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qū)懸黄x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杜威教育哲學讀后感篇一
教育和哲學是兩個重要的學科,它們既相互關(guān)聯(lián)又相互影響。教育是一種價值觀和信仰,而哲學則是深入思考和探索人生的意義。通過閱讀關(guān)于教育和哲學的書籍,我對這兩個學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體會。這篇文章將介紹我對教育和哲學讀后感的心得體會。
首先,通過閱讀有關(guān)教育的書籍,我意識到教育的目的遠不止于傳授知識。教育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批判思維能力,讓他們具備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應該是全面的,并注重學生的品德發(fā)展和自我意識的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并尊重他們的個性和多樣性也是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這些思想深深觸動了我,讓我對教育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傳授知識,更是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
其次,通過閱讀有關(guān)哲學的書籍,我對人生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哲學追尋人生的真理和價值,試圖解釋人類存在的意義。通過哲學的思辨和探索,我開始關(guān)注生命的本質(zhì)和宇宙的奧秘。我開始思考我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觀,并對道德和倫理問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哲學讓我明白人生的真正意義不在于追逐功名利祿,而在于追求內(nèi)心的寧靜和和諧。這些思想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并試圖尋找一個更加有意義和有益的人生。
另外,教育和哲學的關(guān)系較為密切,它們相互影響并促進彼此的發(fā)展。教育需要哲學的指導和支持,以明確教育的目標和方向。哲學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思想基礎(chǔ),為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理念和方法。教育和哲學相互聯(lián)結(jié),共同構(gòu)建了一個人類思想的學科體系。通過閱讀有關(guān)教育與哲學的著作,我深刻體會到它們的緊密聯(lián)系,以及它們在人類歷史和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教育和哲學都具有啟迪人心和塑造人的性格的功能。通過教育和哲學的學習,人們能夠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理解力。教育和哲學的知識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它們通過獨特的方式豐富人類的智慧,促使人們思考自身的存在,探索人類文明的未來。
總之,教育和哲學是兩個重要的學科,對人們的思維和生活具有深遠的影響。通過閱讀有關(guān)教育和哲學的書籍,我對它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體會。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和素質(zhì)。哲學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觀,并追尋人生的真正意義。教育和哲學相互影響并促進彼此的發(fā)展,它們共同構(gòu)建了一個人類思想的學科體系。通過教育和哲學的學習,人們能夠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理解力,實現(xiàn)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杜威教育哲學讀后感篇二
——讀石中英《教育哲學》有感
金山鎮(zhèn)石埠小學
韋玉華
這本教材從封面上就給人一種理論性很強的感覺,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但是翻閱下來,卻又能夠從中得到一些不同以往的關(guān)于教育的理念和認知。
在這里,教育哲學不再討論那些抽象的“基本問題”,而是討論那些與每一位教育者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教育問題,討論的方式也不再是演繹的和規(guī)范的,而是反思的和批判的,研究的目的不是強迫人們接受自己的結(jié)論,而是和人們一起認真的思考。
從本書的目錄上來看,全書的論述都是圍繞“人”這一主題所展開的。他認為,教育的對象是人,不管他們是青少年還是成人,是男是女,是漢族還是其他少數(shù)民族,總之都是人,它都具有人作為人存在的特征——絕對性、意向性、文化性、時間性、語言性和獨特性,這樣的特征決定了人的一生之中所必須面對的關(guān)于死亡、奴役、有限、孤獨及自我認同的問題。而教育作為教化人的武器,它也必然是和上述問題相伴隨的,它所教授的并不單單是給予人生存的意識和技能,而且還有授予人以生存的理由和根據(jù)以及一顆清醒的頭腦。石先生指出,“以人為本”的教育不能只考慮作為“工具的人”,也應該考慮作為“目的的人”; 不能只考慮如何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也應該考慮如何增加人的存在的意義。今日的教育,應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關(guān)注人的存在問題。
書中指出,教育要關(guān)注人的存在問題,首先,就應該改變教育的對象觀,其中包括教育的對象是什么和如何認識教育的對象;其次,必須重構(gòu)教師的自我意識,教師必須要撕破“教師”這個“面具”,回到他本來的和豐富的人性狀態(tài),樹立“作為人類的教師”的新意識; 再次,必須在更新教育對象觀和教師自我意識的基礎(chǔ)上重構(gòu)師生關(guān)系;再其次,應該引導青少年學生用一種嚴肅的態(tài)度來看待人生問題,防止他們將這些問題看成是似有非有或可以置換的問題,啟發(fā)他們?nèi)ンw驗和討論日常生活中的這些問題,最終培育他們存在的智慧;最后,應該將存在問題的討論與青少年學生存在經(jīng)驗的自我反思結(jié)合在一起,而不是單純地講解一 些存在的現(xiàn)象或知識。哲學本身就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對于教育哲學方面的內(nèi)容還是有很多的地方不能夠很好的理解,所以也就造成了對于教育哲學理解的較淺,還應當對于這本書有著重復的閱讀,這樣才可以更好的進行理解教育中的那種理性的意識。
杜威教育哲學讀后感篇三
在現(xiàn)代社會中,教育和哲學作為兩個重要的學科,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最近,我讀了一些關(guān)于教育和哲學的書籍,深刻體會到二者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和互相補充。通過這些閱讀,我深深感受到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而哲學則為教育提供了思想的指引和思考的方法。下面,我將從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法、教育領(lǐng)導者的素質(zhì)、教育與社會的關(guān)系以及哲學與教育的關(guān)系這五個方面,談一談我的讀后感心得體會。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教育不僅僅是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力和實踐能力。教育的目的不是制造機器人般的學生,而是讓他們成為有責任感、有思想的人。從這一點來看,教育與哲學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哲學作為一門思考人生意義和價值的學科,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觀,從而為他們的未來奠定基礎(chǔ)。
其次,教育應該注重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在講臺上傳授知識,學生則被動地接受和記憶。然而,這種模式已經(jīng)無法適應現(xiàn)代社會對學生的要求。教育者應該引導學生探索和發(fā)現(xiàn)知識,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而哲學的方法論可以為教育提供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讓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
第三,教育領(lǐng)導者需要具備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教育理念。教育領(lǐng)導者的素質(zhì)對于教育的質(zhì)量有著重要的影響。一個有責任心和愛心的教育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成長和快樂。而哲學的道德觀和人生觀可以為教育者提供一種人生追求的指南,幫助他們做出正確的教育決策和行為。
第四,教育與社會密切相關(guān)。教育不僅僅是為學生的個人發(fā)展服務,更是為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服務。教育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讓他們成為有能力、有擔當?shù)纳鐣蓡T。而哲學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社會問題和人類命運,為他們的社會參與提供思想支持和指導。
最后,哲學與教育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教育可以被視為哲學的實踐,而哲學則是教育的理論基礎(chǔ)。哲學為教育提供了一個思考人生意義和價值觀的框架,幫助教育者和學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觀,并通過教育的實踐來實現(xiàn)這些目標。教育和哲學的結(jié)合可以使教育充滿智慧和人文關(guān)懷,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獲得成長和幸福。
通過這段時間的閱讀和思考,我深刻體會到教育和哲學的重要性。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而哲學為教育提供了思想的指引和思考的方法。教育和哲學的結(jié)合可以使教育充滿智慧和人文關(guān)懷,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獲得成長和幸福。因此,我們應該在教育實踐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引導他們思考人生意義和價值觀,同時也要關(guān)注教育領(lǐng)導者的品德和教育理念,讓教育成為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舞臺。這需要我們關(guān)注教育和哲學的發(fā)展,推動教育變革,為學生的未來奠定堅實基礎(chǔ)。
杜威教育哲學讀后感篇四
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是從事高等教育50多年的經(jīng)驗總結(jié),是對高等教育的許多問題進行哲學思考的結(jié)晶,我覺得就像是一篇寫得十分出色的綜述,他總結(jié)了美國眾多學者對高等教育的哲學問題的思索,其中也有互相矛盾對立的觀點,直接還原了當時美國社會上關(guān)于這些問題熱火朝天地討論。
布魯貝克寫這本書是在20世紀60、70年代,經(jīng)歷了美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黃金時代”后,進入了“艱難時期”,是學術(shù)界“大為不滿”的“冬天”,由此引發(fā)了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危機”和“象牙塔的衰落”,美國的高等教育內(nèi)外部陷入了危機之中,經(jīng)費緊缺,公眾對高校的信任度下降,社會上充斥著一個問題“高等教育為何而存在?”這些都需要從本質(zhì)上根源上探討高等教育的存在價值的哲學依據(jù)。這本書也應運而生。
坦白的說,讀本書之前我從來沒想到高等教育有這么多哲學的問題需要回答,在開頭的導言里,作者羅列了他認為自己將在本書里論述的問題,閱讀完本書后,我想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回答一下其中的幾個問題:
“我們怎樣才能知道高深的學問在何時是可靠的?”
用一句話來回答這個問題,那就是:當高深的學問來自學術(shù)自治的學術(shù)團體時它是可靠的。但是,這就引出新的問題,誰來監(jiān)督或者評價這些高深的學問。首先,這些高深的學問是“超出一般的、復雜的甚至是神秘的知識”,這就排除了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能夠理解的可能性,但是作為唯一能夠真正理解這些知識的復雜性的專家和學者,一方面是作為高深學問的發(fā)現(xiàn)者和創(chuàng)造者,另一方面要求他們自己為自己的成果作出評價,顯然是自相矛盾的。但是,除此之外,好像也沒有誰能勝任了,政府和宗教如果完全控制這些學問,那對真理的探求來說是致命傷,學生作為高深學問的接受者是不能作為指導和評價的一方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完完全全的學術(shù)自治也是不存在的,原因主要有:經(jīng)費上做不到完全獨立的,當然這也是一個主要的方面;政府和社會上各界團體包括宗教團體是不可能完全撒手不管的;學生對于自己要接受的知識是有一定的知情權(quán)的,特別是在現(xiàn)在,學生的意愿和需求越來越重要的情況下。
“高深的學問是否因為要躲避市場和政治競爭場所的曲解,而只好被關(guān)在密封的象牙塔中,或者應該在具有這些成分和事件的熔爐中得到錘煉?”
歷史是不可能倒退的,而且在真正的象牙塔中也不會追求到真理的,更何況現(xiàn)在的社會還沒發(fā)達到可以完全發(fā)展不用改善現(xiàn)有人類的生存條件和生活質(zhì)量的知識,那么就不能不在社會中“摸打滾爬”,但是“躲避市場和政治競爭場所的曲解”對于高深學問來時也是很有必要的,但關(guān)鍵是要躲避的是“曲解”,而不是積極的影響,一定要在各種因素中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受社會各方面的影響是肯定的和不可避免的,但只是影響,不能讓它們“鳩占鵲巢”。
“顯然,并不是被個人都具有掌握高深學問的才能的,那么學院和大學之門應該向誰開放,選擇的標準應該是門第主義、功利主義還是平等主義?”
