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蒙頂山導游詞(大全14篇)

字號: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蒙頂山導游詞篇一
    距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名僧趙智鳳于此建石窟寺,歷時70余年建成。寶頂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
    寶頂山石刻造像以大佛灣為中心,東有小佛灣、倒塔、龍頭山、殊始山、黃桷坡,南有高觀音,西有廣大山、松林坡、佛祖巖,北有巖灣、龍?zhí)?、對面佛等,?3處景觀。其中以大佛灣石刻造像規(guī)模最大,藝術(shù)價值最高,保存最完好。
    寶鼎山又名寶頂山、鳴鳳山。位于 重慶市墊江縣境東部跳石與沙河之間,是東山尾部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1063米,寶鼎山景因其峰高頂尖和常有鳳凰鳴叫而得名。民國二十五年,清朝沙河鄉(xiāng)殷姓舉人的后人,送殷舉人的“寶鼎”二字書法遺作一幅,刻立在寺廟大雄寶殿正面香臺下的石壁上,從此名曰“寶鼎山”。
    獨特的山體構(gòu)造,造就了寶鼎山豐富的自然景觀,引來了歷史上宗教和旅游的繁榮。寶鼎山脈(東山)呈南北走向,寶鼎主峰峰頂由一礅巨石構(gòu)成,呈凸出的半圓形, 東面是刀切斧劈似的懸崖,人稱“舍身崖”。在峰頂?shù)钠脚_上,修有一個八邊行的觀景亭,名叫八角亭。正是這樣的山體結(jié)構(gòu)和山勢走向,使八角亭成了難得的觀云海、霧景、日出和賞月的最佳場所。從八角亭舉目遠眺,東南 方向的忠縣、豐都、涪陵等縣盡入眼簾,江河如玉帶,道路似蛛網(wǎng),炊煙繚繞,江山如畫。倘若是有幸觀看日出、云海、霧景,那更是如臨仙境。八角亭的另一面就是寶鼎廟宇,背靠寶鼎主峰之陡峭懸崖而建,木石結(jié)構(gòu),造型美觀大方,風格別致。屋宇雕梁畫棟,飛檐翹角色彩紛呈。站在廟前小山坡的樹林中可觀廟宇全景,層層疊疊,如同忠縣的石寶寨。難怪寶鼎山歷史上令無數(shù)道士、禪師、官貴、文人如癡如醉,流連忘返!
    寶鼎山山清水秀。跳石水庫如一面明鏡鑲嵌在山腳,湖水清澈,寶鼎山的倒影清晰可見。湖面波光粼粼,湖中野鴨戲 水,湖邊白鷺成群結(jié)隊覓食。大壩護欄美觀漂亮,為大壩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大壩旁邊還有一棵巨大的黃角樹,呈傘狀,十分壯觀。石砌大壩高百米,雄偉的堤壩展"高峽平湖"英姿。正在擬建中的龍灘水庫位于山的另一邊——沙河,它將是重慶市第一寬水面的人工湖,到時兩水夾一山,旅游潛力更大。
    寶鼎山自然景觀非常優(yōu)美 ,可謂人間仙境,“道”、“佛”均視其為理想的修身養(yǎng)性之地。唐朝初年,道教盛行(唐朝皇帝為了提高其身價和地位,鞏固其統(tǒng)治,認“老子”李爾為祖先,于是大興道教)。唐貞觀四年,一云游道長路過寶鼎山,遠看寶鼎主峰象一仰臥著的道士。爬上山頂一看,寶鼎最高峰又象一盤腿坐著的道士,主峰兩邊的兩個小山峰似道士的雙膝。“盤腿道士”前面有一小山峰,恰似一只香爐,香爐下還有一只昂著頭的石龜,遂以為此山與道家有緣。且“山頂群峰爭雄,山巒重疊,絕壁連峰。腑瞰大地,低萬嶺于天微,小千家于樹點,大好河山盡收眼底。置身山中,四周諸峰環(huán)繞,綠蔭如蓋,青松翠竹,云蒸霞蔚,花草茵馨,藤蘿垂掛。一年四季,景色宜人。春賞百花爭放,夏聽幽谷蟬鳴,秋看滿山紅葉,冬望皚皚白雪,再加上那百聽不厭的陣陣松濤,更使人留連忘返。”(摘自原《墊江報》周禮文文《旅游勝地寶鼎山》)。是難得的修身養(yǎng)性的理想之地,于是上報朝廷在寶鼎山修建道觀。唐朝開國功臣、門神尉遲敬德(因唐太宗李世明賜其姓胡,所以又名胡敬德)奉唐太宗李世明諭旨負責在寶鼎山修建道觀——清風觀的具體工作(清朝《縣宗教志》記載:山上廟宇為唐朝胡敬德所首創(chuàng))。一千年后的清朝雍正、乾隆時期,湖南耒陽敖山一位姓賀的高僧云游四方(其碑文上記載其曾:踏過三山五岳,遍游南北二京),來到寶鼎,看到寶鼎山清風觀雖然破敗不堪,但此地風景優(yōu)美,是理想的修身養(yǎng)性之地,于是重修廟宇,改道教的清風觀為佛教廟宇“光相寺”,任33世主持(前32任主持是道長),人稱其 “大智和尚”(其塔墓的碑文記載)。近一千四百年的宗教歷史、文化積淀,又使寶鼎山擁有十分豐富的人文景觀。渝東區(qū)縣,歷史上在山頂修建道觀、廟宇的及其少見,唯有墊江的寶鼎山!
    一次意外的考古發(fā)現(xiàn),把寶鼎山的歷史文化追溯到商朝,甚至更早。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在瞎馬寨附近一個叫店子埡口的地方,寶鼎林場挖土筑墻修建護林點時,出土了多件商代新石器,還有當時十分貴重的飾物——玉石綠母珠。這說明奴隸社會時瞎馬寨就有人類居住和生活,據(jù)此推測:寶鼎山可能是原始人類的發(fā)源地之一,這些原始人類也許是土生土長墊江人共同的祖先。因此,寶鼎山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寶鼎山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自然景觀堪稱重慶的“黃山”——迎客松、云海、霧景、日出、臥佛、千年杜鵑樹王、原始森林、紫杜鵑、紅杜鵑等;人文景觀可謂渝東的“峨眉”——歷史悠久的道、佛文化及廟宇、泥塑、浮雕、書法、八角亭、塔墓等古跡。還有飛龍寨、唐朝的進士墳及出土的二級文物——銅鏡、瞎馬古寨原始人類生活遺址及出土的商代新石器、避暑、賞雪等, 共有景點、景區(qū)36個。
    寶鼎山面向沙河方向的山脊、巖石上生長著許多漂亮松樹,行如黃山的迎客松。這么多漂亮的迎客松集中在一個區(qū)域,是重慶市所罕見的! 因此,寶鼎山不愧是“渝東名山”!自唐朝以來,寶鼎山就成了宗教勝地和官貴文人的旅游勝地。有的還乘興賦詩作詞,刻于石碑之上?,F(xiàn)還殘存一塊草書詩作,部分字雖模糊不全,但仍可辨其大意。
    至解放初期,寶鼎山香火十分興旺。最熱鬧的要數(shù)每年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期間,上山許愿、還愿、燒香拜佛的信徒摩肩接踵、絡(luò)繹不絕,山上更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有賣茶水的、賣小吃的、買小商品的……。據(jù)當?shù)乩先酥v:從六月初開始,鄰近幾個縣的香客便從四面八方擁向?qū)毝?。他們或敲鑼打鼓,或抬牲挑燭,背背香筒,手握香燭,從山下的永安、跳石、沙河鄰近的幾個廟起香,向?qū)毝ι竭M發(fā)。沿途香不熄,口不停(每10來個人就有一個“叫口”領(lǐng)頭誦經(jīng))。持續(xù)時間達 一月之久。
    在“五寶鼎”(光相寺與南經(jīng)堂之間的五個小山峰)附近,有一個四戶人家的蔡家灣。他們不耕田,不種地,全靠開旅社、食店和買香燭之類的小商品生活。后因土匪占山為王,香客稀少而被迫搬離。每逢廟會,商家云集。更有少數(shù)有商業(yè)眼光的人,在山上的黃金地段搭建數(shù)十個茅草棚,搞起了攤位出租,竟然供不應求!廟會期間,僅山上開小吃店賣稀飯、涼面、涼菜、油炸食品和賣小商品的攤販就達數(shù)十家之多。每天養(yǎng)活的叫花子就有五、六十個,足見其當時的繁榮景象。
    自八十年代開始,隨著人們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寶鼎游玩的人逐漸多了起來,以墊江、忠縣、豐都的的游人居多。雖然那時沒有上山公路,山上還是一片廢墟,既無吃又無住的地方,但這一切都擋不住人們對寶鼎山的熱情。特別是近幾年,自發(fā)到寶鼎山旅游的人數(shù)劇增,據(jù)林場防火登記冊記載,每年到寶鼎山的游人都在3萬以上。
    蒙頂山導游詞篇二
    大家好!歡迎來到蒙山風景名勝區(qū)旅游觀光!
