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學設計導入(模板17篇)

字號:

    學習成績單是評判學生能力的一種方式,但它能否真實反映一個學生的綜合能力?總結是寫給別人看的,要注意讀者的角度和需求。如果你正在寫總結,這些范文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總結的要點和技巧。
    雨巷教學設計導入篇一
    1.熟讀這首現代詩,并能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2.理解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體味意象與意境對于詩歌的表達效果。
    3.嘗試從多種角度對《雨巷》進行個性化的解讀。
    1.分析詩中的丁香、雨巷等意象,并賞析這幾種意象所營造出的朦朧凄美的詩歌意境。
    2.從愛情詩、政治詩和哲理詩三重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解讀。
    多媒體教學。
    朗讀品味法師生合作探究法層入式賞析法。
    兩課時。
    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首先請學生按照自己預習之后對詩歌的理解,自由地朗讀這首詩,進入課堂教學氛圍。由于這首詩歌的篇幅較短,故將自由朗讀時間控制在8分鐘左右。
    然后請朗讀水平比較高的同學進行示范性朗讀。以男女生各一名為宜,以體現男女聲朗誦的不同效果。師生一起對學生的示范性朗讀進行訂正。訂正內容首先是進行字詞的訂正,然后再是評價學生的示范性朗讀對感情的把握是否到位,語調和節(jié)奏等是否適宜。
    在師生進行初步探討的基礎上,播放《雨巷》的朗誦視頻(女聲版)。并提醒學生注意:看看視頻里面的朗誦者是如何把握朗誦的節(jié)奏、語調和語速等。
    明確:這首詩歌在朗誦的時候應當用舒緩的節(jié)奏,輕柔的語調去朗讀,讀出一種凄婉惆悵的韻味。因為這是一首帶有淡淡的哀傷的朦朧詩,詩歌重疊反復的形式特征,要求朗誦者必須要放慢節(jié)奏,例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讀“哀怨”的時候就必須放慢節(jié)奏,用一種輕柔的語調來讀。
    學生根據朗誦視頻和上述探討,再將這首詩歌帶感情地朗讀幾遍。
    再聽錄音:同學們,這首《雨巷》是我國現代詩歌史上永恒的經典。通過剛才的朗誦以及朗誦視頻,相信大家都已經領略到了這首詩巨大的音樂魅力。那么請大家在欣賞朗誦視頻的同時,從詩歌的形式特點思考一下這首詩的音樂美表現在什么地方。
    明確:《雨巷》作為一首經典的現代詩歌,其音樂美是非常突出的。這種音樂美首先表現在它的形式非常齊整,每節(jié)分為六行,每行又長短各異,這樣形式上錯落有致,整體上又不失嚴整。詩歌的風貌是整體齊整,齊整中又有變化。
    它的音樂美還表現在重疊和反復手法的運用。例如“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悠長”就是詩人重疊手法的運用。這種重疊手法具有獨特的音樂效果,那就是使詩歌的節(jié)奏變得舒緩,令人回味。又比如“丁香一樣的”這個短語就反復出現,“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惆悵”,同一章節(jié)內反復出現,使得詩歌的形式頗為整齊,韻律感極強。
    音樂美當然也離不開押韻?!队晗铩愤@首詩分為六節(jié),大體上是每一節(jié)的第三行和第六行押韻,如“巷”和“娘”;“悠長”和“芬芳”,詞組之間在聲律上也互相呼應,讀起來自然就瑯瑯上口。
    《雨巷》這首詩歌的音樂美,是它一直為人稱道并廣為傳誦的一個重要原因。當時的葉圣陶先生就曾經對《雨巷》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這首詩歌“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紀元”。毋庸置疑,當時新詩作為新生事物出現在中國詩壇的時候,它還帶有諸多的不足,尤其在韻律上不太成熟,一些用白話文創(chuàng)作出來的新詩完全不講押韻,頗為時人詬病,而戴望舒的《雨巷》無疑在這一點上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藉此奠定了它在詩歌史上的崇高地位。
    課后思考:《雨巷》這首詩寫了哪些物象?他們各自有什么樣的特點?
    二、體味詩歌的意境美。
    明確:油紙傘、雨巷、丁香和姑娘、籬墻。
    明確:油紙傘——神秘雨巷——惆悵。
    籬墻——凄涼姑娘——美麗。
    丁香——愁怨。
    解讀:油紙傘,因其復古的特點,不融于現代生活,所以顯得神秘;雨巷,則因其悠長且寂寥,故而使人心生惆悵;至于那籬墻,是“頹圮”的,怎不讓人感到凄涼?姑娘,是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以花喻人,可以想見她的美麗。丁香本身作為一種意象,在古詩詞中亦不少見,如南唐李璟的“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在詩歌中,丁香已經是“愁怨”的代名詞了。
    上一環(huán)節(jié)的賞析中,我們談到,如何理解女郎和我的短暫“相遇”,這關系到我們如何理解這首詩歌的涵義。如何解讀《雨巷》的寓意,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如何解讀“女郎”的象征意義。
    第一種視角:愛情詩。
    將“姑娘”理解為現實生活中的女郎,詩人所鐘情的女子。我們不妨做以下解讀:
    場景——悠長、寂寥的雨巷。
    基調——哀愁。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
    對象——丁香般的“姑娘”
    情景——偶遇即逝。
    這種解讀純粹基于文本,對詩歌進行最淺顯卻也是最通俗的解讀,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并且這種解讀方式似乎也能找到事實支撐。我們從關于戴望舒現有的傳記材料中,雖不能得到確切的印證,但他的第一次愛情的到來,有書可查的是在1929年前后。他對一位名叫施絳年的姑娘展開追求。1929年4月他出版的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扉頁上印了法文“ajeanne”,其意思是“給絳年”?!锻?zhèn)鳌返膬晌粚W者也認定在這本詩集中的《路上小語》《林下小語》等詩作抒發(fā)了詩人對施絳年熱烈的愛。這兩首小詩大約寫于1928年。而寫于1927年的《雨巷》中的那位丁香一樣的姑娘,是否確指施絳年,我們缺乏根據未敢斷定。但是即便是早于《雨巷》的《聞曼陀鈴》《殘葉之歌》,也可以讓我們從中窺見詩人愛的情愫。因而即便我們不能確知《雨巷》是否寫給施絳年,也仍然能夠大膽地認為,這是一首表現愛的情愫的詩,所謂的“姑娘”很可能是有現實生活的“本事”的。因此將它理解為一首愛情詩是可以的。
    第二種視角:政治詩。
    明確:落款時間為1927年,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國民黨大肆“清共”,迫害進步的革命者,中國革命暫時轉入低潮。
    引出對詩人的介紹:戴望舒,又名戴朝實、戴夢鷗,浙江杭縣人,現代詩人。在大革命時期曾加入中國共青團,后來又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成為“左聯(lián)”的一員。1938年赴港,旋被日軍俘獲,但是戴望舒在獄中保持了高貴的民族氣節(jié)。1949年春戴望舒奔赴解放區(qū),建國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從事譯書工作。
    《雨巷》作于1927年夏,當時正值“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后,革命力量遭受了重大的挫折,許多進步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和迷茫,在失望中極度渴望新的希望出現。而《雨巷》恰恰就是這些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我們不妨作如下解讀:
    場景——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象征黑暗的時局)。
    基調——困惑、幻滅。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象征革命青年)。
    對象——丁香般的姑娘(象征新的希望)。
    情景——似有似無。
    這種解讀遵循的正是孟子所謂的“知人論世”的解讀方法,將《雨巷》這首詩歌投至當時的時代大背景之中,并聯(lián)系詩人的生平經歷,探討這首詩作為一首政治詩的解讀方式。
    第三種視角:象征詩(哲理詩)。
    這種視角將“姑娘”這一意象理解為象征“美好的事物”或者“美好的理想”,然而這種事物、理想雖然美好,卻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雨巷》就是現代版的《詩經蒹葭》。解讀如下:
    場景——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象征漫長的人生追求歷程)。
    基調——無可奈何。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追求理想的人)。
    對象——丁香般的姑娘(美好事物、理想的象征)。
    這種解讀所包含的范圍更為廣泛,不再局限于將“姑娘”的象征意義理解為某個具體的事物或者人物,而是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高屋建瓴,從中提煉出了具有廣泛共性的一種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對于我們而言并不陌生。我們大家想必都有過這種苦苦追求卻又追求不得的情感經歷,以及由此產生的無奈與失落等情感體驗。美好的事物總是那樣讓人艷羨,讓人想去努力追求,但是我們卻似乎總是追求不到,這種美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仿佛前一秒她還停留在我們前方,倏忽之間,已經飄然而逝了,只留下惆悵失落的我們,佇立在原地。
    雨巷教學設計導入篇二
    1.感知詩歌的意想及特征。
    2.通過朗讀,體會詩人憂郁惆悵的情懷。
    3.并嘗試新詩的寫作。
    教學重點、難點。
    把握詩的意象及主旨。
    課時安排:
    1課時。
    初讀詩歌,試著給詩劃分節(jié)奏,體會其音樂美;
    再讀詩歌,初步感受詩人表達的情感;
    自主質疑,提出你在讀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一)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檢查學生朗讀,你覺得在這首詩中彌漫著一種什么樣的情緒,請用一個形容詞概括。
    學生活動。
    教師引導明確:憂愁、哀怨、惆悵……。
    (二)品讀詩歌,把握意象。
    結合學生預習中提出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
    你從詩中哪些地方感受到這種情感?(通過學生的活動引出對意象的把握)。
    教師明確:“雨巷”、“油紙傘”、“丁香一樣的姑娘”等。
    (三)賞析意象,把握主旨。
    著重品讀“丁香一樣的姑娘”這一意象。
    詩人為什么用“丁香”來形容姑娘?
