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教學設(shè)計教案(精選18篇)

字號:

    教案是教學活動的設(shè)計方案,它詳細規(guī)定了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內(nèi)容,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依據(jù)。每一堂課都需要有一份教案來指導教師的教學行為,促使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好。教案的編寫要符合教學大綱和教材的內(nèi)容安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的一些教案資源,希望對大家的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古詩詞教學設(shè)計教案篇一
    1.讀懂詩句,體會詩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學會生字新詞,理解“蹊”、“恰”等詞的意思。
    3.背誦這首詩。
    4.利用學校園藝景點資源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
    理解詞語,讀懂詩句,有感情地朗讀。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1.啟發(fā)談話:我們學過許多古詩,誰來背一首,指名學生背誦。本課我們學習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師板出課題,學生擠讀。
    2.釋題:題目什么意思,你能說說嗎?
    二、學習《江畔獨步尋花》。
    1.學生自讀古詩3分鐘左右,然后指名說說讀懂了什么?
    2.精讀第一句: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1)指名讀這一句。
    (2)問:讀了這一句你知道什么?“蹊”是何意?哪些寫出了黃四娘家花的多?
    (3)指導朗讀,指名讀、齊讀。
    3.精讀第二句,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1)指名讀這一句。
    (2)問:黃四娘家的花很多了,這些花怎么樣,你如何知道的?
    (3)想家:如果蝴蝶黃鶯會說話,它們看見這么多這么美的花,會說些什么?
    (4)指導朗讀,指名讀、齊讀。
    4.品味、賞析;你最喜歡詩中的哪句或哪詞?說……為什么?
    5.感情朗讀古詩。
    三、遷移、應(yīng)用。
    四、作業(yè)。
    抄寫古詩。
    簡評:
    在學生充分誦讀詩句,深入地體會詩句的意境后,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利用學校園藝景點,資源,進行簡單仿寫詩句。
    古詩詞教學設(shè)計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1、學會詩詞中出現(xiàn)的生字,能結(jié)合注釋理解詞義。
    2、能結(jié)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
    3、背誦這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
    4、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設(shè)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本課設(shè)計側(cè)重從搜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對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占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美,讀中悟情。
    教學準備:
    1、教師:
    課件。
    2、學生:
    搜集相關(guān)資料,做好對課文的預(yù)習。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獨坐敬亭山。
    一、激趣導入。
    1、導語:
    (根據(jù)學生課堂反應(yīng),教師提示:一個稱詩仙,一個稱詩圣)。
    2、揭題:
    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生在可能會背要學習的這首,應(yīng)該表揚,且可順勢揭題)。
    二、釋題,簡介背景。
    1、讀題,看注釋,結(jié)合插圖,教師介紹背景。
    2、引語: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學生自學,初步理解。
    1、要求學生圍繞問題,自由讀詩,并根據(jù)注釋,結(jié)合插圖,逐句說說詩意。
    (盡:完。獨去閑:可以交換詞序解釋,悠閑地獨自離去了)。
    2、指名回答,評議交流。
    三、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讀。
    2、討論: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最欣賞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詩題。
    出示教學掛圖。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欣賞詩人劉禹錫是怎么描寫的。
    (板書詩題)。
    二、自由吟讀。
    1、學生邊讀邊參閱課文注解,試著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fā)問。
    2、教師根據(jù)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引導集體理解。
    三、指名朗讀,同桌間逐句說說意思。
    1、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jié)合看圖吟誦體會。
    2、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
    (用鏡子比喻水面的'明凈光亮,似乎并沒有奇特之處,同學的作文中也常常這樣描寫,這里讓人感到新穎的是用未磨的鏡子來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帶水霧,在月光映照下,呈現(xiàn)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所以詩人不說它像明鏡,而說它像未磨的鏡,真是別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壯闊的山水,只因是遙看,所以才像白銀盤里一青螺。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單從一只白銀盤里安放一顆青螺來看,就是一件設(shè)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藝術(shù)品了,再用它來比喻洞庭湖中屹立著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設(shè)的大自然景象縮小成陳設(shè)在幾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四、引導賞析。
    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致及古詩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課外積累。
    1、說說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2、布置課外作業(yè),繼續(xù)去搜集。
    3、下節(jié)課(或者語文活動課)上進行交流。
    六、練習。
    任選一首,想象景致,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作畫,并配上詩句。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
    1、帶著上面的問題自由讀,邊讀邊看圖,理解意思。
    2、指名讀,讀準生字,結(jié)合注釋理解意思。
    3、指名看圖說出意思。誦讀領(lǐng)悟詞義,教師做如下點撥:
    憶江南是詞牌名,詞都有一個牌名。詞的內(nèi)容也是回憶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經(jīng)當過杭州刺史。詞中回憶的,就是美麗的江南風光。
    舊:從前。
    曾:曾經(jīng)。
    諳:熟悉。
    勝:超過,勝過。
    4、根據(jù)提供的詞語解釋,讓學生自己說說詞句的意思,然后連起來說整首詞的意思。
    三、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四、教師小結(jié)。
    詩一開頭,詩人先說:江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贊美。那么,說江南好,是聽別人說,還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經(jīng),我對江南的風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五、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朗讀的感情基調(diào):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
    語調(diào)處理:一、二句要有昂揚的激情,再轉(zhuǎn)入舒緩回憶,日出句聲調(diào)高昂,春來句聲調(diào)柔和平緩,最后一句聲調(diào)稍抬高,仿佛是自問,又像是問他人,能不語氣要果斷、堅定。
    在熟讀基礎(chǔ)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六、抄寫或默寫。
    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古詩詞教學設(shè)計教案篇三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1.查閱有關(guān)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情況。
    2.課文插圖。
    《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題,說說題意。
    “鄉(xiāng)村四月”是指江南農(nóng)村初夏的時節(jié)。
    3.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4.簡介詩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jié)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jié)奏,注意“蠶”“?!倍际瞧缴嘁簟?BR>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4.組內(nèi)輪讀,試著利用工具書或文中注釋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1.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xiāng)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xiàn)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美?!吧佟薄安拧薄坝帧蓖怀隽藙谧鞯姆泵?。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內(nèi)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
    古詩詞教學設(shè)計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會本課生字,能結(jié)合詩句理解“疏疏、未成陰、急走、無賴”等詞語的意思。
    2.能讀懂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清平樂》,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能根據(jù)詩中描繪的情景想象寫一段話。
    過程與方法:
    小組自學,讀中理解,讀中想想,表演。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古代兒童的生活樂趣。提高文學素養(yǎng)。
    教學重點:
    1.讀懂古詩,能用自己的話說出這首詩的意思。
    2.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
    教學難點: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意境。
    教學準備:課件、音樂。
    設(shè)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古時兒童生活場景,師生共同做有關(guān)的背景介紹,提問“同學們想了解更多古時兒童的生活情況嗎?”那今天學了古詩二首你就會有更多的了解。
    二、學習《宿新市徐公店》。
    (一)讀詩解題、做背景簡介。
    1.出示古詩,教師范讀。
    2.這首詩描寫了什么地方的景色?