    蒙山風景名勝區(qū)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邊緣,與成都相距100公里的名山縣境內(nèi)。由蒙山、百丈湖、清漪湖等景區(qū)組成。1986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審定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qū)。
    蒙山又名蒙頂山,因夏禹足跡所至而有“禹貢蒙山”之稱;以人貢“皇茶”千載不衰而有“仙茶故鄉(xiāng)”之名;以風景秀麗聞名遐邇而有游覽勝地之譽。分布于山下的百丈、清漪兩座人工湖,則以翡翠般的湖山水景,與清雅宜人的蒙山共同組合成全景區(qū)誘人的自然風光。真正是:水因山而增秀,山連水而更幽。我相信各位游覽中定會得出同樣的感受。
    由于各位的時間寶貴,也還由于景區(qū)比較寬廣,一天之內(nèi)很難處處游到,因此我們將選擇最精華的景段游覽,其它一時不能前往的景點,只能在途中由我作一些口頭簡介來彌補了。特別要聲明一點,我們所說“最精華”是指景物最集中,游覽最順路的景段,也就是一路走去看的東西最多的線路,絕不存在貶低其它景點的意思。事實上那些深山古寺、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景觀,也是十分迷人的。各位如有興致,留宿山中,然后一一觀賞,就知道我絕非虛言了。好了,現(xiàn)在我們已開始走進蒙山,讓我向大家先說一說蒙山景區(qū)的特色吧!
    蒙山在名山縣城西15里處,山體長10公里,寬約4公里,最高峰海拔1456米,年平均氣溫攝氏13。5度。山上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氣候宜人,林木十分茂盛。這里最大的特點是雨多、霧多、云多。常年云霧茫茫、煙雨蒙蒙,蒙山之名就是因此而來,蒙山茶之品質(zhì)優(yōu)良也是因此而來。從旅游的`角度來說蒙山有峨眉之秀,青城之幽,又以享譽千年的名茶之鄉(xiāng)展示了中華茶文化的高雅。人們來到蒙山,觀景、品茶,徜徉在千年茶文化故跡的游道上,處處感受到的是一片清新祥和,毫無粗鄙塵俗之氣。有人說“蒙山天下雅”。我認為不敢說天下第一,但這個雅字確乎是蒙山最基本的旅游特色。
    蒙頂山導游詞篇三
    蒙茶仙姑蒙茶仙姑漢白玉雕像亭亭玉立于玉女峰之上,高5.3米。相傳她是羌江河神的女兒,化著村姑游覽蒙山,鐘情于勤勞善良的吳理真,與其結(jié)為恩愛夫妻,共同培植蒙頂山茶。因人神結(jié)合,觸犯天規(guī),河神責令女兒回宮,她為了愛情,為了茶,拒絕回去并將身披紗巾拋向天空,變?yōu)殪\靄云霧,籠罩蒙茶,河神大怒之下,將仙姑化著了山峰,人們便稱此峰為玉女峰。從此“千載美談不斷,一尊玉魄永存”。
    甘露石室位于蒙茶仙姑雕塑對面,百門、石柱、石壁、石梁、石挑檐、百頂,為全石結(jié)構(gòu)建筑,漏光不漏雨,建筑風格甚為獨特。相傳為吳理真種茶休憩處所,內(nèi)塑其側(cè)臥像一尊。從石室的風化程度來看,不大可能是二千年前的原物,估計應是后人所建。
    紅軍紀念館座落于蒙山之巔,館內(nèi)陳列著紅軍1935年11月進入名山后的活動史實,除文字、圖片外,還有兵器、貨幣、分田證、公文包、石刻標語等實物。館后尚有紅四方面軍217團所挖的戰(zhàn)壕、掩體工事等遺址。館周圍有徐向前、劉伯承、張愛萍、楊成武、肖華等題詞的碑刻。站在這些實物和題記面前,遙想當年紅軍北上抗日歷經(jīng)之艱難險阻,緬懷革命先輩無私無畏的偉大精神,敬仰中總是給我們關(guān)于人生價值的深刻啟迪。
    霧海云崖沿山路下行見一巨百橫插絕壁,伸出約一丈有余。旁依虬藤古樹,下臨萬丈深澗,像一條高空跳臺,這里是觀賞蒙山風光的理想之處:雨時霧涌云封,滴蒼飛翠,峰巒潤綠,迷離朦朧;晴時,林山輝耀,紫光射流,天高云淡,風送茶香。因名霧海云崖。游人常在這里留影,攝取一張臨空飛行似的照片。
    盤龍過云崖,經(jīng)紅軍戰(zhàn)壕遺址,就到了盤龍亭。盤龍系明代石刻。龍身長13.9米,由仙塊石墩組成,龍頭高翹,其尾如蛇。六棱碑上刻著形態(tài)各異,風格獨特的218個“龍”字。盤龍石雕,工藝精湛,為西南罕見之浮雕。
    天仙池相傳遠古的伏羲時代,天仙常于此沐浴。四周蒼巖環(huán)列,秀色可餐,池水是蒼山滴滿的翡翠,乳泉滴滴,如鼓琴瑟。亭中刻有仙女沐玉液的神話韻文,情文并茂,詠之有味。
    蒙頂山導游詞篇四
    陽光明媚,晴空萬里的一天,一大早,我們就向畫眉谷進發(fā)。我們的心啊,早已飛到了那美麗無比,充滿好奇的,十分好玩的畫眉谷。
    一路上,我們在車上有說有笑。到了畫眉谷,導游說:到畫眉谷了,大家下車吧。我抬頭一看,只見幾朵白云在天空中飄浮。好像在歡迎我們的到來。我們走進畫眉谷風景區(qū),道路兩邊鮮花盛開。陣陣花香襲來,讓我們倍感神清氣爽。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高大的銀白色的'瀑布,溪水從山頂直落下來,讓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沿著彎曲的山路我們攀爬至山巔,我們來到了山頂上的一個廣場。我們倚著欄桿往下看,啊,山底下,真美啊。樹葉微微飄動,花兒左右搖曳。接著,我們來到了小溪邊,小溪里有許多小魚,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著。好像在開一個舞林大會。非常歡迎我們似的。我見溪邊有一朵朵鮮花,數(shù)不盡的阿娜多姿柳枝。在風中婆娑,我頓時興致陡增。就采了一些鮮花柳枝編成花帽,給媽媽戴上。把媽媽高興地眉飛色舞。手舞足蹈,大笑不止。最后我們來到了小樹林里,林中有成千上萬只小鳥爭先恐后地鳴唱著。嘰嘰,喳喳叫聲好聽極了。
    太陽落山了,導游在不斷地催促我們離開。我心有不甘地又悄悄地看了畫眉谷一眼。我們才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這個令人流連忘返的地方。神奇的畫眉谷,與眾不同的畫眉谷,令人魂牽夢繞的畫眉谷,真美啊。我希望今后有機會再來一睹它的芳姿。
    蒙頂山導游詞篇五
    由蒙山和百丈湖兩個主景區(qū)組合而成,是四川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qū)之一。坐落在名山縣境內(nèi),距成都110公里,離雅安市15公里,318國道縱貫景區(qū),成都-雅安高速公路兩條引道與蒙山和百丈湖直接相連,交通十分方便。
    蒙山,橫亙于名山縣城西北側(cè),山勢北高南低,呈東北一西南帶狀分布,延伸至雅安境內(nèi)。山體長約10公里,寬約4公里。蒙頂五峰環(huán)列,狀若蓮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從蒙頂西眺可見峨眉、瓦屋、周公諸山。向東俯視,原野平疇,山巒起伏,溪澗縱橫,風景如畫?,F(xiàn)存建筑古剎永興寺、千佛寺、凈居庵等寺廟坐落于茶園翠靄茂林間,紅墻梵宇,別增情趣。
    蒙山因“雨霧蒙沫”而得名,這里因常年雨量達20xx毫米以上,古稱“西蜀漏天”。西麓雅安有“雨城”之名,又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說。雨多而形成云多、霧多的景象。春夏秋季,從山巔俯瞰,云霧飄浮于山嶺溝壑之間,小山浮露,恰似仙山瓊閣。冬天從山下仰觀,冰絲雪掛,山崗云繞,亦真亦幻。日出時金光漫射,紅云飄浮。小山座座,亦如只只鳳凰,沐浴著初升的朝陽。傍晚遠望名山、雅安兩城萬家燈火,如繁星落地,景象萬千。
    蒙山是中國種茶業(yè)和茶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蒙山茶祖師吳理真好開始在蒙頂馴化栽種野生茶樹,開始了人工種茶的歷史。唐宋時是蒙山茶的極盛時期。從唐玄宗天寶元年(720xx年)被列為貢品,作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專用品,一直沿襲到清代,歷經(jīng)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間斷。在民間,蒙頂茶歷來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來之物。因此,歷史悠久的蒙頂茶被稱為“仙茶”,蒙山被譽為“仙茶故鄉(xiāng)”。
    蒙頂茶的聲名遠揚使之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誦的對象。在我國,贊茶的名聯(lián)佳句首推以民諺方式流傳甚廣的“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琴茶》詩有“琴里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的吟唱。唐代黎陽王《蒙山白云巖茶》詩有“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的概嘆。宋代詩人文同《蒙頂茶》詩有“蜀土茶稱圣,蒙山味獨珍”的贊頌。唐宋大家孟郊、韋處厚、歐陽修、陸游、梅堯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為題的詩文。明清時代的詩文題詞則更為豐富,當代詩人、文學藝術(shù)家也留下了許多吟誦蒙山茶的華章佳句。悠久的茶史形成了特色獨具的蒙山茶文化。
    位于四川雅安名山縣,是世界茶文化圣山,是茶文明發(fā)祥地。西漢(公元前53年)茶祖吳理真在這里開人類種植茶樹先河,從唐代到清末,中央朝廷祈天祭祖專用茶源于皇茶園?!皳P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傾倒億萬茶客。佛經(jīng)“蒙山施食益”,供佛用“蒙山雀舌茶”皆源于此。中國茶經(jīng)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遍及五湖四海。
