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課堂情況,靈活調整和變化,保證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教案可以通過設置問題、討論、實驗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給大家?guī)硪恍﹩⑹尽?BR>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一
一、電阻的定義:導體對電流阻礙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二、電阻的單位及其換算。
三、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導體的電阻大小是由導體的材料、長度和橫截面積決定的,還與溫度有關。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情況下,導體越長電阻越大;橫截面積越小電阻越大;大多數導體溫度升高時電阻增大,少數導體的電阻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
四、變阻器。
1.滑動變阻器:(1)構造;(2)原理;(3)用途;(4)連接;(5)注意。
2.電阻箱:拔插式電阻箱和旋盤式電阻箱,優(yōu)點是可直接讀出連入電路中的阻值。
五、電工材料:導體、絕緣體。
2、絕緣體(1)定義:不容易導電的物體;(2)原因:缺少自由移動的電荷。
六、歐姆定律的表述:導體中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七、數學表達式及變形公式:i=u/r,u=ir,r=u/i。
九、歐姆定律的應用。
電流(i)電壓(v)電阻(r)。
串聯(lián)電路。
并聯(lián)電路。
第十五章電功電熱。
一、電功。
1.定義:電流所做的功。
2.電流做功的實質:電流做功的過程是電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的過程,電功是電能轉化的量度。電功是過程量,電流做功時,總伴隨著能量狀態(tài)的變化。電流通過用電器所做的功的數值與該用電器此時消耗的電能數值完全相同。
3.電功的公式及其變換式:w=uit(變換式w=u2/rt,w=i2rt),即電流在某段電流上所做的功,等于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電路中的電流和通電時間的乘積。
4.電功的單位;焦耳(j)、千瓦時(kwh)。
5.電功測量:電能表是測量電功的儀表。
二、電功率。
1.定義及意義:電流在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叫電功率。電流做功不僅有大小而且有快慢之分。用電器的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電功率大的用電器只能說明用電器電流做功快,并不表示電流做功的多少。
2.公式:p=w/t=uit=ui,該公式適用于任何電器。
3.單位:瓦特(w),千瓦(kw)。
4.額定電壓與額定功率:額定電壓是用電器正常工作時的電壓,額定功率是用電器在額定電壓下的功率。
5.測小燈泡的電功率:(1)實驗原理;(2)實驗電路圖;(3)實驗步驟;(4)數據處理。
三、焦耳定律。
1.焦耳定律: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時間成正比。
2.焦耳定律的數學表達式:q=i2rt。
四、熟記電學中基本量的規(guī)律和特點,進行電功、電功率和電熱的計算。
物理量(符號)公式單位(符號)串聯(lián)電路特點并聯(lián)電路特點。
電功(w)。
電功率(p)。
電熱(q)。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二
知識目標。
(1)知道熱機的效率。
(2)了解提高效率的途徑。
能力目標。
用物理圖表分析問題的能力,聯(lián)系實際思考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感受技術與社會的聯(lián)系,建立廢物利用的觀念.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從提出問題入手,讓學生思考熱機中的效率指的是什么,講解了熱機的效率并指出了蒸氣機的效率很低,內燃機的效率較高.又詳細分析了內燃機的能流圖,并說明了其中損失的能量是哪些,而有用的機械能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對于火電站教材也利用能流圖詳細的'介紹了各個過程中的能量損失,而轉化為電能的部分也是其中一部分.并指出了造成能量損失的一些原因.
在此基礎上,教材聯(lián)系實際情況,分析了提高熱機效率的方法,人們利用損失的能量開闊思路用于其他的用途,達到了又節(jié)省能源又廢物利用改善了環(huán)境.
教法建議。
本節(jié)內容建議用學生實驗探究和自主學習的方法,利用能流圖分析問題還是首次接觸,可以結合圖解幫助學生想像,提高學生觀察能能力,分析能力.本節(jié)的一個較大特點是緊密聯(lián)系實際,考察了能量在具體過程中的損耗,要注意讓學生細致的分析問題,養(yǎng)成縝密的思維形式.注意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學生要能夠利用所學到的提高效率的方法應用于實際生活中,解決簡單的問題.教學中要結合技術和社會的關系,了解熱電站相比一般的火電站的優(yōu)點,并結合所生活的社區(qū),思考關于節(jié)能和環(huán)境保護的問題.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熱機的效率。
【重難點】熱機的效率及影響熱機效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提高熱機效率的方法和意義。
【教學過程設計】。
方法1、說明熱機不能把燃料燃燒放出的熱量全部利用,其中有一部分散失了,從而得出熱機的效率,可以畫餅圖分析出熱機效率的定義。教師提供資料,說明一些機械的效率,例如蒸汽機、汽油機、柴油機等的實際效率。
教材中有內燃機和火電站的能流圖,學生觀察內燃機能流圖,思考哪些是做有用功的能量,哪些是散失的能量,對于火電站也可以思考哪些是用來做有用功的能量,哪些是損失的能量。
方法2、教師在介紹完熱機的效率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課本上的內燃機和火電站的能流圖來畫出餅圖,從餅圖中分析出哪些是用來做有用功的能量,哪些是損失的能量。
學生可以自行收集信息,說明一些機械的效率,并從中分析出內燃機的發(fā)展趨勢,這種方法適用于教師要有寬廣的知識面,并善于控制課堂。
二.熱機效率的應用。
教師提供資料,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分析和探究的參考問題有:如何提高熱機的效率;熱電站是怎樣提高燃料的利用率的。
探究活動。
實驗探究:汽油機的效率。
【課題】調查汽油機的效率。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調查汽油機的效率,并就其不合理的地方盡量提供建議.
【備注】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fā)現新問題。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三
師:由于導體在磁場中切割磁感線而產生電流的現象叫電磁感應現象,它是根據電流能生磁逆向思維而獲得的科技成就,是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經過的探索在1831年首先發(fā)現的。在這個現象中產生的電流叫感應電流,這個發(fā)現,使人類大規(guī)模用電成為了可能,開辟了電氣化的時代。
生:歸納: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_____________。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四
1、復習提問:請舉例說明機械能可以轉化為內能。
學生舉例:打氣時氣筒會發(fā)熱。
用鋸子鋸木料時鋸條會發(fā)熱。
2、剛才的事例都說明機械能可以轉化為內能,那么反過來想內能會轉化為機械能嗎?
(二)進行新課。
一、探究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1、演示實驗:水蒸氣沖開橡皮塞。
現象:在水沸騰一段時間后,橡皮塞被水蒸氣沖開。
思考:這個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
引導回答:說明了水蒸氣的內能會轉化為橡皮塞的機械能。
械能的效率較低。能不能把燃料移到內部去燃燒,來獲得更大的機械能?
2、介紹書中的實驗:酒精燃氣沖開蓋子。
學生看書中的內容,了解這個實驗的做法及實驗現象。
理解:這個實驗說明了酒精燃氣的內能快速轉化為蓋子的機械能。
理解:這個實驗說明了把燃料移到容器的內部去燃燒,可以獲得更大的機械能。
二、熱機。
1、熱機的原理:將燃料燃燒時放出的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機器。
2、熱機是熱力發(fā)動機的簡稱。
3、閱讀:“生活、物理、社會”,了解熱機的發(fā)展史。
蒸汽機――內燃機――噴氣發(fā)動機――火箭發(fā)動機。
三、汽油機的工作過程。
1、今天我們來學習熱機中的內燃機的代表:汽油機。
內燃機:燃料在氣缸內燃燒的熱機。汽油機是最常見的內燃機,以汽油為燃料,
2、構造(觀看活動掛圖,邊指示邊講解)。
進氣門,排氣門,火花塞,汽缸,活塞,連桿,曲軸。
(介紹名稱的同時,介紹各部分的功能)。
3、沖程:活塞從氣缸一端運動到另一端叫做一個沖程。
4、工作原理。(結合活動掛圖的演示)。
(講解時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活塞的運動方向、氣門的開閉、連桿、曲軸的運動情況)。
內燃機的工作過程以一個循環(huán)為一個單元,一個循環(huán)又分為四個沖程。
開始工作前,活塞位于氣缸上端,進、排氣門均關閉。工作時,活塞由上向下運動,進氣門打開,排氣門仍關閉。由于缸內體積增大,壓強減小,空氣和汽油的混合氣體被吸入氣缸。這是第一個沖程,吸氣沖程。
活塞運動到最下端,就開始轉為向上運動。這時進氣門、排氣門都關閉,混合氣體被強行壓縮,使氣體的溫度升高,壓強增大。此時是機械能轉化為內能。這是第二個沖程,壓縮沖程。
花,使燃料猛烈燃燒,產生高溫高壓氣體,高溫高壓燃氣推動活塞由上向下運動,通過連桿帶動曲軸轉動。實現了內能向機械能的轉化。這是第三個沖程,做功沖程。
做功沖程結束,活塞繼續(xù)由下向上運動,進氣門關閉,排氣門打開,燃燒后的廢氣被活塞推出缸外。這是最后一個沖程,排氣沖程。
此后,活塞又由上向下運動,從此進入下一輪循環(huán)。
5、重點強調能的轉化。
在壓縮沖程中活塞向上運動壓縮汽缸中汽油和空氣的混合氣,機械能轉化為內能。
在做功沖程燃氣對活塞做功,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其余三個沖程靠消耗飛輪的慣性來完成。
6、熱機的啟動。
熱機不能自行啟動。開始運轉時,要靠外力使飛輪和曲軸轉動起來,由曲軸通過連桿帶動活塞運動,以后內燃機才能自己工作。
7、熱機的應用。
汽油機比較輕巧,常用在汽車、飛機和小型農業(yè)機械上面。柴油比較便宜,但柴油機比較笨重,主要用在載重汽車、拖拉機、坦克上面。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五
磁現象和磁場是新教材中磁場章節(jié)的第一節(jié)課,從整個章節(jié)的知識安排來看,本節(jié)是此章的知識預備階段,是本章后期學習的基礎,是讓學生建立學習磁知識興趣的第一課,也是讓學生建立電磁相互聯(lián)系這一觀點很重要的一節(jié)課,為以后學習電磁感應等知識提供鋪墊。整節(jié)課主要側重要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磁現象的了解如我國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場和其他天體的磁場(太陽、月亮等),故本節(jié)課首先應通過學生自己總結生活中與磁有關的現象。電流磁效應現象和磁場對通電導線作用的教育是學生樹立起事物之間存在普遍聯(lián)系觀點的重要教學點,是學生在以后學習物理、研究物理問題中應有的一種思想和觀點。
學生分析。
磁場的基本知識在初中學習中已經有所接觸,學生在生活中對磁現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礎。但磁之間的相互作用畢竟是抽象的,并且大部分學生可能知道電與磁的聯(lián)系,但沒有用一種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去看電與磁的關系,也沒有一種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實驗現象和理論的聯(lián)系。學生對磁場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是比較感興趣的,故通過多媒體手段讓學生能了解地磁場、太陽的磁場和自然界的一些現象的聯(lián)系(如黑子、極光等),滿足學生渴望獲取新知識的需求。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自己總結生活中與磁有關的現象,了解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磁現象和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
2、通過實驗了解磁與磁、磁與電的相互作用,掌握電流磁效應現象。使學生具有普遍聯(lián)系事物的能力,培養(yǎng)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
3、通過直觀的多媒體手段讓學生熟悉了解地磁場和其他天體的磁場及與之有關的自然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參與課前的準備工作,收集課外的各種磁有關的現象和應用。
2、在電流磁效應現象的教育中,本節(jié)課采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還原物理規(guī)律的發(fā)現過程,強調學生自主參與。
3、學生對物理現象進行分析、比較、歸納,采用老師與學生雙向交流感知現象下的物理規(guī)律的普遍聯(lián)系。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對奧斯特的電流磁效應現象的教育中,要讓學生知道奧斯特的偉大在于揭示電和磁的聯(lián)系,打開了科學中一個黑暗領域的大門。也讓學生懂得看似簡單的物理現象在它發(fā)現的最初過程中是如何的艱難。
2、通過知識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精神,樹立起事物之間存在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通過學習中國古代對磁的應用,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3、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產生積極情感。
重點難點。
電流磁效應的研究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設計思想。
1、這是磁場章節(jié)的第一節(jié)課,教學過程應重在顯示學生對磁這一知識的了解和對磁知識的生活的體驗。為此,本節(jié)課采用以問題為主線、實驗為基礎的教學策略。問題情景的創(chuàng)設,是思維的啟動點和切入口,而實驗是物理研究的理論支持。
2、電流磁效應的研究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在設計中可讓學生自己討論研究的思想,在這基礎上再提出奧斯特的實驗及其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困難。然后自然得過渡到磁場對電流的作用上來。
3、在天體磁場的教學中,本設計注意用多媒體手段,將大量的圖片、影象資料傳遞給學生,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對地磁的應用及其它天體磁場的認識,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和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前調查、準備。
任務:在課前請同學通過網絡去獲知磁有關的知識。
二、實驗演示,引入新課。
1、利用磁鋼堆硬幣積木。
實施過程:在木凳的下方可事先藏一小塊磁鋼,在木凳的上方在磁鋼的磁化作用下可堆起四層高的硬幣積木。
2、演示“磁懸浮”小實驗。
師:以上兩實驗的現象是如何出現的呢?具體的奧妙在那里呢?