    解題:宿:過夜。
    新市:地名,在湖南省。
    公: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二)小組自學,初讀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詞劃出討論,初步理解每句詩意。
    2.詩中抓住哪些景物寫出了暮春時節(jié)的美麗。
    (三)導讀古詩,感受詩意。
    1.指名讀,檢查讀的情況。
    2.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詞提出來,一起討論、交流。
    3.齊讀一、二句:
    a.第一句寫了哪幾種景物?有什么特點?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籬落:籬笆。疏疏:稀疏。徑:小路。深:深遠。
    這句意思:稀疏的籬笆旁邊,有一條小路深向遠方。
    板書:籬笆(疏疏)一徑(深)。
    齊讀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書:樹頭。
    理解:樹頭:樹枝頭。未:沒有。陰:樹蔭。
    為什么沒形成樹蔭?(因為葉子未長大)。理解時應(yīng)“補”枝頭上的花已經(jīng)落了,但葉子還未長大,還沒有形成樹蔭。這一點,可見這一天天氣怎樣?(麗日當空,地面上有斑駁的樹影,星星點點的光斑。)。
    c.小組內(nèi)說說這兩句詩意——指句說——齊讀這兩句(多媒體出示畫面)。
    d.這稀疏的籬笆,長長的小路,葉兒不濃密的樹,構(gòu)成了一幅清新、質(zhì)樸的農(nóng)村景色圖,你們看畫面,這叫靜態(tài)描寫(板書)。在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為活潑生動的圖畫,那就是后兩句所表達的。
    多媒體出示后兩句畫面(齊讀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書:兒童黃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詩意:兒童奔跑著追逐黃色的蝴蝶。追到?jīng)]有?
    b.女生讀第4句:
    處:地方。尋:尋找。為什么無處尋?
    詩意:黃色的蝴蝶飛入金黃色的菜花叢中,再也找不到了。
    c.兩句詩意連起來,指名說詩意。
    d.再看圖(后兩句圖)這兩句寫兒童捕蝶的情景?!芭?、尋”這叫動態(tài)描寫(板書),兒童奔跑、撲蝶……讀來使我們倍感親切、耳目一新。
    e.自由讀全詩,體會詩人心情?
    f.檢查:指名讀全詩,齊讀。
    板書:喜愛。
    (四)重點賞析,體會情感。
    1.詩中抓住哪些景物寫出了暮春時節(jié)的美呢?(多媒體出示)。
    填空:詩中通過----------、---------、----------、----------這些情景來說明是----------季節(jié)的景色,表達了作者--------------------心情。
    (幾個孩子在麗日當空,花香撲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奔跑著,追逐著黃色的蝴蝶……,仿佛聽到了孩子們的嬉笑聲、歡呼聲、失望的嘆息聲,……)。
    作者看到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詩情畫意(板書)呀!
    3.邊想象畫面邊背誦。
    三、學習《清平樂.》。
    (一)原型啟發(fā),感知詞文。
    1.同學們,畫是一種含蓄深刻的語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馳神往的境界。
    2.請同學們看看這幅圖上畫的內(nèi)容,如果請你給這幅起個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這幅畫是根據(jù)宋代詩人辛棄疾的詞《清平樂·村居》畫的。(背景簡介)“清平樂”是詞牌名,“村居”是這首詞的真正題目,通過剛才的看圖,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嗎?(那么,這首詞又是講述的什么呢?)。
    4.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練讀課文,特別注意生字的讀音,要求是讀準字音,通順課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個小記號。
    5.學生練讀。
    6.檢查學生自讀情況,指名讀,男女生賽讀,齊讀。(老師要鄭重糾正剛才的錯誤:我們班中男同學和女同學一樣棒。)。
    (二)分組互動,自悟詞意。
    1.剛才讀詩的過程中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們先在小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組派一名代表說說小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師把學生說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現(xiàn)了這么多疑難之處我們應(yīng)該怎么辦呢?(學生回答,)這么多解決問題的途徑,同學們真是會學習。
    4.為了幫助同學們理解詞義,老師根據(jù)這首詞畫了幾幅連環(huán)畫。請同學認真看,可能會對大家理解詞有所幫助。(出示圖并范讀)。
    5.看了這幾幅圖,同學們可能理解了這兒其中的幾個詞語,可能有幾個還不夠理解,
    6.下面就請同學們通過你喜歡的途徑進行合作探究,來證實一下自己的理解,來探討一下自己還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資料,可以相互討論,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師請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8.詞語都理解了,請同學們連起來說說整首詞是什么意思。(說得非常通順連貫,老師相信你能讀得和說的一樣好。)(太美了,他的朗讀仿佛讓老師和同學們親眼目睹了那充滿情趣的鄉(xiāng)村田園生活)。
    (三)朗讀成頌,領(lǐng)會詩情。
    1.請同學再看看圖,再讀讀詞,你感覺到詞中、畫中哪幾處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學生說,并講為什么。你能用朗讀把詞中的情趣表現(xiàn)出來嗎?
    3.老師也感覺到“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一句最有情趣,兩位老人會聊些什么呢?先展開想象,然后小組內(nèi)討論一下,等一會請同學上臺表演。
    4.指名學生表演,其它同學補充,并隨機板書。(鄉(xiāng)村的田園生活是那么的恬靜、那么的安逸,難怪辛棄疾充滿了向往,我們就用連環(huán)畫的形式把它再現(xiàn)出來吧?。?。
    四、作業(yè):
    根據(jù)詩中描繪的景色,結(jié)合自己的想象任選一詩寫一段話。
    讓學生在課堂上自我表現(xiàn),能使學生更快進入角色,激發(fā)他們探究的興趣。
    語文教學要注重閱讀,注重學生在閱讀中感悟,注重在讀中發(fā)展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在不同形式的反復朗讀中初步感知文章內(nèi)容。
    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chǔ),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教師點撥時抓點帶面,點上著力,次要內(nèi)容以讀代講,重點內(nèi)容反復朗讀,讀中感悟。
    圖文結(jié)合,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故事內(nèi)容,更好的體會作者情感。
    通過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通過學生講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讓學生更好的走進文本,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
    學生讀辛棄疾的《清平樂.》就要讓學生了解辛棄疾本人,了解他生活的時代,從而為學習文本做好準備。
    不同形式的朗讀能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
    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chǔ)上進行小組探究,為學生個性發(fā)展提供廣闊的天地,為每一個學生展示自我搭建平臺。
    語文學習是綜合性學習,是開放性學習,本課運用請同學上臺表演、連環(huán)畫等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僅是為了增加學習興趣,更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古詩詞教學設(shè)計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3.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說的基礎(chǔ)上改寫成短文。
    教學重點: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熏陶。
    課時安排:3課時。
    課前準備:
    1.了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guān)宋詞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教學《牧童》。
    一、介紹詩人,激發(fā)興趣。
    有人說,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歌,是一幅幅美麗的畫,而我要說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詩,只要用心去讀,就能讀出歌,讀出畫,讀出許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來試試。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注意強調(diào)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學生反饋并質(zhì)疑。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5.指名誦讀,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全詩節(jié)奏可以這樣劃分: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三、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情感。
    2.交流讀懂了什么?
    3.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jié)出各詩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后的黃昏時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齊讀全詩。
    四、三讀古詩,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自由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把體會到的情感,記錄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4.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詩人向往寧靜淡泊,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自由讀詩,注意讀出詩歌表現(xiàn)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4.練習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教學《舟過安仁》。
    一、激趣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生活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頑皮的孩子。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感受不一樣的童年生活!
    二、初讀感知,理解大意。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篙、棹、遮)。
    2.同桌互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全班指名朗讀全詩,正音,注意停頓。
    4.自讀理解,借助課后注釋或結(jié)合插圖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5.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桿。棹:船槳。怪生:怪不得。遮頭:為頭部遮擋住風雨。使風:借助風的力量。
    6.全班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一只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三、入情入境品讀詩句。
    1.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讀了這兩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理解詩句意思,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兩個孩子淘氣可愛、天真頑皮。(從張、使風等動作中看出)。
    3.詩人喜歡孩子嗎?你喜歡他們嗎?為什么?
