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教案教學設計(通用16篇)

字號:

    教案的撰寫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教材教法以及課程目標等因素。教案應該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提高教學的效果和效率。以下是一些經過教師反復實踐、不斷改進的教案,希望能夠為你提供一些啟示。
    初一生物教案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目標:
    1、描述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影響。
    2、舉出例子并初步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保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描述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影響。
    難點: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點。
    教學過程:
    導入:先比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為什么仙人掌的葉子退化成刺,得出結論是為了適應干旱的環(huán)境。同時學生分析刺猬、變色龍、竹節(jié)蟲,得出除了環(huán)境影響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適應環(huán)境。
    除了環(huán)境影響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適應環(huán)境。
    分析書本p19的資料,回答問題: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或生活方式的特點與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有什么關系?觀察兔子和貓的雙眼在頭部的位置,你能發(fā)現什么問題?從而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生物為了適應不同環(huán)境其形態(tài)結構都有所改變。
    生物除了適應環(huán)境,同時也影響環(huán)境。
    過渡問題: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動地適應環(huán)境呢?生物本身對環(huán)境有沒有影響?學生舉出例子,人類對環(huán)境的影響,植物對環(huán)境的影響,動物對環(huán)境的影響(蚯蚓、鼠婦疏松土壤,柳、杉樹能吸收空氣中的有害成分,幫助凈化空氣,人類大量得排除廢氣、廢水使環(huán)境受到污染……)。
    講解實驗: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
    1、提出問題: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
    2、作出假設:裸地,草地,茂密的灌叢的空氣濕度不一樣。
    3、制定計劃:學校內測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叢中的濕度。(裸地指什么?灌叢指什么?)。
    4、填寫p7空氣濕度記錄表、并畫出曲線圖。
    舉例:曲線圖的畫法:
    總結:前面一節(jié)課和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環(huán)境對生物有影響,生物在適應環(huán)境的同時也影響著環(huán)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環(huán)境是不可分割的統一的整體,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知識來解答下面問題。
    初一生物教案教學設計篇二
    教材分析:上節(jié)已講遺傳,本節(jié)講變異現象。
    教學目標:
    1.認識到變異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2、舉例說出引起生物變異的原因,舉例說出可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
    3、舉例說出遺傳育種的幾種方法,以及在生產中的應用。
    4、初步體驗調查生物變異的方法;
    5、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釋調查結果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變異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2.科學探究生物變異的原因。
    教學難點:1.深刻認識生物變異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2.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及總結規(guī)律。
    教學方法:觀察法、比較法、分析和討論法。
    教學用具:兩個品種的小麥若干,關于變異種類的掛圖,和變異現象有關的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導入: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二片葉子。
    (一)變異的現象與概念。
    在自然界中,與遺傳現象一樣,變異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問,討論:在我們周圍,可以看到哪些現象是變異現象?根據同學們的討論,什么叫做變異?請做一個小結。
    變異: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子代與子代個體之間在性狀上的差異稱為變異。或生物在生殖過程中,在上下代之間、子代之間表現出的性狀差異。
    提問:比較遺傳和變異兩個概念,兩個概念有什么共同點,有什么差異?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通過生物的生殖過程實現的。在生物的生殖過程中,上下代之間的相似性為遺傳。但是生物的后代不會也不可能完全與祖先一樣。后代在繼承親代特征的主要特點時還會產生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稱為變異。所以,我們所說的變異是在遺傳的基礎上的變異,變異是在一定范圍內的變化。小貓與大貓的樣子有所不同,但是小貓仍舊是貓,并沒有變?yōu)槠渌铩?BR>    提出問題:為什么說變異是在遺傳的基礎上的變異?這種說法是否有根據?
    (二)變異的原因。
    1.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播放有關的資料,每個學生發(fā)放2--3個花生。學生討論熱烈。
    提問,討論:產生花生性狀變異的原因?
    (可多讓幾個學生回答、討論,最后老師給予總結。)。
    小結:田中小麥的大穗和小穗的變異是由環(huán)境變化引起的,這種變異一般是不能遺傳的。
    提問:什么因素引起的變異可以傳遞給后代?我們再來看看另一種情況。
    2.遺傳物質的變化:
    我們從上一節(jié)的學習中已經知道,若這個孩子是單眼皮,他的雙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組成一定是aa、aa。孩子與父母的性狀不同,是因為在生殖過程中父母傳給了他決定單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說,他的遺傳物質組成與父母有了差異,因此產生了與父母不同的性狀。他的這種性狀可以是通過生殖過程傳遞給他的后代。
    小結:這種變異是由遺傳物質變化引起的,這種變異是可以遺傳的。
    根據以上變異的原因,我們將變異分為兩類:
    遺傳的變異:變異由遺傳物質決定;
    不遺傳的變異:變異由外界環(huán)境影響引起。
    請同學們再分析兩個例子。
    (1)某對色覺正常的夫婦生了一個色盲的兒子。
    提出問題:是否由環(huán)境影響引起的變異都是不能遺傳的變異?
    一些環(huán)境因素也可能使遺傳物質發(fā)生改變。若環(huán)境影響引起了遺傳物質的改變,這樣產生的變異是可以傳遞給后代的。根據這一原理,人類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環(huán)境因素使遺傳物質改變而制造出能遺傳的變異為人類所用。
    所以,遺傳物質是遺傳和變異這一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提出問題:變異對生物個體、對生物界會產生什么影響?