學生非常新奇,對實驗中出現的現象猜測各種原因,激起學生學習磁知識的興趣。
三、實驗探索、新課教學。
師:在初中我們已接觸了一些磁有關的知識,生活中有哪些與磁有關的現象和應用?同學之間可互相討論。
(因課前有準備,學生相對比較活躍,要充分把學生所知道的知識表述出來)。
師:對磁的認識和應用,早在我國古代就開始了。
多媒體投影補充說明磁有關的現象和應用:
1、天然磁石(成分:fe3o4)。
2、司南的照片。
東漢王充在《論衡》中寫道:“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3、磁懸浮列車。
上海磁懸浮列車專線西起上海地鐵龍陽路站,東至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列車加速到平穩(wěn)運行之后,速度是430公里/小時。這個速度超過了f1賽事的最高時速,車廂里上下顛簸很小,左右搖擺得相對還大一些。
4、飛鴿依靠地磁場識路等。
從學生最熟悉的磁知識著手,引出磁的一些概念:
磁鐵吸引鐵質物質。
5、實物投影指南針的指向。
磁性:磁體能吸引鐵質物體的性質。
磁極:磁體中磁性最強的區(qū)域。從中引出n、s極的定義。
讓學生從磁鐵使鐵質物體磁化聯(lián)系到電能使鐵質物體磁化,從而來說明電與磁的關系,引出奧斯特電流磁效應現象。
師:磁鐵能吸引鐵釘,鐵釘是磁鐵嗎?為什么磁鐵可以吸引鐵釘?
學生回答:鐵釘被磁化。
師問:那么在自然界中還有沒有什么其他的東西能使鐵質物體磁化的呢?
(請同學互相幫助想一想,然后回答)。
學生:電流可以使鐵質物體磁化。
可以向學生說明:1731年,英國商人發(fā)現雷電后,刀叉具有磁性。1751年,富蘭克林發(fā)現萊頓瓶放電可以使縫衣針磁化。
學生:電荷之間的作用力相似。
師:那么會不會說明兩者存在聯(lián)系呢?如果讓你去研究電與磁的關系,你會如何去設計?
學生由于已受初中磁知識學習的影響,大部分都提出讓通電導線對小磁針作用。
投影介紹奧斯特的生平。
實驗演示奧斯特的電流磁效應:
老師在此說明奧斯特的生平和發(fā)現電流磁效應的歷程,讓學生知道每一次科學新發(fā)現是艱難的,需要付出的是前期不斷的努力和對科學的執(zhí)著、自信。
實驗說明:通電導線會產生磁場,對磁針產生力的作用。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六
(1)知道液體內部壓強公式,能用該公式簡單說明一些物理現象;
(2)通過觀察簡易壓強計的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能用液體壓強公式解釋帕斯卡實驗,培養(yǎng)學生用理論解釋實驗現象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橡皮膜玻璃管液柱平衡實驗,引導學生初步學習替代的思想,了解它是物理學中常用的思維方法之一。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液體內部壓強公式的推導,讓學生認識到物理學邏輯性強、科學嚴密的特點;
(2)通過帕斯卡實驗的學習,激發(fā)學習物理的興趣。
用液體壓強公式解決相關問題。
活動設計。
1.提出問題設計方案。
演示簡易壓強計的實驗,引導學生回憶上堂課實驗得出的結論?;貞洸⒒卮鹨后w壓強的特點。
強調:得到的這個規(guī)律是定性的,我們能不能具體測出液體內部一點上的壓強是多大呢?
同學們有沒有什么方案?對于定量測量,開始時,學生可能缺乏思路,在教師提醒下大膽猜想,慢慢接近主題:
提出方案環(huán)節(jié)銜接不上時,教師適當分解問題,如:
(1)橡皮膜凹進玻璃管中受到哪些力?
(2)橡皮膜受到液體給它向上的壓力被壓進玻璃管中去。
(3)能否從受力平衡入手來測量液體給橡皮膜的壓力?
(4)可以給膜施加一個向下的力與壓力平衡。測量這個力的大小就能得到液體壓力的大小。
(5)壓強怎么計算?
(6)壓強=壓力/膜的受力面積;往管內加一定的水或沙,它們的重力等于壓力。
要求學生寫下自己的實驗方案。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綜合思考形成設計方案,寫在設計卡片上。
請學生報告自己的實驗方案或對各個問題的回答。教師進行適當點評和改進。交流討論實驗方案,基本形成合理的定量推理思路。
2.挑選方案,推導公式畫出燒杯、玻璃管的結構圖,帶領學生對橡皮膜進行受力分析,畫出受力圖,分析f水柱=g水柱=水gh水柱s。
由受力分析得:p=f水柱/s=水gh水柱。能正確分析橡皮膜的受力,推導出液體壓強公式。
進行演示實驗,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平衡時管內水面與燒杯水面的關系。
提示:加入水時,水柱的高度就等于膜到液面的距離,即對應位置的深度。
這也和我們以前得到的結論“越深的地方,壓強越大”是一致的。注意到最終管內水柱與液面相平。
最終明確公式中常用的h即為液體該處的深度。
3.推廣結論推廣得出:液體內深度為h處的壓強為:p=gh。
意識到公式中的h是液體的深度,該公式適合于任何密度均勻的液體。
指出推廣公式的物理意義,適合于任何密度均勻的液體。結合公式,分析影響液體壓強的幾個因素。知道影響液體壓強的因素有:液體密度、該處深度和重力加速度。
二、帕斯卡實驗一定量的水改變深度將會得到不同的壓強值。帕斯卡實驗剛好驗證了這個結論。
演示以下實驗:觀察現象,關注實驗現象及結論。
緩慢提高漏斗,達到一定高度時,氣球破裂(課前注意反復試驗,把握好灌水量,不要在提高漏斗時再加水)。針對教師問題積極猜想:
(1)提高漏斗,不會有變化;
(2)提高漏斗,氣球會破。
提問:氣球怎么破的?是什么使它破的?
聽取學生的解釋,適當總結。一些同學能夠根據壓強公式解釋現象。
引入數據講解書上例題。積極思考例題計算過程,對實驗現象及原因有更深的理解。
引申提問:生活中有沒有類似帕斯卡實驗的現象發(fā)生?我們是怎樣利用液體這個特性的?展開討論,舉出類似的例子。或在教師提示下將關注并收集相關資料。
三、課堂小結(1)液體內h深度的壓強公式;
(2)定量計算及定性解釋帕斯卡實驗。
四、課堂練習討論完成“發(fā)展空間”中“自我評價”的第3題。
【實踐活動】。
(1)利用身邊材料,自己動手做一做帕斯卡實驗,加深液體壓強公式的理解。
(2)收集關于三峽大壩的相關資料,包括壩體的形狀、高度、寬度等數據及壩體設計原理等,形成小型書面總結。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七
2.慣性及慣性定律。
3.運動和力的關系。
4.摩擦力。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
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理解要注意:第一.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中,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原來靜止仍靜止,原來運動的仍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第二.自然界中絕對孤立,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這里所說的“不受外力作用”,實際上是指物體受平衡力的作用。
2、慣性: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的性質,叫慣性。慣性的含義:慣性是一切物體固有的性質,即使物體狀態(tài)不改變的性質,一切物體都有慣性,慣性不是力,物體慣性大小跟物體是否受外力作用沒有關系,慣性大小是由物體質量大小來決定,質量越大,慣性就越大,質量越小,慣性就越小,所以慣性是物體質量的量度。
3、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即物體所受外力的合力不等于零時),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就要發(fā)生改變,可見,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運動狀態(tài)是指物體運動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如果作用在物體上的力彼此平衡(即合外力等于零),那么,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就不改變,實際上,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有人認為維持運動要有力的作用,這是錯誤的,力不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物理教案《浙江版初三物理運動和力的關系二教案》。
4、物體在平衡力作用下的運動:物體在平衡力作用下,運動狀態(tài)不發(fā)生改變,即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物體受力作用不平衡時,運動狀態(tài)將發(fā)生改變。
5、摩擦具體可分為:靜摩擦、滑動摩擦和滾動摩擦。靜摩擦:一個物體有沿著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的趨勢時,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上所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叫做靜摩擦力,靜摩擦力的方向總是和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靜摩擦力隨著外力的增大而增大,它的值等于外力大小?;瑒幽Σ粒阂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滑動時產生的摩擦?;瑒幽Σ亮Γ辉趦蓚€物體的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滑動的力,叫做滑動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跟物體運動的方向相反?;瑒幽Σ亮Υ笮「佑|物體之間的壓力大小有關,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6、滾動摩擦: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滾動時產生的摩擦,滾動摩擦的特點是,滾動摩擦力大小比滑動摩擦力大小要小得多。在生活中和生產中,要設法增大有益的摩擦和減小有害的摩擦,增大有益摩擦的主要方法是增大壓力和把物體之間的接觸面弄粗糙些,減小有害摩擦的主要方法是用滾動代替滑動和加潤滑油等。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八
2、明確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
4、培養(yǎng)學生實驗、觀察、推理、歸納的科學意識和方法。
教學重難點。
理解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本節(jié)的重點。
掌握并靈活運用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是難點。
教學過程。
一、課前提問:初速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是怎樣的?
二、自由落體運動。
結論:第一次金屬片先落下,紙片后落下,第二次幾乎同時落下。
提問:解釋觀察的現象。
顯然,空氣對紙的阻力影響了紙片的下落,而當它被撮成紙團以后,阻力減小,紙片和金屬片才幾乎同時著地。
假設紙片和金屬片處在真空中同時從同一高度下落,會不會同時著地呢?
演示2:牛頓管實驗。
自由落體運動: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顯然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是: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氣阻力。
(2)從靜止開始下落。
實際上如果空氣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計,物體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體運動。
三、自由落體運動是怎樣的直線運動呢?
學生分組實驗(每二人一組)。
將電火花計時器呈豎直方向固定在鐵架臺上,讓紙帶穿過計時器,紙帶下方固定在重錘上,先用手提著紙帶,使重物靜止在靠近計時器下放,然后接通電源,松開紙帶,讓重物自由下落,計時器就在紙帶上打下一系列小點。
運用該紙帶分析重錘的運動,可得到:
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2、重錘下落的加速度為a=9.8m/s2。
四、自由落體加速度。
學生閱讀課文。
提問: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標準值為多少?方向指向哪里?用什么字母表示?(略)。
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規(guī)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點,一切物體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頁表格可知,緯度愈高,數值愈大。
五、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課后習題。
1、閱讀《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
2、教材練習(1)至(4)題。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九
1、關于電流的磁場,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
a.導線中有電流通過,導體周圍立即產生磁場。
b.導線中有電流通過,導體周圍稍后產生磁場。
c.電流產生的磁場方向與電流方向相同。
d.將導線變成u形,通電后所產生的磁場的磁感線分布與u形磁鐵相似。
2、如圖所示,導線下方放一小磁針,當給導線通電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b)。
a.小磁針發(fā)生偏轉,這現象叫電磁感應。
b.小磁針發(fā)生偏轉,此實驗是奧斯特實驗。
c.小磁針不發(fā)生偏轉。
d.利用此現象制成發(fā)電機。
3、如圖所示的奧斯特實驗說明了(a)。
a.電流的周圍存在著磁場。
b.電流在磁場中會受到力的作用。
c.導線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會產生電流。
d.小磁針在沒有磁場時也會轉動。
4、如圖所示,a、b彈簧下方分別吊著軟鐵棒和條形磁鐵,閉合開關,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逐漸向右移動時,a彈簧的長度將,b彈簧的長度將(選填“伸長”、“縮短”或“不變”).