    4.帶著自己的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讀出孩子的調(diào)皮,感受那悠閑的畫面。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學生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
    5.匯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并讓學生加以解說。
    (以傘借風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孩子的喜愛和贊賞。)。
    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感情朗讀,帶著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讀古詩。
    五、布置作業(y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牧童》《舟過安仁》。
    2.默寫《牧童》。
    3.選擇其中一首古詩,根據(jù)詩意畫一幅圖畫,或者改編成一篇小短文。
    第三課時教學《清平樂村居》。
    一、導入,解題。
    1.板書課題,讀題。
    2.解題。
    清平樂是詞牌名,并不是題目,樂讀作yu。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因為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的曲調(diào)名稱叫詞牌。清平樂本來是一種音樂歌曲,后來才用來當做詞牌。村居才是這首詞的題目,意思是農(nóng)村閑居的人家?!肚迤綐?村居》這首詞是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描寫農(nóng)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自讀全詞,正音。
    1.自由讀詞,注意讀準字音。
    2.難讀字正音,引導學生讀準:檐、媚、翁、媼、亡賴、剝。
    3.指名讀,全班齊讀。讀出韻律節(jié)奏。
    三、再讀全詞,理解詞意。
    1.自由讀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語意思。
    2.交流自己讀課文的收獲,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語:茅檐:茅草蓋的屋子。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點醉意。吳音:吳地的方言。這里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密和睦的樣子。翁媼:老翁、老婦人。鋤豆:在豆田里鋤草。無賴:音同無賴,這里指頑皮、可愛。
    3.同桌結(jié)合插圖和注釋,討論理解句子意思,全班交流:
    房子是用茅草蓋的,屋矮檐低;門前有一道溪流,岸邊長滿青草,綠水青草相映,更顯得碧清可愛。不知是誰家的兩位斑斑白發(fā)的老夫妻喝過幾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語對話,互相取悅,語調(diào)柔媚親昵。
    大兒子在河東的豆田里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子,只有我最喜歡的頑皮的小兒子在河邊爬著臥著剝蓮蓬玩。
    四、品讀全詞,體悟感情。
    1.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閉目想象畫面。
    2.請學生自由談所看到的畫面。
    3.再讀全詞,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鄉(xiāng)村條件簡樸,但環(huán)境優(yōu)美,夫婦恩愛,孩子勤勞,生活溫馨,難怪令人陶醉。
    4.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悟。
    5.全班朗讀,注意表達思想感情。
    6.熟讀成誦。
    五.課外拓展,激發(fā)興趣。
    1.把這首詞改編成一篇優(yōu)美的短文。
    2.改編歌曲,用自己喜歡的曲調(diào)唱《清平樂村居》。
    3.收集、背誦其他描寫童年趣事的古詩詞。
    古詩詞教學設(shè)計教案篇六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課前準備。
    1.查閱有關(guān)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情況。
    2.課文插圖。
    a案。
    第一課時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由題入手,弄清題意。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題,說說題意。
    “鄉(xiāng)村四月”是指江南農(nóng)村初夏的時節(jié)。
    3.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4.簡介詩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反復誦讀,弄懂詩意。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jié)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jié)奏,注意“蠶”“?!倍际瞧缴嘁?。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4.組內(nèi)輪讀,試著利用工具書或文中注釋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品評朗讀,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xiāng)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xiàn)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美?!吧佟薄安拧薄坝帧蓖怀隽藙谧鞯姆泵?。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背誦,積累語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內(nèi)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
    第二課時漁歌子。
    激情導趣,理解課題。
    2.你知道什么是詞嗎?
    教師簡介: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也就是為曲所填的詞。由于詞的長短不一,還被稱作長短句。這是與詩的不同之處。
    3.你了解或背誦過詞嗎?試著背一背。
    反復吟誦,理解詞義。
    1.自由讀詞,練習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塞”“蓑”的讀音。
    2.誰愿意讀給大家聽?說說你喜歡這首詞嗎?為什么?
    3.默讀詞,畫出詞中描寫的各種景物。
    4.再讀詞,邊讀邊畫出詞中難理解的詞和句,先按照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理解,解決不了的問題和同桌交流討論。
    5.全班交流:
    交流重點: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為什么不想回家?
    詞中出現(xiàn)了哪些顏色?
    指導朗讀,想象畫面。
    1.教師導語: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
    2.教師范讀,體會詩情畫意。
    3.學生練讀,想象整體畫面。
    4.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5.同桌互讀,相互欣賞。
    積累運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背一背你喜歡的詞。
    3.默寫兩首古詩。
    b案。
    第一課時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以圖導題,理解題意。
    1.仔細觀察插圖,說說你對這幅圖的理解。
    3.怎樣才能讀懂這首詩?怎樣才能讀好這首詩?
    以疑促讀,理解詩意。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蠶”“?!钡淖x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義。
    2.指名讀詩,師生正音。
    3.默讀古詩,思考大家提出的問題,解決不了的請做記號。
    4.小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解疑品讀,感悟詩情。
    1.自由品讀,邊讀邊想畫面,同時要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尤其讀前兩句時要讀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要讀出繁忙的勞動生活的場面。注意“少”“才”“又”的讀法。
    2.指名朗讀,師生共賞。
    3.感情朗讀,體會詩情。
    背誦,積累語言。
    引導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先用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以疑促讀、理解詩意的方法自學。
    2.小組內(nèi)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搜集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漁歌子。
    創(chuàng)設(shè)意境,理解課題。
    1.老師范讀《漁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詩在表達上不太一樣)。
    2.你們了解詞嗎?試著說一說。
    3.簡介作者背景:
    張志和:在朝廷做過小官,后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xiàn)漁夫生活來再現(xiàn)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渲染氣氛,理解詞義。
    1.配樂朗讀,營造氣氛。
    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整體感知。
    3.指名朗讀,師生正音。
    4.自由學習,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畫出來。
    5.小組交流學習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指導。
    白鷺:閑適的象征。它能襯托出漁夫的生活環(huán)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須歸:樂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師小結(jié):
    這首詩有鮮明的湖光山色,有漁翁閑適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
    反復吟誦,感悟意境。
    1.教師范讀,再入意境。
    2.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象每一個畫面。
    古詩詞教學設(shè)計教案篇七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四時田園雜興。
    由題入手,弄清題意。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題,說說題意。鄉(xiāng)村四月是指江南農(nóng)村初夏的時節(jié)。
    3.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4.簡介詩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反復誦讀,弄懂詩意。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jié)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jié)奏,注意蠶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4.組內(nèi)輪讀,試著利用工具書或文中注釋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品評朗讀,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xiāng)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xiàn)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美。少才又突出了勞作的繁忙。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背誦,積累語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內(nèi)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3、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學習詞的內(nèi)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結(jié)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一課時。
    背誦課文查閱資料了解有關(guān)詞的知識。
    欣賞唐宋名家名詞。
    讀生字:塞箬蓑。
    自讀全詞,整體感知。
    讀《漁歌子》有什么感覺?這首詞寫了哪些景物?
