級地理地形和地勢教案(匯總21篇)

字號:

    教案可以促進教師的教學反思和教學成長,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在教案中要注意教學過程的連貫性和遞進性,引導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識。教學初期的教師可以參考以下教案,以便更好地了解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
    級地理地形和地勢教案篇一
    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到野外找尋地形變化的痕跡。
    一、內力作用:
    1.判斷褶皺山:
    巖層在形成時,通常是水平的。巖層在地殼運動的作用下,因受到來自兩側的力而發(fā)生彎曲,單個彎曲稱褶曲,如果發(fā)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變形,稱之為褶皺。雖然褶皺使原始的巖石發(fā)生變形,但巖石并沒有失去其連續(xù)性和完整性。褶皺的形態(tài)差異與規(guī)模大小,往往反映當時地殼運動的強度與方式。褶皺在地表中普遍存在,世界上許多高大山脈都是褶皺山脈。
    2.判斷斷層:
    當?shù)貧r層因受外力達到一定的強度而發(fā)生斷裂,并且沿斷裂面發(fā)生明顯的相對位移的地表形態(tài)稱為斷層。
    斷層是野外經??梢砸姷降牡乇硇螒B(tài)。它大小不等,規(guī)模不同,小的不到一米,大的可數(shù)百、上千千米。但它們的共同點是都破壞了巖層的連續(xù)性與完整性。斷層處往往巖石較為破碎,極易發(fā)育為溝谷,有時還可能形成泉或湖泊。
    我們知道地殼在運動中會產生強大的力,但這種力超過了巖層本身的耐受程度,巖層才發(fā)生斷裂,并發(fā)生錯位,稱之為斷層。當兩條斷層中間的巖塊相對上升,兩側巖塊相對下降時,相對上升的巖塊稱為地壘;往往形成塊狀山塊,像我國的廬山、泰山等。當兩條斷層中間的巖塊相對下降、兩側巖塊相對上升時,往往形成地塹,即狹長的凹陷地帶。比較著名的有東非大裂谷和我國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等。
    二、外力作用:
    在野外隨處可見外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特別是風和流水的作用。
    活動時還可以讓學生對所見到的地形變化的痕跡拍照,回來后組織攝影展覽。
    級地理地形和地勢教案篇二
    1、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總結出我國地勢呈階梯狀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級階梯的主要特征,記住位于階梯分界線的山脈名稱。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閱讀分層設色地形圖的能力。組織學生討論地勢特征對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國人民的生產、生活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使學生初步掌握評價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使學生理解山脈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圖上熟悉我國不同走向的山脈,理解山脈在我國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通過讀地形圖總結我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分析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初步樹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觀念。
    3、通過閱讀統(tǒng)計圖表,總結出我國山區(qū)面積廣大的地形特征。討論山區(qū)開發(fā)、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條件,了解山區(qū)常見的自然災害以及這些災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初步樹立人與自然協(xié)調發(fā)展的基本地理觀念。
    本節(jié)是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這一章的第一節(jié),體現(xiàn)了地形作為自然環(huán)境基礎的重要地位。中國的地形特征對于中國的氣候、河流以及中國的社會經濟發(fā)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世界地理的過程中已經初步掌握了解一個區(qū)域的基本方法,區(qū)域分析方法對學習中國地理仍然適用,教材的這種順序上的安排也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點。
    這一節(jié)是從地勢特點和地形種類兩個方面來研究中國地形特征的。教材中的三個小標題“地勢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復雜多樣”“山區(qū)面積廣大”是符合學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認知規(guī)律的。地勢呈階梯狀分布實際上是一種比喻,學生從地形剖面圖上可以形象地看出來,地形復雜多樣就需要學生在讀地形圖的基礎上加以總結概括,而山區(qū)面積廣大的結論需要學生閱讀扇形統(tǒng)計圖表,甚至經過計算才能得出。表面上看起來平行的三個特點,在結構上有著遞進的關系。
    在這一節(jié)的課文和圖像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地形名稱,這些名稱不是都要求學生背下來。本節(jié)的教學目的之一是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地勢、地形基本特征,但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如何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總結出這些特征,以及引導學生討論這些特征對其他自然地理環(huán)境要素的影響和人類如何去適應、利用、改造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
    1、教材用中國地形圖斑斕的顏色引入新課,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非常形象、直觀。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顏色的深淺不同可以大致判斷出這個地區(qū)的地勢走向。
    2、圖2、1和圖2、2是關系十分緊密的兩幅圖像,對這兩幅圖的閱讀和分析是學生理解地勢呈階梯狀分布的關鍵。圖2、1加注了海拔高度的網格線和經度線,可以從圖中方便地讀出各個地形區(qū)的海拔高度,并與分層設色地形圖進行比照。圖2、2是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示意圖,與分層設色地形圖不同,它的顏色不代表準確的高度。這幅圖主要是便于學生分清階梯的界線,而階梯的內部特征和平均海拔等則要通過閱讀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剖面圖來分析。
    3、一般來講,我們將地形分為五種類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結合圖2、4中的景觀圖可以總結出這五種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絕對高度較大,頂部高聳,坡度很陡,溝谷幽深;丘陵的相對高度較小,地勢起伏和緩,坡度較小;高原的絕對高度大于500米,相對高度小,頂面面積較大,起伏和緩,四周較陡;平原的絕對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廣闊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圍高中間低,內部是平地或和緩的丘陵。
    4、山脈的走向是以地圖上的方向為基礎的,但與方向的表示方法略有不同,不能表示為向南走向或向北走向,而應該是南北走向。圖2、7給出了四種山脈走向,在實際讀圖過程中,有些山脈的走向并不是標準的正方向,可以采取近似的方法。例如:大興安嶺和太行山可以看作是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5、山脈是構成地形的骨架,這是中國地形分布的一大特點。除了教科書活動中所提出的.山脈,教師還可以進行適當?shù)难a充。祁連山北側為內蒙古高原,南側為柴達木盆地;秦嶺北側為黃土高原,南側為四川盆地等。除了自然地理界線以外,山脈有時還是人文地理的界線,例如長白山是中國和朝鮮的界山;喜馬拉雅山是中國和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等等。
    6、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最深厚的地方,黃土的特點是土質疏松,再加上這里多暴雨、缺乏植被覆蓋,水土流失現(xiàn)象嚴重。圖中所描繪的就是典型的黃土地貌,有寬廣而平坦地面的黃土高平原被稱為塬;有長條脊線的是梁;各自獨立的丘狀土山是峁。窯洞是黃土高原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典型的杰作,這種特殊的“建筑”,利用黃土壁立不倒的特性,在一定的高程內向縱深掘進,挖成拱形窯洞,施工技術和工具簡單,也不需要貴重的建筑材料,就獲得防風避雨、冬暖夏涼的功能。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
    7、“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舉世聞名的《敕勒歌》創(chuàng)作于一千四五百年前的北齊時代,形象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內蒙古大草原興旺發(fā)達的景象。據(jù)考證,敕勒川指的就是陰山之南的草原地區(qū)。內蒙古草原寬廣遼闊,一望無際。除鑲嵌在東部邊緣和內部幾條不高的山脈外,其余大多為“遠看似崗阜,近看成平地”的波狀起伏高原。這里的蒙古族同胞正是充分利用了內蒙古高原豐富的草場資源,大力發(fā)展畜牧業(yè)。
    8、青藏高原位于我國西南部,面積約占全國的1/4。它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青藏高原的邊緣和內部分布著一系列雄偉的山脈,高山上雪山連綿、冰川廣布。山脈之間,高原起伏平緩。由于青藏高原海拔很高,因此,高原內部的山脈一般相對高度不大,“遠看是山,近看成川(平地)”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態(tài)的真實寫照。
    9、教材提供了一段有關“地形與民俗”的閱讀材料,教師在分析這一段材料時應注意,地形可以對當?shù)仫L俗習慣起一定的影響,但不起決定作用。很多風俗隨著科學和社會的發(fā)展都會發(fā)生變化,例如新建的南昆鐵路對云貴高原的對外交通就起到了很大作用。
    10、山區(qū)是一個比較廣泛的概念,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約占全國面積的2/3。
    11、山區(qū)的優(yōu)勢主要表現(xiàn)在資源上,山區(qū)具有我國70%的淡水資源、大量的礦產資源、生物資源和廣袤的發(fā)展空間,蘊藏著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然而山區(qū)也存在著耕地面積小、交通不便等自然方面的劣勢。再加上山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自身的脆弱性,近年來開發(fā)強度偏高,研究程度不夠,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使山地環(huán)境不斷惡化,山地災害頻繁發(fā)生,山區(qū)發(fā)展嚴重滯后,人民生活較為貧困。發(fā)達國家的實際證明,只要重視山區(qū)開發(fā)和山地研究,科學合理地進行開發(fā),山區(qū)經濟能夠迅速發(fā)展,達到甚至超過平原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水平。
    在這一節(jié)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們應注意,不要過分注重學生對具體地形名稱的記憶,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學生學會使用地形圖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和總結;另一重點在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不同影響,以及人類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環(huán)境。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jié)安排2~3課時。
