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之后所產生的個人感受和思考,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書中的情節(jié)和主題。讀后感的寫作需要我們結合書中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和解讀。接下來是一些讀者對同一本書寫的讀后感,他們各有不同的觀點和見解。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一
《沙鄉(xiāng)年鑒》由三部分內容組成。第一篇為“一個沙鄉(xiāng)的年鑒”,描述的是一家人在周末時,在那遠離過多現代化的世外桃源dd木屋中所看到的和所做的事情。
這些木屋隨筆按季節(jié)排列成“一個沙鄉(xiāng)的年鑒”;第二篇為“隨筆dd這兒和那兒”,列舉了作者生活中給作者以教導的那些插曲,即那些逐漸的,有時是很痛苦的的與伙伴們分道揚鑣的插曲;第三篇是“結論”,提出了作者的某些觀點。
說實話,對書的第一第二部分,我并沒有太感冒,甚至覺得有些無聊,最多也只是覺得他對自然及生活的描述視角獨特,筆法優(yōu)美,遠沒有我看的一些網絡玄幻武俠小說來的動人,這大抵是因為我只是見識淺薄的二流大學生而已,亦或是文學修養(yǎng)不夠,只能自嘲曰:
“粗鄙之人不懂陽春白雪之美?!彪m說對第一第二部分不感冒,但對于第三部分那些帶有批判性質的文字還是有些興趣的,所以也有一些想法。利奧波德說:
“土地倫理觀在發(fā)展中所面臨的最嚴重的障礙,是這樣一個事實:我們的教育和經濟體系是背離,而不是朝向土地意識的。很多中間人和無數的物質新發(fā)明,把你的真正現代化的任何土地分割開來了。他與土地之間沒有有機的聯系,對他來說,土地不過是在城市之間長著莊稼的那片空間。
”這話在我看來,可能不止這句話,整個第三篇內容,最真正的內里在于工業(yè)化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享受是傳統農業(yè)遠不能及的,而在大多數人們看來工業(yè)化靠的是機械,傳統農業(yè)靠的是土地,從而延伸開來的種種討論。
當工業(yè)化的進程已經到了這一步,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已經很難逃脫其桎梏。有多少人能夠有利奧波德那樣的經歷?又有多少人能夠放棄城市里的舒適,住到鄉(xiāng)間的木屋里去?有多少人能夠放棄超市里的肉,去狩獵自然里平等的食物?反正我是做不到。
我沒辦法放棄科學和現代化帶給我的舒適,即便我知道作者說的是對的:
“科學絕不,或不應該,只是為獲取更舒適生活的杠桿。科學的發(fā)現是對我們好奇心的滿足,是一種比更肥的牛排或更大的澡盆重要得多的事務。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肥的牛排和更大的澡盆似乎更多地關系到自己的利益,是更為直接的誘惑。在面對這種誘惑的時候,我把自然拋諸腦后。反過來講,我生于城市,我只知道如何在城市中生存,把我放到荒野之中,就好像把動物園里的老虎放回野外一樣dd是需要從頭訓練的。
而且我只會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我會一面說小汽車給城市交通帶來巨大的麻煩,一面琢磨該買哪款車。
我只能說,人類本是種自相矛盾的動物。
我不舍得說它美,那太俗了??赐辍渡赤l(xiāng)年鑒》,留下了無盡的感慨。真正的自然已經離我們這么遠了嗎。
美國生態(tài)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是本書的作者,他將畢生奉獻給了生態(tài)保護工作,他被稱為“一個熱心的觀察家,一個敏銳的思想家,一個造詣極深的文學巨匠”。看完《沙鄉(xiāng)年鑒》,我覺得這些稱號掛在利奧波德身上一點兒也不為過。他逃離機械化現代化的生活,選擇在大自然中度過和家人在一起的周末。他思想縝密語言尖銳。他清新的文筆更令我沉醉,沒有華麗和夸張,就像那大自然,舒服、樸實,給人寧靜和快樂的感覺。
書本不厚,由三部分組成,利奧波德在序中就寫好了三部分的概括。第一部分寫了他的家人在威斯康洲的所見所聞,每一章的題目都是月份,讓我感到一絲新穎和清新;第二部分寫了利奧波德四十年間在北美大陸各州的生活片段;第三部分則是作者對于生態(tài)的觀點和對現代人們已經失去對土地的尊重和熱愛的事實進行分析與批判。整本書,我都能讀到利奧波德對自然的熱愛,喚醒人們心中失去的土地。
層次分明的三部分中,令我記憶猶新的是第一部分。它描述了威斯康洲十二個月份的風土人情、自然景觀、和各種動植物。一月的融雪,二月的年輪,三月的歸雁,四月的春洪……我心中感觸最深的便是二月。
作者用一種新式的寫法,以一種倒敘的方式,把我們帶入了過去的時光dd“鋸口”與“年輪”。鋸口鋸開了櫟木,我們看到了一圈一圈的年輪。看著時間倒流,一件件人們破壞自然的事件,感到心驚膽戰(zhàn)。人們快節(jié)奏地擴張,已經讓全世界都踩上了人類的腳印。但是隨著各種資源消耗殆盡,自然已經傷痕累累,也引發(fā)了不少問題。溫室效應、臭氧層破損……人類應該消停會兒了。
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帶領人類走入一個信息化時代,以后恐怕連花花草草都沒有,只有冷冰冰的機械。而作者不甘心如此,他認為“人必須順應自然”?!氨仨殹倍挚闯鰜碜髡叩臎Q心,我也覺得事態(tài)嚴重。人從誕生以來,就沒有離開過自然的滋潤,但是科技的提升,人類開始自負驕傲。人類產生了一種“沒有地球,但我們有科技,大不了去其他星球。”的想法。但我覺得這種想法是令人擔憂的。廣闊宇宙中,我們無法確認有比人類更勝一籌的高等文明。到了其他星球格格不入,很快就會消亡,。我們有地球作為領土,也地球的一部分,如果地球受到傷害,人類也是無法避免受到波及的。保護地球才是我們的第一選擇,過于與自然產生隔閡,帶給我們的將是毀滅。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二
平日里,我們習慣了用眼睛感知事物,包括在書店里選購書籍的時候??匆豢茨切┬鲁霭嫖锏拿趾屯扑]詞也許你就知道,一切都是為了誘惑你的眼睛。我也會受到這種影響。因此,我很晚才了解到這本名字不起眼的書。
眼睛時代的基礎是消費主義的不斷膨脹。不論是在過分充斥商品的城市,還是在清一色種植經濟作物的鄉(xiāng)村,或是在產品如垃圾一樣堆積的沿海工廠,你都會感到有一個東西像蛆蟲一樣啃噬著你的身心。
這個東西就叫:欲望。
如果給欲望一個形容詞,那就是:過渡虛榮。
眼睛時代,下面是我們不愿過多思考的事情:過渡消費引發(fā)一連串的社會問題,包括外界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和內部情感環(huán)境問題。而且,這些問題是全球性的。每天早晨,我們這些驕傲的地球人睜開眼睛看到的都是可占有的對象:食物、房子、車輛、衣服、權利,甚至我們一直用占有的眼神打量著每一塊本可以長滿植物的土地。
在土地上出生入死的我們,不愿過多思考我們與土地的關系。似乎一切理所當然:占有與被占有。由此,上演了一次又一次同樣的戰(zhàn)爭。
這本書正是誕生在戰(zhàn)火連天的年月。像手術刀刺破病人的身體,它來的正是時候。
關于土地和環(huán)境問題離我最近的事情有三次,三次都發(fā)生在生我養(yǎng)我的小村莊。
第一次是我村與鄰村之間一場持續(xù)十年的土地戰(zhàn)爭,最后的結果是土地的荒蕪和情感的淪喪。
第二次是一幫黑勢力在河的上游非法建了一個化學提煉廠,經過一系列斗爭,村民保住了干凈的河道卻留下一座高高的工廠建筑,也留下一些同謀者的罪證和人性的倒影。
第三次是一群地痞在村頭非法建了一個磚窯廠,這一次我那可愛的鄉(xiāng)親們不僅損失了肥沃的良田更丟掉了人類對于土地那份基本的尊重和依戀的感情。這次事件,我曾大力反對,但聰明的人們給我算了一筆目光短淺的小賬:那幫地痞給的租金高于種地所能產出的價值。如今只剩下滿目瘡痍的一塊土地和沉默不語的村民。我佩服我的同胞總是善于計算與忍耐。
在土地面前,我們的伎倆顯得多么可笑又可悲。
然而,早已存在一種聲音,在對抗著我們自私的靈魂。《沙鄉(xiāng)年鑒》不僅代表了這種聲音,更給了我們一次史無前例的思考。基于這個思考,我們的知識體系是多么的需要重建。
書中把這個重建稱為:土地倫理。
我想,即便是在我們這個重視倫理綱常的國度,土地倫理的提出也令我們耳目一新。我們一直追求的“天人合一”,其實質是“天地人合一”。順著這樣一個思考,或許在城市化不可逆轉的今天,我們能在城市這些丑陋的建筑物間找到一種安慰。
