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第一章讀后感(優(yōu)秀17篇)

字號:

    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文學作品或者學術論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寫讀后感時,可以與他人交流和討論,以獲得更多觀點和見解。以下是一些感人至深的讀后感范文,讓我們一起感受書中作者的心靈共鳴。
    非暴力溝通第一章讀后感篇一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溝通非常常見,人們經常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他人進行評判,一味的比較,威脅他人,以不得不為幌子來回避責任,造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痛苦。
    最近讀了一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書中用切實可行的方法,并列舉了大量的案例來教導我們如何避免出口成傷。
    第一步是觀察,講事實而非評論?!澳愀静徽疹欉@個家庭”比“你一周有五天都晚上十一點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對方的反彈,讓溝通失控?;谑聦嵉臏贤ㄊ亲鹬兀彩侨祟愔橇Φ淖罡咝问?。第二步是感受,設身處地地體會對方現(xiàn)在可能有什么樣的感受或者清楚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人們感受到生氣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此時不該用責備自己或他人的形式來宣泄不滿,這對解決真正想要解決的問題沒有什么幫助。最后說出請求,明確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決問題。
    我們都是普通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在生氣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的將錯誤歸結給他人,這種無謂的發(fā)泄并不利于解決問題,有時候發(fā)泄完還會有自責情緒,讓生活更糟糕??戳恕斗潜┝贤ā愤@本書之后,我覺得可以試試在今后的溝通中用到“觀察—感受—需求—請求”四步法,在情緒爆發(fā)前給理智留一點思考的時間。
    通過對這《非暴力溝通》一書的閱讀,我在慢慢改善自己與其人的溝通方式,對于與其他人在溝通中出現(xiàn)的一些暴力溝通,也能夠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原因,并且及時調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使自己的內心更加平和和堅定,學會感恩,學會愛自己。非暴力溝通,需要時間來踐行。要把非暴力溝通作為工作、生活中的一項修煉堅持下來,做一個平和的人。
    非暴力溝通第一章讀后感篇二
    第一次捧起這本書是因為參加了后亭、民主、東唐和沙四這四個村委共同主辦的讀書會。也是因為我在育兒的路上遇到了困難,促使我捧起了這本書。
    在我沒有讀過《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時候我沒有意識到我們的語言也會存在暴力,由于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我膚淺地認為只有行動才是暴力的行為,從來都不知道生活中我們的語言也存在暴力。
    捧起書抽空把它完整讀完歷經了一個月,可能是外國語言翻譯過來的,自己理解還不是很透徹。同時也跟著書友們在線上共讀,每個參與共讀的書友們都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實例,還有線下課的交流,帶讀老師的耐心引導,這樣更有助于我們加深了解怎樣把非暴力溝通運用到生活中去。
    非暴力溝通的四大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給我感觸最深的是感受,是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前在教育小孩的時候只會指責、否定、說教甚至打罵,從來沒有想過原來是自己的感受沒有清楚地表達出來,更沒有說出具體的請求,讓他們達到什么樣的標準?這就是一種暴力的行為。所以在教育孩子時我們要學會使用愛的語言、換位思考和有同理心,讓自己平和地跟他們溝通,學會用語言表達我們的愛。
    傾聽的力量也不可小看,通過傾聽,我們將意識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處,這也會使自我表達變得容易些。傾聽使我們勇于面對自己的弱點。它還可以幫我們預防潛在的暴力,使談話變得生動有趣。
    總的來說,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就是觀察而非評論,表達自身的感受并善于說出內心最真實的需要,最后提出具體的請求而非命令。這只是我讀后的一點點感想,當然想要將它很好的運用到生活中去還是需要我們刻意地練習和多次細細品讀。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咀嚼的書?。荷彛?。
    非暴力溝通第一章讀后感篇三
    《非暴力溝通》讓我學習如何讓愛融入生活,世間最大的誤區(qū)不是不愛,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愛,世間最大的欠缺,比愛還奢侈的是“懂得”,給予對方所想要的,而不是給予對方我們想給予的。
    說的直一點,就是心態(tài)的建設,就是一個不斷放下自我的過程。
    書里講到的這種溝通模式對我觸動很大。讓我有恍然大悟的一種感覺。書中提供的四種方法: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我覺得始終就是貫穿的一個道理,當沖突產生時,首先要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然后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感受,這樣很有可能能夠建立積極的關系或者說得到對方的良好反饋。
    在生活中,每次遇到問題,習慣用指責,命令,批評,否定的態(tài)度對人,尤其是對自己的親人,孩子,殊不知以這種暴力的溝通方式,。會讓對方因自我保護而產生強烈的攻擊性。因此,好好說話,認真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以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才更有可能得到對方的積極反饋。
    而在跟孩子溝通時,就更要注意語言和情緒的正面性。
    我和孩子共同閱讀完這本書后,約定好:懂觀察、講感受、談需要、提請求!營造好溝通的氛圍,學會使用愛的需要!
    非暴力溝通第一章讀后感篇四
    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非暴力溝通讀后感。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
    發(fā)現(xiàn)一本好書,非常棒,是美國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看后感覺非常受用。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書里講述的溝通方式很簡單,就是把不舒服的責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說對方引起的。比方說,每次你看到孩子滿地亂丟玩具或者老公不收拾家務,就會叨念他們,結果他們不但不改,屢屢讓你忍不住自己收拾,最后惹得一肚子氣,他們煩,你也煩。其實換一種方法,換一種說話方式就可以改變他們這些“屢教不改”的行為:
    第一句:當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亂丟在地上(要述說事實,任何人都不可以反駁的事實。比方說,亂丟,就是一個批判,不是事實,人家覺得玩具本來就該放地上的?。?BR>    第二句:我覺得很不舒服(陳述自己的感受,誠實、中肯)。
    第三句:因為我很不喜歡家里看起來凌亂(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歸咎到自己身上,因為我不喜歡凌亂,我才不喜歡你把玩具丟地上,否則我一點也不在乎的,不是嗎?)。
    第四句:可以請你撿起來嗎?或是以后你可以玩耍后自己將玩具收進玩具箱里嗎?(提出一個可行的要求,對方可以照著做的合理要求)這種溝通方法真的很棒,可以化解很多糾紛,尤其是對付青少年反叛期的孩子,特別管用。
    這本書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達感受,與人溝通,它還從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們如何傾聽內心中不同的聲音,以及懂得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學會觀察內在的情緒和突破那些引發(fā)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等——學會懂得自己,就會懂得別人,獲得愛、和諧和幸福!