    【引入新課】。
    1、過渡引入:復習上一章所學習的有關中國的人口、民族等知識,進行過渡:我們中國人生活在怎樣的一個自然環(huán)境之中呢?這樣的新課引入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也把人類和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初步的交代。
    2、設問引入:根據(jù)這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有關地勢和地形的知識,向學生提問:你知道中國有哪些地形區(qū)嗎?還可以進一步引導:你知道哪些高原、平原、山脈、盆地、丘陵的名稱?這樣的引入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教學情景,同時也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聯(lián)系實際引入:從學生所在的地形區(qū)講起,如果學生不知道名稱,可以先從地形的特征引入,從學生可以看到的地形景觀說起。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引入新課使學生有親切感,也培養(yǎng)了學生對日常事物的觀察能力。
    4、圖片、視頻引入:課前準備我國不同地形區(qū)的圖片資料,或者我國各地形區(qū)的視頻短片,先讓學生對地形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同時也通過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fā)學生愛國熱情。
    【地勢呈階梯狀分布】。
    1、帶領學生讀分層設色中國地形圖,明確不同顏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根據(jù)顏色的分布總結出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
    2、進一步觀察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的顏色的分布,推測中國地勢是否有可能呈階梯狀分布。復習有關地形剖面圖知識的基礎上,讀我國沿北緯32°地形剖面圖,證實剛才的推測。
    3、完成第23頁“活動”的第一項內容,明確三級階梯的界線,同時提出問題:三級階梯的高度分別是多少?每級階梯分別以什么地形為主?建議教師在帶領學生分析第22頁圖2、2時,準備一些景觀圖片,讓學生對三級階梯內部的地形區(qū)有一個形象的認識。這里不必過早地出現(xiàn)大量的地形名稱,掌握地形種類就可以了。
    4、對我國的地勢特點進行評價。這一教學過程可帶領學生完成第23頁活動的第2題到第4題??刹捎梅纸M討論的辦法,將全班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討論一個專題,然后派一個代表發(fā)言,闡述自己小組的觀點。最后教師應作適當?shù)难a充和總結。這幾個問題的答案要點歸納如下。
    地勢對氣候的影響: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于海上的濕潤氣流向我國內陸推進,為我國廣大地區(qū)帶來了較為豐沛的降水。
    地勢對河流的影響: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西高東低的地勢,必然造成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奔流入海。古詩云“一江春水向東流”“大江東去”。
    河流流經階梯交界處:可以自制一個透明小水槽,用實驗來說明階梯交界處的水能資源。同時可以自制復合投影片,將長江、黃河、珠江上的主要水電站的位置和三級階梯示意圖復合在一起,來說明我們對這些水能資源的利用。
    地勢對交通的影響:一方面,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聯(lián)系;另一方面,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地形復雜多樣】。
    1、復習地形的五種基本類型:高原、平原、山脈、丘陵和盆地。讀第24頁圖2、4我國地形分布大勢,找一找這五種地形在我國是不是都有分布,從而得出我國地形復雜多樣的結論。教學中也可以和已經學過的一些國家進行對比,突出我國地形的這一特點。
    2、講解關于山脈走向的概念,完成第26頁的活動1。講解山脈的走向,板圖的效果也很好。我國主要山脈的分布如下。
    東—西走向: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臺灣山脈。
    南—北走向:橫斷山脈,六盤山。
    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
    巨大的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
    3、對照第24頁中國地形圖,完成第26頁活動2和3。鼓勵學生將這個練習深入下去,嘗試多分析練習中所沒有的山脈界線,教師也可補充一些人文地理的界線。
    4、不同種類的地形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是本節(jié)的學習重點之一,教師可以分三步進行教學。
    首先通過第25頁的四幅景觀圖,配合黃土高原的窯洞、內蒙古高原的畜牧業(yè)、青藏高原的牦牛和云貴高原的梯田,說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對人們生產生活的不同影響,以及人類是如何巧妙利用和改造自然條件的。
    第二步針對教科書第24頁的4幅景觀圖,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這些地形種類的特點會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對于教學條件較好的地區(qū),也可以布置學生圍繞“地形對人們的影響”這個專題,課下去搜集材料,課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發(fā)言和交流,針對人類和地表形態(tài)的關系進行討論。
    總之,在這段教學中,過程和結論同樣重要,應該讓學生體會探求知識的過程,而不是僅僅記住零散的知識。
    【山區(qū)面積廣大】。
    2、完成第29頁活動的第一項,在繪制餅狀圖的過程中要給學生必要的指導,先計算出所對應的圓心角,再將相應的份額標注在圖上,最后涂上顏色并添加圖例和注記。
    3、向學生介紹山區(qū)所包括的范圍,并得出我國山區(qū)面積廣大的結論。
    4、討論山區(qū)開發(fā)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結合第30頁活動的第2項,可以將全班學生分為兩組,一組討論有利條件,另一組研究不利條件,在組內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全班的發(fā)言,相互補充,鼓勵不同意見的相互爭論。
    5、完成第30頁的活動第3題,這項活動應在學生充分搜集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地處山區(qū)的學校應盡量聯(lián)系實際,探討解決本地經濟發(fā)展的方法和途徑;平原地區(qū)的學??梢哉归_如何幫助山區(qū)脫貧致富的討論,研究平原和山區(qū)經濟的互補性等問題。教師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結合當?shù)氐膶嶋H情況組織學生研究、討論。
    級地理地形和地勢教案篇三
    為了幫助大家能夠在考前對自己多學的知識點有所鞏固,下文整理了這篇地理期中地勢和地形知識要點,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地勢呈階梯狀分布
    地勢特點: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西部多為山地、高原和盆地,東部則以平原和丘陵為主。
    各類地形對經濟和
    生活
    的主要影響
    我國各地自然環(huán)境存在很大差異,每個地區(qū)都有農業(yè)發(fā)展上的優(yōu)勢和不足.利用當?shù)刈匀粭l件的優(yōu)勢,把要發(fā)展的農業(yè)部門或農作物,布局在適宜它本身發(fā)展、生長最有利的地區(qū),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我國,山區(qū)(包括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1/3.為了合理地開發(fā)利用山區(qū)資源,以實現(xiàn)社會、經濟和生態(tài)協(xié)調發(fā)展,可以在山區(qū)發(fā)展
    旅游
    業(yè)、林業(yè)(種果樹)、采礦業(yè)、畜牧業(yè),發(fā)展藥材種植,開發(fā)小水電等.南方地區(qū)(指中國東部季風區(qū)的南部,主要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地區(qū))地勢東西差異較大.氣候以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光照強烈,熱量充足,降水較多,對農作物的生長十分有利,而地形是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縱橫交錯,不利于大規(guī)模機械化生產,人均耕地少.
    (1)我國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的平原地區(qū);
    (2)我國的林地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南、東南地區(qū);
    (3)我國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內蒙古的東部,青藏高原的東部和南部.
    級地理地形和地勢教案篇四
    1.了解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tài)特征,初步在世界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識別五種地形。
    2.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形態(tài)
    3.進一步提高閱讀各類地形圖的能力
    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tài)特征
    計算機課件及教材中的各種景觀圖、示意圖。
    ( 板書) 第三章 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第二節(jié) 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學生活動)觀察這幾幅圖?找出它們的主要差異?如果比較兩個人的身材,要從哪幾個方面考慮?(高矮、胖瘦和身段)。所以,地形的差異: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狀況不同。
    那么判斷地面高低依據(jù)什么?(海拔)地面的起伏大小呢?(用相對高度來表示)。我們可以根據(jù)地面的高低起伏的狀況,來判別各種各樣的地形。
    (影像資料)看p32圖32珠穆朗瑪峰,我們知道它是世界的最高峰。首先,先看一段有關珠穆朗瑪峰的影像資料,然后,再歸納山地的形態(tài)特征。
    (計算機演示)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綿長的山脈,其中最突出的是兩條有若干條高大山脈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條橫穿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另一條是縱貫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脈組成。
    (學生活動)那么平原有什么特征呢?由同學來分析。
    平原的特征:(海拔低,平坦,坡度?。?。
    那么高原呢?(海拔高,高原面上平坦,邊緣陡峭)。
    它們之間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海拔高度)
    做“想一想”
    級地理地形和地勢教案篇五
    教師在黑板上繪出中國輪廓略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動手學習描繪中國略圖,培養(yǎng)愛國熱情。
    新知識的學習必須借助于原有知識或生活經驗進行,有利于尋找探究新知識的依托點和舊知識獲得發(fā)展的生長點,搭起一座新舊知識聯(lián)系的思維橋梁;幫助學生澄清是非,辨別異同,盡快理解和掌握問題的實質,提高學習效率。
    復習有關舊知識,提出如下問題:
    (1)亞洲地形復雜多樣,地勢是中央高四周低。地形與地勢有何區(qū)別?
