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篇一
向往三毛灑脫自由的生活,欣賞書中自然流露的情感。沒有華麗的修辭,卻不失靈性。能表達的恰到好處,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我羨慕她和荷西的生活狀態(tài),在平凡的世界里過著真實的生活。永遠有一顆好奇的心?!度龉墓适隆酚涗浟怂骼说饺龉瓡r感受到的不同生活。她去“泉水”看當地人是怎么洗澡的,然后去海邊看他們是怎么清理“內部”的。他們是理性的,他們會選擇出海打魚換錢,因為生活拮據。幽默和感性也不乏。她會告訴荷西粉絲,因為荷西對中國了解不夠,是春雨凍結后形成的',還是尼龍線加工后形成的;她會因為撒哈拉威人總是向她借東西而大罵,不管大事小事;他們也會因為芝麻大一點的小事而低頭流淚;他們還會當場詢問大財主反對奴隸制。她還親眼目睹了撒哈拉從一個安靜無爭的天堂變成了子彈橫飛的是非之地,但她無能為力。
每次想起你,天上就會掉下一粒沙子,然后就會有撒哈拉。
因為這句話,我羨慕三毛和荷西的愛情。他們真的很相愛。他們甜蜜的愛情應該是每個人都向往的。也許正是因為如此幸福,上帝才嫉妒。荷西的意外是上帝對三毛最大的笑話,荷西的死已經成為三毛一生的痛苦。我一直認為荷西不應該這樣死。他應該有一個更好的結局。
三毛工作強烈,過著灑脫的生活。她把自己的熱情、真善美都留給了撒哈拉。三毛說撒哈拉是她的第二故鄉(xiāng)。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篇二
送走老板,也已深了,我趕快脫下長裙,換上破牛仔褲,頭發(fā)用橡皮筋一綁,大力洗碗洗盤,重做灰姑娘狀使我身心自由。荷西十分滿意,在我背后問:“喂,這個‘筍片炒冬菇’真好吃,你哪里弄來的筍?”我一面洗碗,一面問他:“什么筍?”“今天晚上做的筍片??!”我哈哈大笑:“哦,你是說小黃瓜炒冬菇嗎?”“什么,你,你,你騙了我不算,還敢去騙老板——”“我沒有騙他,這是他一生吃到最好的一次‘嫩筍片炒冬菇’,是他自己說的。”
荷西將我一把抱起來,肥皂水灑了他一頭一胡子,口里大叫:“萬歲,萬歲,你是那只猴子,那只七十二變的,叫什么,什么……”我拍了一下他的頭:“齊天大圣孫悟空,這次不要忘了?!?BR> ——《撒哈拉的故事》p5頁
吃過飯后我們在天臺上坐著,那夜沒有風,荷西叫我開燈,燈亮了,一群一群的飛蟲馬上撲過來,它們繞著光不停地打轉,好似這個光是它們活著唯一認定的東西。
我們兩人看著這些小飛蟲。
“你在想什么?”荷西說。
“我在想,飛蛾撲火時,一定是極快樂幸福的。”
——《撒哈拉的故事》p66頁
讀三毛的書最開始是高中時,記得當時還是偷偷窩在寢室被窩里打著手電筒竊讀,深怕生活老師推門進來。當時幾個通宵,一口氣讀了她的《溫柔的夜》、《夢里花落知多少》以及《撒哈拉的故事》,淚濕衾被,對這個漂泊在異鄉(xiāng)的奇女子敬佩得不得了。工作幾年后,再次拿起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重讀,又讀出了別樣風味。
三毛散文的文筆閑散而隨意,毫無目的地述說著生活的瑣事,連驚天動地的愛情里面,也夾雜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氣息。沒有生僻的詞匯,沒有冗雜華麗的鋪述,沒有旁征博引的宏大場面,甚至連貫穿故事的主線都亂糟糟的。感覺她就坐在你對面,風塵仆仆地向你講述著她在撒哈拉的故事。這些神秘而有趣的探險故事,讓你樂此不疲,讓你牽腸掛肚,讓你欲罷不能。這兩個片段是選自《撒哈拉的故事》中《沙漠中的飯店》和《愛的尋求》,她細膩的、善抓生活細節(jié)的描寫,給孤寂的大沙漠添加了一筆神奇的而溫暖的色彩。
其實我非常佩服三毛的勇氣,她能夠拋開繁華的大都市來到了貧困的大沙漠,這里沒有太多的水,只有沙子,甚至沒有家具沒有床,但是她與荷西卻還是生活著很快樂。因為她以她那積極的勇氣和執(zhí)著的信念,簡單并快樂地活著。在這個大沙漠里,她留下了那么一句話:“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多么浪漫、瀟灑的三毛?。?BR>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xiāng)在遠方。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流浪!”三毛就是有這樣的勇氣,這樣的灑脫,這樣的真性情!流浪,要拋棄多少?克服多少?告別多少……生活中的我做不到她這樣的灑脫,但透過她的文章,我能做到的就是繼承這一種精神,這一種文化,努力地活出自己的精彩!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篇三
直到我今年元旦之后的一個星期讀完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時,距離那一次談話,過去了半年。
我承認我在看這本書的頭幾篇的時候,一直是帶著偏見的,就覺得有點過于理想主義了。比如第一章的《沙漠中的飯店》,里面說她(三毛)在家里做飯,并不十分好的中國菜,卻吸引了荷西的連連稱贊,甚至同事都搶著吃。生活細節(jié)寫的確實很浪漫,我就是覺得太理想化了,荷西是傻子嗎?這點菜都分辨不出來?當然也許是因為我單身久了,無法體驗兩個人一起的浪漫。
第二篇的《結婚記》,甚至讓我覺得有點荒唐,啥都沒準備好,就那么去沙漠生活了?就那樣就結婚了?無法理解。緊接著的《懸壺濟世》越發(fā)讓我覺得不可理喻,一個啥醫(yī)術都不懂的人,就隨便給人吃藥,甚至還妄想給別人接生,簡直讓我棄書。
我耐著性子讓自己讀下去,發(fā)現三毛寫散文的切入點確實是不同的,感情會更細膩一些,聚焦于生活的一些小事,放大到整個生活,讓人從簡單的文字中,想象出了三毛在撒哈拉生活中的畫面。也使得讀者對撒哈拉充滿了向往??吹胶竺嬷螅乙卜欧痣S著三毛的文字在撒哈拉生活了一遭,經歷了她的經歷。
讀完之后,我反思自己,發(fā)現自己還是挺刻薄的,就因為三毛寫的東西,她的浪漫我無法get到,就想著棄書,就在心里罵這本書“垃圾”,這樣是不對的。自己總是把“求同存異”“君子和而不同”掛在嘴邊,自己卻做不到容納別人不一樣的想法,或者說思路。