    雨晴。
    其實最早選擇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有功利性的。功利的原因很簡單—為了完成一篇關于人際交往的教案,而正好的是上網的時候,可愛的小何(值得說明的是她是我在漳州師院培訓認識的心理學系的研究生)向我推薦了這樣一本書,她只是說這是一本值得看的書,對自己很有幫助的書,讀后感《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于是我就很認真的買了這本書,也很認真地給自己制定了讀書的計劃。到今天為止,這本書也漸進尾聲,于是又給自己一個目標---寫個讀后感吧。
    “非暴力溝通”---第一次接觸這個名詞的時候,估計都會給人一種很震驚的感覺,暴力?往往給人打架,造成身體傷害的一個攻擊性強的名詞,而這樣的一個名詞與“溝通”相聯(lián)系,往往讓人好奇而又覺得有些牽強。
    書中介紹了與人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然而看了書的大概,對“需要”和“感受”這兩個詞最為深刻。
    感受—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是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和忽略了別人的那一份呢?
    需要—多久以來我們都沒有問問自己我們需要的是什么?
    晚上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書桌前,陪伴自己的是一盞臺燈,一杯水,一只筆,和這本《非暴力溝通》。忽然間很有感觸,忽然間想到了今日上班時候和那“美好時光”沖影店老板的溝通。因為價格的問題,在電話中我明顯表達了自己的憤怒,我想指責他的不是。其實現(xiàn)在想來那時候的我已經徹底地將不滿和憤怒表現(xiàn)出來了,只是因為殘留的一點禮貌而沒有掛掉電話。我當時其實該冷靜的,不是嗎?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指責他的不是,雖然他比我客氣地很多。為什么自己不能做到非暴力溝通?我很認真地分析著這整個事件的過程和當時的情況。
    在生氣的四種選擇中:
    1、責備自己;
    2、指責他人;
    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體會他人的感受。---而我選擇了第二種反應—指責那個老板,我認為他是錯的,這個就是我生氣的原因。
    “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要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用心體會自己做這件事情的意義和我總是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在與人辯解中要處于勝利的地位。
    體會老板的感受和需要---許是注意力轉移的原因,我就不會專注于指責了,憤怒也將不再存在了。
    其實自己也知道,這樣的關注感受和需要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多年來形成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外加上我所認為的每個人的自我防御機制造成的外歸因。讀這本書的時候,小何也曾經告訴我說,很多時候需要多加練習,讓這樣的思維注入你的潛意識,那么慢慢地你就會發(fā)現(xiàn),在問題面前,你很容易關注關于你的,關于對方的需要和感受---這就是一種進步。
    好了,讀罷書的感受也就這些些,寫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也是肯定自己,自己已經在邁步了。加油!
    非暴力溝通第一章讀后感篇五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著作。他發(fā)現(xiàn)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這種方式來談話和傾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這本書與其它溝通類的書籍有所不同,一般市道上溝通類型的書籍主打場合式的溝通技巧,而這本書講的是從人的情感訴求出發(fā),說話前三思,并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來進行交流的和緩式溝通。
    初次看到書名,我就感到疑惑,暴力溝通莫非是武力解決問題嗎?相對而言,非暴力溝通就是常言道的“君子動口不脫手”嗎?書中給出的謎底是,暴力溝通指的是語言暴力,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的語言危險性往往比肢體暴力更嚴重,也更持久。書中指出,糊口中大多的矛盾與沖突就是因為這些被長期忽視的語言暴力引起的,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要做到的是,學會觀察對方與自己,講究心里的需求與感受,并用和緩的語言表達出來。
    非暴力溝通模式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舉個例子:一個母親看到處于青春期的兒子房間里亂糟糟,如果直接指責兒子太懶惰就完全沒用,但是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跟兒子說話:我看到桌下的兩只臟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只,我不太高興,因為我看中整潔,你是否愿意將襪子拿到房價或放進洗衣機?這樣一來兒子就能注意到母親的感受,知道該怎么做了。
    方法是好的,但是誰能做到時刻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呢?這很難的。我讀到上面的方法時,一開始覺得挺好,后來覺得不對。我看過非暴力溝通,知道怎么表達,但還有很多人沒看過,要是對方不好好說話怎么辦,那我也是有脾氣的,無法做到時刻冷靜。作者也考慮到了我的`疑問,我在書中也找到了比較滿意的答案。
    溝通的過程中,要表達自身的感受,而不是事實判斷。舉個例子,你對男朋友說,“你不愛我”,這是事實判斷,稍微好一點的表達,是“我覺得你不愛我”,“我覺得”是一種主觀感受,但更好的表達是“我覺得被冷落了。”你男朋友聽到最后一種表達,會直接說“寶貝,去買買買”
    另一個案例:一位女士:“我請我先生少花一些時間在工作上。三個星期后,他和我說,他已經報名參加高爾夫球比賽。”這位女士說出了她不想要什么——她不希望先生花太多的時間在工作上,但沒有說清楚她想要什么。于是,我們鼓勵她直接說出愿望,她想了想,說道:“我希望他每周至少有一個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
    這里關鍵的是不要讓對方感覺到這個請求是命令,如何不讓請求變成命令,可以去書中找答案。能這樣心平氣和地,毫無菱角地去溝通,真的,真的是很難。我更多地還是第一時間就被憤怒包圍。但是我也由衷地希望我能夠改變,能夠通過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去控制自己的情緒,改善自己的溝通方式。
    書中不僅講到自己在憤怒時應該如何控制情緒,去跟別人溝通。也講到,在面對別人的抱怨、指責和憤怒時應該如何溝通,就是如何去“傾聽別人”,也是四個方面。
    1、去觀察,觀察發(fā)生了什么樣的事。
    2、去感受,去設身處地地體會對方現(xiàn)在可能有什么樣的感受。
    3、需求,猜測對方現(xiàn)在最需要的是什么。
    4、請求,引導對方說出自己的需求。