    (3)在黑板上繪出如東西或南北走向的山脈,讓學生判斷其走向。通過探究和討論,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做必要的講解和補充。
    問題越明確越具體越好,有利于引導學生完成學習目標。學習“地勢呈階梯狀分布”提出如下問題:
    (1)我國地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請繪出略圖說明;
    (2)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分別位于哪一級階梯上?對照《我國東西向(北緯32°)地形剖面》、《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示意》圖說明。
    學習“中國陸地上主要山脈”后,提出如下問題:
    (1)我國山脈分布有什么規(guī)律?請用粗線條表示山脈,繪出略圖加以說明;
    (2)請用紅筆在自己繪制的山脈分布圖上勾劃出我國第一級與第二級、第二級與第三級階梯分界線。
    分析我國地勢特點,學生通過看書能很快做出答案,但不一定真正理解。引導學生將《我國東西向(北緯32°)地形剖面圖》、《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示意》、《我國地形分布大勢》圖相結合,分析得出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結論。
    掌握我國山脈的.分布規(guī)律是該節(jié)的難點。要求學生繪出山脈分布略圖困難較大,教師可以和學生合作共同完成。按不同山脈走向的分布規(guī)律,教師一邊講一邊在黑板上“中國輪廓圖”中繪出,要求學生跟著老師完成,但學生可以不描繪中國輪廓略圖。
    接著,要求學生在《我國地形分布大勢》圖中找出、并在自己繪制的略圖中填出我國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請三位學生在黑板上完成。這樣使學生很好地掌握了我國各種地形空間分布及相互關系。
    為了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評價自己的學習過程,檢查自己的學習效果,教師通過變換問題呈現(xiàn)的形式再次設置如下問題:
    (1)我國東西走向最北一列山脈、最南一列山脈、跨越我國三級階梯的山脈分別是什么?
    (2)我國第一級與第二級、第二級與第三級階梯分界線的兩列山脈分別是什么?
    (3)我國三級階梯分別以什么地形為主?
    (4)我國第一級階梯上的盆地是什么?等等。
    學生通過討論、看書完成以上問題。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給予肯定、鼓勵以及評價和指導。如對問題(2)階梯分界線作補充:“昆侖祁連橫斷山,興安太行巫雪山”,幫助學生識記,形成地理事物分布的空間規(guī)律、觀念。
    該節(jié)內容需兩個課時完成,以上為第一個課時內容。在下一節(jié)課,首先給學生呈現(xiàn)中國地形暗射圖(手繪版圖或用課件展示),要求學生說出主要山脈、高原、盆地、平原及階梯分界線的名稱,鞏固上一節(jié)所學知識;接著,花3-5分鐘時間用課件展示我國各種地形的風景圖片(課后要求學生搜集有關地形風景圖片并互相交流,加強理解和認識),豐富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興趣;最后,設置問題,要求學生自學,進一步掌握中華五岳、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等的特點;同時,提出如下問題:
    (1)我國地勢對我國河流、氣候有什么影響?
    (2)我國多種多樣的地形對我國經濟發(fā)展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條件?(學生通過自學或合作探究完成以上問題,教師給予評價指導)。這樣,培養(yǎng)學生用辯證的觀點正確地評價我國自然環(huán)境和資源,樹立為祖國經濟發(fā)展建設做貢獻的志向。
    運用地圖教學是地理教學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方法,而培養(yǎng)學生熟練地運用地圖的能力是教學的難點。該節(jié)地理版圖教學很好地克服了這個問題,充分顯示了其優(yōu)越性:
    (1)遵循由復雜到簡單認識規(guī)律,凸顯和明確了學習目標。(2)節(jié)約了資源,提高了效率。教師不必準備太多的教學掛圖進行教學而浪費時間,而多媒體畢竟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在教學中又不能占用太多的時間。
    (3)是動態(tài)的教學,真正地使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動了起來,真正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級地理地形和地勢教案篇六
    初二地理上冊地勢與地形課件已經為大家準備好啦,老師們,大家可以參考以下教案內容,整理好自己的授課思路哦!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剖面圖,歸納我國地勢特點及三大階梯的分布。
    2.知道地勢特征對我國氣候、河流流向、水能資源、交通等方面的影響,初步學會評價我國地勢特征對我國經濟發(fā)展的作用。
    過程和方法:
    1.通過閱讀分層設色地形圖、剖面圖等圖像資料找出我國地勢的特征。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歸納我國地勢對其他自然因素及經濟活動的`影響。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詩歌、讀各種地圖等多種形式,體會地理學習的樂趣和地理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重點: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的特點。
    難點:認識地勢對氣候、河流流向、能源、交通等的影響。
    教學方式歸納總結、讀圖找規(guī)律、探究討論。
    教學工具中國立體地形圖或課件。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教師:誰會背古詩《長歌行》?
    學生: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學生:一江春水向東流、大江東去浪淘盡、百川東到?!?。
    教師:請學生唱《水滸傳》歌曲“好漢歌”(大河向東流,天上星星參北斗……)或電視劇《三國演義》(滾滾長江東逝水……)等主題曲。
    研討新課:
    教師:上述詩歌都能反映出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下面兩幅剖面圖哪個更能準確反映我國的地勢特點呢?說明判斷理由。
    圖a圖b。
    學生:圖b,中國地勢分為三級階梯。
    教師:讀中國地形圖,(1)找出下列地形區(qū),并讀出它們的海拔。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2)用具體數(shù)據(jù)進一步說明我國的地勢特點。
    學生:讀圖回答:
    青藏高原:4000米,屬于第一階梯;。
    塔里木盆地、內蒙古高原等:1000—2000米,屬于第二階梯;。
    東北平原、東南丘陵等:500米以下,屬于第三階梯。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下列順口溜,進一步體會我國地勢特點。(可以把順口溜的部分內容空白,讓學生通過讀圖、討論填完整。一些詞語也可以改動。)。
    級地理地形和地勢教案篇七
    通過閱讀五種基本地形素描圖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線圖,使學生了解五種基本地形山脈、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態(tài)特征并初步學會在地形圖上識別它們。通過閱讀海底地形示意圖,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圖。
    通過學習制作地形模型,使學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學會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過讀圖和制作地形模型,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
    通過組織學生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探索的精神,增強學習興趣,進一步鍛煉學生之間合作學習的能力。
    關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關于海底地形的知識,課文主要講了兩點:
    (1)海底與陸地一樣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點。對于海底地形,重點讓學生了解與人類活動有直接關系的大陸架的有關知識。
    關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議
    關于“海底地形”可通過閱讀“海底地形示意圖”,認識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復雜多樣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圖”上明確大陸架的含義,了解海底地形組成。
    讀圖鞏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圖”,說出大陸架、大陸坡,以及洋盆、海溝、海嶺的分布。
    (大陸架分布在大陸邊緣的淺海地區(qū);大陸坡分布在大陸架的外緣;洋盆、海溝、海嶺分布在大洋底。)
    關于“陸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課文在講述五種地形的形態(tài)時,沒有對每種地形的形態(tài)作具體描述,更沒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結合地形景觀圖,從海攏高低和地面起伏狀況兩方面作了簡單的比較。這樣編寫的意圖是:(1)考慮到初一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適當降低了難度;(2)加強 教學內容和直觀性,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些地形的定義,而是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這一部分內容出現(xiàn)的 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的知識;出現(xiàn)的地名,今后分區(qū) 地理中還會再現(xiàn),這里不必要求學生都記住。
    關于“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總體教材分析
    前一節(jié)概述了地球的海陸面貌,本節(jié)則對地球的面貌作具體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態(tài),它是自然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要素,它是影響自然環(huán)境及人們生活、生產活動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形這一節(jié)內容是重要的基礎知識。
    本節(jié)有“多種多樣的陸地地形”、“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tài)特征”、“海底地形”三個標題,主要講述了兩個問題:第一,陸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類型及其形態(tài)特點;第二,在世界地形圖上了解主要地形的分布。其中,“陸地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tài)特征”是本節(jié)的重點,也是 教學上的一個難點。
    關于“陸地地形”的教法建議
    充分利用 地理景觀圖,以景觀圖上的五種基本地形:山脈、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態(tài)特征為出發(fā)點,首先以直觀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表象,再通過比較,找出它們之間最顯著的差異,通過復習支配地形形態(tài)的兩個最基本的要素,海拔和相對高度(坡度),用這兩個基本要素的數(shù)值大小,來概括地形的特征,使學生頭腦中既有生動的形象,又能根據(jù)一定的思路進行分析,有助于正確理解概念,為在地形圖上識別各類地形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然后讓學生列表比較、歸納五幅地形的特點,邊回答邊列出下表:
    級地理地形和地勢教案篇八
    (計算機演示)或(實物演示):書頁受擠壓變形,為什么會發(fā)生變形?(受到力的作用)。
    分析褶皺和斷層示意圖,褶皺和斷層的形成?辨別褶皺形成的山和斷層形成的山。
    (褶皺:巖層受力變形,表現(xiàn)為隆起和凹陷;斷層,巖層受力斷裂,表現(xiàn)為巖層沿斷裂面的上升和下降。
    (討論)p36“想一想”
    (1)兩個板塊碰撞推擠時,巖層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喜馬拉雅山系是怎樣形成的?(巖層會發(fā)生彎曲變形,形成褶皺;如果巖層受擠壓過度,會形成斷層。喜馬拉雅山系是板塊在運動中碰撞推擠,發(fā)生褶皺而形成的山。)。