作者奧爾多?利奧波德在消費主義最為泛濫的美國發(fā)出一種聲音:
“人們往往想當然地認為野生生物就像和風和日出日落一樣,自生自滅,直到他們在我們面前慢慢地消失?,F在我們面臨地問題是高質量的生活是否要在自然的、野生的和自由的生物身上花費錢財。我們人類對于整個生物界來說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那么能夠真真正正看到自然界中的鵝群的機會比在電視上看更重要,有機會發(fā)現一只白頭翁就像我們有權利說話一樣神圣不可侵犯?!?BR>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三
今年寒假,我看了很多書,其中《沙鄉(xiāng)年鑒》給了我深刻的印象。它不是一本科幻小說,也不是一本散文集,而是一本描繪自然科學的書。
書中有幾個章節(jié),第一章令我記憶猶新。它描述了十二個月份的風土人情、自然景觀、和各種動植物。一月積雪融化,大地復蘇,動物們相繼蘇醒活躍了起來。二月從樹木的年輪中讀出了生命的奧秘?!渡赤l(xiāng)年鑒》中寫道:“人們在不擁有一個農場的情況下,會有兩種精神上的危險,一個是因為早飯來自雜貨鋪,另一個則認為熱量來自火爐。”我毫無疑問已經深陷于危險之中,如今的危險甚至已經不是來自雜貨鋪和火爐,因為這兩件事物也不多見了。食物來自餐桌和食堂,熱量則源于空調和暖氣?!拔覀兠詰俟I(yè)供給我們的需求,卻忘記了是什么在供給工業(yè)。”
在書中,書的第一和第二部分里,作者以自己的視角和優(yōu)美的筆觸,來描寫了他對自然的觀察;在這些文字中,字字句句都充溢著寧靜與快樂。這些快樂又是如此輕而易舉地沁人心脾,讓我產生共鳴。這種快樂的本質是對未知事物的好奇——我們并不需要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只是在一旁靜靜觀察,而正是因為這種無知,快樂才會更為特別和巨大。而當觀察帶來知識和規(guī)律的時候,當知識從無到有、由內而外從天而降的時候,它又遠比那些不得不記住的知識美好。
然而一個奇怪的事實是:我們并沒有在這條更為幸福的路上行進。人的心中似乎同時住著天使和魔鬼,在愛自然的同時,更樂于去征服它。隨著征服和滿足到來的是更大的空虛,人在實現自己所有夢想的時候,恰恰是最痛苦的時候,因為沒有什么值得憧憬了。——這大概也就是為什么,盡管我們并不知道這條總在“向上”的世界會走向何方,依然堅定不移地超越著自己。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四
小學時,《沙鄉(xiāng)年鑒》便已經出現在我的書柜中,這是媽媽賣給我的散文集,讓我學習別人美的文字,我翻了幾頁,“只是些沒有情節(jié)的方塊字”我想。于是打了個哈欠,昏昏欲睡。
現在,看清課本中眼熟的四字標題,回家取出夾在書架中的《沙鄉(xiāng)年鑒》,拍去表面的一點點灰,里面掉出四張書簽,上面是精致的黑白插畫。一頁一頁翻動書頁,我發(fā)現,我對它確是有些誤解,利奧波德筆下的是一種美,又或者是一種丑,僅僅是一種真。
一月冰雪消融,一只臭鼬的腳印消失在浮木中間;三月雁群歸來,唱響春天的贊歌;暗金色的十月,叢林里的獵犬與松雞斗智斗勇……在沙鄉(xiāng)——自然與人類中的一位先知者交談的地方,利奧波德將自然的語言如實記錄。
他討厭人類自以為是的高高在上,并認為人、動植物、土地應該是平等的,我們應該心懷敬畏之心,面對養(yǎng)育自己的大自然。
我想起人們常說的:“人類是高等動物”“人類是萬物之靈”諸如此類的話,當時覺得挺自豪,但現在看來,這種說法的確是有些自大,令人感到羞愧。
我們總是心安理得地承認自己的高尚,可是我們不如大雁團結;不如大果櫟堅強不屈;也比不上葶藶的默默努力。我們在偉大的自然面前十分渺小,或者說僅僅只是滄海一粟。也許,我們應該收斂一下狂妄的面孔。
在沙鄉(xiāng),不缺乏瓦爾登湖畔的那一份寧靜,也有如《寂靜的春天》里的那般憂思,“土地倫理”的.深刻哲學命題已然印在我的腦海中。
我頓時覺得我發(fā)現了書中的那一種美,那是一種自然的的美、真實的美。我希望我們能使這一份美永遠保留。
每當看見這本書,我的腦海中便有了畫面,那是人與自然的促膝長談。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五
我不舍得說它美,那太俗了??赐辍渡赤l(xiāng)年鑒》,留下了無盡的感慨。真正的自然已經離我們這么遠了嗎。
美國生態(tài)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是本書的作者,他將畢生奉獻給了生態(tài)保護工作,他被稱為“一個熱心的觀察家,一個敏銳的思想家,一個造詣極深的文學巨匠”??赐辍渡赤l(xiāng)年鑒》,我覺得這些稱號掛在利奧波德身上一點兒也不為過。他逃離機械化現代化的生活,選擇在大自然中度過和家人在一起的周末。他思想縝密語言尖銳。他清新的文筆更令我沉醉,沒有華麗和夸張,就像那大自然,舒服、樸實,給人寧靜和快樂的感覺。
書本不厚,由三部分組成,利奧波德在序中就寫好了三部分的概括。第一部分寫了他的家人在威斯康洲的所見所聞,每一章的題目都是月份,讓我感到一絲新穎和清新;第二部分寫了利奧波德四十年間在北美大陸各州的生活片段;第三部分則是作者對于生態(tài)的觀點和對現代人們已經失去對土地的尊重和熱愛的事實進行分析與批判。整本書,我都能讀到利奧波德對自然的熱愛,喚醒人們心中失去的'土地。
層次分明的三部分中,令我記憶猶新的是第一部分。它描述了威斯康洲十二個月份的風土人情、自然景觀、和各種動植物。一月的融雪,二月的年輪,三月的歸雁,四月的春洪……我心中感觸最深的便是二月。作者用一種新式的寫法,以一種倒敘的方式,把我們帶入了過去的時光——“鋸口”與“年輪”。鋸口鋸開了櫟木,我們看到了一圈一圈的年輪??粗鴷r間倒流,一件件人們破壞自然的事件,感到心驚膽戰(zhàn)。人們快節(jié)奏地擴張,已經讓全世界都踩上了人類的腳印。但是隨著各種資源消耗殆盡,自然已經傷痕累累,也引發(fā)了不少問題。溫室效應、臭氧層破損……人類應該消停會兒了。
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帶領人類走入一個信息化時代,以后恐怕連花花草草都沒有,只有冷冰冰的機械。而作者不甘心如此,他認為“人必須順應自然”?!氨仨殹倍挚闯鰜碜髡叩臎Q心,我也覺得事態(tài)嚴重。人從誕生以來,就沒有離開過自然的滋潤,但是科技的提升,人類開始自負驕傲。人類產生了一種“沒有地球,但我們有科技,大不了去其他星球。”的想法。但我覺得這種想法是令人擔憂的。廣闊宇宙中,我們無法確認有比人類更勝一籌的高等文明。到了其他星球格格不入,很快就會消亡,。我們有地球作為領土,也地球的一部分,如果地球受到傷害,人類也是無法避免受到波及的。保護地球才是我們的第一選擇,過于與自然產生隔閡,帶給我們的將是毀滅。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六
在讀《沙鄉(xiāng)年鑒》之前,我恰好看了一個叫做《地球公民》()的片子,它描述了人類是如何為利用動物而制定出工業(yè)化的標準,去飼養(yǎng)、屠殺這些于我們同為地球公民的生物們,以及用它們去做科學實驗。片子里面充斥了血腥和悲慘的場景,動物們狹小的生存環(huán)境、瀕死的哀號、被燒焦的皮膚這部片子讓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其殘忍,因為殘忍在影像世界里并不少見,而是我自己對于這些事情的無知:我對于餐桌上肉的來源,只能夠追溯到它在超市里的形態(tài)。還記得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第一次在鄉(xiāng)下見到豬的驚奇和興奮;至于殺豬,就只有大學時在安徽的村落里寫生的時候,遠遠聽到過它的哀號死亡對于我來說,只是一種媒體上的符號。我們和自己的食物是如此之遙遠,乃至于我?guī)缀跽J為肉和會動的生物是兩種意義上的東西,之間只被某種傳說中的聯系牽在一起。
《沙鄉(xiāng)年鑒》中寫道:人們在不擁有一個農場的情況下,會有兩種精神上的危險,一個是因為早飯來自雜貨鋪,另一個則認為熱量來自火爐。
我毫無疑問已經深陷于危險之中,如今的危險甚至已經不是來自雜貨鋪和火爐,因為這兩件事物也不多見了。食物來自餐桌和食堂,熱量則源于空調和暖氣。我們迷戀工業(yè)供給我們的需求,卻忘記了是什么在供給工業(yè)。