    學生活動。
    教師補充: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別,一結一結的,人們習慣地稱為丁香結。古代文人常以它作為憂愁情緒的代詞,它是一種愁怨的代表,是悲傷的情緒(請同學一起看圖片)。以丁香的花蕾來象征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tǒng)的表現方法,并非戴望舒的獨創(chuàng)。李璟的《浣溪沙》中就有“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李商隱的《代贈》詩中也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戴望舒在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再加上丁香開在暮春時節(jié),很容易引發(fā)文人的傷春情緒,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傷連在一起成為孤高、美麗、憂傷的代詞。
    學生活動:討論、發(fā)言。
    教師在學生的討論中適時適當的補充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詩人的相關生平,幫助學生理解詩的主旨。
    (四)再讀詩歌,品味感悟。
    在把握詩人情感和詩歌主旨的前提下,再次誦讀全詩。
    (五)教師總結讀詩的方法。
    1.整體感悟:初讀感覺。
    2.把握意象:吟讀推敲。
    3.知人論世(史學價值):拓展閱讀。
    4.個性體驗。
    (六)拓展閱讀:
    1.在古典詩詞中有很多類似“丁香”這樣的意象,如:柳、明月、黃花、杜鵑……,請你選擇一兩個意象,找出相關詩詞,并對詩中意象作簡單賞析。
    2.嘗試創(chuàng)作一首詩歌,并在詩中用意象來表達情感。
    3.請把《雨巷》與胡適的《兩只蝴蝶》作一比較,并作一簡單評析。
    雨巷教學設計導入篇三
    學習目標:
    1、課外收集資料,了解戴望舒這一現代知識分子的心路及其創(chuàng)作。
    2、品味語言,感悟生活,認識《雨巷》尋夢者的彷徨,以及內心頑強的追求。
    3、課內外有意地進行語言遷移訓練,提高觀察和讀寫聽說能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學習重點:
    《雨巷》思想感情較復雜,象征色彩濃重,不容易理解,故重難點確定為:1、分析清楚意象所隱含的思想感情。2、弄清《雨巷》中尋夢者的彷徨、頑強。
    課前準備:
    1、小組合作,收集關于作品的文字介紹和圖信。
    2、預習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習方式:
    小組合作學習。
    一、導入課題。
    1、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學習氛圍。
    你熟悉杜牧的《山行》嗎?能給大家朗誦嗎?
    你熟悉馬致遠的《秋思》嗎?能給大家朗誦嗎?
    你能說說你對上面兩首詩的理解嗎?
    2、資料交流并談感受。
    各小組投影展示,邊看圖片邊作介紹邊談感受(教師適時也將自己收集的資料和圖片展示出來)。
    收集資料時,你有什么感受。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請兩位同學分別朗讀課文,其他在配樂聲中聆聽內容,感受詩作內容。
    2、如果你來讀某節(jié),你將如何把握,給同學們說說,
    3、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詩作的內容嗎?
    三、相互質疑,探究寫作意圖。
    1、將你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四人一組,組內交流,然后找出一個你們認為最難的或最有價值的問題向其他組的同學提問。
    (學生思考,交流、提問、答問)。
    2、老師也設計了一些問題(投影展示)。有些問題同學們也已經問過,有些還需我們討論一下。
    (1)雨巷有什么特點?滲透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2)戴望舒為什么用“丁香”來寫姑娘?寫姑娘時的“行”能否換成“徘徊”、“投吧”能否換成“謝”、“消了”能否換成“淡了”、“散了”能否換成“失了”?請分別說說你自己的看法。
    (3)“丁香般”的姑娘可能寄托著作者什么情感?
    (4)“我”著墨并不多,但給人印象特深,為什么?
    (5)“我”、“姑娘”找尋下去的結果會是什么?
    四、啟發(fā)聯(lián)想。
    這樣的心、這樣的情,你熟悉嗎?讓我們聯(lián)想一下自己的閱讀經歷、人生旅途也曾感受過的“雨巷”的情感。
    五、拓展遷移。
    人類該有怎樣的情懷才能走出“雨巷”?
    六、作業(yè)。
    1、請記錄下自己讀完后的感受,或課堂上沒有來得及說的話。
    2、自選題(三選一)。
    (1)配樂朗讀。
    (2)搜集戴望舒的詩歌,制作戴詩專題匯報。
    (3)給讀者寫一封薦讀《雨巷》的信。
    雨巷。
    悠長、寂寥、頹圮—黑暗、沉悶的現實。
    希望逢著。
    我
    雨巷教學設計導入篇四
    1、通過掌握意象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2、體會“丁香姑娘”的象征義。
    【教學難點、重點】。
    1、學習象征的用法。
    2、體會本文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式】。
    感悟法、朗讀法、啟發(fā)式。
    【課時安排】。
    2課時。
    【預習要求】。
    熟讀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通過朗讀來細細品味本文的意境。
    2、通過細節(jié)來進一步體驗感知。
    〖教學步驟〗。
    一、聽錄音,整體感受。
    課文讀完了,我們感覺到什么了嗎?這首持美嗎?是一種什么樣的美?
    (只需靜思)。
    二、放背景音樂,共同朗讀體會。
    對。每個人都有這種體驗。不只是讓人愉悅的東西才美,讓人感傷、感悟的東西有時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無限豐富的。
    三、由意象體驗意境。
    意象。
    意象: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頹圮的籬墻……。
    (由這些意象,結合本詩說一段話)。
    他很孤獨,也很寂寞,在綿綿的細雨中,“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在這樣陰郁而孤寂的環(huán)境里,他心里懷著一點朦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悉怨的姑娘”。這個姑娘被詩人賦予了美麗而又愁苦的色彩。她雖然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樣的憂愁”。她的內心充滿了“冷漠”“凄清”和“惆悵”。她和詩人一樣,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無言,“像夢一般地”從自己身邊飄過去了,走盡了這寂寥的雨巷。
    有人說,《雨巷》是詩人用美好的“想象”來掩蓋丑惡的“真實”的“自我解脫”,是“用一此皂泡般的華美的幻象來欺騙自己和讀者”,除了藝術上的和諧間律美外,“在內容上并無可取之處”。
    有人說,這詩如中國的水墨寫意,只盡情地渲染情感,發(fā)散著自己憂愁與迷惘,“我喜歡你彷徨中的美麗,我銘骨你遺憾時的憂傷”。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對意境的解析自己體會本文的意境。
    2、象征的有關知識。
    〖教學步驟〗。
    一、讀課文。
    二、意象的解析。
    1、雨巷:
    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這是種優(yōu)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結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經歷)。
    2、油紙傘:
    這是件真實的雨具,作者并沒有做過多具體的描寫。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這樣寫的好處是一方面免得喧賓奪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因為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huán)境中就能產生奇特的意象。
    3、丁香:
    明確: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jié),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征著美麗、高潔和愁怨?!队晗铩分袑憽耙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詩李景詞“丁香空結雨中愁(《攤破沙·浣溪沙》)全詞是: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
    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峽望,接天流。
    李商隱有詩: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獨自愁。
    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jié),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傊∠闶敲利?、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
    三、寫作背景。
    “我”為什么會這樣哀怨?為什么會產生這樣低調的情感呢?有句俗語叫“文如其人”。作者戴望舒是怎樣一個人呢?了解了詩人,能更好地理解詩作。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队晗铩肪褪且徊糠诌M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一年多以前,他與同學杜衡、施蟄存、劉吶鷗一起從事革命的文藝活動,并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用他的熱情的筆投入了黨的宣傳工作。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八模欢闭兒?,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這種彷竹感傷的情緒,不能籠統(tǒng)地說是純屬個人的哀嘆,而是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來在詩人心中的投影?!队晗铩穭t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誦再現了這部分青年心靈深處典型的聲音。在這里我們確實聽不到現實苦難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號。這是低沉的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從這傾訴和自白里,我們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滅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嗎?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詩句里流動。即使是當時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著“欺騙”。人們讀了《雨巷》,并不是要永遠彷徨在雨巷。人們會憎惡這雨巷,渴望出離這雨巷,走到一個沒有陰雨,沒有愁怨的'寬闊光明的地方。
    雨巷教學設計導入篇五
    了解作家作品。
    理解全詩的意象,初步學會鑒賞詩歌。
    對詩歌情感基調的把握,理解全詩的意象。
    2課時。
    投影幾首現代詩。
    《天上的街市》《偶然》《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當然還有很多詩人,這些詩人就像明星一樣的璀璨奪目,他們的詩作到今天讀來都讓我們覺得意韻悠長。
    【作者,作品】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戴望舒的《雨巷》,說起戴望舒,就會把他和雨巷聯(lián)系在一起,的確,因為寫了《雨巷》,當時年僅22歲的戴望舒就被冠以雨巷詩人的美譽。
    戴望舒,原名戴夢鷗,浙江金華人。中國著名的現代詩人,他的代表作還有《我用殘損的手掌》,詩集《望舒詩稿》《望舒草》《我底記憶》。
    【引入】戴望舒的詩深得中國古典詩詞婉約詩風的遺韻,又受法國象征詩派的影響,因而詩作呈現出孤獨抑郁消沉的特點。
    音韻之美。
    結構之美。
    意象之美。
    意境之美。
    (講述戴望舒的《雨巷》發(fā)表的故事)簡單介紹詩歌鑒賞的幾個方面:
    這篇課文大家應該很充分地預習了,那么請大家來說說看,這首詩說了個怎樣的故事?
    【思考并回答】。
    【總結回答】同學們都回答得很好,但是大家也發(fā)現了這么一個問題,一首詩我們要說出它的內容總是顯得比較困難,但是如果我們要想說出詩的感情就比較容易了。的確,我們學詩,讀詩,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住詩的情感基調。
    【再說】那么請大家再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出了什么感情?
    【思考回答】。
    【參考答案】朦朧愁怨凄清的等等(答案不限)。
    引導學生具體地說出這些情感,比如本詩寫了怎樣的人和事。
    注意結合自己的理解,體會詩的感情特征。
    【學生自讀劃分節(jié)奏】可以選擇一個小節(jié)劃分節(jié)奏。
    準備下節(jié)課表演背誦。
    第二課時。
    回顧上節(jié)課的內容(作者、作品、鑒賞的方法、詩歌的音樂美、結構美)。
    檢查朗讀以及背誦(每一小組推薦一個人上臺表演)教師給予點評,富有情感,聲情并茂。
    所謂的三分文章七分讀,在誦讀中我們能夠不斷地與作者進行對話,體會作品的情感意味,常讀常新,不斷獲得新的,全面的體驗。(學習方法:本單元的詩歌學習也是以誦讀為主。)(補充詩歌的音節(jié)美,結構美)。
    詩歌除了情感以外,它帶給我們的還有許多融入了作者感情的意象。而這些意象就構成了我們詩歌的意境,構成了詩歌的情感之美。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東西。就是指那些客觀的具體的事物帶上了人的痕跡,烙上了人感情印記。一句話,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鑒賞時,必須先明確作者是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的。
    [思考、討論]本詩中有哪些主要的意象?