    (三)變異對生物個體的影響。
    變異對生物個體有利、還是不利?這要看變異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們看兩個例子。
    小麥要獲得高產,人們采取的辦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澆水。肥多水多,小麥的莖稈會長高,莖稈高,小麥成熟時容易倒伏,又會造成糧食減產。在這種小麥中,出現矮稈小麥,可以抗倒伏,但不會影響小麥在肥多水多的情況下長大穗。
    一些玉米植株發(fā)生變異會出現沒有葉綠素的白化苗。綠色植物生長要進行光合作用,這種白化苗就無法生存下去。
    ——前者有利于生存,后者不利于生存。
    根據變異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們可以把變異分為兩類:有利變異和不利變異。
    (四)變異在生物進化上的意義。
    變異對進化有重要意義。
    地球上環(huán)境復雜多樣,不斷變化。多種多樣的生物可以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
    此外,生物由簡單到復雜、低等到高等的進化,生物的變異為進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變異對進化的重要意義,我們在以后將繼續(xù)學習。
    (五)變異在農業(yè)生產上的應用。
    人類出于生存的需要,在遠古時就開始注意遺傳和變異現象,并對遺傳變異的現象加以利用,特別是在農牧業(yè)生產中。人類在農業(yè)上利用變異的方法主要有這樣幾種:
    (1)在農作物、家禽、家畜中,有許多對人類有益的變異,人類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培育,獲得新的品種,如肉用牛和奶用牛的培育。
    (2)用雜交的方法,將不同生物個體的性狀重新組合,形成新的性狀組合的新品種。如高產不抗倒伏的小麥與產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麥雜交,讓兩種小麥的遺傳物質重新組合產生變異,可以培養(yǎng)出高產同時抗倒伏的新的小麥品種。
    (3)為培養(yǎng)新的品種,也可以改變環(huán)境因素來影響遺傳物質,使生物產生變異并對變異進行選擇,培育出新品種。如用射線照射或用藥物處理植物的種子,種子產生變異后進行選擇,選出有利于生產的變異培育成新品種。
    應用以上方法,人類曾經培育出許多品種。
    板書設計:第五節(jié)生物的變異。
    一、生物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二、探究一種變異現象。
    生物性狀的變異決定于遺傳物質;同事、時也受環(huán)境的影響。
    初一生物教案教學設計篇三
    課前準備:
    教師制作單元頁和課本第3至第第6頁的圖片,學生查找與生物的特征相關的資。
    料。
    教學過程。
    一、講授新課。
    1.什么是生物。
    生:花、草、樹、山石、河流等等。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我們的環(huán)境就是因為有這些花、蟲、鳥、獸和它們棲息的環(huán)境,才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今天我們就來關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環(huán)境,進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請同學們觀看大屏幕單元頁的照片和圖i-6,i-10。
    生:欣賞屏幕上所呈現出的絢麗多彩的大自然。
    師:請同學描繪大屏幕中的圖像。
    生:同學1說:“藍天、白云、房屋、太陽、山石、車輛等是非生物,因為它們沒有生命”。同學2補充說:“還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
    師:出示圖i-6,i-1,i-10圖片中的獅在追輔斑馬,植物光合作用,小雞覓食等等都是生命現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生命?請同學們分組討論。
    生:討論后回答。
    學生1回答:“活著的,具有生命的物體是生物?!?BR>    學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體?!?BR>    學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養(yǎng)料,要吃東西?!?BR>    師:你們列舉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生:人和動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糧食等食物,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動物。
    師:人和動物需要營養(yǎng),那么植物需要營養(yǎng)嗎?
    生:植物也需要營養(yǎng),它們需要陽光、空氣、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師:給予掌聲鼓勵。生物只有在營養(yǎng)充分的情況下才能健康地成長。生物還有什么共同。
    特征,請舉例加以說明。
    生:生物能進行呼吸,如鯨在呼氣時產生霧狀水柱。(圖i-3)。
    師:很好!那么,同學們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嗎?
    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覺的屋子里擺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悶,貯存白菜的地窖里也是這樣。
    生:學生討論后回答。
    回答說:“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例如,小動物可以通過出汗、呼出氣體和排尿等方式將廢物排出體外。
    師:那么植物呢?也是出汗、排尿嗎?請大家看i-5。
    生:回答說:“植物通過落葉能帶走一部分廢物。植物也能通過呼吸排出廢物。”
    師:引導學生繼續(xù)思考,并舉例說明生物還有哪些特征。教師引導學生看圖i-7。
    生:學生討論后回答。
    學生1回答說:“含羞草的葉子被碰到后,它會合起來。”
    學生2回答說:“生物還能對外界刺激發(fā)生反應。例如,人用蒼蠅拍打蒼蠅,蒼蠅會立即飛走?!?BR>    學生3回答說:“狗看到骨頭就會流口水?!?BR>    師:這些都屬于應激性。教師補充說明含羞草的葉子合起并垂下,其實是在保護葉片。讓學生用手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葉子,親自感受一下。繼續(xù)說明多數情況下動物的應激性比較明顯,植物的應激性大多表現在向光生長、向地生長和向水生長等方面。繼續(xù)讓學生思考生物還有哪些特性。
    師:出示i-8在在生長的蘑菇和i-9種子的萌發(fā)圖片,以及i-10圖學生討論。生:學生討論后回答。
    學生1回答說:“生物體可以從小長大?!?BR>    學生2回答說:“生物還可以繁殖?!?BR>    師:接著啟發(fā)學生思考生物還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動物、植物、細菌怎樣繁殖。生:學生思考后回答。
    從同學們的敘述中,不僅可以看到生物之間傳遞信息這一本領,還可以看出生物適應環(huán)境這一本領。另外生物也能影響環(huán)境。例如,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氣濕度,從而可以減少沙塵暴的發(fā)生,改善空氣質量。接著鼓勵學生多觀察生物,從而得出更多更新穎的建議。請學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這些特征?任舉一種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這些特征嗎?生:學生思考后回答。
    學生回答說:“有。例如,圖片中的獵豹,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營養(yǎng),也有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的能力,遇到情況會聲音來傳遞信息,也能從小長大并繁殖后代。”
    二、鞏固練習。
    生:學生討論后回答。
    珊瑚蟲是生物,因為只有它具備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鐘乳石和珊瑚是沒有生物特征的。
    師:教師小結:學完這節(jié)課后,你們該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
    生:不是,它們都有生命。
    師: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體呢?
    生:我們應該熱愛和保護那些生命,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初一生物教案教學設計篇四
    提出問題:“通過前面幾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到綠色開花植物是靠種子來繁殖的。那么,你能舉出不靠種子繁殖的例子嗎?”