答案:伸長;縮短。
5、如圖所示,gmr是巨磁電阻(其電阻阻值在磁場中隨磁性的增強急劇減小),當開關s1、s2都閉合時,電磁鐵附近的小磁針處于靜止狀態(tài),則小磁針的a端為極;當滑片p和右滑動時,電磁鐵的磁性(選填“增強”、“減弱”或“不變”),指示燈的亮度(選填“變亮”、“變暗”或“不變”).
答案:s;減弱;變暗。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十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實驗能力,會在實驗中記錄必要的數據,能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
演示用:兩端開口的玻璃圓筒、側壁開口的玻璃圓筒、橡皮膜、壓強計、水、鹽水、200ml的量筒、玻璃板、第三節(jié)練習第2題和習題第9題裝置。
學生用:壓強計、200ml的量筒、水、鹽水(以上器材,每兩位學生一組)。
1.什么叫壓強?寫出壓強大小的計算公式。
2.壓強的單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3.以上問題,由學生回答,回答有錯的請另外的學生糾正或補充,然后由教師評講。
問題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體,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對支承它的物體表面有壓強。液體也受到重力作用,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能流動,盛在容器內對容器底部、側壁和內部有沒有壓強?如果有壓強,會有哪些特點呢?(板書課題:第二節(jié)實驗:研究液體的壓強)。
1.演示、講述。
(1)演示實驗:將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開;將水倒入上端開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圓筒內(倒水前,讓學生觀察橡皮膜表面與筒口相平),請同學們說一說,觀察到什么現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側壁開口處扎有橡皮膜的圓筒(倒水前,也讓學生觀察橡皮膜表面與側壁筒口相平),又請同學說一說,觀察到什么現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講述:根據以上實驗表明,液體由于受重力作用,對容器底部有壓強;對阻礙液體散開的容器壁也有壓強。(教師板書)。
2.學生分組實驗:。
(1)講述設問: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有壓強,液體內部有沒有壓強?如果有壓強,這個壓強有什么規(guī)律呢?下面請同學們通過實驗,自己來研究,找出液體內部壓強的規(guī)律。
(2)介紹壓強計:介紹時,用手指輕輕按一按金屬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請同學們觀察壓強計u形管中兩管液面出現的高度差,力稍大點,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壓強也越大。
(3)講述實驗步驟:。
一面講述,一面演示。接著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中的“實驗步驟”,弄清楚應當怎樣做實驗,通過實驗要研究什么問題。實驗時,注意金屬盒口朝著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體(水或鹽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時,觀察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認真做好記錄。
(4)學生按步驟進行實驗(一部分同學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學用鹽水做)。
實驗中,教師注意指導、檢查,著重檢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記錄數據和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錯誤的結論。
3.課堂討論(教師問,學生答)。
問:當把壓強計連著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屬盒放入水中(或鹽水)時,在u形管中觀察到什么?(學生答:u形管的兩管液面出現高度差)。
問:出現這個高度差,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表明液體內部有壓強)。
問: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兩管液面還有沒有高度差?又說明什么問題?(仍有高度差,表明液體內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問:將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著不同的方向,這個高度差是否相等?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這個高度差相等,表明液體內同一深度處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問: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處時,這個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6厘米處這個高度差比在3厘米處大,9厘米處這個高度差更大,表明液體內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問:用水和鹽水做實驗的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為什么鹽水比水大?又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答:因為鹽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處,液體密度越大的壓強也越大)。
4.小結:。
教師根據剛才的課堂討論、師生對話,簡要進行歸納,表揚同學們認真做實驗的情況,鼓勵同學們對問題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師再把剛才討論所得的結論簡述一遍,分別把各點結論進行板書。
1.講述:這節(jié)課通過老師演示實驗和同學們分組實驗,知道了液體壓強的產生和液體內部壓強的規(guī)律,同學們很有收獲,今后還要繼續(xù)努力,發(fā)揚這種研究問題的精神,認真學好物理知識。
2.請同學們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1.演示第三節(jié)課文后練習第1題和章后習題第9題的實驗。
2.課堂討論,學生舉手發(fā)言回答對演示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解釋。最后由教師進行小結。
1.課后把剛才所做的兩個演示實驗(即第三節(jié)后練習第1題和習題第9題)的解釋寫在課本上題目的旁邊。有條件的同學回家可把這兩個實驗做一做。
2.把第三節(jié)課后練習第2題和習題第8題做在作業(yè)本上。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十一
1.用電壓表測電壓時必須讓電流從電壓表的接線柱流入,從電壓表的接線柱流出,否則表針會反轉,不僅無法讀數,有時還會損壞電壓表.
2.實驗室中的電壓表有兩個量程,分別是0--v和0--v的電壓.這兩個量程每大格和每小格所表示的電壓值(選填:“相同”或“不同”.)。
3.如圖所示,要使電壓表測燈l2兩端的電壓,正確的電路圖是()。
4.在使用電壓表測電壓時,下面的說法正確的是()。
a.使用之前不要先檢查電壓表指針是否指零刻度。
b.電壓表只能測量串聯(lián)電路中各用電器兩端的電壓。
c如果電壓值無法預先估計,先用電壓表大量程的接線柱進行試觸。
d.電壓表不允許直接測量電源兩端的電壓。
5.燈l1與燈l2串聯(lián),先用電壓表測燈ll兩端的電壓,如圖所示.再測l2兩端電壓時,只將電壓表接a的一端改接c,這種接法__________(填“正確”或“不正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正負2.315不同。
3.d4.c。
5.不正確電流從電壓表的負接線柱流入。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十二
3、知道驗電器的構造、作用及工作原理,知道電荷量及其單位;
4、知道原子及其結構,摩擦起電的原因;
5、認識導體和絕緣體,了解電荷的定向移動和自由電子。
二、學情分析。
摩擦起電是學生熟悉的電現象之一,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guī)律是進一步學習電學、理解電現象的基礎,本節(jié)作為初中電學起始課,有很重要的地位。
三、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摩擦起電現象認識自然界存在兩種電荷,知道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
教學難點:對電荷的認識;通過實驗推理,得出只有兩種電荷的邏輯推理過程。
四、教學過程。
五、教學活動。
(一)活動1導入。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粘”吸管比賽:用干燥的衛(wèi)生紙摩擦吸管,并將吸管放在自己小組的`黑板上,看哪一組黑板上的吸管最多。
2、比賽結束,師生共同總結比賽結果,教師對表現好的小組進行鼓勵。
3、設計說明: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會產生疑問:吸管為什么會“粘”在墻上?為“摩擦起電”現象的引入做好鋪墊,同時通過該活動激發(fā)小組之間競爭,使學生快速進入到課堂學習中來。
(二)活動2講授。
1、探究一:(學生實驗)用衛(wèi)生紙摩擦吸管并將其靠近碎紙屑,觀察發(fā)生什么現象?
思考:什么是摩擦起電?帶電體具有什么性質?
教師巡視各組實驗情況并進行指導,提示學生如何使現象更明顯。
設計說明:帶電吸管可以吸起紙屑,聯(lián)系前面“粘”吸管比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學生自然明白了吸管“粘”在黑板上的原因,體驗到摩擦起電的普遍性。
2、探究二:(學生實驗)。
教師深入學生當中,巡回指導。請學生演示自己做的實驗。教師演示實驗“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學生閱讀教材33頁第一、二自然段。
思考:
(1)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_____電,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_____電。
(2)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是什么?
(3)實驗說明,吸管與梳子帶_____電荷。
設計說明:本環(huán)節(jié)包括學生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兩部分。通過學生親自動手,使其感受用推理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力求突出本節(jié)的重點。通過教師演示,使學生體驗帶電體間的作用規(guī)律。
(三)究三:(學生討論)。
用什么方法檢驗一個物體是否帶電?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給與評價。
教師演示驗電器的使用,并讓學生觀察驗電器張角的變化,使學生通過觀察現象得出正確結論。
觀察思考:
(1)實驗室里用驗電器檢驗物體是否帶電。驗電器箔片張開說明它們之間存在_____力,由電荷間的作用規(guī)律可知,兩個箔片帶____種電荷。
(2)驗電器的原理是什么?
(3)用帶電吸管接觸驗電器金屬球,再用帶電橡膠棒接觸金屬球箔片張角會變大,猜想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識記:電荷的多少叫做電荷量。
單位:庫侖,簡稱:庫,符號:c。
設計說明:學生討論可能會提出多種方法,教師給予評價后提出實驗室中用驗電器檢驗物體是否帶電。
教師親自演示吸管和橡膠棒接觸驗電器的情況,學生較容易想到帶電多少發(fā)生變化,從而順利進入電荷量的教學。
(四)探究四:(學生討論)。
如何利用電荷間的作用規(guī)律,檢驗用衛(wèi)生紙摩擦過的吸管帶什么電?
思考:
(1)選擇下列哪些器材?(橡膠棒、玻璃棒、毛皮、絲綢)。
(2)如何判斷吸管帶什么電?
(3)如果吸管不帶電,帶電體靠近它時會出現什么現象?
學生討論結束后,請學生展示討論結果并進行適當評價。
教師演示:用帶正電的玻璃棒靠近帶電橡膠管,出現吸引現象,學生順利判斷出吸管帶負電。再用該玻璃棒靠近不帶電的吸管,同樣出現吸引現象,學生觀察現象基礎上,得出3、4的正確結論。
設計說明:學生討論之后,通過觀察實際現象驗證自己的猜想,印象深刻。本環(huán)節(jié)力求達到學以致用,將知識逐步深入,對新知進行全面考察,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理解更深入,突破本節(jié)的難點。
(五)探究五:(學生實驗)。
用衛(wèi)生紙摩擦吸管,將與吸管摩擦過的衛(wèi)生紙靠近碎紙屑,觀察到什么現象?分析原因。
回顧現象,完成下列問題:
(1)衛(wèi)生紙、吸管等物質是由_____、_____構成的。
(2)完成原子結構示意圖。
學生完成問題后,教師分析摩擦起電的原因。
設計說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到相互摩擦的兩個物體都帶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摩擦起電的實質。
導體和絕緣體。
(六)探究六:(學生實驗)。
把帶電吸管的一端浸入水中再取出,將其靠近碎紙屑。
想想議議:碎紙屑能被吸起來嗎?該現象說明吸管還帶不帶電?
(一)閱讀課本34頁思考:
(二)觀看視頻:電荷在金屬中的定向移動,回答問題。
實驗2中用金屬棒連接兩驗電器,驗電器a的金屬箔片張開的角度____,b的金屬箔片__________。
電荷在金屬中可以__________,說明金屬是可以導電的。
回顧探究六,說明水是____導電的。
(三)設計說明:學生在操作中得出“吸管上的電荷轉移到了水中”,在此基礎上,探究電荷能否通過橡膠棒、金屬棒轉移到其他物體,并為學習導體、絕緣體做鋪墊。
閱讀課本35頁二、三自然段,了解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
用手摸驗電器金屬球箔片閉合,說明人體是____。
(四)小組搶答:教室中的物體,哪些是導體,哪些是絕緣體?
(五)設計說明:本環(huán)節(jié)重點是通過實驗認識到電荷在金屬中的定向移動,為下一節(jié)“電流的形成”做鋪墊;采用搶答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
六、鞏固練習運用新知。
1.關于絕緣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絕緣體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導電。
b.絕緣體不容易導電,也不能帶電。
c.絕緣體不容易導電,但能夠帶電。
d.絕緣體內沒有電子,因此它不容易導電。
2.干燥的天氣,用塑料梳子梳頭,頭發(fā)會蓬起來,如何避免這個現象?