    [參考答案]雨巷丁香。
    丁香是古典詩詞里常見的意象。(投影圖片)丁香花白色或紫色,一直以來就是純潔、高貴的象征,丁香花顏色淡雅但不輕佻,姣好可惜花期比較短,容易凋謝。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對丁香花傾注了許多情感,但是丁香總是和愁聯(lián)系在一起。(看課后的練習四,齊讀課后詩與詞,明確丁香與愁的關系。在詩歌當中,固定的景物或者事物都有其比較固定的含義,比如梅花象征高潔真情像梅花開遍,冷冷冰雪不能掩沒;松柏竹菊象征堅強;云象征游子;)。
    [參考答案]聯(lián)系姑娘和丁香,是因為我心目中的姑娘具有丁香般的氣質,有丁香般的憂郁、高貴和超凡脫俗的感覺。
    姑娘的象征意義可以有很多理解,可以指現實中的姑娘,她是我邂逅的女子;也可以是我的理想,在風雨飄搖的年代里(1927年張作霖的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我的追求。甚至也可以是我自己。
    雨巷:悠長、寂寥、雨的哀曲。
    丁香:愁怨、(顏色、芬芳、憂愁)、惆悵。
    姑娘:(顏色、芬芳、憂愁)、哀怨彷徨、默默、
    彳亍、冷漠、凄清、惆悵、靜默、凄婉、迷茫。
    我:獨自、彷徨。
    雨巷教學設計導入篇六
    經過前面幾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掌握通過意象揣摩現代詩情感的方法,因此意象不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队晗铩愤@首詩在音韻上有著很高的成就,葉圣陶曾評價它“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紀元”。詩歌的音韻同樣是進入詩歌意境與情感的抓手,本課擬主要從音韻的角度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和情感。
    1、通過想象、朗誦領會詩歌意境。
    2、通過比較、誦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領悟音韻在意境營造、感情抒發(fā)的作用。
    通過比較、誦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領悟音韻在意境營造、感情抒發(fā)的作用。
    領悟音韻在意境營造、感情抒發(fā)的作用。
    1、聽歌曲《丁香花》感受歌曲憂傷的氛圍,了解丁香花的象征意義。
    小結:暮春時節(jié),江南煙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斑駁頹圮的籬墻,一把懷舊古典的油紙傘,滿腹心事的詩人,美麗憂傷的丁香姑娘,共同營造了凄清哀婉、惆悵彷徨的意境。
    3、選擇你喜歡的章節(jié),用聲音表現畫面和作者的情緒。(提示:注意語調、語速、語氣、停連、輕重的處理)。
    研讀詩歌,感受《雨巷》聲韻之美,領悟音韻對于意境營造、情感抒發(fā)的作用。
    1、找出詩歌中復沓的詞語,體會詞語復沓的意義。
    2、找出詩歌中復沓的句子,體會句子復沓的意義。
    3、找出詩歌中復沓的章節(jié),體會復沓復沓的意義。
    小結:復沓營造了一種悅耳和諧的音樂美,以舒緩綿長的旋律傳達出纏綿悠長的哀婉惆悵之情。
    4、找出詩歌的韻腳,體會ang韻表達的情感。
    小結:ang韻有悠長而開闊的感覺,表達一種綿長,哀而不傷的情感。
    研讀賞析《蒹葭》,比較兩首詩的異同,寫一篇小評論。
    附:板書設計雨巷戴望舒。
    意象音韻。
    籬墻句子復沓。
    油紙傘章節(jié)復沓。
    丁香姑娘ang韻。
    “我”
    凄清哀婉、惆悵彷徨纏綿悠長、哀而不傷。
    雨巷教學設計導入篇七
    1、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通過誦讀及對意象的把握體味詩歌的內涵。
    理解詩中丁香姑娘這個意象的象征義。
    1、誦讀法。通過誦讀走近作者,理解主題,品味語言,體會意境。
    2、教師點撥與學生合作探究相結合。
    一課時。
    由網絡歌曲《丁香花》導入(伴著音樂)。
    丁香花,大家并不陌生,我國古詩里就有許多吟詠丁香的名句“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薄鞍沤恫徽苟∠憬Y,同向春風各自愁?!钡鹊取6∠慊ㄩ_在仲春時節(jié),詩人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它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在他們眼中它是美麗、高潔、愁怨的代表。丁香如此那么“丁香一樣的姑娘”是個什么樣的女子?讓我們一起走進雨巷去看看。
    (見課件)。
    (一)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指導節(jié)奏、體會情感),談談自己的初始體驗。
    師引導:你覺得這是一首什么詩,你認為它美嗎,美在何處?
    (二)再讀本詩,體會意境。
    (課件音配像朗讀)。
    1、說說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圍。
    2、同桌交流,找出本詩的意象,體會意境。
    (三)三讀全詩,感悟內涵。
    1、根據已領悟的內容,揣測詩人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本詩。
    (可提示學生結合詩中的表現內心情感的詞語進一步理解)。
    2、教師補充介紹必要的創(chuàng)作背景。
    指導學生結合背景再讀全詩,之后說說自己新的理解和感悟尤其對“丁香一樣的姑娘”的理解不僅在表層實際意義更應探求其象征義,力求對詩歌內涵多角度思考并鼓勵個性化理解。(課件)。
    (四)四讀全詩,加深感悟。
    把情感融入朗讀中體會詩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語言、美的情感。
    戴望舒的早期作品《煩憂》,體會其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綿長情感及和諧流暢的音節(jié),更全面的了解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
    煩憂。
    說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說是遼遠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問我的煩憂,
    我不敢說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說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問我的煩憂:
    說是遼遠的海的相思,
    說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背誦這首詩。
    雨巷教學設計導入篇八
    1、介紹作者,了解詩歌主要內容。
    2、引導學生領會意象生成在《雨巷》中的獨特性。
    3、引領學生向往美好的事物與情感。
    1、教學重點在于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充分體會本詩意象生成之美與意境之美,并讓學生體驗詩人獨特的情感。
    2、教學難點是如何恰如其分地將《雨巷》的意象生成較為準確地讓學生感知。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作者介紹:
    1、戴望舒:杭州人,生于1905年3月5日,按照西方星相學的說法屬于雙魚座。
    2、雙魚座:浪漫柔情,以愛情為生命的主要養(yǎng)分,意志薄弱,逃避現實,優(yōu)柔寡斷,喜好妄想。
    3、望舒: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后飛廉使奔屬?!蓖媸巧裨拏髡f中替月亮駕車的神,純潔溫柔,多情又瀟灑。
    4、1928年,《雨巷》在《小說月報》上發(fā)表,《小說月報》編輯葉圣陶稱它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的紀元。從此人們再也走不出戴望舒的“雨巷”,他也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
    今天,就讓我?guī)ьI同學們走進《雨巷》一起感知詩人戴望舒的浪漫情懷。
    二、初步感知《雨巷》之美(課件演示情景詩朗誦,以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獲舞蹈一等獎的《江南雨巷》為背景):
    1、音樂之美:婉轉悅耳,回環(huán)往復。
    2、情感之美:淡淡的憂傷,悠遠的惆悵。
    (設置提問,學生自由回答,教師收集有效信息)。
    三、品味詩歌的音樂之美與情感之美。
    1、借助朗讀,逐步體悟詩歌的音樂之美。
    (1)語言:多用平聲,語氣舒緩、平靜,因而讀起來婉轉悅耳,余音繞梁。
    (學生自行朗讀,教師設置關于聲調的提問)。
    (2)韻腳:“長”“巷”“娘”“芳”……位置錯綜度化。(引導學生標注韻腳)。
    (3)音節(jié):“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丁香”“彷徨”……同一詞語重復出現。
    (4)舒緩而又有規(guī)律的停連。
    (再次播放朗誦帶,學生邊聽邊標注,停用“/”,連用“^”)。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外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靜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5)回環(huán)往復的旋律。
    (學生齊讀詩歌的開頭和結局)。
    明確:首節(jié)和尾節(jié),語言相似,節(jié)奏相同,構成回環(huán)往復的音樂旋律,這是戴望舒常用的一種抒情結構——圓圈式。
    (6)小結:《雨巷》通過語言上的注重平聲,韻腳的錯綜變化,音節(jié)的重復出現,舒緩而又有節(jié)律的停連及詩歌結構的圓圈式,使詩歌形成了一種舒緩的節(jié)奏,回環(huán)的旋律,讀起來悅耳動聽,悠遠綿長,充分體現著《雨巷》的音樂之美。
    2、借助意象品析,體驗詩歌的情感之美。
    (課件演示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戴望舒在上海大學讀書期間接觸了不少革命志士,在大革命時期,戴望舒曾與施墊存、劉吶鷗等一起從事革命文藝活動,并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用他的熱情的筆投入了黨的宣傳工作。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保釋后又遭通輯,他避難江蘇松江,雖精神彷徨、迷惘,但不甘消沉,仍執(zhí)著地探求真理。蝸居鄉(xiāng)間又有機會結識了墊存的妹妹絡年,詩人心里又暗生出許些企盼。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队晗铩肪褪窃谌绱诵木诚聞?chuàng)作的)。
    (1)以男女聲二重唱的形式誦讀全詩,入情入境。
    (2)討論:詩人的感傷和惆悵的情緒是怎么傳遞給我們的?