    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回答問題。
    引入新課題:植物體依靠營養(yǎng)器官(根、莖、葉)進行的繁殖,稱為營養(yǎng)繁殖。
    (一)用莖繁殖:
    播放錄像:介紹扦插、嫁接、壓條的具體操作方法。
    組織學生觀看錄像。
    講解三種營養(yǎng)繁殖的特點。
    提出問題:你認為這種營養(yǎng)繁殖的方式具有哪些特點?
    組織學生討論。
    總結:用營養(yǎng)繁殖可以保持植物體的優(yōu)良特性,加速繁殖的速度。
    (二)植物的組織培養(yǎng):
    講解:
    近幾年的研究發(fā)現: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即:任何一個植物細胞內都含有發(fā)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遺傳信息。在離體培養(yǎng)下,這些遺傳信息可以表達出來,從而使植物細胞(或組織)產生出完整的植株。
    播放錄像:介紹組織培養(yǎng)的過程。
    講解:
    組織培養(yǎng)是指:在人工培養(yǎng)基上,離體培養(yǎng)植物的器官、組織、細胞和原生質體,并使其生長、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術。
    提問:你認為組織培養(yǎng)的技術,可以幫助人們解決哪些問題?
    組織學生討論、發(fā)言。
    講解:
    1、利用組織培養(yǎng),快速、大量地生產有經濟價值試管苗,移入苗圃栽培,供應市場需要。
    2、利用組織培養(yǎng)進行工廠化育苗。
    3、大量生產無毒苗,改善苗木的質量,提高經濟產量。
    初一生物教案教學設計篇五
    1.通過觀察一些生物與非生物,會比較它們的區(qū)別。
    2.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培養(yǎng)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1.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強熱愛生命、保護自然的情感。教學難點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展示實物】石頭、菊花(帶有枯枝)、樹葉、蝗蟲、蚯蚓、杯子、水等。
    【提出問題】觀察并區(qū)分以上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你區(qū)分的理由是什么?
    請同學們自主閱讀教材p2-5并思考下列問題:
    (1)什么是生物?
    (2)生物有那些共同特征?
    (3)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生命?怎樣區(qū)分生物與非生物?
    (4)教材中的10幅圖片各說明生物的哪項特征?
    (5)觀察一下教室,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
    (人是生物嗎?拖把、掃帚是生物嗎?粉筆是生物嗎?菊花的枯枝是生物嗎? )
    (6)說一說科學觀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獨立展示學習成果,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對于不能解決的問題,小組討論共同總結。
    【總結要點】:
    (1)有生命的物體稱為生物, 根據某一物體是否需要營養(yǎng)、呼吸、排除體內產生的廢物、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能生長和繁殖等特征,來判斷其是否是生物。
    (2)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3)植物和動物對營養(yǎng)物質的獲得方式不同: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的有機物。
    (4)動物和人排出體內廢物的方式有:出汗、呼氣、排尿。
    【你說我辨】下列現象,各反映了生物的哪一特征?
    1、蟑螂捕蟬,黃雀在后。
    2、葵花朵朵向太陽。
    3、蜻蜓點水、金蟬脫殼。
    4、望梅止渴
    5、植物生長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1、閱讀以下短文,說出小球藻是生物嗎?從文中找出證據。
    宇宙航行時代的到來,使“宇宙食品”的供應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于是人們想到了小球藻:它的直徑只有3—5毫米,卻能夠吸收人們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陽光,使自身產生大量營養(yǎng)物質并且放出氧氣,凈化太空飛船中的空氣。它還能用一分為二的方式進行繁殖,一晝夜產生2—3代。
    3.p6練習2
    (一)、選擇題
    下列現象中的物體屬于生物是( )
    a.機器人彈鋼琴 b.火山爆發(fā)時巖漿噴出 c.鐘乳石在慢慢長大 d.饅頭上長出“白毛”
    2.牽牛花清晨開放,傍晚關閉,這種現象說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
    a.需要營養(yǎng) b.進行呼吸 c.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d.生長和繁殖
    3“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種生命現象說明生物體具有哪個特征( )
    a.呼吸 b.排出體內廢物 c.對刺激作出反應 d.生長和繁殖
    (二)、拓展題
    請說出散曲名家馬致遠的《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附《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判 斷依據是; ___
    2.下面是貓和鼠的部分生命現象,請分析說明它們各屬于生物的何種基本特征:
    (1)小貓長成大貓屬于 。
    (2)貓生小貓屬于 。
    (3) 鼠聽到貓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現象屬于 。
    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
    【知識網絡】
    1、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生活需要營養(yǎng)
    能進行呼吸
    能排除身能產生的廢物
    2、生物的特征
    生活需要營養(yǎng)
    能進行呼吸
    能排除身能產生的廢物
    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
    教后反思:
    初一生物教案教學設計篇六
    北京版初中生物課程標準中將生物的生殖和發(fā)育按照人、動物和植物分成了三部分。本節(jié)以講解和比較昆蟲的生殖和發(fā)育為主。教材中分別以家蠶和蝗蟲為例,介紹了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和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的概念和過程。課堂上讓學生分析資料,對常見的其它昆蟲的生長發(fā)育類型進行分類、總結。同時比較昆蟲、兩棲動物、人類和綠色開花植物的在生殖方面的共同點,課上通過啟發(fā)、觀察、比較、討論、探究等形式,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體驗到生物學知識與多學科的密切。
    二、教學目標分析。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舉例說出昆蟲的生殖和發(fā)育過程。
    2、描述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fā)育過程3、比較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觀察昆蟲的生殖發(fā)育過程,提高觀察能力。
    2、通過觀察圖片、視頻等相關資料,培養(yǎng)學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鍛煉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嘗試在基于本學科基礎上,與其他學科相結合。
