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地理中國地形教案(五篇)

字號: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高中地理中國地形教案篇一
    知識目標:
    1、記住我國的地勢特征,各級階梯的分界線、平均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區(qū)
    2、記住我國主要山脈的名稱、走向和分布
    3、總結我國地形的基本特征,記住我國主要地形區(qū)的分布和特點
    能力目標:
    1、學會使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分析我國地形、地勢特點
    2、能夠通過地形的種類和分布、海拔高度和地勢起伏等方面去分析地形地勢對我國農業(yè)、氣候、河流的影響
    情感目標:
    通過對我國壯麗山河的學習,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熱愛祖國和保衛(wèi)祖國的決心和信心。
    重點、難點:
    重點:1、我國的地形、地勢特點
    2、我國三級階梯的分布及每一級階梯主要的地形區(qū)
    3、我國各種山脈的走向及分布
    4、我國主要地形區(qū)的分布及地表特征
    難點:
    如何利用地形地貌特點分析對農業(yè)、氣候、河流的影響
    自主學習:
    1、對照“沿320n線中國地勢剖面圖”和“中國的地形圖”
    (1)在“中國地形圖”上畫出320n線,看320n自西向東經過的地形區(qū)依次是
    (2)看“320n”地勢剖面圖,完成p20頁活動1、2、3小題,并填寫下表:
    階梯名稱 主要地形區(qū) 平均海拔高度(米) 第一級階梯 第二級階梯 第三級階梯 2、讀“中國主要山脈分布圖”,結合課本內容完成:
    (1)在圖上找出我國東西走向的山脈、南北走向的山脈、
    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弧形山脈
    (2)我國的最高峰是________,平均海拔_____米,它位于哪兩國的交界處_______;我國東部的最高峰是______,海拔______米
    3、對照 “中國山脈分布圖”和“中國地形圖”回答:
    (1)找出我國三級階梯的分界山脈:
    一二階梯之間的分界山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階梯之間的分界山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將三級階梯的分界山脈描在“中國地形圖”上。
    4、“中華五岳”中的“五岳”指的是什么?它們各位于哪個省區(qū)?
    (二)、自學成果反饋:
    在圖中填出各種走向的山脈:
    (三)、合作交流:
    1、我國西高東低、階梯狀的地勢特點對我國氣候、河流有什么影響?
    2、為什么說山脈是構成地形的骨架?
    3、既是階梯分界線又位于兩省交界處的山脈有哪些?
    (教學提綱)
    一、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
    中國沿北緯32度地勢剖面
    階梯 界線 主要地形 海拔 一 昆、祁、橫 高原、盆地 4000米以上 二 ↓ 三大高原、三大盆地 1000-2000米 三 大、太、巫、雪 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500米以下
    第三級階梯向東,是我國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屬于我國的近海大陸架,它包括渤海、黃海的全部,東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如石油、天然氣)、海洋生物資源和化學資源等。
    二、地勢意義:――水汽輸入、水運溝通、水能豐富(即“三水”)
    地勢決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使我國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東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內地的經濟聯系,同時階梯交界處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但不利航運。
    位于我國一級階梯和二級階梯交界線上的水電站主要有:
    黃河的龍羊峽、劉家峽、李家峽等,
    長江及其支流上的龔嘴、二灘等;
    位于我國二、三級階梯上的水電站有:
    黃河的小浪底等,
    長江上的三峽、葛洲壩等,
    西江上游的天生橋、龍灘、巖灘等。
    三、地形特點:――地形多種多樣,山區(qū)面積廣大
    五種基本類型都有,但以山地33%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
    山區(qū)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嶇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義:
    1、有利影響: 地形多種多樣,為我國因地制宜發(fā)展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
    如平原具有發(fā)展種植業(yè)的優(yōu)勢,高原具有發(fā)展畜牧業(yè)的良好條件,山區(qū)在發(fā)展林業(yè)、副業(yè)、旅游業(yè)和采礦業(yè)等方面具有優(yōu)勢。(我國山區(qū)面積廣大,森林、礦產、水力、旅游資源豐富,所以在山區(qū)應大力發(fā)展林業(yè),采礦業(yè)及旅游業(yè)。)
    2、不利影響: 山區(qū)多,平原少,也給大規(guī)模商品化生產、生產管理帶來了困難;同時,山區(qū)由于地形崎嶇,交通閉塞,經濟文化常常相對落后,并造成耕地資源不足。
    總結:不同的地形區(qū)有不同的自然條件,利用方式也不同。
    如濕潤半濕潤的平原適宜發(fā)展耕作業(yè);山區(qū)適宜發(fā)展林業(yè)、畜牧業(yè)和旅游業(yè);
    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則適宜發(fā)展畜牧業(yè);
    干旱、半干旱區(qū)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綠洲區(qū)、平原區(qū)才可發(fā)展種植業(yè)。
    高中地理中國地形教案篇二
    教材分析與設計意圖
    本 節(jié)內容是高三地理復習“中國的自然災害”的系列篇,在此前學生已初步形成了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點看待問題的能力,能夠運用“化害為利、趨利避害”的原則認識自然災害。這部分內容教材介紹的比較概略,只是從滑坡 崩塌 泥石流的分布地區(qū)、形成條件兩大方面進行了介紹。然而這三種災害在我國無論是危害地區(qū)還是危害程度都有擴大和上升的趨勢,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中進行了適當的 拓展。同時也把這節(jié)課做為自然災害的專題來復習,內容更加豐富,對學生知識儲備、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維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本節(jié)專題學 習的自然災害具有突發(fā)性和連發(fā)性的特征,對人類生產和生命造成較大的危害,因此,面對各種自然災害,我們首先要了解它、認識它,同時還要防御它,保護自己,珍惜生命。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三種自然災害的含義、特征及在我國的分布地區(qū)。
    2、分析、比較三種自然災害的形成條件,提高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3、根據三種自然災害的特征,分析滑坡 崩塌 泥石流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危害。
    二、過程與方法
    1、結合案例,分析三種自然災害的形成。
    2、小組討論交流分析三種自然災害的關聯性,人類活動對三種自然災害的影響;人類采取的應對措施。
    3、通過課堂訓練環(huán)節(jié),達到對當堂內容的鞏固和提高。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提高對自然災害的理解和認識,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
    2、在小組討論、交流中,形成團隊合作意識和對問題的探究能力。
    3、積累戶外出行的經驗,養(yǎng)成自我保護意識,形成對突發(fā)事件的應變能力。
    教學重點
    滑坡 崩塌 泥石流的形成條件
    教學難點
    分析滑坡 崩塌 泥石流的形成條件,尤其是人類活動對三種自然災害的影響。
    教學方法
    問題討論法、案例分析法
    學法指導
    針對本節(jié)教學內容的特點,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學會在對案例分析的過程中提高對自然災害造成危害的認識和防御意識。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導入 視頻播放:“滑坡、泥石流”
    教師與學生交流:這種災害聽說過嗎?在哪里怎么聽說的?你經歷過嗎?但愿沒有經歷。
    觀看視頻和師生互動 觀看視頻、設計情景,把學生的思路帶入到既熟悉又陌生的環(huán)境中去,從而開始本 節(jié)課的學習。 1、滑坡、崩塌:山體巖石在重力、地震和 流水作用下,產生的 斷裂、滑落、堆積。
    2、泥石流:大量的泥沙、石塊等固體物隨山洪流動。
    1 、提出問題:根據上述災害的含義和對圖片的閱讀,你能看出這些災害大多分布在什么地形?
    2、提出問題:根據地形分布的特點,分析我國哪些地形區(qū)具備這樣的地形特點?
    3、閱讀地圖,指出我國上述災害的多發(fā)地區(qū)。
    4、提出問題:如果一個地區(qū)具備了山高坡陡的地形條件,就一定會發(fā)生滑坡、泥石流嗎?是否還有其誘因?
    5、討論:從氣候區(qū)、降水特征分析上述地區(qū)的氣候特點。
    例:冰雪融水、地震
    6、討論:有時三種自然災害在同一地區(qū)同時發(fā)生,這是為什么?