    (2)斷層形成的山,邊緣往往是陡崖,這是什么原因?(由于斷層形成的山,是沿著斷裂部位錯動而隆起的,所以邊緣往往是陡崖。這種運動叫地殼運動。
    (總結)這些促使地形不斷變化的力,都來自地球內部,稱為內力作用。
    (板書):內力作用。
    表現(xiàn)形式:地殼運動、火山、地震。
    (計算機演示)。
    (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環(huán)太平洋沿岸地帶和地中?!柴R拉雅山脈地帶。因為這些地方是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動。)。
    (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的接觸地帶。)。
    (學生活動)觀察分析四幅景觀圖,這些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是從那兒來的?表現(xiàn)為那幾種形式?(力量來自地球外部,稱為外力作用)。
    表現(xiàn)形式風、流水等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地表形態(tài)。
    (圖1:由于河流強烈的下切作用,使河床不斷加深,形成了狹而深的河谷地形。兩坡陡峭,橫剖面常呈“v”字形。河流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下切作用就越強。流水的下切作用以山區(qū)最為強烈。
    圖2:河流在入?;蛉牒暮涌诘貐^(qū),由于流速降低,便將挾帶的泥沙堆積下來,形成寬廣平坦的三角洲(它的平面形狀一般呈三角形,頂端指向上游,底邊為其外緣,故稱三角洲)。三角洲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是良好的農耕地區(qū)。
    圖3:在干燥地區(qū),因為近地面的風含沙粒較多,磨蝕力較強,使巖石形成頂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狀外形。
    圖4:風沙堆積就形成了沙丘。)。
    (內力作用使有的地方隆起,有的地方凹陷,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從而形成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種多樣的地表形態(tài),所以,有人把地球內部力量稱為地形的塑造者。外力作用則通過侵蝕、搬運、堆積等,不斷地改變地表形態(tài),使得地形更加多姿多彩,所以,地球的外部力量被稱為地表形態(tài)的雕刻大師)。
    (總結)列表講解,說明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促使地形變化的內部力量。
    促使地形變化的外部力量。
    力的表現(xiàn)形式。
    來自地球的內部。
    來自地球的外部。
    級地理地形和地勢教案篇九
    1、本節(jié)教材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我國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區(qū)劃、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國情。在這個基礎上學習本章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就順理成章了,本節(jié)內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它既是中國地理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學習中國地理其它章節(jié)的重要知識基礎---中國地形特征對中國氣候、河流以及中國的社會經濟發(fā)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2、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讓學生總結出我國地勢特征以及各級階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識記各級階梯分界線的名稱,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
    過程與方法:
    a、組織學生討論地勢特征對氣候、河流、交通等的影響。使學生初步掌握評價地理事物的方法。b、培養(yǎng)學生讀圖分析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節(jié)的學習,引導學生從現(xiàn)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同時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激發(fā)學生愛國熱情。
    3、教學重點:本節(jié)的核心是讓學生認清中國地勢的整體特征,因此中國地勢特征是本節(jié)的重點。
    4、教學難點:中國地勢特征對氣候、河流、交通等的影響是本課的難點。因為學生年齡偏小,對所經歷現(xiàn)象跟理論知識不能很好相接。因此對于這些問題需要老師進行指導,從而讓學生總結出來。
    二、說教法。
    本節(jié)課應注重學生讀圖、用圖能力的培養(yǎng),把培養(yǎng)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可以展示更多資料,使教學更生動、直觀。通過畫面的動靜結合、問題的設置和填圖練習,最后達到在圖上鞏固知識的目的。
    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根據(jù)初二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聯(lián)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互動時注意不同層次的學生,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這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三、說學情、學法。
    1、學生特點分析。
    從年齡特點上來看,初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xiàn),因此要抓住學生的這些特點,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
    2、學習方法。
    指導學生用觀察法、討論法、綜合分析法解決問題。
    四、教學流程(我這節(jié)課在多媒體教室完成)。
    1、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
    首先多媒體放映“中國各大地形區(qū)”圖片,同時播放歌曲《歌唱祖國》,從學生的'最熟悉的圖片入手,首先讓學生對地形有感性認識;同時通過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fā)學生愛國熱情。)接著復習兩個概念:地形和地勢。以前學過亞洲的地勢,讓學生回想亞洲地勢特點,那么,中國的地勢有什么特征呢?很自然的導入新課。
    2、讀圖分析,探索新知。
    講述這部分知識時,并沒有急于要求學生讀圖總結我國地勢的特征,那樣學生在讀圖時就會很盲目,找不到回答問題的入手點,也就不能得到準確的答案。讓學生讀“中國地形圖”同時打出一組問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即有事可做,又不會東闖西撞做無用功,因此學生完成這一組讀圖題,不知不覺沿著老師的思路接近正確答案,即可順利得出中國地勢特點――西高東低的結論。
    那么,用什么圖能更形象地表示我國地勢西東低的特點呢?――那就是地形剖面圖。讓學生用生活中的簡單例子解釋什么是剖面圖,學生會想到比方說切蛋糕,切蘋果等,這樣學生從現(xiàn)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fā)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了。
    然后多媒體展示“我國東西(北緯36°)地形剖面圖”請同學們根據(jù)這幅圖在本上畫一幅簡略示意圖,請兩名同學在黑板上畫。其他同學做出糾正與評價。這種由平面到立體的認知過程完全符合初中生的認知特點。這樣學生通過讀圖、畫圖會很順利地得出中國地勢另一特征―階梯狀分布。到此中國地勢特征就分析出來了——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3、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4、課外延伸,學以致用。
    在中國地形圖上找出我們生活的地區(qū)位于第幾階梯,所在區(qū)域是什么顏色,說明海拔高還是低?這是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從自己身邊的事物出發(fā),運用自己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也就是學以致用。
    5、合作交流,熟悉國情。
    以上分析了我國地勢特征: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這一特點對我國自然環(huán)境其它方面以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有什么影響呢?這是本節(jié)的難點,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來完成,把學生分成四大組討論四個問題: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對氣候的影響,讓學生看大屏幕濕潤氣流深入內陸圖片,便于學生理解。
    地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這個問題不難理解,我讓學生想想哪些詩或歌詞里面有描寫我國江河向東流的,從學生耳熟能詳?shù)墓旁?、歌曲入手,激發(fā)學生在興奮點、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通過學生思考討論很容易得出結論。
    河流從高一級階梯流向低一級階梯時,落差有什么變化?有什么利用價值?對于這個難點的突破我給學生展示虎跳峽、壺口瀑布急流圖片得出階梯交界處河流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然后展示我國幾座大型水電站圖片。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將枯燥的知識生動化,降低了難度。
    我國地勢對東西部之間交通往來有什么影響?關于這個問題大部分同學會想到溝通了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地的聯(lián)系,這時老師就要告訴同學們,看待事物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既要看到其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我國地勢呈階梯狀分布,階梯之間是高大的山脈,這些山脈就成為東西交通的巨大障礙。
    6、拓展延伸,學以致用。
    通過以上的活動,我們知道:我國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地勢特征對氣候、河流流向、交通等等都產生重要影響。讓我們再想一想,如果我國的地勢不是這樣,比如“東部高,西部低”那會是怎么樣的情況呢?(引導學生沿著上面各題的思路反向思維,根據(jù)時間把握展開程度)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其發(fā)散思維的能力(參考答案:氣流難以深入內陸,干旱面積擴大;河流自東向西流;交通不便,不利對外交流;)。
    以上這幾個問題根據(jù)難易程度選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讓學生就我國的地勢展開討論,分析我國地勢的利弊,既培養(yǎng)了合作探究學習的精神,又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自然環(huán)境,熟悉了國情。
    7、整合練習,轉化能力。
    接著做一個整合練習,鞏固所學知識,轉化能力。
    8、課堂小結,交流評價。
    最后以學生談收獲結束本課。
    級地理地形和地勢教案篇十
    閱讀各類地圖的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手段〉計算機課件或實物教具,教材中的各種地圖、示意圖。
    〈教學過程〉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陸地地形的變化。
    (學生活動)請思考這幾個問題:
    (總結)這些事實說明今天的地表形態(tài),都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不斷演變而成的,現(xiàn)在仍在不斷變化著。
    海陸變遷。
    實例。
    證據(jù)。
    海洋——陸地。
    喜馬拉雅山。
    巖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
    陸地——海洋。
    臺灣海峽。
    海底有古森林遺跡。
    (板書)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陸地。
    級地理地形和地勢教案篇十一