想起沒多久的一件事情,某個微信群有個“女”(打引號是因為我懷疑她是摳腳大漢,設置為女的加別人好友亂發(fā)廣告)的,她微信被人投訴封了,在微信群里面求助加過她好友的人,幫忙驗證解封。我一想啊,這特么肯定是摳腳大漢亂發(fā)廣告,被人投訴封了之后,還擱這裝女的騙lsp幫她呢?于是我陰陽怪氣的嘲諷她,說“是什么樣的銷售工作還會被人投訴哦?”“這么敬業(yè)的嗎?都用自己私人號加微信?!薄敖ㄗh貴司給你們申請企業(yè)微信呢!”……反正最后嘲諷了她退群了。后來我反思,覺得這樣不對的,別人要上當的人就上當唄?我又沒什么辦法。萬一那個人是正經銷售,只是不小心被封;亦或是那個人因為一些特別的原因,只能從事這個職業(yè)呢?我就這么否定了別人。越想越覺得自己錯的很厲害。
在領悟要尊重每一個人心中的浪漫之后,我想到每個人心中也肯定有一個撒哈拉。比如我自己,就特別想去北方生活,比如甘肅(這個肯定是看《河西走廊》紀錄片的情結),比如陜北(這個就是看文學作品的情結了)這樣一些廣闊的地方去,想象著自己在一望無際的黃土高原上撒丫子瞎跑,那感覺肯定賊棒。
屬于前世回憶似的鄉(xiāng)愁,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這應該是浪漫主義的最高境界了吧。同樣的,我也想起我的朋友們,有說想去云南的,也有想去四川某個不知名小寺廟拜一拜的,還有想去西藏的某個地方的……說去著名景點拜拜的,我還算理解,一些不知名的小地方,我問為什么,都回答說,沒由頭的,就是想去。我想,大概也如三毛寫的,前世的鄉(xiāng)愁覺醒了吧。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撒哈拉,這是每個人的浪漫,要無比的珍惜,有一天,會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的。
if you want,go!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篇四
三毛是個人。她只身游蕩地球十五圈,可靈魂仍舊伶仃。"我只想認識生命。""我的肉體的存在和我的靈魂的存在是不兼容的。"
三毛是一抹靈魂,超越了整個浮世。她走了,笑著么。
三毛擱下筆又拿起,僅錯過十年。這本書《撒哈拉的故事》就是她在文壇的初生。
那時的她,長發(fā)在身后被風深卷起漣漪,明媚從眼底泛到了眼上。那個恣意的姑娘在那個時候牽起了一個男人的手。那是她的先生——西班牙人荷西。
三毛與荷西的愛情愁罔又浪漫。荷西對三毛一見鐘情。他曾說過"等我六年,六年后我來娶你。我上大學四年,服兵役兩年。"就像說的那樣,六年苦戀。國家的不同、觀念的差異阻礙不了兩人。
其實很慶幸三毛看得很清楚。愛情從不轟轟烈烈,他們平淡地相處,平淡地愛上彼此。正如她所說的"我從沒有熱烈的愛過他".
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結婚。一片金黃柔軟的漠地,熱烈如火、平靜如茶。他們的結合像是樹木長出枝椏一樣自然。
在這一本書中,金黃溫暖的哈撒拉。講述的僅僅就只是哈撒拉的故事、他們的故事。原來三毛與愛情竟然靠的這么近。這是我所出乎意料的。三毛是一個相當自由的人,因為荷西所以定居。一點一點融入彼此的生活,完善彼此的愛情,你中有我。
愛情對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來說,相當陌生。哪怕它能夠浮現在書本、屏幕以及劇場中。可是看到這平蓄溫和的文字,我想美好的愛情就是會讓我3們都一點一點變得更好。
我看他們白手起家,看他們歲月成詩。我在看兩個人的生活。我看他們從房子到家,看他們飯桌上的幸福,看他們從生死夾縫潛逃,看他們給彼此一個交代。
曾經,我絕不會想到在一塊一望無垠的沙漠上,會有一戶人家,住著北歐式的房子,給人無與倫比的動容。
原來世上真的能有這樣的一對璧人。
當你在我的身邊,我就打心底變得歡喜,但是卻并不僅僅滿足于此。我喜歡你,也同樣期待你喜歡我。但是在我愛上你的時候,你的生命就超于我的生命,同樣的,你的幸福就高于我的幸福??茨愫煤玫?,我依舊能很開心。
這大概就是荷西的愛情吧。他是一個西班牙人。同樣,他的愛熱烈而又奔放,盛放出自己生命的色彩。
而三毛的愛卻又不同,她是一個中國人。哪怕生性如風、追逐自由,可她也依舊雋永含蓄。如果說荷西的愛是太陽,她的愛僅是一顆堅韌的種子,埋在了地底,并在光的照射下生根發(fā)芽。當這一切浮于地表時,扎根心底的情誼就難以摧毀。
有時,我仍覺得他們就是天作之合。三毛的英文名是echo,在希臘神話中,這是一位女神。她的情人是一位極愛水仙花的少年,在后來愛上了水中自己的倒影。巧合的是,荷西也酷愛潛水,可惜他的生命也同樣葬送給了大海。
以至于在另起新篇的故事中。
荷西的死亡給三毛帶來了深沉的痛苦。在他的葬禮上,三毛眼中飽含淚水。在好友的再三勸慰下,才答應不再自殺。
真正的愛或許平淡而溫馨,藏在心中。相濡以沫或是相忘于江湖。我們心中自有選擇。
三毛一生曾自殺三次。最后一次才真正帶走了她。她死在了醫(yī)院病房的廁所,上吊在了欄桿上。一米六二的人死在了一米六的欄桿上,馬桶的扶手就在身旁,但凡多一點兒生的意識,她依舊仍存于世。
她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也是一個想要認識生命的人。"你明白,路太遠。我不能帶著這副身軀走。它太重了。"
她走了。又帶了千萬思緒而歸。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篇五
最近剛讀完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有點意外。本以為那是個充滿異國風情的、新鮮有趣的故事,開讀之前我老是在想:撒哈拉里會發(fā)生什么樣的故事呢?冒險駱駝綠洲會是什么呢?結果卻是一個個在撒哈拉生活的小故事,有點平凡的、溫馨的小故事。有些意外,但也僅是意外。
《撒哈拉的故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里面的哪一個故事,而是開篇序言里的那一封信,一個母親寫給遠在異國的女兒的信。