    明確:詩在用詞上別具特色,用了大量帶有濃重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如“寂寞”“愁怨”“凄清”“太息”“頹圮“憂愁”等。
    (3)引導品析意象之美:
    (ppt補充解說意象: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篇中就有“窺意象而運斤”一語。意象,簡單地說,就是詩人心中的物象?!拔铩笔莻€外延極廣的概念。除了詩人的“我”而外,天地間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廳臺樓閣等等——在特定情況下還有人,全都是“物”。按一般情況,物是客觀存在,它原來是什么樣子,就應當說成什么樣子,不能有絲毫差錯,這便是所謂客觀表述。但物象一旦進入詩人眼中,就會蒙上一層主觀色彩,這就是古人說的“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薄段男牡颀垺ど袼肌贰R虼?,所謂意象,就是沾染、滲透了詩人情感而有所變形的景與物。)。
    問題1、《雨巷》的中描繪子哪些意象?
    明確:雨巷:油紙傘,丁香姑娘。
    更多。
    雨巷教學設計導入篇九
    1、要給學生示范,無論如何教師自己首先要敢于張開嘴,無論能否做到最好,但自己一定要“躬親”,偶爾的使用名家錄音是有必要的,但大多數時間要自己來,和學生一起成長。
    我要求自己90%以上的課文由自己范讀。
    2、要給學生時間,特別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作出調整。
    因為是高一,再加上大多數同學來自農村,我在課堂上要花去二十分鐘的時間給誦讀,我稱之為鋪墊,上來就讓他們談感受,分析意象,有點空中樓閣的感覺。
    3、方法要靈活多樣,要給予指導。
    在朗誦《雨巷》前,要讓學生先理解它的感情基調,我采用了比較的方法。江濤有一首改編自戴望舒詩歌的歌曲《雨巷》,我找來放給學生聽,他們一下子全明白了,歌曲比較歡快,而原詩是憂傷而低沉的。
    在問題設計上,我采用一竿子到底的方法,讓學生直接觸及詩歌最本質的問題。
    1、作者所要傳達的他自己的心愿就是作品中的一句詩:
    ――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2、作者為何希望――逢著一個姑娘?也就是說詩人的希望為什么與“姑娘”意象組合?
    明確:從《詩經》開始,相思、求索主題就與“伊人”意象聯(lián)系在一起了?!霸诤又蕖钡摹榜厚皇缗?,“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都是用來表現愛而生思,思而不得的思想情緒和精神狀態(tài)的。
    一般的詩人,在理想和抱負都破滅的情況下,總要追問一些原因,向社會,向祖先,向蒼天。追問不到答案時,最后向女性求索。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詩經蒹葭》。
    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
    ――《離騷》。
    長相思,在長安。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美人如花隔云端。
    ――李白《長相思》。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辛棄疾《水龍吟》。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徐志摩《再別康橋》。
    詩詞中的姑娘從抽象的“窈窕淑女”“伊人”到具體的“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有了很大的發(fā)展。
    3、為何“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丁香姑娘”是《雨巷》的核心意象,為什么是丁香呢,而不是其它呢?
    丁香,夏季開花,枝頂著花,細小的十字小白花或紫花或黃花,一簇一簇的。枝條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似衣襟上的盤花扣,這就是“丁香結”。
    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jié),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征著美麗、高潔和愁怨?!岸∠恪迸c“愁”相結,在古典詩詞中頻繁出現。
    繡領任垂蓬髻,丁香開結春梢。
    ――杜牧《代人寄遠》。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
    ――王雱《秋波媚》。
    欲知方寸,共有幾許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結。
    ――賀鑄《石州慢》。
    丁香露泣殘枝,算未比,愁腸寸結。
    ――蔡伸《柳梢春》。
    每個人都有許多煩心的事、憂愁的事和感傷的事,一件完了又有一件,人生的問題是解不完的,愁更是永遠解不完的。丁香年年結,結是解不完的,結是解不開的?!岸∠憬Y”負載著解不完、解不開的愁,已經很久遠了!
    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
    4、如何理解詩中我的形象?
    詩中有一個反復的句子,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
    可以看出詩中的“我”如姑娘一樣苦悶、彷徨、惆悵。
    波德萊爾《惡之花》第四章“一個世紀病的新患者”中有這樣一段論述:
    從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中,歐洲資產階級文學中出現了一群面目各異卻聲氣相通的著名主人公,他們是歌德的維特、拜倫的曼弗雷德,等等……他們都是頑強的個人主義者,都深深地患上了世紀病:憂郁,孤獨,無聊,高傲,悲觀,叛逆。這些著名的主人公提供了不同的療治心病的辦法,或自殺,或浪游,或離群索居,或躲進象牙塔,或棲息溫柔鄉(xiāng)。
    詩人翁加雷蒂的《懷舊》對此作了詳盡的描寫:
    那時。
    天色即將破曉。
    春天將臨。
    路上行人稀少。
    巴黎。
    籠罩著。
    慘霧愁云。
    在橋的。
    一個角落里。
    我對一位。
    苗條的姑娘的。
    無止境的沉默。
    陷入沉思。
    我們。
    同病相憐。
    我們失魂落魄。
    呆在一起。
    5、詩中還有另外三個意象――油紙傘、籬墻和雨巷,其中最重要的意象是為雨巷。
    雨巷是由“雨”和“巷”兩個意象構成的。這里的雨不是暴風雨,也不是雷陣雨嗎。這是江南梅雨天的小雨,連綿不絕的,無窮無盡的,絲絲縷縷的,迷迷蒙蒙的?!白栽陲w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奔氂昝悦桑瑹o限傷感。
    而小巷狹窄破舊,陰暗潮濕,青磚灰瓦青石路面,色調陰冷。這是一條空巷,而且殘破。有“頹圮的籬墻”。這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迷蒙的細雨籠著狹窄破舊的小巷,再加上讓人懷舊的具有隱蔽和遮擋作用的油紙傘,頹圮的籬墻,這幾個意象構成了一個陰冷迷蒙破敗空寂的背景,給人的心理體驗是冷漠、凄清、又惆悵。
    在這里雨巷和籬墻、油紙傘一起為丁香姑娘的出場營造了一個非常朦朧而凄美的背景。
    詩歌《蒹葭》中蒼蒼的蒹葭,結霜的白露為在水一方的伊人的出現營造了一個朦朧迷離的氛圍,這里襯托的背景和“雨巷”有異曲同工之妙。
    甲方:丁香一樣的姑娘并不是真的存在于現實社會,她只存在于作者的心里,因為作者在詩中寫道:“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币虼耍∠愎媚镏皇且粋€虛構的角色,她被用來抒發(fā)作者心中的情感,她是一個線索,是詩中的靈魂人物,是一種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所以作者說“希望”。
    乙方:丁香姑娘是存在的,是因為本詩包含著作者深深的情感,沒有這個人是不會有那么細膩的描寫和那么深的感情的!
    總之詩歌反映的是“我”在孤寂中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
    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征,現時這種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這種心態(tài),正是希望破滅后的青年知識分子在現實中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實反映。
    人都有這樣一種體驗,最孤獨苦痛的時候,你的傾訴對象也許只是一個和你一樣的完全陌生的姑娘,那一瞬間的相遇與想像開啟了你情感的閘門。
    與一位陌生人在街頭在雨巷在……擦肩而過。這種迷惘這種渴望在他們的心中灼燒,在他們的筆下結晶著,千百年來無限地囤積著。與波德萊爾《給一位過路的女子》一詩比較閱讀,看看二者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
    喧鬧的街巷在我的周圍叫喊。
    頎長苗條,一身喪服,莊重憂愁,
    一個女人走過,她那奢華的手。
    提起又擺動衣衫的彩色花邊。
    輕盈而高貴,一雙腿宛若雕刻。
    我緊張如迷途的人,在她眼中,
    那暗淡的、孕育著風暴的天空。
    啜飲迷人的溫情,銷魂的快樂。
    電光一閃……復歸于黑暗!——美人已去,
    你的目光一瞥突然使我復活,
    難道我從此只能會你于來世?
    遠遠地走了!晚了!也許是永訣!
    我不知你何往,你不知我何去,
    啊我可能愛上你,啊你該知悉!
    雨巷教學設計導入篇十
    配樂,學生朗誦,品味語言美,體會情感憂,再次感悟詩歌的意境和節(jié)奏。
    (五)體會古典美。
    丁香結。
    戴望舒的詩歌創(chuàng)作,接受了古典詩詞藝術營養(yǎng)的深深陶冶。
    在《雨巷》中,詩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這顯然是受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fā)。
    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征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tǒng)的表現方法。
    如
    李商隱《代贈》: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芭蕉的蕉心尚未展開,丁香的花蕾叢生如結;同是春風吹拂,而二人異地同心,都在為不得與對方相會而愁苦。芭蕉喻情人,丁香喻女子自己。
    南唐李璟。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春樓。
    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用手卷起珠簾掛上玉鉤,
    靠在簾上春天的恨愁怨鎖在重樓。
    風里那飄零的落花誰才是它的歸屬,
    思念之情悠悠不絕。
    青鳥不能為我傳遞云外的書信,
    丁香的花蕾在雨中結著多少愁緒。
    在三楚的傍晚回頭看迢迢綠波,
    接著天向遠處流。
    這首詩里更把丁香結和雨中惆悵聯(lián)在一起了,用雨中丁香結做為人的愁心的象征。
    獨倚危欄淚滿襟,小園春色懶追尋。深恩縱似丁香結,難展芭蕉一寸心。
    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墜。
    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吮了前人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
    第一,古人在詩里以丁香結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則想象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憂愁,也有丁香一樣的美麗和芬芳。這樣就由單純的愁心的借喻,變成了含著憂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這個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滅的痛苦。
    第二,詩人在《雨巷》中運用了新鮮的現代語言,來描繪這一雨中丁香一樣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的氣息?!岸∠憧战Y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的憂愁的領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chuàng)造。
    第三,在古代詩詞里,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托詩人的感情?!队晗铩分心莻€在雨中飄過的丁香一樣姑娘的形象,就帶上了更多的.詩人想象的成份。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情景,又是作家馳騁藝術想象的結晶,是真實與想象相結合所產生的藝術真實的形象。我們推測《雨巷》這首詩中被隱蔽在“想象”里面的“真實”,可能是詩人的一段感情際遇,在這段生活中的感情體驗成了詩的骨架。詩中大概多少還保留了一些真事的影子和細節(jié),但時間、地點和情況也許都面目全非了。
    我們說《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鑒于古典詩詞,又超越于古典詩詞,最主要的即因為它是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創(chuàng)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象的產物。
    除了“丁香”,還有“油紙傘”、“雨巷”、“籬墻”等均構成為典型的詩意化的江南雨中景致,烘托出含蓄、深沉的情感氛圍,使詩歌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上都體現出一種古典美的魅力。這在當時的新詩創(chuàng)作中還是很少見的,所以特別能夠給人以清新之感。
    歌曲:唐磊《丁香花》。
    2007年中央電視臺春晚《小城雨巷》。
    (六)情感深入。
    討論:像這樣借意象表達苦悶、愁怨、彷徨、痛苦情感的作品,在你讀過的作品中還有嗎?
