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實踐論讀書筆記(模板8篇)

字號: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踐論讀書筆記篇一
    在老師的要求下讀了毛澤東主席的《實踐論》。感覺真是半暈半懂,大約是個人水平實在有限吧,在這里我就隨便說說第一感想好了,請讀者多多包涵。
    《實踐論》,顧名思義以實踐為中心展開論述。開篇先說明了實踐的重要性,然后又詳細的從各方面分析“實踐”這個詞語。全篇當中引用了許多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也打了一些比方使得論證更為具體。這是毛主席的代表作之一,上網(wǎng)搜索便可知道這篇文章還有著很強的政治地位,在革命中起了引導思想的重要作用等等。幾十年過去它依舊被人們傳送著,以科技的手段出現(xiàn)在我面前的電腦上供人研讀,自然也是對它價值的無聲肯定。
    但是對于我來說,假若沒有人告訴我它的價值,可以確定,我是根本看不出它有這么高的社會地位的,因為我很少接觸這么專業(yè)的哲學,通俗的說,就是不懂行情,所以發(fā)現(xiàn)不了它的價值所在。
    它是俞伯牙,可我卻不是鐘子期;它是千里良駒,可我卻不是它的伯樂。
    讓人有一種悲哀的感覺啊。
    人世間千千萬萬的人,又有多少只是生命的過客,匆匆的來,匆匆的去,何以匆匆,奈何匆匆。
    實踐論讀后感不過,幸好,世界上還是有許多可以理解你的人的,要不然,又怎會有那么多人稱頌這《實踐論》呢?《實踐論》也不會有如此高的地位了吧。
    再回過頭來,談談我對“實踐”的看法吧。
    眾所周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想要知道某件事是否可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實踐。所以生活中總是充滿了大大小小的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辨證唯物論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它的 階級性,公然申明辨證唯物論是為無產(chǎn)階級服務的;再一個 就 是它的實踐性,強調理論對于實踐的依賴關系,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判定認識 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辨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 可見實踐的重要性。
    然而面對不同的事,實踐的方式和遇到的困難也不同。我們應當理性、智慧地實踐。實踐前先考慮一下執(zhí)行之后是否會帶來傷害和不必要的損失,不可為了好奇心而實踐所有的事情,例如抽煙吸毒等是萬萬不能嘗試的;實踐過程中還要細心謹慎,認真執(zhí)行,不要因為細小的疏忽而使得結果差以千里;也不可半途而廢,堅定了目標就沒有放棄的道理;實踐完成后,應該認真總結,讓這次實踐發(fā)揮它應有的價值。
    實踐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不如意,但是,應該盡力去克服解決,才能有所收獲。
    請大膽的去實踐吧!
    實踐論讀書筆記篇二
    這篇《實踐論》仿佛又重新上了一堂思政課,感觸頗多,既是對歷史的一種感悟,也是對當今社會的一種思考,更是對我們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態(tài)度、學習態(tài)度的一種深思,一種領悟。
    也許是今日無事,也許是出于想盡快完成任務的目的便從百度搜來讀了一下,沒想到為完成一個任務卻讓自己感觸頗深。從客觀的角度,從大的方面來說,我個人覺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初步的了解及把握了《實踐論》的基本內涵??偟膩碚f毛澤東的《實踐論》是一部關于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重要著作,是以社會實踐為基礎,系統(tǒng)地論證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學文的都知道: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以實踐為基礎的認識的辨證過程包括兩次飛躍,第一次飛躍是從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第二次飛躍是從理性認識實踐。因此,認識的辯證過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在感性認識中獲得的豐富的材料,經(jīng)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整理,將符合實際的部分上升為理性認識,去指導實踐活動和接受實踐的檢驗。
    從字面我們就可以了解到與經(jīng)驗主義者相反,教條主義者是只講理論,不聯(lián)系實際,一切硬往理論上套。這也就讓我想到我們高中學思政時老師的舉例:我們學生往往容易如此,學校為我們安排了社會實踐活動和實習活動,就是為了要我們多聯(lián)系實際,少說空話,避免教條主義。同時,實踐又有利于加深對理論的認識。這也就是我們學習了關于數(shù)據(jù)庫的理論同時還要做實驗的原因,即加深對理論的理解與把握。