    自讀詞,提出疑問。
    1、《漁歌子》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
    2、自學、對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詞的意思。
    讀生字:塞箬蓑。
    斜風:微風歸: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詞的意思。
    在美麗的西塞山前,幾只白鷺飛上天空。河邊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盛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鱖魚在游動。在風景如畫的河邊,詩人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沐浴著斜風細雨,久久不愿離去。
    請同學們自愿理解詞意。
    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讀《詞兩首》。
    板書設(shè)計:
    白鷺飛斜。
    風細雨。
    漁歌子。
    桃花流水。
    熱愛大自然。
    鱖魚肥。
    不須歸。
    古詩詞教學設(shè)計教案篇八
    1.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3.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說的基礎(chǔ)上改寫成短文。
    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熏陶。
    2課時。
    1.了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guān)宋詞的資料。
    1.有人說,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歌,是一幅幅美麗的畫,而我要說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詩,只要用心去讀,就能讀出歌,讀出畫,讀出許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來試試。
    1.自由朗讀兩首古詩。注意“蓑”、“遮”的讀音和寫法。
    2.指名誦讀,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全詩節(jié)奏可以這樣劃分: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1.師提出自學要求,生自由組合,選擇其中的一首合作學習。進行品讀理解。
    自學要求:
    (1)借助課文注釋、工具書,或與組員探討,理解字詞,初步理解詩歌大意。
    (3)練習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4)把想象到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形象、流暢地描述出來。
    (學生自主學習)。
    2.。
    交流反饋。
    學習《牧童》。
    (1)理解字詞。
    (2)精讀詩句,理解詩意,領(lǐng)略詩境,領(lǐng)悟詩情。
    a.“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閑自得、怡然而樂,感受到的是一種野趣。
    帶著自己的感受讀讀這兩句。
    b.“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說說詩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讀。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暢,他的生活是那么無憂無慮,非常愜意。
    c.你的腦海中出現(xiàn)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呢?從哪里看出來的?
    是一個可愛、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小牧童。
    (3)誦讀古詩,感受意境。
    學習《舟過安仁》。
    (1)理解字詞。
    (2)品讀詩句,入情入境。
    a.“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弊x了這兩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崩斫庠娋湟馑?,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兩個孩子淘氣可愛、天真頑皮。(從“張”、“使風”等動作中看出)。
    c.你喜歡他們嗎?詩人喜歡嗎?為什么?
    (3)帶著自己的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讀出孩子的調(diào)皮,感受那悠閑的畫面。
    比較兩首詩,你有什么話想對誰說?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默寫《牧童》。
    (3)選擇其中一首古詩,可自創(chuàng)一幅圖畫,也可改編成一篇小短文。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哪個孩子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認識另外幾個男孩,走進他們的生活。
    1.引導學生觀察此課題與其他詩歌題目的區(qū)別。
    2.了解“詞”的有關(guān)知識。
    3.師小結(jié):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南宋著名愛國詩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4.初讀全文,讀準讀通。
    (1)自由讀詞,讀準字音。(注意:醉、媚、鋤、媼、亡賴、剝)。
    (2)合作探究,理解字詞。(可以、看圖、聯(lián)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討論)。
    (3)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且讀且評,讀出韻律節(jié)奏。
    1.邊讀邊想象畫面,談?wù)動惺裁锤惺?,試著用一個詞語概括。
    2.課文中,什么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BR>    感情練讀,讀出孩子們的輕松、活潑、愉快。
    (2)“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BR>    他們會親熱地說些什么呢?
    這句中的哪個字生動地寫出了他們的心情?(“醉”。)。
    難道僅僅是酒使他們醉了嗎?說說你的體會。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BR>    結(jié)合圖畫,說說感受。
    學生自由讀,邊讀邊悟情。
    能用自己的語言把欣賞到的畫面描繪出來嗎?
    總結(jié):鄉(xiāng)村條件簡樸,但環(huán)境優(yōu)美,夫婦恩愛,孩子勤勞,生活溫馨,難怪令人陶醉。你能通過朗讀把詞中的情趣表現(xiàn)出來嗎?配樂朗讀或背誦。
    1.背誦這首詞。
    2.把這首詞改編成一篇優(yōu)美的短文。
    3.改編歌曲,用自己喜歡的曲調(diào)唱《清平樂村居》。
    4.收集、背誦其他描寫童年趣事的古詩詞。
    練習設(shè)計:
    1.用自己的話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
    (1)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2)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3)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2.讀了這三首古詩詞,你眼前浮現(xiàn)出怎樣的情景?體會到怎樣的樂趣?
    3.利用課余時間,讀讀宋詞等經(jīng)典文學作品,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shù)魅力。
    古詩詞教學設(shè)計教案篇九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1、學習詞的內(nèi)容,理解詩詞意思。
    2、想象詩詞中描寫的情景,通過語言描述出來。
    1.查閱有關(guān)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情況。
    2.課文插圖。
    兩課時
    第一課時 鄉(xiāng)村四月 四時田園雜興
    一、由題入手,弄清題意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題,說說題意。
    “鄉(xiāng)村四月”是指江南農(nóng)村初夏的時節(jié)。
    3.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4.簡介詩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二、反復誦讀,弄懂詩意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jié)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jié)奏,注意“蠶”“?!倍际瞧缴嘁?。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4.組內(nèi)輪讀,試著利用工具書或文中注釋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三、品評朗讀,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xiāng)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xiàn)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美?!吧佟薄安拧薄坝帧蓖怀隽藙谧鞯姆泵Α?BR>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四、背誦,積累語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內(nèi)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
    一、激情導趣,理解課題
    2.你知道什么是詞嗎?
    教師簡介: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也就是為曲所填的詞。由于詞的長短不一,還被稱作長短句。這是與詩的不同之處。
    3.你了解或背誦過詞嗎?試著背一背。
    二、反復吟誦,理解詞義
    1.自由讀詞,練習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塞”“蓑”的讀音。
    2.誰愿意讀給大家聽?說說你喜歡這首詞嗎?為什么?
    3.默讀詞,畫出詞中描寫的各種景物。
    4.再讀詞,邊讀邊畫出詞中難理解的詞和句,先按照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理解,解決不了的問題和同桌交流討論。
    5.全班交流:
    交流重點: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為什么不想回家?
    詞中出現(xiàn)了哪些顏色?
    三、指導朗讀,想象畫面
    1.教師導語: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
    2.教師范讀,體會詩情畫意。
    3.學生練讀,想象整體畫面。
    4.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5.同桌互讀,相互欣賞。
    四、積累運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背一背你喜歡的詞。
    3.默寫兩首古詩。
    古詩詞教學設(shè)計教案篇十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3、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說的基礎(chǔ)上改寫成短文。
    教學重點: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教學難點:
    課前準備:
    1、了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guān)宋詞的資料。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1、有人說,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歌,是一幅幅美麗的畫,而我要說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詩,只要用心去讀,就能讀出歌,讀出畫,讀出許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來試試。
    二、初讀古詩,想象畫面。
    1、自由朗讀兩首古詩。注意“蓑”、“遮”的讀音和寫法。
    2、指名誦讀,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全詩節(jié)奏可以這樣劃分:“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三、
    品讀古詩,領(lǐng)悟詩意。
    1、師提出自學要求,生自由組合,選擇其中的一首合作學習。進行品讀理解。
    自學要求:
    (1)借助課文注釋、工具書,或與組員探討,理解字詞,初步理解詩歌大意。
    (3)練習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4)把想象到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形象、流暢地描述出來。
    2、交流反饋。學習《牧童》。(1)理解字詞。
    (2)精讀詩句,理解詩意,領(lǐng)略詩境,領(lǐng)悟詩情。
    a、“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蹦愀惺艿搅耸裁??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閑自得、怡然而樂,感受到的是一種野趣。帶著自己的感受讀讀這兩句。b、“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闭f說詩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讀。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暢,他的生活是那么無憂無慮,非常愜意。
    c、你的腦海中出現(xiàn)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呢?從哪里看出來的?是一個可愛、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小牧童。
    (3)誦讀古詩,感受意境。
    3、學習《舟過安仁》。
    (1)理解字詞。
    (2)品讀詩句,入情入境。
    a、“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讀了這兩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理解詩句意思,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兩個孩子淘氣可愛、天真頑皮。(從“張”、“使風”等動作中看出)。
    c、你喜歡他們嗎?詩人喜歡嗎?為什么?