3.加油站規(guī)定:“嚴禁用塑料桶裝汽油”,這樣規(guī)定的理由是()。
a、塑料和汽油會起化學變化,使汽油變質。
b、汽油會腐蝕塑料,造成漏油。
c、汽油與塑料桶壁不斷摩擦,使塑料桶帶電產生火花放電,引燃汽油造成火災。
d、汽油與塑料桶壁不斷摩擦,使塑料桶帶電,人觸桶外殼會造成觸電傷害。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十三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及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
5、能用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解釋簡單的現象。
6、通過演示實驗、生活中的現象歸納和總結,提高學生觀察、比較、想象、歸納的能力。
本節(jié)教材首先在學生學過的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嚴密性。這是因為初中只要求學生對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認識。教材列舉了風、流水等能夠做功,以便使學生對運動物體具有能量形成比較清楚的具體印象,同時也為講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埋下伏筆。由此引出了動能的概念,用實驗說明動能的大小跟速度、質量的關系,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勢能的教學也是從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勢能概念,再由實驗或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學習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最后,教材給出了機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動能、勢能、機械能的單位和功的單位相同,都是焦耳。
對于能量的引入,可以從一些涉及能量的詞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聯(lián)系做功的知識,列舉實例如課本上的實例和演示小實驗。
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列舉運動物體能做功的現象,并分析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點,進而得出運動的物體具有的能量是動能的結論。進一步用實驗或多媒體資料發(fā)現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并進而用學到的知識,即動能定義、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來分析和解釋生產和生活中的現象。
對于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學習,也用同樣的方法,可以設計與動能相同的學習框架,讓學生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習,同時學生可以加深體驗學習物理的方法和感覺到學習物理的樂趣。
對于機械能的學習,可以用學生閱讀課本或提供給學生的閱讀材料,教師進行總結,注意要用聯(lián)系實際的事例使學生能夠分析機械能的實際問題,并理解動能和勢能統(tǒng)稱為機械能中“統(tǒng)稱”的含義。
【重點和難點分析】動能和勢能概念的建立。重力勢能概念建立:由于實際看到的下落物體做功都表現為有速度的物體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勢能概念時,要強化能夠做功的物體就有能量。
1、引入新課。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聯(lián)系,所以通過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由功和能的關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學生思考的問題有:怎樣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條件和單位;分析具體實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實驗:演示鋼球從斜面上滾下,在水平面上撞擊木塊,使木塊移動一段距離,學生分析在碰撞過程中,做功的情況。由分析結果“鋼球對木塊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梢娫谖锢韺W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聯(lián)系,能量反映了物體做功的本領。一個物體能做的功越多,這個物體的能量越大。
2、新授課:動能。
1)動能概念的建立。
觀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實例:風吹動帆船航行,空氣對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頭沖走,水對石頭做了功,運動的鋼球打在木塊上,把木塊推走,鋼球對木塊做了功。
利用板圖幫助學生找到不同現象的共性的內容:運動的物體能夠做功,我們把它們所具有的能量稱為“動能”。
從板圖上,學生應當能夠總結出“物體由于運動具有的能量稱為動能”。
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可以由學生總結結論,也可以教師幫助學生逐步的尋求共同點,得到結論。
2)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
實驗步驟1:讓同一個鋼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滾下,觀察小球撞擊木塊的現象,并分析得到的結論。
學生在觀察過程中要思考的問題:鋼球先后從不同高度處滾下的原因;撞擊距離的遠近說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說明了什么;實驗結論。
分析過程:同一個鋼球,原來的位置越高,滾到斜面下端時的速度越大,把木塊推得越遠,做的功越多,說明具有的動能越大,所以動能的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有關。
實驗步驟2:觀察鋼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塊發(fā)生的現象,并分析實驗的結論。
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思考的問題:鋼球和木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的原因;撞擊木塊的遠近說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說明了什么;實驗結論。
分析過程:鋼球和木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到達斜面底部時速度相同,鋼球的質量大,把木塊推得遠,做功多,具有動能大,所以動能的大小還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綜上所述:物體的動能大小和物體的質量、運動速度有關。
3、新授課:勢能。
1)力勢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決定因素。
引導學生觀察分析重錘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錘被舉高,當下落時,能夠把木樁打入地里,對木樁做功,所以它因能夠做功而具有能量,我們把這種能量稱為重力勢能。
學生列舉生活中存在重力勢能的實例。并結合實例分析出物體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勢能(可以讓學生知道我們都是以地面為參考,來分析重力勢能的)。
學生從實例中分析重力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并結合實際現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勢能、重力勢能大小比較、重力勢能的變化三個方面的問題。
2)彈性勢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決定因素。
建議學習方法為學生閱讀,并回答問題:什么是彈性勢能;舉例說明物體具有彈性勢能可以做功;分析壓縮彈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實例;列舉并分析彈性勢能大小比較和彈性勢能變化的實例。
4、新授課:機械能。
講清機械能上動能和勢能的統(tǒng)稱其中統(tǒng)稱的含義:表示動能和勢能都屬于機械能,即機械能有兩種表示方式:動能和勢能。一個物體既可以有動能也可以有勢能。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十四
《電荷》是人教版八年級第五章第一節(jié),本節(jié)的教學內容有:摩擦起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guī)律、驗電器、電荷量及其單位、原子結構、原子核、電荷在導體中定向移動。其中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guī)律是教學重點,認識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同時又是教學難點。摩擦起電是人類最早發(fā)現的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規(guī)律是進一步深入學習電流概念的關鍵,因此本節(jié)課作為初中電學起始課,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十五
題:分析實驗數據,計算出電阻,如何處理這些數學生按照實驗方案進行分組實驗。
(7)評估交流。
據使測量結果更精確呢?
小結:
定值電阻的阻值是不變的,求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十六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采用實驗探究和信息學習的方法.實例如下。
實驗探究: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圖書館、互聯(lián)網查閱有關半導體方面的資料,小組討論,總結半導體和導體、絕緣體的區(qū)別.
【板書設計】。
1.半導體。
概念。
與導體、絕緣體的區(qū)別。
2.半導體材料。
3.半導體的電學性能。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十七
1、運動的相對性。
一個物體對參照物的位置如果發(fā)生改變則稱該物體運動,若對參照物的位置沒有改變,則稱該物體靜止。
例:教室相對于行走的人是運動的。龍舟相對于河岸是運動的。
同步衛(wèi)星相對于地球是靜止的。龍舟相對于舟上的人是靜止的。
2、長度的測量。
選:選擇一個清晰的刻度開始測量。
放:放正刻度尺、緊靠被測物。
看:測量時視線應與尺面垂直。
讀: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刻度尺里面最小的刻度值)。
記:記下數值和單位。
例:圖中測出的該物長度是1.00cm.
3、長度單位換算。
1km=103m1m=10dm=100cm=103mm=106m=109nm。
例:45m=4.510-5m0.23dm=2.3107nm。
4、速度的計算。
公式:v=s/t其中:(1)計算時將s和t的單位化成m/s或者km/h。
(2)式中三個物理量應對應于同一個物體。
(3)懂得將題中的物理情景畫成簡圖,找出相應的方程。
解:5秒內人走的路程為:s船=v船t=100m/s5s=500m。
5秒內聲音走的路程為:s聲=v聲t=340m/s5s=1700m。
如右圖可知:他喊時離高崖的距離為:s=(s船+s聲)/2=1100m。
5、平均速度。
嚴格按公式v=來計算,切勿利用v=來計算。
例:汽車在長100m的公路上行駛,前50m的速度為20m/s,后50m的速度為10m/s,汽車在這100m公路上的平均速度為_______m/s。
解:前半段時間為:t===2.5s。
后半段時間為:t===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為:v===13.3m/s。
[應用練習]。
1.小明同學坐在行駛的公共汽車內:(選填“運動”、“靜止”)。
(1)以地面為參照物,小明是_______的;以行駛的公共汽車為參照物,小明是______的。
(2)小明對公共汽車的駕駛員來說是_____的,這是以________為參照物。
(3)小明對馬路上的行人來說是________的,這是以_______為參照物。
2.一只小球在水平面上作勻速直線運動,它在2s內通過的路程是5m,則它通過20m路程后的速度是________m/s。
3.作直線運動的某物體,在開始5s內通過的路程是20m,接下來的15s時間內作速度為5m/s的勻速直線運動,那么物體在這20s時間內作的是_______運動,整個路程內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合___________km/h。
4.下列關于地球同步通訊衛(wèi)星的說法正確的是()。
a.以地球為參照物,衛(wèi)星是靜止的。
b.以太陽為參照物,衛(wèi)星是靜止的。
c.以地球為參照物,衛(wèi)星是運動的。
d.以地球上的樹木為參照物,衛(wèi)星是運動的。
5.作勻速直線運動的甲、乙兩個物體,它們的運動時間之比是1:6,運動路程之比是3:2,則它們的速度之比是()。
a.9:1b.1:9c.4:1d.1:4。
6.某同學坐在一輛以速度20m/s勻速直線行駛的車里觀察路邊的電線桿,從第1根電線桿在他的眼前經過算起,經1分鐘時間共有41根電線桿從他眼前經過,則每兩根電線桿之間的平均距離為()。
a.30.8mb.30mc.29.3md.28.6m。
7.以乙為參照物,甲作勻速直線運動。以丙為參照物,乙靜止不動。那么以丙為參照物,甲作_________直線運動(選填“勻速”、“變速”)。
8.某商廈安裝有自動扶梯,當扶梯不動時,人走上去需要2分鐘。當扶梯運行時,人走上去只需40秒。當人站在運行的扶梯上,由扶梯送上樓,需要_________分鐘。
9.某物體以8m/s的速度通過全程的2/3,通過剩余1/3路程的速度是21.6km/h,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十八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歐姆定律的內容,記住歐姆定律的公式,并能利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
2、能根據歐姆定律以及電路的特點,導出串、并聯(lián)電路中電阻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本節(jié)的計算,學會解答計算題的一般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了解等效電阻的含義,了解等效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激發(fā)學生認識串、并聯(lián)電路中電阻關系的興趣。
2、通過對歐姆生平的介紹,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勇于探求真理的精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情。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歐姆定律的內容和公式;。
2、難點:正確理解歐姆定律的內容;弄清變形公式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實物投影展示上節(jié)實驗課某小組的實驗數據。
師:先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實驗數據,從表格的數據中可得出什么實驗結論?:
(教師展示、學生觀察,并引導、歸納得出實驗結論)。
生1:加在一段導體(電阻不變時)兩端的電壓越大,通過它的電流就會越大;。
或者:在電阻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
生2:在相同電壓下,導體的電阻越大,流過它的電流就會越小。
或者:在電壓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生: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本身的電阻成反比。
師:同學們講得非常好,這個結論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歐姆定律,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還要學習該定律的應用。
板書:第二節(jié)歐姆定律及其應用。
二、新課內容。
1、明確定律內容。
板書:1、歐姆定律的內容——。
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本身的電阻成反比。
師:同學們可以根據其文字內容,寫出其數學表達式嗎?
生:i=u/r;師:非常正確。
板書:2、歐姆定律的數學表達式i=u/r。
師:該式子當中各個物理量所使用的單位有無什么要求呢?