    綜上,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實踐論》在世界觀上的重要性。從而我們不難理解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當然,實踐論還有其重大的方法論意義。
    實踐論讀書筆記篇三
    劉寬08級生物工程20142967
    通篇讀了這篇文章,發(fā)現(xiàn)通篇都在講述這個道理:“實踐是尋求真知的唯一途徑”、“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和檢驗標準”。
    《實踐論》告訴我們認識是怎樣產(chǎn)生的,他告訴人們關于人的認識,不論對于自然界、對于社會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即由淺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結合實踐,我們對事物的認識也有這樣一個發(fā)展過程。一方面,我們要注意積累工作中的認識和經(jīng)驗,另一方面,正向《實踐論》中所說的那樣,一個人的知識,不外直接經(jīng)驗的和間接經(jīng)驗的兩部分。我們要注意需學習他人的經(jīng)驗,采取拿來主義,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幫助我們工作的完成。認識從實踐開始,經(jīng)過實踐得到了理論的認識,還須再回到實踐去。認識的能動作用,不但表現(xiàn)于從感性的認識到理性的認識之能動的飛躍,更重要的還須表現(xiàn)于從理性的認識到革命的實踐這一個飛躍。理論的東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觀真理性這個問題,要完全地解決這個問題,只有把理性的認識再回到社會實踐中去,應用理論于實踐,看它是否能夠達到預想的目的。這時認識還沒完,人們不但常常受到科學條件和技術條件的限制,而且也受著客觀過程的發(fā)展及其表現(xiàn)程度的限制。許多時候須反復失敗過多次,才能糾正錯誤的認識,才能到達于和客觀過程的規(guī)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夠變主觀的東西為客觀的東西。辨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的地位,認為人的認識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排斥一切否認實踐重要性、使認識離開實踐的錯誤理論。列寧這樣說過:“實踐高于(理論的)認識,因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有直接現(xiàn)實性的品格?!编囆∑酵驹?jīng)也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不論是學習還是總結,都要找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在結合中升華,在結合中創(chuàng)新,在結合中發(fā)展。為此,要把調查與研究結合,既弄清情況,又理出頭緒;把經(jīng)驗與教訓結合,成功的經(jīng)驗固然重要,但失敗的教訓更可貴,從教訓中學習往往使人更聰明;把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合,既要有豐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質;把集中起來與堅持下去結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確的意見形成科學的決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實。這樣,經(jīng)常不斷地升華,使零碎的變成系統(tǒng)的,樸素的上升為理性的,又回到實踐中運用,在實踐中檢驗,在實踐中發(fā)展。從而,形成實踐、認識、總結、再實踐、再認識、再總結的良性循環(huán)。
    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在做錯了一件事時,須知道每一件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不一樣,事物發(fā)展都有因果關系,有時候不同的“因”會產(chǎn)生相同的“果”,如果不能很好的明白這件事具體發(fā)生的原因,看清這件事發(fā)生的本質,而只是簡簡單單的作表面處理,是無法收到很好的效果的。
    經(jīng)久不衰,必須將實踐與理論充分結合,只有這樣企業(yè)才能常青,公司才能進步,學識才能發(fā)展。
    總之,讀了《實踐論》之后,我受到了文章的感染,所以寫下了這篇讀后感。無論是現(xiàn)在還是未來,無論在哪里,我們都應盡量營造一個實踐、認識、總結、再實踐的良性循環(huán)。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勇于創(chuàng)新!