    (3)帶著自己的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讀出孩子的調(diào)皮,感受那悠閑的畫面。
    四、再讀古詩,陶冶情趣比較兩首詩,你有什么話想對誰說?
    五、布置作業(yè),拓展延伸(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2)默寫《牧童》。
    (3)選擇其中一首古詩,可自創(chuàng)一幅圖畫,也可改編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課時清平樂·村居。
    一、復習導入,引入新知。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哪個孩子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認識另外幾個男孩,走進他們的生活。
    二、揭題解題,獲得知識。
    1、引導學生觀察此課題與其他詩歌題目的區(qū)別。
    2、了解“詞”的有關(guān)知識。
    3、師小結(jié):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南宋著名愛國詩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4、初讀全文,讀準讀通。
    三、品讀全文,獲得美感。
    1、邊讀邊想象畫面,談?wù)動惺裁锤惺埽囍靡粋€詞語概括。
    2、課文中,什么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BR>    這句中的哪個字生動地寫出了他們的心情?(“醉”。)難道僅僅是酒使他們醉了嗎?說說你的體會。(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結(jié)合圖畫,說說感受。
    四、再讀全文,升華情感。
    學生自由讀,邊讀邊悟情。
    能用自己的語言把欣賞到的畫面描繪出來嗎?
    配樂朗讀或背誦。
    五、課外拓展,激發(fā)興趣。
    1、背誦這首詞。
    2、把這首詞改編成一篇優(yōu)美的短文。
    3、改編歌曲,用自己喜歡的曲調(diào)唱《清平樂?村居》。
    4、收集、背誦其他描寫童年趣事的古詩詞。
    古詩詞教學設(shè)計教案篇十一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3.運用所學的方法感受補充作品的情感。教學重點: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教學難點:運用所學的方法體會《鄉(xiāng)愁》的情感。教學過程:
    一、知詩人,解詩題。
    1.指名介紹。
    教師適當補充,強調(diào)王安石與南京的關(guān)系。(幻燈片2)。
    2.導入課題。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王安石膾炙人口、耳熟能詳?shù)囊皇自姟恫创现蕖贰?BR>    (板書課題)。
    3.剖題。
    (1)這首詩是作者從江西出發(fā),乘船經(jīng)長江前往京城為官,途經(jīng)——?(瓜洲)。
    簡介瓜洲:瓜洲,在長江的北岸,離南京不遠。(標注)。
    (2)詩題中的“泊”我們在哪首詩中見過?在本詩題中何意?
    (3)理解題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詩意,悟詩情。
    過渡:此時詩人就在自己故鄉(xiāng)不遠的瓜洲,他寫下這首詩,想說什么呢?我們一起來學這首詩。(幻燈4)。
    1.初讀詩歌,感知內(nèi)容。
    a.大家輕聲地讀一讀詩,讀準字音,并想想這首詩的意思。
    b.指名讀,正音:間、重、還。
    c.說說詩歌大致的意思。
    2.指導閱讀——抓字眼,明詩意,讀中感悟。
    a.“間”什么意思?表示“隔開”的意思還可以組什么詞?
    隔開了什么?看圖。(點擊,鏈接幻燈5)。
    瓜洲在長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兒呢?兩地相距遠嗎?何以見得?(一水)。
    讀一讀,讀出距離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鐘山又在哪里呢?
    “數(shù)重山”表示山多還是少?(“數(shù)人”、“數(shù)日”何意?“數(shù)”何意?)還從哪里知道山很少?(摳住“只”。補充介紹,點擊“京口”。)。
    讀一讀,讀出路程近。
    c.齊讀前兩句,指名說詩意。
    過渡:瓜洲和京口只隔著一條長江,離詩人的家鄉(xiāng)鐘山也不過隔著幾座山而已,可以說,詩人身在瓜洲,已設(shè)計好回家的路線??稍娙穗m然離家鄉(xiāng)這樣的近,他是否準備回到家鄉(xiāng)呢?從哪里知道?(明月何時照我還)。
    d.“還”什么意思?說說這一句的意思。
    詩人在什么時候想到回家?(春風又綠江南岸)。
    讀讀看,讀出詩人心中此時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無奈)。
    再讀。
    e.誰能把這首詩完整的意思說一說?
    f.誰能把整個作品讀一讀?
    g.讀完以后,你們知道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
    三、指導欣賞——入詩境,悟詩情。
    過渡:究竟是什么觸發(fā)了作者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呢?讓我們走入詩人的環(huán)境,見詩人之所見,聽詩人之所聽,想詩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
    1.引入情境,引導學生想象:
    詩人此時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邊會聽到哪些聲音?心中會想些什么?
    2.體會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詩情:
    (1)而此時正是什么季節(jié)?詩人怎么說的?(春風又綠江南岸)。
    (2)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樣的呢?我們就住在鐘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們所見到的春景告訴想家的詩人吧!
    誰還能送首詩給詩人?
    指名談看法,讀出相應(yīng)的感受。
    教師交流自己的感受:(鏈接江南春圖片)是?。∫粋€“綠”字不僅使我看到了滿眼的綠色,成行的碧樹,蕩漾的春水,還讓我看到了爛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
    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千古名句,讀。
    (5)春天來了,春風僅僅吹綠了“江南岸”?作者為什么這樣說呢?
    (從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兩世界;因為詩人平生際遇、此時境況,使得詩人所思盡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導品讀。
    (1)你們現(xiàn)在悟出了詩人的情感了嗎?誰來讀一讀?