我覺得,學院和大學之門應該向那些愿意接受并有能力完成對高深學問追求的所有人開放。這其中,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也是一個難點問題,我覺得,應該把高等教育建立成一個金字塔式的系統(tǒng),能夠適應從低到高不同能力的人關(guān)于高等教育的需求。
以上是我對本書的一點看法,不足之處,請老師指正。
杜威教育哲學讀后感篇五
吳麗玲
最近讀了《音樂教育的哲學》一書,它是由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貝內(nèi)特·雷默所著,2003年5月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發(fā)行了熊蕾翻譯的中譯本。這是一本系統(tǒng)論述美國音樂教育的音樂教育哲學專著。作者貝內(nèi)特·雷默是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學家,是美國音樂教育領(lǐng)域中審美教育的倡導者。
過去,我一直認為讀音樂理論沒有美感,我讀完此書后感覺音樂是聽覺藝術(shù),音樂欣賞是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來體驗音樂,從而得到審美感受的一種活動。在音樂欣賞過程中,聆聽無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語言只是一種輔助手段。科普蘭認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蔽覈胀ǜ咧兴囆g(shù)欣賞課教學大綱也指出音樂欣賞應以聆聽音樂為主。教師恰當?shù)闹v解,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去體驗、理解音樂。
本書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十章)。第一部分雷默以美學中三個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思辨主義、絕對形式主義、絕對表現(xiàn)主義為例說明何種哲學可以成為音樂教育哲學,并詳細論述了它們在藝術(shù)情感、藝術(shù)的意義、體驗藝術(shù)中的不同,以及這些不同在音樂教育中是如何具體體現(xiàn)的。思辨主義認為音樂的價值存在于音樂本身之外(非音樂的體驗),在音樂教育中的體現(xiàn)是“音樂(非音樂體驗)被認為是使人變得更完美的有效途徑”。絕對形式主義認為音樂的價值在于音樂自身,“致力于培養(yǎng)天才兒童的音樂技能”;絕對表現(xiàn)主義則是對前兩種的綜合,“主張音樂提供有意義的認識體驗”。第二部分闡述了音樂教育哲學在實踐(普通音樂課、表演課)中的體現(xiàn),指出了當時美國學校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音樂課不是核心課程,音樂課僅僅重視技能訓練并偏重于音樂之外的體驗等),并提出一些可供參考的方法。第三部分是對美國音樂教育未來的展望,提倡藝術(shù)教育朝人文方向轉(zhuǎn)變。
作為一本哲學方面的著作,本書有邏輯性強、結(jié)構(gòu)層次清晰的特點。但更為重要的是,本書從很多角度并用很大篇幅闡述了音樂藝術(shù)的性質(zhì)和價值,這是很多論及音樂教育的著作所不及的。正是這一特點,體現(xiàn)了雷默作為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家深厚的音樂修養(yǎng),也為我們研究音樂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參照。本書突現(xiàn)了一個前提,即音樂教育的基本性質(zhì)和價值是由音樂的本質(zhì)和價值決定的。雷默教授以這一前提為基礎(chǔ),通過對音樂藝術(shù)創(chuàng)作、體驗、感覺、意義不同方面的論述,使我們更系統(tǒng)地體會到音樂教育的審美體驗的實質(zhì),也讓我們體會到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音樂教育價值的必要性。尤其是書中提到的“音樂是情感的一種語言嗎?”“音樂是自我表現(xiàn)的一種手段嗎?”這些看似簡單的標題,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可要解答它僅僅有音樂方面的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從許多其他相關(guān)學科(解釋學、美學等)的角度進行論述。本書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雷默教授把音樂教育哲學滲透到實踐中,提出了具體的實踐方法。雷默認為采納多視角和多種觀點的合理成分是建構(gòu)一種音樂教育的普遍哲學必須給予充分思考的。這種兼容、平衡的認識以及態(tài)度,對音樂教育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十分有益,并且很適用。相信音樂教育會在一種多維度的邏輯體系和價值觀的構(gòu)建中發(fā)展得越來越好。
在特定文化環(huán)境以及特定歷史時期產(chǎn)生出來的著作本書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雷默認為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而非審美的教育就是非音樂教育,“因為非審美體驗會阻止對音樂產(chǎn)生審美體驗?!彼难韵轮馐菓搹娬{(diào)在音樂教育中對音樂本身價值和本質(zhì)的關(guān)注,僅從這一強調(diào)來說,是很有其積極意義的。但因此將一切所謂音樂之外的體驗,全部當作非審美體驗而加以拒斥,則有失偏頗。這樣的區(qū)分標準本身就沒有充分理解音樂這一藝術(shù)形式的本質(zhì)和價值。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融實踐性與研究性為一體的,具有很強可讀性的理論專著,值得一讀。尤其本書強調(diào)對音樂教育中音樂自身的關(guān)注,這對我國音樂藝術(shù)教育課程改革的意義是很大的。當前我國的普通學校音樂教育中也存在著僅僅重視音樂本身之外的體驗,而忽略對音樂本身的關(guān)注的問題。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已經(jīng)有學者提出音樂教育應該“走進音樂”,倡導關(guān)注音樂自身,啟動音樂思維,這與雷默教授在此書中所強調(diào)的觀點可以說是不謀而合的。當然,音樂教育改革不可能依靠一本書的出版、或是一個觀點的提出就可以完成的,這需要所有音樂教育工作者的齊心協(xié)力。一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在于它能給我們某些啟示。正如雷默在本書的前言中指出,“如果本書哪怕只有一部分,也許有大部分,幫助中國音樂教育工作者澄清了他們和我們都同樣獻身于其中的那門藝術(shù)——音樂——的信仰和價值觀——即他們的哲學,那我就心滿意足了”?!兑魳方逃恼軐W》使我非常明確地找到了在音樂教學中一直以來困惑著我的一些問題的答案,也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根據(jù),我如同迷路的航行者突然找到了引路的燈塔。
杜威教育哲學讀后感篇六
這本教材從封面上就給人一種理論性很強的感覺,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但是翻閱下來,你又能夠從中得到一些不同以往的關(guān)于教育的理念和認知。
一直以來,教育哲學的研究和教學始終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質(zhì)疑:教育哲學有必要嗎?有哲學就行了,何必又添一個教育哲學?書的開篇就為我們說明了哲學對于教育理論和實踐,重新闡述了哲學的概念,從而說明教育哲學獨立存在的意義。
書中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值得我們?nèi)ニ伎?。比如什么是“人的存在性”?人既然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就會有很多的屬性,而這些屬性的總和,就是人的存在性。其中一個重要體現(xiàn)就是人的意識性。每個人都有意識,誰都不愿意自己的意識被別人剝奪。讓別人做他不想做的事,就是剝奪他人的意識??蔁嶂杂谡瓶厮艘庾R的人不在少數(shù)。
這在教育領(lǐng)域,就體現(xiàn)為教師的灌輸,為教學設(shè)置過多的標準答案等等,都是以教師為主體,忽略了學生主體意識的一種體現(xiàn)。按石中英教授的話來說,就是一種“不人道的精神虐殺”,當然這種措辭有些嚴厲。
我們總是想當然得認為學生的思想幼稚,需要老師在各方面進行教育,但并不意味著教師就有權(quán)力剝奪他們意識。如果這樣,學生就容易人云亦云,盲目從眾,喪失自我,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因此,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去思考問題,用自己的意識來代替他們的,忽略他們最基本的作為人的存在性。
教師應當要尊重學生的發(fā)言,即使錯了也不急于反駁他們的觀點,而是要把正確的觀點陳述出來,讓學生做對比,從而得出最終的答案,并且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存在那些漏洞。不能心急,為了課程的流暢,把答案直接說出來?,F(xiàn)在的教育應當充分體現(xiàn)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課堂上樹立主人翁的意識,教師則要成為學生與知識之間的橋梁,成為教育的引導者。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康莊大道。
以上只是我對《教育哲學》這本書部分章節(jié)的一些淺薄認識,相信在讀完全篇后,還能有更多的感悟。
杜威教育哲學讀后感篇七
哲學開始于驚疑(驚奇和疑惑),是靈魂對于世界和人生的根本性追問。6哲學最大的意義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作用或目的則在于指導或引導實踐。從我們對哲學的這一認識出發(fā)來看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布魯貝克為什么以“哲學”來命名此書。
在《高等教育哲學》一開始,布魯貝克在論述“使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哲學”時,就指出“在20世紀,大學確立它的地位主要途徑有兩種,即存在著兩種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學,一種哲學主要是以認識論為基礎(chǔ),另一種哲學則以政治論為基礎(chǔ)。”(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下同)p.13)布魯貝克所總結(jié)出的這兩種高等教育哲學對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影響非常大,引用率非常高,可以說已經(jīng)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但布魯貝克為什么認為只有這兩種高等教育哲學呢?這兩種哲學觀的劃分標準又是什么呢?他在書中并沒有指出。這也是筆者在多次閱讀此書過程中的最大困惑。有的學者認為,布魯貝克的劃分是以他在書中的標題“高深學問”為標準的,認為這兩種高等教育哲學都是建立在對高深學問的追求上,只是在具體取向上有所不同,認識論所強調(diào)的是“價值自由”,而政治論則主張人們在追求高深學問內(nèi)時的“價值判斷”。7筆者認為,這樣的分析實際上也只是說明了布魯貝克早已在書中就明確指出的這兩種高等教育哲學觀的內(nèi)容,而并沒有指出這兩種哲學觀的劃分標準。而知道布魯貝克為什么對高等教育哲學作這樣的劃分,才是理解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的根本和關(guān)鍵。
實際上,認識論與政治論這兩種高等教育哲學觀是布魯貝克對西方高等教育歷史發(fā)展進行反思和追問的結(jié)果。任何哲學都源于反思和追問,只是布魯貝克并不是簡單地在邏輯上進行反思,而是對高等教育實踐發(fā)展的歷史進行追問。布魯貝克在書中引用了美國律師、實用主義哲學家霍姆斯的話,“經(jīng)驗而不是邏輯才是法律的生命”。在引用這段話之后,布魯貝克緊接著指出,“像以后的部分還會講到的那樣,這種觀點對高等教育像對法律一樣千真萬確?!?p.20)在論述學術(shù)自治的時候,布魯貝克又指出,“我們必須記住,有時是經(jīng)驗而不是邏輯制約著學術(shù)傳統(tǒng)。”(p.32)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布魯貝克認為,是經(jīng)驗(歷史實際)而不是邏輯才是高等教育的生命,這種觀點貫穿著《高等教育哲學》全書。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布魯貝克會得出高等教育有認識論和政治論這兩種哲學觀。
布魯貝克在書中仔細分析了高等教育的歷史發(fā)展,認為在歷史中存在著截然分明的兩條高等教育發(fā)展路線,也就是他所認為的認識論與政治論。布魯貝克的這種劃分并不是他人為地對高等教育的現(xiàn)狀進行的分類,而是對高等教育發(fā)展歷史進行反思和追問中得出的結(jié)論,并在現(xiàn)實中找到了各自存在的事實。布魯貝克的這種劃分之所以能夠得到廣泛的認同,其原因也在于這一點。即這并不是他個人的主觀意愿,而是真實的高等教育歷史與現(xiàn)實。
在關(guān)于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的研究中,我國學者普遍認為布魯貝克在書中揭示的高等教育哲學的本質(zhì)就是“高深學問”。有的研究者認為,“該書自始至終地堅持著一條哲學線索,以為‘關(guān)鍵的哲學問題并不是尋求各種答案的共同基點,而是尋求各種問題的共同基點’,這個各種問題的共同基點便是‘高深學問’。它貫穿全文,將高等教育各方面的問題串在一起,前后連貫,逐層推進,展現(xiàn)了作者清晰的邏輯思維。”8更有的學者用高深學問的視角對《高等教育哲學》全書逐章進行了分析,指出“兩種哲學論——高深學問的生存之本”、“學術(shù)自治——高深學問的組織保障”、“學術(shù)自由——高深學問的內(nèi)在要求”、“高等教育為誰服務——高深學問的傳播對象”、“普通教育和專業(yè)教育——高深學問的必然選擇”。9從這些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布魯貝克在書中的確揭示出高深學問是高等教育的本質(zhì),并從這一本質(zhì)出發(fā)闡明了自己對高等教育一系列重要問題的觀點。