    其中的黃牙和甘露為上品,另外還有雀舌,毛峰,碧潭飄雪等。
    蒙頂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境內(nèi),四川盆地西南部,橫亙于名山縣城西北側(cè),山勢北高南低,呈東北一西南帶狀分布,延伸至雅安境內(nèi)。山體長約10公里,寬約4公里。蒙頂五峰環(huán)列,狀若蓮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
    蒙頂山導游詞篇六
    寶頂山位于大足縣城龍崗鎮(zhèn)東 北15公里處的寶頂鎮(zhèn),海拔52 7.83米。寶頂山是名僧趙智鳳 于公元1174-1252年間在大足 縣建石窟寺,歷時70余年建成。下面是本站為大家?guī)淼闹貞c寶頂山
    導游詞
    ,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寶頂山位于大足縣城龍崗鎮(zhèn)東北15公里處的寶頂鎮(zhèn),海拔527.83米。寶頂山石刻包括以圣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由號稱"第六代祖師傳密印"的趙智鳳于公元1174-1252年間(南宋淳熙至爐子佑年間)。歷時70余年,有總體構(gòu)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萬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同時,也是大足石刻精華之所在,并把中國石窟藝術(shù)推上了最高峰。
    圣壽寺依山構(gòu)筑,雄偉狀觀。南宋趙智鳳創(chuàng)建,后遭元、明兵燹,明、精兩度重修?,F(xiàn)存山門、天王殿、帝釋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燈殿和維摩殿七重殿宇,為清代重建,建筑面積1631.68平方米。
    大佛灣位于對壽寺左下一個形似"u"字形的山灣。崖面長約500米,高約8-25米。造像刻于東、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編為31號。其內(nèi)容前后連接,無一雷同,尤如一幅圖文并茂的畫卷。
    小佛灣位于圣壽寺右側(cè),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為一座石徹的壇臺,高2.31米,東西寬16.50米,進深7.90米。壇臺上用條石徹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薩像,通編為9號。
    寶頂山石刻表現(xiàn)出有異于中國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點:
    1、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罕見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場。大佛灣是為廣大世俗眾生進行說教的外道場,小佛灣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內(nèi)院,體系完備而有特色。在石窟的顯著部位,圖文并茂地刻有號稱"唐瑜伽部主總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跡圖,并在二十多處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趙智鳳"即身成佛"的形象。
    2、寶頂山石刻的表現(xiàn)形式在石窟藝術(shù)中獨樹一幟。大佛灣數(shù)千尊造像題材不重復,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內(nèi)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其間有教有理,有行有果,形成系統(tǒng)。經(jīng)變相對應配刻經(jīng)文、偈語、頌詞等,圖文并茂,且與藏經(jīng)有異,是歷代藏經(jīng)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獻,對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學術(shù)價值。
    3、造像注重闡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義與中國儒家的倫理、理學的心性及道教的學說融為一體,兼收博采,顯示了中國宋代佛學思想的特色。
    4、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shù)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造像內(nèi)容和表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經(jīng)變相通過求子、懷胎、臨產(chǎn),以及養(yǎng)育子女的過程,形象生動,感人肺腑。牧牛圖長達30余米,刻出林泉山澗,云霧繚繞,其間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詩般地再現(xiàn)了牧牛生活。又如橫笛獨奏的"吹笛女",充滿內(nèi)心喜悅的"養(yǎng)雞女",酒后昏亂的"父子不識"、"夫妻不識"、"兄弟不識"、"姐妹不識"的"醉酒圖"等等,無不活靈活現(xiàn)。雕刻大師們體驗生活之精微,再現(xiàn)生活之準確,令人嘆服。
    5、寶頂山石刻是石窟藝術(shù)的集大成之作,在諸方面都有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造像以能懾服人心為其創(chuàng)作原則,借以激發(fā)信眾對佛法的虔誠。造像、裝飾、布局、排水、采光、支撐、透視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觀音1007只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這不但是中國千手觀音之最,也是世界佛教藝術(shù)中一大奇觀。釋迦涅般像,又稱臥佛,全長31米,只露半身,其構(gòu)圖有"意到筆伏,畫外之畫"之妙,給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
    這是中國山水畫于有限中見無限這一傳統(tǒng)美學思想的成功運用。地獄變相龕刻陰森恐怖的十八層地獄;牛頭馬面猙獰強悍,受罪人呼天號地;尖刀、鋸解、油鍋、寒冰、沸湯諸般酷刑慘不忍睹,令人觸目驚心。圓覺洞內(nèi)的數(shù)十尊造像刻工精細,衣衫如絲似綢,臺座酷似木雕。洞口上方開一天窗采光,光線直射窟心,使洞內(nèi)明暗相映,神秘莫測。高大的華嚴三圣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傾,成功地避免了透視變形,袈裟縐褶舒展,披肩持肘,直至腳下,支撐手臂,使文殊手中所托數(shù)百斤重的石塔歷千年而不下墮。九龍浴太子圖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巖壁上方刻九龍,導泉水至中央龍口而出,讓涓涓清泉長年不斷地洗滌著釋迦太子,給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機,堪稱因地制宜的典范。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距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名僧趙智鳳于此建石窟寺,歷時70余年建成。寶頂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
    寶頂山石刻造像以大佛灣為中心,東有小佛灣、倒塔、龍頭山、殊始山、黃桷坡,南有高觀音,西有廣大山、松林坡、佛祖巖,北有巖灣、龍?zhí)丁γ娣鸬?,?3處景觀。其中以大佛灣石刻造像規(guī)模最大,藝術(shù)價值最高,保存最完好。
    寶鼎山又名寶頂山、鳴鳳山。位于 重慶市墊江縣境東部跳石與沙河之間,是東山尾部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1063米,寶鼎山景因其峰高頂尖和常有鳳凰鳴叫而得名。民國二十五年,清朝沙河鄉(xiāng)殷姓舉人的后人,送殷舉人的“寶鼎”二字書法遺作一幅,刻立在寺廟大雄寶殿正面香臺下的石壁上,從此名曰“寶鼎山”。
    獨特的山體構(gòu)造,造就了寶鼎山豐富的自然景觀,引來了歷史上宗教和旅游的繁榮。寶鼎山脈(東山)呈南北走向,寶鼎主峰峰頂由一礅巨石構(gòu)成,呈凸出的半圓形, 東面是刀切斧劈似的懸崖,人稱“舍身崖”。在峰頂?shù)钠脚_上,修有一個八邊行的觀景亭,名叫八角亭。正是這樣的山體結(jié)構(gòu)和山勢走向,使八角亭成了難得的觀云海、霧景、日出和賞月的最佳場所。從八角亭舉目遠眺,東南 方向的忠縣、豐都、涪陵等縣盡入眼簾,江河如玉帶,道路似蛛網(wǎng),炊煙繚繞,江山如畫。倘若是有幸觀看日出、云海、霧景,那更是如臨仙境。八角亭的另一面就是寶鼎廟宇,背靠寶鼎主峰之陡峭懸崖而建,木石結(jié)構(gòu),造型美觀大方,風格別致。屋宇雕梁畫棟,飛檐翹角色彩紛呈。站在廟前小山坡的樹林中可觀廟宇全景,層層疊疊,如同忠縣的石寶寨。難怪寶鼎山歷史上令無數(shù)道士、禪師、官貴、文人如癡如醉,流連忘返!