在那短短的幾百字的信中,我們不難知道三毛的母親并沒有很高的文化知識,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只會用普通的言語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在剛得知女兒要去撒哈拉時她擔心、不安、害怕,害怕女兒吃苦,害怕女兒寂寞,更擔心她難以適應沙漠的日常沙漠。但她最終讓她去了,因為她了解女兒,明白她的志趣,為了女兒的志趣和新生活的嘗試,她和丈夫忍住了眼淚,答應了下來。盡管如此,在女兒離開家門去了撒哈拉生活的時候,他們仍然忍不住地憂慮、心酸。在那時,母親常常往郵局跑,給女兒寄食物、衣物,以及一些小玩意兒。當他們聽說女兒要結婚時,他們頓時感到欣喜和安心,喜于女兒不是一個人,在那遙遠的地方還有一個人能陪著她、照顧她。
明明是最平凡的語句,卻表現出了那么深刻的感情。那信里有點啰嗦,那么的真實,好像母親就在耳旁細細叮嚀??粗?,我確實想起了我的母親,那個啰嗦的,已經日漸蒼老的婦女,每次我去上學,她總是說:“搭車小心點,認真上課啊,到學校了給媽打電話,放學馬上回家啊,別到處亂逛?!甭牭竭@些,我總是覺得很無奈,都聽了三年多了,但還是會一一應下來。有時候我們總是不懂事地頂撞父母,總以為自己是正確的,總是叛逆地不聽父母的話,叫我做這我偏不做,讓父母操盡了心。序言的信里有這么一句話:“夜已很深,春天的夜晚仍有寒意,請為父母多披上一件外衣,珍重復珍重。”“請為父母多披上一件外衣”這讓我既心酸又慚愧。有人說:“兒女生來是來向父母討債的?!钡蚁胝f:“兒女生來并不是要向父母討債的。”
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想快快長大,才能保護她;美麗的白發(fā),幸福中發(fā)芽;天使的魔法,溫暖中慈祥。
在剛找《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時,找出幾篇它的讀后感,其中有一篇里說,三毛她啊,是沙漠里的一朵奇葩,一朵亮麗的奇葩。我在心里默默地點了一個贊。
首先我要說的是,我很佩服三毛的勇氣,那種樂于在沙漠里生活而且一去好幾年的勇氣。在《撒哈拉的故事》里三毛就提到,她希望去撒哈拉,去冒險,去領略不同的風土人情。我很驚訝,畢竟很少有人會有這樣的豪情壯志。三毛熱愛冒險和旅游,當初她就是在希臘愛琴海和撒哈拉之間猶豫了,但很顯然,她更偏愛于撒哈拉。我有點不懂,她為什么如此熱衷于那個地方?比起干旱的撒哈拉美麗的愛琴海不是更讓人心動嗎?但看完《撒哈拉的故事》,我想我有點懂了。
撒哈拉是一個很貧窮的地方,這是無可置疑的。在三毛他們居住的地方沒有醫(yī)院、郵局、行政處等,要到小鎮(zhèn)上才有,所以三毛要結婚那會兒常常往小鎮(zhèn)上跑。
在《結婚記》中,我還是第一次知道原來結個婚還會這么麻煩。出生證、單身證、居留證、法院公告證……各種文件還要周轉好幾個地方,最后交由當地法院審核、公告,再送去馬德里他們過去戶籍所在地法院公告……如此,最后還有一個省略號!我很難也不想猜測那省略號還包含些什么了。盡管這樣,西荷還是很堅決地說:“我要結婚?!比?,當然是隨著他的啦。
我挺羨慕三毛的,因為她有一對善解人意的、關愛她的父母,有一個很愛她的愛人,她是個幸福的女人。與那些大男子主義不同,西荷并沒有要求三毛婚后一定要呆在家里當個家庭主婦,他尊重三毛的志趣,喜愛三毛的性格,三毛也曾說過結婚后她還是希望能到處游走,當個“任行俠”,西荷也覺得這是當然的,他所喜愛的是三毛這個人,她的性格、她的一切,而不是需要一個保姆、一個傭人。也許這就是找一個外國愛人的好處吧。
撒哈拉很窮、很落后,撒哈拉的婦女們幾乎沒有受過科學的教育,有些已經是當媽媽了的卻不知孩子真正是怎么來的,甚至連簡單的單數算數都不會,于是,三毛就成了她們的萬能教師了。在三毛的課堂里,“學生們”很自由,要來就來要走就走,畢竟她們不是真正的學生,老師也不是專業(yè)的老師。三毛的課講得很零散,基本上想到什么就講什么,更多的時候是拿些來給她們看。哦,對了,三毛還是她們的“巫醫(yī)”呢。我覺得沙哈拉威們真是太固執(zhí)和愚昧了,女性即使生病了也都不會選擇去小鎮(zhèn)里看醫(yī)生,因為那醫(yī)生是男的,就連生產這種危險的事情都不要找醫(yī)生,其他婦女如果不是母女關系也不會幫他人生產,因為她們覺得這是不吉利的。三毛的到來改變了她們很多,她們學會了一些簡單的知識,有了一個去醫(yī)院生產的先例,而三毛也在其中找到了樂趣與價值。
在沙哈拉威的眼中三毛是很奇特的,她和西荷是當地唯二肯于奴隸做朋友的人。即使在這開放的二十一世紀,在一些貧窮落后的地區(qū)還是有著奴隸制的現象的,比如撒哈拉。我很不理解,也很反感那種不把人當人看的行為。盡管人的地位是有高低之差的,但是多年的教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人格和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我們應該尊重他人,因為尊重他人就是尊重我們自己。但很遺憾,我們不能將自己的思想灌注到那些等級觀念已根深蒂固的人身上,三毛他們也同樣這么無奈著。三毛他們喜歡與啞奴相處,但最終還是不能改變啞奴被送走的命運,他們?yōu)榇烁械娇杀譄o奈。
在三毛的眼中沙哈拉威們也是很奇特的。性別觀念、無知、早婚、早育,哦,還有那奇異的幾年才一次的清洗。三毛就曾因為好奇而去觀看了撒哈拉婦女的洗澡,還拉著西荷一起去觀察她們如何洗內臟,因此差點被認為是變態(tài)。面對朋友的懷疑是,三毛很淡定地賊贓嫁禍,如果我當時在場,我的表情一定和西荷一樣驚訝而又無語。我眼前似乎真的出現了三毛那一臉認真地說著“那一定是那些日本游客”時有趣的表情,呵呵,真可愛。
之前說過了,我對《撒哈拉的故事》有點意外,但也只是意外。我喜歡這本書,它的故事并不驚奇卻生動有趣,有些很平凡但很溫馨,我喜歡她。以上便是我讀完《撒哈拉的故事》后的感受。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篇六
當我放開《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品味著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別有一番風味涌上心頭。
這本書字里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和風土人情,讓讀者猶如走進一幅充滿異國風情的畫卷。