生:有!在公式中電阻的單位是“?”;電壓的單位是“v”。如果題目中所給出的單位不是以上的單位,必須先進行單位的換算,再代入計算,最后電流的單位才會是“a”。
師:你的回答很正確,在使用公式時應該注意公式中各量的單位要統(tǒng)一。
板書:3、公式中各量的單位:電阻——?;電壓——v;電流——a。
師:或許有些同學并不明白為什么這個式子就叫做“歐姆定律”,它原來是這么的簡單,一節(jié)課就可以做出來了,真的是這么簡單嗎?還是讓我們一起看看有關的資料吧。(播放教學資料,全班學生一起觀看)。
課件展示:歐姆定律的建立(教師可提前作適當的準備)。
師:
一、電阻的定義:導體對電流阻礙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二、電阻的單位及其換算。
三、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導體的電阻大小是由導體的材料、長度和橫截面積決定的,還與溫度有關。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情況下,導體越長電阻越大;橫截面積越小電阻越大;大多數導體溫度升高時電阻增大,少數導體的電阻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
四、變阻器。
1.滑動變阻器:(1)構造;(2)原理;(3)用途;(4)連接;(5)注意。
2.電阻箱:拔插式電阻箱和旋盤式電阻箱,優(yōu)點是可直接讀出連入電路中的阻值。
五、電工材料:導體、絕緣體。
2、絕緣體(1)定義:不容易導電的物體;(2)原因:缺少自由移動的電荷。
六、歐姆定律的表述:導體中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七、數學表達式及變形公式:i=u/r,u=ir,r=u/i。
九、歐姆定律的應用。
電流(i)電壓(v)電阻(r)。
串聯(lián)電路。
并聯(lián)電路。
第十五章電功電熱。
一、電功。
1.定義:電流所做的功。
2.電流做功的實質:電流做功的過程是電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的過程,電功是電能轉化的量度。電功是過程量,電流做功時,總伴隨著能量狀態(tài)的變化。電流通過用電器所做的功的數值與該用電器此時消耗的電能數值完全相同。
3.電功的公式及其變換式:w=uit(變換式w=u2/rt,w=i2rt),即電流在某段電流上所做的功,等于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電路中的電流和通電時間的乘積。
4.電功的單位;焦耳(j)、千瓦時(kwh)。
5.電功測量:電能表是測量電功的儀表。
二、電功率。
1.定義及意義:電流在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叫電功率。電流做功不僅有大小而且有快慢之分。用電器的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電功率大的用電器只能說明用電器電流做功快,并不表示電流做功的多少。
2.公式:p=w/t=uit=ui,該公式適用于任何電器。
3.單位:瓦特(w),千瓦(kw)。
4.額定電壓與額定功率:額定電壓是用電器正常工作時的電壓,額定功率是用電器在額定電壓下的功率。
5.測小燈泡的電功率:(1)實驗原理;(2)實驗電路圖;(3)實驗步驟;(4)數據處理。
三、焦耳定律。
1.焦耳定律: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時間成正比。
2.焦耳定律的數學表達式:q=i2rt。
四、熟記電學中基本量的規(guī)律和特點,進行電功、電功率和電熱的計算。
物理量(符號)公式單位(符號)串聯(lián)電路特點并聯(lián)電路特點。
電功(w)。
電功率(p)。
電熱(q)。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二
知識目標。
(1)知道熱機的效率。
(2)了解提高效率的途徑。
能力目標。
用物理圖表分析問題的能力,聯(lián)系實際思考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感受技術與社會的聯(lián)系,建立廢物利用的觀念.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從提出問題入手,讓學生思考熱機中的效率指的是什么,講解了熱機的效率并指出了蒸氣機的效率很低,內燃機的效率較高.又詳細分析了內燃機的能流圖,并說明了其中損失的能量是哪些,而有用的機械能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對于火電站教材也利用能流圖詳細的'介紹了各個過程中的能量損失,而轉化為電能的部分也是其中一部分.并指出了造成能量損失的一些原因.
在此基礎上,教材聯(lián)系實際情況,分析了提高熱機效率的方法,人們利用損失的能量開闊思路用于其他的用途,達到了又節(jié)省能源又廢物利用改善了環(huán)境.
教法建議。
本節(jié)內容建議用學生實驗探究和自主學習的方法,利用能流圖分析問題還是首次接觸,可以結合圖解幫助學生想像,提高學生觀察能能力,分析能力.本節(jié)的一個較大特點是緊密聯(lián)系實際,考察了能量在具體過程中的損耗,要注意讓學生細致的分析問題,養(yǎng)成縝密的思維形式.注意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學生要能夠利用所學到的提高效率的方法應用于實際生活中,解決簡單的問題.教學中要結合技術和社會的關系,了解熱電站相比一般的火電站的優(yōu)點,并結合所生活的社區(qū),思考關于節(jié)能和環(huán)境保護的問題.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熱機的效率。
【重難點】熱機的效率及影響熱機效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提高熱機效率的方法和意義。
【教學過程設計】。
方法1、說明熱機不能把燃料燃燒放出的熱量全部利用,其中有一部分散失了,從而得出熱機的效率,可以畫餅圖分析出熱機效率的定義。教師提供資料,說明一些機械的效率,例如蒸汽機、汽油機、柴油機等的實際效率。
教材中有內燃機和火電站的能流圖,學生觀察內燃機能流圖,思考哪些是做有用功的能量,哪些是散失的能量,對于火電站也可以思考哪些是用來做有用功的能量,哪些是損失的能量。
方法2、教師在介紹完熱機的效率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課本上的內燃機和火電站的能流圖來畫出餅圖,從餅圖中分析出哪些是用來做有用功的能量,哪些是損失的能量。
學生可以自行收集信息,說明一些機械的效率,并從中分析出內燃機的發(fā)展趨勢,這種方法適用于教師要有寬廣的知識面,并善于控制課堂。
二.熱機效率的應用。
教師提供資料,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分析和探究的參考問題有:如何提高熱機的效率;熱電站是怎樣提高燃料的利用率的。
探究活動。
實驗探究:汽油機的效率。
【課題】調查汽油機的效率。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調查汽油機的效率,并就其不合理的地方盡量提供建議.
【備注】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fā)現新問題。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三
師:由于導體在磁場中切割磁感線而產生電流的現象叫電磁感應現象,它是根據電流能生磁逆向思維而獲得的科技成就,是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經過的探索在1831年首先發(fā)現的。在這個現象中產生的電流叫感應電流,這個發(fā)現,使人類大規(guī)模用電成為了可能,開辟了電氣化的時代。
生:歸納: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_____________。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四
1、復習提問:請舉例說明機械能可以轉化為內能。
學生舉例:打氣時氣筒會發(fā)熱。
用鋸子鋸木料時鋸條會發(fā)熱。
2、剛才的事例都說明機械能可以轉化為內能,那么反過來想內能會轉化為機械能嗎?
(二)進行新課。
一、探究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1、演示實驗:水蒸氣沖開橡皮塞。
現象:在水沸騰一段時間后,橡皮塞被水蒸氣沖開。
思考:這個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
引導回答:說明了水蒸氣的內能會轉化為橡皮塞的機械能。
械能的效率較低。能不能把燃料移到內部去燃燒,來獲得更大的機械能?
2、介紹書中的實驗:酒精燃氣沖開蓋子。
學生看書中的內容,了解這個實驗的做法及實驗現象。
理解:這個實驗說明了酒精燃氣的內能快速轉化為蓋子的機械能。
理解:這個實驗說明了把燃料移到容器的內部去燃燒,可以獲得更大的機械能。
二、熱機。
1、熱機的原理:將燃料燃燒時放出的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機器。
2、熱機是熱力發(fā)動機的簡稱。
3、閱讀:“生活、物理、社會”,了解熱機的發(fā)展史。
蒸汽機――內燃機――噴氣發(fā)動機――火箭發(fā)動機。
三、汽油機的工作過程。
1、今天我們來學習熱機中的內燃機的代表:汽油機。
內燃機:燃料在氣缸內燃燒的熱機。汽油機是最常見的內燃機,以汽油為燃料,
2、構造(觀看活動掛圖,邊指示邊講解)。
進氣門,排氣門,火花塞,汽缸,活塞,連桿,曲軸。
(介紹名稱的同時,介紹各部分的功能)。
3、沖程:活塞從氣缸一端運動到另一端叫做一個沖程。
4、工作原理。(結合活動掛圖的演示)。
(講解時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活塞的運動方向、氣門的開閉、連桿、曲軸的運動情況)。
內燃機的工作過程以一個循環(huán)為一個單元,一個循環(huán)又分為四個沖程。
開始工作前,活塞位于氣缸上端,進、排氣門均關閉。工作時,活塞由上向下運動,進氣門打開,排氣門仍關閉。由于缸內體積增大,壓強減小,空氣和汽油的混合氣體被吸入氣缸。這是第一個沖程,吸氣沖程。
活塞運動到最下端,就開始轉為向上運動。這時進氣門、排氣門都關閉,混合氣體被強行壓縮,使氣體的溫度升高,壓強增大。此時是機械能轉化為內能。這是第二個沖程,壓縮沖程。
花,使燃料猛烈燃燒,產生高溫高壓氣體,高溫高壓燃氣推動活塞由上向下運動,通過連桿帶動曲軸轉動。實現了內能向機械能的轉化。這是第三個沖程,做功沖程。
做功沖程結束,活塞繼續(xù)由下向上運動,進氣門關閉,排氣門打開,燃燒后的廢氣被活塞推出缸外。這是最后一個沖程,排氣沖程。
此后,活塞又由上向下運動,從此進入下一輪循環(huán)。
5、重點強調能的轉化。
在壓縮沖程中活塞向上運動壓縮汽缸中汽油和空氣的混合氣,機械能轉化為內能。
在做功沖程燃氣對活塞做功,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其余三個沖程靠消耗飛輪的慣性來完成。
6、熱機的啟動。
熱機不能自行啟動。開始運轉時,要靠外力使飛輪和曲軸轉動起來,由曲軸通過連桿帶動活塞運動,以后內燃機才能自己工作。
7、熱機的應用。
汽油機比較輕巧,常用在汽車、飛機和小型農業(yè)機械上面。柴油比較便宜,但柴油機比較笨重,主要用在載重汽車、拖拉機、坦克上面。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五
磁現象和磁場是新教材中磁場章節(jié)的第一節(jié)課,從整個章節(jié)的知識安排來看,本節(jié)是此章的知識預備階段,是本章后期學習的基礎,是讓學生建立學習磁知識興趣的第一課,也是讓學生建立電磁相互聯(lián)系這一觀點很重要的一節(jié)課,為以后學習電磁感應等知識提供鋪墊。整節(jié)課主要側重要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磁現象的了解如我國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場和其他天體的磁場(太陽、月亮等),故本節(jié)課首先應通過學生自己總結生活中與磁有關的現象。電流磁效應現象和磁場對通電導線作用的教育是學生樹立起事物之間存在普遍聯(lián)系觀點的重要教學點,是學生在以后學習物理、研究物理問題中應有的一種思想和觀點。
學生分析。
磁場的基本知識在初中學習中已經有所接觸,學生在生活中對磁現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礎。但磁之間的相互作用畢竟是抽象的,并且大部分學生可能知道電與磁的聯(lián)系,但沒有用一種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去看電與磁的關系,也沒有一種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實驗現象和理論的聯(lián)系。學生對磁場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是比較感興趣的,故通過多媒體手段讓學生能了解地磁場、太陽的磁場和自然界的一些現象的聯(lián)系(如黑子、極光等),滿足學生渴望獲取新知識的需求。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自己總結生活中與磁有關的現象,了解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磁現象和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
2、通過實驗了解磁與磁、磁與電的相互作用,掌握電流磁效應現象。使學生具有普遍聯(lián)系事物的能力,培養(yǎng)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
3、通過直觀的多媒體手段讓學生熟悉了解地磁場和其他天體的磁場及與之有關的自然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參與課前的準備工作,收集課外的各種磁有關的現象和應用。
2、在電流磁效應現象的教育中,本節(jié)課采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還原物理規(guī)律的發(fā)現過程,強調學生自主參與。
3、學生對物理現象進行分析、比較、歸納,采用老師與學生雙向交流感知現象下的物理規(guī)律的普遍聯(lián)系。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對奧斯特的電流磁效應現象的教育中,要讓學生知道奧斯特的偉大在于揭示電和磁的聯(lián)系,打開了科學中一個黑暗領域的大門。也讓學生懂得看似簡單的物理現象在它發(fā)現的最初過程中是如何的艱難。
2、通過知識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精神,樹立起事物之間存在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通過學習中國古代對磁的應用,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3、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產生積極情感。
重點難點。
電流磁效應的研究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設計思想。
1、這是磁場章節(jié)的第一節(jié)課,教學過程應重在顯示學生對磁這一知識的了解和對磁知識的生活的體驗。為此,本節(jié)課采用以問題為主線、實驗為基礎的教學策略。問題情景的創(chuàng)設,是思維的啟動點和切入口,而實驗是物理研究的理論支持。
2、電流磁效應的研究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在設計中可讓學生自己討論研究的思想,在這基礎上再提出奧斯特的實驗及其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困難。然后自然得過渡到磁場對電流的作用上來。
3、在天體磁場的教學中,本設計注意用多媒體手段,將大量的圖片、影象資料傳遞給學生,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對地磁的應用及其它天體磁場的認識,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和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前調查、準備。
任務:在課前請同學通過網絡去獲知磁有關的知識。
二、實驗演示,引入新課。
1、利用磁鋼堆硬幣積木。
實施過程:在木凳的下方可事先藏一小塊磁鋼,在木凳的上方在磁鋼的磁化作用下可堆起四層高的硬幣積木。
2、演示“磁懸浮”小實驗。
師:以上兩實驗的現象是如何出現的呢?具體的奧妙在那里呢?
