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三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 高二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五篇)

字號: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高三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 高二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篇一
    根據(jù)以下提綱,預習教材p54~p57,回答下列問題。
    (1)在教材p55的“探究”中,怎樣獲得樣本?
    提示:將這批小包裝餅干放入一個不透明的袋子中,攪拌均勻,然后不放回地摸取。
    (2)最常用的簡單隨機抽樣方法有哪些?
    提示:抽簽法和隨機數(shù)法。
    (3)你認為抽簽法有什么優(yōu)點和缺點?
    提示:抽簽法的優(yōu)點是簡單易行,當總體中個體數(shù)不多時較為方便,缺點是當總體中個體數(shù)較多時不宜采用。
    (4)用隨機數(shù)法讀數(shù)時可沿哪個方向讀???
    提示:可以沿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等方向讀數(shù)。
    2、歸納總結,核心必記
    (1)簡單隨機抽樣:一般地,設一個總體含有n個個體,從中逐個不放回地抽取n個個體作為樣本(n≤n),如果每次抽取時總體內的各個個體被抽到的機會都相等,就把這種抽樣方法叫做簡單隨機抽樣。
    (2)最常用的簡單隨機抽樣方法有兩種——抽簽法和隨機數(shù)法。
    (3)一般地,抽簽法就是把總體中的n個個體分段,把號碼寫在號簽上,將號簽放在一個容器中,攪拌均勻后,每次從中抽取一個號簽,連續(xù)抽取n次,就得到一個容量為n的樣本。
    (4)隨機數(shù)法就是利用隨機數(shù)表、隨機數(shù)骰子或計算機產生的隨機數(shù)進行抽樣。
    (5)簡單隨機抽樣有操作簡便易行的優(yōu)點,在總體個數(shù)不多的情況下是行之有效的。
    [問題思考]
    (1)在簡單隨機抽樣中,某一個個體被抽到的可能性與第幾次被抽到有關嗎?
    提示:在簡單隨機抽樣中,總體中的每個個體在每次抽取時被抽到的可能性相同,與第幾次被抽到無關。
    (2)抽簽法與隨機數(shù)法有什么異同點?
    提示:
    相同點
    ①都屬于簡單隨機抽樣,并且要求被抽取樣本的總體的個體數(shù)有限;
    ②都是從總體中逐個不放回地進行抽取
    不同點
    ①抽簽法比隨機數(shù)法操作簡單;
    ②隨機數(shù)法更適用于總體中個體數(shù)較多的時候,而抽簽法適用于總體中個體數(shù)較少的情況,所以當總體中的個體數(shù)較多時,應當選用隨機數(shù)法,可以節(jié)約大量的人力和制作號簽的成本
    高三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 高二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篇二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展開學習的,也是對以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發(fā)展,但對學生的知識準備情況來看,學生對相關基礎知識掌握情況是很好,所以在復習時要及時對學生相關知識進行提問,然后開展對本節(jié)課的鞏固性復習。而本節(jié)課學生會遇到的困難有:數(shù)軸、坐標的表示;平面向量的坐標表示;平面向量的坐標運算。
    1、會用坐標表示平面向量的加法、減法與數(shù)乘運算。
    2、理解用坐標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線的條件。
    3、掌握數(shù)量積的坐標表達式,會進行平面向量數(shù)量積的運算。
    4、能用坐標表示兩個向量的夾角,理解用坐標表示的平面向量垂直的條件。
    (一)知識梳理:
    1、向量坐標的求法
    (1)若向量的起點是坐標原點,則終點坐標即為向量的坐標。
    (2)設a(x1,y1),b(x2,y2),則
    =xxxxxxxxxxxxxxxx_
    ||=xxxxxxxxxxxxxx_
    (二)平面向量坐標運算
    1、向量加法、減法、數(shù)乘向量
    設=(x1,y1),=(x2,y2),則
    +=-=λ=。
    2、向量平行的坐標表示
    設=(x1,y1),=(x2,y2),則∥?xxxxxxxxxxxxxxxx.
    (三)核心考點·習題演練
    考點1.平面向量的坐標運算
    例1.已知a(-2,4),b(3,-1),c(-3,-4)。設(1)求3+-3;
    (2)求滿足=m+n的實數(shù)m,n;
    練:(20xx江蘇,6)已知向量=(2,1),=(1,-2),若m+n=(9,-8)
    (m,n∈r),則m-n的值為
    考點2平面向量共線的坐標表示
    例2:平面內給定三個向量=(3,2),=(-1,2),=(4,1)
    若(+k)∥(2-),求實數(shù)k的值;
    練:(20xx,四川,4)已知向量=(1,2),=(1,0),=(3,4)。若λ為實數(shù),(+λ)∥,則λ=()
    思考:向量共線有哪幾種表示形式?兩向量共線的充要條件有哪些作用?