我很難給出肯定的答案?!渡赤l(xiāng)年鑒》所描繪的世界,和《地球公民》中的那一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書的第一和第二部分里,作者以自己的視角和優(yōu)美的筆觸,來描寫了他對自然的觀察;在這些文字中,字字句句都充溢著寧靜與快樂。這些快樂又是如此輕而易舉地沁人心脾,讓我產生共鳴。這種快樂的本質是對未知事物的好奇我們并不需要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只是在一旁靜靜觀察,而正是因為這種無知,快樂才會更為特別和巨大。而當觀察帶來知識和規(guī)律的時候,當知識從無到有、由內而外從天而降的時候,它又遠比那些不得不記住的知識美好。
然而一個奇怪的事實是:我們并沒有在這條更為幸福的路上行進。人的心中似乎同時住著天使和魔鬼,在愛自然的同時,更樂于去征服它。隨著征服和滿足到來的是更大的空虛,人在實現自己所有夢想的時候,恰恰是最痛苦的時候,因為沒有什么值得憧憬了。這大概也就是為什么,盡管我們并不知道這條總在向上的世界會走向何方,依然堅定不移地超越著自己。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七
沙鄉(xiāng)年鑒,這一部分主要講述了作者和他的家人拿起鐵鍬和斧子重建威斯康星的沙地農場時的見聞和趣事。在這個遠離現代化喧囂的世外桃源中,作者在冰雪消融的一月追逐融雪中臭鼬的足跡,看著它“一改以往深居簡出的習慣,舒展身體,拖著肚皮劃過雪地,在潮濕的世界里試探性的前行”。
臭鼬。
作者在暴風雪肆虐的二月里,閱讀橡木年輪的歷史?!八袷且慌_滿載歷史記憶的'留聲機,每一圈年輪都有不同的歷史回響。鋸子向著終點一步一步前移,10年又10年,感知著老橡樹畢生的時光?!?BR> 在三月里,傾聽大雁歸來的長鳴。“一只燕子的歸來不能代表春天的來臨,但是當成群的大雁沖破三月融雪的陰郁時,春天就真的降臨了”。
在農場度過的12個月里,每個月都有不同的景觀,每天都能發(fā)現不同的樂趣。而我們能夠身臨其境地體會這些妙趣橫生的畫面主要得益于作者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深厚的文學功底以及對野生動植物深深的熱愛。在作者的筆下,每一只田鼠、每一只大雁、每一棵松樹都富有生命力,它們時而狡猾,時而愚蠢,時而翩翩起舞,時而憨態(tài)可掬,總之,它們是會思考的生物。
大雁。
“一只在融雪中按捺不住的紅雀,興致勃勃地唱起了春之歌,但是沒過多會兒功夫,它發(fā)現自己好像弄錯了,還好,它可以憑借冬日里養(yǎng)成的一貫的緘默來糾正這個錯誤。一只花栗鼠本想走出洞穴沐一下久違的日光浴,不料遇上了交加的風雪,現在也只好乖乖地回到洞穴睡大覺了?!?BR> “這條小溪是個懶散的家伙,它蜿蜒穿過榿木林,仿佛它寧愿停留在樹林里而不是想回歸河里似的”。
“盡管如此,我的每一棵松樹都背負著沉重的積雪,一排排筆直矗立著,巋然不動。這讓我覺得,在薄暮的盡頭,有上百棵甚至更多的松樹站在那兒。此時此刻,我便覺得自己全身充滿了勇氣”。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八
一月,作者寫的是冰雪消融后動物的行為狀況。動物皆有人的感情,它的行為,充滿著人類般的智慧,遇事會感到愉快、害怕、苦惱、不安等擬人化的感情。也許是作者對于動物的感情入深,心靈達到相通的原因吧。
文中寫到一只形似老鷹的大鳥捕食。當聽到它抓到獵物田鼠,并嚼食后,作者竟發(fā)表了一句抒情:“哎,可憐的小田鼠,誰叫你不警惕一些,為什么不等到晚上再出來活動呢!”這一句感情連入了動物,作者為死去的田鼠感到可惜,輕微的責怪之情。其實也是作者的善良,對動物的喜愛、觀察入微。這一句同情也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本來動物被捕,互相殘殺就是根本的殘忍之道,作者的一句類似點睛之筆,巧妙地營造了一種美好的和諧境界,而且他沒有將田鼠被吃的血腥過程寫出來,這也是作者對自然界的寬容理解,心中永遠有一個相信自然界美好的心。
貓頭鷹發(fā)出的警告令我印象很深?!澳X子里不能只想著春天來了,還要時刻保持警惕!”當周圍一切仿佛恢復和平時,人們往往會掉以輕心,而危險又是突如其來,沒有征兆。因此,有時候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最危險的地方,人們放松應有個度,不能太過放縱,要時刻保持著一種面對困難的心。這樣才能穩(wěn)當當地走完人生。
二月,作者寫了棵充滿歷史的老樹。老樹活了80年,一直吸收著充分的陽光,作者心里就非常欣慰。當失去老樹時,作者會感到傷心、惋惜。我當時覺得,就是一棵樹罷了,但作者卻將自己當做樹一般,樹仿佛是他的親人,它的一切,盡收他眼底,他會為它感到開心、悲傷……作者的心和樹連在了一起,體現了作者對樹的喜愛與熱愛自然之情。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九
在一望無際,死氣沉沉的沼澤之上,一枝樹枝倒伏在上面,陰郁的天空倒映在沼澤之中,使生機顯得更加渺茫。忽然,一束陽光射穿云層,在陽光之下,一群大雁好像從遠方歸來,喚醒了一絲生機。大雁從何而來?我們無從知曉,一種神秘感油然而生。
一座小木屋,一座莊園,一個叫沙鄉(xiāng)的地方。神秘的自然。鼬鼠的足跡環(huán)繞左右,大雁的身姿從陰郁的天空灑下大地,河灘上大自然優(yōu)美的畫作,記錄了百年的年輪……這一切的一切無不使人感到自然的偉大寫神秘。
與魔術不同,魔術一旦看破便會覺得毫無趣味。自然擁有無與倫比的神秘感。在探索自然的.路上,你對自然了解越多,自然就越神奇,對于你更是一個更加神秘的地方。
上個世紀初期,由牛頓力學為根基的經曲物理已經將整個自然的變化幾乎分析透徹了,除了“兩片烏云”外,自然被局限在經典力學的框架中。然而,如同晴天霹靂一般,相對論與星子力學橫空出世,經典力學轟然倒塌。自然的變化已經被更加神秘的量子力學與相對論所取代。
自然正因為它的神秘才令人感到美麗,那些定理與定律為何存在?仿佛就像有一位上帝創(chuàng)造了這個有規(guī)律卻又這神秘的世界,引起人們探索的欲望。
在自然界中,一切生物的行為都要遵守大自然的規(guī)矩,那股神秘的力量操控著美的、善的、丑的、惡的等等事物。人要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每個生靈都會成為一位摯友。
去探索這個神秘卻又很平常的自然吧!這種神秘感與大自然的規(guī)矩更能激發(fā)人們對真理的渴望。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十
今年寒假,我看了很多書,其中《沙鄉(xiāng)年鑒》給了我深刻的印象。它不是一本科幻小說,也不是一本散文集,而是一本描繪自然科學的書。
書中有幾個章節(jié),第一章令我記憶猶新。它描述了十二個月份的風土人情、自然景觀、和各種動植物。
一月積雪融化,大地復蘇,動物們相繼蘇醒活躍了起來。
二月從樹木的年輪中讀出了生命的奧秘。
《沙鄉(xiāng)年鑒》中寫道:人們在不擁有一個農場的情況下,會有兩種精神上的危險,一個是因為早飯來自雜貨鋪,另一個則認為熱量來自火爐。
我毫無疑問已經深陷于危險之中,如今的危險甚至已經不是來自雜貨鋪和火爐,因為這兩件事物也不多見了。食物來自餐桌和食堂,熱量則源于空調和暖氣。我們迷戀工業(yè)供給我們的需求,卻忘記了是什么在供給工業(yè)。
現在的生活科技高速發(fā)展,人們甚至忘記了植物、動物們。
可作者卻在一個偏僻的小鎮(zhèn)里仔細的觀察植物、動物們。最終從中領悟到了許多生活的奧秘。而現在的人們,高速的生活帶來的并不是快樂。
人們啊!快快醒悟吧!不要再破壞大自然了!快快行動起來,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十一
《沙鄉(xiāng)年鑒》是一本描寫土地與人關系的書,全書從一個荒廢的、遠離現代社會生活氣息的農場著筆,對沙鄉(xiāng)在不同季節(jié)呈現出的不同景象進行系列追述,刻畫出一幅幅美不勝收的雋永畫面:年輪訴說的歷史、眾雁歸來、山鷸的舞蹈、如果我是風……緊接著,作者將視野投向北美各地,將其花費四十多年時光記錄下的一個個自然環(huán)境樣本,以盛宴的形式呈現出來:沼澤的挽歌、弗蘭博河、像山一樣思考、加維蘭之歌…讓我們?yōu)橥恋胤瞰I的繁榮歡歌的同時,更為土地的荒廢、落寞而哭泣、沉思。最后,作者闡述了人與自然、人與土地之間的關系,希望人們不要凌架于大自然萬物之上,應該保持謙卑之心,平等對待它們。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在享受自然的同時,卻又無情地在不斷破壞著這個給我們提供賴以生存的條件的自然環(huán)境,讓我們原本和諧的自然環(huán)境,早已變得千瘡百孔。其實,現在許多災難的發(fā)生,都是由于人類肆意的破壞而造成的:泥石流、洪水、干旱、沙塵暴、臺風……再比如最近的霧霾,正是由于汽車排放大量的尾氣,工廠排放廢氣,和燃放煙花爆竹而產生的,現在好了,自作自受。只要我們在生活中節(jié)約資源、低碳環(huán)保,這些災難都是可以避免的。