布魯貝克在“導論 高等教育哲學的發(fā)展”中便提出了自己對高深學問的認識,以及高深學問對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高等教育與中等、初等教育的主要差別在于教材的不同: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學問。在某種意義上,所謂‘高深’只是程度不同。但在另一種意義上,這種程度在教育體系的上層是如此突出,以致使它成為一種不同的性質(zhì)?!?p.2)布魯貝克在這里實際上認為高深學問是大學的根本特點和存在的依據(jù)??v觀全書,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布魯貝克在論述中往往將“大學”與“高等教育”等同使用,而且在書中對大學的論述甚至要多于高等教育,這與我們今天的認識是有所不同的。在西方近千年的高等教育發(fā)展史上,大學長期是高等教育唯一形式,因此在西方高等教育學者的論述中,常常將大學與高等教育這兩個概念等同使用。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高等教育學者就對“大學”和“高等教育”這兩個概念進行了嚴格的區(qū)分,在目前的研究中,已經(jīng)把它們作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這與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過程中形式的多樣化以及我國高等教育的實際情況是相關(guān)的?,F(xiàn)在“高等教育”已經(jīng)成為一個比“大學”要寬泛得多的概念,因此如果按照我國目前對這兩個概念的解釋,那么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實際上是一部“大學哲學”。也就是說,布魯貝克所揭示的“高深學問”實際上是大學的核心和本質(zhì),而非我國現(xiàn)在意義上的“高等教育”的本質(zhì)。認識到這一點在我國目前有著重要的意義,這樣就不會使那些非大學的高等教育機構(gòu)都擠到“高深學問”這根獨木橋上來。
一種哲學理論不但要解釋現(xiàn)實,而且要引導現(xiàn)實。布魯貝克在《高等教育哲學》的最后一章論述了“作為教會的大學”,以此作為全書的落腳點。筆者認為,這便是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所要追求的對現(xiàn)實大學的引導。這一章的英文名叫“university as church”,按照涂又光先生的解釋,在很多情況下,如果兩者的關(guān)系有as來連接,其意思就是說這兩者是一個東西。“university as church”翻譯為“作為教會的大學”,其意思是,要把大學當作教會來辦,也就是說,大學教育要起宗教的作用。這一章說明,布魯貝克感覺到,現(xiàn)在的西方大學只是搞知識的,人的靈魂問題、道德問題等是宗教在管??偟膩砜?,宗教是衰落了。盡管如此,宗教在社會上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對人的靈魂問題、道德問題等還在起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布魯貝克覺得大學還要發(fā)揮教會那樣的作用。因此,“作為教會的大學”這一章主要是探討大學怎樣才能起到教會的作用。
現(xiàn)代大學發(fā)軔于中世紀大學。作為“千年黑暗時代”誕生的最璀璨奪目的文明花朵的中世紀大學在萌芽之初及隨后幾個世紀一直和宗教與教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大學原本“發(fā)端于中世紀對神學的闡釋,即使科學勃興,也很難消除神的影子”。10布魯貝克在書中也指出,“早先,學院和大學基本上都是教會的侍女和附庸?!?p.138)后來,由于高深學問從社會活動邊緣移到了社會生活的中心,高等教育也越來越世俗化了。但今日的大學雖早已不是教會,但卻“繼承和保留了許多教會的職責”,(p.139)甚至有人認為大學就“是一種世俗化的教會”(p.139)。布魯貝克認為“在政府和實業(yè)界的道德標準都降低到從未有過的水平的時候,大學必須發(fā)揮新領(lǐng)導的作用。學院和大學有道德影響,這是理所當然的。”(p.144)從這個認識出發(fā),布魯貝克認為“大學應該成為世俗的教會,那里的一切活動都適合于學生的個人成長?!?p.144)實際上,布魯貝克所論述的“作為教會的大學”意思就是大學要承當“社會的良心”,要承擔“造就公眾心靈”的職能。在全書的最后,他引用康馬杰的話作為結(jié)語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在我們的全部歷史中,大學和教會一直是為全人類的利益和真理服務的,或者試圖為人類的利益和真理服務的機構(gòu)。沒有什么機構(gòu)能擔當起大學的職能,沒有什么機構(gòu)能夠占據(jù)這個大學已長久地注入了如此多的才智和道德影響的位置?!?BR> 杜威教育哲學讀后感篇八
由布魯貝克著,王承緒先生等翻譯的《高等教育哲學》一書,早在2002年4月就已經(jīng)在中國第三版第四此印刷了。從1987年第一版至今,該書在中國高等教育學界產(chǎn)生了強烈的反響,教育學界也不乏有人對其作了多角度的解讀。從中國期刊網(wǎng)中搜索的論中發(fā)現(xiàn),我國高等教育學界對《高等教育哲學》的解讀多是一種讀后感的形式,寫出了作者看完此書后的反思。通過對這些讀后感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在對于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的理解中存在著一個基本的分歧,就是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是否是一本系統(tǒng)的高等教育哲學著作?王承緒先生在譯者前言中指出:“這(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是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學為書名的專著,是作者從事高等教育工作五十余年的經(jīng)驗總結(jié),也是作者對高等教育的許多問題進行哲學思考的結(jié)晶?!薄白髡邚母叩冉逃膶嶋H問題出發(fā),旁征博引各家學說,提出了一個完整的高等教育哲學體系。”有的研究者指出:“總體上說,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始終固守著從哲學高度對高等教育問題進行理論探討的陣地,而這種哲學高度的理論探討,對于我們正確看待高等教育問題,進行高等教育實踐可謂意義重大。”還有的研究者認為:“他(布魯貝克)放棄了用哲學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高等教育,倒是對高等教育的一般規(guī)律和一般原理,如高等教育的性質(zhì)、人物、功能、目的、方法、制度等問題研究得比較深入。但是,即使如此,并不能由此判斷該書不是教育哲學。”
但也有的研究者認為,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并不是“一個完整的高等教育哲學體系”式的著作。4并從作為教育學科的教育哲學與作為教育思想的教育哲學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認為不論從哪一個方面來看,《高等教育哲學》作為教育哲學的存在都不是一個真命題。在這個論斷的基礎(chǔ)上,研究者還從兩個方面分析了我國讀書界為什么會認為《高等教育哲學》是一部教育哲學著作。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英文版的書名為《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研究者認為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為了便于翻譯,在標題上直接采用了‘高等教育哲學’這一概念,但是這種翻譯沒有凸顯原書標題介詞‘on’的內(nèi)涵,因而給讀者造成一種誤導,以為這就是所謂的高等教育哲學?!?在筆者看來,不論是翻譯成《高等教育哲學》,還是翻譯成《關(guān)于高等教育的哲學》,我們都可以看出,布魯貝克在寫此書的時候是要寫一部“哲學式”的著作,最起碼從其寫作動機來看是如此。此外,研究者認為,目前教育哲學的合法性還沒有一個定論,高等教育哲學體系框架的建立也就更沒有一個標準可尋。但在筆者看來,這個理由很牽強。
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分歧,筆者認為,這與人們對哲學的認識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有人認為楊黎明(1980— ),男,山西河津人,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2005級博士生,主要從事高等教育原理研究。
為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不是“教育哲學”,是以一種體系或?qū)W科式的標準來看的,屬于典型的中國教育學者的“學科情結(jié)”。而之前我國很多學者之所以認為《高等教育哲學》一書是一本系統(tǒng)的高等教育哲學著作,則多是簡單地從書名望文生義,并沒有進行必要的分析,因此也就顯得沒有說服力。
筆者認為,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是一部典型的西方式的教育哲學著作。說其是西方式的,是因為從全書的結(jié)構(gòu)框架以及思維習慣上看,不符合中國式的學科標準。此外,筆者認為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是一部教育哲學著作,也并不是像有的學者所說的那樣,是布魯貝克在論述中達到了一種“哲學高度”。哲學和教育一樣,都是一門學科,談不上誰比誰更有高度。有人認為,教育學脫胎于哲學,因此哲學是教育學更上一級的“母學科”。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說“母”或“父”就比“子”更有高度。另一方面,不管是“哲學高度”還是“哲學意義”,都是模糊不清的語言,很難具有說服力。因此,筆者試圖從對哲學的理解上來分析為什么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是一部教育哲學著作。
學科體系也同樣有中外差異和多樣化的問題。筆者之所以認為《高等教育哲學》是一部典型的“西方式”的教育哲學著作,而不說是典型的`教育哲學著作,是因為我們并沒有必要仿效布魯貝克來構(gòu)建我國的高等教育哲學體系。學科建設(shè)也同樣存在一個適應國情的問題。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本身就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有人用西方哲學的標準來分析中國的文化,認為中國自古就沒有哲學,曾在哲學界引起過很大的爭論。同樣,如果我們以中國教育哲學的標準來看待《高等教育哲學》的話,那么它也不是教育哲學了。
哲學開始于驚疑(驚奇和疑惑),是靈魂對于世界和人生的根本性追問。6哲學最大的意義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作用或目的則在于指導或引導實踐。從我們對哲學的這一認識出發(fā)來看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布魯貝克為什么以“哲學”來命名此書。
在《高等教育哲學》一開始,布魯貝克在論述“使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哲學”時,就指出“在20世紀,大學確立它的地位主要途徑有兩種,即存在著兩種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學,一種哲學主要是以認識論為基礎(chǔ),另一種哲學則以政治論為基礎(chǔ)。”(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下同)p.13)布魯貝克所總結(jié)出的這兩種高等教育哲學對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影響非常大,引用率非常高,可以說已經(jīng)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但布魯貝克為什么認為只有這兩種高等教育哲學呢?這兩種哲學觀的劃分標準又是什么呢?他在書中并沒有指出。這也是筆者在多次閱讀此書過程中的最大困惑。有的學者認為,布魯貝克的劃分是以他在書中的標題“高深學問”為標準的,認為這兩種高等教育哲學都是建立在對高深學問的追求上,只是在具體取向上有所不同,認識論所強調(diào)的是“價值自由”,而政治論則主張人們在追求高深學問內(nèi)時的“價值判斷”。7筆者認為,這樣的分析實際上也只是說明了布魯貝克早已在書中就明確指出的這兩種高等教育哲學觀的內(nèi)容,而并沒有指出這兩種哲學觀的劃分標準。而知道布魯貝克為什么對高等教育哲學作這樣的劃分,才是理解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的根本和關(guān)鍵。
實際上,認識論與政治論這兩種高等教育哲學觀是布魯貝克對西方高等教育歷史發(fā)展進行反思和追問的結(jié)果。任何哲學都源于反思和追問,只是布魯貝克并不是簡單地在邏輯上進行反思,而是對高等教育實踐發(fā)展的歷史進行追問。布魯貝克在書中引用了美國律師、實用主義哲學家霍姆斯的話,“經(jīng)驗而不是邏輯才是法律的生命”。在引用這段話之后,布魯貝克緊接著指出,“像以后的部分還會講到的那樣,這種觀點對高等教育像對法律一樣千真萬確?!?p.20)在論述學術(shù)自治的時候,布魯貝克又指出,“我們必須記住,有時是經(jīng)驗而不是邏輯制約著學術(shù)傳統(tǒng)。”(p.32)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布魯貝克認為,是經(jīng)驗(歷史實際)而不是邏輯才是高等教育的生命,這種觀點貫穿著《高等教育哲學》全書。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布魯貝克會得出高等教育有認識論和政治論這兩種哲學觀。