    《實踐論》讀后感
    在馬克思主義原理基本概論課上,曾多次聽老師提到毛澤東的《實踐論》,便找來讀了一下,仔細思考后,覺得受益頗深。我覺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
    內容正是生產(chǎn)活動、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等等。因此認識對社會實踐同樣有著依賴關系。
    《實踐論》具體地論述了實踐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人類的生產(chǎn)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決定其他一切活動;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推動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認識外界的真理性的標準;實踐還是認識的目的,無產(chǎn)階級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階級性和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兩個最顯著的特點。該著作說明了在實踐基礎上認識發(fā)展的辯證過程,論述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批判了唯理論和經(jīng)驗論的錯誤。人類認識發(fā)展的全過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的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
    《實踐論》這篇文章的重大理論意義,不僅在于它革新了我們的世界觀,更在于它對中國革命的巨大推動作用。它批判了兩種不良傾向,其一是經(jīng)驗主義,其二是教條主義。認識與實踐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我們講知行一致同樣需要建立在認識的基礎上,而實踐在認識的整個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秾嵺`論》對教條主義的批判。與經(jīng)驗主義者相反,教條主義者只講理論,不聯(lián)系實際,一切硬往理論上套。我們學生往往容易如此。學校為我們安排了社會實踐和實習活動,就是為了要我們多聯(lián)系實際,少說空話,避免教條主義。同時,實踐又有利于加深對理論的認識。
    同時,我們也可以理解到,實踐固然重要,但實踐不是一切。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我們通過接受外部信息,通過主動觀察,形成了對事物表象的認識,即感性認識,這是不自覺完成的。如果我們掌握了足夠的資料,并對其加以整理、歸納和總結,便會得到事物之間的本質的、必然的、穩(wěn)定的聯(lián)系,即規(guī)律。形成了對規(guī)律的認識,這才到了理論層面。而理論還需經(jīng)過實踐的檢驗。正如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一樣,沒有經(jīng)過實踐檢驗的理論不一定是正確的理論。
    毛澤東總結出通過實踐而發(fā)現(xiàn)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fā)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
    的真理性。唯有如此,才能不斷提高人的思想覺悟,才能不斷提高人的工作能力。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實踐論在世界觀上的重要性。而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通過實踐而發(fā)現(xiàn)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fā)展真理,這就是真理的發(fā)展過程。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如此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這就是認識發(fā)展的總過程。
    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這就是我讀毛澤東同志《實踐論》的心得,也是我所領悟到《實踐論》的精華內容。
    實踐論讀書筆記篇四
    以下是由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出來的實踐論
    讀書筆記
    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對具體來說就是:在對任何事情沒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結論。具體的操作過程可以是:
    1)觀察事物的外在特性:盡可能多地從不同的側面觀察事物的特性,詳細列舉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
    2) 觀察事物的內在特性:探尋事物內在特性,盡可能多地列舉事物的特性的各個要素。
    3)觀察事物的變化過程:即探尋事物特性如何隨推演變化的。劃分事物的變化階段、描述每個階段的事物特性的變化。
    4)觀察手段:從一切可以或得文字、影像、交流、思考中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記錄。提取過程中,保持客觀態(tài)度,忽略原作者所有帶有推斷性、結論性或感性化的描述。
    5) 觀察事物內在聯(lián)系:描述事物內部的各個要素是如何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的。
    6) 觀察事物外在聯(lián)系:描述事物與周邊相關的聯(lián)系:是如何區(qū)別與聯(lián)系的,整體與局部是如何互動的。