    析評:
    1.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下彷徨歌唱春天——尋找獨處。
    《春》: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地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BR>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向前去。
    2.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彷徨鳳凰涅槃——望星空。
    詩人把祖國比喻成鳳凰,借助于對鳳凰傳說的改造與新闡述,詩人鄭重宣告民族在“死灰中更生”納新時代已經到來。
    天上是那樣繁華富庶,天上的生活當然是無比美好幸福的。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這種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作者這樣寫是要表達自己的理想,抒發(fā)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對黑暗勢力壓迫的反抗,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3.魯迅:在故鄉(xiāng)魯鎮(zhèn)彷徨《吶喊》——《彷徨》。
    4.戴望舒:在悠長的《雨巷》彷徨。
    為什么這樣?
    注意寫作背景——1927年。
    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
    《雨巷》是詩人傷感寂寞心靈的痛苦歌唱。
    《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是現實黑暗與理想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低沉而優(yōu)美的調子貯滿著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表現惶惶不安的人和無法實現的理想這個蘊涵有時代特征的悲劇主題。
    人們讀了《雨巷》,并不是要永遠彷徨在雨巷。人們會憎惡這雨巷,渴望出離這雨巷,走到一個沒有陰雨,沒有愁怨的寬闊光明的地方。
    主題:
    表現了激進、愛國、正直的知識分子,在“五四”高潮過后,大革命失敗后的殘酷現實背景下,迷茫的、苦悶的心理狀態(tài)和尋求出路、擺脫愁怨而不得的痛苦,表達了那個時代的進步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
    聽朗讀,再次品味作品。
    四、相關鏈接。
    1.《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都具有音樂之美,請對比分析二者的不同。
    2.這首詩歌所背負的歷史責任對當代知識分子有何啟迪?
    課后小結。
    課后小結:
    1、怎樣鑒賞現代詩歌?
    明確:以意象為抓手,分析意象特征,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
    2、在此基礎歸納本詩主題。
    通過丁香姑娘、雨巷、油紙傘等意象的,營造了一種孤獨、凄婉而惆悵的意境,抒發(fā)了詩人追求理想中的情人而不得的苦悶惆悵之情。
    3、拓展延伸。
    結束語:據說這首歌的創(chuàng)作就受到了《雨巷》的影響。同時,這首歌的背后還有一個凄美的故事,同學們課外可去查資料了解。
    繁華的城市里,到處都是高樓林立,戴望舒走過的那條雨巷或許早已灰飛湮滅了,找一個悠長的雨巷或許已經不可能了。但“雨巷”的魅力不僅在那悠長、悠長,又寂寥的深巷,更在于那丁香織就的一片美麗而哀傷的心情。
    思考與練習。
    1.《雨巷》是一首愛情詩嗎?作者為什么要營造這樣凄婉迷茫的意境?
    2.詩中的“姑娘”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3.簡析這首詩的寫作技巧。
    4.體會詩中的感情,反復朗讀這首詩。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主要是介紹戴望舒,讓同學們走進戴望舒的情感世界,感知他是一個憂郁的青年,他的作品中也透露著憂傷、迷茫、感傷的氣息較重,體會《雨巷》情感,讀這首詩。由于介紹作者過多,留給學生讀的時間少了,在八班上課時,我把時間把我的適中,給學生適量的時間去讀這首詩,學生品味情感就好些。
    這節(jié)課我主要領著學生找意象,品味意境,感悟適中的美,分析情感。同學們能很快把意象找出來,這讓我很欣慰,證明了我在《沁園春.長沙》第三課時講“意象”是成功的。接下來分析意象、意境,并且讓學生通過詩中的內容和自己的想象為設置一個丁香姑娘的出場,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把丁香姑娘想象的很是美。接下來結合時代背景更深層次了解讀了這首詩,并重點分析了“我”“雨巷”“丁香姑娘”這三個意象。思路很清晰,但由于在七班開始上課時,我放的朗讀聲音怎么也調不大,所以在八班就沒放朗讀,所以學生進入課堂有些慢,《雨巷》的“美”感受的不太到位。只是到后來分析丁香姑娘時他們才真正進去了課堂,所以這節(jié)課最大的敗筆在于課堂開始時沒給學生營造一個好的課堂氛圍。
    雨巷教學設計導入篇十一
    1、感知詩歌的意想及特征。
    2、通過朗讀,體會詩人憂郁惆悵的情懷。
    3、并嘗試新詩的寫作。
    把握詩的意象及主旨。
    1課時。
    初讀詩歌,試著給詩劃分節(jié)奏,體會其音樂美;
    再讀詩歌,初步感受詩人表達的情感;
    自主質疑,提出你在讀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一)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檢查學生朗讀,你覺得在這首詩中彌漫著一種什么樣的情緒,請用一個形容詞概括。
    學生活動。
    教師引導明確:憂愁、哀怨、惆悵……。
    (二)品讀詩歌,把握意象。
    結合學生預習中提出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
    你從詩中哪些地方感受到這種情感?(通過學生的活動引出對意象的把握)。
    教師明確:“雨巷”、“油紙傘”、“丁香一樣的姑娘”等。
    (三)賞析意象,把握主旨。
    著重品讀“丁香一樣的姑娘”這一意象。
    詩人為什么用“丁香”來形容姑娘?
    學生活動。
    教師補充: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別,一結一結的,人們習慣地稱為丁香結。古代文人常以它作為憂愁情緒的代詞,它是一種愁怨的代表,是悲傷的情緒(請同學一起看圖片)。以丁香的花蕾來象征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tǒng)的表現方法,并非戴望舒的獨創(chuàng)。李璟的《浣溪沙》中就有“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李商隱的《代贈》詩中也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戴望舒在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再加上丁香開在暮春時節(jié),很容易引發(fā)文人的傷春情緒,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傷連在一起成為孤高、美麗、憂傷的代詞。
    學生活動:討論、發(fā)言。
    教師在學生的討論中適時適當的補充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詩人的相關生平,幫助學生理解詩的主旨。
    (四)再讀詩歌,品味感悟。
    在把握詩人情感和詩歌主旨的前提下,再次誦讀全詩。
    (五)教師總結讀詩的方法。
    1、整體感悟:初讀感覺。
    2、把握意象:吟讀推敲。
    3、知人論世(史學價值):拓展閱讀。
    4、個性體驗。
    (六)拓展閱讀:
    1、在古典詩詞中有很多類似“丁香”這樣的意象,如:柳、明月、黃花、杜鵑……,請你選擇一兩個意象,找出相關詩詞,并對詩中意象作簡單賞析。
    2、嘗試創(chuàng)作一首詩歌,并在詩中用意象來表達情感。
    3、請把《雨巷》與胡適的《兩只蝴蝶》作一比較,并作一簡單評析。
    雨巷教學設計導入篇十二
    高一學生具備初步閱讀能力,可以通過預習領會課文內容,把握文章大意。黎平四中學生缺乏自覺性,沒有良好學習習慣,這些學生智力不差,關鍵在于情商,在于學習動機以及學習方法。如果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引導他們掌握語文學習方法,讓他們從中領會到學習的快樂及成就,他們將能夠投入到課堂中。
    《雨巷》選自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一單元,這個單元主要學習現代新詩。高一學生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用詩歌的美感染熏陶他們,有助于他們熱愛生活,培養(yǎng)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雨巷有著極其濃重的象征意義,人生處處有“雨巷”,詩人在黑暗孤獨中從未放棄對光明的向往,由此可以在教會學生語文知識,培養(yǎng)他們語文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引導他們勇往直前尋找人生出路,讓青春之樹結出燦爛飽滿的果實。此外,《雨巷》這篇課文抽象,只有將學生引入其中情景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
    知識與技能朗讀課文,借助注釋及輔導書疏通文章,掌握生字詞,理清文章結構,感知文章內容。品味重點語句的關鍵詞語,探究語句內涵,把握作者感情。
    過程與方法互助合作,通過了解作者及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了解自由詩的特點。通過自主思考探討交流,了解詩人創(chuàng)作風格,品味語言,把握意象,領會表達技巧,領悟作者感情。生動講解分析歸納,讓學生掌握鑒賞詩歌的技巧,做到“舉一反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培養(yǎng)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在孤獨迷茫中收放自如的寬遠情懷。
    教學重點。
    1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語言,意象,表達技巧,情感。
    2重要語句的賞析。
    教學難點領悟作者感情,讓學生掌握鑒賞詩歌的技巧,做到“舉一反三”。
    1教學本文,重在指導學生感悟文中內涵,培養(yǎng)語文能力,既學會又會學,領會文章內容,情感,寫作技巧,掌握詩歌鑒賞方法。這篇課文抽象,難點較多,是探究性學習的好材料,要讓學生預習時把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有步驟地進行探究。體現課堂民主、師生平等對話的教學理念。
    2運用講授法,朗讀法,問答法,情境導入法,點撥法等技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積極參與,發(fā)散思維的良好習慣,構建開放,有序,充滿活力的課堂。這篇課文思想深刻,主題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導學生有創(chuàng)意多角度地理解。
    4依總-分-總的思路安排教學步驟。先整體感知課文,再探究局部性疑難問題,體會作者感情。
    5運用管理能力,組織能力,特別是專業(yè)技能,把課堂帶入學習的氣氛中,尤其是本詩歌的情境中,塑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第一課時。
    1、導入。
    “愿我在最后的時間,將來的時候看見你,愿我在垂死的時候用我的虛弱的手把握著你?!保ㄗ髡叽魍娴母姘自~)從這句話大家可以看出詩人對愛情有著浪漫而美好的追求,愛情是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可以聯(lián)想詩人對生活的向往是何其唯美。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戴望舒的《雨巷》,一起感受他的多樣情懷。
    2、檢查預習情況。
    一抽學生朗讀課文,糾正字音,強調生詞含義,掃清閱讀障礙。掌握下列詞語的讀音及含義。
    彷徨。
    寂寥。
    彳亍。
    凄婉。
    頹圮。
    惆悵。
    二提問學生“本文用了哪些意象?”(問答,點撥,講解)。
    明確:雨巷,油紙傘,哀曲,籬墻,丁香姑娘,我,大息般的眼光。
    3、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共同探討,抽代表回答)。
    帶著問題“全文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有何特點?”朗讀。
    4、深入文章的準備(師生共同完成)。
    一與文章相關的知識。
    (一)作者。
    現代詩人,又稱“雨巷詩人”,中國現代派象征主義詩人。
    (二)寫作背景介紹。
    1927年政治風云激蕩,詩人內心苦悶彷徨。反動派屠殺革命者,白色恐怖籠罩全國,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新希望。
    (三)文學常識。
    現代派代表詩人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施蟄存。他們提倡“純然的現代詩”,追求詩歌的散文美,內涵豐富。
    5、精讀,鑒賞課文,突破重難點。(學生齊讀,自由思考,老師點撥講解)。
    a第一節(jié)“獨自”寫出“我”的孤獨寂寞?!坝崎L”“寂寥”象征當時社會的黑暗。孤獨的“我”,寂寥的“雨巷”,都凄清迷茫,有強烈的象征意義,“雨巷”的泥濘陰暗,沒有陽光與溫暖,正是沉悶窒息的黑暗現實寫照。丁香一樣的姑娘象征希望,理想與一切美好的事物。
    b第三節(jié)丁香姑娘是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表達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的渺茫憧憬。三個句式一致的句子,朗朗上口,具有音樂美。“顏色”“芬芳”“憂愁”,由實到虛,切合詩的意境。
    c“我期待的姑娘和我一樣彷徨而又迷茫?!边@說明丁香姑娘和作者在某個層面上相契合,她象征著作者某一方面的性格特質。
    6、小結。
    彷徨,尋找,期待----遇見丁香姑娘------丁香姑娘消失,繼續(xù)彷徨,尋找,期待。
    7、作業(yè)布置。
    掌握生字詞,思考詩人為什么使用丁香這個意象?