然而這一切難不倒三毛和荷西,他們動手設計房子,賣石灰水泥糊墻,補窗戶,用裝棺材的外箱改作家具,到垃圾場拾汽車外胎做鳥巢式的坐墊,巧用鐵皮和玻璃制作風燈,用沙漠麻布縫制彩色窗簾……他們用自己的雙手一起建設沙地城堡。
三毛在交通不便,物質貧乏的沙漠里過著艱難的生活,她始終在努力著,給沙漠的人治病,教他們讀書寫字,當然,在這些過程中她也結交了許多朋友。
人活著,就應該有理想與抱負。我們要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讓平淡的生活注入愛的情愫,讓愛滋潤生命的心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面對一切挫折與失敗,才能像三毛那樣活出精彩人生,雖然短暫但卻永恒。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篇七
編者按:《撒哈拉的故事》記錄了三毛和荷西在沙漠零散的生活細節(jié)和各種奇特經歷。在讀這本撒哈拉的故事后,作者也讀懂了三毛,讀懂了她的美,她的靈魂去尋找幸福的國度。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弊x到這句子時,被其中的深情所震撼,對三毛更是深深的好奇。后來在不斷的了解學習中,更深得了解到三毛。
三毛,一個奇女子,或許是為了兒時的一個夢想,或許是感應了前世的鄉(xiāng)愁,毅然地背起行囊,與她心愛的荷西來到這片她一無所知而又為之魂牽夢繞的沙漠,多么勇敢、多么灑脫、多么隨性。令人神往。這不禁令我想起如果有來生的美文詩集?!叭绻衼砩?,要化成一陣風,一瞬間也能成為永恒。沒有善感的情懷,沒有多情的眼睛。一半在雨里灑脫,一半在春光里旅行……”三毛把自己站成了一棵大樹,歡樂也好,悲情也罷,都是唯一的風景——喜歡三毛的灑脫。
在三毛所有的書中,記憶最深的就是撒哈拉的故事,讀完《撒哈拉的故事》,感覺就像跟著三毛進行了一次沙漠探險,跟著她描述的故事,有好幾次被其中背后的文化吸引了去,想深入去探索,譬如其中的神秘巫術、撒哈拉威人的洗澡文化等等傳統。
《撒哈拉的故事》就像一頭攝像機,記錄了三毛和荷西在沙漠零散的生活細節(jié)和各種奇特經歷,從三毛與荷西歷經三個月領到結婚證、白手起家一步步將小陋屋打造成美麗的羅馬、在小鎮(zhèn)阿雍當“巫醫(yī)”懸壺濟世開始,到為了尋找化石丈夫荷西陷入沙漠沼澤差點喪命、無意間中了毛里塔尼亞的巫術、拿到如登天梯般難的駕駛證,再到三毛和軍曹、沙侖、姑卡、啞奴、沙伊達、巴西里建立友誼又親眼見證他們各自的不幸,我看到了三毛的善良、堅強、智慧和奇特。她在艱難的沙漠環(huán)境中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適應了不久就風花雪月了起來。正如她自己所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么滋味,才不枉來走這么一遭啊”??梢娙珜@片廣闊天地的熱愛與無奈。是的,在撒哈拉,三毛嘗到了愛情的滋味、幸福的滋味、快樂的滋味、生命的滋味,而我則在她的作品中體味到了別樣的人生。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啞奴篇。在《啞奴》中寫了一個在沙漠里的奴隸的生活,那奴隸的善良和財主們的殘忍,三毛看不慣那些財主對啞奴的虐待,就常常偷偷地跑去送吃的給那啞奴。還給他送錢和送一些物質。雖然說,啞奴的一家都已經很感激她了,但是三毛還是覺得內疚,因為她不能夠幫助他們脫離奴隸的生活,和改變他們的命運。命運就是這般,不隨你我而易。當啞奴被財主賣走的時候,三毛淚流滿面,想說什么,但卻不知道說什么好,有著前所未有的無奈和傷心。原來,這就是三毛,充滿了愛心和樂于助人的關懷,一朵沙漠了常開的花。
在讀這本撒哈拉的故事后,我也讀懂了三毛,讀懂了她的美,她的靈魂去尋找幸福的國度。從她的身上我開始感知并感悟到了對生活的執(zhí)著,追求,以及對生活的熱愛,讓我學會了無論生活中有多大的困難,我也要抱著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自己的人生,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自由。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篇八
我本是一個慵懶又隨性的人,看完一本書的耐性都沒有,但是偏偏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我斷斷續(xù)續(xù)地看了三遍,三毛隨意大方又浪漫細膩這種矛盾的性格和簡單明了的敘事方式,讓我深深的愛上了撒哈拉這片土地和這個勇敢隨心的女生。
廣闊無垠的撒哈拉大沙漠,承載了三毛浪漫又幽詭的鄉(xiāng)愁?!度龉墓适隆访枋隽巳约涸谌龉衬驼煞蛏畹母阈Φ墓适?。她描述的撒哈拉沙漠,鴿灰色的天空,蜿蜒起伏的沙丘,奇異怪形的山巒,朦朧神秘的落日。讓人對撒哈拉這片土地充滿了好奇和向往。三毛用東方女性少有的詼諧和瀟灑,用中國人特有的廣博和狹義的精神傳播著現代禮貌,她也以現代禮貌的角度觀看沙漠舊俗和古老禮貌,并以一篇篇耐人尋味的小則故事生動形象地記錄了沙漠的趣人趣事,深刻地描述了沙漠中的人情風俗。
三毛曾解釋說自己堅持去沙漠是正因感到了前世回憶似的鄉(xiāng)愁,而在撒哈拉停留那么久卻是正因荷西,不論是正因什么,在撒哈拉的經歷都是三毛最珍重最珍惜的,也讓之后的追隨者們無限的憧憬和向往。在一個常人唯恐避之的地方,她卻完成了自己的夢想,她勇敢的拋棄了城市舒適的生活和知心溫暖的朋友,到一個黃沙滾滾、風聲嗚咽、物資奇缺的大沙漠,還有那置于大墳場的破屋子,雖然條件艱苦,生活艱難,但是她一襲長裙,飄逸長發(fā),照樣把沙漠生活過得有聲有色。
在書里,三毛描述了剛到沙漠家里的狹窄簡陋,講述了和荷西一齊做家具裝修房子的辛苦和不易。在沙漠里,荷西長期在離家很遠的地方工作,這些艱難的日子里,三毛一次次的穿越沙漠,到處旅游。與個性又可愛的撒哈拉威鄰居相處,交了一群喜愛自己的朋友。三毛,在哪里都不會個性孤單,正因她總是懂得如何生活。
生活在當代的我們少了沖動的激情,少了應對夢想的勇氣,停滯了追求夢想的腳步。只有為生活打拼千篇一律的生活理念,心中的“撒哈拉”也只是存在于理念之中。
為了夢想,至少就應有一次隨心說走就走的旅行。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篇一