    高山、高原、盆地或低地,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不平。
    侵蝕高地,堆積低地,使地表形態(tài)趨于平坦。
    (設計思想)。
    本節(jié)的兩個主要部分“地形的`變化”和“地形為什么變化”,從知識的角度來看,都是難點,特別是對于初一學生來說,理解能力還不高,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一下子接受這么多新知識,較困難。但這部分知識的結論(即地形是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以后各章要廣泛用到,是區(qū)域地理的基礎知識之一,所以,這部分知識是不能回避的,但可以講的淺顯些,可以在學習區(qū)域地理的相關內容中,逐步的加深擴展。因此,在教學設計上,盡量舉例,通過分析具體事例,說明海陸變遷的事實;用大量的示意圖、景觀圖和分布圖和計算機課件或實物教具,揭示地殼變化的規(guī)律規(guī)律。
    第一部分地形的變化,以喜馬拉雅山區(qū)和臺灣海峽的海陸變遷的實例引入。把學生迅速帶入問題的情景,這兩個例子比較生動、鮮明,對初一學生來說又比較新奇,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地形變化的感性認識,還可使學生由好奇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第二部分內容,知識點多且難點集中,只能用大量讀圖和實例幫助學生理解,先提出喜馬拉雅山系是怎么形成的?用計算機課件或實物教具演示褶皺和斷層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了解由于巖層受力產生的基本運動,使板塊之間的互相擠壓,引起地殼巨大的褶皺和斷裂,形成雄偉的山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是科學探索、認識規(guī)律的過程,在每一個讀圖環(huán)節(jié)中,都設計了大量的質問,由淺入深,形成鏈鎖讓學生思考、討論,有力的鍛煉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fā)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也有利于樹立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板書設計)。
    一、地形是不斷變化的。
    二、地球內部力量的表現(xiàn)形式。
    1.地殼運動:(褶皺、斷層)。
    2.火山、地震極其分布。
    三、促使地形變化的外部力量。
    四、地形是內力、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探究活動。
    級地理地形和地勢教案篇十二
    本節(jié)的內容是這樣安排的:首先通過活動來認識“地勢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學生從地形剖面圖上可以形象地看出來;接著展示大量不同地形區(qū)的景觀圖片,并設計了認識山脈網格中地形區(qū)位置分布的活動幫助學生總結“地形復雜多樣”的特征;最后通過學生閱讀扇形統(tǒng)計圖表,計算得出“山區(qū)面積廣大”。符合學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認知規(guī)律,較好地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本節(jié)的知識點有三個:分別是地勢特點及影響,地形種類與分布以及地形特點及影響。
    本節(jié)內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我國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區(qū)劃、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國情。在這個基礎上學習本章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就順理成章了,教材把本節(jié)作為中國自然環(huán)境這一章的第一節(jié)來講,充分體現(xiàn)了本節(jié)的重要性。它是學習第二節(jié)氣候、第三節(jié)河流的基礎。同時為今后學習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礎。
    知識技能:
    (1)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分析總結我國地勢特征。
    (2)嘗試分析說明我國地勢對氣候、河流、交通的影響。
    (3)學會運用地形圖總結我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分析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4)閱讀統(tǒng)計圖表,總結我國山區(qū)面積廣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區(qū)開發(fā)、利用有利和不利條件。
    過程與方法:
    (1)增強通過地圖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對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2)通過討論地勢特征對氣候、河流、交通以及對生產生活影響的過程。初步掌握評價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分析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初步樹立因地制宜的觀念。
    (2)初步樹立人與自然協(xié)調發(fā)展的基本觀念;
    (3)通過認知地勢、地形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加強辯證唯物主義觀念。
    4、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運用地形圖分析總結我國地勢、地形特點。
    2、認識不同地理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不同影響,以及人類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環(huán)境。
    難點:
    1、地形剖面圖的判讀;
    2、地勢、地形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
    我的設計指導思想是: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協(xié)作、動手、動腦,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努力培養(yǎng)學習地理的基本技能。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我教學的策略是:
    1、以問題情景為主線,豐富的學生活動為主體。這樣做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積極參與,引導學生在交流合作中學習。
    2、多媒體教學法。利用多媒體可以展示更多資料,使教學更生動更直觀。
    3、注重地圖教學。
    因為初二學生年齡偏小,對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經歷的現(xiàn)象不能很好的與理論知識相連接,因此對于這些問題需要老師進行指導,從而讓學生能夠總結出來。學生需要課前收集資料,課上有動手、思考、合作、競爭、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參與體驗學習過程的機會,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有效性。
    1、情境導入;首先在導課上,我采用的是過渡法。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中國多民族、多人口),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呢?用這樣一句話,從我國的人文環(huán)境學習導入到自然環(huán)境的學習上。引發(fā)學生思考中國地形地勢到底有何特征?對人們生產、生活會產生哪些影響?從而順利導入新課。
    2、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我國的地勢特征,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如何突出重點呢?我主要運用了四步:
    第一步:基于感性認識是認知的基礎,我從學生耳熟能詳?shù)墓旁姟耙唤核驏|流”入手,提出問題:為什么大江、大河水會“向東流”?這些詩學生都會背,只是從文學的角度去欣賞,沒有從地理的角度去深入想過,經過學生的思考、討論,他們就能得出結論:我國地勢是西高東低。
    這只是從經驗上得到出的結論,那么我國的地勢是否就是西高東低呢?
    第二步:用地理的手法去求證。這是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10-11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提出“你能參照陸高海深表總結中國地勢的特征嗎?”接著讓學生參照課本圖2.1我國沿北緯32°地形剖面圖,(以上兩個圖老師利用投影進行比較)幫助學生建立地勢西高東低的模型。這種由形象、直觀的顏色到地勢高低,由平面到立體的認知過程設計完全符合初中學生認知心理特點。
    這是我國地勢的第一個特征,還有一個“呈階梯狀分布”如何引出呢?
    第三步:我采用的是圖示對比法。用課本圖2.1和圖2.2兩張我國地勢變化示意圖,讓學生通過討論判斷,得出結論:呈三級階梯分布。
    三個階梯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呢?這是本節(jié)的難點,如何突破呢?我采用多媒體投影(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圖)并結合列表比較法。通過對三個階梯的范圍、海拔、地形的對比,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標明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分別是什么?讓學生動手完成課本23頁的活動第一題,并且要求邊做邊記憶,把知識落實到地圖上,培養(yǎng)學生的識圖、用圖能力。
    3、知識拓展應用。
    我根據(jù)課本第23頁活動2、3、4三道題,讓學生就我國的地勢展開討論,分析我國地勢的利弊,既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精神,又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自然環(huán)境,熟悉國情。
    最后,根據(jù)泉州的地形、地勢具體情況,讓學生討論對泉州氣候和河流有什么影響?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從自己身邊的事物出發(fā),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做到學以致用。
    4、鞏固小結。
    通過多媒體對整節(jié)內容的知識網絡進行小結。
    總之這節(jié)課中,我是以“什么是地勢——我國地勢的特征——我國地勢的劃分——我國地勢的利弊——如何利用地勢”這一主線展開的。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想”、“說”、“做”自己得出結論。并把所學知識內化為能力,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問題。
    級地理地形和地勢教案篇十三
    2、我國最西面的`一列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是()。
    a.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b.祁連山—橫斷山。
    c.臺灣山脈d.長白山—武夷山。
    3、位于第一級階梯上的盆地是()。
    a.柴達木盆地b.塔里木盆地c.四川盆地d.準噶爾盆地。
    4、“燕山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瀕臨渤海和黃?!钡牡匦螀^(qū)是()。
    a.四川盆地b.長江中下游平原c黃土高原d.華北平原。
    5、第二級階梯上,但沒有綠洲分布的盆地是()。
    a、塔里木盆地b、四川盆地c、準噶爾盆地d、柴達木盆地。
    6、構成我國地形骨架的是()。
    a.山脈b.高原c.丘陵d.盆地。
    7、大興安嶺東西兩側的地形是()。
    a.黃土高原、華北平原b.云貴高原、青藏高原。
    c.東北平原、內蒙古高原d.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
    級地理地形和地勢教案篇十四
    山地。
    平原。
    丘陵。
    高原。
    盆地。
    我國地形復雜多樣,有高山、高原,也有平原、盆地,還有廣泛的丘陵。通常我們把山地、丘陵和崎嶇不平的高原稱為山區(qū)。
    (學生活動)讀中國地形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山區(qū)面積廣大,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區(qū)面積約占我國總面積的三分之二。
    讀圖p67圖3.14底地形示意圖,和陸地地形相比更簡單嗎?