學生非常新奇,對實驗中出現的現象猜測各種原因,激起學生學習磁知識的興趣。
三、實驗探索、新課教學。
師:在初中我們已接觸了一些磁有關的知識,生活中有哪些與磁有關的現象和應用?同學之間可互相討論。
(因課前有準備,學生相對比較活躍,要充分把學生所知道的知識表述出來)。
師:對磁的認識和應用,早在我國古代就開始了。
多媒體投影補充說明磁有關的現象和應用:
1、天然磁石(成分:fe3o4)。
2、司南的照片。
東漢王充在《論衡》中寫道:“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3、磁懸浮列車。
上海磁懸浮列車專線西起上海地鐵龍陽路站,東至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列車加速到平穩(wěn)運行之后,速度是430公里/小時。這個速度超過了f1賽事的最高時速,車廂里上下顛簸很小,左右搖擺得相對還大一些。
4、飛鴿依靠地磁場識路等。
從學生最熟悉的磁知識著手,引出磁的一些概念:
磁鐵吸引鐵質物質。
5、實物投影指南針的指向。
磁性:磁體能吸引鐵質物體的性質。
磁極:磁體中磁性最強的區(qū)域。從中引出n、s極的定義。
讓學生從磁鐵使鐵質物體磁化聯(lián)系到電能使鐵質物體磁化,從而來說明電與磁的關系,引出奧斯特電流磁效應現象。
師:磁鐵能吸引鐵釘,鐵釘是磁鐵嗎?為什么磁鐵可以吸引鐵釘?
學生回答:鐵釘被磁化。
師問:那么在自然界中還有沒有什么其他的東西能使鐵質物體磁化的呢?
(請同學互相幫助想一想,然后回答)。
學生:電流可以使鐵質物體磁化。
可以向學生說明:1731年,英國商人發(fā)現雷電后,刀叉具有磁性。1751年,富蘭克林發(fā)現萊頓瓶放電可以使縫衣針磁化。
學生:電荷之間的作用力相似。
師:那么會不會說明兩者存在聯(lián)系呢?如果讓你去研究電與磁的關系,你會如何去設計?
學生由于已受初中磁知識學習的影響,大部分都提出讓通電導線對小磁針作用。
投影介紹奧斯特的生平。
實驗演示奧斯特的電流磁效應:
老師在此說明奧斯特的生平和發(fā)現電流磁效應的歷程,讓學生知道每一次科學新發(fā)現是艱難的,需要付出的是前期不斷的努力和對科學的執(zhí)著、自信。
實驗說明:通電導線會產生磁場,對磁針產生力的作用。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六
(1)知道液體內部壓強公式,能用該公式簡單說明一些物理現象;
(2)通過觀察簡易壓強計的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能用液體壓強公式解釋帕斯卡實驗,培養(yǎng)學生用理論解釋實驗現象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橡皮膜玻璃管液柱平衡實驗,引導學生初步學習替代的思想,了解它是物理學中常用的思維方法之一。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液體內部壓強公式的推導,讓學生認識到物理學邏輯性強、科學嚴密的特點;
(2)通過帕斯卡實驗的學習,激發(fā)學習物理的興趣。
用液體壓強公式解決相關問題。
活動設計。
1.提出問題設計方案。
演示簡易壓強計的實驗,引導學生回憶上堂課實驗得出的結論?;貞洸⒒卮鹨后w壓強的特點。
強調:得到的這個規(guī)律是定性的,我們能不能具體測出液體內部一點上的壓強是多大呢?
同學們有沒有什么方案?對于定量測量,開始時,學生可能缺乏思路,在教師提醒下大膽猜想,慢慢接近主題:
提出方案環(huán)節(jié)銜接不上時,教師適當分解問題,如:
(1)橡皮膜凹進玻璃管中受到哪些力?
(2)橡皮膜受到液體給它向上的壓力被壓進玻璃管中去。
(3)能否從受力平衡入手來測量液體給橡皮膜的壓力?
(4)可以給膜施加一個向下的力與壓力平衡。測量這個力的大小就能得到液體壓力的大小。
(5)壓強怎么計算?
(6)壓強=壓力/膜的受力面積;往管內加一定的水或沙,它們的重力等于壓力。
要求學生寫下自己的實驗方案。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綜合思考形成設計方案,寫在設計卡片上。
請學生報告自己的實驗方案或對各個問題的回答。教師進行適當點評和改進。交流討論實驗方案,基本形成合理的定量推理思路。
2.挑選方案,推導公式畫出燒杯、玻璃管的結構圖,帶領學生對橡皮膜進行受力分析,畫出受力圖,分析f水柱=g水柱=水gh水柱s。
由受力分析得:p=f水柱/s=水gh水柱。能正確分析橡皮膜的受力,推導出液體壓強公式。
進行演示實驗,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平衡時管內水面與燒杯水面的關系。
提示:加入水時,水柱的高度就等于膜到液面的距離,即對應位置的深度。
這也和我們以前得到的結論“越深的地方,壓強越大”是一致的。注意到最終管內水柱與液面相平。
最終明確公式中常用的h即為液體該處的深度。
3.推廣結論推廣得出:液體內深度為h處的壓強為:p=gh。
意識到公式中的h是液體的深度,該公式適合于任何密度均勻的液體。
指出推廣公式的物理意義,適合于任何密度均勻的液體。結合公式,分析影響液體壓強的幾個因素。知道影響液體壓強的因素有:液體密度、該處深度和重力加速度。
二、帕斯卡實驗一定量的水改變深度將會得到不同的壓強值。帕斯卡實驗剛好驗證了這個結論。
演示以下實驗:觀察現象,關注實驗現象及結論。
緩慢提高漏斗,達到一定高度時,氣球破裂(課前注意反復試驗,把握好灌水量,不要在提高漏斗時再加水)。針對教師問題積極猜想:
(1)提高漏斗,不會有變化;
(2)提高漏斗,氣球會破。
提問:氣球怎么破的?是什么使它破的?
聽取學生的解釋,適當總結。一些同學能夠根據壓強公式解釋現象。
引入數據講解書上例題。積極思考例題計算過程,對實驗現象及原因有更深的理解。
引申提問:生活中有沒有類似帕斯卡實驗的現象發(fā)生?我們是怎樣利用液體這個特性的?展開討論,舉出類似的例子。或在教師提示下將關注并收集相關資料。
三、課堂小結(1)液體內h深度的壓強公式;
(2)定量計算及定性解釋帕斯卡實驗。
四、課堂練習討論完成“發(fā)展空間”中“自我評價”的第3題。
【實踐活動】。
(1)利用身邊材料,自己動手做一做帕斯卡實驗,加深液體壓強公式的理解。
(2)收集關于三峽大壩的相關資料,包括壩體的形狀、高度、寬度等數據及壩體設計原理等,形成小型書面總結。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七
2.慣性及慣性定律。
3.運動和力的關系。
4.摩擦力。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
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理解要注意:第一.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中,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原來靜止仍靜止,原來運動的仍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第二.自然界中絕對孤立,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這里所說的“不受外力作用”,實際上是指物體受平衡力的作用。
2、慣性: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的性質,叫慣性。慣性的含義:慣性是一切物體固有的性質,即使物體狀態(tài)不改變的性質,一切物體都有慣性,慣性不是力,物體慣性大小跟物體是否受外力作用沒有關系,慣性大小是由物體質量大小來決定,質量越大,慣性就越大,質量越小,慣性就越小,所以慣性是物體質量的量度。
3、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即物體所受外力的合力不等于零時),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就要發(fā)生改變,可見,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運動狀態(tài)是指物體運動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如果作用在物體上的力彼此平衡(即合外力等于零),那么,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就不改變,實際上,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有人認為維持運動要有力的作用,這是錯誤的,力不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物理教案《浙江版初三物理運動和力的關系二教案》。
4、物體在平衡力作用下的運動:物體在平衡力作用下,運動狀態(tài)不發(fā)生改變,即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物體受力作用不平衡時,運動狀態(tài)將發(fā)生改變。
5、摩擦具體可分為:靜摩擦、滑動摩擦和滾動摩擦。靜摩擦:一個物體有沿著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的趨勢時,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上所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叫做靜摩擦力,靜摩擦力的方向總是和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靜摩擦力隨著外力的增大而增大,它的值等于外力大小?;瑒幽Σ粒阂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滑動時產生的摩擦?;瑒幽Σ亮Γ辉趦蓚€物體的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滑動的力,叫做滑動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跟物體運動的方向相反?;瑒幽Σ亮Υ笮「佑|物體之間的壓力大小有關,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6、滾動摩擦: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滾動時產生的摩擦,滾動摩擦的特點是,滾動摩擦力大小比滑動摩擦力大小要小得多。在生活中和生產中,要設法增大有益的摩擦和減小有害的摩擦,增大有益摩擦的主要方法是增大壓力和把物體之間的接觸面弄粗糙些,減小有害摩擦的主要方法是用滾動代替滑動和加潤滑油等。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八
2、明確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
4、培養(yǎng)學生實驗、觀察、推理、歸納的科學意識和方法。
教學重難點。
理解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本節(jié)的重點。
掌握并靈活運用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是難點。
教學過程。
一、課前提問:初速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是怎樣的?
二、自由落體運動。
結論:第一次金屬片先落下,紙片后落下,第二次幾乎同時落下。
提問:解釋觀察的現象。
顯然,空氣對紙的阻力影響了紙片的下落,而當它被撮成紙團以后,阻力減小,紙片和金屬片才幾乎同時著地。
假設紙片和金屬片處在真空中同時從同一高度下落,會不會同時著地呢?
演示2:牛頓管實驗。
自由落體運動: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顯然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是: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氣阻力。
(2)從靜止開始下落。
實際上如果空氣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計,物體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體運動。
三、自由落體運動是怎樣的直線運動呢?
學生分組實驗(每二人一組)。
將電火花計時器呈豎直方向固定在鐵架臺上,讓紙帶穿過計時器,紙帶下方固定在重錘上,先用手提著紙帶,使重物靜止在靠近計時器下放,然后接通電源,松開紙帶,讓重物自由下落,計時器就在紙帶上打下一系列小點。
運用該紙帶分析重錘的運動,可得到:
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2、重錘下落的加速度為a=9.8m/s2。
四、自由落體加速度。
學生閱讀課文。
提問: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標準值為多少?方向指向哪里?用什么字母表示?(略)。
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規(guī)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點,一切物體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頁表格可知,緯度愈高,數值愈大。
五、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課后習題。
1、閱讀《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
2、教材練習(1)至(4)題。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九
1、關于電流的磁場,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
a.導線中有電流通過,導體周圍立即產生磁場。
b.導線中有電流通過,導體周圍稍后產生磁場。
c.電流產生的磁場方向與電流方向相同。
d.將導線變成u形,通電后所產生的磁場的磁感線分布與u形磁鐵相似。
2、如圖所示,導線下方放一小磁針,當給導線通電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b)。
a.小磁針發(fā)生偏轉,這現象叫電磁感應。
b.小磁針發(fā)生偏轉,此實驗是奧斯特實驗。
c.小磁針不發(fā)生偏轉。
d.利用此現象制成發(fā)電機。
3、如圖所示的奧斯特實驗說明了(a)。
a.電流的周圍存在著磁場。
b.電流在磁場中會受到力的作用。
c.導線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會產生電流。
d.小磁針在沒有磁場時也會轉動。
4、如圖所示,a、b彈簧下方分別吊著軟鐵棒和條形磁鐵,閉合開關,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逐漸向右移動時,a彈簧的長度將,b彈簧的長度將(選填“伸長”、“縮短”或“不變”).