    遇到沖突,以硬碰硬,只會是針尖對麥芒的結局。當一個人憤怒的時候,不妨先去體會他的感受,引導他說出自己的需求。再去表達自己對這件事,在這個過程中的感受,并且說出自己的需求,雙方達到一個都滿意的結果。
    非暴力溝通的內容遠不止這些,它的魅力也不限于夫妻之間的溝通,同時還適用于親子關系,婆媳關系,師生關系和上下屬關系等等。甚至是,當我們面對x,都可以明確知道,我們接下來應該說些什么話才能讓結果更令人滿意。
    改變自己一貫的說話方式,思維方式,真的不容易。但是希望自己去改變,并且最終能改變的人,一定也是最了不起的人。
    書中所提到的真實案例,以不同的人的暴怒、指責或埋怨,誹謗,辱罵的方式開頭的對話,最后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講對話的方向慢慢拉到了正常的軌跡上,這些是非常吸引人的。
    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xiàn)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并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fā)現(xiàn),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非暴力溝通則能夠治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發(fā)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沖突以及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為它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他們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平和。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人性是相通的,雖然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或許不同,但作為人卻有著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發(fā)生矛盾和沖突的時候,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將能專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從而促進傾聽、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本書分十三章深入的闡述非暴力主張積極進取,而非消極無為。非暴力生活的關鍵是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非暴力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非暴力溝通第一章讀后感篇六
    這本書是朋友推薦的家長“必讀書目”中的一本。當初選擇讀這本書的時候是有目的:自己在跟孩子和家人溝通的時候,經常會不耐煩,“簡單暴力”,希望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當然,讀這本書的時候,內心也是有懷疑的:從書的名字和封面簡介,這本書似乎有暢銷書的通?。夯ㄉ?、夸張、情景架構,有自封“萬靈藥”之嫌。帶著這兩種心態(tài)讀這本書,一章章讀下來,發(fā)現(xiàn)收獲其實還是蠻大的。
    作為快餐文化時期的作品,作者直接給出了‘非暴力溝通’的定式;表達觀察——說出感受——感知需要——提出請求。正本書也是圍繞著這個定式逐一分析講解。和一般通俗心理學書相似,每一個講解都是由小故事和小案例組成,讀起來不累。讀完以后,我試著把這個方法應用到現(xiàn)實,確實會減少“面紅耳赤”的幾率。這本書確乎不是萬靈藥,它可以促進自我和對他人的理解,促進內心與外界的和諧。慢慢地又發(fā)現(xiàn),最大的收獲是,作者告訴我一個很重要也是經常被我們忽略的觀點:不要評價,要不帶任何評價的觀察,然后說出自己的觀察。
    那么,對這本書的推薦我也無法帶有任何評價了。
    推薦這本書的原因之一:讓我們學著認真傾聽和觀察。全心全意地觀察體會自己或別人的信息和感受,然后不帶任何評價的說出自己的觀察和感受。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這本書會知道我們練習這做這些不帶任何評價的觀察傾,慢慢地說出中肯的理解。對他人和自己的理解是溝通的第一步。道德評判是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別人或自己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就認為是不道德的或者是邪惡的。魯斯貝本梅爾說過,“如果不把事實和意見混為一談,我們將不再困惑。因為你可能無所謂,因為我說‘這只是我的'意見’”。這本書的有趣之處在于,每章有大量習題,讓我們練習區(qū)分自己是否客觀不帶評價地觀察了事實。這些練習恰到好處,非常有效果。
    推薦這本書的原因之二:讓我們學著充分表達感受。這是平等的溝通,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對別人的尊重。這本書指導我們練習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評價。表達評判的是語言。人類語言是我滿陷于“是非”之中,它擅長將人類分類。牙牙學語的孩童已經開始把人稱作“好人”“壞人”,然后又正常或不正常,負責人或不負責任,聰明或愚蠢,勤勞或懶惰,等等。我們從小就學著用評價的語言表達自己。不幸的是,這樣的方式提出主張,很可能會招來敵意。即便對自己,屈服于評價的壓力,很可能使我們心存怨恨,并厭惡自己。“愛”的另外一層含義是正視并準確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不將沖突歸咎于哪一方。當我們不在試圖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理解我們的感受,內心會變得平和。
    推薦這本書的原因之三:讓我們學著說出具體需求。我們要認識到自己和別人需要什么,并準確表達出自己和別人的需要。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經常無視自己的需求,甚至認為這是可恥的。我們長期的教育告訴我們要“犧牲和忍耐”,而表達自己的需求是“放縱和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這也往往是痛苦的根源。尋找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不帶主觀評價和自責的說出需求才能更好的實現(xiàn)和諧的自我和與他人的交流。這本書指導我們練習準確地表達需求,而不是抱怨。
    推薦這本書的原因之四:讓我們學著表達感激和欣賞。贊揚是表達欣賞和感激的一種常見方式。短期成功學和社會生活經驗豐富的老司機會提倡用贊揚來促進溝通和交流,所謂“再多表揚也不過”,“好下屬和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其實,贊揚并不總是有助于深化彼此的關系,一旦下屬和孩子意識到贊揚的目的是為了操控他們,他們對于由衷的感激和欣賞也會心存疑慮。雖然贊揚有時會讓人感到不自在,但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感激。換一個角度,不把自己放在裁判的位置來表達感激和欣賞會更容易讓對方更容易接受。對此,我們可以練習說出對方做出的對我們有益的行為,進而說出我們的那些需求得到了滿足,然后表達出需要得到滿足后我們的心情是什么樣的——既不自大,也不謙虛。
