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憶江南》的詩篇一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憶江南》的詩篇二
《憶江南》賞析
細溪驛站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②?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③?能不憶江南。
【作者】
772-846?,字樂天,太原(今屬山西)人。唐德宗朝進士,元和三年(808)
拜左拾遺,后貶江州(今屬江西)司馬,移忠州(今屬四川)刺史,又為蘇州
(今屬江蘇)、同州(今屬陜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陽,自號醉吟先生、香山
居士。其詩政治傾向鮮明,重諷喻,尚坦易,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詞人中的
佼佼者,所作對后世影響甚大。
【注釋】
①據(jù)《樂府雜錄》,此詞又名《謝秋娘》,系唐李德裕為亡姬謝秋娘作。又名
《望江南》、《夢江南》等。分單調、雙調兩體。單調二十七字,雙凋五十四
字,皆平韻。 ②諳(音安):熟悉。 ③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品評】
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
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向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
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
并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并非得之傳聞,
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
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
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
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
示了作者善于著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
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
讀者帶入余情搖漾的境界中。
《憶江南》的詩篇三
白居易《憶江南(三首)》賞析
《憶江南(三首)》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鑒賞:
白居易曾經(jīng)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后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shù)牧私?,這首詞是他回憶江南景物的作品,藝術上很有特色。古語云,言而無文,行而不遠。白居易的憶江南詞從寫成,流傳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還將一直流芳百世,那么這寥寥數(shù)語,文在何處?如何能“行”如此之遠呢?
《憶江南》的詩篇四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譯文
江南的風景多么美好,如畫的風景久已熟悉。春天到來時,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注釋
⑴憶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題下自注說:“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按《樂府詩集》:“‘憶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詞,后遂改名‘江南好’?!敝镣硖啤⑽宕蔀樵~牌名。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長江下游的江浙一帶。
⑵諳(ān):熟悉。作者年輕時曾三次到過江南。
⑶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說指江中的浪花。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⑷綠如藍:綠得比藍還要綠。如,用法猶“于”,有勝過的意思。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鑒賞
白居易曾經(jīng)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后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shù)牧私?,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后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白居易卻巧妙地做到了。他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著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xiàn)了鮮艷奪目的江南春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在大詩人杜甫的詩里常??梢?,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種不同的顏色互相映襯,使詩意明麗如畫。白居易走的也是這條路,從他的詩里也可見端倪,“夕照紅于燒,晴空碧勝藍”、“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人們想象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無需更多聯(lián)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
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向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并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并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于著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讀者帶入余情搖漾的境界中。
《憶江南》的詩篇五
其一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其二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得相逢。
[簡介]