    7) 技術方法:矩陣法,關系圖,時間軸。
    8)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循環(huán)反復,不斷加深對事物的認識,摸索出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事物的發(fā)展做出合理預測。
    實踐論的提出根本意圖是指導人們認識世界、指導人們依據(jù)對客觀事物的深入認識來改造世界。
    《實踐論》文題雖為“實踐論”,但其論述的過程卻始終不離開認識。通過不斷闡述認識與實踐的聯(lián)系,從而更能深刻地表達實踐、解釋實踐。
    《實踐論》首先說明了認識對生產(chǎn)和階級斗爭的依賴關系,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里,人的社會實踐其內容正是生產(chǎn)活動、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等等。因此認識對社會實踐同樣有著依賴關系。
    通過闡述認識的發(fā)展過程,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認識究竟怎樣從實踐產(chǎn)生,而又服務于實踐。
    但是,認識的目的不是認識本身,而是用于實踐、改造世界。因而認識來源與實踐,并要回歸實踐。辯證唯物論的認識運動,在獲得理性認識之后,還有更重要的過程,那便是從理性的認識到指導實踐又一個飛躍。通過得來的認識指導實踐,并且在實踐中檢驗的發(fā)展認識,這是認識過程的繼續(xù)。
    認識運用于實踐并得到證實之后,人們對于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fā)展階段內的認識運動便是完成了,對于過程的推移來說認識并沒有完成。事物是不斷變化和發(fā)展的,實踐活動也會跟著變化發(fā)展,所以,認識同樣要不斷變化和發(fā)展。
    于是,我們得出,在單個對于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fā)展階段內的認識中,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真理,又通過實踐證實真理和發(fā)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
    《實踐論》不僅深刻而又系統(tǒng)地論述了認識與實踐密切關系,同時也對一些與實踐相關的問題給予了精辟獨到的見解,使我深受啟發(fā)。
    關于人們在面臨新的實踐活動的信心問題。通常人們都不愿在沒有把握、不清楚情況的時候去進行某種實踐。在《實踐論》的論述中,談到了一個人的勇氣與信心跟他對工作的內容和環(huán)境有沒有規(guī)律性的了解直接相關。這對于我們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在學習、研究以至將來的工作都會面臨各種機會與挑戰(zhàn),而對于面臨的實踐活動我們的了解程度直接影響我們的信心。許多人總埋怨機會太少,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了解各方面知識與經(jīng)驗,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chuàng)造成功。
    《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對于實踐的正確而系統(tǒng)的見解,對于指導當時的中國革命,指導我們現(xiàn)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都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它,并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于我們的實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參與實踐,收獲成功。
    小時候學過一篇課文叫《小馬過河》。老馬看到小馬長大了,讓他獨自馱一袋麥子去磨坊,然而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河水是深是淺小馬發(fā)愁了,老牛個子高,認為河水很淺,剛沒小腿。松鼠個子小,認為河水很深,還淹死了他的一個同伴。小馬不知道怎么辦,只有回去問媽媽。媽媽親切地對小馬說:"孩子,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淺,你去試一試,就知道了。"最終的結果是:河水既沒有老牛說的那樣淺,也沒有松鼠說的那樣深,小馬成功渡過河,完成了媽媽交代的任務。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毛澤東的《實踐論》,對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和行的關系,剖析得非常透徹,是在馬克思哲學的基礎上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論述。
    中國有個"閉門造車"的
    成語
    ,比喻做事不考慮客觀情況,脫離實際。至于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閉門造車",則是形容不顧實際,也不吸取別人的經(jīng)驗,一味主觀地杜撰瞎造的意思,好比關起門來在家里制造車子,而完全不考慮門外的實際情況和實際需要,結果就不合規(guī)格,不能適用。
    當然,意識對物質起能動作用。列寧說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革命運動的成功離不開實踐經(jīng)驗,就象過去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領導者,如果是一些沒有經(jīng)驗的人,不是那些經(jīng)過無數(shù)次失敗的教訓,再結合具體實際,總結經(jīng)驗和教訓,使得戰(zhàn)術和戰(zhàn)略上取得成功的經(jīng)驗,從而再一次次的取得勝利,最終取得革命的最大勝利。