    方法總結:
    1、向量共線的兩種表示形式
    設a=(x1,y1),b=(x2,y2),①a∥b?a=λb(b≠0);②a∥b?x1y2-x2y1=0.至于使用哪種形式,應視題目的具體條件而定,一般情況涉及坐標的應用②。
    2、兩向量共線的充要條件的作用
    判斷兩向量是否共線(平行的問題;另外,利用兩向量共線的充要條件可以列出方程(組),求出未知數(shù)的值。
    考點3平面向量數(shù)量積的坐標運算
    例3“已知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1,點e是ab邊上的動點,
    則的值為;的值為。
    【提示】解決涉及幾何圖形的向量數(shù)量積運算問題時,可建立直角坐標系利用向量的數(shù)量積的坐標表示來運算,這樣可以使數(shù)量積的運算變得簡捷。
    練:(20xx,安徽,13)設=(1,2),=(1,1),=+k.若⊥,則實數(shù)k的值等于()
    【思考】兩非零向量⊥的充要條件:·=0?。
    解題心得:
    (1)當已知向量的坐標時,可利用坐標法求解,即若a=(x1,y1),b=(x2,y2),則a·b=x1x2+y1y2.
    (2)解決涉及幾何圖形的向量數(shù)量積運算問題時,可建立直角坐標系利用向量的數(shù)量積的坐標表示來運算,這樣可以使數(shù)量積的運算變得簡捷。
    (3)兩非零向量a⊥b的充要條件:a·b=0?x1x2+y1y2=0.
    考點4:平面向量模的坐標表示
    例4:(20xx湖南,理8)已知點a,b,c在圓x2+y2=1上運動,且ab⊥bc,若點p的坐標為(2,0),則的值為()
    a.6b.7c.8d.9
    練:(20xx,上海,12)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已知a(1,0),b(0,-1),p是曲線上一個動點,則的取值范圍是?
    解題心得:
    求向量的模的方法:
    (1)公式法,利用|a|=及(a±b)2=|a|2±2a·b+|b|2,把向量的模的運算轉化為數(shù)量積運算;
    (2)幾何法,利用向量加減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或三角形法則作出向量,再利用余弦定理等方法求解。.
    五、課后作業(yè)(課后習題1、2題)
    高三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 高二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篇三
    課題:命題
    課時:001
    課型:新授課
    1、知識與技能:理解命題的概念和命題的構成,能判斷給定陳述句是否為命題,能判斷命題的真假;能把命題改寫成“若p,則q”的形式;
    2、過程與方法:多讓學生舉命題的例子,培養(yǎng)他們的辨析能力;以及培養(yǎng)他們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生的參與,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重點:命題的概念、命題的構成
    難點:分清命題的條件、結論和判斷命題的真假
    引入:初中已學過命題的知識,請同學們回顧:什么叫做命題?
    下列語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點?你能判斷他們的真假嗎?
    (1)若直線a∥b,則直線a與直線b沒有公共點.
    (2)2+4=7.
    (3)垂直于同一條直線的兩個平面平行.
    (4)若x2=1,則x=1.
    (5)兩個全等三角形的面積相等.
    (6)3能被2整除.
    討論、判斷:學生通過討論,總結: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陳述句的形式,每句話都判斷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斷為真,(2)(4)(6)的判斷為假。
    教師的引導分析:所謂判斷,就是肯定一個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1、命題定義:一般地,我們把用語言、符號或式子表達的,可以判斷真假的陳述句叫做命題.
    命題的定義的要點:能判斷真假的陳述句.
    在數(shù)學課中,只研究數(shù)學命題,請學生舉幾個數(shù)學命題的例子.教師再與學生共同從命題的定義,判斷學生所舉例子是否是命題,從“判斷”的角度來加深對命題這一概念的理解.
    例1:判斷下列語句是否為命題?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數(shù)a是素數(shù),則是a奇數(shù).
    (3)指數(shù)函數(shù)是增函數(shù)嗎?
    (4)若平面上兩條直線不相交,則這兩條直線平行.
    (5)=-2.
    (6)x>15.