答案:伸長;縮短。
5、如圖所示,gmr是巨磁電阻(其電阻阻值在磁場中隨磁性的增強急劇減小),當開關s1、s2都閉合時,電磁鐵附近的小磁針處于靜止狀態(tài),則小磁針的a端為極;當滑片p和右滑動時,電磁鐵的磁性(選填“增強”、“減弱”或“不變”),指示燈的亮度(選填“變亮”、“變暗”或“不變”).
答案:s;減弱;變暗。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十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實驗能力,會在實驗中記錄必要的數據,能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
演示用:兩端開口的玻璃圓筒、側壁開口的玻璃圓筒、橡皮膜、壓強計、水、鹽水、200ml的量筒、玻璃板、第三節(jié)練習第2題和習題第9題裝置。
學生用:壓強計、200ml的量筒、水、鹽水(以上器材,每兩位學生一組)。
1.什么叫壓強?寫出壓強大小的計算公式。
2.壓強的單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3.以上問題,由學生回答,回答有錯的請另外的學生糾正或補充,然后由教師評講。
問題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體,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對支承它的物體表面有壓強。液體也受到重力作用,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能流動,盛在容器內對容器底部、側壁和內部有沒有壓強?如果有壓強,會有哪些特點呢?(板書課題:第二節(jié)實驗:研究液體的壓強)。
1.演示、講述。
(1)演示實驗:將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開;將水倒入上端開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圓筒內(倒水前,讓學生觀察橡皮膜表面與筒口相平),請同學們說一說,觀察到什么現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側壁開口處扎有橡皮膜的圓筒(倒水前,也讓學生觀察橡皮膜表面與側壁筒口相平),又請同學說一說,觀察到什么現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講述:根據以上實驗表明,液體由于受重力作用,對容器底部有壓強;對阻礙液體散開的容器壁也有壓強。(教師板書)。
2.學生分組實驗:。
(1)講述設問: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有壓強,液體內部有沒有壓強?如果有壓強,這個壓強有什么規(guī)律呢?下面請同學們通過實驗,自己來研究,找出液體內部壓強的規(guī)律。
(2)介紹壓強計:介紹時,用手指輕輕按一按金屬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請同學們觀察壓強計u形管中兩管液面出現的高度差,力稍大點,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壓強也越大。
(3)講述實驗步驟:。
一面講述,一面演示。接著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中的“實驗步驟”,弄清楚應當怎樣做實驗,通過實驗要研究什么問題。實驗時,注意金屬盒口朝著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體(水或鹽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時,觀察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認真做好記錄。
(4)學生按步驟進行實驗(一部分同學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學用鹽水做)。
實驗中,教師注意指導、檢查,著重檢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記錄數據和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錯誤的結論。
3.課堂討論(教師問,學生答)。
問:當把壓強計連著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屬盒放入水中(或鹽水)時,在u形管中觀察到什么?(學生答:u形管的兩管液面出現高度差)。
問:出現這個高度差,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表明液體內部有壓強)。
問: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兩管液面還有沒有高度差?又說明什么問題?(仍有高度差,表明液體內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問:將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著不同的方向,這個高度差是否相等?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這個高度差相等,表明液體內同一深度處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問: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處時,這個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6厘米處這個高度差比在3厘米處大,9厘米處這個高度差更大,表明液體內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問:用水和鹽水做實驗的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為什么鹽水比水大?又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答:因為鹽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處,液體密度越大的壓強也越大)。
4.小結:。
教師根據剛才的課堂討論、師生對話,簡要進行歸納,表揚同學們認真做實驗的情況,鼓勵同學們對問題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師再把剛才討論所得的結論簡述一遍,分別把各點結論進行板書。
1.講述:這節(jié)課通過老師演示實驗和同學們分組實驗,知道了液體壓強的產生和液體內部壓強的規(guī)律,同學們很有收獲,今后還要繼續(xù)努力,發(fā)揚這種研究問題的精神,認真學好物理知識。
2.請同學們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1.演示第三節(jié)課文后練習第1題和章后習題第9題的實驗。
2.課堂討論,學生舉手發(fā)言回答對演示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解釋。最后由教師進行小結。
1.課后把剛才所做的兩個演示實驗(即第三節(jié)后練習第1題和習題第9題)的解釋寫在課本上題目的旁邊。有條件的同學回家可把這兩個實驗做一做。
2.把第三節(jié)課后練習第2題和習題第8題做在作業(yè)本上。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十一
1.用電壓表測電壓時必須讓電流從電壓表的接線柱流入,從電壓表的接線柱流出,否則表針會反轉,不僅無法讀數,有時還會損壞電壓表.
2.實驗室中的電壓表有兩個量程,分別是0--v和0--v的電壓.這兩個量程每大格和每小格所表示的電壓值(選填:“相同”或“不同”.)。
3.如圖所示,要使電壓表測燈l2兩端的電壓,正確的電路圖是()。
4.在使用電壓表測電壓時,下面的說法正確的是()。
a.使用之前不要先檢查電壓表指針是否指零刻度。
b.電壓表只能測量串聯(lián)電路中各用電器兩端的電壓。
c如果電壓值無法預先估計,先用電壓表大量程的接線柱進行試觸。
d.電壓表不允許直接測量電源兩端的電壓。
5.燈l1與燈l2串聯(lián),先用電壓表測燈ll兩端的電壓,如圖所示.再測l2兩端電壓時,只將電壓表接a的一端改接c,這種接法__________(填“正確”或“不正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正負2.315不同。
3.d4.c。
5.不正確電流從電壓表的負接線柱流入。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十二
3、知道驗電器的構造、作用及工作原理,知道電荷量及其單位;
4、知道原子及其結構,摩擦起電的原因;
5、認識導體和絕緣體,了解電荷的定向移動和自由電子。
二、學情分析。
摩擦起電是學生熟悉的電現象之一,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guī)律是進一步學習電學、理解電現象的基礎,本節(jié)作為初中電學起始課,有很重要的地位。
三、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摩擦起電現象認識自然界存在兩種電荷,知道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
教學難點:對電荷的認識;通過實驗推理,得出只有兩種電荷的邏輯推理過程。
四、教學過程。
五、教學活動。
(一)活動1導入。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粘”吸管比賽:用干燥的衛(wèi)生紙摩擦吸管,并將吸管放在自己小組的`黑板上,看哪一組黑板上的吸管最多。
2、比賽結束,師生共同總結比賽結果,教師對表現好的小組進行鼓勵。
3、設計說明: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會產生疑問:吸管為什么會“粘”在墻上?為“摩擦起電”現象的引入做好鋪墊,同時通過該活動激發(fā)小組之間競爭,使學生快速進入到課堂學習中來。
(二)活動2講授。
1、探究一:(學生實驗)用衛(wèi)生紙摩擦吸管并將其靠近碎紙屑,觀察發(fā)生什么現象?
思考:什么是摩擦起電?帶電體具有什么性質?
教師巡視各組實驗情況并進行指導,提示學生如何使現象更明顯。
設計說明:帶電吸管可以吸起紙屑,聯(lián)系前面“粘”吸管比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學生自然明白了吸管“粘”在黑板上的原因,體驗到摩擦起電的普遍性。
2、探究二:(學生實驗)。
教師深入學生當中,巡回指導。請學生演示自己做的實驗。教師演示實驗“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學生閱讀教材33頁第一、二自然段。
思考:
(1)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_____電,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_____電。
(2)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是什么?
(3)實驗說明,吸管與梳子帶_____電荷。
設計說明:本環(huán)節(jié)包括學生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兩部分。通過學生親自動手,使其感受用推理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力求突出本節(jié)的重點。通過教師演示,使學生體驗帶電體間的作用規(guī)律。
(三)究三:(學生討論)。
用什么方法檢驗一個物體是否帶電?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給與評價。
教師演示驗電器的使用,并讓學生觀察驗電器張角的變化,使學生通過觀察現象得出正確結論。
觀察思考:
(1)實驗室里用驗電器檢驗物體是否帶電。驗電器箔片張開說明它們之間存在_____力,由電荷間的作用規(guī)律可知,兩個箔片帶____種電荷。
(2)驗電器的原理是什么?
(3)用帶電吸管接觸驗電器金屬球,再用帶電橡膠棒接觸金屬球箔片張角會變大,猜想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識記:電荷的多少叫做電荷量。
單位:庫侖,簡稱:庫,符號:c。
設計說明:學生討論可能會提出多種方法,教師給予評價后提出實驗室中用驗電器檢驗物體是否帶電。
教師親自演示吸管和橡膠棒接觸驗電器的情況,學生較容易想到帶電多少發(fā)生變化,從而順利進入電荷量的教學。
(四)探究四:(學生討論)。
如何利用電荷間的作用規(guī)律,檢驗用衛(wèi)生紙摩擦過的吸管帶什么電?
思考:
(1)選擇下列哪些器材?(橡膠棒、玻璃棒、毛皮、絲綢)。
(2)如何判斷吸管帶什么電?
(3)如果吸管不帶電,帶電體靠近它時會出現什么現象?
學生討論結束后,請學生展示討論結果并進行適當評價。
教師演示:用帶正電的玻璃棒靠近帶電橡膠管,出現吸引現象,學生順利判斷出吸管帶負電。再用該玻璃棒靠近不帶電的吸管,同樣出現吸引現象,學生觀察現象基礎上,得出3、4的正確結論。
設計說明:學生討論之后,通過觀察實際現象驗證自己的猜想,印象深刻。本環(huán)節(jié)力求達到學以致用,將知識逐步深入,對新知進行全面考察,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理解更深入,突破本節(jié)的難點。
(五)探究五:(學生實驗)。
用衛(wèi)生紙摩擦吸管,將與吸管摩擦過的衛(wèi)生紙靠近碎紙屑,觀察到什么現象?分析原因。
回顧現象,完成下列問題:
(1)衛(wèi)生紙、吸管等物質是由_____、_____構成的。
(2)完成原子結構示意圖。
學生完成問題后,教師分析摩擦起電的原因。
設計說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到相互摩擦的兩個物體都帶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摩擦起電的實質。
導體和絕緣體。
(六)探究六:(學生實驗)。
把帶電吸管的一端浸入水中再取出,將其靠近碎紙屑。
想想議議:碎紙屑能被吸起來嗎?該現象說明吸管還帶不帶電?
(一)閱讀課本34頁思考:
(二)觀看視頻:電荷在金屬中的定向移動,回答問題。
實驗2中用金屬棒連接兩驗電器,驗電器a的金屬箔片張開的角度____,b的金屬箔片__________。
電荷在金屬中可以__________,說明金屬是可以導電的。
回顧探究六,說明水是____導電的。
(三)設計說明:學生在操作中得出“吸管上的電荷轉移到了水中”,在此基礎上,探究電荷能否通過橡膠棒、金屬棒轉移到其他物體,并為學習導體、絕緣體做鋪墊。
閱讀課本35頁二、三自然段,了解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
用手摸驗電器金屬球箔片閉合,說明人體是____。
(四)小組搶答:教室中的物體,哪些是導體,哪些是絕緣體?
(五)設計說明:本環(huán)節(jié)重點是通過實驗認識到電荷在金屬中的定向移動,為下一節(jié)“電流的形成”做鋪墊;采用搶答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
六、鞏固練習運用新知。
1.關于絕緣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絕緣體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導電。
b.絕緣體不容易導電,也不能帶電。
c.絕緣體不容易導電,但能夠帶電。
d.絕緣體內沒有電子,因此它不容易導電。
2.干燥的天氣,用塑料梳子梳頭,頭發(fā)會蓬起來,如何避免這個現象?