而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卻漸漸忘記了大自然的重要性,認為一切都是人類所應該擁有的,不斷向大自然索取,卻不僅不給大自然回報,還使它面目全非。其實自然不屬于人類,而人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是人類最重要的東西,如果沒有大自然,人類就呼吸不到空氣;如果沒有大自然,人類就飲不到水;如果沒有大自然,人類就吃不上食物……如果沒有大自然,人類就無法生存。
讓我們行動起來,保護大自然吧!為地球創(chuàng)造一個美好的明天!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十二
年輪訴說的歷史、眾雁歸來、山鷸的舞蹈、如果我是風緊接著,作者將視野投向北美各地,將其花費四十多年時光記錄下的一個個自然環(huán)境樣本,以盛宴的形式呈現出來:沼澤的挽歌、弗蘭博河、像山一樣思考、加維蘭之歌讓我們?yōu)橥恋胤瞰I的繁榮歡歌的同時,更為土地的荒廢、落寞而哭泣、沉思。最后,作者闡述了人與自然、人與土地之間的關系,希望人們不要凌架于大自然萬物之上,應該保持謙卑之心,平等對待它們。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在享受自然的同時,卻又無情地在不斷破壞著這個給我們提供賴以生存的條件的自然環(huán)境,讓我們原本和諧的自然環(huán)境,早已變得千瘡百孔。其實,現在許多災難的發(fā)生,都是由于人類肆意的破壞而造成的:泥石流、洪水、干旱、沙塵暴、臺風再比如最近的霧霾,正是由于汽車排放大量的尾氣,工廠排放廢氣,和燃放煙花爆竹而產生的,現在好了,自作自受。只要我們在生活中節(jié)約資源、低碳環(huán)保,這些災難都是可以避免的。
而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卻漸漸忘記了大自然的重要性,認為一切都是人類所應該擁有的,不斷向大自然索取,卻不僅不給大自然回報,還使它面目全非。其實自然不屬于人類,而人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是人類最重要的東西,如果沒有大自然,人類就呼吸不到空氣;如果沒有大自然,人類就飲不到水;如果沒有大自然,人類就吃不上食物如果沒有大自然,人類就無法生存。
讓我們行動起來,保護大自然吧!為地球創(chuàng)造一個美好的明天!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十三
當我看到這個題目時,我并不能理解,為什么要像山一樣思考,山又沒有生命,又怎么會思考呢?我接著往下讀,隨后,我釋然了。
這簡短的一章,不過寥寥幾百字,卻講述了一個哀傷的故事。美國任何一個有狼的地區(qū),狼都被視為魔鬼,政治家為了自己的地位去獵殺狼,農場主為了自己的農場也去獵殺狼。在經過西部大躍進后僅剩不多的狼,在人們的圍剿下逐漸銷聲匿跡,野外再也看不到狼的蹤跡,夜晚再也聽不到狼的悲鳴。于是乎,鹿兒大量繁殖。在經過幾年后,樹林中低于馬鐙高度的葉子全部被吃掉,餓極了的鹿兒只能啃咬樹皮。最后,山失去了綠色。
人們刻意的獵殺狼來維護自己的利益,人們妄圖用火藥和刀刃,征服大自然的.利爪與獠牙,使自然向自己屈服。而利奧波德想要用文章來喚醒人們,希望人們可以像山一樣思考,能夠看到長遠的利益,而不僅僅只看到膚淺的東西:自己獵殺一切對自己有害的物種時所能得到的甜頭。
這點不僅僅是在保護環(huán)境上,而是適用于一切事物,中國古代就是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孟子,名軻,字子輿,傳說他的母親為了他搬了三次家。長大后,孟子不負母親重托,成為了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這是目光長遠的典型。因為孟母的長遠目光,孟子從小就養(yǎng)成熱愛學習的好習慣。宋朝曾被文學大家稱贊過的方仲永,他擁有比擬甚至超越孟子的天賦才能,最終卻只能泯然眾人矣。這都是雙方家長目光的不同導致的。由此可見,擁有長遠的目光是多么難能可貴的事啊!
看了《沙鄉(xiāng)年鑒》,我不由感到慶幸:利奧波德用隨筆寫出了如今環(huán)境所面臨的威脅。這個世界上還有人正在努力,努力拯救這個生我們養(yǎng)我們的地球母親。我們不能讓正義孤軍奮戰(zhàn),我們也要從現在開始保護自然。
在此我呼吁大家,要為了自然去努力奮斗,要用長遠的、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地球上的一切,讓大家一起努力吧!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十四
《沙鄉(xiāng)年鑒》(又名《沙郡年記》)是美國新環(huán)境理論的創(chuàng)始者、生態(tài)倫理之父利奧波德一生觀察、經歷和思考的結晶。它是一本描述土地和人關系的書,被譽為土地倫理學開山之作。全書從一個荒廢的、遠離現代社會生活氣息的農場著筆,對沙鄉(xiāng)在不同季節(jié)呈現出的不同景象進行系列追述,刻畫出一幅幅美不勝收的雋永畫面年輪訴說的歷史。
作者將視野投向北美各地,將其花費40年時光記錄下的一個個自然環(huán)境樣本,以盛宴的形式呈現出來:沼澤的挽歌、大山的思考、大雁的音樂…讓我們?yōu)橥恋胤瞰I的繁榮歡歌的同時,更為土地的荒廢、落寞而哭泣、沉思,然后,作者筆鋒一轉,委婉又不失沉重地分別從美學、文化傳統及倫理的角度,闡述了人與自然、人與土地之間的關系,提出其土地倫理觀念:人類不應當凌駕于大自然萬物之上,應對每一個倫理范疇內的成員保持謙卑之心,平等對待它們,從而讓我們從內心深處大聲喊出對土地的愛!在《沙郡年記》的最后一章中,利奧波德闡述了和土地交流的`倫理關系——土壤、水、植物和動物都和人類一樣,他認為人類自私的擁有土地是不合理的,應當受到批判。他寫到“我們只有與那些我們能看到的、感覺到的、理解的、愛的或者是信仰著的,保持親密的關系才是符合倫理的”。
該書曾被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評為“20世紀自然寫作領域十大好書之一”。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十五
第一部分主要講了作者和他的家人周末在山上的小木屋的所見所聞。
第二部分講了作者人生中的小插曲――一些他與昔日同行意見相左,因而十分痛苦的故事。
第三部分則是作者對于生態(tài)的觀點,對現代人們失去對土地的尊重和熱愛的事實進行分析與批判。整本書,我都能讀到利奧波德對自然的熱愛,喚醒人們心中失去的土地。
我沉醉于作者描寫的每一幅自然畫面,雖然僅僅存在于紙上。我最喜歡作者筆下的橡樹,他擁有堅硬的外殼,火燒不透的身軀,是草原上的勇士。我同樣喜歡不被人所知的葶藶,相較于其他更好更大的花朵,葶藶對貧瘠的沙土與微弱的陽光感到滿足。它們只是無聲息地點綴春天,當然,這些都是借助利奧波德的眼睛去感受發(fā)現的。
合上書本,我們應該去何處尋找這自然原始的環(huán)境呢?時常,我們的眼前不是山清水秀的大好河山,而是重重疊疊的廢氣,霧霾;我們聞到的不是淡淡的花香,而是垃圾廢氣,我們聽到的不是鳥語,而是冰冷的機器運作的聲音。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在享受自然的同時,卻又無情地破壞著這個給我們提供賴以生存條件的自然環(huán)境,讓我們原本和諧的自然環(huán)境,慢慢變得千瘡百孔。不是嗎?其實,現在許多災難的發(fā)生都是人類肆意的破壞造成的。
我們在抱怨大自然的不公時,能否想想這與你有多大的聯系呢?而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已經漸漸忘記了大自然的重要性,認為一切都是人類理所應當擁有的,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卻不僅不給大自然回報,還使他面目全非。
《沙鄉(xiāng)年鑒》告訴我們:“人類只是大地的一部分,而絕非大地的主宰者?!弊匀徊粚儆谌祟?,人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如果你有一天失去了這個可愛而美麗的家,你就無法生存,到那時就算懺悔也是徒勞。當我們不斷滿足征服自然的欲望的同時,痛苦也會接踵而至,因為沒有什么值得憧憬了,想想,那將是多么可悲的場景??!