    寶鼎山山清水秀。跳石水庫如一面明鏡鑲嵌在山腳,湖水清澈,寶鼎山的倒影清晰可見。湖面波光粼粼,湖中野鴨戲 水,湖邊白鷺成群結(jié)隊覓食。大壩護欄美觀漂亮,為大壩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大壩旁邊還有一棵巨大的黃角樹,呈傘狀,十分壯觀。石砌大壩高百米,雄偉的堤壩展"高峽平湖"英姿。正在擬建中的龍灘水庫位于山的另一邊——沙河,它將是重慶市第一寬水面的人工湖,到時兩水夾一山,旅游潛力更大。
    寶鼎山自然景觀非常優(yōu)美 ,可謂人間仙境,“道”、“佛”均視其為理想的修身養(yǎng)性之地。唐朝初年,道教盛行(唐朝皇帝為了提高其身價和地位,鞏固其統(tǒng)治,認“老子”李爾為祖先,于是大興道教)。唐貞觀四年,一云游道長路過寶鼎山,遠看寶鼎主峰象一仰臥著的道士。爬上山頂一看,寶鼎最高峰又象一盤腿坐著的道士,主峰兩邊的兩個小山峰似道士的雙膝。“盤腿道士”前面有一小山峰,恰似一只香爐,香爐下還有一只昂著頭的石龜,遂以為此山與道家有緣。且“山頂群峰爭雄,山巒重疊,絕壁連峰。腑瞰大地,低萬嶺于天微,小千家于樹點,大好河山盡收眼底。置身山中,四周諸峰環(huán)繞,綠蔭如蓋,青松翠竹,云蒸霞蔚,花草茵馨,藤蘿垂掛。一年四季,景色宜人。春賞百花爭放,夏聽幽谷蟬鳴,秋看滿山紅葉,冬望皚皚白雪,再加上那百聽不厭的陣陣松濤,更使人留連忘返。”(摘自原《墊江報》周禮文文《旅游勝地寶鼎山》)。是難得的修身養(yǎng)性的理想之地,于是上報朝廷在寶鼎山修建道觀。
    唐朝開國功臣、門神尉遲敬德(因唐太宗李世明賜其姓胡,所以又名胡敬德)奉唐太宗李世明諭旨負責在寶鼎山修建道觀——清風觀的具體工作(清朝《縣宗教志》記載:山上廟宇為唐朝胡敬德所首創(chuàng))。一千年后的清朝雍正、乾隆時期,湖南耒陽敖山一位姓賀的高僧云游四方(其碑文上記載其曾:踏過三山五岳,遍游南北二京),來到寶鼎,看到寶鼎山清風觀雖然破敗不堪,但此地風景優(yōu)美,是理想的修身養(yǎng)性之地,于是重修廟宇,改道教的清風觀為佛教廟宇“光相寺”,任33世主持(前32任主持是道長),人稱其 “大智和尚”(其塔墓的碑文記載)。近一千四百年的宗教歷史、文化積淀,又使寶鼎山擁有十分豐富的人文景觀。渝東區(qū)縣,歷史上在山頂修建道觀、廟宇的及其少見,唯有墊江的寶鼎山!
    一次意外的考古發(fā)現(xiàn),把寶鼎山的歷史文化追溯到商朝,甚至更早。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在瞎馬寨附近一個叫店子埡口的地方,寶鼎林場挖土筑墻修建護林點時,出土了多件商代新石器,還有當時十分貴重的飾物——玉石綠母珠。這說明奴隸社會時瞎馬寨就有人類居住和生活,據(jù)此推測:寶鼎山可能是原始人類的發(fā)源地之一,這些原始人類也許是土生土長墊江人共同的祖先。因此,寶鼎山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寶鼎山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自然景觀堪稱重慶的“黃山”——迎客松、云海、霧景、日出、臥佛、千年杜鵑樹王、原始森林、紫杜鵑、紅杜鵑等;人文景觀可謂渝東的“峨眉”——歷史悠久的道、佛文化及廟宇、泥塑、浮雕、書法、八角亭、塔墓等古跡。還有飛龍寨、唐朝的進士墳及出土的二級文物——銅鏡、瞎馬古寨原始人類生活遺址及出土的商代新石器、避暑、賞雪等, 共有景點、景區(qū)36個。
    寶鼎山面向沙河方向的山脊、巖石上生長著許多漂亮松樹,行如黃山的迎客松。這么多漂亮的迎客松集中在一個區(qū)域,是重慶市所罕見的! 因此,寶鼎山不愧是“渝東名山”!自唐朝以來,寶鼎山就成了宗教勝地和官貴文人的旅游勝地。有的還乘興賦詩作詞,刻于石碑之上?,F(xiàn)還殘存一塊草書詩作,部分字雖模糊不全,但仍可辨其大意。
    至解放初期,寶鼎山香火十分興旺。最熱鬧的要數(shù)每年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期間,上山許愿、還愿、燒香拜佛的信徒摩肩接踵、絡(luò)繹不絕,山上更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有賣茶水的、賣小吃的、買小商品的……。據(jù)當?shù)乩先酥v:從六月初開始,鄰近幾個縣的香客便從四面八方擁向?qū)毝?。他們或敲鑼打鼓,或抬牲挑燭,背背香筒,手握香燭,從山下的永安、跳石、沙河鄰近的幾個廟起香,向?qū)毝ι竭M發(fā)。沿途香不熄,口不停(每10來個人就有一個“叫口”領(lǐng)頭誦經(jīng))。持續(xù)時間達 一月之久。
    在“五寶鼎”(光相寺與南經(jīng)堂之間的五個小山峰)附近,有一個四戶人家的蔡家灣。他們不耕田,不種地,全靠開旅社、食店和買香燭之類的小商品生活。后因土匪占山為王,香客稀少而被迫搬離。每逢廟會,商家云集。更有少數(shù)有商業(yè)眼光的人,在山上的黃金地段搭建數(shù)十個茅草棚,搞起了攤位出租,竟然供不應求!廟會期間,僅山上開小吃店賣稀飯、涼面、涼菜、油炸食品和賣小商品的攤販就達數(shù)十家之多。每天養(yǎng)活的叫花子就有五、六十個,足見其當時的繁榮景象。
    自八十年代開始,隨著人們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寶鼎游玩的人逐漸多了起來,以墊江、忠縣、豐都的的游人居多。雖然那時沒有上山公路,山上還是一片廢墟,既無吃又無住的地方,但這一切都擋不住人們對寶鼎山的熱情。特別是近幾年,自發(fā)到寶鼎山旅游的人數(shù)劇增,據(jù)林場防火登記冊記載,每年到寶鼎山的游人都在3萬以上。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寶頂山石刻造像以大佛灣為中心,東有小佛灣、倒塔、龍頭山、殊始山、黃桷坡,南有高觀音,西有廣大山、松林坡、佛祖巖,北有巖灣、龍?zhí)?、對面佛等,?3處景觀。其中以大佛灣石刻造像規(guī)模最大,藝術(shù)價值最高,保存最完好。
    大佛灣位于圣壽寺左下一個形似“u”字形的山灣。崖面長約500米,高約8-25米。造像刻于東、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編為31號。其內(nèi)容前后連接,無一雷同,尤如一幅圖文并茂的畫卷。 大佛灣是一馬蹄形山灣。在長約500米、高約15-30米的崖壁上,雕刻大小造像萬余軀。另有記載寶頂山造像由來和佛教密宗史實的碑刻7通,宋太常少卿魏了翁等題記17則,舍利寶塔2座。大佛灣石刻造像依 山勢崖形雕刻,浮雕高大,題材廣泛,龕窟銜接,布局雅謹,整體感強,氣象壯觀。佛像構(gòu)思新奇,雕刻技藝嫻熟,世俗色彩濃郁。內(nèi)容多屬佛經(jīng)故事。石刻珍品比肩接踵。主要造像有"護法神像"、"六道輪回"、"廣大寶樓閣"、"華嚴三圣像"、"千手觀音"、"釋迦涅般圣跡圖"、"父母恩重經(jīng)變像"、"地獄變像"、"圓覺道場"、"牧牛道場"等,形象逼真,寓意深刻。
    小佛灣位于圣壽寺右側(cè),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為一座石徹的壇臺,高2.31米,東西寬16. 50米,進深7.90米。壇臺上用條石徹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薩像,通編為9號。寶頂山主要為佛教密宗派造像道場。印度金剛智、不空和尚相繼來華,與善無畏一起傳播密教,并稱“開元三大土”,先后為三代傳人;并傳給惠果禪師,惠果禪師成為密宗第四代傳人。又經(jīng)過30年左右,出現(xiàn)柳本尊。之后,250余年,發(fā)展與坎坷同在,至趙智風,承襲密宗衣缽,成為密教傳人。873年4月8日,長安舉行“迎佛骨”儀式,“四方掣老扶幼”, “ 夾道佛聲振地”,“時 有軍卒,斷左臂于佛前,以手執(zhí)之,一步一禮,血流灑地,至于時行股步,嚙指截發(fā),不可勝數(shù),又有僧以艾覆頂上,謂之煉項、火發(fā)、痛作”,“頭頂焦爛,舉步倉迫?!?BR>    蒙頂山導游詞篇七