    現(xiàn)在社會越來越多元化,年輕人與年長人之間有“代溝”,上級與下級有“階層”,還有地域差異,種族差異,性別差異,生活習慣差異,宗教差異等等,等等。差異無處不在,溝通卻不能逃避。每個人都是帶有自己的背景來看待周圍事物的。把既有的評價附加與和他人的溝通中,就很難完全理解別人。不評價不代表沒主見,而恰恰是要充分準確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需求,而讓對方沒有逼迫之感。
    確切的說,這不是一本解決問題的書,所以,很難把這本書推薦給希望在別人溝通中順利實現(xiàn)目的的人,這也不是溝通。這更像一本引導我們體諒別人體諒自己,實現(xiàn)內心和外界和諧的書。這是一本提倡避免傷害的書,提倡在溝通中融入愛,體諒和平等。
    非暴力溝通第一章讀后感篇七
    雖然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或許不同,但作為人卻有著共同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非暴力溝通的基礎是共同的感受和需要,核心是尊重與愛,既包括對對方的尊重與愛,也包括對自己的尊重與愛。溝通,不僅僅是和別人,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和自己溝通。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鼓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使我們情意相通。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沖突歸咎于對方。很多時候,這來源于內心的恐懼。
    異化的溝通方式,包括道德評判、進行比較、回避責任、強人所難。
    在道德與不道德的區(qū)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將在那里見你?!斆?。
    非暴力溝通第一章讀后感篇八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的內部溝通在溝通方向上有向下溝通、水平溝通和向上溝通,在余世維博士的《有效溝通》的第五部分中均提到了這三種對象的不同溝通方式。
    “一個人對所有的部門都要多體諒,多學習、了解、溝通、詢問。與平行部門溝通一定要雙贏,要證明出來。”這一點在我們代維管理的日常工作中是會處處體現(xiàn)出來的。作為代維管理員,我們除了對代維公司進行考核和管理,還有很大一部分的工作重點在與公司其他各個部門的協(xié)調,使得代維工作的順利進行。作為數(shù)據(jù)代維管理,我日常要溝通的部門有西城區(qū)的各營業(yè)廳、分公司的綜合部、宏站代維管理、線路代維管理、市公司的信息服務中心和傳輸中心等。有時候與眾多部門溝通時難免會有溝通困難的時候,在這時候有時會有牢騷,會有怨氣,尤其是工作在半夜的時候,再不得已就求助于領導幫忙。學習之后,我想是不是有時候我找錯地方了,該張三負責的,我找李四去了;是不是有時候是因為工作流程的問題,而不是人家不及時處理呢?多學習,多詢問,熟悉各部門的職責范圍,熟悉各部門的工作流程,使溝通有的放矢。確定正確的溝通對象,找到良好的溝通方式,以正確的溝通態(tài)度,達到雙贏的目的。
    “自動報告工作進度——讓上司知道;對上司的詢問有問必答,而且要清楚——讓上司放心;充實自己,努力學習,才能了解上司的語言——讓上司輕松;接受批評,不犯三次過錯——讓上司省事;不忙的時候,主動幫助他人——讓上司有效;毫無怨言的接受任務——讓上司圓滿;對自己的業(yè)務主動提出改善計劃——讓上司進步。”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和領導無話可說,見到領導不說像老鼠見了貓,也只是問個好就過去了,只有在工作中遇到困難了,實在是解決不了,眼看到期限了,才找領導去了,然后被領導一頓臭罵。想想工作中有么,曾經有過吧,因為和領導的溝通不及時,使得上司沒能及時掌握工作進度,還好沒有延誤工作,只是挨了一頓批評。接受批評,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在日常工作中,要及時和上司溝通,自動報告工作進度。數(shù)據(jù)業(yè)務發(fā)生故障時,客戶的感知是最直接的,什么時候不能上網了,什么時候能用了,客戶對于故障時常把握的也很準確,但是數(shù)據(jù)業(yè)務維護時設計的專業(yè)也多,那么在發(fā)生問題時就要及時和上司溝通,便于上司準確把握工作進度,對于工作中發(fā)生的偏差也好及時修正。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每個人要端正溝通的態(tài)度,以如何提高工作效能為出發(fā)點,加強交流,求同存異,確保工作成效。有效溝通光有心態(tài)和關心還是不夠的,還要求主動即主動支持與主動反饋。正確的溝通心態(tài),積極主動的溝通方式,有助于減少彼此之間的誤會,促進工作開展。
    成語有問必答:有什么問題都給以解答。如:錢寧《圣人》第17章:“他是陳國太史,兼宮中答應,也是滿腹經綸,一肚子知識之人,博學得到了有問必答、不問也答的地步?!庇秩纾豪蠋煂W生提出的問題應該有問必答。
    非暴力溝通第一章讀后感篇九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今年暑假第一次讀這本書時,正在自責和懊悔的情緒中無法自拔,當讀到第一首詩《語言是窗戶(否則,他們是墻)》時,情不自禁的感動的熱淚盈眶,詩里描述的正是我犯的錯誤,是我親手把語言變成了墻。那時的我關注更多的是如何傾聽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希望能學習到加深與他人交流的方法。這次再讀,收獲的焦點更加廣闊了,深刻的理解了如何傾聽自己和愛自己的重要性,只有搞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如何滿足自我的需要,才能明白他人的哪些行為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才能明白自己氣惱責備他人的原因,也才能看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給予理解和陪伴。
    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指導手冊,教會我們如何觀察生活周遭發(fā)生的情況,體會和表達自己的感受,并通過傾聽認識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最后根據(jù)這些需要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請求,促進自己加強與他人的聯(lián)系。
    作者以案例和對話的方式,讓讀者在實例中體會觀察和評論、感受和想法、請求和命令的區(qū)別(我們所受的教育和成長環(huán)境讓我們常常無法區(qū)分他們的差異),認識到傾聽和表達的重要性。
    書里對觀察、溝通、傾聽的技巧講了很多很多,無法一一贅述,對我來說最有幫助的是一個認識自我的方法,通過“不得不改作我選擇”的練習,深入的.了解自己的行為和需要,深深的理解了自己曾經說出的話和做出的選擇,也終于看到了一點點真實的自我。
    對于溝通這件事,本書能夠幫助人們在和別人溝通的時候理清思路,以及我們需要注意哪些點,需要做什么事情。它都很具體地給出方法。可能這只是獲得有效溝通其中一種方式,你也不需要過于迷戀本書的方法,因為書中知識畢竟是從實踐中得來的。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再次回歸實踐當中去,還是需要我們內化,從而形成我們自己的溝通風格!