    聯(lián)想到最近的"釣魚島"事件。日本掀起購島鬧劇后,國人喊打聲一片。特別是那些所謂的愛國者,直接把矛頭指向政府,認為政府無能,實則是那些人不懂得從實際出發(fā)的真理,不懂得運用毛澤東的實踐論。
    釣魚島是釣魚島列島的主島,位于中國東海,距溫州市約356千米、福州市約385千米、基隆市約190千米,距離沖繩約420公里,面積4.3平方公里,周圍海域面積約為17萬平方公里。釣魚島本島面積狹小,沒有可以供大部隊部署的基礎設施,特別是缺乏機場設施。 必須注意的是,釣魚島東南方向是日本控制的琉球群島所屬八重山列島,其中石垣島距離釣魚島僅有170公里,面積達到了222.6平方公里,可以部署大型雷達設備和機場,是日方距離釣魚島最近的重要前進基地。對我方不利的是,八重山列島處于中國臺灣本島以東,我方空中力量若要打擊八重山列島,最佳攻擊航線會掠過中國臺灣,須穿越世界上防空火力密度最高的臺北防空區(qū)。盡管釣魚島是兩岸中國人的共同利益,但目前中國臺灣當局明確拒絕兩岸共同保釣,戰(zhàn)時解放軍戰(zhàn)機能否借道中國臺灣上空攻擊八重山列島實在是難以預測的變量,也即是說日本一定程度上擁有了一個可以不受懲罰的安全后方。
    當然,有人說,直接攻擊日本本土。毛澤東的實踐論告訴我們,萬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對那些手無寸鐵的百姓是無辜的傷害。所以,面對釣魚島之爭,我們還得拿出更加穩(wěn)妥,更加安全的辦法。
    實踐論讀書筆記篇五
    馬克思認為:世界時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起能動作用。馬克思還認為: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事物是不斷變化和發(fā)展的,只有主觀能動性,沒有客觀實踐性是無法取得成功。
    小時候學過一篇課文叫《小馬過河》。老馬看到小馬長大了,讓他獨自馱一袋麥子去磨坊,然而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河水是深是淺小馬發(fā)愁了,老牛個子高,認為河水很淺,剛沒小腿。松鼠個子小,認為河水很深,還淹死了他的一個同伴。小馬不知道怎么辦,只有回去問媽媽。媽媽親切地對小馬說:"孩子,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淺,你去試一試,就知道了。"最終的結果是:河水既沒有老牛說的那樣淺,也沒有松鼠說的那樣深,小馬成功渡過河,完成了媽媽交代的任務。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毛澤東的《實踐論》,對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和行的關系,剖析得非常透徹,是在馬克思哲學的基礎上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論述。
    中國有個"閉門造車"的
    成語
    ,比喻做事不考慮客觀情況,脫離實際。至于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閉門造車",則是形容不顧實際,也不吸取別人的經(jīng)驗,一味主觀地杜撰瞎造的意思,好比關起門來在家里制造車子,而完全不考慮門外的實際情況和實際需要,結果就不合規(guī)格,不能適用。
    當然,意識對物質起能動作用。列寧說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革命運動的成功離不開實踐經(jīng)驗,就象過去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領導者,如果是一些沒有經(jīng)驗的人,不是那些經(jīng)過無數(shù)次失敗的教訓,再結合具體實際,總結經(jīng)驗和教訓,使得戰(zhàn)術和戰(zhàn)略上取得成功的經(jīng)驗,從而再一次次的取得勝利,最終取得革命的最大勝利。
    聯(lián)想到最近的"釣魚山"事件。日本掀起購島鬧劇后,國人喊打聲一片。特別是那些所謂的愛國者,直接把矛頭指向政府,認為無能,實則是那些人不懂得從實際出發(fā)的真理,不懂得運用毛澤東的實踐論。
    釣魚山是釣魚山列島的主島,位于中國東海,距溫州市約356千米、福州市約385千米、基隆市約190千米,距離沖繩約420公里,面積4.3平方公里,周圍海域面積約為17萬平方公里。釣魚山本島面積狹小,沒有可以供大部隊部署的基礎設施,特別是缺乏機場設施。 必須注意的是,釣魚山東南方向是日本控制的琉球群島所屬八重山列島,其中石垣島距離釣魚山僅有170公里,面積達到了222.6平方公里,可以部署大型雷達設備和機場,是日方距離釣魚山最近的重要前進基地。對我方不利的是,八重山列島處于中國臺灣本島以東,我方空中力量若要打擊八重山列島,最佳攻擊航線會掠過中國臺灣,須穿越世界上防空火力密度最高的臺北防空區(qū)。盡管釣魚山是兩岸中國人的共同利益,但目前中國臺灣當局明確拒絕兩岸共同保釣,戰(zhàn)時解放軍戰(zhàn)機能否借道中國臺灣上空攻擊八重山列島實在是難以預測的變量,也即是說日本一定程度上擁有了一個可以不受懲罰的安全后方。
    當然,有人說,直接攻擊日本本土。毛澤東的實踐論告訴我們,萬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對那些手無寸鐵的百姓是無辜的傷害。所以,面對釣魚山之爭,我們還得拿出更加穩(wěn)妥,更加安全的辦法。
    我讀了毛澤東的《實踐論》讓我深刻的了解到,《實踐論》是毛澤東最杰出的哲學著作之一,毛澤東在馬克思辯證維物主義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具體的社會實踐,深刻的揭示了認識與實踐的密切關系。
    《實踐論》中說道“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標準”。 用來指導實踐的,而實踐是用來檢驗理論的。列寧說“實踐高于(理論)認識,因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還有直接現(xiàn)實性的品格?!辈还苁情_展工作還是認識自然都是由點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結合理論,用實踐來積累自己的經(jīng)驗認識,用自己的直接實踐經(jīng)驗再結合別人的經(jīng)驗(學習來的知識)來對事物進行判斷,這樣才能更加科學、客觀的認識事物和開展工作。