    三、教學重點。
    能夠舉例說出昆蟲生殖和發(fā)育過程及特點。
    四、教學難點。
    嘗試運用所學,對常見昆蟲的生殖發(fā)育進行分類;并嘗試與多學科內容建立聯系。
    五、板書設計。
    動物的生殖和發(fā)育。
    有性生殖無性生殖。
    七、課后小結。
    初一生物教案教學設計篇七
    通過觀察常見的苔蘚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等特點,進而了解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對自然界的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對苔蘚植物的觀察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實驗能力。
    2、通過對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比較,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了解苔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的價值觀。
    2、通過了解苔蘚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的特點,使學生樹立植物體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觀點。
    苔蘚植物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等特點,是學生了解苔蘚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礎,同時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苔蘚植物只能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不能擺脫水的限制,使它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仍然比較低等。因此,葫蘆蘚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的特點及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對學生理解苔蘚植物在進化上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這部分知識是本節(jié)的重點。
    如果環(huán)境允許,課前可組織學生采集周圍環(huán)境中生活的苔蘚植物。教師也應該準備葫蘆蘚或小墻蘚的實物或浸制標本、掛圖、照片等。
    圍繞苔蘚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習性、形態(tài)結構等內容組織學生學習和討論。除了利用掛圖以外,還應該指導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苔蘚的實物,如:植株的形態(tài)和顏色、莖的長度(注意不包括蒴柄和孢蒴),莖的質地、莖有無筋絡(輸導組織)、葉的厚薄和大小、有無葉脈。然后要求學生撥開土粒,尋找苔蘚植物的假根,讓學生描述它的形態(tài)。觀察結束后,讓學生憑借已經學過的知識,說出莖、葉和假根的'功能。要特別關注苔蘚植物的假根只有固著土壤的作用,它不能吸收水和無機鹽。要仔細觀察苔蘚植物的葉的厚度,最好能將其與種子植物的葉進行比較,以理解苔蘚植物的葉除了進行光合作用外,還兼?zhèn)鋸沫h(huán)境中吸收水和無機鹽的功能。教師幫助學生分析出苔蘚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與它生活的陰濕環(huán)境是相適應的。
    討論苔蘚植物與自然界以及與人類的關系時,要引導學生自己收集資料,全面分析問題,讓學生逐步建立這樣的觀念,即對自然界中的生物,人類一方面要利用,另一方面要保護。
    1、苔蘚植物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等特點;
    2、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
    苔蘚植物與生活環(huán)境相互的適應性。
    由于學生對苔蘚植物具有一定的接觸和了解,所以可以由學生切身的體會入手,展開教學。借助實驗觀察,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得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對于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學生可能了解的并不多,可以利用豐富的資料讓學生進行分析。這個活動可以安排在課前讓學生進行收集。
    手段:采用觀察實驗、分析討論、教師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
    1、提出問題:"同學們平時都聽說過有一類植物叫做苔蘚植物,有很多同學還親眼見過。那么就請同學們談談你所接觸到的苔蘚植物有什么樣的特征?"。
    2、組織學生自由發(fā)言,介紹自己對苔蘚植物所了解的情況。(如在其中出現錯誤,教師在后面的講解中一定要進行糾正)。
    3、教師總結,引出課題:"在同學們的敘述中有些說的很好,但也有一些是我們的誤解,下面我們就通過對苔蘚植物的觀察,對這一類植物進行全面的、深入的了解。"。
    (一)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錄像或投影:
    向學生演示常見的苔蘚植物,如:葫蘆蘚、墻蘚、地錢等,向同學們簡要的介紹這些植物的名稱及生活環(huán)境。
    2、請學生講述苔蘚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為什么必須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引出下面的實驗。
    3、組織學生按照實驗五的方法步驟進行實驗觀察:
    觀察重點:
    (1)識別實驗中所給的苔蘚植物是錄像或投影中介紹的哪一種?
    (2)觀察所給苔蘚植物的外形、顏色,并對植株的高度進行測量。
    (3)觀察所給苔蘚植物的根、莖、葉的特點。
    (4)認真填寫觀察記錄表。
    4、組織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5、組織學生通過觀察結果的匯總、分析,得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如果學生分析的不全面,教師可進行補充。
    重點強調:
    (1)苔蘚植物分為兩大類,一類有莖、葉的分化,一類沒有莖、葉的分化。
    (2)苔蘚植物的莖、葉中都沒有輸導組織。
    6、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為什么必須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
    組織學生討論、發(fā)言。
    總結: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開水的環(huán)境。
    (二)苔蘚植物的經濟意義:
    1、出示苔蘚植物經濟意義的錄像或投影,或由學生介紹本小組收集的有關資料(這項活動應在課前布置學生完成)。
    2、組織學生討論、歸納出苔蘚植物的經濟意義。
    3、教師對學生得出的結論進行補充。
    組織學生回答并及時進行糾正。
    第二節(jié)苔蘚植物。
    一、常見的苔蘚植物:
    實驗:觀察幾種苔蘚植物。
    二、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
    1、一類有假根與莖、葉的分化,如葫蘆蘚;
    另一類只有假根與葉狀體,沒有莖、葉的分化,如地錢。
    2、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靠孢子繁殖后代。
    三、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
    1、可以避免林地、山野水土流失。
    2、可作為監(jiān)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初一生物教案教學設計篇八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分析比較得出人與類人猿的本質區(qū)別。