    具體方法:
    前提:當你聽到什么話,知道什么事情,先不要去比較、判斷、評論、標記是非、道德標準等等,因為他們會蒙蔽我們作為人性愛的一面。
    步驟一,觀察,先要對發(fā)生的事情客觀的觀察,具體地表述出來,而不是去總結性的評論,因為評論具有判斷色彩,這是一種變向的指責與批評。
    步驟二,感受,將發(fā)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或者聽到話,要把自身此時此刻的感受表達出來或者我們做的哪些事情導致他人的感受是什么,“比如,我很難過,我很高興,我很內疚”,而不是壓抑自己的感受,總是說“我覺得”!這樣的主觀看法。因為感受,能讓你體會到他人的狀況,從而更理智地去和他溝通。
    步驟三,需要,在表達感受之后,要說出我們內心的需要,我們需要什么,傾聽自己的內心。不是責備自己,也不是責備他人。委曲求全和盛氣凌人都會傷害自己與他人的人際關系。
    步驟四,請求,明確地具體地提出我們的請求(避免抽象),而不是向別人發(fā)號命令(這樣會讓別人覺得,不聽從你,他們會受到懲罰)。
    步驟五,傾聽,在傾聽之前,我們需要放下自己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傾聽對方的真實想法、感受、需要。不要急于表達我們的感受和態(tài)度,因為此刻,體會他們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能準確地體會他人的感受,也可能說明你也很少能夠傾聽自己的內心感受。
    步驟六,釋放憤怒,當我們生氣時,不要指責他人和自己,體會他人和自己的需要與感受,會讓你的憤怒降溫。
    步驟七,愛自己,不要壓抑自己,強迫自己去做某些事情。當我們想改變某些行為,希望你是因為出于對生命的愛,而不是出于羞愧、自責、內疚、義務性的去做某些事情。如果你有負面情緒,你要承認這個是無法避免的,無需責備自己,因為人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如果有些事情是你逃脫不掉的,那就告訴自己的內心“這是我選擇做的,而不是不得不做的”。因為在滿足別人需要的同時,也要照顧好自己的感受。
    我想這本書將是我經常翻閱的手冊了,因為非暴力溝通是要在生活中、關系中去實踐的,就如作者所說,非暴力溝通更是一種持續(xù)不斷的覺察和提醒。只有不斷的去觀察、去傾聽自己和他人,去打開自己體驗更多的互動,才能收獲到我們希望得到的愛和被愛吧。希望今后自己和他人都能愿意去健康的溝通,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在生活中,在工作上,能夠獲得更多的快樂,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非暴力溝通第一章讀后感篇十
    我們花了三年時間學會說話,用一生的時間學會閉嘴。
    —題記。
    也許世界上不存在奇跡,但我們能找到更多的快樂,找回對生活的熱愛。我非??释恍湃蔚陌踩?,這是我大部分開心、悲傷、憤怒時刻的起因。情緒素來是人的軟肋,如同《象與騎象人》里說,理智無法拉住情緒的大象。這本書里最啟發(fā)我的其實是章節(jié)小測題,讓我能夠以旁觀者的身份覺察到非暴力溝通與普通溝通方式的不同,我試著做了一下,發(fā)現(xiàn)真的挺難的,不過進行完之后感覺自己比原來有了更多的安全感,慢慢來。
    這是20-年讀的最后一本書。溝通上的困局通常表現(xiàn)為兩種極端,一種是情緒炸裂的吵架,另一種則是情緒壓制的沉默。無論張揚的還是克制的,最后都被證明是無效的“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則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而真正的傾聽,是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去體會他人。
    觀察而不作評論,體會感受,了解需要,表達請求。觀察了解自己以及他人自動的語言行為情緒表達背后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學會傾聽,請求,滿足需求后表達感激接受感激。我們都是自己的主人,承擔起自己生活的責任,不要逃避,沒有什么應該、必須、不得不,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想清楚自己的目標,你可以選擇別的。
    我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已經不會好好說話了的年代之后,我們總是習慣在別人身上找毛病、挑刺。喜歡給別人貼上這樣那樣的標簽,也喜歡給自己貼上這樣或那樣的標簽,要么抬高自己,要么給自己開脫??雌饋砦覀兘o自己套上了厚厚的殼,保護自己,也給別人貼了一臉的即時貼。
    拉遠了人的距離,讓自己學會了逃避,蒙蔽了自己的雙眼。我們看不到自己的需要,看不到自己的渴望,更看不到別人行為的原因和需求。《非暴力溝通》恰恰就是以這樣的起點告訴我們,靜下來,聽聽自己的心聲。當靜下來,聽到自己的心跳,聽到自己的渴望的時候,自然就很容易感受到別人的需求。
    非暴其實很簡單,簡單到一句話。
    非暴也很難,因為最難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內心。
    如何真正地傾聽,真正地了解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如何最恰當?shù)乇磉_自己的真實感受?還有很長的一段修煉之路要走。
    ——描述觀察而非發(fā)表評論。
    ——表達感受而非粗略想法。
    ——理解需要而非強制安慰。
    ——說明請求而非生硬命令。
    生活不是一場辯論賽,目的不是爭對錯,而是為了活得更好。
    當然,我個人認為非暴力溝通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主要是從心理方面著重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理解并且減少矛盾或由于誤解帶來的憤怒情緒。但是倘若我們要從更為工具、理性、更符合這個商業(yè)社會的角度來看,我們磨練溝通藝術需要走的路還很長。