布魯貝克在書中仔細分析了高等教育的歷史發(fā)展,認為在歷史中存在著截然分明的兩條高等教育發(fā)展路線,也就是他所認為的認識論與政治論。布魯貝克的這種劃分并不是他人為地對高等教育的現(xiàn)狀進行的分類,而是對高等教育發(fā)展歷史進行反思和追問中得出的結(jié)論,并在現(xiàn)實中找到了各自存在的事實。布魯貝克的這種劃分之所以能夠得到廣泛的認同,其原因也在于這一點。即這并不是他個人的主觀意愿,而是真實的高等教育歷史與現(xiàn)實。
在關(guān)于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的研究中,我國學者普遍認為布魯貝克在書中揭示的高等教育哲學的本質(zhì)就是“高深學問”。有的研究者認為,“該書自始至終地堅持著一條哲學線索,以為‘關(guān)鍵的哲學問題并不是尋求各種答案的共同基點,而是尋求各種問題的共同基點’,這個各種問題的共同基點便是‘高深學問’。它貫穿全文,將高等教育各方面的問題串在一起,前后連貫,逐層推進,展現(xiàn)了作者清晰的邏輯思維。”8更有的學者用高深學問的視角對《高等教育哲學》全書逐章進行了分析,指出“兩種哲學論——高深學問的生存之本”、“學術(shù)自治——高深學問的組織保障”、“學術(shù)自由——高深學問的內(nèi)在要求”、“高等教育為誰服務——高深學問的傳播對象”、“普通教育和專業(yè)教育——高深學問的必然選擇”。9從這些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布魯貝克在書中的確揭示出高深學問是高等教育的本質(zhì),并從這一本質(zhì)出發(fā)闡明了自己對高等教育一系列重要問題的觀點。
布魯貝克在“導論高等教育哲學的發(fā)展”中便提出了自己對高深學問的認識,以及高深學問對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高等教育與中等、初等教育的主要差別在于教材的不同: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學問。在某種意義上,所謂‘高深’只是程度不同。但在另一種意義上,這種程度在教育體系的上層是如此突出,以致使它成為一種不同的性質(zhì)?!?p.2)布魯貝克在這里實際上認為高深學問是大學的根本特點和存在的依據(jù)??v觀全書,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布魯貝克在論述中往往將“大學”與“高等教育”等同使用,而且在書中對大學的論述甚至要多于高等教育,這與我們今天的認識是有所不同的。在西方近千年的高等教育發(fā)展史上,大學長期是高等教育唯一形式,因此在西方高等教育學者的論述中,常常將大學與高等教育這兩個概念等同使用。而從20世紀90年代后開始,我國高等教育學者就對“大學”和“高等教育”這兩個概念進行了嚴格的區(qū)分,在目前的研究中,已經(jīng)把它們作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這與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過程中形式的多樣化以及我國高等教育的實際情況是相關(guān)的。現(xiàn)在“高等教育”已經(jīng)成為一個比“大學”要寬泛得多的概念,因此如果按照我國目前對這兩個概念的解釋,那么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實際上是一部“大學哲學”。也就是說,布魯貝克所揭示的“高深學問”實際上是大學的核心和本質(zhì),而非我國現(xiàn)在意義上的“高等教育”的本質(zhì)。認識到這一點在我國目前有著重要的意義,這樣就不會使那些非大學的高等教育機構(gòu)都擠到“高深學問”這根獨木橋上來。
一種哲學理論不但要解釋現(xiàn)實,而且要引導現(xiàn)實。布魯貝克在《高等教育哲學》的最后一章論述了“作為教會的大學”,以此作為全書的落腳點。筆者認為,這便是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所要追求的對現(xiàn)實大學的引導。這一章的英文名叫“university as church”,按照涂又光先生的解釋,在很多情況下,如果兩者的關(guān)系有as來連接,其意思就是說這兩者是一個東西?!皍niversity as church”翻譯為“作為教會的大學”,其意思是,要把大學當作教會來辦,也就是說,大學教育要起宗教的作用。這一章說明,布魯貝克感覺到,現(xiàn)在的西方大學只是搞知識的,人的靈魂問題、道德問題等是宗教在管??偟膩砜矗诮淌撬ヂ淞?。盡管如此,宗教在社會上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對人的靈魂問題、道德問題等還在起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布魯貝克覺得大學還要發(fā)揮教會那樣的作用。因此,“作為教會的大學”這一章主要是探討大學怎樣才能起到教會的作用。
現(xiàn)代大學發(fā)軔于中世紀大學。作為“千年黑暗時代”誕生的最璀璨奪目的文明花朵的中世紀大學在萌芽之初及隨后幾個世紀一直和宗教與教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大學原本“發(fā)端于中世紀對神學的闡釋,即使科學勃興,也很難消除神的影子”。10布魯貝克在書中也指出,“早先,學院和大學基本上都是教會的侍女和附庸。”(p.138)后來,由于高深學問從社會活動邊緣移到了社會生活的中心,高等教育也越來越世俗化了。但今日的大學雖早已不是教會,但卻“繼承和保留了許多教會的職責”,(p.139)甚至有人認為大學就“是一種世俗化的教會”(p.139)。布魯貝克認為“在政府和實業(yè)界的道德標準都降低到從未有過的水平的時候,大學必須發(fā)揮新領(lǐng)導的作用。學院和大學有道德影響,這是理所當然的。”(p.144)從這個認識出發(fā),布魯貝克認為“大學應該成為世俗的教會,那里的一切活動都適合于學生的個人成長?!?p.144)實際上,布魯貝克所論述的“作為教會的大學”意思就是大學要承當“社會的良心”,要承擔“造就公眾心靈”的職能。在全書的最后,他引用康馬杰的話作為結(jié)語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在我們的全部歷史中,大學和教會一直是為全人類的利益和真理服務的,或者試圖為人類的利益和真理服務的機構(gòu)。沒有什么機構(gòu)能擔當起大學的職能,沒有什么機構(gòu)能夠占據(jù)這個大學已長久地注入了如此多的才智和道德影響的位置?!?BR> 杜威教育哲學讀后感篇九
《音樂教育的哲學》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貝內(nèi)特?雷默所著,它是一本純教育理論書籍,其中對音樂教育的價值作了連貫、深入的哲學思考。
音樂是聽覺藝術(shù),音樂欣賞是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來體驗音樂,從而得到審美感受的一種活動。在音樂欣賞過程中,聆聽無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語言只是一種輔助手段??破仗m認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教學大綱也指出音樂欣賞應以聆聽音樂為主。但是,如果認為音樂欣賞課只要一味讓學生聆聽,不需要教師作任何解釋,這種認識也是錯誤的。教師恰當?shù)闹v解,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去體驗、理解音樂。
雷默在第七章――體驗音樂中認為:“音樂教育向來是,現(xiàn)在在某種程度上也仍然是非音樂教育,說重一點是反音樂教育。根據(jù)雷默的表述,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反音樂教育強調(diào)了音樂的非審美體驗,音樂的審美功能成為它的一種手段,其本質(zhì)是為其它非藝術(shù)教育的目的服務。長期以來,由于無法獲得正確的哲學觀點的指導,許多音樂教育工作者常常處于困惑的狀態(tài),有時不自覺地遵循一些本質(zhì)上反音樂教育的哲學。當然,雷默也沒有否認音樂應當為非音樂的目的服務。雷默認為,只要能合情合理地保持充分的音樂性和有效性,音樂完全可以而且應該為一些非音樂的目的服務?!叭绻驗槟切﹥r值不是審美教育的核心而拒絕為其服務,那就過于講究純正性了。雷默不否認音樂教育過程中的道德和紀律,但他認為:“音樂教育工作者并不提供紀律和教授道德,這樣做的是音樂。比如,一個孩子在練習一首曲子時,必定會遇到許多要求,只有對這些要求作出讓步,他才能真正體驗音樂并使音響捕捉到需要捕捉的東西。這個讓步的過程其實就是在經(jīng)歷音樂本身所具有的紀律,從而做到有道德。如果我們在此過程中用說教來強調(diào)紀律和道德,忽視音樂本身對紀律和道德的自覺要求,這樣的音樂教育無疑應歸入反音樂教育中去。
《音樂教育的哲學》使我非常明確地找到了在音樂教學中一直以來困惑著我的一些問題的答案,也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根據(jù),如同迷路的航行者找到了引路的燈塔。
杜威教育哲學讀后感篇十
我仔細地閱讀了《大科學家的小故事》,這篇文章很具有吸引力,越讀越引人深思,我不禁掩卷沉思,一時思緒萬千,趴在桌子上思索著,想著什么,似乎感悟到什么。
文章講了近代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換舊畫時從梯子上摔下來,他覺得奇怪,便把想法記下來,這對他研究相對論有很大啟發(fā)。還有一次,愛因斯坦在雨中等一位學生,朋友誤認為他在揮霍時間和青春,他卻不以為然,覺得自己想出了一個出色的想法。還有愛因斯坦無論在為成名時還是成名后,他總是穿著件舊大衣在街上行走,朋友們很疑惑,但愛因斯坦卻泰然處之。
從這篇文章中,我了解到愛因斯坦是一個善于思考,珍惜時間,生活簡樸的人。
愛迪生生于1847年2月11日,死于1931年10月18日,享年84歲8個月零7天。他一生憑靠高度的智慧和驚人的勤奮,創(chuàng)造了2000多種發(fā)明,也就是平均15天就有一種。正是這些發(fā)明,給當今世界增添了異彩,使我們享受到了它的智慧和福音。
俗話說,夢想是現(xiàn)實之母。每一個成就了偉大事業(yè)的人,都是一個夢想家。而他們所完成的工作,又是與他們的想像力、能力、毅力,與他們對理想的執(zhí)著程度和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密切相關(guān)的,愛迪生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用了畢生的時間尋求機遇,把他的每一個想法付諸實踐,他抓住了大部分的機遇。在他身上,直覺和決斷能力得到了極好的發(fā)揮。
愛迪生為了人們能用上價廉物美的好燈泡,廢寢忘食地尋找各種燈絲。他算算他用過的耐熱材料,一、二、三、四、五……竟足足有1600多種。后來,他發(fā)現(xiàn)竹絲燈絲能燃1200多個小時,最后熄滅了。
熄滅了嗎?不,愛迪生的精神將永遠照耀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像愛迪生那樣無私奉獻的人還有很多很多,我們應該學習他們不達目的不罷休、不怕困難的精神。他們雖然經(jīng)歷了上百次的失敗,但是他們?nèi)匀粡氖≈锌偨Y(jié)經(jīng)驗,繼續(xù)……因為,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換來的。
一幕幕世人感嘆,佩服,催人奮進的畫面總是閃現(xiàn)在我眼前。再看看我自己吧,在溫暖舒適的家庭里,卻既怕苦有怕累,老是不能持之以恒地發(fā)奮學習。我做數(shù)學題遇到難題時,不勤于思考,不會的就丟在一旁,或者抄別人的答案,他們再給我講解思路時,我又聽不下,都是因為我不愛思考的原因造成的。
讀了這篇文章,我覺得要向愛因斯坦學習,他善于思考,珍惜時間,生活簡樸的精神,激勵著我幼小的心靈。我要從現(xiàn)在開始認真學習,不懂就思考,勇不放棄,不辜負父母和老師對我的期望,讓我插著成功的翅膀飛得更高,更高!
在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就像乘坐著時空穿梭機一樣,又回到了他們那個年代。
在這些科學家中,我最崇拜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一位偉大的女科學家,她曾獲得過數(shù)次諾貝爾獎,得到很多國家高級學術(shù)機構(gòu)頒發(fā)的獎章。她刻苦鉆研,永不滿足,經(jīng)過無數(shù)次試驗,發(fā)現(xiàn)了放射元素鐳。鐳,是她一生中轟動世界的發(fā)現(xiàn)。
雖然我不懂元素是什么,什么叫放射性,但通過閱讀這本書,卻使我感到了它的份量。為了從9000千克瀝青、鈾礦渣中提煉出鐳,居里夫人要將礦渣一鍋一鍋地煮沸、一刻不停地攪拌;一瓶瓶地倒進倒出、一丁點一丁點地結(jié)晶。她每天穿著沾滿灰塵和酸液染漬的工作服,站在大鍋旁,煙熏火燎,眼睛流淚,喉嚨刺癢……就這樣,她整整奮斗了45個月,1300多天,這是多么繁重的勞動,需要何等堅韌不拔的毅力??!她既是世界聞名的學者,又是名副其實的工人,還是家庭主婦、孩子的母親!
居里夫人辛勤地開墾了一片未曾開發(fā)的園地,最后終于取得了近代科學史上重要的成就之一――發(fā)現(xiàn)放射性元素鐳。我是多么渴望像居城夫人那樣,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到科學的世界里去探索,去揭開自然界中一個又一個秘密。
因為她獲得過兩次諾貝爾獎,在女科學家里,她是獨一無二的。她之所以能有這么大的成就,與她的辛勤工作是分不開的。她和她的丈夫一起用了800噸水、100噸化學試劑才發(fā)現(xiàn)了1克鐳,人們都叫她“鐳的母親”。因為居里夫人忙于實驗沒時間看孩子,她都抱著孩子啃著干面包做實驗,她這種忘我的工作精神真是值得我們學習。要取得好成績,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輕而易舉的,必須付出艱苦的勞動。古語說的好:“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因此,從平時開始,就要要求自己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獨立思考,認真鉆研,不怕困難。今后我一定要學習居里夫人的頑強進取精神,刻苦學習,勇于實踐,努力攀登科學高峰。希望自己長大了做一個像居里夫人那樣的科學院家,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為祖國的科學事業(yè)奮斗終身!