    2.根據圖片、資料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fā)展過程中自身形態(tài)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3.根據課文中的觀點澄清一些科學上的誤解。
    能力目標:
    1.能夠區(qū)分科學事實、觀點和假說。
    2.收集信息并嘗試判斷整理信息。
    3.在討論交流中培養(yǎng)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和價值觀目標: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概述人類的起源和發(fā)展。
    難點:1、認識到古人類化石和遺物等對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性。
    2、認同現代人類是在與自然環(huán)境的長期斗爭中進化來的觀點。
    課前準備:
    教師:查閱有關生物進化的觀點、學說、證據;現代類人猿生活的錄象片;實物投影儀等。
    學生:搜集有關人類起源和進化的資料、現代類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狀態(tài)的圖片資料。
    課時分配:2課時。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人類的起源。
    1.觀察與思考:四種現代類人猿。
    2.看錄象:人類和現代類人猿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3.推測森林古猿當時的生活狀況引言、組織交流、評價并補充。
    放錄象。
    投影展示: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想象圖小組展示課前搜集的有關人類起源的資料。
    觀看、分析。
    看圖、展開想象并描述。
    人類的進化。
    1.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2.進化的主要證據—化石。
    實物投影展示化石圖片,指導觀察。
    展示人類起源與發(fā)展的示意圖;強調人類進化過程中幾個方面的重要變化,語言產生及運用語言的重要作用。有專長的同學講;看資料分析討論,得出初步結論。
    觀察早期古人類化石圖片,發(fā)現并提出問題,根據提示分析“露西”、“東非人”所生活的時期及進化狀況。
    預習。
    目標1.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
    2.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
    預習。
    方法[自主、合作、展示、交流。
    預習提綱:人糞尿的價值:
    1.人糞尿中除了大量的水分外,還含有一定數量的。這些經過某些生物的分解作用,可以轉化成、和等多種無機鹽。
    2.人糞尿同家畜和家禽的糞尿等同屬于。同化肥相比,人糞尿具有。
    和、、和特點。
    人糞尿的無害化處理:
    3.人糞尿中含有大量的、和其他有害物質,如果不進行無害化處理,就會污染、、以及農作物,進而傳播疾病。
    4.無害化處理:
    沼氣池:(1)密閉的.沼氣池,使生活在條件下的會大量繁殖。
    (2)它們將人糞尿、畜禽糞尿和秸稈中的分解,并產生。的成分主要是。沼氣池中的殘渣可以作肥料。
    (3)這些細菌在分解有機物時,釋放的形成高溫,高溫可以殺死各種。
    高溫堆肥:就是將人糞尿、畜禽糞尿和秸稈等堆積起來,使和大量繁殖,將分解,并且釋放能量形成高溫,高溫可以殺死各種病菌和蟲卵。
    生態(tài)廁所:地下有,
    屋頂可以。
    5.(1)腎臟的結構和功能單位是,包括、、和腎小管三部分。
    (2)進入4的液體是,與血漿相比,它不含。進入4后,大部分的水、全部和部分被重新吸收,進入包繞在外面的毛細血管。最終從4流出的液體是尿液。
    觀察描述;表達與交流。
    分組游戲(依據練習題第3題)。
    三、人與自然應當和諧發(fā)展教育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觀點;滲透保護類人猿及瀕危動物的情感教育。小組討論:
    1.明確人類是在與自然環(huán)境的斗爭中逐漸進化來的,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尊重生態(tài)規(guī)律。
    2.人猿同祖,人猿應友好相處,我們有責任保護好他們。
    教學過程:
    1.人類的起源。
    2.達爾文的進化論。
    3.人類與現代類人猿的比較。
    人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4.森林古猿的生活。
    引言:通過《七上》的學習我們認識到地球是人類及其他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園。在這大家圓中作為“物種的人”是怎么來的?作為“個體的人又是怎樣來的?先請同學們各抒己見。
    進入新課:關于人類的起源概括起來有兩種觀點?
    現在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觀點是:進化論。
    請小組交流課前找到的信息資料。
    投影展示四種現代類人猿,請同學指圖說出與人類的相似處、根本區(qū)別(教師適時補充更正)。
    投影展示: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想象圖。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下地生活進化成人類?同學們課下可繼續(xù)找資料,下節(jié)課我們一起再探討。
    有的說:人是進化來的;有的說:人是猴子變來的;有的說:人是從海里來的;有的說:人是自己生出來的;有的說:西方人認為上帝造人,東方人認為女媧造人等。
    神創(chuàng)論、進化論。
    類人猿的定義、現代類人猿的分布、種類、數量、生活方式(略)。
    觀察圖片、思考。
    相似處:可直立(主要是臂行),無尾,手能握物,有喜怒哀樂的表情等。
    根本區(qū)別:運動方式的不同,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腦發(fā)育的程度不同。
    總結、記筆記。
    根據圖展開想象并描述(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過著樹上生活,以群居生活為主,以樹上的果實等為食物)。
    教學后記: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教學目標:
    1、闡明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2、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3、歸納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4、認識綠色植物在維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
    2.光合作用的條件。
    教學難點。
    1、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設計及操作。
    2、認識綠色植物在維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三、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講解實驗過程同學們,你們還記得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條件是?得出的產物是?那如果沒有了陽光,植物還能進行光合作用嗎?還能生成有機物嗎?我們進行就通過實驗驗證一下。
    提前布置了學生把紙片遮住葉子的一部分,但很多學生并不了解為什么這樣做,所以實驗開始讓學生回憶實驗過程,并根據自己的知識來解釋為什么這樣設計實驗。
    1、把植物放在黑夜中處理一個晚上。(但因為場地不同,所以我們沒有做到這一步,為什么要做這一步?)。
    2、用黑紙片把葉子一部分遮蓋。(為什么)。
    3、摘葉去紙放于酒精中加熱,使葉綠素溶解。(為什么是酒精而不是水?)。
    4、清水漂洗,把葉片放在培養(yǎng)皿中,滴碘液,觀察現象。綠葉,陽光,水,二氧化碳。
    氧氣和有機物。
    學生提前把紙片放在葉子上,上課時把葉子拿回實驗室繼續(xù)實驗。
    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分析實驗結果葉子中有黑紙遮蓋過的地方沒有藍色出現,而沒有被遮蓋過的地方,變成藍色。
    經驗證明,淀粉遇碘后會變成藍色,那么你們根據這個實驗的結果,得出什么結論?