這組詞寫于838年(唐文宗開成三年)。當時白居易以太子少傅分司東都,住于洛陽。他少年時曾過江南,五十歲后又先后出任過杭州刺史和蘇州刺史。江南的風光、名勝,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他寫這組詞的時候,已是晚年。他已厭倦于朝廷里的仕官生涯,因此對秀麗的江南懷有特殊的好感。此詞每首才二十七字。即使在小令中,它的篇幅也算是很短的。但白居易這三首詞卻表現(xiàn)了極豐富和極深厚的情感,真可謂是詞短情長。從內容方面說,第一首是總寫對江南的回憶;第二首和第三首則是分別寫對杭州和蘇州的憶念、向往。從結構方面說,這組詞的寫法幾乎完全一致:即頭兩句為點題,中兩句為對勝景、勝事的描繪,末尾以呼應開頭作結。它很明顯受到民歌的影響,既具有回環(huán)復沓的美,又富有清新活潑的情調。
[賞析]
這三首詞既是各自獨立成篇又是互為聯(lián)系的,必須把它們放在一起來分析。
第一首攝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寫得生機盎然,色彩艷麗。“日出江花紅勝火”一句刻畫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紅得勝過火焰。表現(xiàn)出春天花卉的生機勃勃之態(tài),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濃艷、熱烈之美。次句說“春來江水綠如藍”。春水蕩漾,碧波千里,詩人更夸張地形容它比藍草還要綠,這深濃的碧綠色,與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紅色相映發(fā),便覺更加絢麗奪目。詩人敷彩設色,用色彩明艷的詞藻,很好地顯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態(tài),像作者這樣長期居住在蘇杭的人自然是“能不憶江南!”即便素未到過江南的人也會急欲一睹為快。
如果說第一首是對江南春色的客觀的把握,總體的描繪,來表明“江南好”,那么第二、三首便是通過突出描繪蘇、杭這兩個被人喻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來驗證“江南好”了。古神話中有月中桂樹的傳說。《南部新書》載:“杭州靈隱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種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墮,寺僧亦嘗拾得?!笨梢娺@寺中月桂的說法不過是寺僧自神其說而已。但是,生活真實不等于藝術真實,作品運用這一傳說,意在表達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時“山寺月中尋桂子”也表現(xiàn)了詩人浪漫的想像,我們眼前仿佛現(xiàn)出怒放的`丹桂,聞到桂子濃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頭”則描繪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觀。詩人通過對當年山寺尋桂和錢塘觀潮兩個代表性的生活畫面的描寫,僅用兩句話就足以使人想見杭州之多彩多姿。
最后一首是描繪蘇州之美。蘇州有當年吳王夫差為美人西施修建的館娃宮等風景名勝古跡,有名叫“竹葉春”的美酒佳釀,蘇州的女子也更美麗多姿,能歌善舞,她們的舞姿,令人聯(lián)想到那在風中沉醉的荷花。詩人以美妙的詩筆,簡潔地勾勒出蘇州的旖旎風情,令人無比神往。
三首詞各自獨立而又互為補充,分別描繪江南的景色美,風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開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結,藝術概括力強,意境奇妙,使人讀其詞而直欲奔向江南實地觀覽一番。
《憶江南》的詩篇六
年代: 唐 作者: 劉禹錫
春去也,
多謝洛城人。
弱柳從風疑舉袂,
叢蘭裛露似沾巾。
獨坐亦含嚬。
《憶江南》的詩篇一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憶江南》的詩篇二
《憶江南》賞析
細溪驛站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②?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③?能不憶江南。
【作者】
772-846?,字樂天,太原(今屬山西)人。唐德宗朝進士,元和三年(808)
拜左拾遺,后貶江州(今屬江西)司馬,移忠州(今屬四川)刺史,又為蘇州
(今屬江蘇)、同州(今屬陜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陽,自號醉吟先生、香山
居士。其詩政治傾向鮮明,重諷喻,尚坦易,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詞人中的
佼佼者,所作對后世影響甚大。
【注釋】
①據(jù)《樂府雜錄》,此詞又名《謝秋娘》,系唐李德裕為亡姬謝秋娘作。又名
《望江南》、《夢江南》等。分單調、雙調兩體。單調二十七字,雙凋五十四
字,皆平韻。 ②諳(音安):熟悉。 ③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品評】
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
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向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
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
并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并非得之傳聞,
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
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
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
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
示了作者善于著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
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
讀者帶入余情搖漾的境界中。
《憶江南》的詩篇三
白居易《憶江南(三首)》賞析
《憶江南(三首)》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鑒賞:
白居易曾經(jīng)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后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shù)牧私?,這首詞是他回憶江南景物的作品,藝術上很有特色。古語云,言而無文,行而不遠。白居易的憶江南詞從寫成,流傳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還將一直流芳百世,那么這寥寥數(shù)語,文在何處?如何能“行”如此之遠呢?