    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頂山,位于成都平原西部雅安市名山縣境內(nèi),緊傍成雅高速公路和318線國道,東距成都120公里,西距雅安15公里。是四川省首批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之一。20xx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aaa級旅游區(qū)。20xx年被國家旅游局晉升為aaaa旅游區(qū)。
    蒙頂山是世界茶文化發(fā)源地,世界茶文明發(fā)祥地,世界茶文化圣山,歷史上與峨眉山、青城山并稱蜀中三大名山。蒙頂山因女媧在此補天,夏禹治水在此祭天,茶神吳理真在此種茶而成為一座“神山”。在“蜀中三大歷史名山”中,蒙頂山的歷史文化最為悠久,我國第一部地理志《尚書.禹貢》有載?!安堂陕闷?,和夷底績”。這里蔡蒙之“蒙”,即指蒙頂山。
    蒙頂山前山倍感幽靜,后山秀氣靈人,又以享譽千年的名茶之鄉(xiāng)展示了中華茶文化的高雅。游者登臨蒙頂觀景、品茶,徜佯在千年茶文化故道游址,所到之處感受到的是蒙頂山的清新祥和,爽心悅目。古人說:“蒙頂天下雅”,這個雅字也就成為蒙頂山歷史文化及自然風光最具精練的總結(jié)。
    蒙頂山之雅,首先在于秀。前山倍感幽靜,后山秀氣靈人。蒙頂山是成都平原的植物寶庫,其中珍稀樹種有珙桐,千年銀杏,五星樹,八人會抱的紅豆樹,千年的野生古茶樹等。每逢春天一到,萬物復蘇,爭相吐蕊,花香回溢。曾有詩云“漏天難見蔚藍明,十日曾無一日晴。剛得曦陽末借照,陰云又已漫空生”。
    蒙頂山前山絕飛泉,寺藏翠海,茶園片片,綠浪連連;后山則怪石嶙峋,藤縈繞,林蔭蔽日,曲徑通幽。探迷峰,覽勝景,聽泉鳴,聞鳥聲,虛步蒼字,幾疑置身世外。
    春天山花爛漫,茶畦擁翠,滿山淑香;夏天云煙飄渺,蓊郁清景,秋天層林盡染,姹紫嫣紅;冬天火樹銀花,瑤峰絕壑。面對如此人間仙境詩人贊嘆道:“人夸峨眉天下秀,蒙頂堪比更添幽”。
    蒙頂山之雅,還在于高。蒙頂山得天獨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成就了蒙頂山高雅獨特的蒙頂山茶文化。蒙頂山是世界茶文化發(fā)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早年西漢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蒙頂山腰藥農(nóng)吳理真就開始在蒙頂山載培訓化野生茶樹,在五峰之中手植七株,后人稱為“仙茶”。蒙頂仙茶不斷,由于品質(zhì)特佳,制作精細,自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被引為皇帝祭天祀祖的專用品,一直沿襲至清末(1911)歷經(jīng)1146年從不間斷。
    現(xiàn)在“揚子江中水,蒙頂山上茶”成為流傳甚廣的詩句。而登臨蒙頂山,品味蒙頂茶自然也就成為無數(shù)人的人生一大快事,就連深諳音樂和茶道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也不例外。他在品嘗了蒙頂茶后,欣然留下了“琴里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的贊譽。從唐至宋,蒙頂山貢茶譽滿朝野?,F(xiàn)在作為皇家貢品的蒙頂茶的歷史,除了蒙頂山上保存完好的“皇茶園”等眾多歷史遺跡,更有眾多文章詩詞傳誦至今。當年黎陽王入川檢貢茶,在品飲了蒙頂山貢茶后留有“若叫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的贊譽。宋代詩文畫家文同的詩曰:“蜀土茶稱圣,蒙山味獨珍”,一個“稱圣”,一個“獨珍”,把蒙頂茶作最恰當?shù)脑u價茶以文傳,文隨茶播,博大精深,淵源流長的茶文化給蒙頂山風景名勝區(qū)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擴大了蒙頂山景區(qū)的深度,顯示了高雅的格調(diào)和意境。
    蒙頂山環(huán)境獨特,歷史悠久、人文內(nèi)涵豐富、文物古跡眾多,其主要景點就有茶壇、世界茶博館、天梯、天蓋寺、碑廊、陰陽石麒麟、古蒙泉、蓬萊閣、皇茶園、蒙茶仙姑、甘露石室、紅軍紀念館、禪惠之廬等知名景點。
    世界第一大茶壺位于蒙頂山停車場旁,世界第一大茶壺,直徑10米,茶壺嘴長3米,茶壺柄13米,壺身加壺嘴直徑近16米,壺高9.8米,茶水從直徑4米的大茶碗里漫出,形成落差50米的茶瀑布。茶壺、茶碗、茶瀑布,茶樹環(huán)繞,依山傍水,氣勢恢弘。依然一幅天然的茶畫,讓來到此處的蒙頂山游客,形象地感受到與世界茶文化圣山以脈相承德博大精深的蒙頂山茶文化。據(jù)考證,該茶壺為目前世界上直徑最大的茶壺。
    茶壇位于蒙頂山景區(qū)中軸線上,是由一座宏大的石刻三足寶鼎和九根盤龍雕刻石柱組成。三只鼎足分別刻有蒙頂山、青城山、峨嵋山,以此預示蜀中三大名山的鼎足地位。
    世界茶文化博物館坐落在茶壇中軸線以下,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聯(lián)體仿古建筑群。整個博物館建筑具有較高的外觀美感和獨特的藝術(shù)內(nèi)涵。博物館內(nèi)匯集了茶葉發(fā)展史上各個重要歷史階段和重要地域的詳實資料,將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通過珍貴的歷史文物、藝術(shù)的形象加工、詳實的史料展示,為世人呈現(xiàn)出一個“千秋蒙頂,茶香天下”的博大歷史畫卷。
    從禹王宮至天蓋寺正殿前有石梯1436階,落差240米,被稱為天梯。故自古有“上山高不極,云梯可到天”之說。相傳昔日大禹治水成功,率眾登蒙頂祭天,曾歷經(jīng)此道。
    天梯終點連接的是天蓋寺。天蓋寺因史載:蒙頂山雨偏多,俗稱漏天。故以“漏天之蓋”而得名。寺始建于漢代,宋淳熙年間重建,占地8000平方米,寺周12株銀杏參天蔽日,該銀杏據(jù)傳為西漢藥農(nóng)吳理真在蒙頂山親手所植始植14株。天蓋寺前始刻于大清雍正元年的“天下大蒙山碑記”出自于中國第一部地理志《尚書》,是蒙頂山茶文化的有力估證。天蓋寺主殿茶神殿中間為時代建筑古柱大殿。西漢藥農(nóng)吳理真在此結(jié)廬種植仙茶。故正殿塑吳理真全身坐像,右塑茶圣羽,左塑宋朝雅州知府雷簡夫。殿內(nèi)陳列歷代茶具和有關(guān)文史標本。游人至此,休憩品茗,聽茶文化介紹,賞蒙頂千年活化石—“龍行十八式”茶技,吃茶膳天品名茶,共談中國茶文化發(fā)展的今昔,深有雅趣。
    從天蓋寺后門沿上行走,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排并列有序的碑碣,碑碣上鐫刻著著名書法家王學仲、吳丈蜀、王澄、李半黎、和知名畫家吳一峰、秦學恭等人手跡,諸體皆備,風格獨特,所撰詩文格調(diào)高古,形成一個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典雅的茶詩書法長廊。
    沿著石板鋪成的山道向山頂走,山道幽徑之中,一堂石屏映入眼簾,這就是明代天啟二年(公元1620xx年)選蒙頂山特殊石料精心雕刻而成的石麒麟,麒麟頭頂遼闊的云天,足踏翻騰的海水,無論春夏秋冬,晴雨皆同,浮雕上的云霧和海水終年濕潤,而麒麟?yún)s始終干燥,為蒙頂之一大奇觀。麒麟之后有一座三開門布局石牌坊,駐足細看右過有“一飄甘露”四字,字上方有雙獅戲球浮雕始終為干,左也有“龍聚霧蒙”字的上方有雙鳳互朝浮雕常年為濕,而中間門上方則有“西來法沫”四字,字的上方龍鳳浮雕也是常年為濕。