3.加油站規(guī)定:“嚴禁用塑料桶裝汽油”,這樣規(guī)定的理由是()。
a、塑料和汽油會起化學變化,使汽油變質。
b、汽油會腐蝕塑料,造成漏油。
c、汽油與塑料桶壁不斷摩擦,使塑料桶帶電產生火花放電,引燃汽油造成火災。
d、汽油與塑料桶壁不斷摩擦,使塑料桶帶電,人觸桶外殼會造成觸電傷害。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十三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及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
5、能用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解釋簡單的現象。
6、通過演示實驗、生活中的現象歸納和總結,提高學生觀察、比較、想象、歸納的能力。
本節(jié)教材首先在學生學過的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嚴密性。這是因為初中只要求學生對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認識。教材列舉了風、流水等能夠做功,以便使學生對運動物體具有能量形成比較清楚的具體印象,同時也為講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埋下伏筆。由此引出了動能的概念,用實驗說明動能的大小跟速度、質量的關系,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勢能的教學也是從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勢能概念,再由實驗或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學習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最后,教材給出了機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動能、勢能、機械能的單位和功的單位相同,都是焦耳。
對于能量的引入,可以從一些涉及能量的詞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聯(lián)系做功的知識,列舉實例如課本上的實例和演示小實驗。
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列舉運動物體能做功的現象,并分析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點,進而得出運動的物體具有的能量是動能的結論。進一步用實驗或多媒體資料發(fā)現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并進而用學到的知識,即動能定義、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來分析和解釋生產和生活中的現象。
對于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學習,也用同樣的方法,可以設計與動能相同的學習框架,讓學生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習,同時學生可以加深體驗學習物理的方法和感覺到學習物理的樂趣。
對于機械能的學習,可以用學生閱讀課本或提供給學生的閱讀材料,教師進行總結,注意要用聯(lián)系實際的事例使學生能夠分析機械能的實際問題,并理解動能和勢能統(tǒng)稱為機械能中“統(tǒng)稱”的含義。
【重點和難點分析】動能和勢能概念的建立。重力勢能概念建立:由于實際看到的下落物體做功都表現為有速度的物體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勢能概念時,要強化能夠做功的物體就有能量。
1、引入新課。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聯(lián)系,所以通過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由功和能的關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學生思考的問題有:怎樣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條件和單位;分析具體實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實驗:演示鋼球從斜面上滾下,在水平面上撞擊木塊,使木塊移動一段距離,學生分析在碰撞過程中,做功的情況。由分析結果“鋼球對木塊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梢娫谖锢韺W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聯(lián)系,能量反映了物體做功的本領。一個物體能做的功越多,這個物體的能量越大。
2、新授課:動能。
1)動能概念的建立。
觀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實例:風吹動帆船航行,空氣對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頭沖走,水對石頭做了功,運動的鋼球打在木塊上,把木塊推走,鋼球對木塊做了功。
利用板圖幫助學生找到不同現象的共性的內容:運動的物體能夠做功,我們把它們所具有的能量稱為“動能”。
從板圖上,學生應當能夠總結出“物體由于運動具有的能量稱為動能”。
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可以由學生總結結論,也可以教師幫助學生逐步的尋求共同點,得到結論。
2)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
實驗步驟1:讓同一個鋼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滾下,觀察小球撞擊木塊的現象,并分析得到的結論。
學生在觀察過程中要思考的問題:鋼球先后從不同高度處滾下的原因;撞擊距離的遠近說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說明了什么;實驗結論。
分析過程:同一個鋼球,原來的位置越高,滾到斜面下端時的速度越大,把木塊推得越遠,做的功越多,說明具有的動能越大,所以動能的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有關。
實驗步驟2:觀察鋼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塊發(fā)生的現象,并分析實驗的結論。
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思考的問題:鋼球和木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的原因;撞擊木塊的遠近說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說明了什么;實驗結論。
分析過程:鋼球和木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到達斜面底部時速度相同,鋼球的質量大,把木塊推得遠,做功多,具有動能大,所以動能的大小還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綜上所述:物體的動能大小和物體的質量、運動速度有關。
3、新授課:勢能。
1)力勢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決定因素。
引導學生觀察分析重錘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錘被舉高,當下落時,能夠把木樁打入地里,對木樁做功,所以它因能夠做功而具有能量,我們把這種能量稱為重力勢能。
學生列舉生活中存在重力勢能的實例。并結合實例分析出物體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勢能(可以讓學生知道我們都是以地面為參考,來分析重力勢能的)。
學生從實例中分析重力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并結合實際現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勢能、重力勢能大小比較、重力勢能的變化三個方面的問題。
2)彈性勢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決定因素。
建議學習方法為學生閱讀,并回答問題:什么是彈性勢能;舉例說明物體具有彈性勢能可以做功;分析壓縮彈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實例;列舉并分析彈性勢能大小比較和彈性勢能變化的實例。
4、新授課:機械能。
講清機械能上動能和勢能的統(tǒng)稱其中統(tǒng)稱的含義:表示動能和勢能都屬于機械能,即機械能有兩種表示方式:動能和勢能。一個物體既可以有動能也可以有勢能。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十四
《電荷》是人教版八年級第五章第一節(jié),本節(jié)的教學內容有:摩擦起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guī)律、驗電器、電荷量及其單位、原子結構、原子核、電荷在導體中定向移動。其中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guī)律是教學重點,認識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同時又是教學難點。摩擦起電是人類最早發(fā)現的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規(guī)律是進一步深入學習電流概念的關鍵,因此本節(jié)課作為初中電學起始課,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十五
題:分析實驗數據,計算出電阻,如何處理這些數學生按照實驗方案進行分組實驗。
(7)評估交流。
據使測量結果更精確呢?
小結:
定值電阻的阻值是不變的,求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十六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采用實驗探究和信息學習的方法.實例如下。
實驗探究: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圖書館、互聯(lián)網查閱有關半導體方面的資料,小組討論,總結半導體和導體、絕緣體的區(qū)別.
【板書設計】。
1.半導體。
概念。
與導體、絕緣體的區(qū)別。
2.半導體材料。
3.半導體的電學性能。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十七
1、運動的相對性。
一個物體對參照物的位置如果發(fā)生改變則稱該物體運動,若對參照物的位置沒有改變,則稱該物體靜止。
例:教室相對于行走的人是運動的。龍舟相對于河岸是運動的。
同步衛(wèi)星相對于地球是靜止的。龍舟相對于舟上的人是靜止的。
2、長度的測量。
選:選擇一個清晰的刻度開始測量。
放:放正刻度尺、緊靠被測物。
看:測量時視線應與尺面垂直。
讀: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刻度尺里面最小的刻度值)。
記:記下數值和單位。
例:圖中測出的該物長度是1.00cm.
3、長度單位換算。
1km=103m1m=10dm=100cm=103mm=106m=109nm。
例:45m=4.510-5m0.23dm=2.3107nm。
4、速度的計算。
公式:v=s/t其中:(1)計算時將s和t的單位化成m/s或者km/h。
(2)式中三個物理量應對應于同一個物體。
(3)懂得將題中的物理情景畫成簡圖,找出相應的方程。
解:5秒內人走的路程為:s船=v船t=100m/s5s=500m。
5秒內聲音走的路程為:s聲=v聲t=340m/s5s=1700m。
如右圖可知:他喊時離高崖的距離為:s=(s船+s聲)/2=1100m。
5、平均速度。
嚴格按公式v=來計算,切勿利用v=來計算。
例:汽車在長100m的公路上行駛,前50m的速度為20m/s,后50m的速度為10m/s,汽車在這100m公路上的平均速度為_______m/s。
解:前半段時間為:t===2.5s。
后半段時間為:t===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為:v===13.3m/s。
[應用練習]。
1.小明同學坐在行駛的公共汽車內:(選填“運動”、“靜止”)。
(1)以地面為參照物,小明是_______的;以行駛的公共汽車為參照物,小明是______的。
(2)小明對公共汽車的駕駛員來說是_____的,這是以________為參照物。
(3)小明對馬路上的行人來說是________的,這是以_______為參照物。
2.一只小球在水平面上作勻速直線運動,它在2s內通過的路程是5m,則它通過20m路程后的速度是________m/s。
3.作直線運動的某物體,在開始5s內通過的路程是20m,接下來的15s時間內作速度為5m/s的勻速直線運動,那么物體在這20s時間內作的是_______運動,整個路程內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合___________km/h。
4.下列關于地球同步通訊衛(wèi)星的說法正確的是()。
a.以地球為參照物,衛(wèi)星是靜止的。
b.以太陽為參照物,衛(wèi)星是靜止的。
c.以地球為參照物,衛(wèi)星是運動的。
d.以地球上的樹木為參照物,衛(wèi)星是運動的。
5.作勻速直線運動的甲、乙兩個物體,它們的運動時間之比是1:6,運動路程之比是3:2,則它們的速度之比是()。
a.9:1b.1:9c.4:1d.1:4。
6.某同學坐在一輛以速度20m/s勻速直線行駛的車里觀察路邊的電線桿,從第1根電線桿在他的眼前經過算起,經1分鐘時間共有41根電線桿從他眼前經過,則每兩根電線桿之間的平均距離為()。
a.30.8mb.30mc.29.3md.28.6m。
7.以乙為參照物,甲作勻速直線運動。以丙為參照物,乙靜止不動。那么以丙為參照物,甲作_________直線運動(選填“勻速”、“變速”)。
8.某商廈安裝有自動扶梯,當扶梯不動時,人走上去需要2分鐘。當扶梯運行時,人走上去只需40秒。當人站在運行的扶梯上,由扶梯送上樓,需要_________分鐘。
9.某物體以8m/s的速度通過全程的2/3,通過剩余1/3路程的速度是21.6km/h,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初三物理人教版教案篇十八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歐姆定律的內容,記住歐姆定律的公式,并能利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
2、能根據歐姆定律以及電路的特點,導出串、并聯(lián)電路中電阻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本節(jié)的計算,學會解答計算題的一般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了解等效電阻的含義,了解等效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激發(fā)學生認識串、并聯(lián)電路中電阻關系的興趣。
2、通過對歐姆生平的介紹,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勇于探求真理的精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情。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歐姆定律的內容和公式;。
2、難點:正確理解歐姆定律的內容;弄清變形公式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實物投影展示上節(jié)實驗課某小組的實驗數據。
師:先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實驗數據,從表格的數據中可得出什么實驗結論?:
(教師展示、學生觀察,并引導、歸納得出實驗結論)。
生1:加在一段導體(電阻不變時)兩端的電壓越大,通過它的電流就會越大;。
或者:在電阻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
生2:在相同電壓下,導體的電阻越大,流過它的電流就會越小。
或者:在電壓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生: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本身的電阻成反比。
師:同學們講得非常好,這個結論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歐姆定律,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還要學習該定律的應用。
板書:第二節(jié)歐姆定律及其應用。
二、新課內容。
1、明確定律內容。
板書:1、歐姆定律的內容——。
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本身的電阻成反比。
師:同學們可以根據其文字內容,寫出其數學表達式嗎?
生:i=u/r;師:非常正確。
板書:2、歐姆定律的數學表達式i=u/r。
師:該式子當中各個物理量所使用的單位有無什么要求呢?
生:有!在公式中電阻的單位是“?”;電壓的單位是“v”。如果題目中所給出的單位不是以上的單位,必須先進行單位的換算,再代入計算,最后電流的單位才會是“a”。
師:你的回答很正確,在使用公式時應該注意公式中各量的單位要統(tǒng)一。
板書:3、公式中各量的單位:電阻——?;電壓——v;電流——a。
師:或許有些同學并不明白為什么這個式子就叫做“歐姆定律”,它原來是這么的簡單,一節(jié)課就可以做出來了,真的是這么簡單嗎?還是讓我們一起看看有關的資料吧。(播放教學資料,全班學生一起觀看)。
課件展示:歐姆定律的建立(教師可提前作適當的準備)。
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