    (2)要想讀好詩,我們還要注意節(jié)奏,還要讀出關(guān)鍵字。再讀。
    4.小結(jié):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時——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還;抒發(fā)了作者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光標引領(lǐng)說)。
    5.齊讀。
    四、歸納學法,拓展學習。
    1.總結(jié)全詩,歸納學法。
    我們了解了詩人王安石與南京的關(guān)系,理解了詩題的意思;
    板書:知詩人,解詩題。
    通過抓住關(guān)鍵的字,理解了詩歌的內(nèi)容;
    板書:抓字眼,明詩意。
    最后通過體會作者的情境,領(lǐng)悟了詩人的感情;
    板書:入詩境,悟詩情。
    這就是欣賞詩歌的方法。
    板書:欣賞詩歌。
    2.拓展閱讀余光中《鄉(xiāng)愁》。
    過渡:王安石與我們南京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今天老師還要介紹一位漂泊海外南京關(guān)系密切的現(xiàn)代詩人——余光中。
    (1)教師簡介余光中:
    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就讀于南京五中,高中畢業(yè)后選擇了金陵大學。他的很多優(yōu)秀作品表現(xiàn)出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就是因為《鄉(xiāng)愁》一詩引起轟動,又被稱之為“鄉(xiāng)愁詩人”。
    今天老師就給大家?guī)砹诉@篇作品。
    (2)教師范讀,幫助學生領(lǐng)悟。
    聽老師讀一讀,看看自己有沒有體會。
    (3)學生自讀。
    通過自己讀,聽老師讀,有什么感悟?板書設(shè)計:
    欣賞詩歌。
    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
    入詩境,悟詩情。
    課后反思:
    《泊船瓜洲》這首古詩是宋代大詩人王安石的佳作,此詩是詩人第二次上京任職,坐船遠離家鄉(xiāng)在上京途中寫的。
    這首詩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當時王安石并不是這樣寫的,沒有用上“綠”這個字,他改了十幾次才改成了現(xiàn)在的“綠”字。這一句也是本首詩的教學難點,在教學這一句時,我將當時詩人如何改詩的過程告訴了學生,同時我也請班上的孩子們當一回詩人,也來改一改,此處還能用上什么字,話音剛落就有很多同學迫不及待的舉起了手。我讓他們一個個輪流說,他們用上了很多字,有“吹,越,暖,過,掠,拂,飄,滿,抱,入,來,去,栽,見,返……”聽完孩子們的回答,我很意外也很高興,意外的是想不到他們會想出這么多替代“綠”字的字來,尤其是“暖”、“拂”、“掠”幾個字用得很貼切,他們說出這些字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表揚了孩子們,得到老師的表揚,孩子們更是來勁,又想出了一些字。
    古詩詞教學設(shè)計教案篇十二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首古詩《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和一首詞《漁歌子》。本次教學教師執(zhí)教的是《鄉(xiāng)村四月》和《四時田園雜興》。三首詩詞都是描寫田園風光的,內(nèi)容淺顯,生字不多。
    本設(shè)計體現(xiàn)了單元主題與文本細讀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根據(jù)古詩的體裁特點,采用自然、活潑、形象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地感知、領(lǐng)略和欣賞美的情愫。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誦讀、想象吟誦、拓展閱讀等過程,感悟詩文中所蘊涵的語言美、意境美、思想美,從而實現(xiàn)學生心靈與文本之間真誠的對話,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1、會認、會寫“蠶、桑、晝、耘”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體會詩的內(nèi)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yǎng)閱讀古詩的興趣和對古詩的熱愛,養(yǎng)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體會詩文的內(nèi)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多媒體課件mp3音樂。
    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課件出示憶江南的畫面,播放音樂。教師朗誦《憶江南》。江南的風景令無數(shù)詩人折服,寫下了許多千古名篇,請同學們打開課本108頁,我們一起學習古詩詞三首。(板書古詩詞三首)。
    2、想象一下,漫步在江南,你聽到、看到、聞到些什么?(課件播放圖片)。
    4、了解詩人。
    出示詩人簡介:翁卷,字靈舒,永嘉(今浙江省溫州)人。南宋詩人,為“永嘉四靈”之一。他喜歡田園生活,擅長寫田園詩。
    (設(shè)計意圖:上課伊始,教師配樂朗誦白居易的《憶江南》,并讓學生配樂欣賞江南風景圖,調(diào)動學生多種感官,創(chuàng)設(shè)出學習情境,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后帶領(lǐng)學生走進文本。)。
    二、通讀全詩,感受詩的節(jié)奏美。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2、檢查字音,相機糾正。教師范讀。
    3、再讀詩句,讀準節(jié)奏。
    4、學習生字:蠶、桑;了解多音字“了”。
    (設(shè)計意圖:讓學生初讀古詩,解決所有的障礙。)。
    三、合作探究,理解詩意,感悟詩的意境美。
    師:請同學們小組內(nèi)讀一讀古詩,借助注釋和插圖,互相交流,理解一下詩的意思。
    思考:鄉(xiāng)村四月給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景美人勤)。
    師生、生生交流對詩句的理解。進而,逐句吟誦古詩。
    (設(shè)計意圖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而我認為古詩教學更應(yīng)多讀。所以,在此環(huán)節(jié),我主要采用齊讀、個別讀、自由讀、小組交流讀、男生讀、女生讀等多種方法。力爭做到以讀代講,讀中感悟,讀出感覺,讀出魅力?。?BR>    四、回歸整體,感悟詩情之美。
    1、教師總結(jié),學生背誦古詩。
    2、師生共唱本詩。
    (設(shè)計意圖當讀詩到一定程度時,就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了,通過唱來抒發(fā)了。學生學詩的情趣更濃)。
    五、自學古詩《四時田園雜興》。
    1、生借助學古詩的方法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2、全班交流,說一說農(nóng)人在忙些什么?并用“才了……又”的句式造句。
    3、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讀一讀,背一背,吟一吟,用你熟悉的曲子唱一唱)。
    (設(shè)計意圖:在學習了《鄉(xiāng)村四月》的基礎(chǔ)上,教師以問題“鄉(xiāng)村忙碌的只有四月嗎?”引出《四時田園雜興》,讓學生總結(jié)學習古詩的方法后,自主閱讀,思考,感悟古詩,進而全班交流,教師適當點撥,讓學生再次體味鄉(xiāng)村人們的勤勞忙碌。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中的三維目標有機結(jié)合在了一起。)。
    六、拓展延伸,詩心畫意滿心間。
    1、在忙忙碌碌中,轉(zhuǎn)眼又到豐收的季節(jié)了???,又是一幅怎樣的景象?(課件出示: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2、的確,鄉(xiāng)親們的辛勤勞動創(chuàng)造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所以,許多詩人心向田園,情系田園,留下了許多著名的詩篇。那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生自由回答)。
    (設(shè)計意圖:借助主題詩詞,拓展學習內(nèi)容,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串起位于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之內(nèi)的認知材料,用詩詞中的語言和情感熏陶學生,這樣將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進行拓展延伸,既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又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
    老師向大家推薦《山居秋暝》、《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清平樂·村居》,課下請同學們找一找,讀一讀,背一背。
    古詩詞教學設(shè)計教案篇十三
    【教學內(nèi)容】。
    1.結(jié)合插圖、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詩句的意思。2.背誦三首古詩詞。
    3.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語言美、韻律美?!窘虒W重難點】。
    一、學習《獨坐敬亭山》。
    (一)導語。
    出示《獨坐敬亭山》,全班齊讀。
    這首古詩大家并不陌生,有的同學可能在想:一年級的時候我就會背了,還學什么呀?其實學習古詩可有學問啦!
    (二)知詩題。
    引語:李白獨自一人坐在敬亭山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明詩意。
    1.指名讀正音,齊讀。
    2.生自由讀文,根據(jù)注釋結(jié)合插圖,用自己的話逐句說說詩意。(盡:完。獨去閑:可以交換詞序解釋,悠閑地獨自離去了)3.匯報交流。
    詩意(仰望天空,只見幾只鳥兒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飄越遠,四周一片寂靜。我靜靜凝望著山,覺得山也在看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總是看不夠。此時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四)想詩境,悟詩情。
    1.自由吟誦。
    2.討論: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a.抓“相”“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b.抓“只有”二字是經(jīng)過提煉的,突出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預(yù)設(shè):表達了作者覺得世上大概只有它愿意和自己為伴,難得一知己,表現(xiàn)出一種惜惜相連的感情。
    (五)積累背誦。
    二、學習《望洞庭》《憶江南》。
    (一)小組合作學習。
    1.自己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逐句說說詩句的意思。2.不懂的地方小組交流。3.背誦積累。
    (二)匯報交流。
    1.《望洞庭》哪句是作者奇特的想象?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BR>    抓: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銀色的盤子”,將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小小的“青螺”。
    出示:《雨中登岳陽樓望群山》。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出瞿塘滟滪關(guān)。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jié)湘娥十二鬟??上Р划敽妫y山堆里看青山。引語:同學們,宋代黃庭堅的這首《雨中登岳陽樓望群山》中,“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便是從這兩句中脫化而出。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三、指導寫字。
    攀泰兀浙桐簇。
    古詩詞教學設(shè)計教案篇十四
    9月16日,根據(jù)學校教研組安排,圍繞“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一教研專題,我執(zhí)教了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五課《古詩詞三首》中的前兩首——《泊船瓜洲》和《秋思》。教學這兩首詩歌,我除了圍繞教研專題,還試圖從新課標中對高年級學生提出的要求出發(fā),確立了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語感……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教學目標,為此,我設(shè)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是:1、抓字眼,明詩意;2、創(chuàng)情境,入詩境;3、巧過渡,悟詩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收獲是有的,而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試總結(jié)如下,作今后教學之鑒。
    一、抓詩眼,明詩意。
    《語文課程標準》5、6年級詩歌學習的目標是:“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在指導學生理解詩意的環(huán)節(jié)中,我采用的是常規(guī)的教法,沒有什么特別之處:1.初讀詩歌,感知內(nèi)容。2.大家輕聲地讀一讀詩,讀準字音,并結(jié)合重點詞的意思想想這首詩的意思。3.指名讀,正音:間、重、還4.說說詩歌大致的意思。
    五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能借助注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抱有一定的熱情。盡管如此,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仍然不能馬虎,這就像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chǔ)很重要。
    二、創(chuàng)情境,入詩境。
    情感總是伴隨著認識過程而產(chǎn)生,情感體驗同樣對認識過程起著很大作用。在本課教學中,我通過圖畫示意、音樂與圖片的渲染、資料的補充、教師的語言描繪,創(chuàng)設(shè)多種場景,讓學生走近詩人,走進詩境,從而更深刻地領(lǐng)悟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我從綠字入手,“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紅柳綠,鶯歌燕舞,一派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次第出示江南春景圖片,教師描述)是啊!一個“綠”字不僅使我看到了滿眼的綠色,成行的碧樹,蕩漾的春水,還讓我看到了爛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詩詞教學設(shè)計教案篇十五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1、查閱有關(guān)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情況。
    2、課文插圖。
    第一課時。
    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由題入手,弄清題意。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題,說說題意。
    “鄉(xiāng)村四月”是指江南農(nóng)村初夏的時節(jié)。
    3、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3、簡介詩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反復誦讀,弄懂詩意。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jié)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jié)奏,注意“蠶”“?!倍际瞧缴嘁?。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4、組內(nèi)輪讀,試著利用工具書或文中注釋弄清句意。
    4、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品評朗讀,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xiāng)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xiàn)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美。“少”“才”“又”突出了勞作的繁忙。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背誦,積累語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內(nèi)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
    第二課時漁歌子。
    激情導趣,理解課題。
    2、你知道什么是詞嗎?