現在改變還為時不晚,讓我們用行動來守護這美麗又可愛的家園吧!看天鵝比看電視重要,目睹白頭翁花開放和自由平等一樣,都是不容剝奪的權利!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一
《沙鄉(xiāng)年鑒》由三部分內容組成。第一篇為“一個沙鄉(xiāng)的年鑒”,描述的是一家人在周末時,在那遠離過多現代化的世外桃源dd木屋中所看到的和所做的事情。
這些木屋隨筆按季節(jié)排列成“一個沙鄉(xiāng)的年鑒”;第二篇為“隨筆dd這兒和那兒”,列舉了作者生活中給作者以教導的那些插曲,即那些逐漸的,有時是很痛苦的的與伙伴們分道揚鑣的插曲;第三篇是“結論”,提出了作者的某些觀點。
說實話,對書的第一第二部分,我并沒有太感冒,甚至覺得有些無聊,最多也只是覺得他對自然及生活的描述視角獨特,筆法優(yōu)美,遠沒有我看的一些網絡玄幻武俠小說來的動人,這大抵是因為我只是見識淺薄的二流大學生而已,亦或是文學修養(yǎng)不夠,只能自嘲曰:
“粗鄙之人不懂陽春白雪之美?!彪m說對第一第二部分不感冒,但對于第三部分那些帶有批判性質的文字還是有些興趣的,所以也有一些想法。利奧波德說:
“土地倫理觀在發(fā)展中所面臨的最嚴重的障礙,是這樣一個事實:我們的教育和經濟體系是背離,而不是朝向土地意識的。很多中間人和無數的物質新發(fā)明,把你的真正現代化的任何土地分割開來了。他與土地之間沒有有機的聯系,對他來說,土地不過是在城市之間長著莊稼的那片空間。
”這話在我看來,可能不止這句話,整個第三篇內容,最真正的內里在于工業(yè)化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享受是傳統農業(yè)遠不能及的,而在大多數人們看來工業(yè)化靠的是機械,傳統農業(yè)靠的是土地,從而延伸開來的種種討論。
當工業(yè)化的進程已經到了這一步,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已經很難逃脫其桎梏。有多少人能夠有利奧波德那樣的經歷?又有多少人能夠放棄城市里的舒適,住到鄉(xiāng)間的木屋里去?有多少人能夠放棄超市里的肉,去狩獵自然里平等的食物?反正我是做不到。
我沒辦法放棄科學和現代化帶給我的舒適,即便我知道作者說的是對的:
“科學絕不,或不應該,只是為獲取更舒適生活的杠桿。科學的發(fā)現是對我們好奇心的滿足,是一種比更肥的牛排或更大的澡盆重要得多的事務。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肥的牛排和更大的澡盆似乎更多地關系到自己的利益,是更為直接的誘惑。在面對這種誘惑的時候,我把自然拋諸腦后。反過來講,我生于城市,我只知道如何在城市中生存,把我放到荒野之中,就好像把動物園里的老虎放回野外一樣dd是需要從頭訓練的。
而且我只會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我會一面說小汽車給城市交通帶來巨大的麻煩,一面琢磨該買哪款車。
我只能說,人類本是種自相矛盾的動物。
我不舍得說它美,那太俗了??赐辍渡赤l(xiāng)年鑒》,留下了無盡的感慨。真正的自然已經離我們這么遠了嗎。
美國生態(tài)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是本書的作者,他將畢生奉獻給了生態(tài)保護工作,他被稱為“一個熱心的觀察家,一個敏銳的思想家,一個造詣極深的文學巨匠”。看完《沙鄉(xiāng)年鑒》,我覺得這些稱號掛在利奧波德身上一點兒也不為過。他逃離機械化現代化的生活,選擇在大自然中度過和家人在一起的周末。他思想縝密語言尖銳。他清新的文筆更令我沉醉,沒有華麗和夸張,就像那大自然,舒服、樸實,給人寧靜和快樂的感覺。
書本不厚,由三部分組成,利奧波德在序中就寫好了三部分的概括。第一部分寫了他的家人在威斯康洲的所見所聞,每一章的題目都是月份,讓我感到一絲新穎和清新;第二部分寫了利奧波德四十年間在北美大陸各州的生活片段;第三部分則是作者對于生態(tài)的觀點和對現代人們已經失去對土地的尊重和熱愛的事實進行分析與批判。整本書,我都能讀到利奧波德對自然的熱愛,喚醒人們心中失去的土地。
層次分明的三部分中,令我記憶猶新的是第一部分。它描述了威斯康洲十二個月份的風土人情、自然景觀、和各種動植物。一月的融雪,二月的年輪,三月的歸雁,四月的春洪……我心中感觸最深的便是二月。
作者用一種新式的寫法,以一種倒敘的方式,把我們帶入了過去的時光dd“鋸口”與“年輪”。鋸口鋸開了櫟木,我們看到了一圈一圈的年輪。看著時間倒流,一件件人們破壞自然的事件,感到心驚膽戰(zhàn)。人們快節(jié)奏地擴張,已經讓全世界都踩上了人類的腳印。但是隨著各種資源消耗殆盡,自然已經傷痕累累,也引發(fā)了不少問題。溫室效應、臭氧層破損……人類應該消停會兒了。
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帶領人類走入一個信息化時代,以后恐怕連花花草草都沒有,只有冷冰冰的機械。而作者不甘心如此,他認為“人必須順應自然”?!氨仨殹倍挚闯鰜碜髡叩臎Q心,我也覺得事態(tài)嚴重。人從誕生以來,就沒有離開過自然的滋潤,但是科技的提升,人類開始自負驕傲。人類產生了一種“沒有地球,但我們有科技,大不了去其他星球。”的想法。但我覺得這種想法是令人擔憂的。廣闊宇宙中,我們無法確認有比人類更勝一籌的高等文明。到了其他星球格格不入,很快就會消亡,。我們有地球作為領土,也地球的一部分,如果地球受到傷害,人類也是無法避免受到波及的。保護地球才是我們的第一選擇,過于與自然產生隔閡,帶給我們的將是毀滅。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二
平日里,我們習慣了用眼睛感知事物,包括在書店里選購書籍的時候??匆豢茨切┬鲁霭嫖锏拿趾屯扑]詞也許你就知道,一切都是為了誘惑你的眼睛。我也會受到這種影響。因此,我很晚才了解到這本名字不起眼的書。
眼睛時代的基礎是消費主義的不斷膨脹。不論是在過分充斥商品的城市,還是在清一色種植經濟作物的鄉(xiāng)村,或是在產品如垃圾一樣堆積的沿海工廠,你都會感到有一個東西像蛆蟲一樣啃噬著你的身心。
這個東西就叫:欲望。
如果給欲望一個形容詞,那就是:過渡虛榮。
眼睛時代,下面是我們不愿過多思考的事情:過渡消費引發(fā)一連串的社會問題,包括外界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和內部情感環(huán)境問題。而且,這些問題是全球性的。每天早晨,我們這些驕傲的地球人睜開眼睛看到的都是可占有的對象:食物、房子、車輛、衣服、權利,甚至我們一直用占有的眼神打量著每一塊本可以長滿植物的土地。
在土地上出生入死的我們,不愿過多思考我們與土地的關系。似乎一切理所當然:占有與被占有。由此,上演了一次又一次同樣的戰(zhàn)爭。
這本書正是誕生在戰(zhàn)火連天的年月。像手術刀刺破病人的身體,它來的正是時候。
關于土地和環(huán)境問題離我最近的事情有三次,三次都發(fā)生在生我養(yǎng)我的小村莊。
第一次是我村與鄰村之間一場持續(xù)十年的土地戰(zhàn)爭,最后的結果是土地的荒蕪和情感的淪喪。
第二次是一幫黑勢力在河的上游非法建了一個化學提煉廠,經過一系列斗爭,村民保住了干凈的河道卻留下一座高高的工廠建筑,也留下一些同謀者的罪證和人性的倒影。
第三次是一群地痞在村頭非法建了一個磚窯廠,這一次我那可愛的鄉(xiāng)親們不僅損失了肥沃的良田更丟掉了人類對于土地那份基本的尊重和依戀的感情。這次事件,我曾大力反對,但聰明的人們給我算了一筆目光短淺的小賬:那幫地痞給的租金高于種地所能產出的價值。如今只剩下滿目瘡痍的一塊土地和沉默不語的村民。我佩服我的同胞總是善于計算與忍耐。
在土地面前,我們的伎倆顯得多么可笑又可悲。
然而,早已存在一種聲音,在對抗著我們自私的靈魂。《沙鄉(xiāng)年鑒》不僅代表了這種聲音,更給了我們一次史無前例的思考。基于這個思考,我們的知識體系是多么的需要重建。
書中把這個重建稱為:土地倫理。
我想,即便是在我們這個重視倫理綱常的國度,土地倫理的提出也令我們耳目一新。我們一直追求的“天人合一”,其實質是“天地人合一”。順著這樣一個思考,或許在城市化不可逆轉的今天,我們能在城市這些丑陋的建筑物間找到一種安慰。
作者奧爾多?利奧波德在消費主義最為泛濫的美國發(fā)出一種聲音:
“人們往往想當然地認為野生生物就像和風和日出日落一樣,自生自滅,直到他們在我們面前慢慢地消失?,F在我們面臨地問題是高質量的生活是否要在自然的、野生的和自由的生物身上花費錢財。我們人類對于整個生物界來說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那么能夠真真正正看到自然界中的鵝群的機會比在電視上看更重要,有機會發(fā)現一只白頭翁就像我們有權利說話一樣神圣不可侵犯?!?BR>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三
今年寒假,我看了很多書,其中《沙鄉(xiāng)年鑒》給了我深刻的印象。它不是一本科幻小說,也不是一本散文集,而是一本描繪自然科學的書。
書中有幾個章節(jié),第一章令我記憶猶新。它描述了十二個月份的風土人情、自然景觀、和各種動植物。一月積雪融化,大地復蘇,動物們相繼蘇醒活躍了起來。二月從樹木的年輪中讀出了生命的奧秘?!渡赤l(xiāng)年鑒》中寫道:“人們在不擁有一個農場的情況下,會有兩種精神上的危險,一個是因為早飯來自雜貨鋪,另一個則認為熱量來自火爐。”我毫無疑問已經深陷于危險之中,如今的危險甚至已經不是來自雜貨鋪和火爐,因為這兩件事物也不多見了。食物來自餐桌和食堂,熱量則源于空調和暖氣?!拔覀兠詰俟I(yè)供給我們的需求,卻忘記了是什么在供給工業(yè)。”
在書中,書的第一和第二部分里,作者以自己的視角和優(yōu)美的筆觸,來描寫了他對自然的觀察;在這些文字中,字字句句都充溢著寧靜與快樂。這些快樂又是如此輕而易舉地沁人心脾,讓我產生共鳴。這種快樂的本質是對未知事物的好奇——我們并不需要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只是在一旁靜靜觀察,而正是因為這種無知,快樂才會更為特別和巨大。而當觀察帶來知識和規(guī)律的時候,當知識從無到有、由內而外從天而降的時候,它又遠比那些不得不記住的知識美好。
然而一個奇怪的事實是:我們并沒有在這條更為幸福的路上行進。人的心中似乎同時住著天使和魔鬼,在愛自然的同時,更樂于去征服它。隨著征服和滿足到來的是更大的空虛,人在實現自己所有夢想的時候,恰恰是最痛苦的時候,因為沒有什么值得憧憬了。——這大概也就是為什么,盡管我們并不知道這條總在“向上”的世界會走向何方,依然堅定不移地超越著自己。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四
小學時,《沙鄉(xiāng)年鑒》便已經出現在我的書柜中,這是媽媽賣給我的散文集,讓我學習別人美的文字,我翻了幾頁,“只是些沒有情節(jié)的方塊字”我想。于是打了個哈欠,昏昏欲睡。
現在,看清課本中眼熟的四字標題,回家取出夾在書架中的《沙鄉(xiāng)年鑒》,拍去表面的一點點灰,里面掉出四張書簽,上面是精致的黑白插畫。一頁一頁翻動書頁,我發(fā)現,我對它確是有些誤解,利奧波德筆下的是一種美,又或者是一種丑,僅僅是一種真。
一月冰雪消融,一只臭鼬的腳印消失在浮木中間;三月雁群歸來,唱響春天的贊歌;暗金色的十月,叢林里的獵犬與松雞斗智斗勇……在沙鄉(xiāng)——自然與人類中的一位先知者交談的地方,利奧波德將自然的語言如實記錄。
他討厭人類自以為是的高高在上,并認為人、動植物、土地應該是平等的,我們應該心懷敬畏之心,面對養(yǎng)育自己的大自然。
我想起人們常說的:“人類是高等動物”“人類是萬物之靈”諸如此類的話,當時覺得挺自豪,但現在看來,這種說法的確是有些自大,令人感到羞愧。
我們總是心安理得地承認自己的高尚,可是我們不如大雁團結;不如大果櫟堅強不屈;也比不上葶藶的默默努力。我們在偉大的自然面前十分渺小,或者說僅僅只是滄海一粟。也許,我們應該收斂一下狂妄的面孔。
在沙鄉(xiāng),不缺乏瓦爾登湖畔的那一份寧靜,也有如《寂靜的春天》里的那般憂思,“土地倫理”的.深刻哲學命題已然印在我的腦海中。
我頓時覺得我發(fā)現了書中的那一種美,那是一種自然的的美、真實的美。我希望我們能使這一份美永遠保留。
每當看見這本書,我的腦海中便有了畫面,那是人與自然的促膝長談。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五
我不舍得說它美,那太俗了??赐辍渡赤l(xiāng)年鑒》,留下了無盡的感慨。真正的自然已經離我們這么遠了嗎。
美國生態(tài)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是本書的作者,他將畢生奉獻給了生態(tài)保護工作,他被稱為“一個熱心的觀察家,一個敏銳的思想家,一個造詣極深的文學巨匠”??赐辍渡赤l(xiāng)年鑒》,我覺得這些稱號掛在利奧波德身上一點兒也不為過。他逃離機械化現代化的生活,選擇在大自然中度過和家人在一起的周末。他思想縝密語言尖銳。他清新的文筆更令我沉醉,沒有華麗和夸張,就像那大自然,舒服、樸實,給人寧靜和快樂的感覺。
書本不厚,由三部分組成,利奧波德在序中就寫好了三部分的概括。第一部分寫了他的家人在威斯康洲的所見所聞,每一章的題目都是月份,讓我感到一絲新穎和清新;第二部分寫了利奧波德四十年間在北美大陸各州的生活片段;第三部分則是作者對于生態(tài)的觀點和對現代人們已經失去對土地的尊重和熱愛的事實進行分析與批判。整本書,我都能讀到利奧波德對自然的熱愛,喚醒人們心中失去的'土地。
層次分明的三部分中,令我記憶猶新的是第一部分。它描述了威斯康洲十二個月份的風土人情、自然景觀、和各種動植物。一月的融雪,二月的年輪,三月的歸雁,四月的春洪……我心中感觸最深的便是二月。作者用一種新式的寫法,以一種倒敘的方式,把我們帶入了過去的時光——“鋸口”與“年輪”。鋸口鋸開了櫟木,我們看到了一圈一圈的年輪??粗鴷r間倒流,一件件人們破壞自然的事件,感到心驚膽戰(zhàn)。人們快節(jié)奏地擴張,已經讓全世界都踩上了人類的腳印。但是隨著各種資源消耗殆盡,自然已經傷痕累累,也引發(fā)了不少問題。溫室效應、臭氧層破損……人類應該消停會兒了。
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帶領人類走入一個信息化時代,以后恐怕連花花草草都沒有,只有冷冰冰的機械。而作者不甘心如此,他認為“人必須順應自然”?!氨仨殹倍挚闯鰜碜髡叩臎Q心,我也覺得事態(tài)嚴重。人從誕生以來,就沒有離開過自然的滋潤,但是科技的提升,人類開始自負驕傲。人類產生了一種“沒有地球,但我們有科技,大不了去其他星球。”的想法。但我覺得這種想法是令人擔憂的。廣闊宇宙中,我們無法確認有比人類更勝一籌的高等文明。到了其他星球格格不入,很快就會消亡,。我們有地球作為領土,也地球的一部分,如果地球受到傷害,人類也是無法避免受到波及的。保護地球才是我們的第一選擇,過于與自然產生隔閡,帶給我們的將是毀滅。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六
在讀《沙鄉(xiāng)年鑒》之前,我恰好看了一個叫做《地球公民》()的片子,它描述了人類是如何為利用動物而制定出工業(yè)化的標準,去飼養(yǎng)、屠殺這些于我們同為地球公民的生物們,以及用它們去做科學實驗。片子里面充斥了血腥和悲慘的場景,動物們狹小的生存環(huán)境、瀕死的哀號、被燒焦的皮膚這部片子讓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其殘忍,因為殘忍在影像世界里并不少見,而是我自己對于這些事情的無知:我對于餐桌上肉的來源,只能夠追溯到它在超市里的形態(tài)。還記得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第一次在鄉(xiāng)下見到豬的驚奇和興奮;至于殺豬,就只有大學時在安徽的村落里寫生的時候,遠遠聽到過它的哀號死亡對于我來說,只是一種媒體上的符號。我們和自己的食物是如此之遙遠,乃至于我?guī)缀跽J為肉和會動的生物是兩種意義上的東西,之間只被某種傳說中的聯系牽在一起。
《沙鄉(xiāng)年鑒》中寫道:人們在不擁有一個農場的情況下,會有兩種精神上的危險,一個是因為早飯來自雜貨鋪,另一個則認為熱量來自火爐。
我毫無疑問已經深陷于危險之中,如今的危險甚至已經不是來自雜貨鋪和火爐,因為這兩件事物也不多見了。食物來自餐桌和食堂,熱量則源于空調和暖氣。我們迷戀工業(yè)供給我們的需求,卻忘記了是什么在供給工業(yè)。
我很難給出肯定的答案?!渡赤l(xiāng)年鑒》所描繪的世界,和《地球公民》中的那一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書的第一和第二部分里,作者以自己的視角和優(yōu)美的筆觸,來描寫了他對自然的觀察;在這些文字中,字字句句都充溢著寧靜與快樂。這些快樂又是如此輕而易舉地沁人心脾,讓我產生共鳴。這種快樂的本質是對未知事物的好奇我們并不需要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只是在一旁靜靜觀察,而正是因為這種無知,快樂才會更為特別和巨大。而當觀察帶來知識和規(guī)律的時候,當知識從無到有、由內而外從天而降的時候,它又遠比那些不得不記住的知識美好。