俗話說得好:“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科學的未來,只能屬于勤奮而又謙虛的一代”。
我一定要認真學習,刻苦鉆研,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杜威教育哲學讀后感篇一
教育和哲學是兩個重要的學科,它們既相互關(guān)聯(lián)又相互影響。教育是一種價值觀和信仰,而哲學則是深入思考和探索人生的意義。通過閱讀關(guān)于教育和哲學的書籍,我對這兩個學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體會。這篇文章將介紹我對教育和哲學讀后感的心得體會。
首先,通過閱讀有關(guān)教育的書籍,我意識到教育的目的遠不止于傳授知識。教育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批判思維能力,讓他們具備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應該是全面的,并注重學生的品德發(fā)展和自我意識的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并尊重他們的個性和多樣性也是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這些思想深深觸動了我,讓我對教育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傳授知識,更是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
其次,通過閱讀有關(guān)哲學的書籍,我對人生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哲學追尋人生的真理和價值,試圖解釋人類存在的意義。通過哲學的思辨和探索,我開始關(guān)注生命的本質(zhì)和宇宙的奧秘。我開始思考我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觀,并對道德和倫理問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哲學讓我明白人生的真正意義不在于追逐功名利祿,而在于追求內(nèi)心的寧靜和和諧。這些思想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并試圖尋找一個更加有意義和有益的人生。
另外,教育和哲學的關(guān)系較為密切,它們相互影響并促進彼此的發(fā)展。教育需要哲學的指導和支持,以明確教育的目標和方向。哲學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思想基礎(chǔ),為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理念和方法。教育和哲學相互聯(lián)結(jié),共同構(gòu)建了一個人類思想的學科體系。通過閱讀有關(guān)教育與哲學的著作,我深刻體會到它們的緊密聯(lián)系,以及它們在人類歷史和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教育和哲學都具有啟迪人心和塑造人的性格的功能。通過教育和哲學的學習,人們能夠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理解力。教育和哲學的知識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它們通過獨特的方式豐富人類的智慧,促使人們思考自身的存在,探索人類文明的未來。
總之,教育和哲學是兩個重要的學科,對人們的思維和生活具有深遠的影響。通過閱讀有關(guān)教育和哲學的書籍,我對它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體會。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和素質(zhì)。哲學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觀,并追尋人生的真正意義。教育和哲學相互影響并促進彼此的發(fā)展,它們共同構(gòu)建了一個人類思想的學科體系。通過教育和哲學的學習,人們能夠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理解力,實現(xiàn)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杜威教育哲學讀后感篇二
——讀石中英《教育哲學》有感
金山鎮(zhèn)石埠小學
韋玉華
這本教材從封面上就給人一種理論性很強的感覺,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但是翻閱下來,卻又能夠從中得到一些不同以往的關(guān)于教育的理念和認知。
在這里,教育哲學不再討論那些抽象的“基本問題”,而是討論那些與每一位教育者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教育問題,討論的方式也不再是演繹的和規(guī)范的,而是反思的和批判的,研究的目的不是強迫人們接受自己的結(jié)論,而是和人們一起認真的思考。
從本書的目錄上來看,全書的論述都是圍繞“人”這一主題所展開的。他認為,教育的對象是人,不管他們是青少年還是成人,是男是女,是漢族還是其他少數(shù)民族,總之都是人,它都具有人作為人存在的特征——絕對性、意向性、文化性、時間性、語言性和獨特性,這樣的特征決定了人的一生之中所必須面對的關(guān)于死亡、奴役、有限、孤獨及自我認同的問題。而教育作為教化人的武器,它也必然是和上述問題相伴隨的,它所教授的并不單單是給予人生存的意識和技能,而且還有授予人以生存的理由和根據(jù)以及一顆清醒的頭腦。石先生指出,“以人為本”的教育不能只考慮作為“工具的人”,也應該考慮作為“目的的人”; 不能只考慮如何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也應該考慮如何增加人的存在的意義。今日的教育,應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關(guān)注人的存在問題。
書中指出,教育要關(guān)注人的存在問題,首先,就應該改變教育的對象觀,其中包括教育的對象是什么和如何認識教育的對象;其次,必須重構(gòu)教師的自我意識,教師必須要撕破“教師”這個“面具”,回到他本來的和豐富的人性狀態(tài),樹立“作為人類的教師”的新意識; 再次,必須在更新教育對象觀和教師自我意識的基礎(chǔ)上重構(gòu)師生關(guān)系;再其次,應該引導青少年學生用一種嚴肅的態(tài)度來看待人生問題,防止他們將這些問題看成是似有非有或可以置換的問題,啟發(fā)他們?nèi)ンw驗和討論日常生活中的這些問題,最終培育他們存在的智慧;最后,應該將存在問題的討論與青少年學生存在經(jīng)驗的自我反思結(jié)合在一起,而不是單純地講解一 些存在的現(xiàn)象或知識。哲學本身就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對于教育哲學方面的內(nèi)容還是有很多的地方不能夠很好的理解,所以也就造成了對于教育哲學理解的較淺,還應當對于這本書有著重復的閱讀,這樣才可以更好的進行理解教育中的那種理性的意識。
杜威教育哲學讀后感篇三
在現(xiàn)代社會中,教育和哲學作為兩個重要的學科,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最近,我讀了一些關(guān)于教育和哲學的書籍,深刻體會到二者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和互相補充。通過這些閱讀,我深深感受到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而哲學則為教育提供了思想的指引和思考的方法。下面,我將從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法、教育領(lǐng)導者的素質(zhì)、教育與社會的關(guān)系以及哲學與教育的關(guān)系這五個方面,談一談我的讀后感心得體會。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教育不僅僅是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力和實踐能力。教育的目的不是制造機器人般的學生,而是讓他們成為有責任感、有思想的人。從這一點來看,教育與哲學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哲學作為一門思考人生意義和價值的學科,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觀,從而為他們的未來奠定基礎(chǔ)。
其次,教育應該注重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在講臺上傳授知識,學生則被動地接受和記憶。然而,這種模式已經(jīng)無法適應現(xiàn)代社會對學生的要求。教育者應該引導學生探索和發(fā)現(xiàn)知識,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而哲學的方法論可以為教育提供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讓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
第三,教育領(lǐng)導者需要具備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教育理念。教育領(lǐng)導者的素質(zhì)對于教育的質(zhì)量有著重要的影響。一個有責任心和愛心的教育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成長和快樂。而哲學的道德觀和人生觀可以為教育者提供一種人生追求的指南,幫助他們做出正確的教育決策和行為。
第四,教育與社會密切相關(guān)。教育不僅僅是為學生的個人發(fā)展服務,更是為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服務。教育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讓他們成為有能力、有擔當?shù)纳鐣蓡T。而哲學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社會問題和人類命運,為他們的社會參與提供思想支持和指導。
最后,哲學與教育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教育可以被視為哲學的實踐,而哲學則是教育的理論基礎(chǔ)。哲學為教育提供了一個思考人生意義和價值觀的框架,幫助教育者和學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觀,并通過教育的實踐來實現(xiàn)這些目標。教育和哲學的結(jié)合可以使教育充滿智慧和人文關(guān)懷,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獲得成長和幸福。
通過這段時間的閱讀和思考,我深刻體會到教育和哲學的重要性。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而哲學為教育提供了思想的指引和思考的方法。教育和哲學的結(jié)合可以使教育充滿智慧和人文關(guān)懷,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獲得成長和幸福。因此,我們應該在教育實踐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引導他們思考人生意義和價值觀,同時也要關(guān)注教育領(lǐng)導者的品德和教育理念,讓教育成為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舞臺。這需要我們關(guān)注教育和哲學的發(fā)展,推動教育變革,為學生的未來奠定堅實基礎(chǔ)。
杜威教育哲學讀后感篇四
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是從事高等教育50多年的經(jīng)驗總結(jié),是對高等教育的許多問題進行哲學思考的結(jié)晶,我覺得就像是一篇寫得十分出色的綜述,他總結(jié)了美國眾多學者對高等教育的哲學問題的思索,其中也有互相矛盾對立的觀點,直接還原了當時美國社會上關(guān)于這些問題熱火朝天地討論。
布魯貝克寫這本書是在20世紀60、70年代,經(jīng)歷了美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黃金時代”后,進入了“艱難時期”,是學術(shù)界“大為不滿”的“冬天”,由此引發(fā)了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危機”和“象牙塔的衰落”,美國的高等教育內(nèi)外部陷入了危機之中,經(jīng)費緊缺,公眾對高校的信任度下降,社會上充斥著一個問題“高等教育為何而存在?”這些都需要從本質(zhì)上根源上探討高等教育的存在價值的哲學依據(jù)。這本書也應運而生。
坦白的說,讀本書之前我從來沒想到高等教育有這么多哲學的問題需要回答,在開頭的導言里,作者羅列了他認為自己將在本書里論述的問題,閱讀完本書后,我想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回答一下其中的幾個問題:
“我們怎樣才能知道高深的學問在何時是可靠的?”
用一句話來回答這個問題,那就是:當高深的學問來自學術(shù)自治的學術(shù)團體時它是可靠的。但是,這就引出新的問題,誰來監(jiān)督或者評價這些高深的學問。首先,這些高深的學問是“超出一般的、復雜的甚至是神秘的知識”,這就排除了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能夠理解的可能性,但是作為唯一能夠真正理解這些知識的復雜性的專家和學者,一方面是作為高深學問的發(fā)現(xiàn)者和創(chuàng)造者,另一方面要求他們自己為自己的成果作出評價,顯然是自相矛盾的。但是,除此之外,好像也沒有誰能勝任了,政府和宗教如果完全控制這些學問,那對真理的探求來說是致命傷,學生作為高深學問的接受者是不能作為指導和評價的一方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完完全全的學術(shù)自治也是不存在的,原因主要有:經(jīng)費上做不到完全獨立的,當然這也是一個主要的方面;政府和社會上各界團體包括宗教團體是不可能完全撒手不管的;學生對于自己要接受的知識是有一定的知情權(quán)的,特別是在現(xiàn)在,學生的意愿和需求越來越重要的情況下。
“高深的學問是否因為要躲避市場和政治競爭場所的曲解,而只好被關(guān)在密封的象牙塔中,或者應該在具有這些成分和事件的熔爐中得到錘煉?”
歷史是不可能倒退的,而且在真正的象牙塔中也不會追求到真理的,更何況現(xiàn)在的社會還沒發(fā)達到可以完全發(fā)展不用改善現(xiàn)有人類的生存條件和生活質(zhì)量的知識,那么就不能不在社會中“摸打滾爬”,但是“躲避市場和政治競爭場所的曲解”對于高深學問來時也是很有必要的,但關(guān)鍵是要躲避的是“曲解”,而不是積極的影響,一定要在各種因素中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受社會各方面的影響是肯定的和不可避免的,但只是影響,不能讓它們“鳩占鵲巢”。
“顯然,并不是被個人都具有掌握高深學問的才能的,那么學院和大學之門應該向誰開放,選擇的標準應該是門第主義、功利主義還是平等主義?”