    教師簡介: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也就是為曲所填的詞。由于詞的長短不—,還被稱作長短句。這是與詩的不同之處。
    3、你了解或背誦過詞嗎?試著背—背。
    反復吟誦,理解詞義。
    1、自由讀詞,練習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塞”“蓑”的讀音。
    2、誰愿意讀給大家聽?說說你喜歡這首詞嗎?為什么?
    3、默讀詞,畫出詞中描寫的各種景物。
    4、再讀詞,邊讀邊畫出詞中難理解的詞和句,先按照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理解,解決不了的問題和同桌交流時論。
    5、全班交流:
    交流重點: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為什么不想回家?
    詞中出現(xiàn)廠哪些顏色?
    指導朗讀,想象畫面。
    1、教師導語: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
    2、教師范瀆,體會詩情畫意。
    3、學生練讀,想象整體畫面。
    4、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5、同桌互讀,相互欣賞。
    積累運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背一背你喜歡的詞。
    3、默寫兩首占詩。
    古詩詞教學設(shè)計教案篇十六
    1.認識本課四個生字并正確書寫、運用。
    2.體會詩人借不同景物抒發(fā)情懷的寫法。
    3.感受詩人暗藏于詩中無限的思鄉(xiāng)之情。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詩人張籍、清朝納蘭性德的生平。
    2.是呀,從古到今,月亮總是讓人情不自禁思念家鄉(xiāng),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關(guān)于月亮的詩。
    3.揭示課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書課題。了解“泊”字字義,選擇正確讀音。)。
    課前,你收集了詩人的哪些資料,請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
    1.指名讀詩,全班讀,注意讀準字音。
    2.自己多讀幾遍這首詩,結(jié)合課文注釋,想想詩句的意思,并從中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3.四人小組討論詩句的意思,并說說你最欣賞詩中哪一句。
    1.剛才同學們說得最多的就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句詩(出示),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2.請說說你為什么喜歡?
    3.有同學說,這句詩寫出了江南生機盎然的春天的樣子?,F(xiàn)在請和同桌互相說一說:在你腦海中出現(xiàn)了怎樣的景色呢?暢所欲言。
    4.同桌互讀,練說。
    5.指數(shù)名學生說。
    6.小結(jié):你們的回答真精彩!詩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簡短的同一個語句在不同的人的腦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畫面。
    7.請你用朗讀把你腦海中勾勒的畫面讀出來。小組內(nèi)練讀,指名讀。
    8.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仿佛看見了草長鶯飛、滿目新綠的春天,仔細觀察書上的插圖,還能讓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說,同學們理解得多豐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綠”讀出來吧。男女生賽讀。
    10.關(guān)于“綠”字還有一個故事,引導閱讀“資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綠”字的故事。
    11.看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觸呢?
    12.小結(jié):是呀!一位如此優(yōu)秀的詩人能為一個字修改十多次,我們在習作中難道不該反復修改嗎?記?。何恼率歉某鰜淼摹?BR>    1.這么美的春色,誰不流連忘返呢?詩人和我們一樣陶醉其間了嗎?
    2.詩人想干什么?家鄉(xiāng)在哪兒?引導學生從課題和詩句一、二行處理解。
    3.請你在教室的地圖上找找它們的位置吧。再好好讀古詩。
    4.學生上臺指地名,然后簡介王安石把南京稱為故鄉(xiāng)的原因。
    5.你從哪里讀出詩人急切地想回家鄉(xiāng)呢?
    6.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理解。
    7.感情朗讀。
    1.漂泊在異鄉(xiāng)的游子對家鄉(xiāng)是多么的眷戀啊!讓我們一起來感情朗讀這首詩吧。
    2.練習背誦。
    1.讀一讀《秋思》和《長相思》,要求正確、流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詞。
    2.指幾名學生讀,正音。
    3.看看詩詞題目,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4.同樣的思鄉(xiāng)之情,但表達卻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讀詩,看看詩人們是怎么表達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選一首讀。
    1.詩人那濃濃的鄉(xiāng)情,藏在哪些詩句中呢:讀,勾畫。
    2.指名答。
    3.“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睆倪@句詩中你讀懂了什么?
    4.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指名說。
    5.指導朗讀,讀出詩人惆悵滿懷的感覺。
    6.詩中詩人借什么景物來抒發(fā)情感的呢?