向往三毛灑脫自由的生活,欣賞書中自然流露的情感。沒有華麗的修辭,卻不失靈性。能表達的恰到好處,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我羨慕她和荷西的生活狀態(tài),在平凡的世界里過著真實的生活。永遠有一顆好奇的心?!度龉墓适隆酚涗浟怂骼说饺龉瓡r感受到的不同生活。她去“泉水”看當地人是怎么洗澡的,然后去海邊看他們是怎么清理“內部”的。他們是理性的,他們會選擇出海打魚換錢,因為生活拮據。幽默和感性也不乏。她會告訴荷西粉絲,因為荷西對中國了解不夠,是春雨凍結后形成的',還是尼龍線加工后形成的;她會因為撒哈拉威人總是向她借東西而大罵,不管大事小事;他們也會因為芝麻大一點的小事而低頭流淚;他們還會當場詢問大財主反對奴隸制。她還親眼目睹了撒哈拉從一個安靜無爭的天堂變成了子彈橫飛的是非之地,但她無能為力。
每次想起你,天上就會掉下一粒沙子,然后就會有撒哈拉。
因為這句話,我羨慕三毛和荷西的愛情。他們真的很相愛。他們甜蜜的愛情應該是每個人都向往的。也許正是因為如此幸福,上帝才嫉妒。荷西的意外是上帝對三毛最大的笑話,荷西的死已經成為三毛一生的痛苦。我一直認為荷西不應該這樣死。他應該有一個更好的結局。
三毛工作強烈,過著灑脫的生活。她把自己的熱情、真善美都留給了撒哈拉。三毛說撒哈拉是她的第二故鄉(xiāng)。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篇二
送走老板,也已深了,我趕快脫下長裙,換上破牛仔褲,頭發(fā)用橡皮筋一綁,大力洗碗洗盤,重做灰姑娘狀使我身心自由。荷西十分滿意,在我背后問:“喂,這個‘筍片炒冬菇’真好吃,你哪里弄來的筍?”我一面洗碗,一面問他:“什么筍?”“今天晚上做的筍片??!”我哈哈大笑:“哦,你是說小黃瓜炒冬菇嗎?”“什么,你,你,你騙了我不算,還敢去騙老板——”“我沒有騙他,這是他一生吃到最好的一次‘嫩筍片炒冬菇’,是他自己說的。”
荷西將我一把抱起來,肥皂水灑了他一頭一胡子,口里大叫:“萬歲,萬歲,你是那只猴子,那只七十二變的,叫什么,什么……”我拍了一下他的頭:“齊天大圣孫悟空,這次不要忘了?!?BR> ——《撒哈拉的故事》p5頁
吃過飯后我們在天臺上坐著,那夜沒有風,荷西叫我開燈,燈亮了,一群一群的飛蟲馬上撲過來,它們繞著光不停地打轉,好似這個光是它們活著唯一認定的東西。
我們兩人看著這些小飛蟲。
“你在想什么?”荷西說。
“我在想,飛蛾撲火時,一定是極快樂幸福的。”
——《撒哈拉的故事》p66頁
讀三毛的書最開始是高中時,記得當時還是偷偷窩在寢室被窩里打著手電筒竊讀,深怕生活老師推門進來。當時幾個通宵,一口氣讀了她的《溫柔的夜》、《夢里花落知多少》以及《撒哈拉的故事》,淚濕衾被,對這個漂泊在異鄉(xiāng)的奇女子敬佩得不得了。工作幾年后,再次拿起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重讀,又讀出了別樣風味。
三毛散文的文筆閑散而隨意,毫無目的地述說著生活的瑣事,連驚天動地的愛情里面,也夾雜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氣息。沒有生僻的詞匯,沒有冗雜華麗的鋪述,沒有旁征博引的宏大場面,甚至連貫穿故事的主線都亂糟糟的。感覺她就坐在你對面,風塵仆仆地向你講述著她在撒哈拉的故事。這些神秘而有趣的探險故事,讓你樂此不疲,讓你牽腸掛肚,讓你欲罷不能。這兩個片段是選自《撒哈拉的故事》中《沙漠中的飯店》和《愛的尋求》,她細膩的、善抓生活細節(jié)的描寫,給孤寂的大沙漠添加了一筆神奇的而溫暖的色彩。
其實我非常佩服三毛的勇氣,她能夠拋開繁華的大都市來到了貧困的大沙漠,這里沒有太多的水,只有沙子,甚至沒有家具沒有床,但是她與荷西卻還是生活著很快樂。因為她以她那積極的勇氣和執(zhí)著的信念,簡單并快樂地活著。在這個大沙漠里,她留下了那么一句話:“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多么浪漫、瀟灑的三毛?。?BR>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xiāng)在遠方。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流浪!”三毛就是有這樣的勇氣,這樣的灑脫,這樣的真性情!流浪,要拋棄多少?克服多少?告別多少……生活中的我做不到她這樣的灑脫,但透過她的文章,我能做到的就是繼承這一種精神,這一種文化,努力地活出自己的精彩!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篇三
直到我今年元旦之后的一個星期讀完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時,距離那一次談話,過去了半年。
我承認我在看這本書的頭幾篇的時候,一直是帶著偏見的,就覺得有點過于理想主義了。比如第一章的《沙漠中的飯店》,里面說她(三毛)在家里做飯,并不十分好的中國菜,卻吸引了荷西的連連稱贊,甚至同事都搶著吃。生活細節(jié)寫的確實很浪漫,我就是覺得太理想化了,荷西是傻子嗎?這點菜都分辨不出來?當然也許是因為我單身久了,無法體驗兩個人一起的浪漫。
第二篇的《結婚記》,甚至讓我覺得有點荒唐,啥都沒準備好,就那么去沙漠生活了?就那樣就結婚了?無法理解。緊接著的《懸壺濟世》越發(fā)讓我覺得不可理喻,一個啥醫(yī)術都不懂的人,就隨便給人吃藥,甚至還妄想給別人接生,簡直讓我棄書。
我耐著性子讓自己讀下去,發(fā)現三毛寫散文的切入點確實是不同的,感情會更細膩一些,聚焦于生活的一些小事,放大到整個生活,讓人從簡單的文字中,想象出了三毛在撒哈拉生活中的畫面。也使得讀者對撒哈拉充滿了向往??吹胶竺嬷螅乙卜欧痣S著三毛的文字在撒哈拉生活了一遭,經歷了她的經歷。
讀完之后,我反思自己,發(fā)現自己還是挺刻薄的,就因為三毛寫的東西,她的浪漫我無法get到,就想著棄書,就在心里罵這本書“垃圾”,這樣是不對的。自己總是把“求同存異”“君子和而不同”掛在嘴邊,自己卻做不到容納別人不一樣的想法,或者說思路。