我覺得,學院和大學之門應該向那些愿意接受并有能力完成對高深學問追求的所有人開放。這其中,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也是一個難點問題,我覺得,應該把高等教育建立成一個金字塔式的系統(tǒng),能夠適應從低到高不同能力的人關(guān)于高等教育的需求。
以上是我對本書的一點看法,不足之處,請老師指正。
杜威教育哲學讀后感篇五
吳麗玲
最近讀了《音樂教育的哲學》一書,它是由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貝內(nèi)特·雷默所著,2003年5月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發(fā)行了熊蕾翻譯的中譯本。這是一本系統(tǒng)論述美國音樂教育的音樂教育哲學專著。作者貝內(nèi)特·雷默是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學家,是美國音樂教育領(lǐng)域中審美教育的倡導者。
過去,我一直認為讀音樂理論沒有美感,我讀完此書后感覺音樂是聽覺藝術(shù),音樂欣賞是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來體驗音樂,從而得到審美感受的一種活動。在音樂欣賞過程中,聆聽無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語言只是一種輔助手段。科普蘭認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蔽覈胀ǜ咧兴囆g(shù)欣賞課教學大綱也指出音樂欣賞應以聆聽音樂為主。教師恰當?shù)闹v解,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去體驗、理解音樂。
本書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十章)。第一部分雷默以美學中三個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思辨主義、絕對形式主義、絕對表現(xiàn)主義為例說明何種哲學可以成為音樂教育哲學,并詳細論述了它們在藝術(shù)情感、藝術(shù)的意義、體驗藝術(shù)中的不同,以及這些不同在音樂教育中是如何具體體現(xiàn)的。思辨主義認為音樂的價值存在于音樂本身之外(非音樂的體驗),在音樂教育中的體現(xiàn)是“音樂(非音樂體驗)被認為是使人變得更完美的有效途徑”。絕對形式主義認為音樂的價值在于音樂自身,“致力于培養(yǎng)天才兒童的音樂技能”;絕對表現(xiàn)主義則是對前兩種的綜合,“主張音樂提供有意義的認識體驗”。第二部分闡述了音樂教育哲學在實踐(普通音樂課、表演課)中的體現(xiàn),指出了當時美國學校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音樂課不是核心課程,音樂課僅僅重視技能訓練并偏重于音樂之外的體驗等),并提出一些可供參考的方法。第三部分是對美國音樂教育未來的展望,提倡藝術(shù)教育朝人文方向轉(zhuǎn)變。
作為一本哲學方面的著作,本書有邏輯性強、結(jié)構(gòu)層次清晰的特點。但更為重要的是,本書從很多角度并用很大篇幅闡述了音樂藝術(shù)的性質(zhì)和價值,這是很多論及音樂教育的著作所不及的。正是這一特點,體現(xiàn)了雷默作為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家深厚的音樂修養(yǎng),也為我們研究音樂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參照。本書突現(xiàn)了一個前提,即音樂教育的基本性質(zhì)和價值是由音樂的本質(zhì)和價值決定的。雷默教授以這一前提為基礎(chǔ),通過對音樂藝術(shù)創(chuàng)作、體驗、感覺、意義不同方面的論述,使我們更系統(tǒng)地體會到音樂教育的審美體驗的實質(zhì),也讓我們體會到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音樂教育價值的必要性。尤其是書中提到的“音樂是情感的一種語言嗎?”“音樂是自我表現(xiàn)的一種手段嗎?”這些看似簡單的標題,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可要解答它僅僅有音樂方面的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從許多其他相關(guān)學科(解釋學、美學等)的角度進行論述。本書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雷默教授把音樂教育哲學滲透到實踐中,提出了具體的實踐方法。雷默認為采納多視角和多種觀點的合理成分是建構(gòu)一種音樂教育的普遍哲學必須給予充分思考的。這種兼容、平衡的認識以及態(tài)度,對音樂教育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十分有益,并且很適用。相信音樂教育會在一種多維度的邏輯體系和價值觀的構(gòu)建中發(fā)展得越來越好。
在特定文化環(huán)境以及特定歷史時期產(chǎn)生出來的著作本書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雷默認為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而非審美的教育就是非音樂教育,“因為非審美體驗會阻止對音樂產(chǎn)生審美體驗?!彼难韵轮馐菓搹娬{(diào)在音樂教育中對音樂本身價值和本質(zhì)的關(guān)注,僅從這一強調(diào)來說,是很有其積極意義的。但因此將一切所謂音樂之外的體驗,全部當作非審美體驗而加以拒斥,則有失偏頗。這樣的區(qū)分標準本身就沒有充分理解音樂這一藝術(shù)形式的本質(zhì)和價值。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融實踐性與研究性為一體的,具有很強可讀性的理論專著,值得一讀。尤其本書強調(diào)對音樂教育中音樂自身的關(guān)注,這對我國音樂藝術(shù)教育課程改革的意義是很大的。當前我國的普通學校音樂教育中也存在著僅僅重視音樂本身之外的體驗,而忽略對音樂本身的關(guān)注的問題。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已經(jīng)有學者提出音樂教育應該“走進音樂”,倡導關(guān)注音樂自身,啟動音樂思維,這與雷默教授在此書中所強調(diào)的觀點可以說是不謀而合的。當然,音樂教育改革不可能依靠一本書的出版、或是一個觀點的提出就可以完成的,這需要所有音樂教育工作者的齊心協(xié)力。一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在于它能給我們某些啟示。正如雷默在本書的前言中指出,“如果本書哪怕只有一部分,也許有大部分,幫助中國音樂教育工作者澄清了他們和我們都同樣獻身于其中的那門藝術(shù)——音樂——的信仰和價值觀——即他們的哲學,那我就心滿意足了”?!兑魳方逃恼軐W》使我非常明確地找到了在音樂教學中一直以來困惑著我的一些問題的答案,也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根據(jù),我如同迷路的航行者突然找到了引路的燈塔。
杜威教育哲學讀后感篇六
這本教材從封面上就給人一種理論性很強的感覺,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但是翻閱下來,你又能夠從中得到一些不同以往的關(guān)于教育的理念和認知。
一直以來,教育哲學的研究和教學始終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質(zhì)疑:教育哲學有必要嗎?有哲學就行了,何必又添一個教育哲學?書的開篇就為我們說明了哲學對于教育理論和實踐,重新闡述了哲學的概念,從而說明教育哲學獨立存在的意義。
書中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值得我們?nèi)ニ伎?。比如什么是“人的存在性”?人既然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就會有很多的屬性,而這些屬性的總和,就是人的存在性。其中一個重要體現(xiàn)就是人的意識性。每個人都有意識,誰都不愿意自己的意識被別人剝奪。讓別人做他不想做的事,就是剝奪他人的意識??蔁嶂杂谡瓶厮艘庾R的人不在少數(shù)。
這在教育領(lǐng)域,就體現(xiàn)為教師的灌輸,為教學設(shè)置過多的標準答案等等,都是以教師為主體,忽略了學生主體意識的一種體現(xiàn)。按石中英教授的話來說,就是一種“不人道的精神虐殺”,當然這種措辭有些嚴厲。
我們總是想當然得認為學生的思想幼稚,需要老師在各方面進行教育,但并不意味著教師就有權(quán)力剝奪他們意識。如果這樣,學生就容易人云亦云,盲目從眾,喪失自我,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因此,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去思考問題,用自己的意識來代替他們的,忽略他們最基本的作為人的存在性。
教師應當要尊重學生的發(fā)言,即使錯了也不急于反駁他們的觀點,而是要把正確的觀點陳述出來,讓學生做對比,從而得出最終的答案,并且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存在那些漏洞。不能心急,為了課程的流暢,把答案直接說出來?,F(xiàn)在的教育應當充分體現(xiàn)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課堂上樹立主人翁的意識,教師則要成為學生與知識之間的橋梁,成為教育的引導者。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康莊大道。
以上只是我對《教育哲學》這本書部分章節(jié)的一些淺薄認識,相信在讀完全篇后,還能有更多的感悟。
杜威教育哲學讀后感篇七
哲學開始于驚疑(驚奇和疑惑),是靈魂對于世界和人生的根本性追問。6哲學最大的意義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作用或目的則在于指導或引導實踐。從我們對哲學的這一認識出發(fā)來看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布魯貝克為什么以“哲學”來命名此書。
在《高等教育哲學》一開始,布魯貝克在論述“使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哲學”時,就指出“在20世紀,大學確立它的地位主要途徑有兩種,即存在著兩種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學,一種哲學主要是以認識論為基礎(chǔ),另一種哲學則以政治論為基礎(chǔ)。”(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下同)p.13)布魯貝克所總結(jié)出的這兩種高等教育哲學對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影響非常大,引用率非常高,可以說已經(jīng)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但布魯貝克為什么認為只有這兩種高等教育哲學呢?這兩種哲學觀的劃分標準又是什么呢?他在書中并沒有指出。這也是筆者在多次閱讀此書過程中的最大困惑。有的學者認為,布魯貝克的劃分是以他在書中的標題“高深學問”為標準的,認為這兩種高等教育哲學都是建立在對高深學問的追求上,只是在具體取向上有所不同,認識論所強調(diào)的是“價值自由”,而政治論則主張人們在追求高深學問內(nèi)時的“價值判斷”。7筆者認為,這樣的分析實際上也只是說明了布魯貝克早已在書中就明確指出的這兩種高等教育哲學觀的內(nèi)容,而并沒有指出這兩種哲學觀的劃分標準。而知道布魯貝克為什么對高等教育哲學作這樣的劃分,才是理解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的根本和關(guān)鍵。
實際上,認識論與政治論這兩種高等教育哲學觀是布魯貝克對西方高等教育歷史發(fā)展進行反思和追問的結(jié)果。任何哲學都源于反思和追問,只是布魯貝克并不是簡單地在邏輯上進行反思,而是對高等教育實踐發(fā)展的歷史進行追問。布魯貝克在書中引用了美國律師、實用主義哲學家霍姆斯的話,“經(jīng)驗而不是邏輯才是法律的生命”。在引用這段話之后,布魯貝克緊接著指出,“像以后的部分還會講到的那樣,這種觀點對高等教育像對法律一樣千真萬確?!?p.20)在論述學術(shù)自治的時候,布魯貝克又指出,“我們必須記住,有時是經(jīng)驗而不是邏輯制約著學術(shù)傳統(tǒng)。”(p.32)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布魯貝克認為,是經(jīng)驗(歷史實際)而不是邏輯才是高等教育的生命,這種觀點貫穿著《高等教育哲學》全書。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布魯貝克會得出高等教育有認識論和政治論這兩種哲學觀。
布魯貝克在書中仔細分析了高等教育的歷史發(fā)展,認為在歷史中存在著截然分明的兩條高等教育發(fā)展路線,也就是他所認為的認識論與政治論。布魯貝克的這種劃分并不是他人為地對高等教育的現(xiàn)狀進行的分類,而是對高等教育發(fā)展歷史進行反思和追問中得出的結(jié)論,并在現(xiàn)實中找到了各自存在的事實。布魯貝克的這種劃分之所以能夠得到廣泛的認同,其原因也在于這一點。即這并不是他個人的主觀意愿,而是真實的高等教育歷史與現(xiàn)實。
在關(guān)于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的研究中,我國學者普遍認為布魯貝克在書中揭示的高等教育哲學的本質(zhì)就是“高深學問”。有的研究者認為,“該書自始至終地堅持著一條哲學線索,以為‘關(guān)鍵的哲學問題并不是尋求各種答案的共同基點,而是尋求各種問題的共同基點’,這個各種問題的共同基點便是‘高深學問’。它貫穿全文,將高等教育各方面的問題串在一起,前后連貫,逐層推進,展現(xiàn)了作者清晰的邏輯思維。”8更有的學者用高深學問的視角對《高等教育哲學》全書逐章進行了分析,指出“兩種哲學論——高深學問的生存之本”、“學術(shù)自治——高深學問的組織保障”、“學術(shù)自由——高深學問的內(nèi)在要求”、“高等教育為誰服務——高深學問的傳播對象”、“普通教育和專業(yè)教育——高深學問的必然選擇”。9從這些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布魯貝克在書中的確揭示出高深學問是高等教育的本質(zhì),并從這一本質(zhì)出發(fā)闡明了自己對高等教育一系列重要問題的觀點。