    (①三種自然災害形成的地形條件相同—地貌、氣候。②滑坡、崩塌為泥石流提供物質來源。)
    資料:不科學地開挖山坡,劈山造田,毀林開荒,人工爆破采石等,則是誘發(fā)滑坡的人為因素。據世界有關部門統(tǒng)計,全世界大約有70%的滑坡,都是由于人類不科學的工程施工等所引發(fā)的。
    近十幾年來,三種自然災害 在長江上游地區(qū)發(fā)生的頻率越來越高,這是否和人類活動有關?你認為和哪些人類活動有關? 觀察圖片(或視頻)嘗試給滑坡 崩塌 泥石流下個定義。
    根據畫面情景說明三種自然災害的特性。
    [來學生交流發(fā)言,闡述理由。
    學生交流發(fā)言,闡述理由。
    閱讀“我國滑坡、泥石流災害分布”圖,準確說出分布地區(qū)。
    學生可聯系剛才觀察過的圖片或視 頻,結合災害的爆發(fā),逐步得出氣候因素的影響。
    高中地理中國地形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讀圖了解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及各級階梯的分界線,它們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區(qū)。
    2、了解山脈縱橫交錯構成了我國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脈的名稱、走向及其在圖上的分布。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讀圖和分析各類地形圖的能力。
    2、通過讀圖直接獲取有關知識,并將已學知識落實到圖上。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通過對我國壯麗山河的學習,激發(fā)學生的自豪感,進一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通過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與合作精神以及對科學探究精神,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
    1、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
    2、主要山脈的走向和分布
    教學難點
    1、分析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優(yōu)越性
    2、識別主要山脈的走向和分布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具: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沿320n線中國地勢剖面圖、中國主要山脈分布圖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1、談:我們經常說,我們的祖國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首先,我們一起看一段錄相感受一下祖國的壯麗河山。(展示多媒體)
    2、當然,要更進一步的認識,就需要我更深入的學習。今天,我們將進入一幅全新的畫卷。
    (板書: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第一節(jié):中國的地形)
    二、地勢西高東低:(板書)
    1、過渡:在古代詩詞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為什么江水都要向東流?(地勢西高東低)
    2、把我國的地面沿32°n線剖開,呈現出這樣的面貌:(展示多媒體)
    3、觀察,思考p20活動中的問題。
    (指名答)
    歸納: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板書)
    可分為三級階梯,第一級平均海拔為4000米以上;第二級為1000米-2000米;第三級為500米以下。
    4、活動:(出示設色地形圖)
    找出這三級階梯的大概范圍
    找出三級階梯界線上的主要山脈
    完成表格:
    ? 第一級 界線 第二級 界線 第三級 平均海拔 4000米以上 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橫斷山脈
    ? 2000---1000米
    ?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500米以下
    ? 地形區(qū) 青藏高原和柴達木盆地
    ? 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貴高原。
    ?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和兩廣丘陵
    ? 5、討論:“地勢西高東低”的優(yōu)越性
    談:到現在,我們很容易就得出我國的河流為什么會由西向東流了,除些之外,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還有哪些優(yōu)越性呢?
    學生分享、自由發(fā)言,提出各自觀點,最后派代表總結發(fā)言。
    (教師可引導學生主要從氣候、水利和交通三個方面進行討論)
    教師歸納總結:
    高中地理中國地形教案篇四
    【學習目標】
    1、讀地形圖及地形剖面圖,理解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基本特點,能說出這種地勢特點對我國氣候、河流的影響。
    記住我國主要山脈的走向及其分布;認識山脈是地形的“骨架”。
    3、理解我國地形復雜多樣、高原山地面積廣大的特點以及地形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4、能在中國地形圖上準確找出并填注主要地形區(qū),了解其主要特征。
    【導入新課】
    在第一章里,我們學習了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qū)劃,中國的人口與民族,對中國在世界中的位置、中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qū)劃及中國的人口分布、人口問題、民族情況等都有了了解,那么中國的地形地貌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第二章中國的地形。本節(jié)內容需要三個課時。
    【自學提綱】
    (第一課時)
    一、地勢西高東低
    1、交流展示
    學習提示:讀p20頁圖2-1,歸結并交流下面問題:
    (1)我國地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我國地勢可分為幾級階梯?每級階梯的平均海拔高度大約是多少米?
    (3)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分別位于哪一級階梯上?