    石牌坊之上就是古蒙泉。相傳為西漢吳理真種茶汲水之處,又稱“甘露井”傳說羌江河神之女從此井出入,故又名“龍井”,井側(cè)立有“古蒙泉”和“蒙泉”兩碑,均刻于清朝。井后石壁上斗大的“甘露”二字蒼勁有力。此井有蓋,形如盤龍。在過去年代,歷來為逢旱時,虔誠的人們祭祀天神求雨必到之處。
    蓬萊閣屹立于靈泉峰上的蓬萊閣可是看日出的好地方。山間云海茫茫,仿佛置身蓬萊仙島,浮于云濤之中,路過此地的游人,仿佛感覺自己身上也沾了點仙氣。
    門前有一刻有二十四座彌勒佛的精美砂巖香爐,為歷代采摘貢茶、燒香祭茶所用。園后有石虎巡山護茶圖像,體現(xiàn)了皇茶的尊嚴。
    蒙茶仙姑雕像是后人根據(jù)蒙茶仙姑和吳理真的愛情故事創(chuàng)作而成。塑像坐落于蒙頂山的最高峰,塑像高5.3米,其雕刻手法和藝術(shù)特點體現(xiàn)了中國歷史發(fā)展最鼎盛的三個朝代女性特點:漢代的頭式、唐朝的服飾,現(xiàn)代人的線條和身段。有人對此層贊嘆到“千載美贊萬斷,一尊玉魄永存”。
    蒙茶仙姑的雕像的對面是甘露石室。甘露石室又名蒙頂石殿。石門、石柱、石室、石梁,石室為雙檐斜山式全石結(jié)構(gòu)建筑,建筑風格甚為獨特。相傳此屋為吳理真種茶休憩之所,也是神話傳說當年吳理真和蒙茶仙姑結(jié)廬處,歷經(jīng)歷史滄桑,此室仍然保存完好。
    紅軍百丈關(guān)戰(zhàn)役紀念館座落于蒙頂之巔。是全面展示紅軍在川活動的重要展館。館內(nèi)陳列著紅軍1935年間在百丈關(guān)展開重大戰(zhàn)役的史料。館旁有徐向前題詞的碑刻——“紅軍亭”。駐足這些實物和題記面前,四周林木蒼翠,遙想紅軍北上抗日歷經(jīng)之艱難險阻,緬懷革命先輩無私無畏的偉大精神,敬仰中總是使我們的人生價值受到深刻啟迪。
    蒙頂山之雅還在于文物古跡,歷史遺產(chǎn)頗多。像甘露寺、永興寺都是其中的代表。永興寺地處蒙頂山西山麓,相傳三國時,天竺僧空定大師來華,見蜀之蒙頂山云霧繚繞,古木參天,有大乘氣象,結(jié)廬于此。在永興寺,山門右雕有九龍盤繞圖案。該寺大殿石樓3間兩閣12米,為全石結(jié)構(gòu)建筑,該殿有一種現(xiàn)象令人嘆為觀止。逢佛教節(jié)日,善男信女紛涌而至,永興寺至今仍香火旺盛。
    蒙頂山——茶文化圣山,這里沒有塵世的渲囂與張揚,只有文化的樸素與內(nèi)斂,這是一座真正的別具文化內(nèi)涵的大山,恬靜、幽雅、自然……讓人回味悠久。蒙頂山,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世外桃園。秀麗雅致的蒙頂山歡迎您,況覽茶圣山,感悟茶文化,登蒙頂,品蒙頂。
    蒙頂山導游詞篇八
    老頂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長治市東部,距市區(qū)2公里處,總面積2200公頃。園內(nèi)松柏蔥綠,桃李芬芳,古洞煙霞,曲徑通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老頂山森林公園導游詞的范文,歡迎閱讀。
    女土們、先生們:
    周末閑暇時,您是否常與家人、朋友到公園游玩呢?今天,我將帶大家到別具特色的森林公園去一游,相信您一定會體驗到以前所未曾體驗到的樂趣。
    老頂山森林公園位于長治市東北部,距城中心約7公里,地理位置非常優(yōu)越。該園東西寬約3公里,南北長約8公里,森林覆蓋率為68%,公園內(nèi)有五峰,俗稱五頂,由北向南依次為老頂、梳妝頂、玉皇頂、奶奶頂和新頂。五頂之中,老頂海拔最高,為1378米,由此冠稱“老頂山”。這里屬暖溫帶氣候,自然資源豐富,辟有老頂山風景旅游區(qū),神農(nóng)峰名勝旅游區(qū),林業(yè)科研考察區(qū)和動物養(yǎng)殖觀賞區(qū)四大景區(qū)。有的景區(qū)正處于開發(fā)建設(shè)之中。1983年被確定為山西省省級森林公園,1993年又被劃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無論四季與朝夕,這里都各具氣象,各有情致,冬春瑞雪紛飛青山素裹,秋夏千林盡染百草崢嶸。一會兒,我將帶大家一同走進美麗的森林公園,去領(lǐng)略它的絢麗壯觀,它的雄奇多姿。
    進入園區(qū),青松翠柏,果樹連片,山花爛漫。森林中植物種類繁多,藥用、經(jīng)濟、油料植物應有盡有。動物資源也十分豐富,屬國家保護鳥類有游隼、蒼鷹、紅腹角雉等,這些小生靈,為公園增添了許多的野趣和勃勃生氣,但愿我們能多碰到些可愛的小動物。
    各位朋友,我們首先要登500米長的臺階到新頂半山腰的南崖宮參觀一下。南崖宮依山而建,其門為閣樓式,栩栩如生的彩龍盤旋于四根丹柱上,雙層斗拱四挑,施琉璃脊獸。請大家隨我走入這一天然巖洞中,它寬24米,深15米,高6米,正面塑呂祖像,兩側(cè)為羅漢眾神像。沿著洞旁的臺階,我們可以走上一座二層六角秀美玲瓏的亭子,小超一下。再往上走至新頂之巔,是風雨樓,俗稱觀景樓,青石座臺,共3層,上下有石階相通,二、三層樓上前后各有大紅明柱八根,周圍砌有石欄,整個建筑雕梁畫棟,氣勢宏大。風起云涌,松濤怒吼時,站在這里,你會真切地體會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境界。再看四周這石刻天成的黑虎臥崗以及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峰峰嶺嶺,你會覺得平日的憂郁煩惱及塵世紛爭全都沒有了,有的只是透心的清爽和舒暢,仿佛所有的意念剎那問全都融入了眼前這美不勝收的風景之中,融入這大自然毫無雕飾的溫馨之中了。
    最后,我們到百谷山的主峰玉皇頂參觀炎帝銅像。相傳,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之一炎帝神農(nóng)氏曾在這里“嘗百谷、制耒耜,教民耕種”,首先在這里完成了人類由游牧到定居,從漁獵到農(nóng)耕的重大變革。老頂山有關(guān)炎帝的傳說及炎帝活動的遺跡很多,以炎帝為中心的開發(fā),使者頂山成為始祖之山,其文化內(nèi)涵源遠流長,吸引了海外僑胞前來尋根祭祖,可與山西洪洞大槐樹相媲美。為紀念炎帝,文物管理部門投資500多萬元,塑造了炎帝銅像,總重量100噸,由我國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設(shè)計,1990年9月1日奠基,1995年10月安裝完成。
    請看銅像左側(cè)這一巨型石碑,它長6米,高3米,攜刻著關(guān)于炎帝在此創(chuàng)立光輝業(yè)績的碑文。放置銅像的平臺用漢白玉欄桿圍繞,四周砌有護坡。銅像總高39米,其中,像高25米,基座高14米,寬24米,長29米?;址謨纱蟛糠郑谝徊糠譃槿龑?,每層高2米,表面為白色花崗巖貼面,有臺階相通;第二部分為展廳,外高8米,紅色花崗巖貼面,正面鑲著長8米,高5米的銅板敷設(shè)的牛頭浮雕。您知道為什么要刻牛頭嗎?因為炎帝氏族是以牛作為他們的“圖騰”,也就是他們的氏族保護神的,這里也隱含著炎帝馴養(yǎng)家畜,開創(chuàng)農(nóng)業(yè)的不朽貢獻。基座上的炎帝銅像為全身站立像,披發(fā)、赤臂,上身著獸皮,下身以樹葉相遮,微微抬起的雙手捧著一捆谷穗,其面部神態(tài)莊嚴肅穆,氣度非凡,是以一個神化了的人的形象設(shè)計,突出體現(xiàn)了對先祖的崇拜和敬仰。銅像面向著長治市區(qū)的方向,仿佛我們的祖先炎帝仍在關(guān)切地注視著他的子孫后代。
    我們由基座后的臺階進入展廳。這里以圖片、文字說明、實物等形式,展示了炎帝在此開創(chuàng)人類古代農(nóng)業(yè)文明的偉大貢獻。炎帝銅像中間是空的,沿旋梯可上至炎帝胸部谷穗處,這里是一個可容納20人站立的觀景平臺,站在如此高度,上黨盆地遠近景物,盡收眼底,城廓、農(nóng)舍、高樓、田園,可謂氣象萬千,讓人油然而升騰出一種偉大而謙恭的情愫,一種身為炎黃子孫的自豪感。
    各位朋友,今天的游覽就要結(jié)束了,讓我們再看我們的祖先——炎帝一眼,讓我們這些有著相同血緣的炎黃子孫共同努力,把我們的祖國母親裝扮得更加美麗。歡迎您再來游覽!