    (1)看“海底地形示意圖”,找出大陸架、大陸坡以及洋盆、海溝、海嶺的分布。
    (2)看著海底地形示意圖,試著解釋什么是大陸架、大陸坡以及洋盆、海溝、海嶺并和書中的定義比較。(大陸架分布在大陸邊緣的淺海地區(qū);大陸坡分布在大陸架的外緣;洋盆、海溝、海嶺分布在大洋底。)。
    大陸架和我們人類活動的關系最大。
    一、地形。
    級地理地形和地勢教案篇十五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本節(jié)的內容是這樣安排的:首先通過活動來認識“地勢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學生從地形剖面圖上可以形象地看出來;接著展示大量不同地形區(qū)的景觀圖片,并設計了認識山脈網格中地形區(qū)位置分布的活動幫助學生總結“地形復雜多樣”的特征;最后通過學生閱讀扇形統(tǒng)計圖表,計算得出“山區(qū)面積廣大”。符合學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認知規(guī)律,較好地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本節(jié)的知識點有三個:分別是地勢特點及影響,地形種類與分布以及地形特點及影響。
    2、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內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我國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區(qū)劃、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國情。在這個基礎上學習本章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就順理成章了,教材把本節(jié)作為中國自然環(huán)境這一章的第一節(jié)來講,充分體現(xiàn)了本節(jié)的重要性。它是學習第二節(jié)氣候、第三節(jié)河流的基礎。同時為今后學習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礎。
    3、三維目標。
    知識技能:
    (1)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分析總結我國地勢特征。
    (2)嘗試分析說明我國地勢對氣候、河流、交通的影響。
    (3)學會運用地形圖總結我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分析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4)閱讀統(tǒng)計圖表,總結我國山區(qū)面積廣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區(qū)開發(fā)、利用有利和不利條件。
    過程與方法:
    (1)增強通過地圖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對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2)通過討論地勢特征對氣候、河流、交通以及對生產生活影響的過程。初步掌握評價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分析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初步樹立因地制宜的觀念。
    (2)初步樹立人與自然協(xié)調發(fā)展的基本觀念;
    (3)通過認知地勢、地形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加強辯證唯物主義觀念。
    4、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運用地形圖分析總結我國地勢、地形特點。
    2、認識不同地理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不同影響,以及人類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環(huán)境。
    難點:
    1、地形剖面圖的判讀;
    2、地勢、地形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
    二、說教法。
    我的設計指導思想是: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協(xié)作、動手、動腦,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努力培養(yǎng)學習地理的基本技能。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我教學的策略是:
    1、以問題情景為主線,豐富的學生活動為主體。這樣做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積極參與,引導學生在交流合作中學習。
    2、多媒體教學法。利用多媒體可以展示更多資料,使教學更生動更直觀。
    3、注重地圖教學。
    三、說學情、學法。
    因為初二學生年齡偏小,對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經歷的現(xiàn)象不能很好的與理論知識相連接,因此對于這些問題需要老師進行指導,從而讓學生能夠總結出來。學生需要課前收集資料,課上有動手、思考、合作、競爭、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參與體驗學習過程的機會,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有效性。
    四、說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首先在導課上,我采用的是過渡法。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中國多民族、多人口),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呢?用這樣一句話,從我國的人文環(huán)境學習導入到自然環(huán)境的學習上。引發(fā)學生思考中國地形地勢到底有何特征?對人們生產、生活會產生哪些影響?從而順利導入新課。
    2、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我國的地勢特征,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如何突出重點呢?我主要運用了四步:
    第一步:基于感性認識是認知的基礎,我從學生耳熟能詳?shù)墓旁姟耙唤核驏|流”入手,提出問題:為什么大江、大河水會“向東流”?這些詩學生都會背,只是從文學的角度去欣賞,沒有從地理的角度去深入想過,經過學生的思考、討論,他們就能得出結論:我國地勢是西高東低。
    這只是從經驗上得到出的結論,那么我國的地勢是否就是西高東低呢?
    第二步:用地理的手法去求證。這是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10-11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提出“你能參照陸高海深表總結中國地勢的特征嗎?”接著讓學生參照課本圖2.1我國沿北緯32°地形剖面圖,(以上兩個圖老師利用投影進行比較)幫助學生建立地勢西高東低的模型。這種由形象、直觀的顏色到地勢高低,由平面到立體的認知過程設計完全符合初中學生認知心理特點。
    這是我國地勢的第一個特征,還有一個“呈階梯狀分布”如何引出呢?
    第三步:我采用的是圖示對比法。用課本圖2.1和圖2.2兩張我國地勢變化示意圖,讓學生通過討論判斷,得出結論:呈三級階梯分布。
    三個階梯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呢?這是本節(jié)的難點,如何突破呢?我采用多媒體投影(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圖)并結合列表比較法。通過對三個階梯的范圍、海拔、地形的對比,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標明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分別是什么?讓學生動手完成課本23頁的活動第一題,并且要求邊做邊記憶,把知識落實到地圖上,培養(yǎng)學生的識圖、用圖能力。
    3、知識拓展應用。
    我根據(jù)課本第23頁活動2、3、4三道題,讓學生就我國的地勢展開討論,分析我國地勢的利弊,既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精神,又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自然環(huán)境,熟悉國情。
    最后,根據(jù)泉州的地形、地勢具體情況,讓學生討論對泉州氣候和河流有什么影響?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從自己身邊的事物出發(fā),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做到學以致用。
    4、鞏固小結。
    通過多媒體對整節(jié)內容的知識網絡進行小結。
    總之這節(jié)課中,我是以“什么是地勢——我國地勢的特征——我國地勢的劃分——我國地勢的利弊——如何利用地勢”這一主線展開的。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想”、“說”、“做”自己得出結論。并把所學知識內化為能力,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問題。
    級地理地形和地勢教案篇十六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制作地形模型,使學生了解五種基本地形山脈、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態(tài)特征并初步學會在地形圖上識別它們。通過閱讀海底地形示意圖,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圖。
    通過讀圖和制作地形模型,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
    通過組織學生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探索的精神,增強學習興趣,進一步鍛煉學生之間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1.了解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tài)特征。.
    2.進一步提高閱讀各類地形圖的能力。
    教學難點。
    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tài)特征。
    教學手段。
    計算機課件及教材中的各種景觀圖、示意圖。
    你能描述這五種地形的特征嗎?
    (學生活動)觀察這幾幅圖?找出它們的主要差異?如果比較兩個人的身材,要從哪幾個方面考慮?(高矮、胖瘦和身段)。所以,地形的差異: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狀況不同。
    那么判斷地面高低依據(jù)什么?(海拔)地面的起伏大小呢?(用相對高度來表示)。我們可以根據(jù)地面的高低起伏的狀況,來判別各種各樣的地形。
    (影像資料)珠穆朗瑪峰,我們知道它是世界的最高峰。首先,先看一段有關珠穆朗瑪峰的影像資料,然后,再歸納山地的形態(tài)特征。
    (學生活動)山地的特征:1.海拔高。
    2.險峻,也就是坡度較大。
    (計算機演示)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綿長的山脈,其中最突出的是兩條有若干條高大山脈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條橫穿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另一條是縱貫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脈組成。
    (學生活動)那么平原有什么特征呢?由同學來分析。
    平原的特征:(海拔低,平坦,坡度?。?。
    那么高原呢?(海拔高,高原面上平坦,邊緣陡峭)。
    它們之間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海拔高度)。
    (計算機演示)盆地和高原的地表形態(tài)差異很大。(高原特點:地面坦蕩或起伏不大,邊緣陡峻;盆地的特點:四周高,中間低。它們的形態(tài)差別很大。)。
    (學生活動)4―6人小組做五種基本地形的模型,比一比哪個小組做的好?