    道路雖遠,卻不必因此而止步。
    非暴力溝通第一章讀后感篇十一
    《有效溝通》這本書,我每天都會讀上幾頁,每天都會得到一點收獲和新的想法,我不但通過讀書充實了自己,也給孩子做了一個好的榜樣。在我每天看書的時候,孩子也會耳濡目染拿他的書來和我一起閱讀,一起享受讀書的快樂。
    《有效溝通》這本書是英國作家大衛(wèi).厄溫所著,他是英國著名財經記者,著有多本關于財經管理方面的書作,雖然內容是針對英國本地讀者的,比如講一些用詞和語法等,但是有很多內容我們也是可以借鑒和學習的。通過讀《有效溝通》這本書,讓我更加深刻了解了對于任何組織和單位、任何人,高效溝通是極其重要的。本書我主要讀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口頭溝通;第二部分,書面溝通;第三部分,電子溝通。每一部分又分多個章節(jié),詳細系統(tǒng)的講述了溝通的各種技巧和要點。口頭溝通分為雙向溝通,身體語言,演說技巧,通話方法。詳細的方法就不多說了,讀到此處,想到我們的工作主要就是與學生、家長進行面對面的或電話的雙向的溝通,所以我們就更要注意溝通過程中的要點和細節(jié),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1、注意提問的技巧。在和學生、家長溝通過程中,多總結,多思考,找出他們比較容易接受和回答的問題。這樣才能更多了解學生信息,為我們今后的溝通打好基礎。
    2、積極傾聽。除了提問我們還需要積極傾聽,傾聽不應是消極被動的,我們必須表明我們在接受和理解學生、家長所說的內容。
    3、在談話過程中保持用語一致。這樣才能與家長更好溝通。
    4、如有必要,做好書面記錄,備忘錄。身體語言也非常重要,它可以增強你所傳遞的信息。我們通過五種感官可以獲得信息,其中75%來自視覺。研究表明,面對面溝通中有60%---80%屬于身體語言在剩下來自聽覺的信息中,僅7%是來自語言的,其他則是通過語調傳遞的所以,在我們在與家長面對面的溝通中要更加注意我們自己的身體語言包括姿勢,目光接觸,微笑及動作等,把正確的信息傳達給學生、家長,并留意家長、學生的身體語言,從中觀察提取我們需要的信息,以便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把身體語言作為強化信息的傳遞,我們要自覺的注意身體語言的應用,而不要作為無意識的信號。
    非暴力溝通第一章讀后感篇十二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其實最早選擇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有功利性的。功利的原因很簡單x為了完成一篇關于人際交往的教案,而正好的是上網的時候,可愛的小何(值得說明的是她是我在漳州師院培訓認識的心理學系的研究生)向我推薦了這樣一本書,她只是說這是一本值得看的書,對自己很有幫助的書。
    于是我就很認真的買了這本書,也很認真地給自己制定了讀書的計劃。到今天為止,這本書也漸進尾聲,于是又給自己一個目標xxx寫個讀后感吧。
    “非暴力溝通”xxx第一次接觸這個名詞的時候,估計都會給人一種很震驚的感覺,暴力?往往給人打架,造成身體傷害的一個攻擊性強的名詞,而這樣的一個名詞與“溝通”相聯(lián)系,往往讓人好奇而又覺得有些牽強。
    書中介紹了與人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然而看了書的大概,對“需要”和“感受”這兩個詞最為深刻。
    感受x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是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和忽略了別人的那一份呢?
    需要x多久以來我們都沒有問問自己我們需要的是什么?
    晚上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書桌前,陪伴自己的是一盞臺燈,一杯水,一只筆,和這本《非暴力溝通》。忽然間很有感觸,忽然間想到了今日上班時候和那“美好時光”沖影店老板的溝通。因為價格的問題,在電話中我明顯表達了自己的憤怒,我想指責他的不是。其實現(xiàn)在想來那時候的我已經徹底地將不滿和憤怒表現(xiàn)出來了,只是因為殘留的一點禮貌而沒有掛掉電話。我當時其實該冷靜的,不是嗎?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指責他的不是,雖然他比我客氣地很多。為什么自己不能做到非暴力溝通?我很認真地分析著這整個事件的過程和當時的情況。
    在生氣的四種選擇中: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xxx而我選擇了第二種反應x指責那個老板,我認為他是錯的,這個就是我生氣的原因。
    “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要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xxx我用心體會自己做這件事情的意義和我總是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在與人辯解中要處于勝利的地位。
    體會老板的感受和需要xxx許是注意力轉移的原因,我就不會專注于指責了,憤怒也將不再存在了。
    其實自己也知道,這樣的關注感受和需要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多年來形成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外加上我所認為的每個人的自我防御機制造成的外歸因。讀這本書的時候,小何也曾經告訴我說,很多時候需要多加練習,讓這樣的思維注入你的潛意識,那么慢慢地你就會發(fā)現(xiàn),在問題面前,你很容易關注關于你的,關于對方的需要和感受xxx這就是一種進步。
    好了,讀罷書的感受也就這些些,寫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也是肯定自己,自己已經在邁步了。加油!