然而一個奇怪的事實是:我們并沒有在這條更為幸福的路上行進。人的心中似乎同時住著天使和魔鬼,在愛自然的同時,更樂于去征服它。隨著征服和滿足到來的是更大的空虛,人在實現自己所有夢想的時候,恰恰是最痛苦的時候,因為沒有什么值得憧憬了。這大概也就是為什么,盡管我們并不知道這條總在向上的世界會走向何方,依然堅定不移地超越著自己。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七
沙鄉(xiāng)年鑒,這一部分主要講述了作者和他的家人拿起鐵鍬和斧子重建威斯康星的沙地農場時的見聞和趣事。在這個遠離現代化喧囂的世外桃源中,作者在冰雪消融的一月追逐融雪中臭鼬的足跡,看著它“一改以往深居簡出的習慣,舒展身體,拖著肚皮劃過雪地,在潮濕的世界里試探性的前行”。
臭鼬。
作者在暴風雪肆虐的二月里,閱讀橡木年輪的歷史?!八袷且慌_滿載歷史記憶的'留聲機,每一圈年輪都有不同的歷史回響。鋸子向著終點一步一步前移,10年又10年,感知著老橡樹畢生的時光?!?BR> 在三月里,傾聽大雁歸來的長鳴。“一只燕子的歸來不能代表春天的來臨,但是當成群的大雁沖破三月融雪的陰郁時,春天就真的降臨了”。
在農場度過的12個月里,每個月都有不同的景觀,每天都能發(fā)現不同的樂趣。而我們能夠身臨其境地體會這些妙趣橫生的畫面主要得益于作者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深厚的文學功底以及對野生動植物深深的熱愛。在作者的筆下,每一只田鼠、每一只大雁、每一棵松樹都富有生命力,它們時而狡猾,時而愚蠢,時而翩翩起舞,時而憨態(tài)可掬,總之,它們是會思考的生物。
大雁。
“一只在融雪中按捺不住的紅雀,興致勃勃地唱起了春之歌,但是沒過多會兒功夫,它發(fā)現自己好像弄錯了,還好,它可以憑借冬日里養(yǎng)成的一貫的緘默來糾正這個錯誤。一只花栗鼠本想走出洞穴沐一下久違的日光浴,不料遇上了交加的風雪,現在也只好乖乖地回到洞穴睡大覺了?!?BR> “這條小溪是個懶散的家伙,它蜿蜒穿過榿木林,仿佛它寧愿停留在樹林里而不是想回歸河里似的”。
“盡管如此,我的每一棵松樹都背負著沉重的積雪,一排排筆直矗立著,巋然不動。這讓我覺得,在薄暮的盡頭,有上百棵甚至更多的松樹站在那兒。此時此刻,我便覺得自己全身充滿了勇氣”。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八
一月,作者寫的是冰雪消融后動物的行為狀況。動物皆有人的感情,它的行為,充滿著人類般的智慧,遇事會感到愉快、害怕、苦惱、不安等擬人化的感情。也許是作者對于動物的感情入深,心靈達到相通的原因吧。
文中寫到一只形似老鷹的大鳥捕食。當聽到它抓到獵物田鼠,并嚼食后,作者竟發(fā)表了一句抒情:“哎,可憐的小田鼠,誰叫你不警惕一些,為什么不等到晚上再出來活動呢!”這一句感情連入了動物,作者為死去的田鼠感到可惜,輕微的責怪之情。其實也是作者的善良,對動物的喜愛、觀察入微。這一句同情也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本來動物被捕,互相殘殺就是根本的殘忍之道,作者的一句類似點睛之筆,巧妙地營造了一種美好的和諧境界,而且他沒有將田鼠被吃的血腥過程寫出來,這也是作者對自然界的寬容理解,心中永遠有一個相信自然界美好的心。
貓頭鷹發(fā)出的警告令我印象很深?!澳X子里不能只想著春天來了,還要時刻保持警惕!”當周圍一切仿佛恢復和平時,人們往往會掉以輕心,而危險又是突如其來,沒有征兆。因此,有時候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最危險的地方,人們放松應有個度,不能太過放縱,要時刻保持著一種面對困難的心。這樣才能穩(wěn)當當地走完人生。
二月,作者寫了棵充滿歷史的老樹。老樹活了80年,一直吸收著充分的陽光,作者心里就非常欣慰。當失去老樹時,作者會感到傷心、惋惜。我當時覺得,就是一棵樹罷了,但作者卻將自己當做樹一般,樹仿佛是他的親人,它的一切,盡收他眼底,他會為它感到開心、悲傷……作者的心和樹連在了一起,體現了作者對樹的喜愛與熱愛自然之情。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九
在一望無際,死氣沉沉的沼澤之上,一枝樹枝倒伏在上面,陰郁的天空倒映在沼澤之中,使生機顯得更加渺茫。忽然,一束陽光射穿云層,在陽光之下,一群大雁好像從遠方歸來,喚醒了一絲生機。大雁從何而來?我們無從知曉,一種神秘感油然而生。
一座小木屋,一座莊園,一個叫沙鄉(xiāng)的地方。神秘的自然。鼬鼠的足跡環(huán)繞左右,大雁的身姿從陰郁的天空灑下大地,河灘上大自然優(yōu)美的畫作,記錄了百年的年輪……這一切的一切無不使人感到自然的偉大寫神秘。
與魔術不同,魔術一旦看破便會覺得毫無趣味。自然擁有無與倫比的神秘感。在探索自然的.路上,你對自然了解越多,自然就越神奇,對于你更是一個更加神秘的地方。
上個世紀初期,由牛頓力學為根基的經曲物理已經將整個自然的變化幾乎分析透徹了,除了“兩片烏云”外,自然被局限在經典力學的框架中。然而,如同晴天霹靂一般,相對論與星子力學橫空出世,經典力學轟然倒塌。自然的變化已經被更加神秘的量子力學與相對論所取代。
自然正因為它的神秘才令人感到美麗,那些定理與定律為何存在?仿佛就像有一位上帝創(chuàng)造了這個有規(guī)律卻又這神秘的世界,引起人們探索的欲望。
在自然界中,一切生物的行為都要遵守大自然的規(guī)矩,那股神秘的力量操控著美的、善的、丑的、惡的等等事物。人要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每個生靈都會成為一位摯友。
去探索這個神秘卻又很平常的自然吧!這種神秘感與大自然的規(guī)矩更能激發(fā)人們對真理的渴望。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十
今年寒假,我看了很多書,其中《沙鄉(xiāng)年鑒》給了我深刻的印象。它不是一本科幻小說,也不是一本散文集,而是一本描繪自然科學的書。
書中有幾個章節(jié),第一章令我記憶猶新。它描述了十二個月份的風土人情、自然景觀、和各種動植物。
一月積雪融化,大地復蘇,動物們相繼蘇醒活躍了起來。
二月從樹木的年輪中讀出了生命的奧秘。
《沙鄉(xiāng)年鑒》中寫道:人們在不擁有一個農場的情況下,會有兩種精神上的危險,一個是因為早飯來自雜貨鋪,另一個則認為熱量來自火爐。
我毫無疑問已經深陷于危險之中,如今的危險甚至已經不是來自雜貨鋪和火爐,因為這兩件事物也不多見了。食物來自餐桌和食堂,熱量則源于空調和暖氣。我們迷戀工業(yè)供給我們的需求,卻忘記了是什么在供給工業(yè)。
現在的生活科技高速發(fā)展,人們甚至忘記了植物、動物們。
可作者卻在一個偏僻的小鎮(zhèn)里仔細的觀察植物、動物們。最終從中領悟到了許多生活的奧秘。而現在的人們,高速的生活帶來的并不是快樂。
人們啊!快快醒悟吧!不要再破壞大自然了!快快行動起來,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十一
《沙鄉(xiāng)年鑒》是一本描寫土地與人關系的書,全書從一個荒廢的、遠離現代社會生活氣息的農場著筆,對沙鄉(xiāng)在不同季節(jié)呈現出的不同景象進行系列追述,刻畫出一幅幅美不勝收的雋永畫面:年輪訴說的歷史、眾雁歸來、山鷸的舞蹈、如果我是風……緊接著,作者將視野投向北美各地,將其花費四十多年時光記錄下的一個個自然環(huán)境樣本,以盛宴的形式呈現出來:沼澤的挽歌、弗蘭博河、像山一樣思考、加維蘭之歌…讓我們?yōu)橥恋胤瞰I的繁榮歡歌的同時,更為土地的荒廢、落寞而哭泣、沉思。最后,作者闡述了人與自然、人與土地之間的關系,希望人們不要凌架于大自然萬物之上,應該保持謙卑之心,平等對待它們。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在享受自然的同時,卻又無情地在不斷破壞著這個給我們提供賴以生存的條件的自然環(huán)境,讓我們原本和諧的自然環(huán)境,早已變得千瘡百孔。其實,現在許多災難的發(fā)生,都是由于人類肆意的破壞而造成的:泥石流、洪水、干旱、沙塵暴、臺風……再比如最近的霧霾,正是由于汽車排放大量的尾氣,工廠排放廢氣,和燃放煙花爆竹而產生的,現在好了,自作自受。只要我們在生活中節(jié)約資源、低碳環(huán)保,這些災難都是可以避免的。