    大家已了解了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tài)特征,學會了區(qū)分它們的方法,下面我們做一個總結。請?zhí)钕卤恚?BR>    級地理地形和地勢教案篇十七
    《地形和地勢》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認識過世界不同區(qū)域、國家。對所涉及的地區(qū)和國家的地形地勢已有所研究,這為過渡到本節(jié)的學習起著重要的鋪墊作用。一般來講,我們在研究一個地區(qū)和國家時,都會先了解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因為自然環(huán)境是人文環(huán)境形成的基礎,有什么樣的自然環(huán)境,才會有與之相適應的人文環(huán)境。中國地形和地勢知識不僅是組成中國地理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認識和學習其它中國地理知識的基礎,與其它章節(jié)內容有著廣泛的聯(lián)系。它不僅直接關系到中國的氣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識的學習,而且也影響到農業(yè)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規(guī)模和分布、交通、貿易以及旅游等人文地理知識的學習??梢?,中國的地形地勢這一內容在中國地理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同時,通過對這部分教學內容的研究,學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國自然地理環(huán)境,更好的指導學生學習其它地理知識,掌握地理知識的學習方法,學會利用地圖去認知地理環(huán)境。為其他學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內容。
    本節(jié)是中國自然環(huán)境的第一節(jié),體現(xiàn)了地勢地形作為自然環(huán)境基礎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對氣候、河流以及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教材從結構上分為三個標題,教學內容的安排從宏觀到微觀,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利于學生掌握中國的地勢特征,并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研究這種地勢特點對中國氣候、河流及經濟發(fā)展的影響。
    地形復雜多樣則需要學生在閱讀地圖的基礎上加以分析,進而認知地形特征,這樣的安排不僅能鍛煉學生閱讀地圖、使用地圖的能力,也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由具體形象到抽象邏輯的過渡。
    山區(qū)面積廣大不僅需要學生閱讀地圖和進行抽象思維活動,還需要學生其它學科知識的輔助,整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進行對比分析,獲得結論。
    本節(jié)教材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地形名稱,需要學生在頭腦中能初步構建出中國地形圖的烙印,所以掌握這些地形名稱及分布,對學生進一步認識中國地形特征、研究地勢地形對地理環(huán)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如何去適應、利用和改造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具有深遠的意義。
    3、我對教材的處理。
    明確了教學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內容體系后,我結合自身的業(yè)務素養(yǎng)、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環(huán)境的特點等條件,對教材進行如下的處理:
    1)確立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課程標準在中國地形地勢這一部分要求學生要運用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征。我分析課程標準這樣的要求是把地形地勢的特征作為學生必須掌握的一個知識點,同時還有意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所以根據(jù)上面對教材和課程標準的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認知能力和心智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地圖,掌握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的特點;掌握主要地形區(qū)的分布情況,通過閱讀統(tǒng)計圖表和中國地形圖,歸納出我國的地形具有復雜多樣、山區(qū)面積廣大的特點;能結合自己認知,談出我國地形地勢對氣候、河流、農業(yè)生產、人口分布、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借助計算機輔助教學,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教學的容量,幫助學生認識我國地形地勢的特征;借助地圖或板圖掌握中國主要山脈、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的空間分布情況,了解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山區(qū)面積廣大的特征;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地形地勢對我國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影響。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中國地形地勢的教學,激發(fā)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優(yōu)越、復雜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fā)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建立和諧的人地關系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地勢、地形的特征,主要地形區(qū)的分布是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
    難點:三級地勢階梯分布的空間觀念的形成,地形地勢對自然環(huán)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2)確定教學策略——說教法。
    明確了課程標準對學生知識、能力的要求后,結合教材的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可操作性,我決定在教學中以講授法為主,結合讀圖分析、討論和計算機輔助教學教學、板圖板畫等方法和手段,完成課標要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在能力上得到發(fā)展,知識上有所收獲。
    3)課時安排。
    因為教學過程需要完整性和連續(xù)性,同時在教學中能借助計算機輔助教學和板圖板畫等教學方法,所以我把本節(jié)教學內容安排在1課時進行。
    1、導言:在導言中對前面學習內容的高度概括,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連續(xù)性,同時又滲透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為揭示人與自然的關系做好鋪墊。以宋朝蘇軾的赤壁賦未切入點,揭示地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展開本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
    2、新課講授。
    一、地勢呈階梯狀分布。
    1、使用中國地形圖,分析不同顏色代表的海拔高低情況,總結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
    2、借助三級階梯示意圖和教師的板圖,掌握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布和階梯之間的分界線。
    3、借助中國地形圖,挖掘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引導學生討論我國的地勢特征對河流、降水、交通和水能資源開發(fā)的影響。
    1、借助對日本和巴西兩國的地形圖的分析,對比中國地形圖,總結出這兩個國家地形單一,我國是一個地形復雜多樣的國家。
    2、借助中國五種地形面積比例示意圖、我國地形分布大勢圖和教師的板圖,了解我國主要地形的空間分布情況。
    1、借助中國五種地形面積比例示意圖,掌握我國地形的另一個特征——山區(qū)面積廣大。
    2、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我國山區(qū)面積大的優(yōu)勢、劣勢,并指導學生探究如何因地制宜的發(fā)展山區(qū)經濟。
    3、鞏固練習。
    1)在中國地形區(qū)空白圖上填出中國主要的山脈、高原、盆地、平原。
    2)完成教材27頁活動題3,將山脈兩側的地形區(qū)填筑在下面的表格中。
    4、課堂小結。
    對本次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加深學生對本次教學內容的記憶,為后續(xù)的中國氣候部分教學內容作好鋪墊,使教學活動得以延續(xù)。
    級地理地形和地勢教案篇十八
    【教學重點】。
    地勢各級階梯的特征及其影響。
    【教學難點】。
    地勢三級階梯對我國的影響。
    【課前準備】。
    制好《中國地勢地形》的課件;多媒體。
    教學:總結歸納分析討論講解。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一、地勢呈階梯狀分布。
    (一)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現(xiàn)階梯狀分布。
    活動1:閱讀地圖冊的“中國地形”圖,明確不同顏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
    活動2:進一步閱讀地圖冊的“中國地形”圖,根據(jù)顏色的分布總結我國地勢的特點。
    :通過讀圖歸納,。
    深顏色集中在西部地區(qū)――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高”
    淺顏色集中在東部地區(qū)――以平原和丘陵為主――“低”
    地勢總的特征是西部高,東部低。
    總結: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現(xiàn)階梯狀分布。
    活動3:進一步閱讀地圖冊的“中國地形”圖,從西向東,根據(jù)海拔高度的變化,推測中國地勢分布的特征?請你用簡單的方法表示出來。
    學生:很快找出從西向東海拔高度的變化狀況,并在的引導下,繪制出簡單的幾何圖形表示地勢的變化特征并填表。
    學生:繪圖歸納:中國地勢大致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請同學們用教材的“我國東西向(北緯32o)地形剖面”來驗證你的結論。
    活動4:讀教材的“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示意”、地圖冊的“中國地形”圖初二,找出三級階梯的界線、每一階梯以什么地形為主?完成下表格。
    海拔。
    主要地形類型。
    主要地形區(qū)。
    第一階梯。
    界線:()山――()山――()山。
    第二階梯。
    界線:()嶺――()山――()山――()山。
    第三階梯。
    東南丘陵(、、丘陵)。
    學生:在教材的“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示意”圖上填出三級階梯的界線名稱。并閱讀地形區(qū)景觀圖片,了解三級階梯內部一些地形區(qū)的形象特點。
    (二)地勢西高東低對我國的影響。
    活動5:把全班同學分成4個大組,與同組的同伴討論:地勢西高東低對我國的影響。
    學生:討論提綱,。
    第三組:在自制的透明小水槽中注入水,在水的流動過程中,你發(fā)現(xiàn)了嗎:水從級階梯流向低一級階梯時,落差會有什么變化?利用中國地形與長江、黃河、珠江等河流水電站復合投影片說明落差的利用價值。
    學生:各小組代表發(fā)言。
    第一組: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于海上濕潤氣流向我國內陸推進,為我國廣大地區(qū)帶來較為豐沛的降水。
    第二組:用實物投影展示描繪的結果:受地勢影響,我國大多數(shù)河流自西向東流入大海。古詩云“一江春水向東流”、“大江東去”,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第三組:課件:水流在各階梯的過度地帶形成巨大落差。利用三級階梯圖與長江、黃河、珠江等河流水電站復合投影片,說明階梯交界處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可用來發(fā)電,同時注意當?shù)氐纳鷳B(tài)環(huán)境保護。
    第四組:一方面,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與內地的聯(lián)系;另一方面,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教學反思】。
    通過閱讀地形圖,繪制簡單的幾何圖形,學生知道了我國地勢呈階梯狀及各級階梯的特征并記住位于階梯分界線的山脈的名稱;并且鍛煉了自己動手繪制簡單圖形的,學生們體會到了的樂趣,而且對繪制地圖有了更多的認識,它并不是遙不可及的,我們平時若能夠運用好地圖對我們的非常有利。通過小組討論的方法,使學生體會到了合作的樂趣,集體的力量是很大的,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運用地圖總結地勢對我國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將復雜的內容簡單化,非常容易理解,很好地達到了教學效果。
    級地理地形和地勢教案篇十九
    通過閱讀五種基本地形素描圖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線圖,使學生了解五種基本地形山脈、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態(tài)特征并初步學會在地形圖上識別它們。通過閱讀海底地形示意圖,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圖。
    通過學習制作地形模型,使學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學會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過讀圖和制作地形模型,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
    通過組織學生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探索的精神,增強學習興趣,進一步鍛煉學生之間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建議。
    關于海底地形的知識,課文主要講了兩點:
    (1)海底與陸地一樣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點。對于海底地形,重點讓學生了解與人類活動有直接關系的大陸架的有關知識。
