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延安我把你追尋詳細教案(3篇)

字號: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下面我?guī)痛蠹艺覍げ⒄砹艘恍﹥?yōu)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延安我把你追尋詳細教案篇一
    (1)查找有關資料,了解“南泥灣開荒”“楊家?guī)X講話”等內(nèi)容。
    (2)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3)再讀課文,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
    2、多媒體課件
    “南泥灣開荒”“楊家?guī)X”相關圖片。
    教學課時
    1課時。
    一、導入新課,隨文識字,初步感知
    1、教師談話:延安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它記載了中國革命的歷史,是一本真實的教科書。它凝聚了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譜寫了中國革命閃光的篇章?;貞浤菎槑V歲月,我們忘不了延安,忘不了那激勵我們的延安精神。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歌,請同學們跟隨老師的步伐,走進延安,去感知那如火的戰(zhàn)斗歲月。(課件出示圖片:延安窯洞、梨園、南泥灣開荒、毛澤東楊家?guī)X講話。也可出示相關視頻課件)
    2、教師范讀。學生自由讀,借助課本上的注音認識生字,讀準字音。用著重號畫出詩的韻腳,并說說全詩押的是什么韻。
    學生匯報,教師總結:全詩押的是ɑng韻,韻腳是:光、陽、香、場、瑯、炕、響、梁、煌、翔、想、光、陽。
    3、再讀全詩,想想詩中所說的追尋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尋延安精神)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使用激情的語言,豐富的圖片,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點明詩歌的主題。
    二、初讀課文,理解詞語,整體感知
    1.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2.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理解詞語。
    課件出示:
    翩翩歸來:輕快地來臨。
    昔日:往日。
    滿目琳瑯:形容各種美好的東西很多。
    明媚:(景物)鮮明可愛。
    3、學生自由讀全詩,邊讀邊思考:每一節(jié)各講了什么?全詩可以分為幾部分?用筆標出來。
    (1)學生認真朗讀,指名學生嘗試劃分詩歌層次。
    課件出示:
    第一部分(第1~2節(jié)):講了對于延安精神的追尋。
    第二部分(第3~4節(jié)):講了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第5~6節(jié)):講了追尋延安精神的重要。
    (2)指名朗讀全詩,加深學生對全詩整體結構的認識。
    設計意圖:
    讀準字音,理解詞語,為下一步研讀課文,理解課文打下基礎,把詩分為三個部分,整體感知,讓學生對這首詩歌有個整體印象。
    三、學習第1~2小節(jié)
    1.自由讀第一部分。
    邊讀邊思考:詩人追尋棗園、延河、南泥灣、楊家?guī)X這些地方,是在追尋什么?作者用什么手法寫出了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引導學生說出詩人實際上是在追尋延安精神,那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詩人采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2、教師補充。
    課件出示:
    南泥灣開荒: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的封鎖和邊區(qū)的災荒,給邊區(qū)帶來極大的經(jīng)濟困難。南泥灣在延安的東南,距延安約45公里。這里雖然人煙稀少,滿目荒涼,但土地肥沃,水源豐富,適于耕種。1940年秋,八路軍三五九旅進駐南泥灣,開展大生產(chǎn)運動。
    楊家?guī)X講話:1942年5月23日,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在楊家?guī)X發(fā)表,使延安成為社會主義文藝的源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號召下,延安魯藝及文化界走出去、下基層,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chǎn)運動。
    3、小組交流,師生匯報:
    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guī)X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詩歌的第1小節(jié)用了兩個比喻來描寫這種追尋,點明了追尋延安精神的必要性。第2小節(jié)用最有代表性的幾個事物來描寫延安?!傲魉?,暗含代代相傳的意思;追尋棗園,就是緊跟黨中央;追尋南泥灣,就是發(fā)揚自力更生的精神;追尋楊家?guī)X,就是遵照黨的指示,執(zhí)行黨的方針政策,建設美好的明天。這里反復用“追尋”一詞,是告訴我們追尋的是延安精神——延安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人民的革命精神。
    4.在理解了詩句之后,教師可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部分。
    在朗讀“翩翩歸來、茁壯成長”兩個詞語時,語速放緩,第2小節(jié)中四個“追尋你”,在朗讀時前三個語速逐步加快,聲調(diào)逐步上揚,到最后一個時,可以放緩。
    設計意圖:
    通過欣賞比喻句,指導朗讀,讓學生明白作者追尋延安精神是多么迫切。
    四、學習第3~4小節(jié)
    1、學生自讀自學第3~4兩節(jié),思考并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課件出示:
    1.“我們毫不猶豫丟掉了老牛破車,卻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這句話作者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作者丟不掉的是什么?
    2.我們已住進了“高樓大廈”,進入了電子時代,為什么還需要發(fā)揚延安精神?