而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卻漸漸忘記了大自然的重要性,認為一切都是人類所應該擁有的,不斷向大自然索取,卻不僅不給大自然回報,還使它面目全非。其實自然不屬于人類,而人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是人類最重要的東西,如果沒有大自然,人類就呼吸不到空氣;如果沒有大自然,人類就飲不到水;如果沒有大自然,人類就吃不上食物……如果沒有大自然,人類就無法生存。
讓我們行動起來,保護大自然吧!為地球創(chuàng)造一個美好的明天!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十二
年輪訴說的歷史、眾雁歸來、山鷸的舞蹈、如果我是風緊接著,作者將視野投向北美各地,將其花費四十多年時光記錄下的一個個自然環(huán)境樣本,以盛宴的形式呈現出來:沼澤的挽歌、弗蘭博河、像山一樣思考、加維蘭之歌讓我們?yōu)橥恋胤瞰I的繁榮歡歌的同時,更為土地的荒廢、落寞而哭泣、沉思。最后,作者闡述了人與自然、人與土地之間的關系,希望人們不要凌架于大自然萬物之上,應該保持謙卑之心,平等對待它們。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在享受自然的同時,卻又無情地在不斷破壞著這個給我們提供賴以生存的條件的自然環(huán)境,讓我們原本和諧的自然環(huán)境,早已變得千瘡百孔。其實,現在許多災難的發(fā)生,都是由于人類肆意的破壞而造成的:泥石流、洪水、干旱、沙塵暴、臺風再比如最近的霧霾,正是由于汽車排放大量的尾氣,工廠排放廢氣,和燃放煙花爆竹而產生的,現在好了,自作自受。只要我們在生活中節(jié)約資源、低碳環(huán)保,這些災難都是可以避免的。
而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卻漸漸忘記了大自然的重要性,認為一切都是人類所應該擁有的,不斷向大自然索取,卻不僅不給大自然回報,還使它面目全非。其實自然不屬于人類,而人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是人類最重要的東西,如果沒有大自然,人類就呼吸不到空氣;如果沒有大自然,人類就飲不到水;如果沒有大自然,人類就吃不上食物如果沒有大自然,人類就無法生存。
讓我們行動起來,保護大自然吧!為地球創(chuàng)造一個美好的明天!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十三
當我看到這個題目時,我并不能理解,為什么要像山一樣思考,山又沒有生命,又怎么會思考呢?我接著往下讀,隨后,我釋然了。
這簡短的一章,不過寥寥幾百字,卻講述了一個哀傷的故事。美國任何一個有狼的地區(qū),狼都被視為魔鬼,政治家為了自己的地位去獵殺狼,農場主為了自己的農場也去獵殺狼。在經過西部大躍進后僅剩不多的狼,在人們的圍剿下逐漸銷聲匿跡,野外再也看不到狼的蹤跡,夜晚再也聽不到狼的悲鳴。于是乎,鹿兒大量繁殖。在經過幾年后,樹林中低于馬鐙高度的葉子全部被吃掉,餓極了的鹿兒只能啃咬樹皮。最后,山失去了綠色。
人們刻意的獵殺狼來維護自己的利益,人們妄圖用火藥和刀刃,征服大自然的.利爪與獠牙,使自然向自己屈服。而利奧波德想要用文章來喚醒人們,希望人們可以像山一樣思考,能夠看到長遠的利益,而不僅僅只看到膚淺的東西:自己獵殺一切對自己有害的物種時所能得到的甜頭。
這點不僅僅是在保護環(huán)境上,而是適用于一切事物,中國古代就是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孟子,名軻,字子輿,傳說他的母親為了他搬了三次家。長大后,孟子不負母親重托,成為了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這是目光長遠的典型。因為孟母的長遠目光,孟子從小就養(yǎng)成熱愛學習的好習慣。宋朝曾被文學大家稱贊過的方仲永,他擁有比擬甚至超越孟子的天賦才能,最終卻只能泯然眾人矣。這都是雙方家長目光的不同導致的。由此可見,擁有長遠的目光是多么難能可貴的事啊!
看了《沙鄉(xiāng)年鑒》,我不由感到慶幸:利奧波德用隨筆寫出了如今環(huán)境所面臨的威脅。這個世界上還有人正在努力,努力拯救這個生我們養(yǎng)我們的地球母親。我們不能讓正義孤軍奮戰(zhàn),我們也要從現在開始保護自然。
在此我呼吁大家,要為了自然去努力奮斗,要用長遠的、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地球上的一切,讓大家一起努力吧!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十四
《沙鄉(xiāng)年鑒》(又名《沙郡年記》)是美國新環(huán)境理論的創(chuàng)始者、生態(tài)倫理之父利奧波德一生觀察、經歷和思考的結晶。它是一本描述土地和人關系的書,被譽為土地倫理學開山之作。全書從一個荒廢的、遠離現代社會生活氣息的農場著筆,對沙鄉(xiāng)在不同季節(jié)呈現出的不同景象進行系列追述,刻畫出一幅幅美不勝收的雋永畫面年輪訴說的歷史。
作者將視野投向北美各地,將其花費40年時光記錄下的一個個自然環(huán)境樣本,以盛宴的形式呈現出來:沼澤的挽歌、大山的思考、大雁的音樂…讓我們?yōu)橥恋胤瞰I的繁榮歡歌的同時,更為土地的荒廢、落寞而哭泣、沉思,然后,作者筆鋒一轉,委婉又不失沉重地分別從美學、文化傳統及倫理的角度,闡述了人與自然、人與土地之間的關系,提出其土地倫理觀念:人類不應當凌駕于大自然萬物之上,應對每一個倫理范疇內的成員保持謙卑之心,平等對待它們,從而讓我們從內心深處大聲喊出對土地的愛!在《沙郡年記》的最后一章中,利奧波德闡述了和土地交流的`倫理關系——土壤、水、植物和動物都和人類一樣,他認為人類自私的擁有土地是不合理的,應當受到批判。他寫到“我們只有與那些我們能看到的、感覺到的、理解的、愛的或者是信仰著的,保持親密的關系才是符合倫理的”。
該書曾被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評為“20世紀自然寫作領域十大好書之一”。
沙鄉(xiāng)年鑒讀后感篇十五
第一部分主要講了作者和他的家人周末在山上的小木屋的所見所聞。
第二部分講了作者人生中的小插曲――一些他與昔日同行意見相左,因而十分痛苦的故事。
第三部分則是作者對于生態(tài)的觀點,對現代人們失去對土地的尊重和熱愛的事實進行分析與批判。整本書,我都能讀到利奧波德對自然的熱愛,喚醒人們心中失去的土地。
我沉醉于作者描寫的每一幅自然畫面,雖然僅僅存在于紙上。我最喜歡作者筆下的橡樹,他擁有堅硬的外殼,火燒不透的身軀,是草原上的勇士。我同樣喜歡不被人所知的葶藶,相較于其他更好更大的花朵,葶藶對貧瘠的沙土與微弱的陽光感到滿足。它們只是無聲息地點綴春天,當然,這些都是借助利奧波德的眼睛去感受發(fā)現的。
合上書本,我們應該去何處尋找這自然原始的環(huán)境呢?時常,我們的眼前不是山清水秀的大好河山,而是重重疊疊的廢氣,霧霾;我們聞到的不是淡淡的花香,而是垃圾廢氣,我們聽到的不是鳥語,而是冰冷的機器運作的聲音。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在享受自然的同時,卻又無情地破壞著這個給我們提供賴以生存條件的自然環(huán)境,讓我們原本和諧的自然環(huán)境,慢慢變得千瘡百孔。不是嗎?其實,現在許多災難的發(fā)生都是人類肆意的破壞造成的。
我們在抱怨大自然的不公時,能否想想這與你有多大的聯系呢?而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已經漸漸忘記了大自然的重要性,認為一切都是人類理所應當擁有的,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卻不僅不給大自然回報,還使他面目全非。
《沙鄉(xiāng)年鑒》告訴我們:“人類只是大地的一部分,而絕非大地的主宰者?!弊匀徊粚儆谌祟?,人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如果你有一天失去了這個可愛而美麗的家,你就無法生存,到那時就算懺悔也是徒勞。當我們不斷滿足征服自然的欲望的同時,痛苦也會接踵而至,因為沒有什么值得憧憬了,想想,那將是多么可悲的場景??!
現在改變還為時不晚,讓我們用行動來守護這美麗又可愛的家園吧!看天鵝比看電視重要,目睹白頭翁花開放和自由平等一樣,都是不容剝奪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