    我們要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我們通過接受外部信息,通過主動觀察,形成了對事物表象的認識,即感性認識,再積累一定資料的同時對其加以整理、歸納和總結,便會得到事物之間的本質的、必然的、穩(wěn)定的聯(lián)系,即規(guī)律。形成了對規(guī)律的認識,這才到了理論層面。當然理論還需經(jīng)過實踐的檢驗即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切認識都具有其時代局限性。
    《實踐論》談到,“感覺只解決現(xiàn)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么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于(實踐于)那個事物的環(huán)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边@說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實踐論》認為:“馬克思主義者承認,在絕對的總的宇宙發(fā)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fā)展都是相對的,因而在絕對真理的長河中,人們對于在各個一定發(fā)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無數(shù)相對的真理之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絕對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單獨認識,不能被某一句話闡述,因為人們對于在各個一定發(fā)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
    《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對于實踐的正確而系統(tǒng)的見解,對于指導當時的中國革命,指導我們現(xiàn)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都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
    實踐論讀書筆記篇六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總結了,通過實踐而發(fā)現(xiàn)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fā)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
    在過去的高考課本里,我們學大多數(shù)都是為了應付考試,對于一個沒有任何社會經(jīng)驗的人,學這些理論無異于紙上談兵,即使當時記得很牢,但是如果沒有實踐,你就學不會真正的知識,因為你沒有形成共鳴,而知識和經(jīng)驗的掌握大多來自于親身實踐?,F(xiàn)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識你還記得多少。如果現(xiàn)在讓我們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來的分數(shù)呢?所以實踐是重要的。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边@是正確的實踐觀?!白杂X投身社會實踐中去”,相信這也是對于我們年輕人的一個要求,同時也是我們進步的一個最好手段。所以,在實踐中進步,從現(xiàn)在開始。
    《實踐論》論文的語言不僅直白生動,還準確。對于論文而言,語言的準確性是第一位的。毛澤東通篇用的都是常見的詞匯,但卻十分精確地表達出了作者的思想內涵。比如說,“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在技術不發(fā)達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話,在技術發(fā)達的現(xiàn)代雖然可以實現(xiàn)這些話,然而真正親知的是天下實踐著的人,那些人在他們的實踐中間取得了‘知’,經(jīng)過文字和技術的傳達而到達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間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于變革現(xiàn)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xiàn)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各現(xiàn)實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焙啙嵕_的例子把要說的問題一語道破,這也算是毛澤東的高明之處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組成同性質,你就得實行物理學和化學的實驗,變革原子的情況。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論和方法,你就得參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jīng)驗發(fā)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經(jīng)驗,事實上多數(shù)的知識都是間接經(jīng)驗的東西,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識?!睂嵺`,不論是怎樣的工作都離不開實踐,實踐出真知!