    關于“海底地形”可通過閱讀“海底地形示意圖”,認識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復雜多樣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圖”上明確大陸架的含義,了解海底地形組成。
    讀圖鞏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圖”,說出大陸架、大陸坡,以及洋盆、海溝、海嶺的分布。
    (大陸架分布在大陸邊緣的淺海地區(qū);大陸坡分布在大陸架的外緣;洋盆、海溝、海嶺分布在大洋底。)。
    課文在講述五種地形的形態(tài)時,沒有對每種地形的形態(tài)作具體描述,更沒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結合地形景觀圖,從海攏高低和地面起伏狀況兩方面作了簡單的比較。這樣編寫的意圖是:(1)考慮到初一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適當降低了難度;(2)加強教學內容和直觀性,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些地形的定義,而是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這一部分內容出現(xiàn)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的知識;出現(xiàn)的地名,今后分區(qū)地理中還會再現(xiàn),這里不必要求學生都記住。
    關于“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總體教材分析。
    前一節(jié)概述了地球的海陸面貌,本節(jié)則對地球的面貌作具體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態(tài),它是自然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要素,它是影響自然環(huán)境及人們生活、生產活動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形這一節(jié)內容是重要的基礎知識。
    本節(jié)有“多種多樣的陸地地形”、“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tài)特征”、“海底地形”三個標題,主要講述了兩個問題:第一,陸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類型及其形態(tài)特點;第二,在世界地形圖上了解主要地形的分布。其中,“陸地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tài)特征”是本節(jié)的重點,也是教學上的一個難點。
    關于“陸地地形”的教法建議。
    充分利用地理景觀圖,以景觀圖上的五種基本地形:山脈、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態(tài)特征為出發(fā)點,首先以直觀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表象,再通過比較,找出它們之間最顯著的差異,通過復習支配地形形態(tài)的兩個最基本的要素,海拔和相對高度(坡度),用這兩個基本要素的數(shù)值大小,來概括地形的特征,使學生頭腦中既有生動的形象,又能根據(jù)一定的思路進行分析,有助于正確理解概念,為在地形圖上識別各類地形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然后讓學生列表比較、歸納五幅地形的特點,邊回答邊列出下表: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較高。
    峰巒起伏,坡度陡峻。
    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坦廣闊。
    丘陵。
    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緩。
    高原。
    較高。
    地面坦蕩或起伏不大,邊緣陡峻。
    盆地。
    沒一定標準。
    四周高,中間低。
    關于“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1.了解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tài)特征,初步在世界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識別五種地形。
    2.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形態(tài)。
    3.進一步提高閱讀各類地形圖的能力。
    〈教學難點〉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tài)特征。
    〈教學手段〉計算機課件及教材中的各種景觀圖、示意圖。
    〈教學過程()〉。
    (板書)第三章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級地理地形和地勢教案篇二十
    a.阿爾泰山b.太行山c.秦嶺d.昆侖山。
    2、我國最西面的一列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是()。
    a.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b.祁連山—橫斷山。
    c.臺灣山脈d.長白山—武夷山。
    3、位于第一級階梯上的盆地是()。
    a.柴達木盆地b.塔里木盆地c.四川盆地d.準噶爾盆地。
    4、“燕山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瀕臨渤海和黃?!钡?地形區(qū)是()。
    a.四川盆地b.長江中下游平原c黃土高原d.華北平原。
    5、第二級階梯上,但沒有綠洲分布的盆地是()。
    a、塔里木盆地b、四川盆地c、準噶爾盆地d、柴達木盆地。
    6、構成我國地形骨架的是()。
    a.山脈b.高原c.丘陵d.盆地。
    7、大興安嶺東西兩側的地形是()。
    a.黃土高原、華北平原b.云貴高原、青藏高原。
    c.東北平原、內蒙古高原d.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
    級地理地形和地勢教案篇二十一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本節(jié)的內容是這樣安排的:首先展示大量不同地形區(qū)的景觀圖片,并設計了認識山脈網格中地形區(qū)位置分布的活動幫助學生總結“地形復雜多樣”的特征;最后通過學生閱讀扇形統(tǒng)計圖表,計算得出“山區(qū)面積廣大”。接著通過活動來認識“地勢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學生從地形剖面圖上可以形象地看出來;符合學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認知規(guī)律,較好地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本節(jié)的知識點有三個:分別是地形種類與分布,地形特點及影響,地勢特點及影響。
    2.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內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第一節(jié)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我國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區(qū)劃、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國情。在這個基礎上學習本章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就順理成章了,教材把本節(jié)作為中國自然環(huán)境這一章的第一節(jié)來講,充分體現(xiàn)了本節(jié)的重要性。它是學習第二節(jié)氣候、第三節(jié)河流的基礎。同時為今后學習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礎。
    3.三維目標。
    知識技能:
    (1)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分析總結我國地勢特征。
    (2)嘗試分析說明我國地勢對氣候、河流、交通的影響。
    (3)學會運用地形圖總結我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分析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4)閱讀統(tǒng)計圖表,總結我國山區(qū)面積廣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區(qū)開發(fā)、利用有利和不利條件。
    過程與方法:
    (1)增強通過地圖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對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2)通過討論地勢特征對氣候、河流、交通以及對生產生活影響的'過程。初步掌握評價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分析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初步樹立因地制宜的觀念。
    (2)初步樹立人與自然協(xié)調發(fā)展的基本觀念;
    (3)通過認知地勢、地形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加強辯證唯物主義觀念。
    4.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運用地形圖分析總結我國地勢、地形特點。
    2、認識不同地理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不同影響,以及人類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環(huán)境。
    難點:
    1、地形剖面圖的判讀;
    2、地勢、地形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
    二、說教法。
    我的設計指導思想是: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協(xié)作、動手、動腦,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努力培養(yǎng)學習地理的基本技能。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我教學的策略是:
    1、以問題情景為主線,豐富的學生活動為主體。這樣做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積極參與,引導學生在交流合作中學習。
    2、多媒體教學法。利用多媒體可以展示更多資料,使教學更生動更直觀。
    3、注重地圖教學。
    三、說學情、學法。
    因為初二學生年齡偏小,對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經歷的現(xiàn)象不能很好的與理論知識相連接,因此對于這些問題需要老師進行指導,從而讓學生能夠總結出來。學生需要課前收集資料,課上有動手、思考、合作、競爭、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參與體驗學習過程的機會,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有效性。
    四、說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首先在導課上,我采用的是過渡法。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中國多民族、多人口),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呢?用這樣一句話,從我國的人文環(huán)境學習導入到自然環(huán)境的學習上。引發(fā)學生思考中國地形地勢到底有何特征?對人們生產、生活會產生哪些影響?從而順利導入新課。
    2、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我國的地勢特征,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如何突出重點呢?我主要運用了四步:
    第一步:引出地勢的概念,讓學生明白地勢的內涵。
    第二步:基于感性認識是認知的基礎,我從學生耳熟能詳?shù)墓旁姟耙唤核驏|流”入手,提出問題:為什么大江、大河水會“向東流”?這些詩學生都會背,只是從文學的角度去欣賞,沒有從地理的角度去深入想過,經過學生的思考、討論,他們就能得出結論:我國地勢是西高東低。
    這只是從經驗上得到出的結論,那么我國的地勢是否就是西高東低呢?
    第三步:用地理的手法去求證。這是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10-11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提出“你能參照陸高海深表總結中國地勢的特征嗎?”接著讓學生參照課本圖2.1我國沿北緯32°地形剖面圖,(以上兩個圖老師利用投影進行比較)幫助學生建立地勢西高東低的模型。這種由形象、直觀的顏色到地勢高低,由平面到立體的認知過程設計完全符合初中學生認知心理特點。
    這是我國地勢的第一個特征,還有一個“呈階梯狀分布”如何引出呢?
    第四步:我采用的是圖示對比法。用課本圖2.9和圖2.10兩張我國地勢變化示意圖,讓學生通過討論判斷,得出結論:呈三級階梯分布。
    三個階梯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呢?這是本節(jié)的難點,如何突破呢?我采用多媒體投影(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圖)并結合列表比較法。通過對三個階梯的范圍、海拔、地形的對比,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標明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分別是什么?讓學生動手完成課本28頁的活動第一題,并且要求邊做邊記憶,把知識落實到地圖上,培養(yǎng)學生的識圖、用圖能力。
    3、知識拓展應用。
    我根據(jù)課本第28頁活動2、3二道題,讓學生就我國的地勢展開討論,分析我國地勢的利弊,既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精神,又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自然環(huán)境,熟悉國情。
    最后,根據(jù)泉州的地形、地勢具體情況,讓學生討論對泉州氣候和河流有什么影響?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從自己身邊的事物出發(fā),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做到學以致用。
    4、鞏固小結。
    通過多媒體對整節(jié)內容的知識網絡進行小結。
    總之這節(jié)課中,我是以“什么是地勢——我國地勢的特征——我國地勢的劃分——我國地勢的利弊——如何利用地勢”這一主線展開的。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想”、“說”、“做”自己得出結論。并把所學知識內化為能力,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