想起沒多久的一件事情,某個微信群有個“女”(打引號是因為我懷疑她是摳腳大漢,設置為女的加別人好友亂發(fā)廣告)的,她微信被人投訴封了,在微信群里面求助加過她好友的人,幫忙驗證解封。我一想啊,這特么肯定是摳腳大漢亂發(fā)廣告,被人投訴封了之后,還擱這裝女的騙lsp幫她呢?于是我陰陽怪氣的嘲諷她,說“是什么樣的銷售工作還會被人投訴哦?”“這么敬業(yè)的嗎?都用自己私人號加微信?!薄敖ㄗh貴司給你們申請企業(yè)微信呢!”……反正最后嘲諷了她退群了。后來我反思,覺得這樣不對的,別人要上當的人就上當唄?我又沒什么辦法。萬一那個人是正經銷售,只是不小心被封;亦或是那個人因為一些特別的原因,只能從事這個職業(yè)呢?我就這么否定了別人。越想越覺得自己錯的很厲害。
在領悟要尊重每一個人心中的浪漫之后,我想到每個人心中也肯定有一個撒哈拉。比如我自己,就特別想去北方生活,比如甘肅(這個肯定是看《河西走廊》紀錄片的情結),比如陜北(這個就是看文學作品的情結了)這樣一些廣闊的地方去,想象著自己在一望無際的黃土高原上撒丫子瞎跑,那感覺肯定賊棒。
屬于前世回憶似的鄉(xiāng)愁,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這應該是浪漫主義的最高境界了吧。同樣的,我也想起我的朋友們,有說想去云南的,也有想去四川某個不知名小寺廟拜一拜的,還有想去西藏的某個地方的……說去著名景點拜拜的,我還算理解,一些不知名的小地方,我問為什么,都回答說,沒由頭的,就是想去。我想,大概也如三毛寫的,前世的鄉(xiāng)愁覺醒了吧。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撒哈拉,這是每個人的浪漫,要無比的珍惜,有一天,會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的。
if you want,go!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篇四
三毛是個人。她只身游蕩地球十五圈,可靈魂仍舊伶仃。"我只想認識生命。""我的肉體的存在和我的靈魂的存在是不兼容的。"
三毛是一抹靈魂,超越了整個浮世。她走了,笑著么。
三毛擱下筆又拿起,僅錯過十年。這本書《撒哈拉的故事》就是她在文壇的初生。
那時的她,長發(fā)在身后被風深卷起漣漪,明媚從眼底泛到了眼上。那個恣意的姑娘在那個時候牽起了一個男人的手。那是她的先生——西班牙人荷西。
三毛與荷西的愛情愁罔又浪漫。荷西對三毛一見鐘情。他曾說過"等我六年,六年后我來娶你。我上大學四年,服兵役兩年。"就像說的那樣,六年苦戀。國家的不同、觀念的差異阻礙不了兩人。
其實很慶幸三毛看得很清楚。愛情從不轟轟烈烈,他們平淡地相處,平淡地愛上彼此。正如她所說的"我從沒有熱烈的愛過他".
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結婚。一片金黃柔軟的漠地,熱烈如火、平靜如茶。他們的結合像是樹木長出枝椏一樣自然。
在這一本書中,金黃溫暖的哈撒拉。講述的僅僅就只是哈撒拉的故事、他們的故事。原來三毛與愛情竟然靠的這么近。這是我所出乎意料的。三毛是一個相當自由的人,因為荷西所以定居。一點一點融入彼此的生活,完善彼此的愛情,你中有我。
愛情對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來說,相當陌生。哪怕它能夠浮現在書本、屏幕以及劇場中。可是看到這平蓄溫和的文字,我想美好的愛情就是會讓我3們都一點一點變得更好。
我看他們白手起家,看他們歲月成詩。我在看兩個人的生活。我看他們從房子到家,看他們飯桌上的幸福,看他們從生死夾縫潛逃,看他們給彼此一個交代。
曾經,我絕不會想到在一塊一望無垠的沙漠上,會有一戶人家,住著北歐式的房子,給人無與倫比的動容。
原來世上真的能有這樣的一對璧人。
當你在我的身邊,我就打心底變得歡喜,但是卻并不僅僅滿足于此。我喜歡你,也同樣期待你喜歡我。但是在我愛上你的時候,你的生命就超于我的生命,同樣的,你的幸福就高于我的幸福??茨愫煤玫?,我依舊能很開心。
這大概就是荷西的愛情吧。他是一個西班牙人。同樣,他的愛熱烈而又奔放,盛放出自己生命的色彩。
而三毛的愛卻又不同,她是一個中國人。哪怕生性如風、追逐自由,可她也依舊雋永含蓄。如果說荷西的愛是太陽,她的愛僅是一顆堅韌的種子,埋在了地底,并在光的照射下生根發(fā)芽。當這一切浮于地表時,扎根心底的情誼就難以摧毀。
有時,我仍覺得他們就是天作之合。三毛的英文名是echo,在希臘神話中,這是一位女神。她的情人是一位極愛水仙花的少年,在后來愛上了水中自己的倒影。巧合的是,荷西也酷愛潛水,可惜他的生命也同樣葬送給了大海。
以至于在另起新篇的故事中。
荷西的死亡給三毛帶來了深沉的痛苦。在他的葬禮上,三毛眼中飽含淚水。在好友的再三勸慰下,才答應不再自殺。
真正的愛或許平淡而溫馨,藏在心中。相濡以沫或是相忘于江湖。我們心中自有選擇。
三毛一生曾自殺三次。最后一次才真正帶走了她。她死在了醫(yī)院病房的廁所,上吊在了欄桿上。一米六二的人死在了一米六的欄桿上,馬桶的扶手就在身旁,但凡多一點兒生的意識,她依舊仍存于世。
她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也是一個想要認識生命的人。"你明白,路太遠。我不能帶著這副身軀走。它太重了。"
她走了。又帶了千萬思緒而歸。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篇五
最近剛讀完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有點意外。本以為那是個充滿異國風情的、新鮮有趣的故事,開讀之前我老是在想:撒哈拉里會發(fā)生什么樣的故事呢?冒險駱駝綠洲會是什么呢?結果卻是一個個在撒哈拉生活的小故事,有點平凡的、溫馨的小故事。有些意外,但也僅是意外。
《撒哈拉的故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里面的哪一個故事,而是開篇序言里的那一封信,一個母親寫給遠在異國的女兒的信。