    實踐也是要求我們對于時間和空間有個統(tǒng)一,因為不同的時期和地點則要求我們進行不同的實踐,在整篇實踐論當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當時歷史背景的具體實例,用那些實例說服人們,我們也知道,要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所以在不同的時期地點,進行不同的實踐。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泵珴蓶|同志對于這句話給了更加深刻準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于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在失敗中得到教訓、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許多人總埋怨機會太少,機會從來就不是少,而是機會來了我們沒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了解各方面知識與經(jīng)驗,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chuàng)造成功。我們要抓緊機會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才能做有準備的人。
    《實踐論》談到,“感覺只解決現(xiàn)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么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于(實踐于)那個事物的環(huán)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边@說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實踐論》引導我們現(xiàn)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它,并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于我們的實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參與實踐,在實踐中獲取成功,在實踐中得到經(jīng)驗。
    實踐論讀書筆記篇七
    《矛盾論》是毛澤東同志在1937年寫的。該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大量具體而生動的例子全面的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并且在許多方面發(fā)揮發(fā)展了馬克思和列寧的思想,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于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成功的分析和解決了中國革命過程中許多的復雜矛盾。
    矛盾是由相互對立的雙方所構成的統(tǒng)一體。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穿于一切事物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方面各有其特點,這又構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著的事物依一定的條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夠共居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又能夠互相轉化到相反的方面去,這以構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無所不在。讀矛盾論有感毛澤東同志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革命導師成果的基礎上,科學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國革命的具體情況,并適用之,開辟一條新道路,引導中國革命從失敗走向勝利。
    認識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關鍵。再次,共性與個性、絕對與相對的關系貫穿于對立統(tǒng)一的全部內容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確應用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鑰匙。矛盾雙方又同一又斗爭構成事物的矛盾運動。同一性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含義:
    二、矛盾著的雙方,依據(jù)一定的條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轉化。
    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條件下雙方共處在一個統(tǒng)一體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為條件,失去一方,他方即不存在。一切矛盾著的事物和矛盾著的概念,都是因一定的條件,一面互相對立,一面又互相聯(lián)結、互相貫通、互相滲透、互相依賴。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傾向。對立面的統(tǒng)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相對排斥的對立面的斗爭則是絕對的,正如發(fā)展、運動是絕對的一樣。矛盾雙方互相排斥,對立的斗爭性是不受條件限制的。它存在于事物發(fā)展的一切階段,貫穿于整個過程的始終。而矛盾的同一性則必定要以一定的條件為前提,條件的改變則促成矛盾的轉化,沒有一定的條件則矛盾雙方不能共存也不能轉化。矛盾的斗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毛澤東同志在文章中著重分析了矛盾形式有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的區(qū)別。對抗性的矛盾發(fā)展到終點,必然要用外部沖突的方法來解決;而非對抗性的矛盾則主要經(jīng)過調整內部關系,建立和諧與統(tǒng)一,使矛盾得到解決。讀矛盾論有感正確分析和判斷矛盾的具體性質對于指導革命實踐至為重要。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它不僅是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而且也是認識的規(guī)律。
    如今,世界在變,世界在發(fā)展,但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用矛盾分析方法對待一切卻永遠是充滿生命力的,特別是對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導意義。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會造成沖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種問題的沖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無處不有,人生中矛盾無時不在。人生矛盾貫穿于人生的全過程,存在于人生的每個方面。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人與他人等一切人生關系中,無不存在著矛盾沖突。
    青年一代的我們,正處在熱情如火的時期,面對的'矛盾更是復雜與多樣,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正確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對待問題,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特別是在理想人生和現(xiàn)實人生方面,應正確認識到理想人生必須植根于現(xiàn)實人生之中,同時又要用理想人生來指導推動現(xiàn)實人生的實踐活動。在人生這一普遍性創(chuàng)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于矛盾中謀求前進,于矛盾中謀求發(fā)展。但愿我們都能自覺地學會用矛盾的方法面對矛盾的人生世界,從而使我們人生前進的步伐邁得更堅定,更有力!