    2、小組探究
    學習提示:結合p20圖2-1與p21圖2-2及p23圖2-9,分組討論探究下列問題:
    (1)第一、二階梯的分界線是沿著 山、 山、 山一線。
    (2)第二、三階梯的分界線是沿著 山、 山、 山、 山一線。
    (3)第一階梯的主要地形區(qū)有 高原與 盆地。
    (4)第二階梯的主要地形區(qū)有三大高原: 、 、 與三大
    盆地: 、 、 等。
    (5)第三階梯的主要地形區(qū)有三大平原: 、 、 與三大
    丘陵: 、 、 等。
    (4)第四階梯是大陸架,主要包括渤海與黃海的全部、東海的大部分及南海的一部分。
    3、拓展練習
    學習提示:閱讀下列材料,分組探究問題: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使得我國的江河大多自西向東流淌。這些大江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加強了內地與沿海的朕系。在階梯的交界處河流落差較大,水能資源豐富,我國的大型水電站大多建設在這些地帶。此外,西高東低的地勢還有利于海洋上的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可以說西高東低的地勢是我國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一大優(yōu)勢。
    問:我國西高東低、階梯狀的地勢特點對氣候、河流有什么影響?
    (第二 課時)
    二、山脈縱橫交錯
    自主學習
    學習提示:讀p20-p21課文與圖2-2,歸結并交流下面問題:
    我國主要走向的山脈名稱:
    東西走向有:北列有 — ;
    中列有 — ;
    南列有 等。
    南北走向有: 、 、 。
    東北-西南走向有: = 1 gb3 ① — — — ;
    ② — ;
    = 3 gb3 ③ 等。
    西北-東南走向有: 、 、 。
    弧形山系有: 。
    小組交流
    學習提示:分組討論探究下列問題:
    (1)位于中國和 (國家)交界處的 是世界最高峰,
    有世界“第三極”之稱。
    (2)為什么珠峰周圍分布著很多冰川?
    探究展示
    學習提示:讀p22閱讀材料與圖片,探究交流下面問題:
    (1)你能迅速在圖上找出五岳的位置嗎?它們分別位于哪個???
    (2)你能向大家介紹五岳的哪些自然與文化特色?
    (第三課時)
    三、地形復雜多樣
    1、小組探究
    學習提示:請閱讀課本23頁圖2-9內容,分小組討論探究下列問題:
    (1)地形圖上多樣而復雜的顏色說明了 。
    高中地理中國地形教案篇五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1、了解并說明中國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災害的分布和造成的危害
    2、理解我國地質災害多發(fā)區(qū)形成的原因
    3、學會運用地圖來說明災害的分布狀況。
    過程與方法:利用中國主要地震帶圖、中國泥石流多發(fā)區(qū)圖,中國滑坡易發(fā)區(qū)圖了解我們國 家地震災害與地質災害的分布,結合相關相關資料了解地震災害與地質災害的危害。最后發(fā)揮空間分析能力將地震災害多發(fā)區(qū)分析出來。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這些突發(fā)性的災害發(fā)生的地點都位于哪里,以便今后生活中做好預防,也了解我國災害分布的基本國情。
    教學重點: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與危害
    教學難點:災害分布規(guī)律的原因
    教學方法:講授法 讀圖分析法 列表比較法
    教具準備:中國主要地震帶的分布圖 中國泥石流多發(fā)區(qū)的分布圖 中國滑坡易發(fā)區(qū)分布圖
    教學過程:
    導入:“泥石流來了,如何自救”
    ( 4 等高線地形圖,實線表示泥石流路線,分析,若有人正
    ( 處于一時發(fā)生泥石流,他逃生的路線應該選擇那一條?
    (
    師: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我們國家主要的地震與地質災害及分布
    板書: 我國地震與地質災害
    一、地震的分布于危害
    師:(復習)什么是地震?產生原因?震級與烈度?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分布帶在?思考這些地震帶與我們國家的關系是?
    總結:世界兩大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而我們國家西南處于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東部沿海地區(qū)處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的影響范圍之內,所以我國是一個地震多發(fā)的國家,
    師:閱讀課本相關介紹
    師:讀圖“中國主要地震帶的分布”分析總結我國地震活動的分布?
    板書:
    分布:1、東南的臺灣和福建沿海(屬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
    2、華北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qū)(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3、西南青藏高原與四川、云南(屬于地中?!柴R拉雅地震帶)
    4、西北陜、甘、寧和新疆地區(qū)(如1920年的海原地震)
    師: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閱讀“20世紀后半葉以來中國的幾次強震”來理解。
    總結:人員的死亡,財產的損失,自然資源與地表環(huán)境的破壞
    師:(轉折)地質災害除了地震災害還有?下面來學習一下泥石流災害,
    板書:泥石流的分布于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