在那短短的幾百字的信中,我們不難知道三毛的母親并沒有很高的文化知識,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只會用普通的言語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在剛得知女兒要去撒哈拉時她擔心、不安、害怕,害怕女兒吃苦,害怕女兒寂寞,更擔心她難以適應沙漠的日常沙漠。但她最終讓她去了,因為她了解女兒,明白她的志趣,為了女兒的志趣和新生活的嘗試,她和丈夫忍住了眼淚,答應了下來。盡管如此,在女兒離開家門去了撒哈拉生活的時候,他們仍然忍不住地憂慮、心酸。在那時,母親常常往郵局跑,給女兒寄食物、衣物,以及一些小玩意兒。當他們聽說女兒要結婚時,他們頓時感到欣喜和安心,喜于女兒不是一個人,在那遙遠的地方還有一個人能陪著她、照顧她。
明明是最平凡的語句,卻表現出了那么深刻的感情。那信里有點啰嗦,那么的真實,好像母親就在耳旁細細叮嚀??粗?,我確實想起了我的母親,那個啰嗦的,已經日漸蒼老的婦女,每次我去上學,她總是說:“搭車小心點,認真上課啊,到學校了給媽打電話,放學馬上回家啊,別到處亂逛?!甭牭竭@些,我總是覺得很無奈,都聽了三年多了,但還是會一一應下來。有時候我們總是不懂事地頂撞父母,總以為自己是正確的,總是叛逆地不聽父母的話,叫我做這我偏不做,讓父母操盡了心。序言的信里有這么一句話:“夜已很深,春天的夜晚仍有寒意,請為父母多披上一件外衣,珍重復珍重。”“請為父母多披上一件外衣”這讓我既心酸又慚愧。有人說:“兒女生來是來向父母討債的?!钡蚁胝f:“兒女生來并不是要向父母討債的。”
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想快快長大,才能保護她;美麗的白發(fā),幸福中發(fā)芽;天使的魔法,溫暖中慈祥。
在剛找《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時,找出幾篇它的讀后感,其中有一篇里說,三毛她啊,是沙漠里的一朵奇葩,一朵亮麗的奇葩。我在心里默默地點了一個贊。
首先我要說的是,我很佩服三毛的勇氣,那種樂于在沙漠里生活而且一去好幾年的勇氣。在《撒哈拉的故事》里三毛就提到,她希望去撒哈拉,去冒險,去領略不同的風土人情。我很驚訝,畢竟很少有人會有這樣的豪情壯志。三毛熱愛冒險和旅游,當初她就是在希臘愛琴海和撒哈拉之間猶豫了,但很顯然,她更偏愛于撒哈拉。我有點不懂,她為什么如此熱衷于那個地方?比起干旱的撒哈拉美麗的愛琴海不是更讓人心動嗎?但看完《撒哈拉的故事》,我想我有點懂了。
撒哈拉是一個很貧窮的地方,這是無可置疑的。在三毛他們居住的地方沒有醫(yī)院、郵局、行政處等,要到小鎮(zhèn)上才有,所以三毛要結婚那會兒常常往小鎮(zhèn)上跑。
在《結婚記》中,我還是第一次知道原來結個婚還會這么麻煩。出生證、單身證、居留證、法院公告證……各種文件還要周轉好幾個地方,最后交由當地法院審核、公告,再送去馬德里他們過去戶籍所在地法院公告……如此,最后還有一個省略號!我很難也不想猜測那省略號還包含些什么了。盡管這樣,西荷還是很堅決地說:“我要結婚?!比?,當然是隨著他的啦。
我挺羨慕三毛的,因為她有一對善解人意的、關愛她的父母,有一個很愛她的愛人,她是個幸福的女人。與那些大男子主義不同,西荷并沒有要求三毛婚后一定要呆在家里當個家庭主婦,他尊重三毛的志趣,喜愛三毛的性格,三毛也曾說過結婚后她還是希望能到處游走,當個“任行俠”,西荷也覺得這是當然的,他所喜愛的是三毛這個人,她的性格、她的一切,而不是需要一個保姆、一個傭人。也許這就是找一個外國愛人的好處吧。
撒哈拉很窮、很落后,撒哈拉的婦女們幾乎沒有受過科學的教育,有些已經是當媽媽了的卻不知孩子真正是怎么來的,甚至連簡單的單數算數都不會,于是,三毛就成了她們的萬能教師了。在三毛的課堂里,“學生們”很自由,要來就來要走就走,畢竟她們不是真正的學生,老師也不是專業(yè)的老師。三毛的課講得很零散,基本上想到什么就講什么,更多的時候是拿些來給她們看。哦,對了,三毛還是她們的“巫醫(yī)”呢。我覺得沙哈拉威們真是太固執(zhí)和愚昧了,女性即使生病了也都不會選擇去小鎮(zhèn)里看醫(yī)生,因為那醫(yī)生是男的,就連生產這種危險的事情都不要找醫(yī)生,其他婦女如果不是母女關系也不會幫他人生產,因為她們覺得這是不吉利的。三毛的到來改變了她們很多,她們學會了一些簡單的知識,有了一個去醫(yī)院生產的先例,而三毛也在其中找到了樂趣與價值。
在沙哈拉威的眼中三毛是很奇特的,她和西荷是當地唯二肯于奴隸做朋友的人。即使在這開放的二十一世紀,在一些貧窮落后的地區(qū)還是有著奴隸制的現象的,比如撒哈拉。我很不理解,也很反感那種不把人當人看的行為。盡管人的地位是有高低之差的,但是多年的教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人格和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我們應該尊重他人,因為尊重他人就是尊重我們自己。但很遺憾,我們不能將自己的思想灌注到那些等級觀念已根深蒂固的人身上,三毛他們也同樣這么無奈著。三毛他們喜歡與啞奴相處,但最終還是不能改變啞奴被送走的命運,他們?yōu)榇烁械娇杀譄o奈。
在三毛的眼中沙哈拉威們也是很奇特的。性別觀念、無知、早婚、早育,哦,還有那奇異的幾年才一次的清洗。三毛就曾因為好奇而去觀看了撒哈拉婦女的洗澡,還拉著西荷一起去觀察她們如何洗內臟,因此差點被認為是變態(tài)。面對朋友的懷疑是,三毛很淡定地賊贓嫁禍,如果我當時在場,我的表情一定和西荷一樣驚訝而又無語。我眼前似乎真的出現了三毛那一臉認真地說著“那一定是那些日本游客”時有趣的表情,呵呵,真可愛。
之前說過了,我對《撒哈拉的故事》有點意外,但也只是意外。我喜歡這本書,它的故事并不驚奇卻生動有趣,有些很平凡但很溫馨,我喜歡她。以上便是我讀完《撒哈拉的故事》后的感受。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篇六
當我放開《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品味著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別有一番風味涌上心頭。
這本書字里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和風土人情,讓讀者猶如走進一幅充滿異國風情的畫卷。
然而這一切難不倒三毛和荷西,他們動手設計房子,賣石灰水泥糊墻,補窗戶,用裝棺材的外箱改作家具,到垃圾場拾汽車外胎做鳥巢式的坐墊,巧用鐵皮和玻璃制作風燈,用沙漠麻布縫制彩色窗簾……他們用自己的雙手一起建設沙地城堡。
