一點p,它到線段兩端的距離有何關系?學生會很容易得出“相等”.然后學生完成證明,找一名學生的證明過程,進行投影總結.最后,由學生將上述問題,用文字的形式進行歸納,即得線段垂直平分線定理.這樣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積極參與發(fā)現(xiàn),激發(fā)了學生的認識沖突,使學生克服思維和探求的惰性,獲得鍛煉機會,對定理的產生過程,真正做到心領神會.
    線段垂直平分線的定理及逆定理的證明都比較簡單,學生學習一般沒有什么困難,這一節(jié)的難點仍然的定理及逆定理的關系,為了很好的突破這一難點,教學時采用與角的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和逆定理對照,類比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這兩個定理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二十
    在教學中努力推進九年義務教育,落實新課改,體現(xiàn)新理念,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通過數(shù)學課的教學,使學生切實學好從事現(xiàn)代化建設和進一步學習現(xiàn)代化科學技術所必需的數(shù)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是初中學習過程中的關鍵時期,學生基礎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將來是否能升學。優(yōu)生不多,思想不夠活躍,有少數(shù)學生不上進,思維跟不上。要在本期獲得理想成績,老師和學生都要付出努力,充分發(fā)揮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作用,注重方法,培養(yǎng)能力。
    三、本學期教學內容分析
    本學期教學內容共計六章。
    第一章《三角形的證明》
    本章將證明與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及判定有關的一些結論,證明線段垂直平分線和角平分線的有關性質,將研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進一步體會證明的必要性。
    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本章通過具體實例建立不等式,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質,了解一般不等式的解、解集、解集在數(shù)軸上的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應用;通過具體實例滲透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數(shù)的內在聯(lián)系.最后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和應。
    第三章《圖形的平移與旋轉》
    本章將在小學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的平移與旋轉,探索平移,旋轉的性質,認識并欣賞平移,中心對稱在自然界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
    第四章《分解因式》
    本章通過具體實例分析分解因式與整式的乘法之間的關系揭示分解因式的實質,最后學習分解因式的幾種基本方法。
    第五章《分式與分式方程》
    本章通過分數(shù)的有關性質的回顧建立了分式的概念、性質和運算法則,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分式的化簡求值、解分式方程及列分式方程解應用題,能解決簡單的實際應用問題。
    第六章《平行四邊形》
    本章將研究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定,以及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還將探索多邊形的內角和,外角和的規(guī)律;經歷操作,實驗等幾何發(fā)現(xiàn)之旅,享受證明之美。
    四、主要措施
    1、面向全體學生。
    由于學生在知識、技能方面的發(fā)展和興趣、特長等不盡相同,所以要因材施教。在組織教學時,應從大多數(shù)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并兼顧學習有困難的和學有余力的學生。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特別予以關心,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激發(fā)他們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指導他們改進學習方法。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的困難,使他們經過努力,能夠達到大綱中規(guī)定的基本要求,對學有余力的學生,要通過講授選學內容和組織課外活動等多種形式,滿足他們的學習愿望,發(fā)展他們的數(shù)學才能。
    2、重視改進教學方法,堅持啟發(fā)式,反對注入式。
    教師在課前先布置學生預習,同時要指導學生預習,提出預習要求,并布置與課本內容相關、難度適中的嘗試題材由學生課前完成,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梳理新課知識,指出重點和易錯點,解答學生預習時遇到的問題,再設計提高題由學生進行嘗試,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成功,調動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可激勵學生自我編題。努力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得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將實際問題上升為數(shù)學模型的能力,注意激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3、 改革作業(yè)結構減輕學生負擔。將學生按學習能力分成幾個層次,分別布置難、中、淺三個層次作業(yè),使每類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提高。
    4、課后輔導實行流動分層。
    5、運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教學,積極更新自己腦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將帶來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陶行知說: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有助于學生穩(wěn)步提高學習成績,發(fā)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彌補智力上的不足。
    7、開展課題的研究,課外調查,操作實踐,帶動班級學生學習數(shù)學,同時發(fā)展這一部分學生的特長。
    8、進行個別輔導,優(yōu)生提升能力,扎實打牢基礎知識;對學困生,一些關鍵知識,輔導他們過關,為他們以后的發(fā)展鋪平道路。
    9、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進度
    第一章《三角形的證明》13課時
    1.1等腰三角形 4課時
    1.2直角三角形 2課時
    1.3線段的垂直平分線 2課時
    1.4角平分線 2課時
    復習小節(jié)與檢測 3課時
    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12課時
    2.1 不等關系 1課時
    2.2 不等式的基本性質 1課時
    2.3 不等式的解集 1課時
    2.4 一元一次不等式2課時
    2.5 一元一次不等式與一次函數(shù)2課時
    2.6 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2課時
    復習小節(jié) 與檢測 3課時
    第三章《圖形的平移與旋轉》 10課時
    3.1圖形的平移 3課時
    3.2圖形的旋轉 2 課時
    3.3中心對稱 1課時
    3.4簡單的圖形設計 1 課時
    復習小節(jié)與檢測 3課時
    期中考試復習2 課時
    第四章《分解因式》7課時
    4.1分解因式1課時
    4.2提公因式法 2課時
    4.3公式法 2課時
    4.4重心 2課時
    復習小節(jié)與檢測 2課時
    第五章《分式與分式方程》 11課時
    5.1認識分式 2課時
    5.2 分式的乘除法 1課時
    5.3分式的加減法 3課時
    5.4分式方程 3課時
    復習小節(jié)與檢測 2課時
    第六章《平行四邊形》 10課時
    4.1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2課時
    4.2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的判定 3課時
    4.3三角形的中位線 1課時
    4.4多邊形的內角和外角和 2課時
    復習小節(jié)與檢測 2課時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二十一
    認知基礎:學生在七年級下冊第四章已學習了《變量之間的關系》,對變量間互相依存的關系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對于變量間的變化規(guī)律尚不明確,理解的很膚淺,也缺乏理論高度,另外本章在認知方式和思維深度上對學生有較高的要求,學生在理解和運用時會有一定的難度。
    活動經驗基礎:在七年級下冊《變量之間的關系》一章中,學生接觸了大量的生活實例額,體會了變量之間相互依賴關系的普遍性,感受到了學習變量關系的必要性,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識圖能力和主動參與、合作的意識和初步的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初步掌握函數(shù)概念,能判斷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是否可以看作函數(shù)。
    (2)根據(jù)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式,給定其中一個變量的值相應的會求出另一個變量的值。
    (3)會對一個具體實例進行概括抽象成為函數(shù)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函數(shù)概念初步形成利用函數(shù)的觀點認識現(xiàn)實世界的意識和能力。
    (2)經歷具體實例的抽象概括過程,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經歷函數(shù)概念的抽象概括過程,體會函數(shù)的模型思想。
    (2)能主動從事觀察、操作、交流、歸納等探索活動,形成自己對數(shù)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