    2、學生自由閱讀,畫出運用對比、比喻的手法的句子,教師講解點撥:
    “一排排”“一件件”說明人們物質(zhì)生活的豐富?!袄吓F栖嚒贝磉^去落后的生產(chǎn)條件?!皩毸巾斕炝⒌氐募沽骸贝韨ゴ蟮难影簿??!昂敛华q豫”是非常堅決的意思。“毫不猶豫丟掉了”與“不能丟”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我們非常堅決地丟掉了貧窮和落后,卻不能丟掉延安精神。詩中表達同樣意思的詩句有:“我們永遠告別了破舊的茅屋,卻忘不了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作者運用了對比、比喻等手法描寫了現(xiàn)代化建設的飛速發(fā)展。作者忘不了、丟不掉的是艱苦奮斗的偉大民族精神。
    3、有感情地朗讀,加強理解。
    朗讀時,第3小節(jié)中“永遠告別”與“忘不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第4小節(jié)中“毫不猶豫地丟掉”與“不能丟”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幾個短語需要重讀,語速放慢。詩的第3、4兩節(jié)寫我們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設計意圖:
    教學第3~4小節(jié)詩,以兩個對比來突出延安精神沒有過時,而且還需要繼承發(fā)揚。教學時,要求學生動嘴讀一讀,動手畫一畫,動腦評一評,這樣的學習才是扎實的。
    五、品讀第5~6小節(jié)
    1、指名朗讀這兩節(jié)詩,邊讀邊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會怎樣?請學生畫出有關句子。
    2、學生讀句子: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沒有了靈魂,怎能向美好的未來展翅飛翔?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個人沒有了思想,便不能去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正因為延安精神如此重要,所以我們才要繼續(xù)追尋延安精神,發(fā)揚延安精神。
    3.教師小結:詩的第5~6小節(jié)寫追尋延安精神的重要性。第5小節(jié)主要從反面說,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會怎么樣。如果我們喪失了延安精神,就好像沒有了靈魂,當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來展翅飛翔。第6小節(jié)主要從正面說,即:為什么要追尋延安精神。開頭一句“?。⊙影?,我把你追尋”點了題目。接下去的三句,每句都有兩個“追尋”,后面一個“追尋”是對前面一個“追尋”的進一步說明。追尋延安,就是追尋信念、溫暖、光明。
    4、指導學生朗讀:要注意“煌、翔”是后鼻音。朗讀時要釋放出情感,把追尋延安精神的急迫心情讀出來。
    設計意圖:
    最后兩節(jié)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對比,更明確地突出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教學時可以適當拓展、延伸。
    六、總結擴展
    1.學生自由朗讀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為崇高理想而獻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等。
    2、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實際,談一談我們小學生應該怎樣發(fā)揚延安精神。
    設計意圖:
    聯(lián)系實際,談談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既讓學生深入了解了什么是延安精神,也讓學生了解了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應該怎樣發(fā)揚延安精神。
    延安我把你追尋詳細教案篇二
    1.通過學習這首詩,領會延安精神,使學生懂得發(fā)揚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詩結構,理解詩中的重點詞語、句子。
    3.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1.理解詩中重點語句,了解詩中所說的具體事物的含義。
    2.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它記載中國革命的歷史,是一本真實的教科書。它凝聚了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譜寫了中國革命閃光的篇章。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延安,我把你追尋》。
    這節(jié)課,我們要通過學習,了解課文的結構,理解詩中的重點詞、句,體會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還要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過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2.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理解詞語。
    3.集體討論重點詞語。
    教師可將學生小組討論后仍不理解的詞語投影出來,指導全班同學共同理解。
    1.讓學生自由讀全文,邊讀邊思考:每一節(jié)各講了什么?全詩可以分為幾部分?用筆標出來。
    2.學生通過認真朗讀,可以說出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2節(jié)),講了對于延安精神的追尋;第二部分(3、4節(jié)),講了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5、6節(jié)),講了追尋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讀全詩,加深學生對全詩整體結構的認識。
    1.自由讀第一部分,邊讀邊思考,詩人追尋棗園、延河、南泥灣、楊家?guī)X這些地方,是在追尋什么?出示課件
    2.接著可以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分小組討論。
    3.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進行理解。
    學生能夠說出詩人實際上是在追尋延安精神,那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在理解了詩句之后,教師可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部分。
    1.讓學生自由讀第二部分,邊讀邊思考“我們毫不猶豫地丟掉了老牛破車,卻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边@兩句詩的意思是什么?
    2.接著,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這兩句詩。
    學生結合前兩句“航天飛機探索宇宙的奧秘,電子計算機奏出美妙的交響”??梢哉f出“老牛破車”代表過去落后的生產(chǎn)條件,這種落后的生產(chǎn)條件沒有什么可留戀的,應該“毫不猶豫地丟掉”。“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從字面上看是說延安的寶塔山高聳入云,恰如脊梁一般。從深一層看,寶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們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們絕對“不能丟”的。
    3.理解了這兩句話,教師可進一步提問這一部分中還有哪些詩句也表達了這樣的意思?學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話:“我們永遠告別了破舊的茅屋,卻忘不了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BR>    4.教師可進一步引導:“破舊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又指什么?