布魯貝克在“導論 高等教育哲學的發(fā)展”中便提出了自己對高深學問的認識,以及高深學問對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高等教育與中等、初等教育的主要差別在于教材的不同: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學問。在某種意義上,所謂‘高深’只是程度不同。但在另一種意義上,這種程度在教育體系的上層是如此突出,以致使它成為一種不同的性質(zhì)?!?p.2)布魯貝克在這里實際上認為高深學問是大學的根本特點和存在的依據(jù)??v觀全書,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布魯貝克在論述中往往將“大學”與“高等教育”等同使用,而且在書中對大學的論述甚至要多于高等教育,這與我們今天的認識是有所不同的。在西方近千年的高等教育發(fā)展史上,大學長期是高等教育唯一形式,因此在西方高等教育學者的論述中,常常將大學與高等教育這兩個概念等同使用。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高等教育學者就對“大學”和“高等教育”這兩個概念進行了嚴格的區(qū)分,在目前的研究中,已經(jīng)把它們作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這與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過程中形式的多樣化以及我國高等教育的實際情況是相關(guān)的?,F(xiàn)在“高等教育”已經(jīng)成為一個比“大學”要寬泛得多的概念,因此如果按照我國目前對這兩個概念的解釋,那么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實際上是一部“大學哲學”。也就是說,布魯貝克所揭示的“高深學問”實際上是大學的核心和本質(zhì),而非我國現(xiàn)在意義上的“高等教育”的本質(zhì)。認識到這一點在我國目前有著重要的意義,這樣就不會使那些非大學的高等教育機構(gòu)都擠到“高深學問”這根獨木橋上來。
一種哲學理論不但要解釋現(xiàn)實,而且要引導現(xiàn)實。布魯貝克在《高等教育哲學》的最后一章論述了“作為教會的大學”,以此作為全書的落腳點。筆者認為,這便是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所要追求的對現(xiàn)實大學的引導。這一章的英文名叫“university as church”,按照涂又光先生的解釋,在很多情況下,如果兩者的關(guān)系有as來連接,其意思就是說這兩者是一個東西。“university as church”翻譯為“作為教會的大學”,其意思是,要把大學當作教會來辦,也就是說,大學教育要起宗教的作用。這一章說明,布魯貝克感覺到,現(xiàn)在的西方大學只是搞知識的,人的靈魂問題、道德問題等是宗教在管??偟膩砜?,宗教是衰落了。盡管如此,宗教在社會上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對人的靈魂問題、道德問題等還在起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布魯貝克覺得大學還要發(fā)揮教會那樣的作用。因此,“作為教會的大學”這一章主要是探討大學怎樣才能起到教會的作用。
現(xiàn)代大學發(fā)軔于中世紀大學。作為“千年黑暗時代”誕生的最璀璨奪目的文明花朵的中世紀大學在萌芽之初及隨后幾個世紀一直和宗教與教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大學原本“發(fā)端于中世紀對神學的闡釋,即使科學勃興,也很難消除神的影子”。10布魯貝克在書中也指出,“早先,學院和大學基本上都是教會的侍女和附庸?!?p.138)后來,由于高深學問從社會活動邊緣移到了社會生活的中心,高等教育也越來越世俗化了。但今日的大學雖早已不是教會,但卻“繼承和保留了許多教會的職責”,(p.139)甚至有人認為大學就“是一種世俗化的教會”(p.139)。布魯貝克認為“在政府和實業(yè)界的道德標準都降低到從未有過的水平的時候,大學必須發(fā)揮新領(lǐng)導的作用。學院和大學有道德影響,這是理所當然的。”(p.144)從這個認識出發(fā),布魯貝克認為“大學應該成為世俗的教會,那里的一切活動都適合于學生的個人成長?!?p.144)實際上,布魯貝克所論述的“作為教會的大學”意思就是大學要承當“社會的良心”,要承擔“造就公眾心靈”的職能。在全書的最后,他引用康馬杰的話作為結(jié)語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在我們的全部歷史中,大學和教會一直是為全人類的利益和真理服務的,或者試圖為人類的利益和真理服務的機構(gòu)。沒有什么機構(gòu)能擔當起大學的職能,沒有什么機構(gòu)能夠占據(jù)這個大學已長久地注入了如此多的才智和道德影響的位置?!?BR> 杜威教育哲學讀后感篇八
由布魯貝克著,王承緒先生等翻譯的《高等教育哲學》一書,早在2002年4月就已經(jīng)在中國第三版第四此印刷了。從1987年第一版至今,該書在中國高等教育學界產(chǎn)生了強烈的反響,教育學界也不乏有人對其作了多角度的解讀。從中國期刊網(wǎng)中搜索的論中發(fā)現(xiàn),我國高等教育學界對《高等教育哲學》的解讀多是一種讀后感的形式,寫出了作者看完此書后的反思。通過對這些讀后感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在對于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的理解中存在著一個基本的分歧,就是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是否是一本系統(tǒng)的高等教育哲學著作?王承緒先生在譯者前言中指出:“這(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是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學為書名的專著,是作者從事高等教育工作五十余年的經(jīng)驗總結(jié),也是作者對高等教育的許多問題進行哲學思考的結(jié)晶?!薄白髡邚母叩冉逃膶嶋H問題出發(fā),旁征博引各家學說,提出了一個完整的高等教育哲學體系。”有的研究者指出:“總體上說,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始終固守著從哲學高度對高等教育問題進行理論探討的陣地,而這種哲學高度的理論探討,對于我們正確看待高等教育問題,進行高等教育實踐可謂意義重大。”還有的研究者認為:“他(布魯貝克)放棄了用哲學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高等教育,倒是對高等教育的一般規(guī)律和一般原理,如高等教育的性質(zhì)、人物、功能、目的、方法、制度等問題研究得比較深入。但是,即使如此,并不能由此判斷該書不是教育哲學。”
但也有的研究者認為,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并不是“一個完整的高等教育哲學體系”式的著作。4并從作為教育學科的教育哲學與作為教育思想的教育哲學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認為不論從哪一個方面來看,《高等教育哲學》作為教育哲學的存在都不是一個真命題。在這個論斷的基礎(chǔ)上,研究者還從兩個方面分析了我國讀書界為什么會認為《高等教育哲學》是一部教育哲學著作。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英文版的書名為《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研究者認為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為了便于翻譯,在標題上直接采用了‘高等教育哲學’這一概念,但是這種翻譯沒有凸顯原書標題介詞‘on’的內(nèi)涵,因而給讀者造成一種誤導,以為這就是所謂的高等教育哲學?!?在筆者看來,不論是翻譯成《高等教育哲學》,還是翻譯成《關(guān)于高等教育的哲學》,我們都可以看出,布魯貝克在寫此書的時候是要寫一部“哲學式”的著作,最起碼從其寫作動機來看是如此。此外,研究者認為,目前教育哲學的合法性還沒有一個定論,高等教育哲學體系框架的建立也就更沒有一個標準可尋。但在筆者看來,這個理由很牽強。
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分歧,筆者認為,這與人們對哲學的認識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有人認為楊黎明(1980— ),男,山西河津人,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2005級博士生,主要從事高等教育原理研究。
為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不是“教育哲學”,是以一種體系或?qū)W科式的標準來看的,屬于典型的中國教育學者的“學科情結(jié)”。而之前我國很多學者之所以認為《高等教育哲學》一書是一本系統(tǒng)的高等教育哲學著作,則多是簡單地從書名望文生義,并沒有進行必要的分析,因此也就顯得沒有說服力。
筆者認為,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是一部典型的西方式的教育哲學著作。說其是西方式的,是因為從全書的結(jié)構(gòu)框架以及思維習慣上看,不符合中國式的學科標準。此外,筆者認為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是一部教育哲學著作,也并不是像有的學者所說的那樣,是布魯貝克在論述中達到了一種“哲學高度”。哲學和教育一樣,都是一門學科,談不上誰比誰更有高度。有人認為,教育學脫胎于哲學,因此哲學是教育學更上一級的“母學科”。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說“母”或“父”就比“子”更有高度。另一方面,不管是“哲學高度”還是“哲學意義”,都是模糊不清的語言,很難具有說服力。因此,筆者試圖從對哲學的理解上來分析為什么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是一部教育哲學著作。
學科體系也同樣有中外差異和多樣化的問題。筆者之所以認為《高等教育哲學》是一部典型的“西方式”的教育哲學著作,而不說是典型的`教育哲學著作,是因為我們并沒有必要仿效布魯貝克來構(gòu)建我國的高等教育哲學體系。學科建設(shè)也同樣存在一個適應國情的問題。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本身就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有人用西方哲學的標準來分析中國的文化,認為中國自古就沒有哲學,曾在哲學界引起過很大的爭論。同樣,如果我們以中國教育哲學的標準來看待《高等教育哲學》的話,那么它也不是教育哲學了。
哲學開始于驚疑(驚奇和疑惑),是靈魂對于世界和人生的根本性追問。6哲學最大的意義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作用或目的則在于指導或引導實踐。從我們對哲學的這一認識出發(fā)來看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布魯貝克為什么以“哲學”來命名此書。
在《高等教育哲學》一開始,布魯貝克在論述“使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哲學”時,就指出“在20世紀,大學確立它的地位主要途徑有兩種,即存在著兩種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學,一種哲學主要是以認識論為基礎(chǔ),另一種哲學則以政治論為基礎(chǔ)。”(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下同)p.13)布魯貝克所總結(jié)出的這兩種高等教育哲學對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影響非常大,引用率非常高,可以說已經(jīng)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但布魯貝克為什么認為只有這兩種高等教育哲學呢?這兩種哲學觀的劃分標準又是什么呢?他在書中并沒有指出。這也是筆者在多次閱讀此書過程中的最大困惑。有的學者認為,布魯貝克的劃分是以他在書中的標題“高深學問”為標準的,認為這兩種高等教育哲學都是建立在對高深學問的追求上,只是在具體取向上有所不同,認識論所強調(diào)的是“價值自由”,而政治論則主張人們在追求高深學問內(nèi)時的“價值判斷”。7筆者認為,這樣的分析實際上也只是說明了布魯貝克早已在書中就明確指出的這兩種高等教育哲學觀的內(nèi)容,而并沒有指出這兩種哲學觀的劃分標準。而知道布魯貝克為什么對高等教育哲學作這樣的劃分,才是理解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的根本和關(guān)鍵。
實際上,認識論與政治論這兩種高等教育哲學觀是布魯貝克對西方高等教育歷史發(fā)展進行反思和追問的結(jié)果。任何哲學都源于反思和追問,只是布魯貝克并不是簡單地在邏輯上進行反思,而是對高等教育實踐發(fā)展的歷史進行追問。布魯貝克在書中引用了美國律師、實用主義哲學家霍姆斯的話,“經(jīng)驗而不是邏輯才是法律的生命”。在引用這段話之后,布魯貝克緊接著指出,“像以后的部分還會講到的那樣,這種觀點對高等教育像對法律一樣千真萬確?!?p.20)在論述學術(shù)自治的時候,布魯貝克又指出,“我們必須記住,有時是經(jīng)驗而不是邏輯制約著學術(shù)傳統(tǒng)。”(p.32)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布魯貝克認為,是經(jīng)驗(歷史實際)而不是邏輯才是高等教育的生命,這種觀點貫穿著《高等教育哲學》全書。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布魯貝克會得出高等教育有認識論和政治論這兩種哲學觀。