    蒙頂山導游詞篇九
    佛祖后面供奉的是觀音菩薩。因面向北,故稱倒座觀音。在佛教中,菩薩的地位僅次于佛。觀音菩薩左手持凈瓶,右手扶在左手上,她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佛法廣大。觀音作為菩薩本無性別,到南北朝時,北魏靈太后,為了更好的體現(xiàn)大慈大悲和方便閨房小姐供奉,改觀音為女身,從而產(chǎn)生了咱們所看到女身觀音像。觀音左邊是善才童子,右邊是龍女,是觀音的隨侍。
    ?;鄞蟮?BR>    大殿往上是愿心臺,面積約6000平方米。北部設(shè)有焚香許愿的大香爐。在這里燒香許愿是很靈的喲!在香爐前跪拜,抬頭能看清大佛慈祥端莊的面部表情,焚香叩拜后默默許愿,大佛會保佑你的愿望得以實現(xiàn)。
    蒙頂山導游詞篇十
    所以,匠師們大膽立意,多打一尊像在中間,以示十二位菩薩輪流問法。同時,為了突出“問法”這一主題,匠師們還刻意把進口的甬道拉長,并且處理得外小里大,構(gòu)成狹梯狀,使洞內(nèi)光線暗下來,然后在洞口上方開一扇天窗,由天窗射入一束強光,把觀眾的視線引到佛前長跪的菩薩身上,正如舞臺上的聚光燈一般,巧妙地點明了“問法”這一主題,同時又烘托出窟內(nèi)斑駁陸離、別有洞天的神秘氣氛。
    另外,更難能可貴的是,這個洞內(nèi)的所有造像都與大地渾然一體。圓覺洞并非是一個天然洞窟,它是匠師們在堅硬的巖壁上一錘一錘鑿出的洞。八百年前,匠師們的工具十分粗陋,當時又沒有爆破技術(shù)的廣泛運用,這樣人工一錘一錘鑿出這個精美的洞窟,必須要求工匠師除了具有高度的智慧、嚴謹?shù)膽B(tài)度和嫻熟的技巧之外,還必須付出艱巨的勞動才行。我想,是一種信仰的力量讓工匠師們創(chuàng)造了奇跡。
    六道輪回圖位于寶頂山第3龕,宋代作品。此摩崖造像,頂部為平頂,頂高7.80米,像寬4.80米。龕中刻有一個直徑為2.7米的圓形巨輪,名“六趣輪”。按照佛教的說法,此輪是載人于三界六道中生死運轉(zhuǎn)的車輪。輪外即業(yè)力的主載者“無常死主”,頭頂“三世佛”,面目丑怪,蓬頭獠牙,腳踏鰲頭,口銜輪沿,雙臂環(huán)抱巨輪,以此表示人生之“業(yè)力”不可逆轉(zhuǎn)。
    六道輪可分為四層。內(nèi)層中心刻結(jié)跏跌坐的卷發(fā)修行者。其左側(cè)有一只豬,右側(cè)有一只鴿,座下有一條蛇。此三種動物,分別表示愚癡、貪染、嗔?!叭尽薄7鸾陶J為,人生有諸多惡業(yè)因,其中尤以“三毒”為最,成為產(chǎn)生諸惡業(yè)的根本,故又稱為“三不善根”,列為“根本煩惱”之首。
    蒙頂山導游詞篇十一
    四季分明,大自然和歷史締造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融交匯,極具吸力,昔日的臨邛古道和南方絲綢之路把蒙頂山,碧峰峽與貢嗄山、海螺溝、瀘定橋、跑馬山、西昌邛海等旅游景區(qū)連成了又一條黃金旅游熱線。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蒙頂山,西距雅安市區(qū)15公里,是一座歷史悠久,風景秀麗的名山,是蜀中一大名勝,與著名的峨眉山、青城山齊名,并稱四川的三大名山。它以夏禹足跡所至而有“禹貢蒙山”之稱,以入貢“仙茶”名列經(jīng)傳而有“天下第一茶”之美譽,逝代南方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蒙頂山麓有著濃郁的川西鄉(xiāng)村景色,茂林修竹,水橋流水,環(huán)抱農(nóng)舍。從海拔80-1000米左右的中山地帶,由西向東,片片茶園,堆青疊翠,綠浪翻涌,蒼翠宜人,蔚為壯觀?,F(xiàn)存古剎永興寺、天蓋寺、千佛寺、凈居庵等寺廟坐落于茶園翠靄茂林間,紅墻梵宇,別增情趣。中山以上是森林地帶。林木覆蓋,綿延至整個后山。這里是常綠針葉、闊葉混交林帶,四季蔥蘢,春夏之際益發(fā)秀麗。主峰蒙頂?shù)墓陪y杏群,樹齡超過千年,高大挺拔,春夏有如青蓋,秋日宛若金云,十里可見,煞是奇特。
    蒙頂山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說。雨多而形成云多、霧多的景象。春夏秋季,從山巔俯瞰,云霧飄浮于山嶺溝壑之間,小山浮露,恰似仙山瓊閣。冬天從山下仰觀,冰絲雪掛,山崗云繞,亦真亦幻。日出時金光漫射,紅云飄浮。小山座座,亦如只只鳳凰,沐浴著初升的朝陽。傍晚遠望名山、雅安兩城萬家燈火,如繁星落地,景象萬千。
    蒙頂山導游詞篇十二
    蒙頂山之雅,還在于高。蒙頂山得天獨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成就了蒙頂山高雅獨特的蒙頂山茶文化。蒙頂山是世界茶文化發(fā)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早年西漢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蒙頂山腰藥農(nóng)吳理真就開始在蒙頂山載培訓化野生茶樹,在五峰之中手植七株,后人稱為“仙茶”。蒙頂仙茶不斷,由于品質(zhì)特佳,制作精細,自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被引為皇帝祭天祀祖的專用品,一直沿襲至清末(1911)歷經(jīng)1146年從不間斷。
    現(xiàn)在“揚子江中水,蒙頂山上茶”成為流傳甚廣的詩句。而登臨蒙頂山,品味蒙頂茶自然也就成為無數(shù)人的人生一大快事,就連深諳音樂和茶道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也不例外。他在品嘗了蒙頂茶后,欣然留下了“琴里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的贊譽。從唐至宋,蒙頂山貢茶譽滿朝野?,F(xiàn)在作為皇家貢品的蒙頂茶的歷史,除了蒙頂山上保存完好的“皇茶園”等眾多歷史遺跡,更有眾多文章詩詞傳誦至今。當年黎陽王入川檢貢茶,在品飲了蒙頂山貢茶后留有“若叫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的贊譽。宋代詩文畫家文同的詩曰:“蜀土茶稱圣,蒙山味獨珍”,一個“稱圣”,一個“獨珍”,把蒙頂茶作最恰當?shù)脑u價茶以文傳,文隨茶播,博大精深,淵源流長的茶文化給蒙頂山風景名勝區(qū)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擴大了蒙頂山景區(qū)的深度,顯示了高雅的格調(diào)和意境。
    蒙頂山環(huán)境獨特,歷史悠久、人文內(nèi)涵豐富、文物古跡眾多,其主要景點就有茶壇、世界茶博館、天梯、天蓋寺、碑廊、陰陽石麒麟、古蒙泉、蓬萊閣、皇茶園、蒙茶仙姑、甘露石室、紅軍紀念館、禪惠之廬等知名景點。
    世界第一大茶壺位于蒙頂山停車場旁,世界第一大茶壺,直徑10米,茶壺嘴長3米,茶壺柄13米,壺身加壺嘴直徑近16米,壺高9.8米,茶水從直徑4米的大茶碗里漫出,形成落差50米的茶瀑布。茶壺、茶碗、茶瀑布,茶樹環(huán)繞,依山傍水,氣勢恢弘。依然一幅天然的茶畫,讓來到此處的蒙頂山游客,形象地感受到與世界茶文化圣山以脈相承德博大精深的蒙頂山茶文化。據(jù)考證,該茶壺為目前世界上直徑最大的茶壺。
    茶壇位于蒙頂山景區(qū)中軸線上,是由一座宏大的石刻三足寶鼎和九根盤龍雕刻石柱組成。三只鼎足分別刻有蒙頂山、青城山、峨嵋山,以此預示蜀中三大名山的鼎足地位。
    世界茶文化博物館坐落在茶壇中軸線以下,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聯(lián)體仿古建筑群。整個博物館建筑具有較高的外觀美感和獨特的藝術(shù)內(nèi)涵。博物館內(nèi)匯集了茶葉發(fā)展史上各個重要歷史階段和重要地域的詳實資料,將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通過珍貴的歷史文物、藝術(shù)的形象加工、詳實的史料展示,為世人呈現(xiàn)出一個“千秋蒙頂,茶香天下”的博大歷史畫卷。