    第二課時。
    1、復習導入(提問)丁香一樣的姑娘象征著什么?(集體回答,師點撥明確。)。
    明確: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丁香姑娘表達詩人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現了空虛,幻滅和感慨的心境。
    2、重點語句賞析,突破重難點。(學生朗讀思考,師用情景導入,進行點撥。)。
    明確:不能。“飄”字與“夢”字構成最佳組合,“飄”字生動描寫出詩人幻想中丁香姑娘飄忽朦朧的特點。
    二第六節(jié)描寫這位姑娘在雨的哀曲里逐漸消失,能否將這個“雨的哀曲”去掉?
    明確:不能,“雨的哀曲”有力烘托了凄迷清涼的氣氛,渲染了詩人的心情,“雨的哀曲”這個音樂恰如其分表達詩人內心無以言表的悲哀。
    3、a疑點探究,“雨巷”的多重解讀?(學生先思考,老師后明確)。
    一、從社會背景(白色恐怖籠罩,革命者面臨屠殺)看,“雨巷”代表現實黑暗,而作者在黑暗中一直彷徨,期待,遇見“丁香姑娘”卻抓不住,象征他理想幻滅。
    二、從文章內容及作者個人經歷看,“雨巷”代表感情上找不到歸宿,得得失失,起起落落,他向往的愛戀,他想要的歸宿,總是求而不得。
    三、讀者體驗。人生每個階段都有“雨巷”,放諸在生命中正如一個個此起彼伏的困難。
    b如果能夠穿越時空,進入詩人所處的雨巷,你會做些什么?
    答案不是唯一的,同學們盡情發(fā)揮自己想象,拓展思維。
    4雨巷寫作特點(學生思考回答,老師歸納)。
    一、豐富的寓意。雨巷,風雨如晦的社會背景。詩中“我”正是被時代環(huán)境逼得透不過氣的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
    二、濃重的象征意味。詩中“我”“雨巷”“姑娘”并非對生活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了象征意味的。
    三、富于音樂性。運用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回環(huán)往復的旋律和婉轉悅耳的音樂感。
    5點撥技法,拓展延伸,現代詩歌的重點。
    一、詩歌的語言。
    二、詩歌的形象。詩歌是通過藝術形象來反映生活的,有些詩雖然沒有描繪具體形象,但能喚起讀者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具體形象。
    三、詩歌的感情。
    四、詩歌的藝術特色。
    6總結。
    生活中大家都會遇到“雨巷”,當我們迷茫時要想起戴望舒的追求精神,笑對人生起伏。
    “學生能做的我不做,學生思考不及的點撥引導,重難點一起探究?!蔽以诤葑セA上,著重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及勤于思考習慣。本堂課整體性良好,目的明確,邏輯嚴密,重難點突出。學生表現積極得益于課堂設計靈活科學,緊扣新課標,讓學生成為主人,會思考,愿思考,勇于思考。
    缺點在于時間分配欠妥,學生歸納能力有待提高,能抓住關鍵點,卻不能完整組織語言。
    黎平四中沒有多媒體,所有重要內容及文章主干均板書。
    雨巷教學設計導入篇十三
    1.通過誦讀,培養(yǎng)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yǎng)審美情趣。2.了解詩歌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3.感知詩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了解詩歌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培養(yǎng)學生鑒賞與領悟能力。
    同學們:我們今天又要學詩了,這使我想起書記說過的一句話:“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苯裉煳覀儊碜x戴望舒的詩《雨巷》,讓我們一起去感受詩人的情,詩人的志,詩人的人。請大家合上書本,閉上眼睛,我們先一起來聆聽這首詩。
    明確:孤獨,寂寞,憂郁,哀怨,憂傷,彷徨等(感情基調)。一般來說,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讀,而憂郁凄苦的感情適合用緩讀。
    (二)品味意象。
    1、大家找找看,這首詩里邊,總共描寫了幾位人物?(兩位)分別是誰呢?(“我”和“姑娘”)在前邊我講了一個專門術語,我們說這個術語是用來形容詩詞中所描寫的具體事物,這個術語是什么呢?()(板書),所以,這首詩歌中出現的意象,從人物方面來講,就有“”和(板書),那在詩歌中,“我”和“姑娘”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呢?“我”獨自彷徨(走來走去,猶疑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在悠長又寂寥(靜寂、空曠)的雨巷中,是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著姑娘。請大家找找看,詩歌中用了哪些語句來描寫這個姑娘?待會我請同學來回答。一節(jié)一節(jié)地找。
    詩人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姑娘,描寫姑娘的動作,描寫姑娘的情緒,他還用了許多別的意象來襯托這個姑娘,首先他寫到,姑娘是出現在一個什么地方?(雨巷)好,請大家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細雨朦朧中,你走在這條悠長悠長又寂寥的巷子里,這里遠離塵囂,冷清不熱鬧,她的腳下,踩著幽暗的、濕漉漉的青石板,透著寒氣,透著冷清。在這樣的一條雨巷中,你感覺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樣?(朦朧的、陰沉的)所以,雨巷這個意象,首先給我們規(guī)定了這個姑娘出現時候的大環(huán)境,是朦朧的、陰沉的。說明“我”是想要追尋這個姑娘,這個姑娘也象征著詩人要追求的美好理想。
    3.在大量描寫姑娘的篇幅中,我們是否看清了姑娘的樣子?(看不清)。為什么呢?因為她撐著一把油紙傘,我也撐著一把油紙傘,似乎我看不清他,她也看不清我。請同學們注意這把油紙傘。你在哪里見到過油紙傘。(電視中),而且是一些以古人生活為題材的電視劇中,因此油紙傘具有復古、懷舊的特點,給人今不如昔的感覺,這樣一把傘出現在姑娘的肩上,更給這個姑娘增添了神秘、朦朧的色彩,給人更多的想象和懷念。
    4.在這首詩里邊,詩人還多次用了同樣一個比喻來形容姑娘,他將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丁香姑娘的神情反映的是那個時代青年的共同特征,是那個令人窒息的時代造成的,使一代青年有理想無法實現,有可心的姑娘無法得到)她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所以丁香也是我們這首詩歌中的一個重要意象。
    丁香一般是開在暮春時節(jié),也就是春天快要結束的時候,再加上它雖然嬌美,卻非常容易凋謝,所以古人對著丁香,容易傷春,因此,丁香常用來象征愁怨。在我國古典詩詞中,有不少詩句涉及到丁香,比如李商隱的《代贈》:“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還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紗》中的“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這些詩句啊,都是將丁香和愁怨聯(lián)系在一起。
    這種花的顏色主要有兩種,淡紫色和白色,開花的時候有一種淡淡的芬芳,它給人一種柔弱、純潔、素凈的感覺。所以,在古典詩詞中,丁香一般象征著美麗、高潔。這也說明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總是不容易得到的,但又是那樣的令人神往,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5.“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獨自彷徨,希望能夠逢著一個丁香般的姑娘,終于,姑娘出現了,她也跟我一樣,撐著油紙傘。姑娘慢慢地走過來,越走越近,我感覺到她投來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當我想說句什么話的時候,她跟我擦肩而過,而且,慢慢地遠離我,越走越遠,到了頹圮的籬墻,消失在雨巷的盡頭。只剩下我,仍然獨自撐著油紙傘,彷徨在雨巷中,繼續(xù)等待,繼續(xù)追尋。在這首詩歌中,我是以一個等待者,一個追尋者的姿態(tài)出現的。但由于某些原因使他彷徨,使他……,使他的理想難以實現。雨巷中的“頹圮的籬墻”是愛情失敗或理想破滅的一個微觀層面的象征。
    a:我們小組認為是愛情詩,這首詩已經明確地寫清楚了我希望能夠遇到丁香姑娘,雖然這個愛情故事的結局不完美,但是我還是站在原地等待著丁香姑娘。
    b:我們小組的成員認為是愛情詩,但是我自己覺得是政治詩。(為什么?)戴望舒所處的時代比較黑暗,社會環(huán)境也比較亂,可能作者當時想表達什么,但是又不敢明明白白地說出來,所以只能寫得比較朦朧。所以我覺得表面上是愛情詩,實質上是政治詩?!凶非蟮闹R分子的形象。他們在時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尋“我向何處去”,想走一條光明的道路,但他們又感到前途渺茫,無路可走。因此我們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敗這一特定背景為憑借,將它理解為一曲表達理想哀歌的政治詩。
    3.每個讀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分析這首詩歌主旨的'時候要聯(lián)系作者身處的社會環(huán)境、時代背景,這種方法,早在幾千年前,孟子提出過,他說,讀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論世,要研究作者的生平,要研究他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首詩歌的作者是——戴望舒。
    4.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夢鷗。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征派的影響。1926年參加共青團?!队晗铩穼懹?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墮入了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队晗铩芬部梢允且徊糠诌M步青年的這種心境的反映。雨巷這個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的地方,正象征著此時黑暗的社會現實,而丁香姑娘,是他們美好理想的象征。
    關于這個時期進步青年的這種彷徨,我們前面也學習過一篇散文,作者在當時也是身處于這種彷徨中。是哪一篇課文???《荷塘月色》。
    6.這首詩到底是寫愛情呢,還是寫政治?我們無法確定。這首詩歌充滿著象征色彩,對它的這些朦朧意象,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解讀。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們唯一能夠確定的是,這個姑娘是美麗高潔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這首詩是1928年發(fā)表在《小說月報》上面的,當時《小說月報》的主編葉圣陶看完這首詩之后,就給戴望舒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說,《雨巷》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紀元”,這是對本詩的藝術特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本詩的藝術美表現如下:
    (一)、音樂美:
    1、詩歌的節(jié)奏美:
    詞語的反復使用如彷徨、哀怨、惆悵等,也加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美。
    2、詩歌的韻律美:押韻:長、巷、娘、悵、樣等;排比的運用加強了詩歌的韻律感。
    (二)、象征性。
    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閱讀欣賞了戴望舒的《雨巷》,我們在讀詩歌的時候感受由于時代和環(huán)境的原因使我們感到憂郁、哀怨,我們讀了這首詩以后給我們哪些思考和啟迪呢?我想通過讀這首詩使我們更加理解總書的那段關于學習的論述,不管環(huán)境如何頹圮、艱難,道路如何狹窄、悠長,統(tǒng)治階級如何反動、落后,我們都不要彷徨、彳亍,不要惆悵,不要迷茫,要勇敢地去追求美好的理想,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當然我們不能只讀詩,還要學歷史,學倫理,學習各門科學知識,尤其要學好專業(yè)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和本領。