    1、不遮出處變藍色,證明葉內有淀粉生成。
    2、遮光處沒有變藍色,證明葉內沒有淀粉生成。
    得出結論: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參與才能制造出有機物。
    得出結論:葉子需要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光是葉片進行光合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條件。
    總結光合作用的定義?書本p121。
    光合作用不只是產生了有機物書本p128。
    普利斯特利的實驗。
    解釋各實驗步驟的原因1、蠟燭和兔子都會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過多。
    2、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氣供蠟燭。
    3、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氣供兔子。
    初一生物教案教學設計篇九
    第二節(jié)生物的有性生殖。
    教學目標:
    1、知道被子植物開花、傳粉、受精等過程的基本情況,進一步了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
    2、通過直觀教學、動手實驗、探究、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3、通過植物生殖過程的學習,使學生理解植物與人類的關系,并從另一個方面中感悟到生命的可貴、生命的來之不易。
    重點難點:
    1、傳粉方式,
    2、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教學方法:結合多媒體進行直觀教學,動手實驗,探究,小組合作、交流、討論教學過程:
    [導入]:演示牽?;?,進一步熟悉花的基本結構,重點突出雌蕊和雄蕊的結構。
    [板書]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課件展示]。
    被子植物開花的基本情況:花萼、花冠打開,雄蕊伸長,花藥裂開,雌蕊也伸長,柱頭分泌黏液。
    [板書]一、傳粉。
    傳粉:植物開花后,雄蕊中的花粉就會從花藥中散落出來,落到雌蕊的柱頭上。
    結合多媒體圖片棉花和豌豆花的傳粉方式并討論總結它們傳粉的不同點。豌豆花在沒有開放時,花粉已經傳到了雌蕊的柱頭上,是嚴格的自花傳粉;棉花是異花傳粉。
    [板書]傳。
    粉分為自花傳粉、異花傳粉(普遍)。
    [板書]異花傳粉的方式可分為昆蟲傳粉和靠風傳粉等。根據傳粉的不同途徑,把花分為風媒花與蟲媒花。
    [討論]:假如你是一只小蜜蜂,你會去什么樣的花上采蜜呢?(課件展示風媒花與蟲媒花的圖片)。
    總結蟲媒花的特征:花瓣鮮艷,花蜜香甜等;
    風媒花的特征:花粉多而輕,柱頭分叉或成羽毛狀,并且伸出花瓣外面。(說明傳粉并不是很容易的,從而說明生命的可貴)。
    [板書]二、受精。
    [課件展示被子植物受精]。
    請學生參照課本上圖片,自己先總結植物的受精過程,然后以鏈式模式圖的形式來邊講邊說,老師再補充歸納,具體詳見課件。
    傳粉以后,花粉受到柱頭分泌的黏液的刺激,就萌發(fā)形成花粉管,花粉管沿著花柱向子房生長,花粉管內有精子,花粉管到達子房,花粉管內的精子與子房內的.胚珠中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
    [板書]三、果實、種子的形成。
    [課件演示果實的形成]。
    傳粉受精后,花的哪些部分會枯萎、凋謝呢?
    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的柱頭、花柱。
    不斷發(fā)育的是:子房、胚珠。
    子房壁發(fā)育成果皮。
    子房發(fā)育成果實。
    珠皮發(fā)育成種皮。
    胚珠發(fā)育成種子。
    受精卵發(fā)育成胚。
    [探究]。
    它們是果實嗎?
    實驗器材:胡蘿卜、青椒、花生、馬鈴薯、豆莢、刀片、解剖針。
    實驗要求:1、判斷屬于果實的是:
    2、利用解剖刀等切開果實,進一步掌握果實的基本結構。
    問:果實是由和()構成的,并結合實物找到這些結構。子房發(fā)育成果實,但也有些不是這樣的,如蘋果主要是由花托發(fā)育而成的,子房發(fā)育的只占了一小部分。
    一個子房中有多個胚珠,多個胚珠發(fā)育成多個種子。
    [課后調查]無籽番茄的形成過程。
    [討論]:
    如果在植物開花期出現天氣連續(xù)下雨、刮大風或無風等情況,對植物的繁殖會有什么影響?說說你的理由。(學生討論回答)。
    [討論]:
    如果植物傳不了粉,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影響呢?(傳粉不能完成,果實、種子不能形成)。
    由上述可知,傳粉受精的重要性,但有些作物在開花后由于種種原因往往無法傳粉也就結不了果,這時人們常用人工授粉的方法,給作物傳粉,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見圖講述人工受粉的基本方法)。
    [小結]:植物開花傳粉受精后,形成果實和種子完成了有性生殖。
    傳粉以后,花粉受到柱頭分泌的黏液的刺激,就萌發(fā)形成花粉管,花粉管沿著花柱向子房生長,花粉管內有精子,花粉管到達子房,花粉管內的精子與子房內的胚珠中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
    [課后探討]:
    植物作為自然界的重要成員之一遍布全球,請結合我們的生活和生產實際談談植物的果實、花、種子的利用情況。
    作業(yè):
    完成課本上的1、3兩題,。
    初一生物教案教學設計篇十
    最近上課喜歡上和學生玩這樣的游戲:給他們一幅圖,讓他們盡可能去尋找圖上所包含的一切信息,并可做出自己的假設。然后在觀察、總結和假設中完成教學。
    “血管”這一節(jié)需要學生知道三種血管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特點。課本上各用一段文字并配合插圖描述了三種血管的特點,短短三四行的文字簡明扼要,怎么來講卻著實讓我忐忑。
    對于血管,學生并不陌生,但對于血管的結構及血流速度等知識,他們卻并不了解,通過書上的圖片和敘述也難以在腦海中形成直觀、深刻的印象。思慮再三,最后我決定把這一節(jié)課的重點就放在“圖”上,請學生通過看血管圖,自己來總結圖上所包含的一切信息。其次,準備一段關于血液在心臟和血管中流動的錄像片段。再則,查找了三種血管中血流速度的數據及關于毛細血管分布及數量的數據以便于學生理解和比較。
    在看完圖后,我再用數據說明毛細血管“分布多,數量廣”的特點。并一起分析毛細血管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最后,在比較總結中結束了新課。
    初一生物教案教學設計篇十一
    初中生物教學課程標準對七年級生物下冊中的《輸血和血型》的教學目標有4點:
    1、了解血型的發(fā)現過程,說出abo血型的種型,認同同型輸血;
    2、通過探究活動,激發(fā)學生思考,增加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動手能力;
    3、知道人體的血量,以及輸血和血型的關系;
    4、通過對輸血和血型的了解,使學生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培養(yǎng)學生珍愛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樹立成年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
    《輸血和血型》教學重點是輸血與血型的關系;讓學生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使學生從小樹立珍愛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觀點。
    針對大綱的要求,我認真分析了教材,收集了相關教學資料,并精心制作了多媒體課件,精選了幾道具有代表性的習題,為了處理好教材,把整個教學分成五大塊來進行教學:
    一、復習導入新課。
    二、血型的發(fā)現與血型。
    三、輸血及其原則。
    四、血量及義務獻血。
    五、知識點的鞏固。
    通過自己的'精心設計,最后比較順利完成了本節(jié)的教學任務,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得到了許多體會與感受,具體如下:
    教學反思一、解放自己,讓學生成為主演者,新課文、新理念就是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動者,教師只是輔導者、引導者、穿針引線。從而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盡可能的表現機會。處在身心發(fā)展黃金時期的青少年,大部分都好表現自己,因而,在課堂上,無論是新知識點的介紹,還是探究活動的設計,我均是由學生來完成。
    比如在血量介紹方面,通過學生的相互交流和探討使學懂得失血量的多少對人體的影響以及應該怎樣處理。
    又如在傳授血型的發(fā)現時,我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后,讓學生來進行介紹,再通過課件來介紹整個血型的發(fā)現及相關的信息,課堂活躍了,信息也獲得了。