    從禹王宮至天蓋寺正殿前有石梯1436階,落差240米,被稱為天梯。故自古有“上山高不極,云梯可到天”之說。相傳昔日大禹治水成功,率眾登蒙頂祭天,曾歷經(jīng)此道。
    蒙頂山導游詞篇十三
    女土們、先生們:
    周末閑暇時,您是否常與家人、朋友到公園游玩呢?今天,我將帶大家到別具特色的森林公園去一游,相信您一定會體驗到以前所未曾體驗到的樂趣。
    老頂山森林公園位于長治市東北部,距城中心約7公里,地理位置非常優(yōu)越。該園東西寬約3公里,南北長約8公里,森林覆蓋率為68%,公園內(nèi)有五峰,俗稱五頂,由北向南依次為老頂、梳妝頂、玉皇頂、奶奶頂和新頂。五頂之中,老頂海拔最高,為1378米,由此冠稱“老頂山”。這里屬暖溫帶氣候,自然資源豐富,辟有老頂山風景旅游區(qū),神農(nóng)峰名勝旅游區(qū),林業(yè)科研考察區(qū)和動物養(yǎng)殖觀賞區(qū)四大景區(qū)。有的景區(qū)正處于開發(fā)建設(shè)之中。1983年被確定為山西省省級森林公園,1993年又被劃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無論四季與朝夕,這里都各具氣象,各有情致,冬春瑞雪紛飛青山素裹,秋夏千林盡染百草崢嶸。一會兒,我將帶大家一同走進美麗的森林公園,去領(lǐng)略它的絢麗壯觀,它的雄奇多姿。
    進入園區(qū),青松翠柏,果樹連片,山花爛漫。森林中植物種類繁多,藥用、經(jīng)濟、油料植物應有盡有。動物資源也十分豐富,屬國家保護鳥類有游隼、蒼鷹、紅腹角雉等,這些小生靈,為公園增添了許多的野趣和勃勃生氣,但愿我們能多碰到些可愛的小動物。
    各位朋友,我們首先要登500米長的臺階到新頂半山腰的南崖宮參觀一下。南崖宮依山而建,其門為閣樓式,栩栩如生的彩龍盤旋于四根丹柱上,雙層斗拱四挑,施琉璃脊獸。請大家隨我走入這一天然巖洞中,它寬24米,深15米,高6米,正面塑呂祖像,兩側(cè)為羅漢眾神像。沿著洞旁的臺階,我們可以走上一座二層六角秀美玲瓏的亭子,小超一下。再往上走至新頂之巔,是風雨樓,俗稱觀景樓,青石座臺,共3層,上下有石階相通,二、三層樓上前后各有大紅明柱八根,周圍砌有石欄,整個建筑雕梁畫棟,氣勢宏大。風起云涌,松濤怒吼時,站在這里,你會真切地體會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境界。再看四周這石刻天成的黑虎臥崗以及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峰峰嶺嶺,你會覺得平日的憂郁煩惱及塵世紛爭全都沒有了,有的只是透心的清爽和舒暢,仿佛所有的意念剎那問全都融入了眼前這美不勝收的風景之中,融入這大自然毫無雕飾的溫馨之中了。
    最后,我們到百谷山的主峰玉皇頂參觀炎帝銅像。相傳,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之一炎帝神農(nóng)氏曾在這里“嘗百谷、制耒耜,教民耕種”,首先在這里完成了人類由游牧到定居,從漁獵到農(nóng)耕的重大變革。老頂山有關(guān)炎帝的傳說及炎帝活動的遺跡很多,以炎帝為中心的開發(fā),使者頂山成為始祖之山,其文化內(nèi)涵源遠流長,吸引了海外僑胞前來尋根祭祖,可與山西洪洞大槐樹相媲美。為紀念炎帝,文物管理部門投資500多萬元,塑造了炎帝銅像,總重量100噸,由我國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設(shè)計,1990年9月1日奠基,1995年10月安裝完成。
    請看銅像左側(cè)這一巨型石碑,它長6米,高3米,攜刻著關(guān)于炎帝在此創(chuàng)立光輝業(yè)績的碑文。放置銅像的平臺用漢白玉欄桿圍繞,四周砌有護坡。銅像總高39米,其中,像高25米,基座高14米,寬24米,長29米?;址謨纱蟛糠郑谝徊糠譃槿龑?,每層高2米,表面為白色花崗巖貼面,有臺階相通;第二部分為展廳,外高8米,紅色花崗巖貼面,正面鑲著長8米,高5米的銅板敷設(shè)的牛頭浮雕。您知道為什么要刻牛頭嗎?因為炎帝氏族是以牛作為他們的“圖騰”,也就是他們的氏族保護神的,這里也隱含著炎帝馴養(yǎng)家畜,開創(chuàng)農(nóng)業(yè)的不朽貢獻?;系难椎坫~像為全身站立像,披發(fā)、赤臂,上身著獸皮,下身以樹葉相遮,微微抬起的雙手捧著一捆谷穗,其面部神態(tài)莊嚴肅穆,氣度非凡,是以一個神化了的人的形象設(shè)計,突出體現(xiàn)了對先祖的崇拜和敬仰。銅像面向著長治市區(qū)的方向,仿佛我們的祖先炎帝仍在關(guān)切地注視著他的子孫后代。
    我們由基座后的臺階進入展廳。這里以圖片、文字說明、實物等形式,展示了炎帝在此開創(chuàng)人類古代農(nóng)業(yè)文明的偉大貢獻。炎帝銅像中間是空的,沿旋梯可上至炎帝胸部谷穗處,這里是一個可容納20人站立的觀景平臺,站在如此高度,上黨盆地遠近景物,盡收眼底,城廓、農(nóng)舍、高樓、田園,可謂氣象萬千,讓人油然而升騰出一種偉大而謙恭的情愫,一種身為炎黃子孫的自豪感。
    蒙頂山導游詞篇十四
    大家好!歡迎來到蒙山風景名勝區(qū)旅游觀光!
    蒙山風景名勝區(qū)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邊緣,與成都相距100公里的名山縣境內(nèi)。由蒙山、百丈湖、清漪湖等景區(qū)組成。1986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審定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qū)。
    蒙山又名蒙頂山,因夏禹足跡所至而有“禹貢蒙山”之稱;以人貢“皇茶”千載不衰而有“仙茶故鄉(xiāng)”之名;以風景秀麗聞名遐邇而有游覽勝地之譽。分布于山下的百丈、清漪兩座人工湖,則以翡翠般的湖山水景,與清雅宜人的蒙山共同組合成全景區(qū)誘人的自然風光。真正是:水因山而增秀,山連水而更幽。我相信各位游覽中定會得出同樣的感受。
    由于各位的時間寶貴,也還由于景區(qū)比較寬廣,一天之內(nèi)很難處處游到,因此我們將選擇最精華的景段游覽,其它一時不能前往的景點,只能在途中由我作一些口頭簡介來彌補了。特別要聲明一點,我們所說“最精華”是指景物最集中,游覽最順路的景段,也就是一路走去看的東西最多的線路,絕不存在貶低其它景點的意思。事實上那些深山古寺、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景觀,也是十分迷人的。各位如有興致,留宿山中,然后一一觀賞,就知道我絕非虛言了。好了,現(xiàn)在我們已開始走進蒙山,讓我向大家先說一說蒙山景區(qū)的特色吧!
    蒙山在名山縣城西15里處,山體長10公里,寬約4公里,最高峰海拔1456米,年平均氣溫攝氏13.5度。山上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氣候宜人,林木十分茂盛。這里最大的特點是雨多、霧多、云多。常年云霧茫茫、煙雨蒙蒙,蒙山之名就是因此而來,蒙山茶之品質(zhì)優(yōu)良也是因此而來。從旅游的角度來說蒙山有峨眉之秀,青城之幽,又以享譽千年的名茶之鄉(xiāng)展示了中華茶文化的高雅。人們來到蒙山,觀景、品茶,徜徉在千年茶文化故跡的游道上,處處感受到的是一片清新祥和,毫無粗鄙塵俗之氣。有人說“蒙山天下雅”。我認為不敢說天下第一,但這個雅字確乎是蒙山最基本的旅游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