    非暴力溝通第一章讀后感篇十三
    非暴力溝通專注于四個方面:觀察、表達觀察結果、表達自己的感受、告知具體的請求。很多時候我們的話語沒有取得想要的效果,十之八九是因為我們表達的方式不對。如果你從說第一句話開始就加上了自己的主觀判斷和情緒,對方很可能不愿意對你打開心扉甚至產生抵觸心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區(qū)分評論和觀察。批評往往暗含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很有可能獲得申辯或反擊。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比較可能得到積極的回應。學會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顧左右而言他。
    學會傾聽。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在安慰他人或提議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們需要的。在一個生氣的人面前,永遠不要用“不過”“但是”“可是”這類的詞。如果談話偏離主題或者讓很多人感到無聊,可以打斷講話人,因為講話的人可能也感到非常無聊。沒有人想自己講的話被當作負擔,比起假裝在聽直接打斷更好。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失誤揭示我們的局限性,并引導我們成長。盡量避免對自己說“應該”,對已經發(fā)生的事使用“應該”這個詞,只會加重自責。對于已經發(fā)生的事如果感到自責,就專注于自己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以及得到怎樣的滿足,這樣我們就可能從自我評價中獲益。
    憤怒是由我們的思維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滿足的需要。同一件事,不同的需要導致不同的感受。對他人的指責反映了我們遇到了挫折一他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需要。我們生氣的.原因不在于別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對方及其行為。
    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
    a、停下來,除了呼吸,什么也別做。
    b、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們生氣了。
    c、體會自己的需要。
    d、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感覺這本書非常適合老師和新手媽媽讀,面對孩子的調皮搗蛋時,如何控制情緒理性溝通,需要慢慢學習。當然,也很適合用來處理人際關系。
    非暴力溝通第一章讀后感篇十四
    語言是窗戶,或者是墻,它們審判我們,或者讓我們自由。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一方面借助這四個要素誠實地表達自己,另一個方面借助它們關切地傾聽和體會他人。
    1、觀察。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死锵D悄绿?。
    暴力溝通的首要行為,便是區(qū)分觀察與評論,非暴力溝通不鼓勵絕對化的評論,而主張評論要基于特定時間和環(huán)境中的觀察。語義學家溫德爾·約翰遜認為,語言是有缺陷的工具,我們可以談論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談論相似之處、常態(tài)和種類,談論神奇的轉變、迅速的痊愈、簡單的問題以及終極的解決辦法。然而,我們的世界包含著無窮無盡的過程、變化、差別、層面、功能、關系、問題以及復雜性。靜態(tài)的語言與動態(tài)的世界并不匹配。這是語言的迷障,也是語言的魅力。想要實現(xiàn)良性溝通,我們需要學會打破迷障。盧森堡表示非暴力溝通是動態(tài)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提倡在特定時間和情境進行觀察,并清楚描述觀察結果。
    2、感受。
    在表達感受時,需要學會區(qū)分感受與想法。學會描述自己的情緒、表達事件情境中的感覺,是溝通中的重要內容。只有你覺察此刻自我的真相,并真切地傳達給對方,才能幫助他理解你的訴求。
    以下詞表達的是感受:(我覺得)興奮、喜悅、甜蜜、感動、欣慰、踏實、安全、放心;害怕、擔心、著急、緊張、尷尬、慚愧、失望、困惑、寂寞、茫然、郁悶等等。
    以下詞表達的是想法和判斷:(我認為)被羞辱、被拒絕、被打擾、被貶低、不受重視、不負責任等。
    3、需要。
    別人的行為可能會刺激我們,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根源。在對他人進行評價或指責之前,認真思考,真的是他們的行為引發(fā)了我們的感受嗎?感受的根源,實際上是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體察人心,與其直接批評他們,獲取對方條件反射的申辯或者反擊,不如直接說出我們的感受,表達需求。譬如:可以說“你不給我買禮物,我會覺得有些難過,我也會懷疑你是不是沒有你想象的那么愛我,這是我現(xiàn)在的心情?!倍皇恰靶?,我明白了,你根本就不愛我?!?BR>    4、請求。
    想要得到積極回應,就要提出具體的請求。不要暗自對他人抱有某種期待,而又因為對方沒有滿足你的期待而難過、生氣甚至指責。因為你壓根就沒說,有時你即便說了,也不夠具體。抽象的語言無助于深化自我認識。許多人感到沮喪或者灰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不清楚自己對他人究竟有怎樣的期待。
    學會請求,就是不去試圖說服你的溝通對象,而是請求他們講出自己的需求與心愿,如果他們尚不愿意,就安靜傾聽。非暴力溝通并不是用來改變他人的工具,而是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lián)結。
    懂得請求,也要在對方請求時,不去過分反應。有時,我們認為自己受到了指責,實際上,那些話只是他人表達需要和請求的方式。如果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認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傷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對方的過錯,我們就會認為自己被貶低了。