    1.誦讀,整體感知。讀,讀了一遍沒有感覺,再讀。
    2.確定詩歌感情基調。讀到你能夠確定出詩歌的感情基調為止。
    3.品味詩歌意象。那么,感情基調我們已經確定下來了,第三步應該怎么做呢,分析詩歌的意象。
    4.知人論世。那分析詩歌意象的時候,我們還要注意結合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時代背景來分析,用一個成語來講就是知人論世。
    5.探詢詩歌主旨。而從對意象的分析和對作者身平和時代背景的了解,又有助于我們分析詩歌的主旨。
    6.感受詩歌語言美、藝術美。
    雨巷教學設計導入篇十四
    1、通過誦讀,培養(yǎng)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yǎng)審美情趣。2、了解詩歌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3、感知詩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了解詩歌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培養(yǎng)學生鑒賞與領悟能力。
    同學們:我們今天又要學詩了,這使我想起書記說過的一句話:“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今天我們來讀戴望舒的詩《雨巷》,讓我們一起去感受詩人的情,詩人的志,詩人的人。請大家合上書本,閉上眼睛,我們先一起來聆聽這首詩。
    明確:孤獨,寂寞,憂郁,哀怨,憂傷,彷徨等(感情基調)。一般來說,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讀,而憂郁凄苦的感情適合用緩讀。
    (二)品味意象。
    1、大家找找看,這首詩里邊,總共描寫了幾位人物?(兩位)分別是誰呢?(“我”和“姑娘”)在前邊我講了一個專門術語,我們說這個術語是用來形容詩詞中所描寫的具體事物,這個術語是什么呢?(意象)(板書),所以,這首詩歌中出現的意象,從人物方面來講,就有“我”和“姑娘”(板書),那在詩歌中,“我”和“姑娘”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呢?“我”獨自彷徨(走來走去,猶疑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在悠長又寂寥(靜寂、空曠)的雨巷中,是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著姑娘。請大家找找看,詩歌中用了哪些語句來描寫這個姑娘?待會我請同學來回答。一節(jié)一節(jié)地找。
    2.詩人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姑娘,描寫姑娘的動作,描寫姑娘的情緒,他還用了許多別的意象來襯托這個姑娘,首先他寫到,姑娘是出現在一個什么地方?(雨巷)好,請大家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細雨朦朧中,你走在這條悠長悠長又寂寥的巷子里,這里遠離塵囂,冷清不熱鬧,她的腳下,踩著幽暗的、濕漉漉的青石板,透著寒氣,透著冷清。在這樣的一條雨巷中,你感覺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樣?(朦朧的、陰沉的)所以,雨巷這個意象,首先給我們規(guī)定了這個姑娘出現時候的大環(huán)境,是朦朧的、陰沉的。說明“我”是想要追尋這個姑娘,這個姑娘也象征著詩人要追求的美好理想。
    3.在大量描寫姑娘的篇幅中,我們是否看清了姑娘的樣子?(看不清)。為什么呢?因為她撐著一把油紙傘,我也撐著一把油紙傘,似乎我看不清他,她也看不清我。請同學們注意這把油紙傘。你在哪里見到過油紙傘。(電視中),而且是一些以古人生活為題材的電視劇中,因此油紙傘具有復古、懷舊的特點,給人今不如昔的感覺,這樣一把傘出現在姑娘的肩上,更給這個姑娘增添了神秘、朦朧的色彩,給人更多的想象和懷念。
    4.在這首詩里邊,詩人還多次用了同樣一個比喻來形容姑娘,他將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丁香姑娘的神情反映的是那個時代青年的共同特征,是那個令人窒息的時代造成的,使一代青年有理想無法實現,有可心的姑娘無法得到)她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所以丁香也是我們這首詩歌中的一個重要意象。
    丁香一般是開在暮春時節(jié),也就是春天快要結束的時候,再加上它雖然嬌美,卻非常容易凋謝,所以古人對著丁香,容易傷春,因此,丁香常用來象征愁怨。在我國古典詩詞中,有不少詩句涉及到丁香,比如李商隱的《代贈》:“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還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紗》中的“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這些詩句啊,都是將丁香和愁怨聯(lián)系在一起。
    這種花的顏色主要有兩種,淡紫色和白色,開花的時候有一種淡淡的芬芳,它給人一種柔弱、純潔、素凈的感覺。所以,在古典詩詞中,丁香一般象征著美麗、高潔。這也說明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總是不容易得到的,但又是那樣的令人神往,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5.“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獨自彷徨,希望能夠逢著一個丁香般的姑娘,終于,姑娘出現了,她也跟我一樣,撐著油紙傘。姑娘慢慢地走過來,越走越近,我感覺到她投來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當我想說句什么話的時候,她跟我擦肩而過,而且,慢慢地遠離我,越走越遠,到了頹圮的籬墻,消失在雨巷的盡頭。只剩下我,仍然獨自撐著油紙傘,彷徨在雨巷中,繼續(xù)等待,繼續(xù)追尋。在這首詩歌中,我是以一個等待者,一個追尋者的姿態(tài)出現的。但由于某些原因使他彷徨,使他……,使他的理想難以實現。雨巷中的“頹圮的籬墻”是愛情失敗或理想破滅的一個微觀層面的象征。
    2.代表發(fā)言。
    a:我們小組認為是愛情詩,這首詩已經明確地寫清楚了我希望能夠遇到丁香姑娘,雖然這個愛情故事的結局不完美,但是我還是站在原地等待著丁香姑娘。
    b:我們小組的成員認為是愛情詩,但是我自己覺得是政治詩。(為什么?)戴望舒所處的時代比較黑暗,社會環(huán)境也比較亂,可能作者當時想表達什么,但是又不敢明明白白地說出來,所以只能寫得比較朦朧。所以我覺得表面上是愛情詩,實質上是政治詩?!凶非蟮闹R分子的形象。他們在時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尋“我向何處去”,想走一條光明的道路,但他們又感到前途渺茫,無路可走。因此我們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敗這一特定背景為憑借,將它理解為一曲表達理想哀歌的政治詩。
    3.每個讀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分析這首詩歌主旨的時候要聯(lián)系作者身處的社會環(huán)境、時代背景,這種方法,早在幾千年前,孟子提出過,他說,讀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論世,要研究作者的生平,要研究他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首詩歌的作者是——戴望舒。
    4.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夢鷗。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征派的影響。1926年參加共青團?!队晗铩穼懹?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墮入了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進步青年的這種心境的反映。雨巷這個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的地方,正象征著此時黑暗的社會現實,而丁香姑娘,是他們美好理想的象征。
    關于這個時期進步青年的這種彷徨,我們前面也學習過一篇散文,作者在當時也是身處于這種彷徨中。是哪一篇課文啊?《荷塘月色》。
    6.這首詩到底是寫愛情呢,還是寫政治?我們無法確定。這首詩歌充滿著象征色彩,對它的這些朦朧意象,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解讀。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們唯一能夠確定的是,這個姑娘是美麗高潔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這首詩是1928年發(fā)表在《小說月報》上面的,當時《小說月報》的主編葉圣陶看完這首詩之后,就給戴望舒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說,《雨巷》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紀元”,這是對本詩的藝術特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本詩的藝術美表現如下:
    (一)、音樂美:
    1、詩歌的節(jié)奏美:
    詞語的反復使用如彷徨、哀怨、惆悵等,也加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美。
    2、詩歌的韻律美:押韻:長、巷、娘、悵、樣等;排比的運用加強了詩歌的韻律感。
    (二)、象征性。
    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閱讀欣賞了戴望舒的《雨巷》,我們在讀詩歌的時候感受由于時代和環(huán)境的原因使我們感到憂郁、哀怨,我們讀了這首詩以后給我們哪些思考和啟迪呢?我想通過讀這首詩使我們更加理解總書的那段關于學習的論述,不管環(huán)境如何頹圮、艱難,道路如何狹窄、悠長,統(tǒng)治階級如何反動、落后,我們都不要彷徨、彳亍,不要惆悵,不要迷茫,要勇敢地去追求美好的理想,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當然我們不能只讀詩,還要學歷史,學倫理,學習各門科學知識,尤其要學好專業(yè)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和本領。
    1.誦讀,整體感知。讀,讀了一遍沒有感覺,再讀。
    2.確定詩歌感情基調。讀到你能夠確定出詩歌的感情基調為止。
    3.品味詩歌意象。那么,感情基調我們已經確定下來了,第三步應該怎么做呢,分析詩歌的意象。
    4.知人論世。那分析詩歌意象的時候,我們還要注意結合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時代背景來分析,用一個成語來講就是知人論世。
    5.探詢詩歌主旨。而從對意象的分析和對作者身平和時代背景的了解,又有助于我們分析詩歌的主旨。
    6.感受詩歌語言美、藝術美。
    雨巷教學設計導入篇十五
    1、通過掌握意象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2、體會“丁香姑娘”的象征義。
    教學難點、重點。
    1、學習象征的用法。
    2、體會本文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式:感悟法、朗讀法、啟發(fā)式。
    一、導入。
    明確:一共是6個,主要是三個意象(景物)。
    第一個是油紙傘。這是件真實的雨具,作者并沒有做過多具體的描寫。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這樣寫的好處是一方面免得喧賓奪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因為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huán)境中就能產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個是雨巷。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這是種優(yōu)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結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經歷)。