    讓學生思考、辨析、討論解決,且通過練習,引導學生總結:判斷一個語句是不是命題,關鍵看兩點:第一是“陳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斷真假”,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均不是命題.
    解略。
    引申:以前,同學們學習了很多定理、推論,這些定理、推論是否是命題?同學們可否舉出一些定理、推論的例子來看看?
    通過對此問的思考,學生將清晰地認識到定理、推論都是命題.
    過渡:同學們都知道,一個定理或推論都是由條件和結論兩部分構成(結合學生所舉定理和推論的例子,讓學生分辨定理和推論條件和結論,明確所有的定理、推論都是由條件和結論兩部分構成)。緊接著提出問題:命題是否也是由條件和結論兩部分構成呢?
    2、命題的構成――條件和結論
    定義:從構成來看,所有的命題都具由條件和結論兩部分構成.在數(shù)學中,命題常寫成“若p,則q”或者“如果p,那么q”這種形式,通常,我們把這種形式的命題中的p叫做命題的條件,q叫做命題結論.
    例2:指出下列命題中的條件p和結論q,并判斷各命題的真假.
    (1)若整數(shù)a能被2整除,則a是偶數(shù).
    (2)若四邊行是菱形,則它的對角線互相垂直平分.
    (3)若a>0,b>0,則a+b>0.
    (4)若a>0,b>0,則a+b<0.
    (5)垂直于同一條直線的兩個平面平行.
    此題中的(1)(2)(3)(4),較容易,估計學生較容易找出命題中的條件p和結論q,并能判斷命題的真假。其中設置命題(3)與(4)的目的在于:通過這兩個例子的比較,學更深刻地理解命題的定義——能判斷真假的陳述句,不管判斷的結果是對的還是錯的。
    此例中的命題(5),不是“若p,則q”的形式,估計學生會有困難,此時,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分析:已知的事項為“條件”,由已知推出的事項為“結論”.
    解略。
    過渡:從例2中,我們可以看到命題的兩種情況,即有些命題的結論是正確的,而有些命題的結論是錯誤的,那么我們就有了對命題的一種分類:真命題和假命題.
    3、命題的分類
    真命題:如果由命題的條件p通過推理一定可以得出命題的結論q,那么這樣的命題叫做真命題.
    假命題:如果由命題的條件p通過推理不一定可以得出命題的結論q,那么這樣的命題叫做假命題.
    強調:
    (1)注意命題與假命題的區(qū)別.如:“作直線ab”.這本身不是命題.也更不是假命題.
    (2)命題是一個判斷,判斷的結果就有對錯之分.因此就要引入真命題、假命題的的概念,強調真假命題的大前提,首先是命題。
    判斷一個數(shù)學命題的真假方法:
    (1)數(shù)學中判定一個命題是真命題,要經過證明.
    (2)要判斷一個命題是假命題,只需舉一個反例即可.
    例3:把下列命題寫成“若p,則q”的形式,并判斷是真命題還是假命題:
    (1)面積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2)負數(shù)的立方是負數(shù)。
    (3)對頂角相等。
    分析:要把一個命題寫成“若p,則q”的形式,關鍵是要分清命題的條件和結論,然后寫成“若條件,則結論”即“若p,則q”的形式.解略。
    p4第2,3。
    p8:習題1.1a組~第1題
    師生共同回憶本節(jié)的學習內容.
    1、什么叫命題?真命題?假命題?
    2、命題是由哪兩部分構成的?
    3、怎樣將命題寫成“若p,則q”的形式.
    4、如何判斷真假命題.