    學生可以理解出“破舊的茅屋”是過去貧窮的生活條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經(jīng)濟發(fā)展了,這種貧窮的生活也一去不復返了。當年在“溫熱的土炕”上,共產(chǎn)黨人、革命戰(zhàn)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種在革命戰(zhàn)爭中親密的軍民關系,火熱的斗爭生活,是我們忘不了,也是我們不應該忘記的。
    5.教師在指導學生理解這兩句話的同時,還應該通過自己的范讀和導讀來指導學生朗讀,通過朗讀,使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1.讓學生自由朗讀第三部分,邊讀邊想:“延安”指什么?學生可以說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教師可讓學生再讀課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會怎樣?請學生畫出有關句子。
    2.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句。出示課件
    學生通過剛才的朗讀,可以找到這句話:“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沒有了靈魂,怎能向美好的未來展翅飛翔?”
    教師可將這句話用投影打示出來,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靈魂”指什么?“展翅飛翔”指什么?然后讓學生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學生可以說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個人沒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創(chuàng)造光明美好的未來,以此來領會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師可讓學生自由朗讀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學生可以說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為崇高理想而獻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等。
    這首詩節(jié)奏明快,格律嚴謹,韻律清晰,是練習朗讀的好材料。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以此來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讀能力。朗讀時,可以這樣停頓:出示課件
    延安,/我把你/追尋,
    像/翩翩/歸來的/燕子,
    在/追尋/昔日的/春光;
    像/茁壯成長的/小樹,
    在/追尋/雨露和太陽。
    追尋你,/延安/叮咚的/流水,
    追尋你,/棗園/梨花的/清香,
    追尋你,/南泥灣/開荒的/镢頭,
    追尋你,/楊家?guī)X/講話的/會場。
    一排排/高樓大廈/像雨后春筍,
    一件件/家用電器/滿目琳瑯;
    我們/永遠/告別了/破舊的茅屋,
    卻忘不了,/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
    航天飛機/探索/宇宙的/奧秘,
    電子計算機/奏出/美妙的/交響;
    我們/毫不猶豫/丟掉了/老牛破車,
    卻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燦爛輝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沒有了/靈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來/展翅飛翔?
    ?。。影玻野涯悖穼?,
    追尋/信念,追尋/金色的/理想;
    追尋/溫暖,追尋/明媚的/春光;
    追尋/光明,追尋/火紅的/太陽。
    1、感情朗讀全文
    2、課外找找延安的資料
    延安我把你追尋詳細教案篇三
    本文是一革命精神的文章。課文用生動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延安精神。課文主要寫了延河,棗圓,南泥灣,寶塔山。
    課文語言優(yōu)美流暢,有利于學生積累語言。同過課文的學習學生能更好的繼承和發(fā)揚革命精神。
    1、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是小學四年級的學生,這個班經(jīng)過了四年的閱讀訓練教學后,班上學生思維活躍,對語文非常感興趣,閱讀和寫作表達的愿望很強烈;結合對本班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的了解,以及課前的師生交流,我充分感覺到,學生能夠領悟延安精神。
    2、學生的閱讀能力不錯,但對把握文章的關鍵詞能力還不夠;
    3、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欠強,需要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感悟。
    1.通過學習這首詩,領會延安精神,使學生懂得發(fā)揚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詩結構,理解詩中的重點詞語、句子。
    3.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一)直接導入
    板書課題
    根據(jù)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介紹有關延安的內(nèi)容。
    (二)學生讀課文
    捕捉信息,品讀細品,內(nèi)化情感
    要求抓住“延河、棗園,南泥灣、寶塔山等來領悟延安精神。
    學生通過小組協(xié)作,“抓高樓大廈、家用電器,體會社會主義建設者的英雄精神。
    小組合作匯報交流
    學生通過小組協(xié)作感悟延安精神。
    (三)揭示題目,升華主題
    教師:結合“毫不猶豫丟掉老牛破車,寶塔山的脊梁這反復說明,落后的生產(chǎn),生活件要改變,但延安的精神要發(fā)揚。
    教師將播放課件,播放課件,進一步領會延安精神。
    對于不同水平的學生,教師將對他們的答案有不同的標準要求,并在討論時給予相應的幫助。
    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提高學習效果。
    (四)課外閱讀,延伸課外
    課堂即將結束時,教師會向學生介紹和推薦相關的革命題材的文章,以此激發(fā)學生的繼承革命精神的迫切愿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及擴大閱讀量。向學生提議,請他們談一談讀過的課外讀物中的感人情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