    7.小組內(nèi)交流:說說下面那句詩的意思。
    8.引讀“意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提示:頭腦中想象情景)。
    9.這一次又一次的想寫信、封信、拆信的過程,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掛念。
    10.感情朗讀。
    12.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各抒己見。
    13.全班交流,師引導體會“風一更……無此聲”。
    讀詩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畫面也就不同。我們在朗讀這些詩詞時,一定要想象畫面,要用心體會他們的感情。讓我們再一起朗誦這感人的詩詞吧。
    1.找出本課四個生字,讀讀相關(guān)句子。
    2.用你認為可行的辦法去記憶。
    3.學生練寫。
    重慶九龍坡區(qū)是我社第一批參加實驗的實驗區(qū),它們從20xx年參加課改以來,通過抓集體備課促進教師專業(yè)素質(zhì)發(fā)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該區(qū)在暑假期間組織教師備課的全部成果??戳酥螅矣幸恍┰捯f:
    一、感動。這些教案是九龍坡區(qū)教師在區(qū)教研室的帶領(lǐng)的幫助下,經(jīng)過一個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來的,是冒著重慶的酷暑做出來的,這種團結(jié)、協(xié)作、奮斗的精神實在令人感動。更令人感動的人,他們愿意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無私地奉獻出來,給全國的實驗老師提供備課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師們在看到這些教案時,不應(yīng)該竊喜又有了應(yīng)付檢查的材料,不應(yīng)該產(chǎn)生偷懶的想法,因為這是彼時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適合你。老師們要感謝他們的最好方式是,對他們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見,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這樣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圍。
    二、感想。九龍坡區(qū)探索出來的集體備課、網(wǎng)絡(luò)備課曾經(jīng)在天津的經(jīng)驗交流會上介紹過,當時我就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教研形式。它發(fā)動集體智慧、群策群力,準備出一份水準較高的教案,同時還省去了老師大量的無謂勞動,老師完全可以把這個時間用在學習提高上。面對這樣一份相對“標準化”的教案,老師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據(jù)本班的實際情況調(diào)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記好“教學反思”,看看自己在實施教案的過程中,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大到整個的設(shè)計思路,小到某一個問題的提問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雖然本課時不能重復,但長期經(jīng)過這樣反思,將對自己教學水平的提高很有幫助。
    三、感慨。小學語文課改已經(jīng)進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參加課改的老師和學生也用到了五年級上冊教材。課程改革對老師觀念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師生在此過程中的收獲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綜觀近一年多的課程改革的進展,使人不禁有“慢”下來,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覺。個中原因自然是很復雜的,但我以為大致有三:第一是經(jīng)過課改初期的“激情燃燒”,這時已經(jīng)有些疲塌了;第二越來越到小學畢業(yè)之時了,對如何考評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專家的影響,加之一些瓶頸問題無法突破。而重慶九龍坡區(qū)的這些教案給我強烈感受是,老師的探索熱情并沒有衰減,改革的動力并沒有消失,他們?yōu)樽约呵皫啄耆〉玫某晒院?,也為自己以后將取得的成果而充滿信心。所以,參考、學習這些教案的老師,不光得到了某些備課上的便利,更應(yīng)該為他們的精神而感動。
    古詩詞教學設(shè)計教案篇十七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
    3.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chǔ)上寫下來。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激發(fā)興趣。
    大家聽說過“八仙過?!钡墓适聠??誰知道“八仙”是哪八個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巖”,是唐代人。呂巖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后來唐代暴發(fā)了黃巢領(lǐng)導的農(nóng)民起義,時局動蕩,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傳說他已經(jīng)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注意強調(diào)“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學生反饋并質(zhì)疑。(師適時板書并回答學生的質(zhì)疑)。
    鋪,鋪開。
    弄,逗弄。
    飽飯,吃飽了飯。
    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讀古詩,交流學習。
    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進行“小組學習”。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交流討論。)。
    2.反饋:你讀懂了什么?
    3.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jié)出各詩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后的黃昏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齊讀此詩。
    (四)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反饋,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體會到什么,迅速寫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5.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
    (詩人向往寧靜淡泊,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自由讀詩,帶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教師適當點撥抑揚頓挫)。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第二課時(《舟過安仁》)。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4.用畫的方式自由表達所想象的詩沖情景。
    教學難點。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jié)課我們還要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十分頑皮的小孩子。你們想知道他們怎樣頑皮嗎?想,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板書課題)。
    (二)自讀感知,理解詩句。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注意強調(diào)讀準字音:篙、棹)。
    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自讀理解,借助課后注釋或結(jié)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桿。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遮頭:為頭部遮擋住風雨。
    使風:借助風的力量。
    5.匯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一只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三)再讀感悟,以畫悟情。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小組內(nèi)交流,互相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
    3.請學生描述畫面,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
    (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學生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
    5.匯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并讓學生加以解說。
    (以傘借風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孩子的喜愛和贊賞。)。
    (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感情朗讀,帶著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讀古詩。
    (五)拓展活動。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兒童的詩,請讀給大家聽聽。
    第三課時(《清平樂·村居》)。
    1.初步了解詞的有關(guān)知識。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4.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田園生活的情景。
    重點難點。
    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美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板書課題,讀題。
    2.解題:
    “清平樂”是詞牌名,并不是題目。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因為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的曲調(diào)名稱叫詞牌?!扒迤綐贰钡摹皹贰币x成“l(fā)ue”清平樂本來是一種音樂歌曲,后來才用來當做詞牌。
    “村居”才是這首詞的題目,意思是“農(nóng)村閑居的人家”?!肚迤綐反寰印愤@首詞是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的描寫農(nóng)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讀,正音。
    1.自由讀詞,注意讀準字音。
    2.難字正音,引導學生讀準:茅、檐、相、媚、翁、媼、亡賴、剝。
    3.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
    4.且讀且點評,讀出韻律節(jié)奏。
    (三)再讀,解意。
    1.自由讀文,自主理解詞語意思。
    2.自由匯報自己第一次讀課文的收獲,老師引導學生解釋重點詞語: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點醉意。
    吳音:吳地的方言。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密和睦的樣子。
    翁媼:老翁、老婦人。
    鋤豆:在豆田里鋤草。
    無賴:音同“無賴”,這里指頑皮、可愛。
    3.小組合作,結(jié)合插圖和注釋,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長滿了茵茵綠草。一陣吳音,絮絮叨叨,還帶著幾分醉意,親切,美好!這是誰家,一對白發(fā)蒼蒼,公公,姥姥。
    大兒子,在小溪東岸,豆地里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手藝可巧!小兒子,躺在溪邊剝蓮蓬,一個逗人喜愛的頑皮佬。
    4.再讀全文,學生質(zhì)難問疑。
    (營造民主課堂,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爭議之處,還可以展開討論)。
    (四)精讀、悟情。
    1.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閉目想象畫面。
    2.請學生自由談所“看到”的畫面。
    3.學生配樂自由讀,邊讀邊悟。
    4.請學生自由談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寧、悠閑、快樂、恬靜、幸福的平淡農(nóng)村生活讓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讀,成誦。
    1.小組內(nèi)互讀,把所感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
    2.全班朗讀,注意表達思想感情。
    3.熟讀成誦。
    古詩詞教學設(shè)計教案篇十八
    課型:
    古詩詞。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德育目標:
    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學習詩詞的內(nèi)容,想象詩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結(jié)合詩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課前準備:
    1、查閱有關(guān)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情況。
    2、課文插圖。
    教學時數(shù):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一、由題入手,弄清題意。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題,說說題意。
    “鄉(xiāng)村四月”是指江南農(nóng)村初夏的時節(jié)。
    3、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4、簡介詩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二、反復誦讀,弄懂詩意。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jié)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jié)奏,注意“蠶”“?!倍际瞧缴嘁簟?BR>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4、組內(nèi)輪讀,試著利用工具書或文中注釋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三、品評朗讀,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xiāng)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xiàn)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美?!吧佟薄安拧薄坝帧蓖怀隽藙谧鞯姆泵Α?BR>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四、背誦,積累語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內(nèi)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
    第二課時。
    漁歌子。
    一、激情導趣,理解課題。
    2、你知道什么是詞嗎?
    教師簡介: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也就是為曲所填的'詞。由于詞的長短不一,還被稱作長短句。這是與詩的不同之處。
    3、你了解或背誦過詞嗎?試著背一背。
    1、自由讀詞,練習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塞”“蓑”的讀音。
    2、誰愿意讀給大家聽?說說你喜歡這首詞嗎?為什么?
    3、默讀詞,畫出詞中描寫的各種景物。
    4、再讀詞,邊讀邊畫出詞中難理解的詞和句,先按照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理解,解決不了的問題和同桌交流討論。
    5、全班交流:交流重點: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為什么不想回家?詞中出現(xiàn)了哪些顏色?
    三、指導朗讀,想象畫面。
    1、教師導語: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
    2、教師范讀,體會詩情畫意。
    3、學生練讀,想象整體畫面。
    4、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5、同桌互讀,相互欣賞。
    四、積累運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背一背你喜歡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