三毛在交通不便,物質貧乏的沙漠里過著艱難的生活,她始終在努力著,給沙漠的人治病,教他們讀書寫字,當然,在這些過程中她也結交了許多朋友。
人活著,就應該有理想與抱負。我們要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讓平淡的生活注入愛的情愫,讓愛滋潤生命的心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面對一切挫折與失敗,才能像三毛那樣活出精彩人生,雖然短暫但卻永恒。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篇七
編者按:《撒哈拉的故事》記錄了三毛和荷西在沙漠零散的生活細節(jié)和各種奇特經歷。在讀這本撒哈拉的故事后,作者也讀懂了三毛,讀懂了她的美,她的靈魂去尋找幸福的國度。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弊x到這句子時,被其中的深情所震撼,對三毛更是深深的好奇。后來在不斷的了解學習中,更深得了解到三毛。
三毛,一個奇女子,或許是為了兒時的一個夢想,或許是感應了前世的鄉(xiāng)愁,毅然地背起行囊,與她心愛的荷西來到這片她一無所知而又為之魂牽夢繞的沙漠,多么勇敢、多么灑脫、多么隨性。令人神往。這不禁令我想起如果有來生的美文詩集?!叭绻衼砩?,要化成一陣風,一瞬間也能成為永恒。沒有善感的情懷,沒有多情的眼睛。一半在雨里灑脫,一半在春光里旅行……”三毛把自己站成了一棵大樹,歡樂也好,悲情也罷,都是唯一的風景——喜歡三毛的灑脫。
在三毛所有的書中,記憶最深的就是撒哈拉的故事,讀完《撒哈拉的故事》,感覺就像跟著三毛進行了一次沙漠探險,跟著她描述的故事,有好幾次被其中背后的文化吸引了去,想深入去探索,譬如其中的神秘巫術、撒哈拉威人的洗澡文化等等傳統。
《撒哈拉的故事》就像一頭攝像機,記錄了三毛和荷西在沙漠零散的生活細節(jié)和各種奇特經歷,從三毛與荷西歷經三個月領到結婚證、白手起家一步步將小陋屋打造成美麗的羅馬、在小鎮(zhèn)阿雍當“巫醫(yī)”懸壺濟世開始,到為了尋找化石丈夫荷西陷入沙漠沼澤差點喪命、無意間中了毛里塔尼亞的巫術、拿到如登天梯般難的駕駛證,再到三毛和軍曹、沙侖、姑卡、啞奴、沙伊達、巴西里建立友誼又親眼見證他們各自的不幸,我看到了三毛的善良、堅強、智慧和奇特。她在艱難的沙漠環(huán)境中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適應了不久就風花雪月了起來。正如她自己所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么滋味,才不枉來走這么一遭啊”??梢娙珜@片廣闊天地的熱愛與無奈。是的,在撒哈拉,三毛嘗到了愛情的滋味、幸福的滋味、快樂的滋味、生命的滋味,而我則在她的作品中體味到了別樣的人生。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啞奴篇。在《啞奴》中寫了一個在沙漠里的奴隸的生活,那奴隸的善良和財主們的殘忍,三毛看不慣那些財主對啞奴的虐待,就常常偷偷地跑去送吃的給那啞奴。還給他送錢和送一些物質。雖然說,啞奴的一家都已經很感激她了,但是三毛還是覺得內疚,因為她不能夠幫助他們脫離奴隸的生活,和改變他們的命運。命運就是這般,不隨你我而易。當啞奴被財主賣走的時候,三毛淚流滿面,想說什么,但卻不知道說什么好,有著前所未有的無奈和傷心。原來,這就是三毛,充滿了愛心和樂于助人的關懷,一朵沙漠了常開的花。
在讀這本撒哈拉的故事后,我也讀懂了三毛,讀懂了她的美,她的靈魂去尋找幸福的國度。從她的身上我開始感知并感悟到了對生活的執(zhí)著,追求,以及對生活的熱愛,讓我學會了無論生活中有多大的困難,我也要抱著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自己的人生,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自由。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篇八
我本是一個慵懶又隨性的人,看完一本書的耐性都沒有,但是偏偏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我斷斷續(xù)續(xù)地看了三遍,三毛隨意大方又浪漫細膩這種矛盾的性格和簡單明了的敘事方式,讓我深深的愛上了撒哈拉這片土地和這個勇敢隨心的女生。
廣闊無垠的撒哈拉大沙漠,承載了三毛浪漫又幽詭的鄉(xiāng)愁?!度龉墓适隆访枋隽巳约涸谌龉衬驼煞蛏畹母阈Φ墓适?。她描述的撒哈拉沙漠,鴿灰色的天空,蜿蜒起伏的沙丘,奇異怪形的山巒,朦朧神秘的落日。讓人對撒哈拉這片土地充滿了好奇和向往。三毛用東方女性少有的詼諧和瀟灑,用中國人特有的廣博和狹義的精神傳播著現代禮貌,她也以現代禮貌的角度觀看沙漠舊俗和古老禮貌,并以一篇篇耐人尋味的小則故事生動形象地記錄了沙漠的趣人趣事,深刻地描述了沙漠中的人情風俗。
三毛曾解釋說自己堅持去沙漠是正因感到了前世回憶似的鄉(xiāng)愁,而在撒哈拉停留那么久卻是正因荷西,不論是正因什么,在撒哈拉的經歷都是三毛最珍重最珍惜的,也讓之后的追隨者們無限的憧憬和向往。在一個常人唯恐避之的地方,她卻完成了自己的夢想,她勇敢的拋棄了城市舒適的生活和知心溫暖的朋友,到一個黃沙滾滾、風聲嗚咽、物資奇缺的大沙漠,還有那置于大墳場的破屋子,雖然條件艱苦,生活艱難,但是她一襲長裙,飄逸長發(fā),照樣把沙漠生活過得有聲有色。
在書里,三毛描述了剛到沙漠家里的狹窄簡陋,講述了和荷西一齊做家具裝修房子的辛苦和不易。在沙漠里,荷西長期在離家很遠的地方工作,這些艱難的日子里,三毛一次次的穿越沙漠,到處旅游。與個性又可愛的撒哈拉威鄰居相處,交了一群喜愛自己的朋友。三毛,在哪里都不會個性孤單,正因她總是懂得如何生活。
生活在當代的我們少了沖動的激情,少了應對夢想的勇氣,停滯了追求夢想的腳步。只有為生活打拼千篇一律的生活理念,心中的“撒哈拉”也只是存在于理念之中。
為了夢想,至少就應有一次隨心說走就走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