    明確: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jié),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征著美麗、高潔和愁怨。《雨巷》中寫“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詩李景詞“丁香空結雨中愁(《攤破沙浣溪沙》)全詞是: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
    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峽望,接天流。
    《雨巷》共7節(jié),每節(jié)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復出現形成了一種悠長的旋律,這樣的音質就同詩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調很好地融合起來。這也是音節(jié)要舒緩悠揚的原因所在。詩歌的外在形式是要為詩歌所要表達的意境和內容而服務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韻尾、用音節(jié)的舒緩悠揚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辭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這句是排比。這幾句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畫得非常嫵媚,但卻帶著淡淡的憂愁,表現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難以實現的惆悵。同時反復吟詠也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營造了一種幽深空蒙的意境。
    3.詩歌的用詞。
    《雨巷》在用詞上也別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濃的帶有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頹圮,憂愁等借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
    彷徨、芬芳、惆悵這些雙聲疊韻詞本身就代表著音韻和節(jié)奏,把它們巧妙地放在詩行中,形成了精巧優(yōu)美,舒緩涌動而又迷蒙空靈的意境。
    教學反思:
    《雨巷》是普通高中課程第一單元現代詩的第一首,如何上好這首詩,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到高中階段與與初中階段的學習方法、思考方式的不同,即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思考、自由想象;由靜止孤立的思考方式轉為動態(tài)、聯(lián)系的思考方式。在意境的感悟過程中從抽象的意境到具體現實生活個案體會,走近作品與主人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對高中語文學習的熱愛。
    教學過程中我反復聽名家對《雨巷》的朗誦,觀看影像圖片資料,先讓自己走近作品,進入意境。
    這首詩寫的是梅雨季節(jié)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即細雨朦朧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彳亍獨行。(影像圖片資料至此)。
    板書:詩人“我”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彳亍,他有哪些作為·····(學生可能有很多種答案···果然一男生不假思索地說:詩人在想“媳婦”···無論這名男生出于何種目的(引起課堂大笑···稍刻···(學生神情嚴肅的看我,像是找尋什么···)課堂靜的能聽見一根針掉下的聲音。肯定了這名男子(···這名男子叫什么名字···再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使學生如臨大敵···說:···同學想象(聯(lián)想)正確,詩人的確是在想“丁香一樣的姑娘”。(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根據學生的生理特點:高中生對異性追求的神秘感,我又提出一問讓學生探究即“丁香一樣的,結著仇怨的姑娘”誰來描繪一下,定位姑娘的形象···(你認為什么形象的姑娘是最美麗的?)。
    詩人選取“丁香”為意境提出自己的審美標準即“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仇怨”(“顏色”指紫色相態(tài)、“芬芳”指在氣質、“憂愁”個性柔弱不失剛毅。即外美、內秀、有個性的形象。并用圖畫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詩意,從而更深入的理解詩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解除學生對普通高中語文學習望而生畏的懼怕心理障礙。
    不盡如意的教學時間有限,沒有對課后的三首詩詞進行分析,沒有發(fā)揮這三首詩詞在這首詩中的作用,也算是我的一次教學失誤吧。但我會繼續(xù)探究語文教學方法,學習使用教學資源,讓學生熱愛學習高中語文,自覺走近作品,陶冶情操。并為創(chuàng)造一個師生互動、互信、生動、和諧的課堂而努力!
    雨巷教學設計導入篇十六
    王颯颯200911081965。
    一、學情分析。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培養(yǎng)他們獨立學習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方法。由于初高中語文教學在內容和要求上的差異,剛升入高一的學生對高中語文學習的適應性還未達到,這就需要老師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能主動了解高中語文的學習特點,盡快找到合適自己的語文學習方法,培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老師要高度重視學生自主意識和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加強學法的指導。高一的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已經接觸了古典詩歌,但在學《雨巷》前只接觸了前一課《沁園春·雪》這類風格的現代詩。學生對于詩歌很感興趣,但是對現代詩歌的課外閱讀較少,對于詩歌的把握還不夠,尤其是在誦讀和鑒賞現代詩歌的方法上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學時運用誦讀的方式,老師從旁點撥指導,學生反復朗誦鑒賞詩歌之美。
    二、教材分析。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詩歌與青年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處在青春期的學生善用詩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情感。詩歌具有美而獨特的意象與意境,是能夠引發(fā)人豐富想象,抒發(fā)真摯情感的一種種文學體裁。詩歌語言形象、含蓄、精練,它的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詩中詞句、形象、畫面、意境(作品中表現出來的藝術境界)的分析理解、領會能力,可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閱讀、理解、寫作能力。《雨巷》一詩便是最佳的教學材料。新課程的背景下現代詩的教學既是一種知識教育,更是一種情感教育。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塑造健全的人格有積極的引導作用。
    三、設計思路。
    《雨巷》這首詩具有音韻美、意境美、情境美等特點,結合單元教學目標,《雨巷》可承擔的教學任務是“在反復朗讀是基礎上,著重分析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fā)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學習用精煉的語言和新穎的意象來2表達情感”,并結合學生在預習中提出的問題,轉換成具體的教學內容就是“有感情地誦讀詩歌,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詩句,分析表現手法,理解‘丁香’‘姑娘’‘雨巷’意象的象征含義”,這兩個教學內容也能從教學文本后編者設計的“研討與練習”中得到證實。文后的“思考與練習”題暗和了前文所分析的《雨巷》一文在人教版教科書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第一題訓練的是學生誦讀能力,旨在讓學生體會其音樂性;第四題強調對于詩歌意象的理解和意境,在想象的基礎上描述出“丁香一樣的姑娘”的形象。
    學生是剛接觸現代新詩,可以從學過的古典詩歌的鑒賞分析方法作為切入點。以學生自主誦讀為主,進行語言的品味和情境的想象。教師在舉例說明誦讀方法后,針對誦讀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在學生討論意象含義過程中給予點播和指導;最后依據學生對詩歌的誦讀水平和對意象、意境的含義的描述來評判學生是否領悟了作者隱藏在詩歌中的情感。
    四、教學目標。
    1.能劃分節(jié)奏、標出韻腳,通過反復朗誦讀出節(jié)奏和感情。
    2.能找出意象,通過意象來把握意境的營造,分析并說出字詞(尤其是雙音節(jié)詞)中蘊藏的作者情感。
    3.能分析并解釋出該詩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義。4.能指出并歸納本詩的表現手法,背誦課文。
    五、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以古典詩詞中的意象與意境作為切入點,歸納出“丁香”意象的基本情感含義。
    李商隱《代贈》: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璟《浣溪沙》: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牛嶠《感恩多》: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
    讓學生朗誦古典詩詞,找出其中意象“丁香”,指出該意象所蘊含的情感。2.誦讀全詩,初步感知《雨巷》的音樂美。
    (1)初讀全詩。聆聽伴奏帶,劃分節(jié)奏、標出韻腳,初步感知詩歌的音樂性。3學生小聲跟讀、模仿,通過仿讀加深對詩歌整體意境的感知。
    (2)再讀全詩。將全班同學分成四個大組,分別由四位朗讀比較好的同學帶著朗誦全詩(教師課前可對四位同學的朗讀進行不足之處的個別指導)。
    (1)配樂朗誦,找出找到蘊含作者情感的字詞(尤其是雙音節(jié)詞)。
    (1)讓學生通過舉例來總結和歸納本詩的語言的特點。
    四、遷移訓練。
    1.自讀詩兩首中的《再別康橋》,說說它美在哪里。通過分析意象、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寫成一段300字左右的鑒賞文字。(必做題)。
    2.詩歌與青年有著天然聯(lián)系,用詩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情感。結合你自己的生活經歷與情感體驗,嘗試運用熟悉的意象,寫一首短詩,抒發(fā)某種情感。(根據單元目標所設定,選做題)。
    雨巷教學設計導入篇十七
    在講《雨巷》時,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關資料,特意選用了撐著油紙傘,身著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彎彎曲曲的江南小巷作為背景,并配之以《神秘園》的音樂烘托氣氛。
    自此,學生豁然明白。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力圖避免上述這些問題,創(chuàng)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