    高三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 高二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篇四
    (1)定義:規(guī)定實數(shù)λ與向量a的積是一個向量,這種運算叫做向量的數(shù)乘,記作:λa,它的長度和方向規(guī)定如下:
    ①|λa|=|λ||a|;
    ②當λ>0時,λa的方向與a的方向相同;
    當λ<0時,λa的方向與a的方向相反。
    (2)運算律:設λ,μ為任意實數(shù),則有:
    ①λ(μa)=(λμ)a;
    ②(λ+μ)a=λa+μa;
    ③λ(a+b)=λa+λb;
    特別地,有(—λ)a=—(λa)=λ(—a);
    λ(a—b)=λa—λb。
    [點睛](1)實數(shù)與向量可以進行數(shù)乘運算,但不能進行加減運算,如λ+a,λ—a均無法運算。
    (2)λa的結果為向量,所以當λ=0時,得到的結果為0而不是0。
    向量a(a≠0)與b共線,當且僅當有一個實數(shù)λ,使b=λa。
    [點睛](1)定理中a是非零向量,其原因是:若a=0,b≠0時,雖有a與b共線,但不存在實數(shù)λ使b=λa成立;若a=b=0,a與b顯然共線,但實數(shù)λ不,任一實數(shù)λ都能使b=λa成立。
    (2)a是非零向量,b可以是0,這時0=λa,所以有λ=0,如果b不是0,那么λ是不為零的實數(shù)。
    向量的加、減、數(shù)乘運算統(tǒng)稱為向量的線性運算。對于任意向量a,b及任意實數(shù)λ,μ1,μ2,恒有λ(μ1a±μ2b)=λμ1a±λμ2b。
    [小試身手]
    1、判斷下列命題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λa的方向與a的方向一致。()
    (2)共線向量定理中,條件a≠0可以去掉。()
    (3)對于任意實數(shù)m和向量a,b,若ma=mb,則a=b。()
    答案:(1)×(2)×(3)×
    2、若|a|=1,|b|=2,且a與b方向相同,則下列關系式正確的是()
    a、b=2ab、b=—2a
    c、a=2bd、a=—2b
    答案:a
    3、在四邊形abcd中,若=—12,則此四邊形是()
    a、平行四邊形b、菱形
    c、梯形d、矩形
    答案:c
    4、化簡:2(3a+4b)—7a=xxxxxx。
    答案:—a+8b
    向量的線性運算
    [例1]化簡下列各式:
    (1)3(6a+b)—9a+13b;
    (2)12?3a+2b?—a+12b—212a+38b;
    (3)2(5a—4b+c)—3(a—3b+c)—7a。
    [解](1)原式=18a+3b—9a—3b=9a。
    (2)原式=122a+32b—a—34b=a+34b—a—34b=0。
    (3)原式=10a—8b+2c—3a+9b—3c—7a=b—c。
    向量線性運算的方法
    向量的線性運算類似于代數(shù)多項式的運算,共線向量可以合并,即“合并同類項”“提取公因式”,這里的“同類項”“公因式”指的是向量。
    高三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 高二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篇五
    高中數(shù)學菱形教案
    一、教學目標
    1、把握菱形的判定。
    2、通過運用菱形知識解決具體問題,提高分析能力和觀察能力。
    3、通過教具的演示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愛好。
    4、根據(jù)平行四邊形與矩形、菱形的從屬關系,通過畫圖向學生滲透集合思想。
    二、教法設計
    觀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菱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學難點:菱形判定方法的綜合應用。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預備
    教具(做一個短邊可以運動的平行四邊形)、投影儀和膠片,常用畫圖工具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演示教具、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學生觀察討論;學生分析論證方法,教師適時點撥
    七、教學步驟
    復習提問
    1、敘述菱形的定義與性質。
    2、菱形兩鄰角的比為1:2,較長對角線為 ,則對角線交點到一邊距離為________.
    引入新課
    師問:要判定一個四邊形是不是菱形最基本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答:定義法。
    此外還有別的兩種判定方法,下面就來學習這兩種方法。
    講解新課
    菱形判定定理1:四邊都相等的四邊形是菱形。
    菱形判定定理2:對角錢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圖1
    分析判定1:首先證它是平行四邊形,再證一組鄰邊相等,依定義即知為菱形。
    分析判定2:
    師問:本定理有幾個條件?
    生答:兩個。
    師問:哪兩個?
    生答:(1)是平行四邊形(2)兩條對角線互相垂直。
    師問:再需要什么條件可證該平行四邊形是菱形?
    生答:再證兩鄰邊相等。
    (由學生口述證實)
    證實時讓學生注重線段垂直平分線在這里的應用,
    師問: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四邊形是菱形嗎?為什么?
    可畫出圖,顯然對角線 ,但都不是菱形。
    菱形常用的判定方法歸納為(學生討論歸納后,由教師板書):
    注重:(2)與(4)的題設也是從四邊形出發(fā),和矩形一樣它們的題沒條件都包含有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條件。
    例4 已知: 的對角錢 的垂直平分線與邊 、 分別交于 、 ,如圖。
    求證:四邊形 是菱形(按教材講解)。
    總結、擴展
    1、小結:
    (1)歸納判定菱形的四種常用方法。
    (2)說明矩形、菱形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2、思考題:已知:如圖4△ 中, , 平分 , , , 交 于 。
    求證:四邊形 為菱形。
    八、布置作業(yè)
    教材p159中9、10、11、13(2)
    九、板書設計
    十、隨堂練習
    教材p153中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