    教學反思二、榜樣教學最容易感化學生,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在講授義務獻血時,我在網上搜集到許多關于義務獻血的例子,從中選擇了兩個較好的榜樣作為信息提供給同學們,起到了較好的效果。最后,我又以自己參加兩次義務獻血的事情向同學進行介紹,并談了自己的一些體會,并向同學們展示了自己的義務獻血證書。些時,同學向我投來了敬佩的目光,從而也感化了學生,許多同學都表達了自己長大后要參加義務獻血,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從中我也體會到了教師的榜樣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教學反思三、采取一些知識競賽的方式對學生鞏固知識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爭強好勝是青少年心理發(fā)育的一個特點,學生都有表現欲、好勝欲,榮譽感也是十分強的,因此,在傳授一些新知識或掌握某些知識時,采取比一比的方式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掌握,在比一比的過程中,可分男生、女生進行,也可以分小組或其他形勢進行。
    比如在《輸血和血型》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在知識點的鞏固環(huán)節(jié),我將全班分成兩個大組來進行競賽,有必答題和搶答題,即是活動又是競賽,學生的主動性,學生的學習興趣都被激發(fā)出來,最后也收到了較好的結果。
    總而言之,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反思,我得到了許多體會,從而也為我今后的教學指明了一個更好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多種手段和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更加輕松地收獲知識。
    初一生物教案教學設計篇十二
    這節(jié)課我感覺是比較成功的,完成了教學目標、達到了教學目的。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被極大的調動了起來,使學生體會到生物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學生的各項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特別是通過小組有組織的討論,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得到加強。
    本節(jié)課的成功之處還在于: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在授課過程中,充分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學習方法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由被動學習完全轉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存在問題: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個別學生表現不積極,不敢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自信心差,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尋求解決方法。通過教學,還使我認識到學生擁有知識的量和創(chuàng)造想象力超過我原來的想象,我們教師應該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做新課程教學中的“有心人”和“多心人”。
    初一生物教案教學設計篇十三
    根據奧蘇貝爾理論,學生的學習如果有價值的話,應盡可能地有意義。在生物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愉快、生動、和諧的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角色,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對活躍學生思維,增進知識理解、技能發(fā)展、素質提高,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導入部分,本打算從民間“滴血驗親”場景入手,后來從車禍現場救治,讓學生迅速對于血型方面的知識產生濃烈興趣,渴望求知,一開始就緊緊抓住了學生。血型模擬實驗中,讓學生扮演“小醫(yī)生”來鑒定血型,救死扶傷,學生探究的主動性相當強。在宣傳無償獻血環(huán)節(jié),學生充當“小宣傳員”,熱情高漲的設計口號、標語,升華感情。整節(jié)課,從一個個情景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積極地去參與、去體驗、最終達到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和掌握。
    1、亮點:本節(jié)課讓學生參與、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是新課改教學的標準與追求,本課采用主體參與式的教學方式。本節(jié)課緊密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生物科學與人類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新穎的教學設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具體學習方式有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以及情境探究,通過對比、討論等多種方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啟發(fā)式教學這一原則,這是本節(jié)課的最大亮點。
    同時,本節(jié)課充分應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將《血型鑒定》的模擬實驗搬進了教室,直觀的反應現象和切身的體驗,形象地展現給學生。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一方面擴大了課堂知識容量,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抽象性和局限性,使得教學過程變難為易,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效率;另一方面使學生通過對多樣的多媒體資料進行討論和總結,逐步完成教學目標,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2、不足:板書不夠及時工整、活動時間不能很好地把握等等。
    3、以后怎樣更好上這節(jié)課:適當擴展課堂知識,豐富教學內容,啟發(fā)學生思維,靈活課堂教學。
    初一生物教案教學設計篇十四
    教學目標。
    1.描述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2.嘗試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
    教學重點。
    1.通過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了解空氣。
    2.質量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影響。
    3.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教學準備。
    1.教師:指導學生課前收集有關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關系的資料;指導學生調查家庭成員的吸煙情況;準備有關吸煙危害性的資料。
    2.學生:調查家庭成員吸煙情況;收集相關資料。
    課時分配2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回憶上節(jié)課的內容,回答問題。
    復習提問:呼吸運動是如何進行的?
    導言: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呼吸,一天要呼吸兩萬多次,空氣質量直接影響人的健康。
    2.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
    2.1資料發(fā)布。
    2.1.1幾位學生上講臺發(fā)布所收集的有關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情況的資料,其余學生聆聽并對資料內容表示驚訝,產生觸動。
    課前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有關信息,上課時指導學生發(fā)布這些信息。
    2.1.2閱讀課本p52~53的資料分析,并分組討論問題。學生代表本組同學的意見,組內其他學生補充。
    指導閱讀,組織并參與學生討論,分析、評價,給予鼓勵。
    資料分析。
    2.1.4說出調查結果。通過交流分析,了解吸煙的危害。
    課前組織學生調查各自家庭成員的吸煙情況,為家長算筆吸煙帳。
    引導學生認識到吸煙的危害性。
    分析資料,并質疑:吸煙危害健康,為什么有人還要吸煙呢?