布魯貝克在書中仔細分析了高等教育的歷史發(fā)展,認為在歷史中存在著截然分明的兩條高等教育發(fā)展路線,也就是他所認為的認識論與政治論。布魯貝克的這種劃分并不是他人為地對高等教育的現(xiàn)狀進行的分類,而是對高等教育發(fā)展歷史進行反思和追問中得出的結(jié)論,并在現(xiàn)實中找到了各自存在的事實。布魯貝克的這種劃分之所以能夠得到廣泛的認同,其原因也在于這一點。即這并不是他個人的主觀意愿,而是真實的高等教育歷史與現(xiàn)實。
在關(guān)于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的研究中,我國學者普遍認為布魯貝克在書中揭示的高等教育哲學的本質(zhì)就是“高深學問”。有的研究者認為,“該書自始至終地堅持著一條哲學線索,以為‘關(guān)鍵的哲學問題并不是尋求各種答案的共同基點,而是尋求各種問題的共同基點’,這個各種問題的共同基點便是‘高深學問’。它貫穿全文,將高等教育各方面的問題串在一起,前后連貫,逐層推進,展現(xiàn)了作者清晰的邏輯思維。”8更有的學者用高深學問的視角對《高等教育哲學》全書逐章進行了分析,指出“兩種哲學論——高深學問的生存之本”、“學術(shù)自治——高深學問的組織保障”、“學術(shù)自由——高深學問的內(nèi)在要求”、“高等教育為誰服務——高深學問的傳播對象”、“普通教育和專業(yè)教育——高深學問的必然選擇”。9從這些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布魯貝克在書中的確揭示出高深學問是高等教育的本質(zhì),并從這一本質(zhì)出發(fā)闡明了自己對高等教育一系列重要問題的觀點。
布魯貝克在“導論高等教育哲學的發(fā)展”中便提出了自己對高深學問的認識,以及高深學問對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高等教育與中等、初等教育的主要差別在于教材的不同: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學問。在某種意義上,所謂‘高深’只是程度不同。但在另一種意義上,這種程度在教育體系的上層是如此突出,以致使它成為一種不同的性質(zhì)?!?p.2)布魯貝克在這里實際上認為高深學問是大學的根本特點和存在的依據(jù)??v觀全書,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布魯貝克在論述中往往將“大學”與“高等教育”等同使用,而且在書中對大學的論述甚至要多于高等教育,這與我們今天的認識是有所不同的。在西方近千年的高等教育發(fā)展史上,大學長期是高等教育唯一形式,因此在西方高等教育學者的論述中,常常將大學與高等教育這兩個概念等同使用。而從20世紀90年代后開始,我國高等教育學者就對“大學”和“高等教育”這兩個概念進行了嚴格的區(qū)分,在目前的研究中,已經(jīng)把它們作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這與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過程中形式的多樣化以及我國高等教育的實際情況是相關(guān)的。現(xiàn)在“高等教育”已經(jīng)成為一個比“大學”要寬泛得多的概念,因此如果按照我國目前對這兩個概念的解釋,那么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實際上是一部“大學哲學”。也就是說,布魯貝克所揭示的“高深學問”實際上是大學的核心和本質(zhì),而非我國現(xiàn)在意義上的“高等教育”的本質(zhì)。認識到這一點在我國目前有著重要的意義,這樣就不會使那些非大學的高等教育機構(gòu)都擠到“高深學問”這根獨木橋上來。
一種哲學理論不但要解釋現(xiàn)實,而且要引導現(xiàn)實。布魯貝克在《高等教育哲學》的最后一章論述了“作為教會的大學”,以此作為全書的落腳點。筆者認為,這便是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所要追求的對現(xiàn)實大學的引導。這一章的英文名叫“university as church”,按照涂又光先生的解釋,在很多情況下,如果兩者的關(guān)系有as來連接,其意思就是說這兩者是一個東西?!皍niversity as church”翻譯為“作為教會的大學”,其意思是,要把大學當作教會來辦,也就是說,大學教育要起宗教的作用。這一章說明,布魯貝克感覺到,現(xiàn)在的西方大學只是搞知識的,人的靈魂問題、道德問題等是宗教在管??偟膩砜矗诮淌撬ヂ淞?。盡管如此,宗教在社會上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對人的靈魂問題、道德問題等還在起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布魯貝克覺得大學還要發(fā)揮教會那樣的作用。因此,“作為教會的大學”這一章主要是探討大學怎樣才能起到教會的作用。
現(xiàn)代大學發(fā)軔于中世紀大學。作為“千年黑暗時代”誕生的最璀璨奪目的文明花朵的中世紀大學在萌芽之初及隨后幾個世紀一直和宗教與教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大學原本“發(fā)端于中世紀對神學的闡釋,即使科學勃興,也很難消除神的影子”。10布魯貝克在書中也指出,“早先,學院和大學基本上都是教會的侍女和附庸。”(p.138)后來,由于高深學問從社會活動邊緣移到了社會生活的中心,高等教育也越來越世俗化了。但今日的大學雖早已不是教會,但卻“繼承和保留了許多教會的職責”,(p.139)甚至有人認為大學就“是一種世俗化的教會”(p.139)。布魯貝克認為“在政府和實業(yè)界的道德標準都降低到從未有過的水平的時候,大學必須發(fā)揮新領(lǐng)導的作用。學院和大學有道德影響,這是理所當然的。”(p.144)從這個認識出發(fā),布魯貝克認為“大學應該成為世俗的教會,那里的一切活動都適合于學生的個人成長?!?p.144)實際上,布魯貝克所論述的“作為教會的大學”意思就是大學要承當“社會的良心”,要承擔“造就公眾心靈”的職能。在全書的最后,他引用康馬杰的話作為結(jié)語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在我們的全部歷史中,大學和教會一直是為全人類的利益和真理服務的,或者試圖為人類的利益和真理服務的機構(gòu)。沒有什么機構(gòu)能擔當起大學的職能,沒有什么機構(gòu)能夠占據(jù)這個大學已長久地注入了如此多的才智和道德影響的位置?!?BR> 杜威教育哲學讀后感篇九
《音樂教育的哲學》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貝內(nèi)特?雷默所著,它是一本純教育理論書籍,其中對音樂教育的價值作了連貫、深入的哲學思考。
音樂是聽覺藝術(shù),音樂欣賞是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來體驗音樂,從而得到審美感受的一種活動。在音樂欣賞過程中,聆聽無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語言只是一種輔助手段??破仗m認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教學大綱也指出音樂欣賞應以聆聽音樂為主。但是,如果認為音樂欣賞課只要一味讓學生聆聽,不需要教師作任何解釋,這種認識也是錯誤的。教師恰當?shù)闹v解,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去體驗、理解音樂。
雷默在第七章――體驗音樂中認為:“音樂教育向來是,現(xiàn)在在某種程度上也仍然是非音樂教育,說重一點是反音樂教育。根據(jù)雷默的表述,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反音樂教育強調(diào)了音樂的非審美體驗,音樂的審美功能成為它的一種手段,其本質(zhì)是為其它非藝術(shù)教育的目的服務。長期以來,由于無法獲得正確的哲學觀點的指導,許多音樂教育工作者常常處于困惑的狀態(tài),有時不自覺地遵循一些本質(zhì)上反音樂教育的哲學。當然,雷默也沒有否認音樂應當為非音樂的目的服務。雷默認為,只要能合情合理地保持充分的音樂性和有效性,音樂完全可以而且應該為一些非音樂的目的服務?!叭绻驗槟切﹥r值不是審美教育的核心而拒絕為其服務,那就過于講究純正性了。雷默不否認音樂教育過程中的道德和紀律,但他認為:“音樂教育工作者并不提供紀律和教授道德,這樣做的是音樂。比如,一個孩子在練習一首曲子時,必定會遇到許多要求,只有對這些要求作出讓步,他才能真正體驗音樂并使音響捕捉到需要捕捉的東西。這個讓步的過程其實就是在經(jīng)歷音樂本身所具有的紀律,從而做到有道德。如果我們在此過程中用說教來強調(diào)紀律和道德,忽視音樂本身對紀律和道德的自覺要求,這樣的音樂教育無疑應歸入反音樂教育中去。
《音樂教育的哲學》使我非常明確地找到了在音樂教學中一直以來困惑著我的一些問題的答案,也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根據(jù),如同迷路的航行者找到了引路的燈塔。
杜威教育哲學讀后感篇十
我仔細地閱讀了《大科學家的小故事》,這篇文章很具有吸引力,越讀越引人深思,我不禁掩卷沉思,一時思緒萬千,趴在桌子上思索著,想著什么,似乎感悟到什么。
文章講了近代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換舊畫時從梯子上摔下來,他覺得奇怪,便把想法記下來,這對他研究相對論有很大啟發(fā)。還有一次,愛因斯坦在雨中等一位學生,朋友誤認為他在揮霍時間和青春,他卻不以為然,覺得自己想出了一個出色的想法。還有愛因斯坦無論在為成名時還是成名后,他總是穿著件舊大衣在街上行走,朋友們很疑惑,但愛因斯坦卻泰然處之。
從這篇文章中,我了解到愛因斯坦是一個善于思考,珍惜時間,生活簡樸的人。
愛迪生生于1847年2月11日,死于1931年10月18日,享年84歲8個月零7天。他一生憑靠高度的智慧和驚人的勤奮,創(chuàng)造了2000多種發(fā)明,也就是平均15天就有一種。正是這些發(fā)明,給當今世界增添了異彩,使我們享受到了它的智慧和福音。
俗話說,夢想是現(xiàn)實之母。每一個成就了偉大事業(yè)的人,都是一個夢想家。而他們所完成的工作,又是與他們的想像力、能力、毅力,與他們對理想的執(zhí)著程度和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密切相關(guān)的,愛迪生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用了畢生的時間尋求機遇,把他的每一個想法付諸實踐,他抓住了大部分的機遇。在他身上,直覺和決斷能力得到了極好的發(fā)揮。
愛迪生為了人們能用上價廉物美的好燈泡,廢寢忘食地尋找各種燈絲。他算算他用過的耐熱材料,一、二、三、四、五……竟足足有1600多種。后來,他發(fā)現(xiàn)竹絲燈絲能燃1200多個小時,最后熄滅了。
熄滅了嗎?不,愛迪生的精神將永遠照耀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像愛迪生那樣無私奉獻的人還有很多很多,我們應該學習他們不達目的不罷休、不怕困難的精神。他們雖然經(jīng)歷了上百次的失敗,但是他們?nèi)匀粡氖≈锌偨Y(jié)經(jīng)驗,繼續(xù)……因為,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換來的。
一幕幕世人感嘆,佩服,催人奮進的畫面總是閃現(xiàn)在我眼前。再看看我自己吧,在溫暖舒適的家庭里,卻既怕苦有怕累,老是不能持之以恒地發(fā)奮學習。我做數(shù)學題遇到難題時,不勤于思考,不會的就丟在一旁,或者抄別人的答案,他們再給我講解思路時,我又聽不下,都是因為我不愛思考的原因造成的。
讀了這篇文章,我覺得要向愛因斯坦學習,他善于思考,珍惜時間,生活簡樸的精神,激勵著我幼小的心靈。我要從現(xiàn)在開始認真學習,不懂就思考,勇不放棄,不辜負父母和老師對我的期望,讓我插著成功的翅膀飛得更高,更高!
在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就像乘坐著時空穿梭機一樣,又回到了他們那個年代。
在這些科學家中,我最崇拜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一位偉大的女科學家,她曾獲得過數(shù)次諾貝爾獎,得到很多國家高級學術(shù)機構(gòu)頒發(fā)的獎章。她刻苦鉆研,永不滿足,經(jīng)過無數(shù)次試驗,發(fā)現(xiàn)了放射元素鐳。鐳,是她一生中轟動世界的發(fā)現(xiàn)。
雖然我不懂元素是什么,什么叫放射性,但通過閱讀這本書,卻使我感到了它的份量。為了從9000千克瀝青、鈾礦渣中提煉出鐳,居里夫人要將礦渣一鍋一鍋地煮沸、一刻不停地攪拌;一瓶瓶地倒進倒出、一丁點一丁點地結(jié)晶。她每天穿著沾滿灰塵和酸液染漬的工作服,站在大鍋旁,煙熏火燎,眼睛流淚,喉嚨刺癢……就這樣,她整整奮斗了45個月,1300多天,這是多么繁重的勞動,需要何等堅韌不拔的毅力??!她既是世界聞名的學者,又是名副其實的工人,還是家庭主婦、孩子的母親!
居里夫人辛勤地開墾了一片未曾開發(fā)的園地,最后終于取得了近代科學史上重要的成就之一――發(fā)現(xiàn)放射性元素鐳。我是多么渴望像居城夫人那樣,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到科學的世界里去探索,去揭開自然界中一個又一個秘密。
因為她獲得過兩次諾貝爾獎,在女科學家里,她是獨一無二的。她之所以能有這么大的成就,與她的辛勤工作是分不開的。她和她的丈夫一起用了800噸水、100噸化學試劑才發(fā)現(xiàn)了1克鐳,人們都叫她“鐳的母親”。因為居里夫人忙于實驗沒時間看孩子,她都抱著孩子啃著干面包做實驗,她這種忘我的工作精神真是值得我們學習。要取得好成績,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輕而易舉的,必須付出艱苦的勞動。古語說的好:“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因此,從平時開始,就要要求自己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獨立思考,認真鉆研,不怕困難。今后我一定要學習居里夫人的頑強進取精神,刻苦學習,勇于實踐,努力攀登科學高峰。希望自己長大了做一個像居里夫人那樣的科學院家,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為祖國的科學事業(yè)奮斗終身!
俗話說得好:“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科學的未來,只能屬于勤奮而又謙虛的一代”。
我一定要認真學習,刻苦鉆研,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