    語言,作為人類本能,在傳達信息與構建人類社會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將我們推向好惡的分水嶺,溝通方式與內容成為人類關系的重要基石。在人類的交際過程中,許多時候,人會下意識地做出反應,其他時候則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針鋒相對。非暴力溝通,歸根結底,就是觀察并改善溝通方式,察覺你使用的語言,明確你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表達你當下的感受與你真實的愿望與整個價值觀,持續(xù)不斷地提醒自己:想要更好的親密關系,就要平衡溝通成本與訴求,以激發(fā)更美妙的生命故事。在百轉千回的親密關系中,非暴力溝通的存在可以說是一股清流,像一道水,不去和石頭相碰,而是去感觸堅硬的存在,去感知天地間的緣由、沿岸與歸宿。
    非暴力溝通第一章讀后感篇十五
    《非暴力溝通》,溝通話題的經典著作,非常經典,也很震撼人心。近期拜讀的《關鍵對話》、《可復制的溝通》、《高效演講》等書籍很多內容都來源于此書籍,可見這本書影響之深遠。說實話,這本書只是走馬觀花的看了一遍,期間的很多篇幅按照自己的理解一帶而過,后期有機會再仔細認真讀一遍,相信會有更深切的理解。
    現(xiàn)將本書的脈絡和主要內容進行整理
    非暴力溝通就是愛的語言溝通,倡導用自然流露出的愛進行溝通;盡管人們之間的愛經常就會被道德評判、比較、強人所難、回避責任等因素蒙蔽,但是我們依舊要相信愛,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連接。
    非暴力溝通主要包括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書中對以上要素進行了重點描述,并列舉了非常詳盡的例子。
    區(qū)分觀察與評論:對應《關鍵對話》和《可復制的溝通力》中的陳述事實部分,因為不加評論的觀察最能夠引起人的注意,而不致被人反感。
    需要:需要即是感受的根源,人們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感受,就是人們有各種各樣的需要。在與人溝通時,要分辨出感受背后的真實需要。
    請求:要提出具體的可以實施的要求,便于他人更好的理解?!犊蓮椭频臏贤Α分袑Υ艘蔡岢鲞^觀點。
    非暴力溝通中的技巧包括:傾聽,應用主要在:愛護自己和充分表達情緒
    非暴力溝通可以培育對自己的愛,表現(xiàn)不完美時,我們和自己進行非暴力溝通,看清個人成長方向;評價自己時,我們可以看清自己的需要,讓愛引導我們學習和成長,讓愛引導我們去擁抱生活。
    當要表達憤怒時,先停下來-想象為什么生氣-體會自己的需要-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如果溝通不能進行,那我們就可以采取必要的強制措施,遠離溝通(非懲罰),仔細分析雙方的需要,冷靜下來后再溝通。
    以上就是《非暴力溝通》的脈絡框架,整體還是以這樣的一個邏輯框架:
    什么是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的組成要素?-怎樣運用非暴力溝通
    很經典的一本書,后期將會繼續(xù)拜讀,加油!
    非暴力溝通第一章讀后感篇十六
    小時候犯了錯,我通常是還沒開口便止不住地抽泣。
    奶奶會對我說:你先別哭,好好地說,把這件事一五一十地說出來,就行了。
    媽媽會說:你再哭,把事情弄成這樣,還敢哭,知道錯了沒?
    如果說要把《非暴力溝通》用一句話總結,便是:把事情說具體了,不要大而化之,在上升到某種意義層面上前,先就當下的事,有條理地表達出前因后果,再說出當下的真實感受,便是好的溝通,或者溝通的根底。
    于是,也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奶奶和媽媽對我的教育方式,奶奶是老人特有的慈祥,母親是典型家長的威嚴樹立,奶奶引導我建立溝通的前提——真實表述事情的過程,母親告訴我延續(xù)溝通的條件——表達感受。彼時年幼的我當然是無法將這兩種溝通方式結合在一起來看,但是隨著和越來越多的人接觸,早年養(yǎng)成的溝通方式越來越得以顯現(xiàn),特別是在看完《非暴力溝通》后,引發(fā)了更多共鳴。
    作者告訴我們,非暴力溝通,就是愛的語言。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愛。
    那么,怎么開口呢?
    非暴力溝通的一方面是老實地表達自己,另一方面是關注對方,用同樣的方式,先去觀察對方的言行,再以此為根底,發(fā)現(xiàn)對方的需求。也許心門不只一扇,我們依次翻開,去互相展現(xiàn),對方才能看到門后那個你的真實世界,才愿意張嘴說出愛或者有關愛的語言。
    非暴力溝通第一章讀后感篇十七
    “非暴力”一次來源于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提到暴力,人們往往只聯(lián)系到身體暴力,很少有人意識到精神暴力的存在,比如對一個人的指責,或是冷漠。相比而言,精神暴力往往更加隱蔽,而且后果也更加嚴重,因為身體暴力往往源自精神暴力。
    非暴力溝通認為作為人,我們具有的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發(fā)生沖突時,要學會傾聽,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進而建立一種彼此理解,互助友愛的關系。這種溝通方式不僅可以用于改善我們的人際關系,也可以改善我們的自我關系,我們總以為是他人的行為引發(fā)了我們內心的感受,其實真正的原因源自自身。我們產生情緒因為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如果可以靜下心來靜靜體會自己內心的需求,負面情緒就會逐漸得到緩解,自我了解了解也會更加深入。
    總而言之,非暴力溝通促使我們出于愛的目的發(fā)生改變,進一步體會生命的美好與力量。
    【評價】。
    練習本書所講的重點內容,可以幫助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達到有效溝通,改善我們的人際關系。同時通過與自我的對話,進一步了解自身,減少負面情緒,緩解壓力。
    【重點】。
    1.觀察:描述真實發(fā)生的事,不摻雜任何個人情緒(區(qū)別于評論)。
    她沒有給我回消息(評論:她真是太不尊重我)。
    2.感受:此時此刻的心情如何,開心,難過,還是憂郁(區(qū)別于想法:我覺得……)。
    我感到有點難過(想法:我覺得她應該及時回復我)。
    3.需求:我們需要什么。
    我需要得到對方的尊重。
    4.請求:你想讓對方做什么。
    以后看到我發(fā)消息有空時及時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