    小組成員闡明對吸煙的看法,并提出可行的策略方案。
    2.1.5展示從報紙上剪貼的吸煙危害健康的資料,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
    2.2在教師的引導下交流,說出治理沙塵暴的對策。
    出示沙塵暴的資料,讓學生了解沙塵暴對人體的危害,對學生進行環(huán)保教育。
    2.2.1結合肺內氣體交換的原理,理解煤氣中毒的原因,提高防范意識。
    講述煤氣中毒的原理,加強學生的防范意識,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
    3.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
    閱讀并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疑惑。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的探宄方案,讓學生通過閱讀,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采集和測算空氣中塵埃粒子及探究方法。
    強化認識,進一步了解探究的方法和步驟。
    展示探究步驟,提出在探究中應注意的事項。
    小結和練習。
    用自己的語言說出通過本節(jié)課所學習到的知識和能力方面的提高。討論如何完成課后練習。
    課后探究。
    課后分組,小組成員分工采集和測算當地空氣中的塵埃粒子,并將結果進行公布和交流。
    組織分工,強調活動的注意事項,參與交流,對學生的活動進行評價。
    課后活動。
    到有關部門獲取有關當地空氣質量的資料,了解當地存在的空氣質量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可行的改進建議。
    教學目標:
    1.學會科學觀察的一般方法,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教學活動,逐漸培養(yǎng)學生觀察、口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學生成為既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又能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的人。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的分析和歸類是本節(jié)教學的難點。
    課前準備:
    1.生物的錄像。
    2.有關生物與非生物的圖片。
    3.教學課件。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放錄像,讓學生仔細觀察錄像中出現的生物與非生物。
    引導學生根據書上提供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和已有的生物學知識,說明生物的特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抽題討論(如果學生人多可兩組一題)小組選出組長、記錄員、發(fā)言人。小組研究討論結束后,可研究討論其他組的題。待各組完成后,各組派代表向全班匯報,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組同學補充發(fā)言,而后其他小組同學再發(fā)言補充(教師除了組織學生的活動,可以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參與他們的討論和研究)。
    總結:除了書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還有其他別的生物特征嗎?(根據生物的特征說)。
    補充:
    8.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9.生物體能進行新陳代謝。
    10.生物體能遺傳變異。
    11.生物能適應環(huán)境和影響環(huán)境等。
    能力訓練:可用書上練習p6。
    (1)分析圖片彈鋼琴的機器人、慢慢生長著的鐘乳石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蟲都是生物嗎?詳細說明。
    教學后記:
    本節(jié)課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書本上舉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還有沒有別的特征這一問題來讓學生討論,所以很多學生對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幾方面了解得不夠深入。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可以先安排課后練習鐘乳石是否生物來激起學生的興趣,同學們就書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進行討論和舉例(主要是舉例)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書本的六個特征后,再活躍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對生物與非生物的區(qū)別有一個總的認識,再引導他們舉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沒有的特征。對于學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應該逐一分析,并讓學生舉出反例子來論證其觀點,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與非生物的區(qū)別。然后再由學生來解答鐘乳石是否生物,讓他們用剛學的知識解答一開始可以理解錯的問題。
    初一生物教案教學設計篇十五
    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jié)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fā)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jié)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節(jié)“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影響”,其實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為下一節(jié)“生態(tài)系統”的學習作好預設。
    本節(jié)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huán)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后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初一學生建構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二、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生活方式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影響。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說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數據的方法;。
    3、學習通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了解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滲透環(huán)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huán)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
    初一生物教案教學設計篇十六
    通過自己的精心設計,最后比較順利完成了本節(jié)《輸血和血型》的教學任務,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得到了許多反思,具體如下:
    一、解放自己,讓學生成為主演者,新課文、新理念就是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動者,教師只是輔導者、引導者、穿針引線。從而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盡可能的表現機會。處在身心發(fā)展黃金時期的青少年,大部分都好表現自己,因而,在課堂上,無論是新知識點的介紹,還是探究活動的設計,我均是由學生來完成。
    比如在血量介紹方面,通過學生的相互交流和探討使學懂得失血量的多少對人體的影響以及應該怎樣處理。
    又如在傳授血型的發(fā)現時,我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后,讓學生來進行介紹,再通過課件來介紹整個血型的發(fā)現及相關的信息,課堂活躍了,信息也獲得了。
    二、榜樣教學最容易感化學生,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在講授義務獻血時,我在網上搜集到許多關于義務獻血的例子,從中選擇了兩個較好的榜樣作為信息提供給同學們,起到了較好的效果。最后,我又以自己參加兩次義務獻血的事情向同學進行介紹,并談了自己的一些體會,并向同學們展示了自己的義務獻血證書。些時,同學向我投來了敬佩的目光,從而也感化了學生,許多同學都表達了自己長大后要參加義務獻血,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從中我也體會到了教師的榜樣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三、采取一些知識競賽的方式對學生鞏固知識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爭強好勝是青少年心理發(fā)育的一個特點,學生都有表現欲、好勝欲,榮譽感也是十分強的,因此,在傳授一些新知識或掌握某些知識時,采取比一比的方式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掌握,在比一比的過程中,可分男生、女生進行,也可以分小組或其他形勢進行。
    比如在《輸血和血型》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在知識點的鞏固環(huán)節(jié),我將全班分成兩個大組來進行競賽,有必答題和搶答題,即是活動又是競賽,學生的主動性,學生的學習興趣都被激發(fā)出來,最后也收到了較好的結果。
    總而言之,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反思,我得到了許多體會,從而也為我今后的教學指明了一個更好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多種手段和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更加輕松地收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