    實踐論讀書筆記篇八
    仔細地讀了《矛盾論》幾次,雖然對其中的理論只能理解部分,但是依然覺得毛澤東的這片文章的深深的哲理性,還有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和革命狀況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今讀來,也能透過深入淺出的文字悟懂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
    《實踐論》以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為基本線索,系統(tǒng)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主要內容,本質特征和重要意義,堅持和發(fā)展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闡述這以下四個基本問題:(1)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2)認識的辯證過程,即從實踐認識的過程,又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3)批判“唯理論”和“經(jīng)驗論”。(4)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關系。
    文章提到矛盾就是對立統(tǒng)一。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而且兩者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對于這點我是十分贊同的。以下就對這兩點說一下自己的觀點。
    古語有云:“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自然界有矛盾,人類社會更有矛盾。人不可能脫離矛盾而生存,矛盾是客觀存在的,人必須生活在矛盾當中。也就是所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穿于一切事物過程的始終,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文章中說“生命也是存在于物體和過程本身中的不斷地自行產(chǎn)生并自行解決的矛盾;這一矛盾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到來”,這觀點很正確,但值得關注的是,這矛盾結束了,另外的矛盾又產(chǎn)生了,因為同化、異化的矛盾運動停止了,仍然存在著物理的、化學的矛盾運動。所以,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由矛盾個體組成的社會乃至整個宇宙都存在矛盾。
    基于矛盾的普遍性,我們必須學會怎樣對待矛盾的普遍性,從而使我們在發(fā)展的道路上少碰釘子。
    "事物矛盾的法則,即對立統(tǒng)一的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因而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它是和形而尙學的宇宙觀相反的。它對于人類的認識史是一茖大革命。按照辯證唯物論的觀點看來,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串于一切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茖側面各侑其特點,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著的事物依一定的條件侑同一性,因此能夠共居于一茖統(tǒng)一體中,又能夠互相轉化相反的方面去,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然而矛盾的斗爭則是不斷的,不管在它們共居的時候,或者在它們互相轉化的時候,都侑斗爭的存在,尤其是在它們互相轉化的時候,斗爭的表現(xiàn)更為顯著,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
    當著我們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的時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區(qū)別;當著我們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爭性的時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種不同的斗爭形式的區(qū)別,否則就要犯錯誤。如果我們經(jīng)過研究真正懂得了尙述這些要點,我們就能夠擊破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的不利于我們的革命事業(yè)的那些教條主義的思想;也能夠使侑經(jīng)驗的同志們整理自己的經(jīng)驗,使之帶尙原則性,而避免重復經(jīng)驗主義的錯誤。這些,就是我們研究矛盾法則的一些簡單的結論。"
    這是一篇很好的教育作品,這篇論文告訴我們認識世界的方法,如何認識事物,分析事物,在發(fā)展事態(tài)下如何保持清醒的認識,這篇論文無論是昨天還是今天,都可作為我們處理事物的方向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