《憶江南》的詩篇四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譯文
江南的風景多么美好,如畫的風景久已熟悉。春天到來時,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注釋
⑴憶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題下自注說:“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按《樂府詩集》:“‘憶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詞,后遂改名‘江南好’?!敝镣硖啤⑽宕蔀樵~牌名。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長江下游的江浙一帶。
⑵諳(ān):熟悉。作者年輕時曾三次到過江南。
⑶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說指江中的浪花。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⑷綠如藍:綠得比藍還要綠。如,用法猶“于”,有勝過的意思。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鑒賞
白居易曾經(jīng)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后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shù)牧私?,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后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白居易卻巧妙地做到了。他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著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xiàn)了鮮艷奪目的江南春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在大詩人杜甫的詩里常??梢?,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種不同的顏色互相映襯,使詩意明麗如畫。白居易走的也是這條路,從他的詩里也可見端倪,“夕照紅于燒,晴空碧勝藍”、“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人們想象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無需更多聯(lián)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
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向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并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并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于著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讀者帶入余情搖漾的境界中。
《憶江南》的詩篇五
其一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其二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得相逢。
[簡介]
這組詞寫于838年(唐文宗開成三年)。當時白居易以太子少傅分司東都,住于洛陽。他少年時曾過江南,五十歲后又先后出任過杭州刺史和蘇州刺史。江南的風光、名勝,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他寫這組詞的時候,已是晚年。他已厭倦于朝廷里的仕官生涯,因此對秀麗的江南懷有特殊的好感。此詞每首才二十七字。即使在小令中,它的篇幅也算是很短的。但白居易這三首詞卻表現(xiàn)了極豐富和極深厚的情感,真可謂是詞短情長。從內容方面說,第一首是總寫對江南的回憶;第二首和第三首則是分別寫對杭州和蘇州的憶念、向往。從結構方面說,這組詞的寫法幾乎完全一致:即頭兩句為點題,中兩句為對勝景、勝事的描繪,末尾以呼應開頭作結。它很明顯受到民歌的影響,既具有回環(huán)復沓的美,又富有清新活潑的情調。
[賞析]
這三首詞既是各自獨立成篇又是互為聯(lián)系的,必須把它們放在一起來分析。
第一首攝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寫得生機盎然,色彩艷麗。“日出江花紅勝火”一句刻畫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紅得勝過火焰。表現(xiàn)出春天花卉的生機勃勃之態(tài),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濃艷、熱烈之美。次句說“春來江水綠如藍”。春水蕩漾,碧波千里,詩人更夸張地形容它比藍草還要綠,這深濃的碧綠色,與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紅色相映發(fā),便覺更加絢麗奪目。詩人敷彩設色,用色彩明艷的詞藻,很好地顯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態(tài),像作者這樣長期居住在蘇杭的人自然是“能不憶江南!”即便素未到過江南的人也會急欲一睹為快。
如果說第一首是對江南春色的客觀的把握,總體的描繪,來表明“江南好”,那么第二、三首便是通過突出描繪蘇、杭這兩個被人喻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來驗證“江南好”了。古神話中有月中桂樹的傳說。《南部新書》載:“杭州靈隱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種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墮,寺僧亦嘗拾得?!笨梢娺@寺中月桂的說法不過是寺僧自神其說而已。但是,生活真實不等于藝術真實,作品運用這一傳說,意在表達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時“山寺月中尋桂子”也表現(xiàn)了詩人浪漫的想像,我們眼前仿佛現(xiàn)出怒放的`丹桂,聞到桂子濃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頭”則描繪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觀。詩人通過對當年山寺尋桂和錢塘觀潮兩個代表性的生活畫面的描寫,僅用兩句話就足以使人想見杭州之多彩多姿。
最后一首是描繪蘇州之美。蘇州有當年吳王夫差為美人西施修建的館娃宮等風景名勝古跡,有名叫“竹葉春”的美酒佳釀,蘇州的女子也更美麗多姿,能歌善舞,她們的舞姿,令人聯(lián)想到那在風中沉醉的荷花。詩人以美妙的詩筆,簡潔地勾勒出蘇州的旖旎風情,令人無比神往。
三首詞各自獨立而又互為補充,分別描繪江南的景色美,風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開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結,藝術概括力強,意境奇妙,使人讀其詞而直欲奔向江南實地觀覽一番。
《憶江南》的詩篇六
年代: 唐 作者: 劉禹錫
春去也,
多謝洛城人。
弱柳從風疑舉袂,
叢蘭裛露